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杂志巨头是谁写的字

发布时间:

医学杂志巨头是谁写的字

颜福庆题写的“中华医学会”

北京四大名医,为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近代名医--陈莲舫 近代名医--丁德恩 近代名医--徐右丞 近代名医--刘道信 近代名医--赵文魁 近代名医--关月波 近代名医--冯济卿 近代名医--韩一斋 近代名医--梁保和 近代名医--杜自明[图] 近代名医--王仆诚 近代名医--魏舒和 近代名医--赵树屏 近代名医--郑守谦 近代名医--哈锐川 近代名医--王文鼎 近代名医--于道济 近代名医--王乐亭 近代名医--金厚如 近代名医--钱伯煊 近代名医--时逸人 近代名医--刘寿山 近代名医--卢英华 近代名医--秦伯未 近代名医--沈仲圭 近代名医--冯泉福 近代名医--陆石如 近代名医--杨艺农 近代名医--赵心波 近代名医--周慕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黄晓华教授及其团队负责书写的。黄晓华教授拥有超过30年的医学科研经验,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及上海市政府卫生保健委员会主任等职务。黄晓华教授及其团队负责设计和搭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并有效地收集、整理和管理了大量的医学资料,为学术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有很多,比如吴尚先,凌奂,陈莲舫,刘瑞恒。吴尚先(1806—1886),清代医学家。名樽,原名安业,字尚先,又字师机,晚号潜玉居士、潜玉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所著《理瀹骈文》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断,被后世誉为“外治之宗”。凌奂(1822-1893年)清代医家。原名维正,字晓五,一字晓邬,晚号折肱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凌云十一代孙。师从吴古年。撰有《饲鹤亭藏书志》三卷。通晓男妇、大小方脉等诸科,求诊者盈门,太平天国期间授天医医院仙官,曾为李秀成等治病。陈莲舫(1837~1914) 清末医家。名秉钧,又号乐余老人,青浦陈氏十九世医。早年随祖父陈涛侍诊,得其传而过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悬壶上海北海路,求治者门庭若市。翌年应聘赴湖北为两广总督张之洞治病,逢张之幕僚李平书,与之结为莫逆交。光绪二十九年两人与中医朱紫衡等创立医学会,光绪三十二年又相与创办上海医务总会,以研究中西医术为宗旨。刘瑞恒(1890~1961),我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字月如,直隶南宫人。他于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906年未毕业即送美留学,入哈佛大学读书。他是我国著名医学专家,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首批哈佛大学留学生之一。

医学杂志巨头是谁写的

柳叶刀-《The Lancet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AMA 》 英国医学杂志-《BMJ 》

属于第一梯队的期刊。

Springer中文名字叫做施普林格。其实从官网的about上,我们基本就可以知道这个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期刊。1842年,在柏林成立,是一个总部位于德国的世界性出版公司,它出版教科书、学术参考书以及同行评论性杂志,专注于科学、技术、数学以及医学领域。一个重磅的消息就是,在2015年出版业两大巨头 Springer 和 Nature 完成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叫 “Springer Nature"。有了nature的加持,Springer显然就是巨无霸了。

《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  与当今大多数科学论文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Springer Natur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实验指南合集SpringerProtocols:实验室指南数据库主要面向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学科,很多期刊在相关学科拥有较高的排名。

Springer Protocols由Springer Nature公司出版,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实验指南合集,Springer Protocols3实验室指南数据库主要面向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学科,很多期刊在相关学科拥有较高的排名。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的《自然》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白然》上。她原隶属于伦敦的麦克米伦科学和教育公司,旗下拥有《自然》、自然子刊和《科学美国人》等众多高水平期肝刊,在国际学术出版行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Springer是德国柏林的科学和商业传媒公司。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学术团体。学术团体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公布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果,会上的发言常被记录下来,然后印成若干副分发给团体内外的成员。有些科学家则用交谈或通信方式相互交流信息。这就是期刊问世前科学家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到17世纪中叶,随着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一种新的学术工具──期刊在学术通讯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使学术思想和知识的收集、交流和传播进入一个新时期。历史最久享有盛誉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建立,1665年创刊(至今仍继续出版)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和同年法国出版的《学者周刊》(1665~1938)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杂志。早期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一般都是综合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涌现,科学门类越分越细,于是分支学科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逐渐产生。公认最早的医学期刊,首推1679年法国出版的《医学新进展》。中国的中医药期刊约有 400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内容包括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别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说是近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早期的西医药期刊,19世纪中叶出现在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深的广州、上海两大城市。1880年(清光绪六年),美国传教医师主编的《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的西医药刊物,由广州博医局发行。《博医学报》创刊于1887年,后于19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今天中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及其英文版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医学刊物,至今仍由中华医学会总会编辑出版。随着科技的发展,刊物增多,文献量增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往往从本专业的少数期刊中难以窥察某项研究课题的全貌,于是把原始论文收集、浓缩和排序的摘要、提要、题录等形式的期刊出现了,这就是二次文献,即检索性期刊。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摘杂志是德国1769~1776年出版的《各学院优秀外科论著摘要汇编》。文摘杂志在报道和交流科学成果的同时,又可作为检索工具,使科技情报活动获得新的发展,又可视为科技情报诞生的标志。由于文摘简明扼要,且包含原文提供的主要信息,深受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因此发展较快。中国的医学文摘分为两大系列,一个是报道国内文献的《中国医学文摘》,分为16个分册和《中国药学文摘》;另一个是报道国外文献的《国外医学》共分44个分册,这些分册覆盖了医学大部分的专业面。

医学杂志巨头是谁写的书

这个要看你预设的范围,是国内还是世界呢?往大了说目前世界权威四大医学杂志分别有:《美国医学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

《伤寒杂病论》是汉族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

四大医学杂志就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期刊(BMJ)。

1、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所出版的同行评审性质全科医学周刊。其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为。期刊内容包含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

分为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道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着重在内科学和过敏/免疫学、心脏病学、内分泌学、肠胃病学、血液学、肾脏疾病、肿瘤学、肺部疾病、风湿病学、HIV以及传染病等专业领域。

2、《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部分是由李德·爱思唯尔(ReedElsevier)集团协同出版。

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所创刊,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Lancet)的名称来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toletinlight)。

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是由美国医学会主办的一种综合性临床医学杂志,创刊于1883年,每月出版4期,全年出版48期。

主要刊载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编者述评、读者来信、相关书评等类型文章。同时该杂志也向读者提供医学及卫生保健领域的非临床性信息,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法律、环境、经济、历史及文化等方面内容。

4、《英国医学期刊(BMJ)》是英国医学会会刊,它有着160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所有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最具综合性,该刊2015年影响因子(IF值)为分。

其栏目丰富多彩,述评、新闻、综述、争鸣等类型的文章为广大医生所欢迎。其内容除了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外,还涉及与医学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伦理、公共卫生等诸多方面。

扩展资料:

《中国医学论坛报》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用中文同步出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部分文章。

出版风格: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每年发行52期,每周四出版,年页码数为3400页。杂志隶属于马萨诸塞州医学会。杂志主要提供重要的、未被刊登过的研究成果、临床发现以及观点。

注重文章的实用性,文章多为指导临床实践。该杂志是周刊,发表关于新的医学研究成果,评论以及从生物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的编辑部意见。杂志有非常严格的审稿程序,稿件的处理流程通常需10—12周。来稿的刊用率约为7%。该杂志的封面便是目录,设计可谓简单朴素至极。

177个国家超过50万名的医师、学生、研究人士、以及其他医学专家构成了该杂志的读者群体。该杂志也吸引了在数量上居全美第一的医师招聘广告。

医学集成和医典的作者是拉齐。

拉齐的代表作《医典》是医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他于公元903年把《医典》捐献给波斯萨曼王朝的王子兼雷伊地区长官曼苏尔。

《医学集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医学著作,作者花费15年的时间完成此书。《医学集成》主要讲述的是疾病、疾病进展与治疗效果。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保存有一部《医学集成》的阿拉伯语手抄本,它是在1094年由一位佚名抄写人抄写的,也是该馆最古老的医学藏书。

医学成就:

拉齐在医学上广泛吸收希腊、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医学成果,并且创立了新的医疗体系与方法。他尤其在外科学、传染病及疑难杂症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理论知识。

他是外科串线法、丝线止血和内科精神治疗法的发明者,也是首创外科缝合的肠线及用酒精“消毒”的医学家,还是世界上早期准确描述并鉴别天花与麻疹者,并且将它们归入儿科疾病范畴。

医学杂志巨头是谁

刘昌伟刘昌伟,1959年11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副主任。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全国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常务编委;《国际循环-聚焦血栓杂志》编委;《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武警医学杂志》等多家杂志审稿人。中文名:刘昌伟外文名:changweiliu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吉林省长春市出生日期:1959年11月职业:医生毕业院校: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主要成就:多项临床和基础的实验研颇有成就代表作品:血管外科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人物履历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1984年8月到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工作;1989年担任外科总住院医师;1990年晋升为普通外科主治医师;1992年开始重点从事血管外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9月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1996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赴美国进修学习血管外科临床技能,特别是在手术技巧和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支架治疗技术和各种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刘昌伟在协和医院从事临床工作近22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自1992年开始主要从师于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管珩教授。致力于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从事血管外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刘昌伟先后发表论文近20余篇,多次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就奖等。研究方向1.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手术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髂动脉闭塞、股_动脉闭塞等)的外科手术和腔内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腔内介入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血栓栓塞等外科治疗等;特别是近7年来在国内率先开展的术中血管腔内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近来在糖尿病足的血管腔内治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2.大动脉疾病的外科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主要包括:腹主动脉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和外科手术等;胸腹主动脉瘤等的外科手术等;3.颈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包括颈动脉闭塞、颈动脉瘤、颈动脉体瘤等)的外科手术、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植入,特别是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方面获得很好临床效果;4.肾动脉狭窄、肠系膜动脉狭窄和闭塞等内脏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和腔内介入治疗;5.各种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布加氏综合症的外科手术和腔内介入治疗等,急、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外科手术、腔内介入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6.在实验研究方面,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基金课题,开展了多项临床和基础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门诊时间每周一、五上午为教授门诊日,周三上午为特需专家门诊日;每周二、四为手术日。

裘法祖 。。。请百度。。。

黄远桂黄远桂,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老师,1983年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89年任教授、主任医师。先后任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为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访问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兼职)。1998年批准为神经病学专业博士导师。现任东莞康华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中文名:黄远桂职业:博士导师毕业院校:第四军医大学代表作品:《临床脑电图》事迹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系,曾就职于第四军医大学(即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9年,任神经内科主任、癫痫研究中心主任。日本大坂大学医学部访问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兼职教授。擅长于神经电生理和癫痫、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及各种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癫痫临床及发病机制和神经电生理方面的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其诊治病人副射全国及东南亚地区。曾任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中华神经科学会脑电图及癫痫学组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神经内科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现任中国抗癫痫协会顾问,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森科学委员会(中国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杂志主编,《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副主编。《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等11部杂志编委或特邀编委。主编主编《临床脑电图》、《新编神经病学》等著作,参编《现代临床医学辞典》等国内、外著作28部。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49名。在国际权威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nglJMed》、《Lancet》及《中华神经科杂志》等国内重要医学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326篇,译文38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0项,国家专利1项。曾应邀参国际会议和访问30多个国家,应邀访问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时,曾获WHO总干事陈冯富珍的接见。专长专长:擅长于神经电生理和癫痫、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及各种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等。

美国医学杂志巨头是谁写的

先后完成省、校级科研课题9项。已在《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中国肿瘤临床》等杂志上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著40余篇,其中25篇为权威或核心期刊;26篇被国内60余种医学杂志或专著(包括院士和知名教授写的专著)先后引用100余次,其中《胆囊腺瘤癌变临床病理研究》的论文已被国内多种医学期刊和专著引用达30余次。6篇被国内权威刊物或年鉴转载或摘录,5篇被美国医学索引(IM)收录。

我曾经听说过的不是减少15克而是减少21克。有部电影就是根据这个来拍的。 电影《21克》:21克就是灵魂的重量,因为在西方的传说里,人死后,没有了灵魂,体重就减少了21克,而这21克的重量就正是灵魂的重量。“不管你是否恐惧,他都会最终降临,在那一时刻,你的身体轻了21克”,“他们说,在人死亡的瞬间,人失去21克的重量”。这部电影鉴证了灵魂重21克这个流行已久的说法。 21克的来历。 这是美国麻省的大夫,邓肯.麦克道高(Dr. Duncan MacDougall)于1907年4月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在“鬼魂网”上有原文全篇。题目是“关于灵魂是物质的假说并用实验证明灵魂物质的存在”。作者为了验证灵魂是一种可以测量的物质,特殊设计了一种安装在一种很灵敏的秤上的床,试验方法是让快死的人躺上面,然后一直精确测量这个人的体重,看在死亡的瞬间体重的变化。死亡的瞬间轻了部分就是因为死亡丢失的部分,作者称之为灵魂的重量。 作者一共测量了6个人,4个结核病人,1名糖尿病昏迷的病人,另一个不明原因。21克的说法来自第一个病人,这是一个患结核病的垂死的男人,麦大夫选择这个病人的理由是,这个人死的时候基本上不动,因为这样才能保持秤的平衡,以便于准确测量。这个人死亡前共观察了3小时4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这个人的重量缓慢地下降,速度是每小时1安士(克),作者估计是因为体液的蒸发所致。然后作者把秤的平衡调到接近上限条,以期待死亡时候的下降,然后在死亡的瞬间,秤的指针快速下降到了秤的下限条,就再没有弹回来,这一瞬间重量下降了4分之3安士(3/克),这个著名的21克就诞生了。 其后的5例测量都无法重复这个结果,第2例,因为没有办法确认具体的死亡时间,结果不能用。第3例,死亡的瞬间,重量下降了安士,随后的几分钟,又下降了1安士。第4例,因为秤没有调节好,尽管人死的时候重量下降了8分之3到半安士,但这个结果也不能用。第5例,因为死亡来的太突然,尽管重量下降了8分之3安士,但这个结果因为秤的原因,也不能算数。第6例,也不能算,因为病人刚放到床上不到5分钟就死了,秤还没来得及调整。 所以一共测量了6例,也只有第一例是作者比较满意的,有意思的是第3例,重量居然下降了2次,按照作者的推理,就是说死的时候灵魂先走一部分,剩下依依不舍的在10几分钟以后才不得不离开。随后的研究,作者集中精力研究狗,发现狗死的时候,重量没有任何变化,结论就是,狗是没有灵魂的。 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个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有几个方面,1)失误率太高,6例里有5例基本不能用,这样的失误率必须大量增加例数才能有统计学意义,但问题是以后的几乎100年里,没有人去重复这样的试验;2)既然考虑到体液的蒸发,就应该把这些蒸发的体液用一个罩子收集起来,把重量也算进去;3)作者说的死亡的精确时间并不可信,当时的条件,这个是很难确定的,4)他的精确的秤,太难调整,好象也不是那么精确。 但这个已经足够了,其新闻价值远远超过其实际的价值,纽约时报很快就有了报道,这样的研究很得当时宗教人士的喜爱。几年以后,纽约时报再次采访麦大夫,卖大夫说,在死亡的瞬间如果能抓拍一张X光片,肯定能给灵魂照个相片,因为X光照的是人的阴影,一直躲在骨头阴影后面的灵魂,在出鞘的时候肯定就暴露原形了。但遗憾的是,当时他那里还没有X光机,要到费城去才行,又过了几年,麦大夫的也失去了他的21克,给灵魂拍照的工作就成了千古遗憾。 在麦大夫的文章里还提到,灵魂是比空气轻的物质,所以人死后,灵魂是向上飘的。按照他的理论推断,人的灵魂必定会悬浮在大气层中,密度和灵魂类似的地方,估计全球变暖,是大气里灵魂物质堆积的太多的缘故,因为百万年来,死的人也太多了,那么多的21克,大气层也吃不消了。这也说明因为灵魂太轻,总是向上飘,也是不可能转回到地上来投生的。 灵魂的重量 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博士最近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项特殊的实验:把一名即将咽气的肺病患者移放到一架很大但非常灵敏的光束天平上,大约过了三小时四十分,病人的面部表情骤然消失,一刹那间,光束发生了偏移,有克的重量失去了.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在以后的两年半里,他又对五名临危病人进行了验证,这些病人在死去的一瞬间,失去克至克的重量. 这似乎说明, 除了灵魂离开了人身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为证实这点,麦克唐盖尔对15只狗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狗在死时却没有失去任何重量,因为狗没有人一样的思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