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张志华

发布时间: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张志华

Ping Xia, Ningxiu Li, Kit-Tai Hau, Chaojie Liu, Yubo Lu. Quality of life of Chinese urban community residents: A psychometric study of the mainland Chinese version of the WHOQOL-BREF. 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012, 12:37. doi:夏萍,李宁秀,刘朝杰等.影响生命质量的文化因素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41(4):678-683夏萍,吕玉波,卢传坚等.基于医院发展战略的多维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中国医院.2011,15(10):71-74夏萍,庄岩,卢传坚等.我国医疗质量多维综合评价方法的循证评价.中国循证医学.2011,2:226-230夏萍,汪凯,李宁秀等.层次分析法中求权重的一种改进.中国卫生统计.(2):151-154,157夏萍,黄慧玲,吕玉波等,广东省中医院顾客满意度测评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医院. 2010,14(10):43-47夏萍,许星莹,黄慧玲等. 基于循证评价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中国医院管理,2010,30(4):29-31夏萍,黄慧玲,袁秀琴等. Delphi法在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可靠性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已录用,待安排刊期)夏萍,吕玉波,黄慧玲等. 某院投诉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4):64-66夏萍,许星莹,周紫霄等. 广州市居民健康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2009,11(25):1335-1337夏萍.禤国维-生命的方歌.中国卫生人才.2008(10).36-37夏萍,李宁秀,吕玉波等. 生命质量量表跨文化调适方法的概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CSCI).2007,4(21):230-232夏萍,李宁秀,吕玉波等. 生命质量的跨文化研究现状. 中国社会医学. 2006,9(23):146-149夏萍,李宁秀,史俏蓉等,欧洲营养风险筛查方法NRS-2002简介及国内外应用现状. 现代预防医学. 2007,8(34):2860-2861,2866夏萍,汪凯,李宁秀,吕玉波等. 灰关联聚类方法在定点医院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中国卫生统计. 2007,24(5):488-492夏萍,汪凯,霍永忠,李宁秀. 专家可靠性分析在建立定点医院医疗保险业务监督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运用.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8(16):922-923夏萍,汪凯,霍永忠,刘丹萍. 定点医院医疗保险业务监督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8(16):919-920夏萍,吕玉波,李宁秀等. 继续深入开展管理年活动 全面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医学. 2007. 4(24):230-232夏萍,汪凯,段欲军等,我国母婴保健保偿机制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 现代预防医学,2004,4.(31):162-163夏萍,汪凯,张剑敏等,加入WTO后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四川大学优秀论文辑(第六辑)2004,6.夏萍,金新政,高燕捷,广西桂林市医院管理系统建设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7.(7):874-875,857 Hua Liu, Ping Xia, Ming Liu, Xunming Ji, Hongbin Sun, Li Tao. Qiwen Mu. PON Gene Polymorphisms and Ischemic Strok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 DOI: 许星莹,夏萍,邱鸿钟等. 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循证评价. 现代预防医学,2009,3(36):1076-1078许星莹,夏萍,黄慧玲等. 我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循证分析. 中国医院管理,2008,8(8):31-33黄慧玲,夏萍,胡延滨等. 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快速推进医院发展. 广东科技.:42-43黄慧玲,夏萍. 邹旭等. 广东省中医院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实践与成效.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16):924-925程兰,夏萍,邹旭等. 我院医疗缺陷管理的实践及设想.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16):926-927

社会医学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社会调查的方法,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的健康状况,寻找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发现健康弱势人群及重点防治的对象,找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应对策略,对社会卫生问题作出社会医学的“诊断”。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社会医学应用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及前瞻性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各种因素特别是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因素、人口发展、生活劳动条件、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众多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对现有的社会卫生问题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为制订社会卫生策略提供政策依据。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社会医学不仅要通过社会卫生调查及社会病因学研究找出当前存在的主要社会卫生问题以及严重程度,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存在的卫生问题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综合性、社会性策略与措施,即提出社会医学的“处方”。这里所指的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不是单纯的医疗卫生技术措施,而是指卫生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目标与指标、政策与措施等,通常包括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组织日常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研究与保护人群健康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策略与措施。

1987年怀男孩清宫表靠谱吗

1987年怀男孩清宫表靠谱吗,最近有很多孕妈在问1986年清宫表准不准,带着这个疑问,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1987年怀男孩清宫表靠谱吗的相关知识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很多人都想要儿女双全,坊间一些所谓的生男生女秘方也流传已久,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些秘方的真面目!

87年怀孕清宫表

在众多生男生女秘方中,87年怀孕清宫表可谓是其中最如雷贯耳的。

关于清宫图,网上传得非常玄乎,传闻它是从清宫时期流传下来,根据周易,按照阴阳、五行、八卦的公式推算而成的。

坊间流传,这清宫图不仅历史悠久,大致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更是皇家贵族御用,由各朝大内宦官掌管,后来才慢慢流落民间的。

87年怀孕清宫表的预测对象主要是女性,主要根据女性的年龄及受孕月份来测算。

禁不住要提个问:执行清宫图的对象是女性,但生男生女不是由精子决定的吗?……

难道说,在某一天排出的精子,还会根据女性年龄跟受孕月份而改变?

如果真有这么神奇,诺贝尔奖肯定要给87年怀孕清宫表发明者留一个位置……

大部分时候,这种网络上口口相传的生男生女预测都不会有针对性的研究,可“清宫表”的确引起了医生们的注意。

2017年2月,《中国社会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性地分析了清宫表是否具备预测胎儿性别的能力。

研究收集2013年12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产科患者107例, 通过受孕月份和孕妇农历年龄,推算出87年怀孕清宫表中的预计胎儿性别。根据胎儿真实性别等数据,分析清宫表预测生男生女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结果显示,清宫表作为胎儿性别的预测指标, 其准确度和精确度均不足50%。在不同排卵月份的情况下,87年怀孕清宫表的预测准确率为,不同月份之间预测准确率无差异。在不同母亲年龄情况下,87年怀孕清宫表的预测准确率亦无差异() 。而母亲分娩第2胎时,87年怀孕清宫表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第1胎及第3-5胎。

结论:87年怀孕清宫表预测胎儿性别尚缺乏科学依据, 预测能力差。所以,生男生女清宫图不!可!信!

一、清宫表简介

清宫表是清代的太医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预测清宫生男生女图,据说是根据阴阳五行易理所设计的,专门供给皇帝、王爷以及后妃使用,效果甚佳,民国时期后流传到了明间。

从汉代到唐宋元明清,四库全书以及各种古籍医书文献,都没有见到关于生男生女的资料文献,所以说清宫生男生女图的真实性无可考证来源,更是找不到任何的依据,还有很多疑问,为什么用女性的虚龄而不是周龄,清宫生男生女表准吗,切莫迷恋。

二、清宫生男生女表2020受孕月份怎么算

清宫表由两部分构成,横坐标为1月到12月的受孕月份,纵坐标为18岁到45岁的年龄阶段,将横坐标与纵坐标对应起来看,就能明了哪年哪月是生男还是生女了。需注意的是此表无论是年龄还是受孕月份都要按虚岁来算,即真实年龄加1岁。

1、月份按农历算

现在我们常说的“阳历”来自于古罗马,中国自民国元年才开始使用,在清朝及之前都是使用“农历”(也叫阴历)。因此想要看懂2020清宫生男生女图,就一定要使用农历计算。

举例说明:备孕准妈妈杨娟虚岁28岁,那么她在2016年的农历1、3、7、8、9、10月份受孕,生男孩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在剩下的2、4、5、6、11、12月份则生女孩的几率更大。

2、年龄按虚岁算

一定要弄清楚备孕女性的虚岁年龄,清朝时期女子年龄计算方式和现在略有出入。他们把9个月怀胎的时间计算进去,刚出生便已经有一岁了。现在某些地区仍有这样计算年龄的算法。

举例说明:如1985年出生的我的好友聂萍,按虚岁来算,2020年为35岁,虚岁即为36岁)。

查看清宫表时,年龄的'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当前年月(2016年4月)减去出生年月(1987年4月)再加上9个月。比如你是1987年4月出生,那么你现在周岁是29岁,虚岁是29岁9个月,按30岁算。

1、当前年月(2020年4月)减去出生年月(1996年1月_1996年12月)+9个月的农历、虚龄为25岁,受孕月份在农历一月预测生男孩,受孕月份在农历二月则可以生女孩。

2、当前年月(2020年3月)——出生年月(1992年12月_1993年11月)+9个月的农历、虚龄为28岁,受孕月份在农历三月预测生男孩,受孕月份在农历八月份预测生女孩。

3、当前年月(2020年2月)——出生年月(1986年11月_1987年10月)+9个月的农历、虚龄为34岁,受孕月份在农历一月份预测生男孩,受孕月份在农历四月份预测生女孩。

4、当前年月(2020年1月)——出生年月(1992年10月_1993年9月)+9个月的农历、虚龄为28岁,受孕月份在农历三月预测生男孩,受孕月份在农历八月份预测生女孩。

三、清宫表到底准不准

有许多人都会问清宫表准不准,其实这份清宫表是根据古代主要经验推算得出的,而且在清代宫廷里最受用的是这种生男生女预测表,且效果颇佳。妇产科医生表示,这可以算是一个统计表,生男生女虽在宏观上讲都只是机率的问题,但是受孕环境也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它还是可以作为你们生育宝宝的一个参考!而且,想要准确知道生男生女,可以到医院做B超和羊膜穿刺等检查。

另外,生男还是生女主要与基因,XY染色体,以及受孕环境有关,我知道你们都是非常地关心自己怀的,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希望这篇文章对你们有用!

总之,清宫图完全是迷信传说,没什么科学依据的,据科学统计和瞎猜差不多。准妈妈可以来测测,仅供娱乐哦。想备孕男女要科学备孕,提前调理,备孕生男要碱性调理,生女酸性调理。生男女方要多吃碱性食物,也可以用碱康宝效果更好。同时测好排卵,把握最佳排卵日。男的提高精质量和活力,这样概率才会高。

1、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1947-1949)1947年10月,同济大学正式聘林竞成(时任附属中美医院院长)为同济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公共卫生学馆主任,此后学馆有了较大发展,人员不断增加,先后调入林寿梧、周德、张国高、张求精、陈炎磐等人。1950年,周有尚、杭敏荪毕业留校分配到公共卫生学馆工作,同时还培训了一批公共卫生技士和护士,如李植正、王祖铭、金珊英、管秀英、史可一等。2、中南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9月份同济大学医学院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是年,在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的领导下,学院与武汉市卫生局共建武汉实验卫生所,作为公共卫生实习基地(所址:汉口瑞祥路1号,市传染病院原址),由张求精任所长、陈炎磐任副所长,并派人参加各业务组工作(如周德、张国高、李植正、王祖铭、金珊英、史可一等)。1953年因筹备教学需要,张求精被调回学校,先后由陈炎磐、周德任所长。1954年该所改为江岸区卫生防疫站。1955年,因建系及进行卫生专业教学,大部分人陆续调回学校,只留李植正、史可一等,将人事关系转到武汉市卫生局,但仍保持与江岸区卫生防疫站协作关系,作为学生实习和科研基地。1951年,公共卫生学馆开始承担中央卫生部下达的教学任务,如全国公共卫生学高级师资进修班(15人,1951—1952)、卫生干部专修班(56人,1952—1955)、公共卫生医师专修班(83人,1955—1958),以及承担医疗系本科、专科公共卫生学课程和毕业实习的教学任务。1953年,正式招收首届卫生系本科学生。为了筹办卫生系和准备卫生专业课教学,1953年5月决定将公共卫生学馆人员分为几个小组:即保健组织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和劳动卫生学4个教学小组,营养卫生学、妇幼卫生学和学校卫生学,因当时人数较少,组成一个联合小组,在卫生系成立以前,主要承担医疗系学生卫生学教学任务。3、武汉医学院卫生系(-1985)解放后,党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卫生防疫人才的培养工作,50年代初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卫生部决定集中力量,在全国先办好六个卫生系。1955年山东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卫生系撤销,二个医学院卫生系部分教师及学生约250人调整来汉与公共卫生学馆合并,准备建卫生系。1955年5月13日卫生部下达[1955]卫教字第54号文,同意我校建立卫生系、医疗系和基础医学部。同年6月1日我校正式宣布建立卫生系,由林竞成教授任系主任(1958年后由蔡宏道接任),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教学计划设立了7个教研组:保健组织学(主任林竞成兼)、流行病学(主任张求精)、卫生学总论(主任蔡宏道)、环境卫生学(主任林寿梧)、劳动卫生学(主任陈炎磐)、营养卫生学(主任刘毓谷)、学校卫生学(主任朱文思)教研组。并先后建立了党、团、工会及系学术委员会等组织,金振涛同志为首任党总支书记,卫生系在党总支领导下进行工作,同年,卫生系教学楼(面积约2800M2)竣工。1957年,首届四年制卫生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改为五年制),留系任教达26人,又从外地调入一些教师,大大充实了卫生系的师资队伍。1956年,为了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的需要,经卫生部中央卫生研究院批准,在我系建立劳动卫生研究组,组织全校有关单位如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卫生、保健组织、生理、生化、内科等教研组,开展协作进行劳动卫生(工厂卫生)调查研究工作,卫生部每年拨给经费,并有专职人员编制。1960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劳动卫生研究组撤销,部分人员和设备调往有关单位。1962年,为了加强卫生专业临床教学,学院从两个附属医院抽调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科教学人员14人,组成卫生系临床教学小组,负责卫生系学生临床教学工作,教学基地设在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学生借住在市粮食学校,教学办公室也设在粮食学校,设秘书及辅导员各1人、工作人员和工人各1人。1968年“文革”期间,卫生系临床教学小组撤销,各科人员回医院工作,其他人员分别调往有关单位,卫生系学生临床教学工作由附属第一、二医院分担。卫生系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960—1961年与武汉市硚口区卫生防疫站建立系站协作,1965年又与硚口区一些工厂、街道、学校进行协作,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些教学活动被迫中断,当年也中断招生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系108名教职工,除下放农村安家落户、去“五七”干校农场劳动及下乡办教学点外,留系人员基本上分为卫生防疫和职业病防治两大组。1972年卫生专业恢复招生工作(三年制)。1973年7月医学院临时党委决定由马骏凯、刘学伦(1978年调学校科研处)、吴植恩、王峰同志任卫生系副主任,同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通知,同意蔡宏道教授任卫生系主任。为适应当时形势及教学需要,1973年对卫生系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是撤销原有的卫生学总论教研组和学校卫生教研组(1977年恢复),将保健组织学教研组改为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劳动卫生学教研组改为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营养卫生学教研室改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流行病学和环境卫生学教研组分别改为流行病学教研室、环境卫生学教研室。1970年12月根据国防工业发展需要,学校组织卫生系及两个附属医院部分医务人员成立“325会战”工业卫生科研组,承担七机部“325会战”任务。1973年3月学校领导决定该组划属卫生系领导。1978年湖北省教育局与石油化工局批准组建“325”工业卫生研究室,并修建科研楼房一栋。1979年“325会战”下马,学校下达文件将“325”工业卫生研究室改为工业卫生毒理研究室,1981年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实行统一领导。自1973年起,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即与有关工厂协作,建立了职业病门诊和病房,1975年又在附属第一医院(协和医院)设立职业病病房,1985年9月根据卫生部(85)卫科教高学188号文,与协和医院合作将原有病房扩充,并指派专人参加职业病专科门诊。1985年卫生部(85)卫防13号文件决定我校为华中地区职业病防治和人员培训中心。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期,环境科学在我国经济生活领域兴起,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群健康损害的发现,在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确立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1973]158号文件中要求“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专业和培养技术人才”,我院环境卫生教研室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具有医学知识的环保专业干部缺少,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从1973年开始连续举办了6期环境污染与卫生监测中高级培训班,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急需扩大队伍,输送高级专业人才,1978年,经湖北省教育局[教医(78)17号文]及卫生部[武医(78)45号文]批准正式建立“环境保护卫生专业”,同年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学生33人,1979年卫生部在成都“医学教育规划”会上将其更名为“环境医学”专业。同时,医学院批准增建: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监测学4个教研室和环境医学概论、环境医学统计、环境与卫生工程3个教学小组,为了保证卫生专业教学任务的完成,又组建了环境卫生学教学小组。1985年世界银行给卫生部贷款选定环境医学专业为特殊项目,并认定为全国环境医学培训中心,贷款近30万美元,添置了大批教学科研仪器。1980年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建立社会医学研究室。自80年代起,为了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学校批准逐步成立了一批研究室,如:1983年,流行病学教研室设立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1985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和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相继成立相应的研究室,1986年建立职业医学研究室,1988年学校批准成立职业医学研究所。1994年环境卫生学教研室成立了地方病学研究室。1984年,医学院党委决定卫生系为处系级业务部门并决定由梁浩材任系主任,张余庆任系副主任。1984年开始筹建妇幼卫生系,1985年学校正式招收妇幼卫生专业本科学生,筹建期间举办妇幼卫生进修班2期、妇幼卫生专业证书班1期,组织编写、出版专业教材8种。4、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986-)1985年卫生部批准同济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1986年批准卫生系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2月学校正式任命文历阳副校长兼任院长,陈世蓉任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同时任命了社会医学研究所和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副所长及各教研室、研究室主任、副主任。1986年卫生部批准成立社会医学研究所,下设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居民健康、妇幼保健、老年医学、国际保健5个研究室及《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编辑部。1987年,学校党委批准,社会医学研究所试办健康教育后期分化专业,首届学生10人。1991年根据教学需要,学校批准增设健康教育教研室,人员编制不变;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改为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1989年,学校批准卫生统计教研室试办卫生统计学后期分化专业,首届学生12人。1987年,国家教委(87)教高字015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文件中,将环境医学专业列为国家统招专业(编号0202)开始在全国招生。1989年,国家教委(89)教高字021号通知,批准环境卫生(环境医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1993年,学校批准成立环境医学系。1976年医学院临时党委批准,成立了环境毒理学研究室。从80年代初,该研究室开始承担农业部及下属单位的新开发农药产品的毒理学评价工作,1997年,学院整合优势力量,向农业部、卫生部申报农药毒理程序评价资质,获准承担1-4阶段的评价工作。1988年5月,学校批准将1982年成立的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并入公共卫生学院统一领导。1990年9月,为了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经学校研究批准成立预防医学教研室,隶属公共卫生学院管理。1991年在妇幼卫生专业的基础上,成立妇幼卫生系并下设三个教研室:妇女保健学教研室、儿童保健学教研室、妇幼信息管理学教研室。为了适应我国妇幼事业的发展,于1995年开始招收妇幼卫生大专班(三年制)学生,于1997年开始招收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研究生课程班学生。1993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挂牌我校,陈学敏教授兼任分院院长。同年,由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儿童少年卫生学、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七个教研室组建成立了预防医学系,还成立了环境医学系,卫生事业管理学系,至此公共卫生学院辖四个系:预防医学系、环境医学系、妇幼卫生系、卫生事业管理学系,三个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所、社会医学研究所、职业医学研究所和一个中心: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成为拥有多种专业,不同层次教学和能开展较为广泛领域科学研究的公共卫生教学、科研、培训基地。经多年努力,1997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室通过湖北省计量认证,建立了“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中心”,并于1998年5月获卫生部批准,承担保健食品功能学与毒理学的检测、评价工作,这使实验室首次成为国家级实验室。2000年,保健食品功能学检测中心再一次通过卫生部专家组的复审。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5月,根据国务院、国家教育部要求,原同济医科大学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城市建设学院等四校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式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同年12月,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人字【2000】19号、22号文批准,公共卫生学院设立了“同济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和“伤害控制研究中心”。2001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招生目录,学校院系机构进行学科重组、调整,公共卫生学院设6个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社会医学系、卫生毒理学系;1个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卫生事业管理学系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划出,实验医学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整体并入环境医学研究所(图1)。同年,学院进行改革,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和教育职员制,学院有6位同志竞聘到领导岗位,周宜开任院长,张述林任院总支书记;陈建伟任党总支副书记;杨克敌、程茂金、邬堂春任副院长。有10位同志聘为教育职员,他们是:杨世秀、夏正刚、郑刚、刘慧明、阳琳、欧阳宁慧、林伟、李民、陈兴芝、李红桃。2002年1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通过由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基”实验室评估;同年3月,为了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经教育部批准,公共卫生学院成为全国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MPH)试办院校之一,并于当年开始组织学生报名和考试工作,首届招生103人;2002年11月,由环境医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北京环境医学研究所、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建设“环境与健康部级重点实验室”,获得通过。2003年11月,经教育部验收检查,公共卫生学院申报建设“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通过;2003年12月,学院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农药毒理研究中心”,副院长邬堂春教授兼任主任;石年、鲁文清教授任副主任;陈秀娜教授任技术顾问;2003年12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与武汉雄铭环境科技公司共同创建的“同济雄铭室内外环境及材料检测评估中心实验室”,经湖北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评审通过。2004年5月,学院组建了“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通过公开招聘,袁晶副教授被聘为实验室主任。2004年12月30日,学院正式成立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2005年7月,根据中共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校党(2005)24号文件精神,任命徐水平同志为公共卫生学院党总支书记,同时免去张述林同志院党总支书记职务。2005年8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儿少卫生与与妇幼保健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社会医学系等单位整体搬入原实验中心大楼办公,大楼内部按统一设计标准进行了装修、添置实验台和办公家具,总投资约400万元。2005年9月,根据教育部“关于2005年度生命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检查,评估等级为“良好类”。 聘周宜开教授为“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环境科学院院士魏复盛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任期至2010年10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自2006年起由社会医学系承办的原《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医学杂志》。该杂志为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学术类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06年5月,学院行政领导班子换届,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校党(2006)46号文通知,周宜开被聘为公共卫生学院名誉院长,邬堂春为院长,杨克敌、杜玉开、徐顺清为副院长。 公共卫生学院前身公共卫生学馆仅相当于一个教研室。1955年建立卫生系后才有正式的机构建制。1、1955年,卫生系设一个专业,7个教研组。2、1973年,卫生系设一个专业,5个教研室。3、1978年,卫生系设二个专业,10个教研室,3个教学组,2个研究室。4、1986年,公共卫生学院设二个专业,2个研究所,10个教研室,5个研究室。5、1993年,公共卫生学院设4个系, 3个研究所,1个培训中心,18个教研室。6、2001年,公共卫生学院设6个系,1个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7、2002年,公共卫生学院设6个系,1个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并拥有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张宇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1、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1947-1949)1947年10月,同济大学正式聘林竞成(时任附属中美医院院长)为同济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公共卫生学馆主任,此后学馆有了较大发展,人员不断增加,先后调入林寿梧、周德、张国高、张求精、陈炎磐等人。1950年,周有尚、杭敏荪毕业留校分配到公共卫生学馆工作,同时还培训了一批公共卫生技士和护士,如李植正、王祖铭、金珊英、管秀英、史可一等。2、中南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9月份同济大学医学院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是年,在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的领导下,学院与武汉市卫生局共建武汉实验卫生所,作为公共卫生实习基地(所址:汉口瑞祥路1号,市传染病院原址),由张求精任所长、陈炎磐任副所长,并派人参加各业务组工作(如周德、张国高、李植正、王祖铭、金珊英、史可一等)。1953年因筹备教学需要,张求精被调回学校,先后由陈炎磐、周德任所长。1954年该所改为江岸区卫生防疫站。1955年,因建系及进行卫生专业教学,大部分人陆续调回学校,只留李植正、史可一等,将人事关系转到武汉市卫生局,但仍保持与江岸区卫生防疫站协作关系,作为学生实习和科研基地。1951年,公共卫生学馆开始承担中央卫生部下达的教学任务,如全国公共卫生学高级师资进修班(15人,1951—1952)、卫生干部专修班(56人,1952—1955)、公共卫生医师专修班(83人,1955—1958),以及承担医疗系本科、专科公共卫生学课程和毕业实习的教学任务。1953年,正式招收首届卫生系本科学生。为了筹办卫生系和准备卫生专业课教学,1953年5月决定将公共卫生学馆人员分为几个小组:即保健组织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和劳动卫生学4个教学小组,营养卫生学、妇幼卫生学和学校卫生学,因当时人数较少,组成一个联合小组,在卫生系成立以前,主要承担医疗系学生卫生学教学任务。3、武汉医学院卫生系(-1985)解放后,党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卫生防疫人才的培养工作,50年代初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卫生部决定集中力量,在全国先办好六个卫生系。1955年山东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卫生系撤销,二个医学院卫生系部分教师及学生约250人调整来汉与公共卫生学馆合并,准备建卫生系。1955年5月13日卫生部下达[1955]卫教字第54号文,同意我校建立卫生系、医疗系和基础医学部。同年6月1日我校正式宣布建立卫生系,由林竞成教授任系主任(1958年后由蔡宏道接任),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教学计划设立了7个教研组:保健组织学(主任林竞成兼)、流行病学(主任张求精)、卫生学总论(主任蔡宏道)、环境卫生学(主任林寿梧)、劳动卫生学(主任陈炎磐)、营养卫生学(主任刘毓谷)、学校卫生学(主任朱文思)教研组。并先后建立了党、团、工会及系学术委员会等组织,金振涛同志为首任党总支书记,卫生系在党总支领导下进行工作,同年,卫生系教学楼(面积约2800M2)竣工。1957年,首届四年制卫生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改为五年制),留系任教达26人,又从外地调入一些教师,大大充实了卫生系的师资队伍。1956年,为了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的需要,经卫生部中央卫生研究院批准,在我系建立劳动卫生研究组,组织全校有关单位如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卫生、保健组织、生理、生化、内科等教研组,开展协作进行劳动卫生(工厂卫生)调查研究工作,卫生部每年拨给经费,并有专职人员编制。1960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劳动卫生研究组撤销,部分人员和设备调往有关单位。1962年,为了加强卫生专业临床教学,学院从两个附属医院抽调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科教学人员14人,组成卫生系临床教学小组,负责卫生系学生临床教学工作,教学基地设在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学生借住在市粮食学校,教学办公室也设在粮食学校,设秘书及辅导员各1人、工作人员和工人各1人。1968年“文革”期间,卫生系临床教学小组撤销,各科人员回医院工作,其他人员分别调往有关单位,卫生系学生临床教学工作由附属第一、二医院分担。卫生系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960—1961年与武汉市硚口区卫生防疫站建立系站协作,1965年又与硚口区一些工厂、街道、学校进行协作,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些教学活动被迫中断,当年也中断招生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系108名教职工,除下放农村安家落户、去“五七”干校农场劳动及下乡办教学点外,留系人员基本上分为卫生防疫和职业病防治两大组。1972年卫生专业恢复招生工作(三年制)。1973年7月医学院临时党委决定由马骏凯、刘学伦(1978年调学校科研处)、吴植恩、王峰同志任卫生系副主任,同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通知,同意蔡宏道教授任卫生系主任。为适应当时形势及教学需要,1973年对卫生系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是撤销原有的卫生学总论教研组和学校卫生教研组(1977年恢复),将保健组织学教研组改为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劳动卫生学教研组改为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营养卫生学教研室改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流行病学和环境卫生学教研组分别改为流行病学教研室、环境卫生学教研室。1970年12月根据国防工业发展需要,学校组织卫生系及两个附属医院部分医务人员成立“325会战”工业卫生科研组,承担七机部“325会战”任务。1973年3月学校领导决定该组划属卫生系领导。1978年湖北省教育局与石油化工局批准组建“325”工业卫生研究室,并修建科研楼房一栋。1979年“325会战”下马,学校下达文件将“325”工业卫生研究室改为工业卫生毒理研究室,1981年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实行统一领导。自1973年起,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即与有关工厂协作,建立了职业病门诊和病房,1975年又在附属第一医院(协和医院)设立职业病病房,1985年9月根据卫生部(85)卫科教高学188号文,与协和医院合作将原有病房扩充,并指派专人参加职业病专科门诊。1985年卫生部(85)卫防13号文件决定我校为华中地区职业病防治和人员培训中心。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期,环境科学在我国经济生活领域兴起,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群健康损害的发现,在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确立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1973]158号文件中要求“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专业和培养技术人才”,我院环境卫生教研室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具有医学知识的环保专业干部缺少,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从1973年开始连续举办了6期环境污染与卫生监测中高级培训班,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急需扩大队伍,输送高级专业人才,1978年,经湖北省教育局[教医(78)17号文]及卫生部[武医(78)45号文]批准正式建立“环境保护卫生专业”,同年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学生33人,1979年卫生部在成都“医学教育规划”会上将其更名为“环境医学”专业。同时,医学院批准增建: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监测学4个教研室和环境医学概论、环境医学统计、环境与卫生工程3个教学小组,为了保证卫生专业教学任务的完成,又组建了环境卫生学教学小组。1985年世界银行给卫生部贷款选定环境医学专业为特殊项目,并认定为全国环境医学培训中心,贷款近30万美元,添置了大批教学科研仪器。1980年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建立社会医学研究室。自80年代起,为了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学校批准逐步成立了一批研究室,如:1983年,流行病学教研室设立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1985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和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相继成立相应的研究室,1986年建立职业医学研究室,1988年学校批准成立职业医学研究所。1994年环境卫生学教研室成立了地方病学研究室。1984年,医学院党委决定卫生系为处系级业务部门并决定由梁浩材任系主任,张余庆任系副主任。1984年开始筹建妇幼卫生系,1985年学校正式招收妇幼卫生专业本科学生,筹建期间举办妇幼卫生进修班2期、妇幼卫生专业证书班1期,组织编写、出版专业教材8种。4、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986-)1985年卫生部批准同济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1986年批准卫生系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2月学校正式任命文历阳副校长兼任院长,陈世蓉任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同时任命了社会医学研究所和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副所长及各教研室、研究室主任、副主任。1986年卫生部批准成立社会医学研究所,下设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居民健康、妇幼保健、老年医学、国际保健5个研究室及《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编辑部。1987年,学校党委批准,社会医学研究所试办健康教育后期分化专业,首届学生10人。1991年根据教学需要,学校批准增设健康教育教研室,人员编制不变;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改为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1989年,学校批准卫生统计教研室试办卫生统计学后期分化专业,首届学生12人。1987年,国家教委(87)教高字015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文件中,将环境医学专业列为国家统招专业(编号0202)开始在全国招生。1989年,国家教委(89)教高字021号通知,批准环境卫生(环境医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1993年,学校批准成立环境医学系。1976年医学院临时党委批准,成立了环境毒理学研究室。从80年代初,该研究室开始承担农业部及下属单位的新开发农药产品的毒理学评价工作,1997年,学院整合优势力量,向农业部、卫生部申报农药毒理程序评价资质,获准承担1-4阶段的评价工作。1988年5月,学校批准将1982年成立的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并入公共卫生学院统一领导。1990年9月,为了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经学校研究批准成立预防医学教研室,隶属公共卫生学院管理。1991年在妇幼卫生专业的基础上,成立妇幼卫生系并下设三个教研室:妇女保健学教研室、儿童保健学教研室、妇幼信息管理学教研室。为了适应我国妇幼事业的发展,于1995年开始招收妇幼卫生大专班(三年制)学生,于1997年开始招收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研究生课程班学生。1993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挂牌我校,陈学敏教授兼任分院院长。同年,由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儿童少年卫生学、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七个教研室组建成立了预防医学系,还成立了环境医学系,卫生事业管理学系,至此公共卫生学院辖四个系:预防医学系、环境医学系、妇幼卫生系、卫生事业管理学系,三个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所、社会医学研究所、职业医学研究所和一个中心: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成为拥有多种专业,不同层次教学和能开展较为广泛领域科学研究的公共卫生教学、科研、培训基地。经多年努力,1997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室通过湖北省计量认证,建立了“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中心”,并于1998年5月获卫生部批准,承担保健食品功能学与毒理学的检测、评价工作,这使实验室首次成为国家级实验室。2000年,保健食品功能学检测中心再一次通过卫生部专家组的复审。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5月,根据国务院、国家教育部要求,原同济医科大学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城市建设学院等四校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式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同年12月,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人字【2000】19号、22号文批准,公共卫生学院设立了“同济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和“伤害控制研究中心”。2001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招生目录,学校院系机构进行学科重组、调整,公共卫生学院设6个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社会医学系、卫生毒理学系;1个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卫生事业管理学系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划出,实验医学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整体并入环境医学研究所(图1)。同年,学院进行改革,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和教育职员制,学院有6位同志竞聘到领导岗位,周宜开任院长,张述林任院总支书记;陈建伟任党总支副书记;杨克敌、程茂金、邬堂春任副院长。有10位同志聘为教育职员,他们是:杨世秀、夏正刚、郑刚、刘慧明、阳琳、欧阳宁慧、林伟、李民、陈兴芝、李红桃。2002年1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通过由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基”实验室评估;同年3月,为了培养应用型预防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经教育部批准,公共卫生学院成为全国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MPH)试办院校之一,并于当年开始组织学生报名和考试工作,首届招生103人;2002年11月,由环境医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北京环境医学研究所、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建设“环境与健康部级重点实验室”,获得通过。2003年11月,经教育部验收检查,公共卫生学院申报建设“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通过;2003年12月,学院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农药毒理研究中心”,副院长邬堂春教授兼任主任;石年、鲁文清教授任副主任;陈秀娜教授任技术顾问;2003年12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与武汉雄铭环境科技公司共同创建的“同济雄铭室内外环境及材料检测评估中心实验室”,经湖北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评审通过。2004年5月,学院组建了“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通过公开招聘,袁晶副教授被聘为实验室主任。2004年12月30日,学院正式成立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2005年7月,根据中共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校党(2005)24号文件精神,任命徐水平同志为公共卫生学院党总支书记,同时免去张述林同志院党总支书记职务。2005年8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儿少卫生与与妇幼保健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社会医学系等单位整体搬入原实验中心大楼办公,大楼内部按统一设计标准进行了装修、添置实验台和办公家具,总投资约400万元。2005年9月,根据教育部“关于2005年度生命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检查,评估等级为“良好类”。 聘周宜开教授为“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环境科学院院士魏复盛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任期至2010年10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自2006年起由社会医学系承办的原《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医学杂志》。该杂志为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学术类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06年5月,学院行政领导班子换届,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校党(2006)46号文通知,周宜开被聘为公共卫生学院名誉院长,邬堂春为院长,杨克敌、杜玉开、徐顺清为副院长。 公共卫生学院前身公共卫生学馆仅相当于一个教研室。1955年建立卫生系后才有正式的机构建制。1、1955年,卫生系设一个专业,7个教研组。2、1973年,卫生系设一个专业,5个教研室。3、1978年,卫生系设二个专业,10个教研室,3个教学组,2个研究室。4、1986年,公共卫生学院设二个专业,2个研究所,10个教研室,5个研究室。5、1993年,公共卫生学院设4个系, 3个研究所,1个培训中心,18个教研室。6、2001年,公共卫生学院设6个系,1个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7、2002年,公共卫生学院设6个系,1个所,1个教学实验中心并拥有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现代社会,高血压的患病率正在不断的上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血压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中医护理 措施 。 方法 总结 120例患者的护理 经验 。结果 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治疗效果满意,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精心的护理指导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

高血压;中医护理; 措施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疾病,若失治误治或护理不当,可导致心、脑、肾等器官的损伤。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病因 病机多为精神紧张,思虑过度,七情五志过极;或劳累过度,嗜食肥甘,饮酒过度,导致机体阴阳失去平衡,气血经脉运行失常,或气郁化火,或血瘀阻络,或气机 失调、痰湿上蒙清窍。根据患者的不同 临床表现和症候分类实施辨证护理,可有助于提高高血压病的预后,现将护理 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治疗效果满意,患者均康复出院。

2 护理

健康 教育 入院时护理人员首先给患者介绍有关高血压病的知识,如饮食方式、运动方式、生活方式及用药常识;出院后,嘱患者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定期检查血 压,尤其对有家族史的患者更应注意定期检查,要坚持长期服药。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擅自停药或换药。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病多加关心体贴给予心理疏导,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个体化的护理并正确的引导;经常与患者沟通,进行 语言及非语言的情感交流,允许患者发泄心 中的不满,鼓励患者说出引起焦虑及烦躁的原因,护理人员应理解并尊重患者,讲明疾病的发生 发展规律,疏导患者的心理应激,调整心态,消除焦虑和易怒的不良 情绪,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模式,使其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治疗信心。每天可以播放一些患者喜欢的音乐,转移其注意力,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达到降压的效 果;根据患者的 爱好 及 文化 素养,培养患者的兴趣,使患者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热爱,消除对疾病的顾虑。

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环境安静、干净整洁;床单保持清洁舒适,室内光线柔和;室温18~20℃;湿度在50%~60%的环境下生活;医护人员面对 患者要做到文明礼貌,服务热情又周到,使患者时时感到温暖舒适;在治疗期间患者因气血亏虚,髓海不充而活动无耐力,心脾两虚而疲乏无力,肝阳上亢而头痛、 头晕,患者需卧床休息,闭目养神,避免大幅度改变体位及下蹲,下床及入厕时需要人陪扶,忌久蹲;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止发生意外;观察 患者头痛和头晕的发作时间、程度、性质,伴随症状及血压、脉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并陪送患者做各种检查;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按时送水送药到床旁;待患 者的血压平稳症状减轻后鼓励其下床活动,与其协商制定活动 计划,指导患者进行缓慢的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进行重复性的肢体循环运动,保持肌张力;活动场 所光线要充足,无障碍物,地面无水渍,防滑;患者如活动时发生头晕、耳鸣、眼花、血压升高、脉搏增快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饮食护理 中 医学认为嗜酒肥甘可致脾胃积热,灼伤脾肾阴;并可损伤脾胃,痰浊内阻,清阳不升,还可诱发高血压病;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饮食清淡:低盐,每天的食盐量最 大不超过6 g;饮食应低脂,忌食油腻甜黏、辛辣和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含胆固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及蛋黄类食品等;痰湿重者可给苡仁粥,山药粥以健脾除湿;肝阳偏 亢者,可食用植物油、芹菜、紫菜、黑木耳、山楂、海蜇、马兰头等凉拌菜,常食绿豆汤及荠菜汤等食品;久病不愈及气血亏虚者可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猪 肝、瘦肉、鱼等血肉有情之品,还可饮用鳖甲汤、芝麻糊、核桃仁、荸荠桃泥等食品;血脂过高患者可以服用三七花泡水代茶;肥胖患者应适当控制食量,不易饮食 过饱。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需培养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为防止大便干结难解排便时久蹲或者用力而发生的脑溢血等并发症,患者需多吃新鲜蔬菜、 水果、香蕉等,还可吃蜂蜜水,或给予番泻叶泡水口服。

康复指导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康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由于患者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当患者病情稳定,并发症得到较好的控制后给予出院,但首先要做好血压 的监测,不能以发生的症状来估计血压水平高低,必须通过测血压了解血压的情况,做为调整用药的依据;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逐步降压,不可 擅自增加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以免血压波动过大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药量突然增大可使血压骤降而产生的心、脑、肾的供血不足;长期高血压患者可引起肾 功能减退,应定期进行尿常规及肾功能的检查;患者如出现心前区疼痛或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夜尿增多或少尿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如发生突然血 压升高,伴头痛、心悸等症状时应全身放松,静卧休息,立即舌下含服心痛定1片或口服其他降压药,症状稍缓解后立即到医院就诊。

综上所述,精心的护理指导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黄萍.高血压病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1):6768.

[2] 王立.高血压患者的中医护理.湖北中医杂志,2007,29(8):4748.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需要注意的要点。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168例高血压老年患者,对其进行血压观察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护理以及生活指导等措施,控制其血压。

结果:结果显示168例高血压老年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之后,有153例收缩压将至150mmHg以下,仅15例患者由于年龄过高、器官损伤严重收缩压为将至150mmHg。

结论:高血压老年患者在合理的用药和生活指导下,定期进行血压观察和护理,同时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 高血压 护理

我国卫生部曾与2002年组织了一次27万人的健康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占49%,这意味着我国平均2位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高血压作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它是导致老年人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缺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病以及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严重地影响着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着老年的生命安全。对此笔者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168例高血压老年患者,对其实施血压观察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护理以及生活指导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具体 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基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168例高血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94例,年龄范围为64-82岁,平均年龄为±岁。其中脑出血患者3例,肾功能不全患者5例,心理衰竭患者27例,冠心病患者34例,合并脑梗塞患者39例。

护理方法。患者入院之后要定时为患者检测血压,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和生活护理,具体如下。

血压观察及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大特点是血压波动范围较大,且主要是单纯的收缩压升高。对于这类血压波动范围较大的患者,尤其是在其治疗期间,每天应该多次测量血压,掌握患者每日的血压变化情况。护理人员特别需要留意患者夜间的血压,以防患者夜间的血压降到太低,可以根据患者24h血压动态情况了解患者昼夜血压变化及其谷峰规律。此外由于老年患者自身调节血压的功能偏低,血压容易随着不同体位而改变,可能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在患者入院时测量患者坐位、立位、卧位等不同姿势及体位的血压,排除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

用药指导。根据不同患者的自身特点,指导患者选择联用或单用降压药。在选择药物时,必须尖刺个性化的原则,最初服用小剂量,然后根据患者的年龄、需要以及降压反应等逐步加量,尽可能是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一般都会存在脑、肾、心等器官的动脉硬化性病变,加上循环调节能力减弱以及体液减少,在服用降压药时易出现降压过度的不良发硬,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要做到温和、徐缓、适度。在用药后在观察药物的效果和反应时,数周之后在逐渐加量,大约2-3月之后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在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时必须掌握以下三个原则:①用药种类要少,老年人 记忆力 下降,药物种类偏多,老年人容易出现漏服等现象;②选择适合老年患者服用的降压药物;③严格指导患者按照医师嘱咐服药,保持血压在相对安全的范围。

心理护理。按照目前的医学水平,高血压还没法完全根治,且高血压服药效果慢,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以存在恐惧、紧张、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这就需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关心患者的日常起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耐心听取患者倾述,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多听音乐,采取放松疗法,效果显著。同时积极参加一些老年机体活动,如绘画、下棋等,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和情绪,也有助于降低血压。

生活指导。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导致患者血压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合理安排每日的活动,注重劳逸结合,不可过度疲劳和紧张,时刻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些都能有效维持血压。此外吸烟喝酒,会使体循环的动脉压增高,血管壁的脆度增加,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必须做到戒烟忌酒。最后要注意低盐饮食,每日的摄盐量不能超过3-5g,患者的家属必须积极配合,尽量不要使用一些含盐量较高的腌制食品,鼓励患者食用植物油替代动物油。

2 结果

我院收治的168例高血压老年患者,经过我院的护理,其中148()例患者的收缩压降到150mmHg以下,仅20()例患者由于年龄过高,且多个器官有明显的损伤,收缩压未降至150mmHg以下。

3 结论

经过我院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大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因此针对高血压老年患者自身的不同特点以及发病机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计划,并严格实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毛晓润.社区老年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跌倒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2] 杜文娟.护理程序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访视中的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3] 罗卫华.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调查分析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264-265

[4] 谢建秀,陈水琼,叶翠华,胡燕萍.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3,09:119-120

[5] 李青青.循证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医嘱依从性的影响[A].河南省护理学会.河南省老年患者多元需求与持续护理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的护理对策。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48例高血压患者,探讨降压药物的使用以及护理的措施。结果:48例高血压患者的病情都有缓解,合理的护理能够有效控制血压。结论:除了医疗和护理,患者的自我监测对病情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护理;对策;自我监测

高血压的多数患者是中老年人,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高血压的病理特点是体循环动脉压升高。患病早期患者的表征为头晕、头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烦躁等等。高血压对人体的重要脏器能够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会造成脑溢血的发生,还会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使患者脑部缺血,甚至形成脑血栓。血压持续升高会增加左心室的负荷,造成左心衰竭。长期高血压还能够使人体的肾功能衰竭。如果患者出现了并发症,高血压症状会更加明显,比如手指僵硬,下肢疼痛等等。5%的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急症,常见的高血压急症有脑出血、可乐宁急性停药综合征、急进型恶性高血压、急性左心衰竭等等。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主要有年龄、职业、遗传、体重、食盐量等等。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高血压患者在自己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之后,才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所以要做到积极防治,有效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我院收治的48例高血压患者,其中40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患者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65岁。

1、2、方法

检测高血压患者的发病因素,包括糖尿病、吸烟、肥胖、遗传、脑出血、高血脂和社会因素等等。记录患者的最高血压和治疗的效果,包括现在和之前抗压药物的效果,确定影响高血压的后天因素。患者体位采用坐位或者卧位,需要测量3次取平均值,有疑问的患者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再下结论。

诊断标准;理想血压值为120/80 mm Hg(1 mm Hg= kPa),正常血压值为130/85 mm Hg以下,临界高血压为130~139/85~89 mm Hg,高血压Ⅰ期140~159/90~99 mm Hg,高血压Ⅱ期160~179/100~109 mm Hg,这个时候已经损伤到人体的肾脏、心、脑等器官,高血压Ⅲ期是180/110 mm Hg以上,此时患者已经有脑出血和肾衰竭等病变,有生命危险。

2、结果

48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无近期并发症发生。

3、高血压病的特点

3、1、缺乏认识:很多患者对影响血压的因素和高血压的危害了解比较少,认为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没有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这让患者和家属产生恐惧感。有些患者的症状不明显,在体检时才发现患有高血压,所以定期测量血压很有必要。

3、2、饮食不合理:饮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应该低盐饮食,多数患者由于长期的饮食习惯,不能很好的控制钠盐的摄入量。本组研究的患者中,多数有抽烟喝酒的习惯,抽烟能够引发支气管炎,饮酒伤肝伤胃,抽烟喝酒都能引发高血压。

3、3、不遵医嘱: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但是很多患者不能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经常根据自我的判断减少药量,影响治疗效果。一些患者担心长期用药会引发副作用,当病情缓解后就停止用药,造成严重的后果。

4、高血压的护理对策

4、1、合理饮食

过多摄入食盐会使血压增高,甜食和暴饮暴食能让人变胖,肥胖也能使血压升高。每天摄入的食盐量不应该超过5g,钠盐的控制需要患者和家属配合,要让患者和家属懂得控制钠盐的意义:钠离子增多会增加细胞外液的容量,增加血液循环量,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内的钠离子以及含水量都会增加,血管的阻力增加就会使血压升高。要鼓励患者不吃动物油,多吃植物油。在饮食中,事物一定要具有充足的脂肪、热量、钙、铁、锌等等,但是绝对不能过量。高血压患者适合吃高蛋白的东西,比如豆制品、牛羊肉、鱼肉和鸡肉等,多吃水果蔬菜。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他们进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让患者自觉接受低盐食品。

4、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高血压患者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生活,保持轻松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还要适当做一些 户外运动 ,促进血管舒张,提高心血管功能,控制体重,增强抵抗力,但是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不能激烈运动,最好做有氧运动,要根据个人的年龄、爱好和健康状况来决定运动量。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早期患者宜适当休息,工作过度紧张者,血压较高,症状明显或伴有脏器损害表现者应充分休息,适当的休息和充分的睡眠对降低血压都有好处。要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柔和,尽量减少探视,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操作亦相对集中,动作轻巧,防止过多干扰加重患者的不适感。

4、3、心理护理

消除紧张 、恐惧心理,稳定情绪。患者入院时多情绪低落、恐惧、焦虑,实践证明,心情开朗、乐观的人较长寿。尽量减少情绪波动,这对保持血压稳定,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大意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等都可使血压升高,因此作为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和了解病人的思想、生活和工作情况,在护理病人时,必须细致观察,多与病人沟通,随时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心理特点进行引导,使之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避免情绪激动及烦躁,造就病人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

4、4、普及高血压知识

应用 医学知识 和护理心理学知识向患者及家属讲授有关高血压知识。如:什么是血压?何谓高血压,影响血压的因素等等,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患者和家属容易理解接受。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疾病的健康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及科学的医学理论知识,又要掌握饮食、营养、心理、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为病人更好的解除痛苦,使人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避免情绪波动、减少应急状态。情绪激动,尤其是生气和愤怒,可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造成心率增快,使血压增高,故而高血压病人应保持情绪的轻松、稳定。

4、5、合理服用降压药

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终身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加以调整,防止血压反跳。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要向患者说明坐位或平躺时起立,动作要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避免突然起立,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指导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服药,不得擅自加量或停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4、6、遵医嘱,定期检测血压

向患者及家属仔细讲解用药原则对治疗的重要性,讲明坚持用药与疾病控制的利害关系。让他们认识到正确合理用药不但取决于医生,更重要的是患者配合。除患者坚持规范用药,还要求家属做患者药物服用的监督护理,以保护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遵医率,达到治疗目的。让他们认识到其服药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这是使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延缓靶器官损坏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会病人或家属测量血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电子腕式血压计,是一种方便、快捷、准确的血压计,患者可用自己测知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情况,还可准确纪录21次以往测量的时间及血压数值,有经济能力的患者建议购买此种电子学压计,能随时准确的检测血压,同时应嘱患者定期来院检查是否有靶器官受损情况。

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心情是相同的,都希望患者早日康复。但由于对医学知识和护理心理学知识的缺乏,难以得到良好的效果。争取家属的积极配合,对其进行医学常识、卫生保健、用药护理知识及正确测量血压等基本技术操作指导,才能取得家属的积极,有效配合。为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娅,吴恳,金水晶,李光杰,王镇,符生冠,张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人性化护理管理探讨[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04)

[2]俞蕾蕾,陈利群,王敬丽,高俊岭.群组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 2013(08)

[3]侯丕华,陈改玲,李格,李春岩,史载祥.老年高血压病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01)

[4]侯丽霞.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不良情绪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24)

[5]卢海霞,宋艳,许彬,耿桂灵,李素媛,陈静.探讨家庭固定伴侣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06)

[6]赵素君,卢映红,周彩莲.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笔芯与注射笔不配套使用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17)

1. 有关高血压护理论文范文

2. 高血压护理毕业论文

3. 浅谈高血压护理论文

4. 高血压健康教育论文

5. 护理综述性论文范文

中华社会医学杂志

不是国家级医学核心期刊,不过是国家级医学期刊。

网页链接  到这个网站上查看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设有办公室、总编室、出版发行部、财务室、各刊编辑部,以及北京华康广告公司等部门。本部直接编辑出版22种期刊,同时对中华医学会主办,委托省市医学会或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编辑出版的104种期刊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充分发挥中华医学会专家云集、人才荟萃、信息畅通、联系广泛的整体优势,汇集国内外优秀的医药卫生专家,组成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专家队伍。在长达120余年的办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医学期刊编辑出版管理体系和制度,并培养、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队伍。依靠这些高层次的医学专家和高水准的编辑队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始终走在传播最新医学知识、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术发展方向、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前沿,被公认为中国医学界最有学术权威性的杂志系列。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是国内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源,也是中国医学界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126种期刊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国外近千种医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与全球最大的医学专业出版集团荷兰威科集团合作,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英文资源推向国际,将中国优秀的医学专业研究成果介绍到世界。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积极促进国内外的双向学术交流。创刊于1887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年来一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并以开放获取形式(OA)实现全文上网,在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百年薪火传承,世纪中华风范。”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经过百余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学科分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系列学术期刊群,被公认为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编辑出版质量最好、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医学期刊群体,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华牌”杂志,并被上级主管部门誉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一面旗帜”。在历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中,中华系列杂志均榜上有名,在 “精品期刊”评选和“双效期刊”评选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有多种入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再获殊荣。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全体员工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党支部多次荣获“卫生部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微机排版中心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多次荣获共青团中央、卫生部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称号。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幕的全面拉开,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领军团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打响了攻坚战的第一枪。2009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成立“《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永载史册的事件,标志着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新纪元的开始。我们将继续恪守办刊的准则,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不仅办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而且要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真正实现我们新世纪的目标:传承百年经典、铸就精品中华期刊群,再现世纪华章、打造医学信息新航母。社长兼总编辑 游苏宁

您好,经过期刊导航网小编认真整理,推荐以下期刊,希望有所帮助: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链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链接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链接

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  链接

................等等,更多期刊问题可以咨询期刊导航网在线客服,希望有所帮助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社

有。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的邮箱有自动回复。《中国社会医学》杂志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的统计源期刊,是一本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双月刊。它的出版地区是湖北,国际刊号:1673-5625,国内刊号:42-1758/R。

1半导体学报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材料研究学报(材料科学进展) 4财贸经济 5地球科学 6大学图书馆学报 7低温工程 8低温物理学报 9地质学报 10地球物理学报 11地震学报 12地质科学 13电子科学学刊 14电工技术学报 15电子学报 16电信科学 17动力工程 18动物学报 19法学研究 20分析化学 21复合材料学报 22钢铁 2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4高分子学报(中英) 25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6高等学校化工学报 27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8国际问题研究 29光电工程 30工程热物理学报 31固体力学学报 32管理世界 33国际贸易 34光学学报 35光子学报 36硅酸盐学报 37航空学报 38环境科学学报 39海洋学报 40海洋与湖沼 41化学学报 42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43化工学报(中英) 44化学物理学报 45会计研究 46计量学报 47经济研究 48机械工程学报 49计算力学学报(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 50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5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 52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研究所) 5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54计算机学报 55计算数学 56建筑结构学报 57金属学报 58近代史研究 59金融研究 60建筑学报 6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62科学学研究 63科学通报 64科研管理 65矿物学报 66空气动力学学报 67控制理论与应用 68历史研究 69力学学报 70马克思主义研究 71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72煤炭学报 73磨擦学学报 74内燃机学报 75内燃机工程 76汽车工程 77情报学报 78软件学报 79热力发电 80燃料化学学报 81日语学习与研究 82社会学研究 83社会科学战线 84水力发电学报 85声学学报 8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87生物工程学报 88生物化学杂志 89生物物理学报 90生理学报 91实验生物学报 9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93世界经济 94世界历史 95世界宗教研究 96水利学报 97石油学报 98数学年刊(A、B辑) 99数学学报 100数学进展 101太阳能学报 102体育科学 103天文学报 104通信学报 105土木工程学报 106外国文学研究 107外国语 108外语界 109外国文学评论 110外语教学与研究 111文学评论 112文艺理论研究 113文艺研究 114文艺遗产 115物理学报 116物理化学学报 117微波学报 118微生物学报 119无机化学学报 120无机材料学报 121现代外语 12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23细胞生物学杂志 124心理学报 125学术月刊 126应用数学学报 127仪器仪表学报 128遗传学报 129有机化学 130岩土工程学报 131哲学研究 132自动化学报 133振动工程学报 134植物学报 135自然科学进展 136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137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138植物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报) 139新华文献收录主要内容的文章 140中国高教研究 14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42中国法学 143中国翻译 144中国机械工程 145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146中国公路学报 147中国环境科学 148中国农村经济 149中国激光 150中国科学(A~E辑) 151中国劳动学 152中国体育科技 153中国社会科学 154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55中共党史研究 156中国史研究 157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158中国图书馆学报 159政治学研究 160中国音乐 161中华医学杂志(中英) 162中国语文 163中华放射学杂志 16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65自然辩证法研究 16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可以自己看着找需要的文章

国家一级医学刊物中没有医学院的院刊。国家一级医学刊物有以下:

1、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血液学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血液学与输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包括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血液病临床病理、输血血液制品、代血液研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

2、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全国性的消化专业医学学术期刊。1981创刊,规格为国际通用的大16开本,月刊。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高级专业性学术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的中高级医学科学工作者。主要报道泌尿外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且与泌尿外科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

4、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1981年创刊,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麻醉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广大麻醉学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中华麻醉学杂志报道麻醉学领域领先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麻醉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麻醉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医学研究。

5、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为我国显微外科专业性刊物,是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的专业性的学术性期刊。前身为《显微外科》,1985年更名为《显微医学杂志》,1986年改为现刊名。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出版的政策、法令;遵守科技道德和编辑道德,严守国家机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为办刊方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麻醉学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消化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内容包括国外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及动态;国外医疗领域政策性、理论性重点、热点问题;社会因素对个体、群体健康的影响;临床社会医学动向,社会心理与行为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作用及相应的治疗;与社会医学相关的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成果。

中华中医药学会杂志社

《黄帝内经》英译本国内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经典。其第一个英译本由北京外文出版社推向海外书市。《江西中医药》杂志编辑部编辑部的介绍、组成、约稿等。《中成药》杂志--电子版刊登最新中成药研究、生产、应用和发展动态,介绍中成药新技术、新产品。《中医天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自办刊物。安徽中医临床杂志设有专病证治、临床研究、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经验、简法验方等栏目。基层中药杂志网络版介绍中药制剂、中药炮制、配方保管、本草研究、临床中药等。健康163网站(中医外治杂志主办)介绍中医外治特色,推动中医外治学术的发展。江苏中医药月刊,1956年创刊。江西中医药创刊于1951年。山东中医杂志由山东中医药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现代西医结合杂志网站,半月刊,综合大型医学期刊。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综合性学术半月刊,包含本刊简介、稿约信息、期刊浏览。中国骨伤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中国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国际连续出版物,世界中西医药学会权威性核心期刊。中国针灸由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针灸学术月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全国性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中医药杂志高级医学刊物。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中文权威性核心期刊。中医外治杂志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医药学刊杂志网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学术刊物。中医杂志我国中医药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月发行量近10万册,获国家期刊奖。

不一定崔在只是给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的只要你相信那就是有联系不相信就额是没联系一切都由你自己决定只有自己知道才是真的

不了解,自己到知网查查就知道了

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创刊,2005年更名)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协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学术进展的中医药学科杂志。它不是核心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