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流产病。在群体饲养牛群中,传染极快,并传染给人。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牛患了此病后的症状是:母牛大多在怀孕后的5~7个月发生流产,而且多发生在第一胎,流产前数天,一般都有分娩的预兆,流产后多数伴有胎衣不下,阴道内长时间排出褐色分泌物。有的流产以后引起慢性子宫内膜炎,因而造成不孕症。流产前一般体温不高,主要表现在阴唇和阴道黏膜红肿。流产的胎儿多为死胎。
公牛患了此病,可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引起睾丸肿胀,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性欲降低,并且失去配种能力。有的病牛患此病时发生关节炎、滑液囊炎、淋巴结脓肿。
种公牛无治疗价值。母牛患此病后,可采取如下方法治疗:
(1)1%高锰酸钾适量,冲洗阴道和子宫,每天1~2次。
(2)对流产后继发子宫内膜炎的病牛,或胎衣不下经剥离的病牛,可用呋喃西林溶液冲洗子宫和阴道,每天1~2次,直到阴道内无分泌物流出为止。
(3)对牛治疗多采用土霉素作肌肉注射,每天5克,用5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并加入普鲁卡因5毫升,一次注射。4~5天为一个疗程,连续两个疗程。但总剂量不要超过40~50克。
(4)益母草60克,黄芩35克,川芎、白术、双花、当归、连翘、白芍、熟地各30克,共研细末,开水冲,候温灌服。
(5)秦艽、丹皮、巴戟天、川楝子、延胡索各18克,双花、连翘各20克,防己、黄柏、知母各23克,共研细末,开水冲调,一次灌服。可治睾丸炎。
(6)当归、川芎、白芍各32克,白术、党参、艾叶各30克,阿胶、熟地各32克,砂仁、枳壳各16克,黄芪、香附、荆芥穗各33克,甘草17克,共研为末,鲜生姜35克为引,开水冲调,一次灌服。
本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造成动物流产,故又称为传染性流产病。(1)病原为布氏杆菌,是一种很小的球形杆菌。分牛、羊、猪三型,有时三型有互相感染,人对三型均可感染,但以羊型危害最大。经消化道、皮肤伤口及呼吸道均能传染给健畜。病畜的胎衣、羊水及乳汁中均含有这种病菌。凡是病畜接触过的畜舍、垫草、残余饲料、挤奶用具和助产人的手,都是危险的传染媒介。(2)症状本病为慢性病,从病羊外表很难看出,但孕母羊发生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在流产前,全身发烧,卧地不喜吃草料,喜喝水,阴户发红,流出黄红色的液体。经过1~2天流产,流产的母羊常发生乳房炎、关节炎和水肿,表现跛行。公羊表现睾丸肿大。(3)剖检常见胃肠黏膜出血、水肿、溃疡或坏死。(4)治疗①土霉素粉剂:~克,或加等量胃蛋白酶用水灌服,每日2次。②磺胺咪克,次硝酸铋克,鞣酸蛋白克,小苏打克,加水适量,混合后一次内服,每日3次。③大蒜捣烂取汁半匙,白酒半匙,醋半匙,混合一次内服,每日2次,见效后喂至痊愈。④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秦皮10克,生山药30克,山萸肉12克,诃子肉10克,茯苓10克,白术5克,白芍10克,干姜5克,甘草6克,将上述药煎2次,每次煎汤300毫升,混合后每只羔羊灌服10毫升,每天2次。⑤补液可用5%葡萄糖盐水20~100毫升静脉注射,强心用10%安钠咖~毫升。食欲欠佳的可用人工胃液(胃蛋白酶10克,稀盐酸5毫升,水1升)10毫升,每天一次。(5)预防①加强怀孕母羊后期饲养管理,提高羔羊抗菌能力。实行计划配种,避免在最寒冷的季节产羔。羊舍要保温干燥,按时合理哺乳。②每年秋季对母羊进行羔羊痢疾菌苗的预防性注射,产前2~3周再接种一次。③羔羊在出生后12小时,灌服土霉素~克,每天一次,连用3天。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本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 抹片检查取胎盘绒毛叶组织、流产胎儿胃液或阴道分泌物作抹片,用改良的齐尔一尼尔森石炭酸复红原液(碱性复红1克,溶于10毫升纯乙醇中,加入90毫升5%的石炭酸水溶液,混匀即成)的1:10稀释液染色10分钟,用醋酸溶液脱色20秒,冲洗后,用1%美蓝复染20秒,镜检。布氏杆菌染成红色,背景为蓝色。布氏杆菌大部分在细胞内,集结成团,少数在细胞外。衣原体和胎儿弧菌也引起流产,在抹片中也染成红色,但形态与布氏杆菌不同,可资区别。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氏杆菌病最可靠的方法,只要从病羊体内或排出物中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但由于患病动物身体状态、感染时期和发病过程等原因,往往不易检查出病原。因此,在进行分离培养时,应选择适宜时机(如产后),采取适宜病料(如胎儿和产后排出物及病羊的网状内皮细胞等),用适宜培养基分离培养才能成功。一般是将被检材料接种于两个同样的选择培养基(每100毫升基础培养基,如血清葡萄糖琼脂、血清马铃薯浸液琼脂、胰酶消化蛋白胨琼脂、血清马丁汤琼脂中加入抑菌药物:放线菌酮10毫克,杆菌肽25单位,多粘菌素(B6单位)平板,一个置10%二氧化碳(CO2)环境37℃培养,一个置普通温箱37℃培养,逐日观察,通常在3-10天可出现生长,然后移植于血清葡萄糖琼脂纯化。如符合下述全部条件,可认为是布氏杆菌属的细菌:细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芽胞、荚膜和鞭毛,不运动,需氧,接触酶阳性,糖发酵,甲基红试验(MR),维培试验(VP),吲哚、柠檬酸盐利用等反应均为阴性,光滑型菌落能与布氏杆菌阳性血清凝集,粗糙型菌落能与布氏杆菌R血清凝集。 本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发病后的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苗或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8102301布氏杆菌病也称波浪热、地中海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细菌感染、内毒素和变态反应有关,全身几乎全部组织和器官都可受侵[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报道不多。现报道1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78岁,主因间断发热1个月,右侧肢体活动不能2 h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 ℃,伴乏力,病情时轻时重。2 h前突然不能讲话,右侧肢体不能活动,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入院查体:体温36 ℃,呼吸20次/min,脉搏70次/min,血压160/90 mmHg(1 mmHg= kPa),内科系统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混合性失语,双眼球向右侧凝视麻痹,右侧鼻唇沟浅,伸舌不配合,右侧肢体肌力1级,左侧肢体烦躁乱动,右侧Babinski征(+)。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血红蛋白(Hb)132 g/L,血小板计数(PLT)259×109/L。血生化:Na+126 mmol/L,K+ mmol/L,CL- 92 mmol/L,血糖 mmol/L,其余指标均正常。血沉18 mm/h,PPD试验、抗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螺旋体(TP)均呈阳阴性。胸片正常,肺部CT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点状低密度影。头颅MR示双侧侧脑室体部及前后缘可见带状长T2异常信号,FLAIR为高信号。以“脑梗死”对症予以改善循环、脑保护、抗感染治疗,讲话及肢体活动障碍逐渐好转,但体温在 ℃~39 ℃波动。询问病史家里养羊10余只,查血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滴度1∶400。肥达氏、外斐氏反应阴性。诊断: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给予四环素、复合利福平 g治疗。20 d后又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不能讲话,头颅CT显示未见异常。血沉20 mm/h,Na+ 123 mmol/L,CL- 93 mmol/L。脑脊液涂片未找见新型隐球菌,抗酸杆菌染色(-)。脑脊液常规:潘氏试验(++),细胞总数200×106/L,白细胞计数190×106/L。脑脊液生化:糖 mmol/L,蛋白 g/L,氯化物98 mmol/L,复查血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滴度1∶800。在原口服药基础上加链霉素1 g/d,肌肉注射。1周后肢体活动及语言恢复正常,1月后复查血布氏杆菌凝集试验仍是阳性,体温恢复正常,继续治疗3个月未再复发停药。 2 讨 论 本病例主要特点:有与羊密切接触史;长期发热,且呈波动性;神经系统损害症状与体征:反复肢体不能活动、讲话不能、锥体束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脑脊液细胞数增高;四环素、利福平、链霉素治疗有效。综合以上特点,诊断神经型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疾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其次是牛和猪。经消化道、皮肤黏膜或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后,为吞噬细胞所吞噬,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再入血后可侵犯心、肺、前列腺、关节、肝、脾、骨髓等多个部位,也可侵犯神经系统。起病可急可缓,病程1个月~4个月,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布氏杆菌病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率大概有4%~13%[2]。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类型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脊髓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吉兰巴雷综合征,亚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共济失调性四肢瘫,蛛网膜炎,脑膜血管病(血管炎、血管痉挛),脑脓肿等。该患者考虑是脑血管炎所致,即布氏杆菌随血流进入颅内血管,引起颅内血管炎性变态反应,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蛋白正常,细胞数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类似于结核性脑膜炎表现。神经影像学可以正常或有局灶性损害。 关于治疗,目前认为长效土霉素和链霉素的合并应用是最佳的治疗选择,可以减少副反应和复发率[3]。1986年FAO/WHO布氏杆菌病专家推荐利福平(口服,600 mg/d~900 mg/d)加长效土霉素(口服,200 mg/d)治疗成人的急性布氏杆菌病,用药6周。本例患者采用利福平、四环素基础上加用链霉素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渗透作用,最终取得显著的疗效。Kemal等[4]报道了1例布氏杆菌病导致颈髓内肉芽肿的病例,该患者为35岁的女子,主要表现为头痛,四肢末梢疼痛及无力,无胃肠道症状及发热,3个月以前被诊断为布氏杆菌性脑膜炎,有吃生奶酪史。核磁共振显示颈髓1~2水平团块状损害。血布氏杆菌凝集试验滴度1∶320,脑脊液布氏杆菌凝集试验滴度1∶160。土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9个月后临床及影像均恢复。 Serda等[5]报道了1例布氏杆菌病导致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男性病人,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模糊、颈项强直,血管造影术显示有炎性动脉瘤形成,产生机制是炎性反应使血管肌肉层及动脉外膜瓦解,血管壁变弱,形成一个囊状的假动脉瘤,提示早期抗生素治疗有效。 神经科大夫在临床工作中如遇到患者反复发热,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且用神经系统疾病不能完全解释者,均需详细询问有无牛羊接触史和牛羊制品食用史,并进行血清学(血清凝集试验)、病原学检查(脑脊液培养),以排除或确诊神经型布氏杆菌病。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61. [2] Seidel G,Pardo GA,NewmanToker D,et presenting as leukoencephalopathy:The role of cytotoxic Tlymphocytes[J].Archives of 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2002,127(9):374377. [3] 毛景东,王景龙,杨艳玲.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1):222226. [4] Kemal N,Nebahat intramedullary granulooma of Brucell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ur Spine J,2007,16(Suppl 3):S255S259. [5] Serdar K,Murat V,Ahmet C,et cerebral aneurysms/subarachnoidal hemorrhage:A short review featuring a case report[J].Neurosurg Rev,2008,31:337341. 作者简介:李玲(1966—),女,副主任医师,现工作于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邮编:034000)。 (收稿日期:20120425) (本文编辑郭怀印)
布氏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布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和人发生的,为人兽共患传染病。牛对本病的易感。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布氏杆菌病的感染方式和特点。(1)引起感染的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及刨口。当饲料、饮水空气受到污染,或人工授精枪消毒不严,都可能引起感染。偶尔穿透健全皮肤进入畜主体内。(2)病原菌侵入机体后,起初是局部淋巴结感染,随后引起菌血症,继续传向全身网状组织中,产生全身感染。(3)该菌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菌,可在宿主的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生存和生长。强毒株有一层保护性外壳,能在细胞内生存和产生慢性感染。这种机能使病原菌逃避免疫机制,而长期生存下来。(4)怀孕子宫和公畜附睾内产生一种赤藓醇的化学物质,该物质是布氏杆菌的生长刺激剂,因而易感。(5)乳房是布氏杆菌存菌较稳定的器官,乳房受到感染的病牛常终生带菌。病原菌随乳汁排出,这是布氏杆菌引起公共卫生问题的原因所在。(6)吮食带菌乳的犊牛常在消化道淋巴结发现本菌,但停喂带菌乳数周后即消失。把经消化道感染的犊牛在3月龄前移入净化环境,就可能自行痊愈;但到7月龄后生殖内分泌活动已开始活跃,乳房发育,即使移到净化环境,也不能摆脱布氏杆菌的侵害了。
这是动物源性传染病,传染 途径广泛,希望你把病人送到传染病医院接受隔离治疗,这需要一套综合的治疗方案,治愈率也很高,不要耽误病情或引起其他的传染。
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母畜流产、不孕和公畜睾丸炎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1 病原学布氏杆菌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根据其病原性、生化特性等不同,可分为6个种20个生物型,其中羊种布鲁氏菌3个型、牛种布鲁氏菌9个型、猪种布鲁氏菌5个型,还有犬种布鲁氏菌、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布氏杆菌对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比较敏感。巴氏消毒法可以杀灭该菌,70℃10分钟也可杀死,高压消毒瞬间即亡。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存活1个月左右。该菌对消毒剂较敏感,2%来苏儿3分钟之内即可杀死。该菌在自然界的生存力受气温、湿度、酸碱度影响较大,及低温下存活时间较长。2 流行病学布氏杆菌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能侵害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家畜的感染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单一感染型和交差感染型。前者指家畜感染本种布氏杆菌,后者指由于牛、羊群共同放牧,通过相互间的接触造成羊群既感染羊种布氏杆菌又感染牛种菌,或牛群既感染牛种菌又感染羊种菌等。山羊和绵羊对羊种布氏杆菌最易感。牛对牛种菌易感,也可感染羊种菌和猪种菌。猪对猪种菌和羊种菌均易感。马和犬对羊、牛、猪三种布氏杆菌都有易感性,鹿对牛种菌和羊种菌易感。人类可以感染布氏杆菌。病畜和带菌动物,特别是流产母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菌存在于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阴道分泌物中。病畜乳汁或精液中也有病菌存在。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伤口、皮肤和呼吸道、眼结膜和生殖器黏膜感染。因配种致使生殖系统黏膜感染尤为常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羊种布氏杆菌病春季开始,夏季达高峰,秋季下降;牛种布氏杆菌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3 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牛布氏杆菌病一般在14~120天之间。潜伏期的长短,视病原菌的毒力、感染量及感染时母牛的妊娠期而定。母牛主要表现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多见于6~8个月。多见胎盘滞留,失去生育能力。公牛出现睾丸炎及附睾炎。有些牛发生关节炎、黏液囊炎和跛行。绵羊和山羊常见流产和乳房炎。怀孕母羊易感染,常发生胎盘炎,引起流产和死胎。流产发生于妊娠后的3~4月。母山羊常常连续发生2~3次流产。公山羊生殖道感染则发生睾丸炎。有的病羊出现跛行、咳嗽。绵羊副睾种布鲁氏菌感染其症状局限于副睾,常引起附睾肿大和硬结。非怀孕母羊也可感染,但一般是一过性的。猪的明显症状也是流产。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不育、睾丸炎、跛行、后肢麻痹、脊椎炎,偶尔发生子宫炎、后肢或其他部位出现溃疡。犬可感染牛种、羊种和猪种布鲁氏菌,但多为隐性感染,呈散发性,少数出现发热。感染犬种布鲁氏菌的母犬,妊娠40~50天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出现不育症,淋巴结肿大。公犬常发生副睾炎、前列腺炎和菌血症。马可感染布氏杆菌的各个种,尤其对牛种和猪种菌最易感。多呈隐性感染,有的发生化脓性滑液囊炎,尤其在头部和肩部,常见“马肩瘘管”或“马颈背疮”。4 病理变化布氏杆菌最适宜在胎盘、胎衣组织中生长繁殖,其次是乳腺组织、淋巴结、骨髓、关节、腱鞘、滑液囊以及睾丸、附睾、精囊等。特征病变是胎膜水肿,严重充血或有出血点。子宫黏膜出现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及脓肿病变。常见有输卵管炎、卵巢炎或乳房炎。公畜精囊中常有出血和坏死病灶,睾丸和附睾肿大,出现脓性和坏死病灶。5 诊断5.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5.2 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缓冲布氏杆菌抗原试验(BBAT)、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荧光偏振测定法(FPA)。病原检查:抹片镜检(取病畜胎盘绒毛膜表面及水肿区边缘触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血清学检查:缓冲布氏杆菌抗原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缓冲布氏杆菌平板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繁琐)、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全乳环状试验(可用于筛选病畜群)、血清凝集试验、布氏杆菌素试验(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由于其敏感性低,不能单独作为正式的诊断试验)。病料采集:通常采取流产胎儿、胎盘、阴道分泌物或乳汁。5.3 鉴别诊断应与弯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衣原体病和弓形虫病等有流产症状的疫病鉴别。6 防治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畜时,要严格检疫2次,确认健康者才能混群。在疫区,每年定期以凝集反应检疫2次,清净群每年至少检疫1次,检出病畜应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阴性反应畜可预防接种菌苗进行预防。被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水槽等用10%石灰乳或5%热火碱水严格消毒;病畜分泌物、排泄物等应做无害化处理或消毒深埋。兽医、病畜管理人员、接羔员、屠宰加工人员,要严守卫生防护制度,特别在产仔季节更要注意。最好在从事这些工作前1个月进行预防接种,且需年年进行。
羊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不但给养羊业带来损失,还威胁其他动物安全,必须高度重视防范工作。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羊布氏杆菌病是怎样发生和流行的。1、布氏杆菌病的危害主要侵害动物的生殖系统,引起母羊流产、不育,公羊发生睾丸炎等。动物中常见的有牛型、猪型、羊型3种,各型对人都有易感性。在同一种内,依其生物学性状不同,羊(bmlitensis)分为3个生物型,牛分为9个生物型,猪分h4个生物型。近几年又有专家从森林鼠类中分离出(brmolomae)布氏杆菌。2、羊布氏杆菌病是怎样发生的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随着性的成熟,易感性增强。主要经口感染,也可在配种时经黏膜接触感染。流产胎儿、羊水、胎衣和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都含有大量病原体。羊群一旦流行此病,首先仅为少数孕羊流产,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羊群中50%-90%孕羊发生流产或产出死胎、弱胎。多数患病母羊只流产1次,便可获得终身免疫。3、羊的布氏杆菌的存活能力布氏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血液中。布鲁氏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低;在土壤中能存活24-40天,在畜尸肉制品中可存活40天;在羊毛中可存活40-120天;在常水中存活80-150天;在衣物中存活14天。在冷乳和乳制品中可存活6-40天:在常温条件下可存活16天,在奶油中可存活25-67天,在奶酪中可存活42天,在乳酸中(ph4)以下可存活4天,在牛粪中存活160天,在碱性尿中可存活46天。4、如何消灭布氏杆菌此菌对湿热特别敏感,加热55℃经2h,60℃经30min,65℃经15min,70℃经5min,100℃煮沸可立即杀死。外界环境消毒1%-3%石炭酸,来苏儿升汞在1小时内匀可杀死菌体。1%-2%福尔马林3h熏死,5%-10%次氯酸钠,在短时间内杀死。体外消毒:1210液1:3000比例稀释饮水,百毒杀1:4000比例稀释均可杀死布氏杆菌。
基本概述羊布氏杆菌病是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布氏杆菌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生殖器官和胎盘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症。病原病原为布氏扦菌。它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1%来苏尔,2%的福尔马林,5%的生石灰水15分钟可杀死病菌传播途径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布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如牛羊群共同放牧,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氏杆菌的交叉感染。动物布氏杆菌可传给人类,但人传人的现象较为少见。发病特点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产和分娩时,将大量病原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本病主要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经皮肤、粘膜、呼吸道以及生殖道(交配)也能感染。与病羊接触、加工病羊肉而不注意消毒的人也易感本病。本病不分性别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一次。感染症状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本病常不表现症状,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粘液。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的第三个月、第四个月。流产母羊多数胎衣不下,继发子宫内膜炎,影响受胎。公羊表现荤丸炎,辜丸上缩,行走困难,拱背,饮食减少,逐渐捎瘦,失去配种能力。其它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等感染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流产胎儿及胎膜的变化即可确诊。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血清学诊断。其中以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为准防治方法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只有加强预防检疫。①定期检疫。羔羊每年断乳后进行一次布氏杆菌病检疫。成羊两年检疫一次或每年预防接种而不检疫。对检出的阳性羊要捕杀处理,不能留养或给予治疗。②免疫接种。当年新生羔羊通过检疫呈阴性的,用“猪2号弱毒活菌苗”饮服或注射。羊不分大小每只饮服500亿活菌。疫苗注射,每只羊25亿菌,肌肉注射。羊群受感染后无治疗价值,发病后羊群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菌或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如何预防布病?(1)管理传染源:对牧场、奶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进行布病检疫。病畜应及时扑杀。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提倡圈养,牲畜的圈舍应远离住房处,严禁在住房内产羔和接羔。(2)切断传播途径: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品,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剪羊毛时应戴乳胶手套,清扫畜圈时要戴口罩,并用消毒液洗手,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应将其深埋在地下米以下或烧毁。流产胎儿和羊水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和10%—20%漂白粉乳浸透垫草和地面。人的布病有哪些主要表现: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 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浪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 给布病患者查体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部、腋下、鼠蹊部等),肝、脾肿大等。 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 总之,布病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
布鲁氏杆菌病是一种传染病,其中以山羊、绵羊等最容易感染,那么布鲁氏杆菌病到底能不能治好呢?它的传播途径还有哪些呢?下面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下!
能治好
全称布鲁士杆菌病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慢性传染病。又称马耳他热或波状热。
人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卵巢炎为特征.本病流行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我国的内蒙古,东北,西北等地区的牧区该病曾一度流行,其他北方地区也有散发.近几年由于养殖业发展迅猛,该病的发病率在我国有所上升.人感染布病后,潜伏期一般为7~60天,平均2周.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人患本病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二型.
如果发病在半年以内,可以采用抗菌素联合治疗,推荐使用利福平(克/次,一日两次,口服)、强力霉素(克/日,一次顿服),三周一个疗程,间歇7天,再用药一个疗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加用链霉素。治疗的同时,注意药品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如果发病超过了半年,就会转为慢性布病。治疗应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如果出现急性期临床症状,可采用上述抗菌治疗方案。中医应辩证施治,最好找有经验的中医大夫诊治。
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一定要足量全程用药,以防复发。
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的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目前,在我市以羊为主要传染源。
1、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从事接产、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等职业的人员可因直接接触病畜的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污染物,或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等而感染。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为羊布鲁氏杆菌病最容易感染给人,所以名气最大。该病会让人反复发热,也称“波浪热”,可以在羊,牛,猪,甚至在狗身上传染,这个病初期的时候和感冒非常像,要是发热,多汗,浑身疼,这种疾病不会自行痊愈,有时候会看到淋巴结肿大,潜伏的周期非常长。
布氏杆菌只是一种慢性病而已,发病初期单从病羊外表无法分辨,如果是发病母羊很容易看出。虽然此病不会造成羊群死亡,停止生长和母羊流产也会给养殖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直接接触病羊或者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者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口或眼结毛受到传染。最容易感染布菌的人群为牧民、兽医、饲养员、屠夫和厨师。这类人群经常和羊打交道,被感染的几率很高,因此也属于高危人群。
饲养家畜要圈养,圈舍远离居民点避开水源;二是人畜分居,无论是成畜或是幼畜,都不要放入室内饲养。尤其是产羔季节不要把牲畜放在室内,小孩不要和羊羔玩耍。消灭和控制家畜中的布鲁氏杆菌也是有效的方式,要定期对牧区或养殖场进行检查,发现带病者立即隔离并对污染环境进行消毒。加强水、粪管理,保护水源。
养羊人和其他与羊肉密切接触者感染布鲁氏菌病现象是颇为严重的,因其不会立即危害被感染人生命和不易鉴别而不太受重视。这造成了前几年我国人间布病感染率持续上升,对接触羊的饲养员、兽医、挤奶员、屠宰员、皮毛加工员等,都应该进行预防接种,免疫期为一年并且需要每年接种一次。未患病羊应进行疫苗接种。
布鲁氏杆菌是一种嗜氧的革兰氏阴性的不运动细菌,在接触患病家畜的排泄产物或者皮毛、分泌物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会感染布鲁氏杆菌。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为羊布鲁氏杆菌病最容易感染给人,所以名气最大。该病会让人反复发热,也称“波浪热”,可以在羊,牛,猪,甚至在狗身上传染,这个病初期的时候和感冒非常像,要是发热,多汗,浑身疼,这种疾病不会自行痊愈,有时候会看到淋巴结肿大,潜伏的周期非常长。
布氏杆菌只是一种慢性病而已,发病初期单从病羊外表无法分辨,如果是发病母羊很容易看出。虽然此病不会造成羊群死亡,停止生长和母羊流产也会给养殖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直接接触病羊或者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者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口或眼结毛受到传染。最容易感染布菌的人群为牧民、兽医、饲养员、屠夫和厨师。这类人群经常和羊打交道,被感染的几率很高,因此也属于高危人群。
饲养家畜要圈养,圈舍远离居民点避开水源;二是人畜分居,无论是成畜或是幼畜,都不要放入室内饲养。尤其是产羔季节不要把牲畜放在室内,小孩不要和羊羔玩耍。消灭和控制家畜中的布鲁氏杆菌也是有效的方式,要定期对牧区或养殖场进行检查,发现带病者立即隔离并对污染环境进行消毒。加强水、粪管理,保护水源。
养羊人和其他与羊肉密切接触者感染布鲁氏菌病现象是颇为严重的,因其不会立即危害被感染人生命和不易鉴别而不太受重视。这造成了前几年我国人间布病感染率持续上升,对接触羊的饲养员、兽医、挤奶员、屠宰员、皮毛加工员等,都应该进行预防接种,免疫期为一年并且需要每年接种一次。未患病羊应进行疫苗接种。
弓形虫,可引起孕妇流产,或是胎儿智力发育受损,也可以寄生于人脑,引起昏迷,不及时治疗则致死。有特效药,不过好像很少生产。
很深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