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脊柱外科论文课题

发布时间:

脊柱外科论文课题

邱勇 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苏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89年至1997年赴法国贝尔克基金会医院脊柱外科中心学习工作,主研脊柱外科,在法国的8年期间,邱勇教授系统的学习了最先进的脊柱侧弯矫形理论和技术。1997年下半年学成归国,在鼓楼医院骨科从事脊柱畸形矫治工作。

9年来他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患各种高难度脊柱畸形的病人进行矫形手术,均取得满意疗效,其手术难度之大,技术之新,数量之多以及手术并发症之少,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邱勇回国后开展了许多新技术新手术。

扩展资料:

邱勇教授首先在国内开展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正技术,特别是结合中国实际,对他的导师创造的CD技术矫治脊柱侧弯作了符合中国病人的技术改进,应用多棒分段三维技术矫治严重复杂的脊柱畸形。

探索出一套安全有效的手术矫治严重复杂脊柱畸形的方案,大大地减少了脊柱畸形的手术并发症,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其疗效达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奖及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等多项奖励。

他摸索出一套完善的治疗理论和方法,使原来传统认为无法矫治的伴有Chiair畸形、脊髓空洞、马尾终丝栓系、脊髓裂等的脊柱侧凸成为可以矫治,且疗效显著,获得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邱勇

罗先正,骨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30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任、关节重建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力学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华骨科学会第三、四、五届常委,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现任友谊医院专家组成员、中国骨肿瘤骨病杂志副主编、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罗先正教授长期从事骨科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在人工关节、创伤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等诸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曾先后获得北京市、局科技成果奖九项,全国学科成就奖一项。主编《髓内钉内固定》、《人工髋关节》、《骨质疏松基础和临床》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办全国性人工关节、带锁髓内钉、骨质疏松性骨折学习班及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数十余次,深获国内学术界好评。邱贵兴,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第17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华骨科杂志》主编、《JournalofOrthopaedicSurgery(APOA)》编委、中欧骨科学术交流委员会中方主席、国际脊柱畸形矫形研究组中国组主席等职。较早引入并积极推广CD、TSRH、CDH系统等脊柱固定器在临床上的运用,尤其在脊柱劁凸方面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脊柱侧凸的中国分型方法(PUMC协和分型).他所领导的课题《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主译《骨科手术学》(第3版)、《脊柱外科新手术》、《骨质疏松基础与临床》、《高级医师案头丛书——骨科学》、《人工髋关节学》、《高等医药院校八年制规划教材——外科学》等近30部专著在国内外各种杂志发表论著348篇,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两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国家教委三等奖、卫生部二等奖等奖项,并多次获得院内医疗成果奖及科技成果奖,获授权专利5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梁国穗教授(Prof.LEUNGKwok-sui),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主任、教授,骨科培训中心主任,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骨科顾问医生、创伤骨科主任。《lnjury》、《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等国内外专业杂志编委,从事创伤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年,著述颇丰,造诣极深。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骨折愈合,骨质疏松性骨折内固定及预防,骨科计算机辅助导航的应用等。居于国内创伤骨科各领域的前沿地位,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学术地位。为带锁髓内钉技术在国内和亚洲地区的推广和应用进行了长期大量的工作,培养了众多的创伤骨科人才。

邱医生您好,哎我又不知说啥,又不好发图片,

于峥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方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华裔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分会会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委。擅长脊柱外科退行性疾病、脊柱创伤、四肢创伤的诊治。 于峥嵘开展颈椎、胸椎、腰椎疾病手术治疗,微创完成腰椎TLIF手术、脊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及四肢骨折MIPO固定术。开展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凸成形术(PKP)。科研课题“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脊柱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与预防”等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等核心期刊。“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与预防”被授予2008年“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脊柱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防治的前瞻性研究》被评为中华医学会第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COA学术大会优秀壁报。多次参加COA、BOA大会,并作大会发言。2005年参加华裔骨科学会高级进修班暨第二届中国脊柱侧凸国际研讨会。2007年获后凸成形术(PKP)国际认证。2008年参加AO颈椎病高级培训班、AO开放骨折手术治疗高级培训班。目前开展的研究课题“脊柱外科术后血栓栓塞预防的前瞻性研究”为脊柱外科术后血栓栓塞的预防提出危险分层,并进行针对性预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脊柱外科论文课题题目大全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的题目具有准确反映文章内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作用,同时也是检索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在确定论文标题的时候要注意论文标题的具体性、简洁性、特异性和可搜索性。那么一篇医学论文要怎么拟定标题呢?1、论文题目要有具体性。题目不具体是初学者撰写医学论文时常见的缺点,例如“矽肺的预防”,“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等等。2、论文题目要有简洁性。题目应简短、精练,言简意赅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删除一切可用可不用的字词,以突出主题。一般中文文题字数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最多亦不超过30个字,英文以10个实词以内为宜,文题中间不用标点,题末不用句号;尽量少用“的研究”、“的探讨”、“的观察”等非特定词。题目太长就不鲜明简洁和引人注目。例如,《无偿献血者肝炎指标检测结果及不同性别与血型差异分析》,应改为:《无偿献血者肝炎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的分析》。非长不可时考虑用加副标题的办法来解决。副标题常常是将主要研究方案列出附在主标题之后,但必须用圆括号或破折号与主题分开,位于正标题之下,以区分于正标题。较大的题目则应分成若干分题。每个分题单独写一篇文章,且尽可能不设副标题。3、论文题目要确切而有特异性。指的是要求突出论文中特别有独创性、有特色的内容。文题应准确地表达论文的特定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防止小题大作,名不符实。例1,《剖宫产资料统计分析》,该文仅涉及剖宫产时间的统计分析,其他资料如产妇的年龄、职业、新生儿性别等均未涉及,故应改为:《剖宫产时间统计分析》。例2,《鼻挫伤、烧伤等38例远期疗效分析》,文中述及的内容还有裂伤、撕脱伤、离断伤、挫伤、烧伤等,单列2种伤不全面,应改为:《鼻创伤38例远期疗效分析》。4、论文题目要有可检索性。题目应适应学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需要,用词严谨规范,凡病名、解剖生理名词、治疗方法、检查方法等,不得用俗称、习惯用语或社时的旧名词,必须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5、撰写论文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1)文题应避免使用非公用的缩略词语、符号、代号、公式等。外国人名、常见缩略语和符号(如CT、ATP、DNA、HBsAg等)可以使用,但不宜将其原形词同时列出,亦不必再写出中文全名。以外国人命名的综合征或体征,不必译成中文,不加“氏”字。(2)文题中的数字均用阿拉伯数字。但不包括作为名词或形容词的数字,如“十二指肠”不能写成“12指肠”,“三叉神经”不能写成“3叉神经”。(3)下列情况,应在文题的右上角加角注,并在首页下列出角号及加注内容。论文系某科研基金会资助的课题总结,加注“本文系某科研基金会资助”;论文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报告,加注“本文曾在某年某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系在进修或学习时的工作总结,加注“本文系在某院进修期完成”。

预防医学毕业论文不难的,开始我也不会。还是学长介绍的雅文网,写的《HGF基因治疗和预防病理性瘢痕的实验研究及相关机制探讨》,很快就通过了低强度复合振动联合阿仑膦酸钠预防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立法损害赔偿制度研究犬高能营养注射液的研究口服槲皮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卫生管理者综合能力体系构建与院校培养的研究卵巢早衰患者Treg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新型M细胞靶向性疫苗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研究Th17细胞与Treg细胞平衡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初探mTOR通过减轻心肌细胞炎症反应介导压力负荷下的心功能保护作用双氢青蒿素对肺动脉高压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大花萱草品种筛选与制种技术研究云南高原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应用研究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纤溶活性、血脂的相关性研究转移性胸腰椎肿瘤的外科治疗我国主要出生缺陷的疾病负担和预防措施的经济学评价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头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机理研究二氢青蒿素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研究黄花蒿杀螨活性及有效成分的初步分离研究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抑制性细胞因子水平研究α-1b干扰素与清热养阴中药序贯疗法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代谢组学方法评价慢性心力衰竭代谢重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羊种布鲁氏菌感染胚胎滋养层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医未病学学科化研究多西他赛对前列腺癌细胞株C-jun与雄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的影响

医学技术毕业论文可以写科技前沿之类的题目,莫文网很多这类的文章,有高手帮忙还怕这些~关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与改革的探索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分析浅论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重组DNA技术的医学研究思路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技术创新的影响医学院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浅论培养我国医学影像技术高素质人才的思考医学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思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医学影像档案的信息共享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院校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医学技术主义”思潮的当代形态及其应对之“道”——兼论医师职业精神的建设与培育医学技术评估的概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技术医学时代与高扬科学、人文精神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医学中的应用初探当代医学技术演进若干问题的探讨对医学技术的控制何以可能——兼谈应对医学技术主体化的策略我国医学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模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征稿简则医学图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医学工程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战略地位生物医学图像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数字化医学技术与脊柱外科的临床应用全军医学电子技术专科中心远程医学教育系统的技术模式论医学技术异化的本质、根源及其消解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其应用医学技术评估在卫生政策中的应用兰州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大会暨第八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隆重召开医学图像可视化及加速技术的研究进展和趋势从教学角度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学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邵林邵林,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一科主任、骨一科党支部书记。中文名:邵林职业:主任医师毕业院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代表作品:主编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人物履历2006年赴比利时新鲁文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一科主任、骨一科党支部书记。学术论著发表论文1.低温冻存同种异体半月板与半月板脱细胞基质移植实验效果比较中国临床康复(5)1722.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5)213.赵振宇-重组骨生长肽对兔截骨延长区愈合的影响医大学报第2期4.脱细胞基质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试验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7月5.同种异体半月板脱细胞基质移植的试验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6.小腿缺血再灌注损伤《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7.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15例临床分析《中国骨伤杂志》2002年3月8.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症30例分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年2月9.两种不同几何构型穿钉法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医用生物力学杂志》2001年9月发表著作骨科手术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一副主编骨科并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主编老年骨科手术治疗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2月主编专业擅长复杂骨关节损伤、骨折不愈合及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外科治疗,感染性骨折及骨缺损的外科治疗,骨外固定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技术。科研课题遥操作辅助正骨医疗机器人系统研究国家863计划(合作)同种异体半月板保存与移植应用研究省攻关课题骨外固定器个体化研制与开发治疗骨缺损应用研究市攻关课题远程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发国家863项目(合作)所获殊荣获哈医大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特等奖,哈医大优秀教师,哈医大二院优秀科技工作者。承担国家863课题(与哈工大合作)2项,省政府攻关课题2项,省卫生厅课题1项,市政府攻关课题1项。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1.跨区供血岛状皮瓣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2.跨区供血岛状皮瓣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髋臼骨折合并骨盆环损伤的手术治疗2007院二等奖、牵引床辅助闭合复位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2007院三等奖社会兼职《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中华临床杂志》编委;黑龙江省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创伤学组副组长,全国骨质疏松学会委员,东北三省骨质疏松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截瘫研究会黑龙江省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颈椎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执业师技能考试首席考官,黑龙江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脊柱外科论文课题名称大全

2017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 多节段颈椎病手术不同疗效对比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影像学上显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退变, 压迫脊髓,在颈椎多节段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合并骨赘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病变累及3个或3 个以上节段,称为多节段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sis,MLCS), 其常发生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其临床表现主要为:(1) 以神经根受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根性放射痛;(2) 以锥体系受损害的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感觉功能、四肢运动障碍;(3)以上两种症状的混合型。MLCS是脊柱外科常见病, 起病缓慢,在性别上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脊髓受损后,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变化,治疗难度大,如诊断不及时, 治疗不恰当, 可导致肢体残废, 甚至危及生命。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自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应用[1,2], MLCS的发病率和发现率显著增高。早期的正确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可显著增加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手术可直接有效治疗MLCS [3-5], 其目的是使病变节段对脊髓的压迫得到解除,有效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最大限度地改善症状。对于MLCS的治疗,根据入路方式可分为前路和后路[6-8],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且有大量研究[9-11]报道了采用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的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也有学者[12,13]研究了不同前路“杂交”的治疗疗效。

1958年,Smith等[14]和Cloward[15]提出采取颈椎前路减压和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已被公认为是治疗颈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虽然这种方法能够改善脊髓功能,消除脊髓压迫,但这种未采用内固定的手术有一定缺点,例如产生植骨块移位, 颈椎后凸畸形等。上世纪90年代初, Caspar等[16]率先开展了前路钢板的研究和设计,可解决植骨块移位等问题,然而由于其并发症较多而不能广泛应用。1986 年,Morscher等[17]研究报道了颈椎前路带锁钢板,颈椎前路固定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前路手术主要包括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Hybrid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HDF)。这些手术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减压,缓解轴性疼痛,疗效长,能恢复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Schneeberger等[18]开展了前路减压加钢板固定手术,并对这35例患者进行8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植骨相比,多节段融合率较高,为87%。另外,颈前路减压后植入 Cage是诸多医师治疗MLCS的一种新的疗法[19]。此外,随着不断改进的颈前路内固定系统(Antetior Cervical Plate System,ACPS)和技术,在行颈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行ACPS内固定也已成为新的'手术方法[20]。然而对于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3个或3个以上节段的MLCS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21]。

后路手术主要包括椎板成形术(Laminoplasty)和椎板切除术(Laminectomy)。术后植骨不融合较少,植骨塌陷的并发症比例较低,且风险相对较低是后路手术的主要优点。有学者[22]对一组MLCS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采用颈椎后路手术可有效减少影响MLCS的动静态的压迫因素。此外,诸多学者优先采用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的颈椎椎弓根螺钉,一些临床结果也显示其术后效果较好,未见严重并发症[23],但该手术的远期疗效仍待验证。此外,由于是间接减压,后路手术的长期疗效较差,并发症较多等问题,限制了在MLCS治疗上的应用。

另外,也有医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CAP)的方式,其治疗MLCS也有一定应用[21,24],但CAP 技术手术创伤大,对大多数病例,单行前路或后路即可有效减压,一期采用前后路手术并无必要。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颈椎病的发生在中老年人中呈上升趋势。目前,采用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1-2个节段的颈椎病,但采用前路还是后路手术治疗MLCS,特别是 4个或4个以上节段的颈椎病,诸多医师观点各异。有研究对长节段前路减压融合和后路椎板切除术的远期疗效进行了比较,认为为前、后路手术疗效无显著差别,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脊髓损害较重的MLCS患者可能更佳。因此,患者的病情和病程不同,采用的术式也会不同。

尽管MLCS的手术治疗取得巨大发展,但是选择手术的方式仍没有金标准,特别是对于4及4节段以上的颈椎病的手术治疗的报道甚少[25, 26]。本课题旨在通过对 2008 年 4 月至 2014 年 x 月于我院脊柱骨科行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既往无颈椎手术史的4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4节段颈椎病患者的疗效。

二、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三、预期目标

四、难点及存在问题

五、研究的初步计划

参考文献

[1] 廖心远,陈德玉,陈 宇,等.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73-76.

[2] 方加虎,贾连顺,周许辉,等.脊髓型颈椎病致压物切除的手术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5:383-384.

[3] 袁文.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案选择的要素[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4):483-484.

[4] 朱庆三, 顾锐. 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基本术式[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4): 484-485.

[5] Matsumoto M, Toyama Y, Ishikawa M, et al. 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of spinal cor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in cervical compressive myelopath. Spine, 2000, 25(6):677-682.

[6] Morio Y, Teshima R, Nagashima H,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operative outcomes of cervical compression myelopathy and mri of the spinal cord. Spine, 2001, 26(11):1238-1245.

[7] Edwards CC, Riew KD, Anderson PA, et al. Cervical myelopathy: current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J, 2003;3(1):68-81.

简介 于峥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方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华裔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分会会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委。擅长脊柱外科退行性疾病、脊柱创伤、四肢创伤的诊治。 于峥嵘开展颈椎、胸椎、腰椎疾病手术治疗,微创完成腰椎TLIF手术、脊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及四肢骨折MIPO固定术。开展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凸成形术(PKP)。科研课题“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脊柱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与预防”等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等核心期刊。“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与预防”被授予2008年“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脊柱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防治的前瞻性研究》被评为中华医学会第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COA学术大会优秀壁报。多次参加COA、BOA大会,并作大会发言。2005年参加华裔骨科学会高级进修班暨第二届中国脊柱侧凸国际研讨会。2007年获后凸成形术(PKP)国际认证。2008年参加AO颈椎病高级培训班、AO开放骨折手术治疗高级培训班。目前开展的研究课题“脊柱外科术后血栓栓塞预防的前瞻性研究”为脊柱外科术后血栓栓塞的预防提出危险分层,并进行针对性预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编辑本段研究方向 于峥嵘,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华裔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分会会员。《中 于峥嵘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委。 擅长脊柱外科退行性疾病、脊柱创伤、四肢创伤的诊治。微创完成腰椎TLIF手术、脊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及四肢骨折MIPO固定术。开展脊柱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凸成形术(PKP)。编辑本段科研课题 “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脊柱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与预防”等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等核心期刊。编辑本段职位荣誉 “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与预防”被授予2008年“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脊柱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防治的前瞻性研究》被评为中华医学会第九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COA学术大会优秀壁报。 多次参加COA、BOA大会,并作大会发言。2005年参加华裔骨科学会高级进修班暨第二届中国脊柱侧凸国际研讨会。2007年获后凸成形术(PKP)国际认证。2008年参加AO颈椎病高级培训班、AO开放骨折手术治疗高级培训班。目前开展的研究课题“脊柱外科术后血栓栓塞预防的前瞻性研究”为脊柱外科术后血栓栓塞的预防提出危险分层,并进行针对性预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编辑本段争议评论 作为熊卓为的主治医生,于峥嵘竟然是北大医学院的在校学生,根本没有行医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北大第一医院是全国知名的好医院,其技术水准和规范管理一直是国内医院的榜样,这样公然违法而且置患者权益于不顾的行为,怎么可能发生在这里呢,更何况,病人还是北大第一医院的一位知名教授。 熊卓为的死亡,北大第一医院的结论是,手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病例记录上显示熊卓为断了三根肋骨,心脏也破了,肝脏也破了。从手术记录中发现,熊卓为的伤害是医生在抢救的时候按压造成的。抢救过程当中是非常非常地一个粗暴的一个抢救,然后造成肋骨胸骨骨折,然后刺破心包,刺破心脏,同时又造成肝脏破裂,最终还是由于肝脏破裂大出血无法止血而放弃抢救。 对于于峥嵘等三名没有医师资格的学生行医的事实,北大第一医院并没有否认,但是院方强调,病人死于术后并发症肺栓塞,跟学生行医没有直接关系,医院对此无需承担责任。为了搞清妻子的死因,熊卓为的丈夫王建国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从北大第一医院复印了病例,当他准备和北大第一医院对簿公堂的时候,他发现病例当中多处都被修改了。妻子的肋骨断了三根,这一点竟然在病例中消失了,而且院方还把熊卓为当初自己走着进医院的情况改写成了坐轮椅入院。

潘滔潘滔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先后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主持卫生部、广东省及广州市科研基金课题6项。中文名:潘滔职业: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毕业院校:安徽医学院代表作品:《脊柱外科新手术剖析》1发表SCI收录的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主编了《脊柱外科新手术剖析》专著一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研制的PAN钉具有四种固定作用:髓内抱死(制动)、提拉-断端加压、插销和髓内填充作用。首创了混合固定模式,对骨折不愈合有独特的疗效,成为骨折不愈合首选方法,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成立了国内首个骨折不愈专科。研制了PRSHSS脊柱内固定系统具有应力分布合理,手术创伤小的优点;研制了组合式人工关节,均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在治疗各型四肢骨与关节、骨盆及复合伤和颈椎、胸腰椎疾病和脊柱创伤等复杂问题方面有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对各种骨肿瘤,结核,感染,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熟练的手术技能。

脊柱外科论文题目

预防医学毕业论文不难的,开始我也不会。还是学长介绍的雅文网,写的《HGF基因治疗和预防病理性瘢痕的实验研究及相关机制探讨》,很快就通过了低强度复合振动联合阿仑膦酸钠预防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立法损害赔偿制度研究犬高能营养注射液的研究口服槲皮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卫生管理者综合能力体系构建与院校培养的研究卵巢早衰患者Treg细胞的变化及意义新型M细胞靶向性疫苗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研究Th17细胞与Treg细胞平衡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初探mTOR通过减轻心肌细胞炎症反应介导压力负荷下的心功能保护作用双氢青蒿素对肺动脉高压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大花萱草品种筛选与制种技术研究云南高原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应用研究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纤溶活性、血脂的相关性研究转移性胸腰椎肿瘤的外科治疗我国主要出生缺陷的疾病负担和预防措施的经济学评价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头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机理研究二氢青蒿素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研究黄花蒿杀螨活性及有效成分的初步分离研究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抑制性细胞因子水平研究α-1b干扰素与清热养阴中药序贯疗法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代谢组学方法评价慢性心力衰竭代谢重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羊种布鲁氏菌感染胚胎滋养层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医未病学学科化研究多西他赛对前列腺癌细胞株C-jun与雄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的影响

医学技术毕业论文可以写科技前沿之类的题目,莫文网很多这类的文章,有高手帮忙还怕这些~关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与改革的探索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分析浅论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重组DNA技术的医学研究思路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技术创新的影响医学院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浅论培养我国医学影像技术高素质人才的思考医学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思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医学影像档案的信息共享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院校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医学技术主义”思潮的当代形态及其应对之“道”——兼论医师职业精神的建设与培育医学技术评估的概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技术医学时代与高扬科学、人文精神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医学中的应用初探当代医学技术演进若干问题的探讨对医学技术的控制何以可能——兼谈应对医学技术主体化的策略我国医学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模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杂志征稿简则医学图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论医学工程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战略地位生物医学图像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数字化医学技术与脊柱外科的临床应用全军医学电子技术专科中心远程医学教育系统的技术模式论医学技术异化的本质、根源及其消解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其应用医学技术评估在卫生政策中的应用兰州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大会暨第八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隆重召开医学图像可视化及加速技术的研究进展和趋势从教学角度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学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2017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 多节段颈椎病手术不同疗效对比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影像学上显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退变, 压迫脊髓,在颈椎多节段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合并骨赘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病变累及3个或3 个以上节段,称为多节段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sis,MLCS), 其常发生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其临床表现主要为:(1) 以神经根受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根性放射痛;(2) 以锥体系受损害的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感觉功能、四肢运动障碍;(3)以上两种症状的混合型。MLCS是脊柱外科常见病, 起病缓慢,在性别上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脊髓受损后,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变化,治疗难度大,如诊断不及时, 治疗不恰当, 可导致肢体残废, 甚至危及生命。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自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应用[1,2], MLCS的发病率和发现率显著增高。早期的正确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可显著增加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手术可直接有效治疗MLCS [3-5], 其目的是使病变节段对脊髓的压迫得到解除,有效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最大限度地改善症状。对于MLCS的治疗,根据入路方式可分为前路和后路[6-8],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且有大量研究[9-11]报道了采用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的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也有学者[12,13]研究了不同前路“杂交”的治疗疗效。

1958年,Smith等[14]和Cloward[15]提出采取颈椎前路减压和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已被公认为是治疗颈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虽然这种方法能够改善脊髓功能,消除脊髓压迫,但这种未采用内固定的手术有一定缺点,例如产生植骨块移位, 颈椎后凸畸形等。上世纪90年代初, Caspar等[16]率先开展了前路钢板的研究和设计,可解决植骨块移位等问题,然而由于其并发症较多而不能广泛应用。1986 年,Morscher等[17]研究报道了颈椎前路带锁钢板,颈椎前路固定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前路手术主要包括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Hybrid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HDF)。这些手术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减压,缓解轴性疼痛,疗效长,能恢复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Schneeberger等[18]开展了前路减压加钢板固定手术,并对这35例患者进行8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植骨相比,多节段融合率较高,为87%。另外,颈前路减压后植入 Cage是诸多医师治疗MLCS的一种新的疗法[19]。此外,随着不断改进的颈前路内固定系统(Antetior Cervical Plate System,ACPS)和技术,在行颈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行ACPS内固定也已成为新的'手术方法[20]。然而对于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3个或3个以上节段的MLCS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21]。

后路手术主要包括椎板成形术(Laminoplasty)和椎板切除术(Laminectomy)。术后植骨不融合较少,植骨塌陷的并发症比例较低,且风险相对较低是后路手术的主要优点。有学者[22]对一组MLCS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采用颈椎后路手术可有效减少影响MLCS的动静态的压迫因素。此外,诸多学者优先采用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的颈椎椎弓根螺钉,一些临床结果也显示其术后效果较好,未见严重并发症[23],但该手术的远期疗效仍待验证。此外,由于是间接减压,后路手术的长期疗效较差,并发症较多等问题,限制了在MLCS治疗上的应用。

另外,也有医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CAP)的方式,其治疗MLCS也有一定应用[21,24],但CAP 技术手术创伤大,对大多数病例,单行前路或后路即可有效减压,一期采用前后路手术并无必要。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颈椎病的发生在中老年人中呈上升趋势。目前,采用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1-2个节段的颈椎病,但采用前路还是后路手术治疗MLCS,特别是 4个或4个以上节段的颈椎病,诸多医师观点各异。有研究对长节段前路减压融合和后路椎板切除术的远期疗效进行了比较,认为为前、后路手术疗效无显著差别,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脊髓损害较重的MLCS患者可能更佳。因此,患者的病情和病程不同,采用的术式也会不同。

尽管MLCS的手术治疗取得巨大发展,但是选择手术的方式仍没有金标准,特别是对于4及4节段以上的颈椎病的手术治疗的报道甚少[25, 26]。本课题旨在通过对 2008 年 4 月至 2014 年 x 月于我院脊柱骨科行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既往无颈椎手术史的4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4节段颈椎病患者的疗效。

二、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三、预期目标

四、难点及存在问题

五、研究的初步计划

参考文献

[1] 廖心远,陈德玉,陈 宇,等.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73-76.

[2] 方加虎,贾连顺,周许辉,等.脊髓型颈椎病致压物切除的手术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5:383-384.

[3] 袁文.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案选择的要素[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4):483-484.

[4] 朱庆三, 顾锐. 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基本术式[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4): 484-485.

[5] Matsumoto M, Toyama Y, Ishikawa M, et al. 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of spinal cor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in cervical compressive myelopath. Spine, 2000, 25(6):677-682.

[6] Morio Y, Teshima R, Nagashima H,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operative outcomes of cervical compression myelopathy and mri of the spinal cord. Spine, 2001, 26(11):1238-1245.

[7] Edwards CC, Riew KD, Anderson PA, et al. Cervical myelopathy: current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J, 2003;3(1):68-81.

专业技术职务:主任医师,教授专业:外科学(骨外)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导师类别:学术型最后学历:1987年7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骨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历任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广东省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脊柱外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骨外科学主任。广东省“五个一”重点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业特长金大地教授,九十年代初留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院,师从著名脊柱外科专家教授、创伤骨科专家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骨外科临床经验,擅长高危颈椎疾病、脊柱畸形、人工关节置换、骨与关节肿瘤等复杂病种的外科治疗。九十年代初,致力于国际内固定学会(AO学会)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同期,在国内率先开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病;单枚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枢椎齿突骨折;所创立的渗出期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其论文被中国科协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九十年代中期,开展脊柱侧弯的三维矫形;经后路全脊椎切除矫治重度脊柱后凸(驼背)畸形。21世纪初,开展脊柱非融合技术治疗脊柱伤病,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脊柱椎间关节成形术专著。其所领导的脊柱外科九十年代成为全军脊柱外科中心;2002被评为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南方医院骨科);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骨外科学。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副组长国际脊柱新技术促进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常务编委工作经历 - 1990. 11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主治医师、讲师 - 1992. 11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 1997. 03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行政副主任 - 2004. 08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行政主任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行政主任 - 至今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院), 院长南方医科大学骨科研究所 所长科研成果1. 新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应用(金大地等,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2. 新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金大地等,“十五”军队重大科技成果奖,2004)3. 颈椎外科几种内固定术的临床和解剖学研究(金大地等,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001)4. 脊柱内固定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新型脊柱内植入物的研制开发(金大地等,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5. 颈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的解剖与临床研究(金大地等,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6. 便携式骨伤治疗仪的研制与应用研究(金大地等,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7. 便携式骨伤治疗仪促进骨愈合的应用研究(金大地等,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8. 诱导成骨系列研究(金大地等,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

脊柱外科论文标题

1. Xu Cui, Boxun Zhang, Yan Wang, Yongliang Gao. Effect of chitson-coated pressed calciumsulfate pellet combin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morphogeneticprotein 2 on restoration ofsegmental bone defect.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 2008, 19(2): 459-466. 2. Xu Cui, Dewei Zhao, Boxun Zhang, Yongliang Gao. Osteogenisis mechanism of chitosancoated calcium sulfate pellet on restoration of segmental bone defect.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 2009, 20(5): 1445-1450. 3. Yuanzheng Ma, Xu Cui, Hongwei Li, Xing Chen, Xiaojun Cai, Yibing Bai. Outcome of anterioror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under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ic andlumbar spinal tuberculosis in adults. Int Orthop, 2012, 36(2): 299-305. 4. Xu Cui, Yuan Zheng Ma, Xing Chen, Xiao Jun Cai, Hong Wei Li, Yi Bing Bai. Outcomes of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 in Adults. Med Princ Pract,2013, 22: 336-350. Cui, Yuan Zheng Ma, Xing Chen, Xiao Jun Cai, Hong Wei Li, Yi Bing Bai. Reply: To PMID 23391830. Med Princ Pract, 2014, 23: 96-97. 6. 崔旭, 张伯勋, 赵德伟. 三种不同方法制备的硫酸钙片植入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 (11):777-781. 7. 崔旭, 张伯勋. 壳聚糖包衣加压硫酸钙片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兔节段性骨缺损. 中华创伤杂志, 2009, 25 (7): 648-652. 8. 崔旭. 带血管蒂骨膜植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实验和临床研究.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0, 23 (1): 62-63. 9. 崔旭, 张伯勋,李静东.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56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9): 666-668. 10. 崔旭, 张伯勋,李静东. 不同方法髋臼重建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8): 602-604. 11. 崔旭, 张伯勋. 可降解聚合物作为骨替代材料的研究进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 14(15): 1159-1161. 12. 崔旭, 赵德伟, 古长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塌陷预测的生物力学研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5, 23(2): 193-198. 13. 崔旭, 赵德伟. 生物力学研究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显微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 19(3): 211-213. 14. 崔旭, 马远征, 芦健民, 廉皓屹, 付大鹏.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结核.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3): 197-199. 15. 崔旭, 马远征, 芦健民, 廉皓屹, 付大鹏, 胡明, 薛海滨.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11): 105-107. 16. 崔旭, 马远征, 陈兴, 才晓军, 郭立新, 薛海滨, 胡明. 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10): 807-812. 17. 崔旭, 马远征, 李宏伟, 陈兴, 才晓军, 白一冰, 郭立新, 薛海滨. 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比较. 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19): 1325-1329. 18. 崔旭. 胸椎结核治疗的术式选择.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17): 27-28. 19. 崔旭, 马远征, 陈兴, 才晓军, 郭立新, 薛海滨,胡明. 胸椎结核治疗的术式选择:81例分析.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2, 11(10): 755-760. 20. 崔旭, 马远征, 李大伟, 薛海滨. 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51): 9558-9562. 21. 崔旭, 马远征, 李大伟, 薛海滨. 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左氧氟沙星缓释材料的成骨检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3), 381-386. 22. 崔旭, 马远征,陈 兴,李宏伟,才晓军,郭立新,薛海滨,胡 明.非跳跃性胸椎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和疗效分析. 中华骨科杂志, 2013, 33 (2): 123-129. 23. 崔旭, 马远征, 陈兴, 薛海滨, 胡明, 罗小波, 孟传龙. 经椎旁肌间隙后外侧腰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和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 中华外科杂志, 2014, 52(2):157-159. 24. 崔旭, 马远征, 陈 兴, 李宏伟, 才晓军, 郭立新, 薛海滨, 胡 明. 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术式选择. 中华骨科杂志, 2014, 34 (2): 189-195. 25. 崔旭, 马远征, 陈兴, 罗展鹏, 李力韬, 罗小波. ILIF与TLIF治疗腰椎结核和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疗效比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30(9): 37-41.

2017医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 多节段颈椎病手术不同疗效对比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影像学上显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退变, 压迫脊髓,在颈椎多节段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合并骨赘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病变累及3个或3 个以上节段,称为多节段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sis,MLCS), 其常发生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其临床表现主要为:(1) 以神经根受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根性放射痛;(2) 以锥体系受损害的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感觉功能、四肢运动障碍;(3)以上两种症状的混合型。MLCS是脊柱外科常见病, 起病缓慢,在性别上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脊髓受损后,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变化,治疗难度大,如诊断不及时, 治疗不恰当, 可导致肢体残废, 甚至危及生命。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自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应用[1,2], MLCS的发病率和发现率显著增高。早期的正确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可显著增加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手术可直接有效治疗MLCS [3-5], 其目的是使病变节段对脊髓的压迫得到解除,有效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最大限度地改善症状。对于MLCS的治疗,根据入路方式可分为前路和后路[6-8],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且有大量研究[9-11]报道了采用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的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也有学者[12,13]研究了不同前路“杂交”的治疗疗效。

1958年,Smith等[14]和Cloward[15]提出采取颈椎前路减压和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已被公认为是治疗颈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虽然这种方法能够改善脊髓功能,消除脊髓压迫,但这种未采用内固定的手术有一定缺点,例如产生植骨块移位, 颈椎后凸畸形等。上世纪90年代初, Caspar等[16]率先开展了前路钢板的研究和设计,可解决植骨块移位等问题,然而由于其并发症较多而不能广泛应用。1986 年,Morscher等[17]研究报道了颈椎前路带锁钢板,颈椎前路固定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前路手术主要包括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Hybrid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HDF)。这些手术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减压,缓解轴性疼痛,疗效长,能恢复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Schneeberger等[18]开展了前路减压加钢板固定手术,并对这35例患者进行8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植骨相比,多节段融合率较高,为87%。另外,颈前路减压后植入 Cage是诸多医师治疗MLCS的一种新的疗法[19]。此外,随着不断改进的颈前路内固定系统(Antetior Cervical Plate System,ACPS)和技术,在行颈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行ACPS内固定也已成为新的'手术方法[20]。然而对于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3个或3个以上节段的MLCS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21]。

后路手术主要包括椎板成形术(Laminoplasty)和椎板切除术(Laminectomy)。术后植骨不融合较少,植骨塌陷的并发症比例较低,且风险相对较低是后路手术的主要优点。有学者[22]对一组MLCS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采用颈椎后路手术可有效减少影响MLCS的动静态的压迫因素。此外,诸多学者优先采用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的颈椎椎弓根螺钉,一些临床结果也显示其术后效果较好,未见严重并发症[23],但该手术的远期疗效仍待验证。此外,由于是间接减压,后路手术的长期疗效较差,并发症较多等问题,限制了在MLCS治疗上的应用。

另外,也有医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CAP)的方式,其治疗MLCS也有一定应用[21,24],但CAP 技术手术创伤大,对大多数病例,单行前路或后路即可有效减压,一期采用前后路手术并无必要。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颈椎病的发生在中老年人中呈上升趋势。目前,采用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1-2个节段的颈椎病,但采用前路还是后路手术治疗MLCS,特别是 4个或4个以上节段的颈椎病,诸多医师观点各异。有研究对长节段前路减压融合和后路椎板切除术的远期疗效进行了比较,认为为前、后路手术疗效无显著差别,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脊髓损害较重的MLCS患者可能更佳。因此,患者的病情和病程不同,采用的术式也会不同。

尽管MLCS的手术治疗取得巨大发展,但是选择手术的方式仍没有金标准,特别是对于4及4节段以上的颈椎病的手术治疗的报道甚少[25, 26]。本课题旨在通过对 2008 年 4 月至 2014 年 x 月于我院脊柱骨科行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既往无颈椎手术史的4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4节段颈椎病患者的疗效。

二、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三、预期目标

四、难点及存在问题

五、研究的初步计划

参考文献

[1] 廖心远,陈德玉,陈 宇,等.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73-76.

[2] 方加虎,贾连顺,周许辉,等.脊髓型颈椎病致压物切除的手术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5:383-384.

[3] 袁文.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案选择的要素[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4):483-484.

[4] 朱庆三, 顾锐. 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基本术式[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4): 484-485.

[5] Matsumoto M, Toyama Y, Ishikawa M, et al. 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of spinal cor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in cervical compressive myelopath. Spine, 2000, 25(6):677-682.

[6] Morio Y, Teshima R, Nagashima H,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operative outcomes of cervical compression myelopathy and mri of the spinal cord. Spine, 2001, 26(11):1238-1245.

[7] Edwards CC, Riew KD, Anderson PA, et al. Cervical myelopathy: current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J, 2003;3(1):68-81.

辑文编译-专业的SCI论文服务机构为您解答:我们曾经做了一个调查,整理出来比较好投寄的医学期刊: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Gene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 TRANSLATIONAL ONCOLOGY and Molecular Research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Oncology Biology and Medicine Immunopharmacolog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 这一些是比较好投寄的医学论文SCI期刊。你可以参考一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