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有关伤寒杂病论的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伤寒杂病论的论文

——苏礼

孙思邈崇尚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整理、发扬仲景学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拟就孙思邈与《伤寒论》有关问题简介如下。

一、推崇仲景学说,为保存《伤寒论》这一珍贵文献作了毕生的努力

孙思邈对张仲景相当崇敬,认为他是唐以前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说:“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柱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并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范东阳、张苗、靳邵诸部经方”(《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就是说张仲景的《伤寒论》和《素问》、《灵枢》、《甲乙经》、《本草》等著作,同样都是“大医习业”所必须熟悉和掌握的。

孙思邈对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阐述的针砭时弊、启迪后学的观点,十分赞同,多处引用。如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引用了张仲景“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一段,并以此作为他“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立论依据。在其卷一治病略例第三中,引用“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为(有)五脏,经络腑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一段,说明医道乃性命之道,非精心研求、认真实践而不可得。要求医生要认真学习医疗技术,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些都说明,孙思邈对张仲景相当推崇,他的有关医论和思想,可以说是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孙思邈对张仲景《伤寒论》的评价相当高,他尝谓:“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遂披伤寒大论,鸠其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他对当时一些医生不深入钻研仲景学说,不遵循仲景辨证论治的原则,滥操司命,以致失治、误治的现象能心疾首,大声疾呼,他说:“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义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此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伤寒杂病论》问世不久,即遭兵火洗劫,原书散佚不全。幸赖东晋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保存,但仍流传不广,以致孙思邈在编写《千金要方》时,尚未见到完整的《伤寒杂病论》,因而发出“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以“一事长于已者,不远万里,伏膺取决”的精神,勤求博采,收集到了《伤寒杂病论》大部分内容,分别编次在《千金要方》卷九、卷十伤寒方及有关门下。孙思邈在撰成《千金要方》后,虽已年逾七十,但并不以此为满足,又集晚年近三十年所积累的医学资料和经验体会,对《要方》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和补充,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对晚年终于收集到的《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重新整理,分别编入《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伤寒门内,从而奠定了唐代纂集《伤寒论》的初基。孙思邈一生研求仲景之书,对于保存《伤寒论》这一珍贵典籍,发扬仲景学说,是有其重要贡献的。

《伤寒杂病论》原著已佚,今本是由晋代王叔和整理成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10卷,计397条,载方113首,专论伤寒一类急性传染病;后者6卷,25篇,载方262首,以论述内科、外科、妇科等杂病为主要内容。《伤寒杂病论》从辨证到立法,从立法到拟方,从拟方到用药,环环紧扣,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原则。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一) 公元2世纪以前,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由于当时传染病不断流行,据《后汉书》记载,在光武建成13-26年(公元 37-50年)之间,曾有7次大疫,灵帝建宁4年到中平2年(公元17l一185年)之间,曾有5次大疫,因此也就促进了医学家们对疾病防治的认识,在从事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其中最具价值的要推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二) 总之,三阳经证多为热症、实症,三阴经证多为寒症、虚症;六经论治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使人们有了规矩可循. 通过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采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因为疾病的来由,都是人体抗病能力的正气同致病因素的邪气作斗争的表现,其结果不是邪盛就是正衰,或者是正胜则邪退.所以在治疗上就要运用扶正祛邪,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方法.这些都是按照扶正祛邪的原则而制定的.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的灵活辨证方法,在讨论治疗中要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运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以及表里兼治的方法,并对治疗的禁忌,以及针灸综合疗法,都有所论述. 今天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匿要略》 《伤寒论》中制定了22篇、397法,立113方;《金匿要略》则制定了25篇,立262方.从其记载的内容,可以知道,祖国医学早在公元2世纪时,经过医学家张仲景的实践和总结,已能正确使用解热药、导泻药、利尿药、催吐药、镇静药、兴奋药、健胃药、截疟药、止痢药等等,其中极大多数方药,已由现代科学证实它的疗效可靠. 人们还可以在《金厦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看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今九窍闭塞……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就是说,如果人们能够保养谨慎,勿使致病的邪风侵犯经络,要是刚中经络,还未流传到脏腑,就给予治疗,四肢一感到不方便,就用调整呼吸,施用针灸、推拿,使得耳目口鼻以及大小便都畅通……穿衣服要调节冷热,饮食要注意甜酸苦辣,勿使人体有所衰退,疾病就不可能侵入肌肉皮肤.这是指导人们对疾病作斗争的认识和方法,要求人们做到末病先防、有病早治. 一千七百年前的张仲景,在祖国医学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是巨大的.《伤寒论》和《金医要略》总结了我国在公元3世纪以前的医学经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严密选择疗效可靠的方药,对掌握疾病的防治以及推动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承先启后作用.此后,历代很多医家对张仲景学说作了进--步的探讨,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钻研,有所发挥、有所前进,从而形成了祖国医学中的伤寒学派. 据有关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张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口齿论》;《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等等.上述各种书目,可能是《伤寒杂病论》分解出来的部分内容的单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

有关于伤寒杂病论的论文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张仲景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张仲景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无神论思想的医学家。

3000字的文献可以找到其它很多这类文献呀~免费查阅的你可以自己去看看汉斯的(中医学)

一、《伤寒论》文献研究1 成无己生平及《注解伤寒论》撰注年代考 中华医史杂志 1998(4)2 《伤寒补亡论》引《伤寒论》文所据祖本之探讨 中医文献杂志 1998(3)3 《注解伤寒论》引书简考 中医文献杂志 1999(2)4 《注解伤寒论》所据祖本考 中华医史杂志 1999(4)5 《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6)6 《伤寒明理论》的学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1)7 《伤寒明理续论》的特色及不足 国医论坛 2001(3)8 《注解伤寒论》释误考 中医文献杂志 2003(4)9 《注解伤寒论》书名考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0 《注解伤寒论》首次刊刻过程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1 试论成注《伤寒论》版本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文献杂志 2004(2)12 《注解伤寒论》“府病说”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药学刊2004(7)13 试析成无已阐释《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 四川中医2004(5)14 成无已生平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3)二、中医医史内史、外史研究1. 略论道教文化对《千金要方》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2. 万密斋小儿心理疗法浅析 国医论坛2003(2)3. 瘀血体质的状态及形成因素 江西中医药 2003(4)4. 孙思邈小儿护养法的启示 中医研究2003(3)5. 体质与证的区别与联系及其临床意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5)6. 论归经学说的提出对方剂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中医基础理论杂志 2003(10)7. 哕义衍变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8. 文医交叉课程《训诂学》教学体会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12)9.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士大夫编撰医书的影响 中华医史杂志 2005(3)10. 从《千金宝要》看宋文人编撰医书的思路 国医论坛 2003(6)11. 从历法谈李时珍以《雷公药对》所用历法为周历之误 医学求真集 2003 第六届中医文献学术研讨会12. 试析宋士大夫私人编撰医书之原因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2)13.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伤寒论》文献研究方法的影响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1)14. 从五脏五行配属关系的多样性看医学发展的轨迹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4)15. 谈医学史外史研究倾向的思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10)16. 《中医古籍文献学》学习体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3)17. 道家复归婴儿的现代养生意义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6)第二位18. 从《本草纲目》看药物炮制法改进的原因 光明中医2007(1)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研讨会 06威海19. 《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续论》的比较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理论2007(8)20. 《难经本义》初次刊刻情况考 中华医史杂志 2007(6)21. 《十四经发挥》十四经模式的确立及丹道文化背景分析 医学与哲学 2007(1)22. 试述《本草纲目》对药物炮炙法的贡献 光明中医2007(1)23. 谈滑寿整理《素问》的成就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24. 从李济马的知识结构看儒家思想对其医学成就的影响 医学与哲学2007(5)25. 郭思与《千金方》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5)三、教学研究1. 《训诂学》渗透医学人文精神教学法的尝试 中医药学刊2007(5)2. 谈《训诂学》教学中学生阅读及理解古医书能力的培养中医教育 2005(2)3. 人文社科知识介绍在《中医文献发展史》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中医教育 2005(1)

1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自古以来,关于中医学的诊疗模式存在多种说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察质论治及对症治疗等。在诸诊疗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导或涵括其它诊疗模式者,称为主体诊疗模式。诊疗模式不同于医学模式,后者是指一种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观点或出发点,比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会”,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而前者则是对一种医学的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较具体和实际,如前述的“辨病治疗”之类。 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诊疗模式当然也不例外。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这里,“治”兼诊断和治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根源,此处具体指阴阳失调的病机。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诊治有假象的病例时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告诫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应首先识别其真正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机而治。该篇还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为例,说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热、寒现象,抓不住其阴虚、阳虚的内在本质,必然误治。正是基于审察病机便是 “求”病之“本”这一认识,该篇才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对此,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断言:“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其本,其理一也。”〔1〕对于中医学来说,病机就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而“审察病机”,则是透过疾病的现象——症状、体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病机。可见,《内经》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可用“审机定治”一词简明地表述之。由《内经》奠基的中医临床工作可分为五个环节或步骤,即四诊、辨证、识机、立法和处方。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四诊是为辨证收集必要的临床信息(即以症状、体征为主的证候),辨证则是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识别病机及病名。而在中医的诊断结论中,病机为主体,病名是次要的。因为确立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是病机而不是病名,因而识机便成了辨证的目的和归宿。《内经》虽无“辨证”一词,但审察病机(审机)以辨析证候为基本手段, “审机”实已概括了辨证和识机的内涵。中医临证时确定治疗法则的要素虽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据却是从诊断中获得的病机结论,而处方只不过是落实治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由此观之,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对病机的求本诊断,中医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而“审机定治”一词则切中肯綮地勾画出了中医学基本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要领。为此,明代大医张介宾极力推崇《内经》所述的“病机十九条”:“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夫病机为入门之道,为跬步之法。”〔2〕《灵枢 . 本神》强调:“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所谓审“病形”、知“虚实”,就是辨证识机,简称“审机”;“谨而调之”,是谓针对五脏的虚实病机,分别采取相应的补泻调治法则。这是《内经》重视并阐述“审机定治”诊疗模式的一个例证。《内经》也论及其它诊疗模式。例如,《灵枢 . 痈疽》用“菱翘饮”治疗“败疵”,属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疗”之例;而《灵枢 . 根结》所谓“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疾也,”则是“察质(体质类型)论治”之例。然而,这两种诊疗模式在《内经》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审机定治”。可以断言, 把 “审机定治” 看成是《内经》倡导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毋庸置疑的。2 “审机定治”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 建立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导思想由于《内经》提出并倡导的治病 求本——“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床思路的要领,揭示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两千年来已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成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和首要原则,即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试举数例为证。东汉医圣张机在《伤寒杂病论 . 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里“见病知源”就是辨证识机之意。《伤寒论》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前四句属辨证,“有血(瘀血)”为识机,“下之”谓立法,“抵当丸”是处方。全条证、机、法、方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审机定治的经旨。唐代大医孙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机。”〔3〕 强调察候病机是医者临证治病的首务。金代名医刘完素亦说:“故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4〕突出了审机和施治之间的因果联系。明代宿医周子干认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5〕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求其证之所以然”,即审机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已故名医岳美中也指出:“见症状要进一步追求疾病的本质,不可仅仅停留在寒热虚实的表面上,……务期细密,才能丝丝入扣,恰合病机。”〔6〕要求医生审察病机必须细致、准确,使之同实际病情完全一致,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和优势人们谈论得很多的中医学特点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然而这正是由审机定治的诊疗原则所决定的。因为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其病机不同,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其病机相同。整体失衡的疾病观和整体调节的治疗观是中医学的另一特点和优势。所谓“整体失衡”,是说人之患病,乃一定病因作用下人体内部及体内外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即整体失衡或曰“阴阳失调”的结果。具体可表现为寒热盛衰、邪正虚实、气血津液失常等多种类型,而这些都属于病机的范畴。因此,弄清某一患者现阶段整体失衡的具体内容,就是识别其当前的病机。所谓“整体调节”,就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机结论,施以或补或泻,或温或清,或固或通等适宜的治疗法则及相应方药,使患者机体达到新的整体平衡协调,从而恢复健康。可见,中医学整体观念在临床上的落实,亦依赖于审机定治这一诊疗模式的贯彻。人、病兼治而以治人为本是中医学的又一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中医不仅辨病治病(包括中医和西医的病种、病名),更要知人治人。每种疾病虽有自己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然而医生临床上面对的并非抽象或概念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每个患者都是具有精、气、神而能自主活动的生物体,因而病人远比疾病复杂而多变。所以治人重于、难于治病。《素问 . 疏五过论》之“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和《灵枢 . 师传》的“便病人”就寓此意。“治人”的重点又在调神。如《素问 . 汤液醪醴论》告诫:“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由于病人精、气、神的状态及变化均可集中反映在经诊断得出的病机结论中,审机定治实为人、病兼治的重要途径和良好形式。其二,治人为本的核心是“因人制宜”的治则,它要求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类型、职业、爱好、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对病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程度不等地蕴涵其病机结论之中。例如,幼儿易虚易实,老人气血虚弱滞涩,妇女有余于血而不足于气,体质类型不同者对病邪的易感性和对病性的趋同性亦不同等,这些病理因素全都以一定的形式参与了病机的形成。可以断言,审机定治是构建中医学治人为本特色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石。 为中医学理论的规范化创造了条件鉴于中医学的流传和教育长期沿袭私相授受的方式,中医理论中不少术语、概念的解释和使用存在着混乱和分歧,这对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及走向世界极为不利。而审机定治的诊疗模式可为澄清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作出贡献。例如,中医常用的“证”或“证候”,即《内经》所说的“病形”、“病状”,皆指疾病的现象,乃中医诊断的凭证。而治病求本的“本”——病机,才是疾病的本质。因此,有些教科书把“证”释为综合病邪、病性、病位等要素的“病理概括”,实即与病机概念等同,这显然混淆了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取的。又如,所谓“辨证论(施)治” 被视为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而风行一时,然而如前所述,在中医临床过程中,辨证是为识机服务的,病机才是中医诊断的主体和中医治疗的首要依据。而“辨证论治”一词中缺乏关键词“病机”,则诊断既落不到实处,治疗又失去了依据,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临床思路便表达不出来。因此,它的文字构成同它所欲表达的内容差距较大,而“审机定治”却能胜任这一任务。 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示了方向中医学的历史和现状业已证明,审机定治作为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推动中医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病机学已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当之无愧的核心。〔7〕目前,中医学正处于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前夜”,其发展的突破口便成为中医学界与中西医结合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医学术发展史表明,历代名医成就的取得,各种学术流派的形成,无不来自新的病机观点的创立或原有病机观点的深化。考察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现状就会看到,病机研究进展缓慢和病机理论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上述诸领域迅速发展的“瓶颈”。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学的有识之士大多认为,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应从“证”的实质着手,而这里所谓的“证”是指由某一病机引起并以其命名的证型(证候类型)。如“脾虚证”就是由“脾虚”病机引起的证型,换言之,食少、纳呆、腹胀、泄泻、身倦乏力等一组证候仅是“脾虚证(型)”的外在表现,而“脾虚”这一病机才是其内在实质。因此,从证的实质着手意味着重点研究各种病机的形成、变化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等。总之,抓住病机研究这个突破口,就能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全面、深入的发展。

与伤寒杂病论有关的论文

——苏礼

孙思邈崇尚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整理、发扬仲景学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拟就孙思邈与《伤寒论》有关问题简介如下。

一、推崇仲景学说,为保存《伤寒论》这一珍贵文献作了毕生的努力

孙思邈对张仲景相当崇敬,认为他是唐以前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说:“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柱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并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范东阳、张苗、靳邵诸部经方”(《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就是说张仲景的《伤寒论》和《素问》、《灵枢》、《甲乙经》、《本草》等著作,同样都是“大医习业”所必须熟悉和掌握的。

孙思邈对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阐述的针砭时弊、启迪后学的观点,十分赞同,多处引用。如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引用了张仲景“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一段,并以此作为他“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立论依据。在其卷一治病略例第三中,引用“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为(有)五脏,经络腑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一段,说明医道乃性命之道,非精心研求、认真实践而不可得。要求医生要认真学习医疗技术,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些都说明,孙思邈对张仲景相当推崇,他的有关医论和思想,可以说是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孙思邈对张仲景《伤寒论》的评价相当高,他尝谓:“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遂披伤寒大论,鸠其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他对当时一些医生不深入钻研仲景学说,不遵循仲景辨证论治的原则,滥操司命,以致失治、误治的现象能心疾首,大声疾呼,他说:“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义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此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伤寒杂病论》问世不久,即遭兵火洗劫,原书散佚不全。幸赖东晋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保存,但仍流传不广,以致孙思邈在编写《千金要方》时,尚未见到完整的《伤寒杂病论》,因而发出“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以“一事长于已者,不远万里,伏膺取决”的精神,勤求博采,收集到了《伤寒杂病论》大部分内容,分别编次在《千金要方》卷九、卷十伤寒方及有关门下。孙思邈在撰成《千金要方》后,虽已年逾七十,但并不以此为满足,又集晚年近三十年所积累的医学资料和经验体会,对《要方》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和补充,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对晚年终于收集到的《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重新整理,分别编入《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伤寒门内,从而奠定了唐代纂集《伤寒论》的初基。孙思邈一生研求仲景之书,对于保存《伤寒论》这一珍贵典籍,发扬仲景学说,是有其重要贡献的。

走中西医结合之路——论中医药的发展中国,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而中国的医药学则接受着历史的长河的洗礼,越来越变得丰富、精彩。原始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开始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称药物书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z”(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了狩猎及畜牧。于是出现对损伤的简陋救助法,如创伤、骨折、脱臼的治疗;同时人类开始认识了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也随着出现;畜牧经济又使牧人观察到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又促进了对植物药的认识。如根据希腊史家的记载,牧人曾发现了藜芦。因此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医学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中国的《山海经》里记载:“巫彭”、“巫抵”“巫阳”等都是神医。在奴隶社会就开始有了“职业医生” 。在奴隶社会,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有了文字,古代奴隶制国家才留下大量医学文献。其中《内经》就是史料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是黄帝所作,因此又被称为《黄帝内经》。它是一部包括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古典医学著作,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成就,在我国医学史上和世界医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内经》为祖国医学的学术理论体系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对促进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医学的必读之物。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其中,此书包括《脉法》、《辩脉法》,等等很多内容。并且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还有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再者神农、扁鹊和华佗也是医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的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神农尝百草”。并且为了纪念他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闻、问、切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在医疗体育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华佗还善于应用心理疗法治病。中国医学史,名人名书众多。为世界医学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时间面如了现代,中国首创中西结合医学。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面对21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2.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左右。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福于全人类。对于中医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大政治。所以,中医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丢”,而且必须振兴和发展。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将沿着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一)在中国已形成的中西医结合认识,必将深化发展。实践将进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规律性和创新性,展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医学家、药学家,乃至医药企业等将投入到中西结合研究中,使中西医结合研究朝着多学科、多层次、高层次、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从而吸纳多学科知识成分,提炼出新医学认识,形成新的医学范畴,产生新的医学成果和医学技术,编织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新概念框架之网,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促进中西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融汇贯通。(三)紧紧围绕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开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药物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仍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医药结合必将成为“综合防治”人类疾病的重要途径。(四)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必将迅速发展,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医学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全科医师”必将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五)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将迅速发展,愈加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护理、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将在各种类型医疗机构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六)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与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

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工作已由单一疾病护理转向了整体全面护理。即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的护理模式。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护理 毕业 论文5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传统医学对护理道德观的意义

1尊重同道、谦和谨慎的医德观念

我国中医学在阐述“仁爱、平等”思想的同时,对同道关系也作出了明确要求,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相互尊重、仁爱不矜、虚心好学、共同提高的优良传统。孙思邈在其所着的《大医精诚》中详细论述了医者与同道的关系,并做了细致要求,他认为:“夫为医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3]”,对传统医学伦理观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意义。明代医家对处理同道关系更为重视,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医学家,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中指出:“凡乡井同道之士,年尊者尊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推荐拔之[4]”。强调与不同层次的同行相处要采取不同的 方法 ,这对我们处理与同行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借鉴意义:①要学会正确处理与同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尊重、彼此监督、平等合作、共同提高;②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同事有矛盾时,要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相互理解,不因小事与同事争吵;③当自己犯错误时要主动承认错误,虚心听取意见,接受批评,及时改进;④形成良好的自律和修养,不嫉妒同事的成就,茶余饭后不谈论同事闲话,不刻意贬低别人;⑤要注意礼貌用语,与同事相遇时,要主动示意问好,请同事帮忙时,语气要和蔼,态度要诚恳,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减少摩擦;⑥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医护关系的和谐融洽。

2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治学精神

历代医家一向都把精勤不倦的治学态度和博极医源的钻研精神看做是治病救人的先决条件,要求从医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力争做到“无一药不通其性,无一方不究其理”。徐春甫在《古今医案》中指出:“医本活人,学术不精,反为夭折,”强调了医术不精的危害。中医经典着作《回春录》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以生人,”要求医家要有高明的医术,否则就不具备救人济世的资格。陈功实也要求医者“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回顾历代优秀医家,大凡取得卓越成就者无不是刻苦钻研、潜心学习的典范,汉代名医张仲景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总结 历代医家 经验 并亲身实践,最终写成《伤寒杂病论》医术,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医家李时珍搜集整理历代医学着作八百余部,并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历时27年,终于写成《本草纲目》一书,全书系统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医学经验,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反观当今,这种潜心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感叹先哲们成就的同时也应该多一些对自身的反省和思考。

借鉴意义:①尊重知识,尊重实践,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知识的积累和创新;②学会广泛学习,及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护理学发展动态,不仅要学好国内先进的护理知识,也要注意学习国外前沿的护理技术;不仅要学好自己专业内的知识,也要广泛学习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人文科学等知识,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形象,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③要有不断总结和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总结以往经验,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护理学动态,不断创新,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选择、整改和评价中去;④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认认真真做学问,踏踏实实学技术,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能自以为是,不懂装懂,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同事,直到弄懂为止;⑤要养成诚实、正直的品质,在学术上要严谨、庄重,不弄虚作假,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在工作中要多与同事交流,听取不同意见,取众之长,补己之短。

3清廉纯正、行为端正的仪表风度

清廉纯正,培养良好的仪表风度,注重自身修养是我国传统医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历代医家一致认为,医者须仪表端庄,举止有度,才能得到病人的爱戴。正如《医工论》中所说:“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又说医家要:“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提出了“正己”“礼节”乃为医之道的思想。孙思邈也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定神志,无欲无求”,对从医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细致的要求,值得护理工作者思考和借鉴。

借鉴意义:

①牢记护士“预防疾病,减轻病痛,恢复健康,促进健康”的宗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提高自我修养,不行贿、不受贿,不轻易接受病人及家属财物。

②仪表端庄,举止得体,护士站、坐、行要做到稳重端庄,举止优美[2]。

③服装要整齐、干净、庄重大方,与工作环境和谐统一。

④注重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适当化妆,提升自我形象,但不可浓妆艳抹。

⑤服务热情周到,站立迎接,主动问候,亲切温馨,表情自然,面带微笑,处处体现慈爱、关怀和体贴,使病人感到温暖。

⑥语气和蔼,语言准确简洁,富有感情,注意日常用语,做好“八声服务”,即“病人来时有迎声、见面时有称呼声、操作前有解释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操作完毕有致歉声、节日来到有祝贺声、病人出院有送行声”。此外,为病人做护理操作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语举止,不能有轻浮的语言或举动。

⑦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做好“操作轻、走路轻、说话轻、开关门轻”的“四轻服务”,不仅能体现护理工作的艺术美,也能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改善护患关系。

4谨言慎行、保守医密的自律和修养

历代优秀医家向来谨言慎行,行医过程中格外重视保护病人的隐私,这在许多经典着作中都有明确记载。《内经》要求医家“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尊重病人风俗习惯及隐私。陈实功也在《五戒十要》中指出:“凡视妇女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古代医家如此重视保守医密,为我国传统的医护道德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典范,值得护理人员思考和学习。借鉴意义:①对病人实行保护性的医疗 措施 ,严密观察相关情况,谨慎处置,保护好病人的秘密和隐私,以防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②严格遵守 规章制度 和操作规程,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不可马虎大意;③了解不同民族 文化 及信仰,根据不同病人的信仰和风俗习惯具体判断保密情况;④出于诊断和治疗目的需要传播病人秘密时,必须做出伦理判断,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⑤涉及病人隐私部位的操作,如导尿、会阴冲洗等时,要注意屏风遮挡,并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如果是由男护士来操作,则必须取得病人的同意,并且在操作时要有一名女护士陪同或第三者在场;⑥不对任何人谈论或提供病人的个人信息和资料,包括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5小结

通过历代医家的诊疗实践和辛勤耕耘,传统医学在生命保健、医德伦理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源,深刻体现了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尽管其中不乏糟粕,但主流思想是好的,有很多伦理观思想对护理人员的护理道德观培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护理人员要学会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完善护理道德思想,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试谈护理文化在护理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1护理文化的内涵护理文化是护理组织在特定的护理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准则。自身形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它反映和代表了护士思想、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要求的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以及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

2制定护理文化的 实施方案 2. 1确立护理文化建设范畴护理文化建设以3个层面进行。物质层是抽象的护理观察以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创建浓厚的文化氛围。制度层是统一护士的服务理念、仪表、修饰、行为和服务规范标准。精神层是护理人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面貌,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则。

2. 2编印天使形象实践手册主要包括护理理念篇、仪表篇、修饰篇、行为篇以及服务形象规范化准则5个章节。

2. 3建立护理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成立质控组,制定质控标准,对护理行为实施指导和质控。

2. 4完善奖惩条例结合科研“三新”成果,评选天使个人和天使集体,其结果与晋升、晋级挂钩。

2. 5进行相关文化活动开展创天使形象工程活动;医学 教育 |网搜集整理举办天使形象规范表演比赛;实施“三优”“四心”评比、护理技能操作比赛、知识竟争等。

3护理文化在护理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3. 1护理文化增强了护士对工作的认同感和生活幸福感

护士的需求层次发生明显改变。护理人员工作在一特定的环境下,长期的压力引起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她们提供的服务或照顾的质量退化。护理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是以思想观念来调控成员的行为,通过护理哲理的建立,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目标,挖掘出个人的潜能,激发了她他的工作热情,而且为每个个体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了护理人员生活的幸福感。

3. 2护理文化促进了护理人员业务技能的巩固,提高了自身素质

通过护理文化具体内容的实施,把敬业精神、服务意识、自身学历、科研创新能力、专业论文的质量、业务水平等作为选拔护理拔尖人才的硬指标,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创造性的工作及不断总结、积累,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各科室在评估的基础上制订出的以病人为中心的质量保证计划、业务发展计划,更具科学性、创新性。通过实施,再让病人评估,无疑使护士产生紧迫感、责任感,从而增加了自我提高意识和主动做好各项工作的激情。

3. 3提高了护士的职业形象

通过文化建设的视觉识别设计。将护理理念以物化表现形式传达给病人及社会,实施了病人的“视”悦和护理人员心“悦”的双赢效果;通过创天使形象工程活动,将落实护理规章制度与护理文化建设相融合,培养了护士良好的文化品质。可见,护理文化建设不仅使研究对象认识到自身的形象的价值,同时也促使她们自觉、主动的维护自身形象。

3. 4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性提高通过护理文化建设

,护理人员可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满足病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以整体护理为内容,以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但关注于病人满意度,而且强化了“全员、全面、全程”的服务意识。因此,护理质量、病人的满意度持续提高。

3. 5提炼护理文化精髓,打造过硬的护理队伍

护理文化的根本是护理人员的价值观,而价值观的主题是人。现代管理十分强调人的作用。认为“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护理队伍建设重点是抓思想教育,提高队伍的整体觉悟,教育的途径要以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和教育人五方面去做。尊重护理人员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意识,相信她们的创造力,了解她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她们的进步,帮助她们解决问题。利用各种机会给予激励、鼓励、成绩肯定、表扬和奖励,使护理人员获得成就感、荣誉感。通过不同途径的正面教育,从而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试谈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固始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妇产科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采取人性化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85%),护理满意度(98%)明显高于对照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患者治疗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焦虑情绪,促使生活质量水平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妇产科;人性化护理服务;应用效果

妇产科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发病率较高。最常见的妇产科疾病有子宫疾病、阴道疾病以及输卵管疾病等。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非常明显,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很容易诱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常规治疗能改善患者症状,但长期疗效并不理想,且缺乏理想化的护理方式,治疗预后效果相对较差。本文旨在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固始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妇产科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年龄20~58岁,平均(34?4±0?6)岁,病程1~4a,平均(2?5±0?5)a;对照组年龄19~60岁,平均(33?8±1?2)岁,病程1?3~5?4a,平均(2?4±1?2)a。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服务,入院时进行常规的检查,针对其临床生命体征及症状等实施细致的观察和处理。主要观察患者是否产生炎症、感染、血压、心跳以及排尿等情况,相关护理人员做好对患者的日常及出院护理工作。观察组采取人性化护理服务,具体内容如下。

①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妇产科患者治疗中都是集中在病房内,病房人员嘈杂,易对患者的正常作息造成影响,从而产生明显的烦躁情绪。因此,要尽可能地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作息环境,保障其能够获得充分的休息[2]。

②加强沟通技巧,患者发病后,大多数表现出急躁的心态,难以避免出现各种抱怨的情绪等。因此,要求护理人员积极的帮助患者调节自身情绪,采取微笑服务的方式,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

③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麻利,尽可能地促使患者的内心感受到充分的温暖,使其放松心情。

④针对患者实施出院指导,结合其疾病恢复情况做出相应的总结性建议,明确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护理中应注意的事项等。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显效指患者症状明显消失,检测结果正常;好转指患者症状得以好转,检查部分仍然存在异常;无效指患者症状或身体体征未产生明显变化,甚至病情急剧恶化。②采取自制问卷的方法,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层次。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定性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妇产科属于较为特殊化的科室类型,女性普遍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一旦疾病发作,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恐惧心理。目前,妇产科疾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为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是长期疗效并不理想,再加上整个过程缺乏有效的护理方法,促使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普遍较差[3]。

人性化护理服务旨在坚持一切为患者出发,以此不断激发和调动护理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在精神、心理以及生理上获得舒适和满足的感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护理满意度(98?0%)明显高于对照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妇产科患者治疗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焦虑情绪,促使生活质量水平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春鸿.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应用效果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7):247-248.

[2]黄旭宇,叶彩眉.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144-147.

[3]王花珍.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7):160-162.

伤寒杂病论有关问题的论文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张仲景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张仲景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无神论思想的医学家。

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工作已由单一疾病护理转向了整体全面护理。即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的护理模式。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护理 毕业 论文5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传统医学对护理道德观的意义

1尊重同道、谦和谨慎的医德观念

我国中医学在阐述“仁爱、平等”思想的同时,对同道关系也作出了明确要求,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相互尊重、仁爱不矜、虚心好学、共同提高的优良传统。孙思邈在其所着的《大医精诚》中详细论述了医者与同道的关系,并做了细致要求,他认为:“夫为医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3]”,对传统医学伦理观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意义。明代医家对处理同道关系更为重视,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医学家,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中指出:“凡乡井同道之士,年尊者尊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推荐拔之[4]”。强调与不同层次的同行相处要采取不同的 方法 ,这对我们处理与同行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借鉴意义:①要学会正确处理与同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尊重、彼此监督、平等合作、共同提高;②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同事有矛盾时,要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相互理解,不因小事与同事争吵;③当自己犯错误时要主动承认错误,虚心听取意见,接受批评,及时改进;④形成良好的自律和修养,不嫉妒同事的成就,茶余饭后不谈论同事闲话,不刻意贬低别人;⑤要注意礼貌用语,与同事相遇时,要主动示意问好,请同事帮忙时,语气要和蔼,态度要诚恳,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减少摩擦;⑥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医护关系的和谐融洽。

2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治学精神

历代医家一向都把精勤不倦的治学态度和博极医源的钻研精神看做是治病救人的先决条件,要求从医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力争做到“无一药不通其性,无一方不究其理”。徐春甫在《古今医案》中指出:“医本活人,学术不精,反为夭折,”强调了医术不精的危害。中医经典着作《回春录》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以生人,”要求医家要有高明的医术,否则就不具备救人济世的资格。陈功实也要求医者“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回顾历代优秀医家,大凡取得卓越成就者无不是刻苦钻研、潜心学习的典范,汉代名医张仲景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总结 历代医家 经验 并亲身实践,最终写成《伤寒杂病论》医术,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医家李时珍搜集整理历代医学着作八百余部,并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历时27年,终于写成《本草纲目》一书,全书系统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医学经验,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反观当今,这种潜心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感叹先哲们成就的同时也应该多一些对自身的反省和思考。

借鉴意义:①尊重知识,尊重实践,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知识的积累和创新;②学会广泛学习,及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护理学发展动态,不仅要学好国内先进的护理知识,也要注意学习国外前沿的护理技术;不仅要学好自己专业内的知识,也要广泛学习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人文科学等知识,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形象,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③要有不断总结和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总结以往经验,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护理学动态,不断创新,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选择、整改和评价中去;④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认认真真做学问,踏踏实实学技术,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能自以为是,不懂装懂,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同事,直到弄懂为止;⑤要养成诚实、正直的品质,在学术上要严谨、庄重,不弄虚作假,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在工作中要多与同事交流,听取不同意见,取众之长,补己之短。

3清廉纯正、行为端正的仪表风度

清廉纯正,培养良好的仪表风度,注重自身修养是我国传统医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历代医家一致认为,医者须仪表端庄,举止有度,才能得到病人的爱戴。正如《医工论》中所说:“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又说医家要:“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提出了“正己”“礼节”乃为医之道的思想。孙思邈也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定神志,无欲无求”,对从医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细致的要求,值得护理工作者思考和借鉴。

借鉴意义:

①牢记护士“预防疾病,减轻病痛,恢复健康,促进健康”的宗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提高自我修养,不行贿、不受贿,不轻易接受病人及家属财物。

②仪表端庄,举止得体,护士站、坐、行要做到稳重端庄,举止优美[2]。

③服装要整齐、干净、庄重大方,与工作环境和谐统一。

④注重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适当化妆,提升自我形象,但不可浓妆艳抹。

⑤服务热情周到,站立迎接,主动问候,亲切温馨,表情自然,面带微笑,处处体现慈爱、关怀和体贴,使病人感到温暖。

⑥语气和蔼,语言准确简洁,富有感情,注意日常用语,做好“八声服务”,即“病人来时有迎声、见面时有称呼声、操作前有解释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操作完毕有致歉声、节日来到有祝贺声、病人出院有送行声”。此外,为病人做护理操作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语举止,不能有轻浮的语言或举动。

⑦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做好“操作轻、走路轻、说话轻、开关门轻”的“四轻服务”,不仅能体现护理工作的艺术美,也能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改善护患关系。

4谨言慎行、保守医密的自律和修养

历代优秀医家向来谨言慎行,行医过程中格外重视保护病人的隐私,这在许多经典着作中都有明确记载。《内经》要求医家“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尊重病人风俗习惯及隐私。陈实功也在《五戒十要》中指出:“凡视妇女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古代医家如此重视保守医密,为我国传统的医护道德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典范,值得护理人员思考和学习。借鉴意义:①对病人实行保护性的医疗 措施 ,严密观察相关情况,谨慎处置,保护好病人的秘密和隐私,以防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②严格遵守 规章制度 和操作规程,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不可马虎大意;③了解不同民族 文化 及信仰,根据不同病人的信仰和风俗习惯具体判断保密情况;④出于诊断和治疗目的需要传播病人秘密时,必须做出伦理判断,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⑤涉及病人隐私部位的操作,如导尿、会阴冲洗等时,要注意屏风遮挡,并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如果是由男护士来操作,则必须取得病人的同意,并且在操作时要有一名女护士陪同或第三者在场;⑥不对任何人谈论或提供病人的个人信息和资料,包括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5小结

通过历代医家的诊疗实践和辛勤耕耘,传统医学在生命保健、医德伦理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源,深刻体现了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尽管其中不乏糟粕,但主流思想是好的,有很多伦理观思想对护理人员的护理道德观培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护理人员要学会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完善护理道德思想,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试谈护理文化在护理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1护理文化的内涵护理文化是护理组织在特定的护理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准则。自身形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它反映和代表了护士思想、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要求的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以及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

2制定护理文化的 实施方案 2. 1确立护理文化建设范畴护理文化建设以3个层面进行。物质层是抽象的护理观察以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创建浓厚的文化氛围。制度层是统一护士的服务理念、仪表、修饰、行为和服务规范标准。精神层是护理人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面貌,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则。

2. 2编印天使形象实践手册主要包括护理理念篇、仪表篇、修饰篇、行为篇以及服务形象规范化准则5个章节。

2. 3建立护理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成立质控组,制定质控标准,对护理行为实施指导和质控。

2. 4完善奖惩条例结合科研“三新”成果,评选天使个人和天使集体,其结果与晋升、晋级挂钩。

2. 5进行相关文化活动开展创天使形象工程活动;医学 教育 |网搜集整理举办天使形象规范表演比赛;实施“三优”“四心”评比、护理技能操作比赛、知识竟争等。

3护理文化在护理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3. 1护理文化增强了护士对工作的认同感和生活幸福感

护士的需求层次发生明显改变。护理人员工作在一特定的环境下,长期的压力引起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她们提供的服务或照顾的质量退化。护理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是以思想观念来调控成员的行为,通过护理哲理的建立,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目标,挖掘出个人的潜能,激发了她他的工作热情,而且为每个个体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了护理人员生活的幸福感。

3. 2护理文化促进了护理人员业务技能的巩固,提高了自身素质

通过护理文化具体内容的实施,把敬业精神、服务意识、自身学历、科研创新能力、专业论文的质量、业务水平等作为选拔护理拔尖人才的硬指标,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创造性的工作及不断总结、积累,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各科室在评估的基础上制订出的以病人为中心的质量保证计划、业务发展计划,更具科学性、创新性。通过实施,再让病人评估,无疑使护士产生紧迫感、责任感,从而增加了自我提高意识和主动做好各项工作的激情。

3. 3提高了护士的职业形象

通过文化建设的视觉识别设计。将护理理念以物化表现形式传达给病人及社会,实施了病人的“视”悦和护理人员心“悦”的双赢效果;通过创天使形象工程活动,将落实护理规章制度与护理文化建设相融合,培养了护士良好的文化品质。可见,护理文化建设不仅使研究对象认识到自身的形象的价值,同时也促使她们自觉、主动的维护自身形象。

3. 4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性提高通过护理文化建设

,护理人员可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满足病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以整体护理为内容,以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但关注于病人满意度,而且强化了“全员、全面、全程”的服务意识。因此,护理质量、病人的满意度持续提高。

3. 5提炼护理文化精髓,打造过硬的护理队伍

护理文化的根本是护理人员的价值观,而价值观的主题是人。现代管理十分强调人的作用。认为“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护理队伍建设重点是抓思想教育,提高队伍的整体觉悟,教育的途径要以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和教育人五方面去做。尊重护理人员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意识,相信她们的创造力,了解她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她们的进步,帮助她们解决问题。利用各种机会给予激励、鼓励、成绩肯定、表扬和奖励,使护理人员获得成就感、荣誉感。通过不同途径的正面教育,从而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试谈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固始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妇产科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采取人性化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85%),护理满意度(98%)明显高于对照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患者治疗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焦虑情绪,促使生活质量水平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妇产科;人性化护理服务;应用效果

妇产科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发病率较高。最常见的妇产科疾病有子宫疾病、阴道疾病以及输卵管疾病等。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非常明显,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很容易诱发其他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常规治疗能改善患者症状,但长期疗效并不理想,且缺乏理想化的护理方式,治疗预后效果相对较差。本文旨在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固始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妇产科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年龄20~58岁,平均(34?4±0?6)岁,病程1~4a,平均(2?5±0?5)a;对照组年龄19~60岁,平均(33?8±1?2)岁,病程1?3~5?4a,平均(2?4±1?2)a。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服务,入院时进行常规的检查,针对其临床生命体征及症状等实施细致的观察和处理。主要观察患者是否产生炎症、感染、血压、心跳以及排尿等情况,相关护理人员做好对患者的日常及出院护理工作。观察组采取人性化护理服务,具体内容如下。

①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妇产科患者治疗中都是集中在病房内,病房人员嘈杂,易对患者的正常作息造成影响,从而产生明显的烦躁情绪。因此,要尽可能地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作息环境,保障其能够获得充分的休息[2]。

②加强沟通技巧,患者发病后,大多数表现出急躁的心态,难以避免出现各种抱怨的情绪等。因此,要求护理人员积极的帮助患者调节自身情绪,采取微笑服务的方式,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

③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麻利,尽可能地促使患者的内心感受到充分的温暖,使其放松心情。

④针对患者实施出院指导,结合其疾病恢复情况做出相应的总结性建议,明确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护理中应注意的事项等。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显效指患者症状明显消失,检测结果正常;好转指患者症状得以好转,检查部分仍然存在异常;无效指患者症状或身体体征未产生明显变化,甚至病情急剧恶化。②采取自制问卷的方法,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层次。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定性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妇产科属于较为特殊化的科室类型,女性普遍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一旦疾病发作,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恐惧心理。目前,妇产科疾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为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是长期疗效并不理想,再加上整个过程缺乏有效的护理方法,促使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普遍较差[3]。

人性化护理服务旨在坚持一切为患者出发,以此不断激发和调动护理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在精神、心理以及生理上获得舒适和满足的感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护理满意度(98?0%)明显高于对照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妇产科患者治疗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焦虑情绪,促使生活质量水平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春鸿.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应用效果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7):247-248.

[2]黄旭宇,叶彩眉.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144-147.

[3]王花珍.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7):160-162.

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底本,来解读古中医的思想和方法。 我们知道,历代名家都对此书推崇倍至,历代经得起检验的汤液家无一不是精研伤寒的。此书中的药方属于经方的范畴。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的经典中的医学方剂,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经方的总结者和发扬者。所谓经方,大抵已经沿用了几千年,理论上可以上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现在一提经方,自然就会和元明清的医学相背驰,一背驰就会有人出来说否定我们这几百年的医学成果。几百年,相对于漫长的中医历史太短暂了。中国文化成熟得早,易理象数也好,文化哲学也好,青铜器也好,玉器也好,最高成就都是在春秋战国之前,到汉代已经在衰落了。何况近几百年的中医理论主要来自于文人的著作,空谈多过实证,诡辩多过大道,且大多是文人为了博名故意另辟蹊径的东西,开宗立派的效果是达到了,医学却变混乱了。张仲景之所以是医圣,首先他参透了汉代之前的经方之精髓,然后他在纷乱的辨证体系当中确立了最适合汤液学的 六经辨证体系 ,用来指导运用经方。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讲经方不为复古,更不为疑今,只为在杂说蜂起之世,追本溯源的发扬真正的古中医,但求真耳。对于经方,自古就有这样的说法,说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有“覆杯而愈”的效果。所谓“覆杯而愈”,就是说喝完药,把杯子洗了扣在桌上,病就好了。这个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以我个人的临证经验来看,此言是不虚的。如果辨证准确,外感病只需要半剂药,上午吃下午好,晚上吃早上好,该退烧的会退烧,该止泻的会止泻。慢性病的也是几剂药就会有明显效果,甚至是几剂药治愈的也有很多。绝对不是现在所说的中药慢。慢的那是后世中医,而不是真正的古中医。历代能够参透这本书的寥寥无几,原因是张仲景在这本书里没有系统的讲述他的医学理论。这就好比一本武功秘笈,只有招数,没有详尽系统的内功心法。加之又是一本残书,经过历代流传还有错简,以及后人加上去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所以历代能真正学通这本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很多人只能高山仰止。现今对《伤寒论》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阶段。在临证上,只要能够与书中的方证对应上,就能有极好的治疗效果。书中没有提及的,或者那些似是而非的证状,分析起来就有困难了,选方就没有把握,自己组方效果又不理想。《伤寒杂病论》的行文方式是极简的,不过寥寥几万字,而疾病的反应又千变万化,哪能够一一对应呢?胡希恕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一个很好的经方名家,他提出辨证的最高境界是方证对应,推崇原方原剂量。实际上,张仲景教的是加减变化之道,比方说他用桂枝汤变化出二三十个方子来灵活治疗人体各种各样的证和疾病。胡希恕当然明白这个,他之所以不赞成加减变化,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组方后面的原理。张仲景所传承的经方医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如何思考人体的?组方用药的原理为何?这些药物又是怎样在人体当中起作用的?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的学到“仲景之法”,而不只在临“仲景之方”,才能像张仲景一样用简单的几十味药物因证组方,以一驭万,而效如桴鼓。我这一次来破解的就是这些问题。经方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思想的范畴,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在汉代之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汉初以后才转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张仲景是东汉以前经方的集大成者,他和道家的联系自然不言而喻。要用道家思想来理解《伤寒杂病论》,那就先要讲两个本体上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人类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 答案是人类是没有治病的药的。为什么?打个比方,我们创造了一台电脑,造了一台洗衣机,我们今天就可以修电脑,今天就可以修洗衣机。而我们人呢?人是造物主造的,是上帝造的最精密的仪器,是被造物。从哲学上来讲,我们的永远修不了自己,除非我们有和上帝同等的智慧,就好像一台洗衣机永远不可能修它自己一样。既然说我们修不了自己,那医疗又是什么呢?先从西医说起。西医领域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治病的药,那西医领域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呢?先说感冒,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在国外门诊,大夫是没有权利随便开抗生素的,若开了,他可能会面临吊销执照的处罚。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那感冒的特效药又在哪里呢?西医界的答案是没有。如果感冒都么有特效药,那别的病呢?自然更没有特效药了。比方说糖尿病、高血压,我们都知道,终身服药。这些药是控制血压,控制血糖,但不能治愈。不但治不好还伤肝肾,因为服用这些药物引起肝肾衰竭的病人现在很多。如果病严重了呢,就是手术,把坏掉的器官切割或置换。然后就是排异反应,因为不是原装器官人体不接受。这种治疗追求的是五年存活期,如果能存活五年就算治愈。 那中医领域有没有能治病的药呢?我告诉你,一样没有。能够对抗疾病的只有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因为我们人体的免疫基因链足够对付已知的一切疾病。比方说艾滋病,人体免疫力一般的,能抵抗艾滋病十年二十年不发病。个别免疫力极强的终生不发病。癌症非典之类的自愈的就更多了。既然人体免疫力能够对付疾病,为什么还会生病呢?是因为我们的免疫力受到了抑制。真正的古中医是反对用药去治病的,而是着眼于恢复人体秩序之常态,打开让免疫力受到抑制的这把锁,然后让免疫力自己去治病。也可以理解为药物是帮人体治病的,而不是自己去治病。人体为天之道场,顺应人体之作为,便为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这是道家的思想,真正能“覆杯而愈”的只能是人体自己,而不是药物。第二个问题:古中医和后世中医的区别是什么? 古中医帮人体排病,言证不言病,证为自体如何排病之证据,顺道而行,顺水推舟,不敢逾越人体妄自作为;后世中医误以为药能治病,总以某方药治某病某症来论治,不见人体自身之作为。区分古中医和后世中医应以汉代为界。先说后世中医。后世中医是以药治病治症的。病好理解,什么是症呢?比方说后世中医经常说的脾虚肾虚痰湿淤血就是症。我举一个病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男子的虚劳房事类疾病,后世中医大都从肾论治,分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如果是肾阴虚,用生地熟地之类的滋阴药;如果是肾阳虚,那就是苁蓉巴戟天杜仲这类的药。我早年学过很长时间的后世中医,知道用这类药效果不会太好,暂时或有缓解,往往牵延不愈,有时补肾药吃多了还会上火。《伤寒论》里有一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没有一味补肾药,辨证准确的话治这个病效果立竿见影,几剂药就能治好。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所以能治好这个病,是因为它没有拿药直接去补肾,而是着眼于人体的大循环,人体的循环恢复了,津血运化归肾,它的肾气自然就会增强。如果人体自己就不能补肾,又有什么药能直接补肾呢?能隔山打牛的补一点,却起不到根本的作用。这就是后世医家治病动辄给病人吃几个月的药,收效却不明显的道理。 再如治肿瘤类疾病,我看现在的医生动不动一张大方子,几十味活血化瘀攻坚散结的药,如果人体大秩序没有恢复,自己就不散结,仅用这些药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伤寒杂病论》的治病思想是道家的,是“道”思维的,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不妄自作为,不干预天和,不代人体去治病,而是先弄清楚人体在如何排病,为什么排不了?然后致力于平衡人体的能量,恢复人体秩序,助人体一把力,从而让人体能自己去治病。有什么力量大得过人体免疫力,药物若顺水推舟,自然无往而不利,若自行其是,则寸步难行。既然药物不能治病症,那药物学上所说的补肺补脾发汗通便又怎么理解?其实这些说法也都是不可靠的。举例说明:我们常说桂枝是发汗的,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桂枝也可以用来止汗。白术这味药,后世说它健脾止泻。北京有个大夫,专用白术治便秘,成了他的独门绝技了。到底桂枝是发汗还是止汗?白术是通便还是止泻?其实这都是后世医家的说法。通便止泻哪能是药物能够做到的,这是人体自身无数条神经配合而形成的一个指令,药物本身不能够代替人体来行使这个指令。药物无非平衡人体阴阳,帮助人体驱走病邪,然后由人体自己来下这个指令。比如桂枝,它只是把阳气送到肌肉组织,表的阳气够了,它该出汗会出汗,该止汗会止汗;白术是气化中焦的,中焦气化,津液得以运行,该止泻会止泻,该通便会通便。学过经方的都知道,经方来来去去就是那么三四十味药,《伤寒》里主要的方子也就那么几个,无非加减变化而已,却能治人体一切的疾病。人体的疾病何止千万,为什么经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说明经方不是治病的,而是用来治理人体的,人体排病的方式就那么几种,药物只是顺势而为协助人体排病,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这个意思。再说,人体恢复秩序了,自己就能治病了,何用药物代劳?《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体系当源于黄老之学,也可能是来自当时比较正统的道家思想,受《易经》影响亦深。其实传统中国文化的理论根基皆自“道”而来,诸子百家也都宗道。道为何,天地之大道,宇宙自然之规律。百家学说无非是由道及术的分支,后来大道既衰,道才成了专门的一家,谓之道家。《伤寒杂病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虽为道家医学,却与道教不一样,其中并无巫医祝由禁咒之内容,而是直取大道,更近老庄之观念。《伤寒杂病论》中的易理历来还有人去研究,而其中的道家思想却少有人探寻。讲道家医学就要讲无为,讲顺应天然,医家不可妄自作为,不妄自作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医学自仲景之后,整体趋势是越来越有为,越来越喜欢滥用药物对抗疾病。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中医汤液学相比仲景时代衰落得太厉害了。两千年来,我们非但没有让中医有所寸进,反倒让中医治病从覆杯而愈,一剂而解,沦落到中医不治病,中医治病慢,中医只能调理的境地。仲景之术和后世医学还有一个区别,其术虽本源于道,却不空谈大道,甚至避而不谈,而是将道化为具体的临证思路和组方用药方法,而且是大道至简,简而易行的,这才是医学上最难做到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后世的医家往往喜欢谈玄说道,或仅止于道,或细推敲起来里面未必有真正的道,临证用药甚至背离道,分歧繁复更是千门万户观之不尽。所以这次我也是以仲景之法为法,主旨不在空谈医理中的道,不在借医说道说易以炫己,而是道以致用,破解张仲景理解人体的方法和组方用药的规律,以求应之于临证治病救人。让习之者虽不足以谈易说玄,却能回归传统,成为实实在在能用“道思维”治病的传统中医。如果我们再不能回归到真正的传统,中医的前景也许不是再走两千年弯路那么简单的了。

关于伤寒杂病的论文

学习伤寒杂病论要明白伤寒的意义,杂病的意义,论的意义,伤寒是使寒伤的意思,寒就是被封藏的阳气,阳气是靠水来封藏的,虽在言阳,阴寓阳中,当人体的阳气不按一年节气或者一天的节奏升降出入,妄动就是伤寒。人体阴阳互根,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顺应四时之序的,不及太过都为伤寒。杂病多为伤寒的进一步深化,由伤寒过渡到了伤阴的程度,伤寒伤的是人体的阳,为阳虚,杂病是伤阳后的各种错综复杂之证,多为阳虚进而阴虚。杂病的杂字即是之反复叠加发生的伤寒不断伤阳进而伤阴,阴为可见的器质形体,比较难治。论字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从问题的提出,再到问题的发生的原因,进而找到一种解决的方法。伤寒杂病论就是从二十四节气上,看到人体的失序,失序的表现征兆体现在外证和脉象舌胎上,通过对失序原因的判断,进而主要通过药物入脏腑来调节人体合于四时的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药物本身即是二十四节气阴阳的产物,借助药物隐藏的时空阴阳来调节失序的人体之阴阳,如果同时借助二十四节气本身的阴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方案包含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理法方药的一套方案。此方案以药物为主,但也包含了简单的针灸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伤寒杂病论是以药物入口为主的,但伤寒杂病论的应用应该不限于此,可以借助针灸砭药和导引按跷也可应用。也可变服用药物为其他方法,比如外用贴敷等,服用药物入胃,进而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作用在阳明经上,进而达其他十一经和奇经八脉别络孙络,乃至经筋皮部。应该也可以通过进入其他经络和部位作用于整个人体。此方案是解决已病的方案,并非是治未病的,治未病的方案为于调心养神修身养性。

明代以前关于《伤寒论》的文献及其特点简述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的《伤寒杂病论》,使《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开来。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的《伤寒论》,将王叔和的《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北宋韩祗《伤寒微旨论》,论述辨脉、汗、下、温中等治疗大法、用药、证治,并附方论和治案。北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又叫《南阳活人书》),分述伤寒各种相类证候和一些杂病证治,并介绍小儿、妇人伤寒及治疗方药等,颇多发明。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论述伤寒六经分证、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以及暑病、寒疫、温病等,并介绍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处方用药在《伤寒论》基础上有相当的补充和发挥。南宋杨士瀛《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总括《伤寒论》《类证活人书》等伤寒专著的内容,参附个人见解及伤寒多种证候的证治。南宋郭雍《伤寒补亡论》,取《千金方》《类证活人书》以及庞安时、常器之诸家学说,参以己见,对《伤寒论》他认为缺失的地方予以补充。但书中有将仲景原文与后世注文相互掺混之处。南宋李知先《南阳活人书括》,以歌括形式论述《南阳活人书》,一证一歌或二、三歌不等。金代成无几《注解伤寒论》,随文训释,辨析六经及仲景方论颇详。金代成无几《伤寒明理论》,扼要辨析伤寒五十种症候的症状和病理,选取《伤寒论》二十首常用方,分析其功能主治以及药物配伍关系。元代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选《伤寒论》、《南阳活人书》等伤寒专著内容,以及宋代李知先《活人书括》中伤寒诸证歌诀,绘图列表,论述伤寒证治颇详。元代杜清碧《伤寒金镜录》,叙述三十六种舌象,联系病证以伤寒为主。明代陶华《伤寒六书》,是陶氏六种伤寒著作(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杀车捶法、伤寒一提金、伤寒截江网、伤寒明理续论)的合称,受朱肱《类证活人书》影响,在分证和伤寒治法方面,较之前人有所发展。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方氏认为《伤寒论》原貌应是伤寒、杂病相兼,遂对《伤寒论》重予编注考订,将太阳病分为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伤三部分。

东汉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其中十卷论伤寒,亡六卷。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六朝•陈延之《小品方》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方》八卷。所载卷数虽不相符,但从中可见伤寒、杂病,古已分类。清•柯琴谓:“自晋王叔和编次,伤寒、杂病分为两书。”又说:“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条文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并举“结胸、藏结、阴结、阳结、瘀热发黄、热入血室、谵语如狂、或因伤寒、或非伤寒,绘云杂沓,兼见杂病。”         笔者以为辨伤寒、杂病至关紧要,非特在目录学中,在临床应用中亦应探索究竟。从今现代医学角度,结合临床治验,录病案数例,一隅之举,或可寻一贯之理,不揣浅陋,尚祈同道指正。         1.伤寒(含痉、湿、暍、风寒外感、温病、瘟疫、温毒、夹食伤寒、夹痰伤寒、夹气伤寒、夹血伤寒、霍乱、阴阳易等)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当病原体毒素量达到足以激活体内某些潜在系统(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与纤溶系统)产生各种超生理剂量的生物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炎症介质、内源性有毒物质,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进程。期间显示为炎症、发热、微循环障碍、毒血症、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缺氧、休克、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同病理时相,大体符合于伤寒传经(含两感、六经相传、直中、合病、并病、坏病等)。因此,伤寒概括急性热病发病过程(含传染病显性感染的传染过程)以及机体急性自稳态失衡的“应急”状态在中。《伤寒论》中六经既含纵向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相当于横向的病理生理过程。故六经为百病提纲,分司诸病,非仅为伤寒一证立法,无论伤寒、杂病、凡伤寒传经、杂病中脏腑损害急剧改变着均进入六经病证治范围。         2.杂病指无急性全身病理变化,可分为以下两种:         (1)非感染性以特定脏腑损害为主的慢性病证,如中风(脑血管损害)、历节(风湿病、免疫损伤)、虚劳(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胸痹心痛短气(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水气病(肾损害)等。其证多用杂病方。         (2)虽属感染性疾患但病理变化和症状、体征均局限于特定脏腑,如肺痿(结核病、慢性肺炎)、肺痈(肺脓肿、脓胸等)、痰饮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均已肺症状为主;黄疸(肝胆疾患)以肝、胆为主;腹满、寒疝、宿食和呕、吐、哕、下利等以脾、胃为主,故其证治亦多用杂病方。呕、吐、哕、下利若出现严重脱水、休克者则投以四逆辈从六经病证治。         3.伤寒中见杂病,指伤寒未罢,又见杂病。其情况大抵分两种:         (1)疾病较轻,全身症状减弱,发生局限于特定脏腑部位病证如小结胸、痞证等。         (2)病情严重,因特定脏腑器官损害,更导致全身症状加剧,机体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如大结胸、蓄血等。其余杂病,亦不外向前两者归类,因伤寒兼见杂病,故证治均列入《伤寒论》中。下举笔者早年治验病理,略加辨析:         【病例1】王某,男13岁,1960年12月13日入院。6日前发热、头痛、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右胸部剧痛。体温37℃,呼吸66次/分,脉搏116次/分,无欲状,面色白,轻度发绀。右肺后上中下均叩浊,肺听诊有管状呼吸音。心界左乳线外,心音亢进,节律正。白细胞12700/立方毫米,中性多核84%,杆状6%,淋巴细胞10%。X光所见:右上大片状模糊影,密度均匀。西医诊断:右大叶性肺炎、右胸腔积液。治疗用青霉素,静滴10%葡萄糖等,症状仍加重。         中医辨证:寒热往来,头痛、胸痛、默默不语饮食,心下按之满痛,脉浮滑,舌苔白腻,诊为太阳少阳并症、小结胸证。用柴陷汤除烦涤痰。         方剂:黄连、黄芩、清夏、生姜、甘草各12g,柴胡、糖瓜蒌各15g,生牡蛎20g。服3剂后胸痛减轻,7剂后胸透:肺炎吸收,仅有叶间胸膜影,后痊愈出院。         【病例2】金某,女10岁,1961年2月10日入院。发病半个月,喘,胸痛痰臭,便秘,右肺上部叩浊,听诊有空洞呼吸音。右二肋间隙有直径大包状隆起,随呼气向胸壁突出,吸气则不见,触之剧痛。X光:纵隔障及大气管左移,右肺为弥漫性阴影。西医诊断:肺脓肿、包裹性脓气胸。用大剂量抗菌素及抽脓引流等,症状仍加剧。         中医辨证:身无大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心下满,痛及胸胁,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口干燥,舌苔黄,脉沉紧,属大结胸证,用大陷胸丸。         方剂:大黄、芒硝、葶苈各15g,杏仁10g,甘遂。服3剂后排稀便,除隆起部触痛外,其它自觉症状消失,后治愈出院。         【病例3】孙某,男,11月,1969年12月14日入院,二个月来咳嗽,消化不良,以肺炎胃肠型,佝偻病,营养不良性贫血入院。查体:患儿外貌消瘦,面色苍白,因腹肌弛缓而呈蛙腹,双肺底有多数小水泡音,肝大肋下,脾大,血红蛋白,红细胞261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2750/立方毫米,中性杆状1%,分叶29%,淋巴细胞66%,嗜酸性4%。         中医辨证:发热,咳嗽,喘满,腹满按之软,食不下,下利,为太阳病外证未除,协热而利,利下不止,中气不能上接胸中之阳,属太阳病陷入太阴,缘于虚痞所致。诊为太阳太阴并证,痞证。用桂枝人参汤温之,以散其痞气。 方用:桂枝10g,人参,白术10g,干姜,甘草。3剂后迅速好转治愈。 【病例4】王某,男,32岁,1983年11月26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危重型)入院。11月23日,开始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入院后主诉:周身乏力,头痛,腰痛,口渴喜凉饮。小便少、色黄、大便秘结、色黑。查体:酒醉貌,眼结膜充血、水肿,口唇发绀,鼻衄,皮肤有瘀点,少腹急结,舌红绛,苔黄而干,脉滑数。化验:尿蛋白(++++),白细胞0-2/高倍镜,上皮细胞2-4/高倍镜。血红细胞484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血小板9万/立方毫米,白细胞22000/立方毫米,其中分叶50%、淋巴48%,异淋2%。生化检查:尿素氮116毫克%。         中医辨证:太阳传经,瘀热在里,热与血结于下腹,故“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诊为太阳“蓄血”证,投桃核承气汤加水蛭方用:桃仁20g,桂枝、甘草各15g,大黄30g,芒硝、水蛭各10g。连服4剂,诸证消失治愈。 ......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风、寒属物理性致病因素,在疾病的演进中并不继续起作用,真实病因是致病微生物。不同中枢病原体因其毒力、侵袭力、侵入部位、侵入人体数量、作用时间和机体免疫机能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过程。脉浮为传染性发热第一时相皮肤血管收缩转为舒张时动脉血压的轻度变化,故有脉缓、脉阴阳俱紧等诸般变化,头痛、体痛与致炎因素作用于体液因素中形成释放的炎症介质有关:如低浓度的5-羟色胺激肽均有致痛作用;高浓度的FGE可直接刺激痛觉感受器而单独致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