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ICET的电子技术国际会议提供了期刊和会议论文集两种方式进行投稿。期刊是定期出版的学术性刊物,其中包含一系列独立但相关的原始研究文章;而会议论文集则是专门举办学术会议时发表的文章集合,其中包含参加者和与会者在该领域内进行的原始研究成果。所以,如果想要_
一般来说会议官方网站不管是期刊还是论文集都是有相对应的检索情况说明的,你只要和会议方确认一下你被收录的论文是怎样的出版,就可以相对应的看看你的论文检索了。
在ICET电子技术国际会议中,有两种可以投稿的方式:期刊和会议论文集。如果想要发表在期刊上,需要在官方网站提交一份具体的文章,并且由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而如果想要发表在会议论文集上,则需要向学术委员会预先提交一份摘要,待选中后再进行具体的文章准备。总之,无论是发表在期刊上还是参加国际会议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是的,ICET的官方网站上提供期刊和会议论文集两种投稿方式。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对应的投稿方式,也可以同时投稿到期刊和会议论文集。
5006 指的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 SPIE)发行的会议论文集 第5006卷,其主题为Stereoscopic Displays and Virtual Reality Systems X。里面的论文多与立体视觉、虚拟现实相关。至于 Proc. IEEE Int. Conf. Acoustics Speech Signal Processing,其全称是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Signal Processing (IEEE声学语音信号处理国际会议)。
你好,Proceedings of SPIE大致如下:SPIE 一个学术组织~他们有一系列的 期刊及会议~~出版在 Proceedings of SPIE 的都是会议论文SPIE的会议论文集一般都是EI检索,不过你还是要自己确认一下。简介如下:ProceedingsThe latest innovations 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are captured in Proceedings of SPIE. These original research papers presented at SPIE conferences are among the most cited references in patent literature and are available two to four weeks after each Journals publish peer-reviewed articles on applied research in optics and photonics.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optical engineering, electronic imaging, biomedical optics, microlithography, remote sensing, and nanophotonics, SPIE Journals are available by subscription. SPIE also publishes open-access articles on important emerging technology areas in SPIE Letters and SPIE eBooks bring valuable SPIE Press titles - monographs and reference works, field guides, and tutorial texts - to researchers' desktops. At least 15 new titles and editions are added to the collection each SPIE Digital Library is available by annual subscription. Personal subscriptions are a significant savings over single-paper purchases and SPIE Members save even more. Libraries can license the complete SPIE Digital Library and eBook collection
会的,都会被EI检索
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中,期刊论文含金量高。
会议论文是以会议方式提交到EI数据库,属于CA方式。期刊则属于JA方式。要说明的是,JA质量一般都比CA要高,不过JA的期刊EI每年都会更新,所以有可能你投的期刊,今年是EI,明年就不是了被踢了。
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是不同的文献类型. 正式出版的期刊都有国际标准期刊号. 会议论文,要看会议主办单位,有一些学术会议,在会前出论文集,会后不再出版论文集;有一些学术会议,在会后正式出版论文集,具有出版社和ISBN号.会议论文不是期刊,肯定没有期刊号。
会议论文是在会议等场合宣读首次发表的论文。会议每年一次或两年一次,展示方式有口头报告、海报展示或现场讨论。一般正式的学术交流会议都会出版会议论文集,这样发表的论文一般也会作为职称评定等考核内容。会议论文审稿周期较短,一般1-2周左右,甚至小型会议只需几天。
期刊论文是作者将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投到期刊上进行发表,与会议论文有实质的不同。不同期刊发行的频率从一月到一年不等。
好的学术期刊采用审稿人制度,一般情况下,编辑会根据论文方向,选择三个以上的审稿人,当三个审稿人意见有两个不同意录用时,基本上会拒稿。审稿人可以选择要求作者修改,这意味着可能有多个评审阶段,直到审稿人认可你的回复,当然这一过程中,其他审稿专家也会看到你的修改。
会议论文集是不算期刊的。只能算是会议资料,以及论文发表的一种的一种形式。
会议论文是属于公开发表的论文,一般正式的学术交流会议都会出版会议论文集,会议论文集不是期刊。而期刊论文则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简单来说,会议论文没有刊号,只是一个论文集的形式;而期刊论文有CN刊号和ISSN号, CN是国内统一刊号,ISSN是国际刊号,属于正规刊物。
对于会议论文集的定义来说,它一般是作者参加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宣读自己的文章,会议结束后所出版的论文集,比如SCI、EI会议论文集等。
会议刊和期刊论文的区别:
1、投稿对象不同
会议论文是针对某个学术会议而投稿的文章,而期刊论文是作者将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投到期刊上进行发表,所以两者有实质的不同。
2、发表不同
会议论文所投稿件由组委会评审决定是否录用,期刊论文是将论文投递给学术期刊,由期刊编辑部审核后告知是否录用。所以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投稿与发表区别不同。会议论文录用后,可以选择参加会议或不参加会议,而期刊论文录用后只需等着出版即可。
3、论文性质不同
会议论文可是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也可是篇幅精简的报告。而期刊论文则是某学术领域或课题上的研究,在实验性和理论性及预测性上得出见解,也可是某领域上获得新进展的总结。
4、寄送形式不同
会议论文出版后会寄送论文集给作者(部分会议会将论文提交到国际期刊上发表,并寄送期刊)但是期刊论文出版后寄送的就只有期刊。
5、审稿周期不同
会议论文审稿周期较短,一般1-2周左右,甚至小型会议只需几天。期刊论文审核周期相对较慢,一般2-4个月左右,期刊论文审核周期视杂志社实际情况而定。
6、认可度区别
期刊论文对大家来说更为熟悉,它的受众比会议论文要广,也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论文。国内毕业、保研、评职,均对期刊论文认可度较高。
而会议论文由于是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的文章,其属于公开发表的论文,认可度与学术会议的权威性成正相关,所以我们要谨慎选择学术会议。
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是不同的文献类型.正式出版的期刊都有国际标准期刊号.会议论文,要看会议主单位,有一些学术会议,在会前出论文集,会后不再出版论文集;有一些学术会议,在会后正式出版论文集,具有出版社和ISBN号.会议论文不是期刊,肯定没有期刊号.
学术会议论文集查找方法如下:
1、网页搜索“百度学术”并点击进入首页,首页下面有变化的名人名言。2、进入精准搜索,可以导入自己的时间要求、主题、关键词、出版物等信息进行精确搜索。3、进入搜索页面后,大量相关论文排列,可以点击开自己所需文件。4、点击进入了知网的页面,可以利用校园内网下载或者知网账户下载。
学术会议论文集是一些学术会议的衍生出版物,但也并不是所有学术会议都会出版论文集,有些会议也是不出版的,论文集就是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的文章汇总出版的合集,论文集也是有一定用途的,但在国内,论文集较受争议,因此要看具体情况。
在国内评职晋升中,如果文件中明确不认可论文集,那么会议论文集就需要作者慎重选择了,这种要求在国内并不少见,很多职称晋升中不认可论文集上发表的文章,但会议论文有时需要区别对待,会议论文的发表在评职晋升中还是受认可的,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宣读的文章与其他国际学术论文具有同等价值。
不可以。论文集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把各种主题类似的论文集合在一起。比如说:法律论文集里的论文都是与法律相关的。论文集可以作为一本书或期刊的增刊正式出版,用以区别学术期刊。论文集也可以是综合多种形式的论文集结在一起,合订成的一本书。
我觉得这个答案优质,复制一下:
——————————————————————————————————
两者区别很大,容易被非学术人士误解。很多回答不够简明,通俗地说:
a. 期刊论文(Journal paper):需要同行评审(peer review),通过率低,重要性较高。
b. 会议论文(Conference paper):不需要评审,通过率高,重要性较低。
一般来说:
52. Skew differential operator algebras of twisted Hopf algebras Adv. Math., 183 (2004), 80-126. ( 美国 , SCI)51. Quiver Hopf algebras ( 与 Oystaeyen 合作 ) J. Algebra 280(2004), 577-589. ( 美国 , SCI)50. D-Koszul algebras ( 与 . Green, E. Marcos, R. Martinez-Villa 合作 ), J. Pure Appl. Algebra 193 (2004), 141-162. ( 荷兰 , SCI).49. Generalized Taft's algebras ( 与黄华林 , 陈惠香合作 ) Algebra Colloquium 11:3 (2004), 313-320. ( 中国 , SCI)48. Construct biFrobenius algebras via quivers ( 与王艳华合作 ) Tsukuba J. (1)(2004), 215-221. ( 日本 )47. Monomial Hopf algebras ( 与陈小伍、黄华林、叶郁合作 ) 275(2004), 212-232. ( 美国 , SCI)46. Koszul modules and modules with linear presentations ( 与 E. L. Green and E. Marcos 合作 ), Comm. Algebra 31(6)(2003), 2745-2770. (美国 , SCI)45. Finite groups with grahps containing no triangles ( 与方明合作 ) J. Algebra 264(2003), 613-619. ( 美国 , SCI)44. Quivers and Hopf algebras ( 与 Fred van Oystaeyen 合作 ) In: Nonlin. evolution equations and Dynamical sys., Proc. ICM 2002 Satellite Conf.,World Scientific, 2003, 121-134. ( 黄山 ICM 卫星会议论文集 )43. Generalized Green's classes J. Algebra 250(2002), 709-730. ( 美国 , SCI)42. Higher Koszul modules ( 与叶郁合作 ) 中国科学 (A)(32)(11)(2002), 1042-1049. ( 中国 , SCI)41. Higher Koszul complexes ( 与叶郁合作 ) 中国科学 (A)(32)(9)(2002), 819-829. ( 中国 , SCI)40. Triangular decomposition of affine composition algebras ( 与黄华林合作 ) Chinese J. Contemp. Math. 23(2)(2002),137-147.( 中国数学年刊英文版 )39. Colored Ringel-Hall algebras: Applications to quantized Borcherds superalgebras ( 与李立斌合作 ), Proc. 9-th Inter. Conf. Rep. alg. (Editors: , 张英伯) , 北京师大 出版社 , 2002, 308-320. ( 北京国际会议论文集 )38. Minimal generators of Ringel-Hall algebras of affine quivers ( 与张英伯 , 郭晋云合作 ) J. Algebra 239(2001), 675-704. ( 美国 , SCI)37. Weight property for ideals of U_q(sl_2) ( 与李立斌合作 ) Comm. in Algebra 29(11)(2001), 4853-4870. ( 美国 , SCI)36. Twisted Hopf algebras ( 与李立斌合作 ) In: Representations of Algebras Proc. International Conf. on Algebra in Sao Paulo, Brazil Lecture Notes i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224 (2002), 269-282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Basel. (巴西国际会议论文集 )35. Representations as elements in affine composition algebras Trans. Amer. Math. Soc. 353(3)(2001), 1221-1249. ( 美国 , SCI)34. Infinite quivers and cohomology groups In: Trends in Mathematics Pro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ng Theory, Kyongju, South Korea, 1999 Published by Birkhause, Boston, 2001, 427-440. ( 韩国国际会议论文集 )33. Quantum adjoint actions for U_q(sl_2)( 与李立斌合作 ) Algebra Colloquium 7:4(2000), 363-379. ( 中国 , SCI)32. Vanishing of the first Hochschild cohomology In: Proc. International Conf. on Representation Theory in Shanghai Published by 高等教育 -Springer 出版社 , 421-428, 2000. ( 上海国际会议论文集 )31. PBW-basis of the composition algebra of the Kronecker algebra J. reine angew. Math. 527(2000), 97-116. ( 德国 , SCI)30. Twisted Hopf algebras, Ringel-Hall algebras, and Green's classes ( 与李立斌合作 ) J. Algebra 231(2000), 713-743. ( 美国 , SCI)29. Indecomposables in the composition algebra of the Kronecker algebra Comm. in Algebra 27(10)(1999), 4633-4639. ( 美国 , SCI)28. O-algebras with three simple modules J. Pure Applied Algebra 142(1999), 183-197. ( 荷兰 , SCI)27. Indecomposables as elements in affine composition algebras ( 与张顺华合作 ) J. Algebra 210(1998), 614-629. ( 美国 , SCI)26. Composition algebras of affine type J. Algebra 206 (1998), 505-540. ( 美国 , SCI)25. The Hochschild homology of a truncated basic cycle Algebra Colloquium 5:1(1998), 77-84. ( 中国 , SCI)24. Selforthogonal radical algebras In: Canadian Math. Soc. Conf. Proc. 24 (1998), 563-569 Published by .( 加拿大国际会议论文集 )23. A criterion of quasi-hered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modules Manuscripta Math. 93(1997), 129-135. ( 德国 , SCI)22. An equality on Hochschild homology ( 与刘绍学合作 ) 科学通报 42(8)(1997), 624-627.( 中国 , SCI)21. Ringel - Hall algebras of standard homogeneous tubes Algebra Colloquium 4:1 (1997), 89-94. ( 中国 , SCI)20 . Characteristic modules of quasi-hereditary algebras with three simples ( 与林亚南合作 ), 科学通报 42(6)(1997), 450-453. ( 中国 , SCI)19. Hochschild cohomology of a truncated basic cycle 中国科学 (A)40(12)(1997), 1272-1278. ( 中国 , SCI)18. Triangular decomposition of the composition algebra of the Kronecker algebra J. Algebra 184 (1996), 159-174. ( 美国 , SCI)17. Quasi-hereditary algebras and tilting modules Comm. in Algebra 24(12) 1996, 3707-3717. ( 美国 , SCI)16. Representation theory of finite-dimensional algebras in China ( 与刘绍学合作 ) In: Lecture Notes in Pure and App. Math. Vol. 181 (1996), 159-179 Published by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Basel. ( 论文集 )15. 截面代数的 Hochschild 上同调群 中国科学 (A) 24(11)(1994), . 弱直向代数的 Hochschild 上同调群 科学通报 39(22)(1994), . Hochschild homology of truncated algebras ( 与刘绍学合作 ) Bull. London Math. Soc. 26(1994), 427-430. ( 英国 , SCI)12. One class of representations of trivial extensions of iterated tilted alg. ( 与肖杰合作 ), Tsukuba J. Math. 17(1)(1993), 131-141. ( 日本 )11. On the Hochschild homology groups of some finite dimensional algebras ( 与刘绍学合作 ), In: Canadian Math. . Proc. 14(1993), 353-360. Published by Amer. Math. Canad. Math. Soc. ( 加拿大国际会议论文集 )10. Directing components of Auslander-Reiten quivers 中国科学 (A)(36)(1993), 265-274. ( 中国 , SCI)9. Some results concerning wild tilted algebras In: Proc. of the First China - Japan - Korea International Conf. on Ring Theory Pub. by Okayama University Press, Japan, (1992) 180-182. ( 中日韩国际会议论文集 )8. 倾斜代数的 Auslander-Reiten 序列, 数学季刊 3(1992), . Endomorphism algebras of preprojective partial tilting modules 科学通报 37(22)(1992), . Separating tilting modules ,科学通报 37(12)(1992),. 倾斜代数的一类单点扩张 (I) , 数学学报 34(5)(1991), . 倾斜代数的一类单点扩张 (II) , 数学学报 34(4)(1991), . 半单算子与半单类, 数学杂志 10(2)(1990), . 环的 $(k,l,m,n)- 根 ( 与蔡传仁合作 ) ,数学研究与评论 9(2)(1989), . 根类的极小生成子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 9(2)(1989), 7-10.
⑴佛教对韩国文学的影响,《理论学刊》2005年第5期,2005年5月⑵金圣叹文学批评对朝鲜后期文人的影响研究,《比较文学》(韩国)第29期,2002年8月⑶金圣叹对朝鲜后期实学派的影响,《韩中人文学研究》(韩国) 第10期,2003年6月⑷金圣叹对李钰的影响,《韩中人文学研究》(韩国)第11期,2003年12月⑸金圣叹文学批评在韩国的传播,《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2004年5月⑹《西厢记》对韩国文学的影响,《理论学刊 》2002年第6期,2002年11月⑺论如何看待韩国汉文学,《理论学刊》2004年第9期,2004年9月⑻试论韩国汉字使用情况的变迁及其原因,《21世纪亚太地区发展问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⑼全知视角下的立体人物形象—论李文烈的代表作《诗人》,《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2002年6月⑽许葑《朝天记》的纪行文学特点,《第3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⑾金圣叹文学评论的传播与朝鲜朝的‘文体反正’运动,《中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1,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⑿19世纪闾巷人对盘骚里《春香传》的接受,《亚太发展研究》第4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7月⒀<;汉唐遗事>;对金圣叹文学评点的借鉴吸收,<;韩中人文研究>;第18期,2006年12月
近几年先后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和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00年10月参加在广东五邑大学召开的“陈白沙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白沙主静论——兼论主静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和《白沙、阳明异同论》(与导师合作),后来收入章继光等主编的《陈白沙研究论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2002年8月参加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场与非实体国际研讨会”,会上有论文《场有与中道》参加交流,后来刊登于鞠曦主编《恒道》辑刊第二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2003年7月参加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张载关学与曹南冥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儒家的隐者——曹南冥的思想、道路及其意义》在会上宣读,并获得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和韩国著名学者、南冥学研究院院长金忠烈先生的肯定,论文收入《张载关学与曹南冥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2004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一届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忠恕之道与多元文明的和平共处》在会上宣读,并收入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编辑的《孔学论文集》(二)。2004年9月30至10月7日在台湾华梵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大陆关于儒教问题的最新争论》在会上宣读,并收入《海峡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2月3日至5日参加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儒家思想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有论文《香港孔教学院:现代民间儒教的基地》交流。2005年9月16-18日参加在山东大学召开的儒学全球论坛(2005)暨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有论文《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在会上交流。2005年12月9日-11日参加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国际儒学论坛·2005”国际学术会议,有论文《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整合》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2006年4月26-28日参加由山东大学和邹城市政府合办,在山东邹城召开的儒学全球论坛(2006)——“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有论文《孟子的批判精神及其现代价值》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2006年9月25日至28日,参加在澳门理工学院召开的第四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和”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2006年12月1-2日参加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国际儒学论坛2006 “儒家思想与跨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辜鸿铭: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中的孔教观》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2007年7月13至15日参加在上海大学举办的“宗教制度与宗教认同暨第四届宗教社会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道德学社与道德认同》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2007年8月5日至8月8日在山东临沂由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举办的“荀子思想与当代价值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荀子治道及其当代价值》在会上交流,并收入大会论文集。2007年10月19日至22日参加在韩国庆山市岭南大学召开的“道德恢复和人文学的任务暨东亚人文学会第8届国际学术大会”,论文《春秋德礼思潮及其人文精神》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2007年11月20日至23日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参加第四届国际儒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段正元的孔教思想与实践》在会上交流。2008年11月29日参加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8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价值”,提交论文《仁者爱人——儒家的人道精神》。2009年8月20-23日参加由国际场有哲学研究所主办、香港道教联合会及香港圆玄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场有哲学研讨会”,提交论文《场有哲学与儒家身心观发微》,并接受了会议专访,发表于道家场有学会(香港)出版的《道场》2009年创刊号。2009年9月22-26在北京参加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和而不同与全球多元文明》。2009年11月12-14日在广东省肇庆抱绿山庄参加由香港法住文化书院主办、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新加坡南洋孔教会、新加坡东亚人文研究所协办的“百年儒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社会儒学——儒学的现代转型与复兴之路》。2009年12月5-6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国际儒学论坛·2009”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儒家幸福观及其现代意义》。2010年5月3-5日香港城市大学参加“儒教宪政与中国未来”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三才之道与王道政治》。2010年5月21-23日在山西新绛县参加“《弟子规》与孝文化研讨会”,发表论文《儒家蒙学教育——儒学社会化的基本途径》。2010年7月24-26日赴云南昆明参加第三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研讨会,发表论文《珍惜生命,完成人生——从儒家角度讨论自杀问题》。2010年7月26至8月1日吉林大学参加第十二届场有哲学研讨会“当代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哲学发展的新趋向”,发表论文《全真道三教合一的多维向度及其现代意义》。2010年9月26-9月26日山东曲阜参加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发表论文《儒学的社会维度或社会儒学?——关于儒学发展方向的思考》。2010年9月24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参加“儒学与人权”会议,发表论文《儒学与人权理论的价值基础》。2010年10月7-8日赴香港参加孔历二五六一年孔圣诞环球庆祝大典暨首届世界孔教儒学大会,发表论文《儒家教统略论》。2010年10月16日-17日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庆祝国学院成立五周年“国学前沿问题研究暨冯其庸先生从教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吴宓与清华国学研究院》。2010年10月23-24日,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汉唐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汉初儒学的思想整合》。2010年11月6-8日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服饰民俗文化与文学”,发表论文《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2010年12月3-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国际儒学论坛·2007”,发表论文《寓教于治——儒家教化与社会治理》。2011年九月17日在人民大学参加了 百年辛亥 儒家百年 儒家复兴之路 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