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滕王阁序》,我们不难发现王勃在此文中用了大量典故。明用典故、暗用典故、化用典故、连用典故……各种使用手法都表现出王勃的阅历丰厚,文笔自然。在文章的后篇王勃更是表露了自己远离京城、失忆流落之情。其后紧跟四个典故又表达出年轻的王勃在此次宴会上受宠若惊,自怨自艾的复杂心理,也表达了报国之志和远大的抱负。
试问在当时,哪个能有王勃这样的胆量在满室俊杰、阎公之威下勇敢的站出来?相信滕王阁宴上不缺少高雅、有才的人,但是此宴会是阎公为了衬托自己女婿的才华而办的,所以那些“文人雅士”就退缩了!只有王勃激流勇进、迎难而上、不甘沉沦,写出了令人惊叹的《滕王阁序》!写出了另阎公赞美、流传千古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让我们为王勃而鼓掌吧!
当老师指着屏幕中那座宏伟的建筑说它就是滕王阁的时候,我已然朦胧了双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们所说,冰冷彻骨,你的灵魂是否如我所愿,安然无恙?
我很庆幸生在你的故乡,并州.虽不在龙门,却也与你同饮一湾河水,共登一脉太行.我始终相信,这区区一千三百年定不会抹杀你的一切.不知我脚下的土地,你是否来过,如果来过,它顶会存有你的一丝气息,哪怕只一粒微尘也好,便足以让我爱上这片土地.
只是,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子安,那海水也不愿见你容颜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个意外,不相信你如书中所说,"不幸落水惊悸而死",只因不愿去想你痛苦挣扎的模样.我宁愿相信你以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入水中,面容沉静地沉入水底.那个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锋利的剑,死,或许是你不背叛灵魂的最好方式.那样,你遍永远都是心中的自己,那个无拘无束,桀傲不驯的王子安.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
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你留给世人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惟有你,连同你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阁以不是你当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伟岸精美,终究没有你曾经来过啊.我更愿找一处当年的断壁残垣,坐在那里静静观望,你笔下的江水如何映着云影悠游流过,那些群山如何披着绿色顺势延伸.
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你送去人间的问候.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人教版新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是一篇典范的骈体文,文章引用典故达三十多处,这势必造成文字上的艰涩古奥,在理解上设置了重重障碍.所以,把文章中的用典摘取出来,进行梳理归类,释文解义,就有非常之必要. 一、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 之美.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象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展美景,尝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贵贱都由命中注定。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的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懿那种"乘长风破万里粮"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饶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可以写不向困境低头
春天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樱花可是咱们西昌市樟木乡举办的节日喔!这里的景色可美了!今天,天气晴朗,清香袅袅。我和爸爸妈妈去樟木赏樱花。,樱花十里飘香,春暖花开,听说这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呢!樱花的颜色是粉白色的,在太阳的照耀下,樱花显得更加美丽。樱花像一位美丽的花蝴蝶,以优美的舞步获得了观众的掌。樱花从不李争春。一簇簇红樱花,红的像洗过的胭脂,加上红色的叶陪衬,远远看去像早晨喜微初露的朝霞。啊!真美丽啊!这些樱花傲立枝头,含苞怒放。笑逐颜开,迎着春光,仿佛像一个热情的服务员,带着满脸的微笑。我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抓起掉落的樱花,仔细观赏着:只见粉红色的樱花有七层,共有三至五片花瓣,形状像酒杯。米黄色的花蕊伸出花瓣外,好像好奇的孩子探出头来看着外面的精彩世界,东瞅瞅,西瞅瞅的。黄色的花蕊有十七条,花蕊正探头看着我们。这些樱花真是美丽极了!怎么样?樱花美吗?来看看吧!我们可是热情欢迎你们的!
是谁 请高数我背景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豫章故郡 一作:南昌故郡)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层峦 一作:层台;即冈 一作:列冈;天人 一作:仙人)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轴 通:舳;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 一作:遥吟俯畅)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 一作:安贫)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鉴】 王子安开篇极俗,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这样的陈词烂调来点题,虽不失风雅,但落于其时文人之俗套,未见新意,谈不上出色之举而泛泛起笔罢了。
但王子安何等样人也,俗中起妙笔,笔锋一转“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给人以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时又一村之感。
此句接连上句,又为下句定位,可谓妙笔。
区区数十字,将南昌的地理位置描写的清清楚楚中,个中的大气,实非常人所能及,此为王勃此赋第一次佳句 *** 。
此节从此而下,是王勃描述宴会盛况之笔,也对阎公极尽赞美之能事,更有自嫌。
结尾句“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自喻童子,王子安自谦也。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这二句引用得当,也可以说切中当时宴会文人墨客佳朋之盛,虽有过誉之嫌,但为行文,却也失于当时境况之佳引。
作为客人,王子安合赞诸客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节以节气入篇,“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可谓与开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地名开篇相得益彰,而且遥相对仗,点题明确。
此节大部份描写近景,写出了滕王阁周边的近境。
名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写出了节气中的山水之色,可见作者用心之细。
文采飞扬,让固定的文字而他的妙笔而充满动感。
如“尽、清、凝、紫”四字用的极妙,也让静态的山水变的动感十足。
“鹤舞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罔恋之体势”。
此结尾是准确的定位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写出了滕王阁的地势极佳,通过凫渚、岛屿的实景点出了滕王阁身处鄱阳湖畔。
桂殿兰宫,是对应节内文字说滕王阁的气势非凡,罔恋之体势,即指滕王阁依山临水。
了了几句,滕王阁的具 *** 置与雄伟气像尽展无遗。
由第二节入篇写景,至第三节由近及远,是为远景描写矣。
其第三节开首远近结合,先是说身处滕王阁之高,点出了滕王阁的高度,因为站在滕王阁上,可以轻易的俯视别人的屋背,也为以后的极目远望留下了伏笔。
写近而不近,文字的运用王子安收入自如也。
从“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远景),钟鸣鼎食之家(近)”;至“舸舰迷津,青龙黄雀之舳(近远结合,意会),云销雨雾,彩彻区明(远近结合,意会)”。
这种远近结合,远近意会的写法,让人在景色中迷离,赏其美感而存意会,实写作之妙法也。
接下去的绝世名句“落霞与孤婺齐飞,秋水共秋天一色”,可谓写景之作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妙笔。
落霞(静)、孤骛(动)、秋水(近)、长天(远)。
四个简单的景物,通过王子安的“齐飞”、“一色”点晴,整个都活了起来,可谓动静结合,远近相宜,将这四种物事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并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这在绘画技巧上,就叫活灵活现,将整个静态的画面整个的盘活了。
阎公当时有一感叹“全篇有此一句,足胜佳作数千矣”,可见一句妙句对全文的影响力是如何的巨大。
王勃的灵光乍现,也会我们留下了百思不觉乏味的好句也。
就此引入,“渔舟唱晚,响穷鼓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看似是画蛇添足,是上句的引申,实是助力之作,为上句增添饱满。
更是用二个地名,点出了滕王阁的中心地位,这种始终围绕滕王阁这个中心引申的写作方式,是散文写作的必备技巧,否则有离题之嫌。
第四节王勃开始借景抒怀,但未深入,主要是借远景而怀远,抒其时境况与当时心态。
全节全部用对比句,以加深自己的感触。
如写景:“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写实:“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四美具,二难并”。
景情相融:“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样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借景抒怀:“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心态实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这样的对比句,目的就是加深王子安自己的感悟。
通过一个个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王勃触景生情,由此深入怀悲,在感叹人生失意的同时,也对王室奉召以还抱有希望,这种失望与希望并存的心境,在全节的对比句中我们加深了印象,并为下文王勃的抒怀打下了很多的心理基础。
写景王勃由近及远近结合及远,层次分明。
写情同样也如此,由浅入深,先在第四节借景点情,逐渐深入,至尾句“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而起 *** 却戛然而止,实为第五节留下伏笔也。
第五节一开篇“嗟呼!时运不齐,命运多舛”。
直接点入主题,好像突兀,但有第四节辅垫,回味一瞬,亦觉自然,此中的视觉冲击感,让我们又不得不感叹王勃的善于制造 *** ,往往转折的笔锋,能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接下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鸿梁于海曲,岂乏明时?”。
借古时名人鼓励自己,虽极尽无奈,却又存希望于圣主。
相信自己终究会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更是写出了他那种既存希望却又失望的无奈心态。
至此刻,王勃当时的迷惘心态...
读过《滕王阁序》,我们不难发现王勃在此文中用了大量典故。
明用典故、暗用典故、化用典故、连用典故……各种使用手法都表现出王勃的阅历丰厚,文笔自然。
在文章的后篇王勃更是表露了自己远离京城、失忆流落之情。
其后紧跟四个典故又表达出年轻的王勃在此次宴会上受宠若惊,自怨自艾的复杂心理,也表达了报国之志和远大的抱负。
试问在当时,哪个能有王勃这样的胆量在满室俊杰、阎公之威下勇敢的站出来?相信滕王阁宴上不缺少高雅、有才的人,但是此宴会是阎公为了衬托自己女婿的才华而办的,所以那些“文人雅士”就退缩了!只有王勃激流勇进、迎难而上、不甘沉沦,写出了令人惊叹的《滕王阁序》!写出了另阎公赞美、流传千古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让我们为王勃而鼓掌吧!当老师指着屏幕中那座宏伟的建筑说它就是滕王阁的时候,我已然朦胧了双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们所说,冰冷彻骨,你的灵魂是否如我所愿,安然无恙?我很庆幸生在你的故乡,并州.虽不在龙门,却也与你同饮一湾河水,共登一脉太行.我始终相信,这区区一千三百年定不会抹杀你的一切.不知我脚下的土地,你是否来过,如果来过,它顶会存有你的一丝气息,哪怕只一粒微尘也好,便足以让我爱上这片土地.只是,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二十六岁,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子安,那海水也不愿见你容颜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个意外,不相信你如书中所说,"不幸落水惊悸而死",只因不愿去想你痛苦挣扎的模样.我宁愿相信你以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入水中,面容沉静地沉入水底.那个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锋利的剑,死,或许是你不背叛灵魂的最好方式.那样,你遍永远都是心中的自己,那个无拘无束,桀傲不驯的王子安.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你留给世人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惟有你,连同你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阁以不是你当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伟岸精美,终究没有你曾经来过啊.我更愿找一处当年的断壁残垣,坐在那里静静观望,你笔下的江水如何映着云影悠游流过,那些群山如何披着绿色顺势延伸.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你送去人间的问候.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滕王阁位于具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的南昌古城赣江之畔,滕王阁景 *** 人,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把赣江装扮得绚丽多彩.登阁纵览,春风秋月尽收眼底,近可见仿古商业街迂回曲折,错落有致,西侧赣江、抚江浩浩汇流,远处长天万里,西山横翠,南浦飞云,长桥卧波,令人心旷神怡。
久闻滕王阁之名,那天,我随爸爸妈妈和来南昌的姑姑来到了滕王阁,从外观上看,滕王阁似一层层宝塔,它雄伟,壮观,也不禁让我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诗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历史悠久,是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所建,经过多次的现代改修,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的则是1989年10月八日所修建的,滕王阁外观颜色之美也独有特点,红墙绿瓦,黄色,蓝色,白色的花纹互相交错,由2根又大又粗的红柱子支撑着,看着这些,我不禁地赞叹古代做出来的鬼斧神工,赞叹之余,好奇的我也不由自主地走进了滕王阁,滕王阁共有7层,三明三暗,还有一个顶层,每层都有古代的历史介绍,诗,画,每层都热闹非凡,大家都在为诗,画惊叹着,为了一饱眼福,我登上了第六层,观望塔外之景,所有景物尽收眼底,这时我又想起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又参观了每层的建筑,诗画......,并再第五层看了古装戏,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也因时间关系得回去了,为了留恋滕王阁,我还特意买了百家姓的‘曹’书...... 来自:作文大全 经过这一次的参观,让我看到了壮观的滕王阁,是你,见证了南昌的历史奇迹,我为你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展开全部 游滕王阁寒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回老家看奶奶。
趁着初八天气晴好,我们驱车到省城南昌去参观江西名胜景点——滕王阁。
车子开到沿江大道,远远就望见一栋雄伟的建筑矗立在江边,这就是滕王阁。
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进入正门,门两边大红柱子上一幅对联“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爸爸告诉我,这是初唐著名诗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最著名的一句,滕王阁就是因这篇文章而闻名天下,它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我们来到了第二层,正厅的人杰图壁画,描绘的是江西历代名人,有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宋代词人晏殊、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我真为故乡有这么多名人而自豪。
三层的浮雕《唐会乐园》,体现了唐代国富民强,盛世升平的景象。
四层的《地灵图》画的是江西的名山大川,有三清山、庐山、井岗山……一座座壮丽雄伟的山川呈现在眼前。
最后我们登上最高层,俯瞰赣江,江面宽广,波涛汹涌,著名的八一大桥、美丽的红谷滩等美景尽收眼底。
我被故乡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而打动。
浏览结束,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2)假期,我和爸爸妈妈到南昌看望亲友。
到了南昌,脑海里便浮现出想象中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我想那一定比我们九江的浔阳楼气派多了。
我迫不及待地让爸爸妈妈带我到滕王阁去玩,想看看它究竟什么样。
到了滕王阁,一下车我就抬头仰望,呀!巍峨的滕王阁矗立在我眼前,真高,真气派!它的外表构造有些像浔阳楼,只是比浔阳楼大了许多,可谓气势恢宏。
正好赶上一个旅游团来参观,导游正在讲解,我们便趁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里。
导游说,滕王阁建了29次才建成,以前是屡建屡废,建了28次,又废了28次。
接着,他又介绍说滕王阁有九层。
九层?我瞪大了眼睛。
一、二、三、四……我反复数,怎么数都是四层,哪儿来的九层呢?导游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笑了笑说:“滕王阁是‘明四暗五’,外面四层,里面还有五个暗层。
” 跟着导游,我们一起进入滕王阁内参观。
说到滕王阁,就不能不想到王勃,就不能不提他的《滕王阁序》。
其中的千古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至今为人们所赞叹。
如今,仍然有不少人前来像王勃那样倚在滕王阁上眺望,但是哪个能像王勃那样有如此强的观察力,能吟出千古名句呢? 站在百余尺高的滕王阁上,想起滕王阁大厅里那幅壁画《地灵图》——画虽小,但江西的名山大川尽入眼底:从江西南端起笔,描绘出了大庾岭梅关、革命胜地井冈山、风景秀丽的庐山……眺望着四周的风光,我顿时有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我很早以前就会背诵的千古佳句,今年暑假,我回了一趟老家南昌,终于有机会登上了著名的滕王阁。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一千多年来屡毁屡建,至今已达二十八次之多,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滕王阁的建筑特色与众不同,有着“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之气势,所以名扬四海、众所皆知,引得历代不少名士到这里来游览、吟诗作对。
王勃一篇《滕王阁序》便冲破云霄、一鸣惊人,博得十几代人的青睐,被认为是难得一见的千古佳作。
文学家韩愈撰文:“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
”故其有“江西第一楼”之誉,因其高度和面积都胜于其它阁楼,所以被列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现代的滕王阁连地下室一共分为九层,各层都有十几个檐角向上翘着,仿佛是展翅欲飞的孤鹜,举目仰望雄伟壮观。
步入阁楼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阁为主题的艺术殿堂。
第一层的正厅有一表现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巧妙地将滕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
第二层正厅是大型工笔重彩壁画《人杰图》,绘有自秦代至明代江西名人共80位。
这与第四层表现江西山川精华的《地灵图》,堪称双壁,令人叹为观止。
第五层是用笔墨展现滕王阁历史的最佳处,苏东坡手书王勃作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就在其中。
登上顶层,感觉到江水从楼底穿流而过,虽然没有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但整个南昌市的一派大好风光却尽收眼底:笔直、雄壮的八一大桥,宽阔、秀美的秋水广场,还有高楼林立、充满现代气息的洪谷滩开发区……,这就是我那人杰地灵的故乡!瑰伟绝特的滕王阁啊,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你将见证古城南昌的腾飞,我愿你永远美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我很早以前就会背诵的千古佳句,今年暑假,我回了一趟老家南昌,终于有机会登上了著名的滕王阁。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一千多年来屡毁屡建,至今已达二十八次之多,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滕王阁的建筑特色与众不同,有着“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之气势,所以名扬四海、众所皆知,引得历代不少名士到这里来游览、吟诗作对。
王勃一篇《滕王阁序》便冲破云霄、一鸣惊人,博得十几代人的青睐,被认为是难得一见的千古佳作。
文学家韩愈撰文:“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
”故其有“江西第一楼”之誉,因其高度和面积都胜于其它阁楼,所以被列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现代的滕王阁连地下室一共分为九层,各层都有十几个檐角向上翘着,仿佛是展翅欲飞的孤鹜,举目仰望雄伟壮观。
步入阁楼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阁为主题的艺术殿堂。
第一层的正厅有一表现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巧妙地将滕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
第二层正厅是大型工笔重彩壁画《人杰图》,绘有自秦代至明代江西名人共80位。
这与第四层表现江西山川精华的《地灵图》,堪称双壁,令人叹为观止。
第五层是用笔墨展现滕王阁历史的最佳处,苏东坡手书王勃作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就在其中。
登上顶层,感觉到江水从楼底穿流而过,虽然没有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色,但整个南昌市的一派大好风光却尽收眼底:笔直、雄壮的八一大桥,宽阔、秀美的秋水广场,还有高楼林立、充满现代气息的洪谷滩开发区……,这就是我那人杰地灵的故乡! 瑰伟绝特的滕王阁啊,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你将见证古城南昌的腾飞,我愿你永远美丽!...
滕王阁位于具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的南昌古城赣江之畔,滕王阁景 *** 人,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把赣江装扮得绚丽多彩.登阁纵览,春风秋月尽收眼底,近可见仿古商业街迂回曲折,错落有致,西侧赣江、抚江浩浩汇流,远处长天万里,西山横翠,南浦飞云,长桥卧波,令人心旷神怡。
久闻滕王阁之名,那天,我随爸爸妈妈和来南昌的姑姑来到了滕王阁,从外观上看,滕王阁似一层层宝塔,它雄伟,壮观,也不禁让我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诗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历史悠久,是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所建,经过多次的现代改修,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的则是1989年10月八日所修建的,滕王阁外观颜色之美也独有特点,红墙绿瓦,黄色,蓝色,白色的花纹互相交错,由2根又大又粗的红柱子支撑着,看着这些,我不禁地赞叹古代做出来的鬼斧神工,赞叹之余,好奇的我也不由自主地走进了滕王阁,滕王阁共有7层,三明三暗,还有一个顶层,每层都有古代的历史介绍,诗,画,每层都热闹非凡,大家都在为诗,画惊叹着,为了一饱眼福,我登上了第六层,观望塔外之景,所有景物尽收眼底,这时我又想起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又参观了每层的建筑,诗画......,并再第五层看了古装戏,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也因时间关系得回去了,为了留恋滕王阁,我还特意买了百家姓的‘曹’书......经过这一次的参观,让我看到了壮观的滕王阁,是你,见证了南昌的历史奇迹,我为你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原文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及从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会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公曰:‘亦是老生常谈。
’又报曰:‘星公翼轸,地接衡庐。
’公闻之,沈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译文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方十四岁。
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才华。
王勃虽在座,但阎公让女婿孟学诗写这篇文章,也已经预先构思好了。
到了(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
阎公十分恼怒,拂衣(甩衣袖,表示生气)起身(离开),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
第一次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也是老生常谈(罢了)。
”第二次禀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这句话,沉吟不语。
再一次的禀报是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惶急视,站了起来,说:“此人真是天才,应当流传不朽!”(阎公)于是急忙邀请王勃到宴会场所,极尽欢娱才停止。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用滕王阁序的典故写一篇作文
多角度分析,自己可以取舍《滕王阁序》新论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被选进中学教材,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名篇名作,许多学者已对其人其文作了精湛的研究,对后学很有启发。然而,学无止境,围绕王勃和《滕王阁序》还存在着不少有争议的观点和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番讨论。 一、《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 本文写作时间,旧有四说: (一)“十四岁”说 五代王定保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笔纸巡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1]由此看来,这位阎都督在开始虽有表彰女婿的私心,但也是一位有真见识而且胸怀阔大特别爱才的人,他的提倡与表彰对于王勃《滕王阁序》的撰写与流传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十三岁”说 《太平广记》记载王勃“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2]。《古今事文类聚前集》记载:“唐王勃字子安,六岁能文,词章盖世。年十三,侍父宦游江左,舟次马当,寓目山半古祠,危栏跨水,飞阁悬崖。勃乃登岸闲步,见大门当道榜曰:中元水府之殿,禁庭森肃,侍卫生狞。勃诣殿砌,瞻仰稽首,返回归路遇老叟,年高貌古,骨秀形清,坐于矶上。与勃长揖曰:‘子非王勃乎?’勃心惊异。叟曰:‘来日重九,南昌都督命客作《滕王阁序》,子有清才,盍往赋之?’勃曰:‘此去南昌七百余里,今日已九月八矣,夫复何言?’叟曰:‘子诚往,吾助清风一席。’勃欣然拜,且谢且辞,问叟:‘仙耶、神耶?’叟笑曰:‘吾中元水府君也。归帆当以濡毫均甘。’勃即登舟。翌日昧爽,已抵南昌。会府帅阎公宴僚属于滕王阁,时帅有婿吴子章,善为文词,公欲夸之宾友,乃宿构《滕王阁序》,俟宾合而出为之,若即席而就者。既会,公果授简诸客,诸客辞,次至勃,勃辄受。公既非意,色甚不怡,起归内阁。密嘱数吏伺勃下笔,当以口报。一吏即报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此亦儒生常谈耳。’一吏复报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曰:‘故事也。’又报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公即不语。俄而数吏沓至以报公,但颔颐而已。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此天才也!’顷而文成,公大悦。子章闻之,惭而退。公私燕勃。既行,谢以五百缣。勃舟行故地,而叟已先坐石矶矣。勃拜谢曰:‘当具菲礼,以答神休。’叟笑曰:‘但过长芦,焚阴钱十万,吾有未偿薄债也。’勃过长芦,如数焚之而去(《摭言》)。”[3]从祝穆这段文章的末尾注明“《摭言》”来看,此文显然是根据王定保《唐摭言》的记载敷衍而成。有人认为此文出自晚唐罗隐的传奇小说《中元传》,但《中元传》已不传,无从考证。后来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小说《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更加变本加厉,越吹越神。还有杂剧(如明代郑瑜《滕王阁》)、传奇(如清代周皑《滕王阁》)等,都是搬演神童的传奇故事。不过,“十三岁”或“十四岁”说,很可能是附会《滕王阁序》中“童子何知”一语,但古人所谓“童子”并不仅指十三四岁的人。例如清代科举的“童子试”亦称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还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所以,王勃《滕王阁序》中所谓“童子”只是针对座中其他年长者的谦称而已。况且《滕王阁序》中还有“等终军之弱冠”之句,“弱冠”显然是二十岁,而非十四岁。更重要的内证是,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十三四岁的人应当有的,故此说并不可信。 (三)“二十二岁”说 清初吴楚才等注《古文观止》认为作于“咸亨二年”(671年),王勃时年22岁。其注云:“咸亨二年,阎伯屿为洪州牧,重修。九月九日,宴宾僚于阁。欲夸其婿吴子章才,令宿构序。时王勃省父,次马当,去南昌七百里。梦水神告曰,助风一帆。达旦,遂抵南昌与宴,阎请众宾序,王勃不辞,阎恚甚,密令吏,得句即报。至落霞二句,叹曰:此天才也。想其当日对客挥毫,珍词绣句,层见叠出,洵是奇才。”[4]清人蒋清翊在《王子安集注》中亦主张作于“省父”六合县之时[5]。此说在早期文献中没有依据,属于臆测。 (四)“二十九岁”说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王福峙谪交(今越南北部)之后,王勃前往省亲,过南昌而作:“(王勃)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坐是左迁交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6]这里所说的“二十九”是虚岁。 根据杨炯《王勃集序》所述,王勃所卒年月是“皇唐上元三年秋八月”[7],那么,王勃南下省亲经过南昌的时间应该是前一年,即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九月重阳。由此推断,则本篇当作于上元二年九月,作者二十六岁。寻绎《滕王阁序》文义,并考察王勃的诗文创作道路,似当以“二十六岁”之说为是,故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8]、陈良运《滕王阁序成文经过考述》[9]等皆主此说。 二、《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之关系 (一)篇名解析 解析篇名,有助于辨明此文的性质。此文的篇名有三种:一是《滕王阁序》,二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三是《滕王阁诗序》。从出处上看,第一种出自《唐摭言》,第二种出自《文苑英华》,第三种出自《王子安集》{1}。从时间上看,第一种材料出处最早,五代;第二种稍晚,北宋;第三种最迟,明代。从性质上看,第一种是通用的简称;第二种说明作序的时间(秋日)、地点(洪府滕王阁)和原因(饯别);第三种则说明此文的性质,它不是单一的,而是为滕王阁诗而作的序。尽管第三种篇名的时间最晚,但按照此名来把握此文的性质当最为恰当。因为滕王阁聚会与王羲之山阴兰亭聚会性质相近,此文之写作,与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一样,它不是一篇单一的文章,而是为一次诗人笔会合集写作的一篇序引,也就是一篇前言。此文的末尾写道:“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明显有继承兰亭集会的意义。又云:“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里的“短引”,即《滕王阁序》;“一言均赋”,指阎都督请在座各位均赋一诗;“四韵俱成”,即诗已写成,至少王勃本人已经写成。显然王勃《滕王阁序》的写作在其《滕王阁诗》已经写成之后,是先写诗而后写序,而不是先写序而后写诗。从结构上讲,《滕王阁诗》是主体,《滕王阁序》是《滕王阁诗》的前言。有人把《滕王阁诗》理解为《滕王阁序》的后缀,那是受了冯梦龙小说的欺。如《新选唐诗三百首》分析序和诗的关系为:“前者(指序)是一篇著名的骈体文,后者(指诗)可以是序的概括和缩写。”[10]还有人认为“《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结尾,其性质犹如史传或碑记文的赞或铭”[11],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要读《序》,其实应该先读诗。 (二)《滕王阁诗》解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12]。 首二句一般理解为滕王阁本是滕王欣赏歌舞的场所,滕王离开后歌舞也就停止了。这样理解有个问题,如果滕王阁在滕王离开后作为歌舞厅的功能停止了,那为何阎都督还会选择这个地方来大宴宾客呢?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罢”字,“罢”可以通“罴”,罴即疲。意谓这个地方歌舞很盛,歌儿舞女都疲于奔命。 三四句从空间着笔,写滕王阁的宏伟建筑。早上南浦飞来的白云,飘拂在华丽的楼阁之上;傍晚西山的风雨,吹卷着楼阁上珠饰的窗帘。有人认为这两句接着上句罢歌舞而进一步来描写滕王去后滕王阁的冷落情况,恐怕也是误解。因为阎都督大宴宾客之际,热闹非凡,何来冷落之感? 五六句从时间落笔,写滕王阁今昔的变换。滕王曾是此阁的旧主人,据《旧唐书》本传,其因“娇纵逸游,动作失度”,而在洪州都督任内,“又数犯宪章”,被朝廷“削邑户及亲事帐内之举,于滁州安置”[13],王勃写诗作序时,滕王已不知去向。联系序文,这两句确实有“物是人非”的感慨。 末尾两句,以景结情。楼阁无恙,流水依然,而建楼的帝子已不知去向。《古文观止》笺释末句为“伤其物是而人非也”[14],细味诗句,确实有吊古伤今的意味。大自然(日月星辰江水)是运转永存的,而人事是无常变换的。王勃写到这里,恐怕也联想到了自己当年在沛王府中的意气风发,以及如今的穷愁潦倒,所以感伤滕王恐怕只是应景,感伤自己的身世才是内心的真实想法。结句的“槛”字如解为栏杆,当读为(jian剑);若释为门槛,当读为(kan坎)。两解皆通,主要看王勃写诗时所处的位置,若在楼上,看到栏杆外的长江;若在楼下大厅里,当然就看到门槛外的长江。从音节上看,读作(jian剑)要响亮一些。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虽然还是古体诗,但在中间两联的对仗和平仄和谐方面,已经接近律诗了,所以这首诗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也颇有影响。 三、《滕王阁序》的分段 文章有自然段,有文意段,《滕王阁序》全文如何分段?一般将全文分为四个段落。我认为,按照《滕王阁序》文意和每段的主旨,其实可以更细致地分成八个段落: (一)洪府地势。从“豫章故郡”到“宾主尽东南之美”,概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紧扣“洪府”二字来写。 (二)介绍来宾。从“都督阎公之雅望”到“躬逢胜饯”,介绍在座的高雅的主人和尊贵的宾客。 (三)秋景如画。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描写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 (四)登临逸兴。从“遥襟甫畅”到“极娱游于暇日”,由对景物之描写转向抒发登临的兴致。 (五)兴尽悲来。从“天高地迥”到“奉宣室以何年”,这一段是转折段,情感由高兴转向悲哀感叹。 四、《滕王阁序》的体裁特色 骈文有三大特点:对仗工整,用典贴切,声律铿锵,王勃的《滕王阁序》很好地体现了骈文的特色,是我国骈体文的代表作。 (一)精彩的对仗 对仗也叫对偶,不仅要求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而且要求词组结构相对。文中著名的对句如: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潦水”对“烟光”是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尽”对“凝”是动词对对词,“寒潭”与“暮山”也是偏正结构相对,“清”对“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宋洪迈云:“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斫冰积雪’,自齐梁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如王勃《宴滕王阁序》,一篇皆然。谓若‘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龙光牛斗,徐孺陈蕃’、‘腾蛟起凤,紫电霜’、‘鹤汀渚,桂殿兰宫’、‘钟鸣鼎食之家,雀黄龙之轴’、‘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天高地迥,兴尽悲来’、‘宇宙盈虚,丘墟已矣’之辞是也。”[15]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四六隔句对,这种隔句对在唐代骈文中使用得愈来愈频繁,故“骈文”也被称为“四六文”。此联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不少有志之士,面对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王勃此时也是遭受挫折之后,但仍有这般执着的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可以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二)贴切的用典 《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等句中的用典很有特色。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16]。“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惟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来访,才设一睡榻留宿[17]。“紫电清霜”之典有人认为见于晋朝崔豹《古今注》:“吴大皇帝有宝刀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刀一曰百链,二曰青犊,三曰漏景。”[18]又见传为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 “高祖斩白蛇剑,剑上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与挺剑不殊,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辄有风气光彩射人。”[19]但明杨慎有新的讲法:“《三国典略》曰:萧明《与王僧辨书》:凡诸部曲并使招携赴投戎行,前后云:‘集霜戈电,无非武库之兵;龙甲犀渠,皆是云台之仗。’唐王勃《滕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正用此事。以十四岁之童子胸中万卷,千载之下,宿儒犹不能知其出处,岂非世间奇才?杜子美、韩退之极其推服,良有以也。使勃与杜韩并世对毫,恐地上老骥不能追云中俊鹘,后生之指点流传,妄哉!”[20] 这样使用典故,实现了“言近旨远”的表达效果,可谓言简意赅,辞约意丰。 (三)铿锵的声律 清人徐斗光在《赋学仙丹・律赋秘诀》中曾引《滕王阁序》详尽地讨论律赋之平仄问题,其文云: 凡律赋中所论平仄,则可于歇断读处调度。若果为字字论之,《滕王阁序》,四六体也,其调协者,可一举似之。如句有上截两字、下截两字者,上两字用平平,则下两字用仄仄;或上两字用仄仄,则下两字用平平,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也。或上两字平仄,下两字仄平;上两字仄平,下两字平仄,若“无路请缨,有怀投笔”是也。然四字犹易,究不必拘拘若是之难,而至于概不能行也,要只可于歇断处调之,如“层峦耸翠,上出重霄”固也,而“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有不必逐字因类细讲者,但求“阁”字“丹”字、“临”字“地”字,仄平、平仄相协耳。故句有上三字下三字为两截者,如“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只讲“子洲、人馆”四字,“仄平、平仄”相协。“抚凌云而自惜,奏流水以何惭”,只讲“云惜、水惭”四字“平仄、仄平”相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只讲“极深、高远”四字“仄平、平仄”相协是也。句有上两字中两字下两字分三停者,如“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只讲“穷蠡滨、断阳浦”六字“平仄平、仄平仄”相调。且如已涂去两字之六实字句“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只讲“霞鹜飞、水天色”六字“平仄平、仄平仄”相调是也。句有上两字,中三字,下两字,亦三停者,如“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只讲“光斗墟、孺蕃榻”六字“平仄平、仄平仄”相调是也。他或三字句,仅讲尾字;五字短句,有上二下三、上三下二者;长句,又有上三中二下二者,有上二中二下三者,有夹有语助不算者,且更有腰折者,法亦殊难缕述。观《仙丹》之十赋,自可反隅[21]。 这一段论述之要旨在于阐明:律赋之调平仄与骈文之调平仄原则上是一致的,仍然遵循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两句之内平仄相对之常规。把握的要点在于认识赋句的“可歇断读处”,乃是赋句之音步节奏点,如四字句的第二字第四字,五字句的上二下三式或上三下二式,六字句的两截式或三停式等,都是协调平仄的关键之处,不得背反。 五、《滕王阁序》的影响 王勃的《滕王阁序》早在唐代就享有盛名。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古文是与骈文相对立的概念,古文运动从思想上是要恢复儒家的道统,从文体形式上就是要打倒骈文,提倡古文。但韩愈对于写得好的骈文却并不歧视,他在《新修滕王阁记》一文中说:“愈少时闻江南多登临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我忧。”[22]“三王”中王仲舒的《记》、王绪的《赋》今已失传,而王勃的《序》仍脍炙人口,韩愈“壮其文辞”,以为读之可以“忘忧”。 王勃的《滕王阁序》在中国文化史上真正发挥了两大作用:一是让千秋万代的后人认识到骈文的价值,了解中国历史上原来还有那么一种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的美文。二是让人们认识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23]的道理。自然景观因为人文力量的介入而名扬天下,阁因文传,滕王阁正是因为《滕王阁序》的声名而屡毁屡建,长存世间。(六)怀古议论。从“嗟乎”到“岂效穷途之哭”,怀古伤今,生发出“士不遇”的议论。 (七)自身感慨。“勃,三尺微命”到“奏流水以何惭”,结合自己生世,发出一番“士不遇”的人生感慨。 (八)回归诗会。结尾段回归诗序正题。 《滕王阁序》不仅是一篇亮丽的写景文,而且是一篇深刻的咏怀文。文章描写了滕王阁壮美的景色,铺叙了宴会的盛况,抒发了自己的羁旅之情,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全文以“兴尽悲来”四字为“文眼”,登阁观景是兴,参加盛大宴会是兴,高朋满座,诗友争胜是兴;悲古人,悲帝子,悲身世,悲士不遇。全文围绕这四个字写景、抒情、议论、叙事,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1.《甲骨文所见商代的服饰》,《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2.《“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新解》,《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 3.《论先秦时期官工贾的社会身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工商食官”解体说献疑》,《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5.《〈洪范〉制作年代新探》,《人文杂志》1995年第3期。 6.《秦圜钱始铸时间考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7.《春秋战国商人资本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8.《〈大浩〉作者及年代》,《光明日报》1996年7月2日《史林》。 9.《春秋战国城市发展蠡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0.《周初东都成周的营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4期。 11.《论〈召浩〉、〈洛浩〉的制作年代》,《光明日报》1998年3月27日《史林》。 12.《略论周人的天命思想》,《孔子研究》》1998年第2期。 13.《关于鲁燕齐始封年代的考察》,《大陆杂志》[台湾]第97卷3期,1998年。 14.《〈康浩〉、〈酒浩〉、〈梓材〉作者辩证》,《孔孟学报》[台湾]76期,1998年。 15.《浅谈周人的天命思想》,《孔孟月刊》[台湾]第36卷5期,1998年。 16.《从三监看武王大分封的性质》,《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 17.《关于〈多土〉、〈多方〉编次问题的探讨》,《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 18.《杞国的东迁及其他》,载《杞文化与新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19.《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历史教学》2000年第11期。 20.《关于令方彝的年代问题》,《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1.《评月相定点新说及其金文历日断代》,《陕西博物馆馆刊》第八辑,2001年版。 22.《评月相定点说及其金文历日断代》,载《古文字论集》,《考古与文物丛刊》2001年。 22.《安州六器与麦氏四器年代考辨》,《管子学刊》2001年第4期。 23.《黄帝与道学文化》,载《轩辕黄帝与缙云仙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读〈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5.《令簋、禽簋中的“伐楚”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2期。 26.《关于初吉是否月相的问题》,《中国文化研究》冬之卷,2002年。 27.《金文“生称谥”新解》,《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8.《从班簋的年代看徐偃王的事迹》,载《蚌埠涂山与华夏文明》,黄山书社2002年版。 29.《关于弧壁方彝的分期断代问题》(第二作者),《文物》2002年第8期。 30.《古文字中“莒”字的鉴别问题》,载《莒文化研究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鬼谷子〉著作年代刍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2.《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0期。 33.《蚩尤非东夷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4.《商朝政区蠡测》,载《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5.《徐偃王与龙游》,载《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36.《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殷都学刊》2005年第1期。又载《巴蜀文化与三峡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关于“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的有关问题》,载《赵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虞舜文化研究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赵文化论集》(崇文书局2006年版)。 38.《关于炎帝研究的几个问题》,载《炎帝文化》,中华书局2005年版。 39.《关于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朝的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0.《从阪泉之战看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载《炎帝与民族复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论夏朝国家形式及其统一的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42.《说<禹贡>九州与五服》,载《中原文化与汉民族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论<禹贡>梁州相关诸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又载《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4卷),巴蜀书社2008年版。 44.《论大禹治水广为流传的缘由》,载《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45.《关于春秋时代晋县的性质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6.《从陶寺文化看尧舜部落联合体的性质》,《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3期。 47.《<古文尚书·说命>真伪与傅说身份辨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又载《中华傅圣文化研究文集》,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48.《关于清华简<保训>的著作年代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49.《说甲骨文中的“巴方”—兼论巴非姬姓》,《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 50.《莒国亡年辨》,《管子学刊》2010年第5期。 51.《论<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关系》,《赵光贤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2.《〈左传〉“德乃降”辨析》,《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10年版。 53.《子贡与儒商精神》,《子贡与中华儒商文明》,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54.《夏朝夷夏关系新说》,《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又载《嬴秦始源》(首届中国〔莱芜〕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55.《清华简<金縢>有关历史问题考论》,《古籍整理学刊》2012年第2期。56.《清华简<尹诰>与晚书<咸有一德>辨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14期全文转载。57.《夏商时期方国地位下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22日历史学版。58.《论商朝统一贵族国家的建立》,《汤风濩韵》(全国首届商汤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59.《奚仲作车与中国马车的起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60.《从清华简<金滕>看周公与<鸱鸮>的关系》,《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3期。61.《从清华简<说命>看古书的反思》,《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周公姬旦因为武王姬发病重 就发誓如果能使哥哥周武王的病好转 可以用自己的姓名替代周武王。周公的誓言被史官记录成策,藏在金滕匮里。史官被告诫不要把此事传出去周公藏其策于金滕匮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周公把记录自己誓言的策藏在金滕匮中 告诫史官不要说出去 第二天 武王的病就康复痊愈了
卫聚贤(1899—1989),字怀彬,号助臣、耀德、卫大法师等,曾化名鲁智深、韦痴子等,山西运城万泉(今万荣县)皇甫乡北吴村人。卫聚贤是民国著名学者,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亦堪为其时学界之一怪。他拔起于逆境,以自学出身,终有志者事竞成,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得王国维等亲炙,后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鸣世,著述颇丰,且是学界中的组织者,但以其所论多怪异,研究方法又不同常人,加上他后来离开大陆,于是更为人所罕知,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了,于是他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学界的一块“化石”了。 发奋读书,有志者事竞成的楷模卫聚贤的身世真是凄凉,他本是甘肃庆阳县西峰镇人。明清一代西北民族矛盾冲突,回、汉两家血争不已,卫氏的外祖父即是侥幸存活下来的一家磨坊主人,其女名苏春梅,嫁庆阳安氏为妻,生有两子,后以西北饥馑,安氏一家家破人亡:安母饿毙,安氏病故,其两弟一自杀一逃逸,只留下妻孥三人无以为生。时有山西万泉北吴村财棍卫世隆因积欠财资遁人庆阳,在一家杂货店充店员,后积攒本钱,加入股本,做了这家小店的经理,但美中不足,卫氏“命克”,曾先后娶有两女,皆自杀命归黄泉,膝下亦无子女,及闻苏春梅寡居在家,遂往聘之,纳为妻室,并将苏与前夫所生子易姓为卫氏,视为己出。这两个“拖油瓶”的男孩,长者名考娃,幼者名双考,双考即卫聚贤之小名,“聚贤”是他后来自择的名字。卫聚贤自幼在继父的店里做学徒,7岁始人私塾,后在庆阳读小学,以营养太差,记忆力受损,时被老师和继父杖责。18岁时随继父返山西家乡,继续高小,又以家中拮据被继父数度中止学费而辍学,不得已乃兼本乡小学初小教师勉强维持学业,后打听到运城二师每月可发给二元津贴,遂赴该校就读,然不久即因在“五四”运动中支持被开除同学被校方勒令退学,仍返本乡小学执教。卫又自幼在继父监督下习商帮账,白天要书写流水账至四五十页,晚上还要点钱过账,以至身心俱伤,致体格亦发育不全,后来他每忆及此,不寒而栗,称之为其一生“三噩梦”之一(即幼时遭人殴打、成人时的失业)。后卫聚贤终无意承继父业,私逃出家,以不惜失去经济来源的代价发奋读书,他先到太原警察教练所谋职不成,欲报考太原工专又以曾参加学生运动的“前科”不被录取,后在母亲暗中资助下借助同学卫怀彬的文凭(其后遂以之为其字)考上太原商专。卫聚贤在太原读书,可谓“蓬头垢面而读诗书”,时其继父已故,承继家业的兄长仍无意负担其弟的学业用费,卫聚贤只好靠借贷求学(至抗战前才算偿清),其艰苦备尝的窘境,竟有如每遇开学则“负衣裸行”,即无力支付交通费又舍不得穿校服,其平日衣裳已是鹑衣百结矣;每赴食堂就餐,必选食最便宜的饭菜,冬天更索性借校炉煨羹汤以代饭菜,如是多年,竟成习惯。他后来任职于中央银行,月薪200余元,亦节俭若是,人咸以为怪,而卫聚贤尝谓:生活简易则脑筋简单,于事业学问大有益,若讲究三碗八盘,调味太重,致脑筋复杂,则多所顾虑矣。卫聚贤又以穷窘不能多用纸张,后写字习惯便字体微渺,写信也从来不逾两页,人谑戏其人大而字小,人胖而字瘦(其貌似济公,人又称之为“卫道法师”,其亦以“卫大法师”自况、.以为“两不相称”云云。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怪才卫聚贤太原读书原本亦热心于社会活动,后以参加学生会活动失意,转而钻研古史,又索性中止学业赴北京投考师大历史研究所,却因该所从不招收外校学生而罢, 他遂在师大旁听,兼在私立新闻大学就读。1926年,他又投考其时中国第一流之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而此时卫聚贤并无一张正式文凭可以出示。考试时,史学泰斗王国维先生观其作文题目为“春秋战国时代之经济”,问其做该题取何材料?答以《国语》、《左传》;又问对此两书之成书时代有何疑问, 卫不能答,其后其乃悉心于两书的研究。卫聚贤考取后,益发奋刻苦攻读,黾勉向学,其又以自幼持操算盘,精于统计,遂惯于运用“历史统计法”而别开蹊径。清华一些同学原来就小觑这一无文凭的山西人又“土得掉渣”的同窗,常嘲讥他用统计方法研究历史,相与调侃道“研究院来了个商人”,至卫聚贤《左传研究》书成,梁启超对之赞叹不止,众人乃服之,方对之刮目相看。其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有《左传真伪考》寄赵元任,赵转给李济,卫见后甚“垂涎”,又苦于外语程度不高,于是邀同窗陆侃如与之合译之,继请赵元任校正,胡适也为之作了长序。清华国学研究院从1924年至1928年共有四届,卫考取的是第二届。卫聚贤在清华受教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李济“五大导师”,尤其受梁启超、王国维教诲独深(卫毕业论文《“春秋”研究》与《“左传”真伪考》即得二师之启发和指点而成),卫专修中国上古史,研究课题是《左传》,导师是王国维,此外李济先生的建构中国考古学对其构成了直接影响,其时国学研究院山西弟子仅卫氏与史念海二人而已,学友则刘节、徐中舒、谢国桢、王力、姜亮夫、高亨、蒋天枢、刘盼遂、陆侃如、吴其昌、罗根泽、姚名达、周传儒等。研究院有《国学论丛》季刊,由梁启超主编,为国际著名刊物,多收研究院导师和毕业学生论文,其中卫的论文《{左传)之研究》亦曾得国际汉学人士关注,并给予好评:《清华周刊》也刊有他的《晋文公生年考》等;卫还与同学成立有“述学社”,这个团体是为反对国学研究中“顽固的信古态度”和“浅薄的媚古态度”而成立的,它宣称“宁可冒着‘离经叛道’的罪名却不敢随随便便的信古;宁可拆下‘学贯中西’的招牌却不愿随随便便的媚古”,这是他们在整理国故和西学东渐浪头上一种健全的姿态,“述学社”出版《国学月报》,先后刊有卫的《晋惠公卒年考》、《万泉卫氏考》、《春秋的研究》、《释家补正》、《金滕辨伪》等论文, 在该刊的“社员著述一览”中标有卫的《春秋地图》和《一得录》,而“社员著述出版预告”则有他毕业论文的《左传研究》,那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春秋的研究》是由“朴社”出版的,加上其前写成的《国语的研究》,这三研究后来又合为《古史研究》,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此书在中国史学界影响颇显。 卫氏是王国维生前最后弟子之一。1927年6月1日,王国维参加卫聚贤等毕业典礼和师生叙别会后,是夜又照常批阅学生试卷,完毕,乃草拟遗书藏之于怀,翌日遂投湖。王国维投湖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其原委是北伐军将抵华北,清华园内有小刊物作漫画丑诋“研究系”,讽刺清华研究院由梁启超居长而左右之,梁遂不安,告假返天津,众人亦惶然,有避人东交民巷者,有出国远遁者。继闻湖南农民运动诛杀了大地主也是大学人的叶德辉,园内传单纷至沓来,且谓将剪辫子(卫氏解释王的保留辫子,是为了出入故宫参观考古资料的方便,后来溥仪被逐出故宫,王始终保留了这条辫子)等,更有出示“拟杀之名单”者,王国维忧心忡忡,又无术可避,“老实得像火腿”的王国维竟遍问学生何以为计,询至卫聚贤,彼建议王国维可徙居太原,因山西表里山河,持掌山西的阎锡山又善变,几乎成功地在若干次国内政治纷争中使山西处变不惊,免于动荡,且卫氏正与三二同好在晋祠开办兴贤大学,可聘王先生授课,薪金暂委屈先生月奉百元,每月仅来校上课一次。但王未置可否,只说:“山西无书”,卫答太原文庙有藏书,且太原私家藏书者也不乏其人,王仍未允可。岂料半日后王国维竟投湖,卫聚贤顿足长叹,只有叩首大哭了。王国维死北京,其先世之祖王禀于北宋抗金时死于太原保卫战,则王氏一殉于中国文化将既倒,所谓殉道,一殉于朝廷冠冕制度,亦所谓“守道义”,皆“狐死正首丘”之义。后来卫氏在台湾辅仁大学授课,将其所知道的王国维死因书告王国维的公子王东明先生,信中亟称“王先生如果不死,学术上成就会更大,因王先生身体瘦而健康,那年他才51岁,他可以活到八九十岁的”;对友人他又称王之死乃“高人一等”,因为其若尚在,“被留在铁幕中,一样也被清算了”。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卫聚贤清华毕业后,与友人在太原合办私立兴贤大学,其任副学监。后由乡人、冯玉祥连襟薛笃弼介绍赴南京任大学院科员,专事审查历史教科书,继又兼任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期间曾参与主持发掘南京新石器文化与明故宫遗址。此前中国考古界有江南无新石器文化的定谳,卫聚贤发掘栖霞山汉墓时发现有红色含砂质粗陶片,他以此为线索,连续野外作业数月,终于发掘收集和整理出石斧、石刀、石锛以及几何花纹陶片数百件,证实江南确存在新石器文化,又发现大明通行宝钞之印钞铜版。其后,卫聚贤因与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不合而辞职,此前李济先生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文化遗址揭开国人独立考古发掘之序幕,受此影响,卫聚贤返乡发掘汉汾阴后土祠及万泉新石器文化遗址,部分出土文物曾运往北平展览,事被北平女师大研究院知悉,遂聘其为该院研究员,派其代表该院与山西图书博物馆合作,偕董元忠和美国毕夏波共同发掘山西万泉荆村瓦渣斜新石器遗址,以便能将出土文物运至北平整理后陈列(现仍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卫聚贤还兼任了北平女师大图书馆主任,他于馆内参考摩尔根《古代社会》等书,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撰成“母系时代”、“奴隶社会”等多篇论文。然不久,女师大解约,卫聚贤又有失业之虞,乃南下就上海暨南大学之聘,迨“一二.八”战争后又被迫返乡,任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教员,兼省政府之“十年建设委员会”委员。“淞沪停战协定”签字后,卫继往上海任教,1934年离开暨大,相继在中国公学、持志学院、正始中学等执教,后又由友人介绍在国民党监察院受聘为审计科长兼驻外稽查委员、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专员和协纂。“央行经研处”,曾有两位学有专长的山西学人,一为卫氏,一为冀朝鼎。以乡人孔祥熙的眷顾和财力,卫氏乃得己聚集文物而研究之,且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此之前后,卫聚贤已有《中国财政史》、《中国商业史》、《山西票号史》等问世,又于公余研究吴越史地,并与蔡元培、于右任、吴稚晖、叶恭绰等发起组织“吴越史地研究会”(1936年8月成立,会长蔡元培,副会长吴稚晖、钮永建,于右任等为评议,董作宾等为理事),由卫聚贤任总干事主持会务(山西会员还有孔祥熙、王用宾、陈高佣、梁园东、李健吾等),是会囊括中国历史、考古学者专家以及诸政要,后研究出版有《吴越史地研究论丛》(后上海文艺出版社给予影印再版)。此前卫氏在南京发掘六朝古墓时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以石器数量不多,尚不足定谳为江南有新石器文化,卫氏乃立志揭开此谜,后偶见立法委员何遂在杭购得石镞三枚,人疑为古玩商自北方所获而贩之,卫聚贤遂赴杭州调查,知其出土于古荡地区(今浙大附近),于是进行考古发掘,终从古墓中发现陶片等物,经研究后证明 “江南于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其间,他还在余杭良渚、金山卫戚家墩等处进行考古发掘活动,结论为“古代吴越自有其本位文化”,与现今之考古研究结论相符,其时他撰成并与人合作撰成《杭州古荡新石器时代遗址之试探报告》、《金山卫考古记》、《奄城考古记》、《南京明故宫发掘报告》、《历代建都南京的货币》等。为了扩大考古范围、并引起大众重视,卫聚贤(在民国史界中有“智多星”之称号)除在各地讲演宣传之外,还出点子于江浙各县遍设“吴越史地研究会”分会,并把其考古所得之样本分送每县,陈列于县小学和民众教育馆内,令民众看视而得知其为吴越古物,若以后发现有相同者,就可以据此报告给分会或上海总会,以便组织调查和发掘。这样,今世人共知之“良渚文化”等多赖其开辟草莱,其亦为吴越考古之奠基人,其时他还曾将部分出土文物运至上海展览,影响广泛。他还组织有 “说文社”,自费出版《说文月刊》。 说文社卫大法师和中国八发现美洲说上海沦陷后,卫聚贤随中央银行西迁,其任秘书处秘书。卫氏在后方主持抗战期间唯一的一家考古民间学术团体“说文社”,主持唯一的一家国学刊物《说文月刊》,以社、刊会友,借孔氏资助编刊《巴蜀文化》、《西北文化》等专号,其又慷慨好客,一时“说文社”的“聚贤楼”群贤毕至,乃网罗大后方文化界、文教界名流如郭沫若、周谷城、顾颉刚、马衡、胡小石、常任侠、杨仲子、金静庵、王献唐、傅振伦等从事学术研究,这在战争年代是难能可贵的。卫聚贤与郭沫若等曾配合教育部共同发掘了重庆江北汉墓,继在成都白马寺发掘出青铜兵器等,开拓了巴蜀文化研究的新局面。他还与于右任等赴西北敦煌等处参加考古活动,并任西北联大文学院院长兼教授,时卫聚贤多次呼吁筹备开辟通俗博物馆,自己也多方着手收藏、收集有关文物,可惜他于1940年经河内转往重庆时遇敌机轰炸,所携文物俱毁,但他心不死,开始重新收集和收藏文物。抗战结束后,卫聚贤辞去一切职务,专事“说文社”的工作,主编《说文报》,又兼西南美专教授。1949年重庆解放,为表示对新政府的拥护和支持,卫聚贤将其多年收藏的近千种、近万件古代文物和民俗文物以及尚未整理的古钱、货币、清代和民国文献等悉数捐赠给西南军政委员会,其余文物及书籍等后来也由其子女捐赠给了西南图书馆。但卫聚贤后终因对新生的政权产生隔阂而离去。1950年,他转赴台湾又寓居香港,其后相继在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香港联大(联合书院)中文系、珠海书院、光夏书院、远东书院等研究和执教。1954年(一说1974年),卫聚贤有一惊人之举,即他发起乘木舟横渡太平洋的试验,以图证明“中国人发现美洲”之说(其著有《中国人发现美洲》以及《中国人发现澳洲》、《中国古代与美洲交通考》)。关于“中国人发现美洲”是卫氏多年的主张,他依据古籍记载,以为在哥伦布之前已有百余个中国人曾到达过美洲,民国历史学界也有许多人附和之,如东晋高僧亦是山西人之法显较哥伦布提前千余年抵达美洲,章太炎即首肯之。此外尚有殷遗民、孔子、张衡、慧深、李白、杨贵妃等抵美洲之说,以及大洋彼岸的考古发现、印第安人的种姓和文明等,似皆可支撑此说,卫聚贤“大胆假设”又“大胆求证”,于是年率人员乘坐依照广州出土汉代船形的复制木舟,经南洋东驶美洲,不料在距彼岸数百里处失事,幸而遇船纹助方脱离危险。此后,又有大陆山西人的连云山(军队离休干部,前《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持此兑并撰成《谁先到达美洲》一书。1975年卫聚贤退休后赴台,任台湾辅仁大学教授。晚年的卫聚贤渴盼祖国统一,以其谱牒学的功力参加“寻根认祖”的活动,先后为移居台湾数百年的不少大陆籍人士找到祖籍,并著有《台湾山胞由华西迁来》、《台湾山胞与粤闽关系》等。 1989年11月16日卫聚贤于新竹逝世,享年90岁。
导语:唐初,文学机场了隋朝文学态势,继续蓬勃发展。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初唐文学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隋代虽国祚不长(581—618),但在结束长期分裂,重归统一的政治局面下,文学也出现若干值得注意的倾向。隋文帝时北方文化影响比较深。早在北魏、北齐时,郦道元、杨炫之、颜之推就以古文著称,文风比较刚健质朴,与六朝骈文的绮靡不同。后来北周的苏绰又明确地提倡复古,为文学的改革埋下了一颗种子。到隋文帝,逐渐认识到六朝时期政治的腐败和文化的腐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曾云:“梁乐,亡国之音,奈何遣我用耶?”(《隋书·音乐志》)因此,他于公元584年下诏,命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以行政手段提倡务实文学,并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惩罚了文表华艳的泗州刺吏司马幼之,又向全国颁布了御史李谔批判南朝文风的上书,其中有云: 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隋书》卷六) 这种历史的反思,说明隋代文学确实出现过一线中兴的希望,文帝将它颁示全国,更说明其用心之良苦。在这种背景下,隋代文学也确实出现了成就较高的刚健质朴的.从军、出塞类作品。但六朝以来长期形成的华艳绮丽文风积重难返,正像《隋书·文学传》所云;“高祖初统万机,每念斫雕为朴,发号施令,咸去浮华,然时俗词藻,犹多淫丽。”这种现象又构成了隋代文学的另一面。 如杨素(544~603),是一位以武功著称的开国元勋,“论文则词藻纵横,语武则权奇间出”,诗文写得“词气宏拔,风韵秀上”(均见《隋书》本传),处处显示出质朴刚健之气,与六朝文风迥别。如《出塞》诗云:“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其意境巳颇具盛唐边塞诗的规模,同时的著名诗人虞世基、薛道衡等都有和诗。又如《赠薛内史诗》,虽是传统的相思题材,但“待君春草歇,独坐秋风发。朝朝唯落花,夜夜空明月。明月徒流光,落花空自芳。别离望南浦,相思在汉阳”云云,感情相当深挚,语言质朴明快而又不失文彩,颇具初唐卢照邻、刘希夷的风格。 又如隋朝最著名的诗人薛道衡(539~609),诗风细腻而清新,语言华美而流畅,对唐初四杰的诗歌有更直接、更深切的影响,《昔昔盐》是他的代表作: 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笑蓉沼,花飞桃李溪。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 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写得虽是传统的男女相思之情,但缠绵细腻之中别饶一种真挚深切之情,对后来四杰的诗歌影响尤深。尤其是“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尤见工力,历来被人称颂,以至有的笔记(如《隋唐嘉话》)称他因此而受到隋炀帝的妒忌而被害。他的五言绝句《人日思归》在意境上开启唐风: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通过两组触景生情的真切对比,委婉含蓄地刻画出思乡之情。他的边塞诗写得也很好,如《豫章行》:“不畏将军成久别,只恐封侯心更移。”显然提高了边塞诗的思想品位,不但具有盛唐边塞诗的格调,而且也开了中晚唐边塞诗的情韵。他和杨素的《出塞》诗云:“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似比原诗更多一种悲壮的色彩。 另外,主要生活在北朝,晚年才人隋的卢思道(约530~582)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的《从军行》将男女相思之情与征戍从军之苦融合在一起,语言清丽流畅,多用对偶,对初唐诗歌,特别是七言歌行体有深远影响。 隋炀帝“好为吴语”,又“三幸江都”,受南方文化特别是齐梁文学影响较深。他本人也是隋代后期最著名的诗文家,专门喜欢作宫体诗,《隋书》本纪称:他“所至惟与后宫留连耽湎,惟日不足。招迎姥媪,朝夕共肆丑言。又引少年,令与宫人秽乱,不轨不逊,以为娱乐”,其荒淫程度远超过梁简文帝、陈后主。他曾自诩,凭风流文章也应该由他作皇帝。《隋书·文学传叙》说:“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这一变化,正好代表了隋代文学变化的轨迹。其代表作如《江都宫乐歌》: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渌潭桂檝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 虽然写得较为含蓄,但总跳不出宫体的窠臼。但他也偶有较刚健清新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云:“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饮马长城窟示从征群臣》云:“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等等。 上有所好,下有所从。《隋书·音乐志》云:“炀帝矜奢,颇玩淫曲。御史大夫裴蕴,揣知帝情,奏括周齐梁陈乐工子弟及人间善声调者,凡三百余人,并付太乐,倡优獶杂,咸来萃止。”不但音乐如此,文学亦然,因而齐梁陈的色情文学在此时又泛滥起来。其中比较有清望的作家,当推主要生活在隋代后来入唐的虞世南(558~638)。后人常赞其某些边塞诗“声气稍雄”,为“唐音之始”,某些乐府诗“兴寄独远”,但总体看来,内容贫弱,成就不高,只能算是宫廷诗人中较卓越者。早在陈朝,,他就以“文章婉缛”,“徐陵以为类己”知名,在隋代,曾写过《应诏嘲司花女》等一大批奉和炀帝的诗。入唐后,几乎全部作品都属奉和应诏。 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县)人,是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之弟。但他的思想却以老庄为主,素性旷达,嗜酒如命,又喜操琴,“历职皆于好酒废”(吕才《东皋子集序》)。隋末大乱时,隐居故里。入唐后虽再入仕,但为的是“良酝三升,差可恋耳”(《唐才子传》),后来特供他每日好酒一斗,故时人称其为“斗酒学士”,颇具庄周、陶潜、嵇、阮之风。他也以此自负,曾披露自己的生活态度为:“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时相往来,并弃礼数。箕踞散发,玄谈虚无。兀然同醉,悠然便归,都不知聚散之所由也。”(《答程道士书》)“阮籍生涯懒,嵇康事业疏。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田家三首})。有《东皋子集》。 鉴于这样的思想性格,饮洒、田猎、游山、交游、赏心于田园风光,流连于闲适生活,抒发陶然自乐的性情,暗寓对动乱社会的不满,成了王绩诗的主要内容。其风格也迥别于齐梁,“尽洗铅华,独存体质”(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淳朴无华,“以会意为功”(王绩《答处士冯子华书》),“高情胜气,独步当时”(《唐才子传》)在隋唐之际,有如“鸾凤群起,忽逢野鹿”(翁方纲《石洲诗话》)。其代表作如: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 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秋夜喜遇王处士》) 情调与风格都极近陶诗,但质朴之中不乏严整,如《野望》,已是完美的律调。王绩还有一首代征婚启事的诗《未婚山中叙志》:“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樽酒。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张奉聘贤妻,老莱藉嘉耦。孟光倘未嫁,梁鸿正须妇。” 颇能体现其倜傥不群的思想特点。另外,他还效仿陶渊明的有关文章,写了《五斗先生传》、《醉乡记》、《自撰墓志》等散文,也深得陶文之神髓。
希望能帮到你:Wang Ji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poet, his poetry short Ueno Park sparse, fresh and clean, in the palace at the time the mainstream of verse for the poetry it is a unique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ree-Shi Wang Ji, through the three hidden and their life experiences to explore family roots poet,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ought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unification of the three. Wang Ji in the complex cross-ideological level, the Confucian idea of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mainstream, the idea of Taoism is outside of his means to survival, Buddhism is another of his good self-soothe. Wang Ji inclusive thinking of the three reflec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his thinking side. Analysis of the second part of the inner poetry of Wang Ji, Wang Ji's is not the abstract philosophical inquiry, but they need to learn the make up of lif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ir own ideology to guide their cognitive life. Including the pursuit of real life and in life and retire from the混世negative thinking and the lives of sentimental theme of loneliness. All boils down to performance from the King's survival itself the principle that - "adaptive." Wang elaborated on the third part of the art of performance poetry and impact characteristics. Wang Ji's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has made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wind and Sheng Tang Poetry Metrical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pastoral life of the painted pastoral poetry is a pioneer in the Tang : Wang Ji; three official three hidden; poetry Implication; arts impact
English Abstract: The period of performance is important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poet, his poetry short Ueno Park sparse, fresh and clean, in the palace at the time the mainstream of verse for the poetry it is a unique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ree-Shi Wang Ji, through the three hidden and their life experiences to explore family roots poet,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ought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unification of the three. Wang Ji in the complex cross-ideological level, the Confucian idea of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mainstream, the idea of Taoism is outside of his means to survival, Buddhism is another of his good self-soothe. Wang Ji inclusive thinking of the three reflec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his thinking side. Analysis of the second part of the inner poetry of Wang Ji, Wang Ji's is not the abstract philosophical inquiry, but they need to learn the make up of lif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ir own ideology to guide their cognitive life. Including the pursuit of real life and in life and retire from the negative thinking and the lives of sentimental theme of loneliness. All boils down to performance from the King's survival itself the principle that - "adaptive." Wang elaborated on the third part of the art of performance poetry and impact characteristics. Wang Ji's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has made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wind and Sheng Tang Poetry Metrical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pastoral life of the painted pastoral poetry is a pioneer in the Tang dynasty. Keywords: Wang Ji; three official three hidden; poetry Implication; arts impact 。 哥哥帮个忙嘛,我分很少啦^_^你可以取消悬赏,只要采用我就行啦
姓名: 王绩 时间: 589-644年 籍贯: 绛州龙门人 绰号: 神童仙子 嗜好: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 家庭关系: 兄长乃隋朝大儒王通、孙子王勃 专辑: 《杨盈川集》 代表作: 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名言: 良酒三升,使人留恋。 社会履历: 11岁,游历长安,拜见杨素,被称为“神童仙子” 16岁,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 56岁,作《自祭文》一样,卒。大唐诗人,多如星辰大海。 说起王绩,你可能一脸问号,这是哪位? 可要说起王勃,你可能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诗句。 王绩就是王勃的祖父。 王家在山西是世家,书香门第,在家庭的文化熏陶下,王绩跟孙子王勃一样,早早成名。 十五岁的时候,王绩跟着哥哥、也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大家王通,前往长安,拜访了越国公杨素。 杨素读过王绩的诗后,连连赞叹,没想到他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华,便将他介绍给当时长安的世家子弟。 于是,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王绩就在长安声名鹊起,并得了一个“神仙童子”的称号。 隋大业元年,王绩不负众望,考取了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正式踏入官场。 官虽然不大,但常年陪在皇帝身边。而隋炀帝虽然昏庸,但本身才华出众,对待文人们非常好。 按照这个节奏混下去,再加上哥哥王通的高光加持,估计不用多长时间就能混出个名堂来。 但他为什么跑偏了呢? 因为害怕呀。 隋炀帝那个人,大家都知道吧,又是修运河,又是征伐高句丽,弄得民不聊生,还不让人提意见。 没过多久,王绩就厌倦了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不如山上草,离离终保吉。” 所以,自请到去扬州担任六合县的县令之职。 虽然远离了家乡,远离了天子身边,但做一方父母官,也是件不错的事嘛。 全家人都为王绩高兴。 可刚到任上,他就出事了。 他被人弹劾了。 怎么回事? 原来王绩呀,平生最喜欢的事是喝酒。 他的偶像是刘伶、阮籍、陶渊明。 他曾经仿照这刘伶的《酒德颂》写下《醉乡记》,又模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写了篇《五斗先生传》为自己画像。 他自认:“其饮至五斗不乱,人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往” 所以,他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 作为一县县令,他必须处理公务。 刚开始的时候,他还能极力压制自己的喝酒欲望,每天按时处理公务。 可没几天,就有些受不了了。 有一天,朋友来看他。 朋友来了有好酒嘛,王绩立刻有了喝酒的理由,就带着朋友去了当地最有名的酒楼。 两人许久未见,思念之情都在酒杯中了。 于是,推杯换盏好不快乐。 结果,烂醉如泥,一直睡到第二天的中午。 巧的是,王绩自上任以来,一直没有什么着急的公务,需要处理的也都是些小事。 可这天,上面却送来了一个重要的公文,需要王绩马上签发。 可是,属下几次敲王绩的房门都没叫醒他,只好焦急的等待着。 但送公文的公差就不耐烦了,开始在公堂上大声斥责,“这么紧急的公文,你们县令老爷都敢拖着不办,也不怕耽误了陛下的大事,看我回去不告你们。” 公差一边大声咆哮,一边将案子拍得啪啪直响。 公差这样一闹,反而将王绩惊醒了。 醒来后,王绩胡乱地穿上衣服,草草看完中文,签了字,赔着笑脸将公差打发走了。 经过这么一闹腾,王绩彻底不想干了。 他不待上级批准,就把自己的东西整理了一下,离开了。 船上,还发出著名的叹息,“网罗在天,吾且安之。” 意思是,反正天罗地网已经布下,我知道自己无路可逃,也可以安心了。 转眼间,到了唐武德年间。 王绩又被招录到门下省做了文官。 这一职位,工资微薄不说,日常的工作还非常忙碌。 但奇怪的是,王绩不仅没有抱怨逃跑,反而做得非常开心。 他每天开开心心、任劳任怨地工作着,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有一天,他弟弟王静来看他。 两人闲聊。 王静看四下无人,悄悄地问““大哥,你这次官做得怎么样啊?不会还想逃跑吧?” 王绩笑着说:“公务比较多,我不怎么喜欢,工资也很微薄,但我不会逃走,因为有一件事是我舍不下的。就是在这里为官,每天能喝三升好酒,这就是我留下的真正原因。” 王静听完,忍不住哈哈大笑。 不料,他们兄弟两的私人谈话,被悄悄从窗外经过的同僚给听到了,并且很快传到了门下省长官是陈叔达的耳朵里。 陈叔达也是个妙人,把王绩招过来说:“先生大才,每天只喝三升酒,怎么能够留得住你呢?我特批每天让你喝一斗,你看如何?” “当然好啊,那我就更不走了。”王绩听闻陈叔达的话后,乐得手舞足蹈。 第二天,王绩真的得到了每天一斗酒的待遇。 而他也真的留在了门下省很久。 正因为如此,他还得了个“斗酒学士”的称号。 转眼间,到了贞观年间。 王绩听说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署史焦革酿得一手好酒,就天天到吏部去闹,说要调到礼部当当太乐署丞去。 吏部的官员一听裂了嘴,心说,大哥你搞什么呀,一来你五音不全,专业不对口,二来你级别不升反降,不合适吧? 但王绩不管不顾,每天去吏部却死缠烂打:“大爷,您就行行好吧,其实哥这么做已经赚翻了。” 吏部的人被闹得心烦,居然真的将他调过去了。 从此,王绩就爽翻了。 用《亮剑》中张大彪的话说就是,这天天焦革酿制的小酒喝着,胖了好几斤。 他不仅喝酒,还经常跟焦革探讨酒曲配料,醉心于酿酒理论和工艺研究。 不久,焦革挂了,王绩心说得了,看来老子也调回去了。 不承想,焦革的老婆也会酿酒,王绩有高兴起来了。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过一年,焦革的老婆也死了。 王绩绝望地嚎啕大哭:老天啊,你成心不让我喝上好酒吗?既然如此,老子这破官还有啥当头! 于是,王绩就辞官回家了,开始研究焦家的独门绝技,又多方搜集古代的酒方酿法。 历经数年,终于撰写成《酒经》、《酒谱》二书。 当时的太史令李淳风听到这是,感慨地对王绩说:“君,酒家之南、董也!” 南、董是指春秋时期的史官南史氏和董狐。 可惜《酒经》、《酒谱》没能流传下来。
第17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第18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兼画家,是整个盛唐文化精神的凝聚,是盛唐的第一位大诗人。王维以他的山水田园诗独树一帜,其诗歌创作成就很高,对后世诗人及诗歌创作有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论述。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王维的生平及思想、王维的艺术成就以及王维山水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其中也有汲及王维山水田园诗语言特色的研究,本论文就这一论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以图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基于此目的,我对涉及本论题的前人关于王维诗歌创作的研究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可分以下几个方面:一 关于王维生平及思想的研究关于王维的生平有不少研究,如赵殿成笺注的《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介绍了王维的生平、生活背景,记录了王维四百二十一首诗歌;还有陈铁民著《王维年谱》(选自《王维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一文将诗人一生的行事作了详细的考述;陈铁民在《王维生平五事考辨》(同上)中确切地说了王维隐居、做官的时间及次数、地点;陈铁民还在《王维生年新探》(同上)中推定了王维生于701年。王维的思想比较复杂。他一生奉佛,尤其到后期,他对佛教的信仰更深了,《论王维的佛学信仰》(选自陈铁民《王维新论》)中提到王维大抵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来汲取佛学思想的。他对奸臣专权的黑暗统治感到不满,不愿同流合污,但又具有封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于是产生逃避现实的想法,正是这些使王维转向佛学。
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论文
导语: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结合所学的文学理论、文学史知识分析王维的诗歌作品及其深刻内涵,探究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禅意美以及在此基础上营造出来的意境美。以下是我整理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论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摘 要】 指出,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所创作的诗歌是盛唐时期社会文化的映射,也是诗人超然人格和艺术修养的再现,诗中融入了诗人独特审美感受以及人生哲思。
【关键词】 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
王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诗坛繁花似锦的时代。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便是其中最清新明媚的,听落花,品泉流,凝月光,诗中听声,诗中有画。有着自己独特的意蕴和美感。
一、诗中有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美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对王维诗画风格的高度总结。王维以一个画家的视角,对于山水田园的描绘更加形象生动。对于诗的描写更是以一种“成竹在胸”的状态,写画出山水田园景物独有的特点。同时,对诗的描写运用绘画艺术,使诗中色彩、光影的调和更加独到。他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别具一格,对于景物的描写如同在我们的面前铺开了一副画卷,充满着诗情画意;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幅画卷并不只是平铺在那里,而是一幅幅有声画,带领我们身居其间。
王维的诗中有画体现在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描绘出对自然美的特殊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感知和意境想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诗中繁和简,形和意的完美结合,借助精心结构的画面,统筹布局,表现深长的意蕴,给人以美的体验与感受。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他《辋川集》中的一篇,主要写幽居竹林中的感受。画面由近景到远景,整首诗读来,如同一幅画呈现在我们面前,充满层次感与画面感。让我们感悟到,诗人是以一种心远地自偏的心境抒发了心中的宁静淡然。
王维的诗中常常以光和影来表现景物的静态美,刻画细腻,善于捕捉画面瞬间的美,并用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光影明灭间展现出一幅幽静明丽的画面。自然景物总是带着自身独有的特点,人们也总能在自然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王维对于自然万物的特殊感受来源于他的细心观察以及静心体会,在光影交织之间捕捉事物独有的特点,营造出一种优美清悠的意境。
这种画面在《山居秋暝》 中就有体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空寂的山林中,秋雨初晴,夜幕渐渐降临,带来阵阵凉意。月光皎洁从松隙间穿过,洒下清辉。清凌泉水在山石上潺潺流动。竹林深处不时传来声声喧响,那是洗衣姑娘结伴而归,莲叶从中,荷花忽而摇曳,那是渔舟在其间穿行。明月的清辉在林间随风荡漾,荷花也随着渔船的慢慢靠岸在水中摇曳。诗中色彩素雅,明丽洁净;境界空明澄澈,恬静优美,余韵无穷。
王维的诗中有画还体现在光与色的调和上,诗中色彩的选择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意境。不同的色彩能够使人有不同的感受,所包含的情感也会不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采用多样化的色彩,将自然景物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中,以画家的眼光对色彩进行搭配和选取,色彩明丽,意境悠远。
如《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首诗描写的是田园风光,在初夏雨后,诗人远眺原野的景色,雨水洗刷空气中的尘埃,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空中也明净如水;原野格外的开阔。雨后的河水在晴日的映照下泛着粼粼波光,越加显得雨后的清新明媚。碧绿的山峰在山脊之后挺立,平日模糊不清的峰峦也在雨水的洗刷下变的清晰了许多。放眼望去,目之所及,都像是新的一样,整首诗都散发出清新、明朗的气息,焕发出雨后原野的勃勃生机。
光和色的映照体现在色彩的选取和搭配上所形成的一种意境,不同的色彩搭配给人不同的感觉。同时也唤起人们对光的联想,画面中不再是单一的色彩,而是各种色彩加上光的调和,展现出和谐、优美的画面。
二、动静结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诗意美
西晋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王维的诗中不仅充满画意,同时还蕴含着浓浓的诗意。一动一静间,他总能抓住刹那的动静,以特殊的视角细致的描绘出事物独有的特色。王维诗中的物像也是诗人心灵的外化,以外物的特点来表现内心的情感,极其真切形象,又充满诗意。他所描绘的美是可以捕捉,可以欣赏,可以感知的,而不是如空中楼阁,无法触摸,无法感受的。他对自然的感悟细致敏锐,创造出静逸明秀的诗境。
如《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在听到竹林的喧闹声之后,知道是有浣女归来;在看到莲叶浮动之后,知道是有渔船在临近岸边。用浣女的喧响声衬托竹林的宁静;用莲叶的浮动衬托荷塘寂静。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宁静但却生机盎然的画面,秋天夜晚的山村显得格外的清新宁静。夜色朦胧之际,少了白日喧闹与暖意,秋夜带来的宁静使人感到舒心。劳作一天的人们也在此时归家,寻找心灵的安慰。这首诗中自然美与心境美得以结合,创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意境美。
如《青溪》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声喧”和“色静”一动一静,使人读后就像是听到了溪水撞击乱石的声音,看到那苍翠的深深树林。声响与物像结合,使青溪更加宁静秀丽,让人忍不住沉醉其间,流连忘返。
声音和物像的结合,也是诗人心灵世界的外化,诗人以物的特质表达内心的感悟。这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托物言志,用外物的特质与声响表达内心无法言说之感,具体形象,更加能够引起阅读者的共鸣,营造出声情并茂,引人联想的意境美。
三、空静灵动: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美
王维有“诗佛”之称,他的诗中不乏有空静灵动的禅意美。他充满禅意的诗体现在运用禅的静默结合山水体验的独特审美,创造出一种不被打扰的宁静之美。他的禅意还体现在自然、真实的感悟,意蕴深长,读来让人心中释然,引人深思。
王维诗歌创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同盛唐社会文化的熏陶密切相关的。王维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开元、天宝年代度过的。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认识对其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当时社会繁荣兴旺,文化空前发达,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其提供了稳定的创作空间。王维的人生际遇,也对其诗作有重大影响,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既在现实的世界中沉浮,也在田园山水间怡情。因此,他诗中所表现的情感便是世人对于自然、社会、乃至自我的认识。
正如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所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王维诗中的禅意也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自然的景物被他赋予了无限禅思。通过自然景物的衬托,营造出寂静幽深的禅意美。
王维诗中的禅思和他对禅理的参悟密不可分,诗人思想顿悟的过程就是禅悟的过程。诗人在描绘自己人生的经历时,通过环境的渲染,写出了参禅悟禅的整个过程,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空静灵动之美。
王维诗中的禅思是影响他诗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诗人心中豁达淡薄,更能够对自然的景物充满感情。同时他的诗中也充满着富有哲理的思考,正是受到了空灵淡薄的佛学思想的熏陶。富有禅意的诗,气韵更加深远动人,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 杨紫寅.王维田园诗英译的风格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 华业.诗苑[M]. 中国长安出版社,.
[3] 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