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寄生虫跟睾丸没有任何关系,是因为1874年在加尔各答的一个华侨体内发现了这种寄生虫,于是起名为Clonorchiasis,1875年命名为Cobbold,根据当时的译音,为“睾波得肝吸虫”,又因为在华人体内发现,所以这种病被简称为“华支睾吸虫病”,这种寄生虫就被称为“华支睾吸虫”。
它的特点是,它是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当然人并不是华支睾吸虫的唯一宿主。
1、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所形成的,预防华支睾吸虫病必须要抓入口传染这一关键环节,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2、防治的措施:不吃没有煮熟的生鱼和虾,改善生活饮食和烹饪做法。把生的和熟的的刀具餐具都分开分类。没有煮熟的生鱼切记用来喂猫狗,以免引起感染。此外还要加强粪便管理,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下鱼塘。结合农业生产清理塘泥或用药杀灭螺蛳,对控制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乳动物(狗、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内,也偶见于胰腺管内。人不是华支睾吸虫的唯一宿主。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华支睾吸虫病应抓住经口传染这一环节,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关键。不吃鱼生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吃的厨具要分开使用。不要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狗等动物,以免引起感染。加强粪便管理,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下鱼塘。结合农业生产清理塘泥或用药杀灭螺蛳,对控制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很久以前就听说,全称为"中华分支睾吸虫"。
因为显微镜下,华支睾吸虫的精巢有分支,像树枝……
肝吸虫(liver fluke)又称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Mc Connel 1878年报道了我国第一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香港一名厨师),但在1975年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的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中见该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
形态:成虫体型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提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消化道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食管短其后为肠支。肠支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排泄囊在体后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后部1/3处,呈分支状。两睾丸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与储精囊相同经射精管进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卵模之前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
流行: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在27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现或流行。据2001一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流行区感染率为,推算流行区感染人数为1249万人。其流行区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上升了75%。感染率最高是广东省,为%,其次是广西和黑龙江,分别为%和%,分别上升了182%、164%和630%。因该病属人兽共患病,估计动物感染的范围更广。华支睾虫病的流行,除需要粪便下水,水中有适宜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及终宿主外,还与当地居民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1.传染源 能排出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卵的病人、感染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主要保虫宿主为猫、狗和猪。另外还有报道,牛、鼠类、水貂、狐狸、野猫、獾、水獭、豺、狼、虎等30余种哺乳动物也是保虫宿主。在实验室,豚鼠、家兔、大白鼠、海狸鼠、仓鼠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华支睾吸虫。华支睾吸虫有着广泛的保虫宿主,其感染率与感染度多比人体高,对人群具有潜在的威胁性。
2.传播途径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有赖于粪便中的虫卵有机会下水,而水中存在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以及当地人群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的习惯。作为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可归为4科6属12个种,最常见的有:纹沼螺、赤豆螺(傅氏豆螺)、长角涵螺。这些螺均为坑塘、沟渠中小型螺类,适应能力强。各种螺感染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的程度各地报道不相同,而且感染率随季节变化。在螺体内,肝吸虫(华支睾吸虫)一般只发育至尾蚴阶段。但也有报道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在螺
体内能发育成为囊蚴,这可能是尾蚴成熟后因环境变迁,螺不能在水内生活,尾蚴不能逸出,而进一步发育为囊蚴。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性不强,我国已证实的淡水鱼宿主有15科57属101种。但从流行病学角度看,起传播作用的主要是常见的经济鱼类和常见的野生鱼类。养殖的淡水鲤科鱼类,如草鱼(白鲩)、青鱼(黑鲩)、鲢鱼、鱅鱼(大头鱼)、鲮鱼、鲤鱼、鳊鱼和鱼等特别重要,是居民最常食用的鱼类。有调查报告,2006年在广东中山检查从鱼苗场购买的鲩鱼,含囊蚴阳性率为%。2009年在广东深圳市售的6种淡水鱼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为%~%,长春市市售淡水鱼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为平均为%,其中鲤鱼的感染率为%。常见的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克氏鲦鱼感染率很高,与儿童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病有关。在台湾省日月
潭地区,上述两种小鱼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达100‰2008年前的资料表明在黑龙江佳木斯和绥滨、广东珠江三角洲、安徽合肥、重庆、山东莱西、四川遂宁、吉林永吉等地麦穗鱼感染率曾达100‰囊蚴可分布在鱼体的各部分,如肌肉、皮、头、鳃、鳍及鳞等,一般以鱼肌肉最多,尤其在鱼体中部的背部和尾部较多。也可因鱼的种属不同,囊蚴的分布亦不同。除淡水鱼外,淡水虾如细足米虾、巨掌沼虾、中华长臂虾和螯虾等也可有囊蚴寄生。
3.易感人群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无性别、年龄和种族之分,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鱼肉的习惯。实验证明,在厚度约lmm的鱼肉片内的囊蚴,在90℃的热水中,1秒钟即能死亡'75℃时3秒内死亡,70℃及℃时分别在6及15秒内全部死亡。囊蚴在醋(含醋酸浓度%)中可活2个小时,在酱油中(含%)可活5小时。
在烧、烤、烫或蒸全鱼时,可因温度不够、时间不足或鱼肉过厚等原因,未能杀死全部囊蚴。成人感染方式以食生鱼或未煮熟的鱼为多见,如在广东珠江三角洲、香港、台湾等地人群主要通过吃“鱼生”、“鱼生粥”或烫鱼片而感染;东北朝鲜族居民主要是用生鱼佐酒吃,辽宁、吉林和黑龙江部分地区居民有活吞小鱼,吃盐拌生鱼(小鱼)的习惯而感染;福建省晋江地区南安县部分居民喜食生虾也有感染。小孩的感染则与他们在野外进食为烧烤熟透的鱼虾有关。此外,抓鱼后不洗手、使用切过生鱼的刀片及砧板切熟食、用盛过生鱼的器皿盛熟食等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
生活史: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乳动物(狗、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内,也偶见于胰腺管内。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类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成为胞蚴,再经胚细胞分裂,形成许多雷蚴,每个雷蚴又进一步分裂,发育为许多尾蚴,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
尾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则侵入其肌肉等组织,经20~35天,发育成为囊蚴。囊蚴呈椭球型,大小平均为×,囊壁分两层。囊内幼虫运动活跃,可见口、腹吸盘,排泄囊内含黑色颗粒。囊蚴在鱼体内可存活3个月到1年。
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幼虫进入胆总管循胆汁逆流而行,在几个小时内部分幼虫即可到达肝内胆管。但也有动物实验表明,幼虫可经过血管或穿过肠壁到达肝胆管内。囊蚴进入终宿主体内至发育为成虫并在粪中检到虫卵所需时间随宿主种类而异,人约1个月,犬、猫约需20~30天,鼠平均21天。人体感染的成虫数量差别较大,曾有多达21000条成虫的报道。成虫寿命约为20~20年。
致病: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减退、四肢无力、肝区痛、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明显。临床上病症多表现为慢性症状,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水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胆管癌、甚至死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肝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
防治:
1、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和感染者;治疗药物应用最多的是吡喹酮(praziquantel)与阿苯达唑(albendazole)。家养的猫、狗如粪便检查阳性者应给予治疗。根据近年全国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防治经验,在重感染地区(感染率超过40%),采用全民服药的技术措施,在感染率低于20%的地区,采用重点人群防治的技术措施,经过一年的防治,均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进入鱼塘。结合农业生产清理塘泥或用药杀死螺狮,对控制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本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应抓住经扣传染这一环节,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3、保护易感染人群:做好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自觉不吃生的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食的厨具要分开使用。不要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等动物,以免引起感染。应加强鱼类等食品的卫生检疫工作。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obbold,1875)Looss,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的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肝管内发现。曾于湖北江陵县先后在西汉古尸和战国楚墓古尸查见此种虫卵,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的历史。 形态 成虫(图14-7)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尖细,后端略钝,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后者位于虫体前端1/5处。消化道的前部有口、咽及短的食管,然后分叉为两肠支伸至虫体后端。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后端1/3处,呈分支状,从睾丸各发出一支输出管,约有虫体的中部会合为输精管,向前逐渐膨大形成储精囊。储精囊接射精管开口于生殖腔。无阴茎和阴茎袋。卵巢边缘分叶,位于睾丸之前,受精囊在睾丸和卵巢之间,呈椭圆形。营氏管细长,弯曲,开口于虫体背面。卵黄腺滤泡状,分布于虫体两侧,从腹吸盘向下延至受精囊水平。输卵管的远端为卵模,周围为梅氏腺。子宫从卵模开始盘绕而上,开口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 卵在近子宫前端已渐成熟,排出的卵呈黄褐色,内有成熟的毛蚴。卵甚小,平均为29×17μm,形状似芝麻,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状突起(图14-7、14-8)。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胆管内。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排出,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体消化道孵出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经历了胞蚴、雷蚴和尾蚴3个阶段。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则侵入鱼体内肌肉等组织发育为囊蚴。终宿主因食入含有囊蚴的鱼而被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内脱囊。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后尾蚴沿肝汁流动的逆方向移行,经胆总管至肝胆管,
华支睾吸虫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它是一种雌雄同体的吸虫,虫体长、扁平,呈乳白色半透明,(3~5)毫米×(10~25)毫米,成虫寄生在人、猪、猫、犬的胆管里。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被螺蛳吞食后,经过胞、雷蚴和尾蚴阶段,然后从螺体逸出,附在淡水鱼体上,并浸入鱼的肌肉、鳞下或鳃部发育为后囊蚴,如果人或动物(终宿主)食用含有囊蚴的鱼肉,则囊蚴进入人体消化道,囊壁被溶化,幼虫破囊而出,然后移行到胆管和胆道内发育为成虫。
如果人吃进囊蚴的数量少时可无症状,若吃进的数量多或反复多次感染,可出现腹痛、肝肿大、黄疸、腹泻和水肿等症状,重者可引起腹水。胆道内成虫死亡后的碎片和虫卵,又可形成胆石的核心而引起胆石症。
这个寄生虫跟睾丸没有任何关系,是因为1874年在加尔各答的一个华侨体内发现了这种寄生虫,于是起名为Clonorchiasis,1875年命名为Cobbold,根据当时的译音,为“睾波得肝吸虫”,又因为在华人体内发现,所以这种病被简称为“华支睾吸虫病”,这种寄生虫就被称为“华支睾吸虫”。
猫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在猫的胆囊及胆管内寄生而引起的。本病在我国南方各省最为常见,其他地区也有发生。
〔病原和传播〕
本病病原是华支睾吸虫,华支睾吸虫呈扁平柳叶状,透明。虫体长10~25毫米。宽2~5毫米,同其它寄生虫一样,该虫也有口吸盘和腹吸盘,口吸盘比腹吸盘大,而且两者相距较远。虫卵呈黄褐色,为2917微米左右,外形似灯泡,内含毛蚴,顶端有卵盖,盖的两旁和虫卵底端有小突起。
华支睾吸虫寄生在胆管或胆囊内,雌性虫所产生的虫卵随粪便排出,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虫卵在螺体消化道孵化成毛蚴,毛蚴进入淋巴系统,发育成尾蚴。尾蚴与螺体脱离后,在水中游动,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吞食,尾蚴在鱼、虾体内形成囊蝴。当猫吞食了含有囊糊的鱼、虾后,蚴虫在十二指肠破囊而出,经胆总管胆道进入肝胆管,然后在肝胆管内经过1个月的发育成为成虫。
由于虫体寄生,引起机械性的刺激,使胆管和胆囊发炎,管壁增厚,消化机能受到影响。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虫体堵塞胆管,使胆汁分泌发生障碍,出现黄疸现象。因长时间慢性炎症的刺激,使得肝脏的结缔组织增生,毛细胆管形成栓塞,从而引起肝硬化。
〔病候特征〕
猫患华支睾吸虫病后,有顽固性消化不良、无食欲和常拉稀便的症状,最后出现贫血、消瘦、腹水及并发症而死亡。
在本病的多发区在本病的流行地区,如猫发生反复性消化不良、腹泻、贫血时,可初步确诊为本病。经粪便虫卵检查,发现有本病虫卵即可确诊。
〔预防和治疗〕
加强猫的饮食卫生,不要生喂鱼虾等,以防感染。
治疗本病可用:
六氯对二甲苯: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日1次,连服10天。
丙硫苯咪唑:15~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日1次,连服12天,
吡喹酮:50毫克/千克体重,1次口服。
肝吸虫(liver fluke)又称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Mc Connel 1878年报道了我国第一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香港一名厨师),但在1975年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的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中见该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
形态:成虫体型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提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消化道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食管短其后为肠支。肠支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排泄囊在体后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后部1/3处,呈分支状。两睾丸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与储精囊相同经射精管进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卵模之前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
流行: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在27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现或流行。据2001一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流行区感染率为,推算流行区感染人数为1249万人。其流行区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上升了75%。感染率最高是广东省,为%,其次是广西和黑龙江,分别为%和%,分别上升了182%、164%和630%。因该病属人兽共患病,估计动物感染的范围更广。华支睾虫病的流行,除需要粪便下水,水中有适宜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及终宿主外,还与当地居民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1.传染源 能排出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卵的病人、感染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主要保虫宿主为猫、狗和猪。另外还有报道,牛、鼠类、水貂、狐狸、野猫、獾、水獭、豺、狼、虎等30余种哺乳动物也是保虫宿主。在实验室,豚鼠、家兔、大白鼠、海狸鼠、仓鼠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华支睾吸虫。华支睾吸虫有着广泛的保虫宿主,其感染率与感染度多比人体高,对人群具有潜在的威胁性。
2.传播途径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有赖于粪便中的虫卵有机会下水,而水中存在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以及当地人群有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虾的习惯。作为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可归为4科6属12个种,最常见的有:纹沼螺、赤豆螺(傅氏豆螺)、长角涵螺。这些螺均为坑塘、沟渠中小型螺类,适应能力强。各种螺感染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的程度各地报道不相同,而且感染率随季节变化。在螺体内,肝吸虫(华支睾吸虫)一般只发育至尾蚴阶段。但也有报道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在螺
体内能发育成为囊蚴,这可能是尾蚴成熟后因环境变迁,螺不能在水内生活,尾蚴不能逸出,而进一步发育为囊蚴。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选择性不强,我国已证实的淡水鱼宿主有15科57属101种。但从流行病学角度看,起传播作用的主要是常见的经济鱼类和常见的野生鱼类。养殖的淡水鲤科鱼类,如草鱼(白鲩)、青鱼(黑鲩)、鲢鱼、鱅鱼(大头鱼)、鲮鱼、鲤鱼、鳊鱼和鱼等特别重要,是居民最常食用的鱼类。有调查报告,2006年在广东中山检查从鱼苗场购买的鲩鱼,含囊蚴阳性率为%。2009年在广东深圳市售的6种淡水鱼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为%~%,长春市市售淡水鱼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为平均为%,其中鲤鱼的感染率为%。常见的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克氏鲦鱼感染率很高,与儿童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病有关。在台湾省日月
潭地区,上述两种小鱼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甚至高达100‰2008年前的资料表明在黑龙江佳木斯和绥滨、广东珠江三角洲、安徽合肥、重庆、山东莱西、四川遂宁、吉林永吉等地麦穗鱼感染率曾达100‰囊蚴可分布在鱼体的各部分,如肌肉、皮、头、鳃、鳍及鳞等,一般以鱼肌肉最多,尤其在鱼体中部的背部和尾部较多。也可因鱼的种属不同,囊蚴的分布亦不同。除淡水鱼外,淡水虾如细足米虾、巨掌沼虾、中华长臂虾和螯虾等也可有囊蚴寄生。
3.易感人群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无性别、年龄和种族之分,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鱼肉的习惯。实验证明,在厚度约lmm的鱼肉片内的囊蚴,在90℃的热水中,1秒钟即能死亡'75℃时3秒内死亡,70℃及℃时分别在6及15秒内全部死亡。囊蚴在醋(含醋酸浓度%)中可活2个小时,在酱油中(含%)可活5小时。
在烧、烤、烫或蒸全鱼时,可因温度不够、时间不足或鱼肉过厚等原因,未能杀死全部囊蚴。成人感染方式以食生鱼或未煮熟的鱼为多见,如在广东珠江三角洲、香港、台湾等地人群主要通过吃“鱼生”、“鱼生粥”或烫鱼片而感染;东北朝鲜族居民主要是用生鱼佐酒吃,辽宁、吉林和黑龙江部分地区居民有活吞小鱼,吃盐拌生鱼(小鱼)的习惯而感染;福建省晋江地区南安县部分居民喜食生虾也有感染。小孩的感染则与他们在野外进食为烧烤熟透的鱼虾有关。此外,抓鱼后不洗手、使用切过生鱼的刀片及砧板切熟食、用盛过生鱼的器皿盛熟食等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
生活史:
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乳动物(狗、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
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内,也偶见于胰腺管内。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类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成为胞蚴,再经胚细胞分裂,形成许多雷蚴,每个雷蚴又进一步分裂,发育为许多尾蚴,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
尾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则侵入其肌肉等组织,经20~35天,发育成为囊蚴。囊蚴呈椭球型,大小平均为×,囊壁分两层。囊内幼虫运动活跃,可见口、腹吸盘,排泄囊内含黑色颗粒。囊蚴在鱼体内可存活3个月到1年。
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幼虫进入胆总管循胆汁逆流而行,在几个小时内部分幼虫即可到达肝内胆管。但也有动物实验表明,幼虫可经过血管或穿过肠壁到达肝胆管内。囊蚴进入终宿主体内至发育为成虫并在粪中检到虫卵所需时间随宿主种类而异,人约1个月,犬、猫约需20~30天,鼠平均21天。人体感染的成虫数量差别较大,曾有多达21000条成虫的报道。成虫寿命约为20~20年。
致病: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减退、四肢无力、肝区痛、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明显。临床上病症多表现为慢性症状,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水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胆管癌、甚至死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肝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
防治:
1、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和感染者;治疗药物应用最多的是吡喹酮(praziquantel)与阿苯达唑(albendazole)。家养的猫、狗如粪便检查阳性者应给予治疗。根据近年全国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防治经验,在重感染地区(感染率超过40%),采用全民服药的技术措施,在感染率低于20%的地区,采用重点人群防治的技术措施,经过一年的防治,均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进入鱼塘。结合农业生产清理塘泥或用药杀死螺狮,对控制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本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应抓住经扣传染这一环节,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3、保护易感染人群:做好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自觉不吃生的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食的厨具要分开使用。不要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等动物,以免引起感染。应加强鱼类等食品的卫生检疫工作。
很久以前就听说,全称为"中华分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华支睾吸虫病应抓住经口传染这一环节,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做好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自觉不吃鱼生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吃的厨具要分开使用。家养的猫、狗如粪便检查阳性者应给予治疗,不要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狗等动物,以免引起感染。加强粪便管理,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下鱼塘。结合农业生产清理塘泥或用药杀灭螺蛳,对控制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药物,应用最多的是吡喹酮与阿苯哒唑。 实验显示蘸料不能杀死肝吸虫囊蚴不少爱吃鱼生的人认为吃鱼生时只要蘸调料,既杀虫又消菌,但通过实验却得到相反结果,几组实验的囊蚴都还存活。最好吃熟鱼 常吃淡水鱼生要进行检查。淡水鱼最好不生吃,杀死肝吸虫囊蚴最好的办法是高温,超过90度只需要几秒钟肝吸虫就能被杀死,所以只有吃熟鱼才安全。 经常吃淡水鱼生的人一定要进行检查和杀虫,只需将粪便送检,发现有肝吸虫虫卵就能确诊,也可通过B超,CT五等可作为辅助检查。确诊已感染肝吸虫病后需马上治疗。 此外,不仅淡水鱼不能生吃,曾经在淡水、半咸水里生活过的海鱼也不能生吃。通常只有完全在海里生活的海鱼才可生吃。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轻度感染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重度感染时,才会出现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肝区痛等。长期严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肝吸虫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就是生吃或半生吃鱼肉,比如吃鱼生,吃未经煮熟的鱼肉,吃未经烤熟的野生小鱼。因此,在烧、烤、烫或蒸全鱼时,如果温度不够、时间不足或鱼肉过厚等原因都可能未杀死全部囊蚴。而鱼肉中的肝吸虫囊蚴甚至可通过砧板、菜刀、盆碟、碗筷等厨具交叉感染,然后进入人口,使人感染上疾病。 肝吸虫病其实易于防治,关键是看人们是否了解和认识肝吸虫病的危害,主动改变生吃鱼肉的习惯。实验证明,在厚度约1mm的鱼肉片内的囊蚴,在90℃的热水中,1秒钟即能死亡,75℃时3秒内死亡。如果以前有吃鱼生的习惯,建议做肝功能检查和肝脏B超检查,了解肝吸虫感染的情况,或者直接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粪检,查看是否感染肝吸虫。如果已经有感染的话,只要口服药物驱虫即可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乳动物(狗、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内,也偶见于胰腺管内。人不是华支睾吸虫的唯一宿主。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华支睾吸虫病应抓住经口传染这一环节,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治本病的关键。不吃鱼生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吃的厨具要分开使用。不要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狗等动物,以免引起感染。加强粪便管理,不让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下鱼塘。结合农业生产清理塘泥或用药杀灭螺蛳,对控制本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防治血吸虫病的意义,你可以先从血吸虫病流行历史及现状谈起,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防治情况,其后取得的成果,然后血吸虫病疫情的反弹和目前的现状和严峻形势。其中穿插国家领导讲话批示及相关政策表明国家对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重点要提到目前全国的流行状况、病人数、晚期病人数、急性病人数、钉螺面积等重要数据以支持你的论点。至于洞庭湖退田还湖概况应该有很多论文有提到,你用关键词“洞庭湖”和“退田还湖”应该就可以搜索到相关论文。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血吸虫病基本知识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1年,我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市、自治区)中,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以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四川省和云南省(山区2省)以及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江苏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其余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4省已达到疫情控制标准。截止2011年,全国实有钉螺面积372﹑,主要分布于安徽、湖北和湖南等省。全国估计血吸虫病病人286﹑836人,其中晚期病人30﹑028人,急性血吸虫病病人3例,较2010年的43例下降了。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今年3例急血均为湖区疫情控制省感染后由传播阻断省上报的国内输入性疾病。因此,为保证急性血吸虫感染疫情的监测质量,防止达标后疫情回升,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4省应进一步加强急血防控工作力度病开展督导。致使人、畜得病的血吸虫有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和湄公血吸虫等5种。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其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和童虫6个阶段。尾蚴一旦与宿主的皮肤接触,10秒钟即可侵入宿主皮肤。血吸虫病的流行由以下5个环节构成:①传染源排出虫卵;②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③毛蚴浸入中间宿主-钉螺;④毛蚴在钉螺内发育,逸出尾蚴;⑤尾蚴感染终宿主-人、畜等哺乳动物。构成血吸虫病传播和流行因素有三个:一是要有传染源(病人、病畜)散布血吸虫卵;二是要有传播媒介,必须经过中间宿主-钉螺来传播;三是要有易感人群,接触“疫水”(含血吸虫尾蚴的水称疫水)而发病。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血吸虫病,以4—10月发生感染的机会最多。一般来说,急性血吸虫病感染以夏季最为常见,尤以6—10月多见。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异位四型。概括来说,急性患者出现发热、尾蚴性皮炎、腹痛腹泻、咳嗽、肝脾肿大等症状,发热是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判断病情的一个重要依据;慢性患者可有腹痛、腹泻、全身乏力、贫血;到了晚期,患者肝脾肿大,常有腹水,形成“大肚子”病。凡虫卵在门静脉及分支以外血管所属脏器内沉积所引起的病变,称异位血吸虫病。二、血吸虫病预防与治疗感染血吸虫病的主要方式有生产和生活接触疫水,为防止和减少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机会,可采取如下措施:(一)集体防护措施1、改造自然环境。2、改进生产方式。3、改革生产工具和改进操作方法:经常在水上生活和作业的人,应尽量做到以工具代替下水生产。4、减少接触疫水的人数: 尽可能压缩生产接触疫水的人数,尤其是易感人群,在进行抢险、清障、修堤时,要进行合理分工,尽量减少下疫水的人数和接触疫水的时间。对非生产性接触疫水的人要劝阻。5、杀灭水中尾蚴。在感染性钉螺多,因生产、施工、防汛抢险等必须下水的地方,应在下水前用药物杀灭尾蚴,防止大批人群感染,甚至急性感染。杀灭尾蚴的药物和用量:生石灰,每10 m3量施用3kg;10-20%的六六六乳剂,每平方米水面喷洒10ml;氯硝柳胺,每立方米水用2g。6、建立安全带。湖沼地区工作站点、居住地周围内,灭光钉螺,使居民点与有螺地带之间建立一条安全带。对暂时难以消灭的易感地带,要作好“此地接触血吸虫病疫水危险”的标志,以避免误入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病,设立防护监督岗。7、消灭重点区钉螺。(二)个人防护措施1、尽量避免或减少接触疫水:在不得不接触疫水的时候,可以穿带防护用具或涂抹防护霜防止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2、穿戴防护用具:如缠布绑腿、穿长统胶鞋、下水裤等,可阻止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使用以1%的氯硝柳胺浸泡的血防衣裤、手套、袜子、绑腿等,防护效果更好。3、涂擦防护药物有:皮避敌、防蚴霜、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和油膏等。药物的防治效果多数只能维持4小时左右。如下水时间长,应增加涂药次数。4、口服预防药物青蒿琥酯:用于整个血吸虫病感染季节的预防:使用者于感染季节开始,接触疫水后7天口服首次6 mg/kg(成人3片),以后每隔15天服药1次,直至感染季节结束,并于未次服药后7天再服1次。本方案适用于在疫区长期接触疫水的作业人群。用于中短期接触疫水人员的预防:① 接触疫水1个月以内者,于接触疫水后7天口服青蒿琥酯6mg/kg,以后每隔7天服1次,脱离接触疫水后7天再服一次;如接触疫水持续时间不到7天,则于首次接触疫水后第7天服药1次,第14天和第15天各服一次,共3次。② 接触疫水1-2月者,于接触疫水后第7天首剂青蒿琥酯6mg/kg,以后每隔7-10天服药1次,脱离接触疫水后7天再服一次。③ 接触疫水3个月以上者,于接触疫水后,每隔7-15天口服青蒿琥酯6mg/kg,脱离接确疫水后7天再服1次。禁忌证:早期孕妇禁用;有心、肝、肾疾病,药物过敏史和血液病患者忌用。用药注意事项:为确保用药安全,以餐后服药为宜,且不在高空和水上作业现场服用。如与吡喹酮联合使用,必须在服用吡喹酮后5-7天再服用本药。5、安全饮用水:在流行区,不论是湖沼地区还是山丘地区,人们因生活饮用疫水而感染血吸虫病的情况较为普遍,要切实做好安全饮用水。① 开挖水井:饮用井水,不仅可以防止血吸虫尾蚴感染,还可以预防肠道疾病的传播。② 分塘用水:要饮用没有钉螺的塘水。一定要采取措施灭光钉螺,并做到饮用水应分开,保持饮用水安全、卫生。③ 河心深处汲水:尾蚴一般分布在水表面,船、渔民用水可采用河心深处汲水方法,以减少感染。④ 杀灭尾蚴,减少感染,杀蚴方法如下:加热:将水烧热至60℃以上即可杀尾蚴。药物杀蚴:主要药物有漂白粉、碘酊、生石灰及氯硝柳胺等。(三)药物治疗吡喹酮是目前唯一用于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药物,且不良反应轻和疗效高,在血吸虫病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急性血吸虫病: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吡喹酮用量,成人总量一般采用120mg/kg体重(儿童140mg/kg),6日疗法,每日剂量分3次服,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1天第2天分服完,其余二分之一剂量在第3-6天分服完。慢性血吸虫病:常用疗法有两种:①常规的治疗方法为成人总剂量60mg/kg体重(儿童体重不足30kg者总剂量可加至70mg/kg),2日疗法,每日量分2-3次在餐间服,体重超过60kg者不再增加剂量,仍按60mg/kg服药。②在疫区大规模治疗中多采用成人总剂量40mg/kg体重1日疗法,总剂量1次顿服或分2次服。服药期间或服药结束后3-5天内,应注意休息,减轻体力劳动,避免高空和水上作业。晚期血吸虫病:近期粪便孵化阳性或直肠镜检获活卵或近期变性卵,或距末治疗3年,环沉率仍≥3%的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均需进行病原治疗。对大多数肝脏代偿功能良好的晚期病人,可用2天疗法总剂量60mg/kg。对年老、体弱、肝功能均较差或有明显夹杂症的病人可用3天疗法总剂量60mg/kg或6天疗法90mg\kg。对有腹水的晚期血吸虫病人应在腹水消退并稳定在半年以上腹水未起,或近期内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在停止出血半年以上,且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可用总剂量为50-60mg/kg的2天或3天疗法。早期治疗血吸虫感染 主要用于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防洪抢险接触疫水的人群, 以防止急性血吸虫病和减低感染率。其用法为接触疫水后1个月,口服1剂吡喹酮40mg/kg,若持续接触疫水,则每个月服吡喹酮40mg/kg,脱离接触疫水后2个月再加服1剂吡喹酮。三、血防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控制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提高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改变不良卫生行为,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健康水平。血防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流行区的干部和群众,血防健教内容的针对性要强。如对领导,重点是宣传血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血吸虫病对人民生产、生活的严重危害;对基层卫生人员则进行血防业务知识的指导;而对群众就介绍血吸虫病的基本常识、危害性及个人防护等。知晓血吸虫病可防可治不可怕,不防不治危害大的道理。四、血吸虫病的防治方针、原则、重点、策略预防为主是我国传染源防治的总方针。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应当遵循这一方针。血吸虫病的预防制度是建立完善的血吸虫病防治体系的基础和关键。国家对血吸虫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防联控,人与家畜同步防治的工作原则,重点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即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被血吸虫感染的人、畜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病人、病畜的粪便直接入水,是造成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环节,解决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下水、下田问题,是解决主要矛盾,是“治本”的策略,是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措施。我国血防新策略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控制策略。新策略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粪便管理;加强家畜管理;结合农业、水利、林业建设项目;人畜查治病、健康教育、易感地带药物灭螺等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的宣传教育,正确传达知识信息。五、水利血防主要技术措施水利血防是结合水利工程建设,以环境改造灭螺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水利血防的主要任务是:遵循水利结合灭螺的原则,将水利血防工程纳入相关水利规划;结合河流综合治理、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小流域治理等水利建设项目,同时考虑血防设施的建设,一并设计,一并施工;对已建水利工程,根据需要进行整治改造,增补必要的血防措施。最终达到改善疫区水环境状况,阻止钉螺扩散、有效控制血吸虫病蔓延的目的。血吸虫生活史的许多阶段都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完成。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生存、分布扩散与水密切相关。钉螺为水陆两栖淡水螺类,孳生地区1月份平均温度在0℃以上,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上,全年降雨量在750mm以上。因此其四至分布,最北至江苏省宝应县(北纬33015,),最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北纬22037,),最东到上海市南汇县(东经120051,),最西是云南云龙县(东经98041,)。钉螺分布的高程,最低接近于0m(上海市),最高为2400m(云南省)。我国钉螺寿命一般为一年,有的可达2—3年,感染钉螺(阳性钉螺)的寿命为一般仅为3—6月。钉螺主要生活在杂草丛生的江湖洲滩、湖汊、河岸水线上下、稻田进出水口、沟渠等处。江湖洲滩一般每年都被洪水淹没,滩地肥沃潮湿、杂草丛生、有利钉螺孳生。但由于滩面广阔,形成过程中地形有高有低,根据滩面高程不同,淹水时间长短不同,钉螺分布也有所不同。一般一年水淹时间8个月以上的滩地未发现钉螺,淹水日数极少或不淹水的一般也未发现钉螺,淹水-5个月的洲滩钉螺较多。根据钉螺孳生环境,可分为水网型、湖沼型、山丘型(丘陵和山区)三种类型。钉螺的远距离迁移和大面积扩散主要是依靠水力输送。水流输送钉螺主要有三种方式:水面漂浮输送、推移输送和悬移形式输送。水利血防技术措施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是结合堤防建设、灌渠涵闸改造、河道洪道整治、人畜饮水和小流域治理等水利工程,改造钉螺孳生环境,阻止钉螺沿水系扩散,减少人群感染血吸虫病机率。水是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环境,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水利血防主要是结合江河综合治理、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改变钉螺生存环境,防止钉螺孳生扩散,从而达到减少人群感染血吸虫病机率的目的。水利血防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如下:1)河道护坡、渠道硬化灭螺。在进行防洪、河道治理或灌区建设、改造时,对河道或有螺渠道采用混凝土或其他材料衬砌,使钉螺无法生存和繁衍。2)隔断灭螺。在堤防外侧修筑护堤平台,覆盖堤脚和部分堤坡。结合筑台取土,一般形成宽3~5m、深2m的隔离沟,沟中常年淹水(每年至少持续8个月),从而隔断和杀灭钉螺。3)抬洲降滩灭螺。将江河(湖)中滩地高程降至常年水位以下,岸边洲地抬高至无螺分布的高程以上,使钉螺无法生存和繁衍。4)涵闸设沉螺池灭螺。在易感地带涵闸的闸口处修建沉螺池,使经过沉螺池的水流流速骤减,当钉螺随水流进入沉螺池时,沉淀于池底,防止钉螺向渠道扩散,池内钉螺用药物杀。5)中层取水。根据钉螺主要分布在河岸常水位线上下1m范围内的习性,将引水涵闸的进水口底板高程置于当地最低有螺分布高程以下2~3m,避开有螺水层取水。6)人畜饮水工程。采取建水厂、修蓄水池、打井等办法,解决疫区人畜饮用水安全问题,减少生活中接触疫水的机率。7)小流域治理。通过结合小型塘堰整治、坡面水系工程等小流域治理措施,改善疫区人居环境。长期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坚持“疫区优先治水,治水结合灭螺”的工作方针,使疫区水利工程在发挥水利功能的同时,对血吸虫病的防治起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水利专项规划报告(2004~2008年)》中水利行业血防规划内容,长江委水利行业血防建设内容分为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水利血防机构能力建设3个方面。其中工程措施包括改水工程、改厕工程和环改工程;非工程措施包括定期对疫区的水利职工查病、治病、防护和应急处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水利血防机构能力建设主要包括监测能力建设、管理和信息能力建设、科研能力建设等。六、预防禽流感知识禽流感主要是指禽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2013年4月经调查,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截至2013年5月29日10时,全国已确诊131人,37人亡,76人痊愈。病例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台湾、福建等地。1、临床表现诊疗方案指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 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2、发病症状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是会出现高热、呼吸困难。3、传播周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方案指出,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4、流行病学1)传染源。目前尚不明确,根据以往经验及本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推测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2)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3)易感人群。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显示人类对H7N9禽流感病毒易感。现有确诊病例多为成人。4)高危人群。现阶段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5、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以诊断。(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周内与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接触史。(2)诊断标准。①疑似病例:符合上述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生化及胸部影像学特征,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阳性并排除了季节性流感,可以有流行病学接触史。②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并且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重症病例:肺炎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为重症病例。2)鉴别诊断。应注意与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季节性流感(含甲型H1N1流感)、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6、日常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增强抵抗力。2)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禽的接触。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3)应尽量在正规的销售禽类的场所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 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均衡的饮食,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加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5)学校及幼儿园应采取措施,教导儿童不要喂饲野鸽或其他雀鸟,如接触禽鸟或禽鸟粪便后,要立刻彻底清洗双手。外出在旅途中,尽量避免接触禽鸟,例如不要前往观鸟园、农场、街市或到公园活动;不要喂饲白鸽或野鸟等。6)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亡。因此,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务必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与病禽类接触等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7)定期对所处环境消毒,杜绝空气或环境中的传染,消毒方法如下:(1)熏蒸法:取活消毒剂原液盛在塑料器皿中,放在房间或办公室中,每15平方放置一处。有人停留或办公时保持空气流通即可。无人时封闭进行放置半个时以上效果更好。(2)冲洗法:将活消毒剂稀释,可冲洗地板、宠物或禽畜的窝等,擦拭宠物或禽畜停留过的地方,或冲洗塑料餐具器皿。(3)喷雾法:将消毒剂稀释水,装塑料喷壶进行对需消毒的地方喷雾。7、习惯预防1)保持手部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2)避免手部接触眼睛、鼻及口。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遮掩口鼻。4)不随地吐痰,如要吐痰应将分泌物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5)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发烧时,应戴上口罩,并尽早就医。食物预防应该注意到:由于某些食物预防仅仅能通过增加机体营养成分而提高成功预防疾病的概率,并不能确切针对某一种疾病进行有效预防,所以以下所谓的食物预防均未经临床实验证实且有主观臆断之嫌,请有过敏体质人群慎重考虑。1、大蒜:大蒜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保护肝脏、调节血糖,保护心血管,抗高血脂和动脉硬化,抗血小板凝集。营养学专家发现,大蒜提取液有抗肿瘤的作用,建议每日生吃大蒜3—5克。2、芦荟:芦荟与金香、大蒜、洋葱、野百合一样属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干燥炎热的地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清热排毒、缓泻、消炎抗菌,增强免疫力,还可护胃保肝和护肤美容。3、香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香菇多糖可提高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还可促进T淋巴细胞的产生,并提高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4、番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有机酸及少量的蛋白质。有促进消化、利尿、抑制多种细菌作用。同时研究得出,番茄内含有可产生维生素A的类胡萝卜素,主要是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一段时间摄取番茄汁,体内番茄红素会明显增加,同时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得到增强。5、新鲜萝卜:因其含有丰富的干扰素诱导剂而具有免疫作用。6、新鲜蜂王浆:含有王浆酸和抗菌活性物质,具有很强杀菌、抑菌作用,有效提高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通过以上的介绍,我想大家对于这种新型病毒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段时间也尽量少吃肉类食品,多吃些蔬菜,增强抵抗力。
血吸虫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我国的血吸虫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解放后,经多年的防治,许多地方都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可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地区疫情反弹,急性感染病人增多,有些病的病因原体就是混在水中,当人类浸泡在水中,或用手脚玩水时,就有可能被感染。一但感染上这种疾病就会引起发烧,腹泻,肝脾肿大等病症。 在炎热的暑假中,大家有可能去一些湖泊戏水,那就要小心了。不要在有钉螺的池塘,小溪,湖泊里玩耍,以防感染上血吸虫病,影响我们的青少年发育成长。如果不幸染上了血吸虫病,一定要及时送到医院治疗,不能总想着:“没关系,过过就好了”而一拖再拖。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久,血吸虫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可恶的血吸虫,你等着吧!血吸虫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我国的血吸虫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解放后,经多年的防治,许多地方都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可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地区疫情反弹,急性感染病人增多,有些病的病因原体就是混在水中,当人类浸泡在水中,或用手脚玩水时,就有可能被感染。一但感染上这种疾病就会引起发烧,腹泻,肝脾肿大等病症。 在炎热的暑假中,大家有可能去一些湖泊戏水,那就要小心了。不要在有钉螺的池塘,小溪,湖泊里玩耍,以防感染上血吸虫病,影响我们的青少年发育成长。 如果不幸染上了血吸虫病,一定要及时送到医院治疗,不能总想着:“没关系,过过就好了”而一拖再拖。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久,血吸虫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可恶的血吸虫,你等着吧!
车大多哦中午的支持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