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食道口线虫病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食道口线虫病论文参考文献

牛消化道线虫病的病原包括毛圆科、毛线科、钩口科和圆形科的多种线虫。这些虫体寄生在牛的第四胃、小肠和大肠中,在一般情况下多呈混合感染。对牛来说主要有指形长刺线虫、牛仰口线虫和辐射结节虫。

消化道线虫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主要措施包括:

(1)治疗患畜应结合对症、支持疗法,选用如下驱虫药:

①左咪唑每千克体重用6~10毫克,溶水一次灌服。也可以将药物混在饲料中喂饲或溶在水中饮用,还可以制成5%的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

②硫化二苯胺牛,每千克体重~克,但总量不得超过60~80克。羊,每千克体重~克。成年羊投服30~50克,一岁以内羔羊投5~15克。将药物混在精料中制成1%~10%悬浮液灌服。

③噻苯唑牛、羊,每千克体重50~100毫克。将药物拌饲料中喂服,也可以配成2%的悬浮液经口灌服。

④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一次口服。

⑤甲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一次口服。

⑥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毫克,一次口服或皮下注射。

(2)预防性驱虫给全群牛、羊计划性驱虫,传统的方法是在春、秋各进行一次。但针对北方牧区的冬季幼虫高潮,在每年春节前后驱虫一次,可有效防止“春季高潮”,避免春乏的大批死亡。同时,应对驱虫后的粪便集中管理,采用生物发酵的方法杀死其中的病原,以免污染环境。

(3)放牧及放牧地的利用根据线虫病的流行规律,牛羊应避免在低洼潮湿的牧地上放牧,也不应在清晨、傍晚和雨后放牧,从而减少感染机会。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固定而清洁的饮水池。对于放牧地应有计划地应用,可以轮牧和改良牧地,实行牧草和农作物有计划的轮作,这样既可使牧地洁净,又能提高牧草的质量。

(4)改善饲养管理合理补充精料,进行全价饲养,以增强机体的抗病力。畜舍要通风干燥,经常保持清洁卫生。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兽医寄生虫学概念第二节 兽医寄生虫学的地位和任务第三节 兽医寄生虫学发展概况一、学科发展历程二、学科发展展望第二章 寄生虫与宿主第一节 寄生生活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概念与类型一、寄生虫的概念与类型二、宿主概念与类型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影响一、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二、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第三章 寄生虫的分类与命名第一节 寄生虫的分类一、寄生虫的分类系统二、吸虫的分类三、绦虫的分类四、线虫的分类五、棘头虫的分类六、节 肢动物的分类七、原虫的分类第二节 寄生虫的命名规则第四章 寄生虫的形态与生活史第一节 吸虫的形态和生活史一、复殖吸虫的外形二、体壁三、内部构造四、复殖吸虫的生活史第二节 绦虫的形态和生活史一、绦虫外形二、体壁三、内部构造四、绦虫的生活史第三节 线虫的形态和生活史一、外形和体壁二、内部构造三、线虫的生活史第四节 棘头虫的形态和生活史一、外形和体壁二、内部构造三、棘头虫的生活史第五节 原虫的形态和生活史一、一般形态二、原虫的生活史第六节 节 肢动物的形态和生活史一、外形和体被二、内部构造三、节 肢动物的生活史第五章 寄生虫免疫学第一节 寄生虫抗原特性一、寄生虫抗原种类二、寄生虫抗原的特点第二节 免疫应答一、寄生虫免疫的特点二、抗寄生虫免疫的反应类型第三节 免疫逃避一、寄生虫抗原性的改变二、组织学隔离三、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四、释放可溶性抗原五、代谢抑制第四节 寄生虫感染的超敏反应一、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型)二、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三、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四、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第六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第一节 流行病学概念第二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一、流行过程二、流行特点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地理分布第七章 寄生虫病的诊断第一节 临床诊断一、流行病学分析二、临床症状观察三、病理学诊断第二节 病原学诊断一、粪便检查二、血液检查三、组织液检查四、体表及皮屑的检查第三节 辅助性诊断一、动物接种试验二、诊断性治疗三、X光检查四、穿刺检查第四节 免疫学诊断一、琼脂扩散试验二、间接血凝试验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五、免疫金标诊断技术第五节 基因诊断一、特异PCR技术二、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三、DNA探针技术(DNAprobe)第八章 寄生虫病的防控第一节 防控原则一、控制感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动物第二节 基本措施一、驱虫二、环境卫生三、饲养卫生第三节 生物控制一、生物控制概念与类型二、生物控制的意义与特点三、生物控制的现状与展望第四节 免疫预防一、强毒虫苗二、弱毒虫苗三、分泌抗原苗四、重组抗原苗 第九章 猪的寄生虫病第一节 吸虫病一、姜片吸虫病二、支睾吸虫病第二节 绦虫病一、囊尾蚴病二、细颈囊尾蚴病三、裂头蚴病第三节 线虫病一、旋毛虫病二、胃线虫病三、肠道线虫病四、其他线虫病第四节 棘头虫病第五节 原虫病一、弓形虫病二、球虫病三、小袋纤毛虫病第六节 外寄生虫病一、疥螨病二、蠕形螨病三、虱病第十章 牛羊骆驼寄生虫病第一节 吸虫病一、血吸虫病二、片形吸虫病三、双腔吸虫病四、阔盘吸虫病五、前后盘吸虫病第二节 绦虫病一、莫尼茨绦虫病二、棘球蚴病三、多头蚴病第三节 线虫病一、血矛线虫病二、弓首蛔虫病三、食道口线虫病四、仰口线虫病五、副柔线虫病第四节 原虫病一、锥虫病二、巴贝斯虫病三、泰勒虫病四、隐孢子虫病五、新孢子虫病第五节 外寄生虫病一、蝇蛆病二、螨病三、虱病第十一章 家禽寄生虫病第一节 吸虫病一、前殖吸虫病二、棘口吸虫病三、背孔吸虫病四、嗜眼吸虫病五、后睾吸虫病第二节 绦虫病一、瑞利绦虫病二、剑带绦虫病三、戴文绦虫病第三节 线虫病一、禽蛔虫病二、异刺线虫病三、裂口线虫病四、毛细线虫病五、鸟蛇线虫病六、比翼线虫病第四节 原虫病一、球虫病二、住白细胞虫病三、组织滴虫病四、毛滴虫病第五节 外寄生虫病一、膝螨病二、新勋恙螨病三、皮刺螨病四、虱病第十二章 马属动物寄生虫病第一节 蠕虫病一、裸头绦虫病二、副蛔虫病三、尖尾线虫病四、圆线虫病五、脑脊髓丝虫病第二节 原虫病一、马媾疫二、巴贝斯虫病第三节 外寄生虫病一、蝇蛆病二、螨病三、蠕形螨病第十三章 犬猫寄生虫病第一节 蠕虫病一、后睾吸虫病二、复孔绦虫病三、恶丝虫病四、弓首蛔虫病五、钩虫病第二节 原虫病一、巴贝斯虫病二、等孢球虫病第三节 外寄生虫病一、螨病二、虱病三、蚤病第十四章 传播病原的节 肢动物第一节 蜱一、硬蜱二、软蜱第二节 媒介昆虫——、蚊二、蝇三三、虻四、蠓五、蚋六、白蛉 第十五章 概论第一节 抗寄生虫药物的种类第二节 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机理第三节 抗寄生虫药物的选择标准第四节 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方法第五节 使用抗寄生虫药物的注意事项第十六章 常用抗寄生虫药第一节 驱吸虫药第二节 抗血吸虫药.第三节 驱绦虫药第四节 驱线虫药一、有机磷酸酯类二、咪唑并噻唑类三、四氢嘧啶类四、苯并咪唑类五、哌嗪类六、抗生素类七、其他第五节 抗原虫药一、抗球虫药二、抗锥虫药三、抗梨形虫药第六节 杀虫药物一、有机磷化合物二、有机氯杀虫剂三、拟除虫菊酯类四、其他外文、中文索引参考文献

寄生于羊消化道内的线虫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毛圆科、毛线科、仰口科和圆形科等多种线虫。该类线虫多为土源性寄生虫,在外界环境中即可发育到感染阶段,其感染性幼虫主动经皮肤钻入羊体内而使羊发病,或污染羊的饲草、饲料和饮水等,一旦被食入即可造成感染和发病,因此,羊的消化道线虫分布相当广泛,且常混合感染,是羊的一类常见、多发寄生虫病,严重影响羊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其中以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和仰口线虫等危害最大。(1)捻转血矛线虫(羊胃虫)寄生于反刍兽的第四胃,偶见于小肠。常见于绵羊和山羊,牛、鹿也可感染,国外有人体感染的报道。虫体呈毛发状,淡红色,长1~3厘米。口囊小,内有一矛状角质背齿。因吸血而呈红色的肠管与白色生殖器官互相缠绕形成红白相间的麻花状外观,故称捻转血矛线虫,亦称捻转胃虫。(2)食道口线虫(结节虫)包括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辐射食道口线虫、甘肃食道口线虫等。寄生于羊的大肠。由于某些食道口线虫的幼虫阶段可致肠壁形成结节,故又名结节虫病。虫体呈灰白色,细小线状,长1~2厘米。(3)羊仰口线虫寄生于小肠。虫体长1~2厘米,口囊发达,底部一对小的亚腹侧齿和一个大背齿。春秋两季,羊感染率和发病率均较高。羊消化道线虫常以强大的口囊吸附在胃、肠黏膜上,吸取宿主大量血液,并引起胃肠黏膜的损伤、炎症、出血,病羊表现显著贫血,消瘦,颌下和腹下水肿,急、慢性胃肠炎,持续性腹泻,粪呈暗绿色,带有大量黏液,有时带血,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造成急性大批死亡(如捻转血矛线虫病),或进行性贫血、消瘦,最后因衰竭而死亡。剖检可见胃肠黏膜发炎、充血、出血、肿胀,重者发生坏死、溃疡。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和辐射食道口线虫幼虫可在大肠壁上形成不同大小的灰绿色结节(米粒大到指肚大),表面平滑,向浆膜面突出,结节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有小孔与肠腔相通,结节内含长3~4毫米的幼虫和黄白色或灰绿色泥状物,有的发生坏死或钙化,此病变多见于结肠和盲肠,有时在肝、肺、心等脏器和腹部脂肪内也可发现同样结节。预防和治疗羊消化道线虫病,选用下列药物之一,均有良好效果。(1)左咪唑每千克体重8~10毫克,1次内服或肌内注射。(2)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每千克体重毫克,1次皮下注射或内服。(3)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次内服。(4)苯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次内服。做好羊群的定期预防性驱虫是防控消化道线虫病的关键。虽然目前防治消化道线虫病的药物效果都很好,但药效过后的重复感染是很难避免的,所以,认为每年给羊驱1~2次虫就能有效防控本病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养羊生产中,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羊的体质和抗病力;管好粪便,堆积发酵,生物热处理,杀灭虫卵;注意放牧和饮水卫生,如不放牧露水草、雨草、牧场轮牧。但更重要的是应结合当地寄生虫病发生和流行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驱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控效果。以下驱虫程序可供参考:全群驱虫:秋季驱虫,减少羊体内幼虫荷虫量,确保羊安全越冬。晚冬或早春驱虫,防止“春季高潮”出现,阻断病原散播途径和牧场污染。最好在第1次用药后,间隔10~15天再用药1次。羔羊:羔羊断奶分群时驱虫1次,以后随全群有计划地驱虫。种公羊和种母羊:每年至少在春秋季各驱虫1次。母羊在产前2周和产后4周各驱虫1次。新购入的羊:应隔离饲养,期间驱虫1~2次,经检查无寄生虫时再合群。

食道口线虫病论文

看来寄生虫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加强!在临床上做

寄生于羊消化道内的线虫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毛圆科、毛线科、仰口科和圆形科等多种线虫。该类线虫多为土源性寄生虫,在外界环境中即可发育到感染阶段,其感染性幼虫主动经皮肤钻入羊体内而使羊发病,或污染羊的饲草、饲料和饮水等,一旦被食入即可造成感染和发病,因此,羊的消化道线虫分布相当广泛,且常混合感染,是羊的一类常见、多发寄生虫病,严重影响羊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其中以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和仰口线虫等危害最大。(1)捻转血矛线虫(羊胃虫)寄生于反刍兽的第四胃,偶见于小肠。常见于绵羊和山羊,牛、鹿也可感染,国外有人体感染的报道。虫体呈毛发状,淡红色,长1~3厘米。口囊小,内有一矛状角质背齿。因吸血而呈红色的肠管与白色生殖器官互相缠绕形成红白相间的麻花状外观,故称捻转血矛线虫,亦称捻转胃虫。(2)食道口线虫(结节虫)包括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辐射食道口线虫、甘肃食道口线虫等。寄生于羊的大肠。由于某些食道口线虫的幼虫阶段可致肠壁形成结节,故又名结节虫病。虫体呈灰白色,细小线状,长1~2厘米。(3)羊仰口线虫寄生于小肠。虫体长1~2厘米,口囊发达,底部一对小的亚腹侧齿和一个大背齿。春秋两季,羊感染率和发病率均较高。羊消化道线虫常以强大的口囊吸附在胃、肠黏膜上,吸取宿主大量血液,并引起胃肠黏膜的损伤、炎症、出血,病羊表现显著贫血,消瘦,颌下和腹下水肿,急、慢性胃肠炎,持续性腹泻,粪呈暗绿色,带有大量黏液,有时带血,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造成急性大批死亡(如捻转血矛线虫病),或进行性贫血、消瘦,最后因衰竭而死亡。剖检可见胃肠黏膜发炎、充血、出血、肿胀,重者发生坏死、溃疡。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和辐射食道口线虫幼虫可在大肠壁上形成不同大小的灰绿色结节(米粒大到指肚大),表面平滑,向浆膜面突出,结节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有小孔与肠腔相通,结节内含长3~4毫米的幼虫和黄白色或灰绿色泥状物,有的发生坏死或钙化,此病变多见于结肠和盲肠,有时在肝、肺、心等脏器和腹部脂肪内也可发现同样结节。预防和治疗羊消化道线虫病,选用下列药物之一,均有良好效果。(1)左咪唑每千克体重8~10毫克,1次内服或肌内注射。(2)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每千克体重毫克,1次皮下注射或内服。(3)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次内服。(4)苯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次内服。做好羊群的定期预防性驱虫是防控消化道线虫病的关键。虽然目前防治消化道线虫病的药物效果都很好,但药效过后的重复感染是很难避免的,所以,认为每年给羊驱1~2次虫就能有效防控本病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养羊生产中,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羊的体质和抗病力;管好粪便,堆积发酵,生物热处理,杀灭虫卵;注意放牧和饮水卫生,如不放牧露水草、雨草、牧场轮牧。但更重要的是应结合当地寄生虫病发生和流行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驱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控效果。以下驱虫程序可供参考:全群驱虫:秋季驱虫,减少羊体内幼虫荷虫量,确保羊安全越冬。晚冬或早春驱虫,防止“春季高潮”出现,阻断病原散播途径和牧场污染。最好在第1次用药后,间隔10~15天再用药1次。羔羊:羔羊断奶分群时驱虫1次,以后随全群有计划地驱虫。种公羊和种母羊:每年至少在春秋季各驱虫1次。母羊在产前2周和产后4周各驱虫1次。新购入的羊:应隔离饲养,期间驱虫1~2次,经检查无寄生虫时再合群。

是寄生虫,查查教材吧,有记录的。

临床症状:只有在严重寄生时,大肠上才出现大量结节,并可能发生结节性肠炎。食欲不振,便秘,有时下痢,粪便中带有脱落的黏膜。高度消瘦,发育障碍。继发细菌感染时,则发生化脓性结节性大肠炎。也有引起仔猪死亡的报道。

病理变化:幼虫在大肠黏膜下形成结节所致的危害性最大。初次感染很少发生结节,感染3~4次,结节即大量发生,结节周围有炎症。有齿食道口线虫引起结节较小,直径约1毫米,长尾食道口线虫所致的结节直径可达6毫米以上,高出黏膜表面,有时回肠也有结节,局部肠壁增厚,黏膜充血,肠系膜肿胀,肉眼可见黏膜上的黄色小结,破裂形成溃疡。如结节向浆膜破裂,则形成腹膜炎。也有幼虫进入肝脏,形成包囊。幼虫死亡,可见坏死肝组织。结节感染细菌时,可能继发弥漫性大肠炎,成虫阶段致病力轻微。

诊断:体温不高,消瘦,食欲不振,便秘,有时下痢,粪用漂浮法检查虫卵,有时可见虫体。还可以注意观察粪便中有否自然排出的虫体,虫卵不易鉴别时,可培养检查幼虫。在临床诊断中应做好与猪姜片吸虫病、猪华枝睾吸虫病、猪钩头虫病、钩虫病等的鉴别。

食道口线虫病论文范文

寄生于羊消化道内的线虫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毛圆科、毛线科、仰口科和圆形科等多种线虫。该类线虫多为土源性寄生虫,在外界环境中即可发育到感染阶段,其感染性幼虫主动经皮肤钻入羊体内而使羊发病,或污染羊的饲草、饲料和饮水等,一旦被食入即可造成感染和发病,因此,羊的消化道线虫分布相当广泛,且常混合感染,是羊的一类常见、多发寄生虫病,严重影响羊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其中以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和仰口线虫等危害最大。

(1)捻转血矛线虫(羊胃虫)

寄生于反刍兽的第四胃,偶见于小肠。常见于绵羊和山羊,牛、鹿也可感染,国外有人体感染的报道。虫体呈毛发状,淡红色,长1~3厘米。口囊小,内有一矛状角质背齿。因吸血而呈红色的肠管与白色生殖器官互相缠绕形成红白相间的麻花状外观,故称捻转血矛线虫,亦称捻转胃虫。

(2)食道口线虫(结节虫)

包括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辐射食道口线虫、甘肃食道口线虫等。寄生于羊的大肠。由于某些食道口线虫的幼虫阶段可致肠壁形成结节,故又名结节虫病。虫体呈灰白色,细小线状,长1~2厘米。

(3)羊仰口线虫

寄生于小肠。虫体长1~2厘米,口囊发达,底部一对小的亚腹侧齿和一个大背齿。

春秋两季,羊感染率和发病率均较高。羊消化道线虫常以强大的口囊吸附在胃、肠黏膜上,吸取宿主大量血液,并引起胃肠黏膜的损伤、炎症、出血,病羊表现显著贫血,消瘦,颌下和腹下水肿,急、慢性胃肠炎,持续性腹泻,粪呈暗绿色,带有大量黏液,有时带血,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造成急性大批死亡(如捻转血矛线虫病),或进行性贫血、消瘦,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剖检可见胃肠黏膜发炎、充血、出血、肿胀,重者发生坏死、溃疡。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和辐射食道口线虫幼虫可在大肠壁上形成不同大小的灰绿色结节(米粒大到指肚大),表面平滑,向浆膜面突出,结节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有小孔与肠腔相通,结节内含长3~4毫米的幼虫和黄白色或灰绿色泥状物,有的发生坏死或钙化,此病变多见于结肠和盲肠,有时在肝、肺、心等脏器和腹部脂肪内也可发现同样结节。

预防和治疗羊消化道线虫病,选用下列药物之一,均有良好效果。

(1)左咪唑

每千克体重8~10毫克,1次内服或肌内注射。

(2)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

每千克体重毫克,1次皮下注射或内服。

(3)丙硫咪唑

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次内服。

(4)苯硫咪唑

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次内服。

做好羊群的定期预防性驱虫是防控消化道线虫病的关键。虽然目前防治消化道线虫病的药物效果都很好,但药效过后的重复感染是很难避免的,所以,认为每年给羊驱1~2次虫就能有效防控本病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养羊生产中,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羊的体质和抗病力;管好粪便,堆积发酵,生物热处理,杀灭虫卵;注意放牧和饮水卫生,如不放牧露水草、雨草、牧场轮牧。但更重要的是应结合当地寄生虫病发生和流行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驱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控效果。以下驱虫程序可供参考:

全群驱虫:秋季驱虫,减少羊体内幼虫荷虫量,确保羊安全越冬。晚冬或早春驱虫,防止“春季高潮”出现,阻断病原散播途径和牧场污染。最好在第1次用药后,间隔10~15天再用药1次。

羔羊:羔羊断奶分群时驱虫1次,以后随全群有计划地驱虫。

种公羊和种母羊:每年至少在春秋季各驱虫1次。母羊在产前2周和产后4周各驱虫1次。

新购入的羊:应隔离饲养,期间驱虫1~2次,经检查无寄生虫时再合群。

病因: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本虫幼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而感染,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喝生水也可感染。动物实验提示,第三期幼虫可经皮肤主动进入宿主。由于人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故在人体内虫体停留在第四期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 预防措施:预防本病主要为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不吃生菜、不喝生水;因幼虫可经皮肤侵入机体,故应防止在加工螺类的过程中受感染。

临床症状:只有在严重寄生时,大肠上才出现大量结节,并可能发生结节性肠炎。食欲不振,便秘,有时下痢,粪便中带有脱落的黏膜。高度消瘦,发育障碍。继发细菌感染时,则发生化脓性结节性大肠炎。也有引起仔猪死亡的报道。

病理变化:幼虫在大肠黏膜下形成结节所致的危害性最大。初次感染很少发生结节,感染3~4次,结节即大量发生,结节周围有炎症。有齿食道口线虫引起结节较小,直径约1毫米,长尾食道口线虫所致的结节直径可达6毫米以上,高出黏膜表面,有时回肠也有结节,局部肠壁增厚,黏膜充血,肠系膜肿胀,肉眼可见黏膜上的黄色小结,破裂形成溃疡。如结节向浆膜破裂,则形成腹膜炎。也有幼虫进入肝脏,形成包囊。幼虫死亡,可见坏死肝组织。结节感染细菌时,可能继发弥漫性大肠炎,成虫阶段致病力轻微。

诊断:体温不高,消瘦,食欲不振,便秘,有时下痢,粪用漂浮法检查虫卵,有时可见虫体。还可以注意观察粪便中有否自然排出的虫体,虫卵不易鉴别时,可培养检查幼虫。在临床诊断中应做好与猪姜片吸虫病、猪华枝睾吸虫病、猪钩头虫病、钩虫病等的鉴别。

如何与我同在。 我前两天。 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特别是在检查口的数学,但必须准备一个草案,然后重新计算确定。这浪费了很多时间。 事实上,如果你去深思 这是一个缺乏自信, 可能是你的父母和老师总是说你什么都好,但不小心。 从而导致这样的信心,因为你太小心一些幼稚的问题 因此,如果考虑到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第一是大脑高度紧张状态。 第一感觉的答案是??正确的,不回去想想。也许觉得自己做错了。但是,这只是一种假象,不相信它。 事实上,当我在这种情况下,我真的觉得比别人笨,但是当你看到你的问题,知道这是正常的情况。 以上是我个人的经验。

食道癌论文参考文献

喝酒脸红的人“喝怕了”亲朋好友相聚常常要喝点酒,推杯换盏间,有些人酒一下肚脸就红了,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不胜酒力;近年来,“脸红人酒量大、代谢快”的说法占据了主流。近日,一位喻先生来电,称自己一喝酒就脸红,生意场上的朋友都说他能喝,在一次喝了二两白酒后,吐得一塌糊涂不说,半夜去医院急诊打保肝吊针才缓过来,“我真的是喝怕了!”“喝酒上脸的人真能喝酒吗?有没有科学依据?”这样的话题在各大网络上流传,关注的人不仅是经常喝酒的人。研究发现喝酒上脸的人代谢受阻“从医学上讲,‘喝酒脸红的人更能喝’的说法是错误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施先艳日前表示。他说,任何食物进入人体后都要进行消化代谢。酒精代谢主要靠肝脏里的乙醛脱氢酶2(ALDH2)。酒量大的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2相对够用。而喝酒红脸的人,说明肝脏内的乙醛脱氢酶2偏少,酒精代谢会因此减慢、受阻,存留体内的酒精刺激血管扩张,导致脸色、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皮肤发红(如颈部),另外还会出现心跳加快、恶心等醉酒症状。“喝酒脸红的人并不能喝酒,这种结论在国外研究界也已经认定。”施先艳告诉记者,美国《PlosMedicine》杂志2009年第3期第6卷上,刊载了一篇名为《酒精性脸红的反应:来自于饮酒关于食管癌未知的风险因素》的论文,美国国家酗酒与酒精中毒研究所和日本久里滨酒精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的联合研究发现,对于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2或这种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人群来说,患食道癌的风险随酒精摄入量的增多而增大。这种风险发生的几率的可能远远大于那些饮酒后“面不改色”的人群。目前国产“乙醛脱氢酶胶囊”可以预防喝酒脸红的症状。

为什么喝酒有的人会脸红,有的人会脸发白?让我们从脸红的原因说起吧。很多人以为是酒精导致的,其实不然,是乙醛引起的。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而脸部毛细血管的扩张才是脸红的原因。所以喝酒脸红的人意味着能迅速将乙醇转化成乙醛,也就是说有他们有高效的乙醇脱氢酶(alcoholdehydrogenase)。不过我们不能忘了还有一种酶,乙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喝酒脸红的人是只有前一个酶没有后一个酶,所以体内迅速累积乙醛而迟迟不能代谢,因此会长时间涨红了脸。不过大家都有经验,当1-2个小时后红色就会渐渐腿去,这是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将乙醛转化成乙酸,然后进入TCA循环而被代谢。那么喝酒比较厉害的人是怎么回事呢?这些人往往越喝脸越白,到一个点突然不行了,烂醉如泥。那是因为这样的人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均没有,主要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氧化(因为P450是特异性比较低的一群氧化酶)。那么,这样的人为什么会给人很能喝酒的感觉呢?那时因为他们靠体液来稀释酒精,个头越大感觉越能喝酒。在正常情况下,酒精浓度要超过他们才会昏迷,对大多数南方人来说是半斤白酒,而北方人由于体型大,可以喝到8两到一斤白酒。但不管什么人,如果他是脸越喝越白型的,最好不要超过半斤,不然有急性酒精中毒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人即有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又有高活性的乙醛脱氢酶会怎样呢?他/她就是传说中的酒篓子。如何判断他/她是不是酒篓子呢?看是不是大量出汗。因为如果两个酶都高活性,酒精迅速变成乙酸进入TCA循环而发热,所以大量发热而出汗。碰到这样的人你只能自认倒霉,就是十个八个正常人也斗不过他。好在这样的人不多,大概10万分之一左右吧。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喝酒脸红的人其实不容易伤肝脏,而和酒脸白的人特别容易伤肝脏。红脸的人大家一般少劝酒,因此喝得少,酒后发困,睡上15-30分钟就又精神抖擞了。而白脸的则往往不知自己的地线,在高度兴奋中饮酒过量,直到烂醉。他们体内的酒精由于没有高活性的酶处理而发生积累,导致肝脏损伤。酒精性肝损伤一般只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红脸的人可以连续几餐即便喝吐了也喝酒,而白脸的人需要更多时间的休息,因为酒精的代谢需要一两天的时间。顺便提一下,根据有关研究江浙两省的人(古代吴国和越国的后代)似乎是红脸基因的起源地,也就是说这些人多数带有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而北方人多数是白脸型的。那么如果你是北方出生的,又是红脸型的,说明什么呢?答案是明显的,因为红脸基因是显性基因。喝酒的同时要多喝白开水(也是酒里掺水的一种,呵呵),千万不要喝茶水。

蒙顶茶产于地横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那么蒙顶茶属于什么茶?如果大家不是十分了解蒙顶茶的话,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蒙顶茶属于什么茶及蒙顶山茶的功效与作用吧。蒙顶茶一、蒙顶茶属于什么茶蒙顶茶又称为“蒙顶甘露茶”,属于绿茶类,因产于四川名山县蒙山之顶,故名“蒙顶茶”。蒙顶茶紧卷多毫,色泽翠绿,鲜嫩油润、香气清雅,味醇而甘;冲泡后汤色绿黄,透明清亮,饮之清香爽口,沏二遍水时,更加鲜醇,齿颊留香。蒙山雄踞邛崃山脉,东有峨眉山,南有大相岭,西靠夹金山,北临成都盆地,青衣江从山脚下绕过。山势巍峨,壑绝瀑悬;林木苍翠,云蒸雾漫。每年到初春,烟雨蒙蒙,雨季达九个元月,年降雨量约二千二百毫米。这类独特的天然环境是茶树生长的抱负之地。蒙顶茶属于什么茶蒙顶茶外形紧卷多毫,嫩绿色润;内质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汤色碧清微黄,清亮敞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叶底嫩芽秀丽、匀整。一芽一叶清楚可辨,拥有高山茶的独特风格。二、蒙顶山茶的功效与作用1、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顶山出者温而主祛疾”也清楚地表明了蒙顶山茶是中性茶这一无可比拟的功效。2、而现代医学对蒙顶山绿茶的研究表明,常饮蒙顶山绿茶,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蒙顶山茶的功效3、据全国茶叶研究所化验专家分析,蒙顶山茶中含物质丰富,如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4、而且在全国第三届防治食道癌学术论文集中,华西医大研究人员以蒙顶山绿茶为实验品作食道癌防治的论文中已证明蒙顶山绿茶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5、在炎炎夏季,蒙顶山绿茶更可作为人们消夏的饮品。因为蒙顶山绿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蒙顶山茶的作用蒙顶茶属于绿茶是人们饮品,布满功效的、无热量的天然健康饮料,喝蒙顶山绿茶,可以定心安神、消暑去热哦。关于蒙顶茶属于什么茶及蒙顶山茶的功效与作用的相关知识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因为脸部毛细血管丰富,而且脸部皮肤比较薄而透明,所以酒精转换成乙醛使血管扩张的效果,在脸上最先出现,而身上稍微滞后一些。另外,有些人的手掌变红是和脸同步的,原因也是手掌皮肤透明,血管丰富。脸红和脸不红区分如下:(转帖的)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1是人种问题,2是代谢酶与个体差异问题.有的人种适应饮酒,比如蒙古人种中的蒙古人,爱斯基摩人等.关于酶,人体内对于酒精的代谢主要有两个:乙醇脱氢酶与乙醛脱氢酶.酒精进入体内首先被乙醇脱氢酶代谢为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将乙醛代谢为乙酸和水.这里就有几种可能:1.如果两个酶都极为活跃,那么饮酒的人即能喝且不脸红;2.如果乙醇脱氢酶极少或不活跃,这种人肯定不能饮酒或者说不能大量饮酒,乙醇不能很快代谢会造成急性酒中毒,影响脑功能,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严重者还可以影响到肝脏,心脏等多个脏器,以至死亡.3.如果乙醇脱氢酶活跃,乙醛脱氢酶不活跃,会使大量的乙醛不能及时代谢,使乙醛在体内蓄积,也可以出现中毒现象,血管扩张,面红耳赤,头痛,心率加快等,严重者也可以导致死亡.4.如果乙醇脱氢酶不活跃,乙醛脱氢酶活跃,这样与第一种情况相同,即不能喝也不脸红.日常生活中某些人在饮酒后,很快就出现脸红耳赤如关公,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不耐酒力的一种标志,这是怎么回事呢?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饮酒性面红”。面部皮肤潮红是因为皮下暂时性血管扩张所致,饮酒后血液中乙醇浓度迅速升高,可以引起面部皮肤血管扩张,出现面红,甚至全身皮肤潮红,有时可伴有荨麻疹、瘙痒,其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有学者认为是面部血管的过敏反应。少数饮酒性面红的患者在乙醇吸收5~10分钟内,面部感到灼热,同时面部或全身皮肤出现潮红、搏动性头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出汗、口渴、胸痛、低血压、晕厥、视力模糊和神志紊乱等症状,这时人们就认为是喝醉了,医学上叫作“乙醛综合征”,这是乙醇氧化代谢引起显著的血乙醛水平升高之故。

食道癌论文的参考文献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出自——《谢人惠寄蒙顶茶》

1、原文: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

几树惊初暖,群篮竞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青鳞。

的皪香琼碎,髼松绿趸匀;漫烘防炽炭,重碾敌轻尘。

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秦;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

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

磊磊真贤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吻涩,莫厌寄来频。

2、蒙顶茶简介:蒙顶茶是汉族传统绿茶,产于四川蒙顶山,产地全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细雨蒙蒙、烟霞满山。这种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于茶叶中合氮物质的形成。相传西汉时,僧人甘露普慧禅师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蒙顶甘露品质特征为:外形紧卷多毫,嫩绿色润;内质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叶底嫩芽秀丽、匀整。吴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久饮该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其外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

3、品质特点: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顶山出者温而主祛疾……”也清楚地表明了蒙顶山茶是唯一中性茶这一无可比拟的功效。 而现代医学对蒙顶山绿茶的研究表明,常饮蒙顶山绿茶,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据全国茶叶研究所化验专家分析,蒙顶山茶中含物质丰富,如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而且在全国第三届防治食道癌学术论文集中,华西医大研究人员以蒙顶山绿茶为实验品作食道癌防治的论文中已证明蒙顶山绿茶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

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性研究关键词:食管肿瘤;红细胞变形性【摘要】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变化及其与食管癌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 100 例食管癌患者50 例头颈部良性肿瘤患者及 100 例健康查体者进行 RCD 测定。结果:食管癌患者 RCD 明显低于正常人(P<),病情越重,RCD 下降越明显。RCD 下降与血液粘度增高、RBC膜过氧化性损害加重有关。血液粘度增高及 RCD 下降有利于肿瘤细胞的附壁、癌性血栓形成,使肿瘤免疫失效,有利于肿瘤生长及转移。结论:改善血流变性、提高RCD,有助于延缓肿瘤生长及转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71(2000)06-0598-02Clinical Studies on RCD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ceal CancerWU Xian-rong,LI Feng-yan.(Lai cheng People's Hospital,Laiwu 271100)【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Red cell defo-m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esophaeal cancer,To investigat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determine Red cell deformabilitly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RCD of esophaneal cancer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s (P<)The more severe the condition,the lower the value of mechanism of lowered RCD is related to the increased viscosity of whole blood and lipid peroxidation damage to membrane of RBC. The changes of both contributed to the tumor cell adhesion microthrombi of carcinoma and deficience immunity to aggravated growth and metastases of approach which improved hemoviscosity and RCD couldslow down the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ncer and prevent matastases.【Key words】 esophgeal cancer;Red cell deformability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红细胞变形能力(rcd cell deformability,RCD)为观察 RCD 与 EC 发生发展、临床分期、复发及转移与疗效、预后的相关性,我们于1996年6月~1999年12月,对100例EC患者进行了RCD检测,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EC组(A组):经食管钡透、纤维胃镜及活检明确诊断的住院EC患者 100 例,男 51 例,女 49 例;年龄40~78岁,平均岁。其中治疗前患者组(A1组)45例,临床分期:Ⅰ期 10 例,Ⅱ期 12 例,Ⅲ期 11 例,Ⅳ期 12 例;治疗后患者组(A2组)25 例;食管癌转移组(A3组)20 例;食管癌术后复发组(A4)组 10例。良性肿瘤组(B组):选择头颈良性肿瘤患者 50 例,包括纤维瘤,甲状腺瘤等。男 26 例,女 24 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 62 岁。正常人组(C组):选择健康体检的干部、知识分子及工人,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脑血管病史者 100 例,男 50 例,女 50 例;年龄39~79岁,平均 63岁。 方法RCD 测定:应用国产KBH-30初始滤过细胞变形测定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核孔滤膜孔径 5 mm)。抽取正常人及患者晨空腹肘静脉血 2 ml,注入抗凝试管,进行红细胞滤过指数(IF)的计算,IF越大,RCD越小。2 结果 EC患者与头颈良性肿瘤及正常人IF值比较EC患者IF值均比良性肿瘤患者及正常人增高,提示EC患者的RCD明显较正常人及头颈良性肿瘤患者低(表1)。 EC患者治疗前后及复发和转移的IF 值比较EC患者中,治疗后患者的IF值明显低于治疗前患者,而EC转移及复发者的IF值明显高于治疗前患者,除治疗后患者外,治疗前、转移及复发者的IF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治疗后的EC患者RCD基本接近正常人。治疗前、转移及复发者RCD均明显低于正常人,而转移及复发者降低程度更为明显(表2)。表1 三组IF值比较(±s)组别 n IF值 A组 100 ± B组 50 ±※ C组 100 ±※注:※P< vsA组。表2 EC患者IF值比较(±s)组别 n IF值 A1组 45 ± A2组 25 ± A3组 20 ±※ A4组 10 ±※注:#P< vsA1组;※P< vsA2组。 EC患者IF值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治疗前临床各期EC患者RCD情况均不同,随病情加重IF值增高,RCD逐期下降,除Ⅰ期外,Ⅱ、Ⅲ、Ⅳ期的IF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表3)。表3 EC患者临床分期IF值比较(±S)临床分期 n IF值 Ⅰ组 10 ± Ⅱ组 12 ± Ⅲ组 11 ± Ⅳ组 12 ±※注:#P< vsI组,※P< vsI组。3 讨论RBC 的粘性、粘弹性、弹塑性及其综合表现称为 RBC 的变形性或变形能力。RCD 是维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必要条件。RCD 降低与 RBC 的几何图形改变、膜生化特性异常及其内粘度增高有关〔1〕。RCD 降低时,RBC 难以通过口径(5 μm)比其直径(7~8 μm)细的微血管,导致微循环障碍,发生各种疾病。本文 EC 患者的 RCD 较头颈良性肿瘤及正常人明显降低(P<)。且病情越重,降低越显著(P<),显然 RCD 的改变与 EC 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由于机体生理生化的改变,引起血流变性的改变,血粘度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RBC 聚集,导致 RBC 内粘度增高、其流变性下降。由于血粘度的增高,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使机体内产生大量自由基,过氧化反应增强,RBC 膜过氧化性损害加重,其变形性下降〔2〕。当机体血粘度增高、RCD 下降、血流缓慢或滞流时,血流中的肿瘤细胞易形成附壁粘着,其周围由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包被,使肿瘤免疫及其他杀灭食管肿瘤细胞的手段失效,有利于肿瘤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中,形成新的癌转移灶〔3〕。我们对 EC 患者 RCD 观察分析,认为检测 RCD 对了解 EC 患者的病情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提高 RCD 有助于延缓食管癌的生长、转移,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董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的机理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10(3):145-148.〔2〕 贾兵.过氧化脂质对体外微循环中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实验研究〔J〕.微循环技术杂志,1993,1(1):8-11.〔3〕 农辉图,黄光武,小杉忠诚,等.喉癌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3,28(6):364-366.

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性研究 关键词:食管肿瘤;红细胞变形性 【摘要】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变化及其与食管癌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 100 例食管癌患者50 例头颈部良性肿瘤患者及 100 例健康查体者进行 RCD 测定。结果:食管癌患者 RCD 明显低于正常人(P<),病情越重,RCD 下降越明显。RCD 下降与血液粘度增高、RBC膜过氧化性损害加重有关。血液粘度增高及 RCD 下降有利于肿瘤细胞的附壁、癌性血栓形成,使肿瘤免疫失效,有利于肿瘤生长及转移。结论:改善血流变性、提高RCD,有助于延缓肿瘤生长及转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