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身边的人坚定地认为你是精神病患者,并且给你关进精神病院里,没有特殊的境遇,怕是你很难出来了。 我之前也讲过这个故事,而是还是近两年发生的真实故事。村里的一个男人娶了隔壁村里的一个女人。女人生性泼辣,没过门多久就把老公和公公婆婆管的服服帖帖。 后来,这家的婆婆走了只剩下公公一个人。经常看见在这个老人在炎炎夏季太阳最晒的时间扛着锄头去地里锄草,也时常看见这个老人顶着小雨戴着一个草帽继续干活。 这位老人从出生就在村里,已经在村里生活了七十几年,甚至已经有了重孙子。村里的人都很敬重这位老人,但是却一点没有提升老人在家里的地位。老人还是要不停地干活,挨骂,受着儿媳妇的欺负。 终于有一天这个老人在干活的时候又受到了儿媳妇的辱骂,长久以来积聚的情绪爆发了使得老人拿起了棍子追着要打这个女人。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能跑多快?但是这个女人就开始到处跑到处叫,说她公公疯了,要杀她。 后面老人被村里的人拦下了,一个近八十岁的老人一屁股坐在地上老泪纵横,让人看了心酸...... 再后来老人硬是被儿媳妇说成是有精神病给送去了精神病医院,便不管不顾。 如果精神正常的你被关进了精神病院,那肯定是背后有人使坏,用这种下流的手段让你有口难辨。当你被人强制性送进神经病医院时,你越是反抗、喊叫、别人更以为你是在精神病发作,想走出去更是难上加难。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配合医生乖乖的合作。平时也不要和精神病患者一起欢闹或动手打架,更不要逃跑。无聊时可看看书,按时起床、睡觉、用餐。等到你最信任或最亲近的人来看忘你时,你可把被诬陷情况单独对他(她)诉说,然后请求他(她)帮助你脱离这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 刚才开始治疗的过程中绝对不会出现有过激的反抗或者大声叫并且反复解释自己不是神经病,如果出现以上情况我大概率会被医生当作确实有病[我想静静]........ 神经病的治疗也是有疗程的,过程中医生会了解发病原因以及具体类型。在我保持清醒不发病的时候(至少在医生看来)医生肯定会询问我各类的问题。这时候我的机会就来[机智]了,仔细有条理性的回答医生的问题然后证明自己以及家人从来没有过精神病史,至于为什么会被人举报关进精神病院......那一定是个误会(抖个机灵[憨笑]) 其实不论是谁由于误会被关进精神病院的,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医生了解完情况都会知道病人到底有没有精神病的。毕竟医生们都是专业的! 如果一些人成心的陷害你,打压你,想把你整成神经病,以达到他自己想要的目的,把你送进了神精病医院,你怎么想证实自己没有病都不行。 因为人夲来就有多重性格,越想证明自己越说不清楚,越想辩解越认为你有病,所以,宁愿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因为心地阴暗歹毒的小人他一招就制人于死地!你想摆脱神精病的罪名还真不容易! 俗话说:多栽花,少栽刺,除非你有很多知己和好朋友,在外跟你摇旗呐喊,据理力争,找 院长说明情况,找公安机关反映问题,让他们相信了事实也许还有救,要不然到死都说不清楚! 当你被关进精神病院后,应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该吃药吃药该睡觉就睡觉,尽快康复出院。如果你觉得你不是精神病,那么说明你来对了地方。 不要试图向医生解释自己不是精神病,因为会越描越黑,让医生认为你病情严重。你可以用行动来证明你没有精神病。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定时起床、睡觉,不要对着空气说话,不打骂病友和医生护士,正常吃药吃饭,做到了这些你的病也快康复了,可以出院了。 不要证明, 越证明越叫人觉得你就越有病, 稳稳当当的说话,按正确的逻辑思维去说话办事, 去帮病友和医护人员的忙,如遇到机会,可以在院长跟前好好表现一番, 这是正常情况下, 特殊情况下, 学一学电影《追捕》里杜丘是怎么做的。 我们都知道,精神病对于我们很多的正常人来说,似乎是非常遥远的,世界上大概所有的正常人都非常坚信自己肯定不会有被送进精神病院的那一天,但是有一个故事,有三个正常的人却被当成了精神病人,硬是把他们给送进了精神病院,在这三个正常人当中,最终也只有一个人能够证明自己是个正常的人,然后就给放了出去。 如果万一有一天,我们自己也被阴差阳错的当成精神病人关进了精神病院的话,我们又该怎么样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呢?在精神病院中,如果想要证明自己真的不是精神病,其实还主要靠自己用最正常的行为去证明自己,其他任何人基本上是无法帮助到自己的,而判定我们是否是正常人的权利都是掌握在医生手里的,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证明自己是正常人而不是精神病的话,就需要自己去向医生证明。 那么你就必须要了解医生们对精神病的判定标准。 第一,自知能力是判定一个正常人是否是有精神病的重要标准,所以,在医生的面前是万万不能单一方面的一直说自己的好处,一定要客观理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说自己身上的好处和坏处,这样医生就能够判定你是一个正常的自知能力的人。 第二,医生也会根据妄想症来判断精神病,如果想要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那就万万不能在医生的跟前说有人要杀你,或者说你看到了上帝这一类不是正常人说的话。 第三,最重要的是,当医生还不是很相信你的时候,万万不能以死亡来逼迫医生,因为自杀也是精神病人的一种行为。第四,要对你周围的人和事物作出适当的情绪和 情感 的反应,所有的正常人基本上都会在该开心的时候表现出开心的状态,在该伤心的时候表现出伤心的情绪。 但是精神病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大多数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是比较冷漠的。另外,也不要去试着向你周围的人强行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只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正常人的范围内,这样你身边的人还有医生,才能相信你不是一个神经病,而是一个正常人。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对精神病人其本了解,掌握这两个情况,会很好的与医生及护理人员证明不是精神正常的人。与他们接触面带微笑态度可亲,先让他们知晓你是个没有危险的病人。可以帮助大夫护士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你的主治大夫,多和他交流,说一说你对 社会 现状及新闻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不要解释自己精神没任何问题,反而去抛析自己哪里有可能是精神问题或心理问题。你的冷静和见解一定会让大夫知道你是个思维健全精神正常的人。 有一次鲁豫去采访一个精神病院的院长,“你们怎么证明病人已痊愈了?”院长说:“通常我们会将一个浴缸装满水,然后在旁边放着一个勺子和一个汤匙,然后看他的反映”,“这很简单啊,这肯定是用勺子么,”院长凝视了她一会儿,很郁闷的说了一句算是答案吧,“正常的人一般都是把浴缸的塞子拔掉”
张海迪,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张海迪的故事] [卫视主持人鲁豫与张海迪的对话——真实美丽张海迪(节选)] 20多年过去了,今年就要47岁的张海迪,在人们心目中的光环似乎渐渐消去。经历了癌症的折磨,爱情婚姻的争议,死亡的挑战,……依然坦然面对鲁豫。她会说些什么…… 张海迪:最早大家知道我的名字的时候,我才26岁,今年就要47岁了,20多年过去了,时间是真的很快,但是当时那些我有时候回想一下,我就觉得像做梦一样,而且想想还是觉得像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 鲁豫:你还记得当时你被神话的最厉害的那段时间,你大概每天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张海迪:每天生活不得安宁,我当时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来装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单位,送到我的家里,那个时候一点没有办法,而且在我家里,就是成批成批的人,有的多则上百,少则几十个,或者是几个人,每天都去,我们一定要见见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吗? 鲁豫:但是从外人看来,比如从我看来,有一天,张海迪好象就从我的视线消失了,然后就很少听到她的消息。就感觉慢慢地,你不知道你自己主动就淡出我们的视线,还是外界在慢慢远离你。到底是一种双向选择,还是纯属你个人的选择? 张海迪:大概,我觉得是双向,因为首先是我觉得是我个人的。我个人我觉得我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特别是我选择了这个职业,作为作家,是应该在幕后工作的,而不是在前台。因为我不是一个演员,我不是去演戏,我不需要登舞台,因为我的工作应该是大家看不见的,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当大家看不见我的时候,可能正是我在事业的长河里艰难跋涉的时刻。那么在这个宣传媒体上,他们对一个人物的宣传,对我来说,应该是比较长久的了。一直到现在还经常有什么一个版一个版地写海迪了或者是怎么样。但是,当时到了年,这个情况会好了一些。 (解说)年,张海迪接受诊断,得知鼻部患有黑色素癌。于是,她经历了生命中第6次大手术。鲁豫:那手术过程很痛苦吧? 张海迪:非常痛苦,应该说是从剥离到缝合这段时间,因为这么一点点地方,上海最好的为我治疗,已经是作了最大的努力,而且这么一点地方缝了四十多针。很小很小的针,虽然那个线很细但对我来说好像是拉一根麻绳。 但是作为一个女性,我觉得,我承受了男性都难以承受的那种痛苦。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皮肉的,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当时作完手术以后我的手也很凉,也有些颤抖,但是我没有叫一声。我出来的时候,我爱人正在外面等着我,他的手我这么一摸,比我还凉。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我有一种感觉,如果我要是在白色恐怖时期被敌人抓了去,我什么也不会说,我说你会说吗,他说我也不说。我说不,你会说。那个时候不能笑了,因为脸上太疼了,不能笑了,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能够受世界上最难以耐的痛苦。 鲁豫:你那个时候一滴眼泪都没掉过吗? 张海迪:没有,从小到现在从来没有因为病痛而掉过眼泪。我这个人是非常富有感情的,但是从来没有因为病痛掉过眼泪。总是因为别离,离开了自己亲人,离开朋友,然后什么什么,眼泪汪汪,就这样。大家等一下可以吗,我是看着表上厕所。 鲁豫:我发现海迪身上有一点超出常人,那就是对时间的敏感。由于她从胸部以下,身体完全没有知觉,所以必须非常严格的遵守时间。每隔两个小时,必须要使用一次洗手间,而每一次她并不需要旁人的提醒,也不需要上闹钟,好像身体里面已经有了一个自然的生物钟,到时间就会提醒她。海迪告诉我说,这是她用了40年的时间,养成的一个习惯。 (解说)手术后,张海迪身体状况差到了极点,但她依然坚持就读吉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两年后,获得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坐着轮椅的哲学硕士。 鲁豫:42年跟疾病一直这样相伴,不知道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状态? 张海迪:有的时候我自己想想,偶尔也有热泪盈眶的时候,自己为自己感动。因为什么呢,有的时候,这么想想,哎呀,特别是有时候我跟我妈妈聊起来。有时候就讲说,妈妈你说,我如果当时病了,我坚持十年,二十年,我都可以坚持,三十年我也可以坚持。真的,如果我能够坚持四十年的话,我觉得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因为我要战胜很多别人根本就看不见的东西。那么就是得克服很多别人根本想象不到的困惑和障碍。 鲁豫:但是你为什么没有放弃呢? 张海迪:没有放弃是,每天都想想放弃,但是每天又把它拾起来。我觉得又把生命的火焰,就是已经将要熄灭的火焰,小心翼翼地,就像我前几天跟他们讲的,我说我自己每天都想放弃,又像一团小火焰一样把它拾起来。这个小火种我吹一吹,我又让它变成我心灵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让它继续燃烧。 鲁豫:一直以来,张海迪被人们视作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我们心目当中总觉得英雄和常人不一样,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但张海迪和每一个平凡的女性一样,从小就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充满了追求。当然她品尝过爱情的幸福,也遭受过失恋的打击。不过她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解说)年,张海迪跟随父母,来到山东聊城莘县农村。在那里,少女时代的张海迪情窦初开,有了初恋。 张海迪:有一天我喜欢一个男孩子,那个男孩子非常非常喜欢我,就是在我们那个小小的县城里。但是就是经历了这么几年之后,大概,这个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一天就是他忽然带着一个女孩子到我家,一直到现在我都记着那个女孩子。那是个冬天,她穿着一件当时很少见的,因为她从外地来,穿着一件很少见的毛大衣,毛毛领子,是这样子的我就觉得就像冬妮娅穿的那种,那个衣服一样,因为我们那个地方当时很冷的。他进来了以后说,啊,海迪,这是我的表妹。那天还是一起去看电影,他们推着我去看电影,他就告诉我这是他的表妹。 但是当时我非常敏感的就是看了这个女孩子,她真的也非常漂亮,那么健康。就是从这天以后,我的感觉就是,我喜欢的那个男孩子,他真的疏离了我。在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什么呢,我就觉得,真的那个地方太小了,那个我的残疾太重了。那么就是说他在做现实的,和想象中的爱情决择的时候,他必定要偏向社会世俗的一些方面,我能理解。我愿意把这痛苦自己咀嚼掉,我相信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就不会痛苦了,果真是这样。 经历了非常大的痛苦。后来以至于于我做什么事情还像以前一样。有的时候我的朋友推我去看电影,去露天剧院去看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这个朋友去了,我真的很想看看他,很想在看他一眼。但不一定是面对面的,面对面是不可能的,他不敢对我的眼睛,我更不愿意看见他的眼睛,我愿意远远的默默的看一看。后来就是我的朋友推着我,就是走过一个胡同的时候,正好他在胡同紧那头,我这么一看,他跟那个女孩子,就是他的表妹走在一起,我心里当时真的像,你知道吗,什么叫针扎。 鲁豫:我明白那种感觉。 张海迪:我真的知道是针扎的感觉,我们每个女性,我觉得应该经历那样疼痛,爱情真的是,就是像莎士比亚说的,爱情就是让人尝遍天下所有的滋味,如果真的一开始就是甜蜜的话,不经历这种疼痛的话,一个女性她就不是完整的。 鲁豫:那后来呢,除了感情这种疼痛,感觉其他的滋味尝过吗?酸甜苦辣你应该都尝过,包括甜美。 张海迪:甜美的确是有过,这里面还有就是我经历的。像我有一个男性的朋友,当时去看我的时候,他给我留下一句话,让我就想了,就是想了好几年,他说,海迪,他说,等我下次再来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真的你获得了幸福,就这么一句话,当时我们都非常的隐晦。后来几年之后,他在很远的地方,也是知识青年,在黄河军马场,在那个地方,这件事情我极少跟别人说。过了一些年,有一天他给我寄来一封信,这封存信里面夹了个照片,这个照片看了以后,我接着就撕了。 鲁豫:为什么? 张海迪:因为(照片上)他跟一个女性站在一个台阶上,一个楼的台阶上,他站的高一点,女性站的低一点。他后面写的什么呢,就是说,海迪,我已经结婚了,我的爱人是做什么什么的。他非常非常平淡的就说这样的话,而且还寄给我这样的照片,我想他很可能期待我的祝福。而他对我来说,就好像一颗子弹,一下子,不说是一颗子弹吧,就像一把利剑一下子扎了我一下,就是那种疼痛就是甚至让我全身都猛的一下子抽搐了,让我就从那个幻梦中一下子回到了现实,并且一瞬间会觉得现实是非常的冷酷,是如此冷酷。我一次一次的追求,一次一次的又失掉了。 (解说)张海迪的丈夫是王佐良,在山东师范大学教外语。两人的结合是在年。他们没有婚礼,一切都在都在平静中度过,如同现在一样。 鲁豫:记得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报纸上曾经有过一阵子争论,张海迪到底应不应该结婚,对于这些争论张海迪自己是一笑至之,她说早在年,她家喻户晓之前,就已经结婚了,经历过将近20年的婚姻生活,我们以外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那张轮椅,这对夫妇跟中国千百万平凡的夫妇没有太大的差别。 鲁豫:在见张海迪之前,我心里一直有点顾虑,我怕她不愿意谈到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家庭生活,但海迪非常的坦率,在做这个访问的时候,海迪的先生和妹妹都在家里,海迪也完全不避讳我们,不时指挥自己的老公帮自己垫一下垫子,或者倒一杯咖啡,我能够感觉到海迪是这个家庭的中心,倒不是因为全家人由于她的病情,而要围着她转,而是海迪身上就有这样一种力量,把周围的人凝聚在一起。 (解说)张海迪夫妇没有孩子。10年前,他们收养这只小狗,取名“板凳”。夫妻俩对它疼爱倍至,让人觉得它就是他们的孩子。 鲁豫:关于张海迪,我听到过这样两种声音,有的人说,像她这样一个聪明的有才气的女子,却要承受身体上这么大的痛苦,老天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但也有人说,张海迪什么都有了,有名气,有地位,出了那么多书,还要求什么呢。但海迪跟我说,她愿意放弃所有这一切,只希望能有一个健康的,正常的身体。我想这一点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 海迪在一起我们谈到了死亡,我问她如果自己来撰写自己的墓志铭,她会写些什么?海迪说,她会这么写,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一个美丽的海迪。 年9月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年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 年度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 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称。 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 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 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 年10月,长篇小说《绝顶》被和国家新闻出列为向“”献礼重点图书; 年12月《绝顶》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 年10月《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年12月《绝顶》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 年12月《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年12月《绝顶》获“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着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年,她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张海迪先后被授予各种荣誉称—— 年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 年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称; 年获聊城地区“三八红旗手”称; 年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 年山东省授予“劳动模范”称; 年共青团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 年山东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 年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 年授予“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 年山东团省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称; 年中国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 年济南记大功一次; 年全国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并再次授予“三八红旗手”称。 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称; 年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十佳文艺工作者”称; 年被日本NHK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 年被《环球》评选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 年5月,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委员,并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在广大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向天空敞开的窗口》、《轮椅上的梦》。 你写错别字了,是“史铁生”。 史铁生,年生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年开始创作,年和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年十佳小说奖。年当选作协主席。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其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好,有个性,女中豪杰
如果你觉得她喜欢你你也喜欢她,那么你得装作不在乎,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就成功了
事不关己作文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其炎黄子孙素以“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而闻名全球,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一部分人在经济大潮中逐渐迷失了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朝着令人担忧的方向发展。曾读过一则纪实文学作品,作品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令人动容又让人扼腕叹息的事情。白洁雪,一个名副其实的女子,为了从一持刀精神病患者手中挽救出一名素不相识的少年,不幸身负重伤,终生残废。我一方面为白洁雪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而感动,同时又为她的不幸而叹息。白洁雪在抢救那名少年的过程中,曾三次向路人求救,可那些人却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真理”,熟视无睹,于是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了——白洁雪倒在血泊中。读完这则纪实文学作品,悲哀和愤怒攫紧了我的心,我为那些见死不救的人而汗颜,比起那个精神病患者,他们对白洁雪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前者带给她的伤害仅限于肉体上的伤痛,而后者却在她的心灵上造成了永不可弥补的创伤。他们的行为让我深思:在现实生活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真的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吗?由此就能明哲保身了吗?对此,我坚决否认。我认为奉行这一处世哲学的人,实际上是他们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的暴露,这些人只要不危害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都可以如老僧入定般漠然视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己谋利”,他们甚至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置他人、国家的利益于不顾,但是,一旦事关到己,他们立即摆出一副“受害者”的面孔,满腔愤怒控诉:“在我最需要帮助时,雷锋都到哪儿去了?”总而言之,他们总是很“谦虚”地把“雷锋叔叔”让给别人去做,而自己永远只想做“雷锋叔叔”的晚辈。这种人终究遭到他人的唾弃,为他人所不耻,我深信,其无耻的行为终究有一天会连本带利地“报答”到他身上。我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批判家,我只是一名学生,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原本我曾一度认为世界均是美的,人心都是善的,但曾几何时,同胞们的愚昧懦弱和麻木不仁却让我看到了真实世界中的缺憾和缺憾中的真实世界,我没有愤世嫉俗的资本,因为这个社会待我不薄,我生活得很幸福,我只是想用我这双还没被世俗蒙蔽的眼睛来客观地看待这个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想用自己的呐喊来唤醒那些奉行这一原则的麻木不仁的心,望他们能悬崖勒马,奉献出自己的爱心,让真、善、美在这个世上处处绽放,让假、恶、丑在这个世上因无地自容而自行消失,这样的话我深信明天会更好!
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是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所谓阿Q精神,究竟是怎样呢?它的主要特点,一句话说来,就是精神胜利法,就是自欺自以求自慰。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东西,也是特有的东西。自然阿Q性格还是如一般实际存在的人物一样相当复杂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为典型,则是精神胜利法通过种种条件的突出而具体的表现。他的自尊自负与自轻自贱固然是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的表现条件,他的排斥异端与“投降”革命也是精神胜利法的一个相关因素,至于怒目而视的怒目主义和“在肚子里暗暗咒骂”的腹非政策,更是精神胜利法的最主要的现象了。阿Q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自尊癖”。阿Q本是极卑微的人,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人们忙碌的时候才记起他,一空闲,便把他忘记了。然而,阿Q却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赵太爷儿子进了学,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里人,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阿Q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欺弱怕强”。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呐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他寻衅跟王胡子打架,打输了,他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过他,骂小D是“畜生”,小D让着他,他却不依不饶,进而动手抓小D的辫子;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动手动脚,扭住她的面颊,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大肆轻薄。可是,当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时,他脱口说了句“秃儿”,不料被“假洋鬼子”听见了,“假洋鬼子”举起了“哭丧棒”,他便赶紧缩起脖子,等着挨揍,连吃了几棍子,一点不敢反抗。阿Q精神的第三个特点是“性幻想狂”。他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所以,当赵太爷的女仆吴妈在厨房与他谈几句闲天时,他便忽然抢上去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精神的第四个特点是“泼皮耍赖”。他跑到尼姑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他还强词夺理,说:“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阿Q精神的第五个特点是“善于投机”。阿Q本来是对革命一向“深恶而痛绝之”的,但当他看到“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在革命到来之际)的慌张的神情”时,便想:“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于是他想到了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想到了复仇,把和自己打过架的小D、王胡子连同侮辱过自己的赵太爷、秀才和假洋鬼子统统杀掉;他想起了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娘子和吴妈,拿不定主意究竟要谁。所以,当他的“革命”要求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便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阿Q精神的第六个特点是“自欺欺人”,即“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阿Q精神的第七个特点是“奴隶性”。阿Q看到审讯他的人穿着长衫,便知道这人有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立即跪了下来。长衫人物叫他站着说话,但他还是跪着,并且第二次审讯他时,他仍然下了跪。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作文6篇,欢迎大家分享。
书,无言的伙伴;
书,进步的阶梯;
书,生命的水源。
书中蕴涵的人生哲理,使人终生受益。当你遇到难题,触手无策的时候,不妨看看哲理书,也许,它会帮助你解决问题。书让人创造财富,告诉你如何经商的道理。书让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与世之道,从中获益。
书让我们认识到大千世界,让我们拥有知识,去创造美丽富饶的世界,去谱写自己美丽的人生。正在学习的我们离不开书,我们要吸取书中的乳汁,去发掘书中的金矿,让我们拥有知识,拥有财富。
书中优美的词语,迷人的语句,让我们谱写属于自己的文章。
书让我们畅所欲言,吸取书中之道理,书中之美,唱出我们的人生之歌,唱出自己的言与论。
我爱看书,是因为它给了我做人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会我要正确看待人,正确看待优点和缺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会我要善待他人,不能因为一时之贪而犯上小错,因为小错就能酿成大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会我人的成功不是不劳而获的;“无论黑夜多么漫长,白昼总会来临”,教会我面对挫折的态度,虽然挫折总是纠缠着人,但是总有一天,经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必然降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会我交际的时候,要分辨出益友与损友,不能盲目结交朋友;“轮椅叫我三分矮,我叫人生步步高”,教会我遇到困难如何前进,不要气妥。它是我的知己,陪伴我成长。
书给予人的很多,教会人的也很多。黑夜中的繁星,天黑后的晨曦,干枯土地的水滴,它是我的挚友。寂寞中捧起一本书,它使你黑夜满天星;迷茫时捧起一本书,它使你心中的太阳重新升起;困难前捧起一本书,它使你心灵得到滋润。
书,无言的伙伴;
书,进步的阶梯;
书,生命的水源。
孤独有两个面孔。第一个是表面的孤独。例如:像某某同学总是一个人,没人理他,真是孤独阿!第二个是心底的孤独。它是看不出来的,只存在于那个人心的底部,它会使人感到痛,却不使别人察觉。最悲哀的孤独也莫过于此吧!
我,朋友遍天下,走到哪里都吃得开。当然,这只是在学校而已。
有谁了解我呢?有谁懂我呢?有谁知道我的灵魂是健康的还是在生病?又有谁知道,我的微笑后面是什么?没有人。包括我的父母。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感觉上好像被同学孤立了,他们对我都爱理不理地。我那时只是个孩子啊!懂得什么?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惊慌失措。也不会和爸爸妈妈说。小小的孩子已有自尊心,也会害羞。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孤独,表面的孤独。
我,不孤独,却又很孤独。
是的,上初中以来,我有许多好朋友,我们兴趣相同,性格看起来也相同,平时整一个连体婴儿似的,不肯分开。但是,她们始终不是我的伯乐。我不懂她们,她们也同样不懂我。
茫茫人海,我的伯乐在何方?我的第二次孤独,心中的孤独。
初三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我与我的朋友们分开了。当我微笑着与他们说再见时,他们也是如此,便没再说什么,我们说不出什么。
噢,我的第三次孤独,麻木的孤独。
夜里,望着有着很深的蓝却不是黑色的天空,月亮发出微弱的光芒,没有星星。
“叮叮当当……”是风的声音吗?
不是。这,是风铃的声音,清脆、悦耳。听,这是风铃在唱歌,你听到了吗?远处的风铃仍然在风中唱着动听的歌曲,这节奏,是如此的熟悉。
奇怪?这不是我们青春的风铃吗?你听出来了吗?青春编织着诺言,青春跳跃着情感。
春雷响了,惊醒了满天的云;杜鹃啼了,唤醒了漫山的花。青春的歌,也便从云端唱响了,从天上唱到了地下,从世界唱到了我们年轻的心中。把花朵交给蝴蝶去点数;把花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把轻风交给窗前的风铃去记忆;同时,也把烦恼交给昨天的轻风去吹散,去忘记。
哦,是风铃响了。而我们的梦,也在这铃声中迈动了脚步。梦想拥有一片自由的蓝天,没有压抑,惟有一颗平静而淡泊的心;没有勾心斗角,不会感到世态的炎凉。与风儿为伴,与云儿为友,在摆脱了世态万千的无奈之后,放宽那颗束缚已久的心,任其感受脱离了尘世悲凉后的惬意,寻找以成为本的真正生活。
渴望一个无人的夜晚,与诗书为伴,与音乐为友,饱尝世间那最浓的情,任思绪摇响心中青春的风铃,任铃声唤醒留在沉睡中的黎明……渴望一片宁静的树林。和煦的阳光透过密密的丛林,在地面洒下斑驳的树影,体会那繁华背后的清淡,感受喧嚣背后的宁静,将身心融于久违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我们青春的脚步不曾停止,青春的梦想不曾徘徊,正如那串风铃的颜色褪尽却铃声依然。曾有多少次,驻足回首幕幕往事,在每一个或喜或忧的日子里,给自己找一份快乐。始终认为,青春的季节里,我们都应放声歌唱,用真爱浇灌每一天。
青春编织着诺言,青春跳跃着情感。让我们摇响自己心灵的风铃,让我们在“叮叮当当”的铃声中上路,去聆听,去追求,去寻找,去探索……
“叮叮当当……”是风铃又在风中唱起了歌。
对于我这个学生来说,学好语文是一件头等大事。也许你会笑着说,语文有什么好学的,哪个不是生来很快就会说中文呢?其实,说中国话和学好语文完全是两码事。
首先,语文内涵丰富,稍微粗心大意,意思可能会完全相反。如果不能了解文中的历史渊源,我们也很难理解有些文章的深远意义。
既然学好语文这么重要,那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在我和语文打交道的路上,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领悟到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其实学好语文,一个词就能做到,那就是积累。都说“读书万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反复读一篇文章,从生疏到流利,每一次阅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一直到完全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从而引起共鸣,思想得到沟通和交流,就会有一种遇到知音的喜悦,那么学习语文不再是负担,而是乐趣了。
学习语文,靠的是积累,需要博览群书,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仔细品读。正是因为我对语文的喜爱使我的思想丰富起来,让我眼中的世界变得精彩起来。我看的书越多,积累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更多不同的人的思想,他们的喜怒哀乐打动着我,让我体会到什么是伟大,什么是卑微,什么是高尚,什么是渺小,给了我许多的启发和帮助。甚至指引了我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当然,我在和语文打交道的过程中可不仅仅只是积累,我认为,光有积累是不够的,还要多练习。我身边就有人说,每天都要看书,写字,还要思考,简直就是自找苦吃。其实,会驾驶语文这艘“船”的人,无不是经过风吹雨打。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变成一位出色的“驾驶员”。
和语文打交道,就要经受得起风吹雨打,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半途而废。所以说学习语文靠的是勤奋和那么一点点的悟性,没有捷径可走的。
总而言之,在我和语文打交道的过程中,让我学到了知识,领悟到了学习语文有多么重要。
难点指津
(一)要明确短评的文体性质短评,顾名思义就是简短的评论。
少则几十字,多则千字为限,故称评论文中的轻武器。它评论的对象很广泛,可以评人物、事件、文章、绘画、戏剧、影视,也可评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种现象、一种办法、一种行为。常见的短评是报纸上配合新闻报道发表的小文章。短评是议论文的一种,练习短评同样是训练写议论文的能力,能为今后写比较复杂的议论文打好基矗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使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头脑灵活。
(二)要把握短评的文体特点
1.篇幅短小,内容却充实、丰富。
短评要针对事实剖析原由,挖掘它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篇幅虽然有限,但所评论的事情不一定简单。因此,评论不能简单化,必须对所评论的事情进行认真、细致、具体的分析,对其中最有深刻意义的一两点加以评论,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才能给人以启发和教育。尤其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评论点,适当渗入自己的独到见解,否则,评论就无价值可言。如本册王安石的《读孟尝君列传》,虽然是驳论文,但以现代观点来看,确实又是一篇典范的短评。全文共四句,仅九十几个字,第一句概述事实,第二句提出自己的论点,第三句用假定事实驳斥对方论点,第四句正面作结。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充实集中,分析具体、深刻,文思严密,见解独到,说服力极强。
2.引述精劣,重在评析。
既然是评,就必然要引述评论对象,但引述和评析不能平分秋色。引述是手段,评析是目的,故而引述须简洁扼要、概括明快,三言两语介绍清楚便可,绝不可以叙代议。短评贵在以事论理,以小见大,要把评析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评论对象的某一侧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给以具体、细致的分析,或评出事物蕴含的道理,或发掘事物内涵的价值,或揭示值得记取的教训。就此而言,短评和读后感是有区别的。前者重在评,是分析、评价某一问题,强调客观性,一般用第三人称写;后者重在感,以个人种种感受为主发表议论,谈思想认识和体会,是带有主观性的借题发挥,写法上用第一人称。
3.角度要小,观点要新。
短评因其篇幅小,对评论对象就不可能作全面分析,所以选取评论角度一定要小,一般只抓住评论对象的某一点、某一侧面,内容集中,深入剖析,说深说透。大海万顷只取一瓢饮,广厦千间唯用七尺眠。切忌谈论面过宽、过多,做蜻蜓点水式评论。例如,我们可常见到销售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的地方,有些父母拉着孩子让其摸奖。就此事,你可赞其奖券销售有方,全家老少都能被吸引来;也可说小孩抽奖可免去大人犹豫、欲望、患得患失等矛盾心理的煎熬;也可指出,让孩子抽奖会滋长他们的侥幸心理和不肯发奋努力的惰性等等。但在短评中,只能侧重一个见解,谈深谈透。至于究竟选择哪一个话题,则要根据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表达需要而定。短评的观点要新,写自己在某一点上,从某个角度生发所得到的独特见解和认识,不可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列传》,作者从制秦的高度立论,否定传统看法、可谓立意新颖、见解精辟。
(三)要掌握短评的写作要点
1.总体把握材料,明确评论对象。
动笔之前必须对评论对象及材料全面、深刻地分析、领会,把握其精神实质,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事件(或现象)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掌握分寸,不要凭个人好恶妄加吹捧或求全责备。
2.要注意结构的完整。
短评虽然篇幅不长,但也要注意结构的完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能因为篇幅短小,就可有头无尾或者可以少讲道理。一定要想好先讲什么,再谈什么,最后说什么,做到思路清晰、论证合理、逻辑严密,像一篇小议论文。短评的结构一般由下面三部分构成:
首先交代所要评论的对象,列出要表达的中心论点(一般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但也可因文不同而在评析中或评析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其次引材料、讲道理,阐述中心论点。第三做好小结。
其中第三部分是主体,即决定短评好坏的关键。只有这部分多下功夫,认真思考,引用材料,讲好道理,才能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性。
3.语言要简洁、流畅,生动活泼。
短评的短斜,重要的还表现在语言的简洁上。写作时要注意:
(一)篇首开门见山,点明观点或进入中心,仅对评论之点交代明白清楚就行了。因此要求切题快、直接了当。
(二)对语言的基本功要求高。语言必须流畅,不能重复嗦、拖泥带水。同时切忌板着面孔训人,要给人以亲切感。
审题、立意指导
第一,怎样抓材料(评论对象)的主旨。
现以本单元作文参考题第一题为例来说明。(题目:就简讯《中学生钢鼓乐队排练记》写一篇短评。简讯见课本。)
就材料的整体看,这则简讯可选的评论点(可选的角度、侧面)很多,如乐队今昔的对比,怎样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课外活动和学习有无矛盾等。但评论乐队对比变化、突出乐队的成长似乎与教育现实并不贴近、联系不紧;就课外活动时间的利用立意,虽然也属教育内容,可局限性又很大,意义不深;唯有从课外活动与学习有无矛盾切入,展开评论,才能揭示本则简讯的最本质意义,因为这是解决如何丰富第二课堂、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思想认识问题。如此审题,就能居高临下,如此立意,才能真正把握本则材料的主旨,提炼出最佳论点。
第二,怎样做到有针对性。
短评的材料大多源于现实生活,有所褒扬有所针砭,立意时要针对现实有的放矢。比如,大街上经常出现人们围观、挑逗、笑疯傻之人的现象,有的同学就此事写了短评,提出了正常人,不正常是缺少道德、文化修养的行为的看法,反映了社会现实、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其立意贴近时代、针对性极强。
第三,怎样做到立意新颖。
写文章切忌步人后尘,短评也是如此,须在新字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做到立意新,就必须学会多角度思维。一般来讲,人们现成的思维成果往往有局限性:有的对事物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不够,有的却是彼时彼地的认识成果,对某个事物的反映只能或只需达到某种层次。这就需要对评论对象的内涵,对照社会的一般认识成果,如缺深度,则纵向深掘之;如有局限,则横向扩展之;因事、因境、因人而异,尽可能多角度思索,多方面比照,或求其同,或求其异,最大限度地打开思路,切入最新的评论角度。还以王安石《读孟尝君列传》为例,作者站在对士的高标准认识高度,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对传统观点予以否定,道出人所未识,立意可谓新颖独到。
课文借鉴
1.观点的提炼。
短评,要求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敏感性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撷取某一事件或某种现象,某个人物作为评论对象,或赞美表彰,弘扬正气;或斥责鞭挞,批评歪风;或表示义愤,伸张正义;或分析道理,揭示规律。总之,要旗帜鲜明、观点明确、形式活泼地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及时回答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此,教材给我们提供了颇具启发意义的'范文。胡绳的《想和做》一文,作者针对人们生活中一般常会遇到的只会空想和只顾做事的两种现象,辩证地提出了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的观点。特别对只顾做事容易被人认同和赞美,通过具体、细致地分析,指出它影响进步发展的严重性。解决了人们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再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列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观点高屋建瓴、独有创见。在作者心目中,士是能治国安邦、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才。他从养士能否制秦的高度来观察问题,所以文章一开始,就从孟尝君所得是否是士的角度为突破口,尖锐地指出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事实也并非不如此,当初管仲曾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齐桓公可以说是得一士而成霸业。以孟尝君权势之重,养士之多,如得一真士,也应如此。但孟尝君一生着重经营的是他的薛邑,对齐国没什么建树,他的门客有助于他的不过是几次使他免于危难而已。王安石据养士是为国还是为己这一要害来提炼观点,自然是高屋建瓴、气势充沛、见解精辟独到了。
2.写作方法、技巧的借鉴。
文无定法,写短评也一样。尽管每篇成功之作都特色鲜明、因文而异,但就其一般规律而言,还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
(1)虽是短评,但须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任何短评,无论评人论事,还是谈古论今,写出来须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整的逻辑思维过程,绝不能因其短小就可有头无尾或者论证不严密。如吕叔湘的《短论两则》就都是先举出病例,再认真比较辨析,最后作出推论和提出改进主张。结构严瑾、条理清晰、论证合理,完全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再如王安石《读孟尝君列传》这篇被称作千秋绝调的短评,就结构完整而言,堪称精妙之作。全文仅四句话,就完成了概述事实、提出论点、分析驳斥、正面作结的完整评论程序。就逻辑论证而言,本文更具借鉴学习价值。作者首先在概念的内涵上与敌论划清界限,区分了士与鸡鸣狗盗之徒的不同,居高临下,力破陈见。其次,是运用矛盾律,使论证缜密严谨,无懈可击。全文除第一句引述外,后三句都是前一分句肯定、后一分句否定的复句,把士与鸡鸣狗盗之徒对举,肯定其鸡鸣狗盗的性质,否定其士的属性,是非分明,毫不含糊。文气一泻千里,产生了强大的逻辑说服力。
(2)短评重在评,贵在就事论理,强调客观性。
这既是短评的基本特点,又是它的基本写法。如马铁丁的《俭以养德》一文,作者交待了评论对象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这一错误论调后,紧接着从这些人的思想实际出发,分析产生这种糊涂观念的原因,引出要表达的中心论点:节俭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可能牵涉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并重点分析论证之:①节俭不等于吝啬;②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完全合乎人情;③反对的是无节制地信手乱花。明确了节俭的概念。进而又指出乱花钱的坏处:①分散精力,养成懒散作风;②影响不好,易形成坏风气;③大手大脚惯了,自己劳动所得这条防线,可能被贪欲攻破。最后号召作结。全文重在客观评析,实事求是,说理透彻,给人以启发和教育。
(3)要讲点语言技巧。
短评是说服教育人的,为增其可读性和感染人、吸引人的效果,就需讲究语言技巧。如马铁抖俭以养德》一文,作者在语言上特别讲究了句式灵活运用,很自然地增强了论证效果和语言的表现力。首先,作者在无疑处,故意用短问句式表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在课文第四段提出论点后,用设问是故作惊人之谈吗?抓住读者的心理活动(读者可能认为节俭还牵涉思想品质,是故作惊人之谈),引导读者注意下文的论述。其次,反问句的运用比陈述句,感情色彩更为鲜明。如立论部分阐述时用反问摆出事实,更为发人深剩结尾部分的一个反问句是一种规劝的语气,委婉动人,仿佛期待读者好好想一想,比陈述句更易为人接受。再如吕叔湘的《短论两则》,除了句式技巧灵活多变外,语言的口语化、幽默风趣更是一大特色。如乍·一看,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且去查查老底····再说、其实··呀、给它来个基本、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可用、(《论基本属实》)。感情··偃旗息鼓跟圆满结束不是一回事、存着这份儿···想法的人可多了去了·····、干吗老想掏老··祖宗的兜儿·····呢(《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等等。这样的语言随文俯拾即是。
读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耐人寻味,颇具亲切感。
学生例文评点
荒唐的看客
席继霞放学路上,
[评点:点明评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使事件真实可信。]见一群人颇有兴致地围观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十八般武艺,[评点:兴致突出看客的荒唐,十八般武艺借喻贴切、形象、准确,且具幽默感。]且不断有人挑逗、戏弄后哄然大笑。[评点:围观者的荒唐行为是挑逗、戏弄且哄笑。交待具体、清楚。]
[段批:首段交待评论对象:眼见的事实。叙述概括、准确,用语简洁、明快。为后文的评析奠定了基础]
精神病人丧失自我意识全不自觉地做出一些荒唐事,这是与正常人有别的标志。[评点:从界定精神病人和正常人的角度评析,入手直接了当,对比效果强烈。]令人不解的是,那些理智健全、精神正常的人,虽然有自控意识,却存在着庸俗、低级的猎奇心态,[评点:不解是正话反说,突出强调效果,感情色彩强烈。虽然却连着转折,意在具体分析中突出强调其庸俗、低级、心态。]时常做出一些荒唐事来。[评点:荒唐回扣题目,指斥有力。行为的荒唐,说明其正常人的不正常。]对精神病人的围观、戏弄、挑逗,大概是希望满足一下自己的官感,填补一下空虚的心灵吧![评点:大概,表示推测语气,实则更突出了肯定作用。此句对其心态作进一步分析,评断更进一层。]
[段批:评之客观,议之具体,析之细致,深刻,且层次条理。由一般对照个别现象,逻辑性强。]
智力残缺者应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理解,而充当看客的心态要不得。[评点:对比中否定。照应前段,仍就一般原则推论。]把别人的不幸当作自己开心的笑料,轻说是荒唐无聊,有点精神不正常;重说却是没修养、少道德的表现。[评点:推出中心论点,指出实质,极具普遍意义。]
[段批:在前文分析、推论的基础上以小见大,得出中心论点,实属水到渠成,自然合理,见解独到,极具本质意义。]
据说,精神病人大部分是后天所致,生活的坎坷难以预料。[评点:先列出客观事实,为下句反问设定依据。]假如有一天某位看客也遭此不幸,不知有何话说。[评点:通过反问句式,发人深思,增强教育说服效果。不仅针对看客、而且也针对所有类似者。][段批:小结有力,增强了全文的说服力。]
[总平:本则短评,就事论理,不空谈,写得扎实有力。立意角度新,道人之未识,有新鲜感。观点提炼颇具本质意义,以小见大,论证严密,内容集中、剖析深透,且结构完整,语言简洁。]
说句心里话,我很感谢你,因为:你告诉我,海伦。凯乐是人类的骄傲,她为人类创造了奇迹,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你告诉我王昭君的抉择谱写了一曲美丽的生命之歌;你告诉我屈原投江明志,表现了他改革弊政的决心;你说苏武以牧羊为生,表现了他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说句心里话,我很感谢你,因为:你告诉我幸福是“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理想,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追求;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说句心里话,我很感谢你,因为:你让我知道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坦荡,知道了“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的意义;知道了“我要医治你,所以要伤害你;我爱你,所以要惩罚你”的道理;知道了“世界以痛苦吻我,我要回报以歌”的情怀。
说句心里话,我很感谢你,因为:你启发我知道了“人生好比两瓶必喝的啤酒,一瓶是甜蜜的,一瓶是酸苦的。如果先喝了甜蜜的,其后必然是酸苦的”的原因;让我知道了“如果花朵害怕凋零,那么它会将永生永世不能开放”“如果人害怕困难,那么它就永远不能成长”的道理。
说句心里话,我很感谢你,因为:你使我明白,一个人可能的最大的幸福,实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使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正的认识到人生的价值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使我明白,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留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
说句心里话,我很感谢你,因为:你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前进的灯塔。我采摘你智慧的鲜花,编织成美丽的梦想;吸取你的灵魂的养料,感受着这醉人的芬芳。
感谢你语文书,我终生的良师益友。你的无私使我感动!
事不关己作文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其炎黄子孙素以“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而闻名全球,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一部分人在经济大潮中逐渐迷失了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朝着令人担忧的方向发展。曾读过一则纪实文学作品,作品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令人动容又让人扼腕叹息的事情。白洁雪,一个名副其实的女子,为了从一持刀精神病患者手中挽救出一名素不相识的少年,不幸身负重伤,终生残废。我一方面为白洁雪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而感动,同时又为她的不幸而叹息。白洁雪在抢救那名少年的过程中,曾三次向路人求救,可那些人却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真理”,熟视无睹,于是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了——白洁雪倒在血泊中。读完这则纪实文学作品,悲哀和愤怒攫紧了我的心,我为那些见死不救的人而汗颜,比起那个精神病患者,他们对白洁雪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前者带给她的伤害仅限于肉体上的伤痛,而后者却在她的心灵上造成了永不可弥补的创伤。他们的行为让我深思:在现实生活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真的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吗?由此就能明哲保身了吗?对此,我坚决否认。我认为奉行这一处世哲学的人,实际上是他们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的暴露,这些人只要不危害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都可以如老僧入定般漠然视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己谋利”,他们甚至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置他人、国家的利益于不顾,但是,一旦事关到己,他们立即摆出一副“受害者”的面孔,满腔愤怒控诉:“在我最需要帮助时,雷锋都到哪儿去了?”总而言之,他们总是很“谦虚”地把“雷锋叔叔”让给别人去做,而自己永远只想做“雷锋叔叔”的晚辈。这种人终究遭到他人的唾弃,为他人所不耻,我深信,其无耻的行为终究有一天会连本带利地“报答”到他身上。我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批判家,我只是一名学生,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原本我曾一度认为世界均是美的,人心都是善的,但曾几何时,同胞们的愚昧懦弱和麻木不仁却让我看到了真实世界中的缺憾和缺憾中的真实世界,我没有愤世嫉俗的资本,因为这个社会待我不薄,我生活得很幸福,我只是想用我这双还没被世俗蒙蔽的眼睛来客观地看待这个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想用自己的呐喊来唤醒那些奉行这一原则的麻木不仁的心,望他们能悬崖勒马,奉献出自己的爱心,让真、善、美在这个世上处处绽放,让假、恶、丑在这个世上因无地自容而自行消失,这样的话我深信明天会更好!
构建精神家园 我们活在飞速发展的年代,各种压力油然而生。因为很难再找到能平静我们内心的地方,所以我们的精神受到的严重的迫害。我们有很多精神病人,急需一个能治愈精神的家园。 虽然宅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有效阻止了精神缺陷的人们相互影响,传播精神方面的问题;但总有一些关不住的人,要跑出来到处传播精神病。俗话说的好,治病得治根、治本,我们必须从这种病的病原出发,找到一种切实有效的方针。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消灭干净,就像去除田地里的害虫那样,必要地使用农药。但问题是有很多精神病人不承认他们已经患病,更让我们难以应付的是,他们往往披着正常人的外皮,混迹在我们之中,难以被发觉。 所以必须换一个角度出发,威逼不成犹可利诱。我们可以创建一个适合他们居住的家园,让他们能安心的住在里面,而与我们隔离开。 创建精神家园,刻不容缓,请以我们的手,为他们搭建起一座同情的圈。
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是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所谓阿Q精神,究竟是怎样呢?它的主要特点,一句话说来,就是精神胜利法,就是自欺自以求自慰。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东西,也是特有的东西。自然阿Q性格还是如一般实际存在的人物一样相当复杂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为典型,则是精神胜利法通过种种条件的突出而具体的表现。他的自尊自负与自轻自贱固然是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的表现条件,他的排斥异端与“投降”革命也是精神胜利法的一个相关因素,至于怒目而视的怒目主义和“在肚子里暗暗咒骂”的腹非政策,更是精神胜利法的最主要的现象了。阿Q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自尊癖”。阿Q本是极卑微的人,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人们忙碌的时候才记起他,一空闲,便把他忘记了。然而,阿Q却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赵太爷儿子进了学,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里人,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阿Q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欺弱怕强”。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呐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他寻衅跟王胡子打架,打输了,他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过他,骂小D是“畜生”,小D让着他,他却不依不饶,进而动手抓小D的辫子;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动手动脚,扭住她的面颊,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大肆轻薄。可是,当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时,他脱口说了句“秃儿”,不料被“假洋鬼子”听见了,“假洋鬼子”举起了“哭丧棒”,他便赶紧缩起脖子,等着挨揍,连吃了几棍子,一点不敢反抗。阿Q精神的第三个特点是“性幻想狂”。他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所以,当赵太爷的女仆吴妈在厨房与他谈几句闲天时,他便忽然抢上去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精神的第四个特点是“泼皮耍赖”。他跑到尼姑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他还强词夺理,说:“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阿Q精神的第五个特点是“善于投机”。阿Q本来是对革命一向“深恶而痛绝之”的,但当他看到“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在革命到来之际)的慌张的神情”时,便想:“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于是他想到了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想到了复仇,把和自己打过架的小D、王胡子连同侮辱过自己的赵太爷、秀才和假洋鬼子统统杀掉;他想起了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娘子和吴妈,拿不定主意究竟要谁。所以,当他的“革命”要求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便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阿Q精神的第六个特点是“自欺欺人”,即“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阿Q精神的第七个特点是“奴隶性”。阿Q看到审讯他的人穿着长衫,便知道这人有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立即跪了下来。长衫人物叫他站着说话,但他还是跪着,并且第二次审讯他时,他仍然下了跪。
我的精神家园 人行走的时间长了,便渴望有个落脚的地方,渴望有人等候、记挂着他。于是人有了一个小小的家。同样,人的心疲倦了,也渴望有个放松、歇息的去处。于是我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生活中,能带给我心境平和的、灵魂沉淀的、思维冷静的不是单纯的一桩事抑或是一件物,而是一种复杂而又简单的状态——独处。 其实我并不是那种“孤芳自赏”的人,身边的朋友过从甚密。可我仍喜欢独处。 喜欢在六月淅沥的雨后,翻看亲切的书,捧着冒着热气的茶,静享一个人的快乐。于是 精神上的疲倦渐渐退去,生命被还原成当初简单纯净的模样。 喜欢在阳光洒满房间的下午,铺开雪白的纸,拿起熟悉的笔,写下心灵的独语,或是抄几句新近看到的精彩的诗与文章。于是,心情的焦躁慢慢抚平,思维出人意料地清澈与敏锐。 喜欢在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那些旧唱片里萨克斯管的缥缈、小号的诙谐以及黑管的低吟 浅唱。就这样躺着,什么都不做,这难得的品味享受。 我喜欢独处。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中,我们忙碌、拼搏,有时甚至忘了自己为何要拼搏、奋斗,只是别人不停地推挤着你,环境不时地提醒着你。我们被动地盲目地前行着,而这种非主观意愿上的行动定会造成精神上的倦怠,生命的意义也被涂抹得面目全非。我独处,我观世。只有这时,我才能将思绪沉淀下来,冷静地审视自己,理解自己,爱护自己,并从别人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对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中获得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安定,一种放松,一种升华。 告别独处,就好似游子暂别家乡,尽管已离开家园,但家的温暖已深深植入心间,尽管会有一段离别,但终究要归来。 在独处的时候,我与别人交流着,通过文字;我与自己交流着,通过心语;或者我与谁都不交流,只享受这难得的空白。那是怎样的轻松与自由啊! 曾听说过一句话:眼睛是心灵的缺口,夜晚是,白天的缺口。那么我想独处便是精神的缺口。有了这个缺口,我们才显得真实而可爱,心中潜藏的柔软部分才得以呈现,被钢筋水泥固化的性情才得以复苏。从而调动一切感官体会自己,体会生活。这种抽丝剥茧后的袒露才是深刻而冷静的。 我喜欢独处,我喜欢看到自己真实的心情,真实的笑容。 独处像家一样包围着我,那份舒畅与惬意,轻松与简单只有家才能给我。 于是隔了些日子,便褪下“外套”,认认真真地独处一回,归“家”一回。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以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精神病 精神病人 预防和对策 近年来我国精神病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精神病人犯罪作案手段残忍,人身危险性大,危害后果严重,对其周围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个个惨案的发生,使很多人对刑法关于精神病人犯罪的相关规定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认为刑法应该与时俱进,平等对待精神病人,包括与常人同等的刑罚。 一、精神病人犯罪现状 2004年4月29日上午,宕昌县秦峪乡羊骨堆村小学发生一起恶性伤害事件,一名成年男子双手各持一把菜刀冲进教室,将15名学生及两名农民砍成重伤,行凶者袁某后被诊断患有精神病;2004年7月26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发生了一起劫机事件,事后证实劫机者杨劲松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并有精神病史;同年7月27日,长春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犯罪嫌疑人崔显海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51岁的门卫徐和平持菜刀将15名 儿童 和3名老师砍伤,事后查明,徐患有严重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而就在同一天,四川崇州发生了“犯病孙儿手刃祖母”的惨剧:患有家族遗传精神病的村民沈奇龙将85岁的奶奶杀死。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曾到某县调研,听说该县今年以来共发生16起杀人案件,其中30%为精神病人所为。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已超过8300万人。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当一些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他们的无助和挫折,往往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子”。一个“导火索”的不期而至,就会在瞬间点燃这个“炸药包”。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正进入到无情的“精神疾病时代”,正面临着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的现象必然有增无减。 二、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重大恶性杀人案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面对一个个鲜活无辜的生命被无缘无故的剥夺,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精神病人不适用刑罚,刑罚的报应和预防目的如何实现?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三、精神病及其病理 精神病是大脑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机能紊乱,并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具体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智能障碍、行为障碍等不同表征。人类精神活动的正常标志是精神活动的完整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如果这种完整性和统一性被不同程度地阻隔和破坏,个体的精神活动就会存在缺陷,进而出现精神病态的反映,也就是个体的正常心理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在这种状态下,受心理指导的行为必然会出项异常。 (一)精神医学中的“精神病”概念 1.广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精神医学中,人们曾广义地将“精神病”一词用以泛指各种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即把各种精神活动障碍均称为“精神病”,在涵义上等同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只是从程度上将精神分裂症、偏执狂等这类严重的精神障碍称为“重性精神病”,而把神经症、人格障碍等较轻的精神障碍称为“轻性精神病”。 2.狭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精神病”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是不同的概念。“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为总类概念,是各种由于大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按其性质和程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组疾病:(1)精神病(包括器质性精神病和其他精神病);(2)神经症性障碍、人格障碍及其他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3)精神发育不全。而“精神病”则为属类概念,属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组疾病,即具有特定的病理基础,精神活动异常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并且持续达一定时间的精神障碍。 (二)刑法中的“精神病”概念 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界的通行证观点认为,精神障碍又称为精神疾病、精神疾患,它包括两大类疾病:一是精神病,包括以下几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这些明确诊断的精神病;严重智力欠缺,或者精神发育不全达到中度(痴愚)或者更为严重程度(如白痴);精神病系统状态,其中包括癔症性精神错乱和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激情、一过性精神模糊这四种罕见的例外状态。二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性变态等。 精神病的形成一般与个体的经历、生活处境、遭遇以及遗传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其行为有时会给自己及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社会造成伤害,甚至违法犯罪。实际上就是个体与社会环境适应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割裂。精神病人在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在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且多数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四、精神病人犯罪的基本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如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传统的和外来的低级文化、不良的社会风气、传媒的误导、他人的落后言行,都可与精神病人的犯罪发生密切的联系。首先,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对精神病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形成易于犯罪的素质。其次,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培养、早就精神病人的犯罪意识,成为精神病人犯罪的直接原因。 (二)经济条件的原因 有的精神病人工作能力差,不容易找到职业,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微薄,也有些本身有工作的精神病人因精神疾病而失去工作。其中有些人为生活所迫,可能会发生盗窃、抢劫。经济地位的低下还可能使一些精神病人产生不满情绪和反社会意识。有些人形成较强的逆反心理,蔑视社会秩序,常常寻衅滋事。还有些人为人冷酷,情感淡漠,遇到激惹容易发怒,经常使用暴力,而且手段凶狠。 (三)文化程度的原因 一些研究报告发现,精神病犯罪者中有相当多的人文化程度比较低。精神病人由于学习机会少,或者天生智力低下,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低的情况比常人多见。而文化程度低必然使精神病人的辨别是非、利弊的能力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容易在社会上不良因素的熏染下失足堕落。文化程度低也使精神病人难以形成较高层次的趣味,偏好感官刺激和物质利益,而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采取非法的、不道德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欲望。 五、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深层原因 (一)主要特点 第一,侵害目标随意:精神病人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非常随意,经常是见谁打谁,受害人往往猝不及防,突遭横祸。 第二,报复心理极强: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对与自己稍有矛盾的人都可能进行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报复,而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第三,人身危险性大:有关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犯罪进行过统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人,最多的杀死7人。 第四,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多:众多的精神病患者在犯罪后,依照刑法的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并没有被送到指定的医院强制治疗,而是重新回到社会上,致使精神病人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日益增多。 (二)深层原因 第一,监护人的监护不到位。从笔者了解的情况:一个家庭中出现精神病人,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将背负沉重的包袱象掉进深渊一样,生活质量和心理的痛苦不必说了,经济和人身的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精神病治疗费用的庞大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治疗后病情稍微控制便停药会引起病情的反复发作,再治疗起来更难时间更长。还有病人的不配合,几乎所有精神病的病人不会承认自己有病,一旦脱离医院的强制治疗和吃药,要让他们自觉的吃药很甚至会对给予他治疗的亲人有报复行为,使亲人产生恐惧心理,惧怕再次治疗后病情复发对他们人身的伤害。精神病人拒绝治疗,犯病会越来越频繁。此时出现了两种困境:精神病人去医院治疗没有钱,在家治疗病人不配合。从而形成了种种隐患。 现在的精神病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他们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区别,甚至有的还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体面的工作,混杂在我们正常人中,如果不出现比较明显的侵害行为,人们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往往等到结果出现时悲剧已经发生。 第二,政府的责任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没有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给予足够的重视;财力不足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给精神病人提供足够的治疗费用。 第三,我国对精神病人进行管理和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完善,缺少实施细则。因为对精神病人采取强制治疗措施涉及对公民人身自由的剥夺问题,还有采取强制治疗措施的条件、程序的启动、案件的审理机关等等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因此,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在处理精神病人违法犯罪问题时往往面临着制度性的困境。 六、关于精神病人犯罪刑罚和预防的理论基础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观点 刑事古典学派认为,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因为自由意志不能行使,精神迷乱状态下的行为非但不是犯罪,根本不算一种理性意义的行为,因而精神病与犯罪是严格区分的,处置手段也不同。在他们看来,危害行为的实施者要么是一个精神病人,要么是一个罪犯。如果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就不能再把他当作罪犯,对他的处置便与刑事司法无关,不应强制他们进精神病院;如果他是一个罪犯,那么对他的处置就与精神病院无关,他应当进监狱。 (二)刑事实证学派的观点 刑事实证学派则认为,精神病人和其他人一样,行为受到生理状况、自然现象和社会环境的支配。他的行为完全是由心理上的各种动机以及各种内外部条件共同决定的。因而犯了罪的精神病人应该属于罪犯的一部分。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和菲利。 1.龙勃罗梭 通过实证研究,龙勃罗梭认为尽管部分精神病犯在犯罪前后可能了解自己行为的犯罪性质,甚至知道自己在法律上所处的特殊地位,但那些在精神病发作时受病变因素的刺激而犯罪的精神病犯是缺乏或部分缺乏责任能力的。他认为在犯罪人和那些被认为犯了罪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是精神失常者,对于这些人,监禁是不正当的,释放又是危险的,而采取的一些有损于道德和安全的中间措施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龙勃罗梭认为只有建立刑事精神病院才能克服审判与正义以及与社会安全之间的不断冲突。通过刑事精神病院中的永久监禁,可以制止犯罪的遗传、犯罪结伙,防止匪帮的形成;可以防止累犯,减少诉讼开支,从而减少那些经常产生于模仿的新犯罪;可以使那些想假装精神病人的罪犯打消装假的念头,也不让那些辩护律师有机可乘。龙勃罗梭建议:“当出现精神失常的嫌疑时,陪审团应当由公民、法官和精神病医生共同组成”。龙勃罗梭这样构建改革措施:“应当根据法律尽快建立两个至少能容纳300个床位的刑事精神病院,并且在我国主要地区的监狱设立7个关押精神病人的区域。” 2.菲利 菲利认为,尽管法律认为精神病犯没有道义责任,但仍然建立监管精神病犯的精神病院。在对防范具有犯罪倾向的精神病人没有任何保证的现行制度之下,对其予以管理的费用比这些人造成的损失要大的多。菲利在对有些人针对残暴情景提出的其他批评置之不理,经验已经表明,在精神病院中,在具有专业知识并能够防止残暴行为爆发的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罪犯的倾向性对其进行分类,所以认为犯罪精神病院难以避免犯人暴行的预言是没有根据的。菲利的社会防卫受到了高度重视,以至于绝大多数古典派犯罪学家现在都接受了设置犯罪精神病院的提议。 两派的争论以刑事实证学派的胜利而告结束。随后更多的国家设置了犯罪精神病院。到20世纪初,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强制收容进犯罪精神病院已经成为保安处分制度的重要内容。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的处遇中,更强调对精神障碍的治疗和医学控制。在一些国家的保安处分制度中,强制收容的概念已经被强制医疗这个更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概念所取代。 七、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一)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第一,在我国已经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国家应当投入较大的财力和人力,建设一批具有较好软件和硬件设施的精神医疗场所,凡收进此类场所的精神病人,一律实行国家免费治疗,并要在专门的心理、生理医生专家小组给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评估结果后方可准许其出院。这种投入时完全值得的,是收益大于支出的。 第二,虽然此类医疗场所是高度人道化的,但毕竟由于涉及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原则上应以精神病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的。对于那些有严重肇事倾向和苗头的,应责令其家人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如其家人或监护人做不到这一点,或者此类精神病人没有家人或适当的监护人,流落街头,则应考虑将其收进此类场所加以治疗。 第三,决定某个精神病人是否进入此类场所,或者可否离开此类场所,应由专门的心理、生理专家小组提出意见,经法院司法裁决。 第四,对于监狱等其他场所发现的精神病人,应及时转入此类场所,对其进行治疗。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这一法律条款明确了政府对精神病人在危害社会时可以采取的措施,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在政府性质的卫生防治机制中,并不包含对精神病人的调查统计,实质上政府本身也没有具体职能部门管理精神病人,更说不上治疗了。所以,法律的这一规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上意义并不大。要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病人问题,就需要政府做到: 1.加快立法进程,保障病人合法权益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并不意味着精神病人犯罪在法律上不被认定为犯罪,而只是表明由于精神病人不具有责任能力从而不承担刑事责任。精神病人由于意识及意志方面的缺陷,法律对其进行保护,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符合刑法罪责相适应的原则。但是,一概将行为人放回社会,不仅被害人的心理得不到慰藉,更重要的是将极大地威胁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这种作法的缺陷可见一斑。首先,精神病人犯罪多为凶杀等暴力性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险性都很大,法律采取一味的"放任"态度将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次,法律对精神病人的保护仅仅停留在事后不承担责任的程度,是无法根本保护精神病人合法权益的,使得精神病人犯罪的严峻性问题的解决失去了有力的保障机制;最后,法律的规定过于抽象,实践中很难把握,缺乏操作性。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把对精神病的立法提上议事日程,加快精神卫生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对精神病人的政治权利、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加以保护,同时,对政府医疗措施、费用等相关方面,以及法律责任加以规定,切实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2.健全保障体系,提供良好治疗条件 精神病人病情的性质决定了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患者家属根本无能力给病人治疗,而且法律规定的政府"强制"医疗,由谁出钱?到哪里治?这些问题不解决,精神病人得不到彻底治疗,就很难防止伤人事件再次发生,悲剧再次重演。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保障机制上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条件和治疗环境,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和长期治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很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家庭无法承担,而医院也不可能全部支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经费投入,或者设立专门的精神病患者救助基金,解决治疗的经费。 (三)社会应大力帮扶,开展爱心救助行动 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高、时间长,单靠家庭和政府的力量进行全面康复治疗难度很大,社会也应发挥其囊括范围广、组织发动易获支持的优势,开展爱心救助行动,通过发展公益事业或者组织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来支持精神病患者康复,让精神病患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更感到社会的关爱,加快康复进程。 如此,则精神病人幸甚,社会幸甚,人民幸甚。 注释: 刘仁文.对有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能一放了之.省略cn/zywn44/. 黄辛.我国应加强严重精神疾病的前沿研究.科学时报.2006(6). 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高铭喧.刑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刘白驹.精神障碍与犯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法正居士.犯罪精神病院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前景.http://blog.省略/fzhjsh/.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著.黄风译.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第376页,第392页. [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刘仁文.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猜你喜欢: 1. 精神病院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4. 精神病见习心得
精神医学毕业论文
你还在愁精神医学毕业论文吗?那么,精神医学毕业论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我整理的内容吧!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 DD)含量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乳胶颗粒法对31例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进行检测,并与25名无精神疾病和脑血管病史的女性正常人(对照组)比较。 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对照组[(±)mg/L],P<。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mg/L],P<;且治疗后血浆DD含量[(±)mg/L]较治疗前降低(P<)。结论 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DD含量高于女性正常人,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
【关键词 】 精神分裂症; D-二聚体
已有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与高粘滞综合征(HVS)关系密切[1]。D-二聚体(D-dimer, DD)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2],是交联纤维蛋白D区降解的肽片断,主要由D区的D(α)、D(β)及D(γ)- D(γ)链组成,可影响红细胞的聚集功能及调节纤维蛋白原在肝脏的生物合成[3]。为了探讨两者的关系,我们对我院1997年9月至1998年6月40岁以上的31例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比较,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1.精神分裂症组:共31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4],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38分。为排除年龄和性别对研究结果的'影响,31例均为≥40岁的女性。患者年龄40~76岁,平均(57±9)岁;病程3个月至17年;头颅CT或MRI未见脑血管病征象。31例中首次采血前未服用任何精神药物者12例,另19例均停用精神药物>7天;将31例再分为以阳性症状为主[以下简称阳性,阳性症状量表(SAPS)≥28分,阴性症状量表(SANS)≤12分]和以阴性症状为主(以下简称阴性,SANS≥30分,SAPS≤10分)的两组,分别为11例和20例。
2.对照组:共25名,均系我院女职工,无精神疾病和脑血管病史,年龄42~78岁,平均(58±12)岁。采血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任何精神药物。
二、方法
所有对象均于早晨9时前空腹采血,枸橼酸钠抗凝,采用乳胶颗粒法、进口胶体金标准法试剂盒(南京弘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检测血浆DD含量,正常参考值为< mg/L。阳性组患者在精神症状消失后复查1次血浆DD含量。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对照组[(±)mg/L],t=,P<。阳性组血浆DD含量[(±)mg/L]高于阴性组[(±)mg/L],t=,P<;且前者治疗后血浆DD含量[(±)mg/L]较治疗前降低(t=,P<)。
讨论
DD是纤溶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FXIIIa)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DD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2,5]。近年来对DD的大量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DD含量增高,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检测血浆DD含量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5,6]。我们目前尚未见国内外有精神疾病与血浆DD含量之间关系的报道。本研究的精神分裂症组血浆DD含量高于对照组(P<)的结果提示,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高粘滞综合征的观点[1],也符合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的精神分裂症是由“内结血瘀”所致的观点[7,8]。
本结果还显示,阳性组患者血浆DD含量高于阴性组患者(P<),且随病情的好转较治疗前降低(P<),并趋于正常。关于精神分裂症与DD之间内在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尚未明了。我们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机体存在着凝血-抗凝两大系统,正常时两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发病时机体反馈性地使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加;(2)发病时患者蛋白C系统活性增强而加速上述过程,导致自发性血栓溶解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表现为血浆DD水平增高。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迄今未明,血浆DD含量是否有可能作为判定精神分裂症复发、判断预后、观察病情演变和治疗效果的检测指标之一,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诚,邵胜利,柳振清.血液流变学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上的应用动态.四川精神卫生,1996,9:139-140.
2,Fisher M, Francis R. Altered coagulation in cerebral ischimia. Arch Neurol, 1990,47:1075-1081.
3,王建,李建章.DD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74-77.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CCMD-2-R).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5,黄慰国,王鸿利,张颖琪,等.血浆DD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71-74.
6,张景,郭英华,赵慧元.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D和GMP-140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9:202-205.
7,王松菊.精神分裂症血液流变初探.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03.
8,朱运斋.活血化瘀在神经精神科的应用体会.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6,10:17-18.
浅谈精神疾病护理健康与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以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精神病 精神病人 预防和对策 近年来我国精神病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精神病人犯罪作案手段残忍,人身危险性大,危害后果严重,对其周围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个个惨案的发生,使很多人对刑法关于精神病人犯罪的相关规定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认为刑法应该与时俱进,平等对待精神病人,包括与常人同等的刑罚。 一、精神病人犯罪现状 2004年4月29日上午,宕昌县秦峪乡羊骨堆村小学发生一起恶性伤害事件,一名成年男子双手各持一把菜刀冲进教室,将15名学生及两名农民砍成重伤,行凶者袁某后被诊断患有精神病;2004年7月26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发生了一起劫机事件,事后证实劫机者杨劲松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并有精神病史;同年7月27日,长春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犯罪嫌疑人崔显海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8月4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51岁的门卫徐和平持菜刀将15名 儿童 和3名老师砍伤,事后查明,徐患有严重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而就在同一天,四川崇州发生了“犯病孙儿手刃祖母”的惨剧:患有家族遗传精神病的村民沈奇龙将85岁的奶奶杀死。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曾到某县调研,听说该县今年以来共发生16起杀人案件,其中30%为精神病人所为。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已超过8300万人。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当一些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他们的无助和挫折,往往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子”。一个“导火索”的不期而至,就会在瞬间点燃这个“炸药包”。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正进入到无情的“精神疾病时代”,正面临着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的现象必然有增无减。 二、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重大恶性杀人案就是最好的说明,这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面对一个个鲜活无辜的生命被无缘无故的剥夺,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人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精神病人不适用刑罚,刑罚的报应和预防目的如何实现?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三、精神病及其病理 精神病是大脑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机能紊乱,并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具体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智能障碍、行为障碍等不同表征。人类精神活动的正常标志是精神活动的完整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如果这种完整性和统一性被不同程度地阻隔和破坏,个体的精神活动就会存在缺陷,进而出现精神病态的反映,也就是个体的正常心理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在这种状态下,受心理指导的行为必然会出项异常。 (一)精神医学中的“精神病”概念 1.广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精神医学中,人们曾广义地将“精神病”一词用以泛指各种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即把各种精神活动障碍均称为“精神病”,在涵义上等同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只是从程度上将精神分裂症、偏执狂等这类严重的精神障碍称为“重性精神病”,而把神经症、人格障碍等较轻的精神障碍称为“轻性精神病”。 2.狭义的精神病概念 在现代精神医学中,“精神病”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是不同的概念。“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为总类概念,是各种由于大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按其性质和程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组疾病:(1)精神病(包括器质性精神病和其他精神病);(2)神经症性障碍、人格障碍及其他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3)精神发育不全。而“精神病”则为属类概念,属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组疾病,即具有特定的病理基础,精神活动异常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并且持续达一定时间的精神障碍。 (二)刑法中的“精神病”概念 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界的通行证观点认为,精神障碍又称为精神疾病、精神疾患,它包括两大类疾病:一是精神病,包括以下几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这些明确诊断的精神病;严重智力欠缺,或者精神发育不全达到中度(痴愚)或者更为严重程度(如白痴);精神病系统状态,其中包括癔症性精神错乱和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激情、一过性精神模糊这四种罕见的例外状态。二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性变态等。 精神病的形成一般与个体的经历、生活处境、遭遇以及遗传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其行为有时会给自己及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社会造成伤害,甚至违法犯罪。实际上就是个体与社会环境适应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割裂。精神病人在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在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态的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且多数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 四、精神病人犯罪的基本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如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传统的和外来的低级文化、不良的社会风气、传媒的误导、他人的落后言行,都可与精神病人的犯罪发生密切的联系。首先,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对精神病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形成易于犯罪的素质。其次,这些消极因素可以培养、早就精神病人的犯罪意识,成为精神病人犯罪的直接原因。 (二)经济条件的原因 有的精神病人工作能力差,不容易找到职业,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微薄,也有些本身有工作的精神病人因精神疾病而失去工作。其中有些人为生活所迫,可能会发生盗窃、抢劫。经济地位的低下还可能使一些精神病人产生不满情绪和反社会意识。有些人形成较强的逆反心理,蔑视社会秩序,常常寻衅滋事。还有些人为人冷酷,情感淡漠,遇到激惹容易发怒,经常使用暴力,而且手段凶狠。 (三)文化程度的原因 一些研究报告发现,精神病犯罪者中有相当多的人文化程度比较低。精神病人由于学习机会少,或者天生智力低下,没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低的情况比常人多见。而文化程度低必然使精神病人的辨别是非、利弊的能力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容易在社会上不良因素的熏染下失足堕落。文化程度低也使精神病人难以形成较高层次的趣味,偏好感官刺激和物质利益,而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采取非法的、不道德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欲望。 五、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深层原因 (一)主要特点 第一,侵害目标随意:精神病人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非常随意,经常是见谁打谁,受害人往往猝不及防,突遭横祸。 第二,报复心理极强: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对与自己稍有矛盾的人都可能进行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报复,而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第三,人身危险性大:有关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犯罪进行过统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人,最多的杀死7人。 第四,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多:众多的精神病患者在犯罪后,依照刑法的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并没有被送到指定的医院强制治疗,而是重新回到社会上,致使精神病人再次危害社会的现象日益增多。 (二)深层原因 第一,监护人的监护不到位。从笔者了解的情况:一个家庭中出现精神病人,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将背负沉重的包袱象掉进深渊一样,生活质量和心理的痛苦不必说了,经济和人身的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精神病治疗费用的庞大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治疗后病情稍微控制便停药会引起病情的反复发作,再治疗起来更难时间更长。还有病人的不配合,几乎所有精神病的病人不会承认自己有病,一旦脱离医院的强制治疗和吃药,要让他们自觉的吃药很甚至会对给予他治疗的亲人有报复行为,使亲人产生恐惧心理,惧怕再次治疗后病情复发对他们人身的伤害。精神病人拒绝治疗,犯病会越来越频繁。此时出现了两种困境:精神病人去医院治疗没有钱,在家治疗病人不配合。从而形成了种种隐患。 现在的精神病人并不像人们所想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他们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区别,甚至有的还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体面的工作,混杂在我们正常人中,如果不出现比较明显的侵害行为,人们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往往等到结果出现时悲剧已经发生。 第二,政府的责任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没有对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给予足够的重视;财力不足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给精神病人提供足够的治疗费用。 第三,我国对精神病人进行管理和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完善,缺少实施细则。因为对精神病人采取强制治疗措施涉及对公民人身自由的剥夺问题,还有采取强制治疗措施的条件、程序的启动、案件的审理机关等等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因此,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在处理精神病人违法犯罪问题时往往面临着制度性的困境。 六、关于精神病人犯罪刑罚和预防的理论基础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观点 刑事古典学派认为,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因为自由意志不能行使,精神迷乱状态下的行为非但不是犯罪,根本不算一种理性意义的行为,因而精神病与犯罪是严格区分的,处置手段也不同。在他们看来,危害行为的实施者要么是一个精神病人,要么是一个罪犯。如果他是一个精神病人,就不能再把他当作罪犯,对他的处置便与刑事司法无关,不应强制他们进精神病院;如果他是一个罪犯,那么对他的处置就与精神病院无关,他应当进监狱。 (二)刑事实证学派的观点 刑事实证学派则认为,精神病人和其他人一样,行为受到生理状况、自然现象和社会环境的支配。他的行为完全是由心理上的各种动机以及各种内外部条件共同决定的。因而犯了罪的精神病人应该属于罪犯的一部分。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龙勃罗梭和菲利。 1.龙勃罗梭 通过实证研究,龙勃罗梭认为尽管部分精神病犯在犯罪前后可能了解自己行为的犯罪性质,甚至知道自己在法律上所处的特殊地位,但那些在精神病发作时受病变因素的刺激而犯罪的精神病犯是缺乏或部分缺乏责任能力的。他认为在犯罪人和那些被认为犯了罪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是精神失常者,对于这些人,监禁是不正当的,释放又是危险的,而采取的一些有损于道德和安全的中间措施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龙勃罗梭认为只有建立刑事精神病院才能克服审判与正义以及与社会安全之间的不断冲突。通过刑事精神病院中的永久监禁,可以制止犯罪的遗传、犯罪结伙,防止匪帮的形成;可以防止累犯,减少诉讼开支,从而减少那些经常产生于模仿的新犯罪;可以使那些想假装精神病人的罪犯打消装假的念头,也不让那些辩护律师有机可乘。龙勃罗梭建议:“当出现精神失常的嫌疑时,陪审团应当由公民、法官和精神病医生共同组成”。龙勃罗梭这样构建改革措施:“应当根据法律尽快建立两个至少能容纳300个床位的刑事精神病院,并且在我国主要地区的监狱设立7个关押精神病人的区域。” 2.菲利 菲利认为,尽管法律认为精神病犯没有道义责任,但仍然建立监管精神病犯的精神病院。在对防范具有犯罪倾向的精神病人没有任何保证的现行制度之下,对其予以管理的费用比这些人造成的损失要大的多。菲利在对有些人针对残暴情景提出的其他批评置之不理,经验已经表明,在精神病院中,在具有专业知识并能够防止残暴行为爆发的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罪犯的倾向性对其进行分类,所以认为犯罪精神病院难以避免犯人暴行的预言是没有根据的。菲利的社会防卫受到了高度重视,以至于绝大多数古典派犯罪学家现在都接受了设置犯罪精神病院的提议。 两派的争论以刑事实证学派的胜利而告结束。随后更多的国家设置了犯罪精神病院。到20世纪初,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强制收容进犯罪精神病院已经成为保安处分制度的重要内容。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犯罪人的处遇中,更强调对精神障碍的治疗和医学控制。在一些国家的保安处分制度中,强制收容的概念已经被强制医疗这个更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概念所取代。 七、我国精神病人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一)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第一,在我国已经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国家应当投入较大的财力和人力,建设一批具有较好软件和硬件设施的精神医疗场所,凡收进此类场所的精神病人,一律实行国家免费治疗,并要在专门的心理、生理医生专家小组给出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评估结果后方可准许其出院。这种投入时完全值得的,是收益大于支出的。 第二,虽然此类医疗场所是高度人道化的,但毕竟由于涉及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原则上应以精神病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的。对于那些有严重肇事倾向和苗头的,应责令其家人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如其家人或监护人做不到这一点,或者此类精神病人没有家人或适当的监护人,流落街头,则应考虑将其收进此类场所加以治疗。 第三,决定某个精神病人是否进入此类场所,或者可否离开此类场所,应由专门的心理、生理专家小组提出意见,经法院司法裁决。 第四,对于监狱等其他场所发现的精神病人,应及时转入此类场所,对其进行治疗。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这一法律条款明确了政府对精神病人在危害社会时可以采取的措施,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在政府性质的卫生防治机制中,并不包含对精神病人的调查统计,实质上政府本身也没有具体职能部门管理精神病人,更说不上治疗了。所以,法律的这一规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上意义并不大。要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病人问题,就需要政府做到: 1.加快立法进程,保障病人合法权益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并不意味着精神病人犯罪在法律上不被认定为犯罪,而只是表明由于精神病人不具有责任能力从而不承担刑事责任。精神病人由于意识及意志方面的缺陷,法律对其进行保护,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符合刑法罪责相适应的原则。但是,一概将行为人放回社会,不仅被害人的心理得不到慰藉,更重要的是将极大地威胁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这种作法的缺陷可见一斑。首先,精神病人犯罪多为凶杀等暴力性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险性都很大,法律采取一味的"放任"态度将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次,法律对精神病人的保护仅仅停留在事后不承担责任的程度,是无法根本保护精神病人合法权益的,使得精神病人犯罪的严峻性问题的解决失去了有力的保障机制;最后,法律的规定过于抽象,实践中很难把握,缺乏操作性。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把对精神病的立法提上议事日程,加快精神卫生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形式对精神病人的政治权利、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加以保护,同时,对政府医疗措施、费用等相关方面,以及法律责任加以规定,切实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2.健全保障体系,提供良好治疗条件 精神病人病情的性质决定了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治疗,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患者家属根本无能力给病人治疗,而且法律规定的政府"强制"医疗,由谁出钱?到哪里治?这些问题不解决,精神病人得不到彻底治疗,就很难防止伤人事件再次发生,悲剧再次重演。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保障机制上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条件和治疗环境,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和长期治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很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家庭无法承担,而医院也不可能全部支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经费投入,或者设立专门的精神病患者救助基金,解决治疗的经费。 (三)社会应大力帮扶,开展爱心救助行动 精神病患者治疗费用高、时间长,单靠家庭和政府的力量进行全面康复治疗难度很大,社会也应发挥其囊括范围广、组织发动易获支持的优势,开展爱心救助行动,通过发展公益事业或者组织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来支持精神病患者康复,让精神病患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更感到社会的关爱,加快康复进程。 如此,则精神病人幸甚,社会幸甚,人民幸甚。 注释: 刘仁文.对有危害行为的精神病人不能一放了之.省略cn/zywn44/. 黄辛.我国应加强严重精神疾病的前沿研究.科学时报.2006(6). 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高铭喧.刑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刘白驹.精神障碍与犯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法正居士.犯罪精神病院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前景.http://blog.省略/fzhjsh/.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著.黄风译.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第376页,第392页. [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刘仁文.刑事一体化下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猜你喜欢: 1. 精神病院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4. 精神病见习心得
了解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情况,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对124例精神障碍病人在住院期间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采用电话回访出院后服药情况。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最低。 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维持治疗中应重视家属的监护作用,以便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家庭管理,保持维持治疗的有效性。 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电话回访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各挑战,社会心理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明显增,精神疾病已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许多精神疾病由于病因未明,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依靠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因病程迁延,易复发、致残率高,病人及家属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在出院后形成停药、复发、再治疗又停药的恶性循环,给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的经济负担。因而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防止残疾、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本文对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对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病人服药情况进行电话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出院的本市户籍病人124例,男59例,女65例;年龄14~86岁,平均(±)岁。根据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89 例,心境障碍9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5例,其他精神障碍21 例。经治疗后临床出院治愈18例,显效59 例,进步41 例,无变化6例。文化程度:大学5 例,高中及大专14例,初中48 例,小学及以下39例,文盲28 例。住院次:首次14例,2次38 例,3次34例,4次及以上38例。 方法 在住院期间对病人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抗精神疾病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等内容,采用口头宣教、黑板报、健康园地等形式,出院时对家属进行服药重要性与必要性强化宣教。在出院后1月末对受试对象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服药情况。2 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病人出院后服药比例显著低于2、3次住院病人 见表1。表1 精神障碍病人住院次数与出院后服药情况 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对服药情况无明显的影响 见表2。表2 文化程度与服药情况 相比其他病种,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出院后近个月的停药比例并不高 见表3。表3 病种与服药情况3 讨论 把服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提高依从性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本调查显示首次住院病人出院后停服药物比例较高。首发病人一般年纪较轻、病程较短、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相对较轻,维持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住院期间重点将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讲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坚持维持治疗。在电话回访时耐心解答病人与家属的提问,提供心理支持。药物治疗依从性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患病时间的延长,许多病人及家属逐渐失去信心,本调查显示,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近一个月停药比例较高。与张数深在2005年的调查一致[1]。目病人出院后大多以家庭管理为主,家庭监护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病人依从性是否有效。除了呼吁社会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外,在住院期间向病人及家属定期讲授精神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患者康复创造适宜的环境,帮助家庭成员面对现实,端正对疾病的态度,消除影响康复的不良因素,增加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改善家庭关系与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家庭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健康宣教对刚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但需加强出院后的继续健康宣教 刚出院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是,明显高于2005年6月上海市闵行区在册精神病人调查未维持治疗率[2]。表明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能使病人与家属认识到出院期间服药的重要性。但随着病人出院时间的延长,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逐渐降低。同时病人的就医条件、监护人状况等都可能影响药物依从性,从而导致出院期间依从性不良。据统计,有82%的病人在5年内复发,而坚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仅16%[3]。因此,积极开展各种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健康宣教,促进病人维持治疗,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通过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属在得到科学指导的同时也得到人性化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尤其对病人家属,减少病耻感,增加防病治病知识,提高病人在出院期间维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浅谈精神疾病护理健康与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