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药学实践杂志编委人员

发布时间:

药学实践杂志编委人员

现为中国药理学会神经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常务理事。药学实践杂志、中国医药工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报等杂志编委。

王爱平王爱平,毒理学专家,男,1954年2月生,籍贯黑龙江省拜泉县,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0年2月,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中文名:王爱平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黑龙江出生日期:1954年2月职业:毒理学专家毕业院校:第三军医大学主要成就:国家863、973项目审评专家等。代表作品:《新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学》、《当代药理学》籍贯:黑龙江省拜泉县简介王爱平,毒理学专家,男,1954年2月生,籍贯黑龙江省拜泉县,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二十多年来,王爱平研究员从事药物毒性试验、安全性评价、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工作,先后承担国家863专项基金“重组腺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制剂的临床前研究与开发”和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治疗耐药性结核病一类化学新药MTOS-Ⅱ研究”等重大课题,任分题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完成50多个新药或化合物的毒理学评价,承担多项新药生殖毒性和长期毒性研究,评价的新药申报时均顺利通过国家新药临床前安全性研究评审。其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深厚而宽广的专业知识,积极与创新的开拓能力,获得同行广泛的赞誉与认可,兼任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出生缺陷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生殖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通讯编委,药学学报杂志编委,癌变畸变突变杂志编委,科技潮杂志副理事长,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SFDAGLP检查专家库成员,SFDA药品审评专家库成员,SFDA医疗器械审评专家库成员,国家863、973项目审评专家等。个人履历1980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1981~1982年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进修,1983年复旦大学全国遗传学教师培训班结业,1984年第四军医大学全国细胞生物学教学讲习班结业,1988年在杭州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5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医学院药理系毒理室访问学者,1996年任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致癌致畸致突变物实验室副主任,2001年至今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95年在美国作为访问学者,较系统的了解现代毒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进一步加深了对GLP在管理、内涵和科学性方面的理解。从1996年起,参加医疗器械ISO:10993标准等同转化工作,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先后主持审定了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GB:16886系列标准:遗传毒性、致癌性、生殖毒性、细胞毒性、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全身毒性试验、实验动物保护要求等16项国家标准,对推动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规范化、科学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参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研究监督管理办法》、《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检查办法》的起草与修订工作。参与SFDA药品审评中心“生殖毒性试验”等指导原则的制定。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小鼠Ⅲ段生殖毒性试验”等10余项试验方法,有数种方法已纳入陈奇主编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作为第一署名,“小鼠Ⅲ段生殖毒性实验方法的建立于应用研究”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此外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氯霉素的遗传毒性与生殖毒性研究”及“新药特殊毒理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分获全军科技进步四等奖和二等奖。九十年代初,开始涉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质量管理规范(GLP)领域,为我国较早涉及该领域的专家之一。2001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以来,负责中心全面的GLP软件和硬件建设,主持制定、增补、修改了500余份标准操作规程(SOP),主编了《实验室管理标准操作手册》、《质量保证标准操作手册》、《生殖毒理试验标准操作手册》、《常用实验技术标准操作手册》、《长期毒性试验标准操作手册》、《常用仪器使用标准操作手册》、《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标准操作手册》、《血液学和生化检验标准操作手册》、《皮肤毒性试验标准操作手册》、《遗传毒理试验标准操作手册》、《病理学检查标准操作手册》、《毒代动力学试验标准操作手册》等14种标准操作手册。建立了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人员档案、培训档案、健康档案、成果档案、仪器档案、课题档案等。从2004年起,中心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国家计量认证,SFDA的GLP认证。安评中心是国内从事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中第一家同时通过上述数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也由原来的药品,扩展到新化学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及农药的安全性评价,初步实现了与国际GLP的接轨,为我国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国际化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002年起任北京协和建昊医药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为科研事业研究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运行开展了有益的开拓探索工作。协和建昊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北京市宣武区科技企业协会常务理事会员单位。公司荣获2007年度第十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项目三等奖,2007年第四届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第七十六名,2006年获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资助,《药物伴随毒代动力学平台的建设和运用》项目获2007年北京市宣武区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王爱平总经理荣获2007年度感动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称号。主要作品作为博士生导师,为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毕业的研究生已经在国内外重要岗位做出了积极贡献。参与《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实施指南》、《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新药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学》、《当代药理学》等专著编写。撰写并在国内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3篇,其中第一作者106篇,非第一作者17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分别第2、5和7署名)。军队科技进步三、四等奖各一项,均为第1署名。申请国家专利13项。获得荣誉2020年2月19日,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

药学实践杂志常务编委

9位杰出药学家获中国药学发展奖记者 刘奕湛 发布时间: 2007-12-21 16:04 中青网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中国药学发展基金委员会8日为9位在药学研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颁发了中国药学发展奖。据介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唐希灿院士、中国医学科学药物研究所刘耕陶院士与张纯贞研究员共同获得特别贡献奖;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王文梅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周义清研究员、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陈志南教授、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唐家琪研究员、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研究所王四旺教授等5位获得突出成就奖;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孙黎获得青年学者奖。唐希灿院士发现的治疗早老性痴呆的石衫碱甲衍生物“ZT-1”获多国发明专利。刘耕陶院士与张纯贞研究员共同研制的治肝炎新药双环醇和联苯双酯在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发明专利。周义清研究员是抗疟新药复方甲醚的第一发明人,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疾的首选药。中国药学发展基金委员会是民间科技基金组织,其宗旨是奖励在药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资助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俄国化学家、生物学家、药学家克劳斯发现化学元素钌。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2007-04-28 22:46 - 阅读:17 - 评论:0俄国化学家、生物学家、药学家克劳斯发现化学元素钌。1828年,贝采里乌斯和俄国多尔巴特大学的化学教授奥桑(Osann,G.W.)到乌拉尔山的铂矿去考察。他们研究了用王水溶解粗制铂后的残渣,贝采 里乌斯从中取得钯、锇、铑、铱四种金属。奥桑则不同,他以为自己发现了三种新金属,并命名为Pluranium、ruthenium、Polinium。1840年克劳斯对铂溶在王水中的残余物深感兴趣。他从彼得堡的一名炼铂匠那里购来铂渣两磅。经分析后,从中不仅提出微量的钯、铑、锇、铱等金属、并取 得百分之十的铂。这个分析结果克劳斯呈报政府矿物当局,财政大臣康克林伯爵完全赞成克劳斯的研究报告。政府矿物工程师主任契夫金赠给二十磅铂渣作为礼物。克劳斯将铂渣、苛性钾、硝酸钾混在一起,放在银坩埚中加热烧红,约经过一个半小时,把反应后熔块投到大量水中,放在黑暗的地方静置四昼夜,色的溶液。加 入硝酸酸化,可见柔软的黑色沉淀物(二氧化锇)析出(其中含有部分氧化钌)。克劳斯将黑色沉淀物与王水一同蒸馏,可得黄色晶体(四氧化锇)。在蒸馏后所余 的残渣中加入氯化铵溶液,得到一种盐(氯钌化铵)。锻烧此盐,得到海绵状的金属。克劳斯出于爱国的热情,同时也为了表彰奥桑的工作,新金属的名称仍保留Ruthenium(钌)字,意即“俄罗斯”。钌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温度达100℃时,对普通的酸包括王水在内均有抗御力。钌是极好的催化剂,常用于氢化、异构化、氧化和重整反应中。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药学家张涵庆(2003-9-27)张涵庆,研究员、植物学家、药物家。1932年生于张家港市南沙镇向阳村。1955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现为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系,分配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江苏省植物研究室,曾任助研、副研、研究员、主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地区植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药学植物化学组副组长、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职称评委、《新华本草纲要》编委、《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编委、《植物资源与环境》杂志常务编委、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专业委员、华东地区植化专业委员,《中华本草》编委副主任、江苏省科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等职。四十余年来,擅长药用有效成分及经济植物成分提取、分离机化学结构的鉴定以及天然产物开发利用,作出了巨大成绩,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还兼任南京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主要发表论文有:《薯蓣留体皂甙元的含量和测定》、《杭白芷根中化学成分的研究》、《爪叶鸟头根中生物碱的研究》等80余篇。主编出版有:《留体激素药源植物》、《植物成分分析法》。参加编写的有:《新华本草纲要》、《中华本草》、《中药志》、《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等。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007-03-20 14:30:49)分类:我的集邮文章我国明代杰出的医学与药物学家李时珍,湖北蕲春人,生于公元1518年,卒于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22岁随父从医,继承家学,一生着重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他亲自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向百姓求教,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医书,对药物加以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的某些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药物,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书中收集原有诸家药物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该书总结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流传国外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唐希灿院士、中国医学科学药物研究所刘耕陶院士与张纯贞研究员共同获得特别贡献奖;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王文梅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周义清研究员、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陈志南教授、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唐家琪研究员、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药物研究所王四旺教授等5位获得突出成就奖;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孙黎获得青年学者奖。唐希灿院士发现的治疗早老性痴呆的石衫碱甲衍生物“ZT-1”获多国发明专利。刘耕陶院士与张纯贞研究员共同研制的治肝炎新药双环醇和联苯双酯在1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发明专利。周义清研究员是抗疟新药复方甲醚的第一发明人,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疾的首选药。中国药学发展基金委员会是民间科技基金组织,其宗旨是奖励在药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资助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俄国化学家、生物学家、药学家克劳斯发现化学元素钌。俄国化学家、生物学家、药学家克劳斯发现化学元素钌。1828年,贝采里乌斯和俄国多尔巴特大学的化学教授奥桑(Osann,G.W.)到乌拉尔山的铂矿去考察。他们研究了用王水溶解粗制铂后的残渣,贝采 里乌斯从中取得钯、锇、铑、铱四种金属。奥桑则不同,他以为自己发现了三种新金属,并命名为Pluranium、ruthenium、Polinium。1840年克劳斯对铂溶在王水中的残余物深感兴趣。他从彼得堡的一名炼铂匠那里购来铂渣两磅。经分析后,从中不仅提出微量的钯、铑、锇、铱等金属、并取 得百分之十的铂。这个分析结果克劳斯呈报政府矿物当局,财政大臣康克林伯爵完全赞成克劳斯的研究报告。政府矿物工程师主任契夫金赠给二十磅铂渣作为礼物。克劳斯将铂渣、苛性钾、硝酸钾混在一起,放在银坩埚中加热烧红,约经过一个半小时,把反应后熔块投到大量水中,放在黑暗的地方静置四昼夜,色的溶液。加 入硝酸酸化,可见柔软的黑色沉淀物(二氧化锇)析出(其中含有部分氧化钌)。克劳斯将黑色沉淀物与王水一同蒸馏,可得黄色晶体(四氧化锇)。在蒸馏后所余 的残渣中加入氯化铵溶液,得到一种盐(氯钌化铵)。锻烧此盐,得到海绵状的金属。克劳斯出于爱国的热情,同时也为了表彰奥桑的工作,新金属的名称仍保留Ruthenium(钌)字,意即“俄罗斯”。钌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温度达100℃时,对普通的酸包括王水在内均有抗御力。钌是极好的催化剂,常用于氢化、异构化、氧化和重整反应中。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药学家张涵庆(2003-9-27)张涵庆,研究员、植物学家、药物家。1932年生于张家港市南沙镇向阳村。1955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现为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系,分配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江苏省植物研究室,曾任助研、副研、研究员、主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地区植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药学植物化学组副组长、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职称评委、《新华本草纲要》编委、《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编委、《植物资源与环境》杂志常务编委、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专业委员、华东地区植化专业委员,《中华本草》编委副主任、江苏省科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等职。四十余年来,擅长药用有效成分及经济植物成分提取、分离机化学结构的鉴定以及天然产物开发利用,作出了巨大成绩,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还兼任南京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主要发表论文有:《薯蓣留体皂甙元的含量和测定》、《杭白芷根中化学成分的研究》、《爪叶鸟头根中生物碱的研究》等80余篇。主编出版有:《留体激素药源植物》、《植物成分分析法》。参加编写的有:《新华本草纲要》、《中华本草》、《中药志》、《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等。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007-03-20 14:30:49)我国明代杰出的医学与药物学家李时珍,湖北蕲春人,生于公元1518年,卒于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22岁随父从医,继承家学,一生着重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他亲自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向百姓求教,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医书,对药物加以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的某些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药物,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书中收集原有诸家药物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该书总结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流传国外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任仲传——东方之子世界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 原主任 现顾问中国第四届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 委员天津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天津市和平区中医院主任医师,正教授级别,曾连任十二年院长天津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天津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我国著名心脑血管病及疑难杂症专家近期获得荣誉: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 任仲传,字紫鹏,天津人士,出生于中医世家,其家族为三代世医。自幼从父学医,从事中医药学研究及临床实践四十余年,在全国性刊物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专著四十余篇。多年来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患者,同时致力于中医药的开发研制工作,并不断创新。任仲传教授曾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筹委会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中医学会终身理事,天津市和平区中医院主任医师,曾连任十二年院长,天津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天津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我国著名心脑血管病及疑难杂症专家。任仲传教授系中共党员,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中华优秀人物大典》、《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大典》等全国性专家名人录已将其收录其中。他所撰写的各种论文,具有不完全统计三十七篇,并在《北方医话》及《中医实用内科学》中撰写了专章三篇,天津《津门医粹》中撰写论文一篇,这些书籍不仅在全国乃至世界医学界都是有影响的,并得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这些经验的积累,是国家医务界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他勤勤恳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苦心钻研、另辟新径的结果,文字的东西,科学的东西,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写好的,非下苦功不可,他在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在科技兴医的事业中,始终是全力以赴的投身到这一耕耘之中,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一丝不苟的精神,为中医事业作出贡献,不怕辛苦,不怕操劳,不怕熬夜,不怕困难,正因为如此,他取得了令同龄人望而生畏的各类职称职务和文字上的诸多成果。多年来,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救治海内外数以万计的患者,他从正廉,从医勤,作为中医的专家教授他把全部精力和智慧,心血和汗水奉献给了无数的病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救治了垂危的患者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们,无数的锦旗和感谢信是他的收获,也为他留下了医生无私奉献的精神。近二十年来,任教授又与著名资深的应用生物化学专家在占领学术高峰的同时,也寻求为人民服务,研究并实践——中草药透皮吸收控释缓释膜剂,也是国内首创透皮吸收的新剂型。通常人们认为只能通过汗毛才能透皮吸收,但人们都知道狗皮是没有汗毛孔的,任仲传与其它几位专家教授用自己所研制的透皮剂在93条狗身上做了实验,结果显示,狗皮的穿透率达到70%以上。这一结果证明是穿透剂起的作用。穿透剂是通过细胞或细胞间隙进行穿透的,而不是汗毛孔。其效果就是“无针点滴”, 直达病灶。任教授利用这一成果,成功发明了「任仲传风痛康膜」,解决了众多风湿骨病患者无法摆脱病痛的难题。「任仲传风痛康膜」是一类生物表面活性制剂,该制剂具有典型液晶(即介于液相与固相的中间状态)的层状结构,因其特有的双亲性质作为载体,可加大动植物的提取含量,并能增大角质层的渗穿透性、吸收性进入皮下病灶发挥作用。其特点:生物药、纯度高、高科技剂型、渗透吸收可以看到,当时使用当时见效、无药物残留、不污染衣物、无过敏、无毒副作用,使用方便、不影响正常生活,最终达到药到病除的作用。这种皮肤吃药的“无针点滴”在发挥中医药传统疗法结合新技术研制方面有独到之处。该技术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为我国康复人类健康、出新医药保健品开创了新剂型,增添了一支保健奇葩。 1979年9月-1985年9月 天津市和平区中医医院办主任,主治医师。1986年9月-1994年11月 天津市和平区中医医院办主任,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94年11月-1996年9月 天津市和平区中医医院院长助理,主任医师,教授。1996年6月至今天津市和平区中医院院长(95年5月起)主任医师,教授。2010年至今,现任佳信佰集团首席研发顾问。 1990年4月,当选为天津市和平康复医学研究会理事兼付秘书长;1990年8月,当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首届脑病专业委员会付主任委员;1991年1月18日,经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天津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决定,被聘为中医医院管理学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12月,被聘为天津市“和平区卫生局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考核委员会”委员;1996年1月1日,被聘为《中国中医药科技》杂志特邀请通讯编委;1996年6月6日,被聘为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学教授;1996年6月15日,入选《中国专家人名辞典》,内容在第1卷第477页;1996年11月18日,被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聘为主任委员;1997年4月8日,受邀担任《中国传统医药研究》丛书第一卷分册主编;1997年7月,被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大典》;1998年11月14日,当选为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脑病主委;1999年10月1日,入选《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材库》;1999年12月,被命名为天津市“和平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材”;2000年1月,入选《东方之子》名人录;2000年2月22日,被聘为天津市和平区医药卫生学会理事会副理事长;2001年7月11日,被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聘为学术顾问;2001年10月10日,正式入选《中华优秀人物大典》(世纪精英版);2002年10月被聘为《中华医药导刊》杂志社副主编;2005年2月26日,被聘为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论脾湿头痛的证治》《中医治疗房颤》《头痛的中医治疗》《康脑灵口服液治疗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的临床研究》《头痛系列方治疗顽固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恶搞“取消中医药”是一种无知的民族文化自残》

亚洲药学杂志编委成员

孙铁民,男,1958年10月出生于吉林,现为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教育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分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中南药学》杂志编委,国家执业药师认证专家,药物化学国家精品课负责人。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药物化学》主要负责人2,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药物化学》主要完成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药学概论》《化学制药工艺学》主要完成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 曾获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制药工程专业)、辽宁省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和参编国家规划教材20余部,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奖项。近十年来发表教育改革文章5篇、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曾主持省级教育改革课题2项、科学研究课题“十五”重大专项抗艾滋病药物恩曲他滨的研究等5项;申请专利10项。研究方向天然活性产物全合成或半合成,天然全合成和手性药物合成,天然抗自由基物质的结构改造,尤其是具有抗肿瘤和抗感染活性物质的研究:手性药物合成,重点是工业化可行的工艺研究。目前正在筹建与医药企业的合作实验室。

宋洪涛,人名。有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药学科主任药师、教授宋洪涛,博士,现任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药学科主任,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军区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中药制剂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草药》、《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解放军药学学报》、《药学实践杂志》杂志编委。

药学实践杂志主编

杨金祥杨金祥,男,1935年12月生,浙江省武义县人。同济医科大学药学教授、药剂学与药物化学研究生导师,研究室主任。中文名:杨金祥出生地:浙江省武义县出生日期:1935年12月职业:同济医科大学药学教授代表作品:《毕业论文设计与新药开发技术接轨的研究》性别:男人物简介1992年成功研制了家喻户晓的劲酒,2010年又推出了新一代的保健养生药酒--夯酒。人物经历杨金祥教授长期从事医药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术思想先进,始终活跃于本学科的前沿,并有丰富的组织实施经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现任同济医科大学药学教授、药剂学与药物化学研究生导师、研究室主任、中日合作同济明治医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劲酒厂与湖北春祥食品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等。目前,杨金祥教授在社会兼职有各种医药专业学会的常务理事与主委,各种医药专业杂志的常务编委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抗癌、抗病毒药物转释系统和抗衰老中药制剂研究。先后发表主要论著48种,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高度重视,如《抗癌药物强化靶向新剂型研究》、《抗艾滋病中药制剂研究》、《宫藏慈禧光绪强身延寿秘方及其制剂研究》等,受邀赴台湾、美国等地进行专题学术交流。《抗癌中草药制剂研究》一书曾由日本静冈药科大学翻译出版。多项研究成果与研究论文获奖,其中省级成果一等奖一项、部委级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如《88—Ⅱ号宫颈栓促宫颈成熟作用的研究》、《小牛胸腺肽口服剂型的研究》、等先后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计生委的奖励。中国劲酒获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奖,并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使一个连年亏损的小酒厂,一跃而成为年销售额几十亿的大企业,2010年劲酒年销售额就超过40亿。2011年杨金祥教授又成功研制了新一代保健养生药酒--夯酒,“夯酒”采用优质粮食酒与天然食用原料配制,酒度较低,醇纯味正,甘香优雅,不含任何添加剂与防腐剂。男女适饮,老壮皆宜。或聚餐、或自酌,即可缓解工作压力,恢复心身疲倦,获得生活享受,更是一种新健康理念的实践体现。

中国的陆地国境线长达21000多公里,其中包含一系列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但在这些地区,野生动物却面临着非法盗猎与走私犯罪的威胁,而边境地区艰苦的执法环境更使得当地的保护工作及其复杂。2008年,WCS中国项目启动了中国第一个针对边境地区的野生生物执法保护的奖项——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该奖项旨在激励、表彰打击盗猎、控制野生生物跨国界非法贸易,为中国野生生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促进边境地区相关人员在野生生物保护和执法工作上的交流,提高他们的野生生物保护和执法能力。2008年12月,首届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最终评选出25名获奖者。获得相关执法设备等物质奖励之外,获奖者还参加了WCS在新疆举办的野生生物保护与执法培训,并赴柬埔寨、泰国、老挝三国进行考察,参观学习当地先进的野生生物保护与执法经验。2009年10月,WCS启动了第二届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最终评选出5名卓越卫士奖、5名杰出卫士奖以及15名优秀卫士奖获奖者。2010年1月25日的第二届“卫士奖”颁奖仪式被英国《卫报》誉为“奥所卡式的野生生物保护颁奖典礼”。2009年10月24日,11月27日,2010年1月25日,WCS联合搜狐网先后三次举办公益访谈,呼吁公众拒绝消费野生生物制品,支持边境地区的野生生物执法保护。著名演员陶虹、知名导演冯小宁与著名节目主持人龚宁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访谈。第二届“卫士奖”期间,知名导演冯小宁与著名节目主持人龚宁应邀担任WCS野生生物保护形象大使,与WCS一同呼吁更多公众关注我国的野生生物保护。西藏羌塘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2007-2010)青藏高原西南部的羌塘地区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景观之一,有着丰富和特有的野生动物资源。但是,该区域内持续增长的人口和家畜的数量,导致原先没有被人类利用的地区也开始被人类所利用。牧民们原来的帐篷换成了房屋,马匹也换成了摩托车。这些变化导致了羌塘地区的人——野生动物冲突的不断升级,包括家畜被捕杀、草场的竞争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错位。家畜和野生动物活动区域的重叠同时也导致了它们之间疾病的传播。而且,新建成的青藏铁路直接连接了拉萨和北京,加速了羌塘地区的发展,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所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该项目将通过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制定和加强执行相关的计划和政策。特别是本项目将推动制定一个项目区内全面的景观水平上的保护管理计划,并将被整合到关键经济部门的现有政策和发展计划中。这样,该项目将支持对该计划所需信息的收集,帮助建立必需的监测机制来跟踪保护的效果。该项目将和当地牧民合作,提高他们了解更多的保护信息,帮助他们发展可持续生产活动。目前关于环境方面的政府和牧民的工作生产习惯的改变,将被结合到这个管理计划中,并受到培训项目的支持。培训、教育和宣传-中医药与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项目传统中医药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为防病治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相当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动物类中药是中医药的重要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近十几年来,中医药中动物药的需求和濒危动物的保护产生了矛盾。以虎为例,尽管虎制品贸易被明令禁止,仍有不法之徒参与虎制品贸易,同时有不少人仍然相信虎制品的疗效,因此供需关系依然存在。中医药从业人员对于公众消费动物药起了重要的作用,WCS一直注重与中医药界的联系和合作,并把中医药界专家和相关权威人士以及中医药大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WCS在ACCP项目的支持下,自1997年以来共举办了15次“中医药与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研讨会,足迹遍布上海、云南、四川、海南、湖北、广西、江苏等地。研讨会邀请中医药界著名专家、中医药杂志主编、林业局和有关主管部门官员等参加。在这些研讨会上,项目人员对濒危动植物现状做了详细介绍。研讨会为中医药界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学家、政府主要官员等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希望通过这些系列研讨会的召开与中医药人员达成共识,共同来解决好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在此期间,WCS先后根据研讨会的发言以及专家的投稿汇编成《中国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中药资源和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两本书。WCS同时积极参加与濒危药用保护动物相关的研讨并积极资助相关研讨会的召开,如资助了1999年9月在第二军医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动物药学术研讨会,其后的全国第四届生药研讨会,第五届中医药和濒危药用动物保护研讨会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会议,使得野生动物保护成为中医药界的一种共识。所有这些研讨会的目的是一致的:呼吁中医药人士与我们共同努力,为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了覆盖更多的中医药人群,WCS也尝试把目光投向普通医师。1999年WCS在《药学实践》杂志上连续刊登了“请不要使用濒危野生动物入药”为主题的公益广告。杂志《未来在你手中》也有6期被发送到中医药医师的手中。同时2003年8月在长春举行的研讨会上,WCS也邀请了部分普通中医药医师积极参与研讨。中医药大学生在今后会成为正式的中医药从业人员,他们的态度对于消费者将有直接的影响。项目对这些未来的中医药从业人员也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活动,形式上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譬如2000年11月WCS在上海组织了以“濒危物种入药利弊孰大”为主题的研讨会,得到了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学生的积极响应。随后,在合肥、长春、桂林等地相关的辩论赛和其它形式的活动也被组织起来,并附有拯救野生动物的签名仪式等。同时,WCS也十分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曾支持了四川和安徽的中医药大学学生进行野生动植物考察和保护宣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普遍对于野生生物保护的重要性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WCS计划将继续开展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目前正在向CEPF申请经费。

是“统计源”期刊,不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传染病文章能登,发表难度一般,这个杂志有同行审稿,要做真实性审查、还对参考文献进行核对;还要作者签“声明”,比较规范

药学杂志委员

吴久鸿,博士,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北京306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军事医学科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药学院客座副教授。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中药协会循证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总装备部药学专业委员会主委。主持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军队“十一五”杰出人才基金,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SCI收载30余篇),主编著作两部,参编著作多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 项,美国专利1项。研究成果2004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八届“吴杨奖”;2005年当选“首届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担任《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等十二本杂志编委,《药品评价》杂志副主编。国家发改委、国家社保部、SFDA等部门评审与咨询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医院药事管理与中药临床药学:从事医院药事管理多年,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医院中药管理学》,主持开展了“医院中药现代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出版相关专著2部,该成果被评为中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方面与曾聪彦主任中药师合作,带领团队申报开展“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与防治措施规范化研究”的科研课题,发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该成果被评为中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发起并组织承办了“全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学术研讨会暨中药安全性问题研修班”, 率先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大部分是临床使用不当造成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支持。在中药处方点评方面,作为广东省药学会处方点评实施规范起草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广东省处方点评实施规范的起草工作,率先提出了“中药处方点评实施要点”,并先后在深圳、广州、南京、天津、合肥等地为中药人员做了多场学术报告。较早关注中药安全性与合理使用,曾就“中药(或中成药)安全性及合理使用”为题在各种学术会议、培训班、学习班及科普论坛上作过30多场讲座或报告,深受广大医药工作者和普通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全国第五次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暨全国中医药科普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 “全国中医药科学普及金话筒奖”。十分重视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积极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早在2008年就在《中国药房》杂志上发表“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发展思考”一文,2009年又在《中国中医药报》(6月3日3版)上撰文“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亟待加强”,呼吁加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并提出了“发挥中医药特点,促进中药临床药学发展;医院中药师应转变观念,促进‘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药疗服务;积极探索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模式;加大中药临床药学人才的培养教育(包括中医药院校要开设中药临床药学专业和参考目前西药临床药学人员培养模式把一些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开展较好的三甲中医院设为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建议,首次提出建立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建议。该文被2009年11月18日在广西梧州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先后在中山、广州、重庆(《中国药房》编委会)、天津、北京(第五届紫禁城国际药师论坛)等地宣讲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性。与北京东直门医院药学部主任曹俊岭教授合作共同发起并担任主编、邀请全国16家三甲医院药学部主任共同参与编写、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了我国首部《中药临床药学》专著,作为项目负责人发起并承办了“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药临床药学研修班”,牵头组织参会代表向全国的医疗机构、医药高校及中医药管理部门发出“关于积极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学科发展的倡议”,为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 药物研究与开发:在故乡湖北蕲春工作期间,对李时珍故乡的地产、特产药材进行了深入研究,主编出版《蕲州药志》、《艾叶》等专著,特别是对家乡的特产药材艾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论证了蕲艾的优质性与道地性,围绕艾叶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主编出版艾叶专著2部 ,指导国内10多家艾叶生产企业开展艾叶系列产品研发工作,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推动艾叶研发及推广艾叶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90年代中期来到广东后,梅教授把广东地产药材的研究开发工作列为自己的重要研究方向,带领他的技术团队以中药药理实验室为研究平台,以“广东地产药材研究与开发”为研究方向先后带教硕士研究生8名,其中10届研究生戴卫波获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11届研究生范文昌在读期间发表论文10多篇,主编出版100多万字的《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物大全》专著,获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13届研究生李红念在读期间发表论文18篇,第1作者7篇(其中3篇为核心期刊),参编专著7部(均为编委),获2012年度国家奖学金和2013届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近年来分别开展了广东土牛膝、三角草、广昆布、三丫苦、蛇鳞草、布渣叶、蛇泡簕等广东地产药材研究,在此基础上主编出版《广东地产药材研究》专著,并获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研制出医药新产品10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省、市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其中广东地产药材研究项目“三角草的基础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昆藻调脂制剂治疗脂肪肝的机理与临床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复方土牛膝制剂治疗咽喉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药学史及本草研究:早期在故乡工作期间主要开展对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研究,发表论文10多篇,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湖北蕲春李时珍中医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协助黄石著名的中药专家邓来送老师创办了《时珍国药研究》杂志。率先组织全国各地的的专家开展对《本草纲目》的补正研究,并主编出版了《本草纲目补正》一书。2012年应日本药学史学会会长津谷喜一郎教授的邀请,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在日本东京大学举办的“日本药史学会柴田论坛”作“60年来纪念李时珍活动大事记”的学术报告。1993年南下广东后,积极开展对岭南医药学家葛洪的研究,发起并承办了“纪念葛洪及其药剂学成就学术研讨会(中国药学会主办)”,发起成立了“葛洪(惠州)研究会”,担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并组织研究会的副主任委员郝近大、冉懋雄、胡晓峰等一起编译出版了《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一书。目前,正领导课题组开展广东省科技厅资助的中医专项研究项目“葛洪《肘后备急方》研究”课题。为积极推动广东的医药历史研究,发起成立广东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届主委职务。著作主编出版的专著有:《中成药的引申应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蕲州药志》(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本草纲目补正》(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医院中药管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现代中药药理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艾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中成药临床新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现代中成药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药海撷菁——梅全喜主任中药师从药二十年学术论文集》(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现代医院中药管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老药新用途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简明实用中药药理手册2009》(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鼻咽癌的最新研究与对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应对》(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广东地产药材研究》(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物大全》(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新编中成药合理应用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现代医院药事管理论文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速查》(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中药熏蒸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艾叶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中药临床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导,2004年版、2007年版、2009年版、2011年版、2012年版、2013年版和2014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同步习题精选》(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试题集,2009年版、2011年版、2012年版、2013年版和2014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等20部达1000多万字,参编并担任副主编、编委的专著有12部,在国内外医药杂志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50多篇,科普文章80多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