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生药学论文猪苓

发布时间:

生药学论文猪苓

猪苓栽培研究是徐锦堂继黄连、天麻之后,第三次向科学高峰的进军。此时他已两鬓斑白,身患多种疾病,然而他深知此项研究的重大意义。猪苓,是一种具有利水抗癌功效的中药。药物研究人员从中提取出猪苓多糖,证明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一些临床实验也表明,猪苓多糖具有免疫刺激作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作为肿瘤治疗中的一种辅助药物,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猪苓多糖注射液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中也有明显的疗效,已运用于临床。与天麻情况相同,猪苓野生资源越来越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70年代末,作为重点科研项目,组织过六省市合作攻关,但由于生产技术复杂、投资高、用工多、产量低,而未能大面积推广生产。 徐锦堂和他的助手们从国家用药的急需出发,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而是迎难而上,坚持在产区蹲点。他从营养源研究入手,经大量实验室研究与产区栽培研究,重新设计栽培方案。他将已栽培3年应该收获的猪苓不翻动,只挖开穴边加入新木材和蜜环菌种。3年后,收获时奇迹出现了,后3年长的猪苓大大超过前3年的产量。这给了他很大启示:猪苓栽后第3年才开始旺盛生长,但此时原栽菌材已朽,不能再提供营养。经大量实验室试验,通过生物切片,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及采取发酵培养手段,他从理论上阐明了蜜环菌与猪苓菌是一种寄生与反寄生的共生关系,并利用同位素示踪原子法,证实了猪苓可以从土壤中渗入有机和无机营养的第二营养源。这一发现为栽培猪苓大量利用树叶等有机物奠定了理论基础。经化学分析测定,家栽与野生猪苓的化学成分相同。1990年5月,徐锦堂不顾大家劝说,怀揣“心血管疾病救急包”,爬上了海拔1500米的猪苓试验场。这一年,他为了猪苓曾三次来到这里。工夫不负有心人,当他和其他同志一道挖出仅生长5年,重量达公斤的“猪苓王”时,徐锦堂和在场的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因为这标志着“猪苓半野生栽培”方法的成功,实现了徐锦堂提出的易学、省工、投资少、见效快的设想,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1990年11月21日,在“猪苓繁殖、生长、营养及半野生栽培技术研究”鉴定会上,与会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会上,中国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能取得这样多的成果实属不易,徐锦堂同志的成功经验应当认真总结,特别是他不畏艰苦,贵在长期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值得提倡。

猪苓,性味上看,甘、淡,平。归心、脾、胃、肺、肾经。主要知的作用是利水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症。主要含有粗蛋道白、粗纤维、可溶性糖分等,还含游离及结合型内生物素、麦角甾醇、生物素、糖类、蛋白质等成分。具容有利尿,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保肝之类的作用。

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进展我国古代在本草学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到16世纪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本草学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以后发展比较缓慢。本世纪初期,开始结合分类学的知识对《本草纲目》等书中的动植物进行学名考订。我国生药学的教学和研究到30年代由赵燏黄(1883~1960)开始。赵氏于1934年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这两本书是当时介绍近代生药学的中文著作,也是生药学课程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中药政策指引下,中医中药事业得到发展,药学院系的生药学课程得到加强,各省市先后设立了中医学院中药系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并在药品检验所内成立中药室,加强了教学、研究和质量检验工作。5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资源调查及整理1949~1979年间,我国的生药学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草药资源和经验鉴别的调查整理和研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等书籍。其后于1970~1975年间掀起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编写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中、下、上册(1976、1980、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这一时期调查总结的对象由常用中药扩大到民间药,中草药数量有很大增加,内容也较前丰富。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国本草图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志》、《中药资源学》(1993)等。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决定,全国于1983~1987年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通过资源普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已知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植物来源的占87%,药用植物较集中、种类超过100种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萝藦科、茜草科、玄参科、菊科、百合科和兰科。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丰富的新药源。如新疆的紫草、甘草、贝母、阿魏、蛔蒿,青海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大黄,青海和西藏的东莨菪属植物,云南的砂仁、诃子、马钱子、儿茶、芦荟,广西的安息香,广东和广西的降香、苏木、土沉香、萝芙木、羊角拗,东北地区的缬草、鼠李皮、野生麦角等,其中不少品种过去是依靠进口的。此外,对作为甾体激素类和避孕药物合成原料的薯蓣属植物,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制药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的数量续有增加。中国药典1953年版收载药材78种,1963年版增至446种,1977年版收载中草药(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单味药制剂共882种,1985年版收载713种,1990年版收载784种,1995年版收载920种。1993年起相继出版《中国药典》英文版。栽培与饲养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全国重要的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已引种药用植物4000余种;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中药材达150余种。已运用杂交、诱变、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花药培养等生物学技术,获得浙贝、元胡、地黄、吴茱萸、薄菏、枸杞、乌头、薏苡仁、百合、猪苓、虫草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许多重要的进口药材也引种载培成功,例如西洋参、白豆蔻、丁香、番红花、胖大海、非洲萝芙木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大面积生产的规模。1993年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建成。一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的有关栽培方面的大型科学著作:《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一些珍贵的动物性药材,已研究了它们的饲养方法:例如麝、熊、蝎子、蛤蚧、中华鳖等。已成功地进行了饲鹿锯茸、养麝取香、活熊引胆、河蚌育珠等工作。一些近代的生物技术方法也开始使用,例如人参、西洋参、三七、紫草、延胡索、甘草及山莨菪等的组织培养技术。对一些菌类来源的中药,如冬虫夏草、灵芝及蜜环菌等,研究了它们发酵培养技术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近年来,开展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生产绿色中药材已在山楂、金银花等中药材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药鉴定和质量研究中药品种繁多,产地广阔。由于历代本草记载、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的不同,类同品、代用品和民间用药的不断出现,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所以对来源复杂的常用中药材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是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对多来源药材的比较研究,也可为开发利用新药源提高科学依据。六·五期间(1980~1985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将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列为局级课题,其中贝母、金银花、大黄、石斛类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在此基础上,增加研究种类,扩展研究深度、广度和提高研究水平,经论证将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列入七·五(1986~1990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本课题分南、北两个协作组,共研究常用中药材123类(专题)。各类专题统一按共同制定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案为目标,运用多学科手段对多来源中药材进行系统研究,即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源调查,采集原植物标本,作分类学鉴定;收集对口药材和商品,作性状、显微和理化分析;并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全面的做出品质评价。经过5年的研究,已经完成,大多数专题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该项研究规模之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所取得的成果均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该项成果已以《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专著陆续出版发行。在七·五攻关课题工作的基础上,经论证将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继续列入八·五(1991~19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另外100种类(专题)常用中药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已经完成,专著即将出版发行。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1996~2000年),最终建立8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2000年1月又开始启动后期70种。提倡生产和使用到地药材是历代中医药学家用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临床疗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列为重点课题,选择赤芍、金银花等7种公认具有道地性的药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多指标、客观化的手段,对同一物种道地及非道地产区的药材,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识别特征以及药效与质量关系进行研究,揭示生物多样性、药用部位变异性、DNA多态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自然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综合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为确定道地药材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将于2002年完成。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种植资源在优良中药材生产中的调控机理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国家重点课题进行的同时,各地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对多种中药进行了资源调查、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研究(详见徐国钧院士的系列综述-我国近年来生药学研究进展)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大约已对200种中草药进行了较详细的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并鉴定了600余种药理活性成分。近年还从常用生药和民间药中分离到多个治疗老年期痴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艾滋病毒、抗肝炎、抗过敏、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和免疫促进等活性成分。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对于阐明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以及新药开发均有重大意义。中药炮制研究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或减少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以及增加药物的疗效。大约有70多种中药的炮制技术已经研究,揭示了许多加工炮制的原理。例如,乌头炮制减毒是由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相应的单酯型生物碱及胺醇。乌头子根经过加工便是常用中药附子,它的毒性已经大大的降低,而且它所含有对心血管系统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便能发挥效能。又如许多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常常采用醋制的炮制法,是由于碱与酸中和形成了生物碱的盐,其能增加水溶性并增加煎剂的疗效。目前已对500余种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编写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和《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近年来,采用化学、药理学等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对比中药炮制前后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改变,不但对改革炮制工艺、制定中药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有意义,而且将通过此种研究,逐步建立起临床炮制学、炮制工艺学、炮制化学、炮制药理学等中药炮制学的新型分支学科,促进中药炮制学的发展与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生药研究中的应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用于中药质量研究只是近四、五年的事。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实验室首次报告利用AP-PCR技术对人参及西洋参的鉴定,次年他们又报道利用RAPD技术对人参及伪品的鉴定。随后中国香港、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相继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进化、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4种甘草(RAPD)、铁线莲属7种植物(RAPD)、木蓝属8种植物(RAPD)、淫羊藿属8种植物(RAPD及PCR-RFLP)、黄芪属14种植物(PCR-RFLP)、人参属12种植物(PCR-RFLP、测序)、橘属9种植物(测序、探针)。二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人参、西洋参及伪品(RAPD、测序、探针)、地胆草及混淆品(RAPD)、蛇类(RAPD)、海马类(测序)、龟板、鳖甲(测序)、甘草(RAPD)、鸡内金类(测序)、紫河车(测序)、鹿鞭及伪品(测序)、贝母类(测序、PCR-RFLP、探针)。三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研究种内变异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冬虫夏草(RAPD)、苍术、白术(RAPD)、当归(测序)等。新药开发近年来,大约有200多种新药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药开发而来。其中有近半数是单个中药或从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衍生物或中药的有效成分部位,或甚至中药的全提取物;另有超过半数是从中药复方中开发出的新药。海洋药物研究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物种复杂多样,约有50万种动物,13000多种植物,约占地球资源的80%,是有待开发的宝藏。例如从10种珊瑚中发现43种新化合物,10种海绵中发现39种新化合物。海洋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结构新颖、复杂,常具有较强的特殊生物活性,是人类未来开发新药的原料基地。此外,对民族药研究开发利用,也取得不少成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已悠久的历史,对人类的医药事业都作出了自已的特殊贡献(详见教科书第十一章)。如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10余年来,我国生药科学的发展较快,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中药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广泛,涉及学科多,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突出与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系统化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开发更多的中药合法进入欧美国际市场,为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药学茯苓论文

茯苓白芷 这两味 打粉能做面膜美白

你泡醋是用来吃还是用来做其他用途啊?白芷和白茯苓都是很好的中药材,如果是用来美容的话,可以磨成粉用鲜牛奶调和做面膜,效果很不错的,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三七,白芷,白茯苓,蜂蜜,做面膜的比例是多少呢?

五苓散 【来源】《伤寒论)。 【异名】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组成】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7克(去皮) 【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现用于肾炎、心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尿潴留,急性肠炎等属水湿内停者。 【方论】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化气。五药相配,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则蓄水、痰饮所致诸证自除。 【实验研究】利尿作用《中国药学会1962年学术议论文文摘集》1963:327~328,将五苓散(猪苓18克、会泽泻30克、茯苓18克、桂枝12克、白术18克)研末,用50%酒精渗漉制成1:1的酊剂。另再将上述各药分别亦按上法制成1:1的酊剂,观察五苓散及其组成的单味药对大白鼠的利尿作用。结果证明:五苓散及其组成药物在给药后第1小时排尿率,与给药前对比有显著增强,其中以二苓及桂枝的作用最强。对照组药后2次的排尿率则无显著差别。第2小时各组的排尿率增加较少,第3小时则无明显的利尿作用。

茯苓药学分析论文题目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茯苓的药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神农本草经》中,把茯苓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说起茯苓的药用,还有一个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相关的故事。苏辙和苏洵、苏东坡并称“三苏”,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少时体弱多病,夏天因为脾胃弱而饮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则因为肺肾气虚而经常感冒、咳嗽。请了许多大夫,服了许多药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苏辙过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学习养生之道,练习导引气功,经常服用茯苓,—年之后,以前多年的疾病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后,他便专心研究起药物养生来,并写了《服茯苓赋并引》一文。文中写道: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久服则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神止气定。茯苓是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其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因其药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和功用。赤茯苓为茯苓皮层下赤色的部分,利湿作用强,治疗小便黄赤,尿涩痛。茯苓皮为茯苓的黑色外皮,其利水作用较好,用于治疗水肿、小便短赤。茯神为带有松根的部分,安神利水作用较强,治疗心悸健忘,小便不利。茯神木为茯神中的松根,能平肝安神,用于治疗心区憋闷、失眠等。而朱茯苓则是用茯苓与朱砂加工炮制而成,宁心安神作用强,用来治疗心悸失眠。中国魏晋时期,茯苓就被当作养生佳品,王公大臣们常用茯苓与白蜜同服。而清宫中,慈禧长年让御厨为她制作茯苓饼食用。其药用价值最好的当属云南出产的茯苓称为云苓。老年人经常用白茯苓粉与粳米同煮粥服用,有养生之效。

“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灯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与君更把长生碗,聊为清歌驻白云。” 此首《鹧鸪天》为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所作,是一首赞美茯苓的词,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茯苓的推崇与喜爱,其作为延年益寿的保健药品在当时已十分盛行。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采苓采苓,首阴之巅”的句子。茯苓做药用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言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就有了采集茯苓的记载。在魏晋时期,服食茯苓以求长寿已蔚然成风。南朝齐梁时期的养生家、医学家陶弘景辞官归隐时,梁武帝即令“每月赠给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饵。”陶弘景亦称其为“养神而改灵,和魂而炼魄”的仙药。茯苓在唐宋也应用普遍,与黄庭坚同一时代的苏轼苏辙兄弟亦十分推崇服食茯苓。苏辙作有《服茯苓赋》。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载了制茯苓之法,堪称制作茯苓饼的高手。他介绍的具体做法为“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苏东坡活到六十多岁还有强健体魄与惊人的记忆力,或许与其长久服食茯苓饼有关。到了清代,茯苓仍为养生益寿的妙药。有人对慈禧太后的长寿补益药方进行研究,发现其常用的补益药共64种,而使用率最高的一味便是茯苓。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的根上。7-9月份采集后,堆置“发汗”,然后摊开晒干,再堆置“发汗”。如此反复3-4次,晒干即为成品,一般不用再行炮制。茯苓性平和,味甘淡。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水肿、脾虚诸证及心悸失眠等。而其健脾安神之功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可决定一个人后天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体质的强弱等。脾胃为“化生之源”,若脾胃虚弱,则“百病丛生”。茯苓有助长寿,其健脾之功当不可没。 由于茯苓平平淡淡,“补而无碍胃之虞,利而无伤津之忧。”因此可长期应用。茯苓无论虚实之症都可使用,是其安神的一大特点,也是其它许多药物所不可替代的,故对一般的失眠症都有改善作用。 现代研究认为,茯苓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质、卵磷脂、脂肪、胆碱等。有效成分主要是茯苓多糖,它能增强小鼠的T淋巴细胞功能,促进体液免疫,可使胸腺淋巴结增大,末梢血中的细胞数量增多。茯苓多糖还有很强的抗肿瘤作用,可延长患癌症动物生存期,其保健作用可见一斑。 茯苓的服用方法很多。前已有述及的“东坡茯苓饼”,元代《饮膳正要》有茯苓酒,以茯苓煮汁蒸米加酒曲作酒酿。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酒渍茯苓“日食一块,至百日,肌体润泽,延年耐饥,面若童颜。”也可把茯苓做粥、蒸糕等。据史料载,北京城里做出的茯苓饼白可凌雪,薄如棉纸,中夹蜜饯、松果仁,甘香可口,富于营养,成为北京的著名土特产。也可自己动手制作茯苓糕(饼),选四成上等粳米,三成白糯米,加二成茯苓、芡实、莲子肉、山药等作粉拌匀,加入糖枣、果仁等作糕或饼蒸熟即可,是上好的点心。 小验方:茯苓大枣粥 茯苓粉30克,粳米60克,大枣5枚,白糖适量。枣去核,与粳米浸泡后加水同煮,快熟时加入茯苓粉,煮熟即可,日服2-3次。可健脾补中,利水渗湿,用于小儿脾虚久泻。但腹胀及小便多者不适用。

说到茯苓这种中药 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它有着很好的滋补作用,在我国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论药对与方剂配伍的关系 药对,也称对药,是指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中药配伍形式,是方剂配伍的一种特殊形式,为方剂的最小配伍单位。药对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也并非是两种药效的单纯累积相加,而是历代医家积累临证用药经验的升华。 1药对的沿革 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从简单的用药知识中不断总结归纳,逐步产生了药性理论,继而在临证实践中形成药对理论的雏形。其内容散见于历代文献,如《内经》即有半夏与秫米配伍治疗失眠的记载,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了“七情”理论,成为药对理论形成的基础。仲景颇得药对使用之心得,《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应用药对治病的经验,成为后人研究药对的基础。早期以药对命名的文献,如《雷公药对》、徐之才《药对》等皆已亡佚,仅能从现存的其它医著中见到部分内容。现代医家施今墨先生善于运用对药,创制了许多现代药对。当代许多医家纷纷著书立说,更促进了药对理论的完善。由此可知,药对的雏形源于生活实践;其理论的形成脱胎于《神农本草经》;而将其灵活运用与发展的是《伤寒杂病论》。药对理论源于一部药学专著,发展于一部方剂专书,注定了药对理论与中药学和方剂学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 2药对的组成方式 药对的组成并非两药的随意组合,而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原则,依据一定的病证而选取特定的治法,针对治法选择性地应用与之性味、功用相匹配的两味中药。 2.1药性配对 药性,即中药的性能,它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①四气配对:如同为寒凉之性的金银花、连翘合用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属于寒凉配对;附子和干姜皆具辛热之性,二药合用属于温热配对。②五味配对:如酸收的白芍与甘缓的甘草合用,酸甘化阴,共奏补虚缓急之功,属酸甘配对;桂枝辛甘而温,常用于表证,甘草甘平健脾益气,二药合用,专行营分而走里,有辛甘养阳之力,属辛甘配对。③升降浮沉配对:如同趋向的升麻和柴胡,二者皆有向上的作用趋势,共奏升阳举陷之功;异向作用趋势的如桔梗与枳壳,一升一降,开宣肺气。④归经配对:如天门冬和麦门冬,天门冬善人肾经,麦门冬善人肺经,二者配对,既可润肺,又可滋肾。⑤毒性配对:如半夏和生姜配对,生姜可杀半夏之毒等。 . 2.2按七情和合配对 七情和合理论是临证用药的一般原则。除单行外,其余六种即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皆蕴含着药物的配伍关系。此种药对组成方式古今文献书籍论述颇多,故不赘例。 药对的形成及其临证运用,促进了药对理论的发展。而且,其组成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甚至是交叉存在的。如天门冬和麦门冬属于按归经配对,二者皆属寒凉之品,适用于阴虚有热者,故又属按四气配对;若从功用而论,二药合用,共奏润肺滋肾之功,又属相须配对。一般而论,药对的组成方式实际上是两药药性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进而在临证应用中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组合形式。在一首方剂中,较为固定的配伍是药对,而其它药物的组合,则是一种配伍关系,但未必是药对。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和麻黄皆为辛温之品,二药同用,相须而成发汗解表之药对,但麻黄和甘草则不属药对,二药属于一种配伍关系。 3药对的组方及临证价值 药对的临证价值主要是通过组成一定的方剂而实现。如银翘散中的金银花与连翘,五苓散中的泽泻与茯苓;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与人参等。而且,药对本身亦可独立成方。如六一散、当归补血汤、枳术丸等。此外,尚有多个药对组成一首方剂。如黄芪与白术药对补肺益卫、健脾利湿;黄芪与防风药对固表祛风;防风与白术药对健脾疏肝,益卫固表。三对药对合而成玉屏风散,共奏益卫固表,祛风止汗之功。又如大承气汤中大黄和芒硝共奏泻下攻积之功,枳实与厚朴合用理气导滞,同时依据配伍规律我们知道行气有助于泻下,泻下又有助于行气,两个药对又是相互促进的。可见,药对可以使方剂的配伍更加合理,功效更加明晰。 药对均具有比较固定的功效,若其作为方中的主要部分,则使方剂的组成更具针对性,重点更突出。但这种固定功效是单纯指两味中药而言。在一首方剂中,药对这种固定功效的发挥,则是以方剂配伍为前提的。如桂枝汤中的桂枝和白芍的功用是调和营卫,但在桂枝茯苓丸中,在大对活血化瘀药作用下,桂枝取其温通经脉而行瘀滞之功,白芍则为和血养血之用,二药在本方中虽然也有一定的调和气血作用,不能仅从药对自身来理解二药在方中的作用。药对在方中发挥何种作用,其作用大小等,是以方剂的配伍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在临证处方时,既要灵活而充分地运用药对,同时又要遵守方剂的配伍规律。 4药对对于方剂配伍研究的引导价值 药对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中药复方的治病原理,进一步开展中药复方研究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药对理论对于方剂配伍研究有着很高的引导价值。以药对为切入点,按方剂配伍规律,将一首方剂分为若干个药对,进行整方拆方的逐层分析,从而更明晰地阐述方剂的配伍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不能随意将方剂中任意两药随机拼凑为药对,应该在遵守方剂配伍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在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研究日益兴盛的今天,充分利用药对理论的引导价值,将执简驭繁。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比较复杂,而影响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因素则更加多样和不确定,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如能运用药对理论的引导价值,在所研究方剂中提取出核心配伍部分,进行有效点的成分研究,将化繁为简,成为事半功倍的一条捷径。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它配伍研究方法,相互促进,最终必将可以阐明中药复方作用的实质。此外,药对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理论一旦形成,必然反过来指导临床用药。可以针对一些药对在方剂中作为主要成分,而使方剂功效更为突出这一特性,依据不同证候,以此药对为基础,加减变化,归纳出一组类方,以适应同一病症不同证型的病人。 药对理论有其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灵活地将药对理论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中,对于理解中药复方治病原理,丰富和发展中药复方的临证应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当然,无论是进行何种方剂配伍研究,应用药对时都必须遵循方剂配伍理论的自身规律。药对理论虽然有着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与方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只要存在于方剂之中,就必然遵守方剂的配伍规律。如果违背这种规律,僵化的运用药对理论,这就会成为制约药对理论发展的瓶颈。总之,药对可以说明一定的配伍关系,但它代替不了方剂的配伍关系。

猪寄生虫论文

在养猪业中,除了要做好相应的疾病防治外,驱虫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1.寄生虫对养猪的危害

给养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损失:降低猪的生长速度6%~15%,肉料比增大~;间接损失:继发疾病,如肺炎、巴氏杆菌病等。

2.养猪户对猪寄生虫防治的误区

①认为栏舍干净卫生,猪群流动小就不必驱虫;②用驱虫药给猪驱虫后,在粪便中没有发现成虫,认为猪没有虫或驱虫药无效;③不给怀孕母猪驱虫;④每月给商品猪驱虫1次;⑤选价格便宜、包装大的驱虫药;⑥驱虫后不注意对粪便的清扫、处理,造成二次感染。

3.危害猪体寄生虫的种类及范围

(1)主要寄生虫 全国流行,几乎所有猪场可见,感染轻,不表现明显症状的寄生虫。包括:大形圆线虫、鞭虫、结节虫、疥螨和虱子等。

(2)次要寄生虫 只在全国某地区或只在不卫生的猪场中存在,有明显的症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包括:肾虫、肺丝虫、丝发状虫、红色胃虫等。

4.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因素

①猪圈被前批感染动物污染的程度;②畜舍环境条件是否有利于虫量持续增加和虫体的存活;③猪场中所存在的寄生虫的类型;④猪场条件是否适合寄生虫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传播;⑤猪不同的生长阶段。

5.防治寄生虫的策略

(1)防治策略:懂得何时和怎样应用驱虫药清除寄生虫感染,防止寄生虫成熟、产卵和污染畜舍,减少经济损失。

(2)驱虫药的类型对策略性定期驱虫能否成功运行有重要意义。

6.驱虫药的种类

(1)Ⅰ类 主要是一批老式驱虫药,包括:噻吩嘧啶、左旋咪唑、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等,只对一种或几种寄生虫有效,并且大多数只能杀死成虫,而对未成熟的幼虫或移行幼虫无效(噻吩嘧啶、左旋咪唑、阿维菌素对鞭虫无效)。

(2)Ⅱ类 是能清除所有主要寄生虫和发育中幼虫或移行幼虫的广谱驱虫药,主要是芬苯哒唑。应用Ⅱ类驱虫药,可以使感染循环终止在感染早期及寄生虫成熟之前,从而可以阻止寄生虫产生后代,大大降低进一步污染的可能性。

规模化养猪即集约化养猪给养猪业带来了一个新的概念。他显著地提高了养猪劳动效益,为猪只的生产繁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并且可以有效控制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但另一方面由于密集饲养,畜舍常年温暖潮湿,为某些疾病,特别是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寄生虫病会引起猪只的消瘦、死亡。母猪空怀、死胎、流产,猪只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明显降低,严重影响规模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1 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流行病学特点 猪的寄生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由于寄生虫慢性消耗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外新近的文献资料上也开始称寄生虫病为“亚临床症状”,当然也可以像传染病一样引起母猪的流产(如弓形虫病),猪只死亡(如猪蛔虫、鞭虫等严重感染)等。规模化猪场的管理特点是密集饲养,饲料工业化生产,母猪工厂化生产,实行全进全出的流水管理,猪舍温度湿度等相对稳定,创造有利猪只的生长繁育的环境,显著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与散养的小规模猪场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有三点: 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防治的重要性 猪舍内温暖封闭的条件在有利于猪只生长的同时也为寄生虫病的传播、侵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在一些采用塑料大棚的猪场,由于潮湿透气性差,更有利于寄生虫的繁殖传播,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美国曾统计了其国内10年中寄生虫病对养猪业的危害,资料表明,养猪业因寄生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其产值的8%左右。因此,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病的控制与净化有着重要意义。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种类的特点在规模化猪场中,由于猪只的饲养是采取封闭式管理,饲料是由工厂统一配制、生产和提供,一些需要中间宿主传播的寄生虫病如:棘头虫、肺线虫、细颈囊尾蚴、姜片吸虫、猪囊虫病等,由于规模化饲养缺少了中间宿主的环节,加上猪舍的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而不再出现。与散养、小规模猪场相比,规模化养猪场的寄生虫的种类有了显著变化。几年来,我们对规模化养猪场寄生虫流行病学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危害规模化养猪场的主要肠道寄生虫为猪蛔虫、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类圆线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和球虫等。据调查,猪蛔虫病在规模化猪场的感染率几乎是100%。在北京,屠宰肥猪中猪蛔虫的检出率在14%。猪蛔虫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出现僵猪、佝偻猪,严重时可造成死亡。猪的类圆线虫,广州报道检出率为541%,湖北省新洲县为10%以上。四川某规模化猪场调查,猪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猪蛔虫2~4月龄猪为,4~6月龄猪为,成年种猪为;猪球虫哺乳仔猪为,成年种猪为;结肠小袋纤毛虫2~4月龄猪为,4~6月龄猪为,成年种猪为。 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寄生虫病的季节变化动态是决定寄生虫病防治措施的依据。为了提高猪的生长和繁殖速度,规模化养猪场猪舍内的温度、湿度等一年四季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为猪场内寄生虫的繁殖,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不能再按常规在春秋两季进行,而应该根据感染强度决定。 2 规模化猪场猪肠道主要寄生虫 猪蛔虫(Ascarissuum) 体型较大,雌虫比雄虫体型大,雌虫长20~30cm,雄虫长15~25cm,有3片口唇,背片大,2片腹唇小;虫卵较大,4层膜构成,短椭圆形,周围的蛋白膜成波浪状。蛔虫卵在湿度、温度适宜和氧气充足环境中如28~30℃时,经10天在卵内可形成第1期幼虫(L1),再经过一段时间蜕化为第2期幼虫(L2),约需5周时间的成熟过程便达到感染性虫卵阶段。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幼虫孵化出壳后2小时内大多数钻入肠壁进入血管,随血液,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少数随肠道淋巴液进入血管,随血液由静脉到达肝脏。另外还有少数随肠道淋巴液进入乳糜管,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再钻出淋巴结,由门静脉再到达肝脏,到肝脏的是蛔虫的第2期幼虫。在肝内第2次蜕化成第3期幼虫(L3),损伤肝脏,形成白色点状的乳斑肝。幼虫出现在肝脏的时间约在感染后的第4~5天。L3由胸导管进入前腔静脉再到肺部。此时约在感染后的第6~8天。L3在肺泡内经6天蜕化成第4期幼虫(L4)。L4在感染后12~14天离开肺泡进入细支气管、支气管(往往造成蛔虫性肺炎),14~15天到达气管。随粘液到喉咽部,再经口腔、食道到达小肠。14~21天后第4次蜕化为L5,再成为成虫。从吞下感染性虫卵到小肠内形成成虫约需2~月。所以对2月龄以下小猪粪便检查蛔虫卵是无效的。猪蛔虫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20万个,一生可产卵3000万个。蛔虫卵的壳有4层,可抵御外界各种恶劣环境。60~65℃可生存5分钟;松软圈土、耕地中可存活1~3年以上;污水中可生存8个月;粪坑中存活6~12个月;2%福尔马林中虫卵还可以发育;10%漂白粉、3%克辽林,2%NaOH均不能杀死虫卵。虫卵怕干燥,干燥时仅能存活3~5小时。60℃以上的3%~5%热碱水或新鲜石灰,才能将其杀死。由于猪蛔虫生活史简单,繁殖力极强,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而且又是以感染性虫卵侵袭猪只,各期幼虫和成虫都可以在猪体内移行,所以对规模化猪场的危害性极大,重复感染率高,引起猪只消瘦、咳嗽、肠道阻塞等。可以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 毛首线虫(Trichurissuis)虫体很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头部细而长,故称毛首线虫,尾部粗而短,虫体外观很象一条鞭子,故称鞭虫。雄虫尾端呈螺旋状卷曲,体长30~40毫米。雌虫尾直,末端呈圆形,体长40~50毫米。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20~30天变成有侵袭性的虫卵。侵袭性虫卵随饲料或饮水进入猪体后,在肠内幼虫逸出,钻入盲肠粘膜深处,约经个月发育为成虫。危害:寄生虫数少时,危害性不大,当体内寄生数十条时,猪只日见消瘦,被毛粗乱,贫血,结膜苍白,顽固性下痢,粪便中夹有血丝,或呈现棕红色的带血粪便。随着下痢的发生,病猪瘦弱无力,步行摇摆,食欲消失,渴欲增加。最后衰弱而死。成虫寿命4~5个月。其虫卵有明显的特征,两端有突起,呈腰鼓状。 食道口线虫主要为有齿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numdentatum)其虫体呈乳白色。口囊浅,头泡膨大,雄虫长8~9mm,雌虫长8~11mm,寄生于结肠。雌虫产的卵在外界如夏季的适宜条件下,1~2天孵出幼虫;3~6天内蜕皮两次,发育为带鞘的感染性幼虫。猪经口感染。幼虫在肠内蜕鞘,感染后1~2天,大部分幼虫在大肠粘膜下形成大小约1~6mm的结节;感染后6~10天,幼虫在结节内蜕第三次皮,成为第四期幼虫;之后返回大肠肠腔,蜕第四次皮,成为第五期幼虫,感染后38天(幼猪)或50天(成年猪)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体内的寿命为8~10个月。幼虫在大肠粘膜下形成结节故又名结节虫,所致的危害性最大。初次感染时,很少发生结节,感染3~4次后,结节即大量发生,这是粘膜产生免疫力的表现。形成结节的机制是幼虫周围发生局部性炎症,继之由成纤维细胞在病变周围形成包囊。结节因虫而异:长尾食道口线虫的结节,高出于肠粘膜表面,而具坏死性炎性反应性质,至感染35天后开始消失;有齿食道口线虫的结节较小,消失较快。大量感染时,大肠壁普遍增厚,有卡他性肠炎。除大肠外,小肠(特别是回肠)也有结节发生。只有严重感染时,大肠才产生大量结节,发生结节性肠炎。粪便中带有脱落的粘膜,猪只表现腹痛、腹泻或下痢、高度消瘦、发育障碍。继发细菌感染时,则发生化脓性结节性大肠炎。结节感染细菌时,可能继发弥漫性大肠炎,可引起仔猪死亡。 类圆线虫 主要为兰氏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ransor-ni)。在猪体内只有行孤雌生殖的雌虫,体长~,寄生于猪的小肠肠壁内,特别是十二指肠。可以夺取猪的营养和影响肠壁的吸收功能。但大多数病症是幼虫穿过皮肤移行到肺时,常引起湿疹(仔猪)、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肺炎时体温升高。小猪大量寄生时,小肠发生充血、出血和溃疡;患猪消瘦、贫血、呕吐,最后多因极度衰弱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少量寄生时,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影响生长发育。有报道能透过母猪的胎盘感染胎儿,也可以由母乳感染仔猪。检查方法可以从新鲜粪便中发现有幼虫的虫卵,虫卵很小。

猪的寄生虫种类有很多,疥螨和蛔虫病是最常见的类型。治疗时可以选用新型、广谱、高效、安全,且能同时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药物,比如阿苯达唑药剂。还要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这样可以减少寄生虫病发生的机会,同时也要做好封闭猪场的工作,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一、猪寄生虫病

1、猪的寄生虫种类非常的多,疥螨和蛔虫病是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对猪的危害非常严重,会造成猪群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等,所以做好猪群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治疗时可以选用新型、广谱、高效、安全,而且能同时驱除猪体内、体外寄生虫的药物。比如阿苯达唑药剂,阿苯达唑对线虫、吸虫、球虫以及移行期的幼虫、绦虫都有特别好的驱杀作用,而且对虫卵的孵化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3、平时一定要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这样可以减少寄生虫病发生的机会。还要做好封闭猪场的工作,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对于新引进的种猪再隔离期间必须对其粪便及其它方面进行检查,再使用广谱驱虫剂进行重复的驱虫,一定要严防外源寄生虫传入。

二、猪寄生虫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1、症状

患有猪寄生虫病的猪在发病时的表现为生长缓慢或长期消瘦、呼吸急促、咳嗽、猪毛粗乱无光、卧地吃食、粪便带血等,患有寄生虫病的猪的年龄大部分是2-6月龄。

2、治疗方法

(1)如果是抗弓形体病虫可以使用乙氨嘧啶和磺胺类药物等;消化道的寄生虫可以用粉剂和片剂治疗;寄生在呼吸系统和肝、肾等器官的虫体可以使用针剂治疗;蜱螨等体外寄生虫可以使用乳剂防治。

(2)为了方便猪体对驱虫药物吸收,驱虫前必须要禁食12-18小时。饲喂时可以在晚上7-8点时可以将药物与饲料拌匀,让猪一次性吃完,如果猪不愿意吃可以在饲料中加入少量盐水或糖精,可以增强饲料的适口性。

生猪寄生虫检疫论文

狗狗健康的六个警报小狗不会说话,不会写字,没办法像我们一样,倾诉病痛和烦恼。目前我国的宠物市场还很落后,环境脏乱、嘈杂,很多狗贩子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有的为了使小狗保持所谓的活泼,不给它吃东西;有的为了把普通小狗伪造成名贵品种,染色、剃毛……用来繁殖的种狗往往没有免疫,健康状况极差。绝大多数幼犬进入家庭之前,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遭到传染病的威胁和人为的虐待。它的生命安全都靠新家长仔细观察和体贴照顾。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是小动物的天性,能吃、贪玩不等于它没有病。加上很多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当您发现小狗出现很明显的症状时,病情往往已经非常严重了。因此,一旦发现小狗不对劲,就应该立即就医,并在它健康时注射疫苗,保证它一生的安全。为了给治疗争取时间和机会,请您留意以下六个症状:A 警报一:是精神不振,身体软弱无力,动作迟钝,尾部微微震动甚至不动、下垂;愁容满面,没有朝气。A 警报二:是鼻部干燥,流鼻水。这是发烧的症状。不过,狗狗睡觉时鼻子是会发干的,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担心。A 警报三:是排便不正常,有下痢、便秘现象,粪便有时稀得像水,有时又坚硬如石块。健康的小狗,每日排便两次左右,大便颜色因食物而异,通常为黑色或黄褐色,而且应该软硬适中。A 警报四:是食欲不振或食欲迅速降低。如果小狗吃了脏东西或不能消化的异物,胃部功能会反常,出现不肯吃饭或呕吐现象。A 警报五:是眼睛怕光、有眼屎,甚至结膜充血。A 警报六:是体温升高。健康的小狗体温约为38.5℃,幼犬体温稍高。一般说来,犬只早晨的体温低,中午至傍晚的体温高,约差0.5℃。把我们用的体温表夹在小狗的大腿根5分钟,体温高于39℃就是反常。另外若有咳嗽、小便困难、耳部瘙痒、乱吃异物,把屁股在地面磨擦等反常现象,也是疾病的反映,万万不可忽视、拖延。健康的狗狗才是快乐的宠物健康的狗狗才是快乐的宠物,而快乐的狗狗才是忠诚而可爱的伴侣。本文所提供的使用指南涉及保持狗狗健康而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文章强调的是预防,而不是解释具体治疗措施。驱除寄生虫寄生虫会影响狗狗的健康。虽然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定期给宠物驱除寄生虫会使它们生活得更好。蛔虫的特征蛔虫体长约5-15厘米,呈浅白色或米色,形状似弹簧。蛔虫可能引起幼小动物呕吐和腹泻,但对成年宠物很少产生显著症状。绦虫的特征狗体内的绦虫通常由跳蚤传染。最常见的绦虫长约7毫米,呈白色或乳白色,可在宠物的肛门或粪便中发现。防治特征成年动物可每隔3-6个月服用一次去蛔虫药,而幼小动物在断奶前后都应更经常地服用。如在宠物身上发现绦虫,在治疗前首先应清除跳蚤。驱除蛔虫和绦虫的药剂在兽医站、药店或宠物商店都可买到。应严格按照剂量说明服用,尤其应注意片剂的含量。有疑问时最好请教兽医或药剂师。犬的致命疾病下列疾病很难治疗,而且费用昂贵,可导致死亡。接种疫苗事宜需请教兽医。瘟热病、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细小病毒(可引起急性疾病及腹泻)、哮喘和副流感病毒等。跳蚤—瘙痒的源泉跳蚤不仅使宠物皮肤瘙痒,而且还传染疾病。跳蚤的盯咬也会使人爪挠不停。孳生跳蚤的部位在你梳理宠物皮毛时注意背部是否有跳蚤或跳蚤屎。跳蚤为桃红色,它们不停地蠕动或跳跃。深黑色小颗粒不是跳蚤蛋,而是跳蚤粪。防止跳蚤引起的瘙痒可使用性能良好的喷剂、粉剂、灭蚤颈圈或新近推出的液体杀虫剂。这些药剂在各个兽医站、药店和宠物商店都出售,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经常清洗宠物的铺盖。在宠物的睡铺、座椅及其周围地毯和护板上洒药剂,也不要忘记在吸尘器的尘土收集袋内洒药剂。这些措施可使宠物和家人免受跳蚤之苦。阉割你如不想让宠物生儿育女,应给以阉割。一次简单的手术就可免除宠物的性骚动。如果不对狗狗进行这种手术,就是不存在生育的危险也会出现一系列麻烦。发情的母犬会产生分泌液,如不予配对就会心情忧郁。阉割的费用不多。手术安全,不同年龄的宠物都可做。手术后的宠物不会发现任何变化。阉割不会改变狗狗的心情。关于犬疫苗,很多狗主人还有一些误区。比如,有人认为我家小狗很少出门,或根本不出门,不会被传染。其实,很多病毒是小狗出生时从母体带来的,一旦抵抗力降低就会爆发,所以即使不出门的小狗也可能生病。还有人认为,从前养狗,哪儿有什么疫苗、狗粮,不也照样养得好好的?其实,随着狗数量的剧烈上升,传染病也在迅速发展。不是如今的狗娇贵了,而是狗们所处的大环境变得复杂和危险了。刚从狗贩子手里买来的小狗,抵抗力弱、环境恶劣、护理不当,身体基础很差。到家后,应先到可靠的动物医院注射血清,增强抵抗力。血清的有效时间只有7天,这7天里不要让它出门、不要洗澡、狗和主人都不要接触其他的狗。利用这段时间,观察它的食欲、大小便和体温、精神状态、鼻头是否湿润等,把体温表夹在大腿内侧无毛处5分钟,39度以上即是发烧。出现发烧、流鼻涕、咳嗽、拉稀等症状的小狗应立即就医,决不能拖延耽搁。如果您的小狗没有任何异常,活泼健康,那么恭喜您,在它满50天的时候,您可以带它去医院注射第一针进口犬六联疫苗。这种疫苗可预防六种犬的急性传染病,包括:犬瘟热病、犬细小病毒病、犬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肝炎、传染性支气管炎和副流感病。第一年要注射三次,每次间隔21天,以后每年注射1次,进口的犬六联苗质量好,保护率高。在您的小狗满三个月时,应该为它注射狂犬病疫苗,每年1次。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养犬者的义务,也是养犬法规的规定条例内容,必须执行接种。犬病毒不是一般的消毒用品能杀死的,犬细小病毒尤其顽固。如果您的家里曾有患传染病的小狗,无论家里怎么消毒,半年内都不该再养没有经过免疫的幼犬。请不要急于用另一只没有打过全部疫苗的小狗来弥补自己感情上的损失,这种自私的感情会害了它。在您下一年带它注射疫苗时,应比上一年提前约一个月左右,避免在上一针疫苗即将失效时,发生意外。注射疫苗时,为了避免遭到不良医院的坑害,请您监督以下几点:1.注射前应给小狗量体温,在非常健康的状态下才能注射疫苗;2.检查疫苗是否过期、是否进口、护士是否将全部药液注射了;3.医院应提供免疫记录本,并提示您下次注射的时间。4.北京地区每一针的价格约60元。总之,按时注射质量可靠的疫苗,是小狗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每一个狗主人起码的责任。

建议:张国老回答这个问题,据说他对驴很有研究:)

正文一、前言: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疫情防控工作上我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这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我国的兽医工作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随着全国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这也从一个方面要求我国的兽医工作者,更加要做好生猪疾病的防空工作, 降低生猪饲养风险!可见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我国兽医工作全面发展、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我国的兽医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体制的改革也是任重而道远!二、我国兽医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兽医工作没有统一机构管理,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目前, 我国兽医管理工作分散到多个部门,不能实施统一管理, 职责不清。多头管理,职能重叠,造成管理效率低,资源浪费。如内外检分设、商业部门目前还管理部分屠宰企业屠宰检疫、部分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卫生监督仍由卫生部门管理, 防疫工作难以统一协调, 给防检疫工作也带来很多矛盾和困难, 降低了作效率 管理机构设置混乱,职责不清, 行政效能不能正常发挥。2、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由于多年建设滞后, 我国基层兽医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基层兽医队伍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 待遇较差, 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均不完善,无法引入学历较高的兽医技术人员, 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合理。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 仪器设备还不如管辖区域内的规模化饲养企业的实验室。第三,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 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 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简单对基层站所进行撤并了事, 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 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3、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1)、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在我国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28%,36-45岁的占31%,46-60岁的占41%,年龄结构趋于老化。(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我国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和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4、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虽制定了《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兽医工作法律体系: 缺少一个兽医工作的基本法,在兽医管理体制、执业兽医管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方面也没有立法; 已有的法在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相互间还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动物防疫法》仅适用于对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管理,没有体现兽医管理部门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卫生监督和对兽医工作的有效管理, 其实用地位尚待提升;《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在职能界定上有的地方出现交叉,有的地方又出现脱节, 很不适应当前形势下动物防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动物疫病的控制等。三、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机构不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缺乏专业人才,法律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加之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我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局部蔓延,对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形成较大压力。因此,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1、建立健全兽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2、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3、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 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各地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跟踪研究国际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4、完善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兽医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参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完善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研究制定官方兽医管理、执业兽医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兽医管理工作中的保障作用。促进兽医管理的有效,健康发展!四、结束语以上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兽医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与改革建议做的简要阐述,许多观点也可能尚有不当和值得商榷之处。总之,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公共卫生安全水平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也希望相关工作者共同努力,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兽医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动物卫生及其产品的安全水平。让我国的兽医从软硬件上都更上一层楼……

动物检疫的问题和建议论文【1】

[摘 要] 动物检疫工作是保证肉类食品是否合格的第一道关口。

唯有做好动物检疫工作,才能保证肉类食品的质量卫生,保障食用者的健康安全;亦可防止诸如禽流感、猪流感等动物疫情的传播和爆发,防患于未然,减少农户损失。

《动物防疫法》虽已颁布实施,现阶段的动物检疫却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实际操作。

本文通过对于动物检疫问题的探讨,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

目的是为了提高动物检疫的效率。

[关键词] 动物检疫 问题 建议

一、动物检疫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户及消费者的检疫意识

大部分养殖户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动物检疫方面知识知之甚少,在进行屠宰售卖之前不作报检,有关部门出于人手原因也无法一一查实。

且部分地区难以施行集中屠宰,多数为自行屠宰或个体屠宰。

而动物检疫部门监督人员有限,只能去往指定屠宰点进行监督检查,个体农户或自行屠宰贩卖养殖户难以进行检疫,此类肉品的安全卫生也就无法保证。

不法商贩收购病禽死禽,多数农民贪图眼前利益,法律意识淡薄,对此类现象并不制止,因为一点利益助长不法分子的气焰,造成不安全肉类的流通。

对于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的个体农户,这些地方往往交通不便,设施落后,检疫工作更是难以开展,不法商贩亦是横行。

而多数消费者的防疫意识往往不足,贪图便宜或是根本对动物检疫一无所知,购买价格低廉的未经检验的不安全肉类,让违法者有利可图,为违法活动创造了可能。

2.检疫人员的素质

动物检疫工作对在职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来说较高,需要一定相关知识水准。

而当前我国针对动物检疫的相关法律仍不够完善,对动物检疫人员的规定尚不明确,对相关人员工作也没有很好的约束和要求。

这就导致了从事该工作的人员鱼龙混杂,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间接地致使动物检疫工作无法正常有序的执行,而疫情也就不能及时发现,无法做好防治工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就会受到威胁。

如此一来,动物检疫部门岂不是形同虚设?政策好并不代表一定能执行好,好的政策还需由优秀的人才来执行。

3.检疫设施和条件

落后偏远地区自不必说,基本的检疫设备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专业的检疫队伍和检疫环境。

而拥有相关设备和人员的地区就能做好检疫工作?这也未必见得。

仅仅依靠简单的设备,某些疾病已经无法检测出来。

这些疾病需在特殊的环境中,使用更为专业的设施进行检测。

纵观我国,极少有地区具备如此检测环境、检测设施和检测人员。

诸多落后,造成了动物检疫的太多不便,其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4.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前面已经涉及,相关法律对检疫人员的要求和规定尚不明确,导致检疫人员素质偏低。

《动物检疫法》对于不检疫、逃避检疫者的处罚也是过轻,违法者根本无所畏惧;对于私自屠宰、私自贩卖未经检疫的禽畜机及其肉类的行为,甚至没有处罚说明。

关于产地检疫到场到户的法规,鉴于有关部门条件的不允许,对个体农户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养殖地来说,施行起来难上加难。

相关法律的形同虚设,致使检疫工作无法有序的开展。

二、动物检疫的建议与对策

1.检疫部门需要做好宣传工作

检疫部门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民众对于动物检疫的认识,对于养殖户和个体农户来说,更需加大宣传力度,必要时集中学习动物防疫知识,使之意识到动物检疫的重要性,主动提出检疫。

需善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普及动物检疫相关知识法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擦亮养殖者和消费者的眼睛,使不法商贩无处藏身。

2.检验人员选拔制度需要完善

检疫人员的精心选拔和严格管理也尤为重要。

只有优秀的高素质检疫人员队伍,才能做出优秀的成绩,保障检疫结果的准确度。

故而在检疫人员的选拔上切不可马虎,必须选用文化素质高、专业技术水平过硬、法律意识强、坚持正义、责任意识强和秉公执法的人才。

严格的选拔必不可少,检疫人员的在职培训和考察亦不可忽视。

执行公务的同时,政府应调拨款项对检疫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不定期的考核,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促使检疫人员学习新的检疫知识。

对于不能通过考核的'人员,坚决不予上岗,需进行再学习并通过考察后方可复职;违反相关法律的,直接开除公职。

另外检疫部门可通过与各大高校合作,直接在学校中培养所需人才,保证对人才需求的满足。

3.重视硬件设施建设

除人才的培养外,硬件设施的需求亦不能忽视。

先进的检疫设备和检测手段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大力引入先进设备,改善动物检疫部门的设施,提高检疫人员队伍的设备水准和检疫结果的权威性,为动物检疫营造良好的检疫环境。

对于落后偏远地区,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保证检疫能够完成。

4.完善动物检疫方面的法律

一要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达到使之不敢违法的目的;二要明确对检疫人员的规定和要求,保证检疫人员的质量水准;三要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使之切实可行;四要破除在行法律对检疫监督人员的诸多限制,使其能从容行使职能,而不有所顾忌。

对与未作规定的相关违法行为,修订者必须尽早完善,使之有法可依,不至不法分子钻法律的漏洞。

三、小结

上述论证可知,要切实做好动物检疫工作,不仅是单一方面的责任。

上至国家政府部门,下至一线检疫人员和养殖农户,必须加强联系,互相理解支持,才能让动物检疫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养殖农户的财产安全。

我国的肉类食品安全才能得到保证,人民群众方能吃上放心肉。

参考文献

[1]沈向华. 动物检疫制度比较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2]马祥林. 动物检疫常见问题及改进对策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2013,16:185+229.

动物检疫工作的问题及建议【2】

摘要:动物检疫工作极其重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本文笔者就从动物活检和肉检两个方面入手,对动物检疫工作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动物检疫 活检 肉检 建议

前言

动物检疫工作是确保农产品尤其是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手段。

多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制定措施,壮大队伍,开展监督稽查等工作,对动物检疫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动物检疫工作的开展。

检疫手段落后、检疫设备差、检疫行为不规范等现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检疫率、疫病检出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动物疫病没有得到有效净化,动物疫病发生隐患及动物食品安全隐患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一、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农民饲养的畜禽在出售前不作活检,具原因是《动物防疫法》的宣传不到位,农民对动物检疫申报制度认识不够,加之农民认为法不制众,没有全面推行。

其次,大多数地区定点屠宰工作很难推行,个体屠宰户仍然是屠宰主流,其中的80%以上为收购、屠宰、销售一体化经营,他们夜间到饲养户收购、屠宰,白天到市场零售肉品均采取逃检的办法逃避费用。

加上动物防疫监督人员有限,收购环节防不胜防,屠宰环节中只能到定点屠宰场进行同步检疫,却无法到户进行检疫,只能在零售环节对肉品实施补检,忽略了对动物经营环节的重点检疫。

最后,对于山区农村散养的畜禽,由于交通不便、收费少、收费难,而且按要求产地检疫必须到场、到户,工作很难开展。

对于平川乡村,交通四通八达,违法贩运户昼伏夜出,绕道前行,千方百计的逃检、逃费。

绝大部分群众防疫意识淡薄,对动物疫病的认识不到位,以至于对病死畜禽收购、加工视而不见,有的为图便宜,购买未经检疫的肉品,从而给违法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经营空间。

二、执法体系逐步完善,但以监促检相对滞后

1995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并于2008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条例进行了修改和补充,2009年又对《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进行了新修订,进一步健全了执法体系,为保证肉食品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同时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和考核,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动物检疫执法体系建设的重点,建立了一支思想品德好、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执法队伍。

随着动物检疫执法体系的不断完善,逃避检疫、贩卖病死动物等违法行为的不断被发现,作为打击和遏制违法行为的主要方式,监督环节越来越得到重视,以监促检的工作也日益凸显其滞后性。

首先,检疫后的监督工作缺位。

检疫后的畜禽长距离调运导致畜禽感染疫病情况严重。

畜禽在运输途中病死后,被随意丢弃或进入黑市交易,导致疫情传播。

由于餐馆、食堂、冻库及卤制品、腊制品店是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较弱的一个环节,这些场地便成为病害动物产品的集中消化地。

其次,违法案件办理难。

在实际办案中,由于违法者交易的隐蔽性、染疫动物对人危害的潜在性和病害动物及其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往往导致违法者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三、动物检疫的对策

(一)搞好兽医卫生管理,有效减少疾病的暴发

1.要搞好圈舍卫生,改善畜禽的生存环境。

要及时清除和处理粪便,更换垫草,清洁圈舍,定期消毒,保持畜体卫生。

2.做好消毒措施。

要有适宜的消毒设施,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消毒目的而定。

通常应选高效、低毒、价廉、无残留、使用方便、对人和家禽安全,并且在畜禽体内不产生有害物质的消毒剂。

3.要及时淘汰患病畜禽。

一旦畜禽发病,要及早淘汰病畜禽。

必要时可添加作用强、代谢快、毒副作用小、残留低的非人用药品和添加剂,或以生物学制剂作为治病的药品,控制畜禽疾病的发生发展。

发生传染病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隔离、扑杀等措施,以防疫情扩散。

4.要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对畜禽疫病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使用科学的免疫程序、用药程序、消毒程序、病畜禽处理程序,搞好消毒、驱虫等工作。

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适时使用疫(菌)苗进行预防,及时搞好疫(菌)苗的免疫注射,搞好疫情监测。

防止畜禽发生疫病,避免动物发病用药,确保畜禽及产品健康安全。

(二)搞好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屠宰检疫

产地检疫是整个检疫环节中的关键一环,是检疫工作的第一步。

一是动物产地检疫是一切检疫的基础和源头,开展面和到位率要达到100%;二是检疫人员必须到场、到户、到点检疫,不允许隔山开证;三是必须要分析防疫措施的落实情况,为检疫结果负责;四是猪、牛、羊必须有免疫耳标才能出证,否则要注射疫苗并补耳标后实施产地检疫。

《动物防疫法》第42条规定: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托运人必须凭检疫证明方可托运,承运人必须凭检疫证明方可承运。

通过运输检疫,补检未经产地检疫的动物及动物产品,重检动物及动物产品再次验证产地检疫的正确与否,及时发现传染病类及未经检疫的畜禽及畜禽产品,禁止危险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传出,严防外地区的危险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传入。

屠宰检疫是检疫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意义重大,它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的健康,关系到“放心肉”工程,是一道不容忽视的必不可少的检疫手续。

一是要在屠宰现场检疫,不允许和市场的行政监督、补检、重检混为一谈;二是要按照“有宰必检”的要求进行,屠宰检疫到位;三是必须和屠宰过程同步检疫,严格对照编号;四是屠宰检疫权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执法权利,不委托,更不允许自宰自检,要严格执法。

结语

民以食为天,动物检疫工作是防止患病动物进入流通的关键,是促进动物疫病预防工作的有效手段,是保证动物产品质量、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前提保障。

必须把动物检疫工作真正重视起来,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东来,柳枫.动物诊疗与动物检疫的关系[J].今日畜牧兽医.2006(06)

[2]张选民.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畜牧兽医杂志.2011(03)

[3]刘红.辽宁省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04)

[4]陈立平,唐耀平.关于新宁县动物检疫工作的思考[J].中国畜禽种业.2008(16)

[5]曹莉琼.动物检疫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J].中国畜禽种业.2010(0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