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育苗造假出自于美国。一篇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称,有多名前员工爆料美国辉瑞公司的新冠疫苗在研发过程中存在伪造实验数据、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等严重问题。文章中对辉瑞疫苗95%的有效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且指出辉瑞疫苗的真实有效性可能只有29%。辉瑞公司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明知道辉瑞新冠疫苗存在问题,却最终选择掩盖问题并批准辉瑞疫苗上市。一个是95%,一个是29%。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背后关系到全球几十亿人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国内孕妇防辐射服逐渐兴起,尤其是前段时间婧麒在2014年全年的防辐射服销售额已突破2个亿的消息讨论的是沸沸扬扬,好多网友惊叹防辐射服市场竟然如此火爆。但关于孕妇防辐射服的争议却从未断过,其中争议的话题主要有“防辐射服真的有用吗”、“孕妇有必要穿防辐射服吗”、“防辐射服到底怎么挑选”以及“防辐射服哪个牌子好”等,也成为了消费者最关心的四大防辐射服话题。这些话题到底事实真相是什么?单看防辐射服真是看不出有什么不一样,那么问题来了,防辐射服是商业嚼头吗?孕妈们究竟要不要买这种衣服呢?一、防辐射服真的有用吗?自从进入21世纪,电子产品融入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中,电子平白电脑、充电宝、手机、微波炉、电热水壶等等,我们出门有电梯,家里有电脑,取款有ATM机器,可以说,离开了着任何一样电子产品,我们都会有明显的生活不适应感。针对上面所说的电子产品,我们为了保护孕妈的身体期间,需要穿防辐射服,对X射线就像医院放射科的医生,工作时要穿铅背心,防止X射线对人体的伤害。当我们到医院去做胸透时,要戴铅帽、穿铅裙防止X射线伤害我们。同样,孕妈穿上防辐射服是为了保护肚中胎儿。对于胚胎发育初期,每一天都在经历着分化、发育,对母体环境要求也就格外的高,尤其是孕妈怀孕前三个月,是胎儿发育的敏感时期,孕妈穿上防辐射服对胎儿也是一种保护,虽然说防辐射服不能屏蔽所有的辐射,但至少大部分的辐射还是可以的。辐射对于胎儿的危害,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不少见,某大学做硬件开发研究室的几个女同志,怀孕后相继流产,多次出现流产情况,我们建议调离研究室后,都怀孕成功,有了自己的小宝贝,这件事给我的印象极深。对于防辐射服能否降低胚胎的畸形率、流产率确实没有人做过大面积的调研,没有做过大样本的课题,但是不能就说防辐射服没有用处。有人说防辐射服是商业行为,比如说,同样是防辐射服,衣服的剪裁以及乡上小水晶,衣服价格就会水涨船高,那么效果真的不一样吗?这就是商人的聪明之处了,和防辐射的效果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国电磁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尚合对此表示“防辐射服是一定有作用的”。首先,我们必需了解防辐射服的制作原理。防辐射服是将金属纤维配合织物一起织成布料,然后做成衣服,也就是说防辐射服内部含有一层金属网,金属网则构成环路将产生感生电流,由感生电流产生反向电磁场进行屏蔽,另外金属还可以反射电磁波。因此,金属网可以起到屏蔽电磁波的作用。为了让更多人认识防辐射服的屏蔽作用,电磁协会的专家们做过实验室实验以及普通家庭实验,实验证明,无论是单一辐射源下还是多个辐射源下,防辐射服的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防护材料都是采用了金属网屏蔽的原理,比如我们的电缆线、高压电箱、电脑主机箱,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外层都是由一些金属材质包裹,目的就是减少辐射泄露。所以“防辐射服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的真相很明显,防辐射服对屏蔽辐射是绝对有用的。刘院士还表示:那些说“防辐射服没有用”的人是无知的,他们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更是对消费者进行误导,消费者必须用科学来武装自己,不要被一些错误的观点误导。建议各位孕妈们,为了保护胎儿的发育,我们提倡用防辐射服,但同时,更建议大家少用电脑手机以及家用电器,穿防辐射服对对身体是有益无害。二、孕妇有必要穿防辐射服吗?很多人虽然认同防辐射服是具备防辐射的效果,但是关于孕妇是否真的有必要穿防辐射服仍存在疑虑。那么,孕妇是否有必要穿防辐射服呢?一些人认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存在辐射的,除了一些特种工作外,普通人没有必要穿防辐射服,他们认为我们的日常电子产品的辐射量在安全标准内,不足以伤害人体健康。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近日,网易数码频道先后曝出 《你的手机超标了吗 婧麒防辐射手机电磁辐射测评报告》、《警惕苹果6手机在4GLTE制式下电磁辐射超标》两篇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两篇新闻的检测数据显示,我们的日常用的手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电磁辐射超标,对人体健康构成健康隐患,并告诫孕妇、老人、儿童尽量少接触手机。手机尚且如此,其它电器如微波炉、电冰箱、空调、电脑等更不用说。另外,刘院士还告诉我们,电磁辐射的伤害具有“累积效应”以及存在“多个辐射源出现叠加交集的现象”。也就是说,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是会“累加”的,同时,也许一个辐射源不会超标,但多个辐射源叠加在一起就出现超标的情况了,这对弱势群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隐患。世界卫生组织在2010年前后,陆续发布了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的6大危害:1、它极可能是造成儿童患白血病的原因之一。2005年,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这样一个研究,牛津大学儿童癌症研究组的杰拉德 "德拉珀(Gerald Draper)等人通过对1962年至1995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29081个儿童(0-14岁)癌症病例进行统计发现,生活在高压输电线附近的儿童患上急性白血病的概率更高。医学研究证明,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2、能够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的主要诱因。美国一癌症疗基金会对一些遭电磁辐射损伤的病人抽样化验,结果表明在高压线附近工作的人快24倍。3、影响人的生殖系统。主要表现为男子精子质量降低,孕妇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有关研究报告指出,孕妇每周使用20小时以上计算机,其流产率增加80%,同时畸形儿出生率也有所上升。4、可导致儿童智力残缺。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出生的2000万儿童中,有35万为缺陷儿,其中25万为智力残缺,有专家认为电磁辐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计算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对胎儿有不良影响。5、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长期受电磁辐射影响后,轻则引起失眠多梦、头痛头昏、疲劳无力、记忆力减退、易怒、抑郁等神经衰弱症,重则使大脑皮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并造成脑损伤。6、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过量的电磁辐射直接影响儿童组织发育、骨骼发育、视力下降;肝脏造血功能下降,严重都可导致视网膜脱落。因此,中国电磁辐射防护协会专家一致表示,有条件的孕妈尽量穿着防辐射服,孕妇防辐射是非常有必要的。三、防辐射服到底该如何选?受访者普遍反应:选购防辐射服太伤神,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力区别市面上各种防辐射服孰好孰坏,担心被不良商家坑,产品不过关,影响孕期安全。到底防辐射服该如何选?怎样做才能避免被不良商家坑?(1)分清材质面料,防止“以次充好”。目前,市面上的防辐射服主要有两种:金属纤维与银纤维防辐射服。两种材质区别很大,鲜有造假、混淆视听的商家,因此,大家按照产品说明,基本可选购到相应材质的防辐射服。由于银纤维比金属纤维高档,成本高、售价高,某些不法商贩便开始打起了银纤维主意。欺诈手段:使用早已淘汰的铜镍涂层面料来冒充银纤维产品!银纤维防辐射服面料与铜镍涂层材质面料两者的基础色在视觉上较接近,均呈银色,但稍加仔细,区别也较明显。铜镍涂层防辐射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90年代,主要用于工业、屏蔽能力较差、有毒、不能贴身穿着,更不能作为孕妇用防辐射服使用,价格非常便宜,是银纤维的1/10。通过仔细辨认,不难发现:铜镍涂层与银纤维防辐射服的最大区别是:前者不透气、板硬;后者柔软、下垂、轻盈,透气。(2)辨别屏蔽值是否虚标,防止“值”高“价”昂作为功能性产品,防辐射服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料材质。合法企业在每款产品上都会附上该防辐射服面料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中的关键项——辐射屏蔽值的高低,决定了该款产品防辐射性能优劣。部分不法商家会通过PS手段,提高防辐射服面料屏蔽值,以提高售价,欺消费者,购买时,最好多项比较,防止!(3)防辐射服缺国家标准,谨防钻空造假、以次充好防辐射服目前尚无国家强制标准,于是,某些不法商家便开始钻空造假,以低劣材质防辐射服面料,冒充好的防辐射服产品,欺消费者,应引起消费者及整个防辐射服行业关注。近期,国家屏蔽材料标准委员会委员单位,正极力推动防辐射服国家强制标准的制定工作,相信不久将来,相关行业标准的出现,将大大减少当前防辐射服行业内存在的“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现象。常见伎俩(1)防辐射服面料中银含量,大大低于该企业的宣传值;(2)单位面积的防辐射服面料,纺织密度低,偷工减料,降低成本;(3)选用一线大品牌淘汰的面料或次料生产防辐射服,面料杂点多,易产生“短板”效应,产品性能低。购买时,一定要仔细观察面料,并尽可能购买一线防辐射服产品。四、防辐射服哪个牌子好电磁辐射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孕妇,很多女性在怀孕前期就开始购置防辐射服,以此来屏蔽电磁辐射的危害。但是市场上防辐射服品牌众多、鱼龙混杂,到底防辐射服哪个牌子好?防辐射服经过若干年发展,行业越来越健康,上文提到造假、以次充好的事项,在整个防辐射服行业里只算个案,大多数防辐射服都值得消费者购买,国内外专家一致表示选购防辐射服需要认准知名的大品牌,毕竟防辐射服是一种功能性服装,没有一定的品牌实力是无法真正保障防辐射服的屏蔽效果的,而且知名大品牌都是经过了技术革新、市场筛选、顾客认可等长时间的磨砺,产品品质值得信赖。
伤害很大。经常用头顶球会对人的头和颈椎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很大。
引言:关注社会时事的网友们可能就是遇到了这样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一篇被引用2300次的开创性论文竟然涉嫌造假!这则消息一经爆去,就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如果想要知道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那么就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吧!在2021年,Matthew Schrag因接了一通电话而被卷入这场学术风波中。当了解了这件事情之后,这位教授的同事都希望他与律师联系。
因为这名律师在调查一种阿尔兹海默病的实验药物,所以这名律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帮助。对于这种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药物,药物的开发商和律师的客户各执一词。药物的开发商认为,这种药物有一定的效果。这名客户则认为,这种药物的相关研究存在造假的行为,并且向FDA提交了请愿书。根据相关信息来看,这份情愿书虽然被拒绝了,但是FDA表示会采取相关的行动。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很多机构都在调查这项研究。关于这件事,Matthew Schrag不仅发表过相关的言论,而且还积极的调查这种药物。通过努力的调查, Matthew Schrag 也有所发现。对于这件事,相关的杂志社也进行了调查。《Science》杂志 不仅邀请了图像分析师和顶级研究人员调查了这名教授的报告和档案,而且非常同意这名教授的观点。整件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这篇论文可能误导了本世纪对老年痴呆症的研究。如果这件事是真的话,那么本世纪长达16年的研究可能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由此可见,这样的开创性论文对以后人员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这种事情不是被相关人员发现的话,那么可能很多人还会被蒙在鼓里。如果这种事情不被发现的话,那么可能会有很多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人遭受伤害。
“科学与真理同行,也必与丑闻相伴。”这话不知道是哪位哲人说的,颇有些耸人听闻的味道。不过客观地将,世上人的把戏太多,而且这些把戏一旦沾上科学的边儿,就更让人真假难辨、捉摸不透。然而终究是,就如林肯的名言:“你可以一时欺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所有人。”读了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假象——震惊世界的20大科学欺》一书后,相信大家对林肯的这句话定会更有一番感触。读这本书,很有几分读侦探小说的味道。最深的感受是震惊,一次又一次的震惊!虽然有些事件早有耳闻,但讲得这么详细、这么透彻的还没见过。更难得的是,书中还配有两三百幅插图,那些惊世大的制造者们的形象历历在目,甚至还可以看到那些“犯罪证据”,读起来自然更是“有趣”。现讲这20大科学丑闻按照我自己的“震惊”程度简述如下。当然,还是建议大家弄本书看看,蛮有意思的。我是在卓越网上买的,才21块。1. 辟尔唐古化石——世纪大这一世纪大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科学丑闻之一。1911年,英国律师道森声称在辟尔唐发现了一个猿人头盖骨的一部分。1913年,道森和英国著名人类史学家伍德沃德宣布,他们发掘出了一种半猿半人的生物头盖骨,并说这种生物生活在大约50万年以前。他们的“发现”被当作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一个有力证据,在人类学上被命名为“曙人”,被认为是类人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过渡性生物,甚至作为重大科学成就出现在邮票上。1928年,科学家采用含氟量测定古化石年代的办法,查出“曙人”的头盖骨不早于新石器时代,下颌骨属于一个未成年的黑猩猩,他们还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全经过了染色处理。一场精心制造的终于真相大白。2.N射线——集体的自我欺在1899年英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后,1903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布朗洛宣布他发现了一种新射线——N射线。它引起了法国物理学界的狂热追捧,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贝克勒尔在内的众多学者纷纷跟进。1904年上半年,仅法国科学院院刊就发表了54篇有关N射线的论文。但在法国之外,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发现这种射线。后来,英国物理学家伍德证明,N射线纯属子虚乌有。布朗洛出于急于做出重大成就与英国人一较高下的心理,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当作了客观事实。而其他法国科学家则出于一种民族自豪感而团结在布朗洛周围,从而制造了这幕集体自我欺的闹剧。3. 密立根在做实验时选择数据——伟人身上的瑕疵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进行了著名的“油滴实验”,第一次测出了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此同时,比他更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埃伦哈夫特也在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事隔60年后,史学家发现,密立根发表的58次观测结果,并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说的那样是“没有经过选择的”,而是从140次观测中挑选出来的!他只采集那些对他有利的漂亮数据,而不利的数据则一概删去。这一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4. 冷核聚变——急于求成变笑柄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的彭斯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弗莱什曼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在实验室的小型装置上,用钯作阴极电解重水,实现了常温常压下的“冷核聚变”。但是,世界各地1000多个实验室始终没有人成功地重复出彭斯和弗莱什曼的实验结果,最终否定了这一成果。他们俩的故事也就成了科学界几乎人人皆知的反面教材。5. 舍恩《科学》系列论文造假——明日之星的陨落“舍恩事件”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2002年11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美国物理学家舍恩及其8名合作者的简短声明,宣布撤消2000至2001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这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舍恩,内容涉及有机晶体管、超导装置和分子半导体等成果。时年32岁的舍恩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90篇论文,一度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但舍恩的研究结果遭到一些同行质疑,贝尔实验室为此邀请5名外部专家进行调查。专家们9月份得出的调查结果认为,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实验数据,而他的合作者们都是无辜的,对此毫不知情。舍恩大规模造假的原因在于他有强烈的名利心,希望通过抢先发表一些猜想而获取荣誉,最终身败名裂。6.水变油——现代的天方夜谭20世纪80年代,中国哈尔滨人王洪成宣称实现了“水变油”。他的理论是配制出一种母液,然后按1:100000的比例兑上普通的水便变成了“水基燃料”,可以替代汽油,而且成本低廉,只用一台简易的机器每20分钟就能生产出1吨母液,而1吨母液就能配制水基燃料10吨。王洪成通过其表演,说服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等都对其深信不疑,还有媒体称此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使水变油成为当时的热点新闻。在1994年多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质询前,这一在国内持续了十多年,造成国家损失数亿元。王洪成最后被判刑十年。7.辽宁古盗鸟——让化石之乡蒙羞“辽宁古盗鸟”是一件由不同动物骨骼化石拼接在—起的假化石,1999年走私到美国后,引起美国学者的高度关注。美国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发表文章称,古盗鸟是连接恐龙和鸟的缺失环节,为鸟类的恐龙起源说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后来,我国科学家徐星戳穿了这一。这一科学丑闻随即在西方国家引起轩然大波,包括NBC、《今日美国》、《自然》、《科学》等世界著名媒体争相报道。8.李森科事件——权力扭曲了科学20世纪30~60年代,拉马克和米丘林的获得性遗传观念在苏联成为正统,其代表人物李森科出于政治与其他方面的考虑,拒绝接受受到实验支持的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并把西方遗传学家称为苏维埃人民的敌人,利用政治工具对其对手实行迫害,使苏联的遗传学遭到浩劫,并波及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李森科事件是政治权威取代科学权威裁决科学论争的典型案例。9.萨默林老鼠免疫——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纽约斯隆-克特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威廉·萨默林声称,他成功地将黑老鼠的皮移植到了白老鼠身上。萨默林似乎找到了不用免疫抑制药物就能避开排异反应的方法。对于器官移植来说,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1974年,萨默林的造假行为被揭露,原来,他是借助一支黑色的毡制粗头笔才取得这一成果的。实验室中一位善于观察的助手注意到,小白鼠背上的黑色斑点能被洗掉,所以其它一切也就被洗掉了。后来,萨默林承认了一切,用工作繁重为自己辩护。最后,他被判定犯有行为不端罪。萨默林事件引起学术界强烈震动,许多报刊将这件丑闻称作“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10.巴尔的摩事件——诺贝尔奖得主的风波1986年4月,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巴尔的摩和其合作者特里萨·嘉丽联名在著名学术刊物《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然而,特里萨所带的一名博士后发现自己所在的实验室得出的实验数据有问题,可能是造假,这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可悲的是,在长达 5年的调查过程中,巴尔的摩始终利用自己的声望公开威胁调查者,反对外界的干预。1991年3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经过两轮调查,正式指责论文中有两个关键实验数据是伪造的,属严重的科学不端行为。后虽证实巴尔的摩对数据出错确不知情,为他恢复了名誉,但他当时还是撤回了这篇论文,公开向揭发者欧图勒道歉,并辞去了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职务。11. 哈佛医学院达尔西事件——纸包不住火达尔西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在哈佛两年期间,就发表了近百篇论文,被认为是一名杰出人才。但后来同实验室的同事揭穿了他的造假行为。可是其导师布劳瓦尔德却认为这只不过是一起孤立事件,并且隐瞒了这一事件。达尔西虽然被解除了在哈佛的任职,但仍被允许留在实验室继续工作。后来,人们发现,达尔西的论文几乎篇篇有假。由于哈佛的知名度,这一案件在美国学界广为人知。12. 耶鲁医学院事件——生物医学史上震动最大的事件1979年3月一个早晨,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收到美国国家卫生院研究人员海伦娜的信,指控耶鲁教授费立格和其学生索曼剽窃她的论文。原来,费立格是海伦娜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投稿文章的审稿人。费立格建议该杂志拒绝这篇文章。而索曼借机剽窃了她的论文,并和费立格联名写成文章,向《美国医学杂志》投稿。可鬼差神使,这篇论文竟被送给海伦娜的导师评审,而他又把它交给了海伦娜,于是东窗事发。索曼承认了抄袭,可却受到其导师和耶鲁大学的包庇。但随后的调查发现,其文章中还有严重的伪造数据问题。这一时间持续了一年多,堪称生物医学史上震动最大的事件。13.索克尔事件——射向学术公正假面的利箭1996年,美国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艾伦·索克尔给后现代思潮研究的重镇《社会文本》杂志写了一篇论文《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据称,这是一篇讨论“后现代哲学以及20世纪物理学的政治蕴涵”的学术文章。文中所使用的语言完全符合规范,形式也十分中规中矩:35页的论文列有217篇参考文献,条条准确无误,109个注释也条理清楚。《社会文本》5位副主编一致认为论文已具有相当水准,,并将其发表在名为“科学大战”的特刊上。不料索克尔该物理学家三周后在《大众语言》月刊上发表了《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对该文作了彻底否定,坦言自己是有意模仿后现代行话,论文看似不错实属胡说八道、错漏百出。文章披露,他的那篇“诈文”不过是“把有意编造的谬误、语言的滥用以及各种毫无根据的结论捏合在一起的大杂烩”。他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识地捏造“联系”,甚至还加入了常识性的科学错误。索克尔认为,“诈文”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它“听上去很有趣”,并且“迎合了《社会文本》编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14.伯克利实验室“118元素”事件——子虚乌有的“重大科技突破”1999年6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15名研究人员在著名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论文称,通过铅原子核和氪原子核的撞击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空缺的118号元素,以及由118号元素衰变产生的116号元素。这一成果曾被视为1999年最重要的科技突破之一。但其他科学家随后进行的重复研究,却无法获得类似结果。该研究小组重新分析原始数据后,也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人为制造的。2002年,伯克利实验室最近公开承认,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嫌疑最大者也被开除。15.艾滋病发现权风波——持续8年的争夺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特尼尔教授从一名患淋巴结病变的同性恋患者身上提取了一种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1984年5月,《科学》杂志又发表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员盖洛的文章,称盖洛等人首次从48名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出了大量的病毒,并强调他们是独立发现的。蒙特尼尔马上发表声明,认为盖洛研究艾滋病病毒的血样是他寄给盖洛的,并指责盖洛剽窃他的科研成果。到了1987年,经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双边调停,达成两国共享优先发现人体艾滋病毒的权利。《芝加哥论坛报》进行了3年的调查,证实盖洛所发表的论文依据是法国送的血样,但是盖洛的作假行为却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庇护。最终,《科学》杂志宣布盖洛论文中的照片显然是法国蒙特尼尔所拍的照片。1991年,法国几个研究所的联合调查结果公布:盖洛的病毒样品品种与蒙特尼尔送给盖洛的病毒样品是一模一样的。盖洛最终不得不向世人承认:他分离的文滋病病毒来自蒙特尼尔送给他进行辨认的病毒样品。至此,艾滋病病毒的发现权所属才最终有了结果。16.月球——以科学之名欺历史上著名的“月球”发生在1835年。这一年的8月25日,新开张不久的纽约《太阳报》以大字标题刊出了一名记者捏造的消息:“约翰·赫歇尔爵士最近在好望角取得了重大天文发现”,声称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尔利用一架新型望远镜,把月球景物看得异常清楚。在他笔下,赫歇尔的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各种物体,这些物体包括:鲜花、树木、湖泊、怪兽。然后,记者还让赫歇尔发现了月球上长着翅膀的人形动物,并从它们的姿势判断出,它们是有理性的生物。公众的胃口被吊了起来,而报纸的销量以火箭速度上升。当这些新闻在欧洲传播时,巴黎科学院甚至还为此召开了一次讨论会。谎言很快就被戳穿了。9月16日,《太阳报》公开承认了他们虚构这些消息的错误。可是,这场荒唐可笑的风波延续了数月之久才最终平息下来。17. 阿尔萨布蒂案件——科学屡屡得逞阿尔萨布蒂是一名伊拉克人,然后去了约旦,最后来到美国。他一路招摇撞,剽窃大量论文,以此粉饰自己的简历,从而得政府的大量资助,混迹在各高校之间。阿尔萨布蒂剽窃论文的方法很简单。他把别人发表过的论文用打字机重新打一遍,把原作者的名字换成自己的名字,然后就把这稿子寄到一家不引人注目的杂志发表。他的这个手法瞒过了世界各地几十种科学杂志的编辑。上述杂志大部分是不引人注意的,因此这类剽窃案很难得到追查。而且,虽然许多证据确凿的剽窃文章后来都被撤销了,但在科学文献记录的最高权威——大型科学检索计算机档案中,有几十篇论文仍然冠以阿尔萨布蒂的名字。18.激酶级联说——杜撰的诺贝尔奖级发现1981年5月,在冷泉港实验室召开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康奈尔大学一位24岁的研究生斯佩克特,向与会的专家们讲解了他的最新致癌理论——激酶级联说。这个新理论的思路是那么清晰,实验证据是那么确凿,科学意义是那么重大,马上被认为是一个诺贝尔奖级的重大成果。斯佩克特与导师拉克尔联名将这一理论发表在1981年7月的《科学》杂志上。许多著名的研究人员都转向这一热门,但他们并没有下苦功去重复斯佩克特的实验,而是把自己的试剂交给斯佩克特去测试。然而,慢慢地,人们发现斯佩克特的试验结果别人重复不出来。后来,与他同系的一个病毒学教授终于戳穿了他的造假行为。使人啼笑皆非的是,虽然斯佩克特塔伪造试验结果这点千真万确,可他的理论却仍有一定价值。有人说,如果斯佩克特只把它当作一个假说写出发表,而不是想要去证明它,他就会被承认是一个天才。19.被遗忘的脉冲星发现者——诺贝尔委员会的性别歧视案1967年8月8日,剑桥射电天文台的女研究生苏珊·乔斯林·贝尔在长长的记录纸带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干扰”信号。直到11月28日,贝尔才成功地记录下这个射电源的节奏:它每隔秒向地球发出一个脉冲。她的导师休伊什认为这有可能是地外文明——外星“小绿人”——发出的信号。可进一步的观测表明,那是一种新型的天体。这个天体发出脉冲的频率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贝尔在过去的观测资料中又找出了3个脉冲星。1968年2月,贝尔和休伊什联名在《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脉冲星的发现,并认为脉冲星就是物理学家预言的中子星。这是20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可是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却只戴在了导师休伊什的头上,而贝尔竟被完全忽略了。诺贝尔委员会的这一行为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指责,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一桩著名的丑闻。20.聚合水事件——载入百科全书的“伟大发现”1962年,苏联科学家德佳奎因连续发表论文,宣称水在石英玻璃毛细管中加热后性质反常——-500℃沸腾,-8℃才结冰。接着,不少国家的科学家纷纷参与这一研究,而美国著名的光谱学家利平科特声称他用拉曼光谱研究后证明这种水确实不同寻常,这是水在石英表面上聚合成的,可以把这种水命名为“聚合水”。这就进一步鼓舞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使他们狂热投入到“聚合水”这一研究中去。甚至有人还发出警告说:千万不要把聚水带到实验室外,因为它可能诱发水的连锁聚合反应,以至毁灭了各种生命。还有人甚至提出制造“聚合水武器”,用来干净地消灭敌对者。从1962~1973年,世界上发表了有关“聚合水”的学术论文有450余篇,当然,也有许多科学家极力反对聚合水的存在。1973年,分析化学家罗西友以一种巧妙而又令人信服的方法证明,“聚合水”不过是溶有钠、钾、氯离子和硫酸根的水。始作俑者德佳奎因也不得不发表声明,承认“聚合水”确是溶解了石英管上杂质的水。于是,聚水这一“伟大发现”就此告吹。但是我们还是在科技百科全书中查到“聚合水”这一条目:“聚合水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的实验性人工制品的例子,在它最后被仪器分析和理论分析推翻前曾发展成为引人入胜的争论”。这场历时十年的科学界的轩然大波,既有科学研究中的失误,也有人为的原因,而后者是主要的,它干扰了严格的科学实验的进行。就如,对“新发现”的盲目乐观和狂热,为了成名而哗众取宠,为了求得经费而对论文急于求成,为了论战而醉心于新闻宣传,以至违背公认的科学研究准则,不切实际地向传媒渲染自己取得了科学的“进展”和具有的“伟大”意义。而某些对科学不甚了了的新闻记者,则以猎奇的心态不断在报章上制造轰动效应,从而把这种“病态”进一步升级。
新冠育苗造假出自于美国。一篇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称,有多名前员工爆料美国辉瑞公司的新冠疫苗在研发过程中存在伪造实验数据、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等严重问题。文章中对辉瑞疫苗95%的有效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且指出辉瑞疫苗的真实有效性可能只有29%。辉瑞公司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明知道辉瑞新冠疫苗存在问题,却最终选择掩盖问题并批准辉瑞疫苗上市。一个是95%,一个是29%。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背后关系到全球几十亿人的生命安全。
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一事若是得到证实,其所在的医学领域将受到巨大冲击,与此同时诺奖权威性也将再遭质疑。
在去年被授予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格雷格·塞门扎,却于今年10月以来被曝出与一桩“学术造假事件”存在紧密关联。
原本塞门扎只是涉嫌“在造假的论文中署名指导身份”,但紧接着有学术大拿认为,既然这次可以造假,那么以前是否也造假了呢?于是就开始着手调查塞门扎以前的论文。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根据知名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更新的报道:
须知,塞门扎早期因为发现了使癌细胞适应缺氧环境的HIF-1,而在该领域拥有奠基人一般的学术地位,一旦其多达40篇论文的造假嫌疑被证实,那么很可能将在该领域引发地震般的巨大冲击,这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虽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诺贝尔奖都被视为世界性的权威奖项,但由于该奖项依赖于西方为其提供的资金援助,因此要做到绝对的客观、绝对的免受政治影响是很难做到的。
诺贝尔奖的文学领域被认为是“受污染”最严重的一个领域,在过去几十年里其评奖权威性已经遭到过多次挑战,而诺贝尔奖的科学领域则恰恰相反,一直还是很有权威的。
然而此次的塞门扎事件,实在是太过骇人听闻了。
一个涉嫌学术造假长达18年的学者,非但成为了享誉业界的医学大牛,甚至还获得了201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换做以前,说出去都没人敢信。
这件事或将引起学术界对于诺奖科学领域权威的质疑。
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一事若得到证实他的奖项会得到撤销,而且会遭受到人们道德的谴责,说明他的学术不端。
学术诚信问题一直备受国内外科研界的重视。可是,谁能想到,作为哈佛这样最顶尖的高等学府,竟然也未能摆脱学术造假的负面丑闻。
据美国《纽约时报》10月15日报道,哈佛医学院日前宣布,此前曾在该院工作的著名心脏病专家皮耶罗( Dr. Piero Anversa)博士曾在31篇论文研究中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这31篇论文应当被撤回。其中,第一篇论文发表于2001年,距今已经17年。
▲学术造假的著名心脏病专家皮耶罗博士图据《纽约时报》
报道称,皮耶罗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心脏病专家,在哈佛医学院附属布列根与妇女医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任职。红星新闻记者在官网上查询确认,布列根与妇女医院(BWH)隶属于哈佛医学院,是一个具有793个床位的教学附属医院。而哈佛医学院,即哈佛大学医学院,是世界上最顶尖级的医学院,因高超医学技术及每年录取学生人数最少而闻名世界。
▲哈佛官网上对布列根与妇女医院的介绍图据哈佛医学院官网
皮耶罗的研究声称,使用干细胞可以令受损心肌再生。尽管其他实验室纷纷表示无法复制其研究,但他的研究工作仍促成了数个初创企业的成立,使得众人投入研发治疗心脏病和中风的新方法。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更是注入资金,供其做临床实验。
如果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一事是事实,那么将会把他的论文下架,还会取消他的学位等。
提供分析后的数据就可以了
每一年的年终总会有一些“新词”出现,用以代表这一年所发生过的“热点”事件。对于马上就要结束的2019年来说,“学术不端”这个词绝对不会被落下。但“学术不端”绝不是2019年才出现的新词,关于这一词最早什么时候出现我们无从得知,也无法考证,但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有了治学之术,就有“学术不端”出现。然而近几年国内外屡屡爆出的“学术不端”行为着实让人咋舌,而更使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之中又不乏有学术大牛的身影频频出现。前面说“学术不端”渊源已久,那么为什么本应是象征着真理、科学、诚信的学术净土上会一直伴生这样格格不入的“异类”,为什么在这个对其“人人喊打”的时代,这种理应早被灭绝的“异象”却还屡见不鲜,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今年年初,“翟博士”一句“不知道什么是知网”的无心之言,却迅速激起热心网友的“好奇心”,感慨于这个时代网络这把双刃剑所拥有巨大力量,很快“翟博士”引以为豪的学术成就就被“好奇的”网友们翻了个底朝天,自此打响了2019年学术不端的“第一枪”。而这一枪不仅打掉了假博士的学霸人设,使“学术不端”进入了大众视野,也开启了今年“学术不端”的链式反应。从三月份到五月份接连爆出的研究生论文抄袭事件一直到最近涉及诸多知名教授、杰青、两院院士的学术丑闻,使得2019年的学术圈的“瓜”越来越大。 那么到底什么是“学术不端”呢?借助网络,可以搜索到很多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解释,综合起来学术不端一般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在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 剽窃 (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更广泛的像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现在也还发生着,但是像目前的中国这样如此泛滥,以至于严重到快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其表现形式不仅在人数众多、发生频繁,机构多样,而且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到了上至院士、教授、下至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 早在两年前,国际权威医学杂志《肿瘤生物学》就将多达107篇的中国医学论文集中撤稿,以至于创下“国外学术期刊单次撤稿量最多,单个期刊撤稿总量最多,中国学者遭集体撤稿总量最多”的一系列记录,这次撤稿风波也使得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遭受重创。鉴于今年年初“翟天临事件”再一次使学术不端行为映入大众眼帘,于是各大高校相继发出《联合宣言》,高呼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内部自纠自查,让学术回归纯粹。伴随着这一季毕业生对一夜间突然升高查重率的郁闷叫苦声,19年5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行业标准(CY/T174-2019)。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也陆续开展了关于学术道德建设,科研诚信培养相关的课程以及讲座。一时间多种措施齐上好像控制住了这个多年来的顽疾,但很快,随着时间推移,后续又有相关学术不端行为被报道出,这时我们再也不能像一开始一样,仅仅把这一切都归于中国高校缺乏对学生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教育这一个原因。 有人认为,使中国的学术不端那么难管的原因一个是学术不端这一概念一直难以界定,因为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文化学科背景的人们来说学术不端的定义都是有分歧的。第二就是调查代价高,对于部分学术不端难以完全防范,相应的管理策略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只能查出过去的不端行为,对于防范未来并没有什么作用。第三就是现在大多都为合作式科研,因此对于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责任划分不明确,没有具体的行为责任人接受应有的处罚,以至于每次发现学术不端行为最终结果都是“躲过这一阵风声就没事了”,最后不了了之。结果引来更多的人效仿,不仅没有起到管控作用,反而促进了这种行为发生。 作为一个才刚刚涉足科研半步的小白,正准备好好拼搏一番时,却听闻了这么多令人不敢相信的学术不端行为,这中间又涉及了那么多代表你所奋斗领域顶峰的学术大牛,以至于我刚刚才树立起来的科学信仰差点崩塌,真的感觉到非常痛心。当今的科研环境“灌水”现象普遍发生,就我所涉及的生物医学来说,“灌水”的难度低到了什么程度简直不可想象,以至于有人说:生物医学是门玄学,实验做不出来,就P个图,实验做不出来,那就先想结论,已经有了结论,就把数据往结论上做,反正没人看的出来。但真正的科研之路,是漫长、艰苦和枯燥的。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难免会出现错误,无意的错误可以被改正,这无关学术道德,但有意的错误是存在主观恶意的,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相应的舆论谴责和处罚。 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学术不端,科研失信,不仅践踏了科学尊严,还浪费了相关共同体的时间和资源,损害了国家的科研形象。学术不端是顽疾,但不是绝症,治得好,我们也一定、必须要把它治好,而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继续发力出台落实监管措施,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学术科研的个体做到洁身自好,谨言慎行,拒绝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从决定要做科研那一刻起就杜绝“划水”。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地方照不到太阳,但只要我们能时刻记得自己最初为什么出发,心里有目的地,那么无论这一路多么曲折,我们也不会迷失在黑暗之中,耐心守得云开,总会看见月明。参考资料: 年出现了哪些值得反思的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后续如何,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 言深的回答 - 知乎 2. 冰点调查-学术不端行为,你怎么看?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2-08-31 3.一个科研狗对“南开校长曹院士论文造假事件”的完全剖析。毕导.
撰写医学论文应注意真实性
医学论文应该真实、科学,然而近年来,论文造假现象严重,而且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在统计数据上造假。少数发表在杂志上的数据,完全是“拍脑门”推算加估计出来的。我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多年来的`工资涨幅由职称的高低所决定,而晋升中、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是要有1~3篇论文。于是,医生不得不在医院图书室翻阅历年发表的各级各类医学杂志,照猫画虎地乱编一通投到杂志社。
二是部分医疗机构为了年终单位总结成绩“出色”,鼓励职工撰写论文,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也会造成职工为追求论文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三是一些杂志把关不严,只要交版面费,就给上。如一位来自地级医院的医生投了一篇关于格林巴利综合征几十例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章。细想想,该病是罕见病,见到这么多病例几乎是不可能的,其论文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有的杂志居然也敢刊登。因此,我认为,把好论文质量关要从多方面入手,其中杂志这一环是最重要的。
新冠育苗造假出自于美国。一篇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称,有多名前员工爆料美国辉瑞公司的新冠疫苗在研发过程中存在伪造实验数据、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等严重问题。文章中对辉瑞疫苗95%的有效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且指出辉瑞疫苗的真实有效性可能只有29%。辉瑞公司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明知道辉瑞新冠疫苗存在问题,却最终选择掩盖问题并批准辉瑞疫苗上市。一个是95%,一个是29%。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背后关系到全球几十亿人的生命安全。
医学论文造假指的是医学论文的内容和结果是假的。同行评议造假指的是投稿时给编辑假的审稿人邮箱(不是审稿人的邮箱,而是投稿人自己注册的邮箱),然后自己伪造同行评议的意见,使得自己的文章被杂志接收。两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
您好,建议您去相关的专业学术网站或者是论坛上进行相关咨询。
学术造假各行各业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