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如何看待中药治癌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如何看待中药治癌论文研究

得了癌症,首先手术,然后放,化疗。再中医调理。治好了,是中医的功劳,死了,是被西医治死的。这就是中医的逻辑。

中医在治疗癌症领域有杰出贡献,为什么不申报诺贝尔奖!西医通过化疗,放疗,药物靶向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以上网查一下各种癌症的诊治指南。

中医药中使用砒霜治疗一些肿瘤疾病,特别是急性脊髓白血病,是有效果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黑龙江省林甸县民主公社卫生院采用有毒药物医治恶性肿瘤,因效果好引得不少患者前往求治。

原来,此地乡间一位老中医有个秘方,是用中药砒霜、轻粉、蟾酥几味剧毒之物配制的,最初用来下药捻治鼠疮——淋巴腺结核,后来被一位药剂师用此药治好了自己母亲的皮肤癌,后又改成针剂肌肉注射攻治各种癌症。

时任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长、哈医大一院中医科主任的张亭栋教授被任命为专家组组长,带队一探究竟。

这个后来被命名为“713”的抗癌新药在当时的黑龙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被判“死刑”的癌症患者慕名而来,有的奇迹般“康复”——子宫癌患者用药后分泌物明显减少,肝癌患者用药后疼痛感消失。还有一位食道癌患者,原本医生也表示无能为力,听说此种药后,死马当活马医就来试试看,结果用药后不但能喝水,还能吃饭、散步了。

张亭栋从乡下回来后,他开始将原方分成两组做体外抑瘤试验,一组由砒霜、轻粉组成,另一组由砒霜、蟾蜍组成,分别命名为“癌灵1、2号”注射液。

观察发现,两组药物都有效,但前者连续用药常出现蛋白尿,说明对肾脏有损害,因为轻粉是汞剂,影响肾功能,所以去掉了轻粉;而后者注射后会使血压立即升高,病人头痛剧烈难忍,显然是蟾蜍在“捣乱”,故而将其除名。单一留下砒霜,仍有显著作用。

金哈斯博士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砷剂既能治疗癌症又能导致癌症的原理。

这一研究是砷剂治疗白血病机理研究方面的新突破,为今后研究如何在增强砷剂对癌症的治疗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其毒副作用,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临床用药多为针剂砷化合物

实际上,“砒霜治疗白血病”其实并非直接应用的是砒霜,而是以砒霜为原料制成的亚砷酸注射液,该药已于1999年下半年被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批准为二类新药。

2000年9月下旬,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正式批准用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案。

因此,“砒霜治疗白血病”严格来说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矿物药中的“砷化合物”可以治疗白血病。这个概念一定要澄清。

随着对砷剂研究的愈加深入,砷剂不再局限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对肝、肺、胰、胃、骨、淋巴等器官实体肿瘤的治疗中也正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所以说,中医治癌症,是有的;杰出成就嘛,读者想必也能从中看出中医成就是否杰出?

哦?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中医在癌症治疗领域有贡献的,还是杰出贡献,请提供一下索引或路径我去查查看,都有什么贡献。涂呦呦对治疟疾有个贡献都得诺贝尔奖了,这对癌症治疗有杰出贡献还不得两个诺贝尔奖啊[呲牙]

中医根本就没有在治疗癌症方面有什么突破。到是有很多人因为迷信中医而耽误治疗 并因此丧命。

中医在癌症方面没有任何贡献。

很简单,虽然中医有上千年的 历史 ,但是100年前,我们的人均寿命是40岁,中医当时根本很少能遇到癌症患者。

而今天的人均寿命接近80岁了,癌症发病率当然随着年龄增加而患癌几率增加,西医在全面开展对癌症的科研,请问,中医能治疗癌症的优势和经验是哪里来的?

以下是从我以前的帖子上复制的,懒得重写一遍

从理论上来讲,中医不可能治疗癌症。

中医都讲究顺其自然、道法自然等等。细胞分裂就是自然,否则我们每个人就不要活了。癌症的病理现在非常清楚,就是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产生了DNA错误。而DNA产生错误是生命进化的原动力,如果没有这种DNA错误或者叫做DNA突变,生物都无法进化。所以DNA产生错误也是自然。既然是自然,中医就无法对抗了,除非中医承认自己超自然。到现在为止,我没看到哪个中医号称自己可以超自然。

由上推知,中医治疗癌症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人治疗癌症或者治好癌症,那么是理论错了?还是医生错了?

癌症也是一种可自愈的疾病,而且每个人身体里都可能有癌细胞。

这话题太沉重了。不过人类的大部资源都已集中到这个领域里,有希望10年内让癌症变的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的慢.性病,通过服药终身控制病情。

中医在验证智商方面有奇效,其他没什么作用

我认为治疗癌症应该首选中医,中医虽然不能直接去除肿瘤,但中药能有效的抑制和控制肿瘤生长,延长肿瘤患者生命。如果用药效果能跑赢肿瘤生长速度治愈是有可能的。中医是纠正肌体极度偏衰的一面,使低下的方面(阳气)纠正,达到阴阳平衡,受伤的肌体才有可能痊愈。

就安慰剂效应方面,中医确实比西医做得好。

癌症是一种对生命安全威胁非常大的疾病,几乎所有的人听到癌症这个词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恐慌,很不安,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要死了。癌症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现在医学技术发达,癌症也迟早会被攻破的,中医在治疗癌症方面也是有些优势的,那么,中药治癌的效果如何?来看看。1、中医治疗癌症效果治疗肿瘤的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等,仍然着眼于消灭局部病灶,在治疗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更加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当中逐渐形成了“癌症即是绝症”的固有观念。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调动患者本身的积极因素、抑制肿瘤的发展、减轻肿瘤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上,在此基础上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我们提出了“人瘤共存”的肿瘤治疗思路,努力使病人的饮食起居趋同于正常人,病情稳定,甚至逐渐康复,形成“瘤与人和平共处”的局面。这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真谛。我们有以下几方面认识:1.强调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达到“扶正以去邪”。从发病和治疗的角度来看,导致肿瘤的病因是多源性的,任何单一手段的局部治疗均难以彻底治愈肿瘤,故应针对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和演变规律,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分期,不同治疗阶段、不同病理分型、不同临床症状,采取多角度、多手段、多疗法、多途径的辨证综合疗法,注重全面调整患者的内环境,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协同作用。2.对于肿块来讲,只要有切除时机的可以进行切除,但是对于不能切除的肿瘤,未必采取极强有力的杀伤性手段(如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放疗、根治性化疗等),一味地给予去除,造成身体的极度衰竭,只要能够使病灶稳定,即达到了治疗的目的。虽然,在患者身体中有肿瘤的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对身体构成明显的危害,就可以形成年人瘤共存,同时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所以,祛除肿瘤并不是判断肿瘤治疗的唯一疗效的标准。3.综合评价恶性肿瘤的疗效,如肿瘤的大小是否稳定或缩小、由于肿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症状是否改善、生活质量是否有所提高、体重是否增长、临床检验指标是否好转或者稳定等。2、预防癌症的方法1.运动:运动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常见的运动很多,比如跑步、打羽毛球、排球、篮球、游泳、太极等等。2.合理的饮食结构:民以食为天,食物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但是合理的饮食更重要。多吃新鲜水果和新鲜的绿色蔬菜,对于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尽量少吃。这样可以降低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发生几率。3.规律的作息时间:在这个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也在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然而想要有规律的休息,其实是很难得的事。但是为了身体的健康,我们应该每天按时休息,每天中午小憩一会,时间不要超过一小时,不然起床后会头晕晕的哦。4.良好的生活态度:都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让我们的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动力。当你总是以一副开朗的心态对待生活是,机体也会出现良好的状态,可以很好的抵抗各种疾病。我们都知道,有些患了癌症的病人,若他们总是消极的想自己活不了多久了,这样的病人通常很快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若他们能乐观的想自己居然还能活那么久,这样的病人一般会出乎医生的预料。

中医药的治疗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是有帮忙的,一可延长生存期,二可减缓放化疗及标靶的副作用

肺癌发现时常已是末期,存活率较低。安南医院暨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部部主任黄升腾医师发表研究发现,服用中药治疗,的确可改善五年的存活率增加约,2年存活率增加。研究族群为较严重的非小细胞肺癌病患,均为stage IIIB以上合并使用标靶药物或放化疗的病人;研究成果并获刊载于知名国际学术期刊Complement Ther Med.。

扩散前无症状九成属非小细胞肺癌

黄升腾医师表示,肺癌病患约有85%至90%属于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又分成3种亚型,分别为鳞状上皮细胞癌,约有25%至30%,肺腺癌约占肺癌的40%,及大细胞癌约有10%至15%。大多数肺癌在扩散之前都没有临床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急促,久咳不愈,胸痛,深呼吸、咳嗽疼痛,声音沙哑,体重变轻,食欲不振,痰液有血丝或呈铁锈色,反复感染支气管炎乃至肺炎,哮喘等症状

肺癌治疗方式根据期别可能有副作用产生

根据癌症的期别,肺癌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疗或标靶治疗,然而各种不同的治疗模式均会有不同的副作用产生;如病人手术后会感觉持续性疼痛,其他可能的不舒服或副作用包括出血、伤口感染和肺炎。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包括轻微皮肤灼伤、恶心、呕吐和疲倦,化疗药物会杀死癌细胞,但也会伤害正常细胞,导致副作用产生,包括掉发、口疮、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感染机率增加、容易瘀青或出血、疲倦等。

依据医师确实诊断用药临床症状不同而有所差异

此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在临床的处方中有哪些中医药物是经常开立;黄升腾认为,中医讲究辨症论治,处方开立会依病患的临床症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病患仍须请教中医师的确实诊断用药。根据健保资料库的研究中发现,有非常多的药物被采用,包括补气养血药,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等等;而在复方的开立上,主要有百合固金汤、清燥救肺汤,补中益气汤,散肿溃坚汤及归脾汤等。

中药可适时缓解副作用延长存活期

黄升腾主任强调,中医药的治疗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是有帮忙的,一可延长生存期,二可减缓放化疗及标靶的副作用;但是,适当的饮食与营养,充份的休息、减轻疲倦、适度的工作和运动均有助于良好生活品质的改善。同时询问合格的中医师,中西合璧对于病患是一大福音。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出版的《膳食、营养与癌症的预防》一书中,提出的“防癌餐饮建议”,提醒人们注意营养的同时,也要注意营养要素的合理组合,这些建议更强调食品的选择和搭配。饮食不当是导致癌症发生的因素之一,改变膳食结构,可有效预防和避免乳腺癌、胃癌和结肠癌等。饮食讲究“植物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有利于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如常吃蔬菜、水果、豆类及粗加工的主食,不仅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利于预防癌症。 中药材望茵茸含有多酚类物质、槲皮素、硒微量元素。望茵茸中的硒元素和槲皮素有着防ai、抗ai、抗肿瘤的作用,能抑制襄组织的增生,阻止ai细胞转移,诱导ai细胞凋亡。根据《印度草医学》记载望茵茸能预防ai症抑制ai细胞生长,减少肿瘤生长,还能减少突变原致ai的可能性,对肺ai、肝ai、胃ai、甲状腺ai、胰腺等有良好的疗效。

如何看待中药治癌论文

中医能治疗癌症。古代的中医称癌症为不明中毒,后来称为癌,这是由于体内炎症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消散,所以在体内形成了肿块,从而对周围组织器官产生侵犯,最终导致肿块增大。因此,中医的治疗主要是解毒、散结,以及化痰、祛湿、行气活血、辅助正气。而且在服药的同时,还配合膏药外敷,从而使肿块逐渐缩小,以至于消散。另外,高度怀疑是癌症的情况下,可以用中药治疗,比如患者反复口腔溃疡,经久不愈,怀疑可能是癌症的情况下,可以求助于中医,经过中医辩证施治,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中医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癌症的治疗方式并不单一,很多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肿瘤类型、病程、分期、体力状况、是否合并基础疾病等,有计划、有序地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往往将把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有效组合。中医药的历史渊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6-11世纪的殷商时代,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癌”的记载,宋代《卫济宝书》中首次提出“癌”字,表示中医已经对癌的病因、病机存在认识。辨证论治的研究历史久远,在癌症治疗过程中,中医药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癌症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选择不同的中西医组合进行治疗。中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不是局部疾病,中医药治疗可以贯穿肿瘤治疗的全程,肿瘤患者术后应用中医药可以补益气血,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对于进行放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应用中医药的目的是减轻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固护正气。晚期肿瘤患者应用中医药治疗,可以控制肿瘤进展,有效减缓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本视频仅用于经验交流,不作为临床指导用药,患者自行购药或者治疗任何意外,与视频作者无关,特此声明。

癌症是一种对生命安全威胁非常大的疾病,几乎所有的人听到癌症这个词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恐慌,很不安,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要死了。癌症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现在医学技术发达,癌症也迟早会被攻破的,中医在治疗癌症方面也是有些优势的,那么,中药治癌的效果如何?来看看。1、中医治疗癌症效果治疗肿瘤的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等,仍然着眼于消灭局部病灶,在治疗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更加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当中逐渐形成了“癌症即是绝症”的固有观念。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调动患者本身的积极因素、抑制肿瘤的发展、减轻肿瘤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上,在此基础上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我们提出了“人瘤共存”的肿瘤治疗思路,努力使病人的饮食起居趋同于正常人,病情稳定,甚至逐渐康复,形成“瘤与人和平共处”的局面。这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真谛。我们有以下几方面认识:1.强调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达到“扶正以去邪”。从发病和治疗的角度来看,导致肿瘤的病因是多源性的,任何单一手段的局部治疗均难以彻底治愈肿瘤,故应针对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和演变规律,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分期,不同治疗阶段、不同病理分型、不同临床症状,采取多角度、多手段、多疗法、多途径的辨证综合疗法,注重全面调整患者的内环境,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协同作用。2.对于肿块来讲,只要有切除时机的可以进行切除,但是对于不能切除的肿瘤,未必采取极强有力的杀伤性手段(如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放疗、根治性化疗等),一味地给予去除,造成身体的极度衰竭,只要能够使病灶稳定,即达到了治疗的目的。虽然,在患者身体中有肿瘤的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对身体构成明显的危害,就可以形成年人瘤共存,同时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所以,祛除肿瘤并不是判断肿瘤治疗的唯一疗效的标准。3.综合评价恶性肿瘤的疗效,如肿瘤的大小是否稳定或缩小、由于肿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症状是否改善、生活质量是否有所提高、体重是否增长、临床检验指标是否好转或者稳定等。2、预防癌症的方法1.运动:运动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常见的运动很多,比如跑步、打羽毛球、排球、篮球、游泳、太极等等。2.合理的饮食结构:民以食为天,食物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但是合理的饮食更重要。多吃新鲜水果和新鲜的绿色蔬菜,对于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尽量少吃。这样可以降低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发生几率。3.规律的作息时间:在这个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也在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然而想要有规律的休息,其实是很难得的事。但是为了身体的健康,我们应该每天按时休息,每天中午小憩一会,时间不要超过一小时,不然起床后会头晕晕的哦。4.良好的生活态度:都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让我们的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动力。当你总是以一副开朗的心态对待生活是,机体也会出现良好的状态,可以很好的抵抗各种疾病。我们都知道,有些患了癌症的病人,若他们总是消极的想自己活不了多久了,这样的病人通常很快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若他们能乐观的想自己居然还能活那么久,这样的病人一般会出乎医生的预料。

中医药治疗癌症和肿瘤方面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往往能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而不只是局限在癌症和肿瘤病灶本身。对多数的癌症和肿瘤病型来说,局部治疗是不能解决根治问题的,必须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治疗。中医药的优势是副作用少,按中医传统的辩证用药,一般没有副作用。即使有些中草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只要能掌握适应证和适当的剂量,就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医肿瘤专家张明,可以对癌症患者有很好的帮助,让抗癌有希望,在经济上中药服方便,价格也较为低廉。在预防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基于中医对癌症和肿瘤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现代医学对某些癌症和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可以采用某些中药来治疗高危人群,以降低癌症和肿瘤的发生率。如果可以根据中医的舌象和脉象,来对癌症和肿瘤的预后加以判断和分析,脉象转为弦劲、洪大,常提示病情恶化;脉象趋于缓和、濡软,常提示病情好转;舌质红绛、干燥,出现剥苔或舌光,常提示预后较差;舌质不红,脉证不符,也常提示病情不佳。对脉象和舌象的动态观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不足。祝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如何看待中药治癌论文题目

中医是可以治疗癌症的。癌症的预后一般比较差,但近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运用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在癌症的不同阶段,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对于提高疗效、减轻毒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都取得了一些成果。西医学的癌症相当于中医学的癌病。有一些抗癌的中药验药,比如清热解毒的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藤泥根、龙葵、蚤休、蒲公英、野菊花、苦参、青黛;活血化瘀的药有莪术、三棱、丹参、桃仁、鬼箭羽、大黄、紫草、延胡索、郁金等;化痰散结的瓜蒌、贝母、南星、半夏、杏仁、百部、马兜铃、海蛤壳、牡蛎、海藻以及利水渗湿的猪苓、泽泻、防己、土茯苓、瞿麦、萆薢等等。还有一些虫类攻毒药,如陈皮、蜈蚣、蜂房、全蝎、土鳖虫、守宫、斑蝥、水蛭。

亲 需要发表论文吗?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99.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来源:学术堂)

观的说,目前治疗癌症的最有效手段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等,中医治疗只是辅助功能,更多的是调节患者的身体状态,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的作用。没有确切的研究数据证实,中医可以杀死癌细胞。因此不要过度依赖中医治疗,需要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科学治疗,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癌细胞发展,达到痊愈延长生存。很多人都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也就是通常说的绝症,癌症真的就不能治吗?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理查德?莱萨德博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至少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发现早并及时充分地治疗,至少三分之一的癌症也是可以治愈的。为什么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治愈的呢?或许有些患者认为癌症能治愈是不可能的,但事实中确实有部分是治愈的,首先要从一个常态视角来看待肿瘤。 第一, 衡量肿瘤治愈的标准?所谓肿瘤治愈那就是肿瘤的临床5年不复发、不转移。第二, 肿瘤患者的预后取决于确诊时患者肿瘤发展的历史阶段。据调查,在接受肿瘤治疗的患者中,早期发现的肿瘤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所以说在临床中专家建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这与当前的肿瘤诊疗现状会有一个矛盾,也就是说在临床中我们绝大多数的患者都处于中晚期才会确诊,那这样就会给临床的综合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就是我们所提出的一个临床中经常要呼吁的要人们养成体检习惯,建议成人每年定期做体检,做好肿瘤筛查,现在有一种“肿瘤标记物”的检查,可以通过抽血化验就能判定,若发现血液中含肿瘤细胞指标异常,可再进一步做详细的检查,像肝癌、前列腺癌、卵巢癌、乳癌、肠癌等,都可以通过这种检验方式早日发现肿瘤细胞,一旦早期发现进行及时的治疗是完全可以康复的。 第三, 手术、放、化疗不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很多患者发现肿瘤后祛瘤心切,最好能找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总希望手术放化疗尽快将肿瘤除掉,但往往事与愿违,治疗越陷越深,越治身体越差,越治越复发,殊不知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单纯的手术切除、放化疗,对肿瘤的抑制是完全不够的,这点从多年来众多的病例中早就得到证实。所以说,手术、放、化疗也不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中西医结合才是肿瘤治疗之道看过数以万计的癌症病人,可以肯定的说,如今中西医结合才是治疗之道。因为肿瘤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必须通过手术、放、化疗将局部的病灶祛除,然后再采用中医整体治疗,这样的做法,第一能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第二能调节身体机能;第三能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中药+放化疗有效率超过80%,这有数据佐证。所以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推进肿瘤的治疗和研究。对于早期病人,在发现肿瘤后,首先采用手术,术后采用中医治疗,效果会非常好;对于中期和中晚期患者,建议全程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就是术前采用中医调理身体,让身体处于最好的状态接受手术,术后再采用中药调理身体,让身体在最快的时间恢复,然后在放化疗中同时服用中药,减轻毒副作用,发挥放化疗的最好效果。最后就是出院后的后期中医治疗,一定要长期坚持。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如何看待中二病论文

我认为动漫中所出现的中二病是我们青春期的一种体现。只不过动漫中出现的场景要比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更夸张。

动漫中的中二病其实很多都是比较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例如日本高中生拯救世界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不可能实现,但是作者要表达出这样的想法,就需要夸张的表达手法,我们看起来就会非常的中二。

比较鲜为人知的晚期有小鸟游六花、五更琉璃、惠惠、八舞以及动漫中少见的男中二海藤瞬等。

怎么理解中二病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或许有人认为喜欢说几句日语动漫台词就是中二,也有的人认为喜欢看动漫就是中二病,甚至有的人认为拿纸片人当老婆的就是中二病。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从理性的角度上而言,有着标准的定义。

在理性眼中,“中二”的定义被概念化,认为中二病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泛指的人群有主观意识比较强,狂妄有觉得自己不被世界所认可,所理解的人。

【表现】

看到定义不知所云,但是从表现的角度上来看清晰明了。最直观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为、口语的角度来模仿动漫中的假定人物,甚至再过者,跨越此桥梁而进行自我的“新设定”。

通过一系列的表现,在我眼中,其实所谓的中二病就是在年轻的时候,由于三观与知识体系的不全面,又想急着表现自己来博取他人的认可。没有所谓的对错,人不中二枉少年呢?

场景一①、五更琉璃的爱情

五更琉璃又称“黑猫”,取自网络上的名字,在性格的角度上,她在漫迷们眼中呈现的形象往往是坚强且自尊。

在感情上黑猫喜欢着桐乃的哥哥京介,但是没那么简单,其中有一场选择,是在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抉择。在一场告白中黑猫与京介在一起了,但是不忍心看自己的好朋友桐乃孤单,到了最后又选择了分手。在之后虽说有着和好的苗头,但是京介在选择中选了桐乃,所以黑猫仍然是一个人。

场景②、惠惠的Explosion!

在中二病的各位角色中,有一个体贴、爱吃醋的红魔族少女——惠惠。

作为队伍中的爆裂魔法使,对爆裂魔法的热爱自然而然是少不了的,将爆裂魔法视为了自己的浪漫。虽说被大家称为“脑子不对劲的魔法使”,但是她懂事且古灵精怪,将自己可爱的一面不经意的展现到了大家的视野中,所以她也将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中二少女。

说到这里不知道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有没有在你心中浮现出来,穿上披风,自报名号,在一长串的吟唱后大喊Explosion!

场景③、漆黑之翼海藤瞬最够意思了

海藤瞬是中二病中少见的男孩子,自命名为“漆黑之翼”,同很多中二病一样,绷带、有时候独眼、破破烂烂的奇怪校服一个都没有少。

海藤瞬是比较让人欣赏的一个人物,主要原因在于他对于友情的重视与善良。看过齐神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个中二并没有聪明过人也没有强大的超能力,相反自己仅仅只是运动能力差。心思单纯的一个男孩。虽说在受到大家的嘲笑时会偷哭,但是却是个勇敢的人,总会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本能的去保护自己的朋友。

3、身边有中二的朋友记得多加关心

中二病的情况很多人都会经历或正在经历,面对这类朋友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关心,而不是因为尴尬就拿他们当怪人,使用冷暴力。

正在中二病的朋友他们处于一个通过表现自己来博得他人认同的一个过程,很多人或许都是这样,独自面对着电脑导致现实中的朋友很少,说着只有自己懂的事情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存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给予她足够的关注与自信,相信肯定会很快再次融入到现实的大怀抱之中来。

总而言之,动漫中的中二病们是很可爱的一群人,海藤瞬让给齐神,剩下的我全可都要了哦(滑稽)~

中二其实大多来源于虚拟的,比如网络,咨询,个人认为资讯存在与自身不相符的理念,自身的特性与不相符的理念产生碰撞,与自身是否占优无关 两者相互磨合,形成自己的个人圈子,简单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编织构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切事物,所以我觉得每个人的中二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种性格的体现其身上必定存在某种偏执

本简介指一种自我认知心态。“中二”是日语对“初中二年级”的称呼,中二病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初二年级青少[1]年的某些病态自我意识。其实它不限于初二年级,也未必算正规意义上的病,这只是一种谑称暂不治疗,看几年再说。

人总要长大,一般来说几年后中二病自然就好了。然都刨出来了,我也刨刨。楼主的观点让我想起徐公子书中关于地藏王菩萨灵台造地狱的叙述。人的所有痛苦都在于自我迷失,陷于思维循环不肯反省。乱花渐欲迷人眼,迷人的哪里是乱红,实是自己。以上浅薄言论,供君一哂。

?

如何看待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以保护与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医学科学。“中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中国固有的医学”,与“西医”对应。“西医”,为“从欧美各国传入中国的医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及续编》列“西医”篇,收34种西医书(译本)。唐宗海撰《中外医书四种·中西医解自叙》:“以医论,同是人也。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盖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于是中医、西医二个名词已基本界定,并俨然鸿沟对峙。 “中国医学”一词,比较早的可能见于1831年,日本多纪元胤收摘古今医籍三千数百余种,分医经、藏象、诊法、本草、方论等九门编排,提名为《中国医籍考》。1926年,谢观等编了一部以“中国医学”为书名的《中国医学大辞典》,解释古医籍名词术语 。如果我的回答帮到了你,请点“采纳”。

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 范文 ,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医养生伦理

【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 方法 ,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

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 传统 文化 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

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明代张景岳认为“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也就是说一方面先天遗传与健康的关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养”。

中医养生的特征

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的是,西医强调“与疾病做斗争”,即用化学方法对人体的干预、对疾病的斗争和除恶务尽的态度,其前提是疾病出现器质性病变。而事实上,人体在出现器质性病变之前,在能量层面已经表现出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功能性失调。现代医学对器质性病变之前的问题却无能为力,而中医养生着眼于“知未病”和“治未病”,其特征是它对生命和健康秉承着顺应自然的信念、阴阳调和的态度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顺应自然的信念

道家认为顺天者寿。违背自然和生命的天性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大敌人。《吕氏春秋・重己》闪耀着顺应自然的思想光辉,大凡生命长久都是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使生命不顺的东西是人的欲望,所以圣人一定首先节制欲望,使之适度。房屋大了,阴气就多了;台子高了,阳气就盛了。

阴气多就会得腿脚行走不便的毛病。阳气盛就会得肌肉萎缩活动困难的疾患。这是阴阳不适度带来的疾病。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珍异,衣服不求过厚过暖。衣服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就会不通畅。饮食丰盛珍异胃就会过满,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可见,实现健康长寿的路径只能是“道法自然”,而不是“我行我素”,这是已经证实了的人类生存之道的千年智慧和唯一正确的道路。

阴阳调和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阴阳和谐是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谐,则什么都谈不上和谐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说明万物、人事皆以阴阳和谐为存在的条件。所以说阴阳和谐是根本之道,是客观规律。阴阳和谐论影响了中医对健康的看法,如果人体是阴阳和谐的,那就是健康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4]判断人体健康与否的首要条件,就是看阴阳是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阴阳平衡便是阴阳双方在消长和转化的过程中,双方谁都既不太过也不太衰,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看作阴阳关系出现了不协调,所以对待疾病的态度应该是调和阴阳而非“与疾病做斗争”。

过犹不及的中庸观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完美的体现,它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最精彩表述。

中庸观反对“过”和“不及”,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因为物极必反也。司马迁在《史记・田叔列传》中指出物极必反是宇宙之道,“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乃天地之常也。《吕氏春秋・重己》曾论述到:从前,先辈圣王修建庭廊园池,只要能够游目眺望、活动身体就可以了了;兴造宫室台榭,只要能够避免干燥和潮湿就可以了;制做车马衣裘,只要能够安身暖体就可以了;备置饭菜酒浆,只要能够适口充饥就可以了;创作音乐歌舞,只要能够娱情养性就可以了。……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奢靡,而是要使身心得到适当的调节。不一味地放纵,无过无不及是养生的一个最高境界,也是养生的基本理念。

2中医养生的伦理定位

贵生养生思想根植于道家的贵生思想,只有贵生,才能养生。养生亦即贵生贱物、重生轻物。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最可宝贵的,贵于生命之外的东西,即一个人不可以用生命去博取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道义和理想等。因为生命高于一切,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故“死王乐为生鼠”也。一个人如果贵生轻物,那么即使失去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健康和长寿。如果一个人贵物轻身,那么即使他得到了所有的身外之物,却可能失去生命。会有谁愿意杀身以易衣,断首以易冠呢? 《吕氏春秋・重己》有云:“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所以,“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5]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在贵生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去学习养生。养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命的量,也就是如何延长寿命。其次就是追求生命的质,也就是身心健康,要活得好,活得精彩。

重养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毋庸赘言,但同时也带来了疾病的施虐。也就是说经济和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和长寿,“夫道者年皆百岁。”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健康长寿。一个“养”字,既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之道,更是获得健康长寿最基本与最巧妙的关键技术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伦理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甚至把“学道”和“养生”看作“一串事”。

首先,重视养德。在中国,不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自古就非常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在《庄子》中有“德全而神不亏”的思想;《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健康长寿和道德相关。孙思邈更是发扬了这个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寿” 。

仁者指博爱济众,乐善好施的美好人格形象。“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宁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6]。儒家甚至把“养德”看作“养生之根”。“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

其次,重视养心。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中医养生强调“重在养心”,养心的核心,就是让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减少各种欲望,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如果杂念重生,心神动荡不安,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脏调顺,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安宁,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

当今世界,利益至上,当思太白先生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境界,才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

参考文献

[1]《吕氏春秋・尽数》。

[2]《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4]《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5]《吕氏春秋・贵生》。

[6]《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7]《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试谈中医养生之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人的双足并拢恰象端坐的人体,各组织器官在双足都有其对应的解剖部位,即反射区。运用物理方法(如手指、按摩工具)在人体双足部相应的反射区上施以按、压、刮等手法,能调节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自我保健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足部按摩法。足部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足部按摩已成为时尚的、流行的养生方式和社交方式。适宜的足部按摩能够促使足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有毒有害代谢产物的排除,起到安神助眠、解除疲劳、自我减痛、自我救急、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足部反射区的分布规律

对称性如果人体的器官成双,则反射区在双足就成对存在,如肾、输尿管、肺、眼、耳等。

整体性人体的两只脚并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除了成双的器官外人体还有一些单个器官,靠近人体左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左脚上,如心、脾、降结肠、乙状结肠等。靠近人体右侧的器官反射区在右脚上如肝、胆、盲肠、回盲瓣等。

特殊性人体的某些器官如鼻、气管、喉、胃、胰、十二指肠、膀胱等,位于人体中间部位,这些特殊位置的器官在反射区的定位上也呈对称性。在对足部反射区的认知和理解上应有立体感,如两脚并在一起,其形状就是一个端坐的人,并在一起的部位称脚内侧,是人体的正中线脊柱的反射区,也是上述器官反射区的分布区域,两脚外侧是肩、肘、膝等的反射区。

2足部按摩的理论依据

中医经络原理早在《黄帝内经·观趾篇》中就有对足部按摩的记载。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在脚上都有经络相连,在连接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中,有六条起止于足部,双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且分布着六十多个穴位,通过按摩,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化瘀止血,扶正驱邪,刺激会通过穴位接收,沿经络传导,对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生物全息论原理全息论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每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信息,因此叫全息胚。在足部这个全息胚中,有与人体器官相对应的特点,当人体某器官发生变化时,足部反射区首先会出现反应。相比之下足部按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为足部这个全息胚具有发育程度高,最接近整体,足部又是末端的全息胚,神经血管丰富,感觉灵敏,信息传导路径密集,足部的体积和面积比手、耳、鼻等器官都大,便于按摩。

神经反射原理神经反射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当人体的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时,与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气泡状、砂粒状、颗粒状、条锁状、小结节样等改变。按摩这些反射区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这种痛会沿传入神经向中枢神经传导,再经中枢神经调节并发出新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体内组织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反应,激发人体潜能,调节体内失衡状态。

实践证明由足部反射区传来的触压和痛觉冲动能形成新的兴奋灶。新的兴奋灶叠加,其强度超过有病理的兴奋灶的强度,从而使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乃至完全消失。

循环学说经测定足部血液流速为12mm/秒,按摩后血流速度可提高两倍,由于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机体内外物质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就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沉积在循环通道上。由于足部是处于远离心脏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响,这些有害物质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积下来,造成局部皮肤组织变异的现象,如皮肤变色、皮下颗粒、索条硬结节等。通过采用足部按摩,可促进局部循环、血流通畅,最终通过肾脏等排泄器官将这些沉积物排出体外,恢复脏腑的功能。

3按摩的手法、和力度及注意事项

按摩的手法拇指按压法、拇指推法、拇指扒法、食指扣拳法、食指钩掌法、食指捏法、双拇指扒法、握足扣指法、双指钳法等。

按摩的力度应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按摩的手法重则为泻,轻则为补。由足跟向足尖方向为泻,反之为补。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一般敏感区按摩时有痛感。指压力度在3-5公斤,而且必须根据个人的忍耐度,在个人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取得最好的效果,由轻到重,慢而有规律。

注意事项

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可做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前后,施受双方须饮水300-500毫升温开水。有严重心脏病、肾病的人及 儿童 、老人按摩前后饮水不要超过150毫升。

女性在怀孕、月经期间不宜做足部按摩。但对月经不调、痛经者按摩时,力度要轻。

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足部有新鲜或未愈合的伤口,或足部骨折者、足部皮肤有皮肤病,如皮肤上的脓疮、溃疡者、.有出血性或出血倾向的疾病,如尿血、呕血、便血等或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病者。不宜做足部按摩。

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接受足部按摩不应停药。

老人和儿童按摩时间要适当缩短,对于严重的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肝病患者,按摩力度要轻,双足按摩不能超过10分钟。

有资质的按摩师才可以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做足部按摩。

足部按摩师操作结束后,须用热水洗手。

4结语

足部按摩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内经》里就有足部经络学说和足部按摩的详细记载。况且几千年来,这种简便、安全的保健方法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通畅,对全身的气血正常运行尤为重要,而足部按摩正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足部按摩具有固养根气、疏通经络和调解神经的作用。通过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还可以启动机体的调节功能,激发各器官细胞潜能,增强免疫力。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应用,和对实践的 总结 ,足部按摩,是获取健康生活的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