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华医学杂志1972

发布时间:

中华医学杂志1972

您好,建议您去相关的专业学术网站或者是论坛上进行相关咨询。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是中国唯一英文百年老刊 ,创刊于1887年,当时名称为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后经数次更名,最终于1932年正式定名为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该刊为中华医学会会刊,目前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是我国唯一被SCI核心版收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医学期刊。该刊2013年11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资助,2016年8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资助,2019年12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类项目。 1)载文范围CMJ 主要刊载医学领域与健康、伦理和社会问题有关的技术和临床研究。 2)载文情况CMJ 每年载文均未超过1000篇;2013年发文量达到顶峰(999篇),随后逐年下降;2016年至今年发文量均未超过600篇;2020年至今已发表427篇。作为一本旨在传播中国医学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的英文期刊,每年中国作者载文量一般都在90%以上。 3)影响因子:CMJ作为百年老刊,近3年影响因子一直稳定在左右。 4)据2019 JCR报告,CMJ 位于医学:综合性和内科Q3。据2020年1月中科院SCI期刊分区表,CMJ位于医学三区、医学:内科三区 。 论文翻译润色可以到国际科学编辑,国际科学编辑凭借在这一领域内多年的经验,和在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英语母语国家已经拥有的一个值得信赖并高质量的编辑队伍,可以为全世界的科学家提供英语母语化润色服务。 回答参考资料

王吉民王吉民,又名嘉祥,号芸心,男,广东东莞人。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讲师、上海医学院医学史教授、教育部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医界指南》编辑、中华医学出版社社长、《中华健康杂志》总编辑等职。中文名:王吉民出生地:广东东莞出生日期:1889逝世日期:1972职业:医学讲师代表作品:《中华医学杂志》性别:男简介王吉民(1889~1972)又名嘉祥,号芸心,广东东莞人。宣统二年(1910年)香港西医大学堂毕业后曾在外轮公司任船医、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总医官。民国20年(1931年)转任浙江邮政管理局医官,同时在杭州开业。民国26年在上海协助筹建中华医学会新会址,被选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抗日战争期间,医学会负责人陆续离沪,会务主要由王吉民和富文寿负责,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王氏还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讲师、上海医学院医学史教授、教育部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医界指南》编辑、中华医学出版社社长、《中华健康杂志》总编辑等职。著作及成就王氏为国内研究医学史之先驱。民国2年美国医史学家嘉立森出版之《医学史》一书涉及中国医学史料甚少,且有谬误,王遂发愤收集中国历代医史资料,潜心整理研究,于民国17年编写出版《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弘扬中国医学的创造及成就。后又与伍连德合著英文版《中国医史》,于民国21年出版行世,在国际医学史界颇具影响。三年后与伍连德、李涛等发起成立医史委员会,被推举为主席。民国26年医史委员会改组为中华医史学会,任首届会长,并主持编辑《医史杂志》。翌年7月中国第一所医学史专业博物馆——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在上海建成,王氏任馆长。1958年,该馆改为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继任馆长。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新医学杂志1972

谷田梦(天然谷物食品提供者)解答:

绿豆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品,富含多种营养。以下是绿豆的主要营养成分:

天然谷物食品提供者:谷田梦

以上内容由谷田梦(天然谷物食品提供者)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蛭中药囗服饮片多少钱一瓶?

经典中医认为:可消肿通气,清热解毒。将生绿豆研碎绞成汁水吞服,可医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腾。补肠胃。可作枕头,使眼睛清亮。可治伤风头痛,消除呕吐。经常吃,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神,通行十二经脉,除去皮屑,滋润皮肤,煮汁汤可解渴,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之毒。但不可与鲤鱼同吃,否则使人肝黄形成渴病。能清热,补益元气,解酒食等毒。治发于背上的痈疽疮肿,烫伤烧伤,痘疮不结痂,湿烂有腥臭味的,用干豆粉扑在上面,很有效。治霍乱抽筋,解蘑菇毒、砒霜以及各种药物引起的中毒,心窝尚热的人,都可用刚打的井水调和绿豆粉灌服,即可救活。皮性味:味甘,性寒,无毒。荚性味:主治疗长期血痢,经久不愈的,用绿豆荚蒸来吃,治疗效果极为好。花功效主治:能解酒毒。豆之性稍:有所不同叶功效主治主治呕吐下泄。用绿豆绞出汁和些醋,温热时服下。药用性能: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祛痘的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绿豆:“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肿胀”; 《世医得效方》记载:若与赤小豆、黑豆、甘草同用,又可预防痘疮及麻疹。由此可见绿豆对痘痘很好的治愈疗效。【归经】心;胃经。【功效】清热;消暑;利水;解毒。【科属分类】豆科。【主治】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痰热哮喘;头痛目赤;口舌生疮;水肿尿少;疮疡痈肿;风疹丹毒;药物及食物中毒。【采收和储藏】立秋后种子成熟时采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簸净杂质。【资源分布】全国各省区多有栽培。【动植物形态】绿豆一年生直立或顶端微缠绕草本。高约60cm,被短褐色硬毛。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9~12cm;小叶3,叶片阔卵形至菱状卵形,侧生小叶偏斜,长6~10cm,宽~,绿豆绿豆[2]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楔形或截形,两面疏被长硬毛;托叶阔卵形,小托叶线形。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短于叶柄或近等长;苞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有长硬毛;花绿黄色;萼斜钟状,萼齿4,最下面1齿最长,近无毛;旗瓣肾形,翼瓣有渐窄的爪,龙骨瓣的爪截形,其中一片龙骨瓣有角;雄蕊10,二体;子房无柄,密被长硬毛。荚果圆柱形,长6~8cm,宽约6mm,成熟时黑色,被疏褐色长硬毛。种子绿色或暗绿色,长圆形。花期6~7月,果期8月。【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祛暑药。【性味】味甘;性寒。【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克,大剂量可用120克;研末;或生研绞汁。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出处】《中华本草》。注意事项《本草纲目》记载:“绿豆 ,消肿治痘之功虽同于赤豆 ,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 ,无久服枯人之忌。虽然绿豆有着很多功效,但是亦有不适之处。针对儿童常见病用药安全与饮食营养,孩子不宜喝大量绿豆汤。绿豆属于凉性药食,绿豆之寒性容易致虚火旺盛而出现口角糜烂、牙龈肿痛等。要避免吃绿豆过于寒凉,必须花长时间煮烂绿豆。儿童胃黏膜结构薄弱,喝过多酸梅汤刺激胃部黏膜,易引发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食疗应用【食疗法】绿豆,煎汤,十五至三十克;研末或生研绞汁。绿豆清凉解毒,热性体质及易患疮毒者尤为适宜。绿豆性寒,脾胃虚弱者不宜多吃。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甲状腺机能低下者,忌多食绿豆。【来源】豆科菜豆属植物绿豆Phaseolus radiatus L.,以种子入药。【性味归经】甘,寒。入心、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暑。用于暑热烦渴,疮毒痈肿等症。可解附子、巴豆毒。【用法用量】25~50克,大剂量可用200克,煎服。【备注】(1)解附子、巴豆毒,可用绿豆200克、生甘草100克,煎汁候冷,频频饮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有时,梨子、柿子即使没有用铁刀去切,皮上也会有一些黑色的斑点,这是因为鞣酸分子中含有许多酚烃基,对光很敏感,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变成黑色的氧化物。药膳方选1、绿豆汤:绿豆淘净,加大火煮沸10分钟,取汤冷后食用,用于解毒清热(注意不能久煮)。2、绿豆汁:绿豆1500克,淘净,用水2500毫升,煮烂细研,澄滤取汁,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盏,治消渴、小便频数。3、绿豆银花汤:绿豆100克,金银花30克,水煎服,用于夏天预防中暑。4、生绿豆粉:生绿豆50克,研末,每次9克,开水吞服。治乳疮。5、解暑:绿豆,水煮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遵生八笺》绿豆汤)6、治小便不通、淋漓:绿豆50克,冬麻子30克(绞取汁)陈皮10克(为末),共煮熟热食之(《圣惠方》)绿豆绿豆7、治乌头中毒:绿豆120克,生甘草60克,水煎饮汁(《上海常用中草药》)。8、治金石丹火药毒及酒毒、烟毒、煤毒:绿豆100克(为末),豆腐浆2碗,调服之。如无豆腐浆,用糯米泔顿温亦可(《本草汇言》)。9、治食物中毒及附子、巴豆、砒霜、农药、毒草中毒:绿豆5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日2-3次,冷服(《中国药膳大观》绿豆粥)。10、治腮腺炎:生绿豆60g,煮至将熟时,如白菜心2-3个,再煮约20分钟,取汁顿服,日1-2次(《中药大辞典》)11、治亚急性皮疹及皮肤瘙痒:绿豆30克,水发海带50克,红糖适量,糯米适量。水煮绿豆、糯米成粥,调入切碎的海带末,再煮3分钟后加入红糖即可(《中国药膳大观》)。12.赤痢经久不愈;绿豆面煮烂,随意食之。13.乌豆、巴豆、附子、铅中毒:绿豆120g、生甘草60g,水煎一次服。功效1、痈肿疮毒。该品甘寒,清热解毒,以消痈肿。可广泛用于热毒疮痈肿痛,单用煎服有效,或生研加冷开水浸泡滤汁服;《普济方》以该品与大黄为末加薄荷汁、蜂蜜调敷患处以解毒消肿。若与赤小豆、黑豆、甘草同用,又可预防痘疮及麻疹,如三豆饮(《世医得效方》)。2、暑热烦渴。该品甘寒,能清热消暑,除烦止渴,通利小便,故夏季常用该品煮汤冷饮,以治暑热烦渴尿赤等症,如绿豆饮(《景岳全书》);亦可与西瓜翠衣、荷叶、青蒿等同用,以增强疗效。3、药食中毒。该品甘寒,善解热毒,为附子、巴豆、砒霜等辛热毒烈之剂中毒及食物中毒等的解毒良药。可用生品研末加冷开水滤汁顿服,或浓煎频服,或配伍黄连、葛根、甘草同用,如绿豆饮(《证治准绳》)。4、水肿,小便不利。该品有一定的利水消肿之功,《圣惠方》以该品与陈皮、冬麻子同用煮食,用于治疗小便不通,淋沥不畅,水肿等。5、绿豆衣为绿豆的种皮。将绿豆用清水浸泡后取皮晒干即成。性味甘,寒。归心、胃经。功同绿豆,但解暑之力不及绿豆,其清热解毒之功胜于绿豆;并能退目翳,治疗斑痘目翳。煎服,6~12g 。附方1、解暑: 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遵生八笺》绿豆汤)2、治消渴,小便如常: 绿豆二升,净淘,用水—斗,煮烂研细,澄滤取计,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盏 。 ( 《圣济总录》绿豆汁)3、治十种水气: 绿豆二台半,大附子一只(去皮、脐,切作两片)。水三碗,煮熟,空心卧时食豆,次日将附子两片作四片,再以绿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别以绿豆、附子如前煮食,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水从小便下,肿自消,未消再服。忌生冷毒物盐酒六十日。(《朱氏集验医方》)4、治小便不通,淋沥:青小豆半升,冬麻子三合(捣碎,以水二升淘,绿豆绿豆绞取汁),陈橘皮一合(末)。上以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熟食之。( 《圣惠方》 )5、治赤痢经年不愈: 绿豆角蒸熟,随意食之。6、治小儿遍身火丹并赤游肿: 绿豆、大黄。为末,薄荷蜜水调涂。7、治痈疽: 赤小豆、绿豆、黑豆、川姜黄。上为细末,未发起,姜汁和井华水调敷;已发起,蜜水调敷。(⑤方以下出《普济方》)8、治金石丹火药毒,并酒毒、烟毒、煤毒为病: 绿豆一升,生捣末,豆腐浆二碗,调服。一时无豆腐浆,用糯米泔顿温亦可。(《本草汇言》)9、解乌头毒: 绿豆200克,生甘草100克,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10、解附子、巴豆毒,可用绿豆200克、生甘草100克,煎汁候冷,频频饮服。保健作用盛夏酷暑,人们喝些绿豆粥,甘凉可口,防暑消热。小孩因天热起痱子,用绿豆和鲜荷服用,效果更好。若用绿豆、赤小豆、黑豆煎汤,既可治疗暑天小儿消化不良,又可治疗小儿皮肤病及麻疹。常食绿豆,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炎有较好的治疗辅助作用。此外绿豆还可以作为外用药,嚼烂后外敷治疗疮疖和皮肤湿疹。如果得了痤疮,可以把绿豆研成细末,煮成糊状,在就寝前洗净患部,涂抹在患处。“绿豆衣”能清热解毒,还有消肿、散翳明目等作用。因其营养丰富,可作豆粥、豆饭、豆酒、食、麨食,或作饵顿糕,或发芽作菜,故有“食中佳品 ,济世长谷”之称。自《开宝本草》记载:“绿豆,甘,寒,无毒。入心、胃经。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以后历代本草对绿豆的药用功效多有阐发。《本草纲目》云:“绿豆,消肿治痘之功虽同于赤豆,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外科治痈疽,有内托护心散 ,极言其效。”并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 《本草求真》曰:“绿豆味甘性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芪、归、术,不是过也。第所言能厚、能润、能和、能资者,缘因毒邪内炽,凡脏腑经络皮肤脾胃,无一不受毒扰,服此性善解毒 ,故凡一切无不用此奏效。”纵观各家本草,对绿豆清热祛暑解毒,利水等药用功效都极为推崇。近几十年来,人们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绿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绿豆具有清除肌肤毒素的作用,对于肌肤舒缓也有特别功效。对痘痘有一定的缓和作用。使用绿豆面膜配合牛奶,可以让痘痘消除,还能淡化痘疤。3化学成分编辑绿豆绿豆(23张)含蛋白质(主要是球蛋白类)、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A、B、C。磷脂成分中有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 lam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菸碱酸、叶酸,矿物质钙、磷、铁。所含蛋白质主要为球蛋白,其组成中富含赖氨酸、亮氨酸、苏氨酸,但蛋氨酸、色氨酸、酪氨酸比较少。如与小米共煮粥,则可提高营养价值。绿豆皮中含有21种无机元素,磷含量最高。另有牡荆素,β-谷甾醇。每100克绿豆中含蛋白质克,脂肪克,碳水化合物59克,热值332千卡。绿豆的药理作用为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过敏、抗菌、抗肿瘤、增强食欲、保肝护肾。绿豆粉有显著降脂作用,绿豆中含有一种球蛋白和多糖,能促进动物体内胆固醇在肝脏分解成胆酸,加速胆汁中胆盐分泌和降低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绿豆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可辅助治疗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绿豆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绿豆中所含蛋白质、磷脂均有兴奋神经,增进食欲的功能。绿豆含丰富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保护肝脏,减少蛋白分解,减少氮质血症,因而保护肾脏。药理作用抗菌抑菌:1、绿豆中的某些成分直接有抑菌作用。通过抑菌试验证实,绿豆衣提取液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根据有关研究,绿豆所含的单宁能凝固微生物原生质,可产生抗菌活性。绿豆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植物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质可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抗病毒作用。2、通过提高免疫功能间接发挥抗菌作用。绿豆所含有的众多生物活性物质如香豆素、生物碱、植物甾醇、皂甙等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细胞的数量或吞噬功能。有实验用补体致敏酵母血凝法检测绿豆对正常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豆可以抑制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红细胞功能低下的作用。降血脂:有人用70%的绿豆粉或发芽绿豆粉混于饲料中喂兔,结果发现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兔血脂(总胆固醇及β-脂蛋白)的升高有预防及治疗作用,进而明显减轻冠状动脉病变,有人将绿豆水醇提取物拌入饲料喂养动物,连续7天,证实对正常小鼠(生药100g/kg·d-1)和正常大鼠(生药16g/kg·d-1)血清胆固醇有明显降低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豆中含有的植物甾醇结构与胆固醇相似,植物甾醇与胆固醇竞争酯化酶,使之不能酯化而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并可通过促进胆固醇异化和/或在肝脏内阻止胆固醇的生物合成等途径使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另外,大豆球蛋白被实验证实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绿豆的球蛋白是否有同样的作用值得探讨。抗肿瘤:有实验发现,绿豆对吗啡+亚硝酸钠诱发小鼠肺癌与肝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另有实验证实,从绿豆中提取的苯丙氨酸氨解酶对小鼠白血病L 1 2 1 0细胞和人白血病K 56 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酶剂量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抑制效果明显增加,同样作用48h,的酶其抑制率分别为52%和 ,当酶增加为,可分别达 %和 ,而以 0%、、、、、的酶作用于癌细胞72h,其抑制率分别为、、、、、。解毒:绿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生绿豆水浸磨成的生绿豆浆蛋白含量颇高,内服可保护胃肠粘膜。绿豆蛋白、鞣质和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有机磷农药、汞、砷、铅化合物结合形成沉淀物,使之减少或失去毒性,并不易被胃肠道吸收。绿豆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不少具有抗氧化作用,在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是否通过抗氧化作用从而减轻了有机磷农药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其他:高温出汗可使机体因丢失大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而导致内环境紊乱,绿豆含有丰富无机盐、维生素。在高温环境中以绿豆汤为饮料,可以及时补充丢失的营养物质,以达到"清热解暑"的治疗效果。绿豆磷脂中的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酸有增进食欲作用。绿豆淀粉中含有相当数量的低聚糖(戊聚糖、半乳聚糖等)。这些低聚糖因人体胃肠道没有相应的水解酶系统而很难被消化吸收,所以绿豆提供的能量值比其他谷物低,对于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而且低聚糖是人体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经常食用绿豆可改善肠道菌群,减少有害物质吸收,预防某些癌症。绿豆还是提取植物性SOD的良好原料。由绿豆为原料制备的SOD口服液,其中所含的SOD经过化学修饰,可不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破坏,延长半衰期,适合于人体口服吸收。该口服液除了含有SOD以外,还富含氨基酸、β-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具有很好的抗衰老功能。另外,还有实验证明,绿豆中的鞣质既有抗菌活性,又有局部止血和促进创面修复的作用,因而对各种烧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治疗高血压硫磺、绿豆等量(用纱布包好),加水煮2小时后取出硫磺干燥, 加酒制大黄20%制片,每次4片,日服1次,饭后服, 10 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治疗107例,治愈率,有效率为.〖新医学1973;(8):395〗2、治疗腮腺炎用生绿豆60克 置小锅内煮至将熟时,加入白菜心2~3个, 再煮约20分钟,取汁顿服,每日1~2次。治疗34例(病程3~4天),全部治愈。若在发病早期使用更好。〖江西医学杂志1966;6(6):28〗3、 治疗疖疮鲤鱼1条(重约60~90克), 绿豆100克,煮熟喝汤吃肉豆,连服3~5天, 治疗顽固性疖疮20例,痊愈18例,无效2例。〖广西中医药1984;(3):41〗4、治疗漆疮绿豆60克,薏苡仁30克,洗净加水适量,煨烂;加白糖适量, 连汤1次顿服,每日1剂。另用生绿豆60克,用开水浸泡12小时,取出后捣烂成糊状, 外敷患处,日数次。治疗12例,均在4天内皮疹消退,临床治愈。〖新医学杂志1975;(12):41〗5、 治疗复发性口疮鸡蛋1个, 绿豆适量。将鸡蛋打入碗中调成糊状,绿豆放入砂锅内,冷水浸泡10~20分钟再煮沸,取煮沸绿豆冲入鸡蛋糊内饮用, 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70例,一般3天即愈。〖新中医1989;(7):17〗6、 治疗中暑绿豆500克,甘草30克,加水5000ml,煮至绿豆开花,冷后代茶饮, 可用于防暑除湿。〖中药通报1985;(5):59〗7、 治疗中毒(1)生绿豆浆,每次服半碗,治疗1059农药中毒者2例,均服3次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65;(7):209〗(2)以绿豆120克为主的绿豆甘草解毒汤, 日夜各服1剂(必要时可6小时服1剂),或下胃管.如能进食时可尽量多饮绿豆汤.治疗苯妥英钠中毒、敌敌畏中毒、利眠宁中毒等各1例,均痊愈。〖陕西新医学1978;(2):39〗古籍记载1、《开宝本草》:“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2、《本经逢原》:“明目。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3、《随息居饮食谱》:“绿豆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利小便,已泻痢。”4、《本草纲目》:“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肿胀。”5、《本草拾遗》:反榧子壳,害人。6、《本草经疏》:脾胃虚寒滑泄者忌之。7、孟诜:今人食绿豆皆挞去皮,即有少壅气,若愈病须和皮,放不可去。服用禁忌1、孟诜:今人食绿豆皆挞去皮,即有少壅气,若愈病须和皮,放不可去。2、反榧子壳,害人。《本草拾遗》3、脾胃虚寒滑泄者忌之。《本草经疏》4、绿豆忌用铁锅煮。5、 绿豆性寒凉,素体阳虚、脾胃虚寒、泄泻者慎食。如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这类人吃了绿豆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诸如腹泻(严重的话引起脱水),气血停滞引起的关节肌肉酸痛,胃寒及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6、正服用药物者忌使用绿豆绿豆有解毒作用,如果服用的药物中含有有机磷、钙、钾等成分,绿豆会与这些成分结合成沉淀物,从而分解药效,影响治疗。[3]

很多人都知道绿豆汤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等食疗功效,但怎样吃才能起到不同的效果呢?其实绿豆的消暑之功在皮,解毒之功在内,要“对症”来吃,而且加料的绿豆汤有更好的食疗作用。以消暑为目的喝绿豆汤时,不要把豆子一起吃进去,只要光喝清汤(煮的时间不要太长,生绿豆加凉水煮开,旺火再煮五六分钟即可)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功效。另外,绿豆与其他食品一起烹调疗效更好,如防中暑可以喝绿豆银花汤:取绿豆100克、金银花30克,加水适量煮10分钟左右即可,喝下清汤暑气全消。而煮得酥烂的绿豆汤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功效。由于其具有利尿下气的功效,因此食物或药物中毒后喝,还能起到排除体内毒素的作用,对热肿、热渴、热痢、痈疽、痘毒等也有一定的疗效。这样的绿豆汤色泽浑浊,消暑效果较差,但有很强的清热解毒功效。绿豆、黄花菜、大枣各适量,以水煎服,可治上吐下泻。现代还常用绿豆汤辅助解毒,例如在日常饮食中多吃些绿豆汤,有一定的祛铅毒功效。此外,喝绿豆汤还有降低血压和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功效。小窍门:快速煮烂绿豆法:将绿豆洗干净,放入保温瓶中,倒入开水盖好。2~3个小时后,绿豆粒会胀大变软,拿手掐掐看看软不软,如果软了再下锅煮,就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将绿豆煮烂。如果还不够软就需要继续泡,这样泡好的绿豆煮起来就很容易酥烂。降暑的传统妙方——绿豆汤,既实惠又实用,医学研究认为,绿豆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的功效,能预防中暑,治疗食物中毒等。绿豆营养价值较高,蛋白质含量比鸡肉还多,钙质是鸡肉的7倍,铁质是鸡肉的倍,磷也比鸡肉多。这些对促进和维持机体的生命发育及各种生理机能都有一定的作用,据有关实验表明,绿豆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保肝等均有明显作用。绿豆浆是用绿豆磨制的豆浆,比绿豆汤浓稠、养分足,它将绿豆的绝大部分营养全面地溶入了浆中,营养价值更高。绿豆蒋制作横加暗淡,用一般豆浆机均能制得,将80克绿豆浸泡10小时左右,泡好后装入豆浆机内,几分钟即可做好,爱喝甜的可趁热加入白糖。如此做成的绿豆浆颜色碧绿、味美可口,饮后令人心旷神怡、唇齿留香。煮绿豆汤时,有时会因煮的时间过久,而使汤色会发红发浑,失去了应有的特色风味。在此罗列了几种熬制绿豆汤的方法,您不妨试试。方法一:将绿豆洗净,控干水分倒入锅中,加入开水,开水的用量以没过绿豆2公分为好,煮开后改用中火,当水分要煮干时(注意防止粘锅),加入大量的开水,盖上锅盖,继续煮20分钟,绿豆已酥烂,汤色碧绿。方法二:将绿豆洗净,用沸水浸泡20分钟,捞出后放到锅里,再加入足量的凉水,旺火煮40分钟。方法三:将绿豆洗净,放入保温瓶中,倒入开水盖好。3-4个小时后,绿豆粒已涨大变软,再下锅煮,就很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绿豆煮烂。方法四:将挑好的绿豆洗净晾干,在铁锅中干炒10分钟左右,然后再煮,绿豆很快就可煮烂。方法五:将绿豆洗净,用沸水浸泡10分钟。待冷却后,将绿豆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冷冻4个小时,取出再煮,绿豆很快酥烂 .

1972新医学杂志旧书

您好,中国临床新医学不在最新的科技目录里,优助已经查过了,所以并非科技核心。因此也更非中文核心。

31年前,1977年4月号的《科学》杂志刊发了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乔治·L·恩格尔的一篇长文《呼唤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这便是后来成为当代医学观念变革思想旗帜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首次亮相,或许并不像一些医学史家宣称的那样:“恩格尔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它依然不失为当代医学思想史上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一次显赫的“精神事件”,一场“观念革命”。当时,刚刚从“文革”梦魇中苏醒过来的中国医学界还处在与世界医学资讯的半隔离之中,未必有多少学者在第一时间读到这篇檄文。一直到1979年《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该刊是近30年来倡导新医学模式的重镇),“新医学模式”才受到中国医学界的推崇与重视,很快就成为我们医学职业语境中日渐流行的“公共话语”,成为医学变革时代思想激荡的“陀螺”。30年斗转星移,无论医学与医疗格局,医院与医生境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医学模式”的“旗帜”依然高悬,然而,生物医学模式的“堡垒”动摇了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新的“大厦”奠基了吗?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感叹,生物医学模式的“城堡”太精致,太坚实,太雄伟,我们根本无需去“撼动”它,只需在“城墙”脚下,为“心理”、“社会”的医学旨趣搭建两间“偏房”,作为他们闲聊或论争的“茶室”与“咖啡吧”,也成就了恩格尔的“理想”,这种思潮显然是误读、误解了恩格尔的“革命性”志向。理论上也抹杀了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三元属性之间的不相容性和统一性实现的艰难。 也就是说,30年前恩格尔在医学观念上“红杏出墙”的“灿烂”是否转变为当下医学理论与实践上“硕果累累”的“丰实”?呼啸而过的“公共话语”、“观念创新”所树立的“旗帜”怎样才能转化为新的融会于临床和实验过程之中的“研究纲领”?这是一个当代医学思想史的命题,是当下与未来医学“命运”的叩问。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们的观念与心智也需要时光的磨砺和淘洗。 回溯30年的实践,尽管在许多场合,“新医学模式”尚未能成为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真正的“研究纲领”,但毋庸置疑的是,心理、行为、社会、环境因素对躯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尽管目前尚缺乏可操作性的工具与掘进路径,但越来越多的项目和基金投入心理、行为和社会医学研究领域;尽管生物-心理-社会三类学科,在建构医学的证据与理解方面还存在相当的“排他性”,生物学与人文、社会学科在研究主旨及真理向度上也所呈现的“不可通约性”,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图景。有学者对1974-1977年与1999-2001年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及《内科学年鉴》四种重要医学期刊中提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词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论是1999-2001间出现的次数是1974-1977年的100倍。不过,研究者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绝对数上生物医学研究依然保持着强大地优势。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医学模式转变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王:武汉大学哲学教授邓晓芒先生曾经讲过一段有些刻薄却又发人深省的话,他针砭的是整个中国学术界,并非医学界(可以作为中国医学界反思的镜与灯),但读来仍有如芒刺背的感觉。邓先生这样写道:“当今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对于一个几近丧失了原创力的民族来说,由外部输入的任何新鲜东西都是救命的稻草,人们忙不迭地用这些舶来品装点自己贫乏的生活,充实自己空洞的大脑,并为之沾沾自喜······我国学术界似乎根本不存在一个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问题,反倒是西方学术界跟不上我们血盆大口的需求,他们的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抖落出来的一个意向、一种动态,在那里还只是少数专门学者探讨的话题,在我们这里就已经炒得有了'焦糊味'了。”,其实,冒“焦糊味”的“锅”里未必盛得出香熟可口的“米饭”,或许是一锅“夹生饭”。恩格尔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中国的命运也大致如此。我们今天对于新医学模式的理解依然停留在会议上赶浪头表态,或者是学院派学者重复诠释一些理论“命题”的水平。另一种反响是有人企图消解恩格尔对医学观念的刷新价值,认为只不过是中国传统医学精髓的归纳与复述(古已有之论已经成为一种消解现代性意义的民族主义思潮),或者是1948年世界卫生宪章中对健康定义表述(健康不仅只是躯体无病痛,而且还应包括心理平衡、社会关系的完善)的阐发,不过是“常识”的“纲领化”,因而不具备“原创性”和“旗帜”与“宣言”的精神价值。无论是高估或是低估恩格尔论文的理论价值,都造成了当代医学理性思考的“悬空”,以及终极思考与关怀的“缺失”。张:这是一个值得检讨的问题。医学技术可以简单地复制,但医学思想则不能,新的医学观需要系统地重构,它不仅涉及到对生命、对死亡、对疾病的再理解、再定义,而且还需要真正贯彻到卫生决策、医学教育、临床治疗等实践中。另一方面,用“古已有之论”来与新医学模式对接,只是“貌合神离”,并无智识上的贡献。因此,我们更应当重视从观念引入走向思想重建。

1.《中国三十大发明》2.《科学帮帮忙》3.《永恒的诱惑:宇宙之谜》4.《地质探秘之旅》

医学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作用[2008-11-09 00:11:37] 2006年1月12日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后,《中国青年报》报道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有7项科普著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普作协理事长杨秉辉教授的科普书籍《杨秉辉谈健康方式》作为丛书之一,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结束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中国青年报》在这一新闻的醒目大标题上用了“破天荒”(科普著作获国家科技奖)这三个字,由此可见科普在国家科技工作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24年来,本人三次荣获科普作品奖:1. 1983年,笔者荣获广州《新医学》杂志“癌症”科普译文一等奖;2. 1991年“战胜癌症的新策略”一文,荣获《祝您健康》杂志颁发的十家科普期刊一等奖;3. 2006年“《科技英语学习》指导,翻译竞赛得头奖”一文,荣获科普杂志——上海交大的《科技英语学习》征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本文结合以上科普作品获奖浅谈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作用。 一、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初试心理的作用 医务工作者初次写科普文章,往往出于一时兴趣,进行试探性创作。初试作品能够一举成功,无疑能进一步激发创作的热情,会对今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笔者初次投科普文章是在1982年,1982年6月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出版的《新医学》杂志举办了英语科普译文有奖竞赛,题目是“Cancer Is Only Skin-deep”,即“皮肤癌”。这次翻译文章是科普文,文中普通词汇多,专业词汇少,翻译难度大。笔者试译好了上文,又经过几次修改,及时寄出,在1983年第1期《新医学》上,该译文竟出乎意外地荣获一等奖,且名列榜首。 2. 23年后的2006年“《科技英语学习》杂志举行征文竞赛,这是进行科普译文再创作的机遇。笔者总结了《科技英语学习》杂志1980年创刊初期的学习经验,写了 “《科技英语学习》指导,翻译竞赛得头奖”一文,该文荣获上海交大的《科技英语学习》杂志征文二等奖。由此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1983年,笔者的初试科普译文一举成功,荣获了一等奖,这进一步激发了以后再创作的热情。 二、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动力的作用 引发科普创作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创作动机是创作的心理潜能,要使潜能得到发挥、升华,还需要一种启动力量,称为创作动力。创作动力可来自外部,也可来自内部。 1. 外部的动力来自社会的需要和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如学术团体、《新民晚报》、《祝您健康》杂志等的组稿、约稿,以及强化外部动力的科普作品奖励等,皆属于创作的外部动力。1991笔者荣获十家科普期刊一等奖后,把获奖证书和《祝您健康》杂志编缉沈志先生给笔者的贺信,拿给《新民晚报》康健园版的编辑何公心先生看了后,他二话没说,就决定在他主编的版面上,登一篇类似的文章,1992年初我的“新法治癌使她喜获新生”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当时《新民晚报》发行量160多万份,具有第一影响力,笔者的“新法治癌使她喜获新生”一文发表后,病人来诊者络绎不绝,一天要接诊几十个病人,持续多年,这促使笔者对技术精益求精,并用中药和食疗等方法治好了一例肺癌,这种临床实践又成为科普创作的外部动力。 医学知识的领域非常广阔,正如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所说:“每一门科学仿佛都在向我们召唤,邀请我们去专门写它,到处都闪耀着文学还没有接触过的一堆堆最宝贵的新材料。到处标明着文学家们的笔尖还没有走过的道路。”社会需要医学,医学在向医学科普工作者召唤。 2. 科普创作的内部动力则属于作者的自身需要。如自身所开展的工作性质,别人不了解,需要自我介绍或宣传,以及自我的社会义务感与责任感等皆属于自身需要。 自身需要的创作动力,尚需创作知识和医学实践经验及丰富的临床知识。有了这种动力,就会随时留意创作内容,构思创作技巧、创作方法等。由创作动力的推动,医学科普作者就有可能克服创作过程中的某些困难,获得创作成果。而科普作品获奖,正是科普作品再创作动力的源泉。笔者的科普作品获奖后,由于及时得到多家报刊、出版社好编辑的指导、帮助,对在心灵中创作之火的持续点燃,创作心理愿望的持久执著起着积极的作用,此后,本人日以继夜地写了许多科普作品发表,并在上述获奖作品的基础上,8年后的1999年,写就出版了《抗癌新法》一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三、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责任、义务的作用 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是治病救人,医学科普创作的责任同样是治病救人。一篇好的医学论文,仅在小范围交流,如果把它改写成科普作品,那么就可使更多的人接受医学新知识,对“人人享受卫生保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普创作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积极投入科普创作,是时代的要求。近一时期以来,我国食疗研究风起云涌,食疗书籍犹如汗牛充栋。科技图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内在质量,在科普作品获奖后,笔者感到有责任编写《食疗治百病》一书,如何使《食疗治百病》一书能够有所创新呢?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大多食疗书的食疗方没有应用实例,对食疗的疗效缺乏观察和证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病例介绍是该书的一大特色,该书自始(前言)至终均介绍了实例。这些病例中不少属于诊疗新经验,令人耳目一新。如一例因喜吃生牛肉,而导致病毒性海绵状脑病(新病种)。另一例老鼠奶头(寻常疣)单用米仁食疗8个月治愈,迄今十多年未复发。食疗理论之树,需要浇灌,从治疗实践中吸取新的营养,才能长出新枝。《食疗治百病》从形式、内容和概念等几个方面均有所创新,从而使它成为食疗理论之树的新枝。该书2005年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出版后短期内该书重印几次,供不应求。 综上所述,科普工作和科技研究开发是国家科技工作必不可少的两翼,科普是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和创造的“延伸”和“延深”。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初试心理、创作动力、创作的责任、义务均有很大的作用。继杨秉辉理事长的科普著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后,潘重光先生的《基因宝库丛书》荣获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他们是大家学习的楷模。笔者深信,在医学科普这个芳草园中,一定会百花齐放,更加绚丽多彩。

广东1972年新医学杂志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鸭~集结各学科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学者,从科学家到院士,从科学达人到科普大咖;《知识就是力量》联合国内权威科学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学会、……只为向青少年传递权威而生动,专业而有趣的科普知识。

医学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作用[2008-11-09 00:11:37] 2006年1月12日全国科技大会闭幕后,《中国青年报》报道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有7项科普著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普作协理事长杨秉辉教授的科普书籍《杨秉辉谈健康方式》作为丛书之一,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结束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中国青年报》在这一新闻的醒目大标题上用了“破天荒”(科普著作获国家科技奖)这三个字,由此可见科普在国家科技工作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24年来,本人三次荣获科普作品奖:1. 1983年,笔者荣获广州《新医学》杂志“癌症”科普译文一等奖;2. 1991年“战胜癌症的新策略”一文,荣获《祝您健康》杂志颁发的十家科普期刊一等奖;3. 2006年“《科技英语学习》指导,翻译竞赛得头奖”一文,荣获科普杂志——上海交大的《科技英语学习》征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本文结合以上科普作品获奖浅谈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作用。 一、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初试心理的作用 医务工作者初次写科普文章,往往出于一时兴趣,进行试探性创作。初试作品能够一举成功,无疑能进一步激发创作的热情,会对今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笔者初次投科普文章是在1982年,1982年6月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出版的《新医学》杂志举办了英语科普译文有奖竞赛,题目是“Cancer Is Only Skin-deep”,即“皮肤癌”。这次翻译文章是科普文,文中普通词汇多,专业词汇少,翻译难度大。笔者试译好了上文,又经过几次修改,及时寄出,在1983年第1期《新医学》上,该译文竟出乎意外地荣获一等奖,且名列榜首。 2. 23年后的2006年“《科技英语学习》杂志举行征文竞赛,这是进行科普译文再创作的机遇。笔者总结了《科技英语学习》杂志1980年创刊初期的学习经验,写了 “《科技英语学习》指导,翻译竞赛得头奖”一文,该文荣获上海交大的《科技英语学习》杂志征文二等奖。由此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1983年,笔者的初试科普译文一举成功,荣获了一等奖,这进一步激发了以后再创作的热情。 二、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动力的作用 引发科普创作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创作动机是创作的心理潜能,要使潜能得到发挥、升华,还需要一种启动力量,称为创作动力。创作动力可来自外部,也可来自内部。 1. 外部的动力来自社会的需要和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如学术团体、《新民晚报》、《祝您健康》杂志等的组稿、约稿,以及强化外部动力的科普作品奖励等,皆属于创作的外部动力。1991笔者荣获十家科普期刊一等奖后,把获奖证书和《祝您健康》杂志编缉沈志先生给笔者的贺信,拿给《新民晚报》康健园版的编辑何公心先生看了后,他二话没说,就决定在他主编的版面上,登一篇类似的文章,1992年初我的“新法治癌使她喜获新生”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当时《新民晚报》发行量160多万份,具有第一影响力,笔者的“新法治癌使她喜获新生”一文发表后,病人来诊者络绎不绝,一天要接诊几十个病人,持续多年,这促使笔者对技术精益求精,并用中药和食疗等方法治好了一例肺癌,这种临床实践又成为科普创作的外部动力。 医学知识的领域非常广阔,正如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所说:“每一门科学仿佛都在向我们召唤,邀请我们去专门写它,到处都闪耀着文学还没有接触过的一堆堆最宝贵的新材料。到处标明着文学家们的笔尖还没有走过的道路。”社会需要医学,医学在向医学科普工作者召唤。 2. 科普创作的内部动力则属于作者的自身需要。如自身所开展的工作性质,别人不了解,需要自我介绍或宣传,以及自我的社会义务感与责任感等皆属于自身需要。 自身需要的创作动力,尚需创作知识和医学实践经验及丰富的临床知识。有了这种动力,就会随时留意创作内容,构思创作技巧、创作方法等。由创作动力的推动,医学科普作者就有可能克服创作过程中的某些困难,获得创作成果。而科普作品获奖,正是科普作品再创作动力的源泉。笔者的科普作品获奖后,由于及时得到多家报刊、出版社好编辑的指导、帮助,对在心灵中创作之火的持续点燃,创作心理愿望的持久执著起着积极的作用,此后,本人日以继夜地写了许多科普作品发表,并在上述获奖作品的基础上,8年后的1999年,写就出版了《抗癌新法》一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三、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的责任、义务的作用 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是治病救人,医学科普创作的责任同样是治病救人。一篇好的医学论文,仅在小范围交流,如果把它改写成科普作品,那么就可使更多的人接受医学新知识,对“人人享受卫生保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普创作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积极投入科普创作,是时代的要求。近一时期以来,我国食疗研究风起云涌,食疗书籍犹如汗牛充栋。科技图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内在质量,在科普作品获奖后,笔者感到有责任编写《食疗治百病》一书,如何使《食疗治百病》一书能够有所创新呢?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大多食疗书的食疗方没有应用实例,对食疗的疗效缺乏观察和证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病例介绍是该书的一大特色,该书自始(前言)至终均介绍了实例。这些病例中不少属于诊疗新经验,令人耳目一新。如一例因喜吃生牛肉,而导致病毒性海绵状脑病(新病种)。另一例老鼠奶头(寻常疣)单用米仁食疗8个月治愈,迄今十多年未复发。食疗理论之树,需要浇灌,从治疗实践中吸取新的营养,才能长出新枝。《食疗治百病》从形式、内容和概念等几个方面均有所创新,从而使它成为食疗理论之树的新枝。该书2005年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出版后短期内该书重印几次,供不应求。 综上所述,科普工作和科技研究开发是国家科技工作必不可少的两翼,科普是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和创造的“延伸”和“延深”。科普作品获奖对创作初试心理、创作动力、创作的责任、义务均有很大的作用。继杨秉辉理事长的科普著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后,潘重光先生的《基因宝库丛书》荣获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他们是大家学习的楷模。笔者深信,在医学科普这个芳草园中,一定会百花齐放,更加绚丽多彩。

科普作品考的是你的想象力,也称作科普著作,主要是用于物理化学数学,但这些原料,

这个不清楚哦,你自己看吧。

中华医学中华医学杂志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中华医学杂志创刊于中华医学会成立的1915年。创刊之初是中、英文双语期刊,英文刊名为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1932 年,中华医学杂志的英文部分与中国博医会的英文杂志 China Medical Journal ( 博医会报 )合并,以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为刊名出版;中文部分仍称 中华医学杂志 继续出版,并继续保留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的英文刊名,现在 ,在中华医学杂志的论著类文章中依然保留英文的作者姓名、通讯地址和严格的英文摘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