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伤寒杂病论少阳病论文

发布时间:

伤寒少阳病论文

二七七、“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管胆,胆为奇恒之腑。胸胁处一点痛亦属胸胁苦满,太阳表邪进入少阳时,第一个碰到是胆,胆受邪,胆汁会回逆,跑到血里面时就身黄,跑到喉咙里就“ 口苦 ”。 《素问》:“三焦者,水道出焉。”当三焦有病时,水道会不顺畅,故“ 咽干 ”。五官均归少阳管,肝之所以开窍于目,是因为有少阳连贯到,五脏开窍于上亦然,肝胆相表里,故“ 目眩 ”。 二七八、“少阳中风”,双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灵枢·决气第三十》:“人有精、气、津、液、血、脉。”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鸣。“两神相博,是谓精。”阴阳互相制约协调时产生精,故阴阳协调产生精,精脱了耳暴聋,完全听不到。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是谓气。”五谷杂粮产生的气进入上焦滋润肺,即食物入小肠消化后,糟粕入大肠,残渣里的水在大肠气化后入肺,成为肺气的来源。 腠理汗出,是谓津。津很足时,新的津不断替换旧的津,流汗是调津的动作,人一定要流汗。 五谷入气海,是谓液。再从气海跑到骨髓、关节里去,关节便能活动,增益脑髓。 “中焦受气化生为赤”,是谓血,脉以规范营气。过热过寒均会导致血管破裂。西药会把血管里的水排掉,吃阿司匹林的人手一碰就有乌青,毛细血管破了,那如果以后脑里的血管也一碰就破,那就危险了,所以还是慎服、少服、最好不服。 “ 双耳无所闻 ”,代表精脱了,要把阴阳补回去。调和阴阳第一方是桂枝汤,当然可以用,但可能力量不足,可以加些龙骨牡蛎等。“目赤,胸中满” ,加上耳聋,代表病既不在里也不在表,而在半表半里,不可吐、下。上焦实用吐,下焦实用下,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和解。 若不该吐、下而“ 吐、下则悸而惊 ”,心是君主之官,心中要有津液,阳才能潜,心神才能守住。吐、下必伤津液,心神不藏,容易受到惊吓,还会动悸,心下悸用桂枝甘草汤,脐下悸用苓桂甘枣汤,为什么用桂枝?桂枝能把心阳壮起来。 临床上小孩子遗尿、梦遗,为精脱,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先用桂枝汤调和阴阳,精自然回头,再用龙骨牡蛎敛阳镇惊。 二七九、“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 伤寒,脉应浮而紧,弦脉代表进入少阳,即使有头痛发热都不要去发汗,一发汗肠胃津液失,大便堵到,则谵语。 光头痛发热不能立马开发汗药,若无法脉诊时,可问有无恶寒、体重、肌肉酸痛等太阳兼证,少阳病一般兼有往来寒热、恶心等。

伤寒论: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上面两段都提到了“腠理,血气”,后面解释腠理的概念,“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那么“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入到哪里?通过脏腑经络篇解释,腠理和三焦、皮肤脏腑纹理是相通的,那邪气肯定是入到“三焦、皮肤脏腑纹理”这一层了,“血气所注受到影响”。从而表现出来一系列症状。 那为什么“结于胁下”?胁下肯定是三焦、皮肤腠理所汇聚之处,气血所注也相对不足,人体皮肤肌肉薄弱部位。 那“三焦、皮肤脏腑纹理”是什么病位,大家可以借鉴西医解剖学、庖丁解牛等知识来认识,这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一、《伤寒论》中少阳病篇整体构架 《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篇每一经都分为表证、里证、本经证、变证和类证。 在这里我仅提一下柴胡桂枝汤证,作为示范性说明。 有的人认为是太少两感,到了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说是太少两感?那么究竟是不是太少两感呢?我们来看看《伤寒论》原著398条里并没有这种提法,那么在哪里有两感的提法呢?在伤寒例篇“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讝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要想证明古书里的观点,最好的办法是同本求证,或者别本旁证,有的人说是太阳少阳并病,也有的人说是太阳少阳合病,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柴胡桂枝汤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1)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42) 可见柴胡桂枝汤证就是少阳病本经病的表证即少阳表证。 二、少阳病的外延及少阳为枢的意义 (一)少阳病的外延 1.广义少阳病方之——柴胡达原饮 除上述少阳病的表证、里证、本经证、变证和类证外,后世的《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的柴胡达原饮证也类似于温病学的“少阳证”。 柴胡达原饮处方如下:柴胡40g 生枳壳10g 川朴20g 青皮10g 桔梗10g 草果10g 槟榔20g 荷叶梗 10g 黄芩20g 炙甘草6g(编者按:此为宋老师临床常用量) 其用于湿热阻于膜原。症见胸膈痞满,心烦懊恼,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滑。本方能够宣解透达膜原之邪,治疗湿热之邪弥漫三焦,令人昏溃不已。 2.广义少阳病方之——三仁汤此外《温病条辨》卷一方之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利湿,通利湿浊。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证。症见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其实我在临床大多把它用于脑血管病后遗症期,其一定比活血化瘀法、化痰通络法要快得多。 本方为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而设。湿邪伤人常波及三焦而致上焦肺气不宣,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与膀胱气化失常,病症繁多。本方以三仁为君药,其中杏仁苦温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此即宣上。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宣畅脾胃,此即畅中。薏苡仁利湿清热而健脾,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此即渗下。配伍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疏导下焦,使湿有出路,此三药为臣药。半夏燥湿和胃,止呕除痞,厚朴行气化湿,这两味药又可使寒凉之品清热而不碍湿,共为佐药。本方药性平和,无温燥辛散太过之弊,有宣上畅中渗下、上下分消之功,可使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脾运复健,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三仁汤配伍特点是“宣上、畅中、渗下”三法并进,以达治疗目的。方中杏仁宣利上焦之肺气,以通调水道,白蔻仁畅中焦之脾气以化湿行气,薏苡仁渗利下焦以利湿清热,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 3.广义少阳病方之——达原饮达原饮原名达原散,为明朝中医吴又可所创,载于《瘟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每日一至三发者。吴又可指出,槟榔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草果除伏邪,“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品。”达原饮主药应为草果与知母,这里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临床以之治湿热中阻、枢纽失职,以致寒热起伏,连日不退,胸脘痞满,呕恶,甚则便溏之夏秋季胃肠型感冒颇验。 尤其是柴胡达原饮证,我个人认为当属温病学的“少阳病”,特此归类在此,权且算作是少阳病的外延吧。 (二)少阳为枢的意义 那么何谓少阳呢?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也就是说临床上只要见到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就有用到柴胡剂的机会。 下面来看看少阳病的本经证——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现在我们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此条文,看一下小柴胡汤为什么好使。 可见,小柴胡汤在各科疾病中均有应用的机会。小柴胡汤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小柴胡汤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少阳,有的人说是“半表半里”,有的人说是气机之“枢”,我个人支持“少阳为枢”的提法。 如果单指“半表半里”,则“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岂不成了“半上半下”。那么何为“枢”呢?“枢”的本义为小康之家的门户,转义为门的转轴,门轴的承臼。引申为重要的中心的部位,起决定性作用的部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枢,户枢也。康熙字典中说:枢,木从区声,本意门轴或者承臼。 那么人体的“枢”在哪儿呢?我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的时候,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是一种表述方法,还有一种表述方法是用五角星的表述方法。 这两种方法虽然能够描述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却不能表述中医五大藏象的位置关系,它没有解决以下八大问题: 中医认为,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肝为木在左,肺为金在右,脾胃为中央,无极土居中(如下图)。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极,肾水随着肝气从左侧上升以济心火,心火随肺气下降以温肾水,土生万物,万物归土,气血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这就像一个车轮子一样,脾胃是轴即为枢且脾升胃降,所以脾胃为气机之枢,肝气从左侧上升,肺气从右侧下降,所以与气机升降运行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与肝。三焦为气血运行之通路。 由此可见,少阳为枢,涵盖了心肝脾肺肾及三焦膜原各个脏腑的气化功能,且与脾胃肺肝关系更为密切。就像车轮一样,只有“枢”即车轴运转流畅,整个车轮才能正常运转,对于人体来说只有气血运行流畅才不会生病,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要重视这个枢。 在伤寒论里既然少阳为枢,所以就要重视少阳病,更要注重调理人体枢机,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疾病,更要重视调解人体的气机运转,正如《金匮要略》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第30条“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临床上遇到疑难杂症没有什么好的思路的时候,我就要想想这张图来运转气机,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病案举例 1、小柴胡汤加味治疗经期热入血室证。 刘某,女,19岁。感冒后,面色惨白,情绪低落,微恶风寒,到了晚上,刚刚吃过晚饭突然大哭不止,还要吃大米饭,然后胡言乱语。舌淡暗,苔白略厚,脉沉弦,略不流畅。 治疗:针刺章门、期门、双内关 处方: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 柴胡20g半夏15g野黄芩20g党参15g丹皮10g生地15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枣10g三剂 水煎服 患者吃完当天平稳,三剂吃完,彻底痊愈。 2、十枣汤合柴胡达原饮治疗胸膜炎胸水压迫性肺不张。 杜某,男,80岁。患胸膜炎,压迫性肺不张两月余。每天下午五点开始发热℃~℃,在某院怀疑结核性胸膜炎,用抗结核、抗菌治疗,并反复抽胸水5000余毫升,但病情未得到控制。患者本人坚决不相信中医,后经老伴多次劝说加之临近春节(腊月二十七),没办法才来我门诊,刻下症:患者痛苦面容,面色黄暗如烟熏,胸痛憋气,厌食尤其厌食油腻,口干,不欲饮水,大便三四日一解,软便,黏滞不爽,排而不畅,小便淡黄不利,绵长,不能左侧卧位,舌暗,苔白厚腻,右脉浮大濡数,左脉沉弦。 辨证:湿热之邪阻塞三焦膜原 处方一:十枣汤一剂 :大戟5g甘遂5g芫花5g大枣10枚。煎汤空腹顿服。 方二:柴胡达原饮 :柴胡40g生枳壳10g川朴20g青皮10g桔梗10g草果10g槟榔20g荷叶梗10g黄芩20g炙甘草6g三剂,水煎服。 三天后复诊,患者吃完十枣汤泻下水样便若干,胁痛、喘促均止,中午开始服用柴胡达原饮,晚上五点钟体温降为37℃。第二天继续服用,再吃一付柴胡达原饮,吃完三付已能行走一百多步,食欲好转,仍厌油。复诊后,遵马新童老师医嘱,与小柴胡加猪苓汤六付,水煎服。三诊,六天后患者来诊,食欲好,有精神,已能行走20分钟,因患者不愿出屋,只是在屋内活动20分钟。又经健脾扶正调理,至今康健。 3、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神效五苓散治疗重度心衰。 刘某,女,82岁。2015年5月14日患者儿子说他母亲心衰、脑梗,已经住院两月,没有见到效果,听在同一个医院住院的杜某说已经在我这治疗好了,想找我去给他母亲看看中医,我告诉他没有院方的邀请我很难去,他说咱们偷偷地看吧,于是我们去给他母亲看了看。患者神昏,呼之能醒,答不对题,不能辨识亲属,浮肿貌,腹大,按之皱眉,下肢浮肿,小便24小时150毫升,西医泵胺碘酮,静点呋塞米,现尿量500毫升24小时,大便稀,日三四次,舌淡暗,苔略厚水润,辨证为水饮阻滞,予以葶苈大枣泻肺汤顿服,继服神效五苓散。 处方一:葶苈子30g大枣20g水煎200毫升顿服 方二:茯苓皮30g白术10g泽泻15g猪苓10g桂 枝10g半夏10g枳实10g厚朴20g陈皮20g木香20g木通6g甘草6g3剂,水煎服。 复诊,神清语利,已能行走,食欲好,浮肿消,24小时尿量1200-1500毫升,嘱停用胺碘酮、硝酸甘油、速尿,建议出院。予以真武汤。 处方:茯苓30g白芍15g白术15g附子15g干姜15g3剂,水煎服。 三诊,已能在小区门口坐上半个小时,腹痛愈,小便1200~1600ml/24h,但现见目赤、口苦。上方加夏枯草6g。 四诊,余证同上,目赤未减,上方去夏枯草加龙胆草10g。 五诊,目赤愈,遂停药观察。 后期随访:2015年6月15日患者出现,肢体颤抖,肌肉跳动(身瞤动),胡言乱语,胸闷腹部稍大,24小时尿量1200至1500毫升。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真武汤,三剂而愈。巩固治疗再与三剂,停药观察。 4、柴胡达原饮治疗高热昏迷。 胡某之母,65岁。因感冒引起患者神志昏迷,面色淡黄,高热39℃,用西药退烧能够暂时退下去几小时,很快又烧起来,就这样持续了50天,后转入昏迷,医院怀疑为老年性脑病、陈旧性脑梗、高血压病等等,西医用各种抗生素乃至进口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因此医院下了四次病危通知。胡某是我初中同学,再三打电话催我去给看看,刻下症,面色淡黄,略显浮肿,昏睡,呼之不应,扒开眼睑对光反射存在,鼻饲饮食,小便淡黄,量可,大便三天一次,泥粥样便,拔下氧气面罩看舌苔白厚腻,脉濡略数。 辨证:湿热之邪弥漫三焦,扰乱神明 处方:柴胡达原饮:柴胡40g生枳壳10g川朴20g青皮10g桔梗10g草果10g槟榔20g荷叶梗10g炙甘草6g黄芩20g三剂,水煎服。 并嘱其出院,家属说天色太晚,先吃一剂药观察,患者吃了一付药,第二天体温下降为℃,于是雇了辆救护车出院回家。服完其余两剂,神清,已能扶床行走,后予达原饮善后,十天而愈。 5、小柴胡汤加栀子厚朴汤治疗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 李某,女,57岁。患者在承德某医院检查诊为萎缩性胃炎,经中西医治疗一年余,未见好转,去北京某医院做胃镜,病理诊断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刻下症:面黑,消瘦,呃逆,嗳气频繁,情绪低落,食欲差,睡眠差,口干,不欲饮水,胃脘胀,大便成形,三四天一次,小便利,舌暗,苔白略厚,脉沉弦。 柴胡20g黄芩10g生半夏30g党参15g栀子10g枳实20g厚朴20g茯苓15g炙甘草6g生姜三片大枣四枚,随症略作加减两个月,体重增加,病痊愈。随访四年体健。 6、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大黄芒硝治疗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 张某,男,49。胃脘胀痛5年余,曾经服用中西药物治疗,也曾住院治疗临时缓解,稍食不慎,即发作,烧心反酸严重,自己喝小苏打水,伴见两胁胀痛走窜,大便少而不畅,小便利,舌略暗苔厚腻,脉沉。 柴胡20g黄芩10g桂枝15g干姜10g天花粉20g牡蛎30g大黄20g芒硝10炙甘草6g。六剂,反酸止,胃胀差,大便调,前后调理一月而愈。 7、小柴胡合小青龙汤治疗胃癌晚期患者。 魏某,男60岁。2012年六月来诊,患者经西医院胃镜病理检查诊断为胃癌晚期,已经失去手术指征,经当地县医院肿瘤科主任推荐来我门诊看病,面黑,消瘦,能进少量流食,胃脘及左胁部疼痛,患者表情忧虑痛苦,伴见咳嗽喘促10余年,咳嗽稀白痰液,有泡沫,背部肩胛间区牛皮癣,奇痒难忍,睡眠差,大便十余日一行,量少,小便清。 柴胡20g黄芩10g生半夏60g党参15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5g炙甘草6g生姜60g大枣10g。 服用六付后,已能食两碗粥,而且有食欲,咳喘明显减轻,后背牛皮癣也明显减轻,先后调理三个月停药,瞩其每年春天秋天定时调理两周,三年来体健。 2015年6月13日定期复诊照片 另谈用药安全问题: 为什么治疗三个月停药呢?药物本身具有偏性,大毒治病十愈其六,常毒治病十愈其七,无毒治病十愈其九,不要做矫枉过正的事情,再者现在所用中药饮片农药、化肥残留超标,再加上炮制过程中熏硫盛行,为了防止蓄积中毒,所以要及时停药,如果停药一段没有完全好,再继续吃几天,直至痊愈。此外我在临床治疗肿瘤从来不用斑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等。 8、大温脾汤治疗寒热错杂证。 李某,女。患者五年以来每个月发作一次呕吐不能饮食,需要输液维持,体瘦,乏力较甚,伴见胃脘胀痛不能弯腰,口干无津液,从来不想喝水,后背如火烤,肚脐流脓,奇臭无比,大便频急失控,小便不畅,腿疼以两膝盖为重,手足冷,恶寒甚,夏天穿四层衣服,舌红少苔,脉两寸略浮,右关沉。予之大温脾汤减味。 炮附子30g干姜30g细辛6g大黄10g黄芩10g枳实10g黄连10g炙甘草10g。六剂,水煎服。 复诊呕吐止,胃疼愈,但稍胀, 后背烧烁感减轻,脐疮愈合,大便近五天一次,已成形,腿疼减轻,口干依旧,予之大泻脾汤加味。 炮附子30g干姜30g炙甘草30g大黄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茯苓10g。六剂,水煎服,现在能吃米饭,烙饼,感觉良好。 9、三仁汤治疗顽固性便秘。 刘某,女,45岁,教师。患者自诉便秘30年,自15岁起大便15-17天排一次,量极少如羊屎,自觉腹内憋胀不适,能正常饮食,小便尚利,睡眠不好,多乱梦,满脸黄褐斑如生锈,心情不舒畅,曾用含有大黄芒硝的中药没有效果,服肠清茶、番泻叶泡水,开始服用几天有效,以后继续服用没有效果。舌略淡暗,苔白厚,脉沉濡,予以辨证为湿热之邪困阻中焦膜原,导致枢机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排便不畅。 处方:三仁汤:杏仁10g 白蔻10g炒薏仁15g半夏10g川朴20g通草6g淡竹叶6g滑石粉30g。6剂,水煎服。 复诊:吃药后腹内作响,大便每天一次,特别痛快,心情也好多了,效不更方,原方照服六剂。后健脾化湿,前后调理一个月,遂告痊愈。一年后,在市里途中相遇,她说:“我是刘某某,宋大夫还认识我吗?”她面色红润,颜色亮丽,与以前真是判若两人。 10、麦门冬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大乌头汤治疗肺癌晚期。 王某,女,63岁。西医诊断肺癌晚期,阵发性剧烈咳嗽,憋气,稍事活动喘憋严重,有频死感,左胸疼痛剧烈,纳少,小便黄,大便可,畏寒喜热,舌脉不详,予以麦门冬汤加瓜蒌薤白半夏汤。 生晒参20g麦门冬70g生半夏10g大枣10g大米30g瓜蒌30g薤白20g。6付,水煎服。 复诊,已能行走,患者家属带其来我门诊看病,咳嗽喘促憋气明显减轻,左胸疼痛减,已能吃一碗半粥,唯有肩背疼严重。原方12剂,中午晚上服,早晨服大乌头汤。 处方:川乌30g (先煎3小时)麻黄30g黄芪30g 白芍30g炙甘草30g杏仁20。6剂,水煎服。早晨服一次。 12天后复诊,肩背疼明显减轻,余证皆减,饮食稍可,能吃一碗粥半个馒头。 三诊,予以小柴胡加桂枝加葛根汤。 柴胡20g 黄芩20g人参20g生半夏20g桂枝15g白芍15g葛根50g炙甘草10g茯苓15g生姜15g大枣10g。 四诊,患者已能干简单家务,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伤寒杂病论少阳病论文

记住这十五条,你才能入门 一、 《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它是汉代以前的中医学总结,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学,其辨证大法可适用于任何学科的诊断与治疗,如果仅把它视为热病专著或外感专书,则贬低了它的文献价值。 二、 《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风寒暑湿燥火合为一气,诸病辨证通用六经,非后人所说的用“六经辨伤寒”,用“卫气营血辨温病”,用“脏腑八纲辨杂证”。 三、 《伤寒论》六经与针灸学六经概念不同,针灸学六经是以经络为导向,而《伤寒论》六经则是中医辨证方法的说理工具,两者切勿混为一谈。 四、 《伤寒论》六经辨证,言脏必言腑,言手必言足,而且反复强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太阳病论膀胱必论小肠,太阴病论脾必论肺。若知脾不知肺,论膀胱失小肠则有失偏颇。 五、 《伤寒论》凡表实热者为阳,里虚寒者为阴,这是古人平脉辨证的最基本原则。故病从热化者为阳属腑,病从寒化者为阴属脏。例如阳明病,从热化者属胃与大肠,这叫实则阳明;从寒化者属脾与肺,这叫虚则太阴。 六、 《伤寒论》六经,各有自发症,这是纲领。各有合并症,这是相互之间的关系。不知自发症,便不知合并症。例如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为自发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为合并症。如果把合并症揽入自发症,那叫以目乱纲,其后解释六经就会愈解愈乱。 七、 《伤寒论》辨证,证脉纯阴者死,纯阳者死。故任何病变,除了死证以外,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四逆汤证,自始至终存在着里有热;白虎汤证,自始至终存在着里有寒。如果把“里有寒”改作“里无寒”,白虎证将变成白虎死证。 八、 《伤寒论》辨证法,万病统归六经,而且相互演变。即本为霍乱,今是伤寒;本为伤寒,今是中风;本为中风,今是温病;本为温病,今是杂症。例如太阳病,从恶寒到发热为伤寒转中风;从发热到口渴为中风转温病;从口渴到痞满为温病转湿温;从痞满到吐利为湿温转寒湿;从吐利到厥逆为从寒湿转伤寒。这就是六淫的相互演变,不知这种演变,那“伤寒永远是伤寒,中风永远是中风,温病永远是温病”。 九、 《伤寒论》诊脉与后世不同,它不存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也不是以左心包和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为依据。它是证脉相应,随机演变,左右逢源,变化无穷。故脉有但浮者,有阳浮而阴弱者,有阴阳俱浮者,有关下沉紧者等等。在《伤寒论》中,此类脉型有百余种,而且是无穷无尽变化,这与后世的二十八脉分类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十、 《伤寒论》本汉代著作,由于文意深奥,许多知识结构很难理解,由此出现了历代注家的解说,其中许多注解属于伪说,所以破解《伤寒论》,切勿以晋唐以后的学说为依据。 十一、 《伤寒论》知识结构严谨,每条经文都是相互呼应,相互佐证。如果断章取义,或者选段归类,那便不能得到六经辨证法的真髓。 十二、 《伤寒论》文法,特点是见病知源,因此要学会从无字处求字,从无法处求法,从无方处求方,从无药处求药。 十三、 读《伤寒论》,必须与《金匮要略》相结合,否则伤寒与杂病不能衔接。 十四、 读《伤寒论》,必须与天文、地理、人事等学科知识结合,否则难解其中之奥妙。 十五、 读《伤寒论》,必须参照晋唐以后的中医学,否则难明“伤寒钤百病”的真实价值。 提到《伤寒论》,其实,本书原名叫《伤寒杂病论》。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散失,被后人整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本书的作者。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大家——号称”医圣”的张仲景。 张仲景能成为一代医学家。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接触了许多医学方面的书籍,而他自身又对医学的执着与热爱,才使得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放在了这本《伤寒论》上。本书在中医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张仲景也因此成为中医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本书《伤寒论》,比较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是医学的集大成之作。《伤寒论》的另一个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书中记载的方剂选药和用量,都是经过历代医家反复应用的,药量准确,效果明显,被后世誉为”经方”。张仲景也因此被称为“众方之祖”。 比如张仲景的精选药方: 独参汤(也叫参附汤)人参100克,附子25克水煎服。能使真气起于无有之乡,绝对能起死回生。 小续命汤。 脑血栓最有效方,小续命汤有下药组成。桂枝30克,川芎25克,麻黄15克,人参15克,白芍25克,杏仁20克,防风30克,黄芩25克,防己25克。甘草15克。 麻黄汤。 还有理中汤 甘草25克,人参20克,白术30克,干姜25克。水煎服。主是胃痛,常用于现代的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各种结肠炎,兼治心脏病,心衰,休克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等。甘草重用250克,能治咳嗽,抗过敏 加味右归饮 补益脾肾,固精煮至南阳伟及肾阳虚主症。山芋25克,山药25克,熟地40克,仙茅20颗,巴戟20克,杜仲15棵,牛膝30克,菟丝子25克,覆盆子25克,锁阳25克,金英子25克,人参15克,黄芪80克,白术25克,茯苓25克,附子15克,吴茱萸25克,补骨脂25克。水煎服,连服45天以上。 还有”千古第一方“”的五苓散 治水肿的奇方。 白术100克。泽泻100克。猪苓100克,茯苓100克,肉桂20克,水煎服。 金柜肾气丸。 山芋25克,山药25克,生地黄40克,丹皮2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附子15克,肉桂十克。水煎服。 补血:四物汤。 补气:四君子汤。补肾金柜肾气丸。 补阳:附芷肉桂, 吴茱萸汤…………等等。 这些都是”医圣”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用于治病除患的,疗效非常的经典的药方。这些至今仍成为现在中医学的瑰宝。 同时,张仲景的《伤寒论》,也奠定了他在中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成为后世从事医学工作的必读的医书。 全书一共有十卷,22篇和113个偏方。 张仲景的《伤寒论》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六经辨证体系。 对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治手段,还有药方,用药规律,都已条文的形式做了详细的阐述,归纳了不同程度的病症,要如何诊治等。非常具有实用性及操作性。特别是对现代及当代医学做出了及其的重要的贡献,并为现代医学治病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佐证。 《伤寒论》,在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散失,后来被西晋的王叔和整理成《伤寒论》。本书在五代十国时,一度成为独本轶失状态。后来被北宋的国子监再次雕版印刷发行。现在我们保存看到的,就是北宋赵开美版的《伤寒论》。 这本书,是一部古代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阐述外感病治疗的专著。在古代伤寒杂病治疗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现代医学研究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在《中医药法》实施近二年的今天,重温经典《伤寒论》,也许对我们振兴中医能另辟溪经,重温经典,你会感叹古老中医药的伟大,古老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重温经典是你仿佛看到我们祖先的仁人智慧和不屈不挠的对自然的抗争……也是你看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那么如何看待和认识伤寒论呢?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总结自秦汉以来经验成就,显示了医圣张仲景高尚的医术,特别是对外感温热病六经论治的突出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具有崇高的无可替代的地位,开辟中医临床新纪元。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当时的中医理论已经相当完被,以《内经》《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一批医药著作已在世上流行,自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间,医家以其为指导,进行了大量的医学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临床应用体系。在之东汉末年,大小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各种疾病呈爆发式流行。医圣张仲景在应用前人经验临床的同时,博古而不泥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医案,为了更好的医治病人和传授经验,白天看病,晚上总结经验,创立著作《伤寒论》又叫《伤寒杂病论》,就此中国医学有了临床指导思想理论和相结合的临床方法。 《伤寒论》的创立,对汉代中医药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推动作用。开辟了中国医学的新纪元,其阐述的理论和方法,至今仍在指导中国中医学的发展与实践,对世界医学,特别是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日本近代抢先注册《伤寒论》中218首经方,并生产产品,每年销售量占全球中成药量的90%以上,经济效益巨大。 《伤寒论》也叫《伤寒杂病论》 原书十卷。成书不久即有战乱散失,后经太医王叔和,重新整理编著,得以流传。北宋初《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流传至今。 《伤寒论》成书,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极大,其确立的辨证论治和收录的著名方剂,被后世历代医家推崇,为后世医家临证的基石,其成就和影响,大略总结如下。 (一)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的卓越贡献在于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医圣在全面分析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病邪性质,正气强弱,表里转归,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因素,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个解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分类为六个证型,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并字此作为辨证的纲领。俗称三阴三阳。任何一个证型都不是一种独立的病症,而是外感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某个阶级所呈现的综合症状,六经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相互发展。其三阴三阳分证,客观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到虚的发展规律,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系统的辨证论治思想,不仅对外感热病的诊治有指导意义,而且广泛适用中医各科。(二)伤寒论继承和发展八纲论治 《伤寒论》中六经论治是运用阴阳,表里,寒热,实虚等中医理论,对六经之病位,病性,病机,病态,正邪等致病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出正确的辨证结果,确实合适的治疗方法。而八纲辨证则是在《内经》,的基础理论指导下,在另一个理论高度的发展,来源于《内经,》,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实用化,是二者的继承和发展! (三)《伤寒论》发展了脏腑经络腧穴学 伤寒杂病论中脏腑经络腧穴学,主要见于《金匮要略》部分,但在伤寒论中包含丰富的脏腑经络思想,。脏腑经络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六经病的产生是脏腑经络受到外感风热后在人体的外在反映,具体并不是孤立的。伤寒论中丰富的脏腑经络的病症辩证论治,,为后世脏腑辩证理论体系的最后形成,典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伤寒论》完善外感温病学说。 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发热的总称,伤寒论在治疗上奠定了温病学说的理论基础,温病学说,实际是伤寒病论的发展和和补充。二者相互密补,使中医在外感病的理论辩证体系更加完善,并且疗效非凡。这个在2003年的非典治疗中再一次得到验证。当时凡是用中医药治疗的非典,无一有并发证和后遗症。 (五)伤寒论验证和细化对症的发展了本草学说 《伤寒论》丰富和扩展了《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医圣在继承前人用药经验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广泛使用,验证疗效,具体细化对症,为后世本草学说研究,开创一个新的局面,新的高度。 (六)《伤寒论》巨大的方剂学成就 秦汉时期,方剂学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伤寒论的成书则标志方剂学的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全书收方269首,使用药物214种,基本包括了临床各科常用方剂。使用药物多为4~7味,君臣佐使明了,组方严密,法药精准,方剂随症,疗效非凡。称传古方,剂型多样煎服科学,剂量准确,故被誉为“方药之祖”。 (七)医圣不恋官位,全心为民,为后世医家楷模 张仲景,官为长沙太守,不贪恋官位,在流行病大流行的期间,奋不顾身,一心为民治病救人。实为历代医家楷模,也是自晋唐后,成为祖国医学,医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必须学的榜样! 伤寒论,辨析。辨病,脉,症,治法。是一个统一的前后互相关联。 先以六经分篇,六经主要症状,脉象,用药,现在人都乎视了一个主要问题,外在环境对病的构成要素,就是气温,天气。只有通过方剂才能体会。以前名医也多有论述,只不过学习者不能理会,方剂有君,臣,佐使,大热之方,大寒之方,有表剂,有里剂,部离不开辨病。 。伤寒论治疾病変化多端,只有先明白理解了天气跟人的关系,才能算入中医门 桂枝汤,以桂枝为君,那到了麻黄汤就为臣了,苓桂术甘汤,等君:臣佐使随意变化,为什么?伤寒论,每一经都有主方,都有君药。主药就是大气候,温凉寒热平燥湿季节因素,每一个季节因素都有君药, 而臣药与佐使之药,就是小气候,与人个体差异所做的调节,为君之药对,佐使之药变化有差异,也不会有大问 题。 伤寒论的意义? 第一,从理论到临床,奠定了人类医学的基础。 第二,函盖了历朝历代,乃至现代,人类认识疾病的最高水平。 第三。将人体分成六个层面,从阳到阴,从表入里,疾病的性质虚实寒热,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预防预后,疏理清晰完正。 第四,深刻揭示占人体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治水与治血同步,治水重于治血。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必须走治水之路。 第五,为人类的医学保留一支对人类重大疾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 第六,面对从西方来的现代医学,愈来愈显示伤寒论的伟大。可以说,没有伤寒论,不会有千年中医,更不可能再须走千年。 《伤寒论》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经历几十年艰辛劳动写成的医学巨著,包括《伤寒》《杂病》两大部分。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即有关辩证的理论、治疗法则、处方和用药〕兼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临床治疗专著,奠定了中国治疗学的基础。 以上内容回答完毕。

少阳病寒热属性探讨少阳病的寒热本质是什么?少阳病的特点是寒热交替。张仲景自己对寒热交形成机制的解释是“血尽气弱,理开,邪气入,与正气抗衡,受胁而缚。”邪分,寒热来来去去,歇一歇。"大家对寒热特征的认识是一致的,就是发热和恶寒交替出现。发烧的时候不怕冷,怕冷的时候不发烧。一个关于寒热交的形成机制,自程无忌以来,多数医家认为邪分半表半里,邪入表则发热,邪入里则恶寒。但这种理解显然是自说自话,没有顾及钟静的感受。恶只能是恶与恶的区别,不可能是善与恶的斗争。张仲景认为,“冷热交流”的起因是“善恶之争”。“善恶之争”就是双方相持不下,互有胜负。之所以出现“正邪之分”,是因为疾病至少是正的,正气已经不足,正邪都在走下坡路。正气虽能抗邪,却无力一鼓驱邪。病原体虽然可以侵入人体,但不能直驱入。所以,半桌半里不是指张仲景,而是指程无忌。这个在《肖相如论伤寒》和《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有详细讨论,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二少阳寒热的性质没有相关论述。但这是一个应该讨论的问题,也是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太阳的病的特点是恶寒与发热相结合,恶寒是寒邪袭表,束缚卫气,卫气不能温肉的结果。是热病寒邪聚束,卫气抗邪,正邪交战的反应。从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太阳病的角度来看,主要目的是散寒。太阳病的恶寒要用祛寒的方法来治疗,太阳病的发热也要用祛寒的方法来治疗,与其他发热要用清热的方法来治疗不同,需要格外注意。阳明病的特点是发热,不是恶寒而是恶热。是内外过热造成的。从白虎汤、承气汤的治疗来看,寒凉清里是胃热、肠热。少阳的寒热与太阳、阳明明显不同。从小柴胡汤的成分分析,少阳病的主方柴胡、黄芩能清热,作用部位为胆经。据此可以认为少阳之热为胆热。结合第263条“少阳为病,口苦咽干,头晕目眩”,更确定少阳之热为胆热。半夏、生姜性味辛热,作用部位主要在胃。所以可以认为少阳之寒为胃寒。如果寒在胃而不在表,少阳之寒和太阳恶寒不一样,也就是说,不一定是怕寒没有被衣物被子缓解,怕寒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人参、甘草、大枣,性味甘温,都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少阳病有脾虚的存在。如果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合在一起,也可以认为少阳病的寒性是脾胃虚寒。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少阳之热为胆热,寒为胃寒,或脾胃虚寒。如果能这样理解少阳的寒热,有些文章的理解就会和以前不一样了。对相关条款的理解原文:伤寒五六天,中风,寒热交替,胸胁胀满,默默不思饮食,心烦呕吐,或胸中烦而不伏原文:10号走的太阳病,脉浮细嗜睡,已外解。若胸满胁痛,则与小柴胡汤同用。但对于脉浮者,则与麻黄汤同用。注:太阳病10号走了,但恶寒发热的主要症状没有改变。如果出现胸满、胁痛,这是少阳的特点,已经属于少阳病了。这个时候的寒热应该是少阳的寒热,而不是太阳的寒热。这是101条说的:“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不一定见一证就全知道了。”我都被允许这么做。原文:伤寒四五天,体热,风邪,颈强,胁满,手足温渴,小柴胡汤为主。注:以前的教材认为三阳病都是轻症,治法都是从少阳。其实是热、阴风、威胁的组合,意思是少阳,意思同上。原文:女人中风持续七八天,忽冷忽热。有时候会发作,但是被水止住了,就是热气进入血腔,它的血液就会被束缚起来,所以就像疟疾一样。有时发作,小柴胡汤治之。注:若因正气不足而发热,则应考虑少阳病的可能,与血弱气经水尽相同,同第九十七条;持续的感冒发烧,有时候像疟疾,类似感冒发烧,有时候休息。原文:伤寒发热五六天,呕吐所致,用柴胡汤治疗,但用其他药物,柴胡证依然存在,用柴胡汤治疗。这个虽然下去了,也不会逆转,但是蒸一蒸,振一振,不过是发热出汗就解决了。如果心满了又硬又痛,那就是胸中的疙瘩,里面灌满了胸汤。但如果是满而不痛,那就是疙瘩,柴胡不合,就要用半夏泻心汤。注意:呕吐是少阳的特点,发热呕吐是少阳之热。原文:阳明病,发热,便溏,自尿,胸胁胀满,小柴胡汤。注:胸胁胀满发热为少阳之热。原文:阳明病,胁腹硬满,呕吐不排便,舌上有白胎,可用小柴胡汤治疗。上焦通,津液下,胃气和,身出汗。注:阳明病,有发热时,伴有胁肋下饱胀呕吐,为少阳之热。原文:阳明中风,脉弦大,气短,脘腹胀满,胁痛,久郁,鼻塞,无汗,嗜睡,面色黄,小便不利,潮热,经常抽筋,耳胀,轻微刺痛。不懂的话,病了十几天,脉搏还会继续飘,用小柴胡汤治疗。注:阳明病表现为潮热、发黄、胁痛等少阳,其热为少阳热。原文:对于太阳之病不解,转少阳,胁肋硬满,有呕吐,不能进食,有寒热,尚未呕尽,脉沉深者,用小柴胡汤治疗。注:由发热恶寒转为寒热交替是病入少阳的特点。再加上少阳的特点,比如胁下胀满,干呕,食不下,一定是少阳的寒热。XI:对于呕吐和发烧的人,小柴胡汤是最好的。

一、《伤寒论》中少阳病篇整体构架 《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篇每一经都分为表证、里证、本经证、变证和类证。 在这里我仅提一下柴胡桂枝汤证,作为示范性说明。 有的人认为是太少两感,到了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说是太少两感?那么究竟是不是太少两感呢?我们来看看《伤寒论》原著398条里并没有这种提法,那么在哪里有两感的提法呢?在伤寒例篇“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讝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要想证明古书里的观点,最好的办法是同本求证,或者别本旁证,有的人说是太阳少阳并病,也有的人说是太阳少阳合病,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柴胡桂枝汤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1)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42) 可见柴胡桂枝汤证就是少阳病本经病的表证即少阳表证。 二、少阳病的外延及少阳为枢的意义 (一)少阳病的外延 1.广义少阳病方之——柴胡达原饮 除上述少阳病的表证、里证、本经证、变证和类证外,后世的《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的柴胡达原饮证也类似于温病学的“少阳证”。 柴胡达原饮处方如下:柴胡40g 生枳壳10g 川朴20g 青皮10g 桔梗10g 草果10g 槟榔20g 荷叶梗 10g 黄芩20g 炙甘草6g(编者按:此为宋老师临床常用量) 其用于湿热阻于膜原。症见胸膈痞满,心烦懊恼,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滑。本方能够宣解透达膜原之邪,治疗湿热之邪弥漫三焦,令人昏溃不已。 2.广义少阳病方之——三仁汤此外《温病条辨》卷一方之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利湿,通利湿浊。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证。症见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其实我在临床大多把它用于脑血管病后遗症期,其一定比活血化瘀法、化痰通络法要快得多。 本方为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而设。湿邪伤人常波及三焦而致上焦肺气不宣,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与膀胱气化失常,病症繁多。本方以三仁为君药,其中杏仁苦温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此即宣上。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宣畅脾胃,此即畅中。薏苡仁利湿清热而健脾,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此即渗下。配伍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疏导下焦,使湿有出路,此三药为臣药。半夏燥湿和胃,止呕除痞,厚朴行气化湿,这两味药又可使寒凉之品清热而不碍湿,共为佐药。本方药性平和,无温燥辛散太过之弊,有宣上畅中渗下、上下分消之功,可使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脾运复健,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三仁汤配伍特点是“宣上、畅中、渗下”三法并进,以达治疗目的。方中杏仁宣利上焦之肺气,以通调水道,白蔻仁畅中焦之脾气以化湿行气,薏苡仁渗利下焦以利湿清热,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 3.广义少阳病方之——达原饮达原饮原名达原散,为明朝中医吴又可所创,载于《瘟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每日一至三发者。吴又可指出,槟榔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草果除伏邪,“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品。”达原饮主药应为草果与知母,这里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临床以之治湿热中阻、枢纽失职,以致寒热起伏,连日不退,胸脘痞满,呕恶,甚则便溏之夏秋季胃肠型感冒颇验。 尤其是柴胡达原饮证,我个人认为当属温病学的“少阳病”,特此归类在此,权且算作是少阳病的外延吧。 (二)少阳为枢的意义 那么何谓少阳呢?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也就是说临床上只要见到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就有用到柴胡剂的机会。 下面来看看少阳病的本经证——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现在我们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此条文,看一下小柴胡汤为什么好使。 可见,小柴胡汤在各科疾病中均有应用的机会。小柴胡汤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小柴胡汤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少阳,有的人说是“半表半里”,有的人说是气机之“枢”,我个人支持“少阳为枢”的提法。 如果单指“半表半里”,则“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岂不成了“半上半下”。那么何为“枢”呢?“枢”的本义为小康之家的门户,转义为门的转轴,门轴的承臼。引申为重要的中心的部位,起决定性作用的部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枢,户枢也。康熙字典中说:枢,木从区声,本意门轴或者承臼。 那么人体的“枢”在哪儿呢?我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的时候,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是一种表述方法,还有一种表述方法是用五角星的表述方法。 这两种方法虽然能够描述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却不能表述中医五大藏象的位置关系,它没有解决以下八大问题: 中医认为,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肝为木在左,肺为金在右,脾胃为中央,无极土居中(如下图)。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极,肾水随着肝气从左侧上升以济心火,心火随肺气下降以温肾水,土生万物,万物归土,气血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这就像一个车轮子一样,脾胃是轴即为枢且脾升胃降,所以脾胃为气机之枢,肝气从左侧上升,肺气从右侧下降,所以与气机升降运行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与肝。三焦为气血运行之通路。 由此可见,少阳为枢,涵盖了心肝脾肺肾及三焦膜原各个脏腑的气化功能,且与脾胃肺肝关系更为密切。就像车轮一样,只有“枢”即车轴运转流畅,整个车轮才能正常运转,对于人体来说只有气血运行流畅才不会生病,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要重视这个枢。 在伤寒论里既然少阳为枢,所以就要重视少阳病,更要注重调理人体枢机,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疾病,更要重视调解人体的气机运转,正如《金匮要略》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第30条“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临床上遇到疑难杂症没有什么好的思路的时候,我就要想想这张图来运转气机,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病案举例 1、小柴胡汤加味治疗经期热入血室证。 刘某,女,19岁。感冒后,面色惨白,情绪低落,微恶风寒,到了晚上,刚刚吃过晚饭突然大哭不止,还要吃大米饭,然后胡言乱语。舌淡暗,苔白略厚,脉沉弦,略不流畅。 治疗:针刺章门、期门、双内关 处方: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 柴胡20g半夏15g野黄芩20g党参15g丹皮10g生地15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枣10g三剂 水煎服 患者吃完当天平稳,三剂吃完,彻底痊愈。 2、十枣汤合柴胡达原饮治疗胸膜炎胸水压迫性肺不张。 杜某,男,80岁。患胸膜炎,压迫性肺不张两月余。每天下午五点开始发热℃~℃,在某院怀疑结核性胸膜炎,用抗结核、抗菌治疗,并反复抽胸水5000余毫升,但病情未得到控制。患者本人坚决不相信中医,后经老伴多次劝说加之临近春节(腊月二十七),没办法才来我门诊,刻下症:患者痛苦面容,面色黄暗如烟熏,胸痛憋气,厌食尤其厌食油腻,口干,不欲饮水,大便三四日一解,软便,黏滞不爽,排而不畅,小便淡黄不利,绵长,不能左侧卧位,舌暗,苔白厚腻,右脉浮大濡数,左脉沉弦。 辨证:湿热之邪阻塞三焦膜原 处方一:十枣汤一剂 :大戟5g甘遂5g芫花5g大枣10枚。煎汤空腹顿服。 方二:柴胡达原饮 :柴胡40g生枳壳10g川朴20g青皮10g桔梗10g草果10g槟榔20g荷叶梗10g黄芩20g炙甘草6g三剂,水煎服。 三天后复诊,患者吃完十枣汤泻下水样便若干,胁痛、喘促均止,中午开始服用柴胡达原饮,晚上五点钟体温降为37℃。第二天继续服用,再吃一付柴胡达原饮,吃完三付已能行走一百多步,食欲好转,仍厌油。复诊后,遵马新童老师医嘱,与小柴胡加猪苓汤六付,水煎服。三诊,六天后患者来诊,食欲好,有精神,已能行走20分钟,因患者不愿出屋,只是在屋内活动20分钟。又经健脾扶正调理,至今康健。 3、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神效五苓散治疗重度心衰。 刘某,女,82岁。2015年5月14日患者儿子说他母亲心衰、脑梗,已经住院两月,没有见到效果,听在同一个医院住院的杜某说已经在我这治疗好了,想找我去给他母亲看看中医,我告诉他没有院方的邀请我很难去,他说咱们偷偷地看吧,于是我们去给他母亲看了看。患者神昏,呼之能醒,答不对题,不能辨识亲属,浮肿貌,腹大,按之皱眉,下肢浮肿,小便24小时150毫升,西医泵胺碘酮,静点呋塞米,现尿量500毫升24小时,大便稀,日三四次,舌淡暗,苔略厚水润,辨证为水饮阻滞,予以葶苈大枣泻肺汤顿服,继服神效五苓散。 处方一:葶苈子30g大枣20g水煎200毫升顿服 方二:茯苓皮30g白术10g泽泻15g猪苓10g桂 枝10g半夏10g枳实10g厚朴20g陈皮20g木香20g木通6g甘草6g3剂,水煎服。 复诊,神清语利,已能行走,食欲好,浮肿消,24小时尿量1200-1500毫升,嘱停用胺碘酮、硝酸甘油、速尿,建议出院。予以真武汤。 处方:茯苓30g白芍15g白术15g附子15g干姜15g3剂,水煎服。 三诊,已能在小区门口坐上半个小时,腹痛愈,小便1200~1600ml/24h,但现见目赤、口苦。上方加夏枯草6g。 四诊,余证同上,目赤未减,上方去夏枯草加龙胆草10g。 五诊,目赤愈,遂停药观察。 后期随访:2015年6月15日患者出现,肢体颤抖,肌肉跳动(身瞤动),胡言乱语,胸闷腹部稍大,24小时尿量1200至1500毫升。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真武汤,三剂而愈。巩固治疗再与三剂,停药观察。 4、柴胡达原饮治疗高热昏迷。 胡某之母,65岁。因感冒引起患者神志昏迷,面色淡黄,高热39℃,用西药退烧能够暂时退下去几小时,很快又烧起来,就这样持续了50天,后转入昏迷,医院怀疑为老年性脑病、陈旧性脑梗、高血压病等等,西医用各种抗生素乃至进口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因此医院下了四次病危通知。胡某是我初中同学,再三打电话催我去给看看,刻下症,面色淡黄,略显浮肿,昏睡,呼之不应,扒开眼睑对光反射存在,鼻饲饮食,小便淡黄,量可,大便三天一次,泥粥样便,拔下氧气面罩看舌苔白厚腻,脉濡略数。 辨证:湿热之邪弥漫三焦,扰乱神明 处方:柴胡达原饮:柴胡40g生枳壳10g川朴20g青皮10g桔梗10g草果10g槟榔20g荷叶梗10g炙甘草6g黄芩20g三剂,水煎服。 并嘱其出院,家属说天色太晚,先吃一剂药观察,患者吃了一付药,第二天体温下降为℃,于是雇了辆救护车出院回家。服完其余两剂,神清,已能扶床行走,后予达原饮善后,十天而愈。 5、小柴胡汤加栀子厚朴汤治疗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 李某,女,57岁。患者在承德某医院检查诊为萎缩性胃炎,经中西医治疗一年余,未见好转,去北京某医院做胃镜,病理诊断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刻下症:面黑,消瘦,呃逆,嗳气频繁,情绪低落,食欲差,睡眠差,口干,不欲饮水,胃脘胀,大便成形,三四天一次,小便利,舌暗,苔白略厚,脉沉弦。 柴胡20g黄芩10g生半夏30g党参15g栀子10g枳实20g厚朴20g茯苓15g炙甘草6g生姜三片大枣四枚,随症略作加减两个月,体重增加,病痊愈。随访四年体健。 6、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大黄芒硝治疗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 张某,男,49。胃脘胀痛5年余,曾经服用中西药物治疗,也曾住院治疗临时缓解,稍食不慎,即发作,烧心反酸严重,自己喝小苏打水,伴见两胁胀痛走窜,大便少而不畅,小便利,舌略暗苔厚腻,脉沉。 柴胡20g黄芩10g桂枝15g干姜10g天花粉20g牡蛎30g大黄20g芒硝10炙甘草6g。六剂,反酸止,胃胀差,大便调,前后调理一月而愈。 7、小柴胡合小青龙汤治疗胃癌晚期患者。 魏某,男60岁。2012年六月来诊,患者经西医院胃镜病理检查诊断为胃癌晚期,已经失去手术指征,经当地县医院肿瘤科主任推荐来我门诊看病,面黑,消瘦,能进少量流食,胃脘及左胁部疼痛,患者表情忧虑痛苦,伴见咳嗽喘促10余年,咳嗽稀白痰液,有泡沫,背部肩胛间区牛皮癣,奇痒难忍,睡眠差,大便十余日一行,量少,小便清。 柴胡20g黄芩10g生半夏60g党参15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5g炙甘草6g生姜60g大枣10g。 服用六付后,已能食两碗粥,而且有食欲,咳喘明显减轻,后背牛皮癣也明显减轻,先后调理三个月停药,瞩其每年春天秋天定时调理两周,三年来体健。 2015年6月13日定期复诊照片 另谈用药安全问题: 为什么治疗三个月停药呢?药物本身具有偏性,大毒治病十愈其六,常毒治病十愈其七,无毒治病十愈其九,不要做矫枉过正的事情,再者现在所用中药饮片农药、化肥残留超标,再加上炮制过程中熏硫盛行,为了防止蓄积中毒,所以要及时停药,如果停药一段没有完全好,再继续吃几天,直至痊愈。此外我在临床治疗肿瘤从来不用斑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等。 8、大温脾汤治疗寒热错杂证。 李某,女。患者五年以来每个月发作一次呕吐不能饮食,需要输液维持,体瘦,乏力较甚,伴见胃脘胀痛不能弯腰,口干无津液,从来不想喝水,后背如火烤,肚脐流脓,奇臭无比,大便频急失控,小便不畅,腿疼以两膝盖为重,手足冷,恶寒甚,夏天穿四层衣服,舌红少苔,脉两寸略浮,右关沉。予之大温脾汤减味。 炮附子30g干姜30g细辛6g大黄10g黄芩10g枳实10g黄连10g炙甘草10g。六剂,水煎服。 复诊呕吐止,胃疼愈,但稍胀, 后背烧烁感减轻,脐疮愈合,大便近五天一次,已成形,腿疼减轻,口干依旧,予之大泻脾汤加味。 炮附子30g干姜30g炙甘草30g大黄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茯苓10g。六剂,水煎服,现在能吃米饭,烙饼,感觉良好。 9、三仁汤治疗顽固性便秘。 刘某,女,45岁,教师。患者自诉便秘30年,自15岁起大便15-17天排一次,量极少如羊屎,自觉腹内憋胀不适,能正常饮食,小便尚利,睡眠不好,多乱梦,满脸黄褐斑如生锈,心情不舒畅,曾用含有大黄芒硝的中药没有效果,服肠清茶、番泻叶泡水,开始服用几天有效,以后继续服用没有效果。舌略淡暗,苔白厚,脉沉濡,予以辨证为湿热之邪困阻中焦膜原,导致枢机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排便不畅。 处方:三仁汤:杏仁10g 白蔻10g炒薏仁15g半夏10g川朴20g通草6g淡竹叶6g滑石粉30g。6剂,水煎服。 复诊:吃药后腹内作响,大便每天一次,特别痛快,心情也好多了,效不更方,原方照服六剂。后健脾化湿,前后调理一个月,遂告痊愈。一年后,在市里途中相遇,她说:“我是刘某某,宋大夫还认识我吗?”她面色红润,颜色亮丽,与以前真是判若两人。 10、麦门冬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大乌头汤治疗肺癌晚期。 王某,女,63岁。西医诊断肺癌晚期,阵发性剧烈咳嗽,憋气,稍事活动喘憋严重,有频死感,左胸疼痛剧烈,纳少,小便黄,大便可,畏寒喜热,舌脉不详,予以麦门冬汤加瓜蒌薤白半夏汤。 生晒参20g麦门冬70g生半夏10g大枣10g大米30g瓜蒌30g薤白20g。6付,水煎服。 复诊,已能行走,患者家属带其来我门诊看病,咳嗽喘促憋气明显减轻,左胸疼痛减,已能吃一碗半粥,唯有肩背疼严重。原方12剂,中午晚上服,早晨服大乌头汤。 处方:川乌30g (先煎3小时)麻黄30g黄芪30g 白芍30g炙甘草30g杏仁20。6剂,水煎服。早晨服一次。 12天后复诊,肩背疼明显减轻,余证皆减,饮食稍可,能吃一碗粥半个馒头。 三诊,予以小柴胡加桂枝加葛根汤。 柴胡20g 黄芩20g人参20g生半夏20g桂枝15g白芍15g葛根50g炙甘草10g茯苓15g生姜15g大枣10g。 四诊,患者已能干简单家务,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伤寒论少阳病论文

二七七、“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管胆,胆为奇恒之腑。胸胁处一点痛亦属胸胁苦满,太阳表邪进入少阳时,第一个碰到是胆,胆受邪,胆汁会回逆,跑到血里面时就身黄,跑到喉咙里就“ 口苦 ”。 《素问》:“三焦者,水道出焉。”当三焦有病时,水道会不顺畅,故“ 咽干 ”。五官均归少阳管,肝之所以开窍于目,是因为有少阳连贯到,五脏开窍于上亦然,肝胆相表里,故“ 目眩 ”。 二七八、“少阳中风”,双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灵枢·决气第三十》:“人有精、气、津、液、血、脉。”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鸣。“两神相博,是谓精。”阴阳互相制约协调时产生精,故阴阳协调产生精,精脱了耳暴聋,完全听不到。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是谓气。”五谷杂粮产生的气进入上焦滋润肺,即食物入小肠消化后,糟粕入大肠,残渣里的水在大肠气化后入肺,成为肺气的来源。 腠理汗出,是谓津。津很足时,新的津不断替换旧的津,流汗是调津的动作,人一定要流汗。 五谷入气海,是谓液。再从气海跑到骨髓、关节里去,关节便能活动,增益脑髓。 “中焦受气化生为赤”,是谓血,脉以规范营气。过热过寒均会导致血管破裂。西药会把血管里的水排掉,吃阿司匹林的人手一碰就有乌青,毛细血管破了,那如果以后脑里的血管也一碰就破,那就危险了,所以还是慎服、少服、最好不服。 “ 双耳无所闻 ”,代表精脱了,要把阴阳补回去。调和阴阳第一方是桂枝汤,当然可以用,但可能力量不足,可以加些龙骨牡蛎等。“目赤,胸中满” ,加上耳聋,代表病既不在里也不在表,而在半表半里,不可吐、下。上焦实用吐,下焦实用下,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和解。 若不该吐、下而“ 吐、下则悸而惊 ”,心是君主之官,心中要有津液,阳才能潜,心神才能守住。吐、下必伤津液,心神不藏,容易受到惊吓,还会动悸,心下悸用桂枝甘草汤,脐下悸用苓桂甘枣汤,为什么用桂枝?桂枝能把心阳壮起来。 临床上小孩子遗尿、梦遗,为精脱,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先用桂枝汤调和阴阳,精自然回头,再用龙骨牡蛎敛阳镇惊。 二七九、“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 伤寒,脉应浮而紧,弦脉代表进入少阳,即使有头痛发热都不要去发汗,一发汗肠胃津液失,大便堵到,则谵语。 光头痛发热不能立马开发汗药,若无法脉诊时,可问有无恶寒、体重、肌肉酸痛等太阳兼证,少阳病一般兼有往来寒热、恶心等。

少阳经在人体的两侧,从疾病的传变来说,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从病位来讲,少阳属半表半里之间,表现的病机特点就是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身体素质好的,邪气重,正邪相争太多直接入阳明化热,形成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的白虎汤证,承气汤类证痞实燥满坚。身体素质差的,要么病邪在少阳经流连,寒热往来,要么入厥阴经潜伏,形成伏邪,平时身体虚弱却总感觉上火,口苦咽干的属于这一类型。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的病机特点是正邪相争,少阳和厥阴又是调整身体气机的升降。凡是气机逆乱的疾病表现都可以从少阳厥阴论治,口苦就是胃气不降,或胆气不降,胆汁反流等。咽干,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喉痹从少阴少阳论治,咽部为表里的鉴别点,咽部以上的症状为表,咽部以下的症状为里。目眩就是眼部疾患,可以从少阳论治。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病不可用吐法和下法,用完容易出现心悸和惊恐。少阳病患者胸部满闷,心烦意乱,都是表现为情绪不好,耳部单侧病变也许有器质性病变,如中耳炎治疗的,双侧的听力下降多是功能性疾病,眼睛红血丝多也可以从少阳论治,多是少阳相火不藏。 少阳病的病机特点是正邪相争,病位是半表半里,不可吐下汗,从而引出了和法,和解少阳。代表方剂就是小柴胡汤,四逆散,主药是柴胡和黄芩,柴胡和芍药。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肋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有四个主要症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太阳病是发热恶寒,阳明病是但热不寒,少阳病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自觉症状,通过查体也可以看到胸胁部肌肉的紧张,情绪低落或者烦躁,同时伴有不愿意吃东西,或者总感觉恶心。 阳明病,肋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少阳三焦经,主管身体体液的舒布。对于便秘但是舌白苔不黄的,用小柴胡汤调理气机的升降,效果很好,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小柴胡汤治疗顽固便秘一例》。 少阳病兼阳明腹实的加大黄就是大柴胡汤,加芒硝就是柴胡加芒硝汤。 少阳病兼情志异常的加龙骨牡蛎就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少阳病兼太阴脾虚的加桂枝,干姜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和芍药配就是四逆散,柴胡和黄芩配就是小柴胡汤,黄芩清少阳,阴虚加生地,三物黄芩汤,血虚加当归,奔豚汤。 少阳和厥阴是一体两面,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阳本火,厥阴本风。风助火势,火借风炎。人体就是这样,上面是火,下面是风,中间是脾胃的燥和湿。

作者:张仲景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少阳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苦,咽喉干燥,头目昏眩。

少阳感受风邪,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躁不安。不可用吐法或下法治疗。如果误用吐法或下法,就会出现心悸不宁及惊恐不安的变证。

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证属少阳。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其汗,损伤津液,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如果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和,就会痊愈;如果胃气不和,就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证。

原患太阳病,没有解除,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发热怕冷交替而作,如果没有使用涌吐或攻下法,而见脉沉紧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假如已经使用涌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治法,柴胡证已解,而见谵语的,这是坏病。应该详审其误治之因,详查演变为何种症候,然后随证选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俱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就会出汗。

外感病六七天,表热已不显,却见病人躁烦不安的,这是表邪传里的缘故。

外感病第三天,邪气已传尽三阳经,应当传入三阴经。此时,如果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不呕吐的,这是邪气没有传入三阴经。

外感病第三天,病在少阳,如果脉象小的,是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的征象。

少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早晨3时到9时之间。

伤寒论论文少阳病

二七七、“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管胆,胆为奇恒之腑。胸胁处一点痛亦属胸胁苦满,太阳表邪进入少阳时,第一个碰到是胆,胆受邪,胆汁会回逆,跑到血里面时就身黄,跑到喉咙里就“ 口苦 ”。 《素问》:“三焦者,水道出焉。”当三焦有病时,水道会不顺畅,故“ 咽干 ”。五官均归少阳管,肝之所以开窍于目,是因为有少阳连贯到,五脏开窍于上亦然,肝胆相表里,故“ 目眩 ”。 二七八、“少阳中风”,双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灵枢·决气第三十》:“人有精、气、津、液、血、脉。”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鸣。“两神相博,是谓精。”阴阳互相制约协调时产生精,故阴阳协调产生精,精脱了耳暴聋,完全听不到。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是谓气。”五谷杂粮产生的气进入上焦滋润肺,即食物入小肠消化后,糟粕入大肠,残渣里的水在大肠气化后入肺,成为肺气的来源。 腠理汗出,是谓津。津很足时,新的津不断替换旧的津,流汗是调津的动作,人一定要流汗。 五谷入气海,是谓液。再从气海跑到骨髓、关节里去,关节便能活动,增益脑髓。 “中焦受气化生为赤”,是谓血,脉以规范营气。过热过寒均会导致血管破裂。西药会把血管里的水排掉,吃阿司匹林的人手一碰就有乌青,毛细血管破了,那如果以后脑里的血管也一碰就破,那就危险了,所以还是慎服、少服、最好不服。 “ 双耳无所闻 ”,代表精脱了,要把阴阳补回去。调和阴阳第一方是桂枝汤,当然可以用,但可能力量不足,可以加些龙骨牡蛎等。“目赤,胸中满” ,加上耳聋,代表病既不在里也不在表,而在半表半里,不可吐、下。上焦实用吐,下焦实用下,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和解。 若不该吐、下而“ 吐、下则悸而惊 ”,心是君主之官,心中要有津液,阳才能潜,心神才能守住。吐、下必伤津液,心神不藏,容易受到惊吓,还会动悸,心下悸用桂枝甘草汤,脐下悸用苓桂甘枣汤,为什么用桂枝?桂枝能把心阳壮起来。 临床上小孩子遗尿、梦遗,为精脱,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先用桂枝汤调和阴阳,精自然回头,再用龙骨牡蛎敛阳镇惊。 二七九、“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 伤寒,脉应浮而紧,弦脉代表进入少阳,即使有头痛发热都不要去发汗,一发汗肠胃津液失,大便堵到,则谵语。 光头痛发热不能立马开发汗药,若无法脉诊时,可问有无恶寒、体重、肌肉酸痛等太阳兼证,少阳病一般兼有往来寒热、恶心等。

少阳经在人体的两侧,从疾病的传变来说,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从病位来讲,少阳属半表半里之间,表现的病机特点就是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身体素质好的,邪气重,正邪相争太多直接入阳明化热,形成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的白虎汤证,承气汤类证痞实燥满坚。身体素质差的,要么病邪在少阳经流连,寒热往来,要么入厥阴经潜伏,形成伏邪,平时身体虚弱却总感觉上火,口苦咽干的属于这一类型。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的病机特点是正邪相争,少阳和厥阴又是调整身体气机的升降。凡是气机逆乱的疾病表现都可以从少阳厥阴论治,口苦就是胃气不降,或胆气不降,胆汁反流等。咽干,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喉痹从少阴少阳论治,咽部为表里的鉴别点,咽部以上的症状为表,咽部以下的症状为里。目眩就是眼部疾患,可以从少阳论治。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病不可用吐法和下法,用完容易出现心悸和惊恐。少阳病患者胸部满闷,心烦意乱,都是表现为情绪不好,耳部单侧病变也许有器质性病变,如中耳炎治疗的,双侧的听力下降多是功能性疾病,眼睛红血丝多也可以从少阳论治,多是少阳相火不藏。 少阳病的病机特点是正邪相争,病位是半表半里,不可吐下汗,从而引出了和法,和解少阳。代表方剂就是小柴胡汤,四逆散,主药是柴胡和黄芩,柴胡和芍药。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肋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有四个主要症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太阳病是发热恶寒,阳明病是但热不寒,少阳病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自觉症状,通过查体也可以看到胸胁部肌肉的紧张,情绪低落或者烦躁,同时伴有不愿意吃东西,或者总感觉恶心。 阳明病,肋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少阳三焦经,主管身体体液的舒布。对于便秘但是舌白苔不黄的,用小柴胡汤调理气机的升降,效果很好,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小柴胡汤治疗顽固便秘一例》。 少阳病兼阳明腹实的加大黄就是大柴胡汤,加芒硝就是柴胡加芒硝汤。 少阳病兼情志异常的加龙骨牡蛎就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少阳病兼太阴脾虚的加桂枝,干姜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和芍药配就是四逆散,柴胡和黄芩配就是小柴胡汤,黄芩清少阳,阴虚加生地,三物黄芩汤,血虚加当归,奔豚汤。 少阳和厥阴是一体两面,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阳本火,厥阴本风。风助火势,火借风炎。人体就是这样,上面是火,下面是风,中间是脾胃的燥和湿。

作者:张仲景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少阳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苦,咽喉干燥,头目昏眩。

少阳感受风邪,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躁不安。不可用吐法或下法治疗。如果误用吐法或下法,就会出现心悸不宁及惊恐不安的变证。

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证属少阳。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其汗,损伤津液,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如果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和,就会痊愈;如果胃气不和,就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证。

原患太阳病,没有解除,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发热怕冷交替而作,如果没有使用涌吐或攻下法,而见脉沉紧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假如已经使用涌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治法,柴胡证已解,而见谵语的,这是坏病。应该详审其误治之因,详查演变为何种症候,然后随证选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俱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就会出汗。

外感病六七天,表热已不显,却见病人躁烦不安的,这是表邪传里的缘故。

外感病第三天,邪气已传尽三阳经,应当传入三阴经。此时,如果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不呕吐的,这是邪气没有传入三阴经。

外感病第三天,病在少阳,如果脉象小的,是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的征象。

少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早晨3时到9时之间。

张仲景伤寒论少阳病论文

作者:张仲景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少阳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苦,咽喉干燥,头目昏眩。

少阳感受风邪,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躁不安。不可用吐法或下法治疗。如果误用吐法或下法,就会出现心悸不宁及惊恐不安的变证。

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证属少阳。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其汗,损伤津液,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如果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和,就会痊愈;如果胃气不和,就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证。

原患太阳病,没有解除,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发热怕冷交替而作,如果没有使用涌吐或攻下法,而见脉沉紧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假如已经使用涌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治法,柴胡证已解,而见谵语的,这是坏病。应该详审其误治之因,详查演变为何种症候,然后随证选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俱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就会出汗。

外感病六七天,表热已不显,却见病人躁烦不安的,这是表邪传里的缘故。

外感病第三天,邪气已传尽三阳经,应当传入三阴经。此时,如果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不呕吐的,这是邪气没有传入三阴经。

外感病第三天,病在少阳,如果脉象小的,是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的征象。

少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早晨3时到9时之间。

二七七、“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管胆,胆为奇恒之腑。胸胁处一点痛亦属胸胁苦满,太阳表邪进入少阳时,第一个碰到是胆,胆受邪,胆汁会回逆,跑到血里面时就身黄,跑到喉咙里就“ 口苦 ”。 《素问》:“三焦者,水道出焉。”当三焦有病时,水道会不顺畅,故“ 咽干 ”。五官均归少阳管,肝之所以开窍于目,是因为有少阳连贯到,五脏开窍于上亦然,肝胆相表里,故“ 目眩 ”。 二七八、“少阳中风”,双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灵枢·决气第三十》:“人有精、气、津、液、血、脉。”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鸣。“两神相博,是谓精。”阴阳互相制约协调时产生精,故阴阳协调产生精,精脱了耳暴聋,完全听不到。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是谓气。”五谷杂粮产生的气进入上焦滋润肺,即食物入小肠消化后,糟粕入大肠,残渣里的水在大肠气化后入肺,成为肺气的来源。 腠理汗出,是谓津。津很足时,新的津不断替换旧的津,流汗是调津的动作,人一定要流汗。 五谷入气海,是谓液。再从气海跑到骨髓、关节里去,关节便能活动,增益脑髓。 “中焦受气化生为赤”,是谓血,脉以规范营气。过热过寒均会导致血管破裂。西药会把血管里的水排掉,吃阿司匹林的人手一碰就有乌青,毛细血管破了,那如果以后脑里的血管也一碰就破,那就危险了,所以还是慎服、少服、最好不服。 “ 双耳无所闻 ”,代表精脱了,要把阴阳补回去。调和阴阳第一方是桂枝汤,当然可以用,但可能力量不足,可以加些龙骨牡蛎等。“目赤,胸中满” ,加上耳聋,代表病既不在里也不在表,而在半表半里,不可吐、下。上焦实用吐,下焦实用下,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和解。 若不该吐、下而“ 吐、下则悸而惊 ”,心是君主之官,心中要有津液,阳才能潜,心神才能守住。吐、下必伤津液,心神不藏,容易受到惊吓,还会动悸,心下悸用桂枝甘草汤,脐下悸用苓桂甘枣汤,为什么用桂枝?桂枝能把心阳壮起来。 临床上小孩子遗尿、梦遗,为精脱,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先用桂枝汤调和阴阳,精自然回头,再用龙骨牡蛎敛阳镇惊。 二七九、“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 伤寒,脉应浮而紧,弦脉代表进入少阳,即使有头痛发热都不要去发汗,一发汗肠胃津液失,大便堵到,则谵语。 光头痛发热不能立马开发汗药,若无法脉诊时,可问有无恶寒、体重、肌肉酸痛等太阳兼证,少阳病一般兼有往来寒热、恶心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