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解热镇痛药临床药学论文

发布时间:

临床药学论文解热镇痛药

☆ ☆☆☆考点1: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SAIDS)不同,故 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及其他有机酸类4类。按对环加氧酶的选择性,可分为 非选择性环加氧酶抑制药和选择性诱导型环加氧酶抑制药。它们具有下述3项共同作用: 1.解热作用 NSAIDS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正常者体温几无影响。这和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后者可使体温降到正常以下。 正常体温的恒定有赖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的调节。当人体受到病原体及其毒素侵袭后,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原。但内 热原并非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使中枢合成与释放PG增多。PG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提高到37℃以上,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体温 升高。NSAIDS对内热原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但对直接注射PG引起的发热无效。因此认为它们是通过抑制中枢PG的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所以, NSAIDS只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发热是某些疾病的一个共同病理现象,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而且热型也是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所以对一般的发热无需急于用药。但体温过高且持 久发热,可消耗体力和精力,引起头痛、全身不适、失眠,甚至谵妄、昏迷,小儿高热易致惊厥,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应及时应用解热药,但必须同时对因治 疗。 2.镇痛作用 NSAIDS仅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只适用于轻中度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和痛经等。对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一般不产生欣快感和药物依赖,亦不抑制呼吸,故临床广泛使用。 本类药物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但也不排除部分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的可能性。组织炎症或损伤时,局部可产生和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如 缓激肽、PG和组胺等。缓激肽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PG除其本身有致痛作用外,还能提高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因此,在炎症过程 中,PG的释放对炎性疼痛起到了放大作用。由于解热镇痛抗炎药只能抑制PG的合成,因此只能缓解致痛物质引起的持续性钝痛(多为炎性疼痛),对直接刺激感 觉神经末梢引起的锐痛无效。 3.抗炎作用 除苯胺类外,大多数NSAIDS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的疗效,但只是对症治疗,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的发 展及并发症的发生。PG和缓激肽不仅是致痛物质,也是很强的致炎物质。极微量PGE2,皮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均能引起炎症反应。炎症组织中也含有大量的 PG.而且PG与缓激肽等物质还有协同作用。NSAIDS通过抑制PG合成而缓解炎症。 作用机制:NSAIDS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机制在于抑制合成前列腺素所必需的环加氧酶(COX),干扰PG合成。COX有两种同工酶—— COX-1和COX-2.前者为结构型,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参与胃黏膜血流、胃黏液分泌的调节,保护胃肠功能,参与血 管舒缩、血小板聚集及肾功能等的调节。后者为诱导型,由各种损伤性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诱导其产生,进而增加PCs合成。当下丘脑PGE2增加时,使体温 调定点升高,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使体温上升。PGE2和PGF2α有轻度而持久的致痛作用,也使痛觉感受器增敏。NSAIDS对COX-2的抑制作用为 其治疗作用的基础,而对COX-1的抑制作用则成为其不良反应的原因。因而,药物对两型COX的选择性即成为对药物评价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 ☆☆☆☆考点2: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药动学】 阿司匹林口服后,小部分在胃、大部分在小肠吸收,在吸收过程中和吸收后,可被胃黏膜、血浆、红细胞及肝中的酯酶迅速水解成水杨酸, 因此血浆中阿司匹林的浓度低,血浆t1/2短(约15min)。主要以水杨酸盐形式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也可进入关节腔及脑脊液,并可通过胎盘。肝对水杨 酸的代谢能力有限。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1g以下)时,其代谢按一级动力学进行,水杨酸血浆t1/2约2~3h;但当阿司匹林量大于1g时,水杨酸的代谢 从一级动力学转变为零级动力学进行,水杨酸血浆t1/2延长为15~30h,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80%~90%.主要在肝代谢,从尿排泄,尿液 pH可明显影响水杨酸盐的排泄,碱性尿可促其排出。 【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用于缓解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和感冒发热等。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于24~48h内退热,关节红肿、疼痛缓解,血沉下降,全身症状改善。 2.抑制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聚集有关。血栓素A2(TXA2)是强大的血小板释放ADP和血小板聚集的诱导剂,而前列环素(PGI2)则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是TXA2的生理拮抗剂。血小板内存在COX-1和TXA2合成酶,能催化花生四烯酸形成PGH2,进而形成TXA2.血管内膜亦存在 COX-1以及PGI2合成酶,亦能催化花生四烯酸形成PGH2,进而形成PGI2.阿司匹林能不可逆地抑制COX-1活性,干扰PGH2的生物合成,进 而使血小板TXA2和血管内膜PGI2生成分别减少。由于血小板中的COX-1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远高于血管内皮细胞中COX-1,所以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主要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减少TXA2的生成,而大剂量阿司匹林()亦可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环加氧酶,减少PGI2合成,降低或抵消小 剂量阿司匹林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因此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宜用小剂量(每日口服40~80mg)。 【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用于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以及感冒发热等。 2.抗炎抗风湿。用于控制急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故也可用于鉴别诊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亦可迅速镇痛,消除关节炎症,减轻关节损伤,目前仍是首选药。但用于抗风湿痛时的剂量较大,需用至耐受剂量(成人一般为每日3~5g,分4次于饭后服)。 3.防止血栓形成。小剂量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冠心病、心肌梗死、偏头痛、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不良反应】 小剂量或短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少,长期大量应用治疗风湿病则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1.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胃肠黏膜存在COX-1,催化PGs形成,后者对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阿司匹林抑制COX-1,干扰PGs(主要为 PGE2)合成,刺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胃灼痛,甚至诱发或加重溃疡和出血。大剂量时可刺激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引起恶心和呕吐,并可损伤胃黏膜,呈 无痛性出血(每天失血3~8ml)。饭后服药,服用抗酸药或服用肠溶片,或与PGE2同服可减轻或避免胃肠反应。 2.凝血障碍。一般治疗量即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延长出血的时间。长期或大剂量(5g/日以上)还可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造成出 血。可用维生素K预防。严重肝功能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和血友病患者禁用本品。长期应用本品者手术前1周应停用。 3.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少数患者服用本品或其他NSAIDS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性哮 喘",它不是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过敏反应,其发生原因是由于本品抑制了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加氧酶途径,PG合成受阻,对脂氧酶无抑制作用,可 造成脂氧酶代谢产物白三烯等增多,导致支气管痉挛引发哮喘。β受体激动药对阿司匹林哮喘无明显疗效。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阿司匹林。 4.水杨酸反应。本品剂量过大可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减退等中毒症状,称为水杨酸反应,是水杨酸类中毒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谵 妄、高热、大量出汗、脱水、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应立即停药,静脉滴入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加速水杨酸盐排泄。 5.瑞夷(Reye)综合征。极少数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年应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合并脑病,严重者可致死。10岁左右儿童,患流感或水痘者忌用本品。 【药动学】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易吸收,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为30~60min,t1/2为75~180min.可分布到全身组织,主要经肝脏代谢,形成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物形式从尿排出。 【药理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镇痛作用缓和持久,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但抗炎、抗风湿作用很弱,仅在超过镇痛剂量时才有一定抗炎作用,其原 因未明,有人认为炎症区域高浓度的过氧化物削弱了其抑制COX的作用。近年有报道认为,这可能与对乙酰氨基酚对中枢COX的抑制作用选择性相对较高有关。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解热镇痛。因无明显胃肠刺激,适合于不宜使用阿司匹林的头痛、发热病人。 【不良反应】 治疗量不良反应较少,可引起恶心、呕吐。偶见皮肤黏膜过敏反应。过量(成人10~15g)可致急性中毒性肝坏死,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长期使用极少数人可致肾毒性,如肾*坏死和慢性间质性肾炎等。长期反复应用可致药物依赖。 【禁忌证】 3岁以下儿童及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者应慎用。 ☆ ☆☆☆考点4:吡唑酮类 本类药物包括保泰松(布他酮)、羟基保泰松。 【药动学】 保泰松口服吸收迅速,98%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t1/2长达50~65h.保泰松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泄。 【药理作用】 本类药物的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而解热镇痛作用较弱。较大剂量也可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盐的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 【临床应用】 由于不良反应较多,发生率高,临床仅次选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急性痛风症。 【不良反应】 有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水钠潴留、过敏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干扰甲状腺功能等。 ☆ ☆☆☆☆考点5:吲哚美辛(消炎痛)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3h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左右。主要经肝脏代谢,代谢物从尿、胆汁和粪便排泄,血浆t1/2通常为2~3h. 【药理作用】 本品为强效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因此有强大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其作用为阿司匹林的20~30倍。 【临床应用】 因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重,故不作为日常的解热镇痛药应用。临床可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及癌性疼痛,也可用于滑囊炎、腱鞘炎及关节囊炎等。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达30%~50%,约20%患者不能耐受,必须停药。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加重或诱发溃疡,甚至出 血。宜饭后服用。前额痛、眩晕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频率高,如持续头痛应停药。偶见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等。少数人可引起 皮疹、哮喘。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性。 【禁忌证】 溃疡病、震颤麻痹、精神病、癫痫、支气管哮喘、肾功能不良及孕妇禁用。儿童慎用。 灭酸类药物有甲芬那酸、氯芬那酸(氯灭酸)和双氯芬酸等,作用、用途、不良反应与吲哚美辛相似。其中双氯芬酸抗炎作用。 ☆☆☆考点6:布洛芬(芬必得,芬尼康,雅维)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1~2h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9%,可缓慢地进入滑腔膜,并在此保持高浓度。99%以代谢物形式自尿排出。血浆t1/2约为2h. 【药理作用】 是有效的PG合成酶抑制剂,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其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比阿司匹林、保泰松或对乙酰氨基酸强。 【临床应用】 用于扭伤、劳损、下腰疼痛、肩周炎、滑囊炎、肌腱及腱鞘炎,以及牙痛和术后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病。 【不良反应】 偶见视力模糊及中毒性弱视,出现时应立即停药。长期大量服用亦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禁忌证】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慎用。 ☆ 考点7:尼美舒利(美舒宁) 【药动学】 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9%,t1/2为2~3h.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抑制COX-2的作用,因而其抗炎作用强而副作用较小。尼美舒利在体内的抗炎作用是消炎痛的3倍,但在体外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仅为消炎痛的1/5.由于尼美舒利对前列腺素的抑制较弱,它的消化道副作用较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小。 【临床应用】 用于多种需要抗炎治疗的疾病。具有消炎、镇痛、解热的功效,如骨关节炎、关节外风湿病,手术和急性创伤的疼痛和炎症,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引起的疼痛和发烧、痛经。 【不良反应】 耐受性良好。烧心、恶心和胃痛偶有发生,但为短暂和轻微,很少需要中断治疗,罕见的病例有过敏性皮疹、眩晕的报道。 【禁忌证】 此药与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炎抗炎药有交叉反应,因此对这些药过敏病人慎用,不主张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

统计指出,国人年花近20亿元购买感冒成药,1年要吃掉6千8百多万颗感冒胶囊(锭),但真的有用吗?根据考科蓝实证文献研究发现,解热镇痛药并不能让感冒快速复原,甚至也不能改善咳嗽与流鼻水。

解热镇痛药无法让感冒快好

由台北医学大学主导的考科蓝台湾研究中心所主办的实证征文比赛中,这一篇研究名为「使用解热镇痛药会使感冒快点好吗?」被评为金奖的题目。研究发现,解热镇痛药虽然可以改善头痛、耳朵痛、肌肉与关节疼痛等疼痛症状,却对呼吸道症状一点效果也没有,如果你的感冒症状属于咳嗽、鼻塞与流鼻水,等于白吃了,且解热镇痛药也不能缩短一般感冒的病程,没办法让感冒快快好。

此篇研究是由林口长庚医院药剂部临床药学科药剂师游佳玲,以及主任陈琦华共同撰文发表。研究采文献回顾,综合9个全球性临床试验共1069位的受试者,受测者包含美、日等多国,比较37个项目,包括彼此直接比较,以及与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的随机对照研究,结论打破大多数人对于感冒治疗的传统认知。

至于在吃药的副作用方面,有些研究指出,使用解热镇痛药后会出现胃肠不适、皮疹与水肿等情形,但研究人员强调,这些并没有统计上的差异。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英文别名:Acenterine、Acetard、Acetophen、Acetylsalicylic Acid、Acidum Acetylsalicylicum、Adiro、Albyl、Aluprin、Asadrine、Aspirinetas、Bayaspirina、 Bi-Prin、Codral Junior、Ecotri、Ecotrin、Elsprin、Empirin、Enteretas、Novosprin、Rhonal、 Salitison、Salicylic Acid Acetate等■拉丁名称:Aspirin■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分子结构式为:C9H8O4■分子相对质量:■阿司匹林简介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 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尔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e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事实是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适用病症】本药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 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因治疗。■消炎、抗风湿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 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此外,本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儿科适用。【用法用量】注意:应与食物同服或用水冲服,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成人常用量口服。①解热、镇痛,一次—,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②抗风湿,一日3—5g(急性风湿热可用到7~8g),分 4次口服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尚无明确用量,多数主张应用小剂量,如50—150mg,每24小时 1次④治疗胆道蛔虫病,一次1g,一日2—3次,连用2—3日;阵发性绞疼停止 24小时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小儿常用量口服。①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平方米,分4~6次口服,或每次按体重5—10mg/kg,或每次每岁60mg,必要时4~6小时1次②抗风湿,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如1—2周未获疗效,可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130mg/kg。③小儿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开始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热退2—3天后改为每日30mg/kg,分 2—4次服,连服2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每日5—10mg/kg,1次顿服。④预防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塞:次,一日1次;预防暂时性脑缺血,每次,一日2次。⑤治疗胆道蛔虫:每次1g,一日2-3次,连服2-3日。⑥治疗X线照射或放疗引起的腹泻,每次服,一日4次。 (6)治足癣,先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涤,然后本品粉末撒布患处,一般2-4次可愈。水杨酸类早晨给药达峰时间长,半衰期长,晚间相反。合理给药应早晨用量略增加。晚间加服一次。■部分疾病患者的用法及最佳用量①在预防瓣脑性心脏病发生全身性动脉栓塞方面,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但与双嘧达莫合用,可加强小剂量双嘧达莫的效果。②避免和糖皮质激素合用;避免与香豆素类抗凝药、降血糖药氨甲蝶呤、巴比妥类、苯胺类等合用。③饭后服。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和溶栓治疗学会(ACCP)的循证指南指出,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管性死亡,患者应根据病情,使用最佳剂量。大量的临床试验显示,对大部分病人来说,包括慢性稳定性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75mg/日可有效降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这一剂量也可降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欧洲一项脑卒中预防研究显示,既往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病史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25mg,每日2 次,即50mg/日可降低脑卒中或死亡的危险。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即使服用比表中剂量更高的阿司匹林,疗效不会进一步增加,但副作用的发生却大大增加。因此在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中,患者应该使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亦即长期应用50—160mg/日,以达到最大疗效,而毒副作用则减至最小,这才是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不良反应】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但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是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则较易出现副作用。血浓度愈高,副作用愈明显。◆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3—9%)。◆较少见或很少见的有(发生率<3%);①胃肠道出血或溃疡,表现为血性或柏油样便,胃部剧痛或呕吐血性或咖啡样物,多见于大剂量服药患者;据报道每天服用 4—6g者有 70%每天出血 3—10ml,有溃疡形成者出血量可更多,并可引起失血性贫血;服用肠溶片剂很少有胃肠刺激反应;②支气管痉挛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短促、呼吸困难或哮喘、胸闷;③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④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 250μ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具体分类◆过敏反应特异体质者服用此药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其发生率约为20%,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可伴有荨麻疹或喉头水肿,用皮质激素有效。这种现象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这些人对阿司匹林具有特异的药理反应。◆胃黏膜损伤阿司匹林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及溃疡等。多数患者服中等剂量阿司匹林数天,即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长期服用本药者溃疡病发率高。笔者曾遇1例患者因高热口服阿司匹林次,每日2次,3日后呕血500ml。除药物的酸性直接致胃黏膜损伤外,注射用药亦可发生。阿司匹林能透过胃黏膜上皮脂蛋白膜层,破坏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于是胃酸就可逆地弥散到组织中损伤细胞,致毛细血管破损而出血。近来发现前列腺素对于维护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已证明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上皮脱落增加并超过更新速度,加重溃疡的程度,使胃黏液减少。为此,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肝损害阿司匹林所致的肝损害,在国内报道较少,有资料表明:当血清阿司匹林浓度下降后,转氨酶也恢复正常。药物引起肝损害可能与肝细胞中毒或过敏反应有关。◆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阿司匹林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作用,未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脏合成,能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和减少凝栓质A2的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使其不易放出凝血因子,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为此,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者,在临床上有出血倾向或者近期有脑出血病史者不宜服用本药。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在早产儿中常出现脑损害如脑出血等,因此,孕妇在分娩前2~3个月应停用本品。阿司匹林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碍。笔者曾见1例服用本品引起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患者,服用本品4h 后全身发痒,7h后鼻衄、牙龈出血不止,伴全身紫癜,骨髓象示红细胞系明显受抑,经对症治疗,10天后骨髓象恢复正常。阿司匹林偶可引起溶血。◆肾损害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长期大量服用本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神经精神症状用抗风湿剂量时,在治疗开始的3~4天,有时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禁用慎用】■综括12岁以下儿童可能引起雷耶氏综合症,高尿酸血症,长期使用可引起肝损害。妊娠期妇女避免使用。饮酒者服用治疗量阿司匹林,会引起自发性前房出血,所以创伤性前房出血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剖腹产或流产患者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溶血恶化;新生儿、幼儿和老年人似对阿司匹林影响出血特别敏感。治疗剂量能使2岁以下儿童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发热、过度换气及大脑症状。■交叉过敏反应。对本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过敏。但是对本品过敏者不一定对非乙酰化的水杨酸类药过敏。■本品易于通过胎盘。动物试验在前 3个月应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头颅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和骨骼的发育不全。在人类也有报道应用本品后发生胎儿缺陷者。此外在妊娠后期3个月长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长,有增加过期产综合征及产前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最后 2周应用,可增加胎儿出血或新生儿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晚期长期用药也有可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早期闭锁,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曾有在妊娠晚期过量应用或滥用增加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可能由于动脉导管闭锁、产前出血或体重过低)的报道,但是应用一般治疗剂量尚未发现上述副作用。■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妇女口服 650mg,5—8小时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达173—483μg/ml,故长期大剂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老年患者服用本品易出现毒性反应。■小儿患者,尤其是有发热及脱水者,易出现毒性反应。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儿应用本品,可能与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有关,中国尚不多见。■下列情况应禁用:①有出血症状的溃疡病或其他活动性出血时;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②溃疡病或腐蚀性胃炎;③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本品偶见引起溶血性贫血);④痛风(本品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⑤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⑥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⑦肾功能衰竭时可有加重肾脏毒性的危险。■下列情况时应慎用:①有哮喘及其他过敏性反应时【注意事项】■服药说明◆扁桃体摘除或口腔手术后7日内应整片吞服,以免嚼碎后接触伤口,引起损伤◆外科手术病人,应在术前 5天停用。以免引起凝血障碍◆用于治疗关节炎时,剂量应逐渐增加,直到症状缓解,达有效血药浓度(其时可出现轻度毒性反应如耳鸣、头痛等,在小儿、老年人或耳聋患者中,这些症状不是可靠指标)后开始减量;但用量的调整不宜频繁,一般不超过每周一次,当然如出现了副作用还应迅速减量;水杨酸类药血药浓度达稳态一般需要7天◆有脱水的患者(尤其是小儿)应减少剂量。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及血清水杨酸含量测定■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同用时疗效并不加强,而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溃疡和出血)增加;此外,由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强,还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本品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的可能。◆与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时,可有加重凝血障碍,引起出血的危险。◆与抗凝药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与尿碱化药尿碱化药(碳酸氢钠等)、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但当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而停用碱性药物,又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但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不仅能使血药浓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入脑组织中的量增多,从而增加毒性反应。◆与尿酸化药尿酸化药可减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药浓度升高。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本品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与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同用时为了维持本品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应增加本品的剂量。本品与激素长期同用,尤其是大量应用时,当激素减量或停药时可出现水杨酸反应(salicylism),甚至有增加胃肠溃疡和出血的危险。◆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与大量本品同用而加强、加速。◆与甲氨蝶呤与甲氨蝶呤(MTX)同用时,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的结合,减少其从肾脏的排泄,使血浓度升高而毒性反应增加。◆与丙磺舒或磺吡酮丙磺舒或磺吡酮(sulfinpyrazone)的排尿酸作用,可因同时应用本品而降低;当水杨酸盐的血药浓度>50μg/ml时降低即明显,>100—150μg/ml时更甚。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杨酸盐自肾脏的清除率,从而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它与其他非激素类消炎药或糖激素类合用,有加强对胃的刺激作用。激素有一些降低水杨酸浓度的作用,二者合用后如停用激素,则血中水杨酸浓度升高而中毒。它有加强甲氨蝶呤、磺胺及丙戊酸的作用。它降低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用碳酸酐酶抑制剂治疗青光眼时,阿司匹林可促使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乙醇可加强阿司匹林所致的出血时间延长及胃出血。它不能与抗凝药物合用。【药物药理】■药物效力动力学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②消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④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此作用为不可逆性。■药物代谢动力学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与溶解度、胃肠道pH有关。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肠溶片剂吸收慢。本品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脑脊液中。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 65~90%。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良及妊娠时给合率也低。半衰期为15~20小钟; 水杨酸盐的半衰期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 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 大剂量时可达20小时以上, 反复用药时可达5~18小时。一次口服阿司匹林后,在乳汁中的水杨酸盐半衰期为~小时。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结合物, 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药后1~2 小时达血药峰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μg/ml; 抗内湿、消炎时为150~300μg/ml。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及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时可长达7天。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药物主要代谢途经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本品大部分以结合的代谢物、小部分以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量增多。个体间可有很大的差别。尿的pH对排泄速度有影响, 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药物毒理】阿司匹林为一复方解热镇痛药。其中阿司匹林和非那西丁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能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的正常反应性而起退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还通过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等的合成起镇痛、抗炎和抗风湿作用,阿司匹林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咖啡因为中枢神经兴奋药,能兴奋大脑皮层,提高对外界的感应性,并有收缩脑血管,加强前两药缓解头痛的效果。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大鼠经口LD50为1500mg/kg;小鼠经口LD50为1100mg/kg。【相关事件】■美国宣称“阿司匹林”可致命退热净导致肝脏损伤,而阿司匹林和另一种叫做其他非甾体消炎药(NSAIDs)产品则有可能导致胃出血。虽然这些情况只会发生在一小部分人群身上,但一旦发生都是致命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再次发出郑重警告,在药物外包装的显著位置应标注相关提示,希望借此减少因此出现的不良药物反应。■购买止痛片应遵医嘱在美国,每年都有数千万人不通过医生而自己直接购买止痛片,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按照说明书服用止痛片不会产生危险。但让专家担忧的是,使用这些药品的患者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属于滥用药物,而且没有意识到药物与其他物品混合时所可能产生的危险。一个被广泛使用的例子是,此前研究证明,每年有16500例死亡与服用其他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有关。60岁以上的人服用NSAIDs导致胃出血的可能性很高。所以,FDA一直以来都要求在药物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注相关提示,以此提醒患者注意。【同名电影】■基本信息出品/制片:梅婷领衔主演:梅婷主 演:潘石屹 宋宁 曹俊 李娟友情客串:秦海璐、陶虹编 剧:鄢泼、傅乙轩导 演:鄢泼摄 影:许斌录 音:董旭作 曲:刘思军出 品:北京盛世风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剧情简介:文静(梅婷饰)是个娱乐记者,在采访了一位歌手的后,内心的波澜把自己再次带回往事回忆当中。在文静看来,每一份爱情都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她的第一段爱情还没有开始,就莫名其妙的结束了,而这份爱情符号却是那张没有赴约的纸条。而第二个男友,符号是一种名叫 “高乐”的低档凉烟,她称他高乐。文静和他同甘共苦地抽了一年高乐烟后,高乐前女友写了封遗书后自杀未遂,在前女友和文静之间,高乐决定选择前女友。后来文静进了杂志社,加入娱乐记者的大军,除了热爱电影,她开始发现这个行业很适合自己。不久,文静遇到了自己的第三个男朋友小白(宋宁饰),小白十分干净清秀,总是穿着白衬衫,他还有个特殊习惯――喜欢用有着消毒药水味道的药皂,为此他身上总隐隐约约带着一股药皂味儿,这股特殊的味道成了小白留在文静记忆中最深刻的符号。在著名的诺查丹马斯预言中的世界末日的那天,文静和小白相约一起等待传说中的大毁灭。喝掉若干瓶啤酒后,有些醉意小白颓丧地告诉文静他觉得自己就像苍蝇一头撞在玻璃上――有光明,没前途。文静这才惊觉,小白内心的疼痛。世界没有灭亡,可爱情却不能永恒。文静决定让小白出国。小白走后,文静搬了家,换了电话和工作。文静始终没有告诉小白自己其实是多么爱他在一次聚会的餐馆里,文静遇到年届中年,在一家美国投资公司做基金总监的李文卿(潘石屹饰),离婚后,李文卿在爱情中迷茫,那天文静给了李文卿一片可以镇痛的阿司匹林。接下来,在李文卿的强烈攻势下,两个人开始有了关于爱的交集,相互关爱的依恋,让文静开始渐渐找到爱的安逸。直到那一刻,文静最终在成为美国中产的老婆和继续等待爱情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解热镇痛药临床药学论文

统计指出,国人年花近20亿元购买感冒成药,1年要吃掉6千8百多万颗感冒胶囊(锭),但真的有用吗?根据考科蓝实证文献研究发现,解热镇痛药并不能让感冒快速复原,甚至也不能改善咳嗽与流鼻水。

解热镇痛药无法让感冒快好

由台北医学大学主导的考科蓝台湾研究中心所主办的实证征文比赛中,这一篇研究名为「使用解热镇痛药会使感冒快点好吗?」被评为金奖的题目。研究发现,解热镇痛药虽然可以改善头痛、耳朵痛、肌肉与关节疼痛等疼痛症状,却对呼吸道症状一点效果也没有,如果你的感冒症状属于咳嗽、鼻塞与流鼻水,等于白吃了,且解热镇痛药也不能缩短一般感冒的病程,没办法让感冒快快好。

此篇研究是由林口长庚医院药剂部临床药学科药剂师游佳玲,以及主任陈琦华共同撰文发表。研究采文献回顾,综合9个全球性临床试验共1069位的受试者,受测者包含美、日等多国,比较37个项目,包括彼此直接比较,以及与安慰剂作为对照组的随机对照研究,结论打破大多数人对于感冒治疗的传统认知。

至于在吃药的副作用方面,有些研究指出,使用解热镇痛药后会出现胃肠不适、皮疹与水肿等情形,但研究人员强调,这些并没有统计上的差异。

药学专业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就要求学生要为学好专业课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大专 毕业 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并结合问题所在探讨合理用药的有效 措施 。 方法 我院自2009年7月起,对儿科用药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管制。研究从我院儿科科室2009年7月~2010年2月(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后)收治的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并选取2009年1月~6月(未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前)收治6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通过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对比。结果经研究,从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合理应用药物,对保障药物治疗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儿科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治疗效果

由于 儿童 年纪过小,生理上多方面功能均与成人有明显出入,如内分泌、神经、肝、肾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儿童在防御外界疾病方面的能力较弱,染病概率也较大[1]。此外,因为小儿肾功能仍未完全发育,因此在对于药物的代谢能力以及排泄能力较弱,所以在治疗儿科疾病时,若临床医师未指导儿童合理用药,极易引起药物副作用、药源性疾病等。研究通过分析实行用药控制前后的儿科用药情况,从而掌握儿科的用药特征,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①观察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7月~2010年2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儿与27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为(±)岁;②对照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1月~6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儿与30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岁;经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比较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的差异情况,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观察组所采用的的用药合理性管理方法。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在用药后,观察患儿有无呕吐、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无肝功能不全的症状;有无咳嗽、鼻塞等呼吸系统症状;有无皮疹、泌尿系统受损、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良症状。

统计学方法采用t或χ2检验两组数据,以百分比表示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若(P<)则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两组患儿在用药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症状,如皮疹、泌尿系统受损、咳嗽、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异常以及呕吐、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见表1。

由表1可看出,观察组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上药物的滥用情况依旧大量存在。因为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患儿的机体生长发育不完善,对药物具有远远高于成人的敏感性,其药物依从性也相对较差,不稳定、不规律用药的情况突出,在临床的治疗方面,临床医生常常选择几类药物联合应用,这样就使药物在应用的过程中泛滥存在。滥用药物对于患者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而药物间协同作用效率被降低。许多药物经由肝肾代谢之后排出,而药物滥用则会大大增加药品对肝肾脏器的功能损害。

儿科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未正确掌握用药剂量:儿科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剂量时,仅依据自身临床诊断 经验 进行判断,此为引起用药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2]。小儿的胃酸浓度通常较低,加上胃部排空的时间比较长,使肠蠕动缺乏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药物吸收方面较为容易。若临床医师未注意到小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易引起泌尿系统受损的情况。②滥用药物:相比起成人,儿童生理上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相应的对于服用药物的顺从性也较差,常有用药不稳定的情况,而临床治疗中,多种药物共同使用的情况较为多见,普遍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

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的滥用。此类情况不仅会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还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③忽视了药物剂型:贴剂、注射液、栓剂、喷雾剂、颗粒冲剂、口服液、分散片、控释片、缓释片等均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药物剂型。其中,部分剂型若分散使用则会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如缓释片等。

儿科临床用药分析

在临床用药不断进步的环境下,具有耳毒性、发育毒性等毒性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也降低了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近几年,有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抗生素可分为3类[3]:①时间依赖类;②浓度依赖类;③时间依赖+浓度依赖类;对于儿科用药而言,此种分类方法对改变用药的间隔时间、疗效、毒性等起到了直接影响,成为临床上无法忽视的问题。抗生素的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属于抗生素在浓度依赖、时间依赖等方面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抗生素的后效应是指细菌接触了抗生素后,抗生素中的血清浓度的降低值虽然低于抑菌最低浓度或是消失,但药物对于微生物仍可维持短时间的抑制效果。对于革兰阳性细菌而言,临床上的抗菌药物通常均具备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但是多种抗菌药物中,以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类抗生素的PAE较为可靠。浓度依赖类抗菌药物的效果由血药峰浓度值所决定,药物持续时间对于药效的影响不明显。然而,在儿童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现阶段儿科用药中采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情况较为少见。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药物峰浓度对于药效的影响不大,儿科临床上多是通过控制用药的间隔时间以及剂量确保用药合理性。

用药管理措施

从2009年7月起,我院从三个方面入手,严格管制儿科的用药情况:①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时,若仅使用一种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则不采取联用其他药物的做法,尤其是抗生素方面,需准确掌握患儿的适应证,若患儿受染情况处于可控制状态,可通过培养细菌后,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在治疗时尽可能使用毒性较低与窄谱的药物;②剂型选择。原则上,可通过口服给药进行治疗则尽量避免采用注射治疗。积极研制口感较好的药物,以降低患儿对药物的排斥性。尽量给予患儿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从而通过缩短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频率,增强患儿对口服药物的依从性;③剂量选择。进行用药治疗前,应指导患儿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从而掌握患儿的机体情况,确保用药方面的合理性。

4结论

随着临床用药的管理强度增加,临床上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已经有效降低。研究表明,抗生素的分类对于患儿用药的效率产生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医生要认真选择用药。而抗生素的后效应则与药品浓度密切相关。而浓度依赖性药物的使用会产生较多的并发症,而时间依赖型药物如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临床作用则主要取决于血与药物浓度在组织中高于MIC的时间,药物峰浓度不会对此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常常遵循着"缩短给药时间,减小给药剂量"的原则对患儿进行用药。

参考文献:

[1]姚冰,潘洁,王远光,等.儿科用药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41-44.

[2]张法.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合理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8):179-180.

[3]王爱英,窦传斌.加强合理用药规范儿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 教育 ,2010,8(5):147-148.

中医处方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 总结 中医处方用药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探讨怎样从根本上保证中医处方用药做到科学、安全、有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中医处方1000张,从中药的品种来源及其药效成分、药理作用或临床疗效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危害。结果:存在超量用药、药味偏多、同类药合用、脚注遗漏、别名滥用及名称书写混乱。结论: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临床医师与药房两个方面的协作配合。

【关键词】中医处方用药;中药品种

中医处方是临床医师为患者治疗或预防疾病而开给药房配方用药的重要书面文件,既是给中药调剂人员的书面通知,又是中药调剂工作的依据,也是计价、统计的凭证,且有法律意义。处方用药的科学正确与否,事关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笔者从药剂专业毕业后曾从事中药配方工作7年,从历年的调剂工作中发现中医处方用药存在某些较突出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1999年-2006年中医处方1000张,存在问题的处方有32张,不合格处方率达。其中有些处方同时有多处问题存在,特挑选有代表性的处方分析如下。

1.超量用药

超量用药是目前中医处方十分普遍的现象,指处方中药味的量明显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的常用量。从本质上讲,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有效化学成分(药效成分)。中医在诊治中按辨证论治的原则为患者所开具的处方,不仅其药物组成,而且各药味的用量大小都直接与药效成分的发挥相关。但不是量越大越好,如细辛的使用自古有“不过钱”之说,即临床用量超过3g时,有使用不安全问题,现已证实其地上部分含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故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细辛药用部位为根,删除了含毒性成分的地上部分。而在临床的处方中,却用到了20g,马兜铃酸虽中毒缓慢,但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衰竭、尿毒症而死亡。

不少中医药人员认为,当前中药存在炮制不规范、人工栽培养殖品增多等问题,引起质量下滑,只有增加用药量才能保证药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首先,随着中药材生产及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不断加强,中药质量在不断提高[1]。况且中医常用的很多大量品种,数百年或更长时间以来就使用人工栽培品,不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

2.药味偏多

处方药味偏多,即每剂药方由近20味药甚至更多的药味组成,在抽查的处方中发现,由于药味偏多,处方平均用药剂量均高达约200g/剂甚至以上[2],最重有达457g/剂。用药味数偏多使“君、臣、佐、使”的规律难以体现,不仅影响到中药疗效发挥,而且在煎药时由于众多化学成分的干扰或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利的化学变化,导致中药的不良反应,同时也是对药材资源的一种浪费。

3.同类药的合用问题

这里的同类药合用是指中医常将两种药性与疗效特别相近的药味相互 配对 使用或相须为用,目的是增加疗效。如合用“二芽”(麦芽、谷芽)以提高消食健胃作用,并用“乳、没”(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止痛生肌作用。但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如川乌与草乌,因二者均主含乌头碱(aconitine)等多种毒性脂型生物碱成分,《中国药典》本身规定其内服时均应先煎或久煎(以降低毒性),如在不减小用量的情况下合用,极可能使毒性成分含量超过药用安全范围。故笔者认为毒性成分相同的药味不可盲目合用。

4.脚注遗漏

这是一个常见而又议论较多的问题。中医处方的“脚注”是指在处方药名前、后注示说明性术语,用以对该药味的来源或产地、规格、炮制加工、煎法用法等情况作出说明。目的是保障用药准确、用药质量及服用后的疗效与安全。一是说明药材的来源或产地,如川贝母、北山楂、怀地黄、川黄柏等,二是控制饮片的特殊质量,如黄芩开“条芩”或“子芩”(指黄芩中较嫩的根)时,则所含药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等的量比老根“枯芩”中为高,三是指明炮制要求,如生首乌与制首乌,生用治疗肠燥便秘、降血脂,制用补肝肾、填精血、乌发强筋骨;四是说明特殊煎法服法,如矿石、贝壳、甲壳类药味须注明“先煎”,以便使难煎出的药效成分充分溶出,大黄、番泻叶及含芳香性挥发油类成分的药味应标明“后下”,以免久煎降低疗效或使挥发性有效成分散失。此外,还有另煎、包煎、冲服、烊化等等特殊要求,均有利于患者服用或疗效发挥。

二、讨论与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处方用药是一项十分严谨的技术工作,事关防病治病安全有效的大事,不仅要求书写认真、细致规范,还要求临床医师彻底弄清每一处方药味的品种规格、炮制加工、药效成分、理化性质、毒副作用,以及正名与别名等方面的异同。处方用药涉及到医与药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师辨证论证、理法方药完全正确的前提下,还要求药房配方时做到准确无误,药房人员应该能够在用药品种来源、药材饮片的理化性质等方面对医师用药给予咨询建议及监督。此外,医院还应定期组织医药人员学习新的药物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术。这样方可从根本上保证中医处方用药的准确、科学、有效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万定荣,陈科力.近年武汉市区中药材原料与饮片质量调查与分析[J].中药材,2003,26(10):766.

[2] 姜翠敏,王洪泉,蔡玉凤.上海市部分医院中医处方用药剂量调查[J].中成药,2001,23(12):907.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英文别名:Acenterine、Acetard、Acetophen、Acetylsalicylic Acid、Acidum Acetylsalicylicum、Adiro、Albyl、Aluprin、Asadrine、Aspirinetas、Bayaspirina、 Bi-Prin、Codral Junior、Ecotri、Ecotrin、Elsprin、Empirin、Enteretas、Novosprin、Rhonal、 Salitison、Salicylic Acid Acetate等■拉丁名称:Aspirin■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分子结构式为:C9H8O4■分子相对质量:■阿司匹林简介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 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尔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e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事实是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适用病症】本药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 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因治疗。■消炎、抗风湿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 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此外,本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儿科适用。【用法用量】注意:应与食物同服或用水冲服,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成人常用量口服。①解热、镇痛,一次—,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②抗风湿,一日3—5g(急性风湿热可用到7~8g),分 4次口服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尚无明确用量,多数主张应用小剂量,如50—150mg,每24小时 1次④治疗胆道蛔虫病,一次1g,一日2—3次,连用2—3日;阵发性绞疼停止 24小时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小儿常用量口服。①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平方米,分4~6次口服,或每次按体重5—10mg/kg,或每次每岁60mg,必要时4~6小时1次②抗风湿,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如1—2周未获疗效,可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130mg/kg。③小儿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开始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热退2—3天后改为每日30mg/kg,分 2—4次服,连服2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每日5—10mg/kg,1次顿服。④预防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塞:次,一日1次;预防暂时性脑缺血,每次,一日2次。⑤治疗胆道蛔虫:每次1g,一日2-3次,连服2-3日。⑥治疗X线照射或放疗引起的腹泻,每次服,一日4次。 (6)治足癣,先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涤,然后本品粉末撒布患处,一般2-4次可愈。水杨酸类早晨给药达峰时间长,半衰期长,晚间相反。合理给药应早晨用量略增加。晚间加服一次。■部分疾病患者的用法及最佳用量①在预防瓣脑性心脏病发生全身性动脉栓塞方面,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但与双嘧达莫合用,可加强小剂量双嘧达莫的效果。②避免和糖皮质激素合用;避免与香豆素类抗凝药、降血糖药氨甲蝶呤、巴比妥类、苯胺类等合用。③饭后服。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和溶栓治疗学会(ACCP)的循证指南指出,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管性死亡,患者应根据病情,使用最佳剂量。大量的临床试验显示,对大部分病人来说,包括慢性稳定性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75mg/日可有效降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这一剂量也可降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欧洲一项脑卒中预防研究显示,既往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病史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25mg,每日2 次,即50mg/日可降低脑卒中或死亡的危险。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即使服用比表中剂量更高的阿司匹林,疗效不会进一步增加,但副作用的发生却大大增加。因此在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中,患者应该使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亦即长期应用50—160mg/日,以达到最大疗效,而毒副作用则减至最小,这才是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不良反应】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但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是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则较易出现副作用。血浓度愈高,副作用愈明显。◆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3—9%)。◆较少见或很少见的有(发生率<3%);①胃肠道出血或溃疡,表现为血性或柏油样便,胃部剧痛或呕吐血性或咖啡样物,多见于大剂量服药患者;据报道每天服用 4—6g者有 70%每天出血 3—10ml,有溃疡形成者出血量可更多,并可引起失血性贫血;服用肠溶片剂很少有胃肠刺激反应;②支气管痉挛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短促、呼吸困难或哮喘、胸闷;③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④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 250μ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具体分类◆过敏反应特异体质者服用此药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其发生率约为20%,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可伴有荨麻疹或喉头水肿,用皮质激素有效。这种现象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这些人对阿司匹林具有特异的药理反应。◆胃黏膜损伤阿司匹林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及溃疡等。多数患者服中等剂量阿司匹林数天,即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长期服用本药者溃疡病发率高。笔者曾遇1例患者因高热口服阿司匹林次,每日2次,3日后呕血500ml。除药物的酸性直接致胃黏膜损伤外,注射用药亦可发生。阿司匹林能透过胃黏膜上皮脂蛋白膜层,破坏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于是胃酸就可逆地弥散到组织中损伤细胞,致毛细血管破损而出血。近来发现前列腺素对于维护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已证明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上皮脱落增加并超过更新速度,加重溃疡的程度,使胃黏液减少。为此,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肝损害阿司匹林所致的肝损害,在国内报道较少,有资料表明:当血清阿司匹林浓度下降后,转氨酶也恢复正常。药物引起肝损害可能与肝细胞中毒或过敏反应有关。◆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阿司匹林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作用,未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脏合成,能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和减少凝栓质A2的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使其不易放出凝血因子,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为此,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者,在临床上有出血倾向或者近期有脑出血病史者不宜服用本药。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在早产儿中常出现脑损害如脑出血等,因此,孕妇在分娩前2~3个月应停用本品。阿司匹林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碍。笔者曾见1例服用本品引起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患者,服用本品4h 后全身发痒,7h后鼻衄、牙龈出血不止,伴全身紫癜,骨髓象示红细胞系明显受抑,经对症治疗,10天后骨髓象恢复正常。阿司匹林偶可引起溶血。◆肾损害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长期大量服用本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神经精神症状用抗风湿剂量时,在治疗开始的3~4天,有时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禁用慎用】■综括12岁以下儿童可能引起雷耶氏综合症,高尿酸血症,长期使用可引起肝损害。妊娠期妇女避免使用。饮酒者服用治疗量阿司匹林,会引起自发性前房出血,所以创伤性前房出血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剖腹产或流产患者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溶血恶化;新生儿、幼儿和老年人似对阿司匹林影响出血特别敏感。治疗剂量能使2岁以下儿童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发热、过度换气及大脑症状。■交叉过敏反应。对本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过敏。但是对本品过敏者不一定对非乙酰化的水杨酸类药过敏。■本品易于通过胎盘。动物试验在前 3个月应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头颅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和骨骼的发育不全。在人类也有报道应用本品后发生胎儿缺陷者。此外在妊娠后期3个月长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长,有增加过期产综合征及产前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最后 2周应用,可增加胎儿出血或新生儿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晚期长期用药也有可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早期闭锁,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曾有在妊娠晚期过量应用或滥用增加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可能由于动脉导管闭锁、产前出血或体重过低)的报道,但是应用一般治疗剂量尚未发现上述副作用。■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妇女口服 650mg,5—8小时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达173—483μg/ml,故长期大剂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老年患者服用本品易出现毒性反应。■小儿患者,尤其是有发热及脱水者,易出现毒性反应。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儿应用本品,可能与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有关,中国尚不多见。■下列情况应禁用:①有出血症状的溃疡病或其他活动性出血时;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②溃疡病或腐蚀性胃炎;③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本品偶见引起溶血性贫血);④痛风(本品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⑤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⑥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⑦肾功能衰竭时可有加重肾脏毒性的危险。■下列情况时应慎用:①有哮喘及其他过敏性反应时【注意事项】■服药说明◆扁桃体摘除或口腔手术后7日内应整片吞服,以免嚼碎后接触伤口,引起损伤◆外科手术病人,应在术前 5天停用。以免引起凝血障碍◆用于治疗关节炎时,剂量应逐渐增加,直到症状缓解,达有效血药浓度(其时可出现轻度毒性反应如耳鸣、头痛等,在小儿、老年人或耳聋患者中,这些症状不是可靠指标)后开始减量;但用量的调整不宜频繁,一般不超过每周一次,当然如出现了副作用还应迅速减量;水杨酸类药血药浓度达稳态一般需要7天◆有脱水的患者(尤其是小儿)应减少剂量。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及血清水杨酸含量测定■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同用时疗效并不加强,而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溃疡和出血)增加;此外,由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强,还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本品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的可能。◆与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时,可有加重凝血障碍,引起出血的危险。◆与抗凝药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与尿碱化药尿碱化药(碳酸氢钠等)、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但当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而停用碱性药物,又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但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不仅能使血药浓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入脑组织中的量增多,从而增加毒性反应。◆与尿酸化药尿酸化药可减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药浓度升高。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本品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与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同用时为了维持本品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应增加本品的剂量。本品与激素长期同用,尤其是大量应用时,当激素减量或停药时可出现水杨酸反应(salicylism),甚至有增加胃肠溃疡和出血的危险。◆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与大量本品同用而加强、加速。◆与甲氨蝶呤与甲氨蝶呤(MTX)同用时,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的结合,减少其从肾脏的排泄,使血浓度升高而毒性反应增加。◆与丙磺舒或磺吡酮丙磺舒或磺吡酮(sulfinpyrazone)的排尿酸作用,可因同时应用本品而降低;当水杨酸盐的血药浓度>50μg/ml时降低即明显,>100—150μg/ml时更甚。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杨酸盐自肾脏的清除率,从而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它与其他非激素类消炎药或糖激素类合用,有加强对胃的刺激作用。激素有一些降低水杨酸浓度的作用,二者合用后如停用激素,则血中水杨酸浓度升高而中毒。它有加强甲氨蝶呤、磺胺及丙戊酸的作用。它降低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用碳酸酐酶抑制剂治疗青光眼时,阿司匹林可促使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乙醇可加强阿司匹林所致的出血时间延长及胃出血。它不能与抗凝药物合用。【药物药理】■药物效力动力学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②消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④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此作用为不可逆性。■药物代谢动力学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与溶解度、胃肠道pH有关。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肠溶片剂吸收慢。本品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脑脊液中。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 65~90%。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良及妊娠时给合率也低。半衰期为15~20小钟; 水杨酸盐的半衰期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 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 大剂量时可达20小时以上, 反复用药时可达5~18小时。一次口服阿司匹林后,在乳汁中的水杨酸盐半衰期为~小时。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结合物, 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药后1~2 小时达血药峰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μg/ml; 抗内湿、消炎时为150~300μg/ml。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及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时可长达7天。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药物主要代谢途经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本品大部分以结合的代谢物、小部分以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量增多。个体间可有很大的差别。尿的pH对排泄速度有影响, 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药物毒理】阿司匹林为一复方解热镇痛药。其中阿司匹林和非那西丁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能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的正常反应性而起退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还通过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等的合成起镇痛、抗炎和抗风湿作用,阿司匹林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咖啡因为中枢神经兴奋药,能兴奋大脑皮层,提高对外界的感应性,并有收缩脑血管,加强前两药缓解头痛的效果。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大鼠经口LD50为1500mg/kg;小鼠经口LD50为1100mg/kg。【相关事件】■美国宣称“阿司匹林”可致命退热净导致肝脏损伤,而阿司匹林和另一种叫做其他非甾体消炎药(NSAIDs)产品则有可能导致胃出血。虽然这些情况只会发生在一小部分人群身上,但一旦发生都是致命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再次发出郑重警告,在药物外包装的显著位置应标注相关提示,希望借此减少因此出现的不良药物反应。■购买止痛片应遵医嘱在美国,每年都有数千万人不通过医生而自己直接购买止痛片,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按照说明书服用止痛片不会产生危险。但让专家担忧的是,使用这些药品的患者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属于滥用药物,而且没有意识到药物与其他物品混合时所可能产生的危险。一个被广泛使用的例子是,此前研究证明,每年有16500例死亡与服用其他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有关。60岁以上的人服用NSAIDs导致胃出血的可能性很高。所以,FDA一直以来都要求在药物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注相关提示,以此提醒患者注意。【同名电影】■基本信息出品/制片:梅婷领衔主演:梅婷主 演:潘石屹 宋宁 曹俊 李娟友情客串:秦海璐、陶虹编 剧:鄢泼、傅乙轩导 演:鄢泼摄 影:许斌录 音:董旭作 曲:刘思军出 品:北京盛世风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剧情简介:文静(梅婷饰)是个娱乐记者,在采访了一位歌手的后,内心的波澜把自己再次带回往事回忆当中。在文静看来,每一份爱情都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她的第一段爱情还没有开始,就莫名其妙的结束了,而这份爱情符号却是那张没有赴约的纸条。而第二个男友,符号是一种名叫 “高乐”的低档凉烟,她称他高乐。文静和他同甘共苦地抽了一年高乐烟后,高乐前女友写了封遗书后自杀未遂,在前女友和文静之间,高乐决定选择前女友。后来文静进了杂志社,加入娱乐记者的大军,除了热爱电影,她开始发现这个行业很适合自己。不久,文静遇到了自己的第三个男朋友小白(宋宁饰),小白十分干净清秀,总是穿着白衬衫,他还有个特殊习惯――喜欢用有着消毒药水味道的药皂,为此他身上总隐隐约约带着一股药皂味儿,这股特殊的味道成了小白留在文静记忆中最深刻的符号。在著名的诺查丹马斯预言中的世界末日的那天,文静和小白相约一起等待传说中的大毁灭。喝掉若干瓶啤酒后,有些醉意小白颓丧地告诉文静他觉得自己就像苍蝇一头撞在玻璃上――有光明,没前途。文静这才惊觉,小白内心的疼痛。世界没有灭亡,可爱情却不能永恒。文静决定让小白出国。小白走后,文静搬了家,换了电话和工作。文静始终没有告诉小白自己其实是多么爱他在一次聚会的餐馆里,文静遇到年届中年,在一家美国投资公司做基金总监的李文卿(潘石屹饰),离婚后,李文卿在爱情中迷茫,那天文静给了李文卿一片可以镇痛的阿司匹林。接下来,在李文卿的强烈攻势下,两个人开始有了关于爱的交集,相互关爱的依恋,让文静开始渐渐找到爱的安逸。直到那一刻,文静最终在成为美国中产的老婆和继续等待爱情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解热镇痛药的临床药学论文

尽管本类药物种类多,但都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等共同的药理作用,仅作用强度各异,而作用机制相似。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机体内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PG是一族含有一个五碳环和两条侧链的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各种重要组织和体液中,多种细胞都可合成PG。细胞膜的磷脂中以脂化方式结合有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AA可从磷脂中释放出来。游离的AA转化途径有二:一是经细胞微粒体内PG合成酶 (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的催化生成各种PG,如PGE2、PGF2α、PGI2及血栓素A2 (TXA2)等。它们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如炎症、发热、疼痛、凝血、胃酸分泌,以及血管、支气管和子宫平滑肌的舒缩;AA的另一代谢途径为经细胞质中的脂氧酶的催化生成白三烯类 (leukotrienes,LTs),参与过敏反应、诱发炎症、增强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趋化以及支气管、胃肠平滑肌收缩等活动。AA这两条代谢途径的产物有相互调节和制约作用 (图19-1)。近来发现了环氧酶 (COX)的两种同工酶,简称COX-1与COX-2(表19-1)。 COX-1多参与血管紧张度的调节等一些生理反应,各种损伤性因子也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等的合成,这些因子又能诱导COX-2表达,增加PGs合成,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近年的研究发现,白细胞、血小板等在炎症区域的黏附分子表达有关,如来自内皮细胞的E-selectin、P-selectin和L-selectin,细胞内 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 粘附分子-1(VCAM-1)和细胞整合素(integrins)等。后者能把循环中的白细胞导向炎症区域。NSAIDs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COX-2有关;而抗血栓作用及多数不良反应则可能与抑制COX-1有关,药物对两种COX的选择性不同。现已明确这两种COX的异构形式基因编码不同。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研制提高了NSAIDs对胃的安全性。临床上还将COX抑制药用于结肠癌和阿茨海默氏病的治疗,这表明COX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只局限于抑制PG系统。然而两种COX的各种作用尚未完全阐明,COX-2抑制剂对肾脏有无毒性尚有争论。常用药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 Aspirin)

(1)作用机理: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酶))的活性,从而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而产生解热镇痛作用。(2)药理作用特点:解热镇痛抗炎药只能使过高的体温下降到正常,不能使正常体温下降。(3)解热注意事项:①发热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滥用会使机体的保护功能下降,并影响正确诊断;②高热可过度消耗机体能量,加重病情,特别是幼畜,高热危害更严重,适时应用解热药可降低体温,缓解高热引起的并发症;③解热镇痛药只是对症治疗,由于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因此仍应着重对因治疗。

药学论文解热镇痛药

☆ ☆☆☆考点1: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SAIDS)不同,故 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及其他有机酸类4类。按对环加氧酶的选择性,可分为 非选择性环加氧酶抑制药和选择性诱导型环加氧酶抑制药。它们具有下述3项共同作用: 1.解热作用 NSAIDS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正常者体温几无影响。这和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后者可使体温降到正常以下。 正常体温的恒定有赖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的调节。当人体受到病原体及其毒素侵袭后,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原。但内 热原并非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使中枢合成与释放PG增多。PG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提高到37℃以上,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体温 升高。NSAIDS对内热原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但对直接注射PG引起的发热无效。因此认为它们是通过抑制中枢PG的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所以, NSAIDS只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发热是某些疾病的一个共同病理现象,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而且热型也是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所以对一般的发热无需急于用药。但体温过高且持 久发热,可消耗体力和精力,引起头痛、全身不适、失眠,甚至谵妄、昏迷,小儿高热易致惊厥,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应及时应用解热药,但必须同时对因治 疗。 2.镇痛作用 NSAIDS仅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只适用于轻中度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和痛经等。对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一般不产生欣快感和药物依赖,亦不抑制呼吸,故临床广泛使用。 本类药物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但也不排除部分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的可能性。组织炎症或损伤时,局部可产生和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如 缓激肽、PG和组胺等。缓激肽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PG除其本身有致痛作用外,还能提高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因此,在炎症过程 中,PG的释放对炎性疼痛起到了放大作用。由于解热镇痛抗炎药只能抑制PG的合成,因此只能缓解致痛物质引起的持续性钝痛(多为炎性疼痛),对直接刺激感 觉神经末梢引起的锐痛无效。 3.抗炎作用 除苯胺类外,大多数NSAIDS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的疗效,但只是对症治疗,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的发 展及并发症的发生。PG和缓激肽不仅是致痛物质,也是很强的致炎物质。极微量PGE2,皮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均能引起炎症反应。炎症组织中也含有大量的 PG.而且PG与缓激肽等物质还有协同作用。NSAIDS通过抑制PG合成而缓解炎症。 作用机制:NSAIDS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机制在于抑制合成前列腺素所必需的环加氧酶(COX),干扰PG合成。COX有两种同工酶—— COX-1和COX-2.前者为结构型,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参与胃黏膜血流、胃黏液分泌的调节,保护胃肠功能,参与血 管舒缩、血小板聚集及肾功能等的调节。后者为诱导型,由各种损伤性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诱导其产生,进而增加PCs合成。当下丘脑PGE2增加时,使体温 调定点升高,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使体温上升。PGE2和PGF2α有轻度而持久的致痛作用,也使痛觉感受器增敏。NSAIDS对COX-2的抑制作用为 其治疗作用的基础,而对COX-1的抑制作用则成为其不良反应的原因。因而,药物对两型COX的选择性即成为对药物评价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 ☆☆☆☆考点2: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药动学】 阿司匹林口服后,小部分在胃、大部分在小肠吸收,在吸收过程中和吸收后,可被胃黏膜、血浆、红细胞及肝中的酯酶迅速水解成水杨酸, 因此血浆中阿司匹林的浓度低,血浆t1/2短(约15min)。主要以水杨酸盐形式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也可进入关节腔及脑脊液,并可通过胎盘。肝对水杨 酸的代谢能力有限。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1g以下)时,其代谢按一级动力学进行,水杨酸血浆t1/2约2~3h;但当阿司匹林量大于1g时,水杨酸的代谢 从一级动力学转变为零级动力学进行,水杨酸血浆t1/2延长为15~30h,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80%~90%.主要在肝代谢,从尿排泄,尿液 pH可明显影响水杨酸盐的排泄,碱性尿可促其排出。 【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用于缓解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和感冒发热等。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于24~48h内退热,关节红肿、疼痛缓解,血沉下降,全身症状改善。 2.抑制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聚集有关。血栓素A2(TXA2)是强大的血小板释放ADP和血小板聚集的诱导剂,而前列环素(PGI2)则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是TXA2的生理拮抗剂。血小板内存在COX-1和TXA2合成酶,能催化花生四烯酸形成PGH2,进而形成TXA2.血管内膜亦存在 COX-1以及PGI2合成酶,亦能催化花生四烯酸形成PGH2,进而形成PGI2.阿司匹林能不可逆地抑制COX-1活性,干扰PGH2的生物合成,进 而使血小板TXA2和血管内膜PGI2生成分别减少。由于血小板中的COX-1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远高于血管内皮细胞中COX-1,所以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主要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减少TXA2的生成,而大剂量阿司匹林()亦可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环加氧酶,减少PGI2合成,降低或抵消小 剂量阿司匹林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因此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宜用小剂量(每日口服40~80mg)。 【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用于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以及感冒发热等。 2.抗炎抗风湿。用于控制急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故也可用于鉴别诊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亦可迅速镇痛,消除关节炎症,减轻关节损伤,目前仍是首选药。但用于抗风湿痛时的剂量较大,需用至耐受剂量(成人一般为每日3~5g,分4次于饭后服)。 3.防止血栓形成。小剂量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冠心病、心肌梗死、偏头痛、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不良反应】 小剂量或短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少,长期大量应用治疗风湿病则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1.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胃肠黏膜存在COX-1,催化PGs形成,后者对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阿司匹林抑制COX-1,干扰PGs(主要为 PGE2)合成,刺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胃灼痛,甚至诱发或加重溃疡和出血。大剂量时可刺激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引起恶心和呕吐,并可损伤胃黏膜,呈 无痛性出血(每天失血3~8ml)。饭后服药,服用抗酸药或服用肠溶片,或与PGE2同服可减轻或避免胃肠反应。 2.凝血障碍。一般治疗量即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延长出血的时间。长期或大剂量(5g/日以上)还可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造成出 血。可用维生素K预防。严重肝功能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和血友病患者禁用本品。长期应用本品者手术前1周应停用。 3.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少数患者服用本品或其他NSAIDS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性哮 喘",它不是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过敏反应,其发生原因是由于本品抑制了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加氧酶途径,PG合成受阻,对脂氧酶无抑制作用,可 造成脂氧酶代谢产物白三烯等增多,导致支气管痉挛引发哮喘。β受体激动药对阿司匹林哮喘无明显疗效。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阿司匹林。 4.水杨酸反应。本品剂量过大可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减退等中毒症状,称为水杨酸反应,是水杨酸类中毒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谵 妄、高热、大量出汗、脱水、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应立即停药,静脉滴入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加速水杨酸盐排泄。 5.瑞夷(Reye)综合征。极少数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年应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合并脑病,严重者可致死。10岁左右儿童,患流感或水痘者忌用本品。 【药动学】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易吸收,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为30~60min,t1/2为75~180min.可分布到全身组织,主要经肝脏代谢,形成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物形式从尿排出。 【药理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镇痛作用缓和持久,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但抗炎、抗风湿作用很弱,仅在超过镇痛剂量时才有一定抗炎作用,其原 因未明,有人认为炎症区域高浓度的过氧化物削弱了其抑制COX的作用。近年有报道认为,这可能与对乙酰氨基酚对中枢COX的抑制作用选择性相对较高有关。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解热镇痛。因无明显胃肠刺激,适合于不宜使用阿司匹林的头痛、发热病人。 【不良反应】 治疗量不良反应较少,可引起恶心、呕吐。偶见皮肤黏膜过敏反应。过量(成人10~15g)可致急性中毒性肝坏死,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长期使用极少数人可致肾毒性,如肾*坏死和慢性间质性肾炎等。长期反复应用可致药物依赖。 【禁忌证】 3岁以下儿童及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者应慎用。 ☆ ☆☆☆考点4:吡唑酮类 本类药物包括保泰松(布他酮)、羟基保泰松。 【药动学】 保泰松口服吸收迅速,98%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t1/2长达50~65h.保泰松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泄。 【药理作用】 本类药物的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而解热镇痛作用较弱。较大剂量也可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盐的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 【临床应用】 由于不良反应较多,发生率高,临床仅次选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急性痛风症。 【不良反应】 有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水钠潴留、过敏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干扰甲状腺功能等。 ☆ ☆☆☆☆考点5:吲哚美辛(消炎痛)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3h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左右。主要经肝脏代谢,代谢物从尿、胆汁和粪便排泄,血浆t1/2通常为2~3h. 【药理作用】 本品为强效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因此有强大的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其作用为阿司匹林的20~30倍。 【临床应用】 因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重,故不作为日常的解热镇痛药应用。临床可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及癌性疼痛,也可用于滑囊炎、腱鞘炎及关节囊炎等。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达30%~50%,约20%患者不能耐受,必须停药。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加重或诱发溃疡,甚至出 血。宜饭后服用。前额痛、眩晕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频率高,如持续头痛应停药。偶见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等。少数人可引起 皮疹、哮喘。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性。 【禁忌证】 溃疡病、震颤麻痹、精神病、癫痫、支气管哮喘、肾功能不良及孕妇禁用。儿童慎用。 灭酸类药物有甲芬那酸、氯芬那酸(氯灭酸)和双氯芬酸等,作用、用途、不良反应与吲哚美辛相似。其中双氯芬酸抗炎作用。 ☆☆☆考点6:布洛芬(芬必得,芬尼康,雅维)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1~2h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9%,可缓慢地进入滑腔膜,并在此保持高浓度。99%以代谢物形式自尿排出。血浆t1/2约为2h. 【药理作用】 是有效的PG合成酶抑制剂,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其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比阿司匹林、保泰松或对乙酰氨基酸强。 【临床应用】 用于扭伤、劳损、下腰疼痛、肩周炎、滑囊炎、肌腱及腱鞘炎,以及牙痛和术后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病。 【不良反应】 偶见视力模糊及中毒性弱视,出现时应立即停药。长期大量服用亦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禁忌证】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慎用。 ☆ 考点7:尼美舒利(美舒宁) 【药动学】 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9%,t1/2为2~3h.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抑制COX-2的作用,因而其抗炎作用强而副作用较小。尼美舒利在体内的抗炎作用是消炎痛的3倍,但在体外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仅为消炎痛的1/5.由于尼美舒利对前列腺素的抑制较弱,它的消化道副作用较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小。 【临床应用】 用于多种需要抗炎治疗的疾病。具有消炎、镇痛、解热的功效,如骨关节炎、关节外风湿病,手术和急性创伤的疼痛和炎症,急性上呼吸道炎症引起的疼痛和发烧、痛经。 【不良反应】 耐受性良好。烧心、恶心和胃痛偶有发生,但为短暂和轻微,很少需要中断治疗,罕见的病例有过敏性皮疹、眩晕的报道。 【禁忌证】 此药与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炎抗炎药有交叉反应,因此对这些药过敏病人慎用,不主张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

掌握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熟悉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和各类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 一.基本药理作用 (一)解热作用 来源:考试大 [特点] 1.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2.仅影响散热过程,不影响产热程. 来源:考试大 3.解热机制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环加氧酶(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 (二)镇痛作用 1.为非麻醉性(非成瘾性)镇痛药,无欣快感、耐受性、呼吸抑制. 2.镇痛强度弱于哌替啶,对慢性钝痛有效,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 3.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4.镇痛机制是抑制局部pg合成,减轻pg致痛作用,且降低痛觉感觉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 (三)消炎、抗风湿作用 除苯胺类外,其他药均有此作用,能抑制局部pg合成,使炎症缓解或失. (四)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阿斯匹林可抑制pg合成酶,减少血栓烷 a2(txa2)形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合血栓形成. 二、常用药物 乙酰水扬酸(阿斯匹林 aspirin) [作用及反应] 1.解热镇痛和抗风湿作用 (1)解热镇痛疗效明显可靠,可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等. 来源:考试大 (2)抗风湿作用强,较大剂量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迅速确实,亦可作为鉴别诊断;对类也可迅速镇痛、消炎,目前仍为首选药. 2.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来源:考试大 小剂量可用于预防脑血栓及心肌梗塞 .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大剂量可诱发和加重溃疡及无痛性出血.故溃疡病患者应禁用. 2.凝血障碍 延长出血时间, 对严重肝损害, 凝血酶原过低, 维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人可引起出血, 故这些病人应避免使用. 3.变态反应 以荨麻疹和哮喘最常见。哮喘的发生与抑制pg合成有关. 故有哮喘史者禁用.肾上腺素对“阿斯匹林哮喘”无效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4.水杨酸反应 大剂量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处理:停药, 并静滴 碳酸氢钠, 以促进药物排泄. 5.肝、肾损害. 对乙氨基酚 (醋氨酚、扑热息痛paracetamol, acetaminophen) 来源:考试大 [作用特点] 1.解热镇痛强度相当于阿斯匹林,但缓慢而持久临床上主要用于阿斯匹林不能耐受者的解热、镇痛,是小儿退热的首选药。 2.抗炎作用很弱,无实际疗效. [不良反应] 1.治疗量不良反应很少,偶见过敏. 2.大量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肝、肾损害. 保泰松及羟基保泰松 [作用特点] 1.解热、镇痛作用较弱,一般不用,但对某些顽固性发热效. 2.抗风湿作用很强,常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强直性脊椎炎等. 来源:考试大 3.较大剂量可促进尿酸排泄,可用于治疗急性痛风. [不良反应]较多,毒性较大,可出现胃肠道损害、水钠潴留、过敏反应和肝、肾损害等. 消炎痛(引哚美辛) 是引哚类衍生物,其解热、抗炎、抗风湿作用较阿斯匹林强.但不良反应多,故仅用于对其他药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 布洛芬 布洛芬又名异丁苯丙酸,具有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低于阿斯匹林但胃肠道反应较轻.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英文别名:Acenterine、Acetard、Acetophen、Acetylsalicylic Acid、Acidum Acetylsalicylicum、Adiro、Albyl、Aluprin、Asadrine、Aspirinetas、Bayaspirina、 Bi-Prin、Codral Junior、Ecotri、Ecotrin、Elsprin、Empirin、Enteretas、Novosprin、Rhonal、 Salitison、Salicylic Acid Acetate等■拉丁名称:Aspirin■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分子结构式为:C9H8O4■分子相对质量:■阿司匹林简介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 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尔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e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事实是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适用病症】本药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 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因治疗。■消炎、抗风湿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 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此外,本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儿科适用。【用法用量】注意:应与食物同服或用水冲服,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成人常用量口服。①解热、镇痛,一次—,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②抗风湿,一日3—5g(急性风湿热可用到7~8g),分 4次口服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尚无明确用量,多数主张应用小剂量,如50—150mg,每24小时 1次④治疗胆道蛔虫病,一次1g,一日2—3次,连用2—3日;阵发性绞疼停止 24小时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小儿常用量口服。①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平方米,分4~6次口服,或每次按体重5—10mg/kg,或每次每岁60mg,必要时4~6小时1次②抗风湿,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如1—2周未获疗效,可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130mg/kg。③小儿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开始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热退2—3天后改为每日30mg/kg,分 2—4次服,连服2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每日5—10mg/kg,1次顿服。④预防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塞:次,一日1次;预防暂时性脑缺血,每次,一日2次。⑤治疗胆道蛔虫:每次1g,一日2-3次,连服2-3日。⑥治疗X线照射或放疗引起的腹泻,每次服,一日4次。 (6)治足癣,先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涤,然后本品粉末撒布患处,一般2-4次可愈。水杨酸类早晨给药达峰时间长,半衰期长,晚间相反。合理给药应早晨用量略增加。晚间加服一次。■部分疾病患者的用法及最佳用量①在预防瓣脑性心脏病发生全身性动脉栓塞方面,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但与双嘧达莫合用,可加强小剂量双嘧达莫的效果。②避免和糖皮质激素合用;避免与香豆素类抗凝药、降血糖药氨甲蝶呤、巴比妥类、苯胺类等合用。③饭后服。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和溶栓治疗学会(ACCP)的循证指南指出,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管性死亡,患者应根据病情,使用最佳剂量。大量的临床试验显示,对大部分病人来说,包括慢性稳定性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75mg/日可有效降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这一剂量也可降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欧洲一项脑卒中预防研究显示,既往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病史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25mg,每日2 次,即50mg/日可降低脑卒中或死亡的危险。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即使服用比表中剂量更高的阿司匹林,疗效不会进一步增加,但副作用的发生却大大增加。因此在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中,患者应该使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亦即长期应用50—160mg/日,以达到最大疗效,而毒副作用则减至最小,这才是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不良反应】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但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是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则较易出现副作用。血浓度愈高,副作用愈明显。◆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3—9%)。◆较少见或很少见的有(发生率<3%);①胃肠道出血或溃疡,表现为血性或柏油样便,胃部剧痛或呕吐血性或咖啡样物,多见于大剂量服药患者;据报道每天服用 4—6g者有 70%每天出血 3—10ml,有溃疡形成者出血量可更多,并可引起失血性贫血;服用肠溶片剂很少有胃肠刺激反应;②支气管痉挛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短促、呼吸困难或哮喘、胸闷;③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④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 250μ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具体分类◆过敏反应特异体质者服用此药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其发生率约为20%,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可伴有荨麻疹或喉头水肿,用皮质激素有效。这种现象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这些人对阿司匹林具有特异的药理反应。◆胃黏膜损伤阿司匹林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及溃疡等。多数患者服中等剂量阿司匹林数天,即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长期服用本药者溃疡病发率高。笔者曾遇1例患者因高热口服阿司匹林次,每日2次,3日后呕血500ml。除药物的酸性直接致胃黏膜损伤外,注射用药亦可发生。阿司匹林能透过胃黏膜上皮脂蛋白膜层,破坏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于是胃酸就可逆地弥散到组织中损伤细胞,致毛细血管破损而出血。近来发现前列腺素对于维护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已证明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上皮脱落增加并超过更新速度,加重溃疡的程度,使胃黏液减少。为此,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肝损害阿司匹林所致的肝损害,在国内报道较少,有资料表明:当血清阿司匹林浓度下降后,转氨酶也恢复正常。药物引起肝损害可能与肝细胞中毒或过敏反应有关。◆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阿司匹林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作用,未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脏合成,能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和减少凝栓质A2的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使其不易放出凝血因子,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为此,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者,在临床上有出血倾向或者近期有脑出血病史者不宜服用本药。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在早产儿中常出现脑损害如脑出血等,因此,孕妇在分娩前2~3个月应停用本品。阿司匹林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碍。笔者曾见1例服用本品引起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患者,服用本品4h 后全身发痒,7h后鼻衄、牙龈出血不止,伴全身紫癜,骨髓象示红细胞系明显受抑,经对症治疗,10天后骨髓象恢复正常。阿司匹林偶可引起溶血。◆肾损害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长期大量服用本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神经精神症状用抗风湿剂量时,在治疗开始的3~4天,有时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禁用慎用】■综括12岁以下儿童可能引起雷耶氏综合症,高尿酸血症,长期使用可引起肝损害。妊娠期妇女避免使用。饮酒者服用治疗量阿司匹林,会引起自发性前房出血,所以创伤性前房出血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剖腹产或流产患者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溶血恶化;新生儿、幼儿和老年人似对阿司匹林影响出血特别敏感。治疗剂量能使2岁以下儿童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发热、过度换气及大脑症状。■交叉过敏反应。对本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过敏。但是对本品过敏者不一定对非乙酰化的水杨酸类药过敏。■本品易于通过胎盘。动物试验在前 3个月应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头颅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和骨骼的发育不全。在人类也有报道应用本品后发生胎儿缺陷者。此外在妊娠后期3个月长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长,有增加过期产综合征及产前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最后 2周应用,可增加胎儿出血或新生儿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晚期长期用药也有可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早期闭锁,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曾有在妊娠晚期过量应用或滥用增加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可能由于动脉导管闭锁、产前出血或体重过低)的报道,但是应用一般治疗剂量尚未发现上述副作用。■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妇女口服 650mg,5—8小时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达173—483μg/ml,故长期大剂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老年患者服用本品易出现毒性反应。■小儿患者,尤其是有发热及脱水者,易出现毒性反应。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儿应用本品,可能与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有关,中国尚不多见。■下列情况应禁用:①有出血症状的溃疡病或其他活动性出血时;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②溃疡病或腐蚀性胃炎;③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本品偶见引起溶血性贫血);④痛风(本品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⑤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⑥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⑦肾功能衰竭时可有加重肾脏毒性的危险。■下列情况时应慎用:①有哮喘及其他过敏性反应时【注意事项】■服药说明◆扁桃体摘除或口腔手术后7日内应整片吞服,以免嚼碎后接触伤口,引起损伤◆外科手术病人,应在术前 5天停用。以免引起凝血障碍◆用于治疗关节炎时,剂量应逐渐增加,直到症状缓解,达有效血药浓度(其时可出现轻度毒性反应如耳鸣、头痛等,在小儿、老年人或耳聋患者中,这些症状不是可靠指标)后开始减量;但用量的调整不宜频繁,一般不超过每周一次,当然如出现了副作用还应迅速减量;水杨酸类药血药浓度达稳态一般需要7天◆有脱水的患者(尤其是小儿)应减少剂量。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及血清水杨酸含量测定■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同用时疗效并不加强,而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溃疡和出血)增加;此外,由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强,还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本品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的可能。◆与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时,可有加重凝血障碍,引起出血的危险。◆与抗凝药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与尿碱化药尿碱化药(碳酸氢钠等)、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但当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而停用碱性药物,又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但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不仅能使血药浓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入脑组织中的量增多,从而增加毒性反应。◆与尿酸化药尿酸化药可减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药浓度升高。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本品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与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同用时为了维持本品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应增加本品的剂量。本品与激素长期同用,尤其是大量应用时,当激素减量或停药时可出现水杨酸反应(salicylism),甚至有增加胃肠溃疡和出血的危险。◆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与大量本品同用而加强、加速。◆与甲氨蝶呤与甲氨蝶呤(MTX)同用时,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的结合,减少其从肾脏的排泄,使血浓度升高而毒性反应增加。◆与丙磺舒或磺吡酮丙磺舒或磺吡酮(sulfinpyrazone)的排尿酸作用,可因同时应用本品而降低;当水杨酸盐的血药浓度>50μg/ml时降低即明显,>100—150μg/ml时更甚。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杨酸盐自肾脏的清除率,从而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它与其他非激素类消炎药或糖激素类合用,有加强对胃的刺激作用。激素有一些降低水杨酸浓度的作用,二者合用后如停用激素,则血中水杨酸浓度升高而中毒。它有加强甲氨蝶呤、磺胺及丙戊酸的作用。它降低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用碳酸酐酶抑制剂治疗青光眼时,阿司匹林可促使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乙醇可加强阿司匹林所致的出血时间延长及胃出血。它不能与抗凝药物合用。【药物药理】■药物效力动力学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②消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④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此作用为不可逆性。■药物代谢动力学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与溶解度、胃肠道pH有关。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肠溶片剂吸收慢。本品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脑脊液中。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 65~90%。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良及妊娠时给合率也低。半衰期为15~20小钟; 水杨酸盐的半衰期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 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 大剂量时可达20小时以上, 反复用药时可达5~18小时。一次口服阿司匹林后,在乳汁中的水杨酸盐半衰期为~小时。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结合物, 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药后1~2 小时达血药峰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μg/ml; 抗内湿、消炎时为150~300μg/ml。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及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时可长达7天。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药物主要代谢途经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本品大部分以结合的代谢物、小部分以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量增多。个体间可有很大的差别。尿的pH对排泄速度有影响, 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药物毒理】阿司匹林为一复方解热镇痛药。其中阿司匹林和非那西丁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能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的正常反应性而起退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还通过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等的合成起镇痛、抗炎和抗风湿作用,阿司匹林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咖啡因为中枢神经兴奋药,能兴奋大脑皮层,提高对外界的感应性,并有收缩脑血管,加强前两药缓解头痛的效果。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大鼠经口LD50为1500mg/kg;小鼠经口LD50为1100mg/kg。【相关事件】■美国宣称“阿司匹林”可致命退热净导致肝脏损伤,而阿司匹林和另一种叫做其他非甾体消炎药(NSAIDs)产品则有可能导致胃出血。虽然这些情况只会发生在一小部分人群身上,但一旦发生都是致命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再次发出郑重警告,在药物外包装的显著位置应标注相关提示,希望借此减少因此出现的不良药物反应。■购买止痛片应遵医嘱在美国,每年都有数千万人不通过医生而自己直接购买止痛片,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按照说明书服用止痛片不会产生危险。但让专家担忧的是,使用这些药品的患者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属于滥用药物,而且没有意识到药物与其他物品混合时所可能产生的危险。一个被广泛使用的例子是,此前研究证明,每年有16500例死亡与服用其他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有关。60岁以上的人服用NSAIDs导致胃出血的可能性很高。所以,FDA一直以来都要求在药物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注相关提示,以此提醒患者注意。【同名电影】■基本信息出品/制片:梅婷领衔主演:梅婷主 演:潘石屹 宋宁 曹俊 李娟友情客串:秦海璐、陶虹编 剧:鄢泼、傅乙轩导 演:鄢泼摄 影:许斌录 音:董旭作 曲:刘思军出 品:北京盛世风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剧情简介:文静(梅婷饰)是个娱乐记者,在采访了一位歌手的后,内心的波澜把自己再次带回往事回忆当中。在文静看来,每一份爱情都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她的第一段爱情还没有开始,就莫名其妙的结束了,而这份爱情符号却是那张没有赴约的纸条。而第二个男友,符号是一种名叫 “高乐”的低档凉烟,她称他高乐。文静和他同甘共苦地抽了一年高乐烟后,高乐前女友写了封遗书后自杀未遂,在前女友和文静之间,高乐决定选择前女友。后来文静进了杂志社,加入娱乐记者的大军,除了热爱电影,她开始发现这个行业很适合自己。不久,文静遇到了自己的第三个男朋友小白(宋宁饰),小白十分干净清秀,总是穿着白衬衫,他还有个特殊习惯――喜欢用有着消毒药水味道的药皂,为此他身上总隐隐约约带着一股药皂味儿,这股特殊的味道成了小白留在文静记忆中最深刻的符号。在著名的诺查丹马斯预言中的世界末日的那天,文静和小白相约一起等待传说中的大毁灭。喝掉若干瓶啤酒后,有些醉意小白颓丧地告诉文静他觉得自己就像苍蝇一头撞在玻璃上――有光明,没前途。文静这才惊觉,小白内心的疼痛。世界没有灭亡,可爱情却不能永恒。文静决定让小白出国。小白走后,文静搬了家,换了电话和工作。文静始终没有告诉小白自己其实是多么爱他在一次聚会的餐馆里,文静遇到年届中年,在一家美国投资公司做基金总监的李文卿(潘石屹饰),离婚后,李文卿在爱情中迷茫,那天文静给了李文卿一片可以镇痛的阿司匹林。接下来,在李文卿的强烈攻势下,两个人开始有了关于爱的交集,相互关爱的依恋,让文静开始渐渐找到爱的安逸。直到那一刻,文静最终在成为美国中产的老婆和继续等待爱情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解读临床药学论文

药师临床药学服务论文【1】

摘要:目的:总结药师对临床进行药学服务的实践内容和经验体会,为药师的工作模式提供参考。

方法:参考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药师深入临床实践的情况,总结药师临床服务的内容以及面临的问题。

结果:药师通过临床方面的实践,切实能发挥临床药师的药学专长作用,对医院临床方面的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

结论:药师以合理用药为核心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药学工作得到临床的肯定,药师自身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药师; 药学服务; 实践

临床药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发达国家也早已进入成熟临床服务阶段,药学服务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在我国,随着临床药师制度的逐步完善,医院药学也在向药学服务的方向发展,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2年1月24日,联合发布了《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医疗机构的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

自此,我国临床药学工作开始走向药学服务的发展道路。

但如何开展工作,开展哪些工作,还没有固定模式笔者现将自身的实践工作总结如下,希望有所启示。

1参与医疗质量查房,进行临床用药调查分析

参与临床查房工作,协助医生处理临床用药中的问题并提供药学服务,与临床医生在合理用药知识上共同提升,同时也会使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整体提升。

参与医疗质量查房,及时查出临床科室用药存在的问题,可强化医师合理用药的意识,临床药师会同医生对病历进行调查分析,将发现的问题与医师共同探讨,以引起全院医护人员的重视,避免相同的问题再次出现;将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临床医生交流,经过这种形式的合作以后,药师与医师在合理用药知识上也会共同得到提升,同时也会对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关注并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在临床治疗中给出专业化建议。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不仅能有效防止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也能防止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

文献报到,我国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0%-30%,如果药师深入临床,对重点及易发生 ADR 的患者建立药历,详细记录并监护患者用药与病情变化情况,对发生的不良事件及时分析发生的原因,从而作出不良事件是否为药源性反应的正确判断有针对性地做好合理用药的建议,配合医师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减少 ADR 的发生.同时也可减少漏报和不报现象。

3关注用药细节问题,给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全面的药学信息咨询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以后,会发现临床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用药现象,最明显的就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如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预防用药、用药时机和时间不当、预防用药起点偏高、用药时间间隔不当、给药剂量偏大、盲目联合用药等,针对这些问题,药师要及时和临床医生和医院行政部门沟通,制定合理用药管理制度,规范医生用药原则,帮助医生提高用药水平。

护士为药物治疗方案的执行者,因此护士要懂药学知识并把药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护理,最常见的是护士要懂得药品的配伍禁忌,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遇光不稳定,在强光下极不稳定,遇光分解; 丹参与维生素 C 注射液混合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两者作用减退或消失。

临床药师通过提供现场指导采用讲座形式向护理人员提供诸如此类的药学信息,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水平,也是对患者的安全负责。

4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保证药物治疗方案的准确和合理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也就是合理用药的科学,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药物的剂量符合个体需要,另外,也要求药价对患者最为低廉药师参与查房,判断临床选药的合理性,指导临床用药,从而达到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目的。

病例:患者,男性,73岁,诊断为下颌骨骨髓炎患者,医师给予头孢唑啉钠加入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中静脉滴注,用药 3 天,但病情无明显改善,药师建议改用林可霉素 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500mL中静脉滴注,连用 3 天,疗效显著,因为林可霉素最大的特点是在骨组织浓度高,并兼有抗厌氧菌的作用,适合该患者症候。

5对住院患者用药进行宣教与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用药教育是临床药师的工作之一,是保证用药安全的有效形式,积极开展病人临床用药教育,使药师更加贴近病人,对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充分发挥药品的最佳疗效,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药师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面对面的用药指导,详细说明用药方法,最佳剂量,最佳时间,药物在体内的维持时间及疗程、作用与副作用,禁忌及注意事项等,并详细解答病人的一些疑问,对病人正确执行医嘱,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对出院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给患者提供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住院患者一般都要出院带药,医师对每位患者所带药物也说明了用法、用量,可服药的合适疗程最佳服药时间不良反应等却很少明确交待或难以交待,往往因疗程不当导致疾病复发等,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因此,临床药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药学专业特长和医药综合知识,提供给患者一个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是必要的、迫切的。

7结论

通过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帮助临床解决了一些实苯二酚际问题,改变医生仅凭经验用药的方法,使患者用药的针对性加强,确实达到了降低 ADR 的发生率,减少 ADR 漏报率;提高了患者用药依从性,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促进了临床用药的规范化;实现了医药护协作,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临床药师的认知度,取得一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本目的,然面,要使临床合理用药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药师在药学服务中的作用,使临床药师真正成为医生护士的好帮手,患者的好朋友。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S] . 2002?

[2]邱季. 临床药师对住院患者开展药学服务的效果[J] . 中国药师,2006, 9(12):1160?

[3]亓咏梅. 浅析临床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J] . 中国社区医学, 2007, 13(1):69?

[4]邱季,范鲁雁. 临床药师为患者提供出院带药治疗建议的探讨[J] . 中国药房,2007, 18(2):157?

[5]唐克建. 临床药师参加医疗质量查房的体会[J] . 天津药学,2006, 18(5):70

药学保健与临床药学的区别【2】

[摘要] 药学保健是医院药学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它改变了以往传统药师工作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主,逐渐向临床药学延伸的模式,而是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

药学保健是在成功进行临床药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在总结分析了我国药学保健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与临床药学的本质差别。

[关键词] 药学保健;临床药学

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对药学保健的定义是药师的使命,是提供药学保健。

药学保健目的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无关的关心照顾,以获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确定结果。

药学保健的主体是药师,客体是患者。

因此,在实施药学保健[1]的过程中,执业药师应为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咨询服务,对用药患者的药物治疗结果负责,在药物治疗全过程中为患者争取利益,保护患者不受与用药有关的伤害。

因此开展药学保健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 药师工作方式的演变

传统药学阶段

此阶段制药工业尚不发达,药品品种少,质量内涵差,药师的服务是调配处方。

后来根据需要发展了制剂、检验、中西药结合内容,在配方服务上,药师的责任主要是认清处方,保证质量和交待清楚用药,通过发药窗口与患者相接触。

临床药学服务阶段

临床药师的兴起是药师服务的一次突破。

药师与临床结合、参与药物治疗。

拓宽了药学覆盖面,丰富了药学内容,在药师与患者关系全面突破了原来配方局限。

药师的工作不只是单一的调配,而是关心到患者用药方案,了解患者用药效果。

调剂工作由传统窗口供应服务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

但在临床药学工作中,药师更多是作为医师的参谋出现。

药学保健阶段

90年代后,PC兴起要求药师的服务更进一步,即在做好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与药学相关的一些服务问题,解决患者目前的顾虑,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宣传药物的正确使用,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

要求药师加强与患者面对面联系,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并主动提供有关的用药信息资料。

2 基于临床药学的药学保健

药学保健是对临床药学工作业务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开展药学保健也应以现有的临床药学为基础。

药师应主动了解患者的疾病史、用药史,建立患者的药历,与医生探讨给药医嘱,将测定结果与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耐受性结合起来考虑是否调整给药剂量,而不是单凭测定结果来决定住院。

药房人多设在住院病区,具有开展临床药学的有利条件,因此,可先从住院药房开始,建立与医师、护士的相互联系,参与查房,建立患者病历,讨论给药方案,收集用药信息等,同时研究室积极配合,协助解决临床药师遇到的问题。

药学保健的开展可能受到多方面的阻力,其中包括来自医生和护士的阻力,药师可在医院内不定期地开展用药方面的咨询,给医生、护士介绍药物的新用途,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新上市或医院新引进的药物进行介绍,向医生、护士、患者甚至社区居民提供用药方面的信息。

3 药学保健与临床药学的区别

定义

临床药学是临床药师的任务,而药学保健是保护患者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药师通过特定方式提供的。

业务范围

临床药学从一开始就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临床药学业务独立于药房供应工作,医院药房的这两方面工作有明确的分界线。

临床药师的业务活动面很窄,局限于某些药物或某类疾病,如儿科的临床药师对其他专科的药物使用就不太熟悉。

而提供药学保健要求药师多才多识,能考虑到患者各方面的需要。

工作重点

临床药学并未摆脱“以药物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其工作重点放在药物使用过程的合理性,不看重药物治疗的结果。

药学保健的工作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其直接目标是用药结果。

药师不仅仅是药品的提供者,而且应当对药物使用的结果负责,药师的使命上升到通过合理用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高度。

服务对象

临床药学业务的针对性很强,因而只有部分患者得到此类服务,药学保健的服务对象是全体患者,如果药学保健真正开展起来,那么无论患者是住院还是门诊就医,无论在大医院还是小诊所进行治疗都能得到良好的药学保健服务。

负责对象

临床药学主要是向医生提供药学信息或合理用药建议,这类信息或建议能否起作用最终取决于医生。

也就是说,临床药师的“委托人”主要是医生。

药学保健的基础是患者承认药师对其药物治疗结果负有责任。

药师的委托人是患者,药师必须与患者建立“一对一”的业务关系。

实践范围

临床药学实践的范围主要限于住院病房,而且是各自独立的。

而药学保健的实践范围由患者的需要决定,可以遍及患者接受治疗的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家庭病房),并在各个医疗机构之间保持连续性,如转院或出院患者的药学保健要移交给其他医疗机构或负责家庭病房的药师。

4 结论

药师的业务活动注意力是患者,药师本身由药品提供者转变成患者保健提供者,医院药学工作不再只考虑提供药学服务的行为、过程,而是要关注服务的结果,关注药物治疗对患者健康幸福的影响。

药学保健是直接提供给患者的,不必假医生护士之手,因此药师的业务活动是对患者负责,而不是对医生负责。

[参考文献]

[1]邱季,范兽雁,李建中,等.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工作的内容及方法[J].安徽医药,2003,7(6):4767.

[2]董根山,杜习智,陈琦,等.临床药师和门诊处方、用药咨询[J].中国药师,2002, 5(4):209-210.

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临床药物种类不断增多。如果医疗人员对于药物的了解程度不够且临床经验相对缺乏,那么在实际使用中,其过于依靠处方或者盲目相信药物效果,就可能会产生药物滥用现象。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越加增多,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整个医疗行业都产生了较大的威胁。现结合我院的基本状况,对抗菌药物使用加以研究,并将临床药物干预应用其中,希望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使用抗菌药物的800例病例资料,按入组时间将所选病例分成甲、乙两组,甲组400例(2014年1月-12月)未经药学干预,乙组400例(2015年1月-2016年1月)经药学干预。甲组男性213例,女性187例;年龄4~74岁,平均(±)岁。乙组男性210例,女性190例;年龄3~75岁,平均(±)岁。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 方法 (1)根据选取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的病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状况进行记录。同时,从资料中了解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的实际状况。并且,针对药物使用量与使用后的效果进行记录。将这些资料作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分析基础。 (2)根据临床资料,能够有效发现抗菌药物使用后存在不良反应的病例。从其反应的具体状况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因素。 (3)在分析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后,积极采取针对性较高的药学干预措施对乙组400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有效干预,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益,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抗菌药的应用情况,比较治疗总费用与抗菌药物费用。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检验,以P<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 根据笔者对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行药学干预前,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发生相对较多,如:抗菌药物使用混乱;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抗菌药物用药普遍。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很多患者的医疗成本严重增加,不必要的药物使用现象相对较多,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 两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由表1可见,甲组联合用药率明显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治疗费用分析由表2可见,甲组抗菌药物费用与治疗总费用明显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提示经药学干预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费用与治疗总费用显著减少。 3 讨论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 (1)抗菌药物管理力度缺乏。随着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得到医疗行业的认可,人们认为该种药物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因此,一旦在临床出现适用的症状,都会将其作为主要药物,这也就使得当前很多医院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相对缺乏。 (2)医务人员专业性与经验的缺乏。近年来,人们对于医疗行业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医疗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偏重速度与理论,这就导致很多医疗工作人员对于抗菌药物缺乏了解,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准确的使用。 (3)抗菌药物的种类增多。随着抗菌药物的种类增多,人们对其了解的难度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何种药物适用于何种病症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再加上我国医疗行业还没有对抗菌药物做出特定的管理安排,自然也就使得临床使用的合理性缺乏。 药物干预措施的具体运用 (1)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应用讲解。就当前医护人员药物应用知识加以培训,尤其是针对一些最新的药物,需要对其各方面的信息以及试用的实际状况进行仔细的讲解,从而使得医务人员充分了解运用。 (2)组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督查小组。督查小组需要包涵临床、医务、检验与药剂等类别的人员,专门负责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了达到药物干预效果,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督查小组成员,尤其是对于药学干预所涉及的一些规范性文件。 (3)使用运行病历的督查、出院病历检查与门诊处方点评等方式,就当前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管理措施加以讲解,检查其中涉及的一些管理措施是否得到实践。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临床资料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是否得到提高。 (4)适时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针对不同管理措施下抗菌药物使用效果加以了解。以患者为根本,就其体验来做出对应的调整,一方面有效提高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形象,一方面有效降低医疗资源浪费。 当前临床医疗中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而临床医学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药物干预措施。在药学干预的理念下,做出一定的干预措施,从而使得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得以控制,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得以控制,患者的生命健康也得到进一步保障。因此,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值得推广与使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