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杂志网陈晓永简历

发布时间:

医学杂志网陈晓永简历

Mrt Chen

Chen Xiao yong

xiaoming chen

医学期刊编辑陈衍简历

陈衍,职业教育学者,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1,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评价研究院副院长2,《职业技术教育》副总编辑,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3。在《教育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多部。已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获评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理论研究奖。

岭南医学杂志陈晓辉

李宏伟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男 临床医学专科毕业,先后在广州医学院,汕大医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读书及研修。从事内科、精神心理科临床诊疗工作28年。对各种重性精神病、难治性精神病、儿童及老年期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心理及行为障碍,酒及毒品成瘾,药物依赖,有较系统的研究及较丰富的诊疗经验。业务专长:精神—心理科、心理咨询科门诊时间:周三上午门诊地点:二楼心理咨询室。林和文精神科主任医师男 197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后从事精神科专业,曾在上海、广州等地进修内科、神经科、精神科。专业基础扎实,技术熟练,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脑功能失调、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等具有丰富的临床试验,善于应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结合中医中药及心理治疗,疗效显著。曾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获汕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次,负责市立项课题一项。业务专长:精神科 心理科门诊时间:周一至五上午门诊地点:二楼精神科诊室。高镇松精神科主任医师男 1990年广州医学院毕业后从事精神科临床专业,2001年就读汕大医学院在职研究生(医学硕士)。曾在广州中山医进修内科、神经科、精神科。基础牢固、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对精神分裂症、心理障碍、脑功能失调、社会适应困难、学习技能障碍、神经症、情感性障碍、脑器质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有专长,在精神生化、精神药理、医学心理、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等方面有较高造诣。对精神病人的智力和血液流变学方面有深入地研究,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获汕头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获省市立项课题6项,是市管优秀专家,市优秀拔尖人才,兼任汕头市精神科学会常委。业务专长:精神科 心理咨询、精神疾病司法鉴定门诊时间:周二、三上午、周四门诊地点:二楼精神科诊室⑶、心理咨询室李植荣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男 汕头大学医学院毕业。1976年起从事普通内科临床工作,1979年起从事精神科专业。曾在南京、上海等地接受专科培训,基础扎实,技术熟练,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精神病理学及司法精神病学临床经验丰富。热心于精神医学的科研及精神卫生的科普宣传,成绩突出。是中华临床医学会常务理事,《健康心理学》杂志特约编辑、《精神卫生通讯》通讯员。业务专长:精神科 心理咨询、精神疾病司法鉴定门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五上午门诊地点:二楼精神科诊室李清渠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男 196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后分配武汉职工医学院从事内科、神经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86年调至汕头市中心医院从事神经内科工作。曾任中华医学会汕头分会理事,汕头市神经内科学会常委。对头痛、癫痫、急慢性腰腿痛,神经症较有研究。现受聘于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工作。业务专长:神经内科门诊时间:周一、二、四上午,周三下午门诊地点:二楼神经内科诊室陈文辉内科副主任医师女 1974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内科、儿科医疗工作。曾先后在北京进修心血管内科,消化性内科专业,在本市中心医院进修中医专业。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类内儿科疾病,尤其对内科心脑血管病、消化 系统疾病、糖尿病、甲亢等以及小儿疾病有丰富经验。中医:、伤寒、湿症、痹症、血淤,虚症等 的治疗有丰富经验。业务专长:内科门诊时间:每周1-5 上午下午门诊地点:二楼内科诊室毛应然儿科副主任医师男 197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从事内、儿科工作三十多年,对儿科疾病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任湖南省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德市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94年调入本院从事内儿科工作,是汕头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实用儿科杂志》通讯员。业务专长:儿科 内科门诊时间:周一至五全天(除周二、三上午8:00-10:00外)门诊地点:二楼儿科诊室陈政雄 精神科主任医师男 1968年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978年起从事精神科专业。曾在上海、北京等地接受专科学习,专业基础扎实,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在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医学心理、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学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是市管优秀专家、拔尖人才,兼广东省精神科学会委员,《岭南精神医学杂志》编委,汕头市医学会理事,市精神科分会顾问。业务专长:精神科、心理咨询门诊时间:周二、三上午门诊地点:二楼精神科诊室罗明强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男 1982年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医疗系 本科毕业,1985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进修临床精神医学及心理治疗,至今20多年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治疗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疗效显著。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及药物治疗、人格与精神障碍的关系、司法精神医学等有较系统的研究。擅长对失眠症、心境障碍(抑郁症等)的诊治。研究方向:健康人群精神卫生指导与管理,精神疾病的家庭康复与重返社会,是该项目省立项课题负责人,已获市立项课题2项,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是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省残疾人康复协会精神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兼任汕头市医学会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是市政府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业务专长:精神科 医学心理门诊时间:周一、三上午,周五下午门诊地点:二楼专家诊室吴民吉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男,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曾先后到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广州市脑科医院、广州金太阳康复医院等地进修临床精神医学、心理治疗、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等,基础扎实,技术熟练,擅长治疗老年精神疾患、神经症、癔症、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研究老年人的精神卫生问题,对药物依赖的诊治有较系统的研究,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业务专长:精神科、心理咨询门诊时间:周四上午门诊地点:二楼精神科诊室郭婵娥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女 1976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临床专业。1981年至今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对各类精神障碍,特别是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的诊断,治疗有效丰富的临床经验。业务专长:精神科门诊时间:周四下午门诊地点:二楼精神科诊室陈鼎盛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男 1975年毕业于广东省汕头地区卫校中医专业。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能熟练地应用中医理、法、方、药对中医内科、儿科、妇科疾病如温病、暑病、感冒、眩晕、汗证、血证、头痛、肝胆病、消渴病、心血管病、疑难杂症、癫狂痫证(精神文明病)进行辩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积累较丰富的临床试验。业务专长:精神科 中医 内科 儿科门诊时间:周一、三、五上午门诊地点:二楼精神科门诊陈伟达内科副主任医师男 1966年7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本科学历,能熟练掌握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脑病哮喘、慢性支器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急慢性肾炎、甲亢甲状腺囊肿、糖尿病、痛疯、关节炎、红斑狼症、癫痫、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业务专长:内科门诊时间:周1—5全天张兰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女 1974年毕业后,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曾先后在湖北医学院及全国组织的不孕不育症培训学习。精通妇科、产科业务,擅长妇科炎症,妇科肿瘤的临床治疗,对产科优生、优育,产后保健有较深的研究。业务专长:妇科炎症、妇科肿瘤、产前、产后保健门诊时间:周三上午(其它时间在五楼妇产科住院部)门诊地点:二楼妇产科门诊

孙益红1966年10月出生,江苏省建湖县人。1994年获原上海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副教授,2002年起担任普外科副主任,200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擅长普通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和规范化手术治疗工作,尤其是对胃癌、大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业译文20余万字,参与编写学术专著两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2项。2012年被评为中国名医百强榜百强名医。目前担任中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创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消化外科》杂志特邀编委 。秦新裕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目前担任中山医院党委书记,2000年被学校确定为外科学科带头人。秦新裕医师1975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81年上海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上海欧美同学会理事兼医务分会副会长,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药物评审委员。 他还担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和中国临床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临床外科杂志、外科年鉴(Annual of Surgery)中文版等杂志编委。共发表论文220余篇。曾主编《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参编《实用外科学》、《现代外科学》、《胃肠外科学》、《胃肠动力学》等著作。 秦新裕医师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次。1998年被列为上海市百名跨世纪医学科技人才。主要从事普外科、胃肠外科、胰岛移植、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研究,擅长胃肠道肿瘤和各种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目前负责的在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2项、上海市百人计划课题1项等 。

陈永灿医学论文

数字图象和PLIF技术及其测量射流浓度场的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搞好中青年教师接班,提高水力学教学质量,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1998)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1997)流体力学教学,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996)潮汐流动中污染物垂向排放的整区计算模型,北京市水利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996)感潮河段混合输移特性研究与应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感潮河段混合输移特性研究与应用,清华大学基础性研究成果奖(1995)清华之友-优秀青年教师奖一等奖(1994)、二等奖(1992、1993)非恒定流中污染混合区计算方法研究,清华大学基础性研究成果奖(1992)应用于双曲线方程的变区域有限元法,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应用于双曲线方程的变区域有限元法,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论文一等奖(1988)

陈永红医学论文

儿科是全面研究小儿时期身心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综合医学科学。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科医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医学生在儿科实习过程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由学生转变为一个准医务工作者的关键时期。儿科面对的是患儿及其家属这一特殊群体,医疗环境相对复杂,儿科实习除了注重医学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培养外,还必须注重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医学生;实习;儿科;素质教育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职业道德和临床技能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如何让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锻炼,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培养合格临床人才,这就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的实习是医学生实习的重要阶段之一。儿科面对的是患儿及其家属这一特殊群体。除了应注重医学生的临床知识与临床技能的培养外,还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及法制观念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下面就临床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浅谈如下。

一、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是做好事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面对的是生命,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应意识到这沉甸甸的份量和治病救人这一职业的崇高神圣。尤其是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伤害,如何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心智和体格健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儿科医生的责任重大。在工作中,我们要秉着对病人生命、健康绝对负责的态度,力争做一名让病人信任并愿意托付生命的好医生。爱心,即同情、怜悯之心。做医生首先要有爱心,要时刻为病人着想。尤其是儿科医生,总是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们对孩子的爱,应不逊于孩子家长,看到孩子们生病,他们也很难受,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呵护、帮助患儿,尽量减轻患儿的痛苦。他们付出很多,即使常常不为家长所理解,他们也无怨无悔。特别是对于新生儿,见到他们那么弱小,还要和病痛做着顽强的抗争,会使我们医务工作者悠然产生无限的怜悯和母爱之心。我们经常说,病儿们除了需要补充维生素A、B、C、D外,还需要一种更高级的必需维生素――I(爱),对于他们的一声呻吟、一声哭叫,医护人员都应以母爱之心给予回应,给予安抚。这样才能使疾病更快地去除。一个富有爱心的医生才是一个受欢迎的医生,才是一个负责任的医生。而这对儿科医生来说,却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所谓耐心,是指不急躁,不厌烦,能坚持完成一件可能十分烦琐的事情。由于儿科实习中,面对的患者大多数是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痛楚的幼儿及过度紧张患儿病情的家长,这就要求医生在病史采集中一定要耐心倾听,并快速、准确地收集患儿的起病因素、病情进展、诊疗经过及治疗效果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有时因患儿家属过度紧张,会提供一些与病情无关的信息,这就要求医生应迅速而巧妙地引导家长,切忌粗暴的打断。在儿科,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面对哭闹的小病患们,儿科医生从来没有丝毫厌烦,他们一边给孩子听诊,一边轻声细语地安慰他们,有时候还拿起桌面上的小玩具给孩子们玩,让他们能够转移注意力,方便自己看病。在临床实习中,必须教育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贴心服务。心存仁爱之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及无私的爱心去治疗每一位患者。

二、良好的沟通能力

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益发突出,加之某些媒体不切实际的报道,医务工作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医患关系不协调,使得医患双方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产生的实质就是缺乏沟通。如何引导医患双方走向良好的发展轨道,重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配合的医患关系,是当前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医学生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也是医学生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认清医疗形势,改变服务观念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沟通在整个医疗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医疗执业环境每况愈下,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医疗纠纷不断,医患矛盾恶化,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广大工作者的积极性,还影响到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疗质量,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长此以往,不利于医疗事业的长足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患之间的关系已变成一种契约、合同及法律关系。在当前医疗体制下,患者从以前的被动就医,到现在的主动择医,患者似乎成为医方的衣食父母,鉴于这种特殊关系,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打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个人形象也就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举止得体、衣冠整洁、温文尔雅,体现了一个实习医师的良好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和职业形象。提倡使用礼貌性、安慰性和鼓励性语言。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可见语言交流在与病患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另外,雅观自然的姿势、轻柔娴熟的动作配合友好、和善的表情,都会令患儿及其家属感到亲切、舒心。以良好的形象面对病人,会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亲切感、信任感,这样也才能在患者中树立医疗行业的良好形象。

(三)学会倾听,把握技巧

倾听,是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一步。在儿科,面对的更多的是过度着急、紧张的父母,因此,学会倾听就变得极为重要。多听家长说几句,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检查、医疗费用情况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对患儿病情的认知程度,这不仅是诊治患儿的第一步,更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时机。当然,在倾听中一定要把握技巧,努力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三、培养法制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病人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增强,体现在医患关系方面就是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儿科面对的是患儿及其家属这一群体,且儿科病情变化快,家属关注度很高,很多家属过分紧张、着急,医患沟通中如果缺乏耐心,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作为儿科医生,更应该增强法制观念,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更加严谨、规范。作为教学医院,应加强管理,通过教学、讲座、学习竞赛、临床带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医学实习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尊重病人的权利,维护患者的利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塑造临床实习医师的良好形象。

总之,医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包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责任心,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同情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业务技术上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还有工作时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等。对于儿科医生来说,更需要我们有母亲般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同时,新的形势要求医生必须转变服务观念,讲究服务艺术,特别是善于为患者着想,将亲切、和蔼、宽容的态度和规范的语言融会在诊疗服务中,赢得患者的理解和信赖,树立良好的形象。目前,医学教育已进入到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阶段,因此,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医学人才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乐,周英.浅谈新生儿科临床实习的教学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1):98-99.

[2]阎樱.关于儿科临床实习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5):589-591.

[3]徐美玉,赵建美.加强儿科实习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70-2372.

[4]许佩群,许双虹,罗坚,等.如何培养实习医生与病人沟通的能力[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3):

[5]熊晖,陈永红,王玉燕,等.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907-909.

浅谈儿科临床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摘 要]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医学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在儿科临床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到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 为其执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儿科;临床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儿科学是一门涉及多系统、综合多病种的临床学科。儿科医学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医学学科,其病种繁多,跨年龄阶段大,亚科分类多,工作量大;病儿不能表述主观体验,家长护子心切,容易激动等特点使儿科临床医学生无所适从,这对儿科临床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儿科临床教学中,不仅仅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更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1 打好临床基础知识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谈不上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儿科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采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书本上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学生有了扎实的临床专业理论知识,可结合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外语等现代知识学习的工具和手段,培养自身探索前沿科学知识的能力,并提高综合素质。举办儿科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比赛等,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儿科医学知识掌握,以达到培养有牢固的医学基础,有创造和开拓的能力,有对实际工作较强适应能力,并具备一定综合科研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之目的。

2 培养儿科临床思维能力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儿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既有医学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在指导学生进行临床病例分析时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病例的导人和问题的设置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并使学生面对真实病人,研究病因、病理、诊断、治疗。使学生们由原来的只听、只看,变成去寻、去学、去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例如,针对婴儿腹泻的病例讨论,首先让学生复习课堂理论,多方面收集有关资料,明确婴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再让学生到临床查看患儿,由学生独立完成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直观地掌握由于腹泻导致的不同程度脱水患儿的临床表现,并根据临床表现制订出科学的补液方案,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有机结合。

3 提高儿科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注重实践,培养正确的临床诊断方法在临床带教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儿科临床医学生学习具备了基础理论知识,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己有所了解。当一位新病人人院后能迅速做出诊断,为什么做这样的诊断,它和临床、基础理论是否相符,它应与哪些疾病鉴别,给出诊断依据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激发儿科临床医学生学习热情。儿科临床医学生对儿科临床医学生学习是医学生将在校所学过的理论在毕业学习中进一步吸收、消化、理解的过程,是为今后转人社会、参加工作打下一个坚实、较好基础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和环节。临床实习时,带教教师要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工作伙伴关系,多与实习医生交流,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肯定,充分尊重实习医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4 尊重病人,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儿科临床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医疗实践取决于在尊重病人前提下,医生、病人和病人家属之间的相互理解。要得到病人的理解信任,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医德,要尊重病人。医德是医术发挥良好作用的基础,是指导和支配医护行为的灵魂,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冈。我们提倡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病人的角度,把病人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尽自己所能为病人解除痛苦。另外指导他们勤查房,应用人际沟通的技巧,多与病人沟通,注意倾听。通过与病人交谈,能深人了解病人及家属,同时能介绍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和保健知识,使病人及其家属能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接受医疗方案。

5 培养儿科临床医学生的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其综合能力

临床医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病人,而这种服务需要在与其他医生、护士的协作中实现。因此,良好的医生与患者交流、医生与患者家属交流以及医生与其他医生、护士的交流有助于双方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愿,协调双方的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在儿科临床医学生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的培养他们交流能力,学生必须从个人形象、行为举止、说话技巧、倾听技巧等人际传播要素的各方面全面提升自己。在教授过程中要求医学生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提高了学生的医患交流能力。

6 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向学生强调循证医学思维的意义和重要性。所谓循证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以最新的系统研究结果为主要依据,而不能单凭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或依据零星文献上研究报告来处理病人。循证医学不盲从经验,也不完全排除经验,它通过系统观察获得临床经验,并依照系统,严谨的研究和医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以科学依据、平均数据、安全性、有效性和预后终点来评价疗效。在儿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医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围绕这几个方面训练学生:提出患儿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评价资料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将研究的结果指导患儿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丁宗一.儿科医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3) :161-165.

[2] 宋艳秋,袁长吉,刘小玲.等.毕业实习中加强医德教育的探讨[J].医学教育,:33.

[3] 伟桂姬.规范带教程序提高儿科临床实习效果[J].中国高等教育.2009,2(5) :92-93.

[4] 刘理.祝火盛,杜华.加强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 12 (3): 97-9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