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上海医学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上海医学杂志主编

(1)首先建立上海市青光眼患者俱乐部(我国首家,1997年),从以往的单纯诊治青光眼的生物物理模式提升到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2)率先在国内开展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术、外路小梁切开术、非穿透小梁手术等治疗种类青眼光;(3)连续举办了5届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青光眼学习班,培训眼科医生数百名,遍及各省市;(4)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5)近五年负责承担科研课题有:中国-澳大利亚政府机构合作项目发展一种生物工程性微滤过装置长期治疗青光眼;卫生部甲类研究项目生物性微滤过装置治疗青光眼的手术实验研究;上海市科委课题眼局部血循环改善对青光眼视功能的保护作用;上海市科委课题内皮素诱导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上海市教委课题负压吸引对小梁网组织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等。现带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4名;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4本,并担任中华眼科杂志、眼外伤与职业眼病杂志、眼科新进展、眼视光学杂志、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临床眼科杂志、美中国际眼科杂志、上海医学、眼科学报、眼科研究、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等十多本杂志编委。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和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培养对象。

白春学,1979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师从著名呼吸内科学专家朱贵卿教授和罗慰慈教授攻读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师从著名呼吸内科学专家李华德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1989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为四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85年在日本进修结核病防治,1997~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心血管研究所从国际著名危重医学和生理学家Matthay教授(美国生理学-肺杂志主编)做博士后研究。现为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肺科学会主任委员,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中国负责人,美国胸科学会(ATS)科研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呼吸杂志》和《呼吸新视野》杂志主编,英国《Journal of Organ Dysfunction》、美国《Journal of Epithelial Biology & Pharmacology》、《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上海医学》、《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肺病杂志》、《临床肺科》和《世界感染杂志》副主编,以及“美国呼吸细胞分子生物学杂志”、“中华医学会英文版”和“中华医学会中文版”等多家杂志编委。

黄量黄量(1920年5月22日—2013年11月21日),女,出生于上海,有机化学家、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2年黄量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上海生化药厂工作;1943年从上海到重庆,先后在中央工业试验所和上海医学院(重庆)化学系工作;1946年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系深造;1949年获得康奈尔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布林茅尔学院、康乃尔大学、韦恩州立大学和爱荷华州立大学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56年回到中国之后进入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工作;1958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60年担任药物合成室主任;195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5年被聘为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2年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科技大会“终身成就奖”;2013年11月21日在美国逝世,享年93岁。黄量一直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从事过抗高血压、抗肿瘤、抗病毒、计划生育等药物和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中文名:黄量国籍:中国出生地:上海市出生日期:1920年05月22日逝世日期:2013年11月21日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毕业院校:美国康奈尔大学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代表作品:《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人物生平1920年5月22日,黄量出生于上海市。1938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学习。1942年,黄量从圣约翰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上海生化药厂工作。1943年,黄量从上海到重庆,先后在中央工业试验所和上海医学院(重庆)化学系工作,担任化学助教,并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1946年,由原圣约翰大学化学系主任泰勒(Taykor)教授推荐,黄量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系深造。1949年,黄量获得康奈尔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布林茅尔学院(BrynMawrcollege)(1949年—1950年)、康乃尔大学(1950年—1952年)、韦恩州立大学(WayneStateUniversity)(1952年—1954年)和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StateUniversity)(1954年—1956年)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这些实验室里,她和化学家如勃郎奎斯脱(Bkomquest)、杰拉西(Djerassi)、温格(Wenkert)等合作,发表论文10篇。1956年,黄量放弃在美国的研究工作和生活,谢绝教授和朋友们的挽留,和丈夫刘金旭(畜牧营养学博士)及四岁的女儿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1957年2月,黄量来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工作。1958年,在药物学系基础上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黄量任研究员。1960年,黄量担任药物合成室主任(—1983年)。1959年,黄量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80年,黄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黄量被聘为北京医科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7年,黄量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药学行业评审委员。2013年11月21日0时33分,黄量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逝世,享年93岁。主要成就科研成就20世纪50年代,黄量指导研究并试制出了新中国第一个降血压药物——“降压灵”。她指导并参加了中国第一个鉴定的抗肿瘤药物“N-甲酰溶肉瘤素”的研究。70年代,她参加并指导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三尖杉酯碱的化学研究,三尖杉酯碱的半合成研究在中国首先获得成功。她还指导了对靛玉红衍生物的合成及研究,开发出了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新药“甲异靛”。她与医科院肿瘤所合作,对食管癌的病因物质进行了研究,并组织研制了肿瘤预防、治疗新药“维胺酯”,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己创制的维甲类药物的历史。中国第一个抗病毒合成新药“酞丁胺”就是她在研究抗病毒药物时与他人共同完成的抗病毒化合物。80年代,她首先成功地将具有男性抗生育作用的消旋棉酚拆分,并将高光学纯度棉酚提供给了中国国内外进行药理试验。“九五”期间她与戴立信院士共同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在负责的子课题“手性黄皮酰胺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中,提出了生源假说及仿生合成路线并完成了16个立体异构体的合成,对相关立体化学问题也进行了研究。截至2013年12月,黄量在中国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近80篇。她还写了一些专著,介绍仪器分析方面的新技术及肿瘤药物的新进展,还多次应中国国外出版社的邀请撰文介绍中国在医学及中草药研究方面的情况。1984年,她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学对社会的贡献》杂志撰写了《天然产物及其对中国人民健康的贡献》。此外,她还担任1988年出版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的《药物学与药理学》分册的主编,其中她亲自撰写抗癌药等条目32条。出版著作期刊论文黄量,邵国贤,束玉媛,等.抗癌药研究Ⅰ.谷氨酰胺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63(6).HuangL,ShaoGX,Ⅰ..黄量,王琳.抗病毒药物的研究Ⅱ.乙酰苯衍生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65(10).黄量,赵翰飞,高由松.甾体同化激素的研究.药学学报,1966(1).黄量,席与_.氯霉素类似物—1-对硝基苯-2-(N-甲基二氯乙酰氨基)-丙醇-1.药学学报,1960.黄量,席与_,郭积玉,等.三尖杉酯碱的半合成.科学通报,1975,20(9):Ⅴ.SYNTHESISOFα-KETO-β.黄量,吴元鎏,席与_,等.抗肿瘤及抗病毒药物的研究——Vβ-乙氧基-α-正丁酮醛双缩氨硫脲类似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79(6).HuangL,XiYG,GuoJY,(11):1333-1345.黄量,吴克美,薛智,等.农吉利抗癌有效成分的分离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中国药学杂志,1980(5).黄量,朱莉亚,孟佳克,等.长效避孕药——17β-甾醇酯的合成.药学学报,1983(10).黄量,程家宠,吴克美,等.17β-甾醇酯肟-3的合成及其异构体的分离鉴定.华西药学杂志,(1):(12):2664-2666.黄量.棉酚的研究进展.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3(3).HuangL,ZhangJ,KemeiWU,.截至2013年12月,黄量的科研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及部委奖励14项。人才培养黄量经常和众多专家、教授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并组织全室人员开展学术活动。她亲自讲授过《立体化学》、《仪器分析》、《有机理论》、《药物化学》等课程,她还经常向大家介绍在杂志中见到的科研研究中的有关新方法、新动向、新技术、新试剂。自20世纪60年代初,黄量就开始带研究生,截至2013年12月,共计培养了36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她要求学生比较严格,但又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她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思想方法全部教给年轻人,让他们去伪存真,在前人的优点上发展以胜过前人。她重视人才的培养,关注所里引进的人才和青年学者,只要有机会,她总是听取他们的学术报告并提出看法和建议,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荣誉表彰社会任职个人生活1974年,黄量从事抗癌药三尖杉酯碱研究时,被查出患了直肠癌。但在住院期间,她一方面配合治疗,一方面继续指导实验室的工作,还抓紧时间编写了药学专著《癌的药物治疗》的有关章节。大创面直肠切除及相关手术从中年开始就给黄量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但是她一如既往地忙碌在实验室、办公室以及中国国内国际所有需要她的地方。2008年,88岁的黄量院士又因为乳腺癌做了手术,回家后她又马上开始了工作。人物评价黄量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给祖国的医药事业,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和尊敬。(何梁何利基金会评)黄量严谨治学、刻苦工作、不倦好学的精神感动和影响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以自己的正直和对科学孜孜不断地的追求,在药物所广大科技人员中树立起了一个高尚的科学家的形象,得到了人们的信赖与敬佩。她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和人才,她将自己的一生融入了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中,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奠基人和创业者,也是中国药学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评)人物影响为发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药物研究中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刻苦实践的学术精神,黄量与梁晓天、周同惠、于德泉、刘耕陶五名院士联合设立了“梁周黄于刘”青年科技奖——暨“青年优秀科学研究论文”评选,旨在奖励研究工作中思路新颖、技术能力强并获得了一定研究进展的青年学者,并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学术研究经验交流的平台。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主编

陈悦,男,汉族,1965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后任实验室副主任。1998-2001年在WTO西太区传染病研究所任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任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公共卫生学院、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微生物学教授,《检验医学》杂志社社长、主编,《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杂志编委,《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特邀编委,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医学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委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医院协会理事、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理事、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输血分会委员、上海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毛守白毛守白,医学寄生虫学家。他主持和参加了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物学研究,在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技术、免疫诊断、以及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防治实践。他长期主持中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工作,在制定科研规划和防治策略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年从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为中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世界卫生大会为表彰他在血吸虫病防治上的贡献,授予“里昂·伯尔纳”基金奖。中文名:毛守白国籍:中国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912年职业:医学寄生虫学家毕业院校:上海震旦大学代表作品:寄生人体蠕虫各属的分类索引简介毛守白于1912年12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一书香门第。其父系前清秀才,兴中会会员,思想开明,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曾损资兴办医院和学校。毛守白的双亲十分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幼年念过私塾和初级英语夜校,后在上海市民立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因立志学医,遂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相当于高中)。中学时代的毛守白,由于学习勤奋,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时常获得学校的奖励。1931年夏,他由预科升入震旦大学医学系,1937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是时,适逢日本大举入侵,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他义愤填膺,激于爱国热情,接连义务服务于上海第三伤兵医院和上海第一难民收容所,以所学的医术积极投身抗日医疗救护工作。1938年8月,毛守白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医学院先后攻读热带医学、公共卫生学和疟疾学,并利用空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的导师对这位中国学生偏偏选学在中国不受重视的学科感到难以理解,毛守白的回答是“中国的寄生虫病太多了”。可是,当他于1939年带着三张文凭和两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抱着拳拳爱国心回到祖国时,等待他的竟是长达14个月的无业可从。在那国难深重的年代,他空怀一颗报效祖国之心,但却报国无门。1940年12月,毛守白受聘担任上海信谊血清疫苗厂厂长。1941年7月,他兼任上海医学院寄生虫学讲师。1942年,侵华日军悍然占领上海“租界”,毛守白不堪忍受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屈辱生活,毅然随上海医学院内迁,历尽艰辛,辗转到达重庆,担任该院寄生虫学与细菌学副教授。1944年7月,他在重庆受聘于中央卫生实验院,担任寄生虫学技师,使他能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从事专业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毛守白随中央卫生实验院迁至南京,并于1946年受聘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授。1946年春夏之际,他和同事们前往无锡、苏州血吸虫病流行区农村进行调查,在他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十分凄惨的景象:成排置于村后小河边的粪缸内充满着鲜红的血便,曾是人口稠密的村庄竟然十室九空。血吸虫病造成的危害比他原来想像的要严重得多。苏南此行,使他的学术生涯从此与血吸虫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中国的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综述》、《日本血吸虫形态记录》、《中国江苏苏州、无锡地区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和《日本血吸虫尾蚴从钉螺逸出的探讨》四篇关于中国血吸虫病研究的论文在美国的热带病学和寄生虫学杂志上发表,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1947年,毛守白获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行血吸虫病专项进修和考察,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美国学者合作从事血吸虫病研究。1948年,他刚从美国回到南京,即在市郊栖霞山选了一个范围不大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拟进行灭螺试验。当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仅孳生在一段长不足1公里的河道内。他想试用土埋法灭螺以根除血吸虫病的危害,所需经费只需250公斤谷子的代价。可是,从当地的乡公所到国立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他一次次恳求,一次次碰壁。冷酷的现实迫使他作罢。施展才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毛守白提供了得以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卫生部的代表进驻中央卫生实验院时,他向军代表递交的第一份书面报告,就是提请原籍在北方的指战员,南下后务必注意预防广泛流行于南方的血吸虫病和疟疾。1949年冬,他在第三野战军卫生部的领导下,在浙江沿海地区调查指战员们的蠕虫感染情况。1949年底,部队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大队,他应邀到设在浙江嘉兴的中心防治站担任技术指导。在此期间,他以巨大的热情奋力工作,培训部队医务人员,编写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预防通讯》,制订血吸虫病诊疗规范。他在3个月内完成了第27军全体指战员的血吸虫病粪检普查和治疗任务,迅速控制了疫情蔓延。他因此荣立二等功,并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50年10月,国家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当时全院仅有医学寄生虫学专业人员17人,而全国各地的专门人才更为缺乏,远不能适应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为此,他向卫生部领导建议并被采纳,于1951—1952年在华东分院相继举办了两届高级寄生虫学师资进修班,共招收71名学员。这两届学员结业后被分配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医学寄生虫学高级师资和研究技术骨干,并通过他们造就出更多的专门人才。1956年,中央卫生研究院组建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其在南京的华东分院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并于1957年迁至上海(1983年8月划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毛守白任该所研究员,并先后被任命为副所长、所长。1984年6月,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顾问和寄生虫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亲身的经历和新旧社会制度的鲜明对比,使毛守白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使人民幸福、社会进步。195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血吸虫病毛守白在医学寄生虫学领域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对血吸虫病的研究方面。血吸虫病是危害世界各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它在中国的分布遍及南方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患者1200余万,威胁着数亿人,不仅摧残人的生命,而且阻碍生产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1956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将该病列为限期消灭的9种主要疾病之一。但是,要消灭一种在中国已流行了几千年、分布又十分广泛的疾病谈何容易。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对该病确切的分布范围和患病人数有待查清;查病方法仅靠传统的粪检不能适应大规模普查的要求;治疗药物使用锑剂需静脉注射,疗程长,且毒性大,严重反应者会发生死亡;灭螺采用土埋,不仅费工,且其应用有局限性;在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物学,以及动物贮存宿主的研究方面也有不少问题有待阐明。为在短期内查清血吸虫病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感染血吸虫的人数,毛守白从当时尚处于开创阶段的免疫诊断研究入手,并经改进,创用肝卵抗原代替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证明其效价不低于成虫抗原。由于取材于感染家兔的肝脏,诊断用抗原可以大量制备。1957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推广应用肝卵抗原作皮内试验,并结合对皮内试验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很快完成了6000余万人的普查任务,从而迅速地掌握了中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和感染人数的情况,为制定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提供血吸虫病实验研究的手段,毛守白于50年代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抓住血吸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人工饲养钉螺、血吸虫毛蚴实验感染钉螺、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动物、血吸虫童虫体外培养,以及血吸虫病实验治疗、抗血吸虫药物筛选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和常规,推进了血吸虫病的科学研究,使之有效地服务于防治工作。毛守白在主持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的研究中,由于抓住了化学合成、筛选、药理和临床试验等主要环节,开展多学科研究,并与生产、防治单位协作攻关,使在研制口服、高效、安全、短疗程的抗血吸虫新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曾沿用了几十年的锑剂终于被完全取代。毛守白和同事们通过对来自各地的钉螺标本进行比较研究,作出了“中国大陆的钉镙是一个同属种,即湖北钉螺”的结论,并指出以往国外学者提出的以齿舌公式作为钉螺分类的依据是不可靠的,从而澄清了20余年来国际寄生虫学界认为“中国大陆的钉螺有十几个种”的错误论点。以后,国内外陆续有人从细胞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正确结论。毛守白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进展和经验,主编了近80万字的专著《血吸虫病学》。他主编或合作主编的主要著作尚有《寄生虫病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及《中国人体寄生虫病文献提要》。他还担任了《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总编辑,《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顾问及《美国临床寄生虫学进展》编委。毛守白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深受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被推举或受聘担任的其他职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兼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顾问,全国包虫病防治中心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医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血吸虫病专家咨询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设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主任,中美医药卫生科技合作协议寄生虫病领域中方协调人,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名誉会员,法国国家药物科学院通讯院士等。他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宣传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的重大成就,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1984年5月14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7届世界卫生大会授予毛守白“里昂·伯尔纳”基金奖,以表彰他在社会医学,特别是在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此殊荣。1989年,由法国佩皮尼昂大学提名,经法国国家教育、体育与青年部批准,授予毛守白该大学名誉博士称号。科研工作毛守白在从事和领导寄生虫病研究工作中,积极贯彻科研工作为防治服务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室与现场相结合,并且身体力行。为探索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律,验证实验室研究的成果,他不畏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身背行囊,带领科研人员,深入到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农村,建立防治试点。他常教导青年科研人员要深入农村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在不断的实践中切身体验寄生虫病给流行区群众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毛守白十分重视对中青年科研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他主持了十余期全国性的和由研究所举办的高级寄生虫病学进修班,亲自制订教学计划和担任讲课任务。70年代后期起,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他亲自为所内举办的英语和法语提高班讲课,有时还利用节假日在自己家中辅导学员,提高了他们的外语水平,为中青年科研骨干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创造了条件。他还告诫青年科研人员,在努力学习外语的同时,切不要忽视学习中文。为此,他专门为他们开设了中文学习班,以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他常说:“没有坚实的中文基础,是无法学好任何一门外语的”。毛守白在科学技术上深有造诣,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他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亦深为同事及晚辈们所称道。他虽长期患有眼疾,视力十分不好,但经手的大量中外文学术文稿,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逐字逐句地审阅、修改。“文化大革命”中,毛守白身陷逆境,被送往江西农村,搞了半年多血吸虫病粪检普查。农民送来的粪样,全用纸包着,上面的姓名写得歪歪扭扭,时间一长,纸湿透了,字迹更模糊。毛守白为防止弄混名字,检查时总把粪样拿到离眼睛仅二三厘米的近处仔细辨认。同事们纷纷要来帮助,他却若无其事地说:“搞寄生虫的,还在乎这些味道?”他惜时如金,决不愿无谓浪费片刻的工作时间。到外地开会、讲学,他常常是上午结束,下午便返回,甚至下午结束,晚上就返回。无论是从国外或国内某地出差后回到上海,次日早晨他必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室。在担任寄生虫病研究所名誉所长职务以后,虽日常事务有所减轻,但他仍坚持每天到研究所上班,著述、文稿审校、讲学、技术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工作总是排得满满的。在他的心目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怎么能闲得住呢!人物简历1912年12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31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预科。1937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1939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医学院进修。1940—1942年任上海信谊血清疫苗厂厂长。1941年任上海医学院讲师1942—1944年任上海医学院(重庆)副教授。1944—1949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先在重庆后在南京)技师。194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1947—1948年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修和考察血吸虫病,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进行血吸虫病研究。1950—1956年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技师、研究员。1956—198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兼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1984年—现在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顾问,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会名誉主任委员。1992年4月2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主要论著1毛守白.寄生人体蠕虫各属的分类索引.实验卫生,1945,2:23—26.2毛守白.Gammaxane对于犬钩虫幼虫之影响.中华医学杂志,1949,35(4):149—150.3毛守白,李霖,吴征鉴等.日本血吸虫尾蚴从螺蛳宿主逸出情形的探讨.内科学报,1951,3(3):226—231.4毛守白.由寄生虫的发展看人类的发展史.医务生活,1951,1(3):1—4.5毛守白.李霖.国内肠寄生虫的分布情形.内科学报,1952,4(1):27—32.6毛守白,李霖.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类问题.动物学报,1954,6(1):1—14.7毛守白.国内血吸虫病研究方面尚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中华卫生杂志,1954,2(2):111—116.8毛守白,李元鹤,王万里等.血吸虫病皮内反应试验之二(肝脏抗原的制造及效价).中华医学杂志,1956,42(5):471—473.9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成就.庆祝建国十周年医学科学成就论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8.10毛守白.新中国对人体绦虫病的主要研究成就.中华医学杂志,1960,46(2):151—155.11毛守白.三年来国外蠕虫病诊断研究的进展情况.中华内科杂志,1961,9(6):396—398.12毛守白.近年来血吸虫病血清免疫学研究的进展.1963年寄生虫学专业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9.13毛守白.血吸虫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毛守白,黄铭新.血吸虫病的防治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科学通报,1964,11:963—972.15毛守白.关于血吸虫病科学研究的近期目标.动物学杂志,1964,6(6):272—273.16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展望.中华卫生杂志,1965,10(4):260.17毛守白.中国寄生虫学的今昔.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3,1(4):1.18吴征鉴,毛守白,王季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9毛守白.关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类的浅见.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5,1(1):2—3.20毛守白.寄生虫学的发展与任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89,2(3):150—154.21毛守白,史宗俊,王捷等.中国人体寄生虫病文献提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上海精神医学杂志主编

2013年01期目录 主诉、症状与诊断的文化相关性(英文)John E. COOPER;如何干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英文)王继军;江开达;张天宏;Huijun LI;Kristen WOODBERRY;Larry SEIDMAN;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痴呆的系统综述(英文)姜丽娟;苏立杰;崔慧茹;任娟娟;李春波;中国农村严重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英文)姜春玲;李献云;费立鹏;许永臣;抑郁障碍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与自杀行为的关系(英文)李宏伟;高镇松;吴强;黄佩珊;林春湖;陈耿谊;汉族女性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利培酮治疗所致闭经的危险因素(英文)陈海支;钱敏才;沈鑫华;杨胜良;杨剑虹;宋娟芬;费小聪;陶百平;宋宝华;任丽华;沈仲夏;儿童抑郁症可以用抗抑郁药治疗吗?(英文)杜亚松;儿童抑郁症的干预(英文) CRAIGHEAD;“三联性”感应性精神病1例(英文)杨志磊;徐健能;陆敏;刘登堂;徐一峰;江开达;考虑均值无法解释的其他方法:分位数回归在卫生服务研究中的应用(英文)Benjamin Lê COOK;Willard ;精神卫生法的贯彻实施需要有共识和操作规范(英文)谢斌;中国精神卫生法中的康复问题(英文)José.;

1 夏镇夷.张沅昌,粟宗华.全身麻痹性精神病之检讨:附51例病案之分析.中华医学杂志(上海版),1945,31: 夏镇夷.精神病在医学教育中之新动向.中华医学杂志,1950,36: 夏镇夷.脑囊虫病.中华医学杂志,1952,38∶ 夏镇夷.田寿彰,王善澄.应用氯硫二苯胺治疗中的合并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57,3: 夏镇夷.凌永和.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57,3: 夏镇夷.国产氯硫二苯胺治疗精神病初步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57,43: 夏镇夷.史鸿璋,张逢春,等.2000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及随访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858,4: 夏镇夷.边缘系统与精神功能.中华内科杂志,1962,10: 夏镇夷.精神病学研究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3,7: 夏镇夷.精神病院所见的脑肿瘤.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3,7: 夏镇夷.精神病的病理心理问题.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3,7: 夏镇夷.学会在精神病临床工作中运用唯物辩证法.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6,10: 夏镇夷.忧郁症诊断分类的新动向.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76,3: 夏镇夷.关于器质性精神病的若干问题.精神系统疾病(副刊),1977,3: 夏镇夷,严善明.精神病学的临床科研问题.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78,11: Hsia CY,Chang term follow-up study of Med J,1978,91: 夏镇夷,张明岛,马维祥,等.70例分裂情感精神病临床分析与随访研究.精神系统疾病,1978,4: 夏镇夷,徐韬园,张明园.化学治疗开展前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比较.中国精神疾病杂志,1979,5: 夏镇夷,张明岛.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家族遗传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79,12: 夏镇夷,张明岛.情感性精神病294例索引病例的家族遗传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79,12: 夏镇夷,张明岛,马维祥,等.704例情感性精神病随访研究和单双相分类探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0,13: 夏镇夷,张明园.中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发展和现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1,14: 夏镇夷,江三多,贝国平,等.儿童精神分裂症遗传因素与遗传方式的探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2,8: 夏镇夷.正电子发射扫描(PET)简介.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7(02): 夏镇夷,张明岛,江开达,等.精神分裂症患者伴随负变化临床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3,16: 夏镇夷.精神病学的进展.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4,11: 夏镇夷.老年心理学.康复医学工程,1986,9: 夏镇夷.老年精神卫生.康复医学工程,1986,9: 夏镇夷.老年精神医学的现状和展望.见:老龄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50~ 夏镇夷,张明园,许昌麟.社区中内科心身疾病的调查.新医学,1987,18: 夏镇夷.老年精神卫生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 夏镇夷,主编.英汉精神病学词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夏镇夷,主编.精神医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夏镇夷,徐韬园,张明园,等.实用精神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夏镇夷,颜文伟.生物精神医学八十年代新进展,上海精神医学,1989,1(1): 夏镇夷.精神分裂症的病毒假说和特殊脑损害假说,上海精神医学,1990,2(1):33.

不允许一稿两投。稿件须一式两份(作者自留复印件) ,附第1 作者单位介绍信、作者书面声明“未一稿两投”、每位作者签名,四者不可缺一。作者单位负责审查稿件的真实性、保密性、未一稿两投和署名无争议。若属基金资助(写明基金编号) ,或国家攻关项目(写明编号) 。来稿在审修、印刷期间未经本杂志社同意不能改投它刊。某些数据已投别处发表的,应附来复印件。 文稿应数据可靠, 论点鲜明, 结论明确, 层次清楚, 文字简练, 书写工整。论著(包括参考文献、外文摘要、表和图的篇幅) 字数一般不超过5 千字。用国家规定的规范化汉字。必须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新药的临床试验要符合伦理学的要求。文稿尽量用计算机打印,注意斜体、大小写于上下角标,一式两份,并附软盘(请用新盘,寄出前请查杀病毒)。第1页仅写题名、作者和单位、摘要及关键词(中、英文)、脚注和文章编号(由杂志社填写)等项,都另起一行。正文从第2页开始。层次系统用黑体标题,1,……,……,……。文字请使用4号宋体,倍行间距。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退修日期若超过2月 者, 则作新稿处理,重新登记收稿日期,逾3 月 ,视作自动撤稿。 凡来稿在接到该刊回执后6 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该本刊联系,切勿一稿多投。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稿件刊登后酌付稿酬(已含各数据库的作者著作权使用费) ,赠当期杂志1 册。该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另以电子期刊、光盘版方式出版。 地址:200030 宛平南路600号上海精神医学编辑部。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主编是谁

标题中没有“不公平”,但是摘要或者关键词中有。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1 2404例农民工急诊医疗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蒋树源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10 2 我国城镇卫生筹资公平性研究——基于医疗保健支出累进度的测算 吕文洁 财经研究 2009/02 3 医疗保险制度公平:国内近年研究的若干进展 张立 财经政法资讯 2006/04 4 我国当前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探析 彭明春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6 5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问题分析——基于公平与效率视域的分析 罗娟 劳动保障世界 2008/11 6 中国农村医疗筹资公平性研究——基于全国八个农业县医疗筹资系统的实证研究 王晶 社会学研究 2008/05 7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建议 李二曼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08 8 我国卫生保健服务不公平性的主要表现及对策 孙喜琢 中国医院管理 2008/08 9 从分散到统一:荷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尹莉娟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02 10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公平性与效率分析 李跃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08/05 11 台湾医疗健保制度之公平性:一个初步分析 李瑞全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12 12 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待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刘穗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09 13 试析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 张茂松 中州学刊 2007/05 14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公平性刍议 冉岚 中国经贸导刊 2007/17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问题及建议 花俊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19 16 用正义分配理论分析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公平性 刘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07/13 17 浅析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公平性 何珩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06 18 我国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研究 房莉杰 人口学刊 2007/02 19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如何不公平? 汪大海 中国社会导刊 2006/24 20 我国医疗保障公平性研究 刘玉恩 中国卫生法制 2006/05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21 突破自愿性的困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参合的激励机制与可持续性发展 方黎明 中国农村观察 2006/04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对收入分配公平性的负效应分析 袁琳琳 商场现代化 2006/24 23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公平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刘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06/09 24 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探析 刘玉恩 医院管理论坛 2006/04 25 对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郭宝才 中国卫生资源 2006/02 26 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 王绍光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6 27 我国医院实行三级价格歧视的理论研究 王文祥 卫生经济研究 2005/10 28 社会医疗保险公平性与政府保险政策建议研究 吴传俭 中国卫生经济 2005/04 29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缺失及对策 李凯峰 中国卫生经济 2005/06 30 重视贫困问题和不公平性的研究 胡善联 卫生经济研究 2004/08 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1 我国现行三种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并轨的框架研究 唐尧根 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 2008/09 2 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现状的分析 钱秋华 现代商业 2008/33 3 农村医疗保险现状与对策 马侠 现代经济信息 2008/08 4 浅谈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现状与对策 张炜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14 5 长春市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李柏昌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14 6 浅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孙晓谦 内蒙古统计 2008/04 7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建议 李二曼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08 8 从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现状看社会医疗保险 张桂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08/25 9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和对策 周静锋 卫生经济研究 2008/07 10 上海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 鲍勇 中华全科医学 2008/08 11 国外医疗保险模式现状 庞浩 天津社会保险 2008/02 12 从水利事业单位医疗保险体系分析医疗保险现状 滕玉珊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03 13 湘西州农村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谢江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6 14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现状的实证研究 周以林 中国卫生经济 2008/01 15 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若干思考——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完善思路 李琴 清江论坛 2008/01 16 昆山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现状及其参保意愿分析 李存艳 中国全科医学 2008/09 17 浅议贫困农村医疗保险改革现状 阿木吉尔图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10 18 青岛市医疗保险现状及发展策略 马涛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2 19 农村医疗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滁州市为例 黎娜 滁州学院学报 2008/01 20 福州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研究 王方刃 医学与社会 2008/01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21 医疗保险:中国现状、国际潮流及改革之路 杨宇霆 保险研究 2007/06 22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王安红 华商 2007/24 23 浅析国内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现状 黄锐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7/06 24 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 易建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25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改革的探讨 蔡声霞 中国校医 2007/05 26 从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现状看社会医疗保险 王灿 科技广场 2007/08 27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现状 张云林 中国医院 2007/09 28 我国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北京大学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报告 江南 理论界 2007/10 29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现状及发展展望 冯华楠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30 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疗保险自费项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曾俊群 中国医院管理 2007/06 31 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引发的思考 张群 中国卫生经济 2007/06 32 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李丁页 海南金融 2007/05 33 医疗责任保险研究现状述评 王琬 湖北社会科学 2007/06 34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现状及对策研究 周钟进 中国卫生经济 2006/12 35 牡丹江市森工系统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谷振春 中国卫生经济 2006/10 36 浅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使用现状与改进建议 高巍然 卫生软科学 2006/06 37 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和方向探析 李均 经济师 2006/12 38 太原市城市低保人群医疗保险现状研究及对策建议 芦国庆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6/S1 39 我国医疗职业责任保险的现状及展望 郜玉珍 中国护理管理 2006/10 40 北京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及政策分析 赵永生 中国青年研究 2006/09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41 医疗责任保险保费测算现状及建议 严敏婵 卫生经济研究 2006/08 42 高校医疗保险现状及改革 李洁 医药世界 2006/06 43 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改革及给我们的启示 冯国忠 上海医药 2006/07 44 关于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周丽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8 45 某市三所医院《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使用现状分析 高巍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6/13 46 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医疗保险需求的调查分析 陈丽娟 中国西部科技 2006/05 47 厦门市医疗保险现状及分析 肖玉梅 卫生经济研究 2006/04 48 农村医疗保险 理想和现实还有多远——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现状及其解决方法 刘冰 小城镇建设 2006/03 49 县级医疗保险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李青山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5/04 50 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现状调查分析 毛瑛 卫生经济研究 2005/12 51 日本高龄者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困境、对策 林宪鹏 日本研究 2005/03 52 护理人员对医疗责任保险的认知现状分析及对策 王若乔 南方护理学报 2005/11 53 医疗保险参保现状的社会效应分析 唐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21 54 青岛市医疗保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宋丽丽 现代医药卫生 2005/20 55 浅析黑龙江农垦医疗保险现状 周海英 农场经济管理 2005/05 56 上海市企业医疗保险定点内设医疗机构现状与发展 王拥庆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5/09 57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赵艳红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4 58 北京市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高梦滔 卫生经济研究 2005/07 59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现状与完善探讨 刘蓉 人口与经济 2005/04 60 日本医疗保险体制的现状与改革 宋金文 日本学刊 2005/03

陈悦,男,汉族,1965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后任实验室副主任。1998-2001年在WTO西太区传染病研究所任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任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公共卫生学院、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微生物学教授,《检验医学》杂志社社长、主编,《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杂志编委,《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特邀编委,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医学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委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医院协会理事、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理事、上海市免疫学会理事、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输血分会委员、上海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毛守白毛守白,医学寄生虫学家。他主持和参加了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物学研究,在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技术、免疫诊断、以及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防治实践。他长期主持中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工作,在制定科研规划和防治策略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年从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为中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世界卫生大会为表彰他在血吸虫病防治上的贡献,授予“里昂·伯尔纳”基金奖。中文名:毛守白国籍:中国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912年职业:医学寄生虫学家毕业院校:上海震旦大学代表作品:寄生人体蠕虫各属的分类索引简介毛守白于1912年12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一书香门第。其父系前清秀才,兴中会会员,思想开明,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曾损资兴办医院和学校。毛守白的双亲十分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幼年念过私塾和初级英语夜校,后在上海市民立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因立志学医,遂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相当于高中)。中学时代的毛守白,由于学习勤奋,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时常获得学校的奖励。1931年夏,他由预科升入震旦大学医学系,1937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是时,适逢日本大举入侵,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他义愤填膺,激于爱国热情,接连义务服务于上海第三伤兵医院和上海第一难民收容所,以所学的医术积极投身抗日医疗救护工作。1938年8月,毛守白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医学院先后攻读热带医学、公共卫生学和疟疾学,并利用空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他的导师对这位中国学生偏偏选学在中国不受重视的学科感到难以理解,毛守白的回答是“中国的寄生虫病太多了”。可是,当他于1939年带着三张文凭和两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抱着拳拳爱国心回到祖国时,等待他的竟是长达14个月的无业可从。在那国难深重的年代,他空怀一颗报效祖国之心,但却报国无门。1940年12月,毛守白受聘担任上海信谊血清疫苗厂厂长。1941年7月,他兼任上海医学院寄生虫学讲师。1942年,侵华日军悍然占领上海“租界”,毛守白不堪忍受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屈辱生活,毅然随上海医学院内迁,历尽艰辛,辗转到达重庆,担任该院寄生虫学与细菌学副教授。1944年7月,他在重庆受聘于中央卫生实验院,担任寄生虫学技师,使他能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从事专业研究。抗日战争胜利后,毛守白随中央卫生实验院迁至南京,并于1946年受聘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授。1946年春夏之际,他和同事们前往无锡、苏州血吸虫病流行区农村进行调查,在他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十分凄惨的景象:成排置于村后小河边的粪缸内充满着鲜红的血便,曾是人口稠密的村庄竟然十室九空。血吸虫病造成的危害比他原来想像的要严重得多。苏南此行,使他的学术生涯从此与血吸虫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中国的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综述》、《日本血吸虫形态记录》、《中国江苏苏州、无锡地区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和《日本血吸虫尾蚴从钉螺逸出的探讨》四篇关于中国血吸虫病研究的论文在美国的热带病学和寄生虫学杂志上发表,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1947年,毛守白获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行血吸虫病专项进修和考察,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美国学者合作从事血吸虫病研究。1948年,他刚从美国回到南京,即在市郊栖霞山选了一个范围不大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拟进行灭螺试验。当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仅孳生在一段长不足1公里的河道内。他想试用土埋法灭螺以根除血吸虫病的危害,所需经费只需250公斤谷子的代价。可是,从当地的乡公所到国立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他一次次恳求,一次次碰壁。冷酷的现实迫使他作罢。施展才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毛守白提供了得以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卫生部的代表进驻中央卫生实验院时,他向军代表递交的第一份书面报告,就是提请原籍在北方的指战员,南下后务必注意预防广泛流行于南方的血吸虫病和疟疾。1949年冬,他在第三野战军卫生部的领导下,在浙江沿海地区调查指战员们的蠕虫感染情况。1949年底,部队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大队,他应邀到设在浙江嘉兴的中心防治站担任技术指导。在此期间,他以巨大的热情奋力工作,培训部队医务人员,编写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预防通讯》,制订血吸虫病诊疗规范。他在3个月内完成了第27军全体指战员的血吸虫病粪检普查和治疗任务,迅速控制了疫情蔓延。他因此荣立二等功,并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50年10月,国家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当时全院仅有医学寄生虫学专业人员17人,而全国各地的专门人才更为缺乏,远不能适应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为此,他向卫生部领导建议并被采纳,于1951—1952年在华东分院相继举办了两届高级寄生虫学师资进修班,共招收71名学员。这两届学员结业后被分配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医学寄生虫学高级师资和研究技术骨干,并通过他们造就出更多的专门人才。1956年,中央卫生研究院组建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其在南京的华东分院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并于1957年迁至上海(1983年8月划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毛守白任该所研究员,并先后被任命为副所长、所长。1984年6月,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顾问和寄生虫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亲身的经历和新旧社会制度的鲜明对比,使毛守白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使人民幸福、社会进步。195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血吸虫病毛守白在医学寄生虫学领域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对血吸虫病的研究方面。血吸虫病是危害世界各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它在中国的分布遍及南方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患者1200余万,威胁着数亿人,不仅摧残人的生命,而且阻碍生产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1956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将该病列为限期消灭的9种主要疾病之一。但是,要消灭一种在中国已流行了几千年、分布又十分广泛的疾病谈何容易。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对该病确切的分布范围和患病人数有待查清;查病方法仅靠传统的粪检不能适应大规模普查的要求;治疗药物使用锑剂需静脉注射,疗程长,且毒性大,严重反应者会发生死亡;灭螺采用土埋,不仅费工,且其应用有局限性;在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物学,以及动物贮存宿主的研究方面也有不少问题有待阐明。为在短期内查清血吸虫病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感染血吸虫的人数,毛守白从当时尚处于开创阶段的免疫诊断研究入手,并经改进,创用肝卵抗原代替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证明其效价不低于成虫抗原。由于取材于感染家兔的肝脏,诊断用抗原可以大量制备。1957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推广应用肝卵抗原作皮内试验,并结合对皮内试验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很快完成了6000余万人的普查任务,从而迅速地掌握了中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和感染人数的情况,为制定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提供血吸虫病实验研究的手段,毛守白于50年代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抓住血吸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人工饲养钉螺、血吸虫毛蚴实验感染钉螺、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动物、血吸虫童虫体外培养,以及血吸虫病实验治疗、抗血吸虫药物筛选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和常规,推进了血吸虫病的科学研究,使之有效地服务于防治工作。毛守白在主持发展抗血吸虫新药的研究中,由于抓住了化学合成、筛选、药理和临床试验等主要环节,开展多学科研究,并与生产、防治单位协作攻关,使在研制口服、高效、安全、短疗程的抗血吸虫新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曾沿用了几十年的锑剂终于被完全取代。毛守白和同事们通过对来自各地的钉螺标本进行比较研究,作出了“中国大陆的钉镙是一个同属种,即湖北钉螺”的结论,并指出以往国外学者提出的以齿舌公式作为钉螺分类的依据是不可靠的,从而澄清了20余年来国际寄生虫学界认为“中国大陆的钉螺有十几个种”的错误论点。以后,国内外陆续有人从细胞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正确结论。毛守白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进展和经验,主编了近80万字的专著《血吸虫病学》。他主编或合作主编的主要著作尚有《寄生虫病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及《中国人体寄生虫病文献提要》。他还担任了《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总编辑,《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顾问及《美国临床寄生虫学进展》编委。毛守白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深受国内外同行的推崇,被推举或受聘担任的其他职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兼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顾问,全国包虫病防治中心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医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血吸虫病专家咨询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设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主任,中美医药卫生科技合作协议寄生虫病领域中方协调人,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名誉会员,法国国家药物科学院通讯院士等。他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宣传中国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的重大成就,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1984年5月14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7届世界卫生大会授予毛守白“里昂·伯尔纳”基金奖,以表彰他在社会医学,特别是在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此殊荣。1989年,由法国佩皮尼昂大学提名,经法国国家教育、体育与青年部批准,授予毛守白该大学名誉博士称号。科研工作毛守白在从事和领导寄生虫病研究工作中,积极贯彻科研工作为防治服务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室与现场相结合,并且身体力行。为探索防治血吸虫病的规律,验证实验室研究的成果,他不畏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身背行囊,带领科研人员,深入到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农村,建立防治试点。他常教导青年科研人员要深入农村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在不断的实践中切身体验寄生虫病给流行区群众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毛守白十分重视对中青年科研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他主持了十余期全国性的和由研究所举办的高级寄生虫病学进修班,亲自制订教学计划和担任讲课任务。70年代后期起,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他亲自为所内举办的英语和法语提高班讲课,有时还利用节假日在自己家中辅导学员,提高了他们的外语水平,为中青年科研骨干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创造了条件。他还告诫青年科研人员,在努力学习外语的同时,切不要忽视学习中文。为此,他专门为他们开设了中文学习班,以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他常说:“没有坚实的中文基础,是无法学好任何一门外语的”。毛守白在科学技术上深有造诣,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他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亦深为同事及晚辈们所称道。他虽长期患有眼疾,视力十分不好,但经手的大量中外文学术文稿,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逐字逐句地审阅、修改。“文化大革命”中,毛守白身陷逆境,被送往江西农村,搞了半年多血吸虫病粪检普查。农民送来的粪样,全用纸包着,上面的姓名写得歪歪扭扭,时间一长,纸湿透了,字迹更模糊。毛守白为防止弄混名字,检查时总把粪样拿到离眼睛仅二三厘米的近处仔细辨认。同事们纷纷要来帮助,他却若无其事地说:“搞寄生虫的,还在乎这些味道?”他惜时如金,决不愿无谓浪费片刻的工作时间。到外地开会、讲学,他常常是上午结束,下午便返回,甚至下午结束,晚上就返回。无论是从国外或国内某地出差后回到上海,次日早晨他必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室。在担任寄生虫病研究所名誉所长职务以后,虽日常事务有所减轻,但他仍坚持每天到研究所上班,著述、文稿审校、讲学、技术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工作总是排得满满的。在他的心目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怎么能闲得住呢!人物简历1912年12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31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预科。1937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1939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医学院进修。1940—1942年任上海信谊血清疫苗厂厂长。1941年任上海医学院讲师1942—1944年任上海医学院(重庆)副教授。1944—1949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先在重庆后在南京)技师。194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1947—1948年赴美国、英国和埃及进修和考察血吸虫病,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进行血吸虫病研究。1950—1956年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技师、研究员。1956—198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兼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1984年—现在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顾问,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学会名誉主任委员。1992年4月2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主要论著1毛守白.寄生人体蠕虫各属的分类索引.实验卫生,1945,2:23—26.2毛守白.Gammaxane对于犬钩虫幼虫之影响.中华医学杂志,1949,35(4):149—150.3毛守白,李霖,吴征鉴等.日本血吸虫尾蚴从螺蛳宿主逸出情形的探讨.内科学报,1951,3(3):226—231.4毛守白.由寄生虫的发展看人类的发展史.医务生活,1951,1(3):1—4.5毛守白.李霖.国内肠寄生虫的分布情形.内科学报,1952,4(1):27—32.6毛守白,李霖.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类问题.动物学报,1954,6(1):1—14.7毛守白.国内血吸虫病研究方面尚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中华卫生杂志,1954,2(2):111—116.8毛守白,李元鹤,王万里等.血吸虫病皮内反应试验之二(肝脏抗原的制造及效价).中华医学杂志,1956,42(5):471—473.9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成就.庆祝建国十周年医学科学成就论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8.10毛守白.新中国对人体绦虫病的主要研究成就.中华医学杂志,1960,46(2):151—155.11毛守白.三年来国外蠕虫病诊断研究的进展情况.中华内科杂志,1961,9(6):396—398.12毛守白.近年来血吸虫病血清免疫学研究的进展.1963年寄生虫学专业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9.13毛守白.血吸虫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毛守白,黄铭新.血吸虫病的防治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科学通报,1964,11:963—972.15毛守白.关于血吸虫病科学研究的近期目标.动物学杂志,1964,6(6):272—273.16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展望.中华卫生杂志,1965,10(4):260.17毛守白.中国寄生虫学的今昔.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3,1(4):1.18吴征鉴,毛守白,王季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9毛守白.关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类的浅见.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85,1(1):2—3.20毛守白.寄生虫学的发展与任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89,2(3):150—154.21毛守白,史宗俊,王捷等.中国人体寄生虫病文献提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上海医学杂志主题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2000,27(2)87-90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6例分析-----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8,25(6)454-455桡动脉序贯桥及双侧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中的应用,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1,17(2)114应用肺灌注显像预测病人肺动脉压力,高血压杂志1999,7(3)221应用肺灌注显像预测犬肺动脉压力,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7,24(5)359-361从理论到实践-------对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点感想,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1,2(7)90应用左乳内动脉加桡动脉行全动脉心肌再血管化,中国医药导刊,2000,2(7)41-42应用IABP于体外循环中产生波动性血流在高危冠状动脉搭桥病人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导刊,2000,2(5)20-21食管、贲门癌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评估,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5,22:77-78应用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华医学杂志2005,83(34):2433-2434桡动脉在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5;7(3):221-224.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远期通畅的若干因素,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5):3234-3237.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与处理, 中华外科杂志, 2007,45(2):280-282急性冠脉综合症行急诊搭桥之经验.上海医学杂志,2007;34(5):257-259.鹑鸡肠球菌致亚急性心内膜炎1例.实用医学杂志(J) ,2008,24(16):2879第三次心脏手术行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5)3187.运用桡动脉对65岁以上老年人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中华外科杂志, 2008;46(4):248-251.编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外科治疗,成人心脏外科学,第二版,615~642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对静脉桥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的影响.华北国防医药(J) ,2009,21(1) 升主动脉、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华北国防医药,2007,19(6)32-34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治疗体会。华北国防医药。2006,18(5)339-340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观察。华北国防医药,2006,18(6)419-420左心室室壁瘤21例外科治疗体会。华北国防医药,2007,19(2)34-35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3)233-234微创技术在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临床误诊误治2010,23(7)630-632使用端侧吻合技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华北国防医药,2007,20(3)连续35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无死亡的临床经验。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即将发表The preliminary effect of combined carotid endarterectomy and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hin Med J, 2009;122: 2951-2955.内窥镜辅助与全层切开采集大阴静脉的组织学变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J),2008,12(18):3567-3570 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体会.临床外科杂志(J) ,2009,17(2):111-1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2例.临床误诊误治(J) ,2009,22(4):9-10:24-25The role of radial artery in total arterial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in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Chin Med J, 2008;121(3): 200-204.

临床检验医学核心期刊很多,诸如临床检验杂志、检验医学、 中国实用诊断学等,更多医学核心期刊和相关论文发表,请关注中国期刊论文优秀门户网站——万方论文网。

核心期刊

现设有临床微生物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与检验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管理等专业的论著、论著摘要、讲座、综述、会议(座谈)纪要、经验交流、国内外学术动态、教学园地、新技术和新方法等。从1999年起开设 “专题”栏目,其内容新,信息量大,深受国内医学检验同道的好评。

扩展资料

《检验医学》(原《上海医学检验杂志》)为上海市卫生局主管、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杂志,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1996版~2008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检索系统、波兰《哥白尼索引》检索系统、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自2002年起连续3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同时还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上海市科协系统优秀期刊提名奖、上海市科技期刊审读优秀奖。

本刊于1986年3月创刊,从1999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9年起改为月刊。本刊坚持以实用为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检验与临床三结合,报道本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科研成果、实用技术的新进展、各种检验方法的性能和特点等内容。

就检验医学的方法学而言,新颖的自动化仪器及试剂,各种技术的日臻完善,加之小型化、简单化和即时检验(POCT)的发展,不断满足对患者快速诊断和自我诊断的需求,检验医学的发展使之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

为了更广泛深入地传播检验医学新知识和现代信息,因此,本刊于2004年起,将《上海医学检验杂志》更名为《检验医学》。

本刊现设有临床微生物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检验与血液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管理等专业的论著、论著摘要、讲座、综述、会议(座谈)纪要、经验交流、国内外学术动态、教学园地、新技术和新方法等。从1999年起本刊开设“专题”栏目,其内容新,信息量大,深受国内医学检验同道的好评。

本刊在国内检验医学领域期刊中率先实行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2013年网站文章年点击量超过71万次(其中国内占、美国占、欧洲占、其他地区占。)。2013年全文下载量超过31万次;以中国()和美国()为主,分布于30个国家。

为了提高杂志质量,本刊于编委会换届之际聘请4位外籍专家作为杂志编委。这4位编委分别为:朱玉胜(美国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病理及检验医学系临床化学及毒理学部主任)、李仕勇(美国埃默里大学医院病理与检验科流式细胞实验室主任)、郑晓天(美国芝加哥Ann & Robert 儿童医院微生物室主任)、杨治(美国新泽西医科和齿科大学细胞生物学与分子医学系教授)。这也为《检验医学》走出国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检验医学

参考资料来源:检验医学_官方网站-《检验医学》(原《上海医学检验杂志》)简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