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慢性肾衰竭外科论文

发布时间:

慢性肾衰竭外科论文

有很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会导致尿毒症,有可能会导致慢性肾衰竭,有可能会导致高血压,有可能会导致肾性骨病;不要乱服用药物,要戒烟戒酒,不要熬夜,不要太频繁的开展性生活。

引言:肾功能衰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疾病,包括的类型有很多,比如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其中慢性肾衰主要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结果。患者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后,不仅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比如身体乏力、头晕目眩、贫血出血、腰膝酸软、夜尿尿增多,而且还会引起很多并发症。

慢性肾衰竭的危害有高血压、心力衰竭、肾脏功能异常等等,高血压和身体堆积了过多的水分有关系。另外,浮肿以及身体内的过多水分也会导致心脏的负担加重,进而有很大的可能性导致心力衰竭。除此之外,慢性肾衰竭的危害还有脑出血等并发症,建议患者早发现早治疗。

高血钾症:患者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后,会导致肾功能受损,使血清中的钾浓度增高,从而会引起高血钾。患者发生高血钾后会出现肌肉无力、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还会引起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

肾衰竭患者一定要当心感冒和感染破坏肾功能。生活要有规律,清晨可根据自己的体力状况进行适当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等,当然要避免风、雨、雪等天气外出,并应注意四时变化,及时添减衣服。保持居室空气新鲜、流通,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饮食宜清淡,尽量少食烟酒辛辣煎炸之品,同时可根据医生指导顺应四时更替随时调节饮食。感染发生后,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用药千万要小心,严格遵医嘱用药。免或消除某些危险因素:应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严重感染、脱水、尿路梗阻(如结石、前列腺肥大症)、创伤等因素,往往可使原有肾脏疾病加重,肾功能恶化,促使肾功能衰竭发生。实际上,经常性的、高质量的随诊,可减少或避免这些危险因素发生,或及早发现并加以纠正。

蛋白尿肾脏毒性发生机制的研究概况蛋白尿足细胞损伤机制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黄芪治疗肾脏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50例临床观察加味黄芪赤风颗粒对阿霉素大鼠肾病蛋白尿及过氧化脂质的影响加味黄芪赤风颗粒对阿霉素大鼠肾病蛋白尿及TGF-β、ET/NO的影响张昱主任医师治疗肾病综合征验案分析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瘀血舌与血清hs-CRP相关性的研究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辨证分析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进展张景岳治疗水肿的特点探析中药灌肠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及血TGF-β1的影响护肾愈消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8例的临床观察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体会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思路探析马兜铃酸肾病及其防治高血压中医证型的研究中医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后基因组时代中医药研究方法思路新探近年来中国补剂处方研究的新动向(日本中医临床)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保心丸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补心气口服液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影响保心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抗心肌缺血中药的研究概况降糖中药的研究进展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慢性肾衰竭护理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护理。方法:对 2013 年 5 月~ 2014年12月收治的2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结论:通过临床精心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临床治疗 ;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由于肾功能缓慢进行性减退,最终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虽然是肾脏病变的晚期表现,但经过适当治疗,特别是近年开展透析疗法与肾移植以来,预后大为改观,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对 2013 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0例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73岁,平均42岁。氮质血症6例,尿毒症14例;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肾小动脉硬化3例,糖尿病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 1 例。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纠正加重肾衰竭的因素是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和促使其有不同程度恢复的关键。可采用饮食疗法,应用必须氨基酸,控制全身性和(或)肾小球内高压力,治疗高脂血症或痛风所致高尿酸血症。临床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85%。

2 护理

休息和活动

一般卧床休息,但应根据病情和活动耐力,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如对于严重贫血、出血倾向、心力衰竭及骨质疏松者,要卧床休息。长期卧床患者应指导或帮助其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避免发生静脉血栓或肌肉萎缩。对能起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其进行适当活动。但应避免劳累和受凉。活动时以不出现心慌、气喘、疲乏为宜,要有护理人员或家属陪伴、协助活动,一旦出现不适、应暂停活动并卧床休息。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是改善生命质量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慢性肾衰竭的'饮食护理应越早越好。合理摄入蛋白质。既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又要防止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因减少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能使血BUN降低,尿毒症状减轻,还有利于降低血磷和减轻酸中毒。少摄入植物蛋白,如花生、豆类及其制品。因植物蛋白含非必需氨基酸多。设法去除米、面中所含的植物蛋白质,如可采用麦淀粉做主食。如感觉饥饿,可食用芋头、马铃薯、苹果、马蹄粉、萝卜等。保证充足的热量为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应供应 kJ(30 kcal)/(kgd)的热量,以糖类和脂肪为主,可食用植物油和食糖。伴有高分解代谢或长期超量摄入不足的患者,可经胃肠外补充热量。多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叶酸和钙质的食物,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多食磷的摄入。氮质血症期,应采取低磷饮食,即≤600毫克/天。多食钠的摄入。通常根据体重、血压、尿量、血清钠等指标,并结合病情调整钠的摄入。有水肿、高血压和少尿者应限制钠的摄入,≤3 g/d。又因慢性肾衰患者钠贮存功能减退,可有钠缺乏倾向,加之长期应用利尿剂以及呕吐、腹泻致脱水时,常伴有低钠血症,因此饮食中不宜过严限制钠盐,每天可给食盐4~6 g。钾的摄入,如尿量>1 L,不需限制饮食中的钾。多尿或排钾利尿剂的使用导致低血钾时,可增加含钾量高的食品或谨慎补充钾盐。

病情观察

每日定时测生命体征和体重,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尤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心律、心功能、水肿、尿量、体液平衡情况及相关系统表现。

对症护理

少量多餐,特别是少进食油腻食物以减少恶心、呕吐,呕吐者用甲氧普安(胃复安)。协助患者早晚及餐后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晚间睡前饮水以避免夜间脱水导致血尿素氮相对增高。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观察以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征象。如有头痛、失眠、躁动,将患者安置于光线较暗的病室,保持安静,注意安全及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严重贫血者应协助其缓慢坐起或下床,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有出血倾向者,活动时应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以防止皮肤黏膜受损,同时尽量不使用纤溶药。患者因瘙痒不适,常易抓破皮肤,导致感染.且影响睡眠和休息,所以应勤用温水擦洗,勤换衣裤被单,保持皮肤清洁,注意忌用肥皂和乙醇擦身。严重水肿者应按水肿的护理要求进行皮肤护理。

预防感染

以呼吸道和尿路感染为多见,其次是皮肤和消化道感染。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咳嗽、咳痰、尿路刺激征和尿液改变及白细胞增高等感染征象。但因患者反应差,发生感染后常无高热等表现,应加强预防,注意保暖和室内清洁消毒,减少探视,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以防交叉感染。因接受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故对血透者要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尽量减少血液制品的输入等,一旦发现感染,应选择对肾脏的毒性小的抗生素,并及时控制病情。

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理、发病过程和加重原因、治疗及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使其明确本病虽然预后较差,但只要树立信心,坚持治疗,消除或避免加重病情的各种因素,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命质量。

3 讨论

护士能掌握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的表现,并能及时发现,紧急处理。患者学会正确护理皮肤,掌握预防感染的重要性。患者知道正确判断内瘘的通畅,并能做好内瘘的保护工作。患者居家会行腹膜透析,并能及时发现并发症。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鸣. 综合性肾保护的最新概念[J].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3):333-336.

[2] 张文红,徐秀花,张秀云,等. 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人医从行为的研究 [J]. 护理学杂志,2003,18(2):89-90.

[3] 马莉冰,张洁,王晶 . 高龄慢性肾衰竭病人抑郁情绪的综合护理 [J]. 护理研究,2007,21(4C):1064-1066.

[4] 张莉萍,戴晓冬,杨宁P,等. 1例合并肾衰竭糖尿病减重手术患者的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8):157-158.

外科学急性肾衰竭论文

急性肾衰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日)内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病征。肾功能受损的突出临床表现是尿量明显减少,血中尿素氮、肌酐升高。 主要病因: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包括肾前性、肾后性和肾性3种 1、肾前性: (1)休克、大量脱水、出血等急性血容量减少性疾病。 (2)新功能不全、心排血量减少等心血管疾病。 (3)末梢血管扩张如血压降低过快,或感染中毒如感染性休克。 (4)肾血管阻力增加 2、肾后性:主要与各种原因引起尿流受阻有关,如双肾结石、双侧肾盂输尿管梗阻等3、肾性:为肾缺血、肾中毒等肾实质病变引起,最常见的原因为挤压伤,肌红蛋白大量释放引起肾小管阻塞及坏死,其他包括严重肾脏炎症坏死、休克晚期肾缺血、重金属、抗生素、化学 制剂、蛇咬伤等。 饮食与营养指导 1、严格控制出入量,病人摄入量应“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原则。 2、蛋白质每日限制在20-40g,且要求60%以上为优质蛋白。这样可以减轻肾脏负担,延缓肾功能恶化。忌食含有大量植物蛋白的食物,如豆制品,因为豆制品富含植物蛋白,含必需氨基酸少,而非必需氨基酸多,过多摄入会加重氮质血症。 3、保证您的饮食有足够的热量,每日需2500卡,可多食用人造黄油,植物油和食糖。糖类每天应在150g以上,以防由于热量不足,发生体内蛋白质过度破坏,致代谢产物增加或发生酮症。 4、有少尿,水肿,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病人,应绝对限制水,盐的摄入(每日控制23克)。 5、采用麦淀粉,一般的米、面等主食中,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不利于尿素氮的下降,麦淀粉无此弊端,热量又高,故可用麦淀粉代替主食。 6、肾衰竭病人在饮食烹调上应多蒸,少用油炸和煎炒,因为后两种烹任方法可产生多量的甲基胍,后者是很强的尿毒症素。7、开始血液透析治疗者,应予以透析时的饮食疗法。(可参考透析病人的知识宣教)休息与活动指导。 活动指导 (一)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以降低新陈代谢率,使废物产生减少,肾脏的负担减轻。 (二)当尿量增加,病情好转时,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出院指导: (一)进营养丰富的饮食,避免伤肾的食物,增加抵抗力。 (二)按医嘱服药,不乱使用药物和毒物进入体内。 (三)如有感染与创伤要及时有效地就医。 (四)对接触毒性物质的作业人员,要有安全可靠的防护措施。 (五)预防感冒,注意劳逸结合。

急性肾衰竭(acufe renal failure)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天)、急骤下降的临床综合症,其血肌酐平均每日增加~μmol/L。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肾小管坏死主要有缺血和肾毒素两大类,缺血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解释: 1.肾血流动力学异常主要为肾血浆流量下降,肾内血流重新分布表现为肾皮质血流量减少,肾髓质充血等。 2.肾小管上皮细胞代谢障碍主要为缺氧所致。 3.肾小管上皮脱落,管腔中管型形成。 ①急性肾小管坏死。 ②肾小球和肾小管疾病。 ③急性肾间质病变。 ④肾前性因素(血容量不足,心排血量减少)和肾后性因素(肾结石肿瘤肾积水)等也可造成急性肾衰。 (二)临床表现 分为少尿型和非少尿型。少尿型典型过程,表现有原发疾病,急性肾功衰竭引起的代谢系乱和并发症三方面。 1.少尿期一般持续5~7天。 (1)尿量常明显减少<400mL/d为少尿,<100mL/d为无尿。(考生须牢记)。 (2)系统症状①消化系统症状出现最早,常有厌食、恶心、呕吐,严重者消化道出血,少数可出现肝功能衰竭、黄疸等,为预后不良征象。②由于体内水分过多,出现气促、端坐呼吸、肺湿性啰音等心力衰竭表现,血压可高可低。③肺部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④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性格改变、神志模糊、定向障碍、昏迷、抽搐等。⑤严重急性肾衰竭可有出血倾向,可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生化及电解质异常血肌酐、血尿素氮上升,酸中毒、高钾血症、低钠血症。 (4)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心包炎等。 2.多尿期持续1~3周,尿量可达3000~5000mL,尿比重常偏低。(为什么尿比重偏低,考生应理解)。 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系统症状大多逐渐减轻,易出现各种感染并发症。 3.恢复期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尿量正常或偏多。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尿比重有所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常偏低。肾小球滤过功能在3~12个月内恢复正常。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旦发现患者尿量突然明显减少,肾功能急剧恶化(血肌酐每日升高≥44.2μmol/L)时,即应考虑急性肾衰竭的可能,特别是有心力衰竭、失钠失水、感染、休克或应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等情况时,更应高度警惕。在确定为急性肾衰竭后,应按下面次序鉴别其次:肾前性、肾实质性、肾后性。 1.病史与体征发病前当有摄入过少、体液丢失,或有心脏、肝脏疾病基础,或有休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等背景时,并且体检发现皮肤、粘膜干燥,体位性低血压,颈静脉充盈不明显,应首先考虑为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2.尿液诊断指标检查包括比重、尿渗透浓度、尿渗透浓度/血渗透浓度、尿钠、尿/血尿素氮或尿/血肌酐、肾衰指数以及钠排泄分数等,对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3.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肾区腹部平片、CT、尿路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有时常需配合膀胱镜、逆行肾盂造影或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结果来判断。 4.肾穿刺使用于可以完全排除肾前、肾后性引起的急性肾衰竭,而肾内病变不能明确者,特别是各型急进性肾炎、血管炎、溶血尿毒症综合征以及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四)治疗 1.少尿期的治疗重点为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控制氮质潴留,给予足够营养和治疗原发病。 (1)预防及治疗基础病因主要采取纠正全身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以及避免应用和处理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肾毒性物质两大类措施。 (2)营养疗法口服补充营养成分,对于不能口服的患者,可采用鼻饲和胃肠道外营养疗法。 (3)控制水、钠摄入应按照“量出为入”的原则补充入液量。在有透析支持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入液量。 (4)高钾血症的处理最有效方法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血钾轻度升高(5.2~6.0mmol/L)仅需密切随访,严格限制含钾药物和食物的摄入,并使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当血钾超过6.5mmol/L,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增宽等明显的变化时,则需马上采取紧急措施。具体包括:①在心电图监护下,予10%葡萄糖酸钙10~20mL稀释静脉慢推注;②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尤其适用于伴有酸中毒的患者;③静脉注射50%葡萄糖水加普通胰岛素④乳酸钠静脉注射;⑤透析疗法适用于以上措施无效和伴有高分解代谢的急性肾衰竭患者,后者尤以血液透析治疗为宜。还有积极控制感染,消除病灶及坏死组织等措施。 (5)低钠血症的处理一般仅需控制水分摄入即可。如出现定向力障碍、抽搐、昏迷等水中毒症状,则需予高渗盐水滴注或透析治疗。 (6)代谢性酸中毒的处理非高分解代谢的少尿早期,补充足够热量,减少体内组织分解,代酸并不严重。高分解代谢型往往酸中毒发生早,程度严重。可根据情况选用5%碳酸氢钠治疗,对于顽固性酸中毒患者,宜立即进行透析治疗。 (7)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的处理出现症状性低钙血症,可临时予静脉补钙。中重度高磷血症可给予氢氧化铝凝胶。 (8)心力衰竭的治疗以扩血管药物应用为主,尤以扩张静脉、减轻前负荷的药物为佳。透析疗法应尽早施行。 (9)贫血和出血的处理中重度贫血治疗以输血为主。急性肾衰竭时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治疗原则和一般消化道大量出血的处理原则相似,可参考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10)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权衡利弊选用抗生素,要密切观察临床表现。 (11)透析疗法保守疗法无效,出现下列情况者,应进行透析治疗:①急性肺水肿;②高钾血症,血钾在6.5mmol/L以上;③血尿素氮21.4mmol/L以上或血肌酐442μmol/L以上;④高分解代谢状态,血肌酐每日升高超过176.8/μmol/L或血尿素氮每日超过8.9mmol/L,血钾每日上升lmmol/L以上;⑤无明显高分解代谢,但无尿2天以上或少尿4天以上;⑥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13mmol/L,pH<7.25;⑦少尿2天以上,伴有下列情况任何一项者:体液潴留,如眼结膜水肿、心音呈奔马律、中心静脉压增高;尿毒症症状,如持续呕吐、烦躁、嗜睡;高血钾,血钾>6.0mmol/L,心电图有高钾改变。 2.多尿期的治疗治疗重点为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氮质血症,治疗原发病和防治各种并发症,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并逐渐减少透析次数直至停止透析。 3.恢复期的治疗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定期随访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对从肾脏排泄的药物应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进行调整,以防其毒副作用。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肾功能突然急剧恶化的肾脏病,常出现的是肾小球疾病、肾血管疾病等。它可以发生在从来没有肾脏疾病的患者身上,也可发生在原来就患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身上,敏感的孕妇也是高发人群之一。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什么

急性肾功能衰竭指的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突然下降或持续下降,而引起的体内环境平衡紊乱,并导致各种并发症的综合征。另外,急性肾衰竭也被称为急性肾损伤,顾名思义肾实质损伤引起肾脏各方面功能突然失调,比如: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疾病、肾血管病。如果孕妇出现急性肾衰竭,多会出现水肿、蛋白尿等症状。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肾脏本身或肾外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降低,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酸中毒。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和各自的病理生理特点,病因可分肾前性如失血、休克、严重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急性循环衰竭等,肾性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面积挤压伤等;肾后性如完全性尿路梗阻等。其中以急性肾小管坏死最为常见,也最具特征性,而且肾前性衰竭持续发展也会转化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由以上看来,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很可怕急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患者的肾功能将彻底坏死。另外,易出现急性肾衰竭人群大多是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也常因药物中毒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众所周知,急性肾衰竭是一种可怕的急性疾病,所以要先了解一下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预防。

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类。肾性急性肾衰竭是指肾实质损伤,常见的是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前性急性肾衰竭:血容量减少(如各种原因的液体丢失和出血)、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低心排血量、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肾脏血管收缩、扩张失衡)和肾动脉机械性阻塞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钠、水的重吸收增加导致了少尿的症状。

肾后性急性肾衰竭:主要是急性尿路梗阻。

肾性急性肾衰竭:肾实质损伤,常见的是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如急性肾小管坏死,ATN),也包括肾小球疾病、肾血管病和间质病变所伴有的肾功能急剧下降。

对于孕妇来说,有一部分是妊娠期的急性肾衰竭,当孕妇因胎盘早剥或羊水栓塞等出现水肿、高血压、尿蛋白并且日渐严重时,那么该孕妇就很多可能会出现肾功能减退等急性肾衰竭的症状了。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症状

急性肾衰竭的症状和体征与排泄功能,即排尿功能的丧失有关。另外,不同患者的症状与病因大有关系。以下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几种主要症状:

1、 尿量改变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在少尿期,尿量少(每日<400mL),甚至无尿(每日

2、 腰痛: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腰部胀痛、酸痛症状。

3、 消化道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

4、 精神症状:包括精神不振、烦躁不安、嗜睡、意识模糊、昏迷、抽搐、周围神经炎。

5、 呼吸道症状:包括呼吸深大、呼气可有尿臭味或胸闷气急等。

6、 全身症状:包括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皮肤色素沉着、搔痒。等。另会出现衰弱、贫血、出血体质、酸中毒、高血钾症、低血钠症、挤压伤肌肉断裂及急性胰腺炎。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虽然急性肾功能衰竭破坏性强大,但是也有治疗的方法。特别是出现急性肾衰竭的孕妇更是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到肚子里的宝宝和宝妈的安全。首先,最主要的治疗还是要患者到医院去接受最正规的治疗。而配合医院治疗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日常饮食上的注意。

1.积极控制原发病因、去除加重急性肾损伤的可逆因素

急性肾损伤首先要纠正可逆的病因。停用影响肾灌注或肾毒性药物。注意调整药物剂量,如有可能检测血清药物浓度。

2.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1)维持体液平衡

(2)纠正高钾血症

(3)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4)其他电解质紊乱

3.控制感染

一旦出现感染迹象,应积极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4.血液净化治疗

血液净化在急性肾衰竭的救治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对纠正氮质血症、心力衰竭、严重酸中毒及脑病等症状均有较好的效果。

5.恢复期治疗

多尿开始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尚未完全恢复,仍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氮质血症,治疗原发病和防止各种并发症。根据肾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减少透析次数直至停止透析。

如何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比起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更重要。怀孕中的准妈妈也要多加预防,避免造成对自己和对宝宝的危害。那么,我们要如何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呢?又要从哪些方面可以预防呢?

要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日常预防最重要,比如日常饮食习惯。预防急性肾衰要一日三餐清淡为主,多吃一些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无需摄入过量的蛋白质。五谷杂粮是最健康的食物,所以多多吃五谷杂粮也可以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众所周知,水是健康之本,摄入充足水分,可预防肾结石。因为肾结石可诱发一系列的肾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肾功能衰退。饮水少、尿排泄量少的群体会高发尿道炎、高尿酸血症等疾病。

其次,肾脏疾病是有遗传性的,如先天性肾病综合症、多囊肾、遗传性肾炎都会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有肾病家族史的人要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另外,慢性肾脏病发病隐匿,所以要坚持一年一次的体检来加强肾脏疾病的预防保健。

慢性肾衰竭毕业医学论文

蛋白尿肾脏毒性发生机制的研究概况蛋白尿足细胞损伤机制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黄芪治疗肾脏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50例临床观察加味黄芪赤风颗粒对阿霉素大鼠肾病蛋白尿及过氧化脂质的影响加味黄芪赤风颗粒对阿霉素大鼠肾病蛋白尿及TGF-β、ET/NO的影响张昱主任医师治疗肾病综合征验案分析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瘀血舌与血清hs-CRP相关性的研究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辨证分析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进展张景岳治疗水肿的特点探析中药灌肠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及血TGF-β1的影响护肾愈消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8例的临床观察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体会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思路探析马兜铃酸肾病及其防治高血压中医证型的研究中医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后基因组时代中医药研究方法思路新探近年来中国补剂处方研究的新动向(日本中医临床)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保心丸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补心气口服液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影响保心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抗心肌缺血中药的研究概况降糖中药的研究进展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慢性肾衰竭护理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护理。方法:对 2013 年 5 月~ 2014年12月收治的2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结论:通过临床精心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临床治疗 ;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由于肾功能缓慢进行性减退,最终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虽然是肾脏病变的晚期表现,但经过适当治疗,特别是近年开展透析疗法与肾移植以来,预后大为改观,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对 2013 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0例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73岁,平均42岁。氮质血症6例,尿毒症14例;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肾小动脉硬化3例,糖尿病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 1 例。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纠正加重肾衰竭的因素是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和促使其有不同程度恢复的关键。可采用饮食疗法,应用必须氨基酸,控制全身性和(或)肾小球内高压力,治疗高脂血症或痛风所致高尿酸血症。临床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85%。

2 护理

休息和活动

一般卧床休息,但应根据病情和活动耐力,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如对于严重贫血、出血倾向、心力衰竭及骨质疏松者,要卧床休息。长期卧床患者应指导或帮助其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避免发生静脉血栓或肌肉萎缩。对能起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其进行适当活动。但应避免劳累和受凉。活动时以不出现心慌、气喘、疲乏为宜,要有护理人员或家属陪伴、协助活动,一旦出现不适、应暂停活动并卧床休息。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是改善生命质量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慢性肾衰竭的'饮食护理应越早越好。合理摄入蛋白质。既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又要防止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因减少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能使血BUN降低,尿毒症状减轻,还有利于降低血磷和减轻酸中毒。少摄入植物蛋白,如花生、豆类及其制品。因植物蛋白含非必需氨基酸多。设法去除米、面中所含的植物蛋白质,如可采用麦淀粉做主食。如感觉饥饿,可食用芋头、马铃薯、苹果、马蹄粉、萝卜等。保证充足的热量为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应供应 kJ(30 kcal)/(kgd)的热量,以糖类和脂肪为主,可食用植物油和食糖。伴有高分解代谢或长期超量摄入不足的患者,可经胃肠外补充热量。多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叶酸和钙质的食物,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多食磷的摄入。氮质血症期,应采取低磷饮食,即≤600毫克/天。多食钠的摄入。通常根据体重、血压、尿量、血清钠等指标,并结合病情调整钠的摄入。有水肿、高血压和少尿者应限制钠的摄入,≤3 g/d。又因慢性肾衰患者钠贮存功能减退,可有钠缺乏倾向,加之长期应用利尿剂以及呕吐、腹泻致脱水时,常伴有低钠血症,因此饮食中不宜过严限制钠盐,每天可给食盐4~6 g。钾的摄入,如尿量>1 L,不需限制饮食中的钾。多尿或排钾利尿剂的使用导致低血钾时,可增加含钾量高的食品或谨慎补充钾盐。

病情观察

每日定时测生命体征和体重,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尤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心律、心功能、水肿、尿量、体液平衡情况及相关系统表现。

对症护理

少量多餐,特别是少进食油腻食物以减少恶心、呕吐,呕吐者用甲氧普安(胃复安)。协助患者早晚及餐后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晚间睡前饮水以避免夜间脱水导致血尿素氮相对增高。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观察以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征象。如有头痛、失眠、躁动,将患者安置于光线较暗的病室,保持安静,注意安全及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严重贫血者应协助其缓慢坐起或下床,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有出血倾向者,活动时应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以防止皮肤黏膜受损,同时尽量不使用纤溶药。患者因瘙痒不适,常易抓破皮肤,导致感染.且影响睡眠和休息,所以应勤用温水擦洗,勤换衣裤被单,保持皮肤清洁,注意忌用肥皂和乙醇擦身。严重水肿者应按水肿的护理要求进行皮肤护理。

预防感染

以呼吸道和尿路感染为多见,其次是皮肤和消化道感染。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咳嗽、咳痰、尿路刺激征和尿液改变及白细胞增高等感染征象。但因患者反应差,发生感染后常无高热等表现,应加强预防,注意保暖和室内清洁消毒,减少探视,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以防交叉感染。因接受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故对血透者要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尽量减少血液制品的输入等,一旦发现感染,应选择对肾脏的毒性小的抗生素,并及时控制病情。

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理、发病过程和加重原因、治疗及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使其明确本病虽然预后较差,但只要树立信心,坚持治疗,消除或避免加重病情的各种因素,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命质量。

3 讨论

护士能掌握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的表现,并能及时发现,紧急处理。患者学会正确护理皮肤,掌握预防感染的重要性。患者知道正确判断内瘘的通畅,并能做好内瘘的保护工作。患者居家会行腹膜透析,并能及时发现并发症。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鸣. 综合性肾保护的最新概念[J].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3):333-336.

[2] 张文红,徐秀花,张秀云,等. 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人医从行为的研究 [J]. 护理学杂志,2003,18(2):89-90.

[3] 马莉冰,张洁,王晶 . 高龄慢性肾衰竭病人抑郁情绪的综合护理 [J]. 护理研究,2007,21(4C):1064-1066.

[4] 张莉萍,戴晓冬,杨宁P,等. 1例合并肾衰竭糖尿病减重手术患者的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8):157-158.

内科肾衰竭论文

蛋白尿肾脏毒性发生机制的研究概况蛋白尿足细胞损伤机制及中药干预的研究进展黄芪治疗肾脏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50例临床观察加味黄芪赤风颗粒对阿霉素大鼠肾病蛋白尿及过氧化脂质的影响加味黄芪赤风颗粒对阿霉素大鼠肾病蛋白尿及TGF-β、ET/NO的影响张昱主任医师治疗肾病综合征验案分析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瘀血舌与血清hs-CRP相关性的研究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辨证分析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进展张景岳治疗水肿的特点探析中药灌肠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及血TGF-β1的影响护肾愈消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8例的临床观察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体会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思路探析马兜铃酸肾病及其防治高血压中医证型的研究中医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后基因组时代中医药研究方法思路新探近年来中国补剂处方研究的新动向(日本中医临床)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保心丸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补心气口服液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影响保心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抗心肌缺血中药的研究概况降糖中药的研究进展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慢性肾衰竭护理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护理。方法:对 2013 年 5 月~ 2014年12月收治的2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结论:通过临床精心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临床治疗 ;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由于肾功能缓慢进行性减退,最终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虽然是肾脏病变的晚期表现,但经过适当治疗,特别是近年开展透析疗法与肾移植以来,预后大为改观,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对 2013 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0例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73岁,平均42岁。氮质血症6例,尿毒症14例;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肾小动脉硬化3例,糖尿病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 1 例。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纠正加重肾衰竭的因素是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和促使其有不同程度恢复的关键。可采用饮食疗法,应用必须氨基酸,控制全身性和(或)肾小球内高压力,治疗高脂血症或痛风所致高尿酸血症。临床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85%。

2 护理

休息和活动

一般卧床休息,但应根据病情和活动耐力,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如对于严重贫血、出血倾向、心力衰竭及骨质疏松者,要卧床休息。长期卧床患者应指导或帮助其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避免发生静脉血栓或肌肉萎缩。对能起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其进行适当活动。但应避免劳累和受凉。活动时以不出现心慌、气喘、疲乏为宜,要有护理人员或家属陪伴、协助活动,一旦出现不适、应暂停活动并卧床休息。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是改善生命质量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慢性肾衰竭的'饮食护理应越早越好。合理摄入蛋白质。既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又要防止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因减少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能使血BUN降低,尿毒症状减轻,还有利于降低血磷和减轻酸中毒。少摄入植物蛋白,如花生、豆类及其制品。因植物蛋白含非必需氨基酸多。设法去除米、面中所含的植物蛋白质,如可采用麦淀粉做主食。如感觉饥饿,可食用芋头、马铃薯、苹果、马蹄粉、萝卜等。保证充足的热量为减少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应供应 kJ(30 kcal)/(kgd)的热量,以糖类和脂肪为主,可食用植物油和食糖。伴有高分解代谢或长期超量摄入不足的患者,可经胃肠外补充热量。多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叶酸和钙质的食物,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多食磷的摄入。氮质血症期,应采取低磷饮食,即≤600毫克/天。多食钠的摄入。通常根据体重、血压、尿量、血清钠等指标,并结合病情调整钠的摄入。有水肿、高血压和少尿者应限制钠的摄入,≤3 g/d。又因慢性肾衰患者钠贮存功能减退,可有钠缺乏倾向,加之长期应用利尿剂以及呕吐、腹泻致脱水时,常伴有低钠血症,因此饮食中不宜过严限制钠盐,每天可给食盐4~6 g。钾的摄入,如尿量>1 L,不需限制饮食中的钾。多尿或排钾利尿剂的使用导致低血钾时,可增加含钾量高的食品或谨慎补充钾盐。

病情观察

每日定时测生命体征和体重,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尤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心律、心功能、水肿、尿量、体液平衡情况及相关系统表现。

对症护理

少量多餐,特别是少进食油腻食物以减少恶心、呕吐,呕吐者用甲氧普安(胃复安)。协助患者早晚及餐后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晚间睡前饮水以避免夜间脱水导致血尿素氮相对增高。注意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观察以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征象。如有头痛、失眠、躁动,将患者安置于光线较暗的病室,保持安静,注意安全及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严重贫血者应协助其缓慢坐起或下床,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有出血倾向者,活动时应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以防止皮肤黏膜受损,同时尽量不使用纤溶药。患者因瘙痒不适,常易抓破皮肤,导致感染.且影响睡眠和休息,所以应勤用温水擦洗,勤换衣裤被单,保持皮肤清洁,注意忌用肥皂和乙醇擦身。严重水肿者应按水肿的护理要求进行皮肤护理。

预防感染

以呼吸道和尿路感染为多见,其次是皮肤和消化道感染。应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咳嗽、咳痰、尿路刺激征和尿液改变及白细胞增高等感染征象。但因患者反应差,发生感染后常无高热等表现,应加强预防,注意保暖和室内清洁消毒,减少探视,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以防交叉感染。因接受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故对血透者要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尽量减少血液制品的输入等,一旦发现感染,应选择对肾脏的毒性小的抗生素,并及时控制病情。

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理、发病过程和加重原因、治疗及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使其明确本病虽然预后较差,但只要树立信心,坚持治疗,消除或避免加重病情的各种因素,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命质量。

3 讨论

护士能掌握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的表现,并能及时发现,紧急处理。患者学会正确护理皮肤,掌握预防感染的重要性。患者知道正确判断内瘘的通畅,并能做好内瘘的保护工作。患者居家会行腹膜透析,并能及时发现并发症。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鸣. 综合性肾保护的最新概念[J].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3):333-336.

[2] 张文红,徐秀花,张秀云,等. 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人医从行为的研究 [J]. 护理学杂志,2003,18(2):89-90.

[3] 马莉冰,张洁,王晶 . 高龄慢性肾衰竭病人抑郁情绪的综合护理 [J]. 护理研究,2007,21(4C):1064-1066.

[4] 张莉萍,戴晓冬,杨宁P,等. 1例合并肾衰竭糖尿病减重手术患者的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8):157-158.

慢性心力衰竭医学论文

学术堂整理并提供了2020年养生医学最新毕业论文题目:1、中医养生方法的归类及其内涵和特色2、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3、中医养生中的哲学观4、从“医道相通”透视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5、中医养生运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影响的研究6、天气气候与健康一一兼论中国气候与中医养生文化7、中医养生防病之系统观8、浅谈五行学说对中医养生的指导作用9、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10、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11、中医养生之道与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社区防治12、儒家饮食观与中医养生13、以中医养生提高生活质量之我见14、《黄帝内经》 与中医养生15、中医养生探幽16、中医养生思想古今文献整理研究17、 刍议中医“治未病”浅谈中医养生保健18、瑜伽与中医养生19、中医养生研究现状概述20、中医养生教育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养生医学可以写的题目很多啊,开始也是学长给的雅文网,基本都是医学方面的文章,十分专业《黄帝内经》和佛教与道教养生观的探讨济南市养生产业园选址与功能布局策划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森林养生旅游消费意向研究——以福建省为例速食养生农产品的包装设计研究——以陕北五谷杂粮包装为例庄子养生思想研究中国传统养生之道在疗养空间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养生文化对当今造园的影响及其实证研究——以阳光养生文化园规划设计为例治气与养心——荀子养生思想研究论射礼中蕴含的儒家养生思想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传统养生与西方体育健身的文化差异研究——从社会制度对其发展影响的角度先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性研究八段锦和五行音乐对心理亚健康状态干预作用的研究关于以《内经》养生理论为指导开展台湾养生旅游的探讨老年女性高血压人群体力活动现状及传统养生运动干预效果研究《黄帝内经》养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内容与教材设计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