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论文常见的统计错误

发布时间:

医学论文常见的统计错误

医学统计中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及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的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医学统计中的常见误区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真正差异和统计学差异

常常有人和我说: P值越小,试验结果的差异就越大!而且还有依据 [P < 是有显著性差异; P < 是有极显著性差异]。

其实,这些人忽略了 n 这个样本数的作用,n 的大小会影响 P 值。但更应该澄清一下的是: P 值代表的是统计学差异,并不是真正的差异!真正的差异只能靠平均值或者频度的比较才能得到。

二,卡方检验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各组之间的计数资料的比较,要用卡方检验,但有些情况是不行的!!!

1,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检验才正确!

2,当组与组之间有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因子还可能会影响到组与组之间结果差异,这是就必须要用 Mantel-Haenszel 检验!

这第2条可能大家不要理解,那我就举两个例子:

1) 关于男性和女性对于不同颜色的喜好的统计学分析

但这里应该注意到年龄可能会对这个分析造成影响,这就要用Mantel-Haenszel 检验了。

***红色 蓝色 黄色

男性 5 7 8

女性 15 10 6

可以按大人和小孩(比如我们以15岁为分界)分层,在SPSS中要把这个因素放到[行] [列]下边的[层化]一栏里,并在统计指标选项里,选 Cochran和Mantel-Haenszel的统计量选项,这样出来的结果就可靠了!

2)两种治疗(A和B)效果的评价分析:

*****A法 B法

生存 41 54

死亡 47 31

用卡方检验 X2=; P <

但是,病人的临床分期将影响着分析结果:

********生存**************死亡

——————————***——————————

————A****B————————A*****B———

1期-----18-----21--------------------0--------0-------

2期-----23-----33-------------------13------- 8-------

3期------0------0--------------------34-------23-------

再用Mantel-Haenszel检验: X2=; P >

说明实际上A法和B法两组的统计学差异,是这个不同的分期造成的!!!

1,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检验才正确!

讨论: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

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R×C表时,将某两组合并,用pearson卡方检验。

三,t 检验的局限性

1,我们经常用 t 检验来判别两组病人血清中某种标记物水平上的差异,但这里要注意,有一些血清标记物的水平是不能用 t 检验的!

比如: 血清标记物 PSA和AFP,在正常人的水平是很低的,而在病人则明显增加,呈现指数幂次改变,这样一来,血清 PSA和AFP水平在每组病人中很容易不是呈现正态分布!

这时应该用 非参数性检验---即 Mann-Whitney U test (Wilcoxon U test)。

2,关于用不用配对t 检验,我个人认为当同一组样本在不同时点,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上,应该用配对t 检验。

四,ANOVA 检验的局限性

1,在2组以上计量资料样本比较时,ANOVA 检验非常常用。但这个检验只是说明了一个趋势的比较结果,并不能说明真正的统计学差异,真正的`差异还要通过每两个点的直接比较,也就是说应该在ANOVA 检验后,还必须做两两比较或多重比较,这样才能从全貌上反映出统计的全部结果。

2,既然方差分析得到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的结论后,还需进行两两比较,有人认为还不如一开始就进行多次t检验更方便,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妥当的。t检验用于ANOVA的两两比较将增大第一类错误,产生假阳性,因此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在SPSS的one-way ANOVA或General linear models中操作时,Post Hoc(多重比较)对话框内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象两两比较一般用SNK法,而多个试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的比较则多用dunnett检验。

3,我们经常用 ANOVA 检验来判别几组病人血清中某种标记物水平上的差异,但这里要注意,与 t 检验一样,有一些血清标记物的水平是不能用 ANOVA 检验的!

如上所说的: 血清标记物 PSA和AFP,在正常人的水平是很低的,而在病人则明显增加,呈现指数幂次改变,这样一来,血清 PSA和AFP水平在每组病人中很容易不是呈现正态分布!

这时应该用 非参数性检验---即 Kruskal-Wallis rank test 。

五,单元线性相关分析

有时我们常常只注意到了 P 值大小,可最重要的是 r 值!

样本数 n 对 P 值 结果的影响很大,容易让我们产生错觉,其实,相关的存在与否的评价是与 r 值最直接相关的,如下:

当 P 值小于时: r 值

几乎没有相关关系

弱的相关关系

有相关关系

强相关关系

极强相关关系

P 值只是证明这个相关在统计学上是否成立!!!

1,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检验才正确!

讨论: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

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R×C表时,将某两组合并,用pearson卡方检验。

不是说样本小于5

而是说:在R×C表中

理论频数不应该小于1,并且1≤T≤5的格子数不应该超过总格子数的1/5,若出现上述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a.增加样本含量,使理论频数增大;

b.根据专业知识,删除理论频数太小的行和列;或者将理论频数太小的行或列与性质相近的邻行和邻近列合并。

c.改用双向无序的R×C表的fishher确切概率法。

还有一点

四格表卡方检验的适应指标:(T为理论频数)

1。n≥40,且T≥5时用卡方检验基本公式。但是当p≈α应该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n≥40,但是1≤T≤5时,用四格表校正公式

3。n<40,或者T<1时,用fisher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4。四格表卡方检验的连续性校正仅仅用于自由度为1的四格表尤其是n较小时。

补充几点:

1. 关于P值:P值的大小并不是各组差异的大小,而是统计学差异显著性的大小。P值越小,说明得出各组没有差异的概率越小,越有理由说明各组存在差异(可以说,P值的大小反映了做出统计结论的“理由”的大小,而不是被比较的各组的实际差异的大小,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后,其差异的大小可直接通过各组的均数或率进行比较)。

2. 关于t检验和方差分析:katalyster兄上面提到的t检验及方差分析在某些时候不适用,实际上就是每种方法都有其应用条件,不服从正态分布当然不能用。对这样的资料首先可考虑变量变换(如抗体滴度等资料,为指数或幂次的关系,可用对数转换),如变换后,服从正态分布,可用上述方法;若还不符合,则考虑非参数检验。

3. 关于相关分析: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要看P值,而不是r值,r值用来说明相关关系的大小。当P<,才能讲两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再看r值,r值越大,相关关系越强,反之越小;否则,P>,不能讲两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r值毫无意义。

感谢kushuya, xiaoxiongzjh两位专家的补充和指正!之所以开这个专题,是真心想让初学者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

六,Logistic regression 分析

在判断某因子对疾病的危险度时常用的方法。

1,假设要判断某因子对疾病的危险度(OR),要了解这个OR是一个相对危险度,即是有某因子存在和没有某因子存在之间比较的OR值。

2,OR 和 RR 不一样,OR是在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中使用,RR是在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中使用。

3,假设要判断某因子对疾病的危险度,要在多变量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中校正一些混扰因素,如常见的年龄,性别,吸烟等等,并最后得出这个 Adjusted OR。但并不是说有了这些校正,我们就可以在实验设计上就不考虑这些混扰因素,相反,必须在实验设计上就把这些混扰因素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配平,光靠在多变量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中校正是不可靠的。

其它方法---生存分析 (Kaplan-Meier法+ Logrank法):

我们有时在临床研究只注意到了用这种方法分析与生存相关的研究,其实,在疾病复发上也常用这种方法!前者是以生---死为判别,后者则以复发---不复发为判别。

科学研究很早就已经从简单的定性分析深入到细致的定量分析,科研工作者要面对大量的数据分析问题,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直接影响着论文的结果分析。在医学科研写作中,实验设计的方法直接决定了数据采取何种统计学方法,因为每种统计方法都要求数据满足一定的前提和假定,所以论文在实验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以后将采取哪种数据统计方法更可靠。医学统计方法的错误千差万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统计方法和实验设计不符,造成数据统计结果不可靠。下面,医刊汇编译列举一些常见的可以避免的问题和错误: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一、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使用错误或不当。医学论文中,最常见的此类错误就是实验设计是多组研究,需要对数据使用方差分析的时候,而作者都采用了两样本的均数检验。二、统计方法阐述不清楚。在同一篇医学论文中,不同数据要采取不同统计处理方法,这就需要作者清楚地描述出每个统计值采用的是何种统计学方法,但在许多使用一种以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医学论文中,作者往往只是简单地把论文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进行了整体罗列,并没有对每个数据结果分析分别交代具体的统计方法,这就很难让读者确认某一具体结果作者到底采用的是何种数据分析方法。三、统计表和统计图缺失或者重复。统计表或者统计图可以直观地让读者了解统计结果。一个好的统计表或统计图应该具有独立性,即作者即使不看文章内容,也可从统计表或统计图中推断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而一些医学论文只是简单地堆砌了大量的统计数字,缺乏直观的统计图或表;或者虽然也列出了统计表或统计图,但表或图内缺项很多,让读者难以从中提取太多有用的信息。另外,也有作者为了增加文章篇幅,同时列出统计表和统计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统计表的优点是详细,便于分析研究各类问题。统计图(尤其是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能够直观反映变量的数量差异。医学论文中对数据统计结果的解释,最常见的两个错误就是过度信赖P值(结果可信程度的一个递减指标)和回避阴性结果。前一个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一些作者对P值含义理解有误,把数据的统计学意义和研究的临床意义混淆。所以医学研究人员一定要注意不能单纯依靠统计值武断地得出一些结论,一定要把统计结果和临床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样才会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至于回避阴性结果,只提供阳性结果,是因为不少作者在研究设计时,难以摆脱的一种单向的思维定式就是主观地先认定自己所预想的某种结果结论。在归纳某种结果原因时,从一个方向的实验就下完美的结论,尤其是如果这个结论可能对实际情形非常有意义时。这样的思维定势过于强调统计差异的显著性,有时会刻意回避报道差异的不显著结果,不思考和探究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和意义,反而会因此忽视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

我搜到3篇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医学科研设计中一个常被忽视的统计学错误辨析【作者中文名】 毕京峰; 段俊国; 【作者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文献出处】 时珍国医国药,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10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医学统计学; 科研设计; 【摘要】 统计学错误在既往的临床科研设计中是常见的,但一般易于发现和改正。笔者近期查阅相关医学科研论文发现,有一个统计学错误,其错误应用率很高,甚至许多统计专业人员也不例外。例:某研究者研究A药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设计了如下试验方案:建立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模型,以高、中、低剂量去脂胶囊进行干预,通过血液生化检查,观察其对脂肪肝大鼠的血脂的影响。结果:去脂胶囊能明显降低脂肪肝大鼠血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结论:去脂胶囊对大鼠脂肪肝有肯定治疗作用。在本设计方案中,研究者将A药高、中、低3个剂量组与甲硫氨酸片组和自然恢复组按多因素一水平的统计方法进行方差分析。仔细考察各处理组之间的关系,其实本研究主要涉及两个因素:A药治疗与甲硫氨酸片治疗,而A药高、中、低3个剂量组是A药的3个水平,而不是与甲硫氨酸片平等的3个因素。表1各组大鼠血清脂质比较(x-±s)mmol·L-1组别TC TG HDL-C自然恢复± ± ±药低剂量± ± ±药中剂量±... 【DOI】 CNKI:SUN: 医学科研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作者中文名】 李祝华; 【作者单位】 白城市传染病医院 吉林白城; 【文献出处】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lin Medical College,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2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医学; 科研论文; 统计学错误; 【摘要】 科技论文常用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与分析,从而定性或定量地阐述一些理论或实验结果。现就一些医学期刊(1999~2000年度国家级期刊8种共60期)中出现错误的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分析,以提醒科技工作者在撰写科技论文时能合理应用统计学方法,准确地进行描述、估计、比较、预测与分析,尽量减少统计学方法的错误应用,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水平。1资料缺乏可靠性有的资料样本数量较少,有的作者选择的实验对象不具代表性,有许多人为因素,有个别作者根据自己主观期望判断结果,更有甚者有时更改实验数据,致使一些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2统计学方法缺乏科学性统计学方法比较多,如率、构成比、发展速度、显著性检验方法等。有时计算方法不当就能直接影响结果或造成误解。如率与构成比的联系与区别就常被人误解,也有的作者只看表面现象,不经统计学方法处理,就下结论。3统计量投入缺乏规范性科学恰当地计算统计量,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但如果计算不当,则会出现假象或错误的结果。如未经标准化处理的资料就进行率的比较,由于两组资料的内部结构不同,结... 【DOI】 CNKI:SUN: 医学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及对策【作者中文名】 杨云华; 【作者单位】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300050天津; 【文献出处】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编辑部邮箱 2004年 02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关键词】 医学论文; 统计学; 常见错误; 对策; 【摘要】 分析医学科研论文中统计学方法应用中常出现的错误 ,提高编辑人员识别统计学常见错误的能力 ,确保科研论文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信性 ,努力办成精品期刊。 【DOI】 cnki:ISSN:

统计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非统计学专业毕业人员一般很难做到精通。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统计类论文投稿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医学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错误解析

一、引 言

医学由于其研究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常需要应用严谨的统计学方法,由于有些作者对医学科研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缺乏深刻了解,在医学论文中错误应用统计学方法的现象时有发生。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错误直接导致统计结果的错误。例如统计学图表、统计学指标、统计学的显著性检验等。因此,正确应用统计学方法,并将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有助于单篇论著的质量提高,现将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应用及其常见结果的错误解析如下。

二、医学论文统计学方法应用概况

医学论文的摘要是全文的高度浓缩[1],主要由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组成。一般要求要写明主要的统计学方法、统计学研究结果和P值。一篇医学论文的质量往往通过摘要的统计学结果部分就能判断。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结果的表达直接影响单篇论著的科研水平。

(一)材料与方法部分

正文中,材料与方法部分必须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应用、统计学显著性的设定进行明确说明。通过对统计学方法的描述,读者应该清楚论著的统计学设计思路。材料部分要清楚说明样本或病例的来源、入组和排除标准、样本量大小、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设定条件、回顾性或者前瞻性研究、调查或者实验性研究、其他与研究有关的一般资料情况,其目的是表明统计学方法应用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他人作相关研究时具备可重复性。方法部分应详细叙述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不同处理过程、观察的具体指标、采用的测量技术,要具备可比较性和科学性,

方法部分还要专门介绍统计分析方法及其采用的统计软件。不同的数据处理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必须清楚的说明计数或者计量资料、两组或者多组比较、不同处理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常用的有两组间计量资料的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的F检验,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有些遗传学研究方法还有专门的统计学方法,要在这里简要说明并给出参考文献,还要简单叙述统计方法的原理。统计学软件要清楚的说明软件的名称和版本号,如基于家系资料研究的版本。

(二)论文结果部分

论文结果部分要显示应用统计学方法得到的统计量[2],所采用的统计学指标较多时,往往分开叙述。分组比较多时还要借助统计图表来准确表达统计结果。对于数据的精确度,除了与测量仪器的精密程度有关外,还与样本本身的均数有关,所得值的单位一般采用紧邻均数除以三为原则。均数和标准差的有效位数要和原始数据一致。标准差或标准误差有时需要增加一个位数,百分比一般保留一个小数。在统计软件中,分析结果往往精确度比较高,一般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其靠近实验的实际情况,否则还会降低论文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结果部分的统计表采用统一的“三线”表,表题中要注明均数、标准差等数据类型。表格中的数值要按照行和列进行顺序放置,要求整齐美观,不能出现错行现象。要明确标注观察的例数,得到的检验统计量。统计图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结果,如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散点图可以显示个体值的散布情况。曲线图表达个体均值在不同组别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或者不同条件下重复测量的结果。误差条图由均数加减标准误绘出,描述的是67%的置信区间,不是95%,提倡在误差条图采用95%的置信区间。

关于统计量,一般采用均数与标准差两个指标,均数不宜单独使用。使用均数的时候要明确变异指标标准差或者精确性指标标准误。关于百分比,分母的确定必须要符合逻辑,过小的样本会导致分母过小而出现百分比过大的情况。百分率的比较要写清两者中不同的变化,可以采用卡方检验。

1.假设检验的结果中,常见只写P值的情况,有时候会误导读者,也会隐藏计算失误的情况,因此写出具体的统计值,如F值、t值,可以增强可信度。对于率、相关系数、均数这类描述统计量,要清楚写明进行过统计学检验并将结果列出。P值一般取与作为检验显著性,对于结果的计算要求具体的P值,如P=或P=。

2.在对论文进行讨论时,作为统计学方法产生的结果往往要作为作者的主要观点支持其科学假设,对统计结果的正确解释至关重要。P值很大表明两组间没有差别属于大概率事件,P值很小表明两组间没有差别的概率很小。当P<,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与观察的样本量的大小有关联,当样本量小的时候,数据之间的差别即使很大,P值也可能很大;当样本量大时,数据之间的差别即使很小,P值也可能显示有显著性差异。相关系数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也与相关系数的大小没有绝对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的样本相关系数可能很小。因此,有统计学差异的描述并不一定意味着两组间差别很大,错判的危险性很大,显著性的检验为定性的结果,结合统计量大小方可判断是否具有专业意义。

变量间虚假的相关关系与变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相关,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并不表示变量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确定要根据专业知识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来考量。使用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当两变量间具有显著性关系,但是从自变量推测因变量仍然不会很精确。相关或回归系数不能预测推测结果的精确程度,而只是预测一个可信区间。诊断性检验应用于人群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灵敏度、特异度的高低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并不能很肯定。“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根据实际的需要不同要求并不一致,在疾病患病率很低时,出现假阳性也是正常的,要确诊疾病必须要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结合。因此,这两个率的计算方法必须交待清楚。

三、医学论文统计学方法应用的常见错误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中的统计学方法应用的常见错误

“材料与方法”中统计学方法常见的问题主要为:对样本的选择或者研究对象的来源和分组描述很少或者过于简单。例如,临床入组病例分组只采用简单的随机分组,未描述随机分组的方法,未描述是否双盲双模拟,未设置空白对照组,分组后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描述未进行统计学检验,对于特殊的统计学方法没有详细交代;动物实验分组的随机化原则描述过于简单,没有具体说清完全随机、配对或分层随机分组等;统计分析方法没有任何说明采用的分析软件,有的只说明采用的分析软件而不交代在软件中采用的统计方法;没有说明原因的情况下出现样本量过于小等情况。

(二)“结果”统计学方法应用的常见错误

1.应用正确的统计学方法出现的结果表达并不一定正确。例如前文所述数据的精确度要求。医学论文常见错误中包括均数、标准差、标准误等统计学指标与原始数据应保留的小数位数不同;对于率、例数、比值、比值比、相对危险度等统计学指标保留的小数点位数过多;罕见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现患率等指标没有选择好基数,导致结果没有整数位;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等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过多或者过少;常用的一些检验统计量,如F值、t值保留的位数不符合要求。

2.对统计学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时,一般采用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区分。计量资料常用三线表,在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说明,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可以采用加对数或其他的处理方式使其近似正态分布,否则只能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等指标进行描述。医学论文中常见未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的计算,影响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对于率、构成比等常用的计数资料指标,常见样本量过小的问题,采用率进行描述会影响统计结果的可靠性,采用绝对数进行说明会显得客观一些。还有一些文献将构成比误用为率,也是不可取的。

3.在判断临床疗效之一指标时,两组平均疗效有差别并不意味着两组的每一个个体都有效或无效,必须通过计算有效率进行计算。如比较某药物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服药一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对血糖降低值分别为 ± 和 ± ( P = 1) 。按空腹血糖值低于的疗效判定有效率,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和 ,尽管平均疗效相差较多,但也要注意到该药物对部分患者无效()。对假设检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结果,P 值的表达提倡报告精确P值,如P = 或P = 等。目前的统计学分析软件均可自动计算精确的P 值。例如常用的SAS,SPSS等,只要提供原始数据,就可以计算出t值、F值和相应的自由度,并可获得精确的P值。

四、小 结

提高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质量是编辑部值得重视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3],医学论文中统计方法应用和统计结果的表达正确与否,不仅体现了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且对于提高期刊整体的学术质量,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传播也有着重要作用[4]。

参考文献:

[1] 李敬文,吕相征,薛爱华.医学期刊评论性文章摘要的添加对期刊被引频次的影响[J].编辑学报,2011(23).

[2] 陈长生.生物医学论文中统计结果的表达及解释[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24).

[3] 潘明志.新时期复合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

统计学专业毕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士学位授予的一个重要依据。[1,2]然而,相较于其他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该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3]本文将以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为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努力,统计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四成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就业的学生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 论文的 写作, 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判别分析为,相关性分析为,多元统计方法为,时间序列分析为,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 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 工作、 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 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 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 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 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 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 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国家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 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 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 论文 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那些参与实际课题的学生,学院鼓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劳务费的形式给予其奖励,另外积极鼓励毕业论文质量优秀的学生进行投稿 发表。此外,还需对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进行规范化,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6.加强教师责任心,建立完善的机制

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 管理,从开题到中期检查严格执行,指导教师严格把关。为了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信息反馈机制改善师生分离状态,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沟通渠道,同时设置适当的教师激励制度,中央民族大学目前对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有额外的课时补贴。

医学论文常见统计错误

缺失值的处理:缺失值是人群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其处理方式的差异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偏倚,因此,详细报告数据清理过程中缺失值的处理方法有助于读者对潜在偏倚风险进行评价。例如,瑞舒伐他汀试验在统计分析部分详细说明了缺失值的填补策略,包括:将二分类结局中的缺失值视为未发生事件;将生物标志物和心电图测量中的缺失值进行多重填补(multiple imputation);为了证明缺失值处理的合理性和填补结果的稳定性,研究还比较了多重填补与完整数据(complete-case)分析的结果。2、数据的预处理:实施统计分析之前往往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对连续变量进行函数转换使其更接近正态分布,基于原始数据构建衍生变量,将连续变量拆分为分类变量或将分类变量的不同类别进行合并等。医学论文应报告处理原始数据的方法及依据,瑞舒伐他汀试验即在统计分析部分描述了对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对数转换。3、变量分布特征描述:确定统计分析使用的变量,并针对每一个变量的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是决定研究选用何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医学期刊虽然普遍对此提出要求,但作者往往套用常用方法,如:连续变量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否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分类变量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等。事实上,应根据研究设计类型、统计分析目的和数据特征选择恰当的描述方法。例如,CKB选择采用年龄、性别和地区校正的均值和率来描述人群分布特征,而非简单的报告连续变量的均数和分类变量的构成比。4、主要分析(primary analysis):指针对研究结局的统计分析,是研究论文的核心证据。因此,医学论文应详细描述主要分析的实施过程和适用性。在试验性研究中,应明确统计分析数据集、试验效应指标、相对或绝对风险及其置信区间的计算方法、以及假设检验的方法。

医学统计中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及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的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医学统计中的常见误区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真正差异和统计学差异

常常有人和我说: P值越小,试验结果的差异就越大!而且还有依据 [P < 是有显著性差异; P < 是有极显著性差异]。

其实,这些人忽略了 n 这个样本数的作用,n 的大小会影响 P 值。但更应该澄清一下的是: P 值代表的是统计学差异,并不是真正的差异!真正的差异只能靠平均值或者频度的比较才能得到。

二,卡方检验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各组之间的计数资料的比较,要用卡方检验,但有些情况是不行的!!!

1,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检验才正确!

2,当组与组之间有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因子还可能会影响到组与组之间结果差异,这是就必须要用 Mantel-Haenszel 检验!

这第2条可能大家不要理解,那我就举两个例子:

1) 关于男性和女性对于不同颜色的喜好的统计学分析

但这里应该注意到年龄可能会对这个分析造成影响,这就要用Mantel-Haenszel 检验了。

***红色 蓝色 黄色

男性 5 7 8

女性 15 10 6

可以按大人和小孩(比如我们以15岁为分界)分层,在SPSS中要把这个因素放到[行] [列]下边的[层化]一栏里,并在统计指标选项里,选 Cochran和Mantel-Haenszel的统计量选项,这样出来的结果就可靠了!

2)两种治疗(A和B)效果的评价分析:

*****A法 B法

生存 41 54

死亡 47 31

用卡方检验 X2=; P <

但是,病人的临床分期将影响着分析结果:

********生存**************死亡

——————————***——————————

————A****B————————A*****B———

1期-----18-----21--------------------0--------0-------

2期-----23-----33-------------------13------- 8-------

3期------0------0--------------------34-------23-------

再用Mantel-Haenszel检验: X2=; P >

说明实际上A法和B法两组的统计学差异,是这个不同的分期造成的!!!

1,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检验才正确!

讨论: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

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R×C表时,将某两组合并,用pearson卡方检验。

三,t 检验的局限性

1,我们经常用 t 检验来判别两组病人血清中某种标记物水平上的差异,但这里要注意,有一些血清标记物的水平是不能用 t 检验的!

比如: 血清标记物 PSA和AFP,在正常人的水平是很低的,而在病人则明显增加,呈现指数幂次改变,这样一来,血清 PSA和AFP水平在每组病人中很容易不是呈现正态分布!

这时应该用 非参数性检验---即 Mann-Whitney U test (Wilcoxon U test)。

2,关于用不用配对t 检验,我个人认为当同一组样本在不同时点,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上,应该用配对t 检验。

四,ANOVA 检验的局限性

1,在2组以上计量资料样本比较时,ANOVA 检验非常常用。但这个检验只是说明了一个趋势的比较结果,并不能说明真正的统计学差异,真正的`差异还要通过每两个点的直接比较,也就是说应该在ANOVA 检验后,还必须做两两比较或多重比较,这样才能从全貌上反映出统计的全部结果。

2,既然方差分析得到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的结论后,还需进行两两比较,有人认为还不如一开始就进行多次t检验更方便,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妥当的。t检验用于ANOVA的两两比较将增大第一类错误,产生假阳性,因此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在SPSS的one-way ANOVA或General linear models中操作时,Post Hoc(多重比较)对话框内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象两两比较一般用SNK法,而多个试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的比较则多用dunnett检验。

3,我们经常用 ANOVA 检验来判别几组病人血清中某种标记物水平上的差异,但这里要注意,与 t 检验一样,有一些血清标记物的水平是不能用 ANOVA 检验的!

如上所说的: 血清标记物 PSA和AFP,在正常人的水平是很低的,而在病人则明显增加,呈现指数幂次改变,这样一来,血清 PSA和AFP水平在每组病人中很容易不是呈现正态分布!

这时应该用 非参数性检验---即 Kruskal-Wallis rank test 。

五,单元线性相关分析

有时我们常常只注意到了 P 值大小,可最重要的是 r 值!

样本数 n 对 P 值 结果的影响很大,容易让我们产生错觉,其实,相关的存在与否的评价是与 r 值最直接相关的,如下:

当 P 值小于时: r 值

几乎没有相关关系

弱的相关关系

有相关关系

强相关关系

极强相关关系

P 值只是证明这个相关在统计学上是否成立!!!

1,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检验才正确!

讨论: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

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R×C表时,将某两组合并,用pearson卡方检验。

不是说样本小于5

而是说:在R×C表中

理论频数不应该小于1,并且1≤T≤5的格子数不应该超过总格子数的1/5,若出现上述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a.增加样本含量,使理论频数增大;

b.根据专业知识,删除理论频数太小的行和列;或者将理论频数太小的行或列与性质相近的邻行和邻近列合并。

c.改用双向无序的R×C表的fishher确切概率法。

还有一点

四格表卡方检验的适应指标:(T为理论频数)

1。n≥40,且T≥5时用卡方检验基本公式。但是当p≈α应该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n≥40,但是1≤T≤5时,用四格表校正公式

3。n<40,或者T<1时,用fisher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4。四格表卡方检验的连续性校正仅仅用于自由度为1的四格表尤其是n较小时。

补充几点:

1. 关于P值:P值的大小并不是各组差异的大小,而是统计学差异显著性的大小。P值越小,说明得出各组没有差异的概率越小,越有理由说明各组存在差异(可以说,P值的大小反映了做出统计结论的“理由”的大小,而不是被比较的各组的实际差异的大小,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后,其差异的大小可直接通过各组的均数或率进行比较)。

2. 关于t检验和方差分析:katalyster兄上面提到的t检验及方差分析在某些时候不适用,实际上就是每种方法都有其应用条件,不服从正态分布当然不能用。对这样的资料首先可考虑变量变换(如抗体滴度等资料,为指数或幂次的关系,可用对数转换),如变换后,服从正态分布,可用上述方法;若还不符合,则考虑非参数检验。

3. 关于相关分析: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要看P值,而不是r值,r值用来说明相关关系的大小。当P<,才能讲两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再看r值,r值越大,相关关系越强,反之越小;否则,P>,不能讲两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r值毫无意义。

感谢kushuya, xiaoxiongzjh两位专家的补充和指正!之所以开这个专题,是真心想让初学者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

六,Logistic regression 分析

在判断某因子对疾病的危险度时常用的方法。

1,假设要判断某因子对疾病的危险度(OR),要了解这个OR是一个相对危险度,即是有某因子存在和没有某因子存在之间比较的OR值。

2,OR 和 RR 不一样,OR是在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中使用,RR是在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中使用。

3,假设要判断某因子对疾病的危险度,要在多变量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中校正一些混扰因素,如常见的年龄,性别,吸烟等等,并最后得出这个 Adjusted OR。但并不是说有了这些校正,我们就可以在实验设计上就不考虑这些混扰因素,相反,必须在实验设计上就把这些混扰因素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配平,光靠在多变量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中校正是不可靠的。

其它方法---生存分析 (Kaplan-Meier法+ Logrank法):

我们有时在临床研究只注意到了用这种方法分析与生存相关的研究,其实,在疾病复发上也常用这种方法!前者是以生---死为判别,后者则以复发---不复发为判别。

人们常说“用数据说谎”,我要说往往数据的分析是没问题的,但这些分析却是建立在夸大或不实的数据之上。下面便是几个常见的“错进错出”案例。选择偏倚《纽约客》资深影评人宝琳?凯尔(Pauline Kael)据称曾经在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当选美国总统后评论:“尼克松不可能赢了竞选,我认识的人里面没一个投了他。”这句话很有可能是杜撰的,但却很好地说明了糟糕的样本(一群自由派朋友)会如何给更大的群体带来错误的偏见(全美国的投票结果)。而这也引出了我们应该问自己的问题:如何选择评估样本?如果要接受评估的群体的每一个成员没有均等的机会入选样本,那么最终得出的结论就将会有偏颇。以爱荷华州的民意测验为例,这是美国总统竞选中的一项惯例,在总统大选年的8月,也就是正式投票的前一个月,共和党的候选人会来到爱荷华州的埃姆斯市(Ames)笼络选民,选民每个人支付30美元投上一票以参与表决。爱荷华州的民意测验结果并不能告诉我们共和党候选人的未来。(该调查的预测在过去5次大选中只说对了3次共和党提名候选人的结果。)为什么?因为支付30美元投票参与这项民意测验的爱荷华州共和党选民跟爱荷华州的其他共和党选民不同,而爱荷华州的共和党选民又跟美国其他地区的共和党选民不同。“尼克松不可能赢了竞选,我认识的人里面没一个投了他。”选择偏倚还有其他很多种形式。在机场做消费者问卷调查很可能造成偏倚,因为坐飞机的人大体上会比一般人更富裕;而在90号洲际公路上做同样的调查问卷结果又会偏向另一端。而两项调查都有可能出现的偏倚则是那些愿意在公共场合接受问卷调查的人不同于那些不愿意被打扰的人。如果你在公共场合问100个人做一份简短的调查,其中只有60人愿意,那么这60个人跟剩下40个看都不看你一眼就走开的人在某些地方有着显著的不同。发表偏倚正面的结果比负面的更有可能得到发表,而这可能会混淆我们最终所见到的结论。假设你刚刚做完了一次严谨的追踪调查,得出结论认为玩视频游戏不能预防结肠癌。在这项调查中,你花了20年的时间跟踪访问了作为代表性样本的10万个美国人;这些人当中,长时间玩视频游戏的跟不玩儿视频游戏的罹患结肠癌的几率基本一致。我们假设你的研究方法完美无缺。但哪家医学期刊会发表你的研究结论呢?“大多数活动都不能预防结肠癌。”答案是没有。原因有二:第一,没有有力的科学理由认为玩儿视频游戏对结肠癌有什么影响,因此你研究这个的意义不明;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某件事情不能预防结肠癌不是什么有趣的发现。毕竟,大多数东西都不能预防结肠癌。否定的结论尤其不性感,不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其他。而两相抵消,就对我们看到的研究(或者说看不到的)产生了偏倚。假设你的研究生同学经过另一项追踪调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她发现玩视频游戏的人确实罹患结肠癌的几率较小。现在就有意思多了!医学期刊要的就是这样的论文,大众媒体、博客写手,还有视频游戏的制作商(他们巴不得在自己产品的包装上标注玩游戏有益身体健康),都在寻找这样的内容。要不了多久,全美国的虎妈们就会纷纷夺过自己孩子手里的书本,转而逼迫他们玩游戏来“保护”下一代免于癌症困扰了。当然,统计学里反复强调的一个论点是,异乎寻常的事情时而发生,这只是概率问题。如果你进行100次调查,其中有一次很可能会出现纯属无稽的结果——就像玩视频游戏和结肠癌患病率低之间的数据关联。而问题在于:99次发现玩游戏跟患结肠癌无关的研究都得不到发表,因为它们没有意思,而那一次发现两者有关联的研究却被印刷出来,迎来了众多关注。偏倚的源头并不在于研究本身,但传达给公众的信息却是偏颇的。而研读视频游戏和癌症关联的研究者只能发现一篇论文,而这篇论文表明的却是玩视频游戏能预防癌症。实际上,100项研究里有99项都找不出二者之间有任何关联。回忆偏倚记忆是件奇妙的东西——尽管不能总算作优质数据的来源。人类天生就有冲动将现状理解成过去发生的事情合乎逻辑的结果,也就是因果关系。问题出在当我们试图去解释某些当前特别好或者特别糟糕的结果时,记忆就会变得“系统性的不堪一击”。例如一项研究饮食和癌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93年,一名哈佛大学的研究者构建了一组罹患乳腺癌的妇女和没有被诊断出癌症的年龄匹配组女性的数据。研究人员分别询问了这两组女性的早年饮食习惯。研究得出了清晰的结论:患有乳腺癌的妇女在年轻时有更显著的可能拥有高脂肪的饮食。哈,不过,这实际上不是在研究饮食习惯对罹患癌症几率有什么影响。这项研究真正调查的是患上癌症如何影响了女性对自己早年饮食习惯的记忆。所有参与这项研究的女性都在多年以前,在任何人都没有被诊断患有癌症的时候,填写了关于其饮食习惯的调查问卷。研究的结果十分惊人,患有乳腺癌的妇女回想自己过去饮食摄入的脂肪的含量比她们实际消耗的要多得多;没有患癌症的女性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纽约时报杂志》在描述这种记忆偏倚的隐秘本质时称:“罹患乳腺癌不仅改变了一位女性的当下和未来;它连她的过去也改变了。患有乳腺癌的女性(无意识地)认为高脂饮食可能是她们患病的易感原因,并且(无意识地)认为自己过去有高脂的饮食习惯。对于任何了解这种耻辱病的历史的人而言,这一模式都熟悉得令人悲伤:和她们之前成千上万的女性一样,这些女性在她们自己的记忆里寻找原因,并将这个原因放置在记忆里。”回忆偏倚是也是追踪研究往往偏向于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ies)的一个原因。在横向研究里,数据是同时采集的。在5岁的时候,参与者会被问及他对学校的态度。然后,再过13年,我们可以重访参与者,看他是否高中辍学。在横向研究中,所有的数据都在同一时间点采集,研究者必须询问18岁的高中辍学生他5岁时对学校有何看法,而这一信息固然便是不怎么可靠的。存活者误差假设一名高中校长报告说,学生中的一组特定人群在4年中(编注:美国高中有4年)考试成绩稳步上升。这批人高二的得分比他们在高一时的成绩好。高三那年的分数更好,高四达到了最好。我们假定不存在作弊的情况,也没有任何创造性地运用描述性的统计数据。无论用什么评价标准,这批学生每一年都比前一年做得更好:平均数、中位数、学生在年级水平的百分比等等。你会(A)提名这所学校的领导为“年度最佳校长”还是(B)要求提供更多的数据?“如果你有一屋子高矮不齐的人,强迫最矮的那个离开房间会使整个房间的平均身高上升,但这样做并不会使任何人的身高变高。”我的话就会选(B)。我嗅到了存活者误差的猫腻,这种情况下样本中去掉了一些或很多观测数据,以至于改变了整个剩下的观测结果,因而任何基于剩余观测数据所做的分析也受了影响。假设我们的校长真不是个好人:他学校里的学生啥也没学到;每年都有半数人辍学。不过,这在数学的考试分数上面看起来很是漂亮——但没有任何一名学生实际上考得更好。有理可测,学得最差的学生(也是考试分数最低的学生)最有可能辍学,那么考试分数的平均分会随着更多学生辍学而稳步上升。(如果你有一屋子高矮不齐的人,强迫最矮的那个离开房间会使整个房间的平均身高上升,但这样做并不会使任何人的身高变高。)健康用户误差每天按时吃维生素片的人更有可能身体健康——他们是每天都按时吃维生素的人!而至于维生素是否真的有益健康这又另当别论了。 想想这样一个思考实验。假设公共卫生官员颁布这样一条声明,所有的刚生了小孩儿的夫妻都能该把自己的孩子裹在紫色的睡衣里睡觉,因为这有助于刺激大脑的发育。20年后,追踪研究证实,幼年时期穿紫色睡衣确实与今后人生中取得成功有一个特别大的正相关。比方说,我们发现,98%考上哈佛大学的新生孩童时期都穿着紫色的睡衣(现在许多人仍然这样做),相比之下,马萨诸塞州监狱系统里的囚犯只有3%年幼时穿紫色睡衣。“紫色睡衣并不重要。”当然,紫色睡衣并不重要,但拥有那种会让孩子穿紫色睡衣的父母却十分重要。就算试图控制父母教育这样的因素,研究者仍然会面临那些执着于让孩子穿紫色睡衣和不穿的父母之间不可观测的差异。正如《纽约时报》健康专栏作家加里?陶布斯(Gary Taubes)解释说,“简单地说,问题就是踏踏实实做那些对他们有好处的事情——比如按医嘱服药或吃他们认为有益健康的食物——的人,跟那些不这样做的人有着根本上的不同。”这种效应有可能扰乱任何试图评估那些被视为有益健康的活动(比如每周运动或吃羽衣甘蓝)真实效果的研究。研究人员以为他们是在比较两种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吃羽衣甘蓝和不吃甘蓝。但事实上,假如治疗组和对照组不是随机分配的,那么他们在比较两种不同的人吃两种不同的饮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同有两个方面,而不是仅仅一个。如果说统计学家是侦探,那么数据就是线索。我的妻子在新罕布什尔郊区的高中教了一年书。她的一个学生因为闯入一家五金店盗窃工具而被逮捕归案,而警察之所以能破案是因为:(1)天刚刚下雪,从五金店到学生的家里的雪上有足迹;(2)在学生家里找到了被盗的工具。好线索帮了大忙。就跟好数据一样。但首先,你得有好的数据,否则一切都是空。

医学论文常见的统计学错误

医学统计中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及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的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医学统计中的常见误区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真正差异和统计学差异

常常有人和我说: P值越小,试验结果的差异就越大!而且还有依据 [P < 是有显著性差异; P < 是有极显著性差异]。

其实,这些人忽略了 n 这个样本数的作用,n 的大小会影响 P 值。但更应该澄清一下的是: P 值代表的是统计学差异,并不是真正的差异!真正的差异只能靠平均值或者频度的比较才能得到。

二,卡方检验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各组之间的计数资料的比较,要用卡方检验,但有些情况是不行的!!!

1,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检验才正确!

2,当组与组之间有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因子还可能会影响到组与组之间结果差异,这是就必须要用 Mantel-Haenszel 检验!

这第2条可能大家不要理解,那我就举两个例子:

1) 关于男性和女性对于不同颜色的喜好的统计学分析

但这里应该注意到年龄可能会对这个分析造成影响,这就要用Mantel-Haenszel 检验了。

***红色 蓝色 黄色

男性 5 7 8

女性 15 10 6

可以按大人和小孩(比如我们以15岁为分界)分层,在SPSS中要把这个因素放到[行] [列]下边的[层化]一栏里,并在统计指标选项里,选 Cochran和Mantel-Haenszel的统计量选项,这样出来的结果就可靠了!

2)两种治疗(A和B)效果的评价分析:

*****A法 B法

生存 41 54

死亡 47 31

用卡方检验 X2=; P <

但是,病人的临床分期将影响着分析结果:

********生存**************死亡

——————————***——————————

————A****B————————A*****B———

1期-----18-----21--------------------0--------0-------

2期-----23-----33-------------------13------- 8-------

3期------0------0--------------------34-------23-------

再用Mantel-Haenszel检验: X2=; P >

说明实际上A法和B法两组的统计学差异,是这个不同的分期造成的!!!

1,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检验才正确!

讨论: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

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R×C表时,将某两组合并,用pearson卡方检验。

三,t 检验的局限性

1,我们经常用 t 检验来判别两组病人血清中某种标记物水平上的差异,但这里要注意,有一些血清标记物的水平是不能用 t 检验的!

比如: 血清标记物 PSA和AFP,在正常人的水平是很低的,而在病人则明显增加,呈现指数幂次改变,这样一来,血清 PSA和AFP水平在每组病人中很容易不是呈现正态分布!

这时应该用 非参数性检验---即 Mann-Whitney U test (Wilcoxon U test)。

2,关于用不用配对t 检验,我个人认为当同一组样本在不同时点,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上,应该用配对t 检验。

四,ANOVA 检验的局限性

1,在2组以上计量资料样本比较时,ANOVA 检验非常常用。但这个检验只是说明了一个趋势的比较结果,并不能说明真正的统计学差异,真正的`差异还要通过每两个点的直接比较,也就是说应该在ANOVA 检验后,还必须做两两比较或多重比较,这样才能从全貌上反映出统计的全部结果。

2,既然方差分析得到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的结论后,还需进行两两比较,有人认为还不如一开始就进行多次t检验更方便,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妥当的。t检验用于ANOVA的两两比较将增大第一类错误,产生假阳性,因此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在SPSS的one-way ANOVA或General linear models中操作时,Post Hoc(多重比较)对话框内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象两两比较一般用SNK法,而多个试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的比较则多用dunnett检验。

3,我们经常用 ANOVA 检验来判别几组病人血清中某种标记物水平上的差异,但这里要注意,与 t 检验一样,有一些血清标记物的水平是不能用 ANOVA 检验的!

如上所说的: 血清标记物 PSA和AFP,在正常人的水平是很低的,而在病人则明显增加,呈现指数幂次改变,这样一来,血清 PSA和AFP水平在每组病人中很容易不是呈现正态分布!

这时应该用 非参数性检验---即 Kruskal-Wallis rank test 。

五,单元线性相关分析

有时我们常常只注意到了 P 值大小,可最重要的是 r 值!

样本数 n 对 P 值 结果的影响很大,容易让我们产生错觉,其实,相关的存在与否的评价是与 r 值最直接相关的,如下:

当 P 值小于时: r 值

几乎没有相关关系

弱的相关关系

有相关关系

强相关关系

极强相关关系

P 值只是证明这个相关在统计学上是否成立!!!

1,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检验才正确!

讨论: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

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R×C表时,将某两组合并,用pearson卡方检验。

不是说样本小于5

而是说:在R×C表中

理论频数不应该小于1,并且1≤T≤5的格子数不应该超过总格子数的1/5,若出现上述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a.增加样本含量,使理论频数增大;

b.根据专业知识,删除理论频数太小的行和列;或者将理论频数太小的行或列与性质相近的邻行和邻近列合并。

c.改用双向无序的R×C表的fishher确切概率法。

还有一点

四格表卡方检验的适应指标:(T为理论频数)

1。n≥40,且T≥5时用卡方检验基本公式。但是当p≈α应该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n≥40,但是1≤T≤5时,用四格表校正公式

3。n<40,或者T<1时,用fisher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4。四格表卡方检验的连续性校正仅仅用于自由度为1的四格表尤其是n较小时。

补充几点:

1. 关于P值:P值的大小并不是各组差异的大小,而是统计学差异显著性的大小。P值越小,说明得出各组没有差异的概率越小,越有理由说明各组存在差异(可以说,P值的大小反映了做出统计结论的“理由”的大小,而不是被比较的各组的实际差异的大小,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后,其差异的大小可直接通过各组的均数或率进行比较)。

2. 关于t检验和方差分析:katalyster兄上面提到的t检验及方差分析在某些时候不适用,实际上就是每种方法都有其应用条件,不服从正态分布当然不能用。对这样的资料首先可考虑变量变换(如抗体滴度等资料,为指数或幂次的关系,可用对数转换),如变换后,服从正态分布,可用上述方法;若还不符合,则考虑非参数检验。

3. 关于相关分析: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要看P值,而不是r值,r值用来说明相关关系的大小。当P<,才能讲两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再看r值,r值越大,相关关系越强,反之越小;否则,P>,不能讲两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r值毫无意义。

感谢kushuya, xiaoxiongzjh两位专家的补充和指正!之所以开这个专题,是真心想让初学者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

六,Logistic regression 分析

在判断某因子对疾病的危险度时常用的方法。

1,假设要判断某因子对疾病的危险度(OR),要了解这个OR是一个相对危险度,即是有某因子存在和没有某因子存在之间比较的OR值。

2,OR 和 RR 不一样,OR是在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中使用,RR是在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中使用。

3,假设要判断某因子对疾病的危险度,要在多变量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中校正一些混扰因素,如常见的年龄,性别,吸烟等等,并最后得出这个 Adjusted OR。但并不是说有了这些校正,我们就可以在实验设计上就不考虑这些混扰因素,相反,必须在实验设计上就把这些混扰因素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配平,光靠在多变量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中校正是不可靠的。

其它方法---生存分析 (Kaplan-Meier法+ Logrank法):

我们有时在临床研究只注意到了用这种方法分析与生存相关的研究,其实,在疾病复发上也常用这种方法!前者是以生---死为判别,后者则以复发---不复发为判别。

第一类错误是:零假设H0实际上是正确的,却被否定了。

第二类错误则是:H0实际上是错的,却没有被否定。

假设检验系指拒绝或保留零假设的判断,又称显著性检定。在选择否定域并计算检验统计量之后,完成最后一道手续,即根据试验或样本结果决定假设的取与舍。

如果结果落在否定域内,将在已知犯第一类错误概率的条件下,否定零假设。反之,如果结果落在否定域外,则不否定零假设,与此同时,就有了犯第二类错误的危险。

扩展资料

统计检验亦称“假设检验”。根据抽样结果,在一定可靠性程度上对一个或多个总体分布的原假设作出拒绝还是不拒绝(予以接受)结论的程序。决定常取决于样本统计量的数值与所假设的总体参数是否有显著差异。这时称差异显著性检验。检验的推理逻辑为具有概率性质的反证法。

例如,在参数假设检验中,当对总体分布的参数作出原假设 H0 后,先承认总体与原假设相同, 然后根据样本计算一个统计量,并求出该统计量的分布,再给定一个小概率(一般为 , 等,视情况而定),确定拒绝原假设 H0 的区域(拒绝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统计检验

统计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非统计学专业毕业人员一般很难做到精通。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统计类论文投稿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医学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错误解析

一、引 言

医学由于其研究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常需要应用严谨的统计学方法,由于有些作者对医学科研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缺乏深刻了解,在医学论文中错误应用统计学方法的现象时有发生。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错误直接导致统计结果的错误。例如统计学图表、统计学指标、统计学的显著性检验等。因此,正确应用统计学方法,并将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有助于单篇论著的质量提高,现将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应用及其常见结果的错误解析如下。

二、医学论文统计学方法应用概况

医学论文的摘要是全文的高度浓缩[1],主要由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组成。一般要求要写明主要的统计学方法、统计学研究结果和P值。一篇医学论文的质量往往通过摘要的统计学结果部分就能判断。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结果的表达直接影响单篇论著的科研水平。

(一)材料与方法部分

正文中,材料与方法部分必须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应用、统计学显著性的设定进行明确说明。通过对统计学方法的描述,读者应该清楚论著的统计学设计思路。材料部分要清楚说明样本或病例的来源、入组和排除标准、样本量大小、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设定条件、回顾性或者前瞻性研究、调查或者实验性研究、其他与研究有关的一般资料情况,其目的是表明统计学方法应用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他人作相关研究时具备可重复性。方法部分应详细叙述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不同处理过程、观察的具体指标、采用的测量技术,要具备可比较性和科学性,

方法部分还要专门介绍统计分析方法及其采用的统计软件。不同的数据处理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必须清楚的说明计数或者计量资料、两组或者多组比较、不同处理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常用的有两组间计量资料的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的F检验,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有些遗传学研究方法还有专门的统计学方法,要在这里简要说明并给出参考文献,还要简单叙述统计方法的原理。统计学软件要清楚的说明软件的名称和版本号,如基于家系资料研究的版本。

(二)论文结果部分

论文结果部分要显示应用统计学方法得到的统计量[2],所采用的统计学指标较多时,往往分开叙述。分组比较多时还要借助统计图表来准确表达统计结果。对于数据的精确度,除了与测量仪器的精密程度有关外,还与样本本身的均数有关,所得值的单位一般采用紧邻均数除以三为原则。均数和标准差的有效位数要和原始数据一致。标准差或标准误差有时需要增加一个位数,百分比一般保留一个小数。在统计软件中,分析结果往往精确度比较高,一般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其靠近实验的实际情况,否则还会降低论文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结果部分的统计表采用统一的“三线”表,表题中要注明均数、标准差等数据类型。表格中的数值要按照行和列进行顺序放置,要求整齐美观,不能出现错行现象。要明确标注观察的例数,得到的检验统计量。统计图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结果,如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散点图可以显示个体值的散布情况。曲线图表达个体均值在不同组别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或者不同条件下重复测量的结果。误差条图由均数加减标准误绘出,描述的是67%的置信区间,不是95%,提倡在误差条图采用95%的置信区间。

关于统计量,一般采用均数与标准差两个指标,均数不宜单独使用。使用均数的时候要明确变异指标标准差或者精确性指标标准误。关于百分比,分母的确定必须要符合逻辑,过小的样本会导致分母过小而出现百分比过大的情况。百分率的比较要写清两者中不同的变化,可以采用卡方检验。

1.假设检验的结果中,常见只写P值的情况,有时候会误导读者,也会隐藏计算失误的情况,因此写出具体的统计值,如F值、t值,可以增强可信度。对于率、相关系数、均数这类描述统计量,要清楚写明进行过统计学检验并将结果列出。P值一般取与作为检验显著性,对于结果的计算要求具体的P值,如P=或P=。

2.在对论文进行讨论时,作为统计学方法产生的结果往往要作为作者的主要观点支持其科学假设,对统计结果的正确解释至关重要。P值很大表明两组间没有差别属于大概率事件,P值很小表明两组间没有差别的概率很小。当P<,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与观察的样本量的大小有关联,当样本量小的时候,数据之间的差别即使很大,P值也可能很大;当样本量大时,数据之间的差别即使很小,P值也可能显示有显著性差异。相关系数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也与相关系数的大小没有绝对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的样本相关系数可能很小。因此,有统计学差异的描述并不一定意味着两组间差别很大,错判的危险性很大,显著性的检验为定性的结果,结合统计量大小方可判断是否具有专业意义。

变量间虚假的相关关系与变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相关,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并不表示变量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确定要根据专业知识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来考量。使用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当两变量间具有显著性关系,但是从自变量推测因变量仍然不会很精确。相关或回归系数不能预测推测结果的精确程度,而只是预测一个可信区间。诊断性检验应用于人群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灵敏度、特异度的高低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并不能很肯定。“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根据实际的需要不同要求并不一致,在疾病患病率很低时,出现假阳性也是正常的,要确诊疾病必须要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结合。因此,这两个率的计算方法必须交待清楚。

三、医学论文统计学方法应用的常见错误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中的统计学方法应用的常见错误

“材料与方法”中统计学方法常见的问题主要为:对样本的选择或者研究对象的来源和分组描述很少或者过于简单。例如,临床入组病例分组只采用简单的随机分组,未描述随机分组的方法,未描述是否双盲双模拟,未设置空白对照组,分组后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描述未进行统计学检验,对于特殊的统计学方法没有详细交代;动物实验分组的随机化原则描述过于简单,没有具体说清完全随机、配对或分层随机分组等;统计分析方法没有任何说明采用的分析软件,有的只说明采用的分析软件而不交代在软件中采用的统计方法;没有说明原因的情况下出现样本量过于小等情况。

(二)“结果”统计学方法应用的常见错误

1.应用正确的统计学方法出现的结果表达并不一定正确。例如前文所述数据的精确度要求。医学论文常见错误中包括均数、标准差、标准误等统计学指标与原始数据应保留的小数位数不同;对于率、例数、比值、比值比、相对危险度等统计学指标保留的小数点位数过多;罕见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现患率等指标没有选择好基数,导致结果没有整数位;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等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过多或者过少;常用的一些检验统计量,如F值、t值保留的位数不符合要求。

2.对统计学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时,一般采用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区分。计量资料常用三线表,在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说明,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可以采用加对数或其他的处理方式使其近似正态分布,否则只能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等指标进行描述。医学论文中常见未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的计算,影响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对于率、构成比等常用的计数资料指标,常见样本量过小的问题,采用率进行描述会影响统计结果的可靠性,采用绝对数进行说明会显得客观一些。还有一些文献将构成比误用为率,也是不可取的。

3.在判断临床疗效之一指标时,两组平均疗效有差别并不意味着两组的每一个个体都有效或无效,必须通过计算有效率进行计算。如比较某药物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服药一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对血糖降低值分别为 ± 和 ± ( P = 1) 。按空腹血糖值低于的疗效判定有效率,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和 ,尽管平均疗效相差较多,但也要注意到该药物对部分患者无效()。对假设检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结果,P 值的表达提倡报告精确P值,如P = 或P = 等。目前的统计学分析软件均可自动计算精确的P 值。例如常用的SAS,SPSS等,只要提供原始数据,就可以计算出t值、F值和相应的自由度,并可获得精确的P值。

四、小 结

提高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质量是编辑部值得重视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3],医学论文中统计方法应用和统计结果的表达正确与否,不仅体现了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且对于提高期刊整体的学术质量,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传播也有着重要作用[4]。

参考文献:

[1] 李敬文,吕相征,薛爱华.医学期刊评论性文章摘要的添加对期刊被引频次的影响[J].编辑学报,2011(23).

[2] 陈长生.生物医学论文中统计结果的表达及解释[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24).

[3] 潘明志.新时期复合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

统计学专业毕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士学位授予的一个重要依据。[1,2]然而,相较于其他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该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3]本文将以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为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努力,统计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四成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就业的学生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 论文的 写作, 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判别分析为,相关性分析为,多元统计方法为,时间序列分析为,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 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 工作、 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 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 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 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 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 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 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国家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 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 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 论文 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那些参与实际课题的学生,学院鼓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劳务费的形式给予其奖励,另外积极鼓励毕业论文质量优秀的学生进行投稿 发表。此外,还需对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进行规范化,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6.加强教师责任心,建立完善的机制

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 管理,从开题到中期检查严格执行,指导教师严格把关。为了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信息反馈机制改善师生分离状态,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沟通渠道,同时设置适当的教师激励制度,中央民族大学目前对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有额外的课时补贴。

缺失值的处理:缺失值是人群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其处理方式的差异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偏倚,因此,详细报告数据清理过程中缺失值的处理方法有助于读者对潜在偏倚风险进行评价。例如,瑞舒伐他汀试验在统计分析部分详细说明了缺失值的填补策略,包括:将二分类结局中的缺失值视为未发生事件;将生物标志物和心电图测量中的缺失值进行多重填补(multiple imputation);为了证明缺失值处理的合理性和填补结果的稳定性,研究还比较了多重填补与完整数据(complete-case)分析的结果。2、数据的预处理:实施统计分析之前往往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对连续变量进行函数转换使其更接近正态分布,基于原始数据构建衍生变量,将连续变量拆分为分类变量或将分类变量的不同类别进行合并等。医学论文应报告处理原始数据的方法及依据,瑞舒伐他汀试验即在统计分析部分描述了对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对数转换。3、变量分布特征描述:确定统计分析使用的变量,并针对每一个变量的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是决定研究选用何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医学期刊虽然普遍对此提出要求,但作者往往套用常用方法,如:连续变量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否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分类变量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等。事实上,应根据研究设计类型、统计分析目的和数据特征选择恰当的描述方法。例如,CKB选择采用年龄、性别和地区校正的均值和率来描述人群分布特征,而非简单的报告连续变量的均数和分类变量的构成比。4、主要分析(primary analysis):指针对研究结局的统计分析,是研究论文的核心证据。因此,医学论文应详细描述主要分析的实施过程和适用性。在试验性研究中,应明确统计分析数据集、试验效应指标、相对或绝对风险及其置信区间的计算方法、以及假设检验的方法。

医学论文常见统计学错误

医学统计中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及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的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医学统计中的常见误区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真正差异和统计学差异

常常有人和我说: P值越小,试验结果的差异就越大!而且还有依据 [P < 是有显著性差异; P < 是有极显著性差异]。

其实,这些人忽略了 n 这个样本数的作用,n 的大小会影响 P 值。但更应该澄清一下的是: P 值代表的是统计学差异,并不是真正的差异!真正的差异只能靠平均值或者频度的比较才能得到。

二,卡方检验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各组之间的计数资料的比较,要用卡方检验,但有些情况是不行的!!!

1,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检验才正确!

2,当组与组之间有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因子还可能会影响到组与组之间结果差异,这是就必须要用 Mantel-Haenszel 检验!

这第2条可能大家不要理解,那我就举两个例子:

1) 关于男性和女性对于不同颜色的喜好的统计学分析

但这里应该注意到年龄可能会对这个分析造成影响,这就要用Mantel-Haenszel 检验了。

***红色 蓝色 黄色

男性 5 7 8

女性 15 10 6

可以按大人和小孩(比如我们以15岁为分界)分层,在SPSS中要把这个因素放到[行] [列]下边的[层化]一栏里,并在统计指标选项里,选 Cochran和Mantel-Haenszel的统计量选项,这样出来的结果就可靠了!

2)两种治疗(A和B)效果的评价分析:

*****A法 B法

生存 41 54

死亡 47 31

用卡方检验 X2=; P <

但是,病人的临床分期将影响着分析结果:

********生存**************死亡

——————————***——————————

————A****B————————A*****B———

1期-----18-----21--------------------0--------0-------

2期-----23-----33-------------------13------- 8-------

3期------0------0--------------------34-------23-------

再用Mantel-Haenszel检验: X2=; P >

说明实际上A法和B法两组的统计学差异,是这个不同的分期造成的!!!

1,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检验才正确!

讨论: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

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R×C表时,将某两组合并,用pearson卡方检验。

三,t 检验的局限性

1,我们经常用 t 检验来判别两组病人血清中某种标记物水平上的差异,但这里要注意,有一些血清标记物的水平是不能用 t 检验的!

比如: 血清标记物 PSA和AFP,在正常人的水平是很低的,而在病人则明显增加,呈现指数幂次改变,这样一来,血清 PSA和AFP水平在每组病人中很容易不是呈现正态分布!

这时应该用 非参数性检验---即 Mann-Whitney U test (Wilcoxon U test)。

2,关于用不用配对t 检验,我个人认为当同一组样本在不同时点,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上,应该用配对t 检验。

四,ANOVA 检验的局限性

1,在2组以上计量资料样本比较时,ANOVA 检验非常常用。但这个检验只是说明了一个趋势的比较结果,并不能说明真正的统计学差异,真正的`差异还要通过每两个点的直接比较,也就是说应该在ANOVA 检验后,还必须做两两比较或多重比较,这样才能从全貌上反映出统计的全部结果。

2,既然方差分析得到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的结论后,还需进行两两比较,有人认为还不如一开始就进行多次t检验更方便,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妥当的。t检验用于ANOVA的两两比较将增大第一类错误,产生假阳性,因此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在SPSS的one-way ANOVA或General linear models中操作时,Post Hoc(多重比较)对话框内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象两两比较一般用SNK法,而多个试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的比较则多用dunnett检验。

3,我们经常用 ANOVA 检验来判别几组病人血清中某种标记物水平上的差异,但这里要注意,与 t 检验一样,有一些血清标记物的水平是不能用 ANOVA 检验的!

如上所说的: 血清标记物 PSA和AFP,在正常人的水平是很低的,而在病人则明显增加,呈现指数幂次改变,这样一来,血清 PSA和AFP水平在每组病人中很容易不是呈现正态分布!

这时应该用 非参数性检验---即 Kruskal-Wallis rank test 。

五,单元线性相关分析

有时我们常常只注意到了 P 值大小,可最重要的是 r 值!

样本数 n 对 P 值 结果的影响很大,容易让我们产生错觉,其实,相关的存在与否的评价是与 r 值最直接相关的,如下:

当 P 值小于时: r 值

几乎没有相关关系

弱的相关关系

有相关关系

强相关关系

极强相关关系

P 值只是证明这个相关在统计学上是否成立!!!

1,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检验才正确!

讨论: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2X2表时,必须要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

当样本有小于5的值R×C表时,将某两组合并,用pearson卡方检验。

不是说样本小于5

而是说:在R×C表中

理论频数不应该小于1,并且1≤T≤5的格子数不应该超过总格子数的1/5,若出现上述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a.增加样本含量,使理论频数增大;

b.根据专业知识,删除理论频数太小的行和列;或者将理论频数太小的行或列与性质相近的邻行和邻近列合并。

c.改用双向无序的R×C表的fishher确切概率法。

还有一点

四格表卡方检验的适应指标:(T为理论频数)

1。n≥40,且T≥5时用卡方检验基本公式。但是当p≈α应该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n≥40,但是1≤T≤5时,用四格表校正公式

3。n<40,或者T<1时,用fisher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4。四格表卡方检验的连续性校正仅仅用于自由度为1的四格表尤其是n较小时。

补充几点:

1. 关于P值:P值的大小并不是各组差异的大小,而是统计学差异显著性的大小。P值越小,说明得出各组没有差异的概率越小,越有理由说明各组存在差异(可以说,P值的大小反映了做出统计结论的“理由”的大小,而不是被比较的各组的实际差异的大小,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后,其差异的大小可直接通过各组的均数或率进行比较)。

2. 关于t检验和方差分析:katalyster兄上面提到的t检验及方差分析在某些时候不适用,实际上就是每种方法都有其应用条件,不服从正态分布当然不能用。对这样的资料首先可考虑变量变换(如抗体滴度等资料,为指数或幂次的关系,可用对数转换),如变换后,服从正态分布,可用上述方法;若还不符合,则考虑非参数检验。

3. 关于相关分析: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要看P值,而不是r值,r值用来说明相关关系的大小。当P<,才能讲两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再看r值,r值越大,相关关系越强,反之越小;否则,P>,不能讲两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r值毫无意义。

感谢kushuya, xiaoxiongzjh两位专家的补充和指正!之所以开这个专题,是真心想让初学者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

六,Logistic regression 分析

在判断某因子对疾病的危险度时常用的方法。

1,假设要判断某因子对疾病的危险度(OR),要了解这个OR是一个相对危险度,即是有某因子存在和没有某因子存在之间比较的OR值。

2,OR 和 RR 不一样,OR是在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中使用,RR是在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中使用。

3,假设要判断某因子对疾病的危险度,要在多变量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中校正一些混扰因素,如常见的年龄,性别,吸烟等等,并最后得出这个 Adjusted OR。但并不是说有了这些校正,我们就可以在实验设计上就不考虑这些混扰因素,相反,必须在实验设计上就把这些混扰因素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配平,光靠在多变量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中校正是不可靠的。

其它方法---生存分析 (Kaplan-Meier法+ Logrank法):

我们有时在临床研究只注意到了用这种方法分析与生存相关的研究,其实,在疾病复发上也常用这种方法!前者是以生---死为判别,后者则以复发---不复发为判别。

“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理论统一”的重大意义统计学家王见定教授指出:社会统计学描述的是变量,数理统计学描述的是随机变量,而变量和随机变量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统计学家王见定教授著有联系,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数学概念。王见定教授的这一论述在数学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发现,我们知道“变量”的概念是17世纪由著名数学家笛卡尔首先提出,而“随机变量”的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苏联学者首先提出,两个概念的提出相差3个世纪。截至到王见定教授,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人提出变量和随机变量两者的联系、区别以及相互的转化。我们知道变量的提出造就了一系列的函数论、方程论、微积分等重大数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而随机变量的提出则奠定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促进了它们的蓬勃发展。可见变量、随机变量概念的提出其价值何等重大,从而把王见定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变量、随机变量的联系、区别以及相应的转化的意义称为巨大、也就不视为过。下面我们回到“社会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统一”理论上来。王见定教授指出社会统计学描述的是变量,数理统计学描述的是随机变量,这样王见定教授准确地界定了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各自研究的范围,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这是对统计学的最大贡献。它结束了近400年来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以上五花八门种类的统计学的混战局面,使它们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由于变量不断地出现且永远地继续下去,所以社会统计学不仅不会消亡,而且会不断发展状大。当然数理统计学也会由于随机变量的不断出现同样发展状大。但是,对随机变量的研究一般来说比对变量的研究复杂的多,而且直到今天数理统计的研究尚处在较低的水平,且使用起来比较复杂;再从长远的研究来看,对随机变量的研究最终会逐步转化为对变量的研究,这与我们通常研究复杂问题研究转化为若干简单问题的研究的道理是一样的。既然社会统计学描述的是变量,而变量描述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绝非某些数理统计学者所云:社会统计学只作简单的加、减、乘、除。从理论上讲,社会统计学应该复盖除了数理统计学之外的绝大多数数学学科的运作。所以统计学家王见定教授提出的“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统一”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统计学界长期存在的低估社会统计学的错误学说,并从理论上和应用上论证了社会统计学的广阔前景。[2] [6][5]

医学论文统计学常见错误

计学,可以说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统计学的影响。但是很多人,即使受过统计学的正规训练,也会在不知不觉之间犯一些常见的分析错误。下面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统计研究错误。1. 参照组(Control group)那天我恰好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做《眼保健操对于保护眼睛有作用么?》。作者的观点是眼保健操没有什么作用,列举的证据是眼保健操在中国的学校里推行了50多年,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近视率大大上升了,而非下降。因此作者得出结论:眼保健操对视力有害。乍一看,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50多年前我们开始在学校里要求学生们做眼保健操。但是现在孩子们的近视率,则要比当时的那些孩子的近视率高出很多。但是如果就因为这个而得出眼保健操没用的结论,则是谬之大矣。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参照组。和建国初那时候的孩子们相比,现在的孩子由于功课压力,在室内花的时间(读书,做作业,上补习班等)大幅度增长,用眼的“诱惑”也大大增加,比如电视,电脑,手机等等。因此无论是否做眼保健操,现在孩子的视力肯定都不及当时的孩子。这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情况也类似。而这些国家都没有眼保健操。如果要真正研究眼保健操对于保护视力是否有效,那么就应该通过参照组来对比。研究人员应该找到两组情况类似的样本(比如同一个学校里的孩子)进行研究。这两组样本的区别除了他们是否做眼保健操以外,在其他方面越相似越好。然后通过一定时间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才可能得出更加客观和可靠的研究结果。1747年,苏格兰医生James Lind在一艘名叫Salisbury的船上成功的找到了治疗坏血病的方法:就是通过吃橙子和柠檬补充维他命C。而他找到该疗法的关键就是运用了参照组实验方法。坏血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坏血病的发病特征包括皮下出血(因此腿会变黑),极度疲劳,牙床腐烂,肌肉变软。长期出海的船员和海盗是坏血病的多发人群。James Lind使用的参照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在Salisbury这艘船上,Lind医生找到了12个坏血病严重程度差不多的病人,将他们两人一组分成6组。对于这6组病人,Lind医生给予了他们6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橙子,柠檬,苹果酒,醋和盐水等。后来Lind医生发现,食用橙子和柠檬的那组病人的恢复速度显然比其他组别要快很多,因此得出结论橙子和柠檬可以治疗坏血病。现在我们知道,橙子中的维他命C才是坏血病的克星。Lind医生通过参照组实验获得的这项重要发现,帮助挽救了成千上万的水手的生命。如果没有参照组这个重要的分析方法,Lind医生能否找到正确的解药要打一个大问号。当时,Lind医生一度怀疑坏血病的病因和啤酒有关。Lind医生观察到,每次船上的啤酒被喝光时,往往也伴之以坏血病的大面积流行。但事实上,啤酒喝光,和坏血病盛行,只是一个巧合而已。因为坏血病往往多发于长期航海旅途中,而在海上旅行久了,啤酒自然也会被喝完。如果不通过参照组方法去分析真正的原因,那么就可能得出啤酒能够治疗坏血病这样错误的结论。在我们阅读分析一些统计研究报告时,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要看该研究有没有参照组进行对比。如果研究只是比较了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缺乏参照组进行对照,那么该研究的结论就值得怀疑。2. 随机取样(Random Sampling)下面来讲讲“随机取样(Random Sampling)”这个问题。在现实中,我们经常面对的问题是,需要研究的样本量太大,无法收集到完整的数据。比如我们想要了解全国十几亿人的想法,或者想要知道所有沿海城市的中产阶级的消费偏好,等等。要想精确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随机抽取一些代表性样本,通过样本的表现来推测整体的特征。如何确保收集到的样本真正“随机”,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问题。在这方面有很多失败的例子可供我们学习。1936年,美国的总统选举大战在罗斯福(FDR)和兰登(Alf Landon)之间展开。在选举投票前,当时一家非常大的调查机构Literary Digest发出了1千万张明信片来收集美国人的投票倾向。在这1千万张明信片中,Literary Digest收到了2百万份回复。在这些回复中,绝大部分人都倾向于选兰登。因此Literary Digest得出结论:兰登将赢得总统选举。当时还有另外一家新成立不久的调查公司,名叫Gallup。Gallup没有Literary Digest那么大的预算。他们只是有针对性的选了几千个受访者做了民意调查,并得出罗斯福将会赢得总统大选的结论。

缺失值的处理:缺失值是人群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其处理方式的差异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偏倚,因此,详细报告数据清理过程中缺失值的处理方法有助于读者对潜在偏倚风险进行评价。例如,瑞舒伐他汀试验在统计分析部分详细说明了缺失值的填补策略,包括:将二分类结局中的缺失值视为未发生事件;将生物标志物和心电图测量中的缺失值进行多重填补(multiple imputation);为了证明缺失值处理的合理性和填补结果的稳定性,研究还比较了多重填补与完整数据(complete-case)分析的结果。2、数据的预处理:实施统计分析之前往往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对连续变量进行函数转换使其更接近正态分布,基于原始数据构建衍生变量,将连续变量拆分为分类变量或将分类变量的不同类别进行合并等。医学论文应报告处理原始数据的方法及依据,瑞舒伐他汀试验即在统计分析部分描述了对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对数转换。3、变量分布特征描述:确定统计分析使用的变量,并针对每一个变量的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是决定研究选用何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医学期刊虽然普遍对此提出要求,但作者往往套用常用方法,如:连续变量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否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分类变量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等。事实上,应根据研究设计类型、统计分析目的和数据特征选择恰当的描述方法。例如,CKB选择采用年龄、性别和地区校正的均值和率来描述人群分布特征,而非简单的报告连续变量的均数和分类变量的构成比。4、主要分析(primary analysis):指针对研究结局的统计分析,是研究论文的核心证据。因此,医学论文应详细描述主要分析的实施过程和适用性。在试验性研究中,应明确统计分析数据集、试验效应指标、相对或绝对风险及其置信区间的计算方法、以及假设检验的方法。

1 设计方面的问题

11 分组没有严格遵循随机化原则研究对象的分组与抽样离不开随机化原则,在足够样本的前提下,随机抽样,随机分组,明确交代随机方法,各组样本量、基本特征等。随机不等于随便,有的作者滥用随机,只要抽样或分组,一概冠以随机,不描述随机方法,把随意、随便当做随机,使研究结果不可信。

12 无对照组或不合理医务科技工作者开展研究的目的就是验证假设是否正确,没有对照,无法做出判断。有的论文无对照组,没有对比观察,所得结论没有说服力。有的论文虽设有对照组,但不是严格的随机分组,组间缺乏可比性,如非同期对照,组间性别、年龄、患病状况不一致等。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方面,两组例数要基本一致,否则没有可比性。

13 样本含量过少抽取恰当的样本量,结果才有可靠性。有些文章例数太少,这样抽样误差大,导致结果不可靠。研究对象变量标准差小的,样本可以小一些。观察计数指标的样本一般不少于20~30例,计量指标的样本不少于5~10例。有的作者仅仅观察了数例患者,就得出百分之多少的有效率,显然是不恰当的。

对于对比分析,样本太少得出的结果不可靠,往往随着样本量的增大而发生变化。

2 统计学处理不恰当在进行统计学处理时,首先要明白研究资料是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尽管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但仍有不少作者搞混了。先分类再计数的资料叫计数资料,如A组30例,B组32例,可根据研究目的计算出阳性率、治愈率等。测定某项具体数值的资料叫计量资料,如身高、体重、脉搏、血压等许多物理诊断和化验结果。在医学科研论文中,计数资料最常用的统计学方法是检验,计量资料最常用的是t检验。在研究设计时,就应根据研究资料的特点,决定假设检验的方法。在处理资料时,因均数和标准差是用来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和离散趋势的指标,可否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研究资料的分布特征,首先要看资料是否是正态分布,如果资料不是正态分布或者方差不齐时,应对资料进行转换处理,使其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后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达不到上述要求,用秩和检验。来稿中,不少作者不考虑适用条件,盲目使用t检验。造成统计学方法使用不当,结果不可靠。更有甚者,有的作者不分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乱用检验或t检验,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是无统计学常识或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有的研究资料数据庞大,只能在表格描述中用阿拉伯数字或特殊符号表示与比较对象的P值,如 P>005 , P<005, P<001,无法一一给出具体的P值。但有的作者既不交代使用的统计学方法,也不给出具体的P值,直接列出 P<005或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无统计学意义,使读者对无法判断结果的可靠性。正确的做法是写明使用的统计学方法,使用了什么统计学软件,如进行了校正检验。亦应说明。这才有说服力。

3 描述不严谨日常生活中对差异的判断与统计学上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主观上感觉差异不大,而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可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观上感觉差别很大,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可能有统计学意义。有相当数量的作者,在描述统计学结果时,常用差异显着或差异非常显着,易与日常生活中差异的概念混淆,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为确切。

我们把检验水准设定为 a=005时就是以 P>005为界值,一般以 P>005, P<005, P<0O1 3个档次描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即可,有的作者出现 P<0001,以强调差异的显着性。有的作者用 P>O01或 P<01来表示,是错误的, P>0O1既可能是 P>005,也可能是 P<005,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4 统计符号使用不规范统计符号使用不规范是论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把卡方检验中的 写成x或x2,丢掉平方或把希腊字母x写成英文字母x;把均数±标准差( ±s),丢掉z 上方的一横,既影响论文质量,又影响阅读效果。

5 统计表格不规范统计表格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格是否符合统计学要求,对论文有重要影响。常见的问题有:

① 无表题;

② 表题过于简单或过于繁琐。不确切;

③ 横纵标目倒置,不符合语法规律;

④ 标目层次过多;

⑤ 线条太多。甚至左上角有斜线;

⑥ 表内同一栏目数字不对齐,小数点后位数不一致。

表题如同文章的题目,简明扼要,字数控制在15个字以内。表格左侧的标目叫横标目,相当于汉语的主语,表明相应横行内数字的涵义;纵标目位于表格的上方,相当于汉语的谓语部分,说明表格内相应纵行数字的'涵义。

主谓语倒置是统计表格最常见的错误,一般情况下主语做横标目,谓语做纵标目。统计表用三线表,即顶线、底线和隔开纵标目与表内数字的横线,必要时可在纵标目下加辅助线,其余线条一概省略。

统计表格和文字叙述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能用简洁的文字说明的,一般不用表格,文字描述不要和表格内容完全重复。表格要简洁明快,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不要变成数字的堆彻。出现统计表前,要用简要文字描述或强调主要发现,不要把文字叙述放在表格后。

6 使用统计指标不当常见的问题是率与构成比、发病率与患病率、死亡率与病死率等的混淆。

61 把构成比当率构成比是说明事物或现象内部各构成部分的比重,构成比表示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比重或分布,单位为%,各组成部分之和应为100%。计算公式为:构成比=某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同一事物各组成的观察单位总数例如2011年某市围产儿死亡总数为18例,其中死胎7例、死产3例、新生儿死亡8例。其构成比分另0为3889%、1667%、4444%。

率为表示某种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万或/lo万表示。计算公式为率=某时期内某现象实际观察单位数/同时期内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如共检测568名5~7岁儿童,患龋齿儿童314人,检出率5528%。

构成比和率都是相对数指标。有一篇题为某年某地区4种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经数据处理后,作者认为,4种传染病的发病率依次为痢疾5453%(1546/2 835)、肝炎1619%(459/2 835)、乙脑921%(261/2 835)、流脑689% (569/28352007)。该资料是构成比,不是发病率。作者犯了以比代率的错误。

62 发病率与患病率发病率是指观察期内(年、季、月等)新发生某病的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强调在观察期内的新发病例数,常以‰、/7/或/lO万表示。其计算公式为:某病发病率等于某年(期)内所发生的新病例数除以同年(期)平均人口数乘1000%o。例如某地某年年平均人口数为2500人,白喉发病28人,该地白喉年发病率为1120%0。而患病率则指观察时点的某病的现患病例数与该时点人口数之比强调的是该观察时点上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情况,常以百分率表示。有人调查16 875人,其中男性8 674人,沙眼患者7 632人,发病率为8799%;女性8 201人,沙眼患者6 210人。发病率为7572%。这样的结论当然是错误的,其所描述的结果应该是患病率。

63 死亡率与病死率这也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指标。某病死亡率是观察人群中某病的死亡频率。常以‰、/万或/10万表示;某病病死率是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一般以百分率表示。前者反映人群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后者反映疾病的预后。部分作者常将某病住院病死率误为某病死亡率。如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情况分析一文中报道,颅脑损伤32例,死亡20例,死亡率为625%;严重心衰26例,死亡9例,死亡率为346%;严重肾衰竭18例,死亡11例,死亡率为611%。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是将住院病死率误作死亡率来讨论。

我们在编辑医学论文中经常会发现存在这样那样的统计学问题,致使文章质量下降,甚至无法刊用,十分可惜。提高统计学应用水平,减少统计学差错,是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共同的责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选择正确的统计学方法,对提高科研水平,确保论文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