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主人公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等 水浒传的主人公是:鲁达、李逵、林冲、吴用、宋江、秦明、索超等 红楼梦的主人公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西游记的主人公是: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沙和尚、 选我
天魁星呼保义-宋 江 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 天机星智多星-吴 用 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 天勇星大 刀-关 胜 天雄星豹子头-林 冲 天猛星霹雳火-秦 明 天威星双 鞭-呼延灼 天英星小李广-花 荣 天贵星小旋风-柴 进 天富星扑天雕-李 应 天满星美髯公-朱 仝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天伤星行 者-武 松 天立星双枪将-董 平 天捷星没羽箭-张 清 天暗星青面兽-杨 志 天佑星金枪手-徐 宁 天空星急先锋-索 超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天异星赤发鬼-刘 唐 天杀星黑旋风-李 逵 天微星九纹龙-史 进 天究星没遮拦-穆 弘 天退星插翅虎-雷 横 天寿星混江龙-李 俊 天剑星立地太岁-阮小二 天平星船火儿-张 横 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 天损星浪里白跳-张顺 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 天牢星病关索-杨 雄 天慧星拚命三郎-石秀 天暴星两头蛇-解 珍 天哭星双尾蝎-解 宝 天巧星浪 子-燕 青 地魁星神机军师-朱 武 地煞星镇三山-黄 信 地勇星病尉迟-孙 立 地杰星丑郡马-宣 赞 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 地威星百胜将-韩 滔 地英星天目将-彭 玘 地奇星圣水将-单廷珪 地猛星神火将-魏定国 地文星圣手书生-萧 让 地正星铁面孔目-裴宣 地阔星摩云金翅-欧鹏 地阖星火眼狻猊-邓 飞 地强星锦毛虎-燕 顺 地暗星锦豹子-杨 林 地轴星轰天雷-凌 振 地会星神算子-蒋 敬 地佑星小温侯-吕 方 地佑星赛仁贵-郭 盛 地灵星神 医-安道全 地兽星紫髯伯-皇甫端 地微星矮脚虎-王 英 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 地暴星丧门神-鲍 旭 地然星混世魔王-樊 瑞 地猖星毛头星-孔 明 地狂星独火星-孔 亮 地飞星八臂那吒-项 充 地走星飞天大圣-李衮 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坚 地明星铁笛仙-马 麟 地进星出洞蛟-童 威 地退星翻江蜃-童 猛 地满星玉幡竿-孟 康 地遂星通臂猿-侯 健 地周星跳涧虎-陈 达 地隐星白花蛇-杨 春 地异星白面郎君-郑天 地理星九尾龟-陶宗旺 地俊星铁扇子-宋 清 地乐星铁叫子-乐 和 地捷星花项虎-龚 旺 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孙 地镇星没遮拦-穆 春 地稽星操刀鬼-曹 正 地魔星云里金刚-宋 万 地妖星摸着天-杜 迁 地幽星病大虫-薛 永 地伏星金眼彪-施 恩 地空星小霸王-周 通 地僻星打虎将-李 忠 地全星鬼脸儿-杜 兴 地孤星金钱豹子-汤隆 地角星独角龙-邹 润 地短星出林龙-邹 渊 地藏星笑面虎-朱 富 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贵 地平星铁臂膊-蔡 福 地损星一枝花-蔡 庆 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 地察星青眼虎-李 云 地恶星没面目-焦 挺 地丑星石将军-石 勇 地数星小尉迟-孙 新 地阴星母大虫-顾大嫂 地刑星菜园子-张 青 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 地劣星活闪婆-王定六 地健星险道神-郁保四 地耗星白日鼠-白 胜 地贼星鼓上蚤-时 迁 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最近,随着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重播,我对小说中那位没有血性、卑恭屈膝,且颇有将帅之才的郓城小吏黑三郎宋江,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看电视,有时读小说,并不停地思索着:虽然宋江是被逼上梁山的,但既然他时时刻刻、口口声声地说“兄弟们的情义为重”,为什么一心为求得皇帝老儿的招安,竟无视众兄弟的仇怨(如置林教头的深仇大恨及生命不顾,放走奸佞高俅;不顾众多兄弟的反对,杀友求全;为招安多次忍气吞声,奴颜媚骨,甚至不惜巴结奸佞、妓女等)?如此,岂不违背梁山“聚义”——“替天行道,死生相托,患难相扶……”的宗旨?即使他采取“高压”政策,众兄弟也不会全部折服,为何没有另谋他路之徒?带着百思不得其解的淤结,我开始搜求有关宋江的史料,欲对这一矛盾的统一体作全面阐释。小说与历史毕竟不同。宋江起义的故事得以广为流传,也许应该得益于文人“忠君”思想的庇护。而历史上的宋江,无论是性格,还是结局,都与小说迥然不同。历史对宋江的身世有不同的记载,一说“宋江,生卒年不详,宋郓城人。徽宗时为盗,侯蒙知亳州,上疏请招抚之,未成而侯蒙先卒。后张叔夜擒其副魁,江乃降。”一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徽宗本纪》)然而,不管是此宋江还是彼宋江,看来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并且他领导的义军起初聚义梁山,后以流动作战为主,没有固定的地点。(据《东都事略·侯蒙传》载:“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投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施耐庵的笔下,宋江起初是一个仗义疏财、施恩举孝、重友轻法的江湖侠士,虽身为卑微小吏却胸怀大志,因误杀婆惜,酒后失言,终至报国无门,无奈被逼上梁山。即使在上梁山之前,他都无时不在梦想着皇帝老儿能够赦免他的罪行。逼上梁山之后,他千方百计地采取屈迎朝臣,买通妓女的方式,接受皇帝招安,充当了大宋皇室的走卒,最终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曾引元人陈泰《所安遗集·补遗》中《江南曲序》,云:“余童迫时,闻长老言宋江事”,“宋之为人,勇悍狂狭”。可能当时正是因为宋江“勇悍狂狭”,才出现了《张叔夜传》中所说得“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的局面。固此,侯蒙才上书皇帝老儿: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侯蒙传》)。 《宋史》卷《侯蒙传》和《东都事略·侯蒙传》中也说:“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罢(中书侍郎)知亳(音bó博)州,旋加资政殿学士。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东都事略》作“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据此而知, 侯蒙虽然曾上书皇帝,招抚宋江,但只得到皇帝老儿夸奖他在外不忘朝庭,忠心可嘉的奖励,并未做招抚宋江之事。事实上,即使宋徽宗派他去做招抚之事,一方面是他还没到任就有可能死了(到底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一方面即便等他到任,再去招安,方腊起义也早已平息下去了。再说,当时,正值宋江鼎盛势大之机,他也绝不会因为皇帝的一声招令便屈膝投降,成为朝庭走卒(史书有载)。后来,宋江正式起义后,不久便离开梁山泊,转战山东、河北、河南之间,“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领起义军由沭阳乘船到海州(今连云港),海州知州张叔夜派上千名官兵埋伏在海州城郊,用轻兵临海挑战,引诱起义军弃船登陆。义军登陆后,旋遭伏兵包围,张叔夜派兵烧了义军的船只。起义军陷入重围,退路已断,损失惨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宋江率众投降了宋朝官兵,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成为宋军中的一员(《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张叔夜传》记载:“……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音chān搀)所向①,贼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卤(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加直学士,徙济南府。”这一段记载说明:张叔夜是在连云港南面的海州当知州的时候,在海边逼降了宋江,然后升为济南府知府的。)。史载宋江被逼降后,加入了征讨方腊的队伍,与河东名将折可存等同归童贯调遣(史书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都明确记载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起义,宋江从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了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据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二引《中兴姓氏奸邪录》:“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卷二一二引《林泉野记》:“宣和三年,方腊反,(刘)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毫无疑义,贯是童贯,至于“宋江”是不是梁山宋江?李埴《十朝纲要》卷一八: “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出降……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据此可知,宋江确实参与了征剿方腊的战斗。然而,又据折可存(与宋江、方腊同时代的宋廷的一位将军,曾奉命镇压方腊起义。)墓志铭记载:征方腊战事结束,“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宋江应为他所捕。可历史明明说的是宋江是被张叔夜逼降的,为什么又被折可存所捕呢?由此,我继续搜寻相关的史料,以求得可靠的线索。在这一点上,我国的一位史学家(邓先生)颇有研究:看到美籍学者马泰来的《从(北宋末年人)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讨论历史上的宋江》一文揭出李诗中有“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等的记述得出,宋江等人曾经投降,是确有其事的。他在对《捕盗偶成》一诗进行详细的考释后,得出的结论是:宋江等三十六人确曾一度接受过北宋王朝的招安,然而确实不曾参加过北宋王朝镇压方腊的战役。在接受招安至少过了一年以上的时光之后,宋江再度反叛,所以宋廷才在折可存等人镇压了方腊的起义而班师经开封时,颁布了“捕草寇宋江”的命令,而在不出一月的时间内就把他擒获了。宋江 论文 一个个的话 保证再也没人敢答了
赵匀 蒋焕煜 武传宇 尹建军 . 双季稻高速插秧机偏心链轮分插机构结构设计和参数优化 . 机械工程学报 , 2000(3): 37- 40 ( EI 收录)李革,赵匀,俞高红 . 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的机理分析和计算机优化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0(4) : 78~81蒋焕煜,赵匀 . 双控制分插机构的运动特性和优化分析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1(2) : 88~91赵匀 蒋焕煜 武传宇 , 偏心链轮传动的设计和应用,机械设计与研究(增) 应义斌 , 赵匀 . 偏心齿轮行星系水稻分插机构的分析研究 . 农业工程学报 1997 ( 3 ): 130~134赵匀 , 俞高红,李革 . 旋转式水稻分插机构的结构创新、参数优化和试验验证 . 机械设计与研究 ,赵匀 , 喻擎苍 . 农机常用机构计算机建模方法的探讨 . 机械传动 1996(2) : 30~33应义斌 赵匀 等,插秧机分插机构动力学模拟与曲柄平衡块优化设计 农业工程学报 1994 , 10 (增刊): 85~90赵匀 等,插秧机推秧装置凸轮和拨叉的理论分析和优化设计。农机化研究 1990 ( 2 ) :22~28赵匀 . 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农业机械学报 1991(3):20-24赵匀 应义斌 郭林松 , 往复运动机构计算机模拟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 . 机械设计与研究 ,1994 ( 4 )(增刊): 450~453赵匀,李相林,宋世贵 . 农业机械学统编教材中几个理论问题的质疑和探索 . 农业机械学报 1993 ( 2 ): 13~17赵匀 等 . 刚体相对运动微分方程及其规则和应用 . 农业机械学报 , 1992,22(3): 56~60马旭,赵匀,王剑平,马成林 . 凹形铲刀转刀辊升抛土能力的模糊预测研究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1(4)李革,赵匀,俞高红 . 倾斜气流清选装置中物料的动力学特性、轨迹和分离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6)骆光林 赵匀 阮俊华等,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农业,农业工程学报 1999(1)赵匀 . 试论联合收获机脱粒滚筒动力学平衡问题 . 农业机械学报 , 1984(4): 34~45赵匀 , 程革 . 四爪园盘丢秧部件的研究 . 种植机械专辑 ( 第 3 期 ) 赵 匀,刚体平面复合运动的动力学分析。东北农学院学报 1992 ( 1 ): 64~67郭林松 , 赵匀 . 平面连杆机构分析解析法的改进及应用 . 机械设计与研究 , 1995(2) : 25~29李建平 赵匀 , 曲柄滑道机构计算机建模方法的探讨 . 机械传动 1996 ( 2 )应义斌 , 赵匀 , 傅宾忠 . 半悬挂犁受力和结构参数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 农业机械学报 , 1997, 13(3): 164~169应义斌 , 赵匀 , 张强 . 悬挂犁传统受力分析方法的质疑和计算机辅助分析 . 农业机械学报 , 1994, 25(3): 61~65应义斌 , 陈贵祥 , 赵匀 . 牵引犁受力分析的解析方法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 1994, 20(5): 477~481李建平 , 沈永仁 , 赵匀 . 物料在振动筛与抖动输送板上运动的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研究 , 农业机械学报 ,1998,(3)李建平 , 赵匀 . 物料在振动筛面上抛起的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研究 , 农业工程学报 ,1997,13(4)李建平 赵匀 饶秀勤.小型收割机切割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及惯性力平衡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7 , 23 ( 3 ): 234~236李建平 , 赵匀 应义斌 . 振动输送板上物料移动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机模拟与实验验证 . 农业工程学报 ,1998,(2)盖玲 赵匀 谷物扬场机分离过程物料的空间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农业工程学报 ,1998,(2)陈均 赵文波 应义斌 赵匀 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模式,农业工程学报 1998(4)应义斌 景寒松 马俊福 赵匀等 . 黄花梨果形的机器视觉识别方法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1999(1)应义斌 景寒松 马俊福 赵匀等 . 机器视觉技术在黄花梨尺寸和果面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1999(1)赵匀 , 应义斌 , 李建平 . 农机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初探 . 农业工程学报, 1996 ( 4 ): 177~180杨文珍 , 赵匀 , 竺志超 , 李革 , 俞高红 . 虚拟现实技术和基于虚拟现实的机械虚拟概念设计 . 机械设计与研究 ,武传宇 , 赵匀 . 行星轮曲柄摇杆分插机构的运动特性和优化分析 . 机械设计, 2002(11) : 37~38汪亚明,赵匀,周志宇,曹丽 . “ 基于 C 均值聚类及α - β - γ滤波的多目标跟踪” . 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将于 2002 年 9 月刊出;汪亚明,赵匀 .“ 基于动态图像序列的下肢运动参数测量” . 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将于 2002 年 9 月刊出 .武传宇 , 赵匀 , 蒋焕煜 . 农业自动行走车引导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农机化研究 , 2002(3)汪亚明,吴国忠,赵匀,胡觉亮 . 基于模糊熵及遗传算法的图像增强与农业应用 . 农业机械学报, 2003(3)李革 , 赵匀 , 俞高红 . 倾斜气流清选装置中物料的动力学特性、轨迹和分离研究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1,(6).-22-25赵匀,武传宇,胡旭东,俞高红 . 农业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农业工程学报, 2003(1) : 20~24杨文珍,赵匀,李革,俞高红 播种制体机的研究与展望 . 农机化研究, 2003(1) : 56~57,59邬小撑,赵匀。第三方物流在农业机械化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 农机化研究, 2003(1) : 42~45俞高红 , 赵凤芹 , 武传宇 , 赵匀 .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 . 农业机械学报 , 2004,35(6) :51,55~57陈建能,赵匀,俞高红等 . 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推秧装置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农业工程学报, 2003(5):71~76俞高红,陈建能,赵凤芹,赵匀。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农业机械学报, 2005,36(4):51~55武传宇胡旭东赵匀 . 农业机器人开放式结构控制系统的研究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3 陈建能赵匀 . 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的研究进展 . 农业工程学报 ,2003 尹建军 , 赵匀 , 张际先 . 高速插秧机差速分插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其 CAD/CAE. 农业工程学报 , 2003(3):90~94杨文珍 , 赵匀 , 李革 , 俞高红 . 高速水稻插秧机移箱螺旋轴回转轨道优化设计 . 农业机械学报 , 2003,34(6): 167~168,175陈建能 , 赵匀 . 高速插秧机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的参数优化 . 农业机械学报 , 2003,34(5):46~49尹建军 , 赵匀 . 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的创新设计 .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1,22(5):5~7,68喻擎苍 , 赵匀等 . 农机人机工程的电路等值与求解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1,17(3):53-56杨文珍 , 赵匀 , 陆秋君 . 精密播种制钵机计算机分析与设计 . 农机化研究 , 2004(1).-31-34
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他对“心肌桥”的突破性发现,更是震惊了医学界,他在血管内超声研究、新型冠脉支架研发、支架内再狭窄防治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提升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介入性心脏病学及血管内超声领域中作出的贡献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在国际杂志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中近1/3被SCI收录,主编有关血管内超声方面的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加编写介入性心脏病学书8部。在德国期间独立申请到2项科研项目,共30多万马克。参加合作科研项目5项,共290万马克。作为导师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6名已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主办2次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担任主持和分会主席。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美国Stanford大学的讲学中被称为葛氏现象,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改变了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1996年发明的可视冠脉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可望将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在过去数年中曾被多次丹麦Aahus大学,意大利超声协会,希腊心脏病协会,希腊Patras大学,南斯拉夫心脏病学会,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Birmingham大学,韩国Pusan大学,德国的多所大学,欧洲心脏病学会,亚太地区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国际超声大会,国际冠心病大会及中国的多所大学和大会邀请做专题报告。并被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欧洲心脏病学会院士,1998年世界500名最有影响的科学家。葛均波是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的唯一华人。还被聘为中国第四军医大学及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同济医科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荣誉顾问,原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学术顾问。曾在第七届Essen-Mayo-Mainz大会上获一等奖,在第二届国际超声心动图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过去数年来,国际上对冠心病介入再狭窄机理方面存在着争议,他通过研究发现是斑块的增生而不是血管的挛缩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有关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对冠心病的治疗方面正向着缩小残余狭窄的方向努力,也验证了该观点的准确性。他致力于冠心病病人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方面的研究,他对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的研究阐述了假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正常的机制,并被邀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心脏病大会上做专题讲座,是在国际心血管界成就卓著的华人。 1Ge J,Sun A,Vesa Paajaned,Wang S,Su C,Yang Z, Li Y,Wang S , Jia J,Wang K,Zou Y,Gao L, Wang K,Fan Z,Molecular and 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SCN5A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Dilated Cardiomyopathy,Circ Arrhythmia Electrophysiol,2008,1:83~Ge J,Qian J,Wang X,Wang Q,Yan W, Yan Y,Fan B,Ge L,Liu X,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he Sirolimuseluting Stents Coated with Bioabsorbable Polymer Coating in Human Coronary Arteries,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7,69(2):198~Ge J,Li Y,Qian J,Shi J, Wang Q, Niu Y, Fan B, Liu X, Zhang S,Sun A,Zou Y,Efficacy of Emergent Transcatheter Transplantation of Stem Cells for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CT-STAMI),Heart ,2006,92(12) :1764~Ge J, Zhao G ,Chen R, Li S,Wang S, Zhang X, Zhuang Y, Du J, Yu X,Li G,Yang Y, Enhanced Myocardial Cathepsin B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Fail.,2006,8(3) : 284~Ge J,Shen C,Liang C,Chen L,Qian J,Chen H,Elevated Matrix ,Etalloproteinase Expression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Is as Sociated with Restenosis, ., 2006,112(1) :85~Ge J,Jia Q,Liang C,Luo Y,Huang D,Sun A, Wang K, Zou Y , Chen H, 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 Might Promote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Inducing the Immune Matu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Arterioscler .,2005, 25(10) :2157~Ge J,Han Y,Jiang H,Sun B,Chen J,Zhang S,Du Z,On behalf of the RACTS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Antiplatelet Trial of Cilostazol Versus Ticlopidin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ing) Trial Investigators, RAC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Antiplatelet Trial of Cilostazol Versus Ticlopidin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ing: Long-term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05,46(2) :162~Ge J,Huang D, Liang C,Luo Y, Jia Q, Wang K, Upregulation of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 Expression Contributes to the Vein Graft Atherosclerosis:Modulation by Losartan Atherosclerosis,2004,177(2):263~Ge J, Baumgart D,Haude M,Gorge G, von Birgelen C,Sack S, Erbel R, Role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in Identifying Vulnerable Plaques,Herz,1999,24(1) : 32~Ge J,Chirillo F, Schwedtmann J, Gorge G, Haude M, Baumgart D , Shah V, von Birgelen C, Sack S,Boudoulas H, Erbel R, Screening of Ruptured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Heart,1999, 81(6):621~Ge J, Liu F,Bhate R, Haude M,Gorge G, Baumgart D,Sack S , Erbel RDoes Remodeling Occur in the Diseased Human Saphenous Vein bypass Grafts?An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tudy, Card Imaging,1999, 15(4):295~Ge J,Jeremias A,Rupp A,Abels M,Baumgart D,Liu F,Haude M ,Gorge G,von Birgelen C,Sack S, Erbel R, New Signs Characteristic of Myocardial Bridging Demonstrated by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and Doppler, J,1999,20(23) : 1707~Ge J,Erbel R, Novel Techniques of Coronary Artery Imaging.,1996,10(6) : 626~633(Review). 14Ge J,Erbel R, Gorge G,Haude M, Meyer J,High Wall Shear Stress Proximal to Myocardial Bridging and Atherosclerosis: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and Pressure Measurements, J, 1995,73(5) : 462~Ge J,Erbel R,Zamorano J,Haude M,Kearney P,Gorge G,Meyer J , Improvement of Coronary Morphology and Blood Flow after Stenting Assessment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Intracoronary Doppler, Card Imaging, 1995,11(2) : 81~Ge J, Liu F,Kearney P, Gorge G,Haude M, Erbel R, Acute Coronary Artery Closure Following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Examination,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95,35(3): 232~Ge J,Haude M,Gorge G,Liu F, Erbel R, Silent Healing of Spontaneous Plaque Disruption Demonstrated by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J,1995, 16(8):1149~Ge J,Liu F, Gorge G,Haude M,Baumgart D, Erbel R, Angiographically “silent” Plaque in th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Detected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Coron Artery Dis,1995,6(10) : 805~Ge J,Liu F, Kearney P,Gorge G,Haude M,Baumgart D,Ashry M ,Erbel R,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Am Heart J,1995,130(4) :765~Ge J, Erbel R, Rupprecht HJ, Koch L, Kearney P, Gorge G, Haude M, Meyer J, Comparis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Angi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Bridging,Irculation,1994, 89(4) : 1725~Ge J,Erbel R,Gerber T,Gorge G,Koch L,Haude M, Meyer J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of Angiographically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a Prospective Study in Vivo,Br Heart J,1994, 71(6):572~Ge J,Erbel R,Zamorano J, Koch L,Kearney P,Gorge G,Gerber T, Meyer J,Coronary Artery Remodeling in Atherosclerotic Disease:An Intravascular Ultrasonic Study in Vivo,Coron Artery Dis,1993, 4(11): 981~Ge J, Erbel R, Gorge G,Gerber T,Brennecke R,Seidel I, Reichert T,,Meyer J,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of Arterial Wall Architecture,Echocardiography,1992, 9(5):475~Ge J, Erbel R, Seidel I,Gorge G, Reichert T, Gerber T, Meyer J,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 Accuracy and Safety of Intraluminal Ultrasound Z Kardiol,1991, 80(10):595~601(German).25Ge Junbo,Zhang Feng,GE Lei, Qian Juying,Wang Hao, Wire Trapp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Retrograde Approach for Recanalization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2008,121(17):1753~Ge JB, Yao K,Huang RC,et al,Repeated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 Transplantation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evere Cardiac Inadequacy: 12 Months Follow- up,Cardiol,2007,99:24F~25F. 在国际杂志发表了300多篇论文, 近1/3被SCI收录。主编有关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编专著16本,参编多部教材。承担数项重要课题,为国家211工程项目负责人之一;上海临床医学中心负责人之一;国家863计划项目(药物涂层支架在冠心病应用的研制和开发)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项目(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炎症感染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医学发展重点基金研究课题(疑难高危冠心病诊疗优化方案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上海市科委发展基金(血管树突状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机制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并有国家教委课题、上海市曙光计划课题、特聘教授配套课题等,还负责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课题冠心病部分的科研工作。长期从事冠心病介入诊治方面的工作,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心肌肌桥血流特点的新发现改变了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勇于开拓,不断引入新技术,开创了国内首例经桡动脉的门诊病人冠脉造影。联合心外科的冠脉搭桥技术,为高龄、高危的冠心病病人进行“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取得很好的效果。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冠状动脉旋磨技术。在上海地区建立了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开创了上海市24小时急症PTCA的先河。从“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已成功救治近千例急性心梗病人。几个第一:首次开展了上海地区也是“唯一”全天候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全国首例高频旋磨术;上海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术;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首例经桡动脉门诊冠状动脉造影。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题:为了亿万人民的健康——“最美医生”用大爱托举生命(下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主要 健康 指标已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这离不开一代代卫生 健康 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无私奉献。 从顾方舟、石学敏到葛均波、姚玉峰,一代代中国医护工作者怀着中国梦、报国情,传承着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为亿万人民的 健康 殚精竭虑、辛勤奔劳。 臻“一技”而济天下 1993年4月,万米高空上,在眼科医学界崭露头角的姚玉峰面临人生抉择。 他的手上握着两张机票,一张是在北京落地,一张去往日本导师为他精心安排的目的地——美国哈佛大学。何去何从? 他想起了年少时读数学家陈景润故事时的激动;想起了浙江大学老校长郑树给自己写的信:相信你终究会回来…… 飞机落地,姚玉峰回来了。 1995年5月,姚玉峰主持了一种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一举攻破困扰眼科界一个世纪的排异难题。那年,他33岁。 他把这项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角膜病专业人才,至今已培训了5000人次。 20年来,姚玉峰治疗过30万病人,经他手术复明的病人有近3万人。回国20年来,他没有休过一次年假,对最爱的女儿少了很多关爱…… “我别无选择,只有坚守!”姚玉峰说。 臻“一技”而济天下,贯穿国医大师、“鬼手神针”石学敏的一生。 目睹了家乡缺医少药、传染病肆虐的境况,石学敏感到“中国最缺的是医生”,这位从乱世乡村走出的少年郎,选择了学中医、传承针灸术。 “要当一个好医生,唯有坚持”——数十年持之以恒,石学敏最终练就“鬼手”,一针下去,例不虚发;中西结合、针药并用……精深医术,救人无数。 “中医要师古不泥古,大胆创新、科学求证,方能传遍天下。”81岁的石学敏仍不满足。 施仁心以渡危困 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脏病学专家葛均波喜读金庸,自比大侠萧峰。在飞机上救治美国乘客、化身“赤脚医生”施救路人……他的“侠影”神奇闪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1999年,37岁的葛均波刚回国工作,一人申请了3台BP机,为的是给心梗患者“抢时间”。 2010年,一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为发育迟缓,心脏血管细得每一种导管都放不下,葛均波流泪了。后来,他辗转联系上国外特制的导管,成功做了第二次手术,还想方设法给患儿家庭免除了费用。 葛均波没有止步: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国产新型冠脉支架,能为患者和国家节约不少费用,并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 第一例冠状动脉高频旋磨术、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首例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他用那双屡屡因高度疲劳而抽筋的手,感动了无数人。 “行医如做人,天知地知,最要讲良心。”葛均波说。 2017年3月起,一支穿着白色医疗队服、以红色“心”形为徽章的志愿医生队伍身影频现:义诊、扶贫、救灾、援外…… 发起人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截至目前,已有1770名医生成为“志愿”精神的践行者。 自发为贫困地区做义诊、做 健康 调查、建工作站、留下“不走的医疗队”……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在路上。 凌锋说,中国志愿医生团队要当播种机,不仅播撒技术,还要播下医学人文精神。 献大爱以拯生命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名誉院长、肝胆外科中心主任医师庄仕华记得,从飞机、 汽车 到骑马、骑骆驼、步行,一行人从乌鲁木齐出发,走了整整3天,需连续翻越两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才到达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边防站。 这只是他1年6次基层巡诊中的一次。 “我最看不得病人失望的眼神,最受不了病人得不到救治。”他说。 巡诊完70多名边防战士后,庄仕华得知还有一位塔吉克族士官玛达力独守在10公里外的放牧点。他不顾劝阻,又背上医箱出发。 庄仕华在新疆一待就是47年,行程近40万公里,把自己变成“流动医院”,用大爱创造了守护 健康 的奇迹:巡诊39万多人次;进行逾13万例胆囊等微创手术;义务帮助26家偏远贫困农牧区乡卫生院、村卫生室改善医疗条件…… 同样创造奇迹的,还有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护士王新华。在埃博拉病毒肆虐的“血色地狱”,她毫不犹豫地冲向非洲母亲艾玛,用爱唤回了她求生的意志。 2015年,王新华荣获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但她觉得最荣耀的时刻,却是痊愈出院的艾玛抱着她说: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护士岗位平凡,但意义非凡,使命光荣。”她说。 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执行东盟地区救灾演练、菲律宾强台风灾后医疗救助行动……在和平年代最危险的“战场”上,王新华一次次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将无数生命从死神手中“抢”回。 在我国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铭记并致敬这些 健康 守护者。
这个一般都是取平均值,然后他这个在这两个区间多一点,少一点都可以
这是一个统计学的问题,统计的方法有多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到的偏差值略有不同。
下面给出“标准差”的结果。
因为这里书写不便,故将我的答案做成图像贴于下方,谨供楼主参考(若图像显示过小,点击图片可放大)
楼主要想知道有多少种“算法”,建议楼主找本“统计学”方面的教材看看。
是通过标准差进行计算,样本均值为,标准差为。
解:
设:样本值为xi,样本个数为N,样本均值为μ,由已知,显然:N=10 ,
将已知样本值xi及相关计算列入。
i:1、2、3、4、5、6、7、8、9、10
xi:26、28、33、45、48、51、50、55、56、58
μ:45
xi-μ:-19、-17、-12、0、3、6、5、10、11、13
(xi-μ)^2:361、289、144、0、9、36、25、100、121、169
标准差为√(361+289+144+0+9+36+25+100+121+169)/10=√(1254/10)≈11
可得平均年龄为45±11。
性质:
标准差是离均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即:方差)的算术平方根,用σ表示。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在概率统计中最常使用作为统计分布程度上的测量依据。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标准差未必相同。
论文中的平均的年龄怎么算力瑞楼那种的话,加减,这个怎么算的?像这种认文中的平均年龄他就在家家嘛,就是说这个年龄来说的话,就是他的这个键就有这么大
医学新闻——及时准确报道最新国内外医学进展。临床病例——涉及消化、肿瘤、心血管等临床学科的病案和病例讨论,及医学影像。会议活动——国内外重点会议报道、会议视频。医学论文——专家观点和学术论文。CHTV频道——会议、新闻报道、名医堂、专家访谈录视频。医学期刊——汇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临床肿瘤学论坛》、《卒中》、《胸》等医学类杂志重要内容。名医堂——名医齐聚,畅谈百姓健康。医学社区——通过SNS社交网络,关注同行,与同行沟通,打造国内最具专业医学氛围,形成国内关系最紧密的医师群落。学科专区——汇集临床医学主要的学科,报道学科的专科新闻、专家观点、临床指南、临床病例、视频、专题、会议报道等。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电子同步辐射加速器。1977年同步辐射装置的建造列入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78年春中科院决定成立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主的同步辐射加速器筹备组,并于当年三月在合肥召开了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讨论了我国建造电子同步辐射加速器的初步方案,象征着我国同步辐射事业的正式启动。在随后几年的预研制过程中,工程人员制成了一段30M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块弯转磁铁、一块四极磁铁及一个储存环的超高真空系统,以及物理设计,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和第一手的经验,为后面的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1年10月,中科院在合肥召开了“合肥同步辐射装置预研制及物理设计审定会”,会议认为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已基本进入工程的条件。1983年,国家计委以计科1983年470号文《关于建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复函》批准了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筹备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正式立项。这是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1984年,国家计委以计科(外)1984年2033号文《关于合肥同步辐射实验室扩初设计的批复》批准了该工程的主体工程建设规模为建造一台能量为8亿电子伏的同步辐射光源及相应的实验设施,总投资5990万元(含350万美元),并列入按合理工期组织施工的国家重点项目。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扩初设计中确定了电子储存环的能量为800MeV、平均流强为100~300mA,用一台能量为200MeV、脉冲流强为50mA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作为注入器。并明确与加速器建设的同时,建造5条光束线及5个实验站,它们分别是:光电子能谱光束线实验站、分时光谱光束线实验站、软X射线显微术光束线实验站、X射线光刻光束线实验站。1988年,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土建工程基本完工。1989年3月加速器的所有部件都已安装就位并经过局部和分系统的调试,同年4月开始联调,25日开始注入储存环,仅经过23小时便得到第一个储存束流。1989年光束线实验站开始安装,1991年8月完成所有光束线实验站的安装调试工作,同年9月开始用同步光进行调试,并开展实验研究工作。1991年12月22日至23日,由国家科委组织,王淦昌任主任的鉴定委员会对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及光束线实验站进行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建成的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上同类加速器的先进水平,已建成的五条同步辐射光束线和五个实验站的主要性能指标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1991年12月26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工程顺利通过了国家计委组织的国家验收。国家验收委员会高度评价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工程的建设者们圆满地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1993年4月,NSRL正式对国内外开放,建有6条光束线和6个实验站,可广泛用于开展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力学、地学、医学、药学、农学、环境保护、计量科学、X射线光刻和超微细加工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1994年2月,由钱临照、唐孝威两位院士发起,王淦昌、谢希德、谢家麟、冯端、卢嘉锡等34位院士联合向有关部门提出《关于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充分利用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议》,中国科技大学也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建造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简称二期工程)的申请。1996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批准二期工程作为“九五”的首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之一启动。国家计委分别以计科技1997年557号文和1503号文对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中国科学院,同意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依托建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总投资11,800万元人民币。1997年4月8日,国家计委批复了NSRLII项目建议书(计科技(1997)557号文)。1997年8月29日,国家计委批复了可行性研究报告(计科技(1997)1503号文)。1998年7月8日,国家计委批复了初步设计报告(计投资(1998)1301号文)。1999年4月15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以计投资1999年416号文《国家计委关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的批复》同意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二期工程的技术目标是:在充分保证机器主体长期、可靠、稳定运行,大幅度提高光源积分流强、亮度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新建1台波荡器插入元件,增建8条新光束线和相应8个实验站。竣工后,合肥光源的潜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将作为性能优秀、稳定可靠、部分指标相当先进的中低能区同步辐射光源,长期处于国际上同类装置的一流水平。1999年,NSRLII完成了水冷系统冷却塔的更新改造,空调系统热交换器等附属设备投入运行,辐射场监测系统通过调试开始试运行。加速器各子系统改造的主要元件及样机研制与测试多已顺利完成并通过了验收。注入系统完成了冲击磁铁磁块分组测试、脉冲电源组装、陶瓷真空盒部分测试。储存环真空系统、电源系统的环主电源、控制系统的相关控制软件、高频系统的新高频机、束测系统的部分组件、波荡器单磁块测量系统等改造或研制均已完成。1999年12月12日,来自中科院高能所、物理所、电工所、上海同步辐射装置、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9位教授、研究员组成的专家组,对6万高斯超导扭摆磁铁及XAFS光束线、站进行了技术鉴定。会议听取了研制报告、测试结果报告,审阅了全部资料,并进行了现场考察。专家组认为:6万高斯超导扭摆磁铁是一项技术复杂的项目,在我国是首次研制,其综合性能在国际同能区的装置中已居领先地位。该扭摆磁铁安装调试成功,使工作能区扩展到硬X射线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XAFS线、站的主要性能均达到设计指标,光束线的分辨率和光斑的稳定性达到国际上同类装置的水平,提供用户使用后获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1999年12月19日,NSRL第二届用户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合肥召开。会上宣读了经中科院批准的新一届用户委员会名单,简要介绍了二期工程的进展情况、实验室现状和下年度用光计划。委员们肯定了NSRL为用户做的工作,针对用户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建议。2000年,3月20日打开储存环真空,开始安装与之相连的大部分设备和所有光束线的前端,4月中旬封闭。光束线前端于5月安装到位。储存环真空恢复顺利,各前端的真空性能均达到指标要求,通过了工程内部验收。新建的LIGA光束线安装就位,通过了离线调试验收。2001年,运行质量比改造前大幅度的提高。环的主磁铁电源、注入系统电源等新设备的故障率很低,真空系统改造、新光束线前端等通过了运行的考验。5月超导Wiggler投入运行,为NSRLII的两条用X射线的光束线对光,LIGA站进行了首次调试和试运行,获得了深达1毫米的深度光刻制品(右图)。下半年,高频腔完成机械加工;注入系统长直线段的冲击磁铁已制成;波荡器加工已完成,磁场测量与调整的初步结果令人满意。大部分电源已验收,控制系统的改造与之配合进行。光束线站的非标加工基本完成。除已就位的LIGA线外,其他七条光束线的机械测量(粗)、真空调试、安装就位等工作正全面展开。八个实验站中的四个的主体设备已经初步安装到位。其他各站也进展顺利,重要的非标部件的加工基本完成。公用设施改造的大部分已完成并投入使用。2002年5月,NSRLII储存环束流闭轨校正系统投入运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束流闭轨位置测量系统、校正铁系统和相关的控制系统功能正常。该系统能很好地满足机器运行和研究的需要。2002年7月15日,长约米的波荡器UD-1通过专家测试。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NSRLII新建波荡器UD-1的磁场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现场测试结果与原测数据一致,重复性很好。UD-1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一台储存环中以产生高亮度同步辐射的波荡器。其磁间隙变化范围大,测量长度长,磁测指标多、数据多,调试测量的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测试组认为,UD-1调试测量数据完整,性能优良,各项指标均已达到设计要求,主要指标优于设计要求。2002年,环高频系统10月完成安装,真空系统改造基本完成,工程进入联合调试、试运行阶段。X射线衍射与散射线站通过了专家测试开始试运行。表面物理、光谱辐射标准和计量、原子分子物理等线的光学元件完成安装,开始光路的初步调试。2003年1月16日,NSRLII光声、光热实验站设计方案调整专家审定会在合肥举行。专家组由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张淑仪院士(组长)、复旦大学同步辐射研究中心的张新夷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季朝能副教授、中科院基础局的陈勋远研究员和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的方容川、施朝淑教授、化学系的苏庆德教授以及生命科学学院吴季辉教授组成。专家们听取了该实验站方案调整内容以及调研结果。专家组认为:NSRLII建设方案已充分考虑了满足真空紫外圆二色光谱实验站的要求,在工程进行中尽快调整方案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应集中力量建立真空紫外圆二色光谱及光声光谱实验研究方法,并建议光热偏转光谱可不作为二期工程验收内容,条件成熟时再开展这方面工作。2003年3月13日,NSRLII新注入系统通过束流调试。3月4日打开环真空更换陶瓷真空室组件,3月13日开始带束联调并成功储存束流。四块冲击磁铁能实现良好匹配,励磁电流可加足设计值,最高积累束流流强曾达210mA。注入系统改造是NSRLII的关键子项目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在2002年10月的调试中,束流极难储存。经过多方试验、观察测量和分析,并与高能所、上海核所、日本KEK的专家讨论,判断是陶瓷真空室金属镀膜偏厚,造成磁场时间滞后不均,并制定了改进关键工艺、严格控制质量、加强半成品检测、抓紧进度等措施。由于判断准确,措施得当。陶瓷真空室组件的加工仅用两个多月就顺利完成。各项技术指标皆符合物理设计要求。2004年3月14-16日,NSRLII通过了中科院组织的加速器及光束线专家测试会。测试组由来自上海应用物理所、北京高能物理所、兰州近代物理所的10位专家组成,陈森玉院士担任组长,赵振堂、夏佳文、夏绍建研究员担任副组长。测试期间,测试组专家审定了工程指挥部提交申请报告,确定了总体工艺综合测试指标和参数,分成8个小组对加速器改造项目和光束线部分的12个子项工艺的测试方法、测试手段和自测结果进行了审定,并对他们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复测。测试组专家认为:NSRLII已测的加速器改造项目通用运行模式满足同步辐射用户的基本需求,可投入运行。12条光束线和实验站可提供同步辐射用户使用。2004年5月27-28日,中科院基础局组织专家组对NSRLII进行了院级工艺鉴定。鉴定组由魏宝文院士担任组长,陈森玉院士、陆坤权研究员担任副组长的11位专家组成。专家们听取了工程建设报告和分管加速器改造、光束线建设、实验站建设报告;听取了陈森玉院士宣读的工艺测试报告;查阅了工程指挥部提供的专家测试组测试结果;并现场观察了装置运行情况。鉴定组确认了专家测试组提交的测试结果,积极评价NSRLII取得的成绩。改造后的装置技术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运行流强300毫安,束流平均寿命大于8小时;超导扭摆磁铁(Wiggler)运行时,全部14条光束线可同时引出同步辐射光。所有新建实验站皆已基本具备向用户开放的条件,满足大多数同步辐射用户的基本需求,建议在国家验收后将尽快投入运行。2004年12月14日,NSRLII正式通过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科院主持的国家验收。验收委员会听取了工程建设报告、专家测试报告、工艺鉴定报告和预验收意见,查验了工程现场,查阅了文件、档案资料。经过认真、仔细的审查,验收委员会认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通过二期工程建设,提高了装置技术水平,扩大了实验应用领域,基本完成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国家计委)批准的建设目标,同意NSRLII通过国家验收。2005年5月12日,NSRLII齐飞研究组与美国、德国的科学家合作,首次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系列的碳氢化合物氧化过程的重要中间体-烯醇,其研究成果以Science Express形式发表在5月12日出版的国际权威的学术刊物《科学》杂志上。国外的一些媒体在第一时间作了相关报道。《科学》杂志审稿人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而且很有趣的工作。这一研究工作由美国、中国、德国五个研究小组共同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作为第三参与单位。实验工作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先进光源和NSRLII完成。2005年8月4-7日,NSRLII2005年度用户年会在安徽天柱山召开。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计45家单位的13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工程竣工验收后的整体工作、运行和开放情况的报告。美国斯坦福大学沈志勋教授、日本广岛大学乔山教授、加拿大同步辐射装置教授,以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所长、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饶子和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周兴江研究员、中科院北京高能所胡天斗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应物所何建华研究员应邀做了精彩报告,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科研成果及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各实验站工作人员与用户进行了交流、讨论,听取了各线、站用户对用光机时申请、课题发展方向和实验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会议期间,选出了新一届用户专家委员会,成员由来自13个科研机构的29人组成。委员会主任杨学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主任吴自玉(中科院高能所)、周兴江(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封东来(复旦大学),秘书长高琛。2005年11月19-20日,NSRLII在合肥举行了发展方向国际研讨会,探讨NSRLII在真空紫外、软X射线和红外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所具备的优势和发展战略等问题。来自法国SOLEIL同步辐射实验室、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日本广岛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科院化学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13个高校、研究所的19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相关领域专家对各自学科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的分析和利用NSRLII解决其科学问题的设想,重点是真空紫外光化学光物理过程、强关联体系的软X射线共振散射和生命或材料科学中的红外光谱显微。专家认为,NSRLII已初步具备了开展这些前沿研究的基本条件,通过与用户的紧密合作,有针对性地重组、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实验条件、实验技术和方法即可开展这些重要的工作,为我国的基础研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专家建议优先考虑建立一个软X射线波段的波荡器(undulator),补充真空紫外光束线实验站的条件。2005年12月14日,利用X射线散斑法研究弛豫铁电体PMN-PT的极化团簇结构取得进展。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邰仁忠课题组与NSRLII科研人员合作,利用NSRLII高亮度X射线光源在X射线衍射与散射实验站上用散斑技术观察到PMN-PT铁电单晶中纳米极化团簇随温度和外电场的变化情况。驰豫铁电体是应用很广泛的一类功能材料,这类材料优异的机电性能一直被认为源于PbTiO3母体中掺杂阳离子所形成的电极化团簇。然而,人们对极化团簇的理解基本上来自理论计算或一些间接的实验结果,尚无电极化团簇的直接实验证据。2005年12月21-23日,NSRLII通过了中科院组织的现场评估。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兰州近代物理所、上海应用物理所和中科院物理所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NSRLII改造完成后一年来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现场评估,专家组组长由陈森玉院士担任。专家组听取了工作汇报,分为加速器、光束线站及用户开放两个小组进行现场考察,并调阅运行记录、进行现场测试,对运行及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对NSRLII的整体运行、开放、用户管理、人才培养及取得的科研成果予以充分肯定。专家组认为:“经二期工程改造后,合肥光源的运行水平得到了较大和明显的提高。除发射度和轨道稳定性外,性能(流强和寿命)接近世界同类光源SRC,CAMD水平”。但由于不具备相应的测试手段,个别敏感出光口是否达到垂直位置漂移30微米稳定性难以定量测量。建议今后应注重改善轨道的稳定性;提高年供光时间(年积分流强)和降低自然发射度,以满足用户需求,并真正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专家组给出了《加速器部分现场检查意见》和《光束线站现场检查意见》两个分组报告及《现场检查的了解和建议》总体报告。2006年3月29日,中科院微电子所在NSRLII光刻站上利用X射线光刻技术成功研制出最外环宽度为150nm的高线密度钛特征线微聚焦波带片,并实现了波带片图形特征尺寸的精确控制,其高宽比达到。在X射线波段,各种材料的折射率都近似等于1,无法构造出类似于可见光波段的“透镜”,只能采用波带片来实现对X射线的聚焦。为了满足X射线光学的需求,微聚焦波带片的最外环必须是大高宽比的深亚微米、纳米圆环,因此这种波带片的制作难度非常大。该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光刻站上进行大高宽比深亚微米、纳米X射线光刻的可行性。2006年5月29日,NSRLII的软X射线磁性圆二色(XMCD)实验站通过加偏置电压消除外磁场的影响,成功实现了外磁场下MCD的测量。磁性的起源一直是自旋电子学器件应用的关键。传统磁滞测量无法给出各个元素对磁性的贡献,只能得到总效应。利用同步辐射XMCD技术可以将X射线能量精确定位在某个元素的共振吸收处,选择性地研究该元素对磁性的贡献,这对理解复杂材料体系磁性的起源意义重大。由于外磁场对样品出射电子干扰较大,大部分基于同步辐射软X射线磁性圆二色(XMCD)的实验站均无法在加磁场下进行MCD测量。2006年8月10-15日,NSRLII第一届运行年会在安徽屯溪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科研院所共计6家单位的5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NSRLII改造运行、NSRL05-06同步辐射应用研究进展的报告。特邀高能所陈延伟研究员、上海应用物理所阎和平研究员、兰州近物所夏佳文研究员和台湾新竹光源许国栋博士分别介绍了各自大科学装置的运行情况和最新进展。2006年8月16-20日,NSRLII2006年度用户年会在安徽黄山召开。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计38家单位的105位代表,以及中科院基础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等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向与会代表汇报了NSRLII近期发展规划、机器运行汇报和用户开放的情况。会议邀请日本Hiroyuki Oyanagi教授、加拿大Peiqiang Yu教授、台湾杨耀文和李裕新教授、物理所麦振洪和李晨曦教授、复旦大学封东来教授、高能所吴自玉教授、浙江大学李宏年教授做了精彩报告,介绍了各自的科研成果及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近半报告是近一年来利用NSRLII取得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会议期间,用户专家委员会讨论和审批了一批NSRL用户课题,评议了实验室开放运行工作、对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真空紫外研讨会,对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发展方向、近期目标和重点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2007年4月5日,NSRLII新建Undulator真空紫外光束线及实验站建设成功。该束线利用波荡器产生的真空紫外辐射,光子能量范围 eV,平均光子强度1x1013光子/秒,能量分辨E/DE约1000。该波段高次谐波严重,抑制非常困难,是世界上真空紫外光束线研究的重点。新束线采用三级差分的气体滤波器,成功抑制了高次谐波,抑制效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研究人员已在新建实验站上,利用红外激光解析结合同步辐射单光子电离技术研究了生物小分子、有机分子、药物分子等,取得了一些实验结果。2007年7月22日-25日,NSRLII2007年度用户年会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召开。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计26家单位的105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对了解国际同步辐射应用研究领域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了解用户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7年7月24日,NSRLII发展规划研讨会在大连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中科院计划局、基础局有关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关领导,实验室用户专家委员会委员和部分用户代表,以及实验室主任伍灼耀、执行主任盛六四、副主任高琛和实验部主要学术骨干、线站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听取了实验室发展规划报告,从实验室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历史和现况、国内外发展趋势、重点研究领域、光源建设和需要的保障措施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实验室在前期调研、筹划和研讨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的发展规划设想。与会代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NSRL的特色出发,面向国家战略发展和国际前沿科学的需求,强调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提出了认真总结现存问题、调整重点研究领域布局、尽可能提高现有装置的水平等很多有益意见和建议。2007年8月12日-17日,NSRLII运行年会在山东日照召开,会议总结了一年来了机器运行和开放情况,与北京高能所、兰州近物所、上海应物所等兄弟单位的特邀代表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与会代表对进一步提高合肥光源的运行质量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2007年11月,NSRLII在教育部“985”二期工程支持下新建的X射线成像实验站完成了安装调试,空间分辨率达到50纳米,其分辨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验站具有吸收衬度、相位衬度成像和三维成像等功能,可用于表征纳米/亚微米材料,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内部结构和形貌变化,在细胞、植物和污染物的内部进行元素定位等,为纳米材料、环境科学和生物医学等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实验手段。2008年1月,担任合肥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用户专家委员会主任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杨学明研究组的成果“发现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在氟加氘反应中完全失效”入选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该项研究成果中的部分重要数据在合肥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原子与分子物理实验站上获得。2008年3月,NSRLII齐飞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完成了对星际等离子体环境的模拟,并在醇类物质的等离子体放电过程中探测到一系列的烯醇类物质,揭示了烯醇类物质作为一类重要星际物质的可能性。实验结果发表在天文学科顶级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676,416(2008))上。4月,该课题组又有三篇论文正式被《国际燃烧会议论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接收,并将于2008年8月初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三十二届国际燃烧会议(目前燃烧学界档次最高的国际性会议)上进行宣读。入选的三篇论文分别对乙炔、乙基苯和硝基甲烷的低压预混层流火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际燃烧会议论文集》汇集本学科两年来的前沿成果,是燃烧研究领域最著名的杂志之一。这三篇论文的入选是继2005年关于火焰中烯醇探测的文章在Science上发表后,该课题组在燃烧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2008年6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俞书宏教授、NSRLII田扬超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利用NSRLII的X射线纳米三维成像技术,成功地在室温、空气环境下对运用化学法制造的‘几何明星’凹陷Escher型硫化铜十四面体微晶进行了三维成像,直观地揭示了该凹陷Escher型微晶由四个相同的六角形的板通过相互交叉构筑成具有14个腔洞(其中包括6个正方形和8个三角形)的结构。与传统的形态和结构分析技术如透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相比,X射线纳米三维成像技术具有更直观解析复杂形态纳米结构的优点。相关论文发表在《应用物理快报》(Appl. Phys. Lett. 92, 233104(2008))上,并被《自然·中国》(Nature China )选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突出科学研究成果,在2008年6月的‘Research Highlights’(研究亮点)栏目中以“Nanotomography: Crystal clear”为题并附图介绍了该工作。2008年9月,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用户—中科大化学系环境工程实验室俞汉青教授研究小组,利用同步辐射微细加工技术首次制备了一种新型微电极。该课题组利用这个微电极成功测定了好氧硝化颗粒中溶解氧的微区分布,并进行了定量分析,对于其中生化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对于微生物颗粒的培养与废水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研究结果已有2篇论文发表在环境学科顶级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41,5447(2007)和42,4467(2008)),还有1篇论文已被该刊物接受。
去万方数据库找啊
精神医学毕业论文
你还在愁精神医学毕业论文吗?那么,精神医学毕业论文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我整理的内容吧!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 DD)含量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乳胶颗粒法对31例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进行检测,并与25名无精神疾病和脑血管病史的女性正常人(对照组)比较。 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对照组[(±)mg/L],P<。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mg/L],P<;且治疗后血浆DD含量[(±)mg/L]较治疗前降低(P<)。结论 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DD含量高于女性正常人,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
【关键词 】 精神分裂症; D-二聚体
已有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与高粘滞综合征(HVS)关系密切[1]。D-二聚体(D-dimer, DD)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2],是交联纤维蛋白D区降解的肽片断,主要由D区的D(α)、D(β)及D(γ)- D(γ)链组成,可影响红细胞的聚集功能及调节纤维蛋白原在肝脏的生物合成[3]。为了探讨两者的关系,我们对我院1997年9月至1998年6月40岁以上的31例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DD含量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比较,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1.精神分裂症组:共31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4],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38分。为排除年龄和性别对研究结果的'影响,31例均为≥40岁的女性。患者年龄40~76岁,平均(57±9)岁;病程3个月至17年;头颅CT或MRI未见脑血管病征象。31例中首次采血前未服用任何精神药物者12例,另19例均停用精神药物>7天;将31例再分为以阳性症状为主[以下简称阳性,阳性症状量表(SAPS)≥28分,阴性症状量表(SANS)≤12分]和以阴性症状为主(以下简称阴性,SANS≥30分,SAPS≤10分)的两组,分别为11例和20例。
2.对照组:共25名,均系我院女职工,无精神疾病和脑血管病史,年龄42~78岁,平均(58±12)岁。采血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任何精神药物。
二、方法
所有对象均于早晨9时前空腹采血,枸橼酸钠抗凝,采用乳胶颗粒法、进口胶体金标准法试剂盒(南京弘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检测血浆DD含量,正常参考值为< mg/L。阳性组患者在精神症状消失后复查1次血浆DD含量。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的血浆DD含量[(±)mg/L]高于对照组[(±)mg/L],t=,P<。阳性组血浆DD含量[(±)mg/L]高于阴性组[(±)mg/L],t=,P<;且前者治疗后血浆DD含量[(±)mg/L]较治疗前降低(t=,P<)。
讨论
DD是纤溶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FXIIIa)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DD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2,5]。近年来对DD的大量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DD含量增高,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检测血浆DD含量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5,6]。我们目前尚未见国内外有精神疾病与血浆DD含量之间关系的报道。本研究的精神分裂症组血浆DD含量高于对照组(P<)的结果提示,中老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高粘滞综合征的观点[1],也符合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的精神分裂症是由“内结血瘀”所致的观点[7,8]。
本结果还显示,阳性组患者血浆DD含量高于阴性组患者(P<),且随病情的好转较治疗前降低(P<),并趋于正常。关于精神分裂症与DD之间内在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尚未明了。我们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机体存在着凝血-抗凝两大系统,正常时两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发病时机体反馈性地使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加;(2)发病时患者蛋白C系统活性增强而加速上述过程,导致自发性血栓溶解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表现为血浆DD水平增高。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迄今未明,血浆DD含量是否有可能作为判定精神分裂症复发、判断预后、观察病情演变和治疗效果的检测指标之一,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诚,邵胜利,柳振清.血液流变学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上的应用动态.四川精神卫生,1996,9:139-140.
2,Fisher M, Francis R. Altered coagulation in cerebral ischimia. Arch Neurol, 1990,47:1075-1081.
3,王建,李建章.DD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6,4:74-77.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CCMD-2-R).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5,黄慰国,王鸿利,张颖琪,等.血浆DD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71-74.
6,张景,郭英华,赵慧元.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D和GMP-140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9:202-205.
7,王松菊.精神分裂症血液流变初探.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03.
8,朱运斋.活血化瘀在神经精神科的应用体会.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6,10:17-18.
自己从数据库下载好啦。
说实话,网上下载个就OK。那玩意没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