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四诊摘要;1,便秘,面部粉刺,小便黄,胃脘胀,食欲不佳3年。2现病体征,舌暗红,苔腻,胃脘纳差。3冬季易手脚冰凉。、、、综合分析;1首因肾阳虚至脾胃虚寒,形成寒湿,寒湿久之化热,至脾胃湿热,脾胃热盛至脾失健运。脾胃火绍盛伤津耗液,故便秘,尿黄,面部粉刺,脾失健运,运化失司,故不思饮食,胃脘纳差,舌红暗,苔腻为湿热证3冬季手脚冰凉为肾阳虚辨证论治;1肾阳虚,2脾胃湿热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汉代张仲景在治疗脾胃病所运用的方剂中,除三承气汤治阳明胃实,理中汤治太阴脾虚外,其他无不刻刻顾护脾胃。如桂枝汤、小建中汤之姜枣与饴糖,十枣汤之大枣,服桂枝汤后啜热粥等等。后业宗此,代有发展,至金元而更盛。张元素不用古方自成一家,以养胃气、调气机升降为主。李东垣著《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强调治脾、借以 养生 ,创名方“补中益气汤”。薛立斋、周慎斋、李中梓依附东垣,而偏重于后天脾胃。迨至叶天士发明以柔润养胃阴,使治脾胃的方法益臻完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颇崇尚脾胃学说,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收效颇捷。兹就脾胃病的治疗谈一点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1 脾运胃纳,治宜达其升降之机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与胃,一脏一腑,一虚一实。脾胃居于中州,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升清降浊,为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要枢。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其在人身的作用,犹如天地之气交泰。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灵枢·玉版篇》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收藏,饮食精气无以摄纳,痰浊之物不能排出。只有脾胃健运,升降正常,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里,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生机勃发。故临床治疗脾胃病,当顾及其生理功能,注意顺达升降之机。升宜升发脾胃之阳气,降宜以苦降之,降其逆气,但不宜苦降太过以防伤阴。临床所见,升发脾阳对某些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良效。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黄芪健中汤,对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等确有良效,都是因升发了脾阳而收功的。急性胃炎之呕吐,必须以苦降之,泻心汤之芩、连专为苦降而设,用之确切,效如桴鼓。《金匮》麦门冬汤、一贯煎均能益气而养胃阴,对于萎缩性胃炎、阳虚型消化性溃疡均有一定的效果。 2 脾胃多气血,宜养益而不宜破伐 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资。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相互为用,而其源均与脾胃功能有关。脾为多气多血之脏,喜燥恶湿;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恶燥。若劳倦伤脾,阳为之不足,此时脾之升清与运化失司。故李东垣治脾以升发脾阳为主。胃虽为水谷之海,若饮食自信,寒温不适,胃受损伤,胃中气血既少,摄纳失职,其病伤阴者有之,伤阳者尤多。李东垣治内伤劳倦之补中益气汤,系以四君子汤为主加升提之品,以补脾气为重点,补气必须补脾。薛立斋说:“凡欲生阴血者,宜六君子汤为主方”。张景岳治血脱创独参汤,李东垣制当归养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均以补脾胃元气,补气以固脱,补气以生血,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取阳生阴长之意。由此可见,治疗脾胃病当以益气养润为主。但病有新久,疾有虚实,初病脾胃见有气滞者,所谓初病主气,当以理气为先,气机调畅则病自瘥;久病入络,当养血和络,脉络和谐则痛乃除。脾胃既伤,运化失职,此时中州不任重负,故理气当不使太过,木香、砂仁、枳实、厚朴之类均应酌用,因行气太过即是破气,诸香泄气,温燥耗气,理气太甚可使病久延。宜取诸花如玫瑰花、白梅花、山茶花等皆轻之品,以期理气而不伤正。 3 五脏罹其病殃,调脾胃之安四脏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前人有云:“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脾胃发生病变,必然影响他脏。如果脾胃气衰,生化无源,营血大亏,心火独盛,则发生心病;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肺无所养,则可致肺病;脾胃虚弱,不能散精于肝,或土壅木郁,而可致肝病;脾胃虚弱土不致水则水泛,而可致肾病。所以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强调指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并在治疗上提出治脾可以调五脏的论点。张景岳发展了脾胃学说,提出调五脏亦可治脾胃的观点,指出“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实,单平肝可也;肝强脾弱,舍肝而救脾可也;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炽盛,清火可以;心火不足,补火以生脾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气壅塞,当泄肺以苏脾之滞;肺气不足,当补肺以防肺之虚;肾邪之犯脾者,脾虚则水能反克,救脾为主;肾虚则启闭无权,壮肾为先”。临证秉承师训,实证用实脾饮、清脾饮,虚证和虚中夹实者用异功散、七味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方化裁,确有疗效。 4 气火不足,治须温中佐清;胃有燥火,宜进滋养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又倡“火与元气不两立”之说,认为元气不足,会引起阴火独旺,阴火独旺又反过来耗伤元气,所以东垣在升发脾阳时,常兼用清火的药物。虽然此说受到张景岳的否定,但笔者体会在用健脾补气药中加些黄连、栀子、黄柏之类,治疗胃脘痛属于脾虚兼火者,有一定的疗效。若脾气不虚,胃有燥火,又当用叶天士养胃阴之说法,胃阴虚而热在者用沙参、生地、石斛等清之;热去而胃阴虚者,用玄参、麦冬、天冬、茅根、玉竹、梨汁、蔗汁等润之,宜可以微酸之品以敛肝,用白芍、乌梅、木瓜、五味子之类,抑制其胜我者,则胃律自充。宁心以生津者,用枣仁、茯神、小麦之类。补其生我者,则胃阴自复,而用人参、黄芪、补中生津。总之,选药尺度宜温和而不刚燥,滋润而不寒凉,补益而不壅中。 5 久病虚证宜守方,摄生维护病宜精 治疗慢性病要守方守法,抓住主要矛盾,护顾生理,相其机宜,量其所需,缓缓调理;若更法莫测,则难收全功。在用药上当区分脾胃特性,选药宜精。如中气虚者,参、术、芪、草之味补之,佐山药、内金、谷芽之类使补而不滞;中焦虚寒,姜、桂以温之,务在寒尽;湿盛者,二术以燥之,湿除脾运则已,若过之则伤阴;清阳下陷者,升、柴以升之,量不宜重,不使药过病所;中脘气滞者,陈皮、乌药以理之,滞去则已,过分香燥理气,便会破气伤中。临证之际,当细心审证,恰切使用。无论外感内伤,在护顾脾胃的前提下,不宜乱投苦寒或率进滋腻。而补又不可一味蛮补,该补则补,该调则调,或先实其脾,或后补其胃。此外,在治疗脾胃病的过程中,又当根据“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注意摄生,将息适宜。决不可动辄禁绝谷食,当属患者参服适宜之食饵,以助胃气达邪外用。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 胃痛 186 胃痛良附散寒凝,保和丸消食滞停。 柴胡散主肝犯胃,湿热中阻清中更。 失笑丹参活瘀血,缓解刺痛效果灵。 一贯芍甘胃阴亏,黄芪建中虚寒轻。 1.寒邪客胃证 香苏散《局方》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2.饮食伤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肝气犯胃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4.湿热中阻证 清中汤《医学统旨》 医宗金鉴清中汤,二陈苓草栀连蔻; 清中化湿和胃气,疼痛灼热一并消。 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栀子、黄连、白豆蔻 5.瘀血停胃证 失笑散《局方》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 血瘀少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丹参饮《时方歌括》(丹参檀砂仁)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 气滞血瘀两相结,瘀散气顺保安康。 6.胃阴亏耗证 一贯煎《柳州医话》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 芍药甘草仲景方,缓急止痛功效良; 主治腹痛足挛急,服之病愈即安康。 7.脾胃虚寒证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附 吐酸 195 1.热证 左金丸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除,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2.寒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附 嘈杂 196 1.胃热证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汤用苓夏草,枳术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2.胃虚证 四君子汤《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陈夏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3.血虚证 归脾汤《济生方》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第二节 痞满 197 痞满闷胀胸腹间,无形无痛按之软。 饮食停滞保和丸,二陈汤方痰湿蠲。 越鞠解郁疏肝气,湿热阻胃泻心连。 胃阴不足益胃汤,湿痞补中益气煎。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2.痰湿中阻证 二陈平胃汤《局方》 二陈平胃朴陈皮,苍术甘草苓夏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3.湿热阻胃证 泻心汤《金匮要略》 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 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连朴饮《霍乱论》 连朴饮内有香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4.肝胃不和证 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湿食火因; 香附芎苍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枳术丸《脾胃论》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2.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第三节 呕吐 205 呕吐总由胃气逆,详辨虚实定缓急。 食伤外邪犯胃腑,保和藿香证有异。 痰饮半夏合苓桂,肝气犯胃用四七。 香砂六君脾胃弱,脾胃阳虚理中宜。 胃阴不足不欲食,麦门冬汤胃阴立。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食滞内停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3.痰饮内阻证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小半夏汤有生姜,和胃消痰效力彰。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 眩晕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4.肝气犯胃证 四七汤《局方》 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大枣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 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六君子+藿香、砂仁: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2.脾胃阳虚证 理中汤《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3.胃阴不足证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麦门冬汤用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粳, 肺痿咳逆因虚火,滋养肺胃降逆珍。 第四节 噎膈 213 噎即噎塞膈为拒,痰气交租瘀所致。 虚实标本当首察,启膈润燥利痰气。 沙参津亏热结用,通幽淤血最相宜。 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运脾延生机。 1.痰气交阻证 启膈散《医学心悟》 启膈散中郁金用,沙参丹参贝荷苓; 杵头糠与砂仁壳,噎膈津枯燥结通。 2.瘀血内结证 通幽汤《兰室秘藏》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 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通。 3.津亏热结证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4.气虚阳微证 补气运脾汤《统旨方》 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 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 附 反胃 219 脾胃虚寒证 丁香透膈散 丁香透膈参术草,半夏木香香附好; 砂仁神曲白豆蔻,麦芽化湿醒脾妙。 第五节 呃逆 220 呃逆动膈呃呃呃,食乖正虚至不和。 实证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石膏多。 若属气机郁滞因,五磨顺气勿蹉跎。 更有阳虚理中施,阴虚益胃功效卓。 1.胃中寒冷证 丁香散《古今医统》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 温中降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 2.胃火上逆证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3.气机郁滞证 五磨饮子《医方集解》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 4.脾胃阳虚证 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更扶阳。 5.胃阴不足证 益胃汤《温病条辨》 益胃汤中冰糖优,沙参玉竹要深究; 热病之后津液损,生地麦冬不能丢。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 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第六节 腹痛 227 腹痛脏腑气血分,寒热虚实申病因。 寒则良附热乘气,中虚脏寒建中饮。 饮食停滞枳实导,气机郁滞柴胡运。 瘀血内停少腹逐,通字义广法度深。 1.寒邪内阻证 良附丸《良方集腋》 良姜香附等分研,米汤姜汁加食盐; 合制为丸空腹服,胸闷脘痛一并蠲。 正气天香散《保命歌括》 正气天香经血调,陈皮乌药气逍遥; 香附苏叶淡盐水,祛寒还将干姜嚼。 2.湿热壅滞证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3.饮食积聚证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沦》 枳实导滞用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4.肝气郁滞证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 枳实易枳壳 柴胡舒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可除。 5.瘀血内停证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 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煎尝。 6.中虚脏寒证 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第七节 泄泻 234 泄泻便稀更衣繁,湿盛脾虚最关键。 暴泻藿香除寒湿,湿热葛根汤苓连。 保和丸主伤食泄,久泄脾虚参苓散。 痛泻药方肝乘脾,四神泄在黎明前。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 藿香正气散《局方》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2.湿热中伤证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3.食滞肠胃证 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参苓白术散《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2.肾阳虚衰证 四神丸《证治准绳》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除油五味具; 大枣生姜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3.肝气乘脾证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第八节 痢疾 242 痢疾腹痛脓血圊,里急后重夏秋生。 时邪疫毒内伤食,邪滞于肠气血壅。 湿热芍药定权衡,疫毒需合白头翁。 寒湿不换金正气,虚寒桃花真人呈。 连理善治休息痢,阴虚久痢驻车更。 1.湿热痢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2.疫毒痢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坚阴止痢功效奇。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3.寒湿痢 不换金正气散《局方》 (就是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平胃散:苍术皮老厚(苍术、陈皮、 甘草、厚朴) 4.阴虚痢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黄连阿胶治少阴,不眠脉细烦在心; 鸡卵白芍与黄芩,水升火降法可钦。 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驻车丸中有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全, 虚坐怒责阴虚痢,清肠温脾力能堪。 5.虚寒痢 桃花汤《伤寒论》 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享之。 真人养脏汤《局方》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寇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俐服之瘥。 6.休息痢 连理汤《张氏医通》 连理汤=黄连+理中汤 张氏医通连理汤,人参白术草干姜; 黄连茯苓六味共,温中清肠效非常。 第九节 便秘 249 便秘粪结延周期,排出不畅有便意。 传导失常病在肠,临床分证有实虚。 积热麻丸气六磨,温脾半硫阴寒积。 气虚黄芪血润肠,济川煎主阳虚秘。 阴虚秘用增液汤,主症辨清牢牢记。 (一)实证 1.热秘 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高。 2.气秘 六磨汤《证治准绳》 (四磨汤 :乌药、槟榔、沉香、人参) (五磨饮子: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 (六磨饮子:五磨饮子+大黄)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逆气,破滞降逆兼扶正; 五磨去参加沉香,枳实白酒气厥振; 大黄加入五磨内,气滞便秘六磨饮。 3.冷秘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半硫丸《局方》 半硫丸=半夏+硫磺 (二)虚秘 1.气虚秘 黄芪汤《金匮翼》 黄芪汤法意在补,气虚便秘此为主; 麻仁陈皮白蜂蜜,肠通之后无痛苦。 2.血虚秘 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润肠丸用归羌活,大黄桃麻两仁合; 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确。 3.阴虚秘 增液汤《温病条辨》 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 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4.阳虚秘 济川煎《景岳全书》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精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诊断要点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有关。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辅助检查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及溃疡等病变。 辨证要点 胃痛首先应区分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的不同。 分型论治见表 证型 症状 舌象脉象 治法 主方 寒邪客胃 胃痛暴作,畏寒喜温,得温则减遇寒则甚 脉弦紧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香苏散 饮食伤胃 腹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便后稍舒 舌苔厚白,脉弦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 肝气犯胃 胃脘胀痛,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作,喜长叹喜, 舌苔厚白,脉弦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 湿热中阻 脘痛有热感,渴而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 苔黄腻,脉滑数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清中汤 瘀血停胃 脘痛拒按,痛有定处,痛如针刺,痛时持久,不移动 舌质紫暗,脉涩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失笑散合丹参饮 胃阴亏虚 胃脘隐隐作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喉干 舌红,少津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 胃脘隐隐作痛,喜按喜温,得食则减,劳累或受凉后加重,大便溏薄 舌淡,脉软弱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
汉代张仲景在治疗脾胃病所运用的方剂中,除三承气汤治阳明胃实,理中汤治太阴脾虚外,其他无不刻刻顾护脾胃。如桂枝汤、小建中汤之姜枣与饴糖,十枣汤之大枣,服桂枝汤后啜热粥等等。后业宗此,代有发展,至金元而更盛。张元素不用古方自成一家,以养胃气、调气机升降为主。李东垣著《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强调治脾、借以 养生 ,创名方“补中益气汤”。薛立斋、周慎斋、李中梓依附东垣,而偏重于后天脾胃。迨至叶天士发明以柔润养胃阴,使治脾胃的方法益臻完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颇崇尚脾胃学说,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收效颇捷。兹就脾胃病的治疗谈一点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1 脾运胃纳,治宜达其升降之机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与胃,一脏一腑,一虚一实。脾胃居于中州,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升清降浊,为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要枢。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其在人身的作用,犹如天地之气交泰。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灵枢·玉版篇》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收藏,饮食精气无以摄纳,痰浊之物不能排出。只有脾胃健运,升降正常,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里,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生机勃发。故临床治疗脾胃病,当顾及其生理功能,注意顺达升降之机。升宜升发脾胃之阳气,降宜以苦降之,降其逆气,但不宜苦降太过以防伤阴。临床所见,升发脾阳对某些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良效。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黄芪健中汤,对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等确有良效,都是因升发了脾阳而收功的。急性胃炎之呕吐,必须以苦降之,泻心汤之芩、连专为苦降而设,用之确切,效如桴鼓。《金匮》麦门冬汤、一贯煎均能益气而养胃阴,对于萎缩性胃炎、阳虚型消化性溃疡均有一定的效果。 2 脾胃多气血,宜养益而不宜破伐 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资。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相互为用,而其源均与脾胃功能有关。脾为多气多血之脏,喜燥恶湿;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恶燥。若劳倦伤脾,阳为之不足,此时脾之升清与运化失司。故李东垣治脾以升发脾阳为主。胃虽为水谷之海,若饮食自信,寒温不适,胃受损伤,胃中气血既少,摄纳失职,其病伤阴者有之,伤阳者尤多。李东垣治内伤劳倦之补中益气汤,系以四君子汤为主加升提之品,以补脾气为重点,补气必须补脾。薛立斋说:“凡欲生阴血者,宜六君子汤为主方”。张景岳治血脱创独参汤,李东垣制当归养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均以补脾胃元气,补气以固脱,补气以生血,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取阳生阴长之意。由此可见,治疗脾胃病当以益气养润为主。但病有新久,疾有虚实,初病脾胃见有气滞者,所谓初病主气,当以理气为先,气机调畅则病自瘥;久病入络,当养血和络,脉络和谐则痛乃除。脾胃既伤,运化失职,此时中州不任重负,故理气当不使太过,木香、砂仁、枳实、厚朴之类均应酌用,因行气太过即是破气,诸香泄气,温燥耗气,理气太甚可使病久延。宜取诸花如玫瑰花、白梅花、山茶花等皆轻之品,以期理气而不伤正。 3 五脏罹其病殃,调脾胃之安四脏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前人有云:“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脾胃发生病变,必然影响他脏。如果脾胃气衰,生化无源,营血大亏,心火独盛,则发生心病;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肺无所养,则可致肺病;脾胃虚弱,不能散精于肝,或土壅木郁,而可致肝病;脾胃虚弱土不致水则水泛,而可致肾病。所以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强调指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并在治疗上提出治脾可以调五脏的论点。张景岳发展了脾胃学说,提出调五脏亦可治脾胃的观点,指出“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实,单平肝可也;肝强脾弱,舍肝而救脾可也;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炽盛,清火可以;心火不足,补火以生脾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气壅塞,当泄肺以苏脾之滞;肺气不足,当补肺以防肺之虚;肾邪之犯脾者,脾虚则水能反克,救脾为主;肾虚则启闭无权,壮肾为先”。临证秉承师训,实证用实脾饮、清脾饮,虚证和虚中夹实者用异功散、七味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方化裁,确有疗效。 4 气火不足,治须温中佐清;胃有燥火,宜进滋养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又倡“火与元气不两立”之说,认为元气不足,会引起阴火独旺,阴火独旺又反过来耗伤元气,所以东垣在升发脾阳时,常兼用清火的药物。虽然此说受到张景岳的否定,但笔者体会在用健脾补气药中加些黄连、栀子、黄柏之类,治疗胃脘痛属于脾虚兼火者,有一定的疗效。若脾气不虚,胃有燥火,又当用叶天士养胃阴之说法,胃阴虚而热在者用沙参、生地、石斛等清之;热去而胃阴虚者,用玄参、麦冬、天冬、茅根、玉竹、梨汁、蔗汁等润之,宜可以微酸之品以敛肝,用白芍、乌梅、木瓜、五味子之类,抑制其胜我者,则胃律自充。宁心以生津者,用枣仁、茯神、小麦之类。补其生我者,则胃阴自复,而用人参、黄芪、补中生津。总之,选药尺度宜温和而不刚燥,滋润而不寒凉,补益而不壅中。 5 久病虚证宜守方,摄生维护病宜精 治疗慢性病要守方守法,抓住主要矛盾,护顾生理,相其机宜,量其所需,缓缓调理;若更法莫测,则难收全功。在用药上当区分脾胃特性,选药宜精。如中气虚者,参、术、芪、草之味补之,佐山药、内金、谷芽之类使补而不滞;中焦虚寒,姜、桂以温之,务在寒尽;湿盛者,二术以燥之,湿除脾运则已,若过之则伤阴;清阳下陷者,升、柴以升之,量不宜重,不使药过病所;中脘气滞者,陈皮、乌药以理之,滞去则已,过分香燥理气,便会破气伤中。临证之际,当细心审证,恰切使用。无论外感内伤,在护顾脾胃的前提下,不宜乱投苦寒或率进滋腻。而补又不可一味蛮补,该补则补,该调则调,或先实其脾,或后补其胃。此外,在治疗脾胃病的过程中,又当根据“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注意摄生,将息适宜。决不可动辄禁绝谷食,当属患者参服适宜之食饵,以助胃气达邪外用。
导读: 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三章 脾胃病诊断学
三纲两常诊法,是脾胃病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它突破了旧有四诊方法的局限,以三焦为纲,阴阳为常,概括出脾胃病舌、脉、证大纲,定病位,明病性。本章拟先介绍传统四诊方法,再介绍三纲两常诊法,以资比较融通,并将三纲两常诊法概括如本章第三节所示。
第一节 四诊大要
一、望诊
(一)望色
气乃脾气散精于面,与色相比,气的盛衰更为重要,故《望诊遵经》曰:“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气宜光明润泽,色宜红黄隐隐,故有胃气之色乃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脾病则色黄,黄如蟹腹(阳黄,黄色鲜明)者善,黄如枳实(阴黄,黄色枯槁晦暗)者恶。脾病见青色为逆中之逆(木克土,多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见黑色为逆中之顺(水侮土,多见于胃癌之黑棘皮症,难治),见红色为顺中之顺(火生土),见白色为顺中之逆(土生金,多见于贫血、营养不良)。
(二)望九窍
1.望鼻
鼻候脾,正常人鼻色红黄隐隐,含蓄明润,是胃气充足的表现。
鼻端微黄明润,见于新病为胃气未伤,属病轻;见于久病为胃气来复,属向愈。鼻端色白,多属气血亏虚,或见于失血病人。鼻端色赤,多肺胃蕴热。鼻端色青,多见于阴寒腹痛病人;若兼鼻端发凉,则病情更为严重。鼻端色微黑,为肾虚水来侮土。鼻端晦暗枯槁为胃气已衰,属病重。
鼻红肿生疮,多属胃热。鼻端生红色粉刺,称为“酒糟鼻”,多因肺胃蕴热所致。鼻孔干燥,黑如煤烟,多属高热日久或阳毒热深。鼻流腥臭浊涕为鼻渊,多胆胃郁热。鼻腔出血为鼻衄,多肺胃郁热,迫血妄行。
2.望口唇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唇色红润,是脾气充足,脾血上承。唇色淡白,多心脾血虚。唇色深红,多阳明热炽或气血两燔。口唇青紫多瘀血,口唇青黑,多寒盛或痛极。口唇干裂,脾阴胃液已伤。口唇糜烂或口腔糜烂,多脾胃积热上蒸,热邪灼伤唇、口。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白斑如雪片,称为鹅口疮,多因脾胃湿热秽浊之气上蒸于口所致;若见于成人则多属病重。口角无故流涎多脾虚湿盛,脾不摄津。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称“人中满唇反”,或口频繁开合,不胜自禁皆为胃气将绝,固摄无权,属病危。
上唇系带候大肠,故上唇系带息肉或水泡多见于阳明大肠、肛门之病。
3.望齿龈
叶天士云:“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故望齿与龈的润燥情况,可了解胃津的存亡。牙齿干燥,为胃阴已伤。牙齿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甚,津液大伤。齿焦有垢,为胃热炽盛,但气液未竭;齿焦无垢,为胃热甚,气液已竭。睡中磨牙,多因胃热或虫积所致。
胃气充足,气血调匀则齿龈淡红而润泽。齿龈淡白,多血虚或失血,为血少不能充于龈络所致。齿龈红肿疼痛,多胃火亢盛,火邪循经上炎,薰灼于齿龈所致。齿龈色淡,龈肉萎缩,胃阴多有不足。齿龈出血,兼见齿龈红肿疼痛者,为胃火上炎,灼伤龈络;齿龈不红不痛微肿者,多脾虚热中。
4.望 咽
咽为胃之门,肺之关,乃水谷之道,主受纳饮食,为太阴肺所主。故望咽可知胃气顺逆与肺气强弱。咽部红肿糜烂,多胃火上炎,胃气上逆,可见之于现代医学所谓胃食管反流病。咽部色淡漫肿,多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若睡中口干或晨起口干,则又兼津不上承。天堂水疱粒细晶莹,多有虫积。
5.望目
眼睑属脾,为肉轮。目眦淡白为脾胃虚弱,生化乏源而精血亏虚,目胞色黑为火衰水盛,脾湿下注。目胞浮肿多脾虚湿胜,固摄无权。眼窝凹陷,胞睑下垂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昏睡露睛乃脾胃虚弱,固摄无权,元神外泄。白睛发黄为肝胆脾胃湿热。白晴黑斑,乃是虫积。
(三)望形体
皮毛、肌肉、血脉、筋骨皆赖胃气以养。脾主肌肉,肌肉丰满,坚实有力,是脾胃之气旺盛,气血充足;肌肉消瘦,软弱无力,则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大骨枯槁,大肉下陷为胃气衰败。体胖食少,肉松皮缓,为形盛气衰,固摄无权。爪甲苍白无华,乃因生化乏源,气血不荣。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颅呈方形者,脾胃每有不足。囟门突起,脾虚湿停,形体失摄;囟门凹陷,清阳不升。发黄干枯,脾精不荣;面削颧耸,胃气将绝。
(四)望姿态神情
脾胃虚弱,清阳不升,则神倦乏力,懒言,四肢不收,或但卧不得坐,坐则眩晕(眩晕坐立甚,卧轻者为清阳不升;坐立轻,卧甚者为肝阳上亢;餐后加重者多脾虚痰湿上泛),或头部低垂,无力抬起,两目深陷,呆滞无光。以手护腹,俯身前倾者,多为腹痛。手足蠕动,乃脾胃气虚,筋脉失养,形体失固。摄空理线,循衣摸床为阳明热炽,心神不宁。
(五)望腹
正常人腹部平坦对称,直立时可稍隆起,约与胸平齐,仰卧时则稍凹陷。望诊时应注意观察腹部的形态表现,如是否对称,有无隆起、凹陷、青筋暴露以及脐部情况等。
腹部膨隆为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若单腹膨胀,四肢消瘦者,多属臌胀。若腹部胀大,周身倶肿者,多属水肿。腹局部膨隆,应虑积聚。
腹部凹陷即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多脾胃气虚,升举无力。若腹皮甲错,深凹着脊,为胃气将绝。腹陷如木板,乃热毒大症(腹膜炎)。左腰部皮肤蓝色,可见于重症之大柴胡汤证(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新生儿脐部色青或黑,局部发硬,多为脐风危证。婴幼儿脐部红肿糜烂,或流脓水,为脐部不洁,湿热蓄结。水肿、臌胀病人脐部突出,则后天已绝,先天衰败,为病重。腹壁有半球状物突起,多发于脐孔、腹正中线、腹股沟等处,每于直立或用力后发生者,多属疝气。腹部皮肤皱摺处(如腹股沟及系腰带部位)有褐色素沉着,见于肾阳虚证患者(Addison病)。胃型、肠型或蠕动波可见之于阳明胃肠不通证(胃肠梗阻)。
脾胃虚弱则声低气短,呵欠频作。小儿啼哭不止或夜啼,多属过食生冷,脘腹疼痛,或心脾蕴热,或食积、虫积。呕吐之症,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出物清稀者为脾胃虚寒。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出粘痰黄水,或酸腐,或苦者多属实热。重症热扰神明,呕吐呈喷射状伴头痛如裂。吐利并作,应虑霍乱,并进一步区分真霍乱与类霍乱。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反胃,多胃阳虚。食入即吐多胃热。口干欲饮、饮后则吐为水逆呃逆之症,呃声频频,高亢而短,其声有力者,多属实证、热证。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属虚寒。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多属寒邪或热邪客胃。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者,乃胃气衰败。
嗳气酸腐并脘腹胀满者,多宿食停滞,属实证。嗳声频繁而响亮,嗳气后胃脘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肝气犯胃。嗳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腹胀者,多脾虚气逆。嗳气频作,无酸腐气味,兼见脘痛者,多寒邪客胃。
肠鸣为腹中肠道蠕动漉漉作响的症状。在正常情况下难以闻及。当肠道传导失常或阻塞不通时,则肠鸣高亢频急。重病肠鸣反而完全消失,且腹部胀满疼痛,此难治。脘鸣与肠鸣不同,胃脘部鸣响如囊裹水,振动有声,立行或推抚脘部,其声漉漉下行者名脘鸣,多为水饮留聚于胃;鸣响在腹,如饥肠漉漉,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重者,为肠鸣,多脾气虚弱,水湿停聚,故《灵枢·口问》篇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腹中肠鸣如雷,腹满,大便泄泻者,多风、寒、湿邪直中太阴。腹中微有肠鸣,腹胀,纳呆者,多脾气虚弱,传导无力。
口臭多与口腔不洁、龋齿或消化不良有关,多属胃热积滞。伴咳吐脓血,为内有脓疡,伴头痛浊涕者为鼻渊,伴牙龈腐烂者为牙疳,口臭如烂苹果味者,为消渴危证。口气臊臭,多肝臭。口有尿味,多水肿危证。
大便酸臭难闻者,多胃热。臭如败卵,甚则夹有未尽消化物,或矢气酸臭者,为宿食停滞。呕吐酸腐或嗳气酸腐者亦为食积。
二、问诊
(一)问寒热汗出
问寒热汗出,可知脾胃阴阳盛衰。凡寒热汗出之证,首辨外感内伤。脾胃内伤畏寒,见风见寒或居阴寒之处便觉恶寒,得温则止;其热为蒸蒸躁热,且躁作寒已,寒作躁已,得凉则止,或热极汗出亦解。午后潮热且病情加重者,多脾胃气虚发热,其热势可高可低。脾胃内伤发热,手心热甚于手背。午后潮热,或寒热互见者为内伤热中之证,但寒无热者为未传寒中之证。日晡(申时,下午3〜5时)潮热,伴渴饮便秘者,多阳明热结。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多脾胃湿热郁蒸。
脾胃气虚,表阳不固,多见自汗。手足心汗,连绵不断,兼烦渴冷饮,尿赤便秘,脉洪数者,多阳明热盛。若汗出过多,伴头身困重,身热不扬,或头汗出,多三焦湿热郁蒸。盗汗、阴囊汗出可因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
(二)问饮食口味
问饮食口味,可知脾胃水谷纳运功能之强弱,在脾胃病问诊中具有重要意义。
1.口渴饮水
口渴指口干渴的感觉,饮水指实际的摄水量。口渴与饮水的多少,二者共同反应脾胃纳运水液的功能状态。
总之,口渴与喜饮病机有二:一为津液损伤,二为津不上承。 津不上承之病机亦有两端:一为痰饮水湿内阻,邪水阻滞,真水不升,必渴而不喜饮,饮亦不多,饮后则泛泛欲呕;二为脾胃阳虚,气不布津,或阳虚湿阻,真水不升,多喜热饮,饮亦不多。 喜热饮者多寒,喜冷饮者多热。
2.食欲食量
食欲是进食的要求和对进食的欣快感觉,食量是指实际的进食量。二者共同反应脾胃纳运谷物的功能状态。
厌食是食欲减退,纳呆是进食量少。厌食每伴口味异常或情志不舒,治宜芳香醒脾开神(食欲口味乃胄神之所主)。纳呆是饮食停滞或胃虚不纳所致,治宜开胃化滞。喜辛辣热食者多寒,喜冰水冷食者多热。
饥指饥饿的感觉。生理情况下,饥饿——食欲——食量多成正相关。凡易饥,皆因胃火炽盛(虚火或实火,扰动胃阳磨谷),腐熟太过。消谷善饥,多因实火。《灵枢·师传》篇曰:“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若消谷善饥,形体反见消瘦者,多见于消渴早期,仍以实火为主。如多食易饥兼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所谓胃强,是指胃的腐熟功能过亢,故多食易饥;所谓脾弱,是指脾运化水谷功能减弱,故大便溏泄,诚如《医学入门》所云:“能食不能化者,为脾寒胃热。”饥不欲食,多阴虚火炽。虚火内扰,胃阳磨谷下传,故易饥;阴虚津亏,谷物不熟(如釜中煮粥,釜中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故不欲食。嗜食异物,多属虫病,九虫扰动胃神所致。
新病食欲减退,乃正气抗邪,病轻;久病食欲减退,乃脾胃虚弱。在疾病过程中,食欲恢复,食量渐增,胃气渐复,疾病向愈;若食欲逐渐不振,食量渐减,是脾胃虚弱,病情加重;久病重病,突然欲食或暴食,为除中,胃气将绝,危在旦夕。
3.口味
口淡为脾胃虚弱,胃神不醒。口苦为胆火,口臭为胃火,口酸为食积, 口甜、口腻皆因于湿,脾虚亦可口甜,但苔薄多津 ,口咸为肾虚水泛。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脾病嗜甘,肺病嗜辛,肾病嗜咸。口味异常最易影响食欲,其原因有三:一为脾胃虚弱,口淡无味,纳呆不香。口淡嗜甘或食物涎沫回口觉甘者亦属脾虚;二为浊邪阻滞,口味异常,纳谷不香;三为胃神浮越,口感异常,属现代医学所谓神经官能症范畴。口中觉酸,原因有三:一为反酸,为胃气上逆,嗳气酸腐,甚者呕吐酸腐;二为泛酸,为口多涎沫,味酸不臭,酸自口生,非自下冲出,为脾虚之故;三为反胃呕吐之前,口泛酸水,当属泛酸之一。
(三)问二便
大肠、膀胱同属下焦,主出而不入,故问二便可知水谷之所出。《景岳全书》曰:“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
1.大便
大便异常有便次、便质、排便感觉异常的不同。
①便次异常有便秘、泄泻、泻秘交替不同。便秘多因热结或阴亏,或气虚传送无力,或阳虚寒凝,或湿热阻遏,或瘀血凝滞,或肝郁气滞,以致肠道气机壅滞而秘。泄泻多因脾虚寒湿,若泻下黄糜、腹痛、肛门灼热多属阳明大肠湿热。
②便质异常有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与便下脓血不同。完谷不化乃脾胃虚弱,水谷不化。其谷物完全不化,吃啥便(或吐)啥者,为胃阳不磨;其谷物已化,五谷难辨而未尽消化者,为脾阳不运。溏结不调乃脾胃虚弱,津液不别,有时结时溏与大便先硬后溏二种。便下脓血为湿热阻滞,热伤肠膜,有偏脓、偏血、脓血并重三种。偏脓者为白痢,以气分为主;偏血者为赤痢,以血分为主;脓血并重者气血两伤。大便下血有便血两分(多痔疮出血)与便血混杂不同;或见先便后血(远血)与先血后便(近血)之异。血色有鲜红、暗红、酱红、柏油样便不同。大便色黑,乃属瘀血。大便不臭,自小肠泻出;大便臭秽,在大肠停留。
③排便感异常有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滑泻失禁、肛门气坠不同。前三者多因下焦湿热气滞,后二者多因气虚下陷,固摄无权。然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亦有因于气虚下陷者,辨证之要有二:其一为患者虽未食辛辣燥热食物,仍时发大便灼热不适。其二为 右手脉寸涩关弱 。病由脾胃虚弱,谷气下注,变生湿热,吾师曾升平主任医师喜用调中益气汤加黄柏、泽泻治之,甚效。
2.小便
小便异常有尿量异常、尿次异常与排尿感异常,部分病人亦可见尿质异常。
①尿量异常包括尿量增多与尿量减少。尿量增多多属虚寒,有夜尿增多与昼尿增多不同。饮水、气温、运动等皆可影响尿量。若渴饮小便无度乃消渴。尿量减少多津伤,或因脾胃虚弱,气不化津而水湿停留。
②尿次异常包括小便频数、癃闭。小便频数或因下焦湿热,或肾虚失固,或脾虚失摄。癃闭或因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阻塞,或脾肾亏虚,气化无权,开合失司。
③排尿感异常包括小便涩痛、余沥不尽、小便失禁、遗尿四种。前者多因中焦湿热下注,后三者多因脾肾气虚、固摄无权。
④尿质异常包括血尿与尿浊。血尿有肉眼血尿与镜下血尿之分。肉眼血尿有尿色鲜红、酱红、洗肉水样与尿中夹杂血块等不同表现。尿浊有脓尿、蛋白尿(尿多泡沫,久久不散)、乳糜尿或尿前尿后挟白淫不同。尿黄亦属尿质异常。尿带甜味,渴饮无度者多消渴病,尿臭秽难闻者,尿多久停膀胱。排尿前有矢气自尿道出者为阴吹。
(四) 问脘 腹疼痛痞胀
1.定病位: 凡脘腹疼痛痞胀先别胃痛(胃痞、胃胀)与腹痛(腹胀、腹满)不同。胃痛(胃痞、胃胀)有上、中、下三脘不同。腹痛(腹胀、腹满)有大腹、小腹、少腹不同。大腹为脾,小腹为膀胱、肛门,少腹为大肠,乃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
2.定病性: 脘腹不适,有疼痛与痞胀不同。痞胀属气化失常,病多在气分;疼痛属形质损伤,病多在血分。
①痞胀:痞胀有痞、胀、满不同。在胃脘有脘痞与脘胀之分。脘胀指患者自觉胃脘胀满(主观感觉),用手按之并不坚满,多属气滞或虚胀。脘痞指患者非独主观感觉胃脘填塞胀满,用手按之亦觉坚满,甚则微痛或大痛,多属气、血、痰、火、湿、食、热邪郁结停滞。在腹有腹胀与腹满不同。腹胀指患者自觉腹部胀满(主观感觉),望之腹部并不隆起,按之亦不觉满。腹满指患者非独主观感觉腹部胀满,望之腹部隆起,按之觉满,扣之空空然,或如罐盛水,甚者振摇可及水波荡摇之感。
②疼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剧痛多实,隐痛多虚;食后痛势加剧多实,食后痛势减弱多虚;空腹痛、夜间痛多虚,饱痛多实。腹部疼痛首先应排开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绞痛、输尿管结石、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卵巢囊肿、宫外孕等),再进一步区分肝胆胰疾病、腹膜疾病(腹膜炎、腹腔肿瘤、疝气)与胃肠疾病,胃脘疼痛应注意区别不典型心绞痛发作与早期阑尾炎。
③冷暖:凡胃脘灼热嘈杂多热,脘腹冷痛喜暖为寒。
太湖中医学堂:专注中医传承,发扬国粹,守护生命,传承文明,太湖宏愿,医道永传
“胃主通降”理论,在临床上对于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胃主通降”是对胃的生理的概括。通,《说文》曰:“达也”,即到达,通畅之义。如《列子。汤问》“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于象南,达于汉阴,可乎?”通,即到也,达也。降,《说文》曰:“下也”,即下降,落下。如《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惠,降此大戾。”降,即降雨。胃主通降,是指胃具有将经胃腐熟的食糜向小肠推送下达的作用,亦称胃主降浊。 饮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以及代谢产物的排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由许多脏腑协同作用、共同完成的:饮食入口,经过胃的腐熟,初步消化后,通过胃气的作用,将食糜下传小肠,再经小肠的泌别清浊,其清者吸收,经脾之转输、肺之宣降,布散全身;其浊者下注大肠,“变化出焉”。如《医学入门》所说:“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自胃下口传入小肠上口。自小肠泌别清浊,水入于膀胱上口,滓*入于大肠上口。”如此,“水谷入口,则肠实而胃虚;食下,则胃实而肠虚。”(《素问。五脏别论》)故此,《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曰:“胃司纳食,主乎通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类证治裁》亦云“胃气以下降为顺,脾气以健运为能。” 由于小肠、大肠与胃相通联,其功能皆与胃有关,“小肠、大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因此,胃主通降的作用,不仅指胃将食糜下传小肠,而且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注大肠,以及大肠排泄粪便的作用。胃主通降是在胃阳的温煦、推动作用和胃阴的滋润、濡养作用下完成的。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将纳入胃中之饮食进行腐熟、消化,并润降、下传。而胃的通降作用,有赖于脾的运化、肝的疏泄、肺的肃降、肾的温煦等。病理上,外感六*、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及胃,导致胃的通降作用失常,水谷及糟粕的下传受阻,从而引起水聚为湿、谷停为滞,阻滞气血,进而变生诸证:在上为噎膈,在中为腹胀脘痞,在下为便秘不通。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亦指出:“胃司纳食,主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者,皆由肝气冲逆,阻胃气降而然也。” “胃主通降”理论,在临床上对于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胃以降为顺、以降为和,胃病多表现为胃气不降和胃气上逆两种证候,故此对于胃病的治疗,除辨证用药外,多加以和胃降逆之品,以复其和降之性、通降之用。如清代罗浩在《医经余论》中所说:“脾以健而运,胃以通为用。健脾宜补,通胃宜降。”《临证指南医案》亦云:“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滋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配矣。”
中医治胃病工作总结3篇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总结是单位或个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映,其内容行文来自自身实践,其结论也为指导今后自身实践。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中医治胃病工作总结”,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中医治胃病工作总结篇1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非浅。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我们畅所欲言,我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最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她常借我买的一些书看,我也经常到她的门诊去听她看完书后的体会,我就能比较和我看完书后的体会有何不同。那三周和后来的几次拜访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时间。
后来就是连续的病房实习。那时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医生对中医知识的缺乏。我有时问自己:“这是中医院吗?”因为他们看病治疗几乎都是以西药为主。中药只是补一补正气,提高一下免疫力之类的,根本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他们还含笑而说:“周四是开大方的日子。”而开一些很大的方,很多味药,价格也很高。不仅如此,他们还让学生开这些方,“看着差不多就行”就下医嘱了。偶尔有时候会改方,但原因竟然是学生开的某几味药太便宜,换几个差不多功效的而价格高一些的药。难道这就是我将来要工作的我们中国的中医院的情况吗?
在神经二病房的时候,我的同学因没在带教老师陪同下去与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骂。他只是想去补充收集一下老师没有收集完整的中医四诊资料而已。
学校要求我们要写16篇临床病历。我虽然觉得抄这些病历几乎提高不了自身的什么修为,但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抄两篇交差。还没等下笔就被主任痛骂,说些什么这是患者的隐私,不能让你抄之类的。看来她对我印象不怎么样。骂得好!我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我时间,不抄了。
当我要转到普外实习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我断然拒绝了医院的安排,自己去找了内科门诊的主任---大连治脾胃病最有名的中医—李吉彦教授。他平时是不带学生的。但看到我的诚意,又经我跟科教那边多方协谈,他终于同意了。我终于感觉到我开始学中医了。他先看一个患者,写方,递给我,我抄,我再重新看一遍那个患者(这时他看另一个患者),望,闻,问,切,自己来一遍,再自己开个方,跟老师的比一下。幸亏老师看得很慢,我有足够时间做这些。当抄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方,我渐渐明白了这位老师的思路和用方习惯,我也向他提出了一些见解,有些也被他采纳了。我感觉我突然进步了很多,心里有股说不出的喜悦。
中医治胃病工作总结篇2
实习结束了,原本迷茫与无知,现如今满载而归。因而十分感谢一附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实习环境和各种优越条件,感谢所有的带教老师对我们的辛勤教导,让我们在踏上岗位之前拥有了如此良好的实践机会。 临床的实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岗前的最佳训练。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倍偿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于护理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还是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
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介绍病房结构,介绍各班工作,带教老师们的丰富经验,让我们可以较快地适应医院各科护理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习和工作打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应该算的上是实习阶段的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 护士的工作是非常繁重与杂乱的,尽管在未入临床之前也有所感悟,但是真正进入病房后,感触又更深了。的确,护士的活很零碎,很杂乱,还可以说是很低微,可是透过多数人的不理解,我们发现,护士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医院不可能没有护士,这就说明了护士的重要性。医生离不开护士,病人离不开护士,整个环境都离不开护士。这琐碎的工作,有着完整的体系,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正因如此,才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有了临床的实习,我们才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护理工作,更具体而详尽的了解这个行业。
进入临床的第二个收获:正确认识护理,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到病房实习,接触最多的是病人,了解甚深的是各种疾病,掌握透彻的是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实习的最大及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护理工作能力。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的带教原则下,我们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如导尿术、插胃管、床上洗头、床上檫浴、口腔护理、自动洗胃法、静脉输液、各种灌肠法等各种基础护理操作。同时还不断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虚心的向带教老师或其它老师请教,做好知识笔记。遇到老师没空解答时,我们会在工作之余查找书籍,或向老师及更多的人请教,以更好的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结合。
一附院实习科室多数是整体病房,我们所跟的多是主管护士,跟随老师分管病人的同时,我们会加强病情观察,增进对病人疾病的了解,同时对病人进行各项健康知识宣教,这样能锻炼我们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了病历的书写,教学查房,讲小课等,这些培养了我们书写、组织、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整体上说,实习期间的第三个收获,也是最庞大的收获:护理操作技能提高了,疾病认识水平上升,各项护理工作逐渐熟练,在培养优秀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思考,举一反三。
在医院实习期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以病人的身体健康,疾病转归为目的,我们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所有操作都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在骨科、内科、外科、妇科、ICU、手术室、急诊,针灸门诊等各个科室里,我们都是认真细心的做好各项工作,遵守无菌原则,执行查对制度,培养着良好的工作方式,这应该算的上是第四个收获吧,虽不能说很大,却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收获。 在这段短暂的实习时间里,我们的收获很多很多,如果用简单的词汇来概括就显得言语的苍白无力,至少不能很准确和清晰的表达我们受益匪浅。收获还有第五、第六点,甚至更多,只是没有必要将它一一列出,因为我们知道实习期间的收获将在今后工作中有更好的体现,所以我们用某些点线来代替面,用特殊代表个别。总之在感谢一附院培养我们点点滴滴收获时,我们将以更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更扎实牢固的操作技能,更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对护理事业尽心尽责!
中医治胃病工作总结篇3
20____年12月,在老师们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带着新奇与紧张的心情再次来到了大港医院,首先我非常感谢带教老师们的辛勤讲解和传授知识,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自己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实践上,都还需要倍加努力,让我对知识的渴望更加强烈,并提前对自己未来的岗位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尽管时间见习时间很短,但我却收获甚多。
这次我去的主要是内科科室,包括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与内分泌科。每次老师都冒着严寒来楼下接我们――这让我非常感动。进入科室后,对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有威严和魄力的——护士长,护士长将我们分配给了相应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热情的接待和问候让我们感到倍加温暖,紧张、忐忑、迷茫的心情渐渐被积极的求学欲望给打压下去了。
首先,我知道了科室各岗位护士的相应职责。带教老师们基本上一共都是分为总务班护士、主班护士、责任护士、主管护士、护士长,还有就是护士。她们集体分开着轮流交替的引导着我们。总务班护士老师告诉我们:'总务班就相当于科室的后勤部,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定期定时的整理、清点、检查、归纳和处理物品以及物品的准备齐全'。主班护士老师告诉我们:主班护士就是科室里继护士长之后的第二把手,在整个科室的护理治疗过程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不仅仅是处理、核对、查证医嘱,更主要的是自身具备扎实的理论医学知识。责任护士老师告诉我们:责任护士是跟病人来往最密切的朋友,送去的不仅仅只是来自朋友的关心,更是一个家人的个股,最主要的
是疾病的护理。主班护士老师告诉我们:主班护士在科室里担任着相当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角色,是决定护理治疗有效开始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护理治疗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主班护士的工作就是要做到护理信息及医嘱处理的及时,准确,完整,有效。然后就是护士长老师,在每一次见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护士长老师都会引导着我们在一
个房间里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从最基础的科室上下班的日程安排,护士的交接班,每日的物品清点、整理,对病人相关的基础护理和相关的不同疾病的不同护理模式,以及针对科室当时不同病人的病历,督导我们分析和理解,引导我们举一反三。对于护理的具体工作,我们还处于陌生而熟悉的状态,看着护士们忙碌的身影,有着老师熟练准确的操作技能及优秀的各种护理工作能力,我才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护理工作,更具体而详尽的了解这个行业。其实,护士的工作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段的去学习去思考去操作去锻炼,才能拥有牢固的技能!这应该算是第一个收获!
接下来,我想说说,在这三次见习里,对我影响最大,印象最深刻的科室――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
神经内科――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脊髓及周围各处神经血管的病变。在这里,我认识到了急救车――里面包括上层的急救药物(大多都是注射类药物,还有配合生理盐水持续滴注类的抢救药物),下层主要就是各类抢救简易装置(包括吸氧装置;吸痰装置;开口器;压舌板;)。在这里,我明白了护患沟通的重要性。老师让我们去和这位年龄五十几岁的大伯聊天,去了才发现,大伯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大伯跟我们讲述着他自己的故事――他已经患有糖尿病二十几年,前几年突然出现心脏的问题,去医院就诊,结果被查出来是心肌缺血,其中有三条血管被堵塞,医生建议做心脏搭桥手术,但是要花十几万元钱,大伯无可奈何,结果听旁人说一家中医院治疗心肌缺血效果很好,于是就吃了好几个疗程,结果真的心脏供血缓解了很多。可是,这个方法毕竟是治标不治本,现在,大伯又出现了下肢血管栓塞,下肢麻木,跛足,并因为脑梗塞而入院治疗。大伯的经历让我感受颇多,也有一种貌似曾经学习的知识都恍然大悟、迎刃而解了。在这里,我还收获了几个关于神经内科典型病例。
其一,是一位因为长期使用激素的中年妇女,她外在有着满月脸,全身臃肿,皮肤薄而脆弱,有褥疮。她因为长期使用激素,导致全身免疫力下降,诱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最终危及至脑,出现脑栓塞。神经内科的疾病都是环环相扣,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其二,就是一位刚刚从急诊做完溶拴治疗后转至ICU的患者,他是一位五十几岁的大伯,听家人叙述说在凌晨三点突感不舒服,凌晨五点患者已经意识不清,在这时,被家人紧急送去医院急诊挂号治疗,到上午十点钟,患者被确诊为脑栓塞并已经做完溶拴治疗,现已意识清醒。这是很成功的病例,对于这种脑栓塞的患者,我们需要把握住最佳的抢救时间,并在最佳的时间内做完溶栓治疗,这样子一般情况下,病人都不会留下后遗症,否则,被抢救过来的病人大多也都是偏瘫,痴呆等多功能障碍。其三,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神经学特别难学,但是去了神经内科,我就发现以前学的很多东西都其意自解了,这就应该是我的第二个收获――对于医学;我就应该多读,多看,多想,多动手.珍惜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机会,这完全比得上自己台下看书好几天的效率。
内分泌科室――消化及内分泌科――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及各种激素分泌功能失调的疾病患者。因为这一次我们是下午去见习的。 首先就是百闻不如一见的餐后血糖检测。老师首先就通过一位患者为我们演示了一遍采血,只不过临床上的采血针不是用的采血笔,而都是一次性的采血针,这为我们刚刚学习的血糖操作又加深巩固了一遍。接下来,就是老师推着一台看上去很高大上的机器带领着来到了病房,这是一个血糖血脂很高的患者,后来才发现这是要做一个操作――人体感觉阈值测试分析系统。
这是为了检测患者的感觉神经功能,主要是通过双足部感觉神经的测试和分析,该过程包括:10g尼龙丝触觉,凉温感觉,针刺疼痛,跟腱反射。接下来,是另一位老师为该病人做了一个动脉血流测试――主要是利用导电笔擦上耦合剂,通过一个小型仪器分别在左右上肢、左右足背尖、足踝先找到正确的动脉位置,然后再通过一个表,听动脉血流的声音判断值的大小。然后,出病房后,老师带我们看了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及护理的正规操作流程,其中老师介绍了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分为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我个人是对药物不敏感,但是经过老师说了一遍,我一直都记忆犹新。接着,老师带我们去治疗室看了看胰岛素笔,目前主要是分为胰岛素笔4/5.唯一的区别是胰岛素笔5比胰岛素笔
多一个功能――就是在每一次注射前都可以看见上一次注射的胰岛素剂量,另外就是一次性的胰岛素笔。接着老师就给我示范了一遍胰岛素注射的全过程,包括了胰岛素笔、白蛋白均应放在零下4摄氏度的冰箱中,然后胰岛素笔的安装,检查,排气,调整剂量及注射部位的应用和选择。临床上为了方便患者的治疗,又出现了一种胰岛素泵,老师顺便带我们去看了一位婆婆的胰岛素泵,跟我们平时用的大小差不多,然后通过一根很细的管道与病人体内相连,通过医嘱调好剂量,时间,然后胰岛素泵会在相应的时间内向患者体内注入相应剂量的胰岛素。
最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有关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在平时患者自己使用胰岛素时,使用剂量过高后患者会出现低血糖反应,而表现为头晕,乏力,虚汗,饥饿感,视力模糊等症状,此时应立刻服用糖水或吃一块糖或者静脉注射葡萄糖,卧床休息。当胰岛素剂量不足时,患者会出现极度口渴,口干舌燥,此时患者应该适当增加两个剂量的胰岛素,适当注意休息。我的第三个收获,也是最深的体会,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护士,就得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优秀的护理技能,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倍加努力,不断实践,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护士的工作是非常繁重与杂乱的,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发现,护士有着其独特的魅
力。医生离不开护士,病人离不开护士,整个环境都离不开护士。这琐碎的工作,有着完整的体系,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正因如此,才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算第四个收获:正确认识护理,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
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简单的语言并不能很准确和清晰的表达我的受益匪浅。通过这次的了解,我更清晰地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只有努力学习且珍惜每天的学习机会才会活得精彩。我们应该在培养我们点点滴滴的收获时,以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更扎实牢固的操作技能,更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慢慢融入以后的工作岗位,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对护理事业尽心尽责。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单单是指不生病,而且还包括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精神、肉体和社会适应状态。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摘要
由于我自己平时比较关注养身,也很注意身体健康,但对于这些了解的不多,自己想多知道一些相关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学期选了《健康与疾病》这门课,上了后觉得真的很有益,对平时生活和健康能给很多指导。
这门课是由医学院开的,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很不错,分别给我们讲了他么自己从事的领域的相关知识。我自己对中医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就选了这个方面,写一下我上了这门课的收获。
中医这个概念来自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中医是我国最早的医疗行为,起源于手的进化,按摩是最早的医疗行为→外治法。其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其理论体系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我对中医的理解:一、中医简介,主要从起源、特点、哲学基础几个方面阐述;二、阴阳五行学说,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藏象学说:概论、肝脏、精气血精液、体质几方面;四、病因病机主要是外因、内因等;五、中医治疗 方法 ,有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火罐;六、针灸学基础,主要有筋络、腧穴、十四经血、经外奇穴;七、四诊,即指望闻问切。
二、正文
(一)、中医简介
中医这个概念来自中国传统医学,它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 文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最早的医疗行为,起源于手的进化,按摩是最早的医疗行为→外治法。其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其哲学基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我国古代创立的哲学体系主要是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正是在这个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构成的理论体系,并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总称。阴阳五行学说自引入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后,逐渐成为其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中医学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轴心,贯穿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古人的不断探索和完善,逐渐构筑成一套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促进和推动着中医学的发展,因此说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其用到的一些概念也是对立的。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但其两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阴阳对立制约,最终达到对立与制约的动态平衡。将中医应用于医学能帮助人医治疾病。阴阳中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五行各有特点,均处于运动变化中。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
(三)、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也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精、气、血、津液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体质的“体”,指形体、身体,可引申为躯体和生理;“质”指特质、性质。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密切相关。偏阳体质:是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偏阴体质: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阴阳平和体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
(四)、病因病机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分为外因、内因、其他因素。外因包括六淫、疠气;内因包括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其他原因有痰饮、淤血。病机包括正邪盛衰、阴阳失调、气机失常,这些均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行。
(五)、中药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火罐。中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草药,几乎未经加工的原生态的,这个与西药是相对的。中药可内服,外用、注射、外栓。针灸有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颅脑脊髓损伤、运动系统创伤、疼痛的功效。推拿是指在人体一定部位,运用各种不同手法和进行特定性肢体活动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六)、针灸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功能:阐释病理: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的作用。指导诊断
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某些特殊的穴位会有特殊的意义,
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探求疾病的本质。
(七)、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闻诊主要从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几个方面。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 其它 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 经验 的 总结 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 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中医认为,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肾所藏,后天脾胃来濡养,借三焦和经络流行分布并弥散全身。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 思维方式 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中医科分类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等。中医骨伤历史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损伤及筋骨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著的医疗成就,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健康与疾病的定义
(1) 关于健康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不同时期,人们赋予健康的内涵不尽相同。健康在词典里的定义是: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这是 "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单单是指不生病,而且还包括以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任何事情的精神、肉体和社会适应状态。由此可知,"健康"既包括体能健康也包括精神健康,即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的健全和不虚弱,在生理上没有疾病,在心理和精神方面保持平衡状态,还包括人对社会的良好适应,与社会和谐相处。新的健康概念把人的躯体与精神结合、个体与社会结合,是对健康的全面定义。
(2)关于疾病
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疾病,有如健康一样,从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给出不同的定义。最常应用的定义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在许多情况下,这一定义是适用的,如伤寒可以表现为一定时间内体温和血中"伤寒血凝素"(抗体)的增高。但是,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很大,有时这一定义就不适用。如正常人心脏的大小有一定范围,许多疾病可以造成心脏扩大,但对于运动员来说,超过正常大小的心脏伴有心动过缓(慢至每分钟40次左右)并非病态;这种偏离正常值属于个体差异。在精神方面,智商大大超过同龄人的是天才,而不是病人。也有人从功能或适应能力来定义疾病,认为功能受损和与环境的协调能力遭到破坏才是疾病的表现,这样可以避免把正常人的个体差异和生物变异误划为疾病。缺氧时才出现症状的镰状细胞性贫血,就表现为适应能力的缺陷。对许多精神病人,特别需要考察其与环境的协调能力。但是适应功能的不良并不一定是疾病,如一个长期缺乏体力活动的脑力工作者不能适应常人能够胜任的体力活动,稍有劳累就腰酸背痛,这不一定是有病。
二、结合自身特点,总结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1、人体生物学因素
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在影响和制约人体健康的诸多生物学因素中,主要有遗传和心理两种因素。
(1)遗传因素
后代形成和亲代相似的多种特征称为遗传特征。遗传不仅使后代在形态、体质以至性格、智力、功能等方面和亲代相似,而且还把亲代的许多隐性或显性的疾病传给了后代。某些遗传病不仅影响个体终身,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对于遗传病,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如提倡科学婚姻,用法制来制止近亲结婚等。
(2 )心理因素
消极的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压、肿瘤等。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是人们适应环境的良好表现。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
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空气、阳光、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粮食、蔬菜、鱼肉、食盐等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
大自然在为人类提供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也在传播着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广泛存在的有害微生物(细菌、病毒)、空气中的污染物、溶于水中的有害物质等。另外,气候的突然变化(如酷暑、严寒、气压、空气湿度异常等)也会影响人体健康。
( 2)社会环境
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环境。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社会生产的成果(例如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使人们有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发展(例如现代工业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长期受一定的民族文化、社会经济、风俗,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习惯。
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发达国家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进行过详细的调查,认为20 世纪70年代以后,在发达国家中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已变成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以及环境污染所致疾病等,而这些疾病的起因都与人们滥用酒精和药物、过度饮食、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
4、卫生保健设施因素
保健是包括对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内的康复训练、普查疾病、促进健康、预防疾病、预防伤残以及健康 教育 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健全的社会保健制度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重要保障。
5、体育锻炼因素
人体在适宜的运动过程中,机体将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良性变化,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然而,运动量过大,则可能导致伤害;运动量过小,又达不到刺激体内各组织器官,从而提高生理功能的目的。因此,体育锻炼要想获得健身效果,必须注意其科学性。
三、结合自身健康状况和六大营养素相关知识谈预防疾病
1、食物和健康与疾病预防的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我会出现情绪不稳定,体力不支,注意力难以集中,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此外,我在夏天的时候,很容易出汗,稍微一运动,整个人就像是洗了淋浴。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这与日常饮食及六大营养素的摄入有很大的关系。
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智力、体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防病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身高、体重也都与营养饮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将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 措施 。
食物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要从食物中吃出健康来,就要注意生活的饮食习惯。饮食的要点就是:少食肉类食品和动物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鲜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质摄取均衡,减少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食物。饮食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有足够的热能维持体内外的活动;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充分的无机盐参与构成身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有丰富的维生素以保证身体的健康,维持身体的正常发育,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适量的食物纤维,用以维持正常的排泄及预防某些肠道疾病;有充足的水分以维持体内各种生理程序的正常进行。饮食要遵循食物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饮食中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饮食的结构要合理,既要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饮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的紊乱。人体需要42种以上的营养物质,包括各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各种矿物质、必须微量元素和水。能构成42种以上营养物质的饮食必须由多种多样的食物来源来实现。
人在成长的不同时期合理的膳食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这时期全身各部位、各器官逐渐发育成熟。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l)热能青少年生长发育快,活动量大,故对热能的需要量较多,平均每天需要热能大约2800卡。
(2)蛋白质青少年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比成年人多,而且在质量上也比成年人要求高,每天大约需要蛋白质80~90克。青少年应多吃一些动物性蛋白,如蛋类、乳类、瘦肉类及动物肝脏。另外,还应将动物性蛋白分配到三餐中吃,不可集中在一顿饭吃,以防增加胃肠道负担。
(3)维生素是人体生长发育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出现维生素缺乏症。如维生素A缺乏,会患夜盲症、干眼病;维生素B;缺乏,会患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2缺乏。会患口角炎、舌炎;维生素C缺乏,会患坏血病;维生素D缺乏,则影响其骨能发育等。为此,青少年最好每天吃500克新鲜蔬菜。
(4)无机盐:青少年需要有足够的钙、磷、铁、碘等元素。钙和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材料,青少年缺少了钙和磷,骨骼发育就会出现障碍,严重时可患软骨病。铁是红细胞的重要成分,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增长,血量逐渐增多,需要的铁也就较多,如果缺铁就容易发生贫血。碘是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甲状腺素能促进机体代谢和神经骨骼的发育。青少年如果食碘不足,就会出现身材矮小,智力迟钝。
合理营养是健康的基石,不合理的营养是疾病的温床。虽然有些疾病是由于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作用所致,但膳食结构不合理、肥胖、营养不均衡是其中特别重要的因素。我们一定要改变旧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营养健康理念,真正做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2、饮水和健康与疾病预防的关系
我不爱喝水,经常一天也喝不了一杯水,也常常以果汁、咖啡代替水,通过学习健康疾病与预防,我了解到饮水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六大营养素之一,它分布于:1、细胞内液(细胞质)2、细胞外液(血清)3、固体支柱组织(骨)。水占成人体重的比重约60%(有人说是70%,这个是不确切的),女性和男性稍微有点区别,只有50%多,因为脂肪多。温带居民每天吃流质食物2500毫升(根据季节和年龄不同可有所调整),一半来自水,一半来自食物,来自水的一半千万不要丢。
(1)水能防传染病
呼吸道是我们人体第一道防线,如果水补给少,呼吸道粘膜细胞因缺水而萎缩,分泌黏液就会减少,粘附病毒能力随之下降,细菌非常容易进入我们体内引发流感、气管炎等疾病。如患流感,须多饮水,可稀释病毒!
(2)•水能防肝癌
中国现在很重要的成就—防肝癌。其中,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肝癌,是癌症之王。肝癌患者中国占全球一半,每年发病35万人,死亡32万人,死亡率非常高,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沿海地区,都是我国肝癌高发区。肝癌与水污染关系密切。
乙肝、丙肝病毒污染水。吃入生的或未煮透的海产品能引起病毒性肝炎。水遭到污染后,富含各类营养,使水中的藻类繁殖快。其中最常见的蓝藻,带剧毒,可引发中毒性肝炎。水和食物被黄曲霉毒素(霉玉米、霉粮食中含量最高)污染,也能引发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为肝癌危险因素。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肝癌患者?因为中国人口密度大,而且清洁程度不高,污染非常严重,所以中国是全世界肝癌最多的地方,是最危险的地方。一个月前在广州开肝癌的防治会议,提出了这些新的数据和观点。
(3)水能防心脑血管病、泌尿系统结石和关节痛
喝水不足或不主动喝水,(特别是老人)导致身体缺水,会加快脏器衰退;喝水不足,使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由于缺水凝聚黏度高,造成供氧不足,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堵住脑血管引起脑中风、血栓堵住心脏的冠状动脉,引起心肌梗塞。多饮水可减少此过程。有些老人的“中暑”与此有关(301医院证实)。希望我们老人家可要注意,天天早上要喝一杯水,最好是喝活性水。
>>>下一页更多精彩“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论文”
目的:通过对古今相关中医文献的整理,取得较为完整的有关内伤湿热理论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医学内伤湿热的概念、发展源流、时代特点,对内伤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治则治法、方药配伍进行总结研究,阐明其规律性的内涵,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为今后内伤湿热理论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1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阐发和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展示内伤湿热理论对内伤湿热病证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中医学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但由于人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使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尚不甚全面,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进步、发展和应用。中医学湿热理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积累,无论是外感湿热还是内伤湿热,对其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辨证特点、立法处方、治疗用药均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外感湿热作为外感温热病的一部分,在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然而,中医学湿热理论中的内伤湿热理论,虽然也有丰富的内容,但却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在许多方面还将属于外感疾病的外感湿热病证和属于内伤杂病的内伤湿热病证混为一谈,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身体素质、医疗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规模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在逐渐减少,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使内伤杂病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表现在中医学湿热理论方面,较之于外感湿热,内伤湿热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如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食道炎、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关节炎、多种肿瘤等等临床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湿热病证非常常见,在陈可冀教授主编的《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共收载有211种疾病,其中58种疾病的辨证分型中有湿热证型,占,因此,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内伤湿热理论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过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营养过剩,肥胖,饮酒,运动减少和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易致情志不畅等原因,使湿热之邪内生,亦使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较之以往更为常见,所以,现实也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的理论进行总结,研究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规律、辨证特点、治疗方药,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不断提高疗效,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为病人服务。
2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在技术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
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内经》时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指出:“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指出湿热为病可致拘、痿、黄瘅、跗肿等内伤杂病。在治疗上《素问·奇病论》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指出湿热内伤之脾瘅可用芳香化湿之佩兰来治疗,开创了后世化湿清热以治疗内伤湿热病证之先河,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后,两千多年来,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如晋唐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广泛应用,宋金元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阐发,明清时期对外感湿热及内伤湿热在认识上的区分和治疗上的创新,均促进了内伤湿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理论充实,应用广泛的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分支。内伤湿热理论涉及面广,有人通过调查认为湿热病证“涉及中医脏腑、经络7个系统的43种疾病,分属于西医的呼吸、泌尿等11个系统的72种急慢性疾病”。湿热证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型之一,可见于心、肺、脾胃、肝胆、肾、膀胱和全身关节等多个脏器和部位的多种病变中,在王永炎教授主编的《临床中医内科学》一书中,共列有病证149种,其中有湿热证者47种,约占的病证具有湿热证。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高达,可见其致病的广泛性。因此,湿热理论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十余年来,随着对湿热病证的理论探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湿热理论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基础到临床、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验的发展过程,使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等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推动了湿热理论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进程,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中国知网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输入“湿热”检索1994年一2015年CHKD期刊全文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330篇,输入“内伤湿热”同样检索,亦未检出相关文章。一些有关湿热理论的专著,同样未将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进行理论上的系统论述和区分。通过对检索文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文章是从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或动物实验角度进行研究,缺乏从文献学角度对内伤湿热理论的源流、病因病机、证治方药进行的研究,主要表现在:
(1)在现代研究中,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对湿热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更少。
(2)在湿热理论的研究中,对湿热理论中的外感湿热理论研究多,对内伤湿热理论研究少,而内伤湿热是湿热理论的重要内容。
(3)对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许多时候还混为一谈。
(4)尚未建立系统的关于内伤湿热的概念、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证治方药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3结论
经过对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从历代文献、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整理和研究,首次提出并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填补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研究的空白,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高中医学对内伤湿热病证的临床疗效,造福广大病人。
中医-事业单位中医儿科学-脾系疾病
在中医事业单位考试中,对于考生而言,中医儿科学第五章脾系疾病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相对较多,与中医内科学脾系疾病有很多相似之处,记忆起来容易混乱。所以 天津卫生人才网 专家在这里将中医儿科学第五章脾系疾病所涉及的重点的内容进行了如下总结,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
1.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包含两个证型:心脾积热、虚火上浮,对应的方剂是:清热泻脾散、知柏地黄丸。
2.口疮是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的疾病。分型主要有风热乘脾、心火上炎和虚火上浮三种证型,对应的治法及方剂是:疏风散火,清热解毒,用银翘散;清心凉血,泻火解毒,用泻心导赤散;滋阴降火,引火归元,用六味地黄丸。
3.泄泻以夏秋季节发病率高,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分型主要有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气阴两伤和阴竭阳脱七种证型。对应的方剂是:藿香正气散保和丸;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四神丸;人参乌梅汤;生脉散+参附龙牡救逆汤。
4.厌食的分型主要有脾失健运、脾胃气虚和脾胃阴虚三种,对应的治法及方剂是:调和脾胃、运脾开胃,用不换金正气散;健脾益气、佐以助运,用异功散或参苓白术散;滋脾养胃、佐以助运,用养胃增液汤或益胃汤。还可采用推拿疗法。
5.积滞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6.疳证病位在脾。分型主要有疳气证、疳积证、干疳证、疳肿胀、眼疳和口疳六种证型,对应的治法是调脾健运;消积理脾;补益气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养血柔肝、滋阴明目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7.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又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 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二次革命、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99.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发表中医学相关论文的趋势分析(来源:学术堂)
有,可详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毕业论文可以写综述类或者医学实验类的文章。开始也不会弄,还好关键时刻寝室同学给的雅文网,有专业的帮忙轻松多了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中医饮食调护对压疮疗效的影响浅谈中医特色整体护理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图式论框架下的中医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中医术语英译研究再论浅谈案例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时俱进 春华秋实 “十五”期间河南省中医事业成就显著借鉴循证护理理论发展循证中医护理SARS辨证论治及其中医现代化琐议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与中医证型的研究我国中医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调查分析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教学的尝试中医针灸治疗手术后并发症验案4则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中医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模糊学理论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钼靶X线征象在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方面的分析研究外敷穴位药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培训难点及其对策——“十一五”农村卫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述评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开设中医特色课程的调查研究城市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和中医防治知识需求情况分析高血压患者中医分型治疗观察对中医活档案的认识与探索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嗜睡中医临床评价初步研究中医古籍文献在中医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特征聚类研究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对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影响分析北京民众对中医看法的简易调查分析社会需要铁杆中医制约中医内涵与外延式发展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研究“李约瑟难题”与中医发展之难中医的科学性全面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医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中医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评价中医发展路径思考汉中市乡镇卫生院中医服务质量现状调查成立中医护理专项小组推动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与效果以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可行性探讨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与思路PBL教学法及其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具体的我也不知该怎么说,给个思路吧:大医上可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