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大班幼儿科学主题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

大班幼儿科学主题探索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探究性教育活动引领幼儿走进科学世界教学论文

摘 要: 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幼儿园探究性教育活动的实施能充分体现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也能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从而引领幼儿步入科学领域的殿堂。

关键词 :科学教育;探究活动;教育活动

幼儿的科学活动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探索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试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一、抓住机遇,引导观察,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究行为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幼儿与生俱来就有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听到声音会左右张望,看到灯光会目不转睛地注视,无论拿到什么东西都会折腾半天,遇到小水洼会用脚踩一踩。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无意识的活动中,他们逐渐获得自己关于世界的初步的感性认识,获得有关世界简单的知识。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他们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对象,一经发现,随时组织幼儿观察,教师要顺势诱导,提出有兴趣的问题,引起幼儿强烈的探知欲和好奇心。

二、巧设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幼儿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在日常的活动中如何操作,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活动中去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地安排。因此,在开展科学活动时,教师要因地制宜,不拘泥于形式,不受教材的制约,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要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成为科学实践的主人。不仅让幼儿看、听、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深入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做中学”的乐趣,培养一定的操作能力和探究科学的情感。

1.通过变魔术的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思维以无意识为主,做事缺乏目的性,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心,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巧思妙想,设计新颖,把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情科学化,攫住幼儿的心神,才能引导幼儿不自觉地走进科学。

2.运用惊险的手法扣人心弦

幼儿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遇事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探个究竟。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个特点,在科学探究中,应用科学的原理,设计一些“惊险”的实验,对幼儿的心理形成外在的刺激,让他们感到科学的伟大与神奇,从而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以幼儿自由探索为主,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

设下疑问,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科学现象,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现科学道理。让幼儿带着新的疑问,继续探索、对比,寻求答案。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三、由已知到未知,适度点拨,推动幼儿探究的深入

幼儿是科学活动中的主体,由于受到年龄和生活知识的制约,动手操作能力差,认知能力低,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至关重要,教师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着促进和转化的关键性作用。教师是点拨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点拨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忌越俎代庖。引导能够使幼儿从“接受学习”式变为“发现探索”式学习。鼓励幼儿大胆地运用原有经验进行猜想,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并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获得的信息和同伴共同交流分享,调整自己的认识,也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幼儿对科学的深入探究。

四、及时评价,强化幼儿的探究热情

评价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科学活动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评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读懂每个幼儿的心声,抓住幼儿喜欢夸奖的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给予夸奖。当幼儿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话时,都无一例外地兴高采烈,表现更热情、更积极。教师的评价不是为了增添幼儿所谓的成功的喜悦,其实,评价的目的远不止于此。我认为,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教师评价的目的应该是这样的。

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教师的评价应当如实地体现出这些差异。尤其是那些动作、语言欠发达的幼儿,要特别引起关注,经常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他们的实际为立足点,即使是在教师眼里再拙劣的作品,也许是幼儿最好的作品,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索活动,成为活动的主人。

幼儿园探究性主题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它的开展真正注重了幼儿的自主发展,注重了活动的生成性,同时也能让教师更接近幼儿,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培养教师灵活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技巧,使幼儿更热爱科学,从而引领幼儿步入科学领域的殿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小班幼儿科学探索论文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幼儿探索精神

[论文摘要]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教师要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还可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数学教育归为科学大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与要求上:提出为幼儿在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的问题,等等。ピ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开展数学探索活动,提高幼儿数学素质呢?

一、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备可探索性。数学教育内容具有可探索性是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可探索、可猜想的因素,应提出需要幼儿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还应该有多个答案,为幼儿提高较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以培养幼儿的数学修养。

例如,幼儿用同一数目、不同大小的石头排队,排好后他发现,两队的长短竟然不一样;数目一样多的,怎么排成队后会有长短呢?经过仔细观察比较,他发现,个头大的石头占的地方大,排的队长,而个头小的石头占的地方小,排的对就短。在这一活动中,通过探究发现,他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对物品排队,队列长短不仅与数目有关,还与物品本身体积的大小有关。又如,图形接龙游戏,该游戏的规则是相接的图形具有两个相同点。幼儿玩这游戏,可以选择的答案很多,这样的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很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

二、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基于此,教师可将数学教育活动融入游戏中,借机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在各类游戏中,幼儿对角色有些的兴趣很大,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游戏,参与的人很多。于是,教师可在教室内或走廊等地创设“超市”、“医院”等活动区,并在活动区内投放相应材料。在众多角色游戏中,超市游戏以其玩法多样、与幼儿生活的密切性而备受幼儿特别是城市幼儿喜爱。教师可着重在超市游戏中,挖掘幼儿可探索性的'东西,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如幼儿扮演顾客或营业员,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认识到物品的不同价值,增强了对货币的加减换算能力。如果扮演营业员,她还要将各种不同的商品进行分类,这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幼儿将商品按不同分类标准来分,如服装,既可按上衣、裤子、外套来分,也可按男装、女装来分,还可按季节、颜色等来分。在幼儿分类时,教师还可结合序数、空间方位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巩固复习和进一步探索,如要求幼儿将冬季衣服放在第二排的左边。

在玩结构游戏时,教师也可启发幼儿进行数学探索性的活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让幼儿搭一堵围墙,启发幼儿“看谁在搭围墙时能将积木按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搭建,并且要求外观好看。”幼儿可按大小、高矮、颜色进行单一或复合组合,搭的方法自然就会多种多样。

三、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比如,学习5的组成,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具,使幼儿在操作中领会5的分解与组合。教师提供幼儿一个盒子,里面有5个瓶盖,幼儿手拿盒子,上下摇动,盒子里的瓶盖就会出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现象,幼儿数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各有几个。多摇几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还可以在盒子里划一条线,盒子里放5个纽扣,幼儿将全部纽扣拿在手里,离盒子一定高度,然后松手,数数线的左边有几粒扣子,右边有几粒,多次尝试。也可直接让幼儿用手拨动纽扣,看有几种分法。这类教具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容易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总数与分出的两个部分数之和是等量关系)、互换关系(部分数位置交换,总数不变)、互补关系等。

又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让幼儿仿编应用题,如说一件可以用3+2表示的事情,幼儿编的题目五花八门,有的幼儿一个人可以编好几个。通过幼儿口述应用题的仿编,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以上众多做法,一般不是专门或者说不是特别针对孩子的探索精神而开展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进行专门训练、有意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在大班后期,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现在有几个桃子》,有三张图: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手拿5个桃子,盘子里有7个桃子。教师将三张图进行不同顺序排列,引导幼儿讲述图意。如:

(1)个桃子b.小朋友手拿桃子个桃子表示意思: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又拿来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

(2)个桃子b.小朋友手拿桃子个桃子表示意思:原来盘子里有7个桃子,小朋友拿走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4个桃子。

(3)a.小朋友手拿桃子个桃子个桃子表示意思:小朋友拿来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原来盘子里有4个桃子。

其他变化就不再叙述。

教师将3张图片作不同的排列,目的是引导幼儿感知物体数量变化的过程及关系,并能根据排列顺序,学习讲述图意,既可以编加法应用题,又可以编减法应用题。这种做法有一点类似语言教育的排图讲述(图片顺序可变换)。

又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还可以倒过来解算式。如5=?(1+4,2+3,3+2,6-1,7-2,……)这样的训练,难度有点大,但对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很有帮助。

再如,在进行几何形体教育时,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变化图形,让幼儿去探索。如教师给予幼儿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画纸,“小朋友想一想,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将它变成梯形?”于是,小朋友通过思考和操作,想出了很多种办法:剪掉一个角;从中间斜着剪开;用折的办法……教师又提问:将梯形再变成长方形呢?幼儿继续探索。

总之,教师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数学活动,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探索。

论文大班幼儿科探区

浅谈区角游戏对幼儿素质教育的作用论文

所谓区角游戏就是幼儿在游戏区进行的某种特定的活动,包括角色区、积木搭建区、玩沙玩水区、语言阅读区、美工区、操作区、科学探索区、自然角等。区角游戏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此区角活动的创设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幼儿园整个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区角游戏究竟对幼儿素质教育有什么重要影响呢?

一、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与同伴交往。”为了满足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教师、家长和幼儿一起动手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制作出各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活动材料投放到科学区,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操作灵活、内容丰富多样的探索区域。例如,用废旧布料和纽扣做成的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布板”,幼儿可以把10个数字任意组合成一个算式,然后再找出得数;“给火车箱编号”,在一列火车的车厢上面间隔一节标出数字,让幼儿根据教师给出的数字按顺序给火车箱编号;“插鱼鳞”是让幼儿看鱼头上教师设计的数字给鱼身上插鱼鳞等。科学区角游戏活动既培养了幼儿的计算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拼蝴蝶”是让幼儿给漂亮的蝴蝶配上翅膀,而且还要求幼儿配成的.蝴蝶身子和两个翅膀是一组相邻数。这个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幼儿对相邻数的兴趣、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喜爱。“扑克牌插卡”:幼儿按照扑克牌上的数字或图案数量,将相应数量的卡片插在扑克的边缘,插的过程中可以按无规律的方法插,也可以按颜色有序或图形有序的规律进行拼插,这样能提高幼儿的点数能力。

教师还可以在大水盆旁边准备一些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哪些东西放到水里沉下去了,哪些东西放到水里浮在水面上,怎么做才可以使浮在水面上的东西又沉下去,等等。教师利用幼儿喜欢的具有开放、自由、自主特点的材料,充分体现了《刚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整体性、综合性、自然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的教育原则,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枯燥的科学教学活动镀上了一层兴趣的色彩。因为在科学探索区,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并能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去操作探索,所以它深受大班幼儿的喜爱,也越来越成为大班数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把数学教学的内容用这种特殊的区角方式展现在幼儿面前,既丰富了教室的环境布置,又发挥了它的教育功能,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了特殊的作用。由于科学区角材料的创设、投放的指导思想都是以幼儿为出发点,迎合幼儿兴趣,适合幼儿特点、渗透环保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区角活动的特色,因此深受幼儿喜爱,并对科学教学活动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二、培养幼儿语言交流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刚要》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利用图书和绘画,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阅读和书写技能。”在语言区,幼儿利用翻阅绘本,再把自己理解的故事内容讲给同伴听,从而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给幼儿亲自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增长知识提供了一个有利平台。在语言区,幼儿还可以利用头饰、手偶等材料来表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例如,小兔乖乖、开心娃娃家、小小美发屋、娃娃医院、蔬菜超市、快乐小吃吧等。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主分配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用自己的语言在活动区反映现实生活。为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教师也可以配合幼儿的需要扮演角色,和幼儿一起游戏,以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幼儿最喜欢和教师一起玩游戏。这样,给幼儿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够在兴趣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锻炼幼儿团结协作、互助交往的能力

现在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相对来说比较自私、任性、霸道,什么玩具都喜欢据为己有,同伴之间也不知道分享和合作。搭建区利用积木、酸奶盒、易拉罐、纸盒、玉米瓤等进行的建构游戏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空间知觉,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的空间想象力,而且大型积木的搭建需要几个或者一组幼儿合作才可以搭建成 “大花园”“大庄园”“城堡”等大型建筑。例如,大型积木搭建区,四五个幼儿分工进行“建造大城堡”,有的“盖房子”,有的“建花园”,有的“砌墙”,有的“造门”。当一座“雄伟的建筑群”出现在他们眼前时,他们开心地在一起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对自己的杰作还倍加呵护,尽心维护着自己的“城堡”,不让其他幼儿搞破坏。所以,幼儿搭建、拼插玩具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互帮友爱的过程,从小培养同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良好品质。

四、区角游戏可以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所有的幼儿都喜欢玩玩具,特别是一些色彩斑斓的可以随意拼插的小型玩具,更受幼儿的喜爱,因为这些玩具体积小、轻巧,幼儿玩起来得心应手,想怎么拼插都可以。因此,玩拼插玩具既可以打发幼儿多余的课间时间,使他们在学习之余不至于感到无聊,又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一些看似简单的玩具,在幼儿丰富的想象下,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例如,两三个圆形插在一起就会变成“一朵花”几个娃娃图形拼在一就变成“手拉手,齐步走”“排排队,做早操”等。这样既发挥了幼儿想象力,又锻炼了幼儿的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意义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不易开展,它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各方面能力要求较高,整个活动场面教师不易把控,这导致很多幼儿园更愿意着力发展语言、艺术等传统的、反响热烈的领域。科学区角游戏的出现可以缓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颓势,科学区角游戏将科学教育寓于科学游戏之中,情节性、趣味性更浓,能引发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习惯,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二、科学区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我们要结合《大纲》要求和《指南》精神,结合幼儿的年龄和认知规律来制定活动的目标,活动的设计、材料的投放都要围绕目标进行。内容的选择上要新颖有趣,贴近幼儿生活,如磁铁特性、摩擦起电、水的浮力等。三、关于科学区的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宽松、自由、合理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教师要在语言上让幼儿感觉放松,运用语言帮助幼儿将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升到抽象逻辑。在区域活动这个游戏的平台上,幼儿可以增长知识、获得经验、学习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积极尝试、努力探究的好习惯。四、关于科学区的材料投放材料是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游戏主体间互动的基础和媒介,在区角游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幼儿感兴趣、有目的、可操作、有层次、能变化”的原则,此外,科学区角的材料尽可能自然,可以是身边易得的、卫生的、安全的、可利用的材料。材料的组合要关注幼儿的核心经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幼儿“最近发展区”,方便幼儿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此外,科学区角应投放不同的辅助材料,用于促进幼儿的思维发散,如摩擦起电的实验,除了提供玻璃棒、碎纸屑、毛巾外,还应提供毛线、丝绸布等,让幼儿探索不同材料摩擦玻璃棒能否起电。五、科学区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应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究,教师的指导策略可分三步走:第一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让其主动探索;第二步,教师采用“等待”、适时“点拨”、巧妙“引导”等手段,推动幼儿深入探索;第三步,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强化幼儿的探索兴趣。

探究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为了使幼儿园大班的学生能够快乐地成长,现在大部分幼儿园都认识到了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已在各自校园内开展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创新型、挑战型的区域活动。但是在设置区域活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指导能力较弱、区域活动内各种器材的投放和准备不合理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幼儿园应加强区域教学方面的研讨,积极改善区域活动方面的问题,给幼儿园大班的学生一个快乐的学习天地。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大班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和探索的活动。幼儿园区域活动不单单是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还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也是能够促进幼儿快乐成长的有效方式。然而,这种能促使幼儿快乐成长的学习方式在当前的幼儿园里实施起来却是难上加难,给教师带来烦恼,需要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幼儿园大班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幼儿园大班的学生相对于中班和小班的学生来说,独立性和自主性比较强,基本能够独立地在活动区域内自由的活动,也能和其他小伙伴快乐地玩耍。与伙伴玩耍时也能够表达自己想要的观点并且与伙伴分享,但是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教师指导能力较弱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是向1或者2个区域进行重点指导,有一些区域的问题就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还有教师只是关注幼儿园大班的预设目标,因此忽略了幼儿园大班学生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和要求,不能够在此时及时地给予支持和解答。区域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幼儿园大班学生的成长要求,而且也是幼儿园大班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有的教师认为,即便开展了区域活动,只是把它当成集体活动来进行,没有认识到区域活动与其他集体活动之间存在的差别。也有一些校园没有建设多种多样的活动,活动区域的教材单一,让幼儿园大班的学生在区域活动内自由活动,不给予指导,这些都体现了教师指导能力弱,必须寻求对策。

2.区域活动各种器材的放置和准备不合理

学校给幼儿园大班的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简易的活动材料,不能好好利用自然物品和一些旧物品,使得活动器材单一,根本就不能为幼儿园大班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供需要,因此,阻碍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展开。区域内有一些器材一放就是一两个月,有的甚至是一两个学期,有的甚至没有变化。还有些器材的投放位置忽视了幼儿园大班学生的乐趣,没有新鲜感,因此没有起到区域活动本该有的作用。

二、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的对策

1.教师要在区域活动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主要以观察幼儿园大班学生为依据。要依据幼儿园大班学生的能力,将他们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他们在进行区域活动前,教师可以有倾向性地向他们展示新的教学用品。这样的做法既可以让幼儿园大班学生先了解教学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又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满足他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教师在幼儿园大班学生进入该活动之前,可以先让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他们展示教学用品的制作方法,使他们自由的发挥,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发展。观察幼儿园大班学生是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前提。教师要观察活动内每个学生的制作情况。若是在区域活动中呈现的问题,要立即给予解决方法。教师与教师之间要互相配合,教师要重点观察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及时给予解决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快乐的成长。

2.区域活动器材的合理放置

区域器材本身就能引导幼儿园大班学生形成活动目的.,例如,算盘、图书、拼图等,教师可以提供记录的材料,让幼儿园大班学生进行自主操作;不仅可以提供放大镜,让充满好奇心的幼儿园大班学生自主实践,快乐地与大自然接触;还可以制作一个统计表让幼儿园在操作中就能学习统计,更能深入地了解操作。

区域的创建要依据幼儿园大班学生的个人特点,比如有的学生缺乏一些经验,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区域设置不能太多,通常器材的投放应该要集中一点。有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有一定的动手制作能力,器材的投放适量增多,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激起他们的乐趣;还有的学生说话能力较强,聪明伶俐,教师不单单要增加器材的数量,而且放置的器材应更具有挑战性。因此,每学期初教师应该要从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测评,了解他们的能力。在此方面上,教师要不断地满足幼儿园大班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器材,尽可能让教学用品运用到每一个学生上。

总之而言,区域活动的展开对幼儿园大班学生来说是很重要。活动不一定能够给他们带来学习、发展和成长,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那带来的效果就会很不一样,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要尽量满足学生心中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在这一阶段中快乐地成长。

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论文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入学前教育,为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文章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状为基础,通过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优势,并从科学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和巩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途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活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60-04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幼儿园几十年一直沿用的“常识课”才逐渐被“科学教育”所代替。[1]

当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如教师将科学教育的内涵狭隘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干涉不恰当,幼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缺乏对自己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关注等。而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现实诉求

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始于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究,逐步形成科学素养的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一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丰富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儿童丧失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制约了活动的现实价值实现。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重科学知识的灌输,轻探究兴趣的培养

我国学前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使得科学教育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常识教育上,教育的目标主要以知识的获得为主,在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实践性和探究性。使科学教育活动变成了向幼儿传输知识的课堂,从而忽视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无法激发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对幼儿好奇心、进取心、耐心、细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3]

2.科学活动内容抽象,幼儿理解困难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而学前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传统的科学教育方法难以将抽象的科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导致幼儿理解困难。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讲解和演示,把结果或答案强加给幼儿,活动效果不理想。

3.传统教育理念,禁锢幼儿想象力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对孩子实行“一刀切”、“大统一”。教师很少对个体进行分析,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前儿童被培养成遵从教师命令的整体,其创新欲望和想象力遭到扼制,禁锢了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4.教师主导活动过程,幼儿主体性丧失

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然而,现实是“只见教师主导教,不见幼儿主动学”。孩子的思维总是按照老师的指导走,听老师的讲解,回答老师认为该知道的问题。而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幼儿主体性丧失,很难体会到自由探究的乐趣。

5.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无法激起求知欲

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游戏、参观或竞赛。然而,现实状况是科学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单一的“上课”形式,这种形式大都以集体活动为主,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很少被采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是被动的,只坐着看和听,无法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4]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能够解决以往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满足科学教育活动现实需要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当然,想要进行有效整合,首先要充分了解二者整合的价值,要明确整合的效度。[5]

1.信息技术可以集中注意力,培养兴趣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其自制能力较差、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又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位置的特点,应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深入把握这些特点,利用具体形象、动感、鲜明新颖的刺激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培养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

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学前儿童感官,激发学前幼儿的学习兴趣。[6]信息技术通过主题鲜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和图片,吸引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快乐轻松、主动积极地融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

2.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比较生硬难懂,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掌握活动中的重点或难点。通过信息技术表现的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画面,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孩子通过观看课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3.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情境,利于体验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孩子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的假设,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经验的欠缺,局限了幼儿的假设空间。这就需要借力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有利于学前儿童体验,发挥想象力,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假设。

4.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不能忽略学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深化了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它不单单是教师进行解说的工具,也是幼儿认知的帮手。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将幼儿学习的被动地位扭转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

5.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一个组织、指导和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对学前儿童自主、协作、研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或独立思考。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摘要: 与其他运动相比,跳绳这门运动具有简单、所需场地小、资金投入少以及安全系数高等优势。

在幼儿园大班开展花样跳绳活动能够使得幼儿们的协调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促使他们 健康 成长。

下面将详细阐述开展跳绳活动的原则以及幼儿园大班花样跳绳活动开展的途径。

关键词: 幼儿园;大班;花样跳绳活动

跳绳是一项很好的有氧运动,通过对幼儿们开展花样跳绳活动,能够有效的锻炼幼儿们的耐力、体力以及反应能力,促使幼儿们身心得以 健康 成长。

而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培养幼儿对 体育 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 体育 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 体育 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一、开展跳绳活动的原则

兴趣原则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老师在最开始教导幼儿学习花样跳绳时就需要激发他们对其的兴趣,让他们在跳绳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使得整个跳绳环节都能够在一个快乐、轻松以的环境下进行,从而让他们对花样跳绳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在这之中,老师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提升幼儿们学习跳绳的信心。

而且,老师不仅需要教导幼儿学习花样跳绳,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进行跳绳,还需要让他们明白、认识到学习花样跳绳的目的和意义,从而能够坚持学习花样跳绳,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 体育 运动习惯[1]。

循序渐进原则

因为老师教导的是幼儿们,他们不仅年龄小,在身体协调方面也较差,老师就需要依据幼儿们的特性来进行花样跳绳教学,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去引导幼儿学习花样跳绳。

例如:在幼儿们最开始接触花样跳绳时,老师可以设计花样跳绳小 游戏 来让幼儿们爱上跳绳,明白跳绳应当怎样操作,接着老师再通过播放有节奏的音乐让幼儿练习跳绳。

秉持着最开始趣味跳绳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步明白正确进行跳绳的方式,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增加跳绳难度,比如单人跳绳、双人跳绳以及多人跳绳等,这样循序渐进的让幼儿们学习花样跳绳,掌握花样跳绳技能。

安全原则

幼儿们在接触花样跳绳时,不会认为它有危险性,在他们的这一阶段,他们正是认识事物、形成三观的时期。

因此,老师要通过开展花样跳绳活动让幼儿们明白跳绳的危险性,并教导他们应如何规避危险,防止他人及自己受到伤害。

二、幼儿园大班花样跳绳活动开展途径

1、创编花样跳绳内容

花样跳绳是一项综合性运动项目,它需要跳绳的人具有极高的身体协调性,身体各个部位相互协作,完成跳绳动作。

基于此,在教导幼儿园大班幼儿们学习花样跳绳的过程中,老师需要依据幼儿们的特性及身体协调能力等情况创编花样跳绳内容。

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幼儿们掌握跳绳技能,进而达到自行创编花样跳绳内容的目的[2]。

比如:首先老师应教导幼儿们最简单的双脚摇动跳绳,双脚起跳的跳绳方式,当幼儿们能够自主高效完成这一跳绳动作后,再教导幼儿们单脚起跳的跳绳方式,以进一步锻炼幼儿们的身体协调能力。

当幼儿们完成后,再继续加大难度教导幼儿们花样跳绳。在教导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幼儿们自行 探索 ,玩耍,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让他们能够在玩耍过程中,玩出新的花样跳绳。

2、开展花样跳绳竞赛

随机花样跳绳竞赛活动

陈鹤琴学生曾说:“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在幼儿园时期,幼儿们本就爱玩、爱闹,喜爱新鲜事物。

因此,老师可以结合幼儿们的喜好来组织开展随机花样跳绳竞赛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让幼儿们感到开心、轻松,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出他们的好胜心,让他们的花样跳绳能力在竞赛活动中得到提升。

于是,老师可以开展个人积分赛、分组积分赛、表演赛以及花样跳绳赛等进行,通过设置冠亚军奖牌、奖品来刺激学生的竞争心理,让他们能够积极有效的准备,提升他们对跳绳的热情。

这样还能够使得幼儿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促使他们在一个 健康 、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而且在分组积分赛中还能够促使幼儿之间相互协作,在合作中明白团结的重要性,这对于他们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3]。

3、多样化跳绳竞赛活动

老师在教导幼儿园大班幼儿们花样跳绳的过程中,还需要设置多样化的跳绳竞赛活动,通过活动的设置为幼儿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学习花样跳绳的环境,以此提升幼儿们学习花样跳绳的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规定时间来让幼儿们有一定的时间概念,让他们能够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跳绳能力。

另外还可以采用分组接力赛的形式,让组内成员相互配合,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幼儿们完成得又快又好,还能够让组内成员共同分享喜悦,让幼儿们体验到有人共同分享成功时的那份快乐。

亲子活动

老师可以通过社群等方式联系幼儿们的家长,让幼儿们的家长参与到幼儿花样跳绳活动中,让他们能够亲眼见证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快乐,一起参与到幼儿的花样跳绳中,从而通过花样跳绳活动的开展为幼儿及家长打造出一个好的亲子时光。

而且在亲子花样跳绳活动中,也能够让家长认识到参与自己孩子成长的每一瞬间的重要性,促使其能够多加陪伴自己的孩子,能够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在花样跳绳学习共同进步、发展。

老师还可以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准备花样跳绳表演,让他们一起创新花样跳绳动作或内容,以此提升幼儿们的学习能力。

另外,老师在这之中需要多加对家长和幼儿进行指导,以便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进行花样跳绳,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或对自己造成伤害。

老师也可以将家长与幼儿们的一张纸笑脸拍摄下来,为他们留住这一刻的幸福、快乐时光[4]。

结束语

总之,在幼儿园大班中开展花样跳绳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为,不仅能够促使幼儿们 健康 成长,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和身体协调能力,促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幼儿参与花样跳绳活动时,也是在挑战自己,他们能够从中学习到好的花样跳绳方法和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 体育 精神。

另外,通过老师的引导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们对花样跳绳学习的兴趣,让这一运动能够伴随着他们成长。

当然,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老师要认可并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教导,以促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得到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顾馨珊. "一绳多玩"——大班幼儿花样跳绳的 探索 与实践[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7):199-200.

[2]欧茜. 幼儿园跳绳活动 游戏 化教学初探[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 (2):1-1.

[3]刘艳如. 激发幼儿自主跳绳,打造"阳光 体育 "特色[J]. 山西教育:幼教, 2019,(8):20-21.

[4]孟祥英. 刍议幼儿园跳绳活动中德育渗透方法[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9,(24):65-65.

小班幼儿科学游戏探索论文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科学教育情趣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为幼教改革的法规性和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充分肯定了“兴趣”、“体验”、“感受”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情趣化的角度出发,对小班科学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情趣 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在看似“热闹”的活动场面背后,幼儿是否真正在愉悦、快乐的学习,这些问题常常被忽略。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料”,“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去调节动机、认知和操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小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贫乏,注意力易涣散,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有趣且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活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认识鸡》的主题活动中,从《小鸡的出生》、《鸡的一家》到《鸡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动,围绕的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毛茸茸的小鸡从哪里来?公鸡和母鸡谁是小鸡的爸爸?谁是小鸡的妈妈?鸡蛋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好吃的食品。带着这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尝一尝,开始了对小鸡的观察和探索。秋天来了,《酸酸甜甜的橘子》是幼儿常见、爱吃的水果,在让孩子观察、品尝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出示了能够激发幼儿新的探索兴趣的电动榨汁机。当幼儿看到橘子瓣在飞速旋转的榨汁机内翻转、变小,直至变成橘子汁的过程,个个目不转睛,跃跃欲试。幼儿在亲自动手制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现代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识结构是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因为,在自主化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相对独立的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机会,探索的结果将使他们发现周围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强,需要在触摸、摆弄、甚至是“瞎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科学。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没有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记住春天的季节特征,而是带领幼儿来到春季盎然的大自然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个个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闻闻路边野花的清香,数一数电线上飞来几只小燕子,在草地上打个滚,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其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区角活动这一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的需求。我们发现,在开放、自由、自主地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不同层次的操作,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游戏法,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因此,游戏是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求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而不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好玩的沙》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带到了一个有沙、有水、有各种玩沙工具的游戏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有的幼儿把沙放进水里,有的幼儿把水倒进沙里,有的幼儿用容器装沙、倒沙,还有的幼儿利用潮湿的沙玩起了结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耍,感知了沙的特性,激发了探索沙的兴趣,增进了交往。真可谓寓教于乐,收益颇多。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表达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他们把秋天的落叶看成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花儿开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为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有些儿歌、故事、谜语、歌曲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科学的道理和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教师边出示《春天来了》的景色图,边朗读诗歌《春天》,“春风一吹,吹醒了青蛙,吹来了檐子,吹绿了柳树……”,从而激发了幼儿外出观察的愿望,增强了探索活动的目的性。又如,幼儿在观察雪花时,配以歌曲《小雪花》,幼儿随着优美、活泼的旋律,在雪地里转圈、起舞、观赏,嘴里唱着“一、二、三、四、五、六,咦?雪花哪里去了?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这样不仅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处在活动中,还完善、强化了幼儿的科学发现,提高了审美能力。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瑞吉欧教学模式创始人马拉吉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现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了采摘、收集、观察、绘画、分类等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学习。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剪、贴、画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反思过程,澄清思维,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科学教育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摘 要】科学活动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导幼儿在玩中寻找科学、了解科学、获取科学呢?笔者的点滴经验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幼儿探索精神

[论文摘要]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教师要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还可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数学教育归为科学大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与要求上:提出为幼儿在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的问题,等等。ピ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开展数学探索活动,提高幼儿数学素质呢?

一、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备可探索性。数学教育内容具有可探索性是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可探索、可猜想的因素,应提出需要幼儿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还应该有多个答案,为幼儿提高较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以培养幼儿的数学修养。

例如,幼儿用同一数目、不同大小的石头排队,排好后他发现,两队的长短竟然不一样;数目一样多的,怎么排成队后会有长短呢?经过仔细观察比较,他发现,个头大的石头占的地方大,排的队长,而个头小的石头占的地方小,排的对就短。在这一活动中,通过探究发现,他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对物品排队,队列长短不仅与数目有关,还与物品本身体积的大小有关。又如,图形接龙游戏,该游戏的规则是相接的图形具有两个相同点。幼儿玩这游戏,可以选择的答案很多,这样的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很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

二、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基于此,教师可将数学教育活动融入游戏中,借机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在各类游戏中,幼儿对角色有些的兴趣很大,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游戏,参与的人很多。于是,教师可在教室内或走廊等地创设“超市”、“医院”等活动区,并在活动区内投放相应材料。在众多角色游戏中,超市游戏以其玩法多样、与幼儿生活的密切性而备受幼儿特别是城市幼儿喜爱。教师可着重在超市游戏中,挖掘幼儿可探索性的'东西,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如幼儿扮演顾客或营业员,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认识到物品的不同价值,增强了对货币的加减换算能力。如果扮演营业员,她还要将各种不同的商品进行分类,这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幼儿将商品按不同分类标准来分,如服装,既可按上衣、裤子、外套来分,也可按男装、女装来分,还可按季节、颜色等来分。在幼儿分类时,教师还可结合序数、空间方位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巩固复习和进一步探索,如要求幼儿将冬季衣服放在第二排的左边。

在玩结构游戏时,教师也可启发幼儿进行数学探索性的活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让幼儿搭一堵围墙,启发幼儿“看谁在搭围墙时能将积木按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搭建,并且要求外观好看。”幼儿可按大小、高矮、颜色进行单一或复合组合,搭的方法自然就会多种多样。

三、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比如,学习5的组成,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具,使幼儿在操作中领会5的分解与组合。教师提供幼儿一个盒子,里面有5个瓶盖,幼儿手拿盒子,上下摇动,盒子里的瓶盖就会出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现象,幼儿数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各有几个。多摇几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还可以在盒子里划一条线,盒子里放5个纽扣,幼儿将全部纽扣拿在手里,离盒子一定高度,然后松手,数数线的左边有几粒扣子,右边有几粒,多次尝试。也可直接让幼儿用手拨动纽扣,看有几种分法。这类教具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容易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总数与分出的两个部分数之和是等量关系)、互换关系(部分数位置交换,总数不变)、互补关系等。

又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让幼儿仿编应用题,如说一件可以用3+2表示的事情,幼儿编的题目五花八门,有的幼儿一个人可以编好几个。通过幼儿口述应用题的仿编,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以上众多做法,一般不是专门或者说不是特别针对孩子的探索精神而开展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进行专门训练、有意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在大班后期,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现在有几个桃子》,有三张图: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手拿5个桃子,盘子里有7个桃子。教师将三张图进行不同顺序排列,引导幼儿讲述图意。如:

(1)个桃子b.小朋友手拿桃子个桃子表示意思: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又拿来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

(2)个桃子b.小朋友手拿桃子个桃子表示意思:原来盘子里有7个桃子,小朋友拿走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4个桃子。

(3)a.小朋友手拿桃子个桃子个桃子表示意思:小朋友拿来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原来盘子里有4个桃子。

其他变化就不再叙述。

教师将3张图片作不同的排列,目的是引导幼儿感知物体数量变化的过程及关系,并能根据排列顺序,学习讲述图意,既可以编加法应用题,又可以编减法应用题。这种做法有一点类似语言教育的排图讲述(图片顺序可变换)。

又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还可以倒过来解算式。如5=?(1+4,2+3,3+2,6-1,7-2,……)这样的训练,难度有点大,但对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很有帮助。

再如,在进行几何形体教育时,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变化图形,让幼儿去探索。如教师给予幼儿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画纸,“小朋友想一想,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将它变成梯形?”于是,小朋友通过思考和操作,想出了很多种办法:剪掉一个角;从中间斜着剪开;用折的办法……教师又提问:将梯形再变成长方形呢?幼儿继续探索。

总之,教师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数学活动,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探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