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湿疹中医辨病辩证论治论文

发布时间:

湿疹中医辨病辩证论治论文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一种慢性病,很痒,治愈后易复发。

湿疹的治疗应该去当地医院皮肤科,治疗药品有内服药和外用药膏,及膏药。

不要自己去药店买药使用,因为你不是医生,需要对症下药。

用药后注意不要用手抓挠,不要用热水洗患处。

以下的照片是常用的几种治疗湿疹的药,仅供参考。

湿疹的辨证论治湿热型【证见】皮肤可见红斑、肿胀、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较多,浸淫成片,瘙痒较剧烈。可伴有发热,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治法】清热利湿,佐以祛风。【方药】1.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2.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风热型【证见】皮肤见红斑、丘疹、鳞屑、结痂,或有少量渗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佐以利湿。【方药】1.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处方: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各12克,蝉蜕9克,生地黄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鱼腥草30克,金银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瘙痒较剧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渗液偏多者,加土茯苓30克、木通12克。2.中成药(1)银翘解毒颗粒(根据银翘散原方配制成的冲剂),口服,每次1-2包,每日2~3次,温开水溶解后服。(2)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血虚风燥型【证见】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脱屑,或见头晕乏力,腰酸肢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濡细。【治法】养血祛风。【方药】1.主方当归饮子(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处方:当归、防风各12克,川芎、荆芥各9克,白芍、何首乌、丹参、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瘙痒难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各30克(先煎),夜交藤、酸枣仁各15克。某一阶段见糜烂、渗液者,加萆薢15克、土茯苓30克、泽泻12克。2.单方验方:千斤首乌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处方:千斤拔30克,何首乌15克,乌豆衣12克,当归、蝉蜕、苦参、白鲜皮各9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湿疹的外治法1.急性湿疹(1)早期见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而未见糜烂、渗液者,可用石珍散或二妙散、六一散等外扑,或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涂。(2)红肿、糜烂、渗液多者,宜用下述中药或中草药煎水待冷湿敷。常用中药、中草药:黄柏、地榆、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叶、侧柏叶、苦参、九里明、三桠苦、黑面神、火炭母等。选5—6味各30克,或用皮肤外洗二方,煎水冷湿敷,也可用绿茶叶水湿敷。(3)湿敷间歇期,或经湿敷渗液已明显减少者,可外涂青黛散油或二妙散油,也可外涂炉甘石洗剂。2.亚急性湿疹常选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必要时(渗液较多者)也可湿敷。并可选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二妙散油或青黛散油外搽,或用石珍散水调外搽。3.慢性湿疹可选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并选用5%~10%硫黄软膏、5%一10%黑豆馏油软膏或青黛膏外搽。

湿疹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没有找到病因,或者是平时不注意护理,就很容易出现复发的情况。如果湿疹处于急性期的话,患者需要对患处进行适当的清洗,然后涂抹一些相关的药物,如 润安舒洁-霜,还是可以的。如果属于慢性的或亚急性的湿疹,在使用的药物方面,需要与急性期的有所区别。患者在饮食上也要注意调整,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忌口虾蟹等蛋白质成分过于复杂的食物,还有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通常与环境因素、饮食因素、情绪方面等都有关系。湿疹患者一定要做好护理,饮食忌口很重要。

湿疹中医辨病辩证分析论文

病初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越肌肤则疹色鲜红,浸淫流液,病久反复发作,阴血被耗。气血失和,化燥生风,肌肤失养,粗糙肥厚,缠绵难愈。总之,该病属湿热,血热,湿阻,血燥所引起。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体质、脉证,选方用药,不可拘泥成方。 本病的治疗,辨别皮疹的湿、热、风对于立法非常重要。皮损分布、颜色、性质的不同是湿疹辨证的依据,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背部的属阳;屈面、腹部属阴;头面、上肢及躯干上部的多属风;下肢及 *** 的多属湿。同时结合脉、舌的变化加以全面分析,舌红为血分有热;苔黄腻为热在肝胆;苔白腻为湿阻脾胃;脉沉细则为血虚等等。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湿邪郁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

主证:多见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皮损以“厚”为突出特点。皮肤粗糙肥厚,相对局限,有明显瘙痒,易倾向渗出,表面有抓痕、血痂,可伴色素沉着。可有身倦乏力,食纳不香,失眠多梦等。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缓。

辨证:脾虚血燥,肌肤失养。治法:健脾燥湿,养血润肤。

处方:健脾润肤汤加减:党参10g、茯苓l0g、白术l0g、当归l0g、赤白芍各l0g、熟地l0g、丹参15g、鸡血藤15g、白鲜皮30g、苦参15g、首乌藤30g、刺蒺藜30g、地肤子15g、陈皮10g、积壳l0g.

(湿盛型)

主证: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患急性湿疹者。表现为皮肤轻度潮红,有淡红色或暗红色粟粒状丘疹、水疱、轻度糜烂、渗出、结痂、脱屑反复发作者,痒重抓后糜烂渗出不止。可有胃脘满闷,饮食不香,口中黏腻,口渴而不思饮,身倦乏力,女性白带清稀,淡而不臭,便不干或先干后塘,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辨证:湿热内蕴,湿盛于热。治法:清脾除湿,佐以清热。

处方:清脾除湿汤加减:生白术l0g、生积壳l0g、生慧米30g、生芡实l0g、生扁豆l0g、生黄柏l0g、干生地30g、黄苓l0g、茵陈30g、车前子15g、泽泻15g、白鲜皮30g、苦参15g.

主证:发病急、病程短,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状如涂丹,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疙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抓后痒痛相兼,渗出不止。常伴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乃因内热炽盛,蕴湿不化,或兼感毒热或风热之邪,

继发感染或外感风邪,风湿热毒搏结,薰蒸肌肤而发。血热毒盛则斑疹鲜红灼热,湿蕴不化则见肿胀水疱,脂水淋漓;蕴热化火,心火内生则心烦不眠、瘙痒难忍。

处方:石兰草方:生石膏30g、板蓝根30g、龙胆草l0g、车前草30g、黄芩10g、干生地30g、丹皮15g、赤芍15g、马齿苋30g、六一散30g.

中医学认为湿疹是由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或兼感外邪,风湿热阻于肌肤所引起的。

可以佣天然疗法:

1、苦楝叶:将苦楝叶捣碎,取1汤匙捣碎后的苦楝叶、1汤匙的姜黄粉以及1汤匙的纯芝麻油混合成糊状,将其均匀涂抹在患部肌肤,待其变干后用温水冲洗干净,

2、洋甘菊:取1汤匙晒干的洋甘菊,放入到一杯开水中,浸泡15分钟,待其冷却后,取一块干净的布浸泡在里面再取出,敷在患部皮肤10~15分钟,每天进行3次。或者用纯植物的蕴矶霜来改善,坚持就会好多了。

米兰花别名:四季米兰、碎米兰,为楝科、米仔兰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亚热带云南、福建等地 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

米兰花其枝叶茂密,叶色葱绿光亮,一年内多次开花,夏秋最盛。 开花时清香四溢,气味似兰花。小枝顶部常有星状锈色小鳞片;羽状复叶互生,花呈黄色,味极香,直径约2毫米。两性花梗稍短而粗,花萼5裂,花瓣5枚,长圆形;浆果近球形,长10-12毫米,花期为夏秋间。

米兰花适应温暖多湿的气候条件,成年植株需充足阳光。在南方庭院中米兰又是极好的风景树。

米兰是人们喜爱的花卉植物,花放时节香气袭人。米兰盆栽可陈列于客厅、书房和门廊,清新幽雅,舒人心身。

在南方庭院中米兰又是极好的风景树

在中医学古代典籍中湿疹相当于“粟疮”,急性湿疹则相当于“风湿疡”的范围,慢性湿疹则类似于“顽湿疡”。从这些病名不难看出,湿疹的中医发病原因跟“湿”脱不了干系。对此,欧淇贝康皮肤专家也提到:我们之所以会发生湿疹,皆因先天禀赋不足,风湿热长期寄存于肌肤而形成的;或因脾失健运或因营血不足,湿热凝聚,以致血虚风燥,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所致。 根据病程进展不同阶段,病机亦有改变。疾病初起多为风湿热邪客于肌肤;病情进展。湿热郁积于内,熏蒸于外,或血热外蒸于肌肤;病情迁延,湿热留恋,湿阻成淤,或血热团结成淤,致风湿热淤并重之势;本病后期,风热伤阴化燥.淤阻经络,血不营肤或气阴两 虑或血虚风燥。 另外,中医还认为湿疹的病位主在脾胃,湿邪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湿有内湿、外湿之别。外湿是指自然界的湿气,四季中以长夏为湿最重,而居住潮湿、涉水淋雨,水中作业等也可感受湿邪。内湿则主要指因饮食不当,饮酒过度或常食辛辣刺激食品,伤了脾胃,从而使得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再加上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夹击,聚集于腠理及皮肤而引发湿疹。因此,一般湿疹的病情是虚实相杂。 温馨提示:湿疹患者应该避免皮肤局部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等。另外,在治疗方面,可使用欧淇贝康抗菌乳膏治疗,它可以适用于湿疹的各种类型。

湿疹中医内科辩证论治论文

湿疹是一种皮损形态多样,伴有瘙痒、糜烂、渗出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患,中医称湿疮、浸淫疮、血风疮、粟疮等,特殊部位的湿疹又称旋耳疮(耳周湿疹)、四弯风(肘窝、腘窝湿疹)等,中医辨证治疗此病效果较好。 湿热蕴肤型 发病快,病程短,皮肤潮红,有丘疱疹,灼热瘙痒,抓破有渗液,伴心烦口渴,身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治宜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 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水疱多者,加土茯苓、鱼腥草;热盛者,加黄连;瘙痒重者,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脾虚湿蕴型 发病较缓,皮肤潮红,有丘疹,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健脾利湿止痒。 方药 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血虚风燥型 病程久,反复发作,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肥厚,剧痒难忍,遇热或肥皂水洗后瘙痒加重,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药 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瘙痒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先煎)、徐长卿、夜交藤、酸枣仁。

湿疹实际上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常发生于过敏体质的人。夏季气温高,人体的能量消耗大,抵抗力下降,容易使此病复发。此外,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烈、天气闷热、湿度较大,都是湿疹的诱发因素。

中医认为,湿疹是由于体质偏湿热,又加上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以致皮肤出现潮红、红斑、丘疹、水疱、脓疮;病情日久,营血不足,化燥生风,使皮肤脱屑、皲裂、奇痒难忍。其中“湿”是主要病因。由于湿邪黏腻、重浊、易变,故病多迁延,形态不定。通过内调外治的方法,既能疏风清热治本,又能燥湿止痒治标,双管齐下效果更着。

内调

风盛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症状为皮肤泛发潮红、遇风皮肤发痒甚至肿胀,舌质红,脉浮弦。

常用中药有:防风、荆芥、当归、生地黄、苦参、苍术、蝉蜕、胡麻、石膏。

热盛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为皮损、红肿流水、瘙痒剧烈,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常用中药有:黄芩、黄柏、黄连、苦参、大黄、猪苓、蒲公英。

虚实夹杂型:此为血虚脾弱与湿热夹杂,多见于慢性湿疹。表现为湿疹日久不愈,皮肤变粗变厚,抓破可流黄水,患处皮肤色暗淡,身倦乏力,苔腻、舌质淡嫩,脉缓。

常用中药有:白术、茯苓、当归、丹参、白芍药、生地黄、地肤子、薏苡仁。

外敷

可由中医师针对患者的病情,选用苦参、黄连、黄芩、炉甘石、紫草、冰片、枯矾、雄黄等中药调制成药膏,外敷患处。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通常与环境因素、饮食因素、情绪方面等都有关系。湿疹患者一定要做好护理,饮食忌口很重要。

皮肤湿疹辨病辨证分析论文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湿邪郁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

主证:多见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皮损以“厚”为突出特点。皮肤粗糙肥厚,相对局限,有明显瘙痒,易倾向渗出,表面有抓痕、血痂,可伴色素沉着。可有身倦乏力,食纳不香,失眠多梦等。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缓。

辨证:脾虚血燥,肌肤失养。治法:健脾燥湿,养血润肤。

处方:健脾润肤汤加减:党参10g、茯苓l0g、白术l0g、当归l0g、赤白芍各l0g、熟地l0g、丹参15g、鸡血藤15g、白鲜皮30g、苦参15g、首乌藤30g、刺蒺藜30g、地肤子15g、陈皮10g、积壳l0g.

(湿盛型)

主证: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患急性湿疹者。表现为皮肤轻度潮红,有淡红色或暗红色粟粒状丘疹、水疱、轻度糜烂、渗出、结痂、脱屑反复发作者,痒重抓后糜烂渗出不止。可有胃脘满闷,饮食不香,口中黏腻,口渴而不思饮,身倦乏力,女性白带清稀,淡而不臭,便不干或先干后塘,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辨证:湿热内蕴,湿盛于热。治法:清脾除湿,佐以清热。

处方:清脾除湿汤加减:生白术l0g、生积壳l0g、生慧米30g、生芡实l0g、生扁豆l0g、生黄柏l0g、干生地30g、黄苓l0g、茵陈30g、车前子15g、泽泻15g、白鲜皮30g、苦参15g.

主证:发病急、病程短,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状如涂丹,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疙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抓后痒痛相兼,渗出不止。常伴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乃因内热炽盛,蕴湿不化,或兼感毒热或风热之邪,

继发感染或外感风邪,风湿热毒搏结,薰蒸肌肤而发。血热毒盛则斑疹鲜红灼热,湿蕴不化则见肿胀水疱,脂水淋漓;蕴热化火,心火内生则心烦不眠、瘙痒难忍。

处方:石兰草方:生石膏30g、板蓝根30g、龙胆草l0g、车前草30g、黄芩10g、干生地30g、丹皮15g、赤芍15g、马齿苋30g、六一散30g.

北京中央人民医院皮肤科I专家:

湿疮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湿疹,以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为特点。中医学文献对本病早有记载,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浸淫疮记载:“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搔津黄水,浸淫成片。

湿邪是湿疮主要的致病因素,根据病机的演变和临床证候的特点,而中医治疗湿疮主要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脾虚血燥三种证型。

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各个证型之间会出现相互转化的情况,临证需加以注意。湿邪引发疾病常出现兼夹证,常夹风邪、热邪,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出现湿从热化、湿从寒化等许多变证,因此,湿疮的治疗必须要灵活运用中药加减治疗 。

1.湿热浸淫证

症状: 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常见于急性发作期。

治则: 清利湿热,佐以凉血。

方药: 清热除湿汤加减。

常用药: 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六一散等。

中医儿科风疹辨证论治论文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注射 小儿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同时也能减轻患儿家长因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和心理压力。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宜穿破血管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我院自从2004年底开始广泛应用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4年底用静脉留置针401例,年龄在4个月~8岁,其中男298例,女103例。留置时间1~7 d,其中1 d 17例( %),2 d 31例( %),3 d 89例( %),4 d 133例( %),5 d 71例( %),6 d 43例( %),7 d 17例( %);穿刺失败21例( %);套管脱落44例( %);套管堵塞16例( %);局部渗漏肿胀59例( %);静脉炎7例( %)。 操作方法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型号和选择 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根据患儿年龄,病种及血管情况选用规格为22�24GY型留置针。 血管的选择 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的血管。如额静脉、颞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等。 穿刺方法 剔除穿刺针头周围10 cm毛发,常规消毒针刺皮肤范围。取出静脉留置针,排尽头皮式套管内空气。除去针套,松动外套管,调整针头斜面,绷紧皮肤,针尖保持向上,在血管上方针头与皮肤呈15~30度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5~10度再进针 cm。左手将针芯退出约 cm,再以针芯为支撑,右手顺穿刺血管方向缓慢推进塑料外管至完全进入静脉内。按住针柄,抽出针芯,松开止血带,证实输液通畅后连接肝素帽,覆盖3M贴。记录置管日期、时间及穿刺者姓名。 留置时间 国际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留置标准为3 d,在我国尚无统一规定,一般为3~5 d,此期间若发现留置部位红肿及静脉炎时,应立即拔掉静脉留置针,更换穿刺部位。 2 封管 方法 用注射器直接封管。输液结束时,关闭输液器调节器,分离针头与肝素帽。消毒肝素帽,用注射器抽取封管液5 mL,直接将注射器刺入肝素帽内,先缓慢静推3 mL封管液,然后边推余液边退针头至拔针。推注速度宜慢,以减少对血管的冲击力,同时使管腔内充满封管液,关闭留置针。 封管液的选择及剂量 封管液的浓度为50 U/mL的肝素盐水(用1支肝素加入 %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配制),封管液的剂量为肝素盐水5 mL。 3 静脉留置针存在的问题 穿刺失败 其主要原因为:①选择的血管太细或弯曲,导致送套管时穿破血管,本组共4例。②穿刺前未松动外套管,拔出钢针时将外套管一起带出,本组共3例。③见到回血后立即停止进针,此时外套管仍然在血管外,此时拔出钢针送外套管,外套管在血管外卷曲而不能进入血管,导致失败,共9例。④见到回血后进针过深刺破血管,共5例。 套管脱落 44例脱落情况分析:21例是由于出汗及油脂分泌过多,使3M胶贴失去黏性,患儿活动脱落;7例由于哭闹时看护不当,患儿抓脱,以上2种情况以4个月~1岁患儿居多,且多见于头皮静脉置管。16例由于患儿动作频繁,逐渐脱落,以四肢静脉置管时出现较多。 套管堵塞 本组16例,原因为:①患儿本身血液处于浓缩或高凝状态,如流脑或中毒性菌痢患儿。②因担心推入肝素过多对患儿不利导致肝素封管液注入量不足,回血堵塞套管。③封管方法不够准确,不能保证导管内充满封管液,回血阻塞套管。 局部渗漏肿胀 59例患儿,均在使用留置针3 d后出现局部渗漏肿胀,患儿多有注射局部疼痛,伴输液速度减慢。推测主要与血管壁弹性下降、脆性增加以及某些药物造成的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及套管部分脱落有关。 静脉炎 表现在沿患儿静脉方向出现发红,肿胀、疼痛、发热。其原因与药物、导管的刺激,无菌操作不严格,反复穿刺,液体的温度等许多因素有关。 4 护理措施 应选择较粗直、弹性好、卧位不易受压的血管,如颞浅静脉、额正中静脉,避免选择耳后静脉,枕后静脉及靠近静脉瓣和有疤痕的静脉。由于静脉炎的发生率下肢明显高于上肢,故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尤其是头皮留置针更应严格消毒,做到三足够:即足够的消毒时间、消毒剂和消毒范围。留置针固定要牢固。穿刺成功后先用无菌输液贴敷盖针眼,再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然后用4~6条普通胶布固定针翼及肝素帽,防止反折。交代家长看护好孩子,避免因患儿触抓或肢体过度活动使导管脱落。定时更换透明敷贴和穿刺部位,如透明敷贴出现破损、 脱落,应立即更换,或视透明敷贴的污染情况(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情况)随时更换;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控制好输液速度,观察留置针部位皮肤情况,如发现局部有红肿或硬结,应停止输液,立即拔掉套管针,用50 %硫酸镁湿敷炎症局部。若液体滴入不畅,勿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栓塞发生;静脉推注药液时避免用力过猛,使血管内局部压力骤增,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外渗。如半堵塞,应先抽出血栓,再接输液装置;如已阻塞,应拔出套管针另行穿刺,应用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强的液体时,可缩短留置时间。输液完毕,及时、正确正压封管,保证足够的肝素用量,以确保12~24 h再通管使用。再次输液时,也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5 讨论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因其可以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但在我院开展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有的保留时间很短,没有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套管针留置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参考文献】 〔1〕 陈显春,封悦.静脉留置【关键词】 风疹;护理;儿童 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红色斑丘疹,枕后、颈、耳后淋巴结肿大,伴低热等轻微全身症状为其特征〔1〕。多感染儿童,呈散发和局灶性暴发流行,一般无特异性,但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我院于2007年1~5月收治的213例风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7年1~5月共收治风疹儿童213例,其中男126例,女87例,年龄3~13岁。疗程最短4 d,最长12 d,平均8 d。 临床表现 213例均有发热、咳嗽、流泪流涕,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呈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及躯干部,疹间皮肤正常。血象正常或略降低,其中有83例儿童谷草转氨酶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治疗 给予清热解毒,对症治疗,静脉滴注穿心莲内酯注射液、维生素C、能量合剂、门冬氨酸钾镁,口服双根合剂,发热、咳嗽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213例患儿均在诊治的3~7 d内痊愈,发热者一般于治疗24 h内退至正常。皮疹在3~5 d内消退,均无色素沉着。 2 临床护理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主动关心患儿,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讲解隔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防止疾病发生流行。 一般护理 进行呼吸道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 d。病室内要经常通风,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空气进行喷洒消毒,所用物品采用消毒剂或煮沸消毒,被服经日光暴晒等。护理患儿后要用肥皂水冲洗干净。患儿应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加重病情。 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眼、鼻、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卫生。不让风直接吹或阳光照射患儿眼睛,可用淡盐水漱口,衣被不要过多,勤换洗,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引起感染。皮肤瘙痒可用温水擦洗,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 %氯霉素滴眼液或10 %醋酸磺胺滴眼数日。在清洗完鼻腔分泌物后,可涂石蜡油或金霉素软膏,以保护鼻黏膜。必要时可用适当的抗过敏药物,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高热出汗时,及时擦身,换干净、柔软衣服。 对症护理 风疹患儿大都均为低热,对于大多数患儿均不需要特殊的降温处理。对发热者可用温水擦拭降温。高热不退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眼部充血者,要避免光线刺激,可用眼药水滴眼。要注意口腔卫生,常用淡盐水含嗽口。咳嗽者予以止咳药。 饮食 发热期间多饮水,饮食选择有营养的清淡的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稀粥、蛋羹等,不吃煎炸与油腻食物。 3 讨论 风疹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出疹性传染病,患了风疹后可以终身免疫。在风疹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孕妇感染可引起胎儿受染,可造成胎儿发育迟缓和畸形。因此,风疹疫苗和麻疹疫苗联合免疫是具有实用价值的。除少数人注射后有关节疼痛等副作用外,风疹疫苗的安全性很好,新疫苗抗体阳转率可达98 %〔2〕。本组病例无1例并发症,均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可见精心护理极为重要。【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 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12.

症状:风疹的临床症状很像麻疹,但比麻疹轻,疹子的密度也不如麻疹高,表现有咳嗽、流涕、喷嚏、咽疼、食欲不振,耳后及枕后淋巴结常常肿大,体温一般不太高,多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冬春季节多发。 用药指南: Ⅰ、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①邪郁在表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微咳,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髓后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有痒感,耳后及枕部痰核肿大,苔薄白,舌质偏红。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连翘45克,竹叶4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荆芥12克,薄荷45克,豆豉12克,辛夷花12克,白前13克,甘草4克。 ②邪毒内盛 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透疹凉解汤加减:桑叶45克,菊花45克,薄荷45克,牛蒡子12克,蝉衣7克,连翘12克,黄连7克,紫花地丁12克,赤芍12克,红花7克,甘草4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大便干结加全瓜蒌、郁李仁等。 Ⅱ、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主要是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可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及镇痛剂,喉痛用复方硼砂液漱口,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氧霉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液滴眼数日。

概述: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一般有7—14天的潜伏期,然后出现前驱症状。前驱症状出现1-4天后出现皮疹。风疹在前驱期有很强的传染性,皮疹出现后传染性就消失了。属中医“隐疹”“风疹”“风痧”范畴。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风热时邪,由口鼻而人,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直相搏,发于皮肤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风疹病毒(RNA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在呼吸道粘膜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原发性病毒血症,可通过白细胞到网状内皮系统.受染的网状内皮细胞坏死,病毒释放再次入血,引起继发性病毒血症,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及淋巴结肿大.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加强营养.隔离至出疹后5天.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邪郁在表 .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微咳,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髓后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有痒感,耳后及枕部痰核肿大,苔薄白,舌质偏红。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连翘45克,竹叶4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荆芥12克,薄荷45克,豆豉12克,辛夷花12克,白前13克,甘草4克. 2.邪毒内盛 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冶法] 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 透疹凉解汤加减:桑叶45克,菊花45克,薄荷45克,牛蒡子12克,蝉衣7克,连翘12克,黄连7克,紫花地丁12克,赤芍12克,红花7克,甘草4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大懂干结加全瓜萎、郁李仁等.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主要是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可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及镇痛剂.喉痛用复方硼砂液漱口,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o.25%氧霉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液滴眼数日。 (四)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芫荽(香莱)35克或西河柳1把,煎水服. (2)浮萍、苦参各7克,麻黄、蝉蜕、甘草各3克,白蒺藜、地肤子、生苡仁各45克,僵蚕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治小儿风疹。 (3)花生油50克,煮沸后稍冷加入薄荷叶30克,完全冷却后过滤去渣,外涂皮肤痒处,有止痒作用. (五)中成药洽疗: , (1)犀角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邪毒内盛。 (2)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用于邪郁在表. (3)银翘解毒片:每次1片,每日3次。 (六)饮食疗法 (1)银翘解毒粥:金银花、连翘,淡豆豉、竹叶、荆芥各10克,芦根15克,牛蒡子、甘草各6克,粳米100克。上8味药洗净煎汁,去渣,再煮洗净的粳米成粥,待粥将熟时,加入上药汁,煎1—2沸即可.分2次,早晚温热服。 本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汗而不多,口渴,咳嗽咽痛,舌尖虹,舌苔薄黄,脉浮数.注意: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不宜用. (2)清营粥:生地15~30克,竹叶卷心6克,银花10克,犀角3克(用水牛角6—10克代),粳米100克。将生地、竹叶卷心、银花、水牛角洗净,同入砂锅煎汤,取汁去渣,再入洗净的粳米,同煮为稀粥.每日2~3次,温热服食. 本粥清营泄热,兼以透表.适用于营分热盛。症见身热,夜间尤甚,烦燥,咽干但不欲饮,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预防与护理: 1.发现风疹病儿,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 2.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儿。 3.患儿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后复感新邪,加重病情。发热期间,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吃煎炸与油腻之物。 4.防止播搔破皮肤,引起感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