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脑精神病最新治疗进步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脑精神病最新治疗进步论文题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道德、价值、法律观念的增强,现代社会要求一名合格医生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医生应该本着严于律己的精神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的素质,而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下面是搜索整理的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105个,供大家参考阅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一: [1]定西市疑似风疹标本ELISA与RT-PCR法检测分析[2]居家吞咽康复操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3] MR扩散加权成像与不同成像序列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价值临床研究[4]经静脉内耳钆造影MRI对可疑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5]基于三种试剂盒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6]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缺陷及认知功能的影响[7]驻地医院联合整建制驰援医疗队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管理实践[8]宫颈癌术后延伸野螺旋断层放疗与固定野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恢复期肛拭子中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评价[10]数字OT训练系统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11]肌内效贴技术结合针刀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分析[12]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13]穴位肌电生物反馈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14]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HIV抗体的价值比较[15]探讨认知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16]综合护理措施在手术室切口部位感染预防的应用研究[17]气管切开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体会[18]优质护理应用于宫颈球囊在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促进自然分娩的实践效果[19]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20]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21]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22]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分析[23]试论医务社会工作在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环境构建过程中的作用[24]~(125)I粒子源剂量计算参数模拟研究[25]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及耐药机制的研究[26]2009—2018年浙江省宁波市吸毒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及其行为特征[27]临床护理路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28]沙门氏菌主要流行血清型耐药性的研究进展[29]学龄后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者语音训练方法研究[30]不同严重程度认知障碍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研究[31]多系统萎缩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低频振幅研究[32]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分析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初步研究[33]静息态fMRI评价脑瘫患儿手术前后的脑功能[34]自闭症儿童早期大脑过度发育的sMRI研究[35]老年重症监护室糖尿病患者血糖难控制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分析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二: [36]磁共振血管造影侧枝血管在卒中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中的应用价值[37] T单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离体及在体检测2-羟基戊二酸效能初探[38]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的高血压患者早期左房功能障碍的定量研究[39]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对OSAHS患者心脏的研究[40]IVIM-DWI技术对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的应用研究[41]骨折内固定术后复查MAVRIC-SL序列去金属伪影的研究[42]大脑中动脉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VH-DWI匹配性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43]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价值[44]磁共振诊断精囊腺囊肿并结石1例[45]干燥综合征腮腺MRI的研究进展[46]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新进展[47]重症胰腺炎并发腹腔高压的影像学研究进展[48]腹针加头针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原发性失眠45例[49]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50]骨科术后患者康复锻炼的重要性[51]X光片和多排螺旋CT、MR对骨关节创伤的诊断对比[5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价值[53]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在胎儿唇腭裂中的应用价值[54]心脏超声与心电图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效果及检出率影响分析[55]浅析CT影像学技术应用于周围性小肺癌中的诊断价值[56]胎儿肢体及手足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及图像分析[57]CT三维重建对微小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58]眼内肿瘤超声弹性成像的鉴别诊断价值[59]临床与影像护理的有效配合对脑卒中患者磁共振检查中的作用分析[60]低、高频探头超声联合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61]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中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62]小儿肾病综合征并肺动脉栓塞的CT表现及临床护理[63]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价值[64]CT增强扫描中离子型与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副反应对比效果分析[65]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诊断前列腺疾病临床效果观察[66]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在CT增强护理中的应用疗效分析[67]核磁共振波谱检查在前列腺癌诊断及病情判断中的应用疗效分析[68]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对肾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69]百里醌通过激活SIRT1/STAT3通路对脓毒症所致大鼠肝损伤和糖代谢紊乱的保护作用[70]艾滋病模型中关键指标SIV DNA绝对定量微滴式数字PCR技术的创新应用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三: [71]113例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与病原分析[72]多模态多维信息融合的鼻咽癌MR图像肿瘤深度分割方法[73]断层径照治疗局部中晚期下咽癌的剂量学研究[74]尼帕病毒Taqman q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75]利用宏基因组纳米孔测序方法检测模拟临床样本中的基孔肯雅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76]三维全容积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是否合并超体重患者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77]康复者血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疗效分析1例[78]辽宁省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79]批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救治护理工作实践与思考[80]重症监护室肺癌患者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氧疗与储氧面罩吸氧有效性的比较[81]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对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影响因素分析[82]应用PDCA循环法护理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效果[83]方舱CT技术进展与临床应急使用现状[84]应用上肢康复操视频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85]发热门诊与隔离病房无缝隙对接在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管理中的效果研究[86]快速康复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研究[87]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检验诊断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评价[88]优质护理措施在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的应用分析[89]综合护理对糖尿病甲状腺癌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90]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流程的探讨[91]老年糖尿病疾病护理管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评价[92]品管圈在提高居家胰岛素笔废弃针头回收率中的应用[93]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老年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观察[94]糖化血清白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意义[95]电话随访联合IMB模型的健康教育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护能力的影响[96]综合性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行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97]糖尿病患者的内科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及其有效性分析[98]全面护理干预在结石性胆囊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观察[99]目标性护理干预在肺癌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100]探讨护理对策及生活方式指导对糖尿病性脑血管疾病的影响[101]72例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下胃旁路手术治疗后的护理[102]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103]静脉微量泵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对策[104]动态血糖监测指导下的个体化营养联合瑜伽运动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105]整体护理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以上就是关于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社会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社会群体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最新推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

[1]社会神经科学的起源与发展——脑电图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探索

[2]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学术传统:由 文化 “复建”到文化“复兴”

[3]心理测量视角中的科技风险研究述评

[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5]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

[6]经济心理学影响力增强

[7]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析

[8]三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智能时代的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 方法

[9]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述评与展望

[10]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1]《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简介

[12] 财经 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

[13]中国特色心理学问题的思考

[14]基于网络心理经济视角的农产品网售研究

[15]宽容与信任之社会心态的双向建构:“认同-渲染”模型构想

[16]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7]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

[18]舞动治疗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9]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20]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大学成功举办

[21]物质主义与冲动性网络购物的关系:妒忌和个人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

[22]自恋与发布自拍照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3]发布自拍照与女大学生自尊的关系:积极反馈与身体满意度的序列中介作用

[24]社会心理学在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25]日本产业组织心理学会长细田聪一行访问西安科技大学并做客胡杨林大讲堂

[26]少年司法与心理学的整合:一个初步的探讨

[27]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28]基于家庭心理学的长子的心理状态比较研究

[29]不同类型网络昵称的印象评价研究

[30]从航空驾驶到工业设计:情境意识研究的拓展

[31]论“大数据”、“云计算”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学研究变革

[32]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33]社会网络分析在大学新生人格核心词汇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34]论人的心理对经济的影响

[35]“叙事心理学”译丛和《心理学质性方法导论》将于2016—2018年陆续出版

[3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

[37]行为薄片撷取技术: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范式

[38]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 Engagement

[39]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之思考——以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为例

[40]实践智慧: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的知识形态

[41]八周网络健康学习项目对大学生身体活动和果蔬摄入行为的干预研究

[42]经济心理学视野下“个体判断和决策”的研究进展及学术贡献

[43]泄密案例研究——泄密行为模型的建立

[44]俄罗斯社会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作用分析

[45]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46]90后大学生对法国人刻板印象实证研究

[47]害羞的心理学解析及调控

[48]王洁. 民国时期心理学课程发展研究

[49]中庸思维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心理弹性和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50]组织心理学研究的情境化及多层次理论

管理心理学论文题目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的组织作用研究

2、基于管理心理学下的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探析

3、浅析管理心理学在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基于管理心理学视角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探析

5、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管理层的领导艺术

6、管理心理学在服装生产管理中的运用与分析

7、谈管理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课堂管理

8、管理心理学在烟草商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分析

9、管理心理学在职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运用--以SGZ学生干部培养为例

10、新时期 教育 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11、浅议腾讯公司的管理模式--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

12、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1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新生代应用分析

14、管理心理学视域下开放大学教师激励机制创新

15、1+x证书背景下的课证融合模式研究--以《管理心理学》为例

16、浅析管理心理学在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7、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下激励机制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理论研究

18、基于转化式学习的 思维导图 教学法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

19、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在事业单位的应用与探索

20、立足管理心理学 浅析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

21、激励与评价:管理心理学视野中的地方志管理

22、管理心理学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

23、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4、管理心理学应用性课程建设探究

25、管理心理学应用在部队全面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6、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27、管理心理学在上市公司人力资源薪酬激励机制中的运用探究

28、管理心理学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质量提升策略

29、管理心理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讨

30、管理心理学视角下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改进

31、管理心理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32、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33、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34、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35、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6、信息化下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与创新研究--以学院网络开放课管理心理学为例

37、工程公司 企业管理 中防卫过当的解决方案

38、《管理心理学》有效翻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9、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浅谈民生公司的员工激励 措施

40、基于管理心理学探析消费维权档案的安全保障

41、翻转课堂在文科课程的实践与 反思 --以"管理心理学"课程为例

42、护士长服务型领导行为培训方案的构建

43、浅析管理心理学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44、高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构建

45、管理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档案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46、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尝试

47、管理心理学视阈下手术室"90后"护士的管理

48、基于管理心理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探析

49、基于微模式的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

50、多元领域视角下的专业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研究

最新心理学专业论文题目

1、景颇族初中生的民族社会化觉察及其特征

2、特征观点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在线评论的情感分析方法

3、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

4、跨期选择单维占优模型的过程检验

5、社会公平感对不同阶层目标达成的影响及其过程

6、情绪概念加工与情绪面孔知觉的相互影响

7、网民对“人祸”事件的道德情绪特点——基于微博大数据研究

8、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阅读投入、阅读兴趣的中介作用

9、汉字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的作用

10、选择性注意对听觉内隐学习的影响

11、基于记忆的注意捕获和注意抑制效应:ERP证据

12、削弱效应是否存在:工作场所中内外动机的关系

13、团队断裂带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

14、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与双职工夫妻的幸福感:基于溢出-交叉效应的分析

15、公司形象和产品属性超越的协同效应: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16、情绪性注意瞬脱的认知机制:来自行为与ERP的证据

17、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强化敏感性基础

18、副中央凹中字N+2的预视对汉语阅读眼跳目标选择影响的眼动研究

19、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20、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

21、有关创造力测量的一些思考

22、形旁和声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作用

23、多身份追踪中基于表情特征的分组效应

24、孤独让我爱上你:产品陈列对孤独个体产品偏好的影响

25、做会后悔还是不做会后悔?——自我调节模式对不作为惯性的影响

26、权力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及相关因素

27、情境对共情的影响

28、双语即时切换下非目 标语 言语音和语义的激活状态

29、暴食症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30、公仆型领导:概念、测量、影响因素与实施效果

31、员工为什么乐于助人?多层次的领导–部属交换对帮助行为的影响

32、失眠的自助式认知行为治疗元分析:疗效、影响因素及证据评价

33、消费者触摸渴望的形成机制解析——基于认知体验视角

34、中学生学业羞愧:测量、生理唤醒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35、出声阅读和默读之间的差异

36、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角度看自我

37、从效应量应有的性质看中介效应量的合理性

38、 中国象棋 经验 棋手与新手的知觉差异:来自眼动的证据

39、祖辈共同养育背景下多重依恋关系及对幼儿社会-情绪性发展的影响

40、社会交往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41、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42、时间分解效应及其对跨期决策的影响

43、冲动性对不同成瘾行为发展的调控及其神经机制

44、内隐序列学习意识的具身机制

45、经验取样法——一种收集“真实”数据的新方法

46、听障和听力正常人群空间主导性和空间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

47、粗暴养育的内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48、片段再认任务在内隐序列学习研究中的有效性检验

49、认知重评对负性效价的抑制促进条件性恐惧消退

50、领导-成员交换与情绪枯竭:互惠信念和权力距离导向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推荐相关 文章 :

★ 2017年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选题

★ 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 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论文

★ 关于社会心理学学术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2)

★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

★ 社会心理学相关论文

★ 社会心理学选修课论文2000字

★ 社会心理学相关论文(2)

★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

写论文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选题,论文题目有了明确的选题后才能确定整个论文内容组成部分,而且医学类专业论文撰写的选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新颖性,是很难投刊发表的。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医学类论文的题目有哪些_医学专业论文题目150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西医结合论文题目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肿瘤化疗患者消化道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

2、 基于玄府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3、 中西医结合防治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

4、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5、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

6、 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7、 中西医结合新思维辨治脓毒症核心病机

8、 社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9、 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

10、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1、 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3、 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4、 癌症防控需“消灭+改造”的持久战——中西医结合值得期待

15、 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述评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19、 早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

20、 中西医结合改良肌内效贴对膝骨性关节炎影响的临床研究

21、 中西医结合疗法 对子 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激素水平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疗效Meta分析

24、 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0例疗效观察

25、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6、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7、 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28、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损伤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29、 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咨询门诊的实践与分析

30、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31、 慢性荨麻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腺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4、 痔疮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3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36、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37、 短期规律中西医结合运动康复对冠心病病人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38、 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点、策略及 方法

39、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的效果分析

40、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肝胆胰疾病的现状与展望

4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的现状与展望

42、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43、 中西医结合是系统化管理和个性化治疗的统一——从中医院管理和突出中医特色看中西医结合

4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45、 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46、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疗效评价

47、 《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的构建研究

48、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

49、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影响分析

50、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护理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

1、人文护理模式应用于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2、家庭协同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影响

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4、探讨高职院校护理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OSCE考核方案在PBL护理实验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及研究

6、案例讨论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7、高职高专护理"三校生"病理学 教学方法 改革实践性探讨

8、精细化护理模式对眼科手术患者康复及护理质量提升的作用

9、全面护理对产妇中转剖宫产发生率的改善作用

10、本科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分析

11、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影响

12、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13、团体延续性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14、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知识认知及足部护理行为的影响

15、循证支持下针对性护理开展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应用价值

16、行为转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17、糖尿病产妇生产引起新生儿皮肤损伤的护理

18、优质护理对老年糖尿病疾病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19、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的护理体会

20、手术室护理干预在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1、全过程针对性营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

22、标准化护理干预对胃溃疡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内镜检查依从性的影响

23、微信平台的健康 教育 对高龄产妇妊娠期糖尿病护理价值体会

24、小儿肺炎合并糖尿病的整体护理临床效果观察

25、患有糖尿病骨科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26、营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27、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影响

28、中医情志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应激及血糖波动的影响

29、多样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30、血糖信息化在提升血糖监测率PDCA循环护理模式中的作用

31、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32、 儿童 抗癫痫药物超敏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其护理干预策略分析

33、小儿推拿配合抚触护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34、重力喂养配合体位舒适护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影响

35、近二十年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36、护理管理在骨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37、团队培训模式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38、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研究比较分析

39、围术期全流程综合护理在 种植 牙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40、三年制护理专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41、成人线粒体肌病护理1例

42、人体解剖学课程"运动系统"部分微课教学效果评价--以甘肃中医药大学2018级高职护理专业为例

43、趾骨骨折术后恢复期中医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44、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45、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中的应用

46、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观察

47、分级护理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临床救治中的护理效果

48、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

49、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的优质急诊护理体会

50、肾内科病房护理标识专科化管理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医学检验免疫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纳米颗粒的分子展示应用于超灵敏检测

2、SLE患者中几种新型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

3、多肽酶检测和细胞表面荧光标记的新方法研究

4、区域检验服务协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胶体金喷膜仪的设计与开发

6、重庆市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的调查研究

7、基于氧化石墨烯和硫化铅纳米颗粒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研究

8、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快速诊断金标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9、纳米粒子免疫层析法在检测异位妊娠和膀胱癌中的应用

10、现代医院检验科模块化设计研究

11、酶免工作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血清快速测定的性能评估

13、基于微型压电与光谱生化分析系统的POCT新技术研究

14、长江三角洲地区犬猫皮肤真菌病调查及体外药敏试验

15、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基于电化学分子信标基因传感技术的HIV-1核酸检测新方法研究

17、Free β-hCG和PAPPA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的研制

18、乙肝快速分析仪的研究与开发

19、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中PPAR γ的作用研究及相关炎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建模分析

20、综合性医院医学检验资源优化管理研究

21、全自动多功能免疫检验过程关键问题的优化研究

22、HMGB1通过NF-κB激活TGF-β1诱导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23、若干病毒感染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24、现代综合医院检验中心空间设计研究

25、大型公立医院创建医学独立实验室可行性研究

26、高血压病证型与血清褪黑色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27、医用臭氧与α-干扰素对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8、网织血小板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应用

29、G公司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30、临床毛细管电泳的研究

31、基于光电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纳米金免疫层析试条定量测试的研究

32、贫铀长期作用后的吸收分布特点及其主要蓄积器官的损伤效应研究

33、基于磁性微球的PMMA微流控免疫分析芯片系统的研究

34、hr HPV、L1壳蛋白、p16蛋白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及诊断价值研究

35、76例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及预后

36、国产化学发光法诊断系统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评价

37、蛋白A-藻蓝蛋白β亚基双功能蛋白的性质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38、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开展现状及检验项目合理化设置研究

39、__医学检验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40、胃肠肿瘤标志物诊断大肠癌之检验医学实践

41、广州KM公司分析前流程优化方案制定

42、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43、脑脊液中ADA、LA、CRP、LDH的检测在小儿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44、MiR210和Stat3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表达通过HIF-1α通路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45、医学检验器材智能化物流系统的设计与运营

46、上海市嘉定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检验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47、六西格玛管理在临床检验流程中的应用研究

48、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的新型生物传感器检测D-二聚体

49、新城疫快速诊断金标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50、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的原核表达和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研究

2021医学类论文的题目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2021策论文范文6篇

★ 关于医学的学术论文(2)

★ 医学论文选题的四大基本方法

★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大全选题

脑精神病最新治疗进步论文

日上三杆尤在眠,这里是怎么睡都睡不够的深空小编。今天天气不错,正适合读读最新资讯放松一下。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阿尔伯塔大学神经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的大脑可能与健康大脑的大脑连接不同。由心理学系教授兼主席安东尼辛格领导的这项合作研究涉及14至17岁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都有精神健康问题的病史,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和多动症。这组青少年接受了旨在检查其大脑白质的磁共振成像扫描,并与同一年龄范围内没有精神健康史的第二批青少年进行了扫描。研究结果表明,在健康青少年和那些患有精神健康问题的青少年之间,作为认知控制的功能,结缔神经通路存在明显差异。Singhal解释说:与健康对照相比,我们发现患者的结构效率较低。 Singhal也是UAlberta神经科学与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成员。此外,这些观察结果与注意力控制测试分数相关。换句话说,关键途径的神经效率降低与集中注意力的总体趋势降低有关。这项研究是最早显示青少年对这些结果的研究之一,并借鉴了以前对成人参与者进行的研究。辛哈尔解释说:我们不能用宽泛的笔触来谈论人们的大脑之间的差异。这不是那么简单。但是我们必须从某个地方开始,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欲要知晓更多《研究表明患有精神疾病的青少年大脑与健康人的大脑结构不同》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它可以影响患者的情绪、思维、行为和身体健康。治疗精神病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新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病的最常用方法,它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减轻患者的痛苦。药物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等。每种药物都有不同的作用,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心理治疗是治疗精神病的另一种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社会治疗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作用,患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此外,治疗精神病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艺术治疗等。营养治疗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运动治疗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艺术治疗可以通过艺术活动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总之,治疗精神病的最新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治疗、运动治疗和艺术治疗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作用,患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此外,患者还应定期接受医生的检查,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脑精神病最新治疗进步论文摘要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切糕沾白糖。大事小事,不如深空小编带你看新鲜事。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下面一起让我们去吃瓜围观吧。英国一支研究团队首次在活的人脑中证明了精神分裂中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是由于缺乏一种已知的能够促进大脑神经元之间交流的关键蛋白质。首席研究员 Oliver Howes 解释称:“我们目前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仅针对该疾病的病性症状方面。患者普遍存在认知能力的衰弱,如失去规划和记忆的能力,结果导致更多的长期残疾”。目前尚无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案,且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突出功能障碍,是导致精神分裂发作的关键病理特征之一。上图展示了患者与正常大脑的对比,左侧冷色表示缺少 SV2A 蛋白质。然而除了验尸后的脑部检查和动物实验,此前尚无法在活着的人类受试者身上研究这一假设。研究者普遍怀疑 SV2A 基因的遗传变异与精神分裂症风险的增加有关,该基因在蛋白质的生产中起到作用,被认为有助于突触之间的交流。不过在新研究中,团队借助了一种新开发的放射性 PET 示踪剂,旨在与 SV2A 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使得研究人员能够首次对活人大脑中的蛋白质活性进行成像。Oliver Howes 表示:我们在 MRC 伦敦医学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是全球少数几个借助这种新型示踪剂展开研究的地方之一。新成像技术扫描了 18 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将结果与 18 位无此症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患者在大脑额叶的两个主要区域中的 SV2A 水平显著降低。换言之,这意味着我们首次能够证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与突触活动相关的重要蛋白质的水平较低,表明突触功能的丧失,或是精神分裂症发展的基础。该研究还确定了一件重要的事,即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的两种最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并不是导致此类突触功能障碍的原因。在随后的大鼠研究中,研究人员认定氟哌啶醇和奥氮平都不会影响 SV2A 蛋白的水平。Oliver Howes 指出:“这个让人放心的好消息,表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会导致脑部连接功能的丧失”。最后,这项发现奠定了未来研究新型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向,可通过提高 SV2A 活性来尝试恢复患者的突触功能,从而为认知治疗提供新的选择。下一步,研究人员将借助这套全新的成像技术,揭示人脑在疾病发展的最早期阶段,到底都发生了哪些情况。Oliver Howes 称:接下来,我们希望在早期阶段对年轻人的脑部进行扫描,以了解突触水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如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在早期建立、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欲要知晓更多《影像学新方法揭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的关键脑蛋白 》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它可以影响患者的情绪、思维、行为和身体健康。治疗精神病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新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病的最常用方法,它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减轻患者的痛苦。药物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等。每种药物都有不同的作用,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心理治疗是治疗精神病的另一种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社会治疗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作用,患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此外,治疗精神病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艺术治疗等。营养治疗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运动治疗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艺术治疗可以通过艺术活动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总之,治疗精神病的最新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治疗、运动治疗和艺术治疗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作用,患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此外,患者还应定期接受医生的检查,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说起精神病相信大家对此病应该都是有一些了解的,用平时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特指哪些精神表现异常的人,患上这类疾病对于患者自身和患者的家人都是不小的打击和影响。精神病的症状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病,精神病的标准指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等心理活动均可会表现出持久的明显异常,不能够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做出的动作行为难以被人理解。在病态的心理支配下,有自杀或者是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因此精神病的危害不可忽视,已经发现一定要赶快的进行治疗才可以。那么,精神病的佳治疗方法都有哪些的? 心理治疗:对于精神病,心理治疗已经是现在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使用正确的方法会有不错的效果。治疗精神病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对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减少患者的复发,减少患者出现社会应激行为,增进社会以及职业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病的治疗患者不能仅仅依靠药物的治疗,还必须举报让患者走出阴影的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精神病通过药物治疗,也是治疗精神病的治疗方法之一。一般而言,对于轻度的精神病患者来讲,药物治疗是常常被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不过很少患者可以通过单独的药物治疗完全康复的,药物往往只能控制住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 饮食治疗:精神病依靠饮食治疗,饮食疗法主要是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他的病因主要是因为阴阳失调。病例过程中痰迷心窍,瘀血阻脑及痰瘀互结等等,皆不断促使病情加重。 精神病的种类有很多,导致精神病出现的因素也是很多的,我们要认清病情,分析出患病的原因,这样才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精神病患者早期可能会出现性格改变,在此时就需要引起患者的重视了,要及时发现并且治疗,其诊断除表明主要精神症状属何类综合征外,还应该同时做出导致精神障碍的脑器质性疾病的诊断。精神病的佳治疗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应该是患有此种疾病的患者和其家人都非常关心和重视的吧,因为精神病表现出的危害与影响都是非同一般的,当然是越早治疗对患者越好。不过精神病的治疗患者切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精神科治疗新进展论文

手机上瘾是一种精神病

手机上瘾是一种精神病,如果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无法抵制电子设备的诱惑,他们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做事,从而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那么手机上瘾是一种精神病吗?

手机上瘾是一种精神障碍

对许多人来说,智能手机就像身体的延伸,像始终固定在手上的额外器官。醒来第一件事是看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还是看手机。

许多人每5分钟看一次手机,如果手机丢了或忘在了家,就会感到不安。这种行为,常被大家称为上瘾。用手机社交、网购、游戏都会上瘾。

针对游戏上瘾,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首次在《国际疾病分类》修订本中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和行为障碍。“游戏障碍”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不过,世卫组织并未对此提出具体的治疗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游戏的人都具有“游戏障碍”。研究表明,在参与数字或视频游戏活动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戏障碍影响。

“大多数玩电子游戏的人不会受这种障碍影响,就像大多数喝酒的人不会受酒精使用障碍影响。但是,在特定情形下,使用过度会导致不良影响。”世卫组织精神卫生和物质滥用司弗拉基米尔·波兹尼亚克博士表示。

大人成瘾更严重

手机成瘾问题最严重的,不是年轻人与儿童,而是中年人和婴儿潮世代。

美国 35-49 岁的族群,差不多属于 1966-1980 年出生的 X 世代,每周使用社交媒体时间,比 18-34 岁的人多 40 分钟,婴儿潮世代更糟糕。X 世代的人花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上的时间,都超过 1980 年后出生的千禧世代。但是边驾驶边看手机的时间没有千禧世代多,但仍然超出该有的水准。

为何中年人特别爱看手机?

分析指出,这个年纪的人也是最需要与外界沟通的阶段,在核心家庭中,X 世代是最重要的中介角色,是来自一家老小讯息的交会点,相较 30 岁以下的人大多喜欢自拍,上传 【I】nstagram 等社交媒体与朋友分享,中年人要与孩子、学校、父母透过他们习惯使用的沟通管道,进行各种讯息来往。

警惕!手机上瘾易使人抑郁

宾厄姆顿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182名大学生,根据他们日常使用手机的频率分为“深思熟虑”“经常”“密切”“狂热”和“上瘾”5个等级。

7%的调查对象用手机“上瘾”,12%“狂热”。这两组调查对象都因内心迫切需要手机而遭遇个人、社交和工作问题,且都有抑郁、社交孤立、社交焦虑、冲动和自卑症状。

女性对手机上瘾现象持续增长

如今网购的便捷,加上手机上各式各样的娱乐项目,例如很火的短视频,都在成为女性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

而过度使用手机之所以容易令人抑郁,是因为智能手机能够便捷、快速地令人得到满足,且会缩短注意力持续时间,让人越来越容易感到厌倦。

那么你对手机上瘾吗?

研究人员说,如果有下列任何一种情况,你可能需要专业帮助:

1.你把手机当作逃避问题或者缓解无助感、罪恶感、焦虑和抑郁的途径。

2.你更关注虚拟世界发生的事情,反而忽略现实世界。

3.你经常查看手机,即便它并没有发出提示音。

4.一旦手机不在身边,你就神思不属、度日如年。

据国外媒体报道,对智能手机的问题性使用(或者智能手机成瘾)现在被视为一种精神障碍,平均有23%的儿童和年轻人被发现患有这种疾病。

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对40多项研究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在25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中,有10%到30%受此影响。这项研究论文11月29日发表在英国医学委员会(BMC)精神病学杂志上。

该论文写道,“智能手机于2011年开始变得普及,通过分析自2011年以来发表的文献,一系列研究表明,10%-30%的儿童和年轻人使用智能手机出现功能失调,这意味着平均有23%的儿童和年轻人存在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问题(PSU)。”

“PSU被定义为任何与智能手机相关的具有成瘾特征的行为,比如当无法使用手机时感到恐慌或不安,感觉很难控制在手机上所花费的时间以及使用手机对其它令人愉快活动的.损害。”

对41项研究进行的分析,涵盖4171名儿童和青年。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称,PSU和精神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着“一致的联系”。

该论文表示,“研究人员还调查了这类智能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发现PSU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存在持续的关联,包括抑郁情绪、焦虑、压力、睡眠质量差和受教育程度低等。”

“行为成瘾会对心理健康和日常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英国智能手机的使用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我们的审查评估不仅只着眼过度使用手机所产生的影响,而且还评估了智能手机使用出现的功能失调影响,并通过对智能手机的“成瘾”行为模式进行观察,我们已经建立了这种功能失调行为与较差的心理健康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该论文称,智能手机“上瘾”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概念,被列为PSU问题。但是论文得出的结论是,有足够的损害证据证明这是一个临床精神病问题。

“PSU一直与精神健康不良相关,特别是与抑郁、焦虑、压力、睡眠质量差以及受教育程度不高所显示的日常功能障碍有关。”

“研究了不同性格和情绪因素对PSU的影响,发现有些自相矛盾的是,具有更大风险承担特征(如低自我控制、冲动性、情绪不稳定性和开放性),以及与避免冒险相关特征(如完美主义和尽责性),在智能手机有问题性使用的用户中更为常见。不安全的依恋风格、孤独和自卑都与PSU有关。”

该论文的结论是,“迫切需要”需要进一步开发面向PSU的评估工具,以便能够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针对智能手机上瘾问题,苹果以及其他公司已经表示担心。苹果在iOS 13中推出了Screen Time,让家长能够控制自己孩子使用iPhone的时间。但是,这确实删除或限制了使用“危险”方法访问数据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其中一些建议意味着官方的Screen Time API将是理想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导致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其发生可能涉及(但并不限于)以下四种机制:

1.认知行为模型

由于自身原因难以建立现实人际关系,从而更倾向于虚拟环境,在其中获得满足。比如平时不善言辞、不擅交际的人,在学校单位甚至家庭里没有存在感,一旦发现自己在网上发帖引起了关注,或者游戏打得好获得了认同和满足,那这个人肯定就更愿意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2.神经心理学模型

每个人都喜欢追求愉悦,逃避痛苦,这是人的天性,而网络的使用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获得愉悦和满足,这种感受可以促使这个人持续地使用网络,一旦成瘾形成,这种感受就会转化为一种习惯状态,从而把上网变成一个固定行为。

3.补偿理论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学习好=好孩子的单一评价系统,这也就导致许多年轻人需要在网络线上活动中找寻“精神补偿”,通过参与网络活动找寻自尊与自我身份认同。

4.情景因素

网络可以帮助我们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比如刚经历离婚痛苦的人可能上网寻求帮助,考试失败的学生可能通过游戏寻求安慰。

此外,网络还可以帮我们应对孤独感,比如在家寂寞的老人通过上网找寻热闹或者亲情,比如有人新到一个单位不适应,跟同事不熟悉,下班后就会把时间投入到网上缓解孤独感。

根据精神分裂症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三四个月的精神分裂症一般在治疗预后是有优势的。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需要尽早的实施有效、足量、足疗程的全疗程药物治疗。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这时对于治疗的反应最好,所需治疗剂量最小。若能活得及时、正确和有效的治疗,患者复原的机会最大,长期预后最好。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关键时期是精神病的前驱期至发病后的头5年。因为这时患者精神功能损坏还相对较轻,如在这些时候或者后续处理不当,会造成恶化。 当然,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首次疗效一般尚可 需要预防的是复发,这是全疗程治疗观念的意义所在。单纯药物治疗还不够,还要进行一系列 社会 及心理学干预措施。比如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找出阻碍治疗的问题,如何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如何增强信心等等。 也要知道,精神分裂症具有个体独特性。对于影响预后的因素,本文提及的是及时治疗的问题,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其他影响因素还有很多,这里说几点常见的。比如发病的年龄,是一个影响预后的因素,发病年龄越早预后越差,这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应征的是一个内外因素致病问题,起病是有内在因素的。还有起病的缓急,起病急预后好;起病缓,可能预后就差,分析原因就好比本文提及,缓慢起病,可能在早期就没有被注意错过最好治疗的时期。又比如家庭支持方面,家庭支持好,预后较为理想等等。 其实这些判断说起来复杂也不复杂,就是已经总结到其治疗措施里面,措施和这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根据这些因素制定。因此按照一般治疗的流程按部就班去治疗才是最好的康复手段。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确实有治疗优势,可以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也更容易达到临床治愈的程度,但很难说具体治愈率是多少,因为每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都是完全不同的,治愈率与很多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都有很大关系,没办法提前判断。 首先要说,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想要达到今后不再复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彻底治愈,是很难的,或者说即使本次治疗精神症状完全缓解,达到临床治愈的程度,但下一次是不是还会复发,什么时候会复发,都还是未知数,因为你不知道未来的你会遇到哪些精神压力或精神刺激,所以你也就没办法确定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再次复发精神分裂症。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愈率,最关键的一定是规范服药。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是一个相对科学性很强的过程,所以必须遵照医生的医嘱服药。不是你觉得好了就能减药,不是人为没事了就能停药,更不是周围人觉得你好了就能停药。药物治疗有固定的疗程,目的不是为了医生买药,目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我们完全消除精神症状,减少缓解期的复发几率,尽量帮助患者正常的生活。 很多人会问精神分裂症需要服药一辈子吗?一般为了尽量减少复发考虑,如果首次发作,我们会建议服药2-3年,如果是二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有些专家建议是坚持服药5年,但有些专家建议要长期服药,也就近似于我们说的终身服药了。毕竟这是高复发性的慢性病,服药是为了减少复发,正常生活。一切都值得。 精神分裂症好发于青壮年,起病多为隐匿、缓慢,所以很多患者的精神分裂症发现时候已经出现症状很久了,如果能在出现症状3-4个月的时候发现,已经算很早的了,尤其是一些精神症状还不是很明显的时候,甚至还不满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时候,更早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预防性治疗,在医学上是非常受推崇的。我也有过一名这样的患者,发现的很早,家里也很重视,来医院治疗后,经过三级查房定诊,诊断早期精神分裂症,然后遵医嘱规律服用了3年的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然后现在能正常的生活,工作,甚至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虽然有时候可能反应有些慢,但小姑娘任劳任怨,同事们都很喜欢她。所以她的人生在早期干预,早期治疗下,并没有像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样,完全跌入谷底,而是逐渐的恢复了正常。急性精神分裂症或者是早期发现的精神分裂症及时治疗,以后治愈的机会还是比较可观的,而且治愈率也比较高,如果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可能发展成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或者是长期反复发作的精神分裂症,就可以进展成为慢性精神分裂症,这种愈后就比较差,而且可能需要终身药物治疗,怎么样判断精神分裂症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需要从以下方面来看。许多治疗精神分裂的方法对病人是有效的,可是病人接受了某一治疗以后,怎么样判断他的疗效呢?一般主要根据病人的症状变化。 1.通过治疗后,病人的精神症状一天天好转,比如说 情感 较前活跃与人接触,得到改善与治疗的合作程度也有所提高。 2.经治疗后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自制力恢复。 3.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但自制力不完整,这种成为临床缓解。 4.经治疗后不经症状消失,自制力恢复,而且 社会 功能缺损,康复经治疗后也消失,称为痊愈。 5.经治疗后症状不好不坏,称为没有变化。 6.经治疗后精神症状反而加重成为恶化。 需要指出,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行使用了偏方治疗以后只是较前安静兴奋打闹消失,但是仍然有面部表情痴呆, 情感 淡漠,懒散不能恢复,并且工作学习和劳动能力自制力也没有恢复,深入交谈时还有某些思维障碍,其疗效判断只能是好转而不能成为痊愈。得病三四个月的精神分裂症,赶快治疗,容易控制住,坚持吃药治疗和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可以正常生活。 但不一定治愈,如果是正规医院确诊的精神分裂症,它是终身带病生存的。不要过分排斥,就和身体疾病的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要坚持吃药控制,就可以好好生活。那就要看怎么治?谁来治疗了?再加上患者本人的配合程度。这就是心理、精神类疾病的特点,既好治又不好治。精准、默契加缘分,你懂我的意思吗? 3、4个月虽然出现症状的时间不长,但除了突发性重大应急事件导致的精分其余的基本都是存在较长的潜伏期。对于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和心理治疗往往都是辅助的,最主要的是家人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对这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三四个月的精神分裂症治愈率高吗? 治愈率高取决于急性期是否有专业规范化系统的精神科药物抗精神分裂治疗…… 治愈率高取决于缓解期是否有持续的服药抗精神分裂的药物治疗 治愈率高取决于是否有持续专业的稳定的心理支持治疗…… 治愈率高取决于是否有家庭系统良性可持续的支持……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面子的问题,不愿意去正规的医院进行系统的干预;很多时候,我们出院后,没有进行可持续的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家庭系统的可持续支持,就容易复发 祝福您目前精神病学对心理疾病的定义都是表面的,不同的病名,症状重复交叉、混乱不堪,把人都彻底搞糊涂了。他们把人类所有的负面情绪都集合在一起,即使是一个正常人,人生中偶尔会出现不好情绪的时候,如果去对照症状都能找到自己跟心理疾病很相似,甚至有些正常人就是因为出现一点负面情绪而去查询心理疾病的症状,对号入座,不断去强化自己的症状,结果给自己扣上一个心理疾病的帽子,从而被套进心理疾病的陷阱中,痛苦不堪,真是悲哀。传统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都无法彻底解决心理问题,甚至越治越严重。 找心理咨询师咨询,把内心的负面情绪和痛苦倾倒给心理咨询师,当时可能感觉好点,但是内心产生痛苦的根源没摘除,还是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负面情绪和痛苦,所以找心理咨询师就像吃止痛片一样,药劲一过,症状又来了,继续痛苦,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需要咨询师陪伴,花费巨大,也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如果找精神病科医生吃药调理,效果甚微,而且副作用非常大,吃过的人都能体会到越吃身体越差,脑子像坏掉了一样,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语言能力下降,整个过着行尸走肉的日子。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这样耗下去呢,我们宝贵的生命应该去做一些更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所以这两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问题。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超心理学—量子力学+能量状态理论可以彻底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其中就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躁狂症、双相 情感 障碍、神经衰弱等等心理问题。通过网上授课,跟着老师学习,真心相信照做,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已经彻底治愈了几百人,不管症状有多么严重,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时间有多长,都可以彻底治愈。真的不用吃任何药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好了以后不会再复发,并且生活得比以前更加 健康 快乐幸福,彻底打破了“心理癌症、需终生服药、不可治愈、容易复发”等等这些让人陷入绝望境地的错误观念,真正能帮助患者获得重生。看到世界上那么多患者到处寻医问药,耗尽钱财和精力,一直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天过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生活,真的是不忍心。我是经历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痛苦的人,能理解心理问题患者内心的痛苦,所指的方向绝对是正确,就看你们肯不肯相信了,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正确的道路,因为心理问题真的真的可以彻底解决。一旦错过了正确的方向,在这个错误观念满天飞的时代,想再遇到正确的方法真的太难太难了,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心理问题的人一直走不出来了。祝所有处在心理困苦中的人们早日摆脱痛苦。愿全世界所有心理问题的人都能早日找到正确的方向,早日摆脱困苦,获得 健康 快乐幸福的人生! 照时间的长短上来看的话是很高的。复发率都会很小很小。赶紧上医院。住院不适应可以叫你家人陪你一起住院,效果会更好。 越早治疗越好!专业方法: 1、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的实施可以通过让我们教导自己学会自我激励、分心技术、放松方法、冥想,或是减少消极思想、增加正面反馈,以及设定目标等方法改变不良的认知。 这一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焦虑症与抑郁症,对抑郁症患者,它能让30%的人受益,在预防复发方面,能让50%的人受益,对于焦虑症的人来说,它能有效减轻社交恐惧症与广泛焦虑等等。 2、药物治疗 我们常常将精神障碍归咎于患者自己的责任,认为他们矫情、敏感、脆弱,但人们逐渐意识到,多数精神疾病是大脑生化失衡的一种表现,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抑郁症与焦虑症有着很好的效果,甚至比认知疗法更为有效,大约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通常在没有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可以好转,而选择服用药物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二。 另外,除了专业治疗外,对于广泛焦虑情绪而言,一个更为可行的方法是,从生活习惯上,回归祖先的方式。 比如运动,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是缓解焦虑与抑郁的有效方式。 比如养一狗,现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从小就和“人类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极有可能也会对 健康 有好处——减少成年后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 尽管猫星人也可能有助于预防精神分裂症,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和小猫一起长大是否和今后的精神分裂症或双相 情感 障碍之间存在任何积极或消极的联系。 医学博士Robert Yolken说:“我们知道,严重的精神疾病与儿童早期环境导致的免疫系统改变有关,由于家庭宠物往往是儿童最早接触的事物,因此我们有理由 探索 两者之间的联系。” Robert Yolken是斯坦利医学中心儿科神经病毒学部门主席,约翰霍普金斯儿童中心儿科神经病毒学教授,他也是最近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网上发表的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斯坦利医学中心 在这项研究中,Yolken和巴尔的摩谢培德普拉特 健康 系统的同事们调查了在生命最初12年中接触家庭宠物猫或狗的情况与后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双相 情感 障碍之间的关系。 就精神分裂症而言,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如果一个人在早期接触狗,那么他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在统计学上显著降低。 在研究涵盖的整个年龄范围内,狗和双相 情感 障碍之间,猫和精神障碍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 研究人员警告说,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些发现,以寻找任何支持这种联系背后的有力因素,也需要更准确地定义13岁以下的婴儿/儿童接触宠物猫和狗,可能发展为精神疾病的实际风险。 根据美国宠物产品协会(American Pet Products Association)最近的调查,美国有9400万只宠物猫和9000万只宠物狗。 先前的研究认为,早期暴露在宠物猫和狗的环境因素中,可能通过各种过程改变免疫系统,这些过程包括过敏反应,与人畜共患动物和病毒的接触,家庭微生物组的变化,以及宠物减轻了人脑化学物物质导致的压力。 Yolken指出,一些研究人员怀疑,这种“免疫调节”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在基因或其他方面易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在他们目前的研究中,Yolken和他的同事观察了1371名年龄在18到65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包括39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381名双相 情感 障碍患者和594名对照者。 研究人员记录的每个人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族裔、出生地和父母最高教育水平(作为 社会 经济地位的衡量标准)。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 情感 障碍患者从谢培德普拉特 健康 系统的住院、日间医院和康复项目中招募。 对照组成员从巴尔的摩地区招募,并进行筛选,排除任何当前或过去的精神障碍。 所有的研究参与者都被问及,在他们生命的最初12年里,家里是否养了一只宠物猫或狗,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那些报告说自打出生时,家里就有宠物猫或狗的调查对象被标记为从出生起就接触到这种动物的人。 研究人员通过一个统计模型定义第一次接触宠物的年龄与精神病诊断之间的关系。 该模型生成了一个风险率,即,测量特定事件发生频率(在这种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暴露于家庭宠物和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风险率为1表明两组之间没有差异,大于1则表明患精神分裂症或双相 情感 障碍的可能性增加。同样,小于1的比率表示机会减少。 研究人员对4个年龄段进行了分析:出生至3岁、4至5岁、6至8岁和9至12岁。 第一只家庭宠物狗暴露的累积比例的Kaplan Meier诊断组分层图。 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对照组不同,双相 情感 障碍患者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Yolken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发现表明,在13岁生日前接触宠物狗的人,以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明显降低了24%。 他说:“最明显的保护作用是在孩子出生时就饲养了宠物狗的家庭,或者在出生后3岁前第一次暴露在宠物狗的环境中。” Yolken补充说,如果假设危险率是相对危险的准确反映,那么,对于美国350万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而言,将会有大约84万精神分裂症患者(24%)可以通过饲养/接触宠物狗,或其他与宠物狗接触相关的因素得到预防。 Yolken说:“与狗接触可能产生‘保护’效应的解释有几种可能——也许是狗的微生物群之中的某种物质传递给了人类,增强了免疫系统抵抗或抑制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倾向。” 对于双相 情感 障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幼年或婴儿时期与狗在一起都没有风险关联。 在所有被调查的年龄段中,早期接触猫的结果是中性的,因为这项研究不能将猫的饲养与患精神分裂症或双相 情感 障碍的风险增加或减少联系起来。 Yolken说:“然而,我们确实发现,那些在9~12岁之间第一次接触猫的人,患这两种疾病的风险略有增加。”这表明暴露时间可能对风险是否有变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疑似由宠物引发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例子是弓形虫病,即猫是弓形虫病主要宿主,它会通过动物粪便将这种寄生虫传播给人类。 多年来,人们一直建议孕妇不要接触猫砂盒,以消除疾病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并导致婴儿感染、流产、死胎或可能的精神疾病的风险。 在2003年的一篇评论文章中,Yolken和同事,马里兰州贝塞斯达斯坦利医学研究所的副主任 Torrey博士,提供了1953年以来进行的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的证据,这些研究表明,暴露于导致弓形虫病的寄生虫的人与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加之间也存在统计联系。 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研究中,很多人被诊断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因此对弓形虫寄生虫的抗体水平很高。 由于这一发现和其他类似的发现,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调查早期接触猫与精神疾病发展之间的潜在联系。 Yolken说,最近的一项研究也是最早考虑与狗接触的研究之一。 Yolken说:“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接触宠物和精神疾病之间的联系机制,我们就能制定出适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治疗精神病新研究进展论文

精神医学毕业论文

你还在愁精神医学毕业论文吗?那么,精神医学毕业论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我整理的内容吧!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 DD)含量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乳胶颗粒法对31例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进行检测,并与25名无精神疾病和脑血管病史的女性正常人(对照组)比较。 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对照组[(±)mg/L],P<。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mg/L],P<;且治疗后血浆DD含量[(±)mg/L]较治疗前降低(P<)。结论 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DD含量高于女性正常人,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

【关键词 】 精神分裂症; D-二聚体

已有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与高粘滞综合征(HVS)关系密切[1]。D-二聚体(D-dimer, DD)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2],是交联纤维蛋白D区降解的肽片断,主要由D区的D(α)、D(β)及D(γ)- D(γ)链组成,可影响红细胞的聚集功能及调节纤维蛋白原在肝脏的生物合成[3]。为了探讨两者的关系,我们对我院1997年9月至1998年6月40岁以上的31例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比较,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1.精神分裂症组:共31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4],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38分。为排除年龄和性别对研究结果的'影响,31例均为≥40岁的女性。患者年龄40~76岁,平均(57±9)岁;病程3个月至17年;头颅CT或MRI未见脑血管病征象。31例中首次采血前未服用任何精神药物者12例,另19例均停用精神药物>7天;将31例再分为以阳性症状为主[以下简称阳性,阳性症状量表(SAPS)≥28分,阴性症状量表(SANS)≤12分]和以阴性症状为主(以下简称阴性,SANS≥30分,SAPS≤10分)的两组,分别为11例和20例。

2.对照组:共25名,均系我院女职工,无精神疾病和脑血管病史,年龄42~78岁,平均(58±12)岁。采血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任何精神药物。

二、方法

所有对象均于早晨9时前空腹采血,枸橼酸钠抗凝,采用乳胶颗粒法、进口胶体金标准法试剂盒(南京弘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检测血浆DD含量,正常参考值为< mg/L。阳性组患者在精神症状消失后复查1次血浆DD含量。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对照组[(±)mg/L],t=,P<。阳性组血浆DD含量[(±)mg/L]高于阴性组[(±)mg/L],t=,P<;且前者治疗后血浆DD含量[(±)mg/L]较治疗前降低(t=,P<)。

讨论

DD是纤溶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FXIIIa)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DD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2,5]。近年来对DD的大量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DD含量增高,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检测血浆DD含量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5,6]。我们目前尚未见国内外有精神疾病与血浆DD含量之间关系的报道。本研究的精神分裂症组血浆DD含量高于对照组(P<)的结果提示,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高粘滞综合征的观点[1],也符合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的精神分裂症是由“内结血瘀”所致的观点[7,8]。

本结果还显示,阳性组患者血浆DD含量高于阴性组患者(P<),且随病情的好转较治疗前降低(P<),并趋于正常。关于精神分裂症与DD之间内在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尚未明了。我们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机体存在着凝血-抗凝两大系统,正常时两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发病时机体反馈性地使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加;(2)发病时患者蛋白C系统活性增强而加速上述过程,导致自发性血栓溶解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表现为血浆DD水平增高。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迄今未明,血浆DD含量是否有可能作为判定精神分裂症复发、判断预后、观察病情演变和治疗效果的检测指标之一,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诚,邵胜利,柳振清.血液流变学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上的应用动态.四川精神卫生,1996,9:139-140.

2,Fisher M, Francis R. Altered coagulation in cerebral ischimia. Arch Neurol, 1990,47:1075-1081.

3,王建,李建章.DD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74-77.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CCMD-2-R).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5,黄慰国,王鸿利,张颖琪,等.血浆DD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71-74.

6,张景,郭英华,赵慧元.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D和GMP-140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9:202-205.

7,王松菊.精神分裂症血液流变初探.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03.

8,朱运斋.活血化瘀在神经精神科的应用体会.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6,10:17-18.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以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精神病 精神病人 预防和对策 近年来我国精神病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精神病人犯罪作案手段残忍,人身危险性大,危害后果严重,对其周围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个个惨案的发生,使很多人对刑法关于精神病人犯罪的相关规定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认为刑法应该与时俱进,平等对待精神病人,包括与常人同等的刑罚。 一、精神病人犯罪现状 2004年4月29日上午,宕昌县秦峪乡羊骨堆村小学发生一起恶性伤害事件,一名成年男子双手各持一把菜刀冲进教室,将15名学生及两名农民砍成重伤,行凶者袁某后被诊断患有精神病;2004年7月26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发生了一起劫机事件,事后证实劫机者杨劲松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并有精神病史;同年7月27日,长春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犯罪嫌疑人崔显海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51岁的门卫徐和平持菜刀将15名 儿童 和3名老师砍伤,事后查明,徐患有严重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而就在同一天,四川崇州发生了“犯病孙儿手刃祖母”的惨剧:患有家族遗传精神病的村民沈奇龙将85岁的奶奶杀死。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曾到某县调研,听说该县今年以来共发生16起杀人案件,其中30%为精神病人所为。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已超过8300万人。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当一些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他们的无助和挫折,往往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子”。一个“导火索”的不期而至,就会在瞬间点燃这个“炸药包”。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正进入到无情的“精神疾病时代”,正面临着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的现象必然有增无减。 二、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重大恶性杀人案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面对一个个鲜活无辜的生命被无缘无故的剥夺,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精神病人不适用刑罚,刑罚的报应和预防目的如何实现?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三、精神病及其病理 精神病是大脑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机能紊乱,并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具体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智能障碍、行为障碍等不同表征。人类精神活动的正常标志是精神活动的完整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如果这种完整性和统一性被不同程度地阻隔和破坏,个体的精神活动就会存在缺陷,进而出现精神病态的反映,也就是个体的正常心理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在这种状态下,受心理指导的行为必然会出项异常。 (一)精神医学中的“精神病”概念 1.广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精神医学中,人们曾广义地将“精神病”一词用以泛指各种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即把各种精神活动障碍均称为“精神病”,在涵义上等同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只是从程度上将精神分裂症、偏执狂等这类严重的精神障碍称为“重性精神病”,而把神经症、人格障碍等较轻的精神障碍称为“轻性精神病”。 2.狭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精神病”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是不同的概念。“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为总类概念,是各种由于大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按其性质和程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组疾病:(1)精神病(包括器质性精神病和其他精神病);(2)神经症性障碍、人格障碍及其他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3)精神发育不全。而“精神病”则为属类概念,属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组疾病,即具有特定的病理基础,精神活动异常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并且持续达一定时间的精神障碍。 (二)刑法中的“精神病”概念 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界的通行证观点认为,精神障碍又称为精神疾病、精神疾患,它包括两大类疾病:一是精神病,包括以下几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这些明确诊断的精神病;严重智力欠缺,或者精神发育不全达到中度(痴愚)或者更为严重程度(如白痴);精神病系统状态,其中包括癔症性精神错乱和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激情、一过性精神模糊这四种罕见的例外状态。二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性变态等。 精神病的形成一般与个体的经历、生活处境、遭遇以及遗传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其行为有时会给自己及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社会造成伤害,甚至违法犯罪。实际上就是个体与社会环境适应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割裂。精神病人在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在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且多数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四、精神病人犯罪的基本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如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传统的和外来的低级文化、不良的社会风气、传媒的误导、他人的落后言行,都可与精神病人的犯罪发生密切的联系。首先,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对精神病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形成易于犯罪的素质。其次,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培养、早就精神病人的犯罪意识,成为精神病人犯罪的直接原因。 (二)经济条件的原因 有的精神病人工作能力差,不容易找到职业,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微薄,也有些本身有工作的精神病人因精神疾病而失去工作。其中有些人为生活所迫,可能会发生盗窃、抢劫。经济地位的低下还可能使一些精神病人产生不满情绪和反社会意识。有些人形成较强的逆反心理,蔑视社会秩序,常常寻衅滋事。还有些人为人冷酷,情感淡漠,遇到激惹容易发怒,经常使用暴力,而且手段凶狠。 (三)文化程度的原因 一些研究报告发现,精神病犯罪者中有相当多的人文化程度比较低。精神病人由于学习机会少,或者天生智力低下,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低的情况比常人多见。而文化程度低必然使精神病人的辨别是非、利弊的能力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容易在社会上不良因素的熏染下失足堕落。文化程度低也使精神病人难以形成较高层次的趣味,偏好感官刺激和物质利益,而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采取非法的、不道德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欲望。 五、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深层原因 (一)主要特点 第一,侵害目标随意:精神病人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非常随意,经常是见谁打谁,受害人往往猝不及防,突遭横祸。 第二,报复心理极强: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对与自己稍有矛盾的人都可能进行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报复,而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第三,人身危险性大:有关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犯罪进行过统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人,最多的杀死7人。 第四,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多:众多的精神病患者在犯罪后,依照刑法的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并没有被送到指定的医院强制治疗,而是重新回到社会上,致使精神病人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日益增多。 (二)深层原因 第一,监护人的监护不到位。从笔者了解的情况:一个家庭中出现精神病人,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将背负沉重的包袱象掉进深渊一样,生活质量和心理的痛苦不必说了,经济和人身的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精神病治疗费用的庞大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治疗后病情稍微控制便停药会引起病情的反复发作,再治疗起来更难时间更长。还有病人的不配合,几乎所有精神病的病人不会承认自己有病,一旦脱离医院的强制治疗和吃药,要让他们自觉的吃药很甚至会对给予他治疗的亲人有报复行为,使亲人产生恐惧心理,惧怕再次治疗后病情复发对他们人身的伤害。精神病人拒绝治疗,犯病会越来越频繁。此时出现了两种困境:精神病人去医院治疗没有钱,在家治疗病人不配合。从而形成了种种隐患。 现在的精神病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他们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区别,甚至有的还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体面的工作,混杂在我们正常人中,如果不出现比较明显的侵害行为,人们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往往等到结果出现时悲剧已经发生。 第二,政府的责任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没有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给予足够的重视;财力不足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给精神病人提供足够的治疗费用。 第三,我国对精神病人进行管理和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完善,缺少实施细则。因为对精神病人采取强制治疗措施涉及对公民人身自由的剥夺问题,还有采取强制治疗措施的条件、程序的启动、案件的审理机关等等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因此,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在处理精神病人违法犯罪问题时往往面临着制度性的困境。 六、关于精神病人犯罪刑罚和预防的理论基础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观点 刑事古典学派认为,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因为自由意志不能行使,精神迷乱状态下的行为非但不是犯罪,根本不算一种理性意义的行为,因而精神病与犯罪是严格区分的,处置手段也不同。在他们看来,危害行为的实施者要么是一个精神病人,要么是一个罪犯。如果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就不能再把他当作罪犯,对他的处置便与刑事司法无关,不应强制他们进精神病院;如果他是一个罪犯,那么对他的处置就与精神病院无关,他应当进监狱。 (二)刑事实证学派的观点 刑事实证学派则认为,精神病人和其他人一样,行为受到生理状况、自然现象和社会环境的支配。他的行为完全是由心理上的各种动机以及各种内外部条件共同决定的。因而犯了罪的精神病人应该属于罪犯的一部分。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和菲利。 1.龙勃罗梭 通过实证研究,龙勃罗梭认为尽管部分精神病犯在犯罪前后可能了解自己行为的犯罪性质,甚至知道自己在法律上所处的特殊地位,但那些在精神病发作时受病变因素的刺激而犯罪的精神病犯是缺乏或部分缺乏责任能力的。他认为在犯罪人和那些被认为犯了罪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是精神失常者,对于这些人,监禁是不正当的,释放又是危险的,而采取的一些有损于道德和安全的中间措施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龙勃罗梭认为只有建立刑事精神病院才能克服审判与正义以及与社会安全之间的不断冲突。通过刑事精神病院中的永久监禁,可以制止犯罪的遗传、犯罪结伙,防止匪帮的形成;可以防止累犯,减少诉讼开支,从而减少那些经常产生于模仿的新犯罪;可以使那些想假装精神病人的罪犯打消装假的念头,也不让那些辩护律师有机可乘。龙勃罗梭建议:“当出现精神失常的嫌疑时,陪审团应当由公民、法官和精神病医生共同组成”。龙勃罗梭这样构建改革措施:“应当根据法律尽快建立两个至少能容纳300个床位的刑事精神病院,并且在我国主要地区的监狱设立7个关押精神病人的区域。” 2.菲利 菲利认为,尽管法律认为精神病犯没有道义责任,但仍然建立监管精神病犯的精神病院。在对防范具有犯罪倾向的精神病人没有任何保证的现行制度之下,对其予以管理的费用比这些人造成的损失要大的多。菲利在对有些人针对残暴情景提出的其他批评置之不理,经验已经表明,在精神病院中,在具有专业知识并能够防止残暴行为爆发的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罪犯的倾向性对其进行分类,所以认为犯罪精神病院难以避免犯人暴行的预言是没有根据的。菲利的社会防卫受到了高度重视,以至于绝大多数古典派犯罪学家现在都接受了设置犯罪精神病院的提议。 两派的争论以刑事实证学派的胜利而告结束。随后更多的国家设置了犯罪精神病院。到20世纪初,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强制收容进犯罪精神病院已经成为保安处分制度的重要内容。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的处遇中,更强调对精神障碍的治疗和医学控制。在一些国家的保安处分制度中,强制收容的概念已经被强制医疗这个更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概念所取代。 七、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一)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第一,在我国已经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国家应当投入较大的财力和人力,建设一批具有较好软件和硬件设施的精神医疗场所,凡收进此类场所的精神病人,一律实行国家免费治疗,并要在专门的心理、生理医生专家小组给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评估结果后方可准许其出院。这种投入时完全值得的,是收益大于支出的。 第二,虽然此类医疗场所是高度人道化的,但毕竟由于涉及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原则上应以精神病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的。对于那些有严重肇事倾向和苗头的,应责令其家人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如其家人或监护人做不到这一点,或者此类精神病人没有家人或适当的监护人,流落街头,则应考虑将其收进此类场所加以治疗。 第三,决定某个精神病人是否进入此类场所,或者可否离开此类场所,应由专门的心理、生理专家小组提出意见,经法院司法裁决。 第四,对于监狱等其他场所发现的精神病人,应及时转入此类场所,对其进行治疗。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这一法律条款明确了政府对精神病人在危害社会时可以采取的措施,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在政府性质的卫生防治机制中,并不包含对精神病人的调查统计,实质上政府本身也没有具体职能部门管理精神病人,更说不上治疗了。所以,法律的这一规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上意义并不大。要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病人问题,就需要政府做到: 1.加快立法进程,保障病人合法权益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并不意味着精神病人犯罪在法律上不被认定为犯罪,而只是表明由于精神病人不具有责任能力从而不承担刑事责任。精神病人由于意识及意志方面的缺陷,法律对其进行保护,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符合刑法罪责相适应的原则。但是,一概将行为人放回社会,不仅被害人的心理得不到慰藉,更重要的是将极大地威胁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这种作法的缺陷可见一斑。首先,精神病人犯罪多为凶杀等暴力性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险性都很大,法律采取一味的"放任"态度将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次,法律对精神病人的保护仅仅停留在事后不承担责任的程度,是无法根本保护精神病人合法权益的,使得精神病人犯罪的严峻性问题的解决失去了有力的保障机制;最后,法律的规定过于抽象,实践中很难把握,缺乏操作性。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把对精神病的立法提上议事日程,加快精神卫生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对精神病人的政治权利、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加以保护,同时,对政府医疗措施、费用等相关方面,以及法律责任加以规定,切实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2.健全保障体系,提供良好治疗条件 精神病人病情的性质决定了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患者家属根本无能力给病人治疗,而且法律规定的政府"强制"医疗,由谁出钱?到哪里治?这些问题不解决,精神病人得不到彻底治疗,就很难防止伤人事件再次发生,悲剧再次重演。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保障机制上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条件和治疗环境,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和长期治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很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家庭无法承担,而医院也不可能全部支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经费投入,或者设立专门的精神病患者救助基金,解决治疗的经费。 (三)社会应大力帮扶,开展爱心救助行动 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高、时间长,单靠家庭和政府的力量进行全面康复治疗难度很大,社会也应发挥其囊括范围广、组织发动易获支持的优势,开展爱心救助行动,通过发展公益事业或者组织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来支持精神病患者康复,让精神病患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更感到社会的关爱,加快康复进程。 如此,则精神病人幸甚,社会幸甚,人民幸甚。 注释: 刘仁文.对有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能一放了之.省略cn/zywn44/. 黄辛.我国应加强严重精神疾病的前沿研究.科学时报.2006(6). 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高铭喧.刑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刘白驹.精神障碍与犯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法正居士.犯罪精神病院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前景.http://blog.省略/fzhjsh/.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著.黄风译.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第376页,第392页. [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刘仁文.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猜你喜欢: 1. 精神病院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4. 精神病见习心得

了解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情况,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对124例精神障碍病人在住院期间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采用电话回访出院后服药情况。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最低。 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维持治疗中应重视家属的监护作用,以便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家庭管理,保持维持治疗的有效性。 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电话回访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各挑战,社会心理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明显增,精神疾病已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许多精神疾病由于病因未明,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依靠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因病程迁延,易复发、致残率高,病人及家属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在出院后形成停药、复发、再治疗又停药的恶性循环,给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的经济负担。因而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防止残疾、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本文对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对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病人服药情况进行电话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出院的本市户籍病人124例,男59例,女65例;年龄14~86岁,平均(±)岁。根据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89 例,心境障碍9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5例,其他精神障碍21 例。经治疗后临床出院治愈18例,显效59 例,进步41 例,无变化6例。文化程度:大学5 例,高中及大专14例,初中48 例,小学及以下39例,文盲28 例。住院次:首次14例,2次38 例,3次34例,4次及以上38例。 方法 在住院期间对病人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抗精神疾病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等内容,采用口头宣教、黑板报、健康园地等形式,出院时对家属进行服药重要性与必要性强化宣教。在出院后1月末对受试对象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服药情况。2 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病人出院后服药比例显著低于2、3次住院病人 见表1。表1 精神障碍病人住院次数与出院后服药情况 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对服药情况无明显的影响 见表2。表2 文化程度与服药情况 相比其他病种,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出院后近个月的停药比例并不高 见表3。表3 病种与服药情况3 讨论 把服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提高依从性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本调查显示首次住院病人出院后停服药物比例较高。首发病人一般年纪较轻、病程较短、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相对较轻,维持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住院期间重点将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讲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坚持维持治疗。在电话回访时耐心解答病人与家属的提问,提供心理支持。药物治疗依从性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患病时间的延长,许多病人及家属逐渐失去信心,本调查显示,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近一个月停药比例较高。与张数深在2005年的调查一致[1]。目病人出院后大多以家庭管理为主,家庭监护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病人依从性是否有效。除了呼吁社会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外,在住院期间向病人及家属定期讲授精神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患者康复创造适宜的环境,帮助家庭成员面对现实,端正对疾病的态度,消除影响康复的不良因素,增加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改善家庭关系与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家庭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健康宣教对刚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但需加强出院后的继续健康宣教 刚出院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是,明显高于2005年6月上海市闵行区在册精神病人调查未维持治疗率[2]。表明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能使病人与家属认识到出院期间服药的重要性。但随着病人出院时间的延长,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逐渐降低。同时病人的就医条件、监护人状况等都可能影响药物依从性,从而导致出院期间依从性不良。据统计,有82%的病人在5年内复发,而坚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仅16%[3]。因此,积极开展各种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健康宣教,促进病人维持治疗,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通过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属在得到科学指导的同时也得到人性化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尤其对病人家属,减少病耻感,增加防病治病知识,提高病人在出院期间维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