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杂志创刊词汇

发布时间:

医学杂志创刊词汇

医学类核心期刊有:①《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月刊)、②《中国医学装备》(月刊)。具体如下:《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医学装备》(月刊)创刊于2004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杂志以“开拓学术视野,加强深层服务”为办刊理念;以“坚持学术性、专业性、实用性,强调前瞻性、创造性,达到权威性要求”为办刊方针;以“打造医学装备权威媒体,追求医学装备领域的前沿学术价值,追踪国内外卫生产业发展态势,不断接受新技术、新思想、新挑战,引领中国医学装备行业健康前行,以多年积累与沉淀的行业文化背景和雄厚的专家资源为基础,结合全国卫生系统的读者网络,搭建连接生产与应用的桥梁,成为服务于医学装备产业的优秀品牌”为办刊宗旨。

医学核心期刊分为:(1)科技核心期刊(2)北大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目录每四年更新一次,一般去知网搜索这本期刊就能查到结果。科技核心每年都会更新目录,这个就比较麻烦了。知网有时候更新很慢,是不是科技核心期刊有时候是看不到的。但是你可以在这里查到结果: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首页界面右侧有一个相关下载,里面有社科目录、理科目录。最近得知几本中华牌审核比较快,周期短的核心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华医学杂志

百度百科—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中华牌杂志是国内医学杂志中有重要影响的一类期刊,有两种主办单位的统称为中华牌,一类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期刊,比如中华内科杂志,另外一类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期刊,比如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从名字上无法辨别,只有通过主办单位来判断。中华牌有医学会的直管杂志也有地方医学会的分管杂志,通过从业20年的观察,有一些地方性的中华牌杂志在细分专业中有重要的影响力,且录用率高,见刊快,在晋升职称时,如果能通过中华牌杂志的助力,评审胜算要大很多,且可以作为自己的终身代表作品

医学杂志创刊词

这个没有固定的写法,就跟卷首语一样,你只要找准一个重点就可以了。其他的内容可以围绕这个重点来写。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公布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果,会上的发言常被记录下来,然后印成若干副本分发给团体内外的成员。有些科学家则用交谈或通信方式相互交流信息。这就是期刊问世前科学家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到17世纪中叶,随着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一种新的学术工具──期刊在学术通讯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使学术思想和知识的收集、交流和传播进入一个新时期。历史最久享有盛誉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建立,1665年创刊(至今仍继续出版)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和同年法国出版的《学者周刊》(1665~1938)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早期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涌现,科学门类越分越细,于是分支学科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逐渐产生。公认最早的医学期刊,首推1679年法国出版的《医学新进展》。中国的中医药杂志约有 400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内容包括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别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说是近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早期的西医药期刊,19世纪中叶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主编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博医学报》创刊于1887年,后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今天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学刊物,至今仍由中华医学会总会编辑出版。随着科技的发展,刊物增多,文献量增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往往从本专业的少数期刊中难以窥察某项研究课题的全貌,于是把原始论文收集、浓缩和排序的摘要、提要、题录等形式的期刊出现了,这就是二次文献,即检索性期刊。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摘杂志是德国1769~1776年出版的《各学院优秀外科论著摘要汇编》。文摘杂志在报道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同时,又可作为检索工具,使科技情报活动获得新的发展,又可视为科技情报诞生的标志。由于文摘简明扼要,且包含原文提供的主要信息,深受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因此发展较快。中国的医学文摘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报道国内文献的《中国医学文摘》,分为16个分册和《中国药学文摘》;另一个是报道国外文献的《国外医学》共分44个分册,这些分册覆盖了医学大部分的专业面。

创刊词的成语有:刊心刻骨,创钜痛仍,创意造言。创刊词的成语有:片词只词,万世不刊,标新创异。2:结构是、创(左右结构)刊(左右结构)词(左右结构)。3:注音是、ㄔㄨㄤ_ㄎㄢㄘ_。4:拼音是、chuàngkāncí。创刊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刊物创刊号上发表的说明该刊创办宗旨_刊载内容等问题的文章。二、引证解释⒈刊物创刊号上发表的说明该刊创办宗旨、刊载内容等问题的文章。引袁鹰《飞》:“他在《校风》的创刊词里慷慨陈词。”三、网络解释创刊词创刊词通常是一本杂志或报纸在第一次出版时写在卷首的文章。关于创刊词的词语不刊之说艰苦创业不刊之典不刊之书创意造言刊心刻骨不刊之论标新创异创钜痛仍创业垂统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创刊词的详细信息

《人文世界》杂志创刊词--------------------------------------------------------------------------------新办刊物,循例须有创刊词,宣明其宗旨、目的、内容、风格,与读者作者的共同需要、共同兴趣,冀以引起共鸣与支持。当今世界,传播事业,如风起云涌,一般知识的普及,几已无须藉文字帮助。新闻报章,行将渐趋落伍;何况此时此地,杂志刊物的流行,到处可见,创刊皆有词,且皆文章华丽,构思精辟,再复侈言文化学术,宣称为中国文化而努力,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而服务,不是流为口号,即是成为具文,多加一本刊物,多增一堆废纸而已。而吾辈不避艰辛,不畏挫折,为融会交流东西方文化思想,为复兴中国学术文化而创此园地,固然明知故犯,实亦不忍坐视人类世界自罹浩劫;而中国累积数千年的文化精神,足可补救物质文明的缺陷者,亦将随浮薄浊乱的世风剧变而沉沦也。 然东西方的文化学术,百绪千端,整理已经为难,欲穷源溯往,力求正本而开展新机,谈何容易?况今日世界,新迷于科学文明的疯狂,久困于精神意境的贫病,东西文化学术,几已陷于思想瘫痪的境界,徒藉平白之身,言不足以动听,名不足以惊众,思欲振聋发聩,挟泰山以超北海,适见其不知自量。虽然,学术文化,追根穷柢,莫不基于人类的思想而来,而一般人思想的蔽锢,多由于物质欲望的蒙蔽,知识分子思想的停塞,多由于主观成见的阻碍;如能打通物质欲望的坎限,进向精神升华的领域,泯除主观的成见,窍开停塞的大道,万一有助于人类、世界、国家、民族者,亦足以告慰安心,庶几对于人类社会,薄有交代,便可长揖世间,身随物化而无遗憾于虚生矣。 然而文化学术,事非凭空虚构,心藉历史时代的潮流而运成其际会。自十九世纪以迄于今,西方文化学术的风潮,波澜壮阔,夹泥沙玉石滚滚而来;初则突破东方各国传统保守的藩篱,挹注西方学术的新思潮,促成历史文化的变乱。继之,由西方工商业革命与经济的影响,随同唯心哲学与唯物哲学的冲击,汇成各国政治思想的争变,扩而充之,形成国际间思想战的壁垒。人类社会应有的人伦道德,社会秩序,人生哲学,与今后自然科学发展结果的新趋向,新境界,既遭人类历史的大势所趋而破坏于前,又无新的思想学术,可与科学会师而整建于后。虽举世界皆知其弊病日深,而乏救时的良药;物质文明愈趋进步,精神思想愈加颓丧,方今人文思想,更无新的指标可以导致人类消弭乱源,几已至于真空状态。后起之秀的一代青年,统皆感受现实的困扰而陷于紧张、恐怖、冷酷、斗狠的境地,于是造成本世纪的末期,尽为镇定剂与麻醉药品的时代,前因后果,栗然可惧。 本刊创办,实欲藉在此园地,温故知新,集思广智,希望对此浑沌世界,罅开人文思想的曙光,或者汇集涓滴的精思而益成智海,或者融通古今中外的精华而沛注慧学,皆有待于今后的精诚从事,与各界的上吝匡正。

医学杂志创刊题词

这个没有固定的写法,就跟卷首语一样,你只要找准一个重点就可以了。其他的内容可以围绕这个重点来写。

先说XX创刊了,再说办刊的目的宗旨\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什么\希望得到支持\祝愿刊物成长

《中国伤残医学》的原名是《伤残医学杂志》,《伤残医学杂志》创刊于1993年,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顾英奇副部长为创刊题词,在有关领导、各位编委、专家、作者、读者及广大医务工作者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中国伤残医学》,由卫生部主管,本刊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期刊。

《人文世界》杂志创刊词--------------------------------------------------------------------------------新办刊物,循例须有创刊词,宣明其宗旨、目的、内容、风格,与读者作者的共同需要、共同兴趣,冀以引起共鸣与支持。当今世界,传播事业,如风起云涌,一般知识的普及,几已无须藉文字帮助。新闻报章,行将渐趋落伍;何况此时此地,杂志刊物的流行,到处可见,创刊皆有词,且皆文章华丽,构思精辟,再复侈言文化学术,宣称为中国文化而努力,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而服务,不是流为口号,即是成为具文,多加一本刊物,多增一堆废纸而已。而吾辈不避艰辛,不畏挫折,为融会交流东西方文化思想,为复兴中国学术文化而创此园地,固然明知故犯,实亦不忍坐视人类世界自罹浩劫;而中国累积数千年的文化精神,足可补救物质文明的缺陷者,亦将随浮薄浊乱的世风剧变而沉沦也。 然东西方的文化学术,百绪千端,整理已经为难,欲穷源溯往,力求正本而开展新机,谈何容易?况今日世界,新迷于科学文明的疯狂,久困于精神意境的贫病,东西文化学术,几已陷于思想瘫痪的境界,徒藉平白之身,言不足以动听,名不足以惊众,思欲振聋发聩,挟泰山以超北海,适见其不知自量。虽然,学术文化,追根穷柢,莫不基于人类的思想而来,而一般人思想的蔽锢,多由于物质欲望的蒙蔽,知识分子思想的停塞,多由于主观成见的阻碍;如能打通物质欲望的坎限,进向精神升华的领域,泯除主观的成见,窍开停塞的大道,万一有助于人类、世界、国家、民族者,亦足以告慰安心,庶几对于人类社会,薄有交代,便可长揖世间,身随物化而无遗憾于虚生矣。 然而文化学术,事非凭空虚构,心藉历史时代的潮流而运成其际会。自十九世纪以迄于今,西方文化学术的风潮,波澜壮阔,夹泥沙玉石滚滚而来;初则突破东方各国传统保守的藩篱,挹注西方学术的新思潮,促成历史文化的变乱。继之,由西方工商业革命与经济的影响,随同唯心哲学与唯物哲学的冲击,汇成各国政治思想的争变,扩而充之,形成国际间思想战的壁垒。人类社会应有的人伦道德,社会秩序,人生哲学,与今后自然科学发展结果的新趋向,新境界,既遭人类历史的大势所趋而破坏于前,又无新的思想学术,可与科学会师而整建于后。虽举世界皆知其弊病日深,而乏救时的良药;物质文明愈趋进步,精神思想愈加颓丧,方今人文思想,更无新的指标可以导致人类消弭乱源,几已至于真空状态。后起之秀的一代青年,统皆感受现实的困扰而陷于紧张、恐怖、冷酷、斗狠的境地,于是造成本世纪的末期,尽为镇定剂与麻醉药品的时代,前因后果,栗然可惧。 本刊创办,实欲藉在此园地,温故知新,集思广智,希望对此浑沌世界,罅开人文思想的曙光,或者汇集涓滴的精思而益成智海,或者融通古今中外的精华而沛注慧学,皆有待于今后的精诚从事,与各界的上吝匡正。

医学杂志30年创刊贺词

撰文|田为来源|“医学界”公众号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在《医学史》中写道:“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樊碧发从心底里认同这句话。从一名麻醉学研究生,到成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5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第8届候任主任委员,樊碧发的职业生涯和我国疼痛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他说:“医学和解除疼痛密切相连,医学的最高目标是解除人类痛苦。不了解疼痛,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医学真谛;要想对医学有深入的理解,必先从了解疼痛开始。”可能是先天的爱好樊碧发是山西医科大学1979级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一开始,他并没有对哪个学科产生特别的兴趣,心里只想着好好学习。后来,他逐渐发现了麻醉学的神奇之处,“外科的进步实际上和麻醉学的进步有很大关系,假如没有麻醉,患者无法忍受手术带来的痛苦,连切阑尾这种小手术都做不下去”。于是,他决定报考麻醉学的硕士研究生。疼痛学和麻醉学有重合的地方,镇痛是麻醉的部分目的所在。通过学习,在中国医科大学攻读麻醉学硕士的樊碧发得知了疼痛这门科学,他萌生了成为一名疼痛医生的念头,“可能就是先天喜欢吧”。1989年5月,原国家卫生部印发《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确定麻醉科为临床一级诊疗科目的同时,将疼痛的诊疗与研究也纳入了业务范围,为麻醉科医生在临床上实践疼痛治疗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疼痛科的起步期,很多医院的麻醉科医生开始开设疼痛门诊,樊碧发是最早尝试的一批。1989年7月麻醉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日友好医院麻醉科工作。同年,他向医院申请开设疼痛门诊。最初的疼痛门诊很简易,甚至连个像样的诊桌也没有,日接诊量也不算多,“一天多的时候也就十来个病人”。樊碧发回忆道:“大医院里总有些受疾病折磨、痛苦难忍的患者,可能转来转去,看到有个疼痛门诊,就来了。”来就诊患者的情况大多相似——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疼得要命;顽固性神经痛、骨关节痛,吃药没效果,做了手术也还是疼。除此之外,还有癌症引发的疼痛。他印象最深的一位患者,是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就住在中日友好医院对面的小区里,“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了,跟我说他走不了几步路就疼得厉害,问我能不能给他治治”。樊碧发判断老人是“老寒腿”,也就是现在的骨关节炎。按照膝关节腔内外联合疗法,樊碧发为其治疗了一个疗程大约3次。疼痛慢慢减缓,到最后,老人走路时不再需要拄拐杖,也能出门买菜了,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他非常高兴,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把他的疼痛控制以后,他们小区一堆老头老太太‘闻风’过来看病,我也都治得差不多,心里很有成就感。”樊碧发笑着说,“老百姓认可你,认为你能解决病痛、找你看病的热情,是支撑我往前走的最大动力,如果没人来看病,肯定做不下去。”就这样,中日友好医院的疼痛门诊慢慢有了口碑,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二三十个患者,出诊医生也发展到四、五位。但有的患者的疼痛十分顽固,临床实践让樊碧发意识到,老百姓有大量且普遍的解决疼痛的需求,而自己仅凭业余时间里学习的那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20世纪90年代间,他先后两次前往日本进行疼痛学研修,之后也时不时去各个国家开会、学习、与同行交流,引进新的理念和技术。“我们跟国际上的交流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会在线上沟通。”他说。后来,樊碧发出任中日友好医院麻醉科的副主任,对疼痛门诊和出疼痛门诊的医生进行管理,直到2003年,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成立。“医院觉得既然患者有这方面需求,我们的发展势头也很好,就把我们从麻醉科里独立了出来。独立之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床位,有志于疼痛的麻醉医生也从麻醉科转入疼痛科,走上更专业化的道路,我们的发展速度就更快了。”他说。中国有了疼痛科疼痛也是一种疾病,这个理念直到21世纪才开始被医护人员广泛接受。如今,疼痛已被确认为是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现代疼痛治疗起源于美国。1961年,著名麻醉科教授Bonica在华盛顿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临床疼痛中心。次年,日本东京大学麻醉科教授山村秀夫在东京大学创办了日本第一个“疼痛外来”,国际现代疼痛诊疗从此逐步走向世界。相较国外,我国的疼痛学起步较晚。1989年由北京大学韩济生院士牵头创建的中华疼痛研究会,于次年成为国际疼痛学会中国分会,并在1992年转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在2020年12月20日结束的最新一次换届选举中,樊碧发当选第8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此前他曾担任过第5届主委。疼痛学具有多学科特点,神经内、外科,骨科,肿瘤科,康复科等多个学科都有疼痛治疗的需求。但疼痛学并非临床各个学科的简单相加,需要专业人才,从疼痛的机理、临床试验、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康复和预防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换言之,即“走专科化发展道路”。在韩济生院士的带领下,经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多方呼吁,2007年7月16日,原国家卫生部发布卫医发【2007】227号文件,确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为一级诊疗科目,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均可开展疼痛科,标志着我国疼痛科正式建科。在疼痛科成立初期,人员编制、职称晋升、收费项目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医教研体系也未打通,学科发展面临很多困境。以中日友好医院为例,据樊碧发介绍,“虽然医院很重视疼痛科,我们在医院里和其他科室也处于同等地位,但因为全国层面还没有疼痛科的职称晋升体系,疼痛科医生想职称晋升,就得借助其他科室的职称晋升,非常麻烦”。为了开辟学科人才成长路径,稳定医师队伍,在原国家卫生部人事司、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下,2008年和2012年,原卫生部卫生人才中心相继开展了国家疼痛医学专业中级、高级职称考试,打通了疼痛科的职称晋升通道。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樊碧发还发现,学科要有规范的医疗收费项目,才可能持续性发展,“没有收费项目,我们就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治疗,或者做了工作但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临床业务水平的提升”。首先要对医疗技术进行立项,确定能治什么病、能用哪些手段进行治疗,最后形成疼痛科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在我国医疗技术目录中增加疼痛诊疗技术科目,是2008年以来,樊碧发作为国家疼痛科诊疗项目立项工作组组长,一直在坚持推进的工作。“有了收费项目还不够,要有医保报销,老百姓才能受惠。我们一开始遇见过很多老百姓,一听说治疗要自费就算了、不治了,这也限制了学科在临床上的发展。所以我们积极与医保部门沟通,在医保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逐步把一些基本的治疗项目纳入了医保。”他说。还有《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中华疼痛学杂志》的编辑出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组织编写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在疼痛科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樊碧发都是参与者乃至力推者。疼痛科的发展永无止境从疼痛科的追随者、探索者到引领者,一路走来,樊碧发付出了很多。他坦言,在疼痛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同为麻醉科医生,他的收入几乎是科里其他医生的一小半,“因为醉心于疼痛诊疗,我就很少做临床麻醉了”。“实际上我那时候也很年轻,有很多经济方面、生活方面的压力,非常幸运的是家人很支持我,”他说,“没有情怀和毅力是没法坚持的,咬着牙坚持下来之后,发现推动了疼痛科事业的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就觉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樊碧发几乎全年无休,每天早上六点前起床,到晚上12点多才休息。他有繁忙的临床工作,教学和科研任务,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等工作。有时候周末待在家的时间长了,孩子都觉得奇怪,“你今天怎么在家?”在以樊碧发为代表的疼痛科医生的努力下,中国疼痛学的发展如今受到了世界关注,这让樊碧发十分骄傲,“日本的疼痛学曾经很领先,当年我去日本开会、学习、参观,跑了很多趟。现在日本同行认为他们的疼痛医学被中国超越了,要向我们学习。因为我们走的是专科发展道路,日本国会还专门开了疼痛论证会,讨论日本要不要也设立疼痛科”。韩济生院士在庆祝我国疼痛科成立十周年的会议上致辞时也提到了这件事——“2016年在日本举办的第16届世界疼痛大会首次有了中国专场报告。值得提及的是,在日本参加会议期间,樊碧发教授被邀请到日本的国会做报告,介绍中国疼痛医学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发展趋势,引起日本疼痛学界及政界的重视,明确表达了借鉴中国经验的愿望。”作为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中国发展了不过30多年的疼痛学,还是面临很多挑战。樊碧发提到,在科研方面,尤其是有巨大影响力的原创的科学技术研究方面,我国疼痛学科至今仍未取得太大建树。在人才培养方面,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很多大学的医学通科教育还未将疼痛学列入其中。尤其在专科人才培养方面,完善医学教育体系,建立国家层面的疼痛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也需要进一步推动。还有面向公众的疼痛学健康教育,让老百姓获得正确的疼痛学知识,提高健康意识“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做的事情越多就越显得我们生机勃勃。”樊碧发说,“我们不用着急,一点点地发展就好,疼痛科的开山鼻祖韩济生院士经常说,为民除痛是一条路,永远没有终点。”参考文献:1.韩济生.中国有了一个疼痛科—庆祝疼痛科成立十周年大会讲话2.樊碧发.疼痛建科,跨越发展,新兴学科,大有可为——写在疼痛建科7周年3.巴衣尔策策克.北京地区疼痛科室建设现状4.樊碧发.疼痛医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5.《生命时报》:“疼痛科大咖”樊碧发:吃得了苦,但没必要忍得了疼6.高崇荣,陈金生.谈疼痛科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公布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果,会上的发言常被记录下来,然后印成若干副本分发给团体内外的成员。有些科学家则用交谈或通信方式相互交流信息。这就是期刊问世前科学家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到17世纪中叶,随着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一种新的学术工具──期刊在学术通讯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使学术思想和知识的收集、交流和传播进入一个新时期。历史最久享有盛誉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建立,1665年创刊(至今仍继续出版)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和同年法国出版的《学者周刊》(1665~1938)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早期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涌现,科学门类越分越细,于是分支学科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逐渐产生。公认最早的医学期刊,首推1679年法国出版的《医学新进展》。中国的中医药杂志约有 400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内容包括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别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说是近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早期的西医药期刊,19世纪中叶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主编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博医学报》创刊于1887年,后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今天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学刊物,至今仍由中华医学会总会编辑出版。随着科技的发展,刊物增多,文献量增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往往从本专业的少数期刊中难以窥察某项研究课题的全貌,于是把原始论文收集、浓缩和排序的摘要、提要、题录等形式的期刊出现了,这就是二次文献,即检索性期刊。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摘杂志是德国1769~1776年出版的《各学院优秀外科论著摘要汇编》。文摘杂志在报道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同时,又可作为检索工具,使科技情报活动获得新的发展,又可视为科技情报诞生的标志。由于文摘简明扼要,且包含原文提供的主要信息,深受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因此发展较快。中国的医学文摘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报道国内文献的《中国医学文摘》,分为16个分册和《中国药学文摘》;另一个是报道国外文献的《国外医学》共分44个分册,这些分册覆盖了医学大部分的专业面。

1981年,针对中国综合性大学缺乏家政系(营养系)的问题,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创办人赛克勒博士在中国天津举办了国际营养会议,希望强调科学营养和预防疾病的理念。也就在那一次会议上,学医出身、英语又好的胡启民给赛克勒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赛克勒先生出资筹建《中国医学论坛报》时提议胡启民出任总编辑。回首报社初立时,首任总编辑胡启民说:“权衡什么该登、什么不该登是最难的”。他回忆,1983年,报纸因为报道性病而被批为“精神污染”,差点“关门”。后经专家委员会证实,这些内容是从医学专业角度报道的,报社才度过了这场危机。据报社第二任总编辑张林回忆,报社初创时,第一任总编辑胡启民一个人几乎包揽了“从审稿校译到划版付印”的工作。在当时缺人缺经验的情况下,张林抱着“一定要把报纸办下去”的信念,带着3个编辑维持报纸的运转。回首当年,她提起的最多的是“艰难”二字。提起当下,她掩饰不住笑意——《中国医学论坛报》凭着快速、准确地信息传递和与国际权威杂志的成功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医师查房所用的“手册”、了解其他专业的窗口。 (1983-1990年)● 经过近3年的筹备,1983年7月10日,在卫生部和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四开八版,半月刊,发行量6000余份。报纸主要介绍国外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 1983年10月10日,我报首次报道了“艾滋病”。1984年7月10日,包括吴蔚然、吴阶平在内的专业水平高、担负实际业务工作且外语水平较高的18名专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在这段时期内,报纸由半月刊变为旬刊,随后发展成周刊。发行量增加到万份。同时,报社还多次召开了各地记者会。● 1985年2月14日,第一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医师年度奖”(后更名为“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授奖仪式举行。首届奖项为心血管内科专业,评委由陈敏章、方圻等7人组成。随后每年的奖项评选都锁定不同的专业,为优秀的中青年医师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报社积极开展向国际同行学习取经活动,先后派员赴《日本医学论坛报》、香港亚洲新闻社等参观、交流。1986年9月5日,赛克勒博士及夫人一行8人来华访问,就人员培训和交流、药物合作研究等进行会谈,并参加由他出资捐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奠基活动。创刊初期报社编辑部1985年设立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1988年启用至2004年的报社社址 (1991-2000年)● 1991年,报纸与《医药信息报》合并为《医药信息论坛》,1994年恢复为《中国医学论坛报》。● 1991年7月4日,报纸改为四开16版,仍为周刊。这个时期的报纸增加了5个专刊,并聘请各学科专家来主持,发展为“专家办报”。《消化专刊》、《循环专刊》、《肿瘤专刊》、《呼吸专刊》、《感染专刊》分别由王宝恩、顾复生、孙燕、朱元珏、田庚善教授主持。● 1991年,报社成功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由理事长钱信忠主持。1998年,报社在创刊15周年纪念会期间邀请各科30多位专家召开座谈会,为报纸发展建言献策。● 1999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域名注册。● 在这个阶段,报纸的发行量超过了8万份,并在2000年底正式增加为24个版。2001-2006年● 这个时期,专刊进一步发展,涉及学科范围更广。此外,报社还开始了与国际权威杂志的合作。2001年,报社开始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同期翻译并刊出其中文版摘要和部分文章全文。2006年1月,报纸扩至40版。● 2002年,本报开始派记者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采写现场报道,使得本报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报道更具时效性,也加深了报纸与国际医学界的联系。● 2003年4月,北京暴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报社策划制作了《SARS研究进展》专辑并分发相关医院,获得医务人员的广泛好评。专辑共出版四期,印刷4万余册。● 报社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2004年5月,报社与哈佛大学合作联合在中国开展继续教育项目,对国内医师进行有关艾滋病诊治方面的教育培训。2005年,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美国麻省医学会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2006年驻地记者会2002年开始派记者出国现场报道国际会议报社2004年新址● 2005年8月,世界著名医药产品调查与咨询公司——美国IMS公司对全国1539名医生的调查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为48%,是中国临床医生的首选专业报纸,86%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支持,47%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专业性强。《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文章质量高,版式印刷精美,选题贴近临床,实用性强”的医学专业报纸。● 报社的成绩受到了国家专业机构的认可。2006年,我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举办的“2005年度(第二届)全国行业报质量检查”中取得总分第一名好成绩。2003年出版的《SARS研究进展》专辑 2007年至今● 2007年,全新改版的《中国医学论坛报》扩至44版,新创办了《循环周刊》和《疾病周刊》两个子周刊。同时,报社努力尝试扩展网络业务。2007年3月24-27日,报社首次尝试了在网站上开展关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07)的现场报道,并开设了视频栏目。2008年,报纸再度改版,又增设了《肿瘤周刊》和《消化周刊》,并扩至48版。● 2007年10月,美国IMS公司再次抽查了全国1723名医生,结果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达到66%,得到了80%的临床医生的赞誉,受到了87%的临床医生的信赖。《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专注学术、博学、专业、风格鲜明、国际化”的医学专业报纸。● 2007年9月21-23日,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以及Gut 杂志社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级地震,报社组织力量连续出版了4期《抗震救援特刊》,派记者去救援前线采访,还积极对灾区捐款。● 报社一直热心公益活动。2007年和2008年,张威社长两次在“六一”儿童节前带领报社员工赴云南瑞丽、陇川,看望报社资助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现已资助了52名儿童),向他们赠送学习和生活用品及用于盖房的捐款。2007年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等单位合办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骨科医学杂志创刊贺词

1、儿一科:

被孩子们称做“坏人”的我们,认真探索孩童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维方式与他们沟通交流,消除其恐惧,获得其信任。以白衣天使的名义, 努力守护祖国的花朵,助他们健康成长,枝繁叶茂。

2、外二骨二科:

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充满凝聚力的全家福一正体现了 我们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拼搏,为病人、为科室、为医院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奋斗在临床-线。有时,去治愈;常常, 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外二骨二科,让我们一起守护。

3、急诊科: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一支训练有素、与死神赛跑的团队。他们脚步轻盈、行动干练,他们观察敏锐、思维敏捷,他们反应迅速、沉着冷静。他们担负院前急救的职责,他们信守“生命相托”的诺言,他们第一-时间抢救危急患者。

4、内六科:

我们的团队,团结又充满活力;面对困难,肝胆相照,同舟共济;面对病人,仁心仁术,柔肠温情;抱怨时,我们坦然面对;迷茫时,我们坚守信念。

5、儿二科:

看到一张张苍白、憔悴的小脸,我们柔声安慰、精心呵护,不分昼夜,不辞辛劳,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病魔,只为换来那天真无邪的笑容。

1、XX市人民医院是你健康的加油站和温馨的港湾。值此新春佳节,我们外科全体医护恭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们将竭诚为你提供温馨、周到、热情、优质的健康服务,让你全身上下都有劲,从里向外都透着精气神,工作生活有干劲!2、查体科拥有全市最先进的健康体检仪器设备和精良的医疗专家队伍,将用最优质的服务,为全市人民提供健康保障!3、母婴平安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产科全体医护,祝愿全市孕产妇,吃得开心,怀得放心,孕得舒心,睡得安心;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平安顺利地生下您的小宝宝。4、十年植树,百年育人。儿科全体医务人员会坚持一切从孩子的切身利益出发,加强预防保健,正规诊治疾病,祝全市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茁壮成长!欢欢乐乐过大年!5、耳鼻咽喉科是一支医德高尚、精诚团结、技术精湛的专业队伍。全科医护人员将以一流的质量让您放心,一流的服务让您安心,一流的环境让您舒心!6、世界因为有了女性才美丽,太阳因为有了女性才灿烂。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妇科全体医护祝全市广大妇女身体健康,合家欢乐。让我们以健康的体魄,勇敢地撑起属于我们的半边天,把我们的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多彩。7、在新的一年里,骨科全体医护人员愿用我们精益求精的技术,圆您一个铮铮铁骨的梦!8、避免吸烟、远离烟雾、保护环境,这是营造我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呼吸科愿与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呼吸更顺畅、更纯净,轻松自由地过好每一年。9、我们将努力打造一支出诊迅速、行为规范、医术精湛、服务周到的优秀团队,为全市人民提供快捷的急救健康服务!10、口腔科的全体医护人员祝全市人民牙好、胃口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天天有个好心情。祝小朋友们没有蛀牙,健康成长!11、影像科现拥有美国GE公司生产的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DR、DSA、全数字化彩超等世界一流医疗设备,具有高尖医学影像人才,将为荣成市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12、血液肿瘤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继续以精益求精的技术和温馨的服务,为全市人民的健康提供周到的服务!13、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神经外科将凝心聚力,乘势而上,打造出全市一流的品牌科室,确保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14、神经内二科全体医护衷心祝愿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一年里每一天都神清气爽、心有阳光;精力充沛,笑口常开。

《骨科》杂志系,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等联合主办的骨科专业期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时间为1964年。

本刊由原《华中医学杂志》改名而成,《华中医学杂志》历史悠久,由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于1964年创刊,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国内外影响力。本刊始终坚持刊物的科学性、实用性、信息性,以普及、运用、服务为宗旨,及时报道国内外骨科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在骨科相关科研、生产、经营、使用间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骨科》杂志为双月刊,每单月20日出版,每期元,全年元(含邮资),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到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订阅时间,可随时向该刊编辑部邮订。国内总发行:湖北省邮政公司。邮发代号38-26。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99/R,国际标准出版物号:ISSN 1674-8573。欢迎广大作者、读者踊跃投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