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 xué
medicine
medical science
study of medicine
医学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但也有说法称预防医学为第一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二医学,复健医学为第三医学。医学的科学面是应用基础医学的理论与发现,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学、解剖、病理学、药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来治疗疾病与促进健康。
医学按其本质来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处于应用科学的地位。由于在人的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在防治疾病的措施中,包含大量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因素,因此医学的内容又有与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部分。在整个医学体系中,既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又有庞大的技术手段,是科学与技术的统一体。医学既是一种理论体系,又是一种实践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医学的社会职能在于保障和促进人类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健康发展,在社会生产中,它保护劳动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医学已有几千年历史,古代的中国、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都形成了各自的医学体系,近代以来继承并发扬了的主要是中国医学和源于希腊的西方医学两大体系;19世纪以来又出现了旨在把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统一起来的中西医结合学派。
医生正在治疗病人,法国巴黎卢浮宫。
在大多数文化中,最早的医学是使用一些经验证明有效的物质进行治疗,如一些植物(草药)、动物药及矿物药。在包括西方世界在内的所有社会中,都会夹杂着宗教、仪式及巫术。而土著人们也有着大量的与宗教信仰、传统经验及自然资源有关的医术。已知的宗教医学有:泛灵论、招魂术页面招魂术并不存在,英语维基百科对应页面为spirituali *** 。、萨满教及占卜等。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祝由科》[来源请求],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由祝由科里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
在哈拉帕时期(公元前3300年)的印度河流域有了医学和牙医学的一些知识。
在古埃及,人们使用莎草纸记录了许多医学文献,如卡亨(Kahun)纸草文(公元前2000~1800年)、史密斯纸草文(公元前 1700年)及埃伯斯(Ebers)纸草文(公元前1500年)。其中史密斯纸草文记录了脑所引起的痉挛和脑膜,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脑的记录[1]。而古巴比伦文明的医学记载则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
在今天,又有许多新的科技手段被不断加入到医学中并产生了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成像、纳米医学等分支。
现代化医院内部设备
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医学被细分为了许多不同的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第三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 特种医学及传统医学。另外,还存在一些宗教医学(如佛教医学[2])。
在现有发展水平上,整个医学按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之不同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基础医学。研究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治疗疾病的原理和方法,包括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药理学,以及中国医学的脏腑、经络、气血、病因病机学说和中药学、方剂学等。
(2)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考察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对疾病作出诊断,采取治疗措施,祛除疾病以恢复和保护健康,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皮肤病学、传染病学、针灸学,推拿学、放射学等多种专门学科。
(3)预防医学。研究防止疾病、保障健康的规律,采取措施利用有利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可分个人预防与公共预防两大方面,包括养生学、卫生学、流行病学等专门学科。此外,还有军事医学、法医学、航空医学、航海医学、宇宙医学、社会医学等特种学科。
随着不同学科的发展与交叉,也产生了许多与医学有关的交叉学科,如医学信息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人口学等。
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太医令秦承祖创建了相关医学教育机构,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医学院[3]。公元6世纪,隋朝完善了这一医学教育机构,并命名为“太医署”,署内分医、药两部,太医令是最高官职,丞为之助理,下有主药、医师、药园师、 医博士、助教、 *** 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师生最多时达580多人。
大同元年(947),辽军入汴,“壬寅,晋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4]。“初,契丹医人鲜知切脉审药,上命庶成译方脉书行之,自是人皆通习,虽诸部族亦知医事。”为了学习汉族医学,辽兴宗使人翻译《方脉》一书并带来了辽代的医学发展[5]。而辽朝史书上并没有关于设立官方医学教育机构的明确记载。
1894年,李鸿章奏请于天津总医院附设西医学堂(又名北洋医学堂),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学校[6]。早期中国的医学院校学制主要是复制日本模式,并从日本聘请教师,修业年限为4年,相当大学本科水平。清末,大量中国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1902年,在日本的272名留学生中,有3名在学习医学。1903年京师大学堂“选派学生出洋,分习专门,以备教习之选”,派往日本31人中有1人学习医学。1904 年留日医学生在校人数达到23人[7]。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 *** 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布了《大学令》,将医科列为与文、理、法、商、农、工平行的7个分科之一。大学的医学课程计103个科目,是课程门数最多的学科,修业年限是预科3年,大学4年。1917年,北洋 *** 教育部颁布《修正大学令》,规定具有文、理两科的属于大学,而具有法、医、农、工、商等五科之一的设立为单科大学,如医科大学。1922年以后,北洋 *** 教育部颁布了一个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新学制系统”,取消医学预科,医学专科的修业年限为3年,医学本科的修业年限为5年。1935年,国民 *** 教育部颁布了《医学院暂行科目表》,对医学院校的学制和课程体系作出了统一的要求。1941年,将医学本科的修业年限改为6年,并规定特定学年的课程结束之后要进行两次阶段性考试。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195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在保留原先已经实施的六年制学制之外,开始大量发展三年制的医学专科学制[6]。1955年将医学专、本科专业的修业年限统一调整为3年、5年,直接将高中毕业生经中、短学制教育培养成为以应用型为主的医疗卫生技术专门人才。1988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开始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1998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七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到1998年,医学专业调整为8大类l6个专业,学制为三、四、五、六、七、八年制并存。
单次使用的药瓶
1876年,日本效仿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设立了以帝国大学为首的国公私立大学医学院、医科大学和医学专科学校[8]。1945年开始,受美国医学影响,日本将原有的50所医学专科学校(包括大学附属医学专科部)进行了调整。l950年,旧制大学和升级学校都改为新制大学医学院、医科大学共46所,并大幅削减招生人数。在这一时期(1946年)无论是新制还是旧制医学院校的8年。1970年起,日本医学院校得到快速发展,到1981年达80所(国立43,公立8,私立29)。
19世纪初,阿根廷创建了第一批医学院,包括1821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院和1877年的科尔多瓦大学医学院。1958年,萨尔瓦多大学医学院和科尔多瓦天主教大学医学院两所私立医学院成立。
阿根廷共有29所医学院,其中10所位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其周边,其他的也多位于内部省份的大型城市。所有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均为六年制,包括三年的基础学科学习、二年的临床学科学习和一年的实习,在具体实施的方式上各校之间略有差异。从2000年起,阿根廷的医学院都需要通过全国大学评价和认证委员会(CONEAU)的认证。医学院的全职教师多为基础学科研究者,受任于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CONICET)或 *** 管理下的其他国家部门。
星恒教育郑老师为你解答,民国时期,正处于古代与近代文化的交汇区,所以会融合古代的文化加上近代的医学知识,融合性很强,虽然可能没有现在的这么全面,但是还是很值得收藏以及研究的
在全国的医学院校中虽都开设寄生虫学课程,但在最初多设在病理或微生物课程中讲授,唯条件较好的院校,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在成立时就设立了独立的寄生虫学研究室。1929年国民政府成立医学教育委员会,1935年公布了大学医学院及医科暂行课目表,规定学制6年,寄生虫学课程总时数为96学时。当时没有医学寄生虫学专门教材,多数情况下教师讲,学生记笔记,有时发点油印讲义,参考书多为外文原版书。中国第一所寄生虫研究机构是1928年8月由洪式闾在杭州创办的“杭州热带病研究所”。1932年国民政府在卫生署下设“中央卫生设施实验处”,其中设有寄生虫学系。实验处开展了对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等寄生虫病的调查与防治,并成立各级相应机构,如:黑热病防治处,云南省疟疾研究所、江西卫生实验所。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没有寄生虫学专业刊物,当时的研究成果及调查报告分别刊登在各类期刊上。寄生虫学专业书籍,自上世纪末至民国年间,官方出版机构未曾刊印过有关图书,少数有关著述多由商务等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民营出版企业印制出版。1916年中华医学会在上海召开第一届大会期间,曾展出《寄生虫病流行》,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与寄生虫学有关图书有:谭其濂编《鼠疫》,陈继武编《鼠疫要览》;姚昶绪编《寄生虫病》;顾寿白撰《寄生虫(丛书)》;祖照基编《粪便之检查法》;北平中华医学杂志社出版过许雨阶著《我国疟疾问题》;冯兰洲著《厦门之疟疾及其传染之研究》,李涛著《我国疟疾考》。此外还有,洪式闾著《杭州之疟疾》;陈耀曾编《人体寄生虫》;姚永政著《漳气病之研究其一:贵州及广西边界瘴气病之真相》;王福益、李辉汉撰《实用人体寄生虫学》等书籍。
在符合期刊重复率要求的情况下,我觉得主要还是取决于你的论文质量。大大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中医学类综合性期刊,以报道民族医药产业、医疗卫生、民族药方为主的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一、《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基本信息刊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英文: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国内刊号:CN53-1102/R国际刊号:ISSN 1007-8517邮发代号:64-56国外发行代号:6366BM周期:半月刊出版地:云南省昆明市语种:中文本开:大16开创刊年:1992年定价:16元RMB/期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社编辑:《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编辑部订阅:全国各地邮局稿件要求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资料应真实可靠,数据准确,论点明确,文字精炼,层次清楚。“论著”、“专家论坛”、“临床研究”、“方药研究”等论著类文章一般不超过 4000字 ,其他栏目文章不超过 2000字。本刊已全面采用计算机系统处理稿件,故请全部用电子邮件word格式文件投稿。图片请用附件形式发送。1、文题 文题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中文文题一般以 20个汉字以内为宜,尽量不用缩略语。2、 基金项目论文所涉及课题属于基金项目者应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并须附复印件。3、 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稿件修改及编排过程中一般不宜再做更改。确需变更时必须由第一著者出具书面证明并加盖有关单位公章。应注明著者单位全称、所在科室及详细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4、 摘要及关键词论著类文章须附中文摘要,其中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类文章应按照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结构编写摘要,字数以 200字左右为宜。论著类文章需标出2~5个关键词。5、 医学名词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 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法定药物 )或国家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 (非法定药物 )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 ,不用商品名。6、数字与计量单位数字用法执行《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B/T 15835-1995)。物理量量值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如: 600 mg、 39 ℃、 mmol·L、mg·L等。4 mm× 2 mm× 3 mm不应写成 4×2× 3 mm 3, 5%~ 10%不应写成 5~ 10%,血压计量单位用kPa。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7、 统计学符号 按《统计学名词及符号》( GB3358- 82)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 :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m (中位数用 M);标准差用英文小写 s ;标准误用英文小写 s ; t检验用英文小写 t ; F检验用英文大写 F ;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 ;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 ;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ν;概率用英文大写 P ( 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值、q值等 )。以上符号均用斜体。8、 缩略语 文中应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叙述其中文全称,在其后括号内注明中英文全称及英文缩略语,如该缩略语已熟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 。9、 图表每幅图(表)应有独立、完整的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表格采用三横线表格式。10、 参考文献 录格式参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 7714-2005)。文中参考文献角码依照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正文右上角标出。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 3人全部著录,超过 3人只著录前 3人,后加“,等”。中文期刊用全称,外文期刊名称缩写以 Index Medicus格式为准。每条参考文献要写明起止页码。3 稿件处理11、来稿必须用E-mail投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切勿一稿两投。作者必须对稿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依照有关规定,编辑部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来稿一经接受,该论文的专有使用权即归《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社所有;《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社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网络出版等其他方式出版该论文。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 2册。
是。《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为中国自然科学(遴选)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收录。
中国民族医学杂志,应为: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英文: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of Chinese Minorities
影响因子: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被评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361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不是北大核心期刊哦~ 刊名: 中国民康医学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Health主办: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周期: 半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2-0369CN: 11-4917/R邮发代号: 82-50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民康医学曾用刊名:中国民政医学杂志创刊时间:1988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基础当然重要了
这个杂志是国家级普刊。按照各地政策来说,晋级副高,应该可以用的。不过,为什么不发《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比这个杂志更贴近你的专业。
医学类统计源期刊可以像我索要目录.推荐期刊省级期刊:吉林医学 现代诊断与治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哈尔滨医药 中外医学研究 医学新知杂志 河南外科学杂志 河南医学研究 亚太传统医药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亚太传统医药 医学信息 等国家级期刊:中国现代医生(浙江二级) 中国当代医药 中国医药导报 中国医药指南 中国医学创新 中国现代医药 中国实用医药 中国社区医师 中外医疗 中国中医药咨讯 中国健康月刊 中医临床研究 中医药管理杂志 等统计源核心: 中国医药导刊 医学综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安徽医学 河北医学 海南医学 四川医学 中国临床医生 中国医刊(浙江二级) 中国医学伦理学(浙江二级)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局解手术学杂志 中国现代普外科进展 医学与哲学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浙江二级) 中华中医药学刊(浙江一级)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浙江二级) 等北大核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中国全科医学 山东医药 重庆医学大学学报 现代妇产科进展 时珍国医国药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等 护理类核心期刊:齐鲁护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 护理管理杂志 中国护理管理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北大核心)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是什么类型的?一般是有分普刊与核心的 普刊像《医学信息》,《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现代医生》《中国当代医药》《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核心《西部医学》《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实用癌症杂志》都是可以的,还有不懂的也可以跟我们精品书厢了解下
据有统计源期刊的医学杂志:《中国基层医药》、《中国临床医学》、《实用预防医学》、北大核心期刊:《山东医药》、《重庆医学》、还有好的国家级的期刊,如果你想发表,你可以帮你。联系我吧。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这个杂志是国家级普刊。按照各地政策来说,晋级副高,应该可以用的。不过,为什么不发《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比这个杂志更贴近你的专业。
首先广东省目录内的,主要还是看你是副高级职称以上一般才看目录,如果是中级,一般不需要。而中国民康医学不在这个目录的
晋升职称需要什么级别的刊物,要看自己单位的规定,这个不是统一的评职称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要以省或市里的文件为准,这是错误的,必须要以自己单位的文件为准才行!正常情况下,单位的规定都是比省、市里的要求高很多(有些地方时一样的),而评职称的时候,首先要冲出的是自己单位这一关,然后你的资料才会被上级单位审核。所以你最好是但单位负责评职称收材料的地方(多数是人事处),找他们要一份书面资料,就知道这本刊物对你们来时是否有用了。如还有其他疑问,联系我即可
护理专业开题报告精选范本
西安交大网络学院护理专业开题报告
论文名称: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的护理及分析
作者姓名 孙静
所在单位 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
联系方式
指导老师
提交时间 20XX年9月
一、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目前并非少见,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以化疗为主,但化疗毒副作用大,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化疗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疗效。国内许多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不少护理体会,如范菁、张辉,张树风、吴红梅等。高安丽则着重总结了老年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彭素近、秦社灵分别总结了20例、76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马爱武、单秀梅强调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而在关于比较合理化个性化护理与常规护理措施的优缺点方面很少有人涉及。本研究旨在探讨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轻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及取得成功。
三、关键词及定义
白血病;急性;化疗;护理
急性白血病:为骨髓中原始与早期幼稚细胞急剧增生的恶性疾病,其特点为体内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无控制地增生,出现于骨髓和许多其他器官和组织,并进入外周血液中;发病急,发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
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它是用含有特殊化学成份的药物来杀灭或抑制人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护理:护理(Nursing)一词是由拉丁文“Nutricius”演绎而来,原为抚育、扶助、保护、照顾残疾、照顾幼小等涵义。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的基本属性是医疗活动,但它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并以其专业化知识和技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
四、文献回顾
急性白血病为血液系统恶性病,发生于所有年龄组,像其他肿瘤一样,年龄大于50岁发病率明显增高。成人患者主要是二种类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而儿童主要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2】。国内许多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不少护理体会,如范菁、张辉【3】,张树风【4】,吴红梅【5】等。高安丽则着重总结了老年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6】,彭素近【7】、秦社灵【8】分别总结了20例、76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马爱武,单秀梅强调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包括鼓励患者进食和静脉营养支持【9】。总之,科学的护理方法可以避免或减少化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参 考 文 献
【1】 沈志祥,欧阳仁荣。血液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卢秉久,张艳,孙淑娟。贫血及血液病患者必读.沈阳:沈阳出版社。.
【3】 范菁,张辉。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的护理体会 .中外健康文摘,2009,6(9):409
【4】张树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的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7,19(8):1759.
【5】吴红梅。急性白血病化疗的护理。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6):102-103.
【6】高安丽。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体会.中原医刊,(31):55.
【7】彭素近。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护理。中国现代医生,2008,18:134.
【8】秦社灵。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49.
【9】马爱武,单秀梅。 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13):1834.
五、研究设计类型
本研究为调查描述性研究。
六、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4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两组病例入院时情况、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S]。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8.}。实验组根据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规律、临床表现、转归实施健康教育及自我护理行为指导,填写调查问卷,进行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照组为常规护理。
七、研究工具
自编的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化疗时间及目前化疗次数、对疾病及化疗毒副作用的了解情况、心理状态及需求等。
八、研究步骤研究方法
1选取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4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
2对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规律、临床表现、转归实施一对一地健康教育及自我护理行为指导,让其填写调查问卷,进行合理化个性化护理。调查过程中先对患者说明此研究的目的,并向他们保证匿名调查和对调查资料严格保密,征得患者配合。若患者填写调查问卷确实有困难,可由其直系亲属协助完成。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3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九、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
十、年度研究计划
时间
工作内容
1999年1月~2004年12月
选取合适患者进行小样本护理观察。
2005年1月~2008年12月
继续选取合适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并初步整理资料,总结、分析资料
2009年1月~2009年9月
进一步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论文
十一、经费预算
约8~9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