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鸡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

发布时间:

鸡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

蛋鸡常见的病毒性疫病主要包括新城疫、马立克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产蛋下降综合征、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和鸡痘等。1.新城疫(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为新城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直径为120~300纳米。有囊膜,可与多种动物红细胞表面受体连接,使红细胞凝集,但对鸡的红细胞为最好,这种血凝现象能被特异的血凝抑制抗体所抑制。新城疫病毒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病毒在60℃时30分钟失去活力,在37℃时可存活7~9天,在直射阳光下,病毒经30分钟死亡。常用的消毒药如2%氢氧化钠、5%漂白粉、福尔马林、抗毒威等在5~20分钟即可将病毒杀死。它对pH稳定,pH 2~12,作用1小时不受影响。我国各地分离的新城疫病毒株还未发现有不同的血清型,但抗原性是有差别的。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可将新城疫病毒的毒力大小分为三大类:①低毒力株(弱毒株);②中等毒力株;③强毒力株。流行特点为鸡、火鸡、野鸡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以鸡最为易感。不同品种和年龄的鸡对本病的易感性也有差异。水禽(鸭、鹅)对本病有抵抗力,但水禽和其他的观赏鸟均可带毒并传播本病。人也可感染,表现为结膜炎或流感症状。本病常呈败血经过,其特征为发热、呼吸困难、严重腹泻、神经紊乱及黏膜、浆膜出血等败血症变化。分布广,传播快,病死率高。无明显的季节性,且多呈混合性感染,如与鸡大肠杆菌病、支原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并发。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空气、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传播,病毒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进入机体,还可通过蚊虫叮咬来传播,带毒的野鸟也可传播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最多。鸡舍通风不良造成鸡群抵抗力下降或购入貌似健康的带毒鸡,均可使本病散播。但近年来,由于免疫程序不当,或有其他疾病存在抑制新城疫抗体的产生,常引起免疫鸡群发生新城疫而呈非典型的症状和病变,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略低。(2)症状与剖检 症状:病鸡表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无光泽,腹泻,粪便呈白色或黄绿色。少数病鸡后期斜颈,转圈,翅下垂。主要病变为出血性败血症,尤其腺胃乳头出血,十二指肠与空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卵巢有明显的出血点。育成鸡一般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为主,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咳嗽,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排黄绿色或黄白色稀便,呈零星死亡。成年产蛋鸡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和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产蛋率下降可达20%~30%。免疫鸡群中发生新城疫时,多表现亚临床症状或非典型性,发病率及病死率较低。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系统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三型。剖检变化:喉头、气管内有黏液,黏膜轻微出血,直肠和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小肠有零星的出血点,盲肠扁桃体红肿,腺胃黏膜浑浊,乳头与乳头间有零星的出血点,卵泡充血、出血。(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典型的新城疫可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非典型新城疫还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病毒分离和鉴定是诊断新城疫最可靠的方法,也可用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及荧光抗体试验等。本病应注意与禽霍乱、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禽流感相区别。禽霍乱可侵害各种家禽,鸭最易感,呈急性败血经过,病程短、病死率高。慢性的可见关节肿大,无神经症状,肝脏有灰白色坏死点,肝触片可见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而新城疫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腺胃乳头出血,消化道黏膜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和坏死,肝脏没有坏死点,自然条件下不引起鸭的发病。禽流感与新城疫区别较为困难。禽流感无明显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嗉囊没有大量积液。但确切鉴别诊断必须依靠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预防:预防鸡新城疫,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杜绝病原侵入鸡群和合理做好预防接种。杜绝病原侵入鸡群,控制和消灭新城疫流行,最基本的措施是杜绝病原侵入鸡群,这就需要有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防止一切带毒动物(特别是鸟类)和污染物品进入鸡群,进出的人员和车辆应该消毒,饲料来源要安全,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鸡苗。新购进的鸡隔离观察2周以上,再接种鸡新城疫疫苗,证明健康者方可合群。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严格防疫操作,提高免疫力度。根据抗体监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而制定合适的免疫程序;根据免疫效果来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免疫程序,避免长时间套用一种免疫程序。考虑影响免疫效果的可能因素,注意免疫途径、免疫方法、免疫次序和免疫次数,确保免疫效果,提高群体免疫应答的整齐度。治疗:病鸡无治疗价值,目前也无法治疗,必须及早淘汰。发病初期,在淘汰病鸡的基础上,对其他假定健康鸡群立即用鸡新城疫Ⅳ系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可用Ⅳ系或C-30冻干苗4~5倍量饮水紧急接种。药物治疗可采用抗病毒中药对假定健康鸡群进行治疗,但由于本病往往会继发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等细菌性疾病,因此要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一些抗菌药物,同时补充一些多维电解,以提高病鸡机体的抗病能力。2.马立克病(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为马立克病毒,为疱疹病毒的一种,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病毒,病毒粒子通常见于感染组织培养细胞的细胞核内,在羽毛囊上皮样细胞内有带囊膜病毒粒子。病毒对热、酸、有机溶媒及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弱,如在4℃2周,25℃4天、37℃18小时、56℃30分钟、60℃10分钟均可被灭活。从感染鸡羽囊随皮屑排出的游离病毒,因为被蛋白质和脂肪包裹着,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污染的垫料和羽屑在室温下其传染性可保持4~8个月,在4℃至少为10年。但常用化学消毒剂作用10分钟可使病毒失活。流行特点为鸡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其他禽类很少发生马立克病。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的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发病率差异很大。影响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有病原体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及其他因素。(2)症状与剖检 根据症状和病变发生的主要部位,本病在临诊上可分为四种类型:神经型(古典型)、内脏型(急性型)、眼型和皮肤型。有时呈混合发生。神经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依据侵害神经的部位不同,表现相应的症状。内脏型的表现为一种或多种内脏器官及性腺发生肿瘤。多呈急性暴发,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病鸡因脱水、消瘦,最终衰竭死亡。眼型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虹膜失去正常色素,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以至弥漫的灰白色,严重者,单眼或双眼失明。皮肤型表现为羽囊肿大,以羽囊为中心,在皮肤上形成结节,病程较长。各型的症状可发生于同一鸡群,甚至同一只鸡。剖检变化: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外周神经,以腹腔神经丛、前肠系膜神经丛、臂神经丛、坐骨神经丛和内脏大神经最常见。受害神经增粗,横纹消失,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时呈水肿样外观,局部或弥漫性增粗可达正常的2~3倍以上。病变常为单侧性,将两侧神经对比有助于诊断。内脏器官可见大小不等的肿瘤块,灰白色,整个器官肿大,最常被侵害的是卵巢,其次为肾、脾、肝、心、肺、胰、肠系膜、腺胃和肠道。肌肉和皮肤也可被侵害。法氏囊通常萎缩,有时发生弥漫性增厚,但不会形成结节状肿瘤。(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马立克病是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鸡群中几乎无所不在,不能把检出病毒或检出特异抗体作为确诊马立克病的依据。必须根据疾病特异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和肿瘤作出结论。神经型可根据病鸡特征性麻痹症状及相应外周神经的病理变化确定诊断。内脏型应注意与鸡淋巴白血病的鉴别。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坚持自繁自养,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避免不同日龄鸡混养;严格消毒制度,尤其是种蛋、出雏器和孵化室的消毒;消除各种应激因素,注意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禽白血病、传染性贫血等病的免疫与预防;加强检疫,及时淘汰病鸡和阳性鸡。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防控本病的关键。疫苗接种应在1日龄进行,有条件的鸡场可进行胚胎免疫。所用疫苗,主要为火鸡疱疹病毒冻干苗(HVT);二价苗(Ⅱ型和Ⅲ型组成),常见的双价疫苗为HVT+SB1或HVT+HPRS-16或HVT+Z4,以及血清Ⅰ型疫苗,如CVI988和“814”。二价苗比血清Ⅰ型疫苗和HVT单苗的免疫效果显著提高。二价苗与血清Ⅰ型疫苗是细胞结合疫苗,其免疫效果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很小,但需在液氮条件下保存,给运输和使用带来一些不便。在存在超强毒的鸡场,应该使用二价苗和血清Ⅰ型疫苗。为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可隔代选用不同血清型的疫苗。3.传染性法氏囊病(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为双股双链RNA病毒科,无囊膜,病毒粒子直径为55~65纳米。本病毒耐热、耐酸、不耐碱。56℃3小时病毒效价不受影响,60℃90分钟、70℃ 30分钟可灭活病毒。在pH2的环境中60分钟仍存活,pH12 60分钟可灭活病毒。对消毒药抵抗力强,酚和硫柳汞1小时不能将其灭活;对氯化铵敏感,1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以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法氏囊受损和鸡体免疫机能受抑制为特征。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及眼结膜感染。无季节性,但与鸡的日龄有密切关系,一般3~6周龄鸡最易感,其特征为突然发病,病鸡腹泻、精神沉郁,死亡率一般为10%~30%,严重发病群死亡率可达60%以上。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病鸡是主要传染源,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用具、人员等,通过直接和间接传播,老鼠和甲虫也可间接传播,还可通过污染病毒的种蛋垂直传播。(2)症状与剖检 症状:发病突然,潜伏期为2~3天,病初病鸡啄肛,随即出现腹泻,排出白色黏稠和水样稀粪,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发病期排白色水样粪便,恢复期排绿色粪便。病鸡采食减少,畏寒,常扎堆,严重者病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到后期因严重脱水,极度虚弱,导致死亡。病变:病死鸡表现脱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翅膀的皮下、心肌、肌胃浆膜下、肠黏膜、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的黏膜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表面常见均匀散布的小坏死点。法氏囊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切开后黏膜皱褶多混浊不清,浆膜出现一种黄色胶冻样的水肿液,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症状和剖检变化的特征,法氏囊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黏膜皱褶多混浊不清,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注意与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包涵体肝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马立克病、磺胺药中毒、真菌中毒和大肠杆菌病相鉴别。预防:注意环境消毒。所用消毒药以氯制剂、福尔马林和强碱效果较好,不宜选用季胺盐类消毒药。根据流行特点、饲养条件和鸡只的母源抗体水平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确定首免日龄,应用琼脂扩散试验测定雏鸡母源抗体消长情况,当1日龄雏鸡测定,阳性率不到80%的鸡群在10~17日龄间首免。阳性率达80%~100%的鸡群,在7~10日龄再检测一次抗体,阳性率低于50%时,14~21日龄首免。阳性率高于50%时,应在17~24日龄接种。对于来源复杂或情况不清的雏鸡可适当提前免疫,并进行二次免疫。没有母源抗体或抗体水平偏低的鸡群首免可选用弱毒疫苗,二免用中等毒力苗。在严重污染区、本病高发区的雏鸡可直接选用中等毒力疫苗。治疗:目前对本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发病早期用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或康复血清进行注射,也可以用高免卵黄抗体进行注射,有较好的疗效。但要防止鸡胚散播疾病。高免血清和卵黄抗体一般只能维持10天左右,因此治愈后还应对鸡群进行主动免疫。4.禽流感(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禽流感病毒为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为A型流感病毒。病毒有囊膜,核酸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的囊膜表面具有血凝素,能凝集多种动物的红细胞。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剂敏感。20%乙醚4℃处理2小时可使病毒裂解。对福尔马林、β-丙内酯、去氧胆酸钠、稀酸、氨离子、卤素化合物、重金属离子等敏感。对热比较敏感,56℃加热30分钟、60℃加热10分钟、65~70℃加热数分钟即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病毒,紫外线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感染性。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于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的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的保护,具有极强的抵抗力。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4℃可保持30~35天,20℃可存活7天。流行特点:呈世界性分布,许多家禽、野禽和鸟类都对禽流感病毒敏感。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在冬季和春季容易流行。家鸭和野鸭感染流感病毒均无症状,但可传播该病。禽流感病毒也可感染人和猪。感染发病的家禽、野禽、鸟类和其他动物均可传播该病。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一般认为本病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常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传染。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等能污染一切物品,如饲养管理器具、设备、授精工具、饲料、饮水、衣物和运输车辆等,均可成为病原的机械性传播媒介。吸血昆虫可传播病毒。病禽的蛋可以带毒并通过蛋垂直传播。(2)症状与剖检 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常见症状有,病鸡精神沉郁,饲料消耗量减少,消瘦;母鸡的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轻度直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大量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神经紊乱和腹泻。这些症状中的可能单独或以不同的组合出现。急性型未见明显症状,就已发现病鸡死亡。病变:因感染病毒株毒力的强弱不同而异。感染高致病性毒株,因死亡快,一般无明显的病变。一般都表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渗出和坏死变化。典型的剖检变化是口腔、腺胃、肌胃角质膜下层和十二指肠出血。肝、脾、肾和肺常见灰黄色坏死灶。气囊、腹膜和输卵管表面有灰黄色渗出物,并常见有纤维素性心包炎。组织学检查为非化脓性弥漫性脑炎变化,出现血管袖套现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灶周围有神经胶质细胞增生。(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靠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注意与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支原体病、衣原体病和产蛋下降综合征等的鉴别诊断。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禽场的防疫管理,禽场门口要设消毒池,谢绝参观,严禁外人进入禽舍。工作人员出入要更换消毒过的胶靴、工作服,用具、器材、车辆要定时消毒。粪便、垫料及各种污物要集中作无害化处理;消灭禽场的各种传播媒介。其次要搞好检测,定期检测鸡群,对查出血清阳性的养禽场,要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强监测,防止疫情的扩散。一旦发生禽流感,要划分疫区,严格封锁,扑杀所有感染禽类,并进行彻底的消毒,按照我国动物卫生法和农业部的要求,严格执行防疫措施。由于禽流感病毒的血清型多且易发生变异,给疫苗的研制带来很大困难。免疫预防时应注意选择血清型相同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5.产蛋下降综合征(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为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属于禽腺病毒,无囊膜,能凝集鸡、鸭、火鸡、鹅、鸽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家兔、绵羊、马、猪、牛的红细胞。病毒对乙醚、氯仿不敏感,70℃20分钟可灭活病毒,福尔马林24小时可使病毒完全灭活。流行特点:除鸡易感外,自然宿主为鸭和鹅,但鸭和鹅均不表现临床症状。各种品系的鸡均对本病易感,褐壳蛋鸡最易感。不同年龄的鸡都可感染本病,母鸡只有在产蛋高峰期表现明显。病鸡的输卵管、泄殖腔、粪便、肠内容物都可向外排毒。(2)症状与剖检 症状:感染鸡群以突然发生群体性产蛋下降为特征。开始发病时有或没有一般性的下痢、食欲下降和精神委顿,随后蛋壳褪色,接着出现软壳蛋、薄壳蛋。薄壳蛋的外表粗糙,一端常呈细颗粒状如砂纸样。产蛋下降通常发生于24~36周龄,产蛋率降低20%~30%,甚至50%以上,产无色蛋、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畸形蛋等异常蛋,褐壳蛋蛋壳表面粗糙,褪色如白灰、灰黄粉样,蛋白呈水样,蛋黄色淡,有时蛋白中混有血液、异物等;种蛋孵化率降低,出壳后弱雏增多,产蛋率下降2~3周后,开始回升,但难以达到正常水平,尤其是有继发感染时。病变:无特征性病理变化,一般不引起死亡。可表现为输卵管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输卵管腔内有许多黏液渗出,黏膜水肿、苍白肥厚,因卵黄坠入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根据鸡群无特异表现,突然产蛋量下降,软壳蛋、畸形蛋增加,蛋质低劣,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和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分离和血清学试验。预防:加强管理措施,严禁购进被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污染的种蛋,做到鸡、鸭分开饲养,不使用该病毒污染的疫苗等。免疫接种:蛋鸡后备鸡、种鸡后备母鸡群,于开产前2~4周(即140日龄左右)注射,整个产蛋周期内可得到较好的保护。治疗: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时,应加强饲养和管理,同时服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6.传染性支气管炎(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单股RNA。有囊膜,上有花瓣状纤突。多数病毒株在56℃15分钟,45℃90分钟灭活。病毒对一般消毒剂敏感,高锰酸钾、1%的来苏儿、1%的石炭酸、1%的福尔马林和75%的酒精可在短时间内杀灭病毒。流行特点:其主要特征是发病和传播速度快,病鸡咳嗽、打喷嚏和气管发出啰音。雏鸡还可出现流鼻涕,产蛋鸡产蛋减少和质量变劣。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但雏鸡最为严重。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无季节性,传染迅速,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有接触史的易感鸡都发病。(2)症状与剖检 症状:主要为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气管啰音、咳嗽、喘息、打喷嚏和流鼻涕。产蛋鸡表现为产蛋量下降,产软壳、畸形和粗壳蛋,蛋清稀薄如水。肾型传支表现为排白色米汤样稀粪。病鸡沉郁、脱水,羽毛松乱。病变:主要表现为气管、支气管、鼻腔和鼻窦黏膜充血,内充有浆液性、卡他性或干酪样渗出物。未成年母鸡可导致输卵管发育不全(变细、变短、部分缺损或囊泡化)。产蛋鸡可见卵泡充血、出血或变性。肾型传支病鸡可见肾脏肿大、褪色,输尿管扩张变粗,内有尿酸盐沉积呈点状或网眼状白色外观,又称花斑肾。严重病例,白色尿酸盐沉积可见于其他组织器官表面。(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血清学试验。注意与鸡新城疫、传染性鼻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鸡慢性呼吸道病和禽曲霉菌病等的鉴别诊断。预防:加强饲养管理,防止感染鸡只进入鸡群,加强鸡场的消毒,注意鸡舍的通风换气,防止过挤,注意保温。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饲料,增强鸡体抗病力。加强免疫接种,可于10~14日龄用H120与新城疫N79克隆株疫苗混合滴鼻或点眼。或与新城疫Ⅳ系疫苗混合饮水;35日龄用H52与新城疫Ⅳ系疫苗混合饮水;135日龄前后用多价传支油乳剂灭活疫苗注射。7.传染性喉气管炎(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疱疹病毒I型,有囊膜,不凝集鸡和其他常用实验动物的红细胞。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均敏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55℃只能存活10~15分钟,37℃存活22~24小时。对一般消毒药都敏感,如3%来苏儿或1%苛性钠溶液,1分钟即可杀死。流行特点:主要侵害鸡,不同年龄及品种的鸡均易感,但以成年鸡的症状最为特征。病鸡、康复后的带毒鸡和无症状的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污染的垫料、饲料和饮水,可成为传播媒介。不发生垂直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寒冷季节多发。本病在易感鸡群内传播很快,感染率可达90%~100%,病死率为10%~20%以上。(2)症状与剖检 症状:表现为发病迅速,呼吸困难最明显。初期鼻孔有分泌物,其后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呼吸时发出湿性啰音。严重病例,高度的呼吸困难,咳出带血的黏液。检查口腔时,可见喉部黏膜上有淡黄色或带血浓稠黏液或血凝块。最后病鸡迅速消瘦,鸡冠发紫,有时排绿色稀粪,衰弱死亡。产蛋鸡采食下降幅度不大但产蛋率直线下降,出现畸形蛋、沙皮蛋等。较缓和的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低,仅为2%~5%,症状轻,表现为生长迟缓、产蛋减少、流泪、结膜炎。病程长,可达1个月。死亡率较低,为2%左右,大部分病鸡可以耐过。剖检变化:气管黏膜水肿、出血、靡烂,呼吸道有黏性分泌物和干酪样物质或黄白色纤维性干酪样假膜,严重时充满多半气管。有时喉头有黄白色干酪样阻塞物,炎症也可波及到支气管、肺和气囊等部位,上行至鼻腔和眶下窦。(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征性症状和典型的病变,即可作出初步诊断。注意与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病和传染性鼻炎等进行鉴别诊断。预防:加强饲养管理,补给维生素,避免鸡群拥挤,搞好鸡舍通风,经常打扫卫生、消毒鸡舍,减少寄生虫感染。在有本病流行的地区,可考虑接种疫苗,分别于30~35日龄和80~90日龄用传喉疫苗,进行涂肛免疫接种。但必须注意接种疫苗的与没有接种疫苗的鸡要严格分开饲养,以防未接种疫苗的鸡感染发病。8.鸡痘(1)病原与流行特点 病原:为痘病毒,属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DNA病毒,有囊膜。具有血细胞凝集性。对外界自然因素抵抗力相当强。上皮样细胞屑片和痘结节中的病毒可抗干燥数月,阳光照射数周仍可保持活力。对碱和大多数常用消毒药较敏感,1%火碱、1%醋酸或升汞可于5~10分钟内杀死病毒。不感染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流行特点:家禽中,鸡和火鸡最易感。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禽都可感染。鸡以雏鸡和中鸡最常发病,可引起雏鸡大批死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两季最易流行。病禽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散布的主要形式。一般须经有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蚊子及体表寄生虫可传播本病。(2)症状与剖检 症状:根据病禽的症状和病变部位,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三种病型。皮肤型:主要发生于冠、肉髯、眼睑和喙角等无毛或毛稀少部分,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为特征。初为灰白色的小结节,后逐渐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呈干而硬的结节。许多结节互相连接融合,产生大块的厚痂。病重的小鸡表现精神萎靡、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症状。产蛋鸡产蛋减少或停止。黏膜型:多发于小鸡和中鸡,病死率较高,严重时可达50%。病变主要在口腔、咽喉和气管等黏膜表面。病初呈鼻炎症状,2~3天后,口腔、咽喉等处黏膜发生痘疹,呈黄白色,逐渐增大并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假膜不易剥落,强行撕脱,露出红色的溃烂面。假膜逐渐扩大和增厚,阻塞口腔和咽喉部,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甚至窒息而死。混合型:即皮肤型和黏膜型同时发生,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剖检变化:皮肤型,在病禽皮肤上可见白色小病灶、痘疹、痘痂及痂皮脱落的瘢痕等不同阶段的变化。黏膜型,在病禽的口腔、咽喉部和气管黏膜上出现溃疡,表面覆有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3)诊断与防治措施 诊断: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常可作出正确的诊断。确诊还需进行病毒的分离和血清学方祛。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鸡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防止发生外伤。定期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消灭吸血昆虫。发生鸡痘时,要严格隔离病鸡,剥除的鸡痘结痂不能随便乱丢,可用纸包好后集中处理,鸡舍、用具可用2%的烧碱水进行消毒。免疫接种,人工接种疫苗是预防本病的可靠方法。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在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首免在10~20日龄左右,二免在开产前进行。在禽痘高发的地区和季节,可重复免疫接种。接种7~10天后应观察禽群有无“出痘”现象,以确定免疫效果。一般于接种后10~14天产生免疫力。

本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所引起的禽类(主要是鸡)具有传染性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病群,大多数肿瘤都与造血系统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骨骼细胞性白血病、骨骼细胞瘤、血管瘤、肾真性瘤、纤维肉瘤、结缔组织瘤等。

本病病原为C型反录病毒科的禽肿瘤病毒,其对热的抵抗力弱但耐寒冷。50℃时分钟即被灭活,-60℃下能存活数年而保持感染力,其在pH 5~9较稳定,在此范围之外灭活率显著上升。

(1)流行特点

本病自然发生仅限于鸡,人工感染可使野鸡、鸭、鹌鹑等发病。4~10月龄的鸡发病最高。病毒可以通过粪便及唾液在鸡群间水平传播,但发病率不高;而通过种蛋垂直传播是鸡群感染的主要原因。带毒母鸡是主要传染源。母鸡的输卵管含毒量最高,带毒种鸡孵出的带毒雏鸡与健康雏鸡密切接触,可使病毒传播给整个鸡群。本病一般多为散发性,大批暴发的较少见。

发病季节多为秋冬、春季,与鸡的日龄有关。饲养管理不好,球虫病以及维生素缺乏等可成为本病发生的诱因。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本病病型不同,所表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有差异,现就主要几种简述如下:

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这是本病群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人工感染潜伏期14~30周,自然感染发病的都在14周龄以上,性成熟期发病最高,4月龄以下及1岁半以上均很少发生。

病鸡临床无特异症状,仅表现一般全身性症状。冠和肉髯苍白、皱缩,偶见发绀,食欲不振,下痢,进行性消瘦,产蛋停止。腹部常见增大,可摸到肿大的肝脏和法氏囊。当发现这些肿瘤时,病鸡不久即死亡。

剖检肝、脾、法氏囊、肾、性腺、心、骨髓、肠系膜等器官都可见到肿瘤,特别是肝、脾和法氏囊。肿瘤有结节型,也有弥漫型,或两型混合。外观柔软、光滑、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很少见到坏死灶。结节型肿瘤从针头大小至鸡蛋大小,单个存在或大量分布,一般呈球形。弥漫型者整个器官均匀地增大,肝脏可比正常大几倍,色灰暗、质地脆,外观呈大理石样,偶尔也有坚实纤维化的。肝脏病变是该病的主要特征,俗称“大肝病”。脾、肾等器官变化与肝大体相似。严重的病例打开腹腔,可见各器官广泛存在肿瘤病变。组织学检查可见,构成这些肿瘤的多为原始发展阶段的淋巴细胞。

②成红细胞性白血病

本型病例不多见。潜伏期从21~110天不等。最初症状为精神委顿、全身无力、鸡冠苍白或发绀,随病情加重,出现虚弱、消瘦和腹泻,羽毛囊出血;严重贫血的病鸡,鸡冠变成淡黄色至白色,病程从几天至几个月不等。

剖检病鸡全身贫血,皮下、肌肉及内脏有小出血点。特征的肉眼病变是肝、脾、肾的弥散性增大,呈樱红色至暗红色,质地柔软脆弱;肝脏呈小的斑点状;骨骼增生、柔软呈水样,色樱红或暗红;有的病鸡脏器萎缩,骨髓色淡呈胶冻样。

③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自然发生的很少。临床症状与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相似。肉眼病变骨髓常坚实,灰红至灰白色;实质性器官常增大变脆,肝脏可能变坚实,有时有弥散性白色小结节,其他器官也可能见到。镜检可见血管内外有大量成髓细胞聚集,外周血液中成髓细胞可占血液细胞的75%。

④骨髓细胞瘤的主要特征是在骨骼上常见由骨髓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血管瘤的主要特征是皮肤或脏器表面形成血疱样血管瘤。

(3)一般诊断

依据病史、流行病学、症状和血液、组织镜检综合分析;如鸡群在4月龄之后,如有少数鸡持续性消瘦、冠髯萎缩、药物治疗无效,则可剖检数只,观察肝、脾、法氏囊等器官的变化,一般可做出诊断。

(4)鉴别诊断

主要与鸡马立克氏病注意区别,从发病日龄和临床症状上不难鉴别,详见前面鸡马立克氏病一节中的鉴别诊断。

(5)防控要点

①防止病的发生

本病目前无有效疗法,也没有疫苗供免疫接种,加强对鸡舍、孵化、育雏等环节的消毒工作,特别是育雏期要进行隔离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

②净化种鸡群

发现病鸡,立即淘汰作无害化处理。从蛋清和阴道拭子试验阴性的母鸡选择受精蛋进行孵化,在隔离条件下出雏、饲养,连续4代,建立无病鸡群。

③加强检疫和监测

种蛋和苗鸡必须从无病鸡场引进。定期对鸡群进行观察,发现不明原因消瘦的鸡只挑出进行个体检查和剖检。对种鸡在育成期和产蛋期进行两次监测,及时淘汰阳性鸡。

鸡白血病主要为垂直传播,病毒型间交叉免疫力很低,雏鸡免疫耐受,对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所以对本病的控制尚无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谈谈鸡白血病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要点。

防治鸡白血病的主要思路是: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措施。种鸡在育成期和产蛋期各进行2次检测,淘汰阳性鸡。从蛋清和阴道拭子试验阴性的母鸡中选择受精蛋进行孵化,在隔离条件下出雏、饲养,连续进行4代,建立无病鸡群。由于该法费时长、成本高、技术复杂,一般种鸡场还难以实行。

种蛋、雏鸡应来自无白血病种鸡群,同时加强鸡舍孵化、育雏等环节的消毒工作,特别是育雏期要封闭隔离饲养,并实行全进全出。抗病育种,培育无白血病的种鸡群。生产各类疫苗的种蛋、鸡胚必须选自无特定病原( spf1鸡场。

鸡白血病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本病与其他疾病的相似性。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感染鸡常表现精神不振,鸡冠苍白,消瘦,产蛋下降,下痢,腹部膨大等症状。类似疾病包括马立克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传染性贫血等。与马立克病的区别在于,禽白血病极少发生于2月龄鸡群,极少呈现出神经性肢体麻痹,且发病率较低。与传染性贫血的区别在于,禽白血病极少发生于4周龄以内。

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区别在于,禽白血病感染鸡不会出现羽毛生长不正常,躯干部位羽小支紧贴羽干的现象,然而在临床上很难将禽白血病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区别开来,只能结合流行病学和病变特征加以鉴别。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肿瘤性病变,主要集中在肝脏、脾脏、肾脏、卵巢、法氏囊。类似疾病有马立克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传染性法氏囊病等。与马立克病的区别在于,禽白血病极少呈现粗糙的内脏型肿瘤结节,外周神经不会出现肿瘤结节。与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区别在于,禽白血病的法氏囊不会出现萎缩等病变。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区别在于,禽白血病不会出现胸肌、腿肌等部位的出血性病变。

禽白血病极易与网状内皮增生症、马立克病、鸡传染性贫血等混合感染,正确诊断必须结合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和抗原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数据加以分析。

鸡白痢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

蚜虫又称菜蚜、腻虫等,包括桃蚜、萝卜蚜和甘蓝蚜三种,是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

防治方法:①农业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夏季少种十字花科蔬菜的方法,结合间苗和除草,并及时清洁田园,以减少蚜虫来源。②利用银灰膜避蚜。③药剂防治:常用的药剂有:50%避蚜雾可湿性粉剂或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用10~18克,对水30~50千克喷雾。此剂专门防治蚜虫,不杀伤天敌和蜜蜂,尤其适用于采种田。一遍净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5~10克对水100千克。

鸡白痢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主要侵害雏鸡,以白痢为特征,雏鸡患病后,多在两周内大量死亡。

养鸡的全过程都可造成鸡白痢的发生和流行。防治本病首先要做好种鸡的检疫净化,其次是做好对环境、饲料、饮水的卫生防护以及对种蛋、孵化过程中的消毒工作。

鸡拉稀粪用什么药,鸡拉白痢鸡得沙氏门菌最快急救方法 鸡拉白色粪便是一种疾病症状,可能是因为鸡生殖道感染、鸡肠炎、尿道排泄尿酸盐等原因,或者是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肾传支、中毒等。要治疗鸡拉白色粪便,首先需要找到鸡拉白色粪便的具体原因,然后再对症治疗。 鸡肠炎主治鸡肠毒综合征及各种肠炎,防治鸡病引起的拉稀、西红柿样粪便、粪便过料等病症。雏鸡白痢防治方案:使用达龙利生源,防治小鸡疫苗前后应激反应。快速治小鸡拉白痢,拉稀,用于治疗由于毒菌毒素,球虫、肠毒综合症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饲料便,腹泻等。

本病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极常见的传染病。初生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特别是2周龄以内的雏鸡死亡最多,病雏以白痢为特征。成年鸡多为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一般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病原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高温和常规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但在-10℃经4个月不死,在干燥的排泄物中,可生存4年之久。

(1)流行特点

各品种鸡均有高度易感性,不同年龄的鸡发病率、死亡率差异很明显。死亡多限于2~3周龄内的雏鸡,随日龄增加,鸡的抵抗力增强,成年鸡呈隐性或慢性经过。

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本病有多种传播途径,经蛋垂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其次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传播,带菌的飞沫、尘埃可经呼吸道吸入感染,也可通过带菌的公鸡交配而传播母鸡。被病鸡污染的孵化器和育雏器常是初生雏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

(2)临床症状

通常分败血型、白痢型、慢性型和隐性型。

①雏鸡

多发生败血型和白痢型。在卵内感染者,常出现死胚或不能出壳的弱雏,有的一出壳即死亡。一般多从5~10日龄开始发病,至2周龄达最高峰,2周龄后逐渐减少。最急性者,无症状迅速死亡,稍慢者病雏表现怕冷、沉郁、昏睡、不吃,翅膀下垂,拉白色、淡黄、淡绿色黏性稀粪。粪便像石灰样常粘连在肛门周围,俗称“糊腚眼”,排粪时因排粪困难而发出尖叫声。最后呼吸困难,衰竭死亡,死亡率一般达50%~90%。3周龄以上死亡极少。

②成鸡

多无明显症状,常呈慢性和隐性过程。病菌主要寄生在卵巢机能下降,产蛋减少或停止,孵化率低,无精蛋和死胚蛋增加,偶尔发生死亡。公鸡睾丸萎缩,营养不良,严重者也会下痢,鸡体日渐消瘦。急性发病的成年鸡,有报道认为其是由高度多发性鸡白痢沙氏菌所引起,临床上较少见。

(3)病理变化

①雏鸡

病程缓慢的,可见肠炎、肝肿大,呈黄土色,有特殊条状变化。卵黄不吸收,呈黄白色,豆腐渣样。有的心、肝、肺、肌胃、盲肠或大肠上有白色小结节和坏死点,这是白痢病的特征性病变。腹膜发炎、腹腔脏器表面常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点状出血及坏死点,胆囊肿大,肾脏暗紫色或苍白色。输尿管扩张,盲肠中有干酪样物阻塞,有时混有血液。死于几日龄鸡可见出血性肺炎。稍大病雏肺可有黄灰色结节或灰色肝变,心肌有结节,心脏显著变形。

②成鸡

卵巢萎缩,腹膜炎伴有心包炎,卵黄呈青色或灰黑色变性。公鸡睾丸一侧萎缩变小或出现脓肿,急性感染发生病变与禽伤寒相似。

(4)实验室诊断

最普遍应用的是全血平板凝集试验,具体方法:用滴管吸取经充分摇匀的诊断液(鸡白痢全血凝集反应抗原)一滴(约毫升),放在洁净的载玻片或玻璃板上,随即从被检鸡冠部采血一滴(约毫升),放于诊断液上,用火柴梗或牙签充分搅拌均匀,在2分钟内判定结果。若出现明显的颗粒凝集或块状凝集即为阳性反应;若不出现凝集或仅呈微细的颗粒,或在临干前边缘处形成有细絮状物等即为阴性;不易判断为阳性或阴性的,可判为可疑反应。

(5)防控要点

①检疫净化种鸡群

定期对种鸡群进行检疫是净化鸡群鸡白痢最有效的措施,应用全血平板凝集试验进行检测,发现阳性鸡应及时进行淘汰,尤其是在种鸡5月龄入笼产蛋前进行鸡白痢检疫,阳性鸡全部淘汰,从根本上防止种蛋带菌垂直传播。

②加强雏鸡的饲养管理

可采用高温育雏,延长脱温的时间,以促进卵黄的吸收和脐孔的愈合。采用全进全出制,按不同的日龄分群饲养。育雏室保持清洁干燥,温度适应,勤换垫料,控制密度,防止拥挤,饲料营养配合全面,料槽和饮水器防止被鸡粪污染;严格控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环境条件。

③严格消毒

孵化场应对种蛋、孵化器和其他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定期做好带鸡消毒。

④做好药物预防

在病的流行期,选用敏感的药物对鸡进行预防,有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发病时,除及时隔离处理病鸡外,对受威胁群或群鸡用氟哌酸、抗生素类进行拌料和饮水防治。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如促菌生、抗痢宝、乳酸菌等被广泛用于养鸡生产上,在用药同时及前后4~5天,应禁止使用抗生素。

鸡蛔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

鸡蛔虫病是由鸡蛔虫引起的鸡常见寄生虫病,本病在我国非常普遍,鸡群感染率介于6%~87%之间;高密集的放养方式,鸡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更高,感染率可达100%。鸡蛔虫雌虫在鸡的肠道内一天可排出几万个虫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一般刚从鸡粪便排出的虫卵,其它鸡不感染,虫卵在潮湿的土壤及适当温度条件下可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虫卵,温度湿度越高,虫卵发育速度就越快,通常需约6天~7天。感染性虫卵可在土壤中保持活力达6~个月。当鸡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或土壤时,虫卵进入鸡的肠道,在肠道内环境作用下孵出幼虫,幼虫随即进入十二指肠并在绒毛间的间隙生长发育,经过一段时间后,再钻入肠粘膜内破坏李氏分泌腺,再经一星期,自由活动于肠腔内。_症状:对症状明显的活鸡进行剖检,可见小肠粘膜出血发炎,肠壁上有颗粒状化脓结节,小肠内肉眼可见黄白色蛔虫,长厘米~11厘米不等。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且在小肠中发现有厘米~11厘米长的线虫,即可判断为鸡蛔虫病。通过对鸡粪便进行镜检,若发现有蛔虫卵,可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确诊。_防治:_(1)定期驱虫:预防性驱虫见表5重点寄生虫病预防。_(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左旋咪唑、丙硫咪唑、伊维菌素。为防止产生耐药性,注意药物的更换使用。

鸡蛔虫病是小群地面养鸡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特别是在农村分布很广,洼地易潮湿的地区最多见,常引起雏鸡生长发育不良,甚至造成大批死亡。临床特征为消瘦、贫血、精神不佳、生长缓慢、拉稀、大量的蛔虫引起肠堵塞,剖检十二指肠等处发现有数量不等的蛔虫,形似牙签。一般潮湿地区或潮湿季节多发。

本病的预防:

(1)分群饲养,大鸡小鸡分开饲养。

(2)防潮通风、保持干燥。

(3)改善环境卫生,及时清粪,并将粪便堆积发酵。

(4)对2月龄以上的鸡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驱虫药物。如左咪唑或丙硫咪唑,预防剂量为每千克鸡重用药10毫克(丙硫咪唑)和25毫克(左咪唑)。每年进行2~3次驱虫。

也可用左旋咪唑、丙硫咪唑、驱虫净等药物对病鸡进行治疗,但鸡不能使用敌百虫预防或治疗,因为鸡对敌百虫非常敏感,极易引起中毒。

鸡蛔虫病是由禽蛔科禽蛔属的鸡蛔虫寄生于鸡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本病遍及全国各地,甚至造成大批死亡。

病原:鸡蛔虫是寄生在鸡体内最大的一种线虫,呈淡黄白色,头端有3个脣片。雄虫长26~70毫米,雌虫长65~110毫米。新排出虫卵内含一个椭圆形胚细胞。虫卵大小为70~90微米×47~51微米。

(1)生活史

雄虫交配后死亡。受精后的雌虫在鸡的小肠内产卵,卵随鸡粪排到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下,经1~2周发育为含感染性幼虫的虫卵,即感染性虫卵,其在土壤内6个月仍具感染能力。鸡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

(2)流行特点

虫卵对外界环境因素和常用消毒药物的抵抗力很强。在严寒冬季,经3个月的冻结仍能存活,在干燥、高温和粪便堆沤等情况下很快死亡。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雏鸡常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精神沉郁,行动迟缓,食欲不振,下痢,有时粪中混有带血黏液,羽毛松乱,消瘦、贫血,黏膜和鸡冠苍白,最终可因衰弱而死亡。成年鸡多属于轻度感染,一般不表现症状。幼虫侵入肠黏膜时,破坏黏膜及肠绒毛,造成小肠黏膜发炎、出血,肠壁上有颗粒状化脓灶或结节。严重感染时可见大量虫体聚集,相互缠结,引起肠阻塞,甚至肠破裂和腹膜炎。

(4)防治方案

诊断与防治措施:流行特点和症状可做参考。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发现大量虫卵,或尸体剖检在小肠,有时在腺胃和肌胃内,发现有大量虫体可确诊。

①预防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在蛔虫病流行的鸡场,每年进行2~3次驱虫,杀灭虫卵。

②治疗

枸橼酸哌嗪(驱蛔灵),每千克体重250毫克拌料。驱虫净(四咪唑),每千克体重25毫克拌料,一次喂服。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拌料。丙氧咪唑,按每千克体重40毫克拌料。

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

大哥,你也太逗了吧,都说中国学术腐败,你还真到网上来现啊~~~~~再说,一份论文才值200分啊,??知道买一份文章的价钱是多少,????2000啊,还是人民币啊~~~~你说谁会免费给你写文章啊~~~~~ 真有这闲情还不如上pubmed多看几份文章呢~~~~

你还是去专业一点的网站吧 什么丁香园 什么医学论坛吧论文吗 不是有论文库吗~~~~~~~~~~~~~~~~~~~~~~~~~~~~~~~~~~~~~~~~~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天下文章一大抄。爱思医学信息公司,已经引入不端文献检索系统。如发现有抄袭论文,马上辞退写手。

蛋鸡蛔虫病诊断与防治论文

鸡蛔虫病是小群地面养鸡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特别是在农村分布很广,洼地易潮湿的地区最多见,常引起雏鸡生长发育不良,甚至造成大批死亡。临床特征为消瘦、贫血、精神不佳、生长缓慢、拉稀、大量的蛔虫引起肠堵塞,剖检十二指肠等处发现有数量不等的蛔虫,形似牙签。一般潮湿地区或潮湿季节多发。

本病的预防:

(1)分群饲养,大鸡小鸡分开饲养。

(2)防潮通风、保持干燥。

(3)改善环境卫生,及时清粪,并将粪便堆积发酵。

(4)对2月龄以上的鸡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驱虫药物。如左咪唑或丙硫咪唑,预防剂量为每千克鸡重用药10毫克(丙硫咪唑)和25毫克(左咪唑)。每年进行2~3次驱虫。

也可用左旋咪唑、丙硫咪唑、驱虫净等药物对病鸡进行治疗,但鸡不能使用敌百虫预防或治疗,因为鸡对敌百虫非常敏感,极易引起中毒。

鸡蛔虫病是由禽蛔科禽蛔属的鸡蛔虫寄生于鸡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本病遍及全国各地,甚至造成大批死亡。

病原:鸡蛔虫是寄生在鸡体内最大的一种线虫,呈淡黄白色,头端有3个脣片。雄虫长26~70毫米,雌虫长65~110毫米。新排出虫卵内含一个椭圆形胚细胞。虫卵大小为70~90微米×47~51微米。

(1)生活史

雄虫交配后死亡。受精后的雌虫在鸡的小肠内产卵,卵随鸡粪排到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下,经1~2周发育为含感染性幼虫的虫卵,即感染性虫卵,其在土壤内6个月仍具感染能力。鸡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

(2)流行特点

虫卵对外界环境因素和常用消毒药物的抵抗力很强。在严寒冬季,经3个月的冻结仍能存活,在干燥、高温和粪便堆沤等情况下很快死亡。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雏鸡常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精神沉郁,行动迟缓,食欲不振,下痢,有时粪中混有带血黏液,羽毛松乱,消瘦、贫血,黏膜和鸡冠苍白,最终可因衰弱而死亡。成年鸡多属于轻度感染,一般不表现症状。幼虫侵入肠黏膜时,破坏黏膜及肠绒毛,造成小肠黏膜发炎、出血,肠壁上有颗粒状化脓灶或结节。严重感染时可见大量虫体聚集,相互缠结,引起肠阻塞,甚至肠破裂和腹膜炎。

(4)防治方案

诊断与防治措施:流行特点和症状可做参考。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发现大量虫卵,或尸体剖检在小肠,有时在腺胃和肌胃内,发现有大量虫体可确诊。

①预防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在蛔虫病流行的鸡场,每年进行2~3次驱虫,杀灭虫卵。

②治疗

枸橼酸哌嗪(驱蛔灵),每千克体重250毫克拌料。驱虫净(四咪唑),每千克体重25毫克拌料,一次喂服。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拌料。丙氧咪唑,按每千克体重40毫克拌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