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胆管癌黄疸论文

发布时间:

胆管癌黄疸论文

50岁的黄先生,最近上腹疼痛而且有发热和黄疸等胆管发炎的现象,被医师诊断为肝炎,没想到过了3个月后,被发现是第3期的胆管癌;而之前香港知名女星沈殿霞,至死才确定是因为胆管癌而过世,到底容易被误诊为肝炎的胆管癌要怎么去判断呢?

胆囊癌依位置,可分为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和胆管癌及胆囊癌等种类,其中又以肝门部的胆管癌的症状为大宗。

症状很像胆结石的肝门部胆管癌

黄疸虽然是肝门部胆管癌的常见症状,但在黄疸出现之前,可能已经历一段时间的上腹部隐痛不适、乏力、不喜欢吃油脂食物、体重减轻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而出现黄疸现象,但通常已经进入癌症晚期。

而出现黄疸很多人会认为是肝脏出现了问题,但如果出现无痛性黄疸就要警惕是否为肝门部胆管癌,因为此种胆管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梗阻性黄疸,且多为无痛性黄疸,95%以上的病人都是因为黄疸就诊。黄疸通常进行性加深,伴有皮肤瘙痒、小便呈茶色、排陶土样大便。

胆管癌的黄疸有什么特点?

胆管癌早期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仅出现中上腹胀、隐痛、不适、消瘦等症状。如果是合并胆结石及胆道感染,可能有发冷、发热等,且有阵发性腹痛及隐痛。如果是单侧肝管癌肿,可能开始常无症状,直到影响至到侧肝管开口时,才出现阻塞性黄疸。

若胆管癌没有伴随胆结石及感染,多为无痛性的阻塞型黄疸。这类型的黄疸进展较快,不呈波动性,黄疸的现象和梗阻部位及严重程度有关。

肝外胆管梗阻时黄疸较深,肝内胆管分支受阻时黄疸较浅。完全性胆管阻塞时黄疸较深,不完全性胆管阻塞时黄疸较浅。偶尔胆管的炎症、痉挛以及肿瘤脱落和 *** 型的肿瘤偏位,可使黄疸有所波动。中下段胆管癌常表现为,无痛性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管癌超棘手!台大医学院内科名誉教授杨培铭:只有一个方法可能早期发现

肝病防治学术基金会执行长、台大医学院内科名誉教授杨培铭表示,胆管癌有时从影像仍无法明确显现,有些病人有肿瘤都还看不出来,是从间接证据去判断,例如两边胆管涨起来,而且它没有高风险因子可以提醒注意,也没有症状可以早期发现, 透过超音波检查也许有可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

胆管癌超棘手只有一个方法可能早期发现

资深艺人杨采玹日前因胆管癌,胆管癌的议题引起重视。肝基会执行长、台大医学院内科名誉教授杨培铭表示,胆管癌有时从影像仍无法明确显现,有些病人有肿瘤都还看不出来,是从一些间接证据去判断。而且早期也没有症状,能够早点发现的唯一方法只有一个...完整版影音::全文连结:#杨培铭 #胆管癌 #杨采玹

Posted by 好心肝·好健康 on Tuesday, January 23, 2018

胆管癌发病有哪些症状? 胆管癌发生后不但会产生可见的表现,在身体内部还会出现以下3点症状。

1、肝脏肿大:70%以上的患者有肝大,多为肝内胆汁淤积所致。

2、胆囊肿大:如癌肿发生于三管汇合处以下部位,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3、腹水:晚期因腹膜侵犯,或侵犯门静脉,导致门脉高压,可出现腹水。

吴氏中医世家(广西桂林)告诉您:胆管癌病人肿瘤压迫胆管,胆汁不能正常排泄而被逼入血液,引起阻塞性黄疸,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发黄、巩膜黄染(眼睛白眼珠发黄)、小便黄,厌油腻食品,有的还件有腹胀,或呕吐,有的还有大便干结,有的还伴有黄疸性发热,血液化验黄疸指数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癌晚期阻塞性黄疸的治疗办法很多,比如体外引流、体内引流、安置支架等,舒肝利胆、利尿退黄等等,吴氏医宗认为:无论您采取哪种治疗方式,抗癌治本才是消除黄疸的根本治疗法则,如果不控制肿瘤生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解决不了胆管癌黄疸的,即使解决了,也只是暂时性的,比如开一新引流管(或引流口),胆汁暂时从新开口处引流了,黄疸可退,但肿瘤不断生长,不要多久,又会继续阻塞,又会黄疸。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抗癌治疗是消除胆管癌阻塞性黄疸的最佳治疗方案。如果您想更全面的了解情况,您可把把病人的身体状况和详细病情发到我们吴氏医宗的电子信箱,我们根据病人的详细情况认真分析后给您满意的答复。祝病人早日康复!

(一)病史1.年龄与性别儿童和青少年发生黄疸时首先要注意与遗传因素所致的黄疸相鉴别,对新生儿的黄疸更应考虑遗传因素。中年患者胆道系统结石的发病率较高。40岁以上应警惕癌性梗阻性胆汁淤积。病毒性肝炎可在任何年龄发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好发于女性,而胰腺癌、原发性肝癌以男性为多。如系孕妇应注意妊娠性肝内胆汁淤积、先兆子痫、妊娠脂肪肝等。2.现病史(1)病程经过:急骤出现黄疸多见于急性肝炎、胆道结石以及急性溶血;黄疸缓慢或较隐匿发生时,要注意癌性黄疸或慢性溶血。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黄疸一般在起病后1-2周达高峰,1~2个月内消退;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及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的黄疸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慢性胆道疾病多有反复短暂发作史,黄疸呈波动性。在慢性溶血的基础上发生急性溶血危象时可迅速出现深度黄疸。癌性黄疸多呈进行性,但部分壶腹癌或胆总管癌可因癌肿坏死、出血而暂时缓解。(2)发热:肝胆系统有急性化脓性感染时常有高热、寒战,并常发生在上腹剧烈绞痛之后。病毒性肝炎在黄疸出现前常有低热,少数病人可发生高热。癌组织坏死或继发感染也可引起发热。溶血危象多先有高热,随即出现黄疸。(3)腹痛及消化道症状:隐痛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胀痛且进行性加重应注意肝癌;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多见于胆结石或胆道蛔虫;上腹及腰背痛提示胰腺癌。病毒性肝炎常在黄疸出现前不久出现厌食、饱胀等消化不良表现,而肿瘤患者在黄疸出现前多有较长时间消化不良。(4)其他伴随症状:急性溶血时有酱油色尿,粪便颜色加深,不伴皮肤瘙痒;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色加深,粪便颜色浅黄;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尿如浓茶,粪便为浅灰或陶土色。3.既往史有慢性肝病史者多为肝病复发。有急性上腹痛史要注意胆结石及胆道蛔虫病。对有过胆道手术史者,应考虑是否有结石再发、术后胆道狭窄等。对有手术史及输血史者,要警惕急性病毒性肝炎。4.个人史要注意肝炎接触史、服药史、饮酒史。此外还要注意有无血吸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地区居住与疫水接触史。5.家族史对有家族史者应警惕遗传性溶血性贫血、UGT基因变异以及遗传性高结合胆红素血症。(二)体征1.黄疸色泽及伴随皮肤表现由溶血引起的黄疸皮肤呈柠檬色,伴有睑结膜苍白;肝细胞损害所致黄疸呈浅黄色或金黄色,慢性肝病可见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等;胆汁淤积性黄疸呈暗黄、黄绿和绿褐色,有时可见眼睑黄色瘤。2.腹部体征病毒性肝炎、肝癌、早期肝硬化均可有肝肿大,肝硬化进一步发展时肝脏可缩小,伴有脾肿大。溶血性黄疸也可出现脾肿大。胆总管结石一旦引起梗阻,胆囊可肿大。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胆总管癌引起肝外胆汁淤积时胆囊肿大,表面光滑、可移动以及无压痛是其主要特点,即所谓Courvoisier征。有腹腔积液和腹壁静脉曲张时,多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门脉高压、下腔静脉阻塞等。3.其他体征急性黄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应怀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可同时出现黄疸和浅表淋巴结肿大。(三)实验室和辅助检查1.肝功能试验(1)胆红素代谢试验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红素阴性为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共同特征,但在溶血性黄疸时,由于肝脏代偿性处理胆红素增加,尿胆原可显著增高;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及粪中尿胆原减少或缺如为高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特征,但在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原也常表现为增加。(2)血清酶学检查同时测定ALT、AST、ALP、GGT,如前二种酶明显增加常为肝细胞损害的特征,而后二种明显增加则常为胆汁淤积的特征。(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胆汁淤积性黄疸时,肌注维生素K可使延长的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或接近正常。严重肝病时凝血酶原合成障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即使注射维生素K亦不能纠正。(4)血脂测定反映肝细胞的脂质代谢功能及胆系排泄功能。胆汁淤积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可增高;肝细胞损伤严重时,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2.免疫学检查慢性活动性肝炎时IgG明显增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IgM显著上升,而且血清M: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肝炎标志物及AFP检测有助于病毒性肝炎及肝癌诊断。3.血液学检查主要用于协助诊断溶血性黄疸。遗传性溶血性黄疸时,除贫血外、外周血中晚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可显著增多、骨髓红系统细胞明显增生活跃。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脆性增加;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亦称地中海贫血)时,红细胞脆性降低。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时呈阳性反应。4.腹部超声检查该检查安全方便,可重复进行,故可作为黄疸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肝门及肝门以下梗阻时,肝内胆管普遍扩张,非梗阻性肝内胆汁淤积时则无胆管扩张。超声波对辨别肝内及肝门附近局灶性病变性质具有肯定的诊断价值。有利于判断胆结石、胆总管癌、胰头癌和肝癌。5.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高密度的分辨率以及层面扫描使其以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的特点成为肝、胆、胰等腹部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对了解有无胆管扩张以及占位性病变有较重要参考价值。6.磁共振成像(MRI)因其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并能多方位、多序列成像,故常常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和性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更好地显示胰胆管韵直径、走向及有无梗阻等,因此对梗阻性黄疸更具有诊断价值,甚至可替代有创性ERCP检查。7.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TC)两者都可显示胆管梗阻部位、梗阻程度以及病变性质,但ERCP较PTC创伤性小,当无胆管扩张时,ERCP显示胆管的成功率高,并能了解胰腺病变对胆管的影响。PTC更适用于高位胆管梗阻的诊断。8.内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如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助于诊断肝硬化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门脉高压。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可通过观察十二指肠形态了解十二指肠和胆囊、总胆管以及胰腺的关系,有助于辨别胆总管下端、胰头和壶腹癌。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由十二指肠乳头癌、胆管癌或胰腺癌所致黄疸,经超声内镜细针穿刺进行胰腺活体组织学检查更有助于确定胰腺疾病性质。9.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利用肝摄取并可经胆汁排泄的原理,进行示踪图像分析,利用组织间放射性核素浓度差异提示病变部位,甚至包括功能代谢方面的变化,从而提高对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10.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常用于慢性持续性黄疸的鉴别,尤其对遗传性非溶血性黄疸的鉴别更有价值。对有肝内胆管扩张者不宜进行,以免并发胆汁性腹膜炎。11.腹腔镜和剖腹探查腹腔镜很少用于黄疸的鉴别诊断,仅在少部分诊断十分困难的病例可考虑应用,但应十分谨慎。腹腔镜直视下进行肝穿较安全,比盲目穿刺更具诊断价值。如经多项认真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而且疑有恶性病变时也可考虑剖腹探查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黄疸病论文

你好!虽然少见,但是严重的母乳性黄疸也有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多数首先表现为听神经的损害。)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母乳性黄疸导致“高胆红素脑病”少见,但是过高的血清胆红素亦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损伤。

探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论文摘要:目的:探讨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48h内病情均有所好转,白细胞、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有所下降,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结论:急性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以非手术治疗为宜。 关键词: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非手术治疗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 stone pancreatitis ,AGP)是由于胆总管下段结石阻塞或十二指肠乳头炎平水肿造成胆汁胰液的排出障碍引起,随胆总管结石发病率的增加,AGP的发病也有增加的趋势。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关于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54岁,经影像学及手术证实有胆囊结石43例,胆总管囊肿4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3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胆囊癌1例,胆道有阻塞性黄疸表现者3例。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标准参照APACHE-Ⅱ评分标准:入院24 h内APACHE-Ⅱ≤8分为轻症AGP,共48例,APACHE-Ⅱ > 8分为重症AGP,共8例。 诊断标准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①有胆道疾病史;②血淀粉酶超过正常3倍以上;③肝功能损害伴黄疸;④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或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⑤部分病例经过手术探查证实。胆道梗阻诊断标准:①血清总胆红素持续升高;②影像学或手术中发现胆总管扩张;③胃肠减压管中无胆汁引出。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经入院体检:T38℃~℃,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中腹偏左有压痛,其中轻度腹膜刺激症25例,巩膜黄染31例。实验室检查×109/L,血清淀粉酶升高,平均约610μ/dL(酶比色法),尿淀粉酶升高,平均920μ/dL(酶比色法)。 方法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首先实行禁饮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针对胆道感染及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改善微循环。应用甲氰咪胍,生长抑素等抑制胰酶合成与分泌。同时,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以防止向重症发展。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尿淀粉酶,行B超或CT检查了解胰腺病变情况。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胆囊切除,27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1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胰包膜切开引流术。 2结果 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48h内病情均有所好转,白细胞、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有所下降,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也获得满意疗效,T管引流者于出院后4W造影证实胆道通畅,一次性拔除,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3年,平均年,无胰腺炎再次发作。 3讨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因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不断增加,有报道胆源性胰腺炎约占急性胰腺炎病因的60. 8%左右[2]。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既要遵循胰腺炎的现代治疗原则,又要兼顾胆管疾患的处理,否则很难达到治愈的目的,且有较高的复发率。针对部分轻型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非手术治疗作为一种基础的治疗手段,我们认为应贯穿于整个病程[3]。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首先,要详细了解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病的病因和时间,动态观察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演变,可将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增高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作为选择手术时机的重要依据。术前的基础治疗,不仅能缓解症状,而且也为下一步手术治疗创造条件,术后的基础治疗则可阻止各种炎症反应,避免并发症[4]。大多数轻型胰腺炎经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部分重型胰腺炎也可治愈。术中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尽量兼顾彻底解决胆管问题。对于非手术治疗成功者在胰腺疾病稳定好转后1~2个月解决胆管问题,以防复发。本组资料中,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也获得满意疗效,随访1~3年,平均年,无胰腺炎再次发作。�综上所述,急性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以非手术治疗为宜,急性重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亦主张非手术治疗,一旦病情发展需急诊手术。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胰腺炎诊治草案[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2):111-113. [2]赵玉沛.胆源性胰腺炎诊断探讨.文秘杂烩网, 2002,8(2):95-96. [3]李华,李光明.重症胰腺炎的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2):88-89. [4]安宏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89例诊治分析[J].河北医药,2006,28(2)

只要停掉母乳喂养就可以了.母乳性黄疸一般预后良好,但却并非绝对安全,未结合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潜在毒性,处理不当可以引起智力、听力、神经系统损害而造成永久后遗症无特殊并发症,黄疸明显时需暂停母乳不过,从专业的角度,还是建议你正确对待母乳性黄疸,如果孩子的胆红素很高的话,还是应该遵医嘱治疗的。下面这段文字是关于母乳性黄疸的预后论文摘抄,你可以参考下母乳性黄疸的愈后良好。但最近仍有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现一组胆红素浓度256~427µmol/L(15~25mg/dl)母乳性黄疸患儿有1/3异常,将胆红素降至正常,则此改变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应注意合理处理。喂母乳的早产儿比喂配方奶的早产儿更易发生黄疸且黄疸延迟消退。由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神经毒性。早产儿母乳性黄疸与胆红素神经毒性关系处于研究阶段,初步认为对于早产儿母乳性黄疸应相对积极,因为由于母乳性黄疸带来的神经毒性不应忽视。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7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并观察疗效。结果 77例LC,其中成功74例,3例因炎症黏连严重而中转开腹手术,11例术中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4例,均行LC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成功,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LC是安全可靠的。 【关键词】 老年人;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明显优势,随着术者操作水平的提高及经验的积累,以及新的医疗器械不断出现,腹腔镜手术的范围不断拓展,目前广泛应用到胆囊、胃肠[1-2]、肝脏[3]、胰腺[4]、疝气[5]、泌尿[6]、妇产[7]等疾病。急性胆囊炎是常见的外科疾病,随着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技术的日渐成熟,各类急性胆囊炎已不再是LC的禁忌证,但老年患者合并症多,病情进展快,手术耐受性差,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行LC存在较大难度。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 月对60岁以上急性胆囊炎患者77例行LC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77例中男21例,女56例,年龄60~81岁,平均(69±2)岁,均表现为右上腹痛或压痛,伴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或中性粒细胞升高。B超检查示胆囊明显肿大54例,均表现为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内有漂浮絮状物;提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9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8例。11例B超显示胆总管轻度扩张~ cm,均未发现肝内外胆管结石。发病时间:72例<72 h,5例>72 h。术前合并其他内科疾病59例(),其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疾病者共41例(),高血压病39例(),糖尿病16例(),冠心病2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1例(),肝功能异常6例()。按腹腔镜术中所见及病理分类:急性单纯性胆囊炎67例,化脓性胆囊炎9例,坏疽性胆囊炎1例。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常规建立气腹,CO2气腹压力控制在~ kPa,采用四孔法技术,先插入腹腔镜观察胆囊周围及Calot三角黏连情况,分开大网膜及黏连组织,先显露胆囊,若胆囊张力高则在胆囊底下方约2 cm处进行减压顺行或顺逆结合切除胆囊。如既往有胆源性胰腺炎、黄疸史,术前直接胆红素升高、B超示胆管扩张者,均行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对感染、术中显示不清的LC术后常规肝下放置引流管,严重者中转开腹。2 结果 本组77例急性胆囊炎中,74例LC成功,其中11例术中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4例,均行LC联合术中胆道镜取石成功。3例因Calot三角炎症黏连严重而中转开腹胆囊切除,中转手术率。手术时间(65±25)min。术后腹腔引流液(60±25)mL。一般术后1~3 d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5±2)d。无肝外胆管损伤、胆囊动脉出血再手术、肠管损伤、胆汁性腹膜炎、腹腔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 讨论 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 (1)起病隐匿,临床体征不典型;(2)病情重,病情进展快;(3)合并有其他器官疾病多。老年人发病前有较重的伴随疾病者可达到65%,以呼吸系统疾病占首位,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这些伴发病对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有无伴随病其病死率分别为16%及7%。 手术时机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保守治疗病死率高,一旦确诊应争取早期手术。毛静熙等[8]认为,急性胆囊炎影响手术的唯一因素是发病时间,程章林等[9]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时机最好在发病72 h。Koo等[10]也认为病程是决定LC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作者认为,由于老年人血管硬化等因素,一旦胆囊炎急性发作,病程进展快,保守治疗效果差,易发生胆囊化脓、积脓、坏疽、穿孔,产生严重后果。除全身条件极差不能耐受手术者外,均应争取在发病48~72 h内施行LC;此时胆囊及肝门处黏连多为纤维索性,局部水肿不严重,与周围黏连容易分离,可以提高手术效果,降低中转开腹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手术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操作轻柔,加强心电监护,建立气腹应低流量,持续气腹压力不宜太高,应控制在~ kPa,穿刺时注意防止皮下气肿,手术后注意排尽腹腔内CO2气体,同时麻醉不宜过深,以保证手术完成时,患者能迅速清醒[11]。 急性炎症期胆囊往往肿大、充血、水肿,与周围黏连、解剖不清。分离黏连时应采用先分离胆囊周围的黏连和电切分离的方法,逐渐将黏连分离到胆囊壶腹与胆囊管的交界部位,确认壶腹部,解剖出胆囊管,再追踪胆囊管的远端走行,但不要过多地向胆总管方向游离,以免损伤胆(肝)总管,这在胆囊管短粗时,显得特别重要。张力过高时,造成夹持困难,妨碍了显露Calot三角及胆囊颈管,此时可于胆囊底部穿刺减压,但减压不宜过大,须保持部分张力,以利于Calot三角解剖分离及胆囊剥离。胆囊壁厚水肿仍难以抓持者于胆囊壶腹部剪开,单层抓持。原则上是宁伤胆囊,不伤胆管。胆囊在急性炎症期组织水肿、脆弱,应避免分离时将胆囊管骨骼化。在用钛夹夹闭胆囊管时,不要用力太大,以免部分夹断管道,术后残端坏死、脱落而发生胆漏。如遇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时,在术中必须紧靠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处囊壁分离,分开Calot三角后方后,再分离肝胆囊三角,弄清胆囊管与胆(肝)总管或右肝管的关系后,再处理胆囊管。解剖Calot三角确有困难,应考虑逆行、逆行与顺行结合行胆囊切除术。对于胆囊三角的出血,不可慌张,不可随意乱夹、乱凝以免造成胆道侧壁伤或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胆管闭锁、电灼伤。正确处理方法是迅速夹住出血点,清洁术野,辨清解剖后予以结扎。

胆管癌论文

胸腹水、癌性疼痛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好的治疼痛的方法是肿瘤血管阻断法,阻断肿瘤血管后,随着肿瘤血管的萎缩、破坏,肿瘤患者的胸腹水很快吸收,癌性疼痛也会得到缓解。

本视频仅供于经验交流,不作临床指导用药,网友自行购药或治疗任何意外,与视频作者无关,特此声明。

探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论文摘要:目的:探讨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48h内病情均有所好转,白细胞、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有所下降,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结论:急性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以非手术治疗为宜。 关键词: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非手术治疗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 stone pancreatitis ,AGP)是由于胆总管下段结石阻塞或十二指肠乳头炎平水肿造成胆汁胰液的排出障碍引起,随胆总管结石发病率的增加,AGP的发病也有增加的趋势。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关于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54岁,经影像学及手术证实有胆囊结石43例,胆总管囊肿4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3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胆囊癌1例,胆道有阻塞性黄疸表现者3例。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标准参照APACHE-Ⅱ评分标准:入院24 h内APACHE-Ⅱ≤8分为轻症AGP,共48例,APACHE-Ⅱ > 8分为重症AGP,共8例。 诊断标准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①有胆道疾病史;②血淀粉酶超过正常3倍以上;③肝功能损害伴黄疸;④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或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⑤部分病例经过手术探查证实。胆道梗阻诊断标准:①血清总胆红素持续升高;②影像学或手术中发现胆总管扩张;③胃肠减压管中无胆汁引出。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经入院体检:T38℃~℃,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中腹偏左有压痛,其中轻度腹膜刺激症25例,巩膜黄染31例。实验室检查×109/L,血清淀粉酶升高,平均约610μ/dL(酶比色法),尿淀粉酶升高,平均920μ/dL(酶比色法)。 方法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首先实行禁饮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针对胆道感染及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改善微循环。应用甲氰咪胍,生长抑素等抑制胰酶合成与分泌。同时,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以防止向重症发展。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尿淀粉酶,行B超或CT检查了解胰腺病变情况。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胆囊切除,27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1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胰包膜切开引流术。 2结果 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48h内病情均有所好转,白细胞、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有所下降,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也获得满意疗效,T管引流者于出院后4W造影证实胆道通畅,一次性拔除,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3年,平均年,无胰腺炎再次发作。 3讨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因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不断增加,有报道胆源性胰腺炎约占急性胰腺炎病因的60. 8%左右[2]。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既要遵循胰腺炎的现代治疗原则,又要兼顾胆管疾患的处理,否则很难达到治愈的目的,且有较高的复发率。针对部分轻型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非手术治疗作为一种基础的治疗手段,我们认为应贯穿于整个病程[3]。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首先,要详细了解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病的病因和时间,动态观察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演变,可将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增高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作为选择手术时机的重要依据。术前的基础治疗,不仅能缓解症状,而且也为下一步手术治疗创造条件,术后的基础治疗则可阻止各种炎症反应,避免并发症[4]。大多数轻型胰腺炎经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部分重型胰腺炎也可治愈。术中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尽量兼顾彻底解决胆管问题。对于非手术治疗成功者在胰腺疾病稳定好转后1~2个月解决胆管问题,以防复发。本组资料中,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也获得满意疗效,随访1~3年,平均年,无胰腺炎再次发作。�综上所述,急性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以非手术治疗为宜,急性重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亦主张非手术治疗,一旦病情发展需急诊手术。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胰腺炎诊治草案[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2):111-113. [2]赵玉沛.胆源性胰腺炎诊断探讨.文秘杂烩网, 2002,8(2):95-96. [3]李华,李光明.重症胰腺炎的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2):88-89. [4]安宏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89例诊治分析[J].河北医药,2006,28(2)

胆管癌发展到晚期极易发生转移,此时病人难以忍受的就是疼痛,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便带血,全身水肿,胡言乱语大发脾气,症状明确。胆管癌晚期腹部疼痛严重,伴血小板明显下降,低分化腺癌恶性程度高发展快,建议应用抗癌中药治疗,同时服用一些预防出血的药物,如VK,VC,三七粉,云南抓药。 对于胆管癌腹腔扩散的患者来讲,目前不建议再做创伤性,破坏性大的治疗了。虽然放化疗有一定短期疗效,但远期疗效差易出现耐药,不能长期进行,往往停止后肿瘤有反弹的可能。治疗上应该选择抑癌,克癌,安全无毒,短期见效快,远期疗效确切的药物。 癌症晚期中医效果较好,因为晚期癌症患者因为癌细胞消耗性大体质虚弱,癌细胞大多已经多处转移,西医局部治疗效果不佳,而且患者也不能耐受手术与放化疗,服用中药可以全面调理机体内环境,补气养血,扶正祛邪,有效控制病情,缓解痛苦,延长生命。 手术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手术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没有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瘤体较小才适合手术;如果病灶已经切除,转移灶有单一,身体条件好也可以进行转移灶的手术,如果有两处以上转移灶,原则上不再进行手术。 肝门部胆管癌保肝治疗: 对较长时间、严重黄疸的病人,尤其是可能采用大范围肝、胆、胰切除手术的病人,术前对肝功能的评估及保肝治疗十分重要。 有些病变局部情况尚可切除的,因为肝脏储备状态不够而难以承受,丧失了手术机会。术前准备充分的病人,有的手术复杂、时间长、范围大,仍可以平稳渡过围术期。 术前准备是保证手术实施的安全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前提。有下列情况时表明肝功能不良,不宜合并施行肝手术,尤其禁忌半肝以上的肝或胰切除手术: A.血清总胆红素在256μmol/L 以上; B.人血白蛋白在35g/L 以下; C.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60%,时间延长大于6s,且注射维生素K 1 周后仍难以纠正。 ④吲哚氰绿廓清试验(indigo cyanogreen test)异常。术前应用CT 测出全肝体积、拟切除肝体积,计算出保留肝的体积,有助于拟行扩大的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肝功能评估。另外,糖耐量试验、前蛋白(prealbumin)的测定等都有助于对患者肝功能的估计。 术前保肝治疗是必须的,但是如果胆道梗阻不能解除,仅依靠药物保肝治疗效果不佳。 目前常用药物目的是降低转氨酶、补充能量、增加营养。常用高渗葡萄糖、人血白蛋白(白蛋白)、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葡醛内酯(葡萄糖醛酸内酯)、泛癸利酮(辅酶Q10)、维生素K、大剂量维生素C 等。术前保肝治疗还要注意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胆管癌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恶性肿瘤。对于胆管癌的治疗,根治性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办法。但是,胆管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困难,一旦发现多数已进入晚期,很难通过手术方法切除,因此,寻找其他非手术方法治疗胆管癌就变得十分必要。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对胆管癌敏感性欠佳,而且存在明显毒副作用。 因此,探索更敏感、有效的药物,提高胆管癌药物治疗的疗效就变得十分必要。 本论文以体外培养的人胆管癌QBC939细胞为药物筛选模型,选用叶下珠、珠子草、冬青、白英、长春花、三尖杉六种药用植物提取物、淡水贝类河蚬提取物、天然产物化合物、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及常见化疗药物,应用MTT测定法,从天然和化学合成物质中筛选具有抗胆管癌效应的药物。 结果表明:珠子草和叶下珠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白英的水提物、长春花总碱、河蚬乙酸乙酯提取物、槲皮素、鞣酸、2-氯苯甲醛缩氨基硫脲和2,4-二氯苯甲醛缩氨基硫脲、三苯氧胺等具有体外抗胆管癌细胞增殖的活性。 与胆管癌临床中常用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和顺铂相比,三苯氧胺表现出了更强的抑制胆管癌细胞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选择三苯氧胺(TAM)进行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讨三苯氧胺体外抗胆管癌作用的机理。 通过MTT法、细胞形态观察法、流式细胞术、DNA ladder等方法研究表明:TAM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胆管癌QBC939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_0/G_1期、且显著诱导细胞凋亡;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研究表明:TAM对Cyclin D1、ERα、C-Myc蛋白表达的抑制、Caspase-3/Caspase-9信号通路的激活、Bax和p53蛋白表达的上调,是TAM发挥抗胆管癌作用的部分机制。 为了进一步的探讨TAM抗胆管癌作用的分子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我们首次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三苯氧胺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全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最终成功鉴定出热休克蛋白、细胞骨架蛋白、膜联蛋白和代谢相关酶等差异表达的蛋白点。 结合这些蛋白的功能,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三苯氧胺抗胆管癌作用的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胆管癌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为三苯氧胺在临床上应用于胆管癌的治疗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持,也为三苯氧胺抗胆管癌作用新靶点的阐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黄疸病的论文

目录

第一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第二章:怎样识别新生儿黄疸

第三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案

第四章:如何预防病新生儿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不同,病理性黄疸常常浴室这新生儿疾病的出现,因此要特别引起家长们的注意。那么,病理性黄疸的症状有哪些?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来和我一起盘点育儿知识,揭秘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方案。

婴儿刚出生可以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是出生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开始消退。除了食欲不振以外,对孩子没什么影响。病理性黄痘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1、溶亦性黄疸

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型、胎儿血型为B型或AB型;母亲血型为B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AB型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疽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痘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引起的,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疽。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疽消退后又出观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出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克/升,如继续哺乳,黄痘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痘不同,根据其特点可以相互鉴别。新生儿病理性黄痘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如上述的几种黄疸原因是:溶血性黄痘、感染性黄痘、阻塞性黄疽、母乳性黄疸等,不同原因形成的黄疸其黄疸的特点又个不相同。

怎样识别新生儿黄疸

仔细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区别孩子是生理性黄痘还是病理性黄疸对于治疗十分重要。父母可以根据以下的特点来识别。

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特征

①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②黄疸逐渐加深,在第4-6天达高峰,以后逐渐减轻。③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一般在生后3周消退。④黄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肤颜色呈淡黄色,黄疸常只限于面部和上半身,黄疸时孩子的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正常,大小便的颜色正常,生长发育正常。⑤化验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值(2克/升),但小于12克/升。如果孩子的黄疸属于这种情况,父母可不必担心。

2、病理性黄疸特征

①黄疽出现时间过早,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黄疸消退时间过晚,持续时间过长,超过正常的消退时间,或黄疸已经消退而又出现,或黄疸在高峰时刚后渐退而又进行性加重。

③黄担程度过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肤黏膜明显发黄。④检查血清胆红素时,胆红素超过12克/升,或上升过快,每日上升超过5克/升。⑤除黄疸外,伴有其他异常情况,如精神疲累,少哭、少动、少吃或体温不稳定等。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可并发胆红素脑病,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当孩子出现黄疸时,如有以上5个方面中的任何一项,就应该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这样就能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以便及时治疗。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案

1、病因治疗

先应明确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除病因。

2、药物治疗

(1)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每曰4—8毫克/千克,不良反应有嗜睡及吮奶缓慢。

(2)糖皮质激素:可用泼尼松每日1一2毫克/千克或地塞米松每日毫克/千克,但应根据引起黄疸病因慎重使用。

(3)中药:以茵陈蒿汤为主。

3、光疗

凡各种原因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升高均可进行光疗,一般血清总胆红素达 微摩尔/升(12~ 15克/升)以上时使用。若已确诊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症时,一旦出现黄疸即可使用光疗。

使用光疗时应注意:①光疗箱温度应保持30℃左右,湿度60%。②婴儿应全身赤裸,用黑纸保护双眼,并遮盖睾丸,除喂奶及护理操作时暂停外,应持续照射。③定期用蓝光辐射计测其功能。最有效的光谱波长为427~475纳米的蓝光。灯源与婴儿距离50厘米,总瓦数为160一320瓦。使用光疗的不良反应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血小板减少、青铜症等,停止光疗后可自行恢复。

家长须注意事项

1、仔细观察黄疸变化

黄痘是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黄,最晚退的。所以,可以先从宝宝的眼睛观察起。

2、注意宝宝大便颜色

肝脏处理好的胆红素会经由肠道排泄,大便因此才会带有颜色。如果是肝脏胆道发生问题,如胆道闭锁,胆红素堆积在肝脏无法排出,大便会变白,但不是突然变白,而是越来越淡,与此同时,妈妈发现宝宝身体皮肤也出现变黄的趋势,就必须立即带宝宝就医。在正常情况下,必须在宝宝2个月内尽快处理。

3、保证宝宝充足阳光

宝宝和妈妈一起出院回家后,白天让宝宝裸露身体直接晒太阳,因为阳光中的蓝光能够让胆红素在光化反应下改变结构,便于被宝宝将排出体外,可以帮助宝宝尽快远离黄疸。同时可适当给宝宝补水,加速宝宝内循环。但需要注意用黑布保护宝宝的眼睛,因为蓝光照射可对视网膜造成损害。夏天最好选择10:00以前,16:00以后的阳光不强烈进行。

如何预防病新生儿理性黄疸

胎儿黄疸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儿黄疸,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度,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妇女如曾生过有黄疸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祭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痘的进退。

注意观察黄疸婴儿的全身症状,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恐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制品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婴儿游泳是一种全新的婴儿安康保健新概念,在专用婴儿游泳圈的维护下停止的一项水中泳疗健身活动,合适0~12个月的婴儿。重生儿黄疸常于分娩后2~3天呈现,4~5天达顶峰,5~7天衰退,最迟不超越14天,主要为血清未分离胆红素增加所致。重生儿早期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成熟,胆红素易透过脑组织,如治疗不及时可招致胆红素性脑病,给重生儿带来严重结果[1]。经过游泳能够增加重生儿肺活量,调理免疫功用,促进肠爬动,缩短胎便排净天数,减轻生理性黄疸水平,效果良好,现将我们临床察看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办法普通材料选择我院2008年1-12月出生重生儿,胎龄37~41周,体重≥2500g,Apgar评分≥8分,正常足月剖宫产儿100例,母亲无妊娠兼并症及并发症。按出生时间次第随机分为两组,察看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出生时体重、孕周均差别无显著性。办法察看组重生儿出生第2天开端游泳,每日2次,每次10~15min,共5天,重生儿游泳应在吃奶后1h后停止。给重生儿贴防水护脐贴,套好游泳圈,下颌放在下颌槽内,要逐步迟缓入水,每人一池水,严防穿插感染。游泳内容分为的水中被动操和5min自主泳两局部。泳毕疾速用浴巾擦干身体,留意保暖,取下护脐贴,脐部用碘伏消毒2次,再次核对后送涵养室。察看指标察看组重生儿游泳5天,10次后,对黄疸(TCB)指数与对照组比拟并停止统计学剖析。统计学处置数据剖析采用软件包停止统计剖析,计量材料用t检验。2结果两组重生儿TCB比拟均采用上海浩顺科技有限公司NJ33婴幼儿经皮黄疸测试仪,置于婴儿前额正中眉弓上方1cm处,紧贴皮肤,垂直测TCB数值,每日3次,取均匀值。见表1。表1两组重生儿出生1~5天TCB动态变化注:两组临床材料显现察看组TCB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的论文哦!      摘要: 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对新生儿黄疸 治疗 及预防胆红素脑病发生取得的效果;方法: 总结 我院从2006 年1 月~2009 年10 月收治的全部新生儿黄疸病例27例的临床护理资料,分析配合中医护理对患儿预后的影响;结果:27例新生儿黄疸病例全部康复。结论:中医护理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恢复,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中医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在新生儿时期最常见,发病率高达    34. 94%[1]。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而病理性则可能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导致患儿出现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对该病采取中医治疗、预防、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 年1 月~2009 年10 月我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儿黄疸病例,,共27例。其中生理性黄疸16 例,病理性黄疸11 例。根据临床表现,轻度黄疸15 例,中度9 例,重度3 例。患儿住院天数最短5天,最长10天。27例患儿中,足月儿19 例,早产儿8 例;女婴12 例,男婴15例。 护理方法 1. 2. 1 一般护理 每天在护理时至少要测4 次体温,观察是否有发热,若发热说明有并发症产生,应及时处理;嘱产妇及时给新生儿供给奶水,注意患儿吮乳情况,若患儿吮乳有力,进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证热量供应。在护理时应注意脐部清洁,并每日勤换柔软的尿布。 重点护理 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其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消退及加深时间等。若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其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 辨证施护 护理人员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根据不同分型辨证施治施护,如湿热熏蒸型选用茵陈蒿汤加味;感受邪毒型选用犀角散加减;寒湿阻滞型选用茵陈理中汤加味,瘀血内阻型常选用血腑逐瘀汤加减。     2. 结果 2. 1 护理结果全部病例均痊愈,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随访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护理疗效判定 依据高等医学院校4 版教材《儿 科学

儿科黄疸论文

目录

第一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第二章:怎样识别新生儿黄疸

第三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案

第四章:如何预防病新生儿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不同,病理性黄疸常常浴室这新生儿疾病的出现,因此要特别引起家长们的注意。那么,病理性黄疸的症状有哪些?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来和我一起盘点育儿知识,揭秘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方案。

婴儿刚出生可以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是出生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开始消退。除了食欲不振以外,对孩子没什么影响。病理性黄痘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1、溶亦性黄疸

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型、胎儿血型为B型或AB型;母亲血型为B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AB型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疽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痘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引起的,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疽。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疽消退后又出观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出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克/升,如继续哺乳,黄痘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痘不同,根据其特点可以相互鉴别。新生儿病理性黄痘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如上述的几种黄疸原因是:溶血性黄痘、感染性黄痘、阻塞性黄疽、母乳性黄疸等,不同原因形成的黄疸其黄疸的特点又个不相同。

怎样识别新生儿黄疸

仔细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区别孩子是生理性黄痘还是病理性黄疸对于治疗十分重要。父母可以根据以下的特点来识别。

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特征

①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②黄疸逐渐加深,在第4-6天达高峰,以后逐渐减轻。③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一般在生后3周消退。④黄疸程度一般不深,皮肤颜色呈淡黄色,黄疸常只限于面部和上半身,黄疸时孩子的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食欲正常,大小便的颜色正常,生长发育正常。⑤化验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值(2克/升),但小于12克/升。如果孩子的黄疸属于这种情况,父母可不必担心。

2、病理性黄疸特征

①黄疽出现时间过早,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黄疸消退时间过晚,持续时间过长,超过正常的消退时间,或黄疸已经消退而又出现,或黄疸在高峰时刚后渐退而又进行性加重。

③黄担程度过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肤黏膜明显发黄。④检查血清胆红素时,胆红素超过12克/升,或上升过快,每日上升超过5克/升。⑤除黄疸外,伴有其他异常情况,如精神疲累,少哭、少动、少吃或体温不稳定等。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可并发胆红素脑病,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当孩子出现黄疸时,如有以上5个方面中的任何一项,就应该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这样就能早期发现病理性黄疸以便及时治疗。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案

1、病因治疗

先应明确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除病因。

2、药物治疗

(1)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每曰4—8毫克/千克,不良反应有嗜睡及吮奶缓慢。

(2)糖皮质激素:可用泼尼松每日1一2毫克/千克或地塞米松每日毫克/千克,但应根据引起黄疸病因慎重使用。

(3)中药:以茵陈蒿汤为主。

3、光疗

凡各种原因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升高均可进行光疗,一般血清总胆红素达 微摩尔/升(12~ 15克/升)以上时使用。若已确诊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症时,一旦出现黄疸即可使用光疗。

使用光疗时应注意:①光疗箱温度应保持30℃左右,湿度60%。②婴儿应全身赤裸,用黑纸保护双眼,并遮盖睾丸,除喂奶及护理操作时暂停外,应持续照射。③定期用蓝光辐射计测其功能。最有效的光谱波长为427~475纳米的蓝光。灯源与婴儿距离50厘米,总瓦数为160一320瓦。使用光疗的不良反应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血小板减少、青铜症等,停止光疗后可自行恢复。

家长须注意事项

1、仔细观察黄疸变化

黄痘是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黄,最晚退的。所以,可以先从宝宝的眼睛观察起。

2、注意宝宝大便颜色

肝脏处理好的胆红素会经由肠道排泄,大便因此才会带有颜色。如果是肝脏胆道发生问题,如胆道闭锁,胆红素堆积在肝脏无法排出,大便会变白,但不是突然变白,而是越来越淡,与此同时,妈妈发现宝宝身体皮肤也出现变黄的趋势,就必须立即带宝宝就医。在正常情况下,必须在宝宝2个月内尽快处理。

3、保证宝宝充足阳光

宝宝和妈妈一起出院回家后,白天让宝宝裸露身体直接晒太阳,因为阳光中的蓝光能够让胆红素在光化反应下改变结构,便于被宝宝将排出体外,可以帮助宝宝尽快远离黄疸。同时可适当给宝宝补水,加速宝宝内循环。但需要注意用黑布保护宝宝的眼睛,因为蓝光照射可对视网膜造成损害。夏天最好选择10:00以前,16:00以后的阳光不强烈进行。

如何预防病新生儿理性黄疸

胎儿黄疸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儿黄疸,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度,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妇女如曾生过有黄疸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祭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痘的进退。

注意观察黄疸婴儿的全身症状,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恐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制品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论文的题目在一篇儿科医学论文中有一半文的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题目是一篇论文的开始。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儿科医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一) 1.儿科护理 2.浅谈儿科护理的临床带教 3.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几点体会 4.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问题与对策 5.儿科护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处理对策 6.儿科护理学 7.儿科护理临床教学探讨 8.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常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9.儿科护理临床见习教学改革体会 10.以问题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临床教学改革 11.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2.儿科临床护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13.临床见习儿科护理学 教学 方法 中的体会 14.如何做好儿科临床护理教学 15.优质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的应用 16.儿科临床护理中安全用药管理的体会 17.人性化服务在儿科临床护理实践中的运用 18.预防和处理儿科临床护理纠纷的思考 19.儿科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临床儿科心理护理体会点滴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二) 1.小儿科急腹症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对策 2.我国现代小儿科创始人之一、著名小儿肛肠外科专家李正教授 3.小儿科实习护士岗前培训体会 4.小儿科年轻护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基础加单次硬膜外与单纯基础麻醉在小儿科手术中的作用比较 6.腹腔镜在小儿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7.小儿科大 文化 ——上海博物馆手工活动 教育 实践 8.小儿科5年住院病人病种构成分析 9.小儿科病房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0.静脉留置针在小儿科输液中应用及护理 11.小儿科学家建议婴儿睡在婴儿床上 12.我院2011年小儿科抗菌药物处方和医嘱点评结果分析 13.小儿科的“超级医生”——专访香港著名儿科医生李家仁 14.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7届常务委员会议召开 15.把根留住——记泰兴市后营村小儿科医生张留贯 16.全国小儿外科临床科研设计与SCI论文写作培训班 17.输液泵推注20%甘露醇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 18.足内旋与足外旋 19.针刺配合走罐治疗青少年失眠症128例临床观察 20. 儿童 慢性骨髓炎应用抗感染活性骨Ⅰ期植骨治疗的疗效评价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三) 1. 出生后低体重消化道畸形患儿围手术期血小板监测的临床意义 2. 腹腔镜手术治疗1岁以内婴儿食管裂孔疝 3. 肾母细胞瘤复发和转移后的再手术治疗 4. 新生儿皮下坏疽153例 5. 儿童左髂窝软骨瘤一例 6.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复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7. 三种黄疸测量仪器对新生儿胆红素测定的比较 8. 功能性便秘儿童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及临床意义 9. 正常婴儿不同体位Graf法髋关节超声波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0. 浙江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 11. 右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 12. 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符合率的临床分析 13. 在小儿外科护理中谈人性化服务运用 14. 儿童脊柱侧弯的三点矫正支架治疗 15. 正常儿童Staccato尿流曲线分析 16. 包皮包茎,从小抓起——访珠江医院小儿外科杨六成教授 17. 肠脂垂炎和网膜梗塞症 18. 应用并指分离器治疗儿童并指畸形 19. 51/2号针头与7号针头在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评价 20. 晚期肾母细胞瘤的术前治疗 21. 正常男性阴茎生长发育调查 22. 儿童睾丸附件扭转的保守治疗指征 猜你喜欢: 1. 探讨儿科护理论文范文 2. 浅谈儿科医学论文范文 3. 儿科医学论文范文 4. 儿科学医学研究论文综述范文 5. 儿科医学论文投稿

一、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年长儿或成人出现黄疸都是病理现象,新生儿则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二、新生儿黄疸病因病理 1、胆红素产生相对过多。 2、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运送的能力不足。 3、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 4、肝脏系统发育不成熟。 5、肠肝循环增加。 三、新生儿黄疸症状 生理性黄疸大多在生后2~3日出生,第4~6日最明显,足月儿多在生后7~10日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4周消退。 黄疸先见于面、颈,然后可遍及躯干及四肢,一般稍呈黄色,巩膜可有轻度黄染,但手心足底不黄。除黄疸外,小儿全身健康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大小便颜色正常。 四、新生儿黄疸诊断检查 正常新生儿脐血胆红素约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尿中胆红素阴性,粪内胆色素增多。 五、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 为了预防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孕母产前用药要慎重,能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分娩过程中严密监护,以免胎儿发生窒息和产伤;生后注意保持新生儿体温,适当提早喂养。若已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除病因治疗外,可应用光疗、血浆或白蛋白等治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