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1,结构上,第一部分说心脏病,第二部分说心脏疾病与猝死,第三部分预防猝死,那么你如何定义猝死呢?2,第一部分里,分先天性/后天性没有错,风湿性心脏病和肺(源)性心脏病是否也属于后天性呢?心肌病你如何分类呢?3,先天性心脏病多数为散发,所以2应该也加上可能4,呵呵……有医学背景尚且很难知道所有跟心脏有关的疾病,况且你个没有医学背景的?好多表述不清,术语不对……“主动脉夹层”可以累及冠脉,“川崎病”一类表现就是累及冠脉,很多目前尚认识不了的各种综合症:21三体就不说了,Noonan,Marfan,等等等等5,心脏外伤呢?感染性心内膜炎呢?6,预防猝死……猝死没有明确定义……先天性心脏病可能猝死,大量心包积液可以猝死,外伤不说了,肥厚性心肌病可以猝死,主动脉夹层可以猝死……7,最关键的,你写这篇文章想要说个啥问题?最后结论如果是感冒运动与心源性猝死,大可不必铺这么大范围。
心脏病是一个高风险的疾病,做好心脏病的临床护理工作有着极大的意义。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1:《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介入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临床介入护理并分析效果。 方法 :选取间我科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进行介入护理并分析其效果。结果: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的临床介入护理,全部患者均无并发症,其效果尤为显著。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临床介入护理,极大程度减小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康复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先天性 心脏病 介入护理 效果分析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是由于胎儿的心脏在母体内发育有缺陷或部分发育停顿所造成的畸形,是较为常见的 儿童 疾病,其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较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表现为发育不良、紫绀等,可手术治疗得到治愈,实施良好的先心病介入护理,可促进患者恢复、降低并发症的机率。为进一步了解介入护理的效果,现对150例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介入护理,并分析其效果, 总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间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82例,男性患者68例,年龄在3-50岁之间。其中,室间隔损伤者50例,房间隔损伤者61例,动脉导管未关闭者39例,均经临床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及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天性心脏病,全部符合先心病介入治疗适应症。 方法 对于不配合耐受差及较小的患儿多用全麻,其他患者一般用局部麻醉。对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需先行超声心动图明确缺损的大小和形态,以便选择适合的封堵器。封堵器大小合适,无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撤出输送系统,加压包扎,返回病房,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抗凝治疗[1]。 2 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讲解介入治疗的方法,过程,以及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并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案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信任,消除顾虑,使其在最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对于较小的患儿,多关心爱护患儿,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稳定情绪波动,以保证术前准备的顺利开展。 术前准备:协助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等,患者在手术前1天进行碘和其他抗菌药物的过敏试验,小儿不合作需全麻患者,手术当天患儿从早晨开始要持续4个小时的禁食禁水,并对其注射5%浓度的葡萄糖注射液,以免脱水发生低血糖反应。在术前2小时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备皮,备皮范围双侧腹股沟,会阴部,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颜色等,术前晚保证充足睡眠,术前紧张的患者可使用镇静剂,患者入导管室前建立静脉通路,左侧肢体留置静脉留置针。 术中护理 手术时,护理人员应积极协助配合医师,了解手术步骤,及时提供手术器械,做到准确无误。并且注意观察患者心电监护情况,如血压、呼吸、心率等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给予处理。特别是采用局部麻醉的患者,及时问询、观察患者身体变化[2]。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的患者,需注意监视血氧饱和度、呼吸机等各项数据,每分钟给予患者2-4升氧气吸入。 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1观察生命体征:在手术结束24小时内,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等情况,注意有无室性早搏、室速及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若有则查出原因并处理。加强体温监测,每4个小时测量一次。 2患者体位,全麻患儿及神志不清的患儿,应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注意患儿的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吸氧。 3穿刺部位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红肿及感染等情况,保持伤口干燥,右下肢制动6-12h,静脉穿刺沙袋压迫2h,动脉穿刺沙袋压迫4h,婴幼儿全麻到清醒过程中,有躁动者,易造成穿刺部位再次出血,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经静脉进入导引钢丝,球囊,伞状闭合器等操作,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而致血栓形成。另外术后包扎过紧,沙袋压迫时间过长也易导致血栓,所以要求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的温度,颜色,直觉等,防止栓塞,供血障碍而导致坏死。观察患者下肢情况,若有肤白、冰冷及动脉消失等现象,立即 报告 医师给予处理。如患者疼痛无法忍受时,可采用镇静剂,以便术侧肢体有良好制动性。 4饮食护理:全麻者醒后2h少量饮水,无呕吐后可进食牛奶等流质,以后逐渐改为普食,能进食后可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如出现呕吐须暂禁食,同时增加葡萄糖的输入量,防止发生低血糖或脱水。非全麻者术后即可进水及流质或软食,逐渐为普食,鼓励多饮水。 5注意观察排尿时间及数量 6 出院指导:(1)术后患者坚持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半年,服药期间应定时复查活化凝血酶时间,并根据检验结果调整药物剂量,预防并发症发生。(2)术后3个月内,适当锻炼,不可剧烈活动,以免封堵器脱落;(3)注意保暖,减少上呼吸道感染,(4)出院后定期随访。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除了可因封堵器脱落而引起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外,还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主要由于轨道导丝压迫拉扯VSD的缺损边缘及导管损伤心内膜影响传导系统所致,也可因介入治疗突然改变血流动力学而诱发[1]。术后应予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加强巡视及沟通,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封堵器脱落 封堵器脱落是封堵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封堵术中,也有发生于术后36h以内,常因病变部位或封堵器大小选择不当或操作不当而导致封堵器脱落,可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猝死。术后应立即予心电监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听诊心脏有无杂音,注意患者主诉。术后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晕厥、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通知医师,复查心脏彩超,确定是否存在封堵器脱落。如确诊封堵器脱落,可行心导管术取出封堵器或行紧急开胸外科手术取出。 出血与血肿 局部出血也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多数与拔管后局部压迫力度不够或时间过短有关,少数可因穿刺不慎致血管贯通而出血。术中及术后应用抗凝药物也会增加出血危险,因此护士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瘀斑等,敷料潮湿及时给予更换,如遇穿刺部位渗血,应立即给予穿刺点上方2cm处压迫止血20min,重新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使术肢制动12~24h,大小便时,尽量在未穿刺侧取放便盆,患者如出现血肿,面积较小时可不做处理,3~7天将自行吸收,面积较大时应给予压迫后冷敷、理疗等处理,严重者需止血治疗。 血栓栓塞 介入治疗是经皮穿刺血管内导管操作,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穿刺部位包扎压迫不当也会引起血栓形成及栓塞。术后血栓形成是导致脑梗死及其他脏器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术后应给予24h肝素钠(生理盐水+125mg肝素钠液)微量泵注射,小儿以2~3ml/h速度推注,成人给予5ml/h推注,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以5mg/(kg・d)的剂量口服[3]。在术后24h停用肝素盐水后,继续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次/12h,治疗3天。但应密切观察患者出凝血时间的变化,及时询问患者情况,防止抗凝过度引起牙龈、皮肤、骨黏膜出血,尤其要注意观察患者尿液的变化,以防溶血的发生。 溶血 介入治疗术后24h内极易发生溶血,主要发生在有明显残余分流的患者。原因是当有残余分流时,血液流经未能完全阻断处与补片发生摩擦造成红细胞机械损伤而溶血。患者首先会出现排出茶色、酱油色或血色尿液。术后指导患者要多休息、多饮水,加强病情观察,常规检查尿常规3天,每天1次,观察尿色、酸碱度及尿量变化等,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腰痛及皮肤、巩膜和出血点等。 感染 介入治疗虽切口小,但也属于创伤性治疗,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5天,每天监测体温4次,3天内体温正常方可停药。如体温升高超过39℃或血常规有异常时,应及时查血象、血培养、注意心脏听诊,并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 3 结果 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的临床介入治疗,术后听诊杂音消失,术后48小时及出院前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全部患者均无并发症,其效果尤为显著。 4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病,亦是小儿心脏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缓慢增长。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至今还未明确,有的专家认为与母体宫腔感染、遗传基因及母体接触过大量放射性物质等因素有关。 临床介入护理在护理领域是新的护理学科,是介入医学推广及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型护理技术。因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产生的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住院时长较短及疗效显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应对患者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术后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应引起极大重视。在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中介入护理,主要以现代化护理模式为中心,在护理患者疾病的同时,对患者所在的环境影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康复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也实施护理干预,制订合理的护理 措施 程序并正确按步骤进行实施。使其落实到每位护理人员的身上,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 本组调查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护理效果分析,能够极大减小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提高恢复的速度,效果较为突出,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倪端芳,赵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 [2]杜杰,高俊娈,宋玉平,等.68例先天性心脏并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下半月版,2010,7(8):47-49. [3]李华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2,6(3):26-27. 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2:《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摘 要】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通过手术前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手术后对循环系统检测,呼吸道管理,胸腔引流管的管理,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患者580例,10例死亡,死亡率为,有效地降低了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围术期护理 每年全国新生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有10万~15万例[1]。因小儿生理上的特点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复杂性,手术难度和创伤较大,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我院2009年9月~2012年10月对58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心脏矫治术,经过精心的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现将围术期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580例患者中,男348例,女232例;年龄10个月~14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10例,房间隔缺损(ASD)14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7例,室间隔缺损加动脉导管未闭(VSD+PDA)25例,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ASD+PDA)26例,法洛四联征(TOF)58例(其中,伴肺动脉狭窄10例,伴肺动脉高压13例),单纯肺动脉狭窄(PS)17例,单纯肺动脉高压(PH)12例,心内膜垫缺损4例,大动脉转位(TGA)3例。全组患儿均经心电、彩超、胸片等明确诊断。 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因心脏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也大,家长存在较大的恐惧心理,患儿也随着年龄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紧张,护理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做好患儿和家属的思想工作,解释手术治疗的过程,消除患儿和家长的紧张心理。 增强机体耐受力 因患儿发育和抵抗力差,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应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给予低流量吸氧每日3次,每次2 h,改善缺氧症状,严防感冒,合并肺部感染者应积极给予雾化吸入、排痰、抗生素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教会一些年长患儿的配合动作(包括呼吸、咳嗽等),以便术后更好地配合工作。 术前基础准备 注意保持手术部位皮肤清洁,可给予全身淋浴,但注意不要受凉,预防切口感染;术前1 d晚肥皂水灌肠1次;做好各种药物过敏试验。在患儿下手术前应准备好合适的麻醉床,安置好呼吸机、吸痰器、心电监护仪等仪器,使其处于待工作状态,创造适宜的病房环境。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 手术后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和尿量,以及患儿的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动脉波动情况。各种导管应妥善固定,保证通畅无阻,连接处不能滑脱、拔出。做好各种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记录。各种特殊药物输入管均需在连接处做好标记;术后8 h每15~30分钟挤压胸腔引流管1次,在前5 h每小时<100 ml,24 h引流量在400~500 ml,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维持体液电解质酸碱平衡 术后4~6 h检测电解质1次,补钾时应严格遵守补钾原则,每小时最大补钾量不超过 mmol/kg。补液最好用输液泵或微量泵。记录24 h出入水量和生命体征。 循环系统检测 ①心电监护和心内测压管检测。严密观察患儿心率和心律变化,注意心电图变化并详细记录,注意是否有异位心律并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检测动脉血压及左心房、右心房和肺动脉的压力及波形。用5%葡萄糖液500 ml加肝素500 U,以2 ml/h的速度持续冲洗,保证测压管通畅,严禁空气和血凝块进入。②低心排出量的护理。密切观察心排出量、中心静脉压和左房压变化。观察心排出量的有效指征:腿部皮肤温度凉的“温差”平面变化。心排出量好转时,腿部皮肤温差平面向下移至足趾,终止消失,此时足部变暖、肤色浅红、足背静脉扩张充盈、动脉重新易于扪及[3-4]。③急性心包填塞的护理。临床表现为胸管出血持续增多,出血突然终止又出现心衰,低心排相似症状,如心动过速、颈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升高、动脉压和脉压下降、面色苍白、周围发绀、尿量下降甚至无尿。明确诊断,应尽早协助医生进行心包穿刺或心包切开探查术,清除血块,进行止血,解除压迫。本组发生1例,经及时处理后痊愈。 2 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后ICU滞留时间为~ d。死亡10例,死亡率为。其中,4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心包填塞;其他均康复出院。1例术后胸腔大出血致心包填塞,经及时二次开胸止血后痊愈。 3 讨论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和手术难度提高,患者年龄越来越小,病情越来越重,对围术期护理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做好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患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吴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6):639. [2] 诸纪华,杨淑娟,傅藏藏.30例低体重危重先心病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37-238. [3] 王惠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95. [4] 管咏梅,周艳萍,何萍萍,等.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8,14(4):508-509. 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3:《风湿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睡眠、食欲、运动状况及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结论 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促进疾病治疗,值得在护理实践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整体护理;生存质量;满意度 风湿性心脏病是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病,其病情比较复杂、病程长、症状严重程度不一。目前,我国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脏外科疾病的25%,其发病率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对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我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10月对部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其护理效果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73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线、二维UCG、ECG检查并证实为风湿性心脏病,将7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7例,男17例,女20例;年龄33-81岁,平均(±)岁;病程10个月-17年,平均(±)年。对照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35-82岁,平均(±)岁;病程11个月-18年,平均(±)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即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引导其定期翻身,定期进行肢体活动,减少或避免坠积性肺炎等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同时需加强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由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引导患者科学饮食,尽可能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实验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其护理方法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吸氧护理及输液护理等。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数据选择(χ±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睡眠、食欲、运动状况及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见表1。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通常由风湿热活动引起,即患者存在严重的风湿热活动,进而产生心脏病变,导致急性风湿性心脏炎。风湿性心脏病常见于冬春季节,与潮湿或寒冷的环境有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除了给予对症治疗外,还应加强护理,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整体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病情观察 疲乏、气促、心悸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病情观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率过快、脉搏异常、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则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及时给予对症治疗[1]。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夜间心房收缩力明显降低、心率减慢严重、房室传导存在阻滞现象、心房不应期逐渐缩短,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夜间观察。 心理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对生活影响大等多种特点,患者极易出现不良心理,缺乏治疗信心,出现消极配合治疗的现象,不利于疾病治疗。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心理护理,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与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绍相关的疾病治疗,使患者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能够自觉地配合各项操作,同时还应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的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疗的信心[2]。对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护理人员应尽可能满足,使患者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缓解其精神上的压力。 吸氧护理 缺氧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当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衰时,可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实施鼻导管给氧;若患者同时存在肺水肿,则可于湿化瓶中添加适量的酒精,使其在给氧过程中有效吸入;若患者长期出现慢性缺氧症状,则需连续进行低流量吸氧,每分钟约1L;若患者缺氧症状较严重,但未出现二氧化碳潴留症状,则可间断给予高流量吸氧,每分钟约5L[3]。 输液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需给予输液治疗,对此护理人员应注意控制其滴速。若患者未存在心力衰竭症状,则滴速可控制在70滴/min左右;若患者存在心率衰竭症状,则滴速可控制在20滴/min左右[4]。输液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生命体征所出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郑月星,陈晓燕.风湿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0,10(4):111-113. [2] 华锦嫦,郑小华,李伟玲.家庭护理干预对提高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18-19. [3] 殷秀玲.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46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461-6462. [4] 王艳红.老年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感染的护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3(23):22-24. 猜你喜欢: 1.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 2.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3. 呼吸护理论文 4.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5.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应用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也是我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脂质沉积病,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4]。能反映这种炎症的敏感性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已被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 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选取2006年1月1 Et至2007年12月31日,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136例,其中男82例,女54例,年龄50岁~80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41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50例,其中男75例,女75例,年龄50岁~8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外伤、肿瘤、风湿及急慢性感染等疾病。各组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显著性。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采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其中,冠心病患者人院及经治疗出院时各采血一次),3 0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清测定hs-CRP;仪器为德国德灵BNP-100特殊蛋白分析仪,试剂为德灵原装配套hs-CRP试剂,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2 结果 各组间hs-CRP比较SAP、UAP、AMI患者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MI患者与SAP、UAP患者相比,hs-CRP显著增高(P<),且SAP患者血清hs-CRP高于UAP患者(P<),结果(见表1)。表1 SAP、UAP、AMI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血清hs-CRP比较项目例数hs-CRP(mg/L)±±±健康对照表± CHD 患者入院时hs-CRP水平与出院时比较CHD 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较出院时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2)。表2 CHD患者入院时hs-CRP水平与出院时比较项目入院hs-CRP出院±±<±±<±±< 讨论1930年Tillett等[5]发现急性感染病人血清能与肺炎球菌C组分起沉淀反应。后研究发现该血清反应物是一种蛋白故取名为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CRP为五个完全相同的单体组成空间环状球体,分子量为120 kD,在人体半衰期约为19 h。C反应蛋白(CRP)在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当机体有急性炎症、创伤、肿瘤、急性时相反应及冠心病时,此蛋白会明显升高。CRP是一种炎症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应激状态下主要由肝脏合成分泌。CRP水平是判断组织损伤的较敏感的指标,在损伤的6h~8h内,血清CRP含量即可迅速升高,并在48h~72h达高峰。CRP在人类冠状动脉,尤其是粥样硬化血管内膜中亦可产生。与CRP相比,hs-CRP只是在检测上更精确更敏感,所以叫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人体内hs-CRP长时期保持恒定。无时辰变化,不受进食影响,易于在血中监测。CRP主要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脂质沉着,从而损伤血管,使一氧化氮(N0)功能降低失活,NO很快分解释放大量的自由基,引起血管痉挛,脂质代谢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缺氧而使心肌缺血事件发生[6-7]。CHD 与炎症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研究发现,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见C反应蛋白沉积。而且在病灶中有C反应蛋白染色阳性的泡沫细胞。同时可见大量的补体终末反应蛋白,C5a-9的沉积。冠状动脉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斑块破裂中起重要作用。炎症可刺激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产生并激活补体系统,通过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相互作用,损伤的内皮细胞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8]。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见.冠心病患者依病情发展情况的不同,C反应蛋白的增高程度也不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又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对于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发病入院时比经治疗出院时高,提示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通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CRP可以作为冠心病危险程度分层及判断预后的一个主要的实验室指标。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障碍所致的心脏、血管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异常。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脏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脏病护理论文 范文 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措施 与临床效果。 方法 对需行介入治疗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与准备、术中护理及术后的护理观察。观察护理效果。结果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3~5d治愈出院。结论严密、细致的术中监测与观察,良好的术后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是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以前往往采用开胸的手术方法治疗,创伤大,住院时间长。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血管诊断治疗的进步,先天性心脏病实行介入治疗,根据X线显影,在体外操作各种导管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无手术瘢痕等优点,介入治疗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将护理体会 总结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22例,女43例,年龄7个月~55岁,平均年龄9岁,房间隔缺损23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其中房室间隔均缺损者2例。15例患者于静脉麻醉下进行,50例患者于局部麻醉下进行。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出现焦虑、担忧心理[1],为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护理人员向患者解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优点、可靠性,介绍与治愈好的患者聊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热情积极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向患者解释手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患者及家属顾虑。
术前常规检查术前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拍胸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出凝血时间、乙肝系列检查。术前常规备皮,做药物过敏试验,病情许可酌情沐浴、更衣。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记录,如体温升高应进行治疗,待体温正常后3d再做手术。同时观察穿刺部远端搏动情况。术前<1岁婴儿、成人术前4h禁食水。静脉麻醉者术前8h禁食水。
术中监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使其仰卧于导管床上,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用生理盐水维持通路,连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仪。术中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静脉麻醉者使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密切观察心电监护,观察术中心律失常情况,如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随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2]。
术后护理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预防误吸引起窒息,吸氧并进行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密切观察是否有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注意有无心包填塞表现。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血或出血,肢体动脉搏动、颜色、温度、感觉变化情况。穿刺部位用绷带加压包扎,穿刺侧肢体制动12h,术后卧床24h,12h后使穿刺侧腿伸位,平卧位与左侧卧交替,指导家属按摩腰背部和肢体,预防静脉栓塞。如无出血,24h解除加压包扎绷带,下地适当活动。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如发现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残余分流,若分流量大、流速快、有可能溶血,密切观察有无酱油色尿,化验尿是否有红细胞,若出现溶血迅速报告医生处理。室间隔缺损者术后有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注意心电监护,发现房室传导阻滞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术后可发生封堵器脱落,密切观察心脏杂音变化,报告医生检查处理。
出院指导术后3个月保持心情愉快,适当休息,逐步增加活动量,遵医嘱出院后1、3、6个月定期到医院检查。继续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抗凝,注意用药剂量,定时复查肝功能。观察有无皮肤、牙龈出血,需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出院后6~12个月定期复查心脏B超、做胸片。
2结果
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5d出院,随访18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无房室传导阻滞、无溶血现象发生。
3小结
介入疗法是先天性心脏病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介入治疗方法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逐渐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效果,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术后护理工作,优化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获得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琴,王丽,高雪萍.冠心病介入前后心理护理.新疆中医药,2014,32(1):37-38.
[2]戴庆研.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黑龙江医药,2014(6):1505-1506.
心脏病护理论文范文二: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康复护理 教育 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对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进行教育护理方法的比较,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需要将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在观察组中需要将多种形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比较教育之后的康复效果。结果通过研究之后证实,多种形式康复护理后其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方法,组间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教育后,可以有效的提升其自身的保健水平,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遵医嘱的行为,减少了患者的恢复时间,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康复护理教育;肺源性心脏病;多种形式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同时此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此病的病程时间较长,并表现出进行性加重现象[1]。但是由于社会以及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长时间在院进行治疗对患者而言不具有现实性,所以应对其采用相应的康复护理教育,使得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实际状况,在出院之后可以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教育为护理中的主要内容,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适于护理,同时不能激发患者的积极性。该研究对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采用康复护理教育的意义极其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60例,女性患者为30例,年龄均在42~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62例,女性患者为28例,年龄均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教育模式。观察组研究对象则采用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如下。
交流指导①普及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人员会因为反复住院而对自身疾病预后产生焦虑现象,同时还会担心经济状况,加重自身的病情。教育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并讲解在整个康复护理中所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检查的主要目的,并耐心解答研究对象所提出的疑问,从而消除其疑虑。②针对模式。肺源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同时久治不愈,因此患有此病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例如悲观、焦躁、不安以及不合作等相关不良情绪。所以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入相应的心理疏导。③连续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其病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大部分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主要特质则是由气愤直至认可,同时使病情逐渐有所恢复或者达到恶化现象[2]。患者在过渡期或者认可期过程中,患者会逐渐对教育人员形成一种依赖感,行为会产生被动以及退化表现,而教育人员应通过此时期详细讲解休息的主要意义。在患者的恢复期中,当患者未产生自觉憋喘,可以实行自理。④扩张模式。实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扩大教育的范围,对研究对象的家属予以教育,并告知其如何对患者实行照顾。而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有此病的人员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并指导如何正确的用药、休息、复诊等。此外,还应指导怎样进行呼吸以及戒烟训练。经教育之后,有助于肺功能的缓解,提升其生活质量。⑤小组开会模式。为了防止康复护理教育不充分或者护理实践不足,应将病情存在一致性的进行集中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⑥集体聚会模式。不定期举行联谊会,并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义诊以及查体,并对肺源性心脏病和相关保健问题进行沟通以及交流。⑦面对面模式。由于研究对象的病情实际状况、家庭环境、经济状况、 文化 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时需要和其实行相应的沟通,有助于对病情的观察,从而对其自身的病情予以相应的评估。当产生未解决完的问题时应对其进行再次探究,并找出产生原因,并重新编制护理计划并实行。
文字宣传①宣传栏模式。还应组织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并介绍肺源性心脏病的有关知识,例如怎样对呼吸进行免疫调节、正确的呼吸训练方法、吸氧的主要目的以及在吸氧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等。②报刊以及手册模式。向发放相关科普性报刊以及手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的指导。
观察指标
选择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教育效果进行比较,其护理效果内容包含:对 疾病知识 的了解程度、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自身保健能力以及遵医嘱行为[3]。
统计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对此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处理,研究最终结果则选择计数资料[n(%)]以及计量资料(x±s)来进行表示,检验则选择χ2以及t值,P<,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康复护理教育效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8例(),自身心理调节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5例(),自身保健能力的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2例(),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3例(),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患者例数为71例(),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8例(),自身保健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72例(80%),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5例(),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78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8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4例,满意度为;对照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62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12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16例,满意度为,两组患者经对比,以χ2=,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健康是通过心理、社会-经济以及生物等相关原因和自身的行为所决定的一种态度。当患病时,医务人员仅仅只是协助患者将自身的身体机能进行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除,而康复教育则能够很好地使患者在机体、心理以及情绪等方面获取良好的状态。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程度有所重视,然而健康教育的主要传播人员则为教育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教育人员需要采用多样性教育方法,并利用患者可以听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示范以及讲解,从而使得患者能够愉快地配合治疗以及护理,与此同时还充分了解疾病的预防,并将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修正,从而提升自身的保健能力水平,逐渐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并实现健康的目的。患者在整个住院的过程中,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均贯穿其中[5]。教育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教育,并予以患者相应的帮助,获取了患者对自身的信任,有助于护患以及医患关系的创建,同时还能够改善医患关系,并为医院在无形中积累了一定无形资产。实践则证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效果而非形式。同时教育则是因人而异,在对其进行共性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加入个性教育。在对患者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不单单要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方面,同时还应使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以改变自身的行为实现自我保护以及控制的目的,以此来达到康复效果。综上所述,对于肺源性心脏病而言,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入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恢复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尚艳华.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64-65.
[2]刘晓萍,李鸿妍.中医循证护理在肺源性心脏病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122-123.
[3]曾淑媛.个性化护理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34-236.
[4]黄琼霞,邓玉芳,何莉衍,等.氨溴索、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3):121-122.
[5]杨风菊,孟雪.循证护理加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965-966,1035.
心脏病护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
2.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
3. 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4.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5. 护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下载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不断发展,研究成果论文也越来越多。以下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以供参考,欢迎借鉴阅读。
论文题目: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近3年我院收治的56例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占同期小儿肺炎的(56/186),婴儿占。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100%),鼻翼扇动(),三凹征(100%),紫绀(),烦躁(),发热(),呼吸和心率增快,两肺均可闻及中细湿啰音(100%)和肝脏肿大 (100%)等。在使用抗生素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西地兰和多巴胺、酚妥拉明等药物,56例心力衰竭都迅速控制并完全纠正,心力衰竭纠正平均时间 d,最长3 d,肺炎治愈率为,好转率为,无死亡患儿,平均住院天数 d。结论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于重症肺炎范畴,病情变化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联合治疗是关键。
关键词: 小儿肺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小儿肺炎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万婴幼儿死于肺炎,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简称心力衰竭)属重症肺炎范畴,预后的危险性较普通肺炎有所增加,是儿科危重症[1]。现将我科近3年来收治的56例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符合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诊断的56例患儿,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1个月~3岁,1~3个月17 例,6个月11例,9个月9例,12个月6例,3岁13例,≤12个月43例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0例,Ⅱ度营养不良4例,腹泻轻度脱水4 例,低钙血症3例,中毒性脑病7例,败血症1例,脓气胸1例,呼吸衰竭2例。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例。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56例(100%),鼻翼扇动38例(),三凹征56例(100%),紫绀48例(),烦躁42例(),精神差 23例(),发热46例(),其中36℃~37℃ 10例、~℃ 28例、~40℃ 8例。脉博110者4例()。血白细胞20×109/L者5例()。中性分类者44例()。心肌酶学检查: CK升高25例()、CK-MB升高25例()、LDH升高25例(),α-HBDH升高40例(),AST升高35例()。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无ST-T改变。胸部X线检查:56例(100%)均示小片絮状阴影(右肺23例、 左肺2例、两肺31例),心影增大5例()。
治疗 ①采用综合疗法,除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或高频喷射通气、镇静、退热、支持疗法外,抗感染用三联抗生素,中毒性脑病给予降颅压治疗。纠正心力衰竭用西地兰(用量2岁 mg/kg,首剂用1/2量,必需时隔6~8 h再用1/4量,第2天后不用维持量)、氨茶碱(3~5 mg/kg)静脉滴注、速尿(lmg/(kg?次),1次/4~6 h)、德沙美松( mg/kg)及5%碳酸氢钠(3~5 ml/kg)静滴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多巴胺5 μg/(kg?min)联合小剂量酚妥拉明5 μg/(kg?min)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用微量输液器控制时间匀速输入;②疗效标准:按给药后计时,喘憋缓解,紫绀消失,心力衰竭纠正均按症状缓解及心力衰竭纠正后24 h内无复现者为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胸透、血常规均正常;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减轻,心力衰竭纠正,胸透肺部阴影仍未吸收,血常规正常或异常。
2 结果
56例的心力衰竭都迅速控制并完全纠正,心力衰竭纠正平均时间 d,最长3 d,其中33例用西地兰1次,20例用2次,2例用3次,无一例用维持量,无洋地黄毒副反应发生。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用药时间为3~5 d,用药期间无不良反应。肺炎治愈49例(),好转(自动出院)7例,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天数 d。
3 讨论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于重症肺炎范畴,我科近3年来收治56例,占同期小儿肺炎的(56/186),56例中婴儿18例占,与文献报告相似。目前认为重症肺炎除微生物的直接侵害外,更重要的是微生物及其蛋白质或脂质产物启动了自身免疫系统参与调控的一系列生物连锁反应,涉及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炎症的释放等,临床表现为微循环障碍和微血栓形成[3]。此外婴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黏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肺组织发育差、肺泡小、数量少、血管、血质丰富,易发生肺部感染,从而妨碍通气与气体交换,易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4-5]。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是由于感染使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发生炎症,黏膜水肿,泡壁充血,泡腔充满炎性渗出物,阻碍通气和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和CO2潴留。低氧血症引起的酸中毒,可干扰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对钾、钠离子的交换,引起肺小动脉痉挛,致肺动脉高压。使回流右心血液受阻,体循环淤血,影响心输出量,加重心力衰竭。
婴幼儿重度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病情变化快,极易导致患儿死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诊治的关键[6]。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与严重肺炎本身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均有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及烦躁不安,但前者是由于血动力学变化,心室容量负荷增加造成肺静脉压增高,肺淤血肺水肿引起,后者则由于肺泡炎性变引起肺泡浆液渗出所致。目前国内已广泛开展无创性心功能测定,如心脏收缩时间间期和舒张时间间期测定、心搏出量测定、心脏及大血管径线测定、心瓣膜流速测定、核素心室造影和核听诊器检查、血液内分泌变化测定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但在基层医院受条件所限,仍只能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指标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本组资料显示,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除有较明显的紫绀、鼻翼扇动、呼吸困难、三凹征、烦躁、肺湿啰音外,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加≥160次 /min,呼吸增快≥60次/min,肝肿大右肋下≥3 cm,与文献所述相似[5]。心脏扩大和奔马律无疑是心力衰竭一项重要的诊断指标,但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大多数都不明显,加上肺气肿和肺实质病变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很难从体征上得到证实,本组仅有的患儿出现奔马律。
也因肺部啰音的影响,心音低或听不清,因此心音低钝一项仅供参考。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主要为右心力衰竭,但本组患儿发生下肢水肿仅,这可能与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发生快,病程短有关。因此提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应以原发病症状加重、心率呼吸增快和肝肿大三者同时存在为主要指标,对患肺炎的婴幼儿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即应考虑合并心力衰竭,及时治疗,以迅速控制心力衰竭,防止病情恶化。对于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多数学者主张在抗感染、吸氧、镇静的基础上抗心力衰竭治疗。本组资料表明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大多为肺部炎症、发热、血白细胞及中性分类升高明显,用三联抗生素治疗,治愈17例,好转7例,无死亡病例,说明迅速控制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十分重要。由于小儿的心肌细胞浆网量少,钙诱导离子释放的功能尚未成熟。心肌收缩蛋白对钙的敏感性随发育而增高,小儿心肌收缩力的储备有限,心肌的顺应性也较差。
因此,在应用洋地黄制剂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要偏小,选用地高辛或西地兰,尽量不用毒性大的毒毛旋花子甙K。本组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 例,提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大多急而重,进展快,宜采用速效强心药。本组采用西地兰54例,仅用1~2次西地兰即使心力衰竭迅速控制,说明西地兰仍是目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安全而有效的药物,与氨茶碱配合,具有迅速控制心力衰竭,不必用维持量,从而减少西地兰用量进而减少洋地黄毒副反应发生的优点。
多巴胺是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通过心肌β1-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AC)系统耦联,激活AC,使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升高,加强心肌收缩力 [7]。小剂量多巴胺主要兴奋多巴胺受体,使外周血管阻力减小,心输出量增加。酚妥拉明[8]是a受体阻滞剂,能直接扩张小动脉有效降低肺动脉压,起效快,达峰时间短,适宜剂量既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又能避免不良反应,静脉给药最佳剂量为5 μg/(kg?min),每次给药总量为015~110 mg/kg。因而两药联用剂量均选择5 μg/(kg?min),在使用了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又避免了副作用的产生,特别强调的是输入过程必须用微量输入器控制速度以确保剂量匀速进入。确保安全性和剂量使用的正确性,本组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组病例观察二者联合应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配合洋地黄类药物发生强心作用快且强,无任何副作用,适合于基层儿科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沛然,黄磊.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的诊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9):1207-1207.
[2] 于瑞新.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进展.河北医药,2002,24(6):514-515.
[3] 杨峰,李翠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106例诊治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21(2):166-167.
[4] 王俊,杨柏松,韩晓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3,9(9):540-541.
[5] 陆樱.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3):481-482.
[6] 李志岚.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94-96.
[7] 赵甬,吴云琴,盛瑶.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早期干预小儿重症肺炎预防心力衰竭58例.医药导报,2007,26(12):1463-1464.
[8] 苏小奇.酚妥拉明治疗33例婴幼儿肺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华夏医学,2007,20(3):44-45.
看这样行不:【摘要】 目的:明确5种MRI征象对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32例经关节镜证实的膝关节MRI图像,其中包括43例盘状半月板及其不同程度损伤的MRI图像。在不告知关节镜结果的条件下, 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对诊断盘状半月板的5个征象及其不同程度损伤进行评价,差异协商解决。分别计算出每种征象的敏感性。结果:冠状面上外侧半月板中部最窄处>15 mm或与外侧平台关节面的比值>50%;矢状面上(层厚4 mm)半月板的前后角相连形成“领结样”改变达四层或四层以上。此两种征象的敏感性分别为%和%,诊断率最具可靠性。盘状半月板常合并变性、撕裂,且不同程度的损伤可影响盘状半月板征象的准确判断。结论:盘状半月板在MRI有多种征象,各种征象对诊断的能力有所不同。当合并不同程度损伤时亦会影响其征象的正确判断。 【关键词】 膝关节 盘状半月板 核磁共振 MR imaging of Discoid Menisci of the knee: evaluation with signs LI Pei, ZHENG Zhuo-qing, YUAN Liang(1.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Henan 453000, China; 2.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Abstract】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five MRI imaging signs in diagnosing discoid menisci and injury of the knee. Methods:MRI imaging of 532 knees with subsequent attenuated exams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rthroscopy of 43 discoid menisci. .two radiologist evaluated each MRI exam independently with discrepancies resolved by consensus. Each MRI exam was analyzed for the five sign, sensitivity for diagnosing discoid menisci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presence of each individual : The ratio of width of meniscus to that of tibia plateau was over 50%. On the sagittal plane, there were consecutive 4 layers or more showed"tie"change which derived form the connection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horns. The sensitivities of there two signs ranged was and . The following two signs had higher value. Discoid menisci were often combined with degeneration and laceration, different injure can affect the accurate judgment of signs in discoid : Discoid menisci have many signs on MRI imaging, different signs have different diagnosing ability. The accurate judgment of signs can be affected when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injure. 【Key words】Knee; Discoid menisci; MRI 盘状半月板作为一种先天畸形改变了膝关节的正常解剖,容易导致半月板的损伤。MRI是目前诊断半月板病变的最佳手段。分析532例经关节镜证实的43例盘状半月板膝关节图像,致力于明确MRI各个征象对诊断盘状半月板的价值,且合并损伤后,明确其损伤程度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对象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间检查并经关节镜证实的532例膝关节图像,其中盘状半月板43例, 25例女性,18例男性,年龄11~70岁,有3人为双膝,右膝19 例,左膝 24例,均为外侧半月板。 MRI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使用德国西门子 MRI扫描仪(Vislon)常规包裹或表面线圈。患者伸直位,所有膝关节接受常规MRI扫描,至少扫描矢状面和冠状面。矢状面采用自旋回波T1WI( TR=440 ms. TE=12 ms)快速自旋回波T2WI(TSET T2WI:TR=3 094 ms. TE=96 ms)或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TR=425 ms. TE=11 ms 翻转角为20°或90°),冠状面采用脂肪饱和抑制SE双回波(TR=3500 ms,TE=16/96 ms)所扫层厚均为4 mm,间距为 mm。 资料分析方法 在不告知关节镜结果的条件下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阅片,差异协商解决。 评价文献中诊断盘状半月板的5个常用标准〔1-4〕。 前后角连续性 在矢状面上以4 mm层厚扫描,有四层或四层以上显示半月板前后角连续性呈“领结样”改变。 矢状面后角与前角最大高度差≥2 mm。 内外侧半月板高度差 冠状位盘状半月板外侧缘的最大高度高于对侧>2 mm。 半月板宽度或冠状面上侧块最小宽度:半月板最窄处的宽度>15 mm或超过胫骨一侧平台一半以上。 矢状面上半月板次外层最小厚度>2 mm。 分别测量前角、体部及后角的高度和宽度 2 结果 在532例膝关节MRI图像中,经关节镜确诊43例盘状半月板,两位医生对其盘状半月板的5种征象分析如下:(1)前后角连续性达四层或四层以上,有31例出现此征象,敏感性为%;(2)矢状面后角与前角最大高度差≥2 mm,有24例出现此征象,敏感性为%;(3)内外侧半月板高度差,15例出现此征象,敏感性%;(4)半月板宽度或冠状面上侧块最小宽度>15 mm或超过胫骨一侧平台一半以上,有37例出现此征象,敏感性%;(5)矢状面上半月板次外层最小厚度>2 mm,有 6例出现此征象,敏感性%。同时出现以上5种征象的有4例,5种都没出现的有5例,出现第(1)种和第(4)种征象的有31例,出现2种或2种以上征象的有35例。此组病例经关节镜证实有40例合并不同程度损伤,其中半月板变性3例,半月板撕裂37例,发生桶柄状撕裂的有11例,半月板囊肿形成1例。表1 43例盘状半月板前角、体部、后角高度及宽度范围及平均值测量(略)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范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技术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医学图像在临床应用或科研中的物理问题、算法和软硬件设计操作等,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医学影像是人体信息的载体,可用于教学和科研、治疗和疾病诊断。
治疗中的医学影像可以用于制定治疗计划、在治疗过程实施影像监督,以及通过对治疗监督是采集的数据的图像重建实现对治疗计划的验证。当前医学影像的世界前沿是功能成像
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成像。这些成像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医疗界中的广泛使用,必将引起医学领域研究和新的治疗方案的革命。
【关键词】 医学影像;影响物理;成像技术
1引言
人体成像包括对健康人的成像和对病人的成像,对于前者的成像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后者主要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所有人体成像。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模态按照成像时使用的物质波不同,分为X射线成像、γ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
2对目前各种医学成像模态现状的分析
射线成像
X射线成像模态分为平面X射线成像和断层成像。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可以用组织密度进行表征,因此,可以利用平面x射线、x射线照相术对人体内脏器官和骨骼的损伤和病灶进行诊断和定位
同时也把胶片带进了医学领域。随着x射线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x射线的血管造影术和其他脏器的专用x线机相继诞生,扩大了x射线成像的应用范围。平面x射线成像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的x光机技术其中,x线机是全世界的发展方向,但是其价格使得大多数用户望而怯步。
作为传统影像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的x射线断层成像,其速度对于心脏动态成像完全没有问题,加上显像增强剂,还可以对用于血管病变及其血脑屏障是否被病灶破坏进行检查,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当前,三维控件x射线断层成像的实验室样机已经问世,将会为x射线成像带来新的生命力。
核磁共振成像
目前,各种各样的核磁共振设备产品已经大量进入市场。核磁共振成像集中体现了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成像设备中的应用。目前核磁共振主要应用包括人脑认知功能成像,用于揭示大脑工具机制的认知心理实验测量。
核医学成像
核医学成像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种方式。目前,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正电子断层成像为主,为动物正电子断层成像主要是用于基础研究,而平面的γ相机已经处于被淘汰的水平。
核医学成像设备可以定量地检测到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大分子运动紊乱继而引起的脏器功能变化,例如代谢紊乱、血流变化等。这是其他设备如超声波检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就是临床医学上所说的早期诊断,核医学影像设备能够快速发展归功于此。但是核医学成像存在空间分辨率差、病理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很难准确定位的确定,因此,还需要医学物理工作的不懈努力。
超声波成像
超声波是非电离辐射的成像模态,以二维成像的功能为主,也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类产品。超声波成像由于其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多以在诊断、介入治疗和预后影像检测中得到发展。
目前,超声波设备已有超过x射线成像的势头。同样,超声波成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图像对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等。
3关于医学软件问题
基本情况分析
成像的硬件设备要完成功能离不开医学软件的支持,对于这些医学软件按照和硬件设备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工作和硬件紧密结合的软件。主要功能是负责成像设备的运动控制,对数据的采集,图像预处理和重建,完成数据分析。
第二层,主要负责对医疗器械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软件。这种软件的应用需要来自医学物理人员,软件编程人员和医生三方的合作,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这种三方合作机制,这类软件应用情况明显滞后。
第三层,主要功能是完成医学信息的整合的软件,用于医疗过程中医疗信息,医学工作的管理。例如PACS。这种软件也需要医生的参与,但是并没有依赖性。
PACS是医疗发展信息化的体现,是医学影像技术集成管理和开拓影像资源应用范围的重要技术手段。PACS将医学影像中的各种软件和图像工作站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局域网中的节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不同科室的医生在完成对病人的信息收集和诊断后可以完成信息的录入。还可以利用商业设备上采集的数据运用于病人的诊疗中,结合数据和医学影像,对诊断信息综合处理,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4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
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医学影像模态,但是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更好的进行医学研究诊断,随着物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会随之提高。为了更好的为医疗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医学影响物理和技术学科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用于成像的物质波产生装置还需要不断进行提升,为更好的满足成像需求,在提高波源产生物质波的同时,还需要改变物质波的束流品质;
第二,将物质波和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模型化,为减少误诊率和定位误差,把模型参数的最佳化,改善从影像中提取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同时努力消除探测中的噪声和伪影;
第三,把探测的信号收集,放大、成形实现数字化;
第四,为满足影像诊断和治疗中的监督需要,高质量的实现图像重建和显示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展医学影像在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的应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等,有利于拓宽医学影像的市场。
5结语
本文介绍了当今主流的几种医学成像技术,对各种成像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对日后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那些为医疗服务的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随着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行业的科学化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浩,施红,陈伟炜,俞允,林多,许茜,俞向梅,洪全兴,魏国强.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2]彭文献,黄敏,罗敏.基于岗位需求培养医学影像技术学生专业意识的探讨[J].浙江医学教育.2011(03)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地位将更为重要。本文谈了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史,总结了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工程学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其实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医学影像信息包括传统X线、CT、MRI、超声、同位素、电子内窥镜和手术摄影等影像信息。它们是窥测人体内部各组织,脏器的形态,功能及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胶片为主要方式的显示、存储、传递X-ray摄像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需求,医疗设备的数字化要求日益强烈,全数字化放射学、图像导引和远程放射医学将是放射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传统摄影技术在摸索中进行
计算机X线摄影
X射线是发展最早的图像装置。它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医生能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这为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几十年中,X射线摄影技术有不少的发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强管、增感屏、旋转阳极X射线管及断层摄影等。但是,由于这种常规X射线成像技术是将三维人体结构显示在二维平面上,加之其对软组织的诊断能力差,使整个成像系统的性能受到限制。从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技术进入一个革命性的发展时期,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70年代早期,由于计算机断层技术的出现使飞速发展的医学成像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到整个80年代,除了X射线以外,超声、磁共振、单光子、正电子等的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大量出现。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互相补充,能为医生做出确切诊断,提供愈来愈详细和精确的信息。在医院全部图像中X射线图像占80%,是目前医院图像的主要来源。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X射线机的结构简单,图像分辨率也较低。在50年代以后,分辨率与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剂量却减小了。时至今日,各种专用X射线机不断出现,X光电视设备正在逐步代替常规的X射线透视设备,它既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病人的X线剂量;又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代替传统的屏片摄影现阶段,用于数字摄影的探测系统有以下几种: (1)存储荧光体增感屏[计算机X射线摄影系统(computer )]。
(2)硒鼓探测器。(3)以电荷耦合技术(charge Coupled )为基础的探测器 。(4)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a:直接转换(非晶体硒)b:非直接转换(闪烁晶体)。这些系统实现了自动化、遥控化和明室化,减少了操作者的辐射损伤。
X-CT
CT的问世被公认为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的重大突破,因为他标志了医学影像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里程碑。这种技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所谓“先到断层成像”(FAT),另一种模式是“光子迁移成像”(PMI)。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现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它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造影部位注射造影剂的透视影像转换成数字形式贮存于记忆盘中,称作蒙片。然后将注入造影剂后的造影区的透视影像也转换成数字,并减去蒙片的数字,将剩余数字再转换成图像,即成为除去了注射造影剂前透视图像上所见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
2 数字化摄影技术
数字X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包括成像板技术、平行板检测技术和采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成像板技术是代替传统的胶片增感屏来照相,然后记录于胶片的一种方法。平行板检测技术又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结构类型。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非品硒和薄膜半导体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间接FPT结构主要是由闪烁体或荧光体层加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品硅层在加TFT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电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线扫描等技术结构上包括可见光转换屏,光学系统和CCD或CMOS。
3 成像的快捷阅读
由于成像方法的改进,除了在成像质量方面有明显提高外,图像数量也急剧增加。例如随着多层CT的问世,每次CT检查的图像可多达千幅以上,因此,无法想象用传统方法能读取这些图像中蕴含的动态信息。这时在显示器上进行的“软阅读”正在逐渐显示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软拷贝阅读是指在工作站图像显示屏上观察影像,就X线摄影而言这种阅读方式能充分利用数字影像大得多的动态范围,获取丰富的诊断信息。
4 PACS的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有医学影像设备延续了几十年的数据采集和成像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需求。PACS系统应运而生。PACS系统是图像的存储、传输和通讯系统,主要应用于医学影像图像和病人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并且可以与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放射信息管理系统等系统相连,实现整个医院的无胶片化、无纸化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会诊,或国际间的信息交流。PACS系统的产生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到来。完整的PACS系统应包含影像采集系统,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传输系统,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整个PACS系统的核心,是决定系统质量的关键部分,可将各种不同成像系统生成的图象采入计算机网络。由于医学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存储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光盘塔、磁带库、磁盘陈列等都是目前较好的存储方法。数据传输主要用于院内的急救、会诊,还有可以通过互联网、微波等技术,以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影像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是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质量对于医生利用临床影像资源的效率起了决定作用。综上所述,PACS技术可分为三个阶段,(1)用户查找数据库;(2)数据查找设备;(3)图像信息与文本信息主动寻找用户。
5 技术——分子影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今天已具有显微分辨能力,其可视范围已扩展至细胞、分子水平,从而改变了传统医学影像学只能显示解剖学及病理学改变的形态显像能力。由于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分子影像学的物质基础。Weissleder氏于1999年提出了分子影像学的概念: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及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曙光。基因表达、治疗则为彻底治愈某些疾病提供可能,因此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与基因治疗,这就是21世纪的影像学。 新的医学影像的观察要超出目前的解剖学、病理学概念,要深入到组织的分子、原子中去。其关键是借助神奇的探针--即分子探针。到目前为止,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MRI、核医学及光学成像技术。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由于诊治兼备的介入放射学已深入至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因此,分子影像学应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学研究。
6 学科的交叉结合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影像技术学最邻近的学科应为影像诊断学。前者致力于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技术方法;后者则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根据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所以,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离不开影像诊断学更密切地沟通与结合将为提高、拓展原有成像方式及开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贡献。医用影像诊断装置用于详细地观察人体内部各器官的结构,找出病灶的位置毫克大小,有的还可以进行器
官功能的判断 。还有医用影像诊断装备情况,已成了衡量医院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7 浅谈医学影像技术的下一个热点
医疗保健事业在经济上的窘迫使得90年代以来,成为一个没有大规模推广一种新的影像技术的、相对沉寂的时期,延续了一些现有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中至今还没有一种影像技术能对影像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最近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批有希望的影像技术。如:磁共振谱(MRS),正电子发射成像(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阻抗成像(EIT)和光学成像(OCT或NRI)。他们有可能很快成为大规模应用的影像技术,将为脑、肺、乳房及其他部位的成像提供新的信息。
磁源成像
人体体内细胞膜内外的离子运动可形成生物电流。这种生物电流可产生磁现象,检测心脏或脑的生物电流产生的磁场可以得到心磁图或脑磁图。这类磁现象可反映出电子活动发生的深度,携带有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大量信息。
PET和SPECT
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和正电子成像(PET)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接受病人体内发射的射线成像,故统称为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CT)。ECT依据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理进行体内诊断,要在人体中使用放射性核素。EC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分辨率低。最近的技术发展可能促进推广ECT的应用。
阻抗成像(EIT)
EIT是通过对人体加电压,测量在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组织电导率变化的图像。 目的在于形成对体内某点阻抗的估计。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所采用的电流对人体是无害的,因而对成像对象无任何限制。这种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很好,因而可连续监测实际的应用,已实现以视频帧速的医用EIT的实验样机。
光学成像(OTC或NIR)
近期的一些实质性的进展表明,光学成像有可能在最近几年内发展成为一种能真正用于临床的影像设备。它的优点是:光波长的辐射是非离子化的,因而对人体是无伤害的,可重复曝光;它们可区分那些在光波长下具有不同吸收与散射,但不能由其它技术识别的软组织;天然色团所特有的吸收使得能够获得功能信息。它正在开辟它的临床领域。
MRS
MRS是一种无创研究人体组织生理化的极有用的工具。它所得到的生化信息可与人体组织代谢相关联,并表明它正常组织的方式有差别。目前MRS还没有常规用于临床,但已有大量技术正在进行正式适用。
上述的几个先进的技术,究竟哪一个能成为医学影像技术的热点,我们认为应要有最大效益、安全和经济是最为重要的。在逝去的20世纪,医学影像技术经历了从孕育、成长到发展的过程,回顾过去可以断言它在防治人类疾病及延长平均寿命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在一切“以人类为本”的21世纪中,人们将继续用医学影像技术来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医学论文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集中概括,是论文的总纲,是传入读者脑内的第一个信息。那么医学相关学科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医学相关学科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题目
[1]培养医学影像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效果
[2]大学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出版发行
[3]20x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 报告 相关数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4]《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5]肺结节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专业实习生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6]基于网络资源“探究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超声诊断学中的应用
[7]医学物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8]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临床示教中应用的研究
[9]中国超声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10]《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11]医学影像实训教学大型设备拆移、软件处理探讨
[12]现代医学影像科核磁机房施工技术分析——以江苏省妇幼保健院为例[
[1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核医学科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应对
[14]高职高专医学影像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研究
[15]医学影像技术学中CT与MR教学分析
[16]SPOC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17]全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科的应用价值
[1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初探
[19]放射测量与防护教材的改革策略
[20]OBE教学理念在《断层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探索
[21]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2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面提升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育人质量
[23]本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多维度 毕业 考核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24]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与技能大赛结合的实践
[25]医学影像技术专业CT科室实习带教 方法 探讨
[26]对医学影像技术技能大赛选手辅导的体会
[27]PBL-L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上的应用探索
[2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在普通放射科DR摄影的带教心得
[29]基于TBL与CBL教学法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研究
[30]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中医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探讨
[31]医学影像技术在影像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探析
[32]基于FPGA的Micro-CT采集控制系统设计
[33]医用模拟人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训中的应用效果
[34]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教学模式分析
[35]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学习在医学影像技术课程 教育 中的应用——以《盆部影像检查技术》为例
[36]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相关数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37]《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38]PBL教学法在MRI检查技术实习带教中的效果
[39]微信辅助改良式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40]医学影像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式研究
[41]医学影像技术在慢性肾脏病早期肾功能评估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42]基于“医、教、研、赛”四维协同平台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践
[43]基于计算机的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定位癫痫致痫灶研究进展
[44]图像增强技术在数字X射线医学影像中的应用分析
[45]基于视觉优化的医学影像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
[46]医学影像学导航技术在穿支皮瓣的应用进展
[47]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安徽省淮北卫生学校
[48]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分割研究进展
[49]《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成人临床医学毕业论文题目
1、重庆市某医药院校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新医改背景下福建省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3、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X线指标观察的临床研究
4、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
5、手法振动按压法协助成人心胸外科患者术后排痰效能评价体系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
6、以体验为主导的护理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
7、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研究
8、成人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研究
9、江西省高校办学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10、外科护士的术后疼痛知识和态度与疼痛知识培训效果的研究
11、 儿童 青少年抑郁情绪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
12、皮肤颜色定量评价方法学研究
13、颅咽管瘤超微结构观察及Survivin基因的表达和意义
14、翼腭窝及通连孔道的高分辨CT研究
15、华西医院1996年~2004年住院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及死因分析
16、年龄因素对中耳共振频率的影响
17、四川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及临床研究
18、Ghrelin对人成骨细胞增殖与功能的影响
19、成都市社区护士专业教育现状及教育需求调查研究
20、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模式构建
21、成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2、颅内蛛网膜囊肿
23、宁医大总医院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研究
24、新生儿呼吸机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及风险评估研究
25、成人教育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方案研究
26、成人高等医学教育适应性考试管理研究
27、成人学习视角下的专业学位教育研究
28、鼓膜穿孔对真耳-耦合腔差(RECD)的影响
29、中国人家族性早发2型糖尿病/MODY家系和无血缘关系散发的迟发起病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HNF-1alpha基因缺陷的分子筛查
30、成都市温江区一富裕社区成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调查
31、HLA-A0205成都地区LADA患者临床特征及CD38基因多态性和CD38Arg~(140)Trp突变研究
32、喉显微激光手术治疗喉乳头状瘤的疗效观察
33、学龄前儿童鼓室图测试的正常值研究
34、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与临床实习行为的调查研究
35、2-7岁小于胎龄儿血清瘦素及生长激素结合蛋白水平与生长关系的研究
36、婴幼儿择期手术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及干预 措施 的初步评价
37、成都市五城区健康成人神经心理测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8、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正常人左室整体与局部心功能的可行性研究
39、泰医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
40、当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研究
临床医学论文题目
[1]定西市疑似风疹标本ELISA与RT-PCR法检测分析
[2]居家吞咽康复操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3] MR扩散加权成像与不同成像序列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价值临床研究
[4]经静脉内耳钆造影MRI对可疑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
[5]基于三种试剂盒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6]基于罗伊适应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缺陷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7]驻地医院联合整建制驰援医疗队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理管理实践
[8]宫颈癌术后延伸野螺旋断层放疗与固定野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
[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恢复期肛拭子中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评价
[10]数字OT训练系统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
[11]肌内效贴技术结合针刀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分析
[12]吞咽功能训练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13]穴位肌电生物反馈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14]三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HIV抗体的价值比较
[15]探讨认知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16]综合护理措施在手术室切口部位感染预防的应用研究
[17]气管切开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体会
[18]优质护理应用于宫颈球囊在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促进自然分娩的实践效果
[19]社区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20]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1]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22]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分析
[23]试论医务社会工作在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环境构建过程中的作用
[24]~(125)I粒子源剂量计算参数模拟研究
[25]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及耐药机制的研究
[26]20x—20x年浙江省宁波市吸毒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及其行为特征
[27]临床护理路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8]沙门氏菌主要流行血清型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29]学龄后腭裂术后语音障碍患者语音训练方法研究
[30]不同严重程度认知障碍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研究
[31]多系统萎缩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低频振幅研究
[32]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分析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初步研究
[33]静息态fMRI评价脑瘫患儿手术前后的脑功能
[34]自闭症儿童早期大脑过度发育的sMRI研究
[35]老年重症监护室糖尿病患者血糖难控制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分析
医学相关学科论文题目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 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 2021医学类论文的题目有哪些
★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
★ 医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
★ 临床医学论文题目
★ 2021医学类论文题目推荐
★ 医学论文选题的四大基本方法
★ 妇科医学论文题目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障碍所致的心脏、血管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异常。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脏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脏病护理论文 范文 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措施 与临床效果。 方法 对需行介入治疗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与准备、术中护理及术后的护理观察。观察护理效果。结果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3~5d治愈出院。结论严密、细致的术中监测与观察,良好的术后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是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以前往往采用开胸的手术方法治疗,创伤大,住院时间长。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血管诊断治疗的进步,先天性心脏病实行介入治疗,根据X线显影,在体外操作各种导管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无手术瘢痕等优点,介入治疗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将护理体会 总结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22例,女43例,年龄7个月~55岁,平均年龄9岁,房间隔缺损23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其中房室间隔均缺损者2例。15例患者于静脉麻醉下进行,50例患者于局部麻醉下进行。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出现焦虑、担忧心理[1],为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护理人员向患者解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优点、可靠性,介绍与治愈好的患者聊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热情积极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向患者解释手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患者及家属顾虑。
术前常规检查术前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拍胸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出凝血时间、乙肝系列检查。术前常规备皮,做药物过敏试验,病情许可酌情沐浴、更衣。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记录,如体温升高应进行治疗,待体温正常后3d再做手术。同时观察穿刺部远端搏动情况。术前<1岁婴儿、成人术前4h禁食水。静脉麻醉者术前8h禁食水。
术中监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使其仰卧于导管床上,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用生理盐水维持通路,连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仪。术中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静脉麻醉者使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密切观察心电监护,观察术中心律失常情况,如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随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2]。
术后护理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预防误吸引起窒息,吸氧并进行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密切观察是否有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注意有无心包填塞表现。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血或出血,肢体动脉搏动、颜色、温度、感觉变化情况。穿刺部位用绷带加压包扎,穿刺侧肢体制动12h,术后卧床24h,12h后使穿刺侧腿伸位,平卧位与左侧卧交替,指导家属按摩腰背部和肢体,预防静脉栓塞。如无出血,24h解除加压包扎绷带,下地适当活动。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如发现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残余分流,若分流量大、流速快、有可能溶血,密切观察有无酱油色尿,化验尿是否有红细胞,若出现溶血迅速报告医生处理。室间隔缺损者术后有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注意心电监护,发现房室传导阻滞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术后可发生封堵器脱落,密切观察心脏杂音变化,报告医生检查处理。
出院指导术后3个月保持心情愉快,适当休息,逐步增加活动量,遵医嘱出院后1、3、6个月定期到医院检查。继续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抗凝,注意用药剂量,定时复查肝功能。观察有无皮肤、牙龈出血,需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出院后6~12个月定期复查心脏B超、做胸片。
2结果
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5d出院,随访18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无房室传导阻滞、无溶血现象发生。
3小结
介入疗法是先天性心脏病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介入治疗方法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逐渐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效果,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术后护理工作,优化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获得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琴,王丽,高雪萍.冠心病介入前后心理护理.新疆中医药,2014,32(1):37-38.
[2]戴庆研.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黑龙江医药,2014(6):1505-1506.
心脏病护理论文范文二: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康复护理 教育 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对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进行教育护理方法的比较,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需要将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在观察组中需要将多种形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比较教育之后的康复效果。结果通过研究之后证实,多种形式康复护理后其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方法,组间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教育后,可以有效的提升其自身的保健水平,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遵医嘱的行为,减少了患者的恢复时间,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康复护理教育;肺源性心脏病;多种形式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同时此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此病的病程时间较长,并表现出进行性加重现象[1]。但是由于社会以及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长时间在院进行治疗对患者而言不具有现实性,所以应对其采用相应的康复护理教育,使得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实际状况,在出院之后可以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教育为护理中的主要内容,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适于护理,同时不能激发患者的积极性。该研究对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采用康复护理教育的意义极其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60例,女性患者为30例,年龄均在42~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62例,女性患者为28例,年龄均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教育模式。观察组研究对象则采用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如下。
交流指导①普及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人员会因为反复住院而对自身疾病预后产生焦虑现象,同时还会担心经济状况,加重自身的病情。教育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并讲解在整个康复护理中所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检查的主要目的,并耐心解答研究对象所提出的疑问,从而消除其疑虑。②针对模式。肺源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同时久治不愈,因此患有此病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例如悲观、焦躁、不安以及不合作等相关不良情绪。所以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入相应的心理疏导。③连续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其病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大部分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主要特质则是由气愤直至认可,同时使病情逐渐有所恢复或者达到恶化现象[2]。患者在过渡期或者认可期过程中,患者会逐渐对教育人员形成一种依赖感,行为会产生被动以及退化表现,而教育人员应通过此时期详细讲解休息的主要意义。在患者的恢复期中,当患者未产生自觉憋喘,可以实行自理。④扩张模式。实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扩大教育的范围,对研究对象的家属予以教育,并告知其如何对患者实行照顾。而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有此病的人员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并指导如何正确的用药、休息、复诊等。此外,还应指导怎样进行呼吸以及戒烟训练。经教育之后,有助于肺功能的缓解,提升其生活质量。⑤小组开会模式。为了防止康复护理教育不充分或者护理实践不足,应将病情存在一致性的进行集中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⑥集体聚会模式。不定期举行联谊会,并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义诊以及查体,并对肺源性心脏病和相关保健问题进行沟通以及交流。⑦面对面模式。由于研究对象的病情实际状况、家庭环境、经济状况、 文化 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时需要和其实行相应的沟通,有助于对病情的观察,从而对其自身的病情予以相应的评估。当产生未解决完的问题时应对其进行再次探究,并找出产生原因,并重新编制护理计划并实行。
文字宣传①宣传栏模式。还应组织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并介绍肺源性心脏病的有关知识,例如怎样对呼吸进行免疫调节、正确的呼吸训练方法、吸氧的主要目的以及在吸氧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等。②报刊以及手册模式。向发放相关科普性报刊以及手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的指导。
观察指标
选择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教育效果进行比较,其护理效果内容包含:对 疾病知识 的了解程度、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自身保健能力以及遵医嘱行为[3]。
统计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对此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处理,研究最终结果则选择计数资料[n(%)]以及计量资料(x±s)来进行表示,检验则选择χ2以及t值,P<,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康复护理教育效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8例(),自身心理调节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5例(),自身保健能力的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2例(),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3例(),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患者例数为71例(),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8例(),自身保健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72例(80%),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5例(),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78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8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4例,满意度为;对照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62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12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16例,满意度为,两组患者经对比,以χ2=,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健康是通过心理、社会-经济以及生物等相关原因和自身的行为所决定的一种态度。当患病时,医务人员仅仅只是协助患者将自身的身体机能进行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除,而康复教育则能够很好地使患者在机体、心理以及情绪等方面获取良好的状态。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程度有所重视,然而健康教育的主要传播人员则为教育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教育人员需要采用多样性教育方法,并利用患者可以听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示范以及讲解,从而使得患者能够愉快地配合治疗以及护理,与此同时还充分了解疾病的预防,并将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修正,从而提升自身的保健能力水平,逐渐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并实现健康的目的。患者在整个住院的过程中,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均贯穿其中[5]。教育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教育,并予以患者相应的帮助,获取了患者对自身的信任,有助于护患以及医患关系的创建,同时还能够改善医患关系,并为医院在无形中积累了一定无形资产。实践则证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效果而非形式。同时教育则是因人而异,在对其进行共性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加入个性教育。在对患者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不单单要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方面,同时还应使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以改变自身的行为实现自我保护以及控制的目的,以此来达到康复效果。综上所述,对于肺源性心脏病而言,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入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恢复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尚艳华.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64-65.
[2]刘晓萍,李鸿妍.中医循证护理在肺源性心脏病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122-123.
[3]曾淑媛.个性化护理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34-236.
[4]黄琼霞,邓玉芳,何莉衍,等.氨溴索、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3):121-122.
[5]杨风菊,孟雪.循证护理加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965-966,1035.
心脏病护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
2.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
3. 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4.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5. 护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下载
心脏病是一个高风险的疾病,做好心脏病的临床护理工作有着极大的意义。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1:《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介入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临床介入护理并分析效果。 方法 :选取间我科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进行介入护理并分析其效果。结果: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的临床介入护理,全部患者均无并发症,其效果尤为显著。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临床介入护理,极大程度减小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康复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先天性 心脏病 介入护理 效果分析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是由于胎儿的心脏在母体内发育有缺陷或部分发育停顿所造成的畸形,是较为常见的 儿童 疾病,其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较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表现为发育不良、紫绀等,可手术治疗得到治愈,实施良好的先心病介入护理,可促进患者恢复、降低并发症的机率。为进一步了解介入护理的效果,现对150例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介入护理,并分析其效果, 总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间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82例,男性患者68例,年龄在3-50岁之间。其中,室间隔损伤者50例,房间隔损伤者61例,动脉导管未关闭者39例,均经临床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及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天性心脏病,全部符合先心病介入治疗适应症。 方法 对于不配合耐受差及较小的患儿多用全麻,其他患者一般用局部麻醉。对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需先行超声心动图明确缺损的大小和形态,以便选择适合的封堵器。封堵器大小合适,无残余分流,释放封堵器,撤出输送系统,加压包扎,返回病房,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抗凝治疗[1]。 2 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讲解介入治疗的方法,过程,以及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并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案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信任,消除顾虑,使其在最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对于较小的患儿,多关心爱护患儿,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稳定情绪波动,以保证术前准备的顺利开展。 术前准备:协助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等,患者在手术前1天进行碘和其他抗菌药物的过敏试验,小儿不合作需全麻患者,手术当天患儿从早晨开始要持续4个小时的禁食禁水,并对其注射5%浓度的葡萄糖注射液,以免脱水发生低血糖反应。在术前2小时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备皮,备皮范围双侧腹股沟,会阴部,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颜色等,术前晚保证充足睡眠,术前紧张的患者可使用镇静剂,患者入导管室前建立静脉通路,左侧肢体留置静脉留置针。 术中护理 手术时,护理人员应积极协助配合医师,了解手术步骤,及时提供手术器械,做到准确无误。并且注意观察患者心电监护情况,如血压、呼吸、心率等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给予处理。特别是采用局部麻醉的患者,及时问询、观察患者身体变化[2]。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的患者,需注意监视血氧饱和度、呼吸机等各项数据,每分钟给予患者2-4升氧气吸入。 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1观察生命体征:在手术结束24小时内,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等情况,注意有无室性早搏、室速及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若有则查出原因并处理。加强体温监测,每4个小时测量一次。 2患者体位,全麻患儿及神志不清的患儿,应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注意患儿的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吸氧。 3穿刺部位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红肿及感染等情况,保持伤口干燥,右下肢制动6-12h,静脉穿刺沙袋压迫2h,动脉穿刺沙袋压迫4h,婴幼儿全麻到清醒过程中,有躁动者,易造成穿刺部位再次出血,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术经静脉进入导引钢丝,球囊,伞状闭合器等操作,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而致血栓形成。另外术后包扎过紧,沙袋压迫时间过长也易导致血栓,所以要求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的温度,颜色,直觉等,防止栓塞,供血障碍而导致坏死。观察患者下肢情况,若有肤白、冰冷及动脉消失等现象,立即 报告 医师给予处理。如患者疼痛无法忍受时,可采用镇静剂,以便术侧肢体有良好制动性。 4饮食护理:全麻者醒后2h少量饮水,无呕吐后可进食牛奶等流质,以后逐渐改为普食,能进食后可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如出现呕吐须暂禁食,同时增加葡萄糖的输入量,防止发生低血糖或脱水。非全麻者术后即可进水及流质或软食,逐渐为普食,鼓励多饮水。 5注意观察排尿时间及数量 6 出院指导:(1)术后患者坚持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半年,服药期间应定时复查活化凝血酶时间,并根据检验结果调整药物剂量,预防并发症发生。(2)术后3个月内,适当锻炼,不可剧烈活动,以免封堵器脱落;(3)注意保暖,减少上呼吸道感染,(4)出院后定期随访。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除了可因封堵器脱落而引起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外,还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主要由于轨道导丝压迫拉扯VSD的缺损边缘及导管损伤心内膜影响传导系统所致,也可因介入治疗突然改变血流动力学而诱发[1]。术后应予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加强巡视及沟通,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封堵器脱落 封堵器脱落是封堵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封堵术中,也有发生于术后36h以内,常因病变部位或封堵器大小选择不当或操作不当而导致封堵器脱落,可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猝死。术后应立即予心电监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听诊心脏有无杂音,注意患者主诉。术后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晕厥、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通知医师,复查心脏彩超,确定是否存在封堵器脱落。如确诊封堵器脱落,可行心导管术取出封堵器或行紧急开胸外科手术取出。 出血与血肿 局部出血也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多数与拔管后局部压迫力度不够或时间过短有关,少数可因穿刺不慎致血管贯通而出血。术中及术后应用抗凝药物也会增加出血危险,因此护士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瘀斑等,敷料潮湿及时给予更换,如遇穿刺部位渗血,应立即给予穿刺点上方2cm处压迫止血20min,重新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使术肢制动12~24h,大小便时,尽量在未穿刺侧取放便盆,患者如出现血肿,面积较小时可不做处理,3~7天将自行吸收,面积较大时应给予压迫后冷敷、理疗等处理,严重者需止血治疗。 血栓栓塞 介入治疗是经皮穿刺血管内导管操作,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穿刺部位包扎压迫不当也会引起血栓形成及栓塞。术后血栓形成是导致脑梗死及其他脏器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术后应给予24h肝素钠(生理盐水+125mg肝素钠液)微量泵注射,小儿以2~3ml/h速度推注,成人给予5ml/h推注,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以5mg/(kg・d)的剂量口服[3]。在术后24h停用肝素盐水后,继续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次/12h,治疗3天。但应密切观察患者出凝血时间的变化,及时询问患者情况,防止抗凝过度引起牙龈、皮肤、骨黏膜出血,尤其要注意观察患者尿液的变化,以防溶血的发生。 溶血 介入治疗术后24h内极易发生溶血,主要发生在有明显残余分流的患者。原因是当有残余分流时,血液流经未能完全阻断处与补片发生摩擦造成红细胞机械损伤而溶血。患者首先会出现排出茶色、酱油色或血色尿液。术后指导患者要多休息、多饮水,加强病情观察,常规检查尿常规3天,每天1次,观察尿色、酸碱度及尿量变化等,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腰痛及皮肤、巩膜和出血点等。 感染 介入治疗虽切口小,但也属于创伤性治疗,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5天,每天监测体温4次,3天内体温正常方可停药。如体温升高超过39℃或血常规有异常时,应及时查血象、血培养、注意心脏听诊,并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 3 结果 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150例患者的临床介入治疗,术后听诊杂音消失,术后48小时及出院前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全部患者均无并发症,其效果尤为显著。 4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病,亦是小儿心脏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缓慢增长。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至今还未明确,有的专家认为与母体宫腔感染、遗传基因及母体接触过大量放射性物质等因素有关。 临床介入护理在护理领域是新的护理学科,是介入医学推广及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型护理技术。因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产生的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住院时长较短及疗效显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应对患者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术后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应引起极大重视。在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中介入护理,主要以现代化护理模式为中心,在护理患者疾病的同时,对患者所在的环境影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康复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也实施护理干预,制订合理的护理 措施 程序并正确按步骤进行实施。使其落实到每位护理人员的身上,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 本组调查研究,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护理效果分析,能够极大减小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提高恢复的速度,效果较为突出,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倪端芳,赵萍,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 [2]杜杰,高俊娈,宋玉平,等.68例先天性心脏并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下半月版,2010,7(8):47-49. [3]李华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2,6(3):26-27. 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2:《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摘 要】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通过手术前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手术后对循环系统检测,呼吸道管理,胸腔引流管的管理,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患者580例,10例死亡,死亡率为,有效地降低了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围术期护理 每年全国新生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有10万~15万例[1]。因小儿生理上的特点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复杂性,手术难度和创伤较大,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我院2009年9月~2012年10月对58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心脏矫治术,经过精心的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现将围术期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580例患者中,男348例,女232例;年龄10个月~14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10例,房间隔缺损(ASD)14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7例,室间隔缺损加动脉导管未闭(VSD+PDA)25例,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ASD+PDA)26例,法洛四联征(TOF)58例(其中,伴肺动脉狭窄10例,伴肺动脉高压13例),单纯肺动脉狭窄(PS)17例,单纯肺动脉高压(PH)12例,心内膜垫缺损4例,大动脉转位(TGA)3例。全组患儿均经心电、彩超、胸片等明确诊断。 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因心脏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也大,家长存在较大的恐惧心理,患儿也随着年龄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紧张,护理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做好患儿和家属的思想工作,解释手术治疗的过程,消除患儿和家长的紧张心理。 增强机体耐受力 因患儿发育和抵抗力差,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应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给予低流量吸氧每日3次,每次2 h,改善缺氧症状,严防感冒,合并肺部感染者应积极给予雾化吸入、排痰、抗生素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教会一些年长患儿的配合动作(包括呼吸、咳嗽等),以便术后更好地配合工作。 术前基础准备 注意保持手术部位皮肤清洁,可给予全身淋浴,但注意不要受凉,预防切口感染;术前1 d晚肥皂水灌肠1次;做好各种药物过敏试验。在患儿下手术前应准备好合适的麻醉床,安置好呼吸机、吸痰器、心电监护仪等仪器,使其处于待工作状态,创造适宜的病房环境。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 手术后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和尿量,以及患儿的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动脉波动情况。各种导管应妥善固定,保证通畅无阻,连接处不能滑脱、拔出。做好各种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记录。各种特殊药物输入管均需在连接处做好标记;术后8 h每15~30分钟挤压胸腔引流管1次,在前5 h每小时<100 ml,24 h引流量在400~500 ml,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维持体液电解质酸碱平衡 术后4~6 h检测电解质1次,补钾时应严格遵守补钾原则,每小时最大补钾量不超过 mmol/kg。补液最好用输液泵或微量泵。记录24 h出入水量和生命体征。 循环系统检测 ①心电监护和心内测压管检测。严密观察患儿心率和心律变化,注意心电图变化并详细记录,注意是否有异位心律并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检测动脉血压及左心房、右心房和肺动脉的压力及波形。用5%葡萄糖液500 ml加肝素500 U,以2 ml/h的速度持续冲洗,保证测压管通畅,严禁空气和血凝块进入。②低心排出量的护理。密切观察心排出量、中心静脉压和左房压变化。观察心排出量的有效指征:腿部皮肤温度凉的“温差”平面变化。心排出量好转时,腿部皮肤温差平面向下移至足趾,终止消失,此时足部变暖、肤色浅红、足背静脉扩张充盈、动脉重新易于扪及[3-4]。③急性心包填塞的护理。临床表现为胸管出血持续增多,出血突然终止又出现心衰,低心排相似症状,如心动过速、颈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升高、动脉压和脉压下降、面色苍白、周围发绀、尿量下降甚至无尿。明确诊断,应尽早协助医生进行心包穿刺或心包切开探查术,清除血块,进行止血,解除压迫。本组发生1例,经及时处理后痊愈。 2 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后ICU滞留时间为~ d。死亡10例,死亡率为。其中,4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心包填塞;其他均康复出院。1例术后胸腔大出血致心包填塞,经及时二次开胸止血后痊愈。 3 讨论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和手术难度提高,患者年龄越来越小,病情越来越重,对围术期护理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做好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患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吴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6):639. [2] 诸纪华,杨淑娟,傅藏藏.30例低体重危重先心病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37-238. [3] 王惠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95. [4] 管咏梅,周艳萍,何萍萍,等.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8,14(4):508-509. 心脏临床护理论文篇3:《风湿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睡眠、食欲、运动状况及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结论 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促进疾病治疗,值得在护理实践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整体护理;生存质量;满意度 风湿性心脏病是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病,其病情比较复杂、病程长、症状严重程度不一。目前,我国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脏外科疾病的25%,其发病率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对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我院于2009年11月——2012年10月对部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其护理效果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73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线、二维UCG、ECG检查并证实为风湿性心脏病,将7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7例,男17例,女20例;年龄33-81岁,平均(±)岁;病程10个月-17年,平均(±)年。对照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35-82岁,平均(±)岁;病程11个月-18年,平均(±)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即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引导其定期翻身,定期进行肢体活动,减少或避免坠积性肺炎等多种并发症的产生。同时需加强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由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引导患者科学饮食,尽可能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实验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其护理方法包括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吸氧护理及输液护理等。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数据选择(χ±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睡眠、食欲、运动状况及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见表1。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通常由风湿热活动引起,即患者存在严重的风湿热活动,进而产生心脏病变,导致急性风湿性心脏炎。风湿性心脏病常见于冬春季节,与潮湿或寒冷的环境有关。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除了给予对症治疗外,还应加强护理,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整体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病情观察 疲乏、气促、心悸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病情观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率过快、脉搏异常、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则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及时给予对症治疗[1]。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夜间心房收缩力明显降低、心率减慢严重、房室传导存在阻滞现象、心房不应期逐渐缩短,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夜间观察。 心理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对生活影响大等多种特点,患者极易出现不良心理,缺乏治疗信心,出现消极配合治疗的现象,不利于疾病治疗。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心理护理,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与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绍相关的疾病治疗,使患者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能够自觉地配合各项操作,同时还应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的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疗的信心[2]。对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护理人员应尽可能满足,使患者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缓解其精神上的压力。 吸氧护理 缺氧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当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衰时,可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实施鼻导管给氧;若患者同时存在肺水肿,则可于湿化瓶中添加适量的酒精,使其在给氧过程中有效吸入;若患者长期出现慢性缺氧症状,则需连续进行低流量吸氧,每分钟约1L;若患者缺氧症状较严重,但未出现二氧化碳潴留症状,则可间断给予高流量吸氧,每分钟约5L[3]。 输液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需给予输液治疗,对此护理人员应注意控制其滴速。若患者未存在心力衰竭症状,则滴速可控制在70滴/min左右;若患者存在心率衰竭症状,则滴速可控制在20滴/min左右[4]。输液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生命体征所出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郑月星,陈晓燕.风湿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0,10(4):111-113. [2] 华锦嫦,郑小华,李伟玲.家庭护理干预对提高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18-19. [3] 殷秀玲.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46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461-6462. [4] 王艳红.老年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感染的护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3(23):22-24. 猜你喜欢: 1.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 2.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3. 呼吸护理论文 4.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5. 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应用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也是我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脂质沉积病,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4]。能反映这种炎症的敏感性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已被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 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选取2006年1月1 Et至2007年12月31日,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136例,其中男82例,女54例,年龄50岁~80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41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50例,其中男75例,女75例,年龄50岁~8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外伤、肿瘤、风湿及急慢性感染等疾病。各组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显著性。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采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其中,冠心病患者人院及经治疗出院时各采血一次),3 0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清测定hs-CRP;仪器为德国德灵BNP-100特殊蛋白分析仪,试剂为德灵原装配套hs-CRP试剂,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2 结果 各组间hs-CRP比较SAP、UAP、AMI患者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MI患者与SAP、UAP患者相比,hs-CRP显著增高(P<),且SAP患者血清hs-CRP高于UAP患者(P<),结果(见表1)。表1 SAP、UAP、AMI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血清hs-CRP比较项目例数hs-CRP(mg/L)±±±健康对照表± CHD 患者入院时hs-CRP水平与出院时比较CHD 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较出院时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2)。表2 CHD患者入院时hs-CRP水平与出院时比较项目入院hs-CRP出院±±<±±<±±< 讨论1930年Tillett等[5]发现急性感染病人血清能与肺炎球菌C组分起沉淀反应。后研究发现该血清反应物是一种蛋白故取名为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CRP为五个完全相同的单体组成空间环状球体,分子量为120 kD,在人体半衰期约为19 h。C反应蛋白(CRP)在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当机体有急性炎症、创伤、肿瘤、急性时相反应及冠心病时,此蛋白会明显升高。CRP是一种炎症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应激状态下主要由肝脏合成分泌。CRP水平是判断组织损伤的较敏感的指标,在损伤的6h~8h内,血清CRP含量即可迅速升高,并在48h~72h达高峰。CRP在人类冠状动脉,尤其是粥样硬化血管内膜中亦可产生。与CRP相比,hs-CRP只是在检测上更精确更敏感,所以叫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人体内hs-CRP长时期保持恒定。无时辰变化,不受进食影响,易于在血中监测。CRP主要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脂质沉着,从而损伤血管,使一氧化氮(N0)功能降低失活,NO很快分解释放大量的自由基,引起血管痉挛,脂质代谢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缺氧而使心肌缺血事件发生[6-7]。CHD 与炎症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研究发现,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见C反应蛋白沉积。而且在病灶中有C反应蛋白染色阳性的泡沫细胞。同时可见大量的补体终末反应蛋白,C5a-9的沉积。冠状动脉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斑块破裂中起重要作用。炎症可刺激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产生并激活补体系统,通过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相互作用,损伤的内皮细胞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8]。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见.冠心病患者依病情发展情况的不同,C反应蛋白的增高程度也不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又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对于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发病入院时比经治疗出院时高,提示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通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CRP可以作为冠心病危险程度分层及判断预后的一个主要的实验室指标。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障碍所致的心脏、血管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异常。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脏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脏病护理论文 范文 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措施 与临床效果。 方法 对需行介入治疗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与准备、术中护理及术后的护理观察。观察护理效果。结果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3~5d治愈出院。结论严密、细致的术中监测与观察,良好的术后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是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以前往往采用开胸的手术方法治疗,创伤大,住院时间长。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血管诊断治疗的进步,先天性心脏病实行介入治疗,根据X线显影,在体外操作各种导管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无手术瘢痕等优点,介入治疗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将护理体会 总结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22例,女43例,年龄7个月~55岁,平均年龄9岁,房间隔缺损23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其中房室间隔均缺损者2例。15例患者于静脉麻醉下进行,50例患者于局部麻醉下进行。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出现焦虑、担忧心理[1],为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护理人员向患者解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优点、可靠性,介绍与治愈好的患者聊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热情积极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向患者解释手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患者及家属顾虑。
术前常规检查术前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拍胸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出凝血时间、乙肝系列检查。术前常规备皮,做药物过敏试验,病情许可酌情沐浴、更衣。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记录,如体温升高应进行治疗,待体温正常后3d再做手术。同时观察穿刺部远端搏动情况。术前<1岁婴儿、成人术前4h禁食水。静脉麻醉者术前8h禁食水。
术中监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使其仰卧于导管床上,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用生理盐水维持通路,连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仪。术中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静脉麻醉者使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密切观察心电监护,观察术中心律失常情况,如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随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2]。
术后护理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预防误吸引起窒息,吸氧并进行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密切观察是否有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注意有无心包填塞表现。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血或出血,肢体动脉搏动、颜色、温度、感觉变化情况。穿刺部位用绷带加压包扎,穿刺侧肢体制动12h,术后卧床24h,12h后使穿刺侧腿伸位,平卧位与左侧卧交替,指导家属按摩腰背部和肢体,预防静脉栓塞。如无出血,24h解除加压包扎绷带,下地适当活动。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如发现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残余分流,若分流量大、流速快、有可能溶血,密切观察有无酱油色尿,化验尿是否有红细胞,若出现溶血迅速报告医生处理。室间隔缺损者术后有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注意心电监护,发现房室传导阻滞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术后可发生封堵器脱落,密切观察心脏杂音变化,报告医生检查处理。
出院指导术后3个月保持心情愉快,适当休息,逐步增加活动量,遵医嘱出院后1、3、6个月定期到医院检查。继续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抗凝,注意用药剂量,定时复查肝功能。观察有无皮肤、牙龈出血,需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出院后6~12个月定期复查心脏B超、做胸片。
2结果
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5d出院,随访18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无房室传导阻滞、无溶血现象发生。
3小结
介入疗法是先天性心脏病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介入治疗方法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逐渐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效果,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术后护理工作,优化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获得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琴,王丽,高雪萍.冠心病介入前后心理护理.新疆中医药,2014,32(1):37-38.
[2]戴庆研.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黑龙江医药,2014(6):1505-1506.
心脏病护理论文范文二: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康复护理 教育 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对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进行教育护理方法的比较,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需要将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在观察组中需要将多种形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比较教育之后的康复效果。结果通过研究之后证实,多种形式康复护理后其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方法,组间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教育后,可以有效的提升其自身的保健水平,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遵医嘱的行为,减少了患者的恢复时间,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康复护理教育;肺源性心脏病;多种形式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同时此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此病的病程时间较长,并表现出进行性加重现象[1]。但是由于社会以及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长时间在院进行治疗对患者而言不具有现实性,所以应对其采用相应的康复护理教育,使得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实际状况,在出院之后可以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教育为护理中的主要内容,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适于护理,同时不能激发患者的积极性。该研究对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采用康复护理教育的意义极其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60例,女性患者为30例,年龄均在42~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62例,女性患者为28例,年龄均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教育模式。观察组研究对象则采用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如下。
交流指导①普及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人员会因为反复住院而对自身疾病预后产生焦虑现象,同时还会担心经济状况,加重自身的病情。教育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并讲解在整个康复护理中所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检查的主要目的,并耐心解答研究对象所提出的疑问,从而消除其疑虑。②针对模式。肺源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同时久治不愈,因此患有此病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例如悲观、焦躁、不安以及不合作等相关不良情绪。所以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入相应的心理疏导。③连续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其病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大部分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主要特质则是由气愤直至认可,同时使病情逐渐有所恢复或者达到恶化现象[2]。患者在过渡期或者认可期过程中,患者会逐渐对教育人员形成一种依赖感,行为会产生被动以及退化表现,而教育人员应通过此时期详细讲解休息的主要意义。在患者的恢复期中,当患者未产生自觉憋喘,可以实行自理。④扩张模式。实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扩大教育的范围,对研究对象的家属予以教育,并告知其如何对患者实行照顾。而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有此病的人员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并指导如何正确的用药、休息、复诊等。此外,还应指导怎样进行呼吸以及戒烟训练。经教育之后,有助于肺功能的缓解,提升其生活质量。⑤小组开会模式。为了防止康复护理教育不充分或者护理实践不足,应将病情存在一致性的进行集中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⑥集体聚会模式。不定期举行联谊会,并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义诊以及查体,并对肺源性心脏病和相关保健问题进行沟通以及交流。⑦面对面模式。由于研究对象的病情实际状况、家庭环境、经济状况、 文化 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时需要和其实行相应的沟通,有助于对病情的观察,从而对其自身的病情予以相应的评估。当产生未解决完的问题时应对其进行再次探究,并找出产生原因,并重新编制护理计划并实行。
文字宣传①宣传栏模式。还应组织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并介绍肺源性心脏病的有关知识,例如怎样对呼吸进行免疫调节、正确的呼吸训练方法、吸氧的主要目的以及在吸氧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等。②报刊以及手册模式。向发放相关科普性报刊以及手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的指导。
观察指标
选择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教育效果进行比较,其护理效果内容包含:对 疾病知识 的了解程度、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自身保健能力以及遵医嘱行为[3]。
统计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对此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处理,研究最终结果则选择计数资料[n(%)]以及计量资料(x±s)来进行表示,检验则选择χ2以及t值,P<,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康复护理教育效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8例(),自身心理调节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5例(),自身保健能力的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2例(),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3例(),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患者例数为71例(),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8例(),自身保健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72例(80%),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5例(),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78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8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4例,满意度为;对照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62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12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16例,满意度为,两组患者经对比,以χ2=,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健康是通过心理、社会-经济以及生物等相关原因和自身的行为所决定的一种态度。当患病时,医务人员仅仅只是协助患者将自身的身体机能进行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除,而康复教育则能够很好地使患者在机体、心理以及情绪等方面获取良好的状态。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程度有所重视,然而健康教育的主要传播人员则为教育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教育人员需要采用多样性教育方法,并利用患者可以听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示范以及讲解,从而使得患者能够愉快地配合治疗以及护理,与此同时还充分了解疾病的预防,并将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修正,从而提升自身的保健能力水平,逐渐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并实现健康的目的。患者在整个住院的过程中,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均贯穿其中[5]。教育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教育,并予以患者相应的帮助,获取了患者对自身的信任,有助于护患以及医患关系的创建,同时还能够改善医患关系,并为医院在无形中积累了一定无形资产。实践则证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效果而非形式。同时教育则是因人而异,在对其进行共性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加入个性教育。在对患者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不单单要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方面,同时还应使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以改变自身的行为实现自我保护以及控制的目的,以此来达到康复效果。综上所述,对于肺源性心脏病而言,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入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恢复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尚艳华.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64-65.
[2]刘晓萍,李鸿妍.中医循证护理在肺源性心脏病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122-123.
[3]曾淑媛.个性化护理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34-236.
[4]黄琼霞,邓玉芳,何莉衍,等.氨溴索、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3):121-122.
[5]杨风菊,孟雪.循证护理加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965-966,1035.
心脏病护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
2.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
3. 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4.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5. 护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下载
依依 依依依
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应用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也是我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脂质沉积病,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4]。能反映这种炎症的敏感性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已被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 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选取2006年1月1 Et至2007年12月31日,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136例,其中男82例,女54例,年龄50岁~80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41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50例,其中男75例,女75例,年龄50岁~8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外伤、肿瘤、风湿及急慢性感染等疾病。各组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显著性。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采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其中,冠心病患者人院及经治疗出院时各采血一次),3 0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清测定hs-CRP;仪器为德国德灵BNP-100特殊蛋白分析仪,试剂为德灵原装配套hs-CRP试剂,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2 结果 各组间hs-CRP比较SAP、UAP、AMI患者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MI患者与SAP、UAP患者相比,hs-CRP显著增高(P<),且SAP患者血清hs-CRP高于UAP患者(P<),结果(见表1)。表1 SAP、UAP、AMI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血清hs-CRP比较项目例数hs-CRP(mg/L)±±±健康对照表± CHD 患者入院时hs-CRP水平与出院时比较CHD 患者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较出院时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2)。表2 CHD患者入院时hs-CRP水平与出院时比较项目入院hs-CRP出院±±<±±<±±< 讨论1930年Tillett等[5]发现急性感染病人血清能与肺炎球菌C组分起沉淀反应。后研究发现该血清反应物是一种蛋白故取名为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CRP为五个完全相同的单体组成空间环状球体,分子量为120 kD,在人体半衰期约为19 h。C反应蛋白(CRP)在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当机体有急性炎症、创伤、肿瘤、急性时相反应及冠心病时,此蛋白会明显升高。CRP是一种炎症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应激状态下主要由肝脏合成分泌。CRP水平是判断组织损伤的较敏感的指标,在损伤的6h~8h内,血清CRP含量即可迅速升高,并在48h~72h达高峰。CRP在人类冠状动脉,尤其是粥样硬化血管内膜中亦可产生。与CRP相比,hs-CRP只是在检测上更精确更敏感,所以叫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人体内hs-CRP长时期保持恒定。无时辰变化,不受进食影响,易于在血中监测。CRP主要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脂质沉着,从而损伤血管,使一氧化氮(N0)功能降低失活,NO很快分解释放大量的自由基,引起血管痉挛,脂质代谢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缺氧而使心肌缺血事件发生[6-7]。CHD 与炎症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研究发现,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见C反应蛋白沉积。而且在病灶中有C反应蛋白染色阳性的泡沫细胞。同时可见大量的补体终末反应蛋白,C5a-9的沉积。冠状动脉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斑块破裂中起重要作用。炎症可刺激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产生并激活补体系统,通过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相互作用,损伤的内皮细胞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8]。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见.冠心病患者依病情发展情况的不同,C反应蛋白的增高程度也不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又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对于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在发病入院时比经治疗出院时高,提示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通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CRP可以作为冠心病危险程度分层及判断预后的一个主要的实验室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