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医学论文编辑助手在哪找

发布时间:

医学论文编辑助手在哪找

朋友你好,你所要的先从我提供的网址中找几篇参考论文,真心希望能够对你有。若不满意我给你些网址你还可以自己再找,祝你好运!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一、综合类1、蓝之韵论文门类较全。2、学生大论文中心、蜂朝无忧论文网门类很全。4、论文下载中心门类很全。5、论文帝国

医学文献客户端(App)是杏树林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1] 开发的针对医学专业人士的手机客户端。 其ios版曾在苹果应用商店中国区医学版“时下热门”榜第一名。该产品定位于为医生“量身定做的随身医学杂志”。 医学文献App汇总了国内外最重要的医学期刊,比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柳叶刀(Lancet)、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的中英文摘要和部分全文。内容涵盖20多个专科,每天更新。目前已有数万医生使用该应用。 对于注册用户,还有4种个性化阅读模式可选择:1. 精选:影响最大,阅读最多的文章; 2.专科:与自己专科有关的文章; 3. 杂志:感兴趣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4. 关注:设定关键词,追踪相关文献。

医学论文在哪个网站查介绍如下:

知网:国内最大文献库,涉及学科全面。

万方医学网:网拥有220多种中文独家医学期刊全文、1000多种中文医学期刊全文、4100多种国外医学期刊文摘(全文以电子邮件原文传递方式获得,核心期刊全部收齐)包括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的文献。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学科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以及中药学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是目前国内医学文献的重要检索工具。

PubMed :是一个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寻以及摘要,并且免费搜寻的数据库。PubMed 的资讯并不包括期刊论文的全文,但可能提供指向全文提供者(付费或免费)的链接。

seek68:中外文献汇总,覆盖领域全面涵盖大量医学数据库。

Embase:是爱思唯尔(Elsevier)推出的针对生物医学和药理学领域信息所提供的基于网络的数据检索服务。内容涉及药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除了可以检索丰富的医学文献外,还支持药物和疾病检索。

The Cochrane Library(考克兰图书馆):是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的主要产品,汇集了关于医疗保健治疗和干预有效性的研究。它是循证医学的黄金标准,并且提供有关最新医疗的最客观信息。

ClinicalKey临床精钥:是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推出的一个临床决策支持工具,帮助医生快速获取准确、简洁、世界前沿的循证医学知识。ClinicalKey拥有全球最大的医学信息资源库,涵盖所有医学专科。

Karger医学电子期刊:是由瑞士Karger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约80余种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大部分以英文出版,内容涵盖了整个生物医学领域,包括传统医学以及最新的医学热门课题。

医学论文编辑助手在哪

1、中国知网:知网是目前我国最大也是最权威的一个论文发表网站,学生写论文的时候都要从中国知网上查找文献,并且在论文写完后也需要从上面进行查重。足以见出这个网站对于论文的重要性。所以能将论文发表在知网上,也侧面说明你这篇文章的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

2、维普数据网:这也是一个比较巨大的期刊数据库,这个网站也比较权威,所以也是发表论文的一个好选择。

3、硕博论文网:硕博论文网涵盖了各种专业的论文,很多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 也需要去上面查找文献。在本网站发表医学论文还是十分不错的。

二、怎样分辨发表网站的质量——三个方面

1.专业程度:很多网站,页面乱七八糟,很多弹窗,一上来就问你老多问题,而你问他的时候,他却磨磨唧唧,总是回答不了你的问题,而且回答的也不在点子上,感觉沟通起来很累。沟通效率低,不专业,给他们文章看,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样的,多钱也不能找他们,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后把你的文章弄成什么样,到后期再沟通会很麻烦。

2.夸大其词:有的论文网站感觉就像是淘宝上的卖家,热情的让你受不了,问到出刊时间,论文质量,就说保证怎么样,肯定怎么样,一定怎么样,反正话说的很大,感觉很厉害的样子,这样的多半是不靠谱的,想先忽悠住你,到时付了钱,再有变动就是他们说了算了。

3.假刊陈列:有的论文发表网站,看上去很厉害的样子,页面弄的好像比门户网站都好,这时要看看他们的期刊列表就行了。有的电子版期刊或者连万方数据库或者知网都不上的刊物,他们还在那陈列着,还给你推荐电子版期刊或推荐给你只上龙源的期刊,这样肯定不靠谱啊。

发表原则论文定稿后,面临如何选择投稿目标刊。选择原则是根据自己论文水平,在争取发表的同时,获得最大的投稿价值。所谓投稿价值是指论文发表所产生影响的总和。最高的投稿价值可概括为:论文能够以的最快速度发表在能发表的最高级刊物上;并能最大限度地为需要的读者所检索到或看到;能在最大的时空内交流传递。它是投稿追求的最高目标。了解科技论文投稿应考虑的一些因素,并利用目标刊的征稿启事或作者须知,通过浏览目标刊已发表论文的目录和内容等获得目标刊的动态和变化情况,有利于选择投稿期刊。1 论文水平自我评估、论文及期刊的分类投稿前对论文的水平或价值(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估,是一个重要而困难的工作过程。评估的标准是论文的贡献或价值大小以及写作水平的高低。作者可采用仔细阅读、与同行讨论、论文信息量评估等办法。其中信息量包括:真实性、创造性、重要性、学术性、科学性和深难度。评估的重点在于论文是否有新观点、新材料和新方法。对论文理论价值评估是对作者在构造新的科学理论、利用最新理论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评估,视其是否在理论研究上开辟了新领域、有突破或创见。属于具有国际先进理论水平的论文是:提出了新学说、新理论、新发现、新规律;对国际前沿科研课题作出重要补充或发展;对发展科学具有普遍意义。具有高或较高理论水平的论文是:论文涉及或采用最新科学理论;有独立的科学推论;有抽象模型以及逼近客体原型;构造有新的术语或概念;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一般先进理论水平的论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新看法、增添新内容、找到新论证方法,其观点、方法虽不是创见,但解决了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对论文实用价值评估是对作者在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评估。其中,重大的经济效益是指:对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建设产生重大作用,可以全面推广,经济效益显著。重大的技术效益是指:在应用技术上有创新或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产品质量、劳动生产力或安全可靠性;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对国家当前生产技术可发挥重大作用等。论文分类大致包括:理论论文、理论与技术论文、技术论文、综述、评论和简报快报等。不同类型的论文的投向取决于目标期刊的类型,即理论型(学术型)期刊、技术型期刊等。2 期刊报道的范围、读者对象不同科技期刊有不同的宗旨,不同的论文收录报道范围,它决定了投稿论文的主题内容范围。科技期刊的收录范围和期刊的类型及级别基本决定了该刊的读者对象,也基本决定了稿件的写作风格与详简程度。而某一篇科技论文的读者除适应该刊的读者群外,还应分清论文的发表将为一般读者感兴趣,或多数同行感兴趣,还是少数同行感兴趣。3 期刊的学术地位、影响和期刊等级科技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表现在期刊所收录论文的水平、主编、编辑单位、专业人员心中的地位等方面。从图书情报界的角度看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则表现在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大小、是否被国内外检索工具收录、是否为学科核心期刊等方面。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与所称的期刊“级别”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国还没有一种从质量、学术、技术水平等方面为科技期刊定级的标准或规定。但以读者为对象,大体可把科技期刊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类。高级刊高级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和情报信息上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术研究的记载。如《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全国性行业外文刊、全国性行业学会和组织的学报、会报等。中级刊中级科技期刊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本学科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为教学、科研和技术产业部门的技术实践提供新知识、新技术。这类行业性期刊主要是技术性期刊。初级刊初级科技期刊是以科普为目的。如《无线电》等。此外,从发行角度看,科技期刊分公开发行、国内发行、内部发行三种。公开发行刊的论文要注意采用世界通用的技术术语、格式,保证论文的正确性和可靠性。4 年出版周期出版周期是指某刊的出版频率,一般分为年刊、半年刊、季刊、双月刊、月刊、半月刊、周刊和不定期刊。不定期刊、年刊和半年刊不投稿或少投稿为好。5 出版论文容量期刊的论文容量是指某刊一年或一期能发表多少篇论文。如某种半月刊每期容量为10篇,则年容量为240篇。一般来说,应尽量选择出版周期短、容量大的期刊投稿。6 对作者是否有资格要求有的科技期刊对作者有资格要求。如:要求作者具有某国国籍、属某地区、某研究机构、某协会会员等资格。作者应从作者须知等处了解某刊对作者是否有资格要求,不具有某刊作者资格要求的作者不要向其投稿,除非论文合作者有资格。7 语言文种从科技文献交流体系看,汉语的使用范围、中文刊的发行范围以及中文论文被世界性检索工具的收录比例等方面制约了中文论文影响的发挥。而且中国科技人员人均占有刊比例小,发稿不易。英语是一种科技交流的世界性语言。在国际影响大的英文刊物上发表自己的论文,能提高论文作者及其单位的学术地位,因而,向国外投稿,参与国际竞争,受到中国科技界的重视。8 是否友好对我国不友好的国家和不友好的期刊,一般不主动向其投稿。判断方法之一是某刊是否发表过或经常发表中国论文。具体方法可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论文被检索系统的收录的刊分布情况,或统计某刊收录中国论文的情况。如利用“CS=China ”和“CS=China and JN=某刊”检索表达式可以分别检索出《工程索引》等检索系统中收录中国论文刊分布和某刊收录中国论文篇数。发表中国论文期刊的主要出版国家是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法国、日本、新加坡和印度等国家。此外,是否有国际友人介绍,也是投稿时应考虑的因素,对此,可向有关行家咨询。9 版费向国外一些学术刊物投稿被接受后,出版社将向文稿作者征收出版费,这些费用被称为版费或出版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的出版社把版费作为科研费用的必要组成部分。视版费为作者所在单位对传播其研究成果的费用和对出版社的资助。国内向国外支付版费方式大致分三种:其一是作者自理;其二是作者所在单位同意,作者个人和单位各支付一部分;其三是全部由单位或其它学术机构支付。关于版费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是否收费是投稿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超出限定篇幅一般要收费。英国刊物和欧洲的一些学术刊物一般不收费。美国各学会、协会资助的学术刊物收费较普遍。有些收费刊物,留有有限不收费版面,在此发稿,一般要排队,其发表期大大延长。有的收费刊婉转的说不支付发表费者的稿件将被拖延出版,但实际上一般不受理。特别优秀稿件可能除外。不同国家、不同刊物收费标准不同。关于目标刊是否收费和收费标准可在作者须知的“Page Charge,Publication Charge,Printing Cost”等条目查找到。10 当前组稿倾向与论文时效性科技期刊有年度出版计划、主题选择、专题出版和在一段时间倾向某种内容的情况。要掌握目标刊的这些情况,可向期刊出版社索取年度计划,或查阅该刊的目录和内容。对具有倾向性和时效性较强的论文,应尽量投向出版周期短的半月刊、月刊和快报。

恕我直言,一般没有人会直接这么问的。如果是个人想发表,一般会了解哪些杂志社,或者说哪些渠道,不会去了解哪些网。并且,一直以来也没有那些发表的网是靠谱的,十有八九是托。如果真的需要医学方面的,请先核实自己需要什么级别的,比如普刊,核心,SCI。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时间要求与方向,来看那些期刊合适。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操作,优助医学可以做出指导。

(最好)不要某宝,不要个人,一定要选一个正规的润色机构——服务有保障,有售后,我们实验室都是找北京译顶科技,你有这方面的需求的话可以去找一下看看 ོ࿐

医学论文编辑助手在哪里

以WPS 2019版本为例:

文档助手只有在您打开的文件名含有「论文或简历」字眼的文档时才会弹出激活提示,您可根据提示开启,开启后再查看工具栏是否有「文档助手」功能即可。

1、首先打开一个的wps的界面中,选中要使用的一个的单元格创建目录。

2、然后点击菜单中的文档助手选项,如下图所示。

3、进入到了的文档助手界面中,点击工作表选项,如下图所示。

4、点击了工作表选项之后,弹出了下拉菜单选中为创建表格目录选项,如下图所示。

5、弹出了的创建表格目录界面中,点击 确定 选项。

6、这样可以看到是在当前中的目录创建的成功了,如下图所示就完成了。

文档助手只有在您打开的文件名含有「论文或简历」字眼的文档时才会弹出激活提示。

文档是软件开发使用和维护中的必备资料。

软件文档或者源代码文档是指与软件系统及其软件工程过程有关联的文本实体。文档的类型包括软件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测试文档,用户手册等。其中的需求文档,设计文档和测试文档一般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由开发者写就的,而用户手册等非过程类文档是由专门的非技术类写作人员写就的。

文档能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保证软件的质量,而且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有指导、帮助、解惑的作用,尤其在维护工作中,文档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早期的软件文档主要指的是用户手册,根据Barker的定义,文档是用来对软件系统界面元素的设计、规划和实现过程的记录,以此来增强系统的可用性。

而Forward则认为软件文档是被软件工程师之间用作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沟通的信息主要是有关所开发的软件系统。Parnas则强调文档的权威性,他认为文档应该提供对软件系统的精确描述。

说起论文降重,是很多马上要毕业了的学生的一大难题。写论文的时候,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要引用名人的话,要引用名人的故事,要使用公式,要把定义写明白,这些内容就决定了你的论文有着居高不下的重复率,甚至是后期无论如何怎么修改,都无法撼动改变一点点这个恼人的数字。北京译顶科技价格比较合理,我就是在那边做的,没花多少钱你可以统一去知道了解下

医学论文编辑助手在哪下载

医学文献客户端(App)是杏树林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1] 开发的针对医学专业人士的手机客户端。 其ios版曾在苹果应用商店中国区医学版“时下热门”榜第一名。该产品定位于为医生“量身定做的随身医学杂志”。 医学文献App汇总了国内外最重要的医学期刊,比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柳叶刀(Lancet)、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的中英文摘要和部分全文。内容涵盖20多个专科,每天更新。目前已有数万医生使用该应用。 对于注册用户,还有4种个性化阅读模式可选择:1. 精选:影响最大,阅读最多的文章; 2.专科:与自己专科有关的文章; 3. 杂志:感兴趣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4. 关注:设定关键词,追踪相关文献。

超星 百度里面就搜这个关键词很多

医学助手提供了国内所有正规期刊的基本信息,包括:刊名、刊期、国内版号、国际版号、定价、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主编、主任、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网址、国内评价(是否是北大核心期刊和是否是中信所核心期刊)、国外评价(该期刊被哪些国外数据库所收录)、最新的影响因子、主要栏目等信息。医学助手的下载地址:在医学助手上的查询结果该期刊不是核心期刊,连影响因子都没有,说明没有被列入国家统计源期刊。升副高职称不行!!!

说起论文降重,是很多马上要毕业了的学生的一大难题。写论文的时候,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要引用名人的话,要引用名人的故事,要使用公式,要把定义写明白,这些内容就决定了你的论文有着居高不下的重复率,甚至是后期无论如何怎么修改,都无法撼动改变一点点这个恼人的数字。北京译顶科技价格比较合理,我就是在那边做的,没花多少钱你可以统一去知道了解下

医学论文编辑助手

一提起论文价值,恐怕首先想到的是影响因子。尤其是在中国,影响因子对于科研人员和工作者真是命根,晋级,升迁,申请基金,评奖等等无不与影响因子有关。但是除了影响因子,还有许多其它的评价论文价值的方法。本文就介绍一下常见和新兴的评价论文价值的指标。评价一个论文价值,无非从量化和质化两个方面来评价,或者期刊和论文的角度来评价。下面提到的指标,有的是从量化,有的是从质化,有的是从期刊角度,有的是从文章角度。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确切说是针对期刊的,而并非直接针对论文的。影响因子应该是一个量化和半质化的指标。为何?这是因为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低水平的文章也并非没有,低影响因子高水平的论文也大有存在。当然,如果论文婆家找的好,自身的身份也就自然高了。正如以前的皇妃,可能整个素质比一般大众好,可以平民中也大有出类拨粹的人物存在。因此,现在影响因子也是饱受垢病。有的人戏称SCI是stupid chinese idea,其中的原因也就不多说了。查看影响因子的方法有多种,最经典的方法当然是Web of Science,但是收费,一般人用不起。简单方便的方法可以使用医学文献助手:利用医学文献助手筛查PubMed文献质量引用次数这个就不用多介绍了吧。很多数据库和在线查询平台都可以实现引用次数的查看,例如Google和微软学术搜索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还有利用医学文献助手筛查PubMed文献质量H指数(H Index)H指数是2005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希尔施提出的。H指数的计算基于其研究者的论文数量及其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赫希认为:一个人在其所有学术文章中有N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N次,他的H指数就是N。可以按照如下方法确定某人的H指数:将其发表的所有SCI论文按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序;从前往后查找排序后的列表,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该论文被引次数。所得序号减一即为H指数。以上有关H指数的内容来自维基百科查看H指数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Google Scholar,注意是英文版的,中文版的不要。另外FireFox和Chrome也有相应的插件可以选用。I10指数(I10-Index)I10-index是由Google提出来的,指作者发表文章数被引用10次以上的个数。比如我发表了100篇文章(呵呵,有点大了啥),其中90篇被他人引用了10次以上,那么本人的I10-index就是90。如果说影响因子是针对期刊的话,那么H指数和I10指数就是针对个人的。论文的影响因子高,只能说该论文找了一个好婆家,具体引用情况并不一定。而H指数和I10指数就是确切反应论文引用的一种量化标准。G指数(G-Index)G-Index(G指数)相比于上述几个指标来有点默默无闻。G-Index是由Leo Egghe于2006年提出的, 评价作者论文数量的一个指标。G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把所有作者发表文章按照引用次数降序排列,序号为g把作者所有发表文章的序号进行平方,得到g2把作者所有文章的引用次数进行加法,得到∑TC最后一个∑TC仍大于g2的序号就是G指数。有点绕哈,没事举个例子更清楚一些,比如我发表了以下文章,按照引用次数进行排序如下引用次数(TC) 序号 (g) 文章引用 次数之和 (∑TC) g^2 47 1 47 1 42 2 89 4 37 3 126 9 36 4 162 16 21 5 183 25 18 6 201 36 17 7 218 49 16 8 234 64 16 9 250 81 16 10 266 100 15 11 281 121 13 12 294 144 13 13 307 169 13 14 320 196 13 15 333 225 12 16 345 256 12 17 357 289 12 18 369 324 12 19 381 361 11 20 392 400 … … … …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的H指数是13,g指数是19,因为第20个文献g2已经大于前面所有引用次数之和了。(该例子数值来源于Egghe. An Improvement of the H-Index: the G-Index)G指数相比于H指数和I10指数,更能反应论文整个引用情况。比如我发表的文章,总体都不高,可能H指数比较高,可是一算G指数立马原形毕露,原来是水货一枚。H5指数(H5-index)和H5中位数(H5-median)H指数、I10指数和G指数是针对个人论文引用次数的统计,而H5指数和H5中位数(H5-median)是针对杂志引用次数的一种评价体系。H5指数H5指数是过去5年之内某一杂志所发表的论文数相比于引用数的最小值,如Nature杂志过去5年之内发表了1000篇文章(当然实际数值比这个大),按照每篇论文的引用数进行降序排列第381位的文章的引用数是381,而382的文章引用数是300,那么Nature的H5指数就是381H5相较于IF,是反应杂志过去5年文章的引用情况,而IF是反应的杂志平均引用情况。H5相较于H指数,是针对杂志的总体情况,而H指数是针对于个人论文的引用情况。有时候不同影响因子的杂志,H5可能一样。如PLoS One和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的H5都是130,可是两者的影响因子相差可不止一个档次。H5中位数H5中位数(H5-median)是指所用文章引用次数的中位数。为毛不用平均数?因为资料不是正态分布。每一个杂志的文章引用次数肯定不会是平均分布的,正如我国居民收入一样。有的引用次数肯定很大,可是有的文献可能很水,引用次数少的可怜。如果平均无法反应真实的引用情况,中位数最佳的选择。F1000F1000(Faculty of 1000)是为生物学及医学研究人员提供评估服务的二次文献数据库,是由英国BioMed Central出版的一种新型在线研究辅助工具,包括生物学(Biology)和医学(Medicine)两大系列。 其目前是给生命科学研究者一个新的评价体系,而不仅仅依赖于是否被SCI收录。医学F1000:由2400多位世界顶级的临床专家、学者收集和评价,提供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医学论文信息及发展趋势。它包括18个领域:麻醉和镇痛、心血管疾病、重症监护和急诊医学、皮肤病学、糖尿病和内分泌病学、循证医学、胃肠病和肝病学、血液病学、感染性疾病、肾病学、神经疾病、肿瘤学、心理学、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和临床免疫、泌尿病学、女性健康。该网站文献与PubMed及PubMed Central进行了链接。生物学F1000:由2300多位专家学者的评价,提供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学论文信息及研究趋势。涵盖学科领域: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癌症生物学、心血管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胃肠生物学、基因组学和遗传学、免疫学、代谢及内分泌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医学、神经科学、药理学与药物发现、生理学、植物生物学、肾生物学、呼吸生物学、结构生物学。主要特点主要对PubMed收录的重要论文的进行客观评估,评估依据是以学术成就而非该期刊是否被SCI收录;参加评议的成员分别由美国和欧洲等国际知名机构的著名专家组成。根据论文对当前世界生物和医学研究的贡献程度和科学价值,通过客观反映学术水平的指标(F1000因子)给予评分,每日将最近一个月内的极少数优秀论文推荐给读者,并提供Pubmed链接。F1000三个等级分别为9分(杰出)、6分(必读)和3分(推荐)。以上有关F1000的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因此F1000相比于影响因子,多人工挑选的干预,其分值高的研究意义就比较重大。F1000应该是一个质化的指标,最简单的实时查看F1000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医学文献助手。聊完了传统的评价指标,再扒一扒新兴的论文评价指标AltmetricAltmetric是一个新兴的指标,虽然字面意思是替代指标,但是我认为「社会化影响力」或者「网络影响因子」或者「分享因子」更能反应其本质。Altmetric出现的背景可能大家遇到这么一种情况,有的论文发表以后,被大家广泛转载,网络新闻报道,Twitter或者G+上评论和分享。这时,影响因子和F1000就不能反应这些了。Altmetric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Altmetric就是反应某一论文分享、下载、阅读的情况。但是现在Altmetric争议也比较大,关于名字都有争议。我个人认为InterMetric更好,简称IM,有点和实时通讯软件混了啥。SocialMetirc,简称SM,有点变态了哈。有关Altmetric更多详情可以参阅此文:利用Altmetric评价系统了解论文的关注度分享情况类似的还有Plum Metrics (利用Plum Metrics评价系统了解论文的关注度分享情况)和Impactstory(这个可能要挂代理)RG ScoreRG Score(RG因子)是ResearchGate推出的一个评价作者的指标。RG Score推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评价自己在科学圈内的处于一个啥水平。计算方法并不是自我发表了多少文章,而是自己的科研工作被同行认可以程度。RG Score不同于传统评价指标在于可以统计更多的信息,如下载,浏览、分享等。RG Score不同于Altmetric之处在于RG Score更测重于分享。如果和同行分享自己的Idea,并得到同行的认可和讨论,那么RG Score增长很快。更多有关RG Score的详情可以查看此文:ResearchGate科研人员自己的FaceBook

CiteScore

影响因子是评价学术期刊的一项重要指标,曾被认为是学术界的金标准。但近年来由于在学术评价体系中被滥用受到各方人士的强烈抵制。2016年7月5日,几大顶尖级学术出版机构包括多家著名期刊也联合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表文章呼吁期刊降低对影响因子计算的痴迷和依赖程度,并强调用引用分布曲线(Citation Distribution)来取代影响因子的简单算术平均。其他一些权威机构也纷纷提出多元化的文献计量评价指标,以期打破影响因子一家独大的局面。2016年12月8日,出版业巨头Elsevier重磅推出了他们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全新期刊评价体系:CiteScore。Scopus数据库涵盖了世界上最广泛的科技和医学文献的文摘、参考文献及索引,因此被各界人士认为是影响因子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与影响因子相比,Cite Score具有以下优势。

一,期刊涵盖数量众多,中文期刊显著增加。

CiteScore涵盖的期刊数量达到22256本,比影响因子的11000种期刊多了一倍。尤为重要的是,相比SCI数据库中的几十种中文期刊,Scopus收录了几百种重要的中文期刊。有学者表示,这对中文期刊会是一件好事。以往很多优秀的中文期刊由于不在SCI检索范围内,在高校职称评定时不被认可,因此稿源越来越少。如果将来国内认可CiteScore,那么对于被收录在Scopus数据库中的这些优秀的中文期刊又是一次极好的机会。

二,指标计算公式有所不同。

与影响因子的计算某期刊连续2年论文在第3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类似,CiteScore计算的是期刊连续3年论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但两者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影响因子计算时的可引用内容只有论文和综述,剔除了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计入分母,但其引用数仍被计入分子。而CiteScore将所有文献内容都视作可能被引用的内容,包括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这些内容的引用很少,因此会拉低期刊的得分。

三、影响因子没有学科领域的区分,而CiteScore有不同领域的相对排名。

大家都知道,把不同领域的文章混在一起谈影响因子,是没什么意义的。比如数学和工程的跟化学和生物领域的科研人员就没法说到一块去。一个是顶了天都不到2的影响因子,另一个是到10都很正常。CiteScore也是只有比较同一领域的期刊才有意义,对选择发表论文才具有专业引导作用。所以在查询网站中还有Highest CiteScore Percentile在CiteScore后面,这就能够看出期刊在不同领域的相对排名。

四、CiteScore是免费的。

与影响因子只对购买者开放不同,CiteScore对任何在线用户免费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来查看期刊CiteScore,也可以分析期刊的引用情况。

CiteScore一经推出,学术界人士普遍表示支持。多数人认为,影响因子是应该有个对手了,只要有进步,有比较都是好的,我们不要一家之言!本人也认为,影响因子已经在评价指标第一把交椅上坐得太久了,以致现在负面影响隐隐有超过积极影响的架势,也是时候有另一个因子取而代之了。但是影响因子毕竟在学术界还是影响深远,全盘否定而推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指标有可能是操之过急。CiteScore在计算方法上与影响因子大同小异,虽然只是治标,但可能更加符合现在的需求。无论如何,有创新总是好的,多元化的计量评价指标才能让评价体系越来越趋于完善。

韩德培著名法学教授,博导 1911年2月生,江苏如皋人,法学家、法学教育家。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法学院继续研究国际私法以及国际公法和法理学。1945年应著名法学家周鲠生校长之聘回武汉大学任法律系教授,后兼任法律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副教务长兼法律系主任。1980年、1981年分别创建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和全国唯一的环境法研究所。先后任武大法学院名誉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和第三届特约成员,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顾问,国家环保局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等。现仍任职于武大法学院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和环境法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等学会名誉会长。在国外,还曾兼任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理事,环境法研究中心理事,世界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理事等。主编的统编教材《国际私法》先后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首届中国图书提名奖;任总主编的《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曾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0年主编的新的法学核心课程教材《国际私法》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主编的《环境保护法教程》是建国后第一部有关环境法的教材;还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意见,协助解决重大的涉外经济纠纷,使国家避免了数亿美元的损失。曾赴美国、日本等多国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均博得很高赞誉,获美国密苏里州首府堪萨斯市市长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被公认为是我国当代的一位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德高望重的法学家、教育家,特别是国际私法领域的一代宗师,在国内外法学界久负盛名。1984年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代中国的法学人物”专条之一。 谭崇台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教授、博导 1920年6月生,四川成都人,经济学家。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47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48年回校任教。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被认为是将西方发展经济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型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建构,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先后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任委员,校长办公室主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武汉大学学报》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美经济学交流委会员中方委员,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会领导小组成员,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顾问,对外经贸大学荣誉教授,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专著《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先后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和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的《发展经济学》被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帕金斯(D. Perkins)评价为“一本标准教科书”,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的《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原籍台湾台南,祖籍福建省永定县。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1944年在马里兰研究室参加美国国防研究工作时,曾获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颁发的成就奖。1945年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60年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并兼省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 1973年,卢嘉锡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等问题,为我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多篇重要论文,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1978年,他以台湾省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他于198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文艺文法学院名誉院士,1987年获伦敦城市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同年获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由于在结构化学研究中的杰出成就,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奖。 1981年,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领导中国科学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87年从院长岗位上退下后,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主席团名誉主席。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曾任第三世界科学院理事会理事、副院长等职。他还先后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七、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会长等职。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因病在福州逝世,终年86岁。 卢嘉锡一生为发展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他。著名科学家霍金访港:“有生命就有希望”“有生命就有希望。”因病导致全身瘫痪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斯蒂芬·霍金以亲身体会向香港市民讲述他对生命的看法。 13日下午,霍金出席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的记者会。患有肌肉萎缩症的霍金,全身瘫痪且丧失语言能力,只能通过电脑系统和语音合成器回答记者的提问。 虽然身体严重残障,但霍金不怕艰辛,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除了关于宇宙、黑洞的理论外,人们最为关心的是他如何战胜巨大的挑战而获得不朽的业绩。 有一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导致全身瘫痪希望能安乐死,有记者以此为例询问霍金是否曾因身体残障而感到沮丧,又怎么克服的? “他有自由选择结束生命,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霍金说,“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听来像老生常谈,然而这发自霍金的心声,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勉励,因为他的行动已证明了一切。 到底人类可否在其他星球上居住?此等疑问由这位宇宙论大师解答最为适合。霍金认为,估计人类大约在20年后便可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40年后就可到火星。但这两个星球都缺乏甚至没有大气,而且体积太小,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恐怕再找不到比地球更好的地方了。 霍金还表示,人类现在面对温室效应,疾病和核战的威胁越来越大,只要人类不自相残杀,就可以在100年内,找到另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体。 当被问及科学研究对发展经济的效用时,霍金表示,科学研究只是基于科学研究的考虑,但科研有时能带动经济效益,例如计算机及遗传基因等。 对于有兴趣研究科学和宇宙论的香港年轻人,霍金则鼓励可以仿效他本人,不断探访生命的起源,“若能发现前人未为的事情时,那种振奋和乐趣是无可比拟的。”他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多年来身躯不能动弹且不能说话,还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研究……但这些因素并没有成为霍金与孩子之间的阻隔,他的两个儿子和1个女儿个个在霍金心目中迷人可爱。 “即使孩子都已经长大独立了,我与他们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他透露,此次同行来港的女儿露西正与他合著一本儿童科学读物。他笑言,经常与子女分享宇宙奥秘,就像哈里波特一样,但他漫游的是科学世界而不是魔术境界。 在短短约20分钟的记者会上,霍金回答了4个预先挑选的媒体提问,全部由香港科大校长朱经武代问。 霍金平日与人沟通时是通过眼球的活动控制计算机打字组句以表达意思,他的速度为1分钟选出3到5个字,可谓字字千金。 会后,霍金出席了一项植树仪式,在科大即将兴建的高等研究院的地皮上栽种了一棵“福木”,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霍金将于6月15日在科大主持一场题为“宇宙的起源”的公开演讲。女科学家有:玛丽·居里(波兰) 金庆民(中国) 吴健雄(中国) 古道尔(英国) 蕾切尔·卡逊(美国) 何泽慧(中国) 乔治亚娜·西加尔·琼斯(美国) 蒙如玲(华裔[不用我说是哪国的吧?]) 钟端玲(同上) 沈骊英(中国)最早的女科学家--希帕蒂娅 最早的女科学家一〔古罗马〕希帕蒂娅(370-415) 公元400年左右,在罗马亚历山大城中心的广场上,经常可见黑压压的人群围着一个人,津津有味地听他滔滔不绝、充满智慧的哲学演讲。这似乎是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形成并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同样身着斗篷(古代哲学家似乎都爱穿斗篷)、同样雄辩博学的哲学家却是一个年纪不大的美貌女子。在政界和学界都极度歧视妇女的当时,年仅30岁的她却已是亚历山大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人物和最受爱戴的学者,其学术成就之大和所历经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她,就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女科学家——希帕蒂娅。追求科学、思想自由 希帕蒂娅(Hypatia)是古罗马著名的女科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公元370年,希帕蒂娅出生于罗马帝国的亚历山大城。其父塞昂是个卓有成就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博物院从事科研和讲学工作。小希帕蒂娅不仅长得美丽可爱,而且资质聪颖、乐学好问,故深得父亲的喜爱和器重。虽然当时的罗马正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局面,根本没有科学的地位,但思想开明、独具慧眼的赛昂还是顶着宗教迫害和对妇女歧视的压力,悉心教导自己的女儿,鼓励她要从小热爱科学,培养独立自由的思想,将来成为一个毫不逊色于男人的大学者。 在父亲的指引下,希帕蒂娅在科学之路上前进得很快。10岁左右她就掌握了许多数学知识,并且懂得如何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计算出金字塔的高度。不到20岁,她已读过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论球和圆柱》、丢番图的《算术》。 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等几乎所有当时能读到的数学名著。 此外,她的兴趣和研究还涉及物理学、天文学,甚至哲学领域。 犹如羽翼渐丰的雏燕总想搏击长空,随着希帕蒂娅及其思想的日渐成熟,亚历山大的天空已显狭小了,为了了解更前沿的科学成果,刚满20岁的希帕蒂娅毅然只身登上了北去雅典的航船。此后的5年,她先在雅典的学院里研习历史、哲学和数学,继而又去意大利访问。她所到之处,人们无不对其年轻美貌和博学多才交口称赞。 公元395年,希帕蒂娅学成回乡,继承父业开始在亚历山大博物院进行科学研究和讲授数学、哲学等课程。她的讲学雄辩而生动,既富有知识性,又极具思想性,而且辅之以多种她为数学及大文学名著所写的评注作为教科书,不久,她就成为亚历山大最受欢迎的学者。 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希帕蒂娅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不为宗教所禁锢,一心追求科学和思想的自由,即使面对某些基督教徒的恐吓,也毫无惧色,而是义正辞严地加以驳斥。她的自由精神和人格魁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学生,其中不乏正直的基督徒。亚历山大城的领主奥雷斯特甚至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希帕蒂娅对科学的传播和发展所做的贡献越大,受尊敬的程度越高,则居心叵测的教会就越发愤怒,领主的政敌——亚历山大的大主教西瑞卡也越将她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公元415年3月的一天,惨案终于发生了。据一位名叫彼得的读经师所述,他亲眼看见希帕蒂娅在回家的路上被西瑞卡的一伙信徒拦截,拖人旁边的教堂,用极为卑鄙残忍的手段杀害并烧为灰烬。 这一年,她才45岁。然而由于教会的纵容包庇,此案竟然不了了之。 希帕蒂娅的冤案至今仍未得到昭雪。但不管怎样,希帕蒂娅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博学多才、热爱科学、思想自由、勇于探索而又不惧反动权威的女科学家和哲学家,早已在人们的心中留存下了永远美丽的身影。她用生命为科学播下的珍贵种子,也早已在后人的世界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情钟科学 至死不渝 希帕蒂娅在雅典求学时,曾无数次拒绝了登门求婚的青年男子。 并非她无情,而是她实在太热爱科学了,无法挤出时间和精力分给个人的爱情和婚姻。她至死未嫁,自始至终都把全部忠贞的爱倾注在科学当中。 她一生致力于数学和天文学的研究,曾协助父亲以及单独为一些数学和天文学名著做了仔细的修订和评注工作。她的不懈追求为这两方面学术成果的广泛流传和继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小就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的希帕蒂娅,早在20岁前就同父亲一道出色地完成了对欧几里得的传世名作《几何原本》的修订工作。由于这本著作流传有六七百年,那时又没有印刷技术,靠手抄就难免互不统一,错处也多。因而她与父亲花了不少精力,找来所有的版本,互相参照比较,对其差异之处仔细琢磨,力图做到最大限度的还原。 在此基础上,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他们还做了大量的文字加工和评述工作。这个版本在史书上被称为“赛昂版”,深受读者的好评并得到学界的高度肯定,而成为今天《几何原本》通行版本的基础。 此后,在亚历山大博物院进行教学和研究期间,希帕蒂娅又独立完成了《丢番图<算术>评注》一书和对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 -的评注。丢番图和阿波罗尼奥斯都是3世纪亚历山大的大数学家。 丢番图的《算术》由189个代数问题构成,这些可归纳为50多种类型的题目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用方程求解。在这些方程中,以被称为“丢番图方程”的不定方程最为著名。但有些方程及其解法深奥难懂,不易被大众普遍理解和接受,希帕蒂娅就在教学过程中写下了详细的评注,那既是她多年苦心研究的心得,又添增了许多全新的看法和问题。她之所以评注八卷本的《圆锥曲线论》,一方面是由于她自身对圆锥曲线的痴迷和偏爱,另一方面同样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看似深奥实则美妙的数学知识。 希帕蒂娅的这些评注和论文行文流畅,文笔优美,理解深刻而又通俗易懂,因为她始终把广泛的传播知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古希腊的学术遗产,作为自己钻研科学的一大目的。所以,她的研究著作都可作为后人的教科书阅读。这对古希腊数学著作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天文学方面,希帕蒂亚与父亲合写了《天文学大成》评注和《实用天文表》评注。这两部著作的原著都是公元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研究成果:前者将已知的数学同天文学知识相结合,故被后人命名为《天文学大成》,后者是供天文工作者查阅而记载的翔实数据。他们的评注深入浅出,极大地推动了天文知识在当时的普及。 此外,希帕蒂娅写的《天文准则》一书列出了一些重要的天文数表,可惜现已失传,只有小部分内容收人《天文学大成》评注中。 作为一个敬业的科学家,希帕蒂娅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她在实践上的不少成果也为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比如,她研制的一种既可测量恒星位置又能推算时间的“星盘”,以及在物理学方面设计的作为计时器的''滴漏“、提取蒸馏水的装置和测定物体水平的水平仪等。所有这些,无论在科研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哲学家女儿” 仿佛是古希腊大学者的遗传,希帕蒂娅也自幼表现出对哲学同样的爱好。小时候,她除了阅读大量的数学著作外,还阅读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的著作。因为她觉得哲学问题是如此引人人胜——世界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人是上帝创造的吗? 人的知识从哪里来?人应该如何生活?……它们乍看起来很简单,甚至不值得一问,可是却没有人能做出完满的解答;它们似乎是科学的问题,却又仿佛比科学更复杂。通过独立的思考,希帕蒂娅渐渐地偏向于认同柏拉图的“理念”论,特别是''理念数论“的主张。 年轻的希帕蒂娅不但善于独立思考,更有哲学家的雄辩之才。 为了求知,她经常与前辈学者进行辩论,毫无羞怯忸怩之态。父亲骄傲地称她为自己的“哲学家女儿”。 17岁时,她参加了关于芝诺悖论的辩论。芝诺悖论是公元前5世纪爱利亚学派哲学家芝诺为否认运动而提出的论证,其中有一个“阿基里与龟悖论”,是说全希腊跑得最快的阿基里,永远追不上慢慢爬行的乌龟。因为每当阿基里抵达龟的一个出发点时,龟却又已往前爬了一小段路,所以阿基里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不能赶上它。利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希帕蒂娅指出,这一悖论的错误关键在于它预先设定了两者所用的时间(从阿基里起跑后算起)是不同的,阿基里的时间明显不足。 在雅典的学院里学习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时,希帕蒂娅也经常与前来拜访的青年学者们进行讨论交流,表明自己独立的见解。 她认为哲学应该与科学尤其是数学互相结合,但新柏拉图主义中认为世界不可知的神秘主义成分却并不可取,它只可能带来禁锢科学脚步的负面影响。可见,无论是对待科学还是哲学,追求思想的自由和自然的真理始终是希帕蒂娅的惟一出发点的行事准则。 从雅典回到家乡后,除了数学,希帕蒂娅还主讲哲学,传播其独特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不久,她的学识、见地和辩才就吸引了许多慕名前来听讲的学生。公元前400年左右,年仅30岁的她就已成为亚历山大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了。 父亲没有说错,美丽的女儿果然是让他骄傲的“哲学家女儿”。 比容颜更美丽的精神 回顾希帕蒂娅短暂、简单然而无比充实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她每时每刻都是同“科学”一起度过的:年幼时,她学习科学;长大了,她发展科学、传播科学。我们之所以称她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科学家,并不仅仅因为她有渊博的学问,更是因为她身上闪耀着那种真正的。 科学的人格精神——追求思想的自由,宣扬思想的自由,鼓舞思想的自由。因为只有自由的思想,才能有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懈前进的步伐。 希帕蒂娅生活在一个宗教专制的时空中。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早在3世纪就开始利用宗教来蒙蔽民心以维护其统治。随着基督教在政治上地位的抬升,原本导人向善的基督教教义却成了压制和迫害一切自由思想和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的可怕工具。公元392年(一说380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从此,一切其他宗教的教徒和不信教的人或被迫改宗或被斥为“异教徒”而遭受迫害;连希腊神庙也难逃厄运,被改为基督教的修道院。许多思想自由的学者也被斥为异教徒,从此生活再无宁日,甚至为了保全性命而四处逃亡。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希帕蒂姬却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不让宗教的顽固信念妨碍她对真理的追求。同时,她要让科学的精神成为整个时代的特征。她倾其所学,为自己钻研过的数学、天文学名著写评注、论文,就是为了能让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科学知识得到很好的普及和发展。她领导新柏拉图学派,全力向人们传播的也是追求自由、让科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的思想。 不合时宜的思想总是处境艰难。希帕蒂妞悲惨的死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但她至死也没有向专制的宗教屈服。她用生命本身告诉人们:只有维护自由和捏卫真理才是一个人应该勇敢去做的。 希帕蒂娅——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科学家——不仅为古希腊的数学和天文学成果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领导了亚历山大的新柏拉图学派,从而使未能在雅典得到发展的哲学在亚历山大昌盛起来。虽然她距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对她的纪念却没有也不应该被淡忘。由她传承的科学知识依然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人们不会忘记她那美丽的容颜,更难忘她那誓死捍卫真理和自由的科学精神。

牛顿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牛顿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他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因为牛顿,经典力学又名为“牛顿力学”,而力的单位也叫做“牛顿”,另外,以牛顿命名的数学和科学术语还有“牛顿方程”、“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牛顿法”、“高斯-牛顿最小二乘法”、“牛顿环”、“非牛顿流体”等。少年牛顿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由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当时英国社会渗透基督教新思想,牛顿家里有两位都以神父为职业的亲戚,这可能影响牛顿晚年的宗教生活。从这些平凡的环境和活动中,还看不出幼年的牛顿是个才能出众异于常人的儿童。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赡养家庭。但牛顿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求学岁月1661年,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17世纪中叶,剑桥大学的教育制度还渗透着浓厚的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气味,当牛顿进入剑桥时,哪里还在传授一些经院式课程,如逻辑、古文、语法、古代史、神学等等。两年后三一学院出现了新气象,卢卡斯创设了一个独辟蹊径的讲座,规定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课程。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的科学家。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在这段学习过程中,牛顿掌握了算术、三角,读了开普勒的《光学》,笛卡尔的《几何学》和《哲学原理》,伽利略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胡克的《显微图集》,还有皇家学会的历史和早期的哲学学报等。牛顿在巴罗门下的这段时间,是他学习的关键时期。巴罗比牛顿大12岁,精于数学和光学,他对牛顿的才华极为赞赏,认为牛顿的数学才超过自己。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1665~1666年严重的鼠疫席卷了伦敦,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因此而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离校返乡。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家乡安静的环境又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1665~1666年这段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了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1665年初,牛顿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意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正流数法(微分);次年1月,用三棱镜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反流数法(积分)。这一年内,牛顿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动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此时发生的轶事。总之,在家乡居住的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1667年复活节后不久,牛顿返回到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初级院委),翌年3月16日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正院侣(高级院委)。1669年10月27日,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巴罗为牛顿的科学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没有牛顿的舅父和巴罗的帮助,牛顿这匹千里马可能就不会驰骋在科学的大道上。巴罗让贤,这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伟大的成就~建立微积分在牛顿的全部科学贡献中,数学成就占有突出的地位。他数学生涯中的第一项创造性成果就是发现了二项式定理。据牛顿本人回忆,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间的冬天,在研读沃利斯博士的《无穷算术》时,试图修改他的求圆面积的级数时发现这一定理的。笛卡尔的解析几何把描述运动的函数关系和几何曲线相对应。牛顿在老师巴罗的指导下,在钻研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的基础上,找到了新的出路。可以把任意时刻的速度看是在微小的时间范围里的速度的平均值,这就是一个微小的路程和时间间隔的比值,当这个微小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无穷小的时候,就是这一点的准确值。这就是微分的概念。求微分相当于求时间和路程关系得在某点的切线斜率。一个变速的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范围里走过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微小时间间隔里所走路程的和,这就是积分的概念。求积分相当于求时间和速度关系的曲线下面的面积。牛顿从这些基本概念出发,建立了微积分。微积分的创立是牛顿最卓越的数学成就。牛顿为解决运动问题,才创立这种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的,牛顿称之为"流数术"。它所处理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切线问题、求积问题、瞬时速度问题以及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问题等,在牛顿前已经得到人们的研究了。但牛顿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对以往分散的努力加以综合,将自古希腊以来求解无限小问题的各种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通的算法——微分和积分,并确立了这两类运算的互逆关系,从而完成了微积分发明中最关键的一步,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牛顿没有及时发表微积分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微积分可能比莱布尼茨早一些,但是莱布尼茨所采取的表达形式更加合理,而且关于微积分的著作出版时间也比牛顿早。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为争论谁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的时候,竟然引起了一场悍然大波,这种争吵在各自的学生、支持者和数学家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造成了欧洲大陆的数学家和英国数学家的长期对立。英国数学在一个时期里闭关锁国,囿于民族偏见,过于拘泥在牛顿的“流数术”中停步不前,因而数学发展整整落后了一百年。应该说,一门科学的创立决不是某一个人的业绩,它必定是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后,在积累了大量成果的基础上,最后由某个人或几个人总结完成的。微积分也是这样,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础上各自独立的建立起来的。1707年,牛顿的代数讲义经整理后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他主要讨论了代数基础及其(通过解方程)在解决各类问题中的应用。书中陈述了代数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用大量实例说明了如何将各类问题化为代数方程,同时对方程的根及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出了方程论方面的丰硕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与其判别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数确定方程根之幂的和数,即“牛顿幂和公式”。牛顿对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都有贡献。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几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给出密切线圆(或称曲线圆)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计算曲线的曲率方法。并将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总结成专论《三次曲线枚举》,于1704年发表。此外,他的数学工作还涉及数值分析、概率论和初等数论等众多领域。伟大的成就~对光学的三大贡献在牛顿以前,墨子、培根、达·芬奇等人都研究过光学现象。反射定律是人们很早就认识的光学定律之一。近代科学兴起的时候,伽利略靠望远镜发现了“新宇宙”,震惊了世界。荷兰数学家斯涅尔首先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笛卡尔提出了光的微粒说……牛顿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胡克、惠更斯等人,也象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一样,用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光学进行研究。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得到了三棱镜,他用来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谱带,牛顿再用一块带狭缝的挡板把其他颜色的光挡住,只让一种颜色的光在通过第二个三棱镜,结果出来的只是同样颜色的光。这样,他就发现了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第一大贡献。牛顿为了验证这个发现,设法把几种不同的单色光合成白光,并且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原来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论文。许多人研究光学是为了改进折射望远镜。牛顿由于发现了白光的组成,认为折射望远镜透镜的色散现象是无法消除的(后来有人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组成的透镜消除了色散现象),就设计和制造了反射望远镜。牛顿不但擅长数学计算,而且能够自己动手制造各种试验设备并且作精细实验。为了制造望远镜,他自己设计了研磨抛光机,实验各种研磨材料。公元1668年,他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这是第二大贡献。公元1671年,牛顿把经过改进得反射望远镜献给了皇家学会,牛顿名声大震,并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反射望远镜的发明奠定了现代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基础。同时,牛顿还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实验和数学计算,比如研究惠更斯发现的冰川石的异常折射现象,胡克发现的肥皂泡的色彩现象,“牛顿环”的光学现象等等。牛顿还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他的“微粒说”与后来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此外,他还制作了牛顿色盘等多种光学仪器。伟大的成就~构筑力学大厦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在牛顿以前,天文学是最显赫的学科。但是为什么行星一定按照一定规律围绕太阳运行?天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这个问题。万有引力的发现说明,天上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运动都受到同样的规律——力学规律的支配。早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开普勒就认识到,要维持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必定有一种力在起作用,他认为这种力类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1659年,惠更斯从研究摆的运动中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轨道运动需要一种向心力。胡克等人认为是引力,并且试图推到引力和距离的关系。1664年,胡克发现彗星靠近太阳时轨道弯曲是因为太阳引力作用的结果;1673年,惠更斯推导出向心力定律;1679年,胡克和哈雷从向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自己回忆,1666年前后,他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万有引力的问题。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在假期里,牛顿常常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象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顿思索着。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牛顿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解决了胡克等人没有能够解决的数学论证问题。1679年,胡克曾经写信问牛顿,能不能根据向心力定律和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来证明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牛顿没有回答这个问题。1685年,哈雷登门拜访牛顿时,牛顿已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当时已经有了地球半径、日地距离等精确的数据可以供计算使用。牛顿向哈雷证明地球的引力是使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也证明了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行星运动符合开普勒运动三定律。在哈雷的敦促下,1686年底,牛顿写成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皇家学会经费不足,出不了这本书,后来靠了哈雷的资助,这部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才能够在1687年出版。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经典力学确立为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除了在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外,他还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化学实验。他常常六个星期一直留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的工作。他在化学上花费的时间并不少,却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就。为什么同样一个伟大的牛顿,在不同的领域取得的成就竟那么不一样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个学科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力学和天文学方面,有伽利略、开普勒、胡克、惠更斯等人的努力,牛顿有可能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建立起一座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正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在化学方面,因为正确的道路还没有开辟出来,牛顿没法走到可以砍伐材料的地方。牛顿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总结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这当然是牛顿的谦逊。怪异的牛顿牛顿并不善于教学,他在讲授新近发现的微积分时,学生都接受不了。但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的能力,他却远远超过了常人。还是学生时,牛顿就发现了一种计算无限量的方法。他用这个秘密的方法,算出了双曲面积到二百五十位数。他曾经高价买下了一个棱镜,并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用它试验了白光分解为的有颜色的光。开始,他并不愿意发表他的观察所得,他的发现都只是一种个人的消遣,为的是使自己在寂静的书斋中解闷,他独自遨游于自己所创造的超级世界里。后来,在好友哈雷的竭力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出版他的手稿,才有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问世。作为大学教授,牛顿常常忙得不修边幅,往往领带不结,袜带不系好,马裤也不纽扣,就走进了大学餐厅。有一次,他在向一位姑娘求婚时思想又开了小差,他脑海了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抓住姑娘的手指,错误的把它当成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离他而去。牛顿也因此终生未娶。牛顿从容不迫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结果作出了科学史上一个个重要的发现。他马虎拖沓,曾经闹过许多的笑话。一次,他边读书,边煮鸡蛋,等他揭开锅想吃鸡蛋时,却发现锅里是一只怀表。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牛顿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便独自进了内室,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告而别了。等牛顿想起,出来后,发现了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牛顿晚年但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牛顿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运动只是机械力学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宇宙和太阳一样是没有发展变化的;靠了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永远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上……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