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您好,明朝李时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指导意见: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佢写成一本书 叫 本草刚目 参考: me 《本草纲木》 题解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其中新增716种药材,补充161种药物内容,纠举错误34条。 体例 《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 影响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敍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例如: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因此书中不免有些内容与现代的认识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铅粉辛寒无毒,现代则认为有剧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草鞋、男 *** 治蛇咬、女 *** 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部份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不过也正由于巨细靡遗的收录,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医书及本草借由纲目而保存下来。 传播 《本草纲目》先后流传到日本(1606年)、朝鲜、越南等地,1656年,波兰人卜弥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本,书名《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在欧洲维也纳出版。1676年米兰出版了义大利文译本,1735年以后又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 参考: *** 本草刚目 细路仔都知 明伐出了一个医药学家 (李时珍) His book is ^本草纲目^ 李时珍Li Shih Chen(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 《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目录[隐藏] 1 题解 2 体例 3 影响 4 传播 5 外部链接 题解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其中新增716种药材,补充161种药物内容,纠举错误34条。 体例 《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 影响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敍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例如: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因此书中不免有些内容与现代的认识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铅粉辛寒无毒,现代则认为有剧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草鞋、男 *** 治蛇咬、女 *** 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部份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不过也正由于巨细靡遗的收录,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医书及本草借由纲目而保存下来。 传播 《本草纲目》先后流传到日本(1606年)、朝鲜、越南等地,1656年,波兰人卜弥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本,书名《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在欧洲维也纳出版。1676年米兰出版了意大利文译本,1735年以后又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HY 参考: zh. *** /wiki/%E6%9D%8E%E6%97%B6%E7%8F%8D & zh. *** /wiki/%E6%9C%AC%E8%8D%89%E7%BA%B2%E7%9B%AE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本草刚目(.)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代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 [编辑] 体例 《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这种分类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评价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并且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本草纲目》中的一小部分条目仍不够科学,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死人枕席、男 *** 治蛇咬、女 *** 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药物」的药理作用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这部份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 传播 《本草纲目》先后流传到了日本(1606年)、朝鲜、越南等地,1656年,波兰人卜弥格(,1612年~1659年)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本,书名《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在欧洲维也纳出版。1676年米兰出版了义大利文译本,1735年以后又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 达尔文、林奈等欧洲科学家都阅读过这本书。 参考: *** and .
[16] 蒋关鲁,王力伟,杭红星.《路桥交界处地基附加应力修正计算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第X期, -.[15] 蒋关鲁,王力伟,杭红星.《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路桥变形耦合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第X期, -.[14] 蒋关鲁,王海龙,李安洪,张崇磊.《土质路基荷载下地基反力试验研究》. 铁道学报.2012年第X期, -.[13] 蒋关鲁,胡润忠,李安洪.《离心模型试验预测中等压缩性土地基沉降的可行性研究》.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1:11(6).[12] 蒋关鲁,孔祥辉,孟利吉,王智猛.《无砟轨道路基基床动态特性的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855-862.[11] 蒋关鲁,房立凤,王智猛,魏永幸.《红层泥岩路基填料动强度和累积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第1期, 124-129.[10] 蒋关鲁,房立凤,王智猛.《无砟轨道跨涵洞桩板结构路基及过渡段设计》.铁道标准设计.2009年第9期,1-5.[9] 蒋关鲁,王海龙,李安洪.《高速铁路路基基底应力计算方法研究》. 铁道建筑.2009年第4期,65-69.[8] 蒋关鲁,房立凤,张俊兵,程文斌.《郑西客运专线水泥改良黄土路基填料现场试验研究》.中国铁道科学,2009: . .[7] 蒋关鲁,詹永祥,魏永幸,孙利琴.《遂渝线土质路基无碴轨道桩-板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第十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册),2007: 316-324,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6] 蒋关鲁,赵如意,刘先峰.《京沪高速铁路饱和粉土地基碎石桩加固前后液化特性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 , suppl,71-75.[5] 蒋关鲁,吴丽君,李华明,顾湘生.《桩网结构加固京沪高速铁路饱和松软土地基的研究》.第十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07:274-277,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4] 蒋关鲁,刘先峰,张建文,赵如意.《高速铁路液化土地基加固技术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6: , , 84-91.[3] 蒋关鲁,詹永祥,陈睿,牛国辉.《无碴轨道桩板结构路基设计理论及计算理论的探讨》.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05: 398-401,武汉,长江出版社.[2] 程鸿鑫,蒋关鲁. 《大理岩在低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研究》.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1] 蒋关鲁,陈国辉.《加荷速率对岩石力学性态的影响》.勘察科学技术.1990年第05期.[39] 王智猛,蒋关鲁,魏永幸,胡安华.《达成线红层泥岩路基循环加载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第12期,1888-1893.[38] 冯立臣,蒋关鲁,王志猛,魏永幸.《客运专线土质路基无砟轨道基床动态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铁道建筑.2008年第8期,78-81.[37] 詹永祥,蒋关鲁,魏永幸.《无碴轨道桩板结构路基在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分析》.中国铁道科学,2006: . .[36] 肖宏,蒋关鲁,魏永幸,王迅.《桩网结构模型试验柔性拱研究》.岩土力学,2008年: . .[35] 魏永幸,蒋关鲁.《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关键技术探讨_以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为例》.铁道工程学报.2006年第5期, 39-44.[34] 吴丽君,蒋关鲁,李安洪,庞云刚.《控制基质吸力的非饱和粉质粘土固结试验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第4期,66-70.[33] 詹永祥,蒋关鲁,牛国辉,魏永幸.《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桩板结构路基模型试验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7: , , 400-404.[32] 严栋,蒋关鲁,刘先峰.《京沪高速铁路饱和粉土液化特性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8年: . .[31] 詹永祥,蒋关鲁.《CFG桩桩-网结构地基抗液化性能数值分析》.中国铁道科学,2008: . .[30] 李华明,蒋关鲁,吴丽君,王智猛.《黄土地基动力沉降特性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9年: . ,[29] 肖宏,蒋关鲁,魏永幸,赵如意.《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桩网结构模型试验研究》.铁道学报, 2007: , .(EI 072410652010)[28] 胡安华,蒋关鲁,王智猛,魏永幸.《高速铁道路基红层泥岩填料力学特性试验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08年第2期, 21-25.[27] 詹永祥,蒋关鲁,胡安华,魏永幸.《遂渝线无碴轨道桩板结构路基动力响应现场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9年: . .[26] 刘先峰,蒋关鲁,李华明,顾湘生.《京沪高速铁路饱和松软土地基抗震加固关键技术探讨》.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12月,增刊,68-72.[25] 刘志明,蒋关鲁,李安洪,庞应刚.《胶济客运专线非饱和土地基原位试验研究》.施工技术.2008年,第S2期,307-311.[24] 吴丽君,蒋关鲁,李安洪,梁栋.《非饱和粉质粘土固结压缩特性及体变试验研究》.现代地质,2009年第3期,559-563.[23] 詹永祥,蒋关鲁,牛国辉,魏永幸.《桩板结构路基动态模型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8年: . , 2097-2101.[22] 房立凤,蒋关鲁,张俊兵,程文斌.《郑西客运专线路基黄土填料水泥改良试验研究》.铁道标准设计.2008年第9期, 4-7.[21] 肖宏,蒋关鲁,魏永幸.《遂渝线无碴轨道桩网结构地基处理技术探讨》.铁道工程学报.2006年第4期, 22-25.[20] 李华明,张忠,赵如意,蒋关鲁.《郑西客运专线灰土桩桩网结构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设计初探》.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12月,增刊,97-101.[19] 张建文,蒋关鲁,刘先峰.《饱和粉土地基液化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路基工程, 2006: , .[18] 吴丽君,蒋关鲁,李安洪,庞应刚.《胶济客运专线非饱和原状粉质黏土固结试验》. 铁道建筑.2009年第5期,100-104.[17] 王智猛,蒋关鲁,魏永幸.《红层泥岩填料物理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路基工程, 2006: , .[16] 王智猛,蒋关鲁,李华明,魏永幸.《遂渝线无碴轨道道岔区基床现场实车试验研究》.铁道建筑.2008年第10期,84-87.[15] 肖宏,蒋关鲁,魏永幸.《遂渝线无碴轨道桩网结构解析计算探讨》.铁道建筑, 2006: , .[14] 牛国辉,蒋关鲁,詹永祥,魏永幸.《无碴轨道桩板结构路基大比例动态模型试验研究》.铁道建筑技术, 2007: , , 1-5.[13] 陈睿,蒋关鲁,魏永幸.《无碴轨道桩板结构路基离心模型试验研究》.铁道建筑技术, 2006: , , 1-4.[12] 刘先峰,蒋关鲁,张建文.《CFG桩加固液化土地基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路基工程,2006: , , 54-56.[11] 詹永祥,蒋关鲁,牛国辉,郭建湖.《武广线高边坡陡坡地段桩板结构路基的设计理论探讨》.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12月,增刊, 94-96.[10] 李华明,蒋关鲁,刘先峰.《CFG桩加固饱和粉土地基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岩土力学,已录用[9] 王智猛,蒋关鲁,魏永幸,胡安华.《高速铁路基基床现场循环加载试验研究》.岩土力学.已录用[8] 王景芝,蒋关鲁,李安洪,肖红兵.《饱和全风化花岗岩地基土压缩特性的研究》. 铁道建筑.2009.已录用[7] 张中云,蒋关鲁,王智猛.《红层泥岩改良土填料物理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四川建筑,2008年第1期, 101-102.[6] 詹永祥,蒋关鲁,魏永幸.《桩板结构路基沉降影响因素的有限元分析》.路基工程,2007: , , 12-14.[5] 胡安华,蒋关鲁,魏永幸.《无碴轨道桩板及桩网结构路基长期观测研究》.路基工程,2009: , , 68-70.[4] 王智猛,蒋关鲁,魏永幸.《红层泥岩土邓肯-张模型参数试验研究》.路基工程.已录用[3] 詹永祥,蒋关鲁,魏永幸,陈睿.《无碴轨道桩板结构路基设计与计算》.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 723-729,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 赵如意,蒋关鲁,刘先峰,张建文.《沉管挤密碎石桩加固液化土地基的振动台试验研究》.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6: , .[1] 詹永祥,蒋关鲁.《土质路基上桩板结构路基设计关键性技术探讨》.路基工程,2009: , , 29-30.日文论文1) 蒋関鲁, 木幡行宏, 须长诚. 粗粒材料の微小ひずみレベルでの変形特性に及ぼす影响因子[J]. 鉄道総研报告, 1998, 12(4): 49–54. (JIANG , KOHATA Y, SUNAGA M. Some factors affecting small stiffness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sandy gravel[J]. Journal of Railway Tech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1998, 12(4): 49–) 蒋関鲁, 木幡行宏. 缲返し载荷履歴を受けた粒度调整砕石の三轴せん断特性[J]. 鉄道総研报告, 1998, 12(4): 43–48. (JIANG , KOHATA Y.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a well-graded crushed gravel subjected to cyclic triaxial loading[J]. Journal of Railway Tech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1998, 12(4): 43–) E., SEKINE, Y., Kohata, ., Jiang, S., YAZAKI and H., NAGATO (2000),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ailroad ballast” Jour. of Railway Tech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 , 43 ~ 48, (in Japanese).4) Y., KOHATA, ., JIANG, F., TATSUOKA and N., OGATA. (1994) “Effect of curing duration on 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properties of cement-treated soils”, Proc. Japan Symposium on Cement-system-stabilization soil of JSSMFE, 137 ~ 142, (in Japanese).5) 蒋関鲁・龙冈文夫・佐藤刚司・木幡行宏・藤守真治、(1995), 「大型三轴试験による粗粒材の変形特性・异方性」、第30回土质工学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739 ~ ) 蒋関鲁・龙冈文夫・佐藤刚司・古関润一、(1995), 「缲返し大型三轴试験による粗粒材の弾性変形特性」、土木学会第50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 pp. 300 ~ ) 木幡行宏・蒋関鲁・龙冈文夫、(1995), 「セメント改良砂质土の一轴圧缩変形特性に及ぼす养生日数に影响」、土木学会第50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 pp. 340 ~ ) 蒋関鲁・龙冈文夫・佐藤刚司・小高猛・木幡行宏、(1996), 「砾の広范囲な応力状态における微小ひずみレベルでの変形特性とその异方性」第31回土质工学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693 ~ ) 木幡行宏・蒋関鲁・関根悦夫・村田修、(1996), 「砾材を用いた鉄道盛土の転圧试験―各种试験による変形系数の比较―」、第31回土质工学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2349 ~ ) 蒋関鲁・龙冈文夫・古関润一・木幡行宏、(1996), 「大型三轴试験による缔固めた砾の変形・强度特性」、土木学会第51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A, pp. 96 ~ ) 汤川保之・蒋関鲁・大石嘉彦・古関润一・山口勇、(1996),「三轴圧缩试験による粘土混じり砾の変形特性」、土木学会第51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A, pp. 92 ~ ) 蒋関鲁・木幡行宏・関根悦夫・宫本秀郎・长戸博・铃木真一、(1997),「道床バラストの変形・强度特性に及ぼす缲り返し履歴の影响」、第32回地盘工学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647 ~ ) 木幡行宏・蒋関鲁・须长诚・関根悦夫・宫本秀郎・长戸博・铃木真一、(1997),「大型三轴圧缩试験による种々の道床バラストの强度・変形特性」、第32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649 ~ ) 木幡行宏・蒋関鲁・関根悦夫・宫本秀郎・长戸博・铃木真一、(1997),「道床バラストの缲返し载荷中の変形特性について」、第32回地盘工学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651 ~ ) 蒋関鲁・木幡行宏・须长诚、(1997),「砾の変形・强度特性に及ぼす密度の影响」、土木学会第52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 IIIA, pp. 82 ~ ) 木幡行宏・蒋関鲁・须长诚、(1997),「粒度调整砕石の除荷・再载荷时の変形特性」、土木学会第52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 IIIA, pp. 84 ~ ) 平野圭一・蒋関鲁・舘山胜・筑摩栄・龙冈文夫、(1997),「砂质土盛土材の変形・累积ひずみ特性」、土木学会第52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 IIIA, pp. 146 ~ ) 蒋関鲁・木幡行宏・龙冈文夫,(1998), 「缲返し载荷を受ける砾の変形特性」,第33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745 ~ ) 矢崎澄雄・関根悦夫・木幡行宏・蒋関鲁,(1998), 「异なる石质による道床バラストの沈下特性に関するー考察」,第33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743 ~ ) 木幡行宏・蒋関鲁・村田修,(1998), 「室内三轴圧缩试験・原位置试験による砾地盘の変形系数」,第33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703 ~ ) 蒋関鲁・木幡行宏,(1998), 「缲返し载荷を受ける砾の変形・强度特性に及ぼす密度の影响」、土木学会第53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 IIIA, pp. 208 ~ ) 大西达人・蒋関鲁・村本胜己,(1998), 「小型模型を用いた软弱地盘上の省力化轨道の载荷试験」、土木学会第53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 IIIA, pp. 404 ~ ) 木幡行宏・蒋関鲁・石冢友常,(1998), 「缲返し载荷履歴を受けた道床バラストの変形・强度特性」、土木学会第53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 IIIA, pp. 204 ~ ) 蒋 関鲁・舘山 胜・青木一二三・米泽 豊司・龙冈 文夫・古関 润一,(1999),「低拘束圧での砾の动的変形・强度特性の研究」,第34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1051 ~ ) 青木 一二三・松室 哲彦・蒋 関鲁・舘山 胜・龙冈 文夫・古関 润一,(1999),「低拘束圧下での砂质土の动的変形・强度特性の研究」,第34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1049 ~ ) 木幡行宏・蒋関鲁・柳瀬 昭宏,(1999),「発生バラストの缲返し変形特性に及ぼす滞水の影响」,第34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1047 ~ ) 蒋 関鲁・舘山 胜・青木一二三・梅原秀夫・松室哲彦,(1999),「ロームの累积変形特性」,土木学会第54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A, pp. 186 ~ ) 舘山 胜・蒋 関鲁・青木一二三・米泽 豊司,(1999),「砂质土の累积変形特性」土木学会第54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A, pp. 142 ~ ) 木村 英树・青木一二三・米泽 豊司・蒋 関鲁・舘山 胜,(1999)「低拘束圧でのロームの动的変形・强度特性」土木学会第54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A, pp. 188 ~ 189. 30) 贝瀬 弘树・蒋 関鲁・舘山 胜・米泽 豊司・青木一二三,(1999),「ロームの室内冻上试験」土木学会第54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B350, pp. 700 ~ ) 米泽 豊司・青木一二三・蒋 関鲁・野口守・堀井克也,(1999),「ロームの室内冻上试験结果の考察」土木学会第54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B351, pp. 702 ~ ) 蒋関鲁・舘山胜・梅原秀夫・青木一二三・龙冈文夫,(2000),「地盘材料のせん断刚性,减衰定数のひずみ依存性」,第35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57 ~ ) 山田孝弘・馆山胜・小岛谦一・贝瀬弘树・蒋関鲁,(2000),「不整形基盘上の无対策盛土の液状化试験」,第35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1665 ~ ) 神田政幸・滝沢聡・棚村史郎・村田修・蒋関鲁,(2000),「流动化処理土の非排水せん断挙动に及ぼす细粒分含有率の影响」,第35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1075 ~ ) 蒋関鲁・舘山胜・山田孝弘・小岛谦一・泽田亮,(2000),「不整形地盘の液状化対策工実験」,土木学会第55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B-20436) 舘山胜・小岛谦一・泽田亮・山田孝弘・蒋関鲁,(2000),「液状化地盘上の盛土に関する模型振动実験」,土木学会第55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B-20537) 青木一二三・松室哲彦・舘山胜・小岛谦一・蒋関鲁,(2000),「セメント改良土の変形・强度特性」,土木学会第55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B-21838) 蒋関鲁・舘山胜・渡辺健治・青木一二三・古関润一・龙冈文夫,(2001),「液状化地盘上における桥台の振动実験」,第36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1845 ~ ) 舘山胜・渡辺健治・蒋関鲁・青木一二三・古関润一・龙冈文夫,(2001),「液状化地盘上におけるセメント改良补强土桥台の振动実験」,第36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1847 ~ ) 村本胜己・関根悦夫・蒋関鲁,(2001),「缲返し荷重を受けるバラストの粒度と强度・変形特性に関する検讨」,第36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pp. 0173 ~ ) 蒋関鲁・舘山胜・平山勇治・矢口直幸・垂水尚志・花森一郎,(2001),「ポリマー混合土の开発」,土木学会第56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B-16542) 平山勇治・舘山胜・矢口直幸・垂水尚志・蒋関鲁・花森一郎,(2001),「ポリマー地盘改良材の选定に関する検讨」,土木学会第56回年次学术讲演会论文集、III-B-16343) 蒋関鲁・舘山胜・平山勇治・山田岳峰・花森一郎,(2002),「ポリマーで部分地盘改良した盛土の液状化実験」,第37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44) 舘山胜・平山勇治・矢口直幸・蒋関鲁・山田岳峰・花森一郎,(2002),「ポリマーで全面地盘改良した盛土の液状化実験」,第37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45) 渡辺健治・舘山胜・蒋関鲁・青木一二三・米泽 豊司・龙冈文夫,(2002),「セメント改良力土の强度特性に関する大型三轴试験」,第37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46) 関根悦夫・榎本秀明・蒋関鲁,(2002),「ゴミ焼却灰を原料として溶融固化物の変形・强度特性」,第37回地盘地盘研究発表会论文集 1) ., JIANG, F., TATSUOKA, A., FLORA and J., KOSEKI. (1997). “Inherent and stress-state-induced anisotropy in very small strain stiffness of a sandy gravel”, Geotechnique 47, No. 3, 509 ~ ) ., JIANG, Y., KOHATA and F., TATSUOKA. (1999). “Smal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t low pressure of dense gravel”, Proc. of Second Int. Symposium on Prefailur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materials, IS Torino’ 99, Balkema, Vol. I, 291 ~ ) JIANG Guanlu, LIU Xianfeng, ZHANG Jianwen, ZHAO Ruyi .《Shaking table test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of saturated silty soil for high speed railway》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 2007. Front. Archit. Civ. Eng. China (2007), 1(3): 353-360.4) ., JIANG,A., FLORA, Y., KOHATA, F., TATSUOKA. (1994).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ense gravel at small strains in triaxial tests”, Proc. 29th Japan National Conf. on SMFE, JSSMFE, ~ )Y., KOHATA, F., TATSUOKA, L., WANG, ., JIANG, E. HOQUE and T., KOTAKA. (1997) “Modeling of non-linear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stiff geomaterials”, Geotechnique 47, No. 3, 563 ~ ) A., FLORA, ., JIANG, Y., KOHATA and F., TATSUOKA. (1994). “Small strain behavior of a gravel along some triaxial stress paths”, Proc. of Int. Symposium On Prefailur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materials, IS-Hokkaido ’94, Balkema, Vol. I, 279 ~ ) Y., Kohata, ., Jiang, O., Murata and F., Tatsuoka. (1999). “Elastic-properties-based modeling of non-linear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avels”, Proc. of Second Int. Symposium on Prefailur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materials, IS Torino’ 99, Balkema, Vol. I, 533 ~ ) F., Tatsuoka, G., Modoni, ., Jiang,., Anh Dan, A., Flora, M., Matsushita, and J., Koseki, (1999), “Stress-strain behavior at small strains of unbound granular materials and its laboratory tests.” 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DELLING AND ADVANCED TESTING FOR UNBOUND GRANULAR MATERILAS, January 21 and 22, 1999, Lisboa, Portugal. Balkema, 17 ~ ) Y., Kohata, ., Jiangand E., SEKINE, (1999).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ailroad ballasts as observed in cyclic triaxial tests”, Proc. Ⅵ ISSMGE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Seoul, ) Y., Kohata, ., Jiang, and E., SEKINE. (1999),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railroad ballast subjected to monotonic and cyclic loading”, Porc. 4 World Congress on Railway Research, Tokyo, ) M., KODA, S., TANAMURA, O., MURATA, S., TAKIZAWA and ., JIANG, (2000), “Mixing design of liquefied stabilization soil with sand”, Proc. of Int. Symposium on Coast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Practice, IS Yokohama’ 2000, Balkema, , 653 ~ ) K., WATANABE, M., TATEYAMA, ., JIANG, ., LOHANI and F., TATSUOKA. (2003).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ement-mixed Gravel Evaluated by Large-scale Triaxial Tests”, Proc. of 3rd Int. Symposium on Prefailur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materials, IS Lyon’ 03, Balkema, Vol. I, )J., DONG, ., JIANG, O., ENDO and F., TATSUOKA. (1993). “Effect of bedding error on stiffness and damping ratio of gravel in cycle triaxial tests”, Proc. 46 Annual conf. of JSCE, III, pp684 ~ 685 1.专利名称:红层泥岩填筑高速铁路路基及其构筑方法申请号:申请日:授权公告号:CN 101153475 B授权公告日:.专利名称:无碴轨道钢筋混凝土桩网结构路基及其构筑方法申请号:申请日:授权公告号:CN 101144256 B授权公告日:.专利名称:无碴轨道路基及其构筑方法申请号:申请日:授权公告号:CN 1916277 A授权公告日:.专利名称:高速铁路液化土地基-路基抗震加固构造申请号:申请日:公开公告号:CN101654899 A公开公告日:.专利名称: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液化土地基抗震路桥过渡段构造申请号:申请日:公开公告号:CN101691724 A公开公告日: 1.专利名称: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液化土地基抗震路桥过渡段构造申请号:申请日:授权公告号:CN 201530961 U授权公告日:.专利名称:高速铁路液化土地基-路基抗震加固构造申请号:申请日:授权公告号:CN 201530968 U授权公告日:.专利名称:红层泥岩填筑高速铁路路基申请号:申请日:授权公告号:CN 201095717 Y授权公告日:.专利名称:无碴轨道钢筋混凝土桩网结构路基申请号:申请日:授权公告号:CN 201095716 Y授权公告日:
主持并完成了湖南省教委科研项目《保险消费研究》、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我省失业保险与再就业工程研究》等三个课题。1992年10月出版了《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一书,该书是国内系统地研究中国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第一部专著。1994年3月又出版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一书,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崇台同志对此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参著了《现代消费经济词典》、《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消费经济学前沿》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40余万字。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一篇被评为“湖南省首次社会各界保险理论研究优秀论文”,一篇荣获“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湖南省保险学会颁发的优秀论文”二等奖,一篇被选入具有极高学术性和权威性的《中国经济文库》。这些论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中国经济理论界的高度赞扬。其业绩被收录刊登在《世界名人录》1998年版第4卷第397页中。
1 西夏文化若干问题刍议 甘肃社会科学 1999-02-282 吴广成论西夏述评 兰州大学学报 2000-10-103 略论西夏统治时期的西北屯田 固原师专学报 2000-02-154 略论蒙夏战争的特点及西夏灭亡的原因 固原师专学报 2000-08-155 再论元代西北屯田的几个问题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1997-11-156 略论《贞观玉镜统》 宁夏社会科学 1997-09-207 关于元昊若干问题的探讨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158 清乾嘉年间南巴老林地区的经济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 1957-06-159 吴玠吴璘抗金史迹述评 兰州大学学报 1963-07-0210 略论北宋初期的宋夏灵州之战 宁夏社会科学 1992-12-2611 试论西夏的历史分期——兼谈西夏立国方针的转变 甘肃社会科学 1992-10-2712 略论西夏的儒学 兰州大学学报 1992-09-3013 略论北宋自耕农经济的几个问题 李蔚; 高士荣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4-0214 试论元代西北屯田的若干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 1993-07-0215 试论宋金战争的几个问题 社会科学 1980-06-2916 论唃厮啰政权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李蔚 ; 汤开建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81-12-3117 略论曲端 兰州大学学报 1981-04-0218 周春《西夏书》评介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10-0119 略谈宋金战争的实质 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08-2920 略论西夏统治阶级的革新精神 兰州学刊 1983-08-2921 试论西夏立国长久的原因 宁夏社会科学 1985-06-3022 试用列宁“革命时机成熟三特征”的理论剖析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8-1523 西夏‘建官置兵不用禄食’弁析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4-0224 宋夏横山之争述论 民族研究 1987-06-3025 试论北宋仁宗年间宋夏陕西之战的几个问题 宁夏社会科学 1987-08-2926 试论宋代西北屯田的几个问题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8-04-0127 略论李德明 兰州大学学报 1988-04-01
党项在李德明
“联辽睦宋,左右逢源”的政策下,获得了几十年发展,
为了完成李继迁“西掠回鹘健马,北收吐蕃锐兵”的构想,在与回鹘、吐蕃近五十年的攻杀中,夺取了甘州、凉州重镇,李德明晚期,西夏已经基本完成了李继迁的战略目标。李德明的突然去世,使西夏独立称帝的责任落到了李元昊的身上。
首先是巩固内部,解决后方的潜在危机。
1035年,李元昊发兵攻打吐蕃的唃厮啰部,企图让其归顺,与安子罗苦战大半年,在渡河时被安子罗误导,党项军溃败,年底,又在河湟地区再次败给唃厮啰。第二年,唃厮啰内乱,李元昊乘机贿赂对方在郢城的首领,夺取了郢城,李元昊终于打败安子罗。他立刻腾出手从回鹘手中夺取了瓜州、沙洲、肃州三地,控制整个河西走廊。
其次是文化上的荒唐独立,
党项人原本姓拓跋,因为唐代平叛乱有功,被唐皇帝赐姓李,后来又被宋朝赐赵姓。
李元昊先是废除赵、李姓,同时下令强制全国三日内剃光头,
耳朵打孔佩戴重耳饰,为此他首先做表率秃发戴环。
三日内有不从者,以死罪论处,
一时间全国人民像发疯一样剃头。衣服上也有规定,
普通的平民只能穿青色衣服,各级官员也只能穿特定的服侍,
好区分高低贵贱。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创造西夏文字,发展西夏蕃书文化。对礼乐制度的也进行革新,他十分看不起唐宋礼乐,提倡“忠实为先,战斗为务”。
改九拜为三拜,五音为一音,如有不从,同样死罪论处,其它包括军政方面的改革多如牛毛。万事俱备,只欠一个宋朝的承认,元昊认为只要这样自己才算合法。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他遣使宋朝,宋朝当然不承认,下召“削夺赐姓官爵”,同时发布通缉令。
这成了元昊心中一个过不去的坎,他非要宋朝承认,立刻发动战争进攻宋边境,宋军大败,双方议和。和谈结果,
宋朝同意他以西夏主的名义称臣。然而对于元昊来说,没有直接承认,这让他很不舒服。
后期的元昊,残暴弑杀,为了稳固帝位,防止外戚篡位,无故诛杀了亲生母亲及其全族,自己的叔父和兄弟也不能幸免。不管如何,也总算完成了他称帝独立的梦想。
在900年前的陕甘宁大地上,有一个神秘的西夏王朝。它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政权,却没有被《二十四史》记录。西夏的建立者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名叫李元昊,党项人,属于北魏拓跋氏的后代。
李元昊前半生英明神武,后半生荒淫无道。他建立了能够与辽、宋金鼎足立的西夏王朝,却又弑母、杀妻、杀子、霸占儿媳后被儿子所杀。其一生,比西夏王朝更有故事。
党项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现在和匈奴、夷戎、回纥一样都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它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其中有一脉便是建立了北魏的拓跋氏。经过历史变迁,拓跋氏后人接受唐王的册封,被赐姓“李”,这便是西夏皇族的祖先。
一直到北宋初期,党项一族在西北地区已经站稳了脚,此时党项族头领李继迁便是西夏李元昊的爷爷。李继迁最后在与吐蕃人的战争中,中箭而亡,党项的领导权便传到了他的儿子李德明手中。
李德明奉行“联辽睦宋”的政策,与大辽结盟交好,和大宋互通商号,进行贸易往来。很快这种修生养息的政策,就使党项人民变得更加富足。祥符三年九月,李德明被辽册封为“西夏王”。李家父子的皇权路,也从此开始了。
天圣六年,李元昊奉命攻打甘州(甘肃张掖),随后又声东击西突袭西凉(甘肃武威),拿下瓜州(甘肃安西)。不久后李德明去世,大辽又册封李元昊为西夏王,但是他的野心已经不仅仅是个藩王了。
明道元年开始,李元昊率军先后攻占了河湟、回鹘、兰州、沙洲、肃州等地,完全控制河西走廊。并在治下施行一系列新的政策,首先废除自己的“李”姓,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号“兀卒”。
随后又下达“秃发令”,三天之内所有党项族民必须剃秃自己的头顶,穿耳戴重环饰。如有不从者,斩无赦。同时还按照级别为大臣们规定服饰,普通百姓则只准穿青绿色的衣服,以分贵贱。
同时他还亲自筹划和主持创制西夏文字的工作,并简化唐宋之风的礼乐制度,模仿宋朝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与宋朝大同小异的中央与地方官制体系。 还在河西走廊地区置以重兵,加强统治。
继位后不到六年的时间,李元昊就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为建国做好了准备。最终,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银川南郊筑坛祭天,登基为皇,国号“大夏”。同时派人把自己建国称皇的国书送给辽、宋两国皇帝。
建国前的李元昊可谓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但是登上皇位后的他却变得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杀虐。据说他下令为自己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陵墓,作为疑冢,其后为了保密又把劳工民夫统统杀掉。
李元昊的母亲卫慕氏,出生于党项大族。李德明时期,卫慕氏的弟弟卫慕山喜官居高位,是朝中的实权人物。卫慕氏又把侄女嫁给了儿子李元昊,卫慕氏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家族。
李德明死后,李元昊表现出了异样的野心和无尽的欲望。他为了排除异己,防止外戚篡权夺位,实行“峻诛杀”的政策。极大的损害了卫慕氏的利益,最终导致舅舅卫慕山喜意图谋篡。
不过还没等卫慕山喜动手,李元昊便派人把卫慕府邸围了个水泄不通,最后把卫慕山喜一家老小全部诛杀。不仅如此,李元昊还趁机把卫慕家族连根拔起,把所有卫慕族人赶到黄河边,通通溺死。
如果说屠灭卫慕家族是统治需要,但是李元昊接下来的行为则表现了其冷血无情的一面。作为卫慕族人的太后卫慕氏,自然不满儿子的所作所为。但是母亲的求情,反而激发了李元昊的凶残。
他亲手把毒酒端到了母亲面前,对其说道:“卫慕氏罪恶滔天,国法难以宽容母后,恕儿臣不能尽孝”。随后,对外宣称太后卫慕氏突患重病而死。用这种极端的手段,加强统治的稳定。
除此之外,卫慕家族还有一人存活在世上,那就是早年嫁给李元昊的卫慕氏妃子,他的表妹。但是不杀她,并不是因为李元昊良心发现,而是因为此时的卫慕妃身怀六甲,于是李元昊把她关在了深宫内。
在卫慕妃生下皇子后,皇后野利氏在李元昊身边吹耳旁风,说卫慕妃之子长的不像李元昊。元昊大怒,下令把卫慕妃和其所生之子一并处死。至此,李元昊杀舅弑母、杀妻杀子,世间再无卫慕一族。
李元昊的一生中,完全可计的共有6个妻妾。除了一个都罗氏早死之外,其他无人能够善终。他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沉迷气功而亡,立二儿子李宁令哥为太子。
太子成年后和没移氏定了亲,但是一次策马游玩时李元昊看到了年轻貌美的没移氏,当即收入帐下。作为儿子,李宁令哥也不敢说些什么,只能忍气吞声。
迎娶了没移氏以后,李元昊决心废除太子母亲野利氏的皇后之位,立没移氏为皇后,并处决太子舅舅一家。这里的野利氏就是先前吹耳旁风的那个,真可谓坏人自有坏人磨呀。
不久后,李元昊又打算废掉李宁令哥的太子之位,另立太子。这下太子坐不住了,在他人的挑唆下,李宁令哥和表兄野利浪烈持刀闯入后宫。打斗中李元昊的鼻子被儿子一刀削下,当晚便死在宫中。
都说最薄不过帝王心,为了加强统治,昭告天下自己为了皇权不惜一切,李元昊亲手把毒酒端到了母亲的面前。不过因果相报,几年后他自己也倒在了儿子的剑下。
病理主委是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学分会的领导,负责制定病理学分会的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各项工作。自分会成立以来,病理主委历届名单如下:第一届:邢元教第二届:张宏亮第三届:李庆民第四届:李庆民第五届:李庆民第六届:李庆民第七届:王春雨第八届:王春雨第九届:李建明第十届:李建明第十一届:李建明第十二届:胡光明第十三届:胡光明第十四届:胡光明第十五届:陈建华第十六届:陈建华第十七届:杨宗明第十八届:杨宗明第十九届:杨宗明第二十届:陈建华以上是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学分会历届病理主委的名单。他们都是业内知名的病理学专家,在病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为病理学分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得医学病理学的发展进程更加加快,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浅谈中药学发展略论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中医药学发展加大扶持,但是中药学的发展不尽人意,那么,对中药学发展略论是?
一、中药学发展概述
中药学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述:
(一)中药学的历史贡献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药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药理学专著,如明朝李时珍总结我国千余年来中药学的经验,于公元一五九六年刊行了《本草纲目》。此书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方一万一千余条、插图一千一百六十幅,在当时可说是集我国中药的大成,不仅汇集了以往各药学著作的精华,也对过去某些药书记述错误及不真实的数据和结论作了一些纠正和批判。据知,十六世纪的欧洲,尚无能名之为植物学的著作,直至一六五七年波兰用拉丁文译出本书后,才推动了欧洲植物学的发展。在《本草纲目》成书后近两百年,林纳才达到相同的水平。由于《本草纲目》的辉煌成就,该书被称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是研究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的重要参考数据。除此之外,中药学这一理论体系为中国文化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框架。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中药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道、气等,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内容,创建了道学等先进思想;而且天文、地理、气象、物候等古代的一些科技知识也在中药学理论体系中可以体现出来。
(二)中药学的优越性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看西医,吃西药,但是却忽视了中药独特的优越性。西药的优点是对症治疗见效快,但是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中药讲究“追根溯源”,不能孤立的看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必须要结合所有的.原因,这种思想对于今天来说仍然非常适用。
(三)中药学的发展状况
中药学从古至今都在不停地发展进步,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出现于汉代。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中药学著作,如魏晋南北朝的《本草经集注》,隋唐时期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等,此处不一一赘述。建国以后,我国对中医药事业大力发展扶持,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中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这些学术著作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
二、中药学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中医药学发展加大扶持,但是中药学的发展不尽人意,据统计,近年来中医院的药品收入持续低迷,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
(二)中药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药发展缓慢
中药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笔者认为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1)理论本身的欠缺与封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药理论的基层框架,而这一框架不但需要经验的积累,还没有一个严格科学的表现;(2)中药品种的复杂性:中药品种常常会呈现"一药多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等情况,一旦用错一点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所以加大了人们对于中药的恐惧,认为它不安全;(3)社会因素: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追求高效率,西医的出现大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中药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因此,人们逐渐的更加喜欢西医,而不太愿意去看中医。
2.中药事业后继乏人
中医院集中了大部分中医人才,基本都是中医药大学毕业,但在临床中真正按中医思想来指导诊疗活动的中医师,少之又少,特别是年轻中医师,连常用方剂的组成都不了解。
3.中药人才大部分有西药化趋势
詹秀琴曾经说过:"中药与西药相比,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多成分、多靶点,这与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特色是一脉相承的"的确,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不像西药,成分单一,看到一颗西药,了解了它的成分,你就能很快的知道里面的化学反应,明白它为什么能够治疗这种病,可是很明显,中药并不能,就算已知道一种药里面所包含的成分,可是你仍然无法很清楚明白的解释这一机理。可是,这并不代表着中药的理论体系不行,这既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劣势,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中,绝不能丢弃这一优势,去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就像西药一样进行实验室的合成,那么,这样就将中药进行了西化,根据如今的实验,我们就很轻松的知道了这一路子走不通。
三、措施与建议
相对来说,中药的优势还是有很多:中药方剂是中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中药大多来源于自然界,所以大多数中药还是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小,而且还可以通过配伍等来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而中药的养生理论又为中药的发展添上了更大的优势。笔者认为,要解决中药学医疗发展前景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健全中药标准化系统
标准化系统是由问题、活动、标准、机构、法规与制度等这些因素所构成。如今每一个因素都在不断的完善,力求完美。例如:建立了中医标准化专门管理机构来使中医标准制定工作可持续发展;再如:每五年一次的全国中药材普查,每五年更新一次《中国药典》也是为了能够建立一个标准化系统,使中药更加让人信服。
(二)完善法制与政策
积极推进中医和中药的法制建设,让中药能够在法律这个地方也能够有一席之地,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法律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的完善:对某些中药实行国家控制,实现中药的国家管理,让每一步都具有规范性,以确保不会有原则性的错误;加强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一些中药研发者提供专利保护,能够让他们更加有信心的为中医药事业做贡献。
(三)保障条件
中药发展的经费投入的增加,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研究团队能够无后顾之忧去探讨、研究中药;基地与平台建设的增加,例如全国的GAP生产基地,那里全面的、规范的中药材加工值得很多研究团队甚至是医疗团队的参观。
(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无论是什么行业,它都需要创新,而如今最显著的一个方法就是"中西医结合",也可以说"中西药结合",因为医药不分家嘛!而在中西药方面,我们就要深刻贯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一思想。无论什么理论体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优势,当然,也有不足,因此,我们就需要不断的完善,例如在理论体系方面:中药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只需要不断的去修葺即可,不要认为因为很多解释不通就去放弃,当今阶段,我们所要做的一个最大的事情就是让中药更具科学性,严谨性,以便于走出国门,走向全球。
(五)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对我国中药学的医疗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一些高等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可以加大中药学的启蒙教育以及课外实践以及开展相应的学术讲座等。
四、总结
对于目前而言,中药已经逐步走向现代化,无论这个效果是否显著,也无论这条道路是否畅通无阻,可是这至少说明了中药在不断的创新。而中药是药品无疑,同时,中药也是商品,随着全球化各方面的要求,中药也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外国市场,也许,中药的认可还需要一定的时日,可是,就像古语所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中药也同样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骄不躁,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效果。同时,我们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中药的现代化;坚持中药特色;坚持进行中药的创新性研究与发展。
现在毕业论文都需要查重,不能直接使用网上的文章,下面列举不同目的下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的获取方式。你如果是想获取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资料,可以去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询,里面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你如果是不知道中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先看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然后找篇优秀的中药学毕业论文模仿。本科毕业论文不对外公布、不上知网等数据库,网上流传的很多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佳且不是定稿,参照时注意鉴别。优秀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你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等内部数据库寻找,或者找论文指导老师求助一篇。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实验类居多,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实验数据和图谱需要实验获取,如果在校外实习,无法获取实验数据和图谱时,可以去药标网求助。中药学实验类毕业论文专业性强,只有本专业的并且有实验条件的才可很好的完成。
代表作《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载药数目:1892种(新增374种)。主要内容和体例:全书52卷,约200万言,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论分16部、60类。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主要成就和贡献:《本草纲目》集中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明朝时期,官方尊崇儒学,倡导孝悌,医学被视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这样的环境中,科举失意的知识分子大量涌入医学领域,改善了医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使医生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例如著名的医学家张景岳就是一位博学的知识分子,他撰著的《景岳全书》、《类经》等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医学类书,像王肯堂编撰的《证治准绳》、徐春甫编集的《古今医统大全》等在医学史上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划时代巨著《本草纲目》是一部被公认为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医药学巨著,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在传染病学方面,明代吴有性目睹当时疫病流行、死亡枕藉的惨状,而世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于1642年编著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专著——《瘟疫论》,给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吴氏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病原观点——杂气论。吴有性把这种不同于六气的异气称作杂气,虽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吴有性不可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这些病原微生物,但他肯定杂气是一种“无象可见”、“无声无臭”的物质。这一创见,是对传染病病原学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为了寻找预防和治疗烈性传染病的方法,在与当时危害人类比较严重的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大约在明代,我国就已经有了人痘接种法。关于人痘接种的具体方法,张璐在《张氏医通》之“种痘说”中说:“原其种痘之苗,别无他药,惟是盗取痘儿标粒之浆,收入棉内,纳入鼻孔。……如痘浆不得资,痘痂亦可发苗;痘痂无可窃,则以新出痘儿所服之衣,与他儿服之,亦能出痘”。这里已提到痘浆法、痘痂法、痘衣法,清中期后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不管如何,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开创了人类预防天花的新纪元。
随着药物学的进展,明代方剂学也有巨大进展。一方面是大量方剂书,尤其是巨型方剂著作的出版,另一方面是对理、法、方、药的研究也更为重视。《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也是明代最大的方书。它搜罗极广,篇幅很大,几乎收录了十五世纪以前所有保存下来的方书内容。吴昆的《医方考》条理清晰,因证致用,说理透彻,在出版后影响广泛。
清代前中期的医学发展,呈现出一个比较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医学传统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淀,至此已臻于完善和成熟,无论是总体的理论阐述,还是临床各分科的实际诊治方法,都已有了完备的体系,而且疗效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卓著的,与世界各国医药状况相比,我国还略胜一筹。尤其是温病学派形成,在治疗传染性热病方面,对降低死亡率、预防传染,起到了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家,多产生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浙江地区,主要与该地区当时的经济、文化、科学比较发达,以及河流密集、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大、温病流行频繁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被称为“温病四大家”的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都是出自这一地区的著名医家。
正是由于这时期温病学家以及其他医家在温病医疗实践和理论上的发展,使温病在理、法、方、药上自成体系,形成了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温病学说。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确立了三焦辨证,确立了温病的辨证体系。在温病的诊断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方法,如察舌即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验齿即根据齿龈周围的血色区别阴阳,不仅对温病辨证很有价值,对内伤杂病亦有重要价值,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学。对温病的治疗也确立了清热养阴的治则,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其中不少方剂经临床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中医学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淀,到了清代已臻于完善和成熟,无论是总体的理论阐述,抑或临床各分科的实际诊治方法,都已有了完备的体系,而且疗效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卓著的。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医家和医学著作,如徐大椿(1693—1771)、陈修园(约1753—1823)、龚廷贤等。其中比较有创新的是王清任(1768—1831),他在长期行医实践中对解剖的重要性有独到的认识,并身体力行探索解剖学知识,亲临义冢、刑场观察尸体,绘制了人体内脏图,于1830年撰成《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前人在解剖方面的一些认识错误。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西方医学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也开始进入了中国,一些人在学习和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产生了一种“民族虚无主义”思潮,也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开始排斥中医中药,使得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步履艰难。也有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寻求中西汇通的道路,并出现了一些中西汇通的大胆探索和实践者。
其中像唐宗海,本着保存和发扬中医药学的愿望而提倡中西汇通,主要是以西医印证中医;还有恽铁樵,对中西医都进行过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主张中西汇通应该以中医为主,同时要注重实际效果。到了近代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张锡纯,他治学严谨,学有渊源,师古不泥,勤于实践,博采众长,衷中参西,敢于创新,是一位有所突破的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
总之,中医学所经过的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中医中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中药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为汇集整理先秦时期大量蕴积的药物开发利用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北朝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更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当时药物专著已达110多种。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是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既是先秦时期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总结,又是后世本草和开发利用的楷范。全书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并按中药的养命、养性、治病等3种功效归并为上、中、下三品。这些药物至今仍有200余种沿用不衰。到了魏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到730种(《名医别录》新增365种),后又经《本草经集注》增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至此,我国中药理论体系雏形已定,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唐代,药物已增加到1000余种,药物知识也已基本可以满足一般临床应用的需要。国家曾组织力量开展药源调查,在此基础上于显庆年间(656--660年)编修了《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并颁布实施的具药典性质的药学专著。在已有的本草学基础上,精选民间新药114种,使药物种数达到850种,这本药学专著以较多的药物基原考证和较丰富临床用药经验赢得了中外医药工作者的尊崇。70多年后,陈藏器又收集《唐本草》未载之药692种,撰成《本草拾遗》。二者合计,唐代开发利用的中药资源已达1500多种。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为医药资料的整理、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北宋时期,国家再次大规模调查药物资源,并成立医药编纂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还设立了官办的制药厂(惠民制药局)生产中成药。百余年中,三次修订本草,大量校勘汇总,增补文献和用药经验,形成历史上官修本草高潮,官方代表作有《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和《本草图经》。宋代唐慎微集前人之大成,收集《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筛选遗余药物554种,又自增8种,辑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至此,我国古代开发利用的药物资源已达1748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宝库。金、元时期,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在稳定和巩固品种的基础上,重点转向精炼药效、归纳药理,其主要贡献是把医药理论与具体药物密切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的中药学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极深。明代是中国古代史上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本草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医药界人文荟萃,名著迭起。《本草品汇精要》收载药物1815种,增补46种,尤以文字简洁精要。彩色实物绘图名闻于世。《滇南本草》收载药材448种,是一部记载高原地区药物(包括民族药物)的珍贵著作。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把古代中药资源开发利用 推向了顶峰,并以博大精深的内涵总结了明以前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图文井茂,提高了本草学的编纂技能和水平,开拓了后世中药发展的新局面。清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不仅中药行、店林立,还形成了一些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市场。中药材产量和运销量随之大增,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和提高,著录和存世的本草近400部,其中,学术价值较高的著作有《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 实图考》。前者收载《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物716种;后者收载植物1714种,虽名为《植物名实图考》,实际也是一部宝贵的药物专著。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药开发利用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藏族著名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措编著了《晶珠本草》,共收载药物2294种,具有浓厚的藏药特色,是中国藏医药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明朝时期,官方尊崇儒学,倡导孝悌,医学被视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这样的环境中,科举失意的知识分子大量涌入医学领域,改善了医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使医生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例如著名的医学家张景岳就是一位博学的知识分子,他撰著的《景岳全书》、《类经》等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医学类书,像王肯堂编撰的《证治准绳》、徐春甫编集的《古今医统大全》等在医学史上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划时代巨著《本草纲目》是一部被公认为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医药学巨著,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在传染病学方面,明代吴有性目睹当时疫病流行、死亡枕藉的惨状,而世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于1642年编著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专著——《瘟疫论》,给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吴氏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病原观点——杂气论。吴有性把这种不同于六气的异气称作杂气,虽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吴有性不可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这些病原微生物,但他肯定杂气是一种“无象可见”、“无声无臭”的物质。这一创见,是对传染病病原学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为了寻找预防和治疗烈性传染病的方法,在与当时危害人类比较严重的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大约在明代,我国就已经有了人痘接种法。关于人痘接种的具体方法,张璐在《张氏医通》之“种痘说”中说:“原其种痘之苗,别无他药,惟是盗取痘儿标粒之浆,收入棉内,纳入鼻孔。……如痘浆不得资,痘痂亦可发苗;痘痂无可窃,则以新出痘儿所服之衣,与他儿服之,亦能出痘”。这里已提到痘浆法、痘痂法、痘衣法,清中期后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不管如何,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开创了人类预防天花的新纪元。
随着药物学的进展,明代方剂学也有巨大进展。一方面是大量方剂书,尤其是巨型方剂著作的出版,另一方面是对理、法、方、药的研究也更为重视。《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也是明代最大的方书。它搜罗极广,篇幅很大,几乎收录了十五世纪以前所有保存下来的方书内容。吴昆的《医方考》条理清晰,因证致用,说理透彻,在出版后影响广泛。
清代前中期的医学发展,呈现出一个比较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医学传统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淀,至此已臻于完善和成熟,无论是总体的理论阐述,还是临床各分科的实际诊治方法,都已有了完备的体系,而且疗效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卓著的,与世界各国医药状况相比,我国还略胜一筹。尤其是温病学派形成,在治疗传染性热病方面,对降低死亡率、预防传染,起到了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家,多产生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浙江地区,主要与该地区当时的经济、文化、科学比较发达,以及河流密集、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大、温病流行频繁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被称为“温病四大家”的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都是出自这一地区的著名医家。
正是由于这时期温病学家以及其他医家在温病医疗实践和理论上的发展,使温病在理、法、方、药上自成体系,形成了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温病学说。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确立了三焦辨证,确立了温病的辨证体系。在温病的诊断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方法,如察舌即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验齿即根据齿龈周围的血色区别阴阳,不仅对温病辨证很有价值,对内伤杂病亦有重要价值,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学。对温病的治疗也确立了清热养阴的治则,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其中不少方剂经临床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中医学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淀,到了清代已臻于完善和成熟,无论是总体的理论阐述,抑或临床各分科的实际诊治方法,都已有了完备的体系,而且疗效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卓著的。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医家和医学著作,如徐大椿(1693—1771)、陈修园(约1753—1823)、龚廷贤等。其中比较有创新的是王清任(1768—1831),他在长期行医实践中对解剖的重要性有独到的认识,并身体力行探索解剖学知识,亲临义冢、刑场观察尸体,绘制了人体内脏图,于1830年撰成《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前人在解剖方面的一些认识错误。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西方医学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也开始进入了中国,一些人在学习和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产生了一种“民族虚无主义”思潮,也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开始排斥中医中药,使得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步履艰难。也有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寻求中西汇通的道路,并出现了一些中西汇通的大胆探索和实践者。
其中像唐宗海,本着保存和发扬中医药学的愿望而提倡中西汇通,主要是以西医印证中医;还有恽铁樵,对中西医都进行过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主张中西汇通应该以中医为主,同时要注重实际效果。到了近代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张锡纯,他治学严谨,学有渊源,师古不泥,勤于实践,博采众长,衷中参西,敢于创新,是一位有所突破的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
总之,中医学所经过的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中医中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