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儿科的思政教育专业论文

发布时间:

儿科的思政教育专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摘要: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进行阐述,根据教育理论分别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以及相应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以及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和沟通方式四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过程 功能 途径

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具体来说,它是在一定的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合适的渠道信息传递者向信息接收者发送特定信息,以寻求理解、反馈的过程。我国现有文献资料对于沟通的定义众说纷纭,因为不同的文献资料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将“沟通”定义为“使两方能够连通。”而《英汉辞海》则认为“沟通”是“共同使用,使周知,传递知识或消息等;也指传递消息或音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等”。笔者对“沟通”的理解是沟通者之间为了寻求理解而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和思想的交流。

信息传递过程包含信息、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环境、渠道等几个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和类型

①含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就是通过信息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进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双方理解的过程。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分别扮演教育者与受众。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就是教育沟通的内容,双方采取的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就是沟通渠道。②类型:从教育沟通方式来分析,教育沟通除了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进行以外,还可以通过传媒沟通实现。日常的写作、阅读和信件往来均属于书面沟通形式,讨论、演讲或谈话等形式属于口头沟通。现代信息技术盛行后才出现了以电话、网络、电视为主的传媒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构成要素

通过上文进行分析,我们明确了信息沟通的五个构成要素,同样发送者、接收者、信息、环境以及沟通渠道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五要素。

发送者。①导向性:通过与信息接收者进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以社会普遍接受的思想和行为对接收者进行引导,使其树立高尚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②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马列主义信仰,同时能够掌握扎实的党政方针,以及政策理论,明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效的沟通才能具备现实意义,并且希望运用自己的知识育德育人、回报社会。

③示范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的个人品德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品行,这种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示范性。④释疑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比接收者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而且拥有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而且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更独到。信息发送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为信息接收者答疑解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

接收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分别由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来承担。在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中,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单方面被动的接收,而是要作为主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受众,其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也充满个性。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者主要有能动性、感染性和可塑性三个特点。

①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层面分析判断接收的信息是否科学合理,同时给出自己的政策和建议。通过各种途径,信息接收者与发送者进行信息的沟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沟通的目标。

②感染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将积极参与沟通的热情传递给信息发送者,使信息发送者受到感染,以此来激发信息发送者的兴趣,使其产生责任感,同时以自己端正的品行对信息发送者的道德品行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发送者的人文素养。

③可塑造性:信息接收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借助分析研判能力,通过分析处理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知,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沟通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心理、道德、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因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沟通信息要包含心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以及思想教育信息等。

①心理教育信息:指的是将心理疏导方面的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以解决其思想行为问题,通过正确的行为或思想的疏导帮助其战胜困难挫折。

②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应强调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的利益关系,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避免其受利益驱使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三方利益的平衡状态。

③政治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党政理论和方针大政。具体到日常生活,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和理论方针,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理解党政方针理论。

④思想教育信息:具体来说,思想教育信息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渠道,即信息处理双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包括借助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方式来实现沟通。

沟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是同时涵盖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方面内容的信息沟通的环境。这个环境是相对具体的、动态的环境,是诸多因素互联而成的系统,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征

①阶级性: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党性,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阶级性。信息交互双方、沟通渠道等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几要素,因此信息沟通具有共性,但同时它也是党政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因而它所代表的阶级和政治信仰有鲜明的特色,其任务和目标受党的总体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②互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信息交互双方关于情感、思想和信息的双向的交流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互动性。

③时代性。这是指信息沟通的渠道、环境和内容能够体现出时代发展特点,沟通内容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持续更新,沟通环境不断优化,因此,需要对沟通的渠道进行不断地探索。

④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能够针对受众的职业、年龄、性格、知识结构等设定相应的教育沟通层次和沟通目标,并且在信息沟通中适时调整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进而满足信息接收者的需求。

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途径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价值

通常情况下,引导、交流、感染和释疑纠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要功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无论何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互动,进而使受教育者的真实思想,以及道德状况等让教育者有个准确的掌握。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情况,一般情况下,通过理论、政治、道德和心理信息等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进而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素质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信息发送者是教育者,是负责组织协调的一方,把控着信息沟通的内容、方式和目标任务,因而信息发送者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对教育沟通的成效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确保教育沟通取得实效性进展,教育者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以期从人格和专业讲学方面对信息接收者产生好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来说,能力素质是关键。

①创新能力。在沟通的环境、对象等方面,与以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需要创新沟通的方法、渠道、机制等,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敌对势力之间的争夺异常激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面对这种形势,需要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强化。

②观察思考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信息发送者的观察思考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在思想方面需要意识到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进而对行为进行指导的重要性。

③表达能力。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按照准确、流利、顺畅、简洁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需要全方位的培养表达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自身的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

④组织协调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为了形成强大的合力,一方面需要进行语言和行为上的交流,另一方面对各种教育资源和因素进行组织。对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进行有效沟通奠定基础。

⑤心理承受能力。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知识层次、职业属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积极参与沟通

信息接收者有进行沟通的愿望。信息接收者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对于提高思想行为的重要性,强化参与沟通的愿望。调整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要我沟通”向“我要沟通”的转变,为沟通的顺利进行、扫清心理障碍。

信息接收者吸收和消化信息。通常情况下,信息接收者对沟通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将内化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行为也包含在内。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行为境界,信息接收者需要评价自身内化的思想观念,同时巩固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或不合时宜的行为。

信息接收者及时反馈信息。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持续一段时间后,信息接收者需要将沟通结果及时主动地向信息发送者反馈,进而对信息的掌握情况和沟通效果进行判断,同时制订下一轮的沟通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要多样化、现代化

在个性特征方面,与以前相比,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受众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取舍、行为选择等方面变得更加开放、现实、自我和随意。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这些变化,根据受众的特征实现沟通形式的多样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林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式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

[2]周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沟通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01).

[3]孟益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激励理论[J].高教论坛,2003(1).

[4]高新华等.情感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25).

[5]刘光.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的内涵及其应有地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04).

[6]谈志兴,李永玲.有效说服教育诸因素分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06).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显,本来大学生上网进而掌握网络技术,是有益于学习的好事,但是很多大学生上网不是用来查找资料,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甚至许多人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庞杂多样,网络信息往往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和判别力尚不成熟,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使用不当,因而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道德情感弱化,人情淡漠。

互联网一方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人们的沟通不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但是由于网络数字化的存在。使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人与数字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停留在了网上。许多大学生和自己家人交流反而变少,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单薄了,从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道德感情冷漠。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虐兔案、药家鑫案都是大学生道德情感冷漠的重要表现。

(二)部分学生道德心理发展错位。

在网络的环境中,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大学生就追寻快乐的原则,有时候,会忽视社会道德随意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发表一些言论的时候往往会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内外这两张截然不同的观点,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在虚拟的空间追求低级而无限的刺激,甚至沦为网络的奴隶,无法再网络中自拔,形成人格发展错位。

(三)大学生价值观迷失。

由于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西方国家借助网上的优势,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就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道德,文化的冲突。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激进,容易也渴望接受外来信息和思想,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网络思想,部分学生取舍不当,便会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扭曲。

(四)一些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弱化。

网络的开放性促使了国际间的信息文化交流,但是同时,由于西方国家在网络上占有垄断地位,他们通过网络向人们传递的是一种充斥汉堡,快餐,好莱坞电影,可口可乐这样的文化精神。这样的文化是人们从内心感觉到了一种愉悦;他们引领着一种追求西方文化的潮流,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人们往往会淡化对这些产品的民族属性的探究,这些东西慢慢的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因为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他们受到西方这种网络文化的影响,将非理性消费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个性标榜为自己的个性。

这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因为网上那些消费品和个人行为没有严格的国籍区别,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的警惕性。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也将商品、文化、个人行为的国家距离弱化了。西方国家强调了信息以及商品流动的自由化,但这种自由变相的变成了推销自己文化的行为。

传统社会虽然缺少网络这种先进技术去给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便利,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多,人们的道德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和人的监督,青年道德意识比较强烈。而网络的隐匿性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引发一系列不道德的网络行为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总之,随着信息网络在我国高校的迅速普及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展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开放性以及时空无局限性等实质是引发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实质。

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受到道德以及他人言论等等现实因素的约束,在言论以及个人行为上非常注意,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各种制约,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甚至可以使自己的言论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样比较松散的环境会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这样失去控制的言论的言论环境会使大学生有一种自由感和轻松感,在说话上会无所顾忌。网络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地域限制,你可以喝任何素不相识的人进行交流,在网络环境中,没有严密的管理机构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大学生极易因为这种隐蔽性和宽松性而产生各种网络道德失范。

(二)网络中一些不良思想的渗透。

由于网络发展速度过快,缺失有效的舆论监督体系,人们无所顾忌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思想,西方一些文化也借助网络这个媒体对我国的文化进行渗透。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发展。同时,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不良信息的诱导,可能有些同学又会受到影响,甚至走上网络黑客等一些犯罪道路。

(三)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大学生进入大学,刚刚脱离了家庭的约束,自制力比较差,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但很容易把握不了分寸,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在很多大学中,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被劝退的一些学生。在网络中,尤其是网络游戏中,许多人会再那里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当在网上获得的快乐不现实多时,他们就会把更多的经历和时间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安慰,消极的逃避现实的矛盾。这样,就会引起大学生觉得个人安全感下降,在和人的沟通交流上存在问题,最终难以融入社会。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运用网络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

要加大在互联网上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力度,在网络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言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大力开展批评。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和引导,打击网络犯罪,清除网上文化垃圾,规范网上行为,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是互联网的文化秩序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运用网络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要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向大学生传达一个健康向上的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大学生的责任感加强,道德感增强,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也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抵御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层面上的渗透。

(三)利用网络的特点,开展丰富的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上和网下的联合。

比如很多学生现在都有了自己的电脑,辅导员和班级同学可以组建一个群,大家在网上可以聊自己的思想,文化活动等等心里上的问题,那么辅导员可以从中及时的发现一些问题并加以引导。但是前提是这个活动必须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范围,而不应该一味的以严肃为主,要注意结合网络本身的特点。

(四)注重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各种问题的逐步显现,大学生中开始泛滥的各种症状,例如“网络心理障碍”,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必须开设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课,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怎样预防诸如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人际孤僻等,做到防范于未然,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种不受空间局限性的特点,建立一些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交流界面,以平等、宽容的心态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使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解决传统心理咨询中出现的咨询对象的戒备心理,是工作的深入性、有效性达到应有的水平,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质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培养一批高级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既要注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他们做政治工作的水平;同时,也要提高、培养他们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水平。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能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运行在政治思想上的正确导向,又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处于一种良性的运行形态中。

总之,我们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媒介,是他成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投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佳国.当代文化变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邱香.创新工作模式是做好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李建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19-433.

3000字。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要求显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要写3000字。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和功能,决定了其在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最重要的落脚点就是学生,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最重要的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和功能,决定了其在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一、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而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大型多功能组织,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00余万人,高等学校在学人数超过2 000万,规模居世界第一。这2 000多万名大学生不仅是近千万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发展繁荣的希望。所以,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的这一基本理论观点同样适用于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应该是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应该是全体师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应该是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应该是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进而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的全面、协调和充分发展。

和谐校园建设有多方面的要求和目标,但归根结底,和谐校园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关于如何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鲜明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综上所述,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进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建设。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保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就是不懈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教育、开展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校园,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鲜明旗帜的和谐校园,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在政治方向上起到保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开展马列主义教育,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解决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等根本性问题,消除消极思想的影响,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最终为实现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服务。所以,理想信念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保证。

2.爱国主义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动力保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指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并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进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校园必然要求学生爱国爱校,要求培养学生“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情感,形成校园主人翁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提升大学生精神状态的主要途径。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的潜能,奋发学习,努力探索,保持与时俱进,为构建和谐校园源源不断地提供鲜活的思想和不懈的动力。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动力保证。

3.道德规范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行为保证。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是指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共同的道德规范。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综合表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塑造人,突出地表现为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道德规范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将和谐校园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动机和意识,并外化为行为,使大学生成为符合和谐校园要求的分子。所以,道德规范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行为保证。

4.素质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建设和谐校园,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要求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的发展。在校园里,学生就是最重要的子系统,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建设和谐校园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最重要的目标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引导,不仅促使大学生实现各方面素质交融进步,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在校期间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使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变化,采取不同方式,加强针对性,提高时效性[2] 。本文认为,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新特点、新动向以及在新环境下表现出的新问题,应从党建主导入手,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方针;从文化感召入手,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途径;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以加强道德教育为载体;从学生身心和谐入手,以加强素质教育为落脚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拓展教育渠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从党建主导入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功利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民族精神振奋昂扬,但是存在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公民道德观基本取向健康向上,但是有知行脱节的现象;积极进取精神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亟待加强。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得到释疑解惑,以上种种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理想信念的模糊和弱化。所以,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精髓。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正视利益差异和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回答大学生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从党建入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追求,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成才追求,做到政治理论教育与成才理想教育并重;注重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特别要重视意志、气质、能力等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做到政治品格塑造与完整人格塑造并重;注重敬业奉献精神、公平公正意识、成就事业追求等先进公民人品的养成教育,做到政治素质的养成与人品的养成并重。使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大学生考试作弊、制作虚假简历、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等问题,引导大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从文化感召入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民对祖国感情的一种主观反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是,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存在着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等问题。“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肤浅性和波动性,使大学生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偏见。

鉴于以上情况,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量,有意识地教育大学生深层次地把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厚淀的民族文化引导大学生在精神上找到归宿,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注重将学习祖国灿烂文明和爱国主义知识相结合,通过对比、亲身实践、榜样示范等方式,区别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要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整体性,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内化,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要积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爱国主义情感外化为理性的爱国行为,即努力学习和投身祖国建设的积极行动。

(三)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影响着人才的优劣和教育的成败。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中国某些原有的社会体制、文化心理、道德规范被抛弃,而新的规范尚未确立。社会生活及其变化的复杂性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各种思潮交互激荡,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使各种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大学生的精神困惑也空前增多。这给大学生带来竞争、自立等积极意识的同时,也使“自我为中心”、“金钱至上”等消极意识有所滋生,一些大学生人格扭曲、道德水平滑坡甚至沦丧的事件不断向社会敲响警钟,大学生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脱节。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面向生活,贴近大学生实际,从解决大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入手,坚持战略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原则, 创新德育方法, 提高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交互生成性,实现从“灌输型”向“疏导型”、“经验型”向“科学型”、“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要开辟新领域,积极占领网络阵地, 将现实生活的道德实践与网络虚拟世界的道德实践整合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要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实现德育过程和效果的优化。

(四)从身心和谐入手,加强素质教育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归宿。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但当前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沉迷网络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弱化问题、不文明离校问题等,凸显出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紧迫性。

1.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学生思想问题的背后是心理问题,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广泛深入开展“面对面”等形式的谈心活动,做好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不断提高大学心理调节能力。

2.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6 000万,学生高达 [3]。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开展网络舆情分析和网络文明建设活动,重视网络法治宣传和教育;要提供交流,呵护学生心灵;尤其要重视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3.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项对大学生初次就业流动率的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流动率近75% [4],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是高流动率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亟待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自我了解和认知,使大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性格和能力;要引导大学生从职业、行业、企业三个维度认识职业环境;要引导学生克服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完美主义等职业决策思维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出击,多管齐下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要对一些重要的、学生容易忽略的就业政策进行宣讲,并对学生及时进行提示。

4.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文明离校教育。大学生文明离校的思想教育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否做好这项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因而,应改变以往突击式的狭隘教育方式,将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系统地、不间断地、较长时期地教育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思想修养上,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业务技能上,锻炼较强的能力素质;在择业技能上,培养宏观的决策能力。具体方法上,要结合形势政策,使学生了解国家人才需求的走向;要结合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立足专业、成就事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结合典型教育,树立立足现实、艰苦创业的意识。最终使和谐校园的大学生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3(1).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17.

[3]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其形态[J].中国青年研究,2003,(8).

[4]CNNIC发布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论的正文。。。有的

儿科的思政教育论文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不敢懈怠,认真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认真分析,思考,希望能帮助他们……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血有肉,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能力,他们年轻,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强。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和课堂上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接触和参与社会活动。假如他们发现自己接受的思想教育与某些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甚至撞车时,他们就会迷茫、徘徊、怀疑,甚至极力排斥正面教育。

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平平庸庸,唯唯诺诺虽不是坏学生,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品德要求(开拓、进取、创新素质)。

只有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化),外在的道德规范经个体分析、判断、选择、尝试,才能形成自己的信念;只有在实践中切身感受,知行统一,情理交融,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能自觉行动,而真正的权威也正是来自于人内在的精神力量。随着主体自身成熟,这种外在权威形式逐渐转换为青少年内心的某种觉悟和信念,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服从自己,即走向自律。但应该看到,学生在其道德意识建构过程中,情绪性动机、遵从权威和功利性动机占很大比重,效果与动机很难统一,这决定自律的不稳定性。

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自处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当今时代充满着竞争、挑战和风险,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开放需要挫折教育,社会呼唤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呢?当学生遭遇失意、失败时,教师要增强其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在水中学会游泳。此外,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在学生中开展负面教育(反面教育),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的教育。当代西方德育课大多数都引进美国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采用道德难题讨论方法,把培养判断力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一是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要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对善恶作出评价;二是德育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科尔伯格设立不同的道德两难问题(情境),如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供学生讨论,或者提供体验道德疑难问题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正视问题所固有的道德内容,引出学生谈出所作的判断基本理由,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道德观相互交谈,目的在于发展学生道德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应该指出的是,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但要有行为上的自由,而且要有理智上的自由,不但要有外在规定他律性的保障,而且要有内在需求自律性的支撑

在班级中,让学生明白是班级的主人,让学生承担各种对集体负责的角色,引导他们对班级负责,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责任的动机,强化因履行道德责任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对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比较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较强的`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断和交往协作能力等。 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品德发展也存在自我构建的问题。主体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是主体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志。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学生应该自育,而又想塑造学生品德,那只会是徒劳,因为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发挥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给教师的建议》1984年版,P348)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抓在实处,要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要坚持重心下移、虚功实做,提倡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当前,思政工作要特别做好的几件主要事情有:一是要坚持“五位一体”工作思路解决好贫困生的生活问题;二是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每一个人都是人才,一个学生心理不健康,思想就会出偏差,行为就会出偏差;三是要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好学生课外生活问题;四是要加强后勤保障服务;五是要加强与辖区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在这所寄宿制的学校里,怎样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利用“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艺活动,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召开主题班会、过组织生活、参观革命纪念馆、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这些具体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受到各种教育,不厌其烦地进行思想教育。在每次犯错误之后,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所犯错误,找出各自之间的共性,以促使其努力改正。这并不排斥适当的纪律处分,因为处分也是教育手段的一种。另有一部分学生,明知这样做不对,可就是这样做了,究其原因,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对这部分学生,我们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会有所好转;另一方面又要密切注意他们的思想动向,如有异常,随时提醒,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政治合格离不开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耐心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离不开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长期培养。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思路,拓展视野。而坚持“以文化人”理念,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让大学生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正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视野,它有利于探索出具有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开发创新潜能,塑造美好心灵的动力、导向和保证的作用。

1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目前诸多高校忽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被弱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形成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的功利式的教育培养模式,大学生除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外,绝大多 数时间用于外语、计算机的学习,忙于考取各种证明自己就业优势的“证书”,似乎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完善、自我缺点的不断改正等精神追求在他们眼中完全是“无用”的事情。这种学校培养模式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不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了解,传统美德观念淡薄,思想上出现传统文化断层,甚至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存在偏差,追求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给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大学生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主要表现为:其一,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滑坡。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淡薄了,缺乏对集体与社会的整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其二,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以个体自我价值实现为核心,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功利思想严重,有的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其三,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不能正确把握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线,如校园中出现的考试作弊,损害盗窃公物的现象,甚至出现犯罪现象。另外,部分大学生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追求生活享受,早把学业抛至脑后,终因成绩不合格或违反校纪而处于退学的边缘。

2 “以文化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视角

何为“以文化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塑造合格社会公民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基础。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言之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来自《易·贲》的一句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里的“文”与“化”,分别指的是“人文”这一实体及其“化成天下”的功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是“以文化人”的宝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是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财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是激发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不懈动力,使他们摒弃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的意识,在成就事业、奉献社会的征程中怀揣创新的冲动和开拓的激情,敢于超越自我、善于拼搏进取,为再振中华雄风再作贡献。“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美德是滋养大学生宽容人格的心灵养分,教育他们增强同学间的亲和力与融合力,避免过激和对抗行为,既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诚相待,言而有信”,观念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人生信条,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慎独内省,见贤思齐”,气度是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人生箴言,引导大学生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做一名见贤思齐、慎言笃行、知行合一的大学生。

3 传统文化视野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举措

物质情境上的传统文化渗透物质情境上的传统文化渗透能够创造一种文化情境、一种文化氛围,容易启迪、陶冶和塑造大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我们切不可忽视建设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和营造出高尚健康的具有教育力量的人文氛围。如在校园的一些地方树立传统文化中的名人塑像,选择那些蕴涵着传统文化教育精华的典籍和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的格言、名句作为警句融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个场景,使校园中的建筑、橱窗、板报、横幅、标语、路牌,乃至草坪中的警世语,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让学生通过具有欣赏价值、激励作用和教育感染力的景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进取,滋润着大学生的心灵,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校本课程建设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把大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课外可有可无的,采取必修、选修及系列讲座相结合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真正纳入到教学计划中。首先,处理专业学习和传统文化学习的辩证关系,以“精”为标准,设置传统文化必修课程一门,范围应包括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道德、教育等领域中的精华,这是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同时,也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把对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真正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基本的价值理念,外化为自觉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其次,根据学校师资状况,以“广”为标准,开设多门传统文化选修课,如《周易》、《论语》、《诗经》、《唐诗》、《宋词》、《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化史》、《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华民俗风情》、《唐宋诗词鉴赏》、《中国传统道德专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专题》、《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专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等课程,全面满足多数大学生的需求,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最后,学校应成立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以“深”为标准,为大学生深度诠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外活动上的传统文化彰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有利于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内化。首先,在校内,可以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开辟专栏,在学生中广泛地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的每一处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发动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及学生组织,积极举办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专题报告会、研讨会、征文、演讲、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在校外,可依托本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传统文化精华,加深对传统文化理论的深刻认识。如我校组织学生参观长江边的渡江战役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马鞍山市采石矶太白楼及当涂县的太白墓园,感受一代诗人那与天地精神独来往的宇宙意识,他亲近山水的自然观,他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在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认识和行为趋向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让传统文化渗透大学生的心灵,为他们带来无穷的启示和滋养。其次,开展特色性的高校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际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国务院于2007年12月通过《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中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假日,旨在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因此,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特色性的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现代精神,建设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强有力的载体。可现在一些高校忽视这样有利的教育契机,对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存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内容单调,形式泛化等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到来之际,大学校园却显得热热闹闹。

4.对此我们应及时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做好以下工作 :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抓住传统节日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地加强大学生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在轻松、祥和的节日氛围中自然流露出爱国情怀、亲情情节以及对国泰民安、合家团聚、事业有成的企望与尊崇,当这种情感和行动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动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势如顺水推舟了。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学生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起源和流变,挖掘节日中民俗的元素,唤起大学生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参与到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高校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优势,强化专项管理,在资金和政策上积极扶持,科学遴选和设计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组织学生过好节日,丰富和提升精神生活,促进高校学生常规管理。四是用现代的手段、创新的理念,使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适应大学生的生活,让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美好内涵如和谐自然、呼唤人情、关怀生命和向往美好,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激起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体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伦亲情,学会和谐生存的智慧和精神,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只有这样,高校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才能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想平台。

《浅谈思想品德教育》

摘 要:小学作为学生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学生一生所起的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对小学生不能仅限于课堂教育,还要拓宽德育教育的空间,摆正德育教育的位置,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教育功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升德育教育的科研能力,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教育工作才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思想状况;道德品质;现状分析

一、当前小学生思想状况现状分析

1.与日俱增的社会压力使小学生学习目的趋于功利

当今的小学生面临着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压力下,小学生较早地感受到了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残酷性。他们有的可能深刻体会到与同龄人之间生活上的贫富差距,使他们过早地开始考虑自己所要走的路,因此更加重视个人未来的发展。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落后使小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淡薄

当前大多数小学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陈旧、方式滞后,不能较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教育的需求。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使学生产生形式主义的思想。而这种常规的,一成不变的方式,也使得学生的思想过于程式化,而不会形成一定的习惯方式深入学生的精神思想领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如一味地表面说教,不深入、多层次、多角度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只会让现今个性十足的小学生产生逆反心里,在心中对这种灌输嗤之以鼻。

3.过度溺爱式的家庭教育使小学生性格出现缺失

当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中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不再使孩子受老一辈的苦,成为众多家庭养儿育女的基本准则。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经意地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千万百计地为孩子提供家长力所能及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有时,为了袒护孩子,家长甚至不能够正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一味地找各种理由为孩子的错误和过失而开脱。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过分依赖且极度自我的性格倾向,在这些孩子的思想意识里,没有尊重、没有理解、没有包容。

4.内容不健康的网络文化改变着小学生的思维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很多小学的必修课。学生们在接受科技的先进带给他们生活改变的同时,也被动接受着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对于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取向以及道德观念的侵蚀。小学生处于一个自制力相对薄弱的阶段,往往更容易被网络上的虚拟世界所吸引。小学生经常会因为好奇而接触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因为没有自控力而沉迷。这样的直接后果就会使人长期沦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中的许多问题处于无措状态。人际关系淡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孤僻、情绪暴躁等行为随之频现,严重地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因素

1.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学校,小学生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免于从教师那里获得道德态度、道德信仰和施行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始终是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强有力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师广博的知识和对道德品质深刻正确的理解是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的重要力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期望情感往往决定学生行为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借模仿的榜样。教师的以身作则,不仅满足学生相互尊敬的情感需要。同时,教师在具体活动中表现的高尚道德品质,也使学生的道德理想具有现实的基础,从而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此外,教师对待小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2.教学是一项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是影响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学校通过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被历代教育家们所重视,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教育途径的有效性。首先,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法律常识、品德修养常识、社会发展史等,不仅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认识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次,通过文化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良好的品德发展提供理智工具。

3.学校的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学校的环境是指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如果一间学校或一个班级的主导因素不健康,将会影响到该集体的绝大多数人员。

4.家庭因素是基本的影响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许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任何物质上的要求都尽力去满足而忽视运用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有一些父母关系不和的矛盾家庭,孩子长期生活于恐惧、惊慌的状态中,家长自身品德粗劣对孩子成长起着很坏的影响。

5.社会因素

当今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往往抵抗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学生会自发地或偶然地接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活生生的不良事例比学校教育来得更加直接,易于接受,在教育与现实的矛盾中小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差,不能理性地处理问题,逐步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

三、如何加强小学思想品德工作

1.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在工作始终,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真正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使他们意识到努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上的一得一失,更重要的是长大以后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作出贡献。

2.改变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转变过去单一、陈旧的工作模式,就要从多方面入手,推陈出新,真正地从本质上有所转变。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现存的问题,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平等的交流、友善的劝导是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比过去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多组织一些有意义、有内涵的文体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提高小学生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积极进步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自身的健康发展要求网络文化逐步走向积极、文明,广大民众也热切期盼着一片纯净的网络空间,这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小学生很大一部分网络文化的受众群体,深受其影响。加强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效地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坚决肃清网络文化中所存在的负面的、消极的、有危害性的内容,避免不良网络文化对小学生思想和身心健康的侵蚀。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积极进步的一面,利用其传播优势,使小学生广泛接受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促使其人格健康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篇一

《谈加强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社会发展,经济腾飞,公民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如部分人群心理变得扭曲,导致校园各种暴力频发。笔者在本文中就加强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展开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写作障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笔者很疑惑:我们的校园还是净土吗?回顾几年来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暴力频发的隐患内外兼有,所以笔者就加强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谈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情况调查――现阶段高中学校学生的思想状况。

笔者曾对某校学生做过一个调查,本文就以此调查为蓝本。

在校学生二千四百多人,主要来自城区和农村,经调查:城区学生约占、农村学生约占。留守学生(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约占,住宿学生约占,在外租房(家长陪读)学生约占。为了能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笔者多次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多次召开班主任、任课老师座谈会,内容主要是“学生思想教育状况”,会上老师们踊跃发言,谈话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独生子女较多,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严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 对人和事的识别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差,易受他人影响;

3. 高中课务多,学习压力大,厌学情绪普遍;

4. 家长外出务工多,直接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和关爱不够;

5. 由于父母溺爱,对一些不良习惯,不以为然;

6. 集体荣誉感不强等等。

虽然是一所学校的调查结果,但管中窥豹也可见一斑,这样现象的存在值得深思。

结果分析――对造成学生不健康思想状况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

首先,让学生在多种声音中判定是非,接受主旋律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严峻的挑战;其次,就业方式多样化导致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一定找到合适工作,而表现一般的学生,凭家长社会关系而占据好的岗位,这个结局显然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教育不利;再次,利益关系引发追求方向的差异,更加强调自身利益,淡化社会责任;最后,分配方式多样化拉大了贫富差距,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不一定是诚实劳动致富的人,这也严重冲击了学生的理想信念。

所以,以上诸多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修养、学识、人品、阅历对子女的思想、习惯产生巨大影响。曾看到一家长在办公室当着孩子的面公然对老师说:“我家小孩即使将来走上犯罪道路我也不怪他。”试问有这样无知的家长,孩子还能教育好吗?

三、个体因素

学生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因素;而将失败归咎于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做人习惯不一,这就造成不同年龄、知识结构层次、思想行为习惯的学生共同存在。城区学生家境较好,但家长缺乏教育的经验;农村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因父母无暇顾及,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对自己前途漠不关心、厌学、自私等现象,给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带来压力。

通过这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我第一次真正地理解了“学校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句话的内涵。

解决方法――建立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一度被我们认为知是非、懂感情、明事理的高中生反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价值取向的纠正。现在的高中生普遍都是感情脆弱、性情偏激,经不起外部的诱惑。高中学校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1. 坚持平易近人・互动平等的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老师要做好一个参谋者、询问者和倾听者,用一种和谐的姿态和学生平等对话。在交流过程中,还要尊重和吸收学生思想的合理成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2. 固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思想教育要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要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应该跟随他们的思想轨迹。在教育手段上,可寓教育于活动进行渗透教育,从不知不觉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亲情教育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3. 做好学科渗透・坚守思想教育主阵地

为了突出重点,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内容,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可以发挥主阵地作用,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思路。同时,通过举行“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和英语节”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参予的学生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施展才华,教育学生摒弃庸俗的陋习、养成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志趣。

4. 寻求家校联合・推陈出新教育新模式

要在思想教育上取得突破,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寻求新的教育模式,而家校联合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定期让学校与家庭联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真正体现“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5. 摒弃陈词滥调・用爱心呼唤道德良知

对思想行为障碍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以“爱”为主题贯穿始终。学校应加强教师“关爱每个学生”的教育,还要提高教师爱生意识,同时要在学生、班级之间开展以“爱”为主题的教育,只有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爱的空间里,各种良好的思想也才能形成。

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事,它能否发挥应有的功能,需要刚性的机制去约束。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老师自身形象的示范、导向作用,言传身教并重,以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来感召学生,既做到外塑师表,内铸师魂,精炼师能,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要有效的地贯彻教育策略还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只有我们共同关注,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思想适应时代变化,才能解决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层出不穷问题。

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篇二

《浅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中学阶段思想政治的教育,因为中学时期是培养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黄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实行的好坏,也决定了未来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才能让中学生更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做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中学生;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蒙海华,女,出生年月:1974年6月,贯籍:河北省滦平县,学历:本科,工作单位:河北省滦平县二中。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7--01

一、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由于国内外形势在不断地发展,所以中学生所成长的社会环境和他们本身的身心发展特点都有了很大变化。自从我国加入了WTO,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密切,在学习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科技以及特有的文化的同时,来自西方的影视、书刊、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也随之大量的进入我国,宣扬着资本主义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使得我国中学生过于“西化”。另外,社会上有很多道德丧失的人士,在无时无刻的宣扬着黄赌毒、腐败、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等社会丑恶现象。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除此之外,在当下的信息技术时代,开放的互联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健康的内容。这些不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作为载体进行传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所以对这一状况很难控制。这种不良思想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影响极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也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在复杂的环境和当前的新形势面前,我们必须要去努力的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随时出现的情况,大力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年轻一代健康茁壮成长。

二.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陈旧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致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对于事物的好坏善恶的标准可能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需要老师给予引导。而如今的政治教师,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观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还存在着很多错误的成才观、价值观,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写照来教育学生和用学习成绩和衡量学生的现象还较为普遍,使思想政治课面目可憎。还有一些学校从心底就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呈现出一种懒散的状态,敷衍了事,政治思想教育也往往仅仅留于形式,照本宣科。这是阻碍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方法简单化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太过简单化,教育方法单一,没有一套操作性较强的适应年龄变化和学生层次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全方位的评价学生成才体系。教师试图只靠一本书、一支笔、一口气来将教材中的知识,强灌给学生。中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加上独生子女的特殊经历,使他们的内心世界较而言年龄更为复杂,从而使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项目的效力减弱。教师一味地进行说教,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又乏味,提不起兴趣,进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一味封闭式的强灌知识是完全不能引起学生共鸣的。

(三)日常行为不规范

虽然教师在课上总是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可在课下往往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例如,近些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网上流传着各种群殴事件的视频,而且大都是女生,这必须引起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视,我认为这都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日常行为没有狠抓实抓,导致学生见到师长不打招呼,没有基本的礼貌、社会上的“行话”、俗语脱口而出,脏话连篇、染发、奇装异服者更是不在少数。以至于引起社会人员的批评跟指责。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旧观念

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及对祖国和对未来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对这一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事关青少年发展成败得失,事关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大计。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实施。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旧观念,清楚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下的作用,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素质,解当下的时事新闻,寻找跟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用新鲜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并且,对学生一视同仁,看到成绩之外每个学生道德上的闪光点,将学生从“优”“差”生中“拯救”出来。

(二)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过去的那样一种照本宣科的说教。主要注重要学生接受,因此学生在上课时不是以一种主动的身份以一种被动的方式来接受的话,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讨论就不失于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开展讨论,比一味灌输的效果好得多。此外,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直观的图片,或生动的录相教材,以达到板书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老师既要讲授正确的思想观点,又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对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有研究兴趣,使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三)注重开辟“第二课堂”

现在的学生注重独立、个性、自尊和自信,渴望得到关注以及尊重,但是他们往往选择了错误的表现方式,例如通过奇装异服、打架、斗殴等方式让别人对自己产生畏惧。而这种现象仅仅通过课上的说教是不能解决的,只有把课上的理论和课下实践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且投入到道德实践当中。所以,首先,教师要严格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遇到没有礼貌、脏话连篇的“问题”学生就要及时的批评,让他知道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另外,教师要认真积极的组织中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真正的个人价值,培养起学生的是非观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在当前新形势下对青少年思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与思考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强烈责任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甘当绿叶,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善校园氛围,打造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王殿卿、黄秀清:《寻求学校德育新定位》,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胡培培、杨绍安:《浅谈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第02期

儿科的思政教育热点论文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不敢懈怠,认真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认真分析,思考,希望能帮助他们……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血有肉,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能力,他们年轻,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强。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和课堂上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接触和参与社会活动。假如他们发现自己接受的思想教育与某些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甚至撞车时,他们就会迷茫、徘徊、怀疑,甚至极力排斥正面教育。

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平平庸庸,唯唯诺诺虽不是坏学生,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品德要求(开拓、进取、创新素质)。

只有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化),外在的道德规范经个体分析、判断、选择、尝试,才能形成自己的信念;只有在实践中切身感受,知行统一,情理交融,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能自觉行动,而真正的权威也正是来自于人内在的精神力量。随着主体自身成熟,这种外在权威形式逐渐转换为青少年内心的某种觉悟和信念,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服从自己,即走向自律。但应该看到,学生在其道德意识建构过程中,情绪性动机、遵从权威和功利性动机占很大比重,效果与动机很难统一,这决定自律的不稳定性。

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自处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当今时代充满着竞争、挑战和风险,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开放需要挫折教育,社会呼唤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呢?当学生遭遇失意、失败时,教师要增强其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在水中学会游泳。此外,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在学生中开展负面教育(反面教育),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的教育。当代西方德育课大多数都引进美国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采用道德难题讨论方法,把培养判断力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一是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要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对善恶作出评价;二是德育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科尔伯格设立不同的道德两难问题(情境),如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供学生讨论,或者提供体验道德疑难问题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正视问题所固有的道德内容,引出学生谈出所作的判断基本理由,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道德观相互交谈,目的在于发展学生道德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应该指出的是,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但要有行为上的自由,而且要有理智上的自由,不但要有外在规定他律性的保障,而且要有内在需求自律性的支撑

在班级中,让学生明白是班级的主人,让学生承担各种对集体负责的角色,引导他们对班级负责,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责任的动机,强化因履行道德责任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对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比较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较强的`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断和交往协作能力等。 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品德发展也存在自我构建的问题。主体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是主体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志。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学生应该自育,而又想塑造学生品德,那只会是徒劳,因为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发挥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给教师的建议》1984年版,P348)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抓在实处,要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要坚持重心下移、虚功实做,提倡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当前,思政工作要特别做好的几件主要事情有:一是要坚持“五位一体”工作思路解决好贫困生的生活问题;二是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每一个人都是人才,一个学生心理不健康,思想就会出偏差,行为就会出偏差;三是要切实采取措施解决好学生课外生活问题;四是要加强后勤保障服务;五是要加强与辖区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在这所寄宿制的学校里,怎样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利用“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艺活动,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召开主题班会、过组织生活、参观革命纪念馆、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这些具体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受到各种教育,不厌其烦地进行思想教育。在每次犯错误之后,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所犯错误,找出各自之间的共性,以促使其努力改正。这并不排斥适当的纪律处分,因为处分也是教育手段的一种。另有一部分学生,明知这样做不对,可就是这样做了,究其原因,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对这部分学生,我们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会有所好转;另一方面又要密切注意他们的思想动向,如有异常,随时提醒,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政治合格离不开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耐心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离不开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长期培养。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思路,拓展视野。而坚持“以文化人”理念,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让大学生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正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视野,它有利于探索出具有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开发创新潜能,塑造美好心灵的动力、导向和保证的作用。

1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目前诸多高校忽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被弱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形成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的功利式的教育培养模式,大学生除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外,绝大多 数时间用于外语、计算机的学习,忙于考取各种证明自己就业优势的“证书”,似乎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完善、自我缺点的不断改正等精神追求在他们眼中完全是“无用”的事情。这种学校培养模式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不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了解,传统美德观念淡薄,思想上出现传统文化断层,甚至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存在偏差,追求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给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大学生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主要表现为:其一,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滑坡。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淡薄了,缺乏对集体与社会的整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其二,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以个体自我价值实现为核心,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功利思想严重,有的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其三,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不能正确把握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线,如校园中出现的考试作弊,损害盗窃公物的现象,甚至出现犯罪现象。另外,部分大学生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追求生活享受,早把学业抛至脑后,终因成绩不合格或违反校纪而处于退学的边缘。

2 “以文化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视角

何为“以文化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塑造合格社会公民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基础。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言之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来自《易·贲》的一句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里的“文”与“化”,分别指的是“人文”这一实体及其“化成天下”的功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是“以文化人”的宝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是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财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是激发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不懈动力,使他们摒弃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的意识,在成就事业、奉献社会的征程中怀揣创新的冲动和开拓的激情,敢于超越自我、善于拼搏进取,为再振中华雄风再作贡献。“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美德是滋养大学生宽容人格的心灵养分,教育他们增强同学间的亲和力与融合力,避免过激和对抗行为,既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诚相待,言而有信”,观念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人生信条,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慎独内省,见贤思齐”,气度是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人生箴言,引导大学生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做一名见贤思齐、慎言笃行、知行合一的大学生。

3 传统文化视野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举措

物质情境上的传统文化渗透物质情境上的传统文化渗透能够创造一种文化情境、一种文化氛围,容易启迪、陶冶和塑造大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我们切不可忽视建设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和营造出高尚健康的具有教育力量的人文氛围。如在校园的一些地方树立传统文化中的名人塑像,选择那些蕴涵着传统文化教育精华的典籍和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的格言、名句作为警句融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个场景,使校园中的建筑、橱窗、板报、横幅、标语、路牌,乃至草坪中的警世语,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让学生通过具有欣赏价值、激励作用和教育感染力的景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进取,滋润着大学生的心灵,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校本课程建设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把大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课外可有可无的,采取必修、选修及系列讲座相结合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真正纳入到教学计划中。首先,处理专业学习和传统文化学习的辩证关系,以“精”为标准,设置传统文化必修课程一门,范围应包括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道德、教育等领域中的精华,这是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同时,也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把对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真正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基本的价值理念,外化为自觉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其次,根据学校师资状况,以“广”为标准,开设多门传统文化选修课,如《周易》、《论语》、《诗经》、《唐诗》、《宋词》、《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化史》、《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华民俗风情》、《唐宋诗词鉴赏》、《中国传统道德专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专题》、《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专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等课程,全面满足多数大学生的需求,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最后,学校应成立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以“深”为标准,为大学生深度诠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外活动上的传统文化彰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有利于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内化。首先,在校内,可以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开辟专栏,在学生中广泛地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的每一处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发动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及学生组织,积极举办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专题报告会、研讨会、征文、演讲、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在校外,可依托本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传统文化精华,加深对传统文化理论的深刻认识。如我校组织学生参观长江边的渡江战役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马鞍山市采石矶太白楼及当涂县的太白墓园,感受一代诗人那与天地精神独来往的宇宙意识,他亲近山水的自然观,他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在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认识和行为趋向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让传统文化渗透大学生的心灵,为他们带来无穷的启示和滋养。其次,开展特色性的高校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际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国务院于2007年12月通过《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中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假日,旨在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因此,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特色性的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现代精神,建设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强有力的载体。可现在一些高校忽视这样有利的教育契机,对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存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内容单调,形式泛化等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到来之际,大学校园却显得热热闹闹。

4.对此我们应及时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做好以下工作 :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抓住传统节日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地加强大学生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在轻松、祥和的节日氛围中自然流露出爱国情怀、亲情情节以及对国泰民安、合家团聚、事业有成的企望与尊崇,当这种情感和行动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行动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势如顺水推舟了。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学生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起源和流变,挖掘节日中民俗的元素,唤起大学生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参与到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高校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优势,强化专项管理,在资金和政策上积极扶持,科学遴选和设计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组织学生过好节日,丰富和提升精神生活,促进高校学生常规管理。四是用现代的手段、创新的理念,使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适应大学生的生活,让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美好内涵如和谐自然、呼唤人情、关怀生命和向往美好,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激起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体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伦亲情,学会和谐生存的智慧和精神,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只有这样,高校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才能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想平台。

思政论文怎么写: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学思想其特征可归纳为几个方面:个人主义、普遍主义和改良主义等。其中个人主义可以被视为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灵魂,其它特征都要以维护个人主义这一思想作为其主旨。

个人主义意味着:(1)个人是道德价值的最终单位;(2)社会拥有作为恰当目标的对于个人的益处,不存在超越或凌驾于个人益品之上的社会益品;(3)个人的福利需要人们尽可能地作出自己的选择。

简言之,自由主义认为只有在对个人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的关于社会集体事务的公共理性,个人拥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权利。要实现这一目标个人首先必须是平等的单元和价值的终极。所以对“平等”的诉求是实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

虽然自由主义的思想具有某些极端性色彩,并遭到其它政治理论的批判,但自由主义思想传统内部在不断变革创新,企图将其思想日臻完善。尤其是20世纪末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使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思政课论文范文如下:

司马光曾说过“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谦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小学开始,我们已接触思想品德课,然而讲的都是教我们“如何做”。

上中学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变得深入,除了小学讲的“如何做”,还讲清楚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后,思想品德课成为我人生路途上一位重要的老师,帮助我培养良好的人生品质。处于青春转折期的我,正是有了思想品德课,人生变得精彩起来。

一、青春萌动

青春期的到来,我们迎来了人生的春天,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可是青春往往只是昙花一现,羞涩、短暂而又美丽。年轻的我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握青春?

青春就像刚点燃火焰的蜡烛,也像初升的朝阳,充满生机,活力勃发。青春的萌动,女孩的心理也在微妙变化:与父母的隔阂,对异性的向往与欣赏?

暧昧的种子似乎在生根发芽,但我们要增强自制力,在青春期的转折期,收起萌动的种子,不断地完善提升自己,顺利渡过青春期。因为早熟的果子苦涩,不该早早摘掉。

二、勇者无畏

青春的道路上等待我们的除了鲜花,还布满荆棘,挫折与困难成为我们健康成长的绊脚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的一生总是与风浪同行,先哲的事迹与话语中,让我感受到一种伟大的生命力量。

我们从小在父母的护翼下长大,缺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及“粉身碎骨全不怕”的韧劲。思品课告诉我们:古往今来,成大事的人皆从挫折中磨练成才,经不起挫折的人只会在讪笑中被历史遗忘。“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儿科的思政教育论文选题

本人认为3相对好写,原因是1和2需要大量的调查数据来支持论点,而这些数据不能乱编,这样会增大难度和成本(本人就空间中接到过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为写论文的付费调查的短消息,为采纳后付费50元RMB).3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多,不需调查数据支持论点

小学教育主要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后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小学教育论文题目有哪些?1、自媒体背景下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2、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2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高实效性的尝试22、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2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24、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索25、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26、信息技术对小学教育的影响27、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28、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29、小学低年级在新课改中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30、家庭系统治疗对小学行为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31、小学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32、小学常规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33、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广州市桂花岗小学为例3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35、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36、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37、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38、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39、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作用40、远程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41、新常态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优化研究42、探索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新思路43、探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4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45、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46、探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47、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教育发展方向探讨48、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技术优化探寻49、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革新50、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策略研究5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52、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小学音乐教学5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实施途径54、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5、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翻转课堂实践研究56、新课改中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57、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农村小学心理辅导的启示58、我省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59、建寄宿制小学促教育均衡发展60、探索微课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61、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62、认知神经科学青春期研究理论对小学高学段教育的启示63、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64、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研究65、小学思想品德课中Flash教育动画的开发与教学应用66、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以山东省牡丹区第五小学为例67、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谈68、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以贵州省安龙县毛草坪小学为例69、对改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基于北京市A小学的调研70、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以江西省南昌市小学为例71、本土化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功能发挥探索72、省内财政分权与“新机制”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的影响73、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行为在父母教育卷入及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74、宿迁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南蔡中心小学为例75、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探讨76、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77、朋辈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78、浅谈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79、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80、用多媒体技术助飞农村小学语文教育81、浅谈小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82、正确应用现代教育设备于小学语文教学中83、信息网络环境对小学科学教育方法的影响研究8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探究85、小学教育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与完善86、媒体技术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87、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浅谈88、现代教育技术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索89、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研究90、广西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考91、从教育技术视角探讨克服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92、教育质量“资本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93、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新探94、信息技术“同步共享” 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95、积极心理学对开展小学生涯教育的启发9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策略探究97、情感教育现状评析--基于云南XX小学调查98、普通小学特殊儿童心理教育初探99、浅谈小学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00、中加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类课程教学比较研究101、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102、“微翻转”学习方式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促进103、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相关方法104、探小学德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105、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06、薄议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107、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看教育公平108、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109、浅谈心理咨询在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价值110、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影响因素分析及设计策略探析111、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112、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113、义务制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四川省12所农村小学实地调查报告114、例谈农村小学“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求115、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优越性116、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价值体现117、农村小学有效运用教育技术装备的探索118、活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119、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教育这个专业致力于研究学习儿童心理、儿童教育方面。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并侧重于儿童心理,儿童教育。以上小学教育论文题目只是给大家作一个参考。希望大家顺利写出满意的小学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

9.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参与与指导问题研究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 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42.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43.幼儿园婴小班幼儿进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4.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与教育

45.家长对幼儿园满意度调查

46.农村幼儿园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形成自己的优势

47.男性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8.想像性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49.对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兴趣的思考

50.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51.男性幼儿教师专业意识访谈研究

52.幼儿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思考

53.如何对幼儿实施合理有效的惩罚

54.农村地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

地区幼儿园课程与当地文化资源联系

56.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调查及建议

57.大班幼儿主要吟唱歌曲来源.原因调查研究及问题对策

58.幼儿一日生活(活动)设计研究

59.新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6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61.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62.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3岁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64.学习型幼儿园构建策略研究

65.幼儿园公开课的功能分析

66.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67.关于家园合作的策略考察与分析

68.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69.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0.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71.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73.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研究

74.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式与策略

75.男生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分析

76.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77.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78.中班、小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使用言语的对比分析

79.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0.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81.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2.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83.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研究

84.幼儿园意外事故处理的法律研究

85.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86.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87.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88.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89.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90.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91.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岁幼儿撒谎行为研究

岁乳婴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9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95.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96.幼儿园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研究

97.学前教育本(专)科院校的培养规格与模式的研究

98.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调查与分析

99.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成因及对策

100.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10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102.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10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04.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10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106.幼儿园社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7.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利用情况调研

108.幼儿教师职前道德教育的影响及成因

109.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研究

110.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1.幼儿自我控制的早期表现与影响因素

112.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3.农村幼儿意外伤害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14.幼儿“跳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2】

1.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对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2.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在xx课中运用研究

3.教师幽默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4.试论幼儿教师教学幽默语言的作用

5.教学中幽默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研究

6.某某市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7.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某某市为例

8.某某市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9.某某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10.某某市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11.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的研究

12.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3.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14.某某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5.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16.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7.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18.某某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19.某某区幼儿性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陕南文化与园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21.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师评价

22.论游戏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23.农村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村为例

24.农村留守幼儿认知发展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幼儿园为例

25.农村留守幼儿的言语能力发展问题研究

26.城乡幼儿“前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

27.农村3~6岁留守幼儿体质健康问题与对策

28.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农村幼儿园为例

29.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研究

30.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31.基于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32.浅谈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3.从学前儿童绘画作品中透析幼儿心理

34.浅谈幼儿园区角游戏的组织与实施

35.对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36.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调查研究

37.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研究

38.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39.探析幼儿入园适应问题

40.审美性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41.幼儿阅读活动中注意稳定性的培养

42.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的“挑战”

43.教师语言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44.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的启示

45.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46.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及实践

47.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48.关于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的研究

49.在家庭中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5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51.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探新

52.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5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54.当前陕南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5.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6.幼儿园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57.绘本阅读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

58.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入园适应性教育方案的研究

59.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同情心(或移情能力)发展的研究

60.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61.幼儿安全概念的理解及其幼儿园主动的安全教育

62.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教育方案研究

63.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64.某某市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与有效策略的研究

65.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调查

66.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67.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68.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69.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70.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71.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72.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73.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74.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75.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76.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77.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78.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79.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80.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81.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82.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83.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84.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85.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86.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87.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88.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89.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90.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91.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92.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3.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94.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95.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96.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97.幼儿园网页制作

98.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99.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100.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101.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10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103.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104.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105.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106.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107.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108.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109.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这三个题目都还是比较可以,就是你的问题都稍微有点大了,如果能再具体点就更好了,像第三个问题儿童发展中,这个儿童的概念太大了范围广了,缩小点好,我个人认为第二个题目还不错,但把范围缩小点了更好````如缩小到某个小学,但这个小学最好不要是专为农民工孩子设的小学```那样就体现不出城市中的小学了`

儿科的思政教育论文怎么写

幼师清楚的了解幼儿园 政策法规 知识,有助于指导幼儿园教师正确地运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依法施教,依法维护自己和 儿童 的合法权益。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 教育 法规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教育法规与政策论文篇一:《关于开设“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的必要性及课程建设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对开设《幼儿园政策法规》的必要性及相关课程建设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幼儿;政策;法规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浙江温岭市某幼儿园教师,将数张虐待儿童的照片(包括扔儿童进垃圾桶、强迫男童亲吻女童或男童、强迫男童露阴、提拽男童的耳朵悬空等)传给网友;山西幼儿园一名老师因幼儿不会做一道数学题,在几分钟内对幼儿狂扇几十个耳光。事件发生后,这些幼儿园教师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法律意识极其淡薄。 为什么幼儿园教师的法律法规意识如此淡薄?我们应如何加强?笔者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学前教育相比 其它 类别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入园难、入园贵、师资水平不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等问题成为影响学前教育良性发展的大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相继出台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文件,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制定了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 实施方案 ,大力兴办幼儿园。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给学前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需求,以黑龙江省为例,在未来3年内将建成1200所公办幼儿园,按每个幼儿园配备教师30人计算,1200所幼儿园需要新增幼儿园教师36000人,再加之现有幼儿园教师的新老更换,幼儿园教师需求量将会更大。 幼儿园教师的刚性需求,给学前教育专业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生源,原本没有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为了抢占生源,纷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但是这些院校大多缺少办学 经验 ,师资队伍良莠不齐,课程设置不合理,过多的重视对传统幼儿教师从教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对幼儿园政策法规、师德师风的培养。 二、幼儿园教师掌握政策法规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要求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要求"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应"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应正确"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幼儿园教师需要了解我国已经颁布的教育法规,特别需要熟知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 2、幼儿园办园需求 在公办幼儿园数量、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国家大力支持兴办民办、私立幼儿园,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方针等文件从幼儿园编班、安全管理、卫生保健、教育、园舍、设备、工作人员、管理等方面介绍幼儿园办园、管理等知识。法律法规等文件便于园长、教师了解幼儿的法律权利、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幼儿园与幼儿之间的法律关系、幼儿园常见事故及法律责任、幼儿园教职员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幼儿园日常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幼儿园法律纠纷的应对等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开办幼儿园、规范幼儿园管理、处理幼儿园一些常见法律问题提供相关依据。 3、幼儿园教师对政策法规的领会不深入 我国的幼儿园教师大多学历层次较低,对幼儿园政策法规知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她们对国家下发的政策、意见和纲领,只是照搬照抄,停留在表层阶段,没有真正领会文件的精神。以《指南》的贯彻为例,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和专业学生能够将《指南》的某条目标熟记心中,并将《指南》每一条目标转化为教学内容,但不能挖掘出深层次的教育内容,挖掘其中隐含的。 三、课程建设 幼儿园政策法规知识有助于指导幼儿园教师正确地运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依法施教,依法维护自己和儿童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幼儿园教师按照国家有关幼儿教育具体标准和指导性文件,结合幼儿身心特点,科学施教。 对于政策法规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幼儿园,而要扩展到在校学生,在校生政策法规的全面学习与解析,对于未来领会、贯彻和实施推广政策法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也能减少用人单位再次培训的费用和精力。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解现行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及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初步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为依法治教奠定基础。能力目标: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有关幼儿园的举办、工作人员条件、经费、教育、卫生保健、园舍与设备、家庭与社区工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具有运用法律武器正确处理幼儿园出现的有关法律问题和按照政策法规的要求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素质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幼儿教师。 2、课程内容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幼儿园管理条例》、《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政策法规为依据,编写了符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幼儿园的举办、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幼儿园的经费和资产、幼儿园的园舍和设备设施、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与安全工作、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幼儿园管理共计八个章节的《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校本教材。 3、课程 教学 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能力训练等方法进行教学。 4、课程评价 采用多元的学业评价方式。一是学业成绩权重分配更突出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二是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多样。课堂表现10%、小组合作10%、作业20%、笔记10%;三是考试形式以开卷的案例分析形式组织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天枢.幼儿园100个法律问题[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0. [2]庞丽娟,刘占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幼儿园教育法规与政策论文篇二:《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摘要]“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是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它的建设水平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素质水平。 文章 根据当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的政策水平低及法律意识淡漠的现实情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提出改革的具体 措施 。 [关键词]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 幼儿园政策法规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沈跃珊(1967- ),男,黑龙江林口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一、改革“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的必要性 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是介于本科以上层次的研究型与中等专业层次的技能型教师之间,兼具研究能力与较强从教技能的幼儿园教师。而培养专科层次幼儿教师的学校大多又是近几年在原有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基础上升格而成的,这些院校在课程建设上还不够成熟,学科建设还不够完整。在已开设的各门课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也应该重新审视,加以完善。对“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由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选择内容相对滞后、课程实施方法缺少创新、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目前,课程教学的普遍情况是:遵循着固定的教材和确定的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相关政策法规;学校一般都将其作为典型的理论课进行组织教学;课时分配相对较少;评价方式或采用笔答考试,或采用简单的考查方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提高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水平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国家制定的幼儿教师62条专业标准中,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就有2条,它们分别是:《专业标准》第二部分基本内容“职业理解与认识”领域中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幼儿发展知识”领域中的“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3.幼儿园教师的政策法规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漠导致幼儿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因幼儿园教师法律意识的淡漠导致教师暴力对待幼儿事件屡次发生;因教师政策法规水平低和自身业务素质差导致对幼儿教育政策的基本思想理解偏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甚至于教育活动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却是有害于其健康发展。 基于以上三个理由,对现行的“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必须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模式、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将其建设成目标更准确、内容更全新、方法更科学、评价更有效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目标的确定:彰显培养法治意识与对未来工作的指导性 课程目标要体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发展、社会需求、科学发展而制定。新课程改革又将课程目标确定为“三维目标”。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意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的“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与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 、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前专业课程采用以上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对于学生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更好地把握三个维度目标具有前瞻与引导意义。 “幼儿园政策法规”是一门帮助学生形成依法治教意识和指导学生未来工作的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课程具体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有关幼儿园的举办、工作人员、经费、教育、卫生保健、园舍与设备、家庭与社区工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律与法规方面的知识。能运用国家的政策、法律与法规指导自己的幼儿教育工作,运用相关知识正确处理幼儿园出现的有关教育、安全、健康、经费、用人、法律纠纷等方面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典型案例,并学会通过合作、研讨等方式,运用幼儿园政策法规知识去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善于多 渠道 收集有关幼儿园的政策法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国家政策、法规习惯的养成;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幼儿教师。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实用与适时更新的特点 经验中心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内容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的核心不应是学科内容和结构,而应体现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内容不应是完全预定的,而应随着学生变化而改变。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策意识和法律观念,掌握有利于指导未来幼儿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知识,使学生发展成为政策水平高、法律意识强、依法施教的幼儿教师。依据这一核心思想,该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突出如下特点: 1.选择对未来工作最具指导性的内容。我国当前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办幼儿教育的形势不会改变,因此,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必将会成为社会力量办园的主力军。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把学生放在未来普通幼儿教师和幼儿园举办者双重位置上来考虑的,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依政策、按法律要求去做好幼儿教师、办好幼儿园,课程相关政策法规知识的选择更加突出对未来工作的指导性,主要选择幼儿园的举办、工作人员、经费与资产、教育工作、卫生保健工作、园舍与设备、家庭与社区工作、管理工作等多方面内容。 2.设置开放性的课程内容体系架构。从上面选择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课程不是以某一部或某几部、或全部政策法规文件为课程内容,而是将幼儿园的举办、工作人员、经费与资产、教育工作、卫生保健工作、园舍与设备、家庭与社区工作、管理工作这八个方面作为基本的知识架构。具体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内容可根据知识架构的需要作必要的充实与删减,不追求每部政策法规文件的完整性。 3.适时更新课程内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与发展的过程,新的内容不断出台,按照政策法规课程开放的知识体系架构可适时将新的政策、法律、法规内容补充进来。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都可以及时补充到课程之中。 四、课程实施的模式:体现知识运用、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理念 本课程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突出运用与探究的“六步合作学习模式”。 1.典型案例引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典型意义幼儿园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案例,设计能够突出本教学内容的认知、应用与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本堂课学习活动。通过典型案例的选择、恰当问题的设计指导学生学习,来体现教师与全体学生的首次合作。 2.提供学习材料或材料获取途径。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首次合作,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明确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通过指明本堂课学习的教材内容或讲义内容,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学习材料,亦或提供能够获取相关内容的网络环境、图书资料等途径,实现与全体学生的第二次合作。 3.阅读、分析学习材料,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分工阅读(为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讨论分析找出能够解决案例中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要深入各小组中,做个别指导,来体现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合作学习。 4.交流、评价、考核。各小组指定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对汇报的答案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并做考核评分。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解决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并作评价与考核。 5.新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案例,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去分析案例,促进知识进一步的运用,以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6.课下形成案例分析材料。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本堂课学习的政策法规知识,深入地讨论、分析案例,撰写出案例分析材料,为课程结业考核做好准备。 五、课程评价的方法:凸显过程性与多元化结合的特征 “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的主要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指导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依法正确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学中要在“运用”上下功夫。评价方法是教师教育目的的直接反映,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的方式是促进学生运用政策法规的重要手段。 1.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课堂上,各学习小组通过阅读学习材料、研究讨论等形式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派专人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对该组的汇报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对各小组汇报情况给予口头评价并记分;部分考核形式,各小组可参与评分,如模拟法庭。 2.课上评价与作业评价相结合。教师可通过对各小组或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考核,给予一定分值的考核评价成绩。作业成绩是教师平时成绩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采集平时成绩。 3.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由于本门课程强调政策法规知识的运用,因此,应重视日常学习中的考核评价,使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各占50%。 4.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一是要组织多次考试。因为“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中的八个方面的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有些内容彼此联系不大,所以在不同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考核比较合适。二是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的“模拟法庭”:小组成员扮演原告、被告、辩护律师、法官、证人等,模拟审理有关幼儿园的案件;用案例分析题编制试卷考试;编写幼儿园的申办 报告 ;给幼儿园绘制一个室外环境规划图等。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Z]. 2011-12-12. [3]林雪卿.幼儿教育法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王民.地理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5]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6]周天枢.老师和家长需要知道的100个幼儿园法律问题[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7]张燕,邢利娅.幼儿园管理案例及评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幼儿园教育论文:《试谈教师体态语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通过实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式:信息资料的总效果=7%的词语+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行为科学告诉我们,几乎一切的体态语言都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 曾有人形象的描述:“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用惩罚”,这句话形象的道出了教师体态语的重要性。的确,有时候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形象的手势,对幼儿来说胜似千言万语。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运用体态语呢? 一、手势适时准确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是会说话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的运用手势,即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由于幼儿年龄小,生理发育还不健全,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有的教师缺乏耐心,对幼儿做出如:用食指指点、敲教鞭、拉扯幼儿等不良手势。比如教师在批评幼儿时,会不经意的用食指指点孩子的头;在孩子不安静时,用教鞭敲击物体;又如在孩子排队时,由于一些孩子没有站好,干脆不耐烦的上前拉扯孩子的衣服使其站好等。这些都是不尊重幼儿的不恰当的行为举止。一方面,使幼儿在内心对老师产生畏惧感,不敢接近老师,不敢尝试错误,形成软弱的个性心理;另一方面,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心灵。 二、表情灵活丰富 马卡连科说得好:“教育的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不可能做好教师”。可是,有的老师对幼儿回答的问题不满意时,做出皱眉、摇头、撅嘴等表情;有的甚至在幼儿大吵大闹、不能安静下来的时候怒视大吼,这些都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发展幼儿天真活泼的个性。 在一次教学观摩课上,张老师给小朋友讲《圆圆的帽子飞了》的 故事 ,在故事中人物对话时,她用哭的声音,加上噘着嘴和皱着眼眉代替圆圆说:“我的帽子飞了,飞到了树顶上。”边说边揉着眼睛;用粗的声音,加上憨憨的表情代替大象说:“我有大鼻子,我帮你拿。”然后,是圆圆拿到帽子后,开心快乐的表情。在这整个过程中,幼儿听的非常认真,而且,在张老师讲到圆圆拿到了帽子后,小朋友们还鼓起了掌。 由此可见,教师的表情灵活丰富,还能够调动课堂气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丰富感情。 三、眼神巧妙诱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折射出来。教师的眼神,应该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孩子们能从老师的眼神中得到赞许、信任、鼓励和肯定。但是,有的老师习惯性的只注视自己喜欢的几个孩子,忽视与其他孩子之间的眼神交流,使其受到冷落,影响孩子的情绪和积极性。还有的老师长时间的注视孩子,这样,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和紧张感。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利用眼神的变化,去组织和维持课堂秩序。讲课前,教师用目光扫视一周,能起到振奋幼儿精神、稳定教学秩序的作用;讲课过程中,教师若能以柔和、热忱的目光均等的分配给每个幼儿,还能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如:特级教师牟丽芳在教学中,眼神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真的境界。一次,她范读课文,手捧课本,声情并茂,同时全班学生无一不在她的眼里,其中,一位学生思想溜了号,她敏锐的发现了这细小的变化,她没有停下来说一声:“请注意!”而是照常读着,非常自然的、慢慢的朝着他踱着步子,仿佛她的踱步是教学所需。当走近他时,看了他一眼,这相视不过是一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分明包含了千言万语。这位学生马上悄悄地集中精力,全心的投入到了正常的学习当中。一场小小的风波平息了,课堂上不见一丝涟漪,同学们都沉浸在老师朗读时创造的愉悦气氛中。 眼神的巧妙运用,它所能产生的震撼力,远比教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苦口婆心来得更深刻,更发人深省。此时的教师不再只是一个施教者,而是一个引导者,指引孩子们前进的方向。 四、身姿挺拔端庄 众所周知,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应该有可供幼儿效法的好举止,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其中,身姿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作为幼儿教师也要像演员一样敬业。从一开始步入教室,教师就要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步伐要轻快而具有弹力,显出自信和快乐,使幼儿能从老师身上感受到那种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力量;相反,教师若步履蹒跚,少气无力,则会使幼儿顿生压抑之感。 挺拔端庄的身姿是教师内在气质的流露,是可供幼儿效法的好举止,也是尊重幼儿的表现。 五、服饰得体大方 教师的仪表风度虽然是一种静态的体态语,但是它能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喜欢注意老师衣着的变化、发型的改变等。有的年轻老师追求潮流,喜欢浓妆艳抹、穿奇装异服,这样既不便于灵活自如的投入到幼儿活动中去,妨碍教育教学工作,也会影响孩子们上课的注意力。同时,还会对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误导。

论文是大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参加过学长学姐论文编辑的大学生,个人感觉写论文,最重要的就是大纲,完成大纲的确定,论文的书写就会变得行云流水,不会出现逻辑不清等问题。

看过很多学长学姐的论文,其中最简单的论文大纲,就是概述主题,然后直接找国内案例进行介绍剖析,最后总结案例,升华主题,学前教育等教育类的案例非常好找,可以快速补充论文的论点和论据:

概述主题论点:

概述论文主题,看起来非常简单,只是单纯地讲述自己论文的主题和论点,但是万事开头难,很多学长学姐论文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最初的概述阶段。

因为概述并不是单纯的三言两语,而是需要深刻讲解自己的主题,我的学校对论文概述阶段还有篇幅的限制,不能够低于全篇幅的20%,因此概述阶段需要异常详细,也需要收集很多资料,从而让自己的概述更加充实。

国内外案例介绍:

介绍自己的论点和主题后,就需要寻找各种证据,支持自己的论点和主题。寻找国内外的实际案例,是扩充论文最好的方式。

直接从各种搜索引擎,就可以搜索到各种资料,然后将国内外的案例用自己的话讲述一遍,将能够体现自己论点的地方着重描述,这样就可以让证据更加充分,而且不会影响自己论文的查重率。

国内外的案例非常多,国内选择两个,国外选择两个,就可以让论文字数快速增加~

案例总结,主题升华:

完成案例的讲述,就可以在最后总结一下案例的共同点,以及案例与自己论点的关系,从而让自己的论据更加明显。

最后总结一下自己的主题,向未来展望一下论点的发展前景,即可完成一篇结构清晰的论文。

其实论文都是有一定的模板等等这些的,关键是你得找准一些关键字词,那么我们一个如何写呢?

最后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助你。

作为写过毕业论文的大学生,我对这个问题是很有发言权的。并且我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做了详细交流,梳理出以下要点。

一、确定选题

确定合适的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所选的主题不能太大,否则只能泛泛而谈;所选的主题也不能太小,否则难以展开详细论述。在确定选题之前,可以参考其他人的经验。

在知网上搜索“学前教育”关键词,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

“学前教育”知网搜索结果

学前教育的选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①与学科相关的,探讨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教授该学科的方法,或者开发一个新的课程;②与幼儿生活相关的,探讨如何让学生在校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校园生活更加丰富;③与学前教育相关的配套设施的研究,探究这些设施与幼儿成长环境的关系。当然,也可以从现实生活和社会报道中寻找灵感,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确定论文结构

一篇完整的论文,需要包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以《N幼儿园S大班幼儿在园数学入学准备的经验、问题及策略研究》这篇论文为例,必要的内容包括:标题、目录、中英文摘要、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结语、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示例

研究过程是论文的重中之重,在这一部分的论文撰写中,需结合具体案例作具体分析,这里的案例可以是在实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场景。同时,可以加上三线图、曲线图、表格、插图等元素,使论文的表述形式更加丰富,增强可读性。

仍以上面这篇论文为例,这篇论文引用了丰富的课程教学案例,包括“文具小超市”、“找朋友”、“认识新邻居”等。在撰写论文时,可以对这些案例加以设计和分析,考虑如何与幼儿进行互动,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案例和论点之间应当相互呼应。如果能将在实际教学中的感悟写进论文中,效果更佳。

“文具小超市”课程案例设计

三、其他想说的

1. 在写论文之前尽量列好提纲,突出研究重点。论文初稿完成之后,要通读全文,看看文章是否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闲暇时间可以多多参考相关的优秀论文。

2. 学前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一定要仔细翻阅相关的书籍文献,从中提取论点,同时,要将这些论点和实际教学的场景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写出优秀的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