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bi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bi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

我能看到的信息的

2020年5月18日,英国利兹大学 Katie 团队在 Current Biology 上正式发表了题为 Aphid herbivory drives asymmetry in carbon for nutrient exchange between plants and a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 的研究性论文,探究蚜虫取食植物和CO2浓度对小麦菌根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生体之间物质交换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1.  前言 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建立共生关系的特征是两者存在双向的物质交换,即AMF为植物传递土壤养分,同时植物提供碳水化合物和脂类作为回报,该过程可能存在着对称性。非生物因素,包括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会影响共生体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影响共生功能。昆虫取食植物等生物因素是否影响菌根的功能尚未得到研究。有证据表明,植物转移到AMF的碳含量可能受到AMF提供的营养物质和植物同化物的严格调控。更多试验显示,植物可以区分互利共生的菌根真菌伙伴,优先将碳分配给更“合作”的AMF。反过来,菌根也会受到植物碳的刺激而产生更紧密的联系。 通过使用33P标记AMF( Rhizophagus irregularis )和14CO2标记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检验增加碳库强度(即蚜虫取食植物)和增加碳源强度(即提高CO2浓度)对植物-AMF共生体之间物质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禾谷缢管蚜( Rhopalosiphum padi )啃食植物叶片后,植物分配给AMF的碳数量显著减少,而提高CO2浓度并不能缓解该结果。然而,无论蚜虫取食或CO2浓度升高,植物对菌根途径的33P保持不变,这意味着昆虫取食导致了共生体之间的碳磷交换的不对称性。结论认为,碳库强增加(蚜虫取食植物)能限制植物对AMF的碳分配,而不妨碍获得菌根提供的养分。该研究结果强调了植物与AMF之间资源交换的环境依赖性,并揭示了独立的生物因素或生物-非生物因素是共生体功能的有效调节因子。2.  材料和方法 .  试验装置 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种植时,把一套PVC管插入花盆中(图1A和图2A)。中间填充基质,作为AMF孢子诱捕培养。植物生长8周后,将有无蚜虫(+/-)的蚜虫笼夹在植物第三片叶子上。 注:A. 每个花盆插入该管道。管道由三个圆筒组成,外层两个紧密接触的管道(1号和2号管)含有15 mm × 40 mm的空管壁,并在最外层(1号管)装有35 μm的尼龙网(仅允许菌丝通过)。1号管和2号管可旋转错位。正中央为硅质毛细管(3号管),用于添加33P水溶液(图2A)。B. 蚜虫笼。Upholstery foam:软垫泡沫(避免叶片受损)。   . 33P同位素示踪 在蚜虫笼夹住植物24小时后,加入100 mL 1 MBq 33P-正磷酸盐溶液(图2A)。添加33P的花盆( n  = 6,“旋转”处理)可旋转,破坏植物与管内菌丝的连通性。在添加33P之前进行管壁旋转,之后每48小时进行一次。剩下33P的花盆( n  = 6,“静态”处理)不旋转,因此植物保持菌丝与内管的连接。使用“静态”处理和“旋转”处理的差值,计算菌根获得的33P(AM-33P)。 注:A. 将33P标记的正磷酸盐加入仅AMF菌丝可达到的管中。B. 装置处于密闭的空间中,14CO2由14C标记的碳酸氢钠释放。14CO2由植物固定,再分配到AMF的根外菌丝中,或被蚜虫笼内的蚜虫取食同化。. 14C标记 用33P标记12天后,密封两个管道的顶部,并将装置置于密闭的空间中(图2B)。在16小时的光周期开始时,将14CO2释放到植物顶空。用注射器抽取植物顶空气体1ml,和小时后采集,记录植物对14CO2的吸收。. 植物收获和样品准备 取下蚜虫笼和蚜虫,储存在-20℃中。对植物和土壤进行取样,分为地上部分、根系、非管内土、管内土(动态处理基质和静态处理基质)。将根系用自来水清洗,部分根系储存于5℃中用于测量根系AMF侵染率,部分管内土储存于5℃中用于测量AM菌丝,其余储存在-20℃中。3.  结果 . CO2 浓度和蚜 虫取食改变宿主植物碳的有效性 使用不同CO2浓度(aCO2:440 ppm和eCO2:800 ppm)和蚜虫取食(+/-)来控制小麦的碳源和库强度。eCO2的小麦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大于aCO2(图3A;p < ),蚜虫处理在aCO2和eCO2条件下的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减少了14%和11%(图3A;p < )。 CO2浓度对小麦地下生物量没有影响(图3B),蚜虫处理显著降低了根系生物量(p < )。CO2处理与蚜虫处理对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无显著互作(p =,p = )。. AMF对CO2 浓度和蚜 虫的响应 无论有无蚜虫处理,AMF侵染率比aCO2更低(图4A,p < )。虽然蚜虫取食导致植株根系显著减小,但能显著提高根系菌根侵染率(aCO2: + 41%;eCO2: + 79%;p < )。CO2浓度与蚜虫对AM侵染率无显著互作(p = )。高CO2浓度和蚜虫取食后,AMF侵染率的变化可能表明植物向AMF的碳分配发生了改变。另外,小麦根内丛枝和囊泡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致。CO2处理(p = )和蚜虫处理(p =)对小麦根外生AM菌丝长度无显著影响(图4B)。. 蚜虫取食减少了植物分配给AMF的碳 为了直接测试不同强度植物碳库-源的碳动态分配对AMF的影响,在密闭的空间里进行14C标记,并对近期固定并分配给共生菌根的植物碳进行了量化(图2B)。与未接触蚜虫的植株相比,接触蚜虫的植株向AMF转移植物碳含量显著降低(图5A),在aCO2和eCO2上分别减少了97%和73%。当用植物固定碳的百分比表示时,蚜虫取食同样降低了植物对AMF的碳分配(图5B,p < ),但CO2浓度对此无影响(p = )。   注:A. 固定并分配到AMF网络中的14C;B. 植物固定的14C用于分配到静态根系土的比率。. 植物吸收的AM-33P与植物碳分配无关 最后评估了碳库源强度动态对植物吸收AM-33P的影响。与aCO2相比,eCO2的小麦植株和菌根途径的地上部总磷浓度降低(图6A,p < ),蚜虫处理也显著降低了磷浓度(p < ),CO2处理与蚜虫处理无显著互作(p = )。 为了量化植物碳供应如何通过AMF单独影响植物的磷同化,研究者将33P标记的正磷酸盐添加到只有AMF菌丝可到达的基质中(图1A和图2A),并通过液体闪烁测量法定量其植物的同化。经eCO2处理时,蚜虫处理的AMF来源的地上部33P浓度更高(图6B)。总磷和33P含量显示出类似的结果(图6C和6D)。然而无论是AMF侵染率和AMF介导的33P吸收,亦或是植物分配给AMF的碳含量和AMF介导的33P吸收之间都没有相关性。这表明AMF的功能和丰度与近期固定的植物碳分配无关。注:A. 地上部P浓度;B. 经AMF传递的地上部33P浓度;C. 地上部P含量;D. 经AMF传递的地上部33P含量。 4.  结论 植物外部碳库强增加(蚜虫啃食叶片)会减少植物向AMF分配植物碳,而植物碳源强度增加并不一定会导致分配给AMF的碳增加。AMF向植物传递磷与植物碳分配无关,两者之间养分交换的碳存在不对称性。 编辑∣冯曾威 审核∣姚青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组-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土壤微生物组联合团队

(2020)。

Biology 是 MDPI 每月在线出版的国际性、 同行评审、开放获取的生物科学期刊。

在Scopus、SCIE(Web of Science)、PubMed、PMC、PubAg、CAPlus/SciFinder和许多其他数据库中被索引。

目标:

Biology(ISSN 2079-7737) 是由 MDPI 在线出版的国际、同行评审、快速审阅的生物科学开放获取期刊。

它在生物学的所有领域以及相关学科的交界处发表评论、研究论文和交流。我们的目标是鼓励科学家尽可能详细地发表他们的实验和理论结果。

论文的长度没有限制。必须提供完整的实验细节,以便重现结果。关于实验过程的全部细节的电子文件,如果不能以正常方式发表,可以作为补充材料存放。

学科领域

该杂志涵盖了与生物学相关的所有主题。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细菌学、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生物伦理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数学、生物物理学、生物统计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保护、发育生物学、生物学及相关学科教育;

昆虫学、进化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免疫学 、海洋生物学、数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鸟类学、古生物学;

寄生虫学、药理学、生理学、植物生物学、蛋白质组学、放射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病毒学、动物学。

medicine上发表研究论文

昨天,某公众号“ 复旦大学顶级医院已将下列SCI期刊列入黑名单,投稿需谨慎 ”一文在群和朋友圈疯转。主要是某医院建立了一个黑名单,在这些期刊发表的文章不予报销。就这份期刊名单,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我要表达的重点是,要注意学术论文本身的价值,再去评论这些期刊的好坏。无论怎样,这些期刊除被踢出SCI的2本外,其他都还是SCI刊源, 好歹人家是SCI。1.《Oncotarget》和《Tumor Biology》目前已被踢出SCI,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国际规范进行审稿,或审稿过程中把关不严,存在伪造审稿人等严重问题。 2.本人是《Medicine》的审稿人,去年大概11月份审的一个稿件,稿件编号为MD-D-17-075**,也就是说去年一年,投稿《Medicine》的论文达到了7000+篇,甚至可能8000+篇。经pubmed检索,2017年《Medicine》的发文量大约为3621篇,中国人在此期刊的发文约占41%左右,也就是1600篇左右,远低于PLOS和SR。下表为2016年的数据,自己判断。3.《Medicine》的出版商是 Wolters Kluwer ,一个老牌的出版商,旗下期刊大都审稿比较规范。《Medicine》本是一本影响因子一度超过4的期刊,为什么在2014年以后出现了腰斩?我在投稿首页上发现了这么一句话: 4.《Medicine》现在仍然是中科院JCR分区3区的期刊。 5.关于《Medicine》版面费,现在已上涨到1550美元,相比《Plos One》和Hindawi出版集团的一些期刊仍然不算贵。 6.预测《Medicine》被踢可能性非常小:首先,出版商够牛;审稿流程规范;部分研究仍然不错;自引率不高。 7.奉劝那些看热闹不闲事大的,以为SCI能随便灌水的,先发几篇试试,到我手里,垃圾论文该拒还是要拒。 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的出版商 e-Century Publishing Corporation, 出版商一般,关键其发文量和中国人发文量都已经够大了,但还是比不上Plos 和SR。为什么这个医院不去将Plos 和SR列入黑名单?

最轻松的减肥方法:多睡觉

最轻松的减肥方法:多睡觉,美国芝加哥大学新研究了延长睡眠时间对热量摄入的影响,研究者称,一个人三年只靠多睡一会就能减掉 12 千克。最轻松的减肥方法:多睡觉。

众所周知,在新冠大流行以前,肥胖大流行就早已“风靡全球”,超20亿人在临床上被诊断为肥胖或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热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导致能量失衡。

像熬夜、倒时差、失眠等造成的睡眠不足,就会让人变胖。因为缺乏睡眠会导致身体分泌一种刺激食欲的激素,从而让你对食物欲罢不能:我要吃夜宵,我要吃高热量食物......久而久之,身体能量摄入过多,不可避免的变成个胖子。

如果上述观点成立,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增加睡眠时间可以避免肥胖?

现在,一项来自真实世界的试验带来了新的证据。

北京时间2月8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旗下《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中,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习惯性每晚睡眠时长少于小时的超重年轻人在平均每晚增加小时的睡眠后,平均每天摄入的热量减少了270千卡,并在两周的干预时间瘦了将近1斤。

两周才瘦不到1斤,似乎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但这项新研究不仅调查了延长睡眠时间对热量摄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是在现实环境中进行的:所有参与者都睡在自家床上,只戴了可穿戴设备被追踪睡眠。除此以外,与日常生活没有差别。胖子们该怎么吃还怎么吃。

这项临床研究涉及80名年龄在21至40岁之间的成年人。所有参与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都介于25至之间,属于肥胖/超重。他们的习惯性睡眠时间为每晚小时或更少。

研究人员对参与者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观察,以建立一个基线数据,然后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他们的睡眠习惯,而另一组则接受 "个性化睡眠健康咨询课程",目的是将他们的睡眠时间延长到小时左右。

为了客观追踪参与者的热量摄入,研究人员利用了“双标水”法和能量储存的变化。

在经过一次“咨询课程”后,干预组参与者平均每晚睡眠时间增加了小时。尽管没有其他改变生活方式的处方,但大多数人的饮食量都大幅减少,一些人每天摄入的热量甚至减少了500千卡。研究人员发现,睡眠时间每增加1小时,能量摄入就会减少162千卡。

总的来说,与对照组相比,每晚增加小时睡眠时间的干预组在为期两周的干预时间里平均每天减少了270千卡的热量摄入,体重减少公斤,而对照组的体重平均增加了公斤(两组相差公斤)。

如果长期保持这种效果,这将转化为三年内减掉大约12公斤的体重。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这项研究没有系统评估可能影响睡眠行为的因素,但睡前限制使用电子设备似乎是一项关键干预措施。

该研究通讯作者、芝加哥大学医学院UChicago睡眠中心主任说:“这不是一项减肥研究。但即使在短短两周内,我们也有量化证据表明热量摄入减少和能量负平衡的出现,即摄入的.热量少于燃烧的热量。如果健康的睡眠习惯持续更长时间,这将导致临床上显著的体重减轻。许多人正在努力寻找减少热量摄入的方法,其实只需多睡一会儿,你就可以大幅度地减少热量摄入。"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将探索可能解释这些结果的潜在机制。他们认为这项工作将推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体重控制研究,以确定延长睡眠时间是否有助于减肥。

此前,发表在《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系统评价荟萃研究中,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团队表明,睡眠不足的人可能会在第二天摄入更多热量,导致平均每天多摄入385千卡。这相当于一个半煎饼的热量。

该研究与这项最新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认为除了饮食和锻炼之外,睡眠是一个潜在的重要因素,可以有效的控制体重增加。

睡眠不足会影响食欲,让我们越吃越多。2019 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指出,睡眠时间每减少1小时,肥胖的风险就会增加9%。既然睡眠不足会增重,那我们可以靠延长睡眠时间来减肥吗?

在 2 月 7 日发表于《JAMA 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一项针对 80 名成年人的随机临床试验中,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edicine)睡眠中心(the UChicago Sleep Center)主任、医学博士 Esra Tasali 和她的同事们发现,每晚习惯性睡眠时间少于 小时的超重人群,通过个性化睡眠咨询将睡眠时间延长了 小时后,每天的总热量摄入能够减少 270 千卡(kcal)。研究者称,按照这个趋势推算,一个人三年只靠多睡一会就能减掉 12 千克。

这项新研究不仅研究了延长睡眠时间对热量摄入的影响,而且重要的是所有操作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参与者的饮食习惯没有受到任何操纵或控制。被试们睡在自己的床上,研究者用可穿戴设备跟踪他们的睡眠,除此之外,他们的生活一切如常,没有任何饮食或运动指导的干预。

主流观点认为,现代社会肥胖流行的主因是热量摄入的增加,而不是缺乏运动。为了客观地跟踪参与者的卡路里摄入量,研究人员使用了“双标水”法观察了能量储存的变化。在双标水的水分子中,氢氧元素被它们的同位素氘和氧-18 取代。氘和氧-18 是天然存在的稳定同位素,没有放射性。当被试喝下这种双标记水后,标记性同位素会参与体内的代谢过程,并通过尿液、汗水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排出。研究者通过追踪尿液中的同位素峰值变化,能够计算出人体的能量代谢情况。该研究的资深作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营养科学名誉教授 Dale A. Schoeller 博士认为,“这是在非实验室的真实世界环境中客观测量每日能量消耗的金标准,它改变了人类肥胖研究的方式”。

研究为期共 4 周,其中前 2 周用于收集有关睡眠和热量摄入的基线信息,后 2 周用来监测睡眠干预的效果。

在 Tasali 看来,这项研究最令人惊讶的方面是干预的简单性。“这一主题的其他实验室研究大多都是只持续几天的短期设置,并且食物摄入量的计算是通过被试从提供的饮食中消耗多少来获得的,”她表示。“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只控制了睡眠,参与者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不需要任何食物记录或其他手段来跟踪自己的营养摄入。”

此外,被试仅接受一次睡眠咨询,就可以改变就寝习惯,从而延长睡眠时间。Tasali 补充称,研究者为每位被试做了睡眠健康训练,并讨论了他们自己的个人睡眠环境,就他们可以做出的改变提供量身定制的建议,希望将他们的每日睡眠时长增至 小时。此外,被试并不知道他们接受的是睡眠干预,招募材料没有提及这回事,研究者因而能在基线测试时捕捉到人们真正的习惯性睡眠模式。

在仅仅一次咨询之后,被试每晚的睡眠时间平均增加了一个多小时(研究发现睡前控制电子设备的使用是延长睡眠的关键)。尽管研究者没有规定被试改变其他生活方式,但大多数人的饮食量大幅降低,平均每天减少 270 kcal,相当于少吃了一个芝士汉堡。一些参与者每天的能量摄入甚至减少了 500 kcal。

实际上,2011 年的一项研究曾讨论过睡眠和食欲的关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营养医学副教授 Marie Pierre St-Onge 和同事们发现,每晚只睡 4 小时的人第二天会吃得更多,多出的热量大约为 300 kcal。这与 Tasali 团队的新研究结果刚好吻合。

此外,睡眠剥夺会增加饥饿素(ghrelin)产生,睡眠不足则会降低体内瘦素(leptin)的含量,这都会造成食物摄入量和体重上升。更糟糕的是,睡眠不足还会让人们更想吃高盐、高糖和高脂肪食品,这些垃圾食品会刺激脑内的奖赏系统,让身体陷入越吃越多的恶性循环。

“这本来不是一项减肥研究,” Tasali 说,“但即使在短短两周内,我们也有显示热量摄入减少和能量负平衡(热量摄入少于消耗)的量化证据。如果长期保持健康的睡眠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带来临床意义重要的体重减轻。许多人非常努力地寻找减少热量摄入的减重方法——所以,只要多睡就行了。”不过,这项研究的作者们也在论文中表示,由于研究是在超重人群中实施的,并且排除了那些存在睡眠呼吸暂停或者需要在夜晚工作的群体,睡眠延长后对热量摄入的观察时间也只有短短的两周,因此“多睡就能少吃”的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最终,Tasali 和她的团队希望对可能解释这些结果的潜在机制进行验证,并相信这项工作应该会为新的、更大规模的体重控制研究带来启发,以确定延长睡眠是否可以支持减肥,并有助于预防或逆转肥胖。

“在我们早期的工作中,我们了解到睡眠对食欲调节很重要,”Tasali 说。“现在我们已经证明,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延长睡眠时间并减少卡路里摄入量,无需改变任何其他生活方式。这真的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减重的人。”

减肥,可谓是女人毕生的事业(说不定也是某些男士的),“管住嘴,迈开腿”也一直被众人们奉为“保持身材”的不二武器。美食、温床……那简直就是我们在减肥道路上需要与之进行“殊死搏斗”的宿敌啊!可是在寒冷得冬天,谁能抵抗得住被窝的诱惑?耳边似乎又回荡起妈妈的怒吼:“你怎么比小猪能还睡?!”……

那么,问题来了——「睡眠」和「肥胖」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联呢?

Figure 1. Sleeping (Source: Pixabay)

以往的研究曾证实,睡眠不足会影响我们的食欲,让我们不自觉地摄入更多的食物,因而在时间的推移下,不知不觉中慢慢“发福”。既然如此,何不脑洞大开一下?

——如果咱们睡得久一些、再久一些,是否就可以达到“负负得正”的效果,逆转“长胖”的结局了呢?

2022年2月7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Chicago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Effect of Sleep Extension on Objectively Assessed Energy Intake Among Adults With Overweight in Real-life Settings”的研究论文。该项随机临床试验竟然证实了上述猜想:保证充足的睡眠,确实能有利于减少热量的摄入,降低患肥胖症的风险!

Figure 2. (Source: JAMA Internal Medicine)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80名超重的成年志愿者(BMI ),所有参与者平均每晚的习惯性睡眠时间均少于小时。实验中,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了2组,对于处于干预组的参与者,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为期2个星期的个性化的睡眠改善咨询。期间,这群参与者每晚的就寝时间平均增加了小时左右,即普遍从小时延长至了小时。

为了客观地了解参与者的卡路里摄入情况,研究人员运用了“双标记水”法(“doubly labeled water” method)的方式,跟踪观察了志愿者们的热量摄入和能量储存的变化。所谓的“双标记水”,即用氢和氧的稳定同位素——天然存在且无放射性的“氘”和“氧-18”——取代水分子中氢和氧。

实验中,志愿者们按需喝下定量的双标记水,其中的标记性同位素会在参与人体内代谢后,经尿液、汗水等方式排出体外。参与者们的尿液样本会在此期间被研究人员连续收集,之后通过测定尿样中双标记同位素的峰值变化,计算出人体的能量代谢及消耗情况。整个研究持续时间为4周,前2周用于收集有关睡眠和热量摄入的基线信息,后 2 周则用来监测睡眠干预的效果。

Figure 3. Mean Nightly Sleep Duration by Wrist Actigraphy in Control and Sleep Extension Groups (Source: JAMA Internal Medicine)

最终的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当干预组的小伙伴们每晚乖乖地多睡小时后,他们每天的总热量摄入竟能够减少约270千卡(kcal)——这一数字相当于一个芝士汉堡的热量!一些参与者的日均能量摄入更是减少了500 kcal!

研究人员表示,若按照这样的趋势来计算,如果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健康的睡眠习惯,只需3年时间,TA就可以轻松顺利地减掉约26磅(约12千克)的体重!

——太!简!单!了!吧!

Figure 4. Effect of sleep extension on objectively assessed energy intak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in real-life settings (Source: JAMA Internal Medicine)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项研究是在真实世界的环境中所展开的——所有的参与者们都是睡在自己的床上而不是指定实验场所。他们如昔日一样生活、工作,每天的睡眠情况则由可穿戴设备进行跟踪。此外,研究者们并没有干预志愿者们的其他生活轨迹,比如给予他们额外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方式的指导等等,所做的仅仅是引导他们延长每天的就寝时间而已。

为了避免偏差,招募材料中也并没有提及这会是一项“睡眠干预”研究,研究人员因而能够在前2周的基线测试环节捕捉到人们真实的睡眠模式。而在后续的咨询中,研究人员也仅仅只是“向每个人提出良好的健康睡眠建议,并与他们讨论各自的睡眠环境”——干预方式的简单性也令所有人惊讶。尽管未被规定需要改变其他生活方式,但大多数人的饮食量却可在此后的过程中大幅降低。

Figure 5. Effect of Treatment on Energy Intake, Energy Expenditure, and Weight (Source: JAMA Internal Medicine)

不过,这项研究毕竟是在超重人群中实施的,并且排除了一些特殊群体(比如需要上夜班的人群)的参与,因此其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此,研究团队希望后续能进一步研究解释这些结果的潜在机制。他们相信,这项工作应该会为新的、更大规模的体重控制研究带来启迪,以确定延长睡眠是否可以支持减肥计划、并有助于预防或逆转肥胖。毕竟,睡个觉就能减肥的大好事儿,任谁听了能不心动呢?

所以——嗨!说的就是你!还不赶紧关了手机去睡觉?!

中医药期刊投稿要求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文章的结构要求:文章应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应当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2、字数要求:文章的总字数一般需要在20000字以上;3、文章的完整性要求:文章内容要全面、完整、条理清晰,不能有错误;4、文章的发表要求:文章内容不能与本杂志已发表的任何文章内容重复,也不能与任何他人已经发表或已经投稿的文章重复;5、文章的格式要求:文章投稿时,应当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文章格式要求符合期刊的格式规范;6、文章的质量要求:文章的内容要求有科学性、学术性,要求论述准确、深入,观点独到、深刻,文字表达要求精确、流畅,参考文献要求准确、多样;7、文章的审核要求:文章投稿完成后,会经过期刊的专家审核,审核结果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反馈给投稿者;8、文章的版权要求:文章投稿完成后,版权归本杂志所有,投稿者不得重复发表或转载本稿件,但可以发表文章的部分内容。

中医药期刊的投稿要求一般比较严格,具体而言,首先需要投稿的文章必须与中医药相关,文章内容应该贴合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采用科学合理,文章结构清晰,文笔流畅,语言清晰明了,投稿文章需要有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撑,以及丰富的参考文献,文章字数一般要求在20000字以上,文章格式应符合投稿期刊的特定要求。一般来说,投稿的文章需要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并且有较高的可读性。

workshop上发表研究论文

在校本科生该怎么发表论文?先说说在校本科生发论文的目的本科生嘛,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发论文无外乎想课题结项(其中又以大创项目为主、)、想拿奖学金、保研、毕业需要发表等等等等,否则大部分本科阶段是不太可能关心这方面的问题的。除非确实是身边有老师或者学长指点或者一些社科类专业的童鞋就是想多投投稿,证明下自己本阶段的水-怎么发?可以以时间节点为标准,选择合适自己的发表方式。(1)距离你要使用(拿到)刊物有充足的时间,通常有七八个月时间下,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写作与学术水平,选择要投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要是投核心期刊呢,建议至少找个讲师以上职称的二作,要不几本等于白费,毕竟大部分核心至少也要研究生起发,比如;XXX核心,又良心,在圈子内大家知道这个核心不回避硕士研究生论文,但直接都没提本科生,这种被直接排除在外的感觉确实令人不爽.........因此,根据经验来看,本科生如果靠自己水平投稿,这个阶段上限一般也就是本科学报了;和一些保上研究生的童鞋聊过,个别保研的同学竟然能在本科阶段发出核心期刊,90%依靠了老师的学术资源或者非正常渠道,不展开谈了。投非核心期刊的话,其中通常可以分为普刊和非核心学报,非核心学报又分为专科学报和本科学报.....为啥这样分?因为便于区分难度。普刊和部分专科学报这块市场化程度还是蛮高的,也都比较好发,大部分都不难发,只要文章保证一个基本的水平+抄袭率合格,就可以通过审稿。但也因为市场化程度高,各种中介什么的多如牛毛,更是鱼龙混杂,所以掌握下基本的发表知识能够做好鉴别还是十分必要的。本科学报的话,其实综合来看对本科生难度依然很大,因为通常很要求文章质量,学霸除外.....同时,学术回避也不小,而且还可能涉及到兄弟院校、兄弟单位之间的相互引用,涉及到照顾本校师生,乱七八糟的说道儿也不少。(2)距离你要使用(拿到)刊物的时间仅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了,建议别自己浪了,抓紧找个普刊投了吧,如果你不想耽误事儿的话......【专业发表9年】

对于本科生来说投稿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怎么写出一篇可以发表的论文来。其实一篇可用于发表的论文也就2500-3000字符左右,期刊都是安版收费的,篇幅太长的话,就太贵了。首先确定好题目,一定要新颖,然后论文一定要条理明细,不要乱成一团,单纯凑字数。可以先罗列大纲,然后根据大纲在里面填内容。格式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基本就是这个格式往里面套就可以了。

学术堂总结了三种论文发表期刊的渠道、优点、缺点,主要针对不知道如何发表论文的同学。1.跟随指导老师写论文优点:期刊级别高;有引路人;能力提升快;难点:时间跨度长,耗费精力大2.自己投稿官方邮箱优点:第一作者;自己把握流程进度难点:等待时间长,投稿容易失败3.花钱投稿优点:进度快难点:容易投到垃圾刊;费用大;发表含金量不高对于大部分交大本科生来说,可能都会觉得发论文很难,其实原因并不是我们的能力问题,而是大部分本科生对发论文一点概念都没有,甚至对读论文都没有概念。以一个非完全统计的数据来说,清华的本科生参与的论文量一年能达到1000+甚至更多,交大好像只有数十篇。(具体数量不是重点,差距是重点,数据有问题不要拍砖)。这反映的问题是发论文概念的普及和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氛围问题。如果让一个刚刚接触科研还是业余参与的本科生一下发一篇唯一作者或第一作者的顶级期刊或会议论文当然很难,如果我们换一个情况,让同样一个本科生发一个第N+1作者,录稿率高达80%的超级水会议(当然也是EI索引)的论文也许就不是那么难了,所以我认为本科发论文的核心原则是“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再解决由少到多的问题,再解决论文质量由次到优的问题,最后再解决作者顺序有后到前的问题”。很多人觉得发论文难是因为他们把发论文当成是进行科研上的重大创新,觉得是发论文是一个神圣而高不可攀的事情,我对发论文认识的改变可以用一句胡爷的话形容“一夜之间撕下了科研的神秘面纱”。所以先不要过于自卑,觉得发论文太难,或太自负,觉得自己只能发第一作者的牛文,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各种机会,水上或者挂上一篇哪怕很水的论文,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第二步,再解决有少到多的问题,如果你已经通过某种方法挂上或水上一篇之后,你就会发现发论文其实可以靠“混”或“水”,你就可以如法炮制的进行第二篇第三篇。其实与此同时你参与的科研项目也逐渐增多,你的科研视野也逐渐拓宽,渐渐达到量变产生质变的效果。第三步,再解决论文质量由次到优的问题,如果你只有一把水文,会显得你这个人太水,并不是长久之计,这时就该考虑论文质量的问题,本科生发高质量论文比较容易实现的有两个途径,一是寻找挂牛论文的非一二作者,一是发高质量会议的short paper(workshop或poster等我就是这个)。第四步,当你经过前三部的洗礼,可能对科研已经有了真正自己的想法,觉得可以自己想idea,自己发出高水平论文,也就不需要我的建议了。。。

workshop(研讨会)一般不如主会高级,workshop和主会的投稿审稿都是独立的 一般的paper 都要签订版权协议 不能重复workshop的就没有 内容可以拿去别的地方发表

考上研究生发表论文

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 ,现在不是很容易,加上周期长,现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省部级期刊多种 涉及内容 :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物理、化学、工农医学、计算机科学、环境卫生、新闻传播、大众社科等各个领域

我是做期刊投稿咨询工作的,如果只是要正规学术期刊就行,那还是很容易的,不知道你需要在什么时候发表出来,现在知网收录的期刊基本都在10月出刊了,有些都排到明年的版面了,非知网收录的稍微早一点,想要投稿的话一定要趁早了,尤其不想找中介、想自己投稿的作者,审核可能就需要1-2个月,甚至石沉大海没有回复,一定要提前准备。学术期刊的论文,一般2版3800-4000字符左右,个别要3版起发,字符数不够直接拒收;题目、作者、单位、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一定要齐全,另外投稿之前一定要多研究期刊征稿方向,不要随便一本找本期刊就投稿,主题和期刊征稿范围不符合也会被拒收。还有一些期刊有一些隐形的要求,这种要求作者一般很难知道,比如不收XX省作者、期刊某些栏目不对外征稿(所以如果你在网上看到期刊明明收某一主题的,可是你投过去却被拒收,也不要奇怪)。最后,如何判断期刊是否正规,首先去新闻出版总署查一下是否有备案,然后去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看一下近半年收录情况是否正常,如果都搜不到,这种期刊最好还是别发了。

现在写论文发论文是越来越难了,有什么查重率的要求。当然,关键还是看你研究的课题有没有创新点,如果有创新点,你的论文自然就有创新,那就很好发表了,尤其是要有关键的数据创新。

研究生发论文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论文最基础的要求就是他必须有一个别人从来没有发表过的言论,就是他能够找出新的观点,找出新的创新的东西

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一、一种方式自投。自己在检索网上查询版权页上的电话,了解发表流程,或者是通过邮箱,直接投稿,这种费用低,但是需要漫长的等待期,适合时间充裕的作者。但是这种效果不大,往往会被拒稿,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二、另一种方式代投。就是找靠谱的找对论文中介公司机构,一般都会固定的和一些杂志社有长期合作,所以,审稿方面找代理确实要比杂志社容易的多,发表流程比较快,费用相比自己投稿有一丢丢高,费用可以提前好好沟通,千万不要贪便宜,太便宜很容易遇到假刊,很容易,所以选择中介公司机构一定要选靠谱的,一定要审稿!你会发现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不再是难事。十年老平台,资深编辑为你保驾护航,百家期刊杂志等你来投,二流思玖玖留思七五八,下面是投稿流程:

目录方法1:提交(重复提交)论文1、让同事或者教授来审阅你的研究论文。2、根据审稿人的建议修改论文。3、根据所选期刊的要求准备好你的稿件。4、当你觉得论文准备好了,就提交吧。5、当你得到期刊的最初回复时,不要惊慌。6、将审稿人的意见视为建设性的批评。7、继续努力直到成功发表论文。方法2:选择正确的期刊提交论文1、熟悉市面上所有可能接受你论文的期刊。2、选择最适合你的研究论文的期刊。3、留意期刊的发行量或者曝光度。方法3:强化你提交的论文1、你的论文应该有清晰的论点。2、缩小关注范围。3、写一篇出色的摘要。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是学术界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可以让你与其他学者建立联系,让你的名字和作品流传开来,并且进一步完善你的想法和研究。发表论文并不容易,但你可以通过提交一份技术上合理、有创意但又直截了当的研究报告来提高胜算。找一本适合你研究主题和写作风格的学术期刊也很重要,这样你就可以根据它的标准来调整你的研究论文,增加发表的机会,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方法1:提交(重复提交)论文1、让同事或者教授来审阅你的研究论文。他们应该对你论文的语法、拼写错误、错字、表达是否清晰和简洁进行修改。他们还应该验证你写的内容。研究论文需要提出一个重要和明确的问题,应该切题,易于理解,并且适合目标受众。让两三个人检查你的论文。至少应该有一个人不是论文主题方面的专家,他们身为“局外人的观点”可能会非常有价值,因为不是所有的评论者都是有关方面的专家。2、根据审稿人的建议修改论文。在最终提交研究论文之前,你很可能要拟好几次草稿。努力使你的论文表达清晰、吸引人和易于理解。这将大大增加被发表的机会。3、根据所选期刊的要求准备好你的稿件。确保研究论文的格式,符合期刊的标准。大多数期刊都会提供一个名为“投稿须知”或者“作者指南”的文档,提供关于排版、字体和长度的说明,还会告诉你如何提交论文,并且会提供审核流程的详细信息。科学期刊上的文章往往需要遵循特定的格式,比如摘要、介绍、方法、研究成果、讨论、结论、致谢和参考。艺术和人文学科论文的要求通常没有那么严格。4、当你觉得论文准备好了,就提交吧。去期刊网站上的作者指南(或者类似的文档)看看对方的投稿要求。一旦你确信你的论文符合所有的标准,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渠道提交论文了。有些期刊允许在线提交,有些则更倾向于纸质版。一次只能向一份期刊投稿。根据需要,按照列表一个一个地投。在线提交时,使用你的大学电子邮箱。这样能够将你与学术机构联系起来,为你的论文增添可信度。5、当你得到期刊的最初回复时,不要惊慌。很少有第一次提交的文章能立即得到同行评审期刊的“接受”回复。如果你的论文被接受了,去庆祝吧!如果没有,就冷静地处理你收到的回复。收到的回复可能是下列之一:接受但需要修正:根据评审人员提供的反馈,只需要进行少量的调整。修改并重新提交:在考虑出版之前需要更多实质性的修改(如上所述),但是期刊仍然对你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拒绝并重新提交:这篇文章目前还不适合考虑,但是实质性的修改和重新调整可能会改变这个结果。拒绝:这篇论文现在和以后都不适合发表在这份期刊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适用于其他期刊。6、将审稿人的意见视为建设性的批评。很多时候,你会被要求根据几位(通常是三位)匿名审稿人和编辑提供的评论修改论文,然后重新提交。仔细研究他们的批评,并做出必要的改变。不要过分重视原始版本。相反,要懂得变通,根据收到的反馈重新修改论文。运用你的研究和写作技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然而,你也不需要“完全改变”,盲目顺从于你觉得不相关的评论。与编辑展开对话,礼貌而自信地解释你的立场。记住,你是这方面的专家!7、继续努力直到成功发表论文。即使你最终被喜欢的期刊拒之门外,也要继续重写你的研究论文,并提交给其他期刊。记住,一篇被拒绝的论文并不一定很糟糕。出版方根据许多因素来决定是否接受某篇文章,其中许多因素是完全超出了你的控制的。提交给排在你第二选择的期刊。你甚至可以向第一份期刊的编辑咨询更适合你的刊物。方法2:选择正确的期刊提交论文1、熟悉市面上所有可能接受你论文的期刊。注意已经发表的研究,以及你所在领域的最新问题和研究。特别注意你所在领域的其他研究论文是如何撰写的,包括论文的格式、文章的类型(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初步研究,还是对现有论文的评论),以及写作风格、主题和用词。阅读与你的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期刊。在线搜索已经发表的研究论文、会议论文和期刊文章。向同事或者教授寻求他们建议的阅读清单。2、选择最适合你的研究论文的期刊。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读者和写作风格。确认你的研究论文是更适合发表在一份技术性很强,目标受众为其他学者的期刊上,还是一份面向更广泛读者的大众期刊上。“适合”在这里至关重要,在你的领域中最有名的期刊未必是最适合你论文的刊物。不过也不要低估自己,不要认为你的论文永远不可能达到顶级出版物的水平。3、留意期刊的发行量或者曝光度。一旦你缩小了潜在的选择范围,可以做一些调查,看看这些期刊上被广泛阅读和引用的文章有多少。让你的工作得到更多的曝光,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早期想要出名的时候。然而,一定要优先考虑同行评审期刊。在这些期刊中,会由同领域的学者匿名评审所提交的作品。这是学术出版的基本标准。你可以通过在开源期刊上发表文章来增加读者数量。这样,它会被纳入在线的同行评审学术论文库中,免费给大家阅读。方法3:强化你提交的论文1、你的论文应该有清晰的论点。好的文章会直接切入主题,并且贯穿始终。从一开始就明确论文探索、调查或实现的论点,并且确保后面每一段内容都要建立在这个论点之上。针对你的论点做出有力、清晰的陈述。比较以下无力和有力的陈述:“这篇文章探讨了乔治·华盛顿年轻时的经历,他是如何在作为一名指挥官的艰难环境中塑造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乔治·华盛顿作为一名年轻军官,18世纪50年代在宾夕法尼亚州边境的经历,直接影响了他在弗吉谷严酷的冬天中与陆军部队的关系。”2、缩小关注范围。清晰的论点也可以是很宏伟的论点,但期刊文章本身并不适合对大型主题进行彻底的研究。学者在修改论文内容时往往会遇到这个问题,你需要能够删除或者明显减少文章中的背景信息、文献综述和方法讨论等内容。对于正在进入这一领域的年轻学者来说尤其如此。把宏大的探索留给更有建树的学者去做吧,尽管都只有20-30页。3、写一篇出色的摘要。摘要是审稿人对你论文的第一印象,所以你需要让它值得一读。确保绝对没有拼写错误或者不必要的句子。你只能用大约300个词。你的声明要大胆,方法要新颖原创,但是不要过度吹嘘文章中实际包含的内容。你的摘要应该让人们想要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文章,但不要让他们在读完后失望。让尽可能多的人阅读你写的摘要,并且在提交论文之前寻求他们的反馈。警告如果你对期刊的修改要求感到不安或者沮丧,不要立即修改论文。把论文放在一边,几天后带着“新鲜的眼光”回过头来阅读。你收到的反馈被过滤和解决了,你才能找到你论文合适的位置。记住,这是一个大项目,最终的改进需要时间。

正确的发表步骤应该是:了解期刊——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顺利发表。首先我们要确认需要发表什么等级的期刊,是发核心期刊、普通期刊、对期刊级别有没有要求。其次明确发表时间,一定要提前安排。如果是自己在官方投稿到录用,整个流程下来短则3个月,长则一年都有可能。一般审稿就需要半月以上了。投稿的期刊质量越高,等待的时间也就越长。最后就是投稿。投稿有两种方式:(1)在官方途径投稿。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官方邮箱、寄送纸质稿等。一般官方投稿时间比较长。(2)中介。但是现在比较多,一定要仔细鉴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