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必须考虑农村地区乡土社会的特点;第二,虽然合作医疗能否恢复不取决于是否存在集体经济组织,但社区前公共资财的确是合作医疗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第三,在农户分散经营后,在社区的再合作、再组织基础上的村民自治组织同样是合作医疗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第四,医疗保险组织的信誉是实施农民医疗保险必须具备的条件。农村医疗保障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和农村医疗保健制度两方面构成。长期以来,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主要形式。然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建立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历了几起几落,时至今日,大部分地区的合作医疗已走向衰落。在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以后,合作医疗能否恢复?医疗保险是否可行?什么是可行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这一系列关系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一直为政府、农民和研究者所关注。人们从筹资能力、筹资水平、支付方式、费用分担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对于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还有必要听一听直接受益者——农民的想法。为此,我们对山西省闻喜县8个村的60多位农民进行了访谈,其中包括普通农民、村干部、乡村医生。访谈对象大部分在40岁以上,40岁至60岁的人占了一半左右。根据访谈录音,整理成45份访谈记录。本报告是对访谈记录的初步分析。闻喜县背景情况 闻喜县属于革命老区,位于山西省南部,是一个严重贫水的农业县。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1990年闻喜县被国家列入八五期间新增贫困县。 农民访谈综述 1、家庭经济: 农民家庭仍以粮食种植为主,同时种植蔬菜、药材、果树或从事养殖等。家庭成员中有兼业或脱离农业从事其它职业的,其中有在乡、村企业或私人企业上班的,有自己开店的,有外出打工的。农民虽仍旧以土地为生,但是粮食种植的收成仅是为了交公粮和自己家庭的食品消费,有的家庭粮食不够吃,还要从市场上购买一部分,大部分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要依*种植其它经济作物或从事其它行业的劳动获得。 2、疾病模式: 农民认为由于粮食、蔬菜农药使用过量,村办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农村中恶性肿瘤发病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增加。 3、家庭保障: 老年农民是依*家庭保障度过晚年的,通常由家庭中已成家自立门户的子女为老人提供粮食、蔬菜等实物或提供外出工作挣来的现金来解决老人的日常生活费用,老人的疾病治疗费用一般也由子女分摊。 通常农民家庭表现出对孩子的病比对老人的病重视。如果子女孝顺就会为老人花钱治病,子女不孝顺的就不肯为老人治病,有的老人对乡村医生说“娃不给钱”,就不治了。一般对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肯花大钱治病,对小孩子的病也要想办法治疗。 农民家庭中患大病者的治疗费用*家庭积蓄支付,同时依*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如兄弟之间)互相帮助解决或向亲戚、村里与其关系好的人借债解决。 4、医疗服务: 很多村里都有多个医疗点,包括政府承认的集体卫生所、批准的私人诊所和未经批准的私人诊所。 60年代培训的老乡村医生仍在农村发挥作用;当前由于一些传统治疗方法不赚钱,乡村医生不愿意采用传统的诸如针灸、拔火罐等中医疗法。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无力支付药费的贫困家庭,乡村医生又往往允许其常年拖欠医药费用或给予减免。 5、就医行为: 农民在村、镇的卫生所和个体诊所就医是选择自己信得过的医生,其选择标准一般是对小伤小病的治疗效果好,费用相对便宜,服务态度好。 农民的小伤小病在村里治疗,图的是方便、便宜,慢性病的常规用药一般是到药价便宜的诊所或药材公司批发购药。农民得了大病或较疑难的病,常常是在本县或地区范围的大医院、私人诊所等处寻求治疗,也有到省会城市或相临外省的大城市求医的。 单方、验方和土方在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民中还有流传,年轻人则完全从医疗点或药店购药,并倾向服用各种新药。游医、药贩在乡间活动较多,农民难以鉴别真伪和药效的可*性,时常上当。 农民对农村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 1、希望获得医疗保障 对于看并吃药的问题,他们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对感冒发烧、小伤小病的医疗费都能负担得起,但要花上万元的医疗费就困难了。如果得了大病,进大医院就要花掉多年的积蓄,甚至*借债看玻 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医疗费用增长较大,当前农民确实面临着大病经济负担的风险。对于闻喜县的农民来说,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避免医疗费用风险的办法历史上可借鉴的只有合作医疗制度。因此一部分农民认为只要政府政策允许,有人组织,合作医疗就能办。尤其贫困家庭希望得到帮助,希望有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作保障,希望有人来组织医疗保障。 对于70年代合作医疗免费打预防针;减免部分医疗费;生产大队组织村民采药、种药、村卫生室向村民提供大锅预防药,预防流行病等等往事;在我们所访谈的农民中,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记忆犹新,基本上反映良好。 2、认为合作医疗无法恢复 尽管农民希望获得医疗保障,但是多数农民从现实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现状出发,认为在农村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合作医疗已经搞不起来了。原因是: (1)经济上,集体经济已经没有积累,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现在的集体提留只能解决村干部的工资,*农民一家一户地集资,合作医疗搞不起来。 (2)组织上,家庭经营使人们都个人顾个人,没有人组织,大家的心都散了,要是自愿参加,人们就不一定都参加合作医疗。 (3)管理上,过去在集体经济时,合作医疗中就存在着有地位的人吃好药,没地位的人得不到药的现象,现在这种情况也难以避免。 (4)服务提供上,现在卫生室的医生技术水平不高,好大夫又不到农村来,搞合作医疗也不能解决问题;现在的医生是没利不干,合作医疗搞不了。 (5)观念上,怕吃亏,如果交了钱不得病,钱给别人看病用了,心理不平衡,因此,就只好是“谁生病谁认倒霉”。如果是强制参加,就要想办法把交的钱都给吃回去。 3、认为医疗保险难以实行 部分农民认为不仅合作医疗过时了,医疗保险也搞不起来。其原因是:(1)农村经济状况差,搞不了医疗保险;(2)社会风气不好,谁办保险他都不放心;(3)如果领导换了,政策就变,政策不稳,越保越险;(4)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素质差,搞医疗保险有困难;(5)缺乏风险意识,不想没病先交钱,年轻人一般没有病,因此也不愿意参加医疗保险。 4、对医疗保险持谨慎态度 多数农民在认为合作医疗难以实行的同时,认为医疗保险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但同时存在许多担心,对医疗保险持谨慎态度。 由于医疗费用水平已经远远高于70年代,农民基于存在医疗经济负担风险的判断,认为现在医疗费用高了,合作医疗只减免一点医疗费,不起作用。比起合作医疗来,医疗保险可以防大病风险。他们认为小病自己还可以负担,还是保大病为好。在投保意愿上,他们认为农民*天吃饭,收入不多,可家庭支出很多,孩子上学还要交学费等等,如果一年交10—30元保险费还可以。有人认为如果国家、集体出大部分,农民出小部分还行。也有人是随大溜的,认为“要是大家都交钱,我就交”。 农民认为医疗保险必须讲信用,实施要长久,不能朝令夕改。对于谁来组织医疗保险,很多农民表示信任政府。认为保险公司比较烦琐,不好补偿,本来是该得的赔偿还得请客吃饭、送礼,才能得到赔偿。保险常常兑现不了,让人不能相信。 如果和保险公司比起来,他们还是相信政府办要好些。但是很多人强调医疗保险要由县以上政府出面组织,要宣传到位。担心资金如果留在乡里或村里会被挪用。有人提出由国家办保险,便于资金调剂,信用可*。医疗保险管理要规范,让群众监督,才能使群众信服。也有人提出要由当地乡里或村里人代办,经办者跑不了,使人放心。 有的农民认为医疗保险应该由保险公司办。他们认为资金让保险公司管要好些,政府的政策容易变。有人说“就怕一年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投进去了,政策又变了,钱投进去没有了”。也有人说“农村合作基金也曾是政府让办的,可最终还不是受到清理”。
根据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的数据,截至2018年,中国共有零售连锁药店门店约万家,零售单体药店约万家,全国药店总数约万家,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目前整个行业呈现过饱和状态。经营策略研究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定价、培养长期稳定客户。
药房药学毕业论文篇3 试谈医院药房药学服务的现状及展望 药房是医院一个重要的服务窗口,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一个部门。面对众多病种,药学服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药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向公众以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这些工作都是由药师来完成,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因此如何做好医院药学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是每个药房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1 医院药房药学服务的现状 传统的工作模式 现绝大多数医院药房仍只是保证药品供应及调剂为主的工作模式,药师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审方、调配、核对、发药等常规工作,药师与患者的交流机会甚少,小小的发药窗口和短短的发药时间也难以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药学服务。患者因药学知识缺乏,又长期得不到良好药学服务,以至于患者常出现误服、滥用药物等,药源性疾病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人的健康。 医院对药房药师要求不高 在我国绝大多数医院药房能完成药品供应和调剂等日常工作,把医师的处方调配好,不发生差错, 医院就会认为药房工作基本完成任务。尽管有的医院药房开展用药咨询服务,但只局限于有寻求咨询的患者, 且向患者介绍的只是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一般注意事项等,对于患者用药史、治疗药物的临床评价等还不够深入探讨,医院也很少有这方面要求。 社会对药师缺乏信任感 社会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大多数患者宁肯相信医生, 也不相信药师。如医生没有按药品 说明书 的用法用量开具处方,药师在调配处方时予以纠正,患者常常不认可,对药师并不信任。这种传统观念直接影响药师参与疾病治疗和药学服务的转型[1]。 医院对药房执业药师重视不够 在我国有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药厂、药店都要求有执业药师,执业药师是药厂、药店的准入资格。而在医院工作的执业药师不能充分利用和体现,把医院执业药师资源闲置起来,医院药房的执业药师很难得到重视和重用,使得很多药师失去考执业药师的信心和勇气,也失去了提高药师业务水平的机会。 医院对药师的价值认识不足 医院普遍认为药房药师工作简单,重复性强,技术含金量低,只要不发错药品、不写错用法用量就行,而且药学服务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得到医院的重视,谈不上建立有效的药学服务工作体系,更谈不上有梯队地培养药学服务的专业人才。 药师的临床业务水平有限 由于我国的药学教育体制的原因,在校时主要学习药学理论,临床药学知识匮乏。在医院药学工作中从事单调、重复的药品调剂工作,再加上新药层出不穷,使其所学专业知识趋于老化,让他们参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工作有点勉为其难[2]。往往与临床脱钩。 药师更新药学知识不够 由于药房药师整日忙于调剂工作,与医生相比,外出学习或进修少,作为药师在医院主要每年进行简单的“三基”理论考试。药房药师既缺乏对药学专业知识更新的动力,又得不到医院应有的重视,业务水平难以提高。 2 医院药房药学服务的展望 药房工作的转变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药房调剂工作要由“具 体操 作经验服务型” 模式向“药学知识技术服务型”改变,医院药房药学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的模式,对患者用药追踪, 实行个体化最佳用药,全面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和艺术作为工作的重点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做好药学服务。 重视药房药学服务 由于药房面对患者较多,药房药师是正确选用药品者和监督者,同时也是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服务者,服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也关系到整个医院服务质量,因此需要药房工作者“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安全的药学服务。这就需要医院认清药房工作的发展趋势和药学服务的重要性,转变以往工作模式,把药房药学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建立长效的培养药学人才机制,充分发挥药学服务的作用,为药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培养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才能全面提高药学服务质量[3-4]。 建立和完善医院药房药学服务各项制度 要建立标准的操作规程和流程,要建立质量评定体系, 对每位药师的药学服务能力进行量化考核, 择 优选择适合做门诊 工作的药师。建立长效的药学服务工作体系,建立和落实相应的药学服务制度,如治疗药物的 临床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目的是确保药学服务更加顺利进行,重点是落实处方点评制度,确保质量,以质量 管理为 手段,其他各项制度为辅,才能有效地推动药学服务的健康 发展。 提高医院药房药师的 社会地位 只有发挥新医改的政策导向作用,重视药房药师的作用,加强对药师药学能力的广泛宣传,提高药房药师的社会地位,才能增强药师的信心和勇气,充分发挥药房药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开展药房药学服务。药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自身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全面提高药房药师综合素质 药学服务质量的优劣决定于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药师的业务素质,是做好药学服务的根本保证,因此国家应尽快建立一整套符合时代要求与 实践 应用的药学学科体系和 教育体系,扎实地培养好药学人才。药房药师既要完成药品供应、调剂等日常工作,也要加强对基础 医学、临床医学、临床用药等学习,还要经常到临床科室去查房学习,把药学和临床医学有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提高对临床知识的了解。平时多给药师机会,外出学习或培训,以开阔视野,不断更新知识。 加强药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改进原有的窗口调剂模式为可供药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柜台调剂 环境,加强药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及用药史,为患者建立药历,提供更合理的用药服务。使患者改变对药师的认识,药师的药学服务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 实行药房药师与临床药师轮换制 现我国绝大多数医院都是药房药师做药房工作,以致药房药师对临床药学知识缺乏了解。只有建立长效的对药师培养制度,实行药房药师与临床药师轮换制,才能全面提高药房药师的药学水平。 营造良好药学的社会氛围 在我国整体 文化 素质偏低的情况下,迫切需要药房药师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还需要对患者用药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到社区、到基层以不同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 用药知识 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如何才算合理用药,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这样既能充分发挥药学人员的作用,又能增强社会对药学人员的信任感,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合理。 综合上述,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程药学服务,是医院药房的发展方向,也是医院药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医院药房药学服务的现状,只有不断地改变、完善,才能使医院药房药学服务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何展旺,李秀梅. 我院门诊药学服务现状及其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09,7(6):42-43. [2] 张石革,马国辉. 药师职责转型的时代使命与其必然性[J]. 中国药房,2006,17(2):84-86. [3] 石苏英. 提高药师综合素质,做好药学服务[J]. 海峡药学,2011,23(10):246-248. [4] 张辉. 浅析药师如何加强药学服务改善医患关系[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395-397. 猜你喜欢: 1. 门诊药房的药学服务论文 2. 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3.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4. 药学毕业论文3000字 5. 药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6.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第一,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必须考虑农村地区乡土社会的特点;第二,虽然合作医疗能否恢复不取决于是否存在集体经济组织,但社区前公共资财的确是合作医疗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第三,在农户分散经营后,在社区的再合作、再组织基础上的村民自治组织同样是合作医疗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第四,医疗保险组织的信誉是实施农民医疗保险必须具备的条件。农村医疗保障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和农村医疗保健制度两方面构成。长期以来,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主要形式。然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建立以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历了几起几落,时至今日,大部分地区的合作医疗已走向衰落。在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以后,合作医疗能否恢复?医疗保险是否可行?什么是可行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这一系列关系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一直为政府、农民和研究者所关注。人们从筹资能力、筹资水平、支付方式、费用分担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对于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还有必要听一听直接受益者——农民的想法。为此,我们对山西省闻喜县8个村的60多位农民进行了访谈,其中包括普通农民、村干部、乡村医生。访谈对象大部分在40岁以上,40岁至60岁的人占了一半左右。根据访谈录音,整理成45份访谈记录。本报告是对访谈记录的初步分析。闻喜县背景情况 闻喜县属于革命老区,位于山西省南部,是一个严重贫水的农业县。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1990年闻喜县被国家列入八五期间新增贫困县。 农民访谈综述 1、家庭经济: 农民家庭仍以粮食种植为主,同时种植蔬菜、药材、果树或从事养殖等。家庭成员中有兼业或脱离农业从事其它职业的,其中有在乡、村企业或私人企业上班的,有自己开店的,有外出打工的。农民虽仍旧以土地为生,但是粮食种植的收成仅是为了交公粮和自己家庭的食品消费,有的家庭粮食不够吃,还要从市场上购买一部分,大部分农民家庭收入的增加要依*种植其它经济作物或从事其它行业的劳动获得。 2、疾病模式: 农民认为由于粮食、蔬菜农药使用过量,村办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农村中恶性肿瘤发病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增加。 3、家庭保障: 老年农民是依*家庭保障度过晚年的,通常由家庭中已成家自立门户的子女为老人提供粮食、蔬菜等实物或提供外出工作挣来的现金来解决老人的日常生活费用,老人的疾病治疗费用一般也由子女分摊。 通常农民家庭表现出对孩子的病比对老人的病重视。如果子女孝顺就会为老人花钱治病,子女不孝顺的就不肯为老人治病,有的老人对乡村医生说“娃不给钱”,就不治了。一般对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肯花大钱治病,对小孩子的病也要想办法治疗。 农民家庭中患大病者的治疗费用*家庭积蓄支付,同时依*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如兄弟之间)互相帮助解决或向亲戚、村里与其关系好的人借债解决。 4、医疗服务: 很多村里都有多个医疗点,包括政府承认的集体卫生所、批准的私人诊所和未经批准的私人诊所。 60年代培训的老乡村医生仍在农村发挥作用;当前由于一些传统治疗方法不赚钱,乡村医生不愿意采用传统的诸如针灸、拔火罐等中医疗法。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无力支付药费的贫困家庭,乡村医生又往往允许其常年拖欠医药费用或给予减免。 5、就医行为: 农民在村、镇的卫生所和个体诊所就医是选择自己信得过的医生,其选择标准一般是对小伤小病的治疗效果好,费用相对便宜,服务态度好。 农民的小伤小病在村里治疗,图的是方便、便宜,慢性病的常规用药一般是到药价便宜的诊所或药材公司批发购药。农民得了大病或较疑难的病,常常是在本县或地区范围的大医院、私人诊所等处寻求治疗,也有到省会城市或相临外省的大城市求医的。 单方、验方和土方在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民中还有流传,年轻人则完全从医疗点或药店购药,并倾向服用各种新药。游医、药贩在乡间活动较多,农民难以鉴别真伪和药效的可*性,时常上当。 农民对农村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 1、希望获得医疗保障 对于看并吃药的问题,他们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对感冒发烧、小伤小病的医疗费都能负担得起,但要花上万元的医疗费就困难了。如果得了大病,进大医院就要花掉多年的积蓄,甚至*借债看玻 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医疗费用增长较大,当前农民确实面临着大病经济负担的风险。对于闻喜县的农民来说,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避免医疗费用风险的办法历史上可借鉴的只有合作医疗制度。因此一部分农民认为只要政府政策允许,有人组织,合作医疗就能办。尤其贫困家庭希望得到帮助,希望有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作保障,希望有人来组织医疗保障。 对于70年代合作医疗免费打预防针;减免部分医疗费;生产大队组织村民采药、种药、村卫生室向村民提供大锅预防药,预防流行病等等往事;在我们所访谈的农民中,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记忆犹新,基本上反映良好。 2、认为合作医疗无法恢复 尽管农民希望获得医疗保障,但是多数农民从现实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现状出发,认为在农村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合作医疗已经搞不起来了。原因是: (1)经济上,集体经济已经没有积累,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现在的集体提留只能解决村干部的工资,*农民一家一户地集资,合作医疗搞不起来。 (2)组织上,家庭经营使人们都个人顾个人,没有人组织,大家的心都散了,要是自愿参加,人们就不一定都参加合作医疗。 (3)管理上,过去在集体经济时,合作医疗中就存在着有地位的人吃好药,没地位的人得不到药的现象,现在这种情况也难以避免。 (4)服务提供上,现在卫生室的医生技术水平不高,好大夫又不到农村来,搞合作医疗也不能解决问题;现在的医生是没利不干,合作医疗搞不了。 (5)观念上,怕吃亏,如果交了钱不得病,钱给别人看病用了,心理不平衡,因此,就只好是“谁生病谁认倒霉”。如果是强制参加,就要想办法把交的钱都给吃回去。 3、认为医疗保险难以实行 部分农民认为不仅合作医疗过时了,医疗保险也搞不起来。其原因是:(1)农村经济状况差,搞不了医疗保险;(2)社会风气不好,谁办保险他都不放心;(3)如果领导换了,政策就变,政策不稳,越保越险;(4)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素质差,搞医疗保险有困难;(5)缺乏风险意识,不想没病先交钱,年轻人一般没有病,因此也不愿意参加医疗保险。 4、对医疗保险持谨慎态度 多数农民在认为合作医疗难以实行的同时,认为医疗保险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但同时存在许多担心,对医疗保险持谨慎态度。 由于医疗费用水平已经远远高于70年代,农民基于存在医疗经济负担风险的判断,认为现在医疗费用高了,合作医疗只减免一点医疗费,不起作用。比起合作医疗来,医疗保险可以防大病风险。他们认为小病自己还可以负担,还是保大病为好。在投保意愿上,他们认为农民*天吃饭,收入不多,可家庭支出很多,孩子上学还要交学费等等,如果一年交10—30元保险费还可以。有人认为如果国家、集体出大部分,农民出小部分还行。也有人是随大溜的,认为“要是大家都交钱,我就交”。 农民认为医疗保险必须讲信用,实施要长久,不能朝令夕改。对于谁来组织医疗保险,很多农民表示信任政府。认为保险公司比较烦琐,不好补偿,本来是该得的赔偿还得请客吃饭、送礼,才能得到赔偿。保险常常兑现不了,让人不能相信。 如果和保险公司比起来,他们还是相信政府办要好些。但是很多人强调医疗保险要由县以上政府出面组织,要宣传到位。担心资金如果留在乡里或村里会被挪用。有人提出由国家办保险,便于资金调剂,信用可*。医疗保险管理要规范,让群众监督,才能使群众信服。也有人提出要由当地乡里或村里人代办,经办者跑不了,使人放心。 有的农民认为医疗保险应该由保险公司办。他们认为资金让保险公司管要好些,政府的政策容易变。有人说“就怕一年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投进去了,政策又变了,钱投进去没有了”。也有人说“农村合作基金也曾是政府让办的,可最终还不是受到清理”。
[1]郁仁存,王笑民. 21世纪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前瞻[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0:5.[2]郁仁存,王笑民. 益气活血法抗肿瘤的临床研究[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2004:4.[3]郁仁存,唐武军. 平衡学说与肿瘤的综合治疗[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2004:5.[4]郁仁存. 对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建议[A].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2010:1.[5]郁仁存,关崇芬,张建华,徐淑玲,胡玉芳,王乃琦,饶燮卿,林燕,冯灵娟,方晶. 脾虚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09:535-537+516.[6]郁仁存.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HERBS REMEDIES AS IMMUNOMODULA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1992,03:69-81.[7]郁仁存. 活血化瘀与肿瘤治疗[J]. 北京中医,1992,01:21-25.[8]郁仁存,王笑民. 中医药对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J]. 中国肿瘤,1993,09:18-19.[9]郁仁存,王笑民,彭晓梅. 中医药抗癌的免疫机理[J]. 中国肿瘤,1993,09:20-21+25.[10]郁仁存. 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作用和展望[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05:389-390.[11]郁仁存.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J]. 癌症进展,2004,06:437.[12]郁仁存,唐武军. 平衡学说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J]. 癌症进展,2004,06:438-440.[13]郁仁存. 中西医结合研究胃癌的现状和展望[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02:73-74.[14]郁仁存,胡玉芳,关天瑜,金静愉,饶燮卿,杨治英,金铃,田兆黎,王禹堂,高永福,王学楠,迟会昌,金敬善,陶毅,王广才. 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J]. 中医杂志,1987,02:26-29.[15]郁仁存 ,胡玉芳 ,关天瑜 ,金静愉 ,饶燮卿 ,杨治英 ,金玲 ,田兆黎 ,王禹堂 ,高永福 ,王学楠 ,迟会昌 ,金敬善 ,陶毅 ,王广才. A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YNDROME TYPING IN CANCERCOMPROMISED PATIENTS[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1988,00:75-79.[16]郁仁存. ′98国际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02:64-65.[17]郁仁存. 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研究的进展[J]. 中国肿瘤,1999,10:461-463.[18]郁仁存,王笑民,唐武军,徐咏梅. 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进展[J]. 癌症进展,2003,01:5-9.[19]郁仁存,潘明继. 胃癌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 中国肿瘤,1994,08:3-6.[20]郁仁存. 郭林新气功在癌症综合治疗中的作用[J]. 中国气功科学,1994,03:20-22.[21]郁仁存,饶燮卿,金铃,胡玉芳,王笑民. 黑降丹治疗放射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观察[J]. 实用癌症杂志,1995,03:194-195.[22]郁仁存. 老年恶性肿瘤的中医诊治原则[J]. 实用老年医学,1995,02:55-57.[23]郁仁存. 恶性淋巴瘤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 中国肿瘤,1995,05:18-20.[24]郁仁存. TAKING THE PATH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CANCER RESEARCH AND CONTROL[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95,10:732-733.[25]郁仁存. 中医对肿瘤病因的探讨[J]. 肿瘤防治研究,1979,02:5-6.[26]郁仁存. 评“慢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和疗法”[J]. 江苏中医,1962,10:34-35.[27]郁仁存,刘雨亭,高益民,危北海. 关于“辨证论治和机体反应性问题”一文的意见[J]. 中医杂志,1962,04:14-15.[28]郁仁存. 气血学说在临床辨证施治中的运用[J]. 江苏中医,1964,09:2+1-5.[29]郁仁存. 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及治法[J]. 赤脚医生杂志,1977,06:32-34.[30]郁仁存. “扶正祛邪”治则对肿瘤病人细胞免疫的作用——恶性肿瘤93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观察[J]. 新医药学杂志,1978,12:30-32.[31]郁仁存. 关于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讨论[J]. 中级医刊,1979,10:7-10.[32]郁仁存. 以毒攻毒法治疗恶性肿瘤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进展[J]. 北京中医,1982,02:57-60.[33]郁仁存.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03:188-191.[34]郁仁存,杨治英,金静愉,张绳祖,王广才,胡玉芳,金铃,关天瑜,饶燮卿,田兆黎,高永福. 肿瘤脾虚患者运化功能的初步研究[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01:13-15+2.[35]郁仁存. 关于中国哲学与中医药学关系的探讨[J]. 中医杂志,2014,24:2152-2154.[36]郁仁存. 白血病的中医治疗方案[J]. 中国乡村医生,2000,01:16.[37]郁仁存. 中西合璧 才有希望[J]. 抗癌之窗,2006,05:14-15.
应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从以上对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现状的研究分析可知,目前我国乡村医生的综合卫生服务能力相对低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培训工作。为了能够提升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可采取定期脱产培训方式[7]。比如,乡村医生每年应接受半个月或者1个月的脱产业务培训,并且将乡村医生是否参加脱产业务培训纳入医生职业能力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应有机结合脱产培训和在岗学习,比如可以开办知识讲座,为乡村医生补充一些临床知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疾病治疗及预防、健康教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全科知识,使乡村医生能够全面掌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其次,也可以指派上级医疗机构组织人员亲自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现场对乡村医生进行指导,主要应针对一些农村常见疾病的急救、防治,传染病预防、计划免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合理用药、规范诊疗、卫生法律、突发卫生事件的紧急应对处理等相关内容进行重点指导[8]。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培训效率以及质量,从而提高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应制订严格的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现阶段,我国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相对低下,不合理用药、执业不规范性等问题较为突出,甚至有的乡村医生乱用药,尤其是抗生素滥用行为较为严重,严重威胁到农村居民的人身健康安全。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现阶段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以及业务水平制定一套合理的基本用药目录,严格限制乡村医生的用药范围,尽量要求医生选用一些物美价廉、疗效较好的药物。同时,应该以基本用药目录作为和谐指导,对乡村医生进行药物使用培训以及相应的考核,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乡村医生培训效果。其次,制定基本用药目录,有利于有效监管药品流通市场,有利于集体采购、分布药品,合理控制药品的价格及质量,避免出现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现象[9]。当然,随着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可将基本用药目录的范围适当放宽。严格把握准入关,执行乡村医生资格认证考核制度应严格按照国家五部委颁布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出的“医疗技术等医疗服务要素实行准入”要求,对于乡村医生药品使用、输液、执业等执行许可证制度。而且必须要求乡村医生参加医生资格考试,只有经考试合格之后,才可以颁发相关的许可证书,进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10]。如果乡村医生并未取得相应的许可证便进行相关的公共卫生服务,一旦发现应进行严厉的惩处。当然,乡村医生在取得许可证后还应该定期进行相关的资格考试,如果考试合格者应颁发相应的审核验证证明,如果考试没有合格的情况下,应该将乡村医生许可证予以吊销。采用合理的经济激励机制,激发乡村医生继续学习欲望 想要激发乡村医生钻研业务知识的欲望,树立继续学习观念,不单单需要应用行政考核手段,同时还应该采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作为物质激励措施。比如,可以按照乡村医生的考核认证等级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等级制定相应的服务范围限制以及收费显著,使乡村医生能够掌握自主行医的权利。而且,乡村医生只有达到一定认证等级,才可以享受医疗定点合作的权利。其次,对于脱产学习的乡村医生,当地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地区实际财政情况给予适当补助,提高乡村医生的经济条件。大力鼓励城市医生下乡指导乡村医生工作如果专业素质较好的医生经常指导基层乡村医生的业务活动,对于提高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鼓励一些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城市医生到农村进行短期义务服务,以可“师傅带徒弟”的指导方式手把手的传授乡村医生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指导临床医学技能。为此,卫生主管部门可以以行政手段强调想要晋升到副主任医师或者主治医师,城市医生必须到农村医疗服务机构进行1年以上的服务。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同时应对下乡医生制定相应的下乡业务考核制度,业绩考核指标主要以是否培养出合格乡村医生为主。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水平普遍低下,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措施和手段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水平,从而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进一步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从我们先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 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三、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一、“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视角 千百年来,中国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社会”,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视角对社会进行分类,用“和谐”为“社会”作定性。因此,引导人们从“和谐” 这一视角去审视社会,思考和认识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认识前提。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告诉我们: 第一,科学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综合体。和谐社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完全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第二,和谐社会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实际上就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与小康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任务是完全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不是中一蹴而就的,决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又要注重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在注意解决各阶层利益矛盾的同时,要注重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共同营造遵章守法、诚信友爱、开拓进取的良好社会环境。
农村市场由于媒介接触习惯、受教育程度以及地域的差别,在广告传播上需要采用与城市传播有别的传播策略和方式。 行军打仗,讲究军马未动,先锋开路,粮草先行。同样,农村政策想在农村市场获得更多份额,广告传播是必然的开路先锋。但相对于城市市场广告传播策略,农村市场由于媒介接触习惯、受教育程度以及地域的差别,在广告传播上需要采用与城市传播有别的传播策略和方式。 电视媒体:农科和地面频道 在当前的所有广告传播载体中,电视媒体的优势无人撼动,因此在农村政策的广告传播中,电视媒体依然是首选。但在具体频道的选择上,则需要做一番甄选和比较,看当地选播率高的节目为优先考虑。 在当下农村,随着通讯村村通工程和卫星收视器(在农村叫大锅盖)的普及,农民所看到的频道并不比城市居民少,甚至靠卫星收视器收看的家庭,都还可以收到几个国外频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像城市市场投放广告一样来选择频道。 从对电视媒体的研究和投放发现,在农村市场,农民喜欢看的频道仍以当地卫视和地面频道为主,特别是近年开播的一些以方言为主的地面频道,因为相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城市居民,世代居住在同一地方的农民更喜欢和接受同一区域的文化和生活特色。 此外,一些农科类频道在农村也有着较高的收视率和认知度。如央视农业频道、河南新农村频道、河北农民频道。而在农村政策之际,这些频道也适时结合农村政策活动,推出相应的节目和传播方式。如与频道对农村政策做着深入的沟通,并结合自身频道和栏目特点,帮助农村政策寻找更合适的方式进行对农村市场的精准传播。 说到此处,需要提及的是,在选择好了相应的频道后,选择投放的栏目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选择投放栏目是电视媒体传播上的临门一脚,踢不好就会前功尽弃,而如果选择了一个好栏目,就会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地面频道,特别是以农村观众为目标群体的农科类频道看农村政策带来的巨大商机,纷纷结合频道栏目特点,针对性地推出一些广告传播方式,如河北农业频道的《村里这点事》栏目,在农村政策大背景下,以讲述农村人因此发生的种种改变,让“农村政策”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河南新农村频道则借助河南深厚的豫剧文化,特别是农民最喜欢豫剧的特点,开创《欢乐中原行》栏目,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局面,专门为农村政策业开辟了一个新的传播渠道。 农村户外媒体效果突出 对农村市场来说,除了电视媒体外,报纸和广播在农村的影响已减弱,特别是报纸基本上在农村已很难有大的空间,虽然现在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网络媒体的兴起,让报纸最终失去了在农村翻身的机会。 但是,在分散的农村市场,户外媒体显示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农村户外媒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墙体广告、农村钢架喷绘广告、车身广告、露天电影广告和村委会公告栏广告。 墙体广告:农村墙体广告成就过红桃 K、奇强等曾经风靡一时的品牌,同时,也是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等电信企业一拼高低的主要阵地。农村墙体广告的传播效果已被众多企业所证明。而简单的形式、低廉的价格、制作的方便和范围的广泛(特别是新农村的大面积建设和农村书屋、文化站的建成)使墙体媒体成为任何一个开拓农村市场企业不得不重视的媒体。 农村钢架喷绘广告:这个以前只“站”在城市高楼屋顶上的传播方式,在当前交通便利的农村也开始到处开花。相对于因“墙”而制的墙体广告,钢架喷绘广告因特意设计制作,不仅有较高的公信力,同时也对墙体广告在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互补,使企业的广告传播更全面和到位。 车身广告:随着农村硬化路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汽车下乡的启动,在农村的乡间小路上穿梭的已不再是过去的老牛车、驴车,而是轻便的农用机动车、小面包,还有城乡间的公交车。因此,与城市一样,车体广告也是农村政策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媒介。 露天电影:近两年,伴随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推进,曾风靡于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没落于九十年代的农村露天电影又重新“开机”。特别是在国家的大力推广下,数字露天电影开始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科普宣传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与此相应的是,电影开映前的贴片广告、露天电影场地的线下活动等传播方式也相继而生。这个集线上广告传播和线下推广活动于一身的传播载体是农村政策推动形象传播难得的一个好媒体。 村委会公告栏:大凡在农村生活过的都知道,村委会的公告栏必处在村里的黄金地段,又因是村民了解与自身有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权威”之处,所以,在农民心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在这样的地方,张贴广告海报,其宣传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口碑宣传造就持久竞争力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在农村不是七大姑八大姨,亲戚关系盘根错节,就是门对门,乡里乡亲到处是熟面孔。因此做好口碑宣传是能否在农村市场拥有持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很显然,如想农民对政策赞不绝口,广为传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政策本身的设计要符合农民需求利民特点。其次,要有更周到的服务意识。第三,找到口碑传播的“意见领袖”。在口碑传播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农村,村级四大班子(村长、村委主任、会计、妇联主任)、小卖部老板、教师、城市务工农民以及专家都是意见领袖的代表。如果由这些人出面为农村政策作宣传推广,其影响力自然非同一般。农村政策要对这些意见领袖采取相应的公关策略,使其成为自己品牌推广的得力助手。
乡村传播意义下的“农民问题”内容提要:有关“农民问题”的话题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在如何认识乡村传播系统的基础上,剖析我们所谓的“农民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乡村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乡村传播的分析的视角应该在哪里?已经悄然存在的乡村传播系统是认识中国现下乡村社会的一个重要研究途径。关键词:乡村社会、乡村传播、乡村传播系统、农民问题、乡村问题正文:如何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特征?以怎样的视角切入会更准确和更接近真实的乡村状态?在确定乡村社会的建构系统、背景和特征的前提下,如何认识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在无论是从乡村历史研究出发,还是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村自治出发,近代史研究、乡村社会学的研究都已经做出了不同的探索。笔者在这里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就“农民问题”做一些探讨。(一)、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在传播学的基本理念中,关于传者、受众、渠道、模式和效果的研究始终是一种正统的研究模式。关涉到乡村传播,这种正统的研究模式亦可以是一种选择。只是,这种选择所涵盖的内容和角度需要做重新的定义。目前,关于乡村传播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农业科技的推广研究和疾病控制的研究。在农业推广研究中,主要借助的是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一书中的理论,疾病控制的研究则只是采用了传播这一词语的日常化的含义,并没有从传播学的学科理论视角出发进行研究。这两种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两个分支:发展传播学和健康传播学。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传播学界比较流行。发展传播学的视角针对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也就是乡村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变革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信息传播手段来逐渐完成。国内在此领域拥有的大都是实证性的研究,通过数据来对已有的理论进行论证和修正。诚然,这些研究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但总的说来,结论却总是令人感到沮丧,很难给予我们一种传播和变革在中国乡村的希望之路。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传播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要传播的已不仅仅使传播学这一学科所能承担的学科任务,而更多的是一种对乡村社会的一种变革的推动,这种推动将通过对乡村信息传播系统的认识得以完成。作为认识乡村信息传播系统的前提之一,是认识乡村社会系统。在认识乡村社会系统的基础上,其中的乡村信息传播系统便可以在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中加以研究。重要的是,传者和受者的角度都是发生在乡村社会系统中,发生在农民群体与农民群体、农民组织与农民组织之间的。这里的传播渠道、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也同样是发生在这个系统之内的。农村的大众传播手段和大众媒介形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从乡村传播系统的角度来给予如何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或者可以获得一个比较中肯的结论。那么,当下研究乡村传播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忽略了对于乡村传播系统的整体形态的研究和把握。无论从社会学还是文化学的角度,乃至历史的角度,中国的乡村问题的连绵性和自我更新性在有国家和无国家参与的历史情景中,发生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和生存空间中。这种自我连绵性和自我更新性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在今日依然如此;忽视了对农民本身的基本认识。农民作为群体是有个性的群体,作为个体是有血性的个体,他们站在属于自己的历史位置上,和研究他们的学者一样,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发生的区域和系统仅仅属于他们所建立的无形的系统中。这种无形的系统在政治制度的干预中,不断改变自身,却不会消失。在这系统中生长的农民,有着自身的自豪感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对于自身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感情。如何认识这个无形的系统是如何认识处于这个系统中的农民的关键;忽视了农民在乡村传播系统之外对信息的品质和种类的需求。在乡村传播系统之外的信息的给予和研究,是迄今为止乡村传播过程中研究的一个主位视角,这种主位视角应该建立在对于乡村传播系统的基本界定和认识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将农民作为我们要关注的、我们认为要给予某种信息的对象。尽管,我们还不了解这个对象,却急于要“改造”和“教化”他们。(二)、乡村传播中的“乡村问题”研究乡村社会的学者对于中国当代乡村社会的特征的研究,不外乎从理论角度和实证研究出发。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史和发展史远远不是几个理论模式和案例研究可以概括出来的。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研究者:他成长于农村,对农民有很深的感情,有着天然的感情趋向,又有良好的学科理论背景,他明白自己生长于这块土地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学者不会从理论的话语权来阐释不属于农民的乡村,或者不属于乡村的农民。因为,他的骨子里认同的就是农民就是自己。在这种学者的研究视野下,我们会看到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乡村社会学的研究、乡村社会系统的研究。那么,我们认识到将是真正的中国乡村社会。正如上述所说的,“农民问题”不是农民自身有问题,同样的,“乡村问题”并不是乡村自身有问题。乡村作为一种客体,显现自身也有几千年了。我们不能站在我们认为正确的视角得出很学术化的结论,更不是说我们的研究对象自身有问题,而只可能是我们不认识我们要研究的对象。鉴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主要应该基于以下的研究角度:——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是共享社会信息的角度问题。联合国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权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人权。每个人及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从这种发展观出发,改革开放中的农民并没有因为中国经济持续的增长和发展而获得相应的权利。在考察涉及到农民具体的公正处境和实际拥有的权利问题时,人们往往只是用单一的标准,比如:或者只是以基本生存的满足状况,或者只是以机会平等的状况,或者只是以收入差距的状况等等来予以衡量,因而对于中国现阶段农民所面临的公正对待方面问题的现状难以有一个全面和清晰的把握。唯有综合地以公正所包括的基本需求的保证、机会平等、按照贡献进行分配(收入的初次分配)以及社会调剂这样几项基本规则作为分析视角,才可以对中国农民有关公正对待方面的具体处境能有一个大致全面的了解[1]。在公正的视野和环境下,农民所拥有的权利做了一个明晰的理论界定后,我们来看他们应该共享的内容包括哪些?他们实际拥有的共享的内容又有哪些呢?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成果是属于生长在这个国度的每一个个体的,作为个体的农民同样可以享受道这些成果。从所享有的内容构成来看,每个个体共享的社会发展成果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的成果。将内容拓展开来,它应该还包括意义、机会、符号的共享。所谓意义共享,它强调各个利益集团或各种事务在意义权重上的公平(尽管不否认在处理程序的安排上有轻重缓急之区别),它也强调非决策性权力的公平使用,即不通过偏见调动和排挤手段将事关某个群体或某个人的利益问题限制在决策讨论之外;所谓机会共享,它强调机会的原初均等,不人为设置机会阻隔;所谓符号共享,即不存在符号霸权势力[2]。传播学所关心的首先是一种知晓权,在同样的媒介环境、媒介制度和媒介系统中,乡村传播的受众得到的是一种如何可以和其它社会形态中的人群同样的信息质和信息量;其次,传播学关注的是,如果具有同样的媒介条件和媒介政策,乡村传播的受众的构成、传播渠道、传播效果是如何发生的,和乡村社会的关系如何;再次,传播学还要关注这些共享的信息内容是否在含量上对城市和乡村的群体是平等的。所谓含量包括:内容的构成、内容的轻重、话语的组成形式、话语的使用惯例等等。在这样的信息共享的角度下,乡村不再是一个灰色的我们认为应该足够给予研究重视的地带,而是一个很平等地和城市共存的研究地带。在这个角度中衍生出来的乡村社会性质和特征、乃至乡村社会系统、运作模式不仅对如何认识变迁中的中国提供一个思路,对于研究社会科学的中国学者也可以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参照系。——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是组织信息模式和思维方式的问题;在共享社会信息的角度的基础上,我们来考察这些信息的组织模式和信息背后所隐含的思维方式。首先,这些信息的来源如何?可信度如何?对待乡村社会来说是否是被需要的?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样的组织模式在运作着?共享信息并不代表在不同的地域和空间没有差异,信息的需求和组成要符合当地的信息市场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信息市场的需要。分析现有的信息组织模式,可以从传播的理念上廓清我们在什么样的理念下给予这一地区这些信息,我们所沿用的组织模式和乡村的信息组织模式是否一致,这些组织模式的构成历史是怎样的。在这些组织模式的历史性的作用性,我们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是如何决定这些信息的组织模式的,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乡村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是什么,如何形成的。对现有的组织信息模式的历史溯源和现实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对于这些组织模式的阐释涉及到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社会制度变迁的分析,人群心理惯式的分析等等。作为的组织信息模式也可以分解为传播来源模式,传播渠道模式,传播信息组成模式。在将信息分割的基础上,解剖信息的特点,从而对于在乡村社会中乡村传播过程有一个基本的描述。——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是信息循环和信息构建系统的问题;乡村传播过程是一个开放和互动的过程,并不仅仅在乡村社会中发生,它的延伸地带会波及到整个社会。在传播学本土化的过程中,乡村社会将会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乡村社会放置带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哪个视野里便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在认识组织信息模式及其思维背景的基础上,信息所面对的受众群体如何在一个隶属于自己的系统中使信息的传播得以发生或中断,又如何使发生传播的信息得以流动并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得以循环,从而构建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信息网络,便成为我们研究乡村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信息循环的发生不仅仅是在乡村社会内部,不仅仅是在乡村社会所固有的群体中间,由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发展趋势,农民的流动引动的不只是人力的物质流动,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双向循环和信息的双重系统之间的构建问题。在传播学的视野下,从信息的双向循环度的个案分析出发,对这一系统之间的循环的发生,系统边缘之间的接触和流动的发生,乃至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边缘化信息系统的形成,进行学理上的解剖,将会对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研究提供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视角。从微观角度看,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是认识乡村传播系统的问题;关于乡村传播的发生过程的分析,研究者的视角首先界定的是我们如何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来使乡村发生变化。换句话说,乡村传播的研究是从城市着眼的一种研究,乡村传播的真正底蕴始终是被排斥在乡村传播研究的视野之外的。乡村传播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乡村传播系统中的所有传播行为和传播活动,包括传播内容的构成,传播活动者即作为传者和作为受者的农民的特征、组织形式,传播网络,传播手段,传播渠道,以及相应的传播效果等。乡村传播系统的研究,包括的内容很复杂,不仅仅是信息的问题,更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传承问题;不仅仅是对各个方面的信息背景的研究问题,还包括对在历史过程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习惯模式的认识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在纵向研究的同时,更多地加以横向比较,力争描述出在动态中转型的现代乡村传播系统的衍生过程。勿庸置疑,这种研究模式更多地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研究乡村传播系统中所面临的问题系统,尔后将问题一一分割,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加以深入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全貌或者可以呈现出来。站在乡村传播系统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农民,是我们应该认识的中国乡村社会农民的真正形态。如何去使乡村社会向工业化的、城市化的形态转型和变迁的问题,在这样的意义下才可以拿出来讨论,这也正是研究乡村传播系统的重要性所在。
哥们可能来你是一基层干部,看过喜临门么。从孩子入手,是大人无法拒绝的弱点。或者从荣誉入手,别太复杂,农村人都不喜欢复杂的。如果有当前的利益能让他们看到那就更好哦。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浅析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浅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日渐成为乡村振兴和扶贫富民的新渠道。里口山村依托独特的杏花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科学规划,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建立工友创业园、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系列举措,成功打造了“十里杏花谷”特色旅游品牌,成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本文通过对里口山村进行个案调查,对其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里口山村;个案调查
1、研究区概况
里口山村隶属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街道,地处烟台市和威海市之间,南依昆嵛山脉,距昆嵛山旅游区约11公里,距养马岛旅游区约12公里,紧依烟威公路,与牟平高铁站、高速路口、蓬莱机场等处于1小时交通圈内,交通条件优越,区域位置独特。全村共203户,342人,耕地570余亩,山岚7000余亩,杏园100余亩,杏树15000余棵。该村已有300多年杏树种植历史,每年清明节前后,杏花盛开花深似海,延绵10余里。
2、里口山村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实践
科学规划布局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根据本村特色,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聘请专业设计公司,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制订了依托本村十里杏花资源,建设“一条大道、三个片区”的规划方案,即修建一条杏花观赏大道,规划“百户民宿、千亩现代农业、万亩生态山林”3个特色产业片区,同时挖掘村内古泉、金鱼池等人文景观,以杏花大道为轴,四向拓展,大力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产业,扩大旅游业发展半轴,打造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规划格局。
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里口山村挖掘本村独特区位优势和杏花资源,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将该村纳入牟平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根据村庄规划,分步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改善村庄环境,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投资270万元,在牟平区乡村率先实施了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铺设300毫米混凝土主管道3460米,110毫米PVC支管2800米,75毫米PVC支管3800米,建设适合旅游景点、小城镇污水处理的MBBR工艺污水集中处理站3处,日处理污水量达50立方米/天,能够满足本地村民生产生活和民宿旅游业发展污水处理需求。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乡村传统污水处理模式,为村庄污水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提供了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在全区起到了示范作用。里口山村先后争取上级和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清理整治河道2400米,建设3处拦河坝,扩大河道蓄水能力,因水制宜打造水面相连、水绿相依的'河流景观带,开发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建成2处大规模的游客服务中心,可同时容纳300人进餐;规划设计3个中国庭院建筑,打造富有生活气息和历史底蕴的人文景观;逐步实施了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完成的700亩高标准农田滴灌等农业项目,为农业观光采摘游提供了条件;为方便游客停车,新修建停车场2个,新修建的杏花观赏大道,直通G228国道,使该村交通条件更加优越,旅游观光更加便捷,加之独特的区位优势,为短途游、近郊游提供了绝好的便利条件。通过对以污水处理为代表的村庄基础设施和以杏花观赏大道为代表的旅游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里口山村更加整洁,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村庄的旅游吸引力,进而带动了该村经济等各产业的发展。
建立“工友创业园”
带动增收致富里口山村在区总工会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土特色乡村资源,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当地村民创业就业创造机会,以“培、联、创、扶”为核心理念创新建立“十里杏花谷工友创业园“,完善工会组织建设,实施企业民主管理,创造和谐企业劳动关系和干事创业氛围,以旅游业为基础,推进工友创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帮扶农民增收致富。一是通过“培”提升技能。工友创业园加大农民、工友培训力度,定期开设“农民大讲堂”,组织乡土人才现身说法,聘请专家教授现场辅导并深入田间地头、送学上门,组织农民工到威海、招远、寿光等地考察调研,开阔了工友眼界,提升了创业技能。二是通过“联”抱团发展。工友创业园结合自身特色,优化产业结构,引领杏林湖酒业股份公司、24小时保鲜水股份公司、新希望土地股份公司、健康养生旅游股份公司等本园企业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抱团发展,开启“1+1>2”模式,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就业,因杏融合,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是通过“创”提质增速。在工友创业园的带动下,充分依托当地杏花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产业,通过举办旅游赏花节、甜杏丰收节等节庆文艺表演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赏杏花、踏青、游玩,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打响“十里杏花谷”旅游品牌,使该村发展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十里杏花谷”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世博年最佳乡村旅游节”“好客山东最美乡村”,乡村旅游业出现质的飞跃。四是通过“扶”增收致富。工友创业园切实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孵化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引导社员自愿入股,上不封顶,扶持每户社员200元原始股;残疾人、低保、贫困户、五保户每户在享受自己的资产资源收益分红和社员原始股之外,由创业园为每户垫资300元作为扶贫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助力精准脱贫。里口山村工友创业园的创业扶持计划依托本村旅游特色,既坚持了公平自愿的原则,又兼顾了特殊人群,展示了里口山村共同致富、精准脱贫的创业风貌;建立的多个产业、公司在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的同时,也起到了打响招牌、吸引更多游客的作用。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会组织支持、乡土特色守正出新、生态资本支撑,都最终服务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的借鉴。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乡村旅游产业
里口山村秉承“红色党支部引领,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于2015年注册成立了烟台市十里杏花谷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实行以发展生态产业、带领群众致富为切入点,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采取“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合理确定股份,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致富。近年来,合作社与滨州医学院、鲁东大学和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将十里杏花谷作为三座高校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以学促旅,学旅结合,极大宣传了当地的旅游文化;成立了烟台市第一家山村共享书院——再思书院,收藏图书上万册,供村民和游客免费共享,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2019年书院获得市总工会“助力乡村振兴农家书屋”称号;合作社健康养生旅游成果显著,乡村旅游产品杏子酒和蜂蜜已经成功推向市场,农家乐、特色民宿稳步运行,以“杏”搭台,连年举办杏花节、甜杏丰收节,独创“杏”福长街宴,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每年直接经济收益30余万元,总资产2000多万元,年收入200多万元,带动、扶持150人创业,辐射带动周边镇村村民、农民工1500人就业。总的来说,里口山村合作社会发展健康有序,已经探索形成一条“红色引领、赏杏花景、采生态果、饮农家酒、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的生态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结语
在里口山村发展过程中,以科学规划布局、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建立工友创业园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独特路径,对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进而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独特作用,使里口山村发展成为了有活力、能复制的乡村振兴典型,对探索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
大学生如何看待乡村振兴战略论文(五篇)
乡村振兴,光靠乡村现有人才不行,还要吸引更多城市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大学生如何看待乡村振兴战略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看遍良田万顷,看遍湖水万丈,看遍夕阳一方,家乡是释怀与放松的向往;听完鱼虫鸟鸣,听完乡里余音,看完亭台雨榭,家乡是宁静与思念的圣地;品尽风土人情,品尽地域习俗,品尽春夏秋冬,家乡是肉体与灵魂的归途。
乡村振兴富农,让人愿意回。明代王廷相《慎言—御民篇》中提到:“天下顺治在民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让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的人民,尤其在对于乡村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无论是搭建农村电商平台,还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亦或是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无不体现出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视。另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城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乡村蕴含着巨大潜力,振兴乡村,让人们看到希望,愿意返乡做“城归”。
乡村振兴美景,让人回得去。谁不想青山常在,谁不想绿水长流,这从主席著名的“两山论”中得到诠释,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乡村不再是蓝天白云绿草,随之而来的是雾霾、土壤重金属污染、水质下降,草场退化等,甚至更有甚的是城市垃圾转向乡村,农村资源被过度开发,出现“空心村”危机,终让乡情变愁思。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养育着全国诸多人口,如何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党中央高远的历史眼光和文化胸怀给我们给出了明确指示,重构新型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的呼唤,建设绿色环保的乡村美景,更多的专业人才涌向乡村,扎下根,生出枝桠,开出新时代的美丽花朵——乡村振兴,最终让人们有家可回。
乡村振兴强业,让人留得下。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的振兴也是为了人,要让人能够留得下,来振兴乡村发展,响应国家振兴乡村战略,创造就业条件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是必经之路。食者生民之原,天下治乱,国家废兴存亡之本也,这其中农业便是核心,农业是我们经济建设的第一位,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让农村产业飞速发展,“旅游+”模式更是一种创新,让远离家乡游子看到家乡的发展前景,更让返乡创业的人坚定了信念,整合产业优势,融合多产业齐头并进,展现中国智慧,让中国的“乡土味”更浓,更厚,在振兴乡村的伟大战略中,鼓励更多有志青年“折返跑”,用自身的知识改变乡村,让旧貌换新颜,跑出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梦想。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非常关键的是人的作用,一个乡村都没有人了,谈何发展,谈何振兴。望的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花海下的良辰美景,网络时代中扎紧富口袋,新世纪里的现代化农业,让返乡振兴乡村掷地有声,让人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
目前,全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胜利,今年国家已经将目标转到了乡村振兴有很多方面,我愿意提点建议。
第一方面就是不聚众赌博,以前大伯还在世上的时候,经常在家里和别人赌博而且越赌越大,还把这几年打工钱输的干干净净,被迫要出去打工,本来钱输光了心情不好,大伯有心梗去世了。那件事令我非常伤心,所以我的内心十分抗拒赌博,因为我觉得是赌博害了大伯,所以,一定不要接触赌博,因为只要接触,就会上瘾,从而越走越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第二方面是不要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如果你随地吐痰,恶心先不说,如果别人踩到,那就会更恶心,也不要乱扔垃圾,因为清洁工们早晨三四点就起床打扫卫生,为的就是把城市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但它们为了打扫卫生,有时候还会受伤,如果你乱扔垃圾那你的良心就不会痛吗?如果你劳动成果被别人糟蹋,你就不会生气吗?所以,不要乱扔垃圾,糟蹋别人的劳动成果。
第三点是家庭要和解相处,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然而,每年因为家暴入狱的人不下万人,在家里一定不能骂人争吵甚至打起来,我们一定要和谐相处,不打架,不骂人,这样,才会实现乡村振兴。
第四点就是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因为祖国是我们坚强的护盾因为有了祖国的支持我们才能好好学习,从而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就像最近印度军队越境并用棍棒击打我国士兵,但有了像肖恩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人,我国的边疆才被守住,从而保护了后卫。
这就是我对乡村振兴的意见。
古有文人骚客在西湖游湖划船、诗情画意,今有游客面对高价门票感叹“玩不起”;古有苏东坡体恤民意利用资金治理西湖,赢得百姓爱戴,今有地方政府短视思维,违背景区公益属性,盲目涨价;这些鲜明的对比都体现了当前景区发展思路上的偏差,即片面强调门票经济,不注重旅游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长此以往,损害的不仅是游客的利益,更是地方的长远发展。因此,景区应摒弃“门票经济”理念,走旅游产业化之路。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社会稳定提供助力。频繁发生的景区欺客宰客事件,往往先由自媒体深入发酵,再引起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此期间,谣言横飞,无端猜测满地,对游客、商户、景区等均造成不良影响,有些地区甚至被列为游客旅游黑名单,声誉扫地,商户生计困难,影响舆论的友善和谐,以及社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部分商户诚信经营意识不强,景区管理不到位等,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发展理念过于短视,单纯依赖“门票经济”支撑财政收入,而忽略了旅游业相关行业的开发,商家没有良性健康的收入来源,为谋生计做出诸多失信行为也就在所难免。因此,要想再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应走旅游产业化之路。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产业转型增添动力。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执政理念向生态发展的倾斜就启示地方政府应摒弃过去向资源、向环境要GDP的执政理念,重新树立生态为主的理念,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将旅游产业这一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成为未来经济新的增长极,进而带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纵观国内旅游知名景点,盲目涨价保持过去发展模式引起公众非议者有之,但也有以海南、深圳等为代表的景区,积极维护和培育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化效应集聚,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孰优孰劣,一看便知。
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西部人民对于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的呼声应该被地方政府所倾听,所重视。然而,当前大多地区只顾提高景区门票价格,满足当地政府和景区少部分人的利益,,无视百姓想要借着景区优势资源,发展住宿、餐饮等周边行业的呼声,最终发生种种欺客宰客、坑蒙拐等旅游乱象也就不足为奇。这看似影响的是游客的短期利益,实则影响的是百姓对于政府的信任感,以及最为重要的,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产业,振兴当地经济,呼应百姓心声就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一要事。
发展旅游产业,进行产业转型,必须摒弃景区门票经济的发展理念,常思百姓呼声,常谋富民之策,把景区长远发展记在心间,把社会稳定之责任扛在肩头。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系统部署,吹响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彰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战胜贫困、摆脱贫困的战略魄力和坚定决心,对于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脱贫攻坚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__作为__地区农、牧业大市,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面临着一些特殊的矛盾困难,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一、把握精准要求,统筹谋划分类指导
__自治旗作为__市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该地区贫困人口小集中、大分散,结构性、个体性贫困特征明显。把自治区和__市委的精准脱贫战略部署落实到操作层面,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瞄准最困难的事、最贫困的村、最贫困的人,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分类识别,摸清家底。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精确梳理扶贫攻坚中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和具体问题,摸清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家底,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分类扶持,制定举措。
分类扶持识别出来的贫困对象,精准落实扶贫政策措施,制定脱贫方案,重点做好推动发展、公共服务、制度兜底等工作,做到因村施策、因人施治,使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分步脱贫,明晰路径。在要求上自我加压,力争帮扶的贫困村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二、夯实基础条件,强化区域扶贫导向
__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这也是当地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我们应当坚持把改善贫困区域基础设施作为精准脱贫的首要任务,打通脱贫脉络,带动小区域、小片区发展。全面提升区位优势。抓住__作为__地区与东北地区交通枢纽这一有利优势,以中俄大通道为依托,贯通、扩容东西综合交通通道,联通、加密南北综合交通通道,构建以航空、现代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架,“水陆空”三位一体的区域快速运输网络,彻底改善__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区位条件,构筑完善交通路网。
突出抓好贫困村村组道路路网建设,分类区提高公路建设补助标准,加快推进村内道路建设,加快推进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建设和危桥改造,努力实现贫困村村内道路硬化、联通化,搭上国省干线“主动脉”,形成交通网络,改善群众生产出行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__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应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渠系完善和蓄引提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巩固提升安全饮水工程,提高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加强贫困村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和农户水利等项目建设,打通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统筹推进电、气、讯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贫困村延伸。坚持扶贫开发与新村建设相结合,抓好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建四改”工程,让乡间的水更清、村更美。
三、立足产业支撑,培育健全造血机能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特别需要发展产业、实现就业。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夯实脱贫产业支撑,推动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突出产业特色。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规划引领、政府搭台、企业主带动的重要作用,高质量推进扶贫新村产业发展。提质发展特色种养殖农业产业化基地,以区域优质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品质优良、规模适度、经营组织健全、加工链条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
坚持把农业放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中统筹谋划,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挖掘整合乡村自然风光、农耕生活文化、三少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等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等产业,走产业扶贫之路。创新经营机制,建设现代农业流通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有机农业、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积极推动电商扶贫,促进农产品与市场高效对接。鼓励支持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四、实施能力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鉴于大部分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低,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贫困代际传递特征明显。我们应当持续实施能力扶贫,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社会就业能力、科技致富能力、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脱贫能力。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享受良好教育。发展面向产业和企业需求的职业教育,扩大教育资源供给,落实免费职业教育等政策。实施贫困群众思想教育引导工程。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形成村帮村、户帮户的互助友爱风气。大力支持就业创业。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自主就业。
落实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引工程”,落实“鼓励教育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政策,为贫困村注入专业人才。
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实施新生代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抓好职业技能鉴定。强化劳务基地建设,打造知名劳务品牌,不断增强劳务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参与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五、强化工作保障,确保帮扶举措落地见效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汇聚各方力量。坚持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以更加严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多元的帮扶投入、更加高效的体制机制,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把扶贫攻坚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健全督察考核结果通报制,加强考核结果运用,严肃问责问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将抓落实作为履职尽责的本分,一丝不苟心无旁骛帮助困难群众彻底脱贫,把实事做实、好事做好,以实际行动推动脱贫攻坚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多元投入增添后劲,强化地方财政扶贫资金制度性安排,调整支出结构,挖掘财政增量,提高专项扶贫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
立足全局整合项目资金,集中用于薄弱环节的建设和补齐短板。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扶贫领域的开发。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支持农村发展资金互助合作。完善资产扶贫、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扶贫攻坚社会动员等制度机制,提高扶贫投入综合效益。充实基层引领群众。从某种意义上讲,脱贫攻坚最关键的也是最具考验的是能否形成强有力的带领贫困人口前进的组织构架。根据发展目标、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能打开工作局面、熟悉群众工作又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乡镇党政班子。
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好、能力强、真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扎实做好向贫困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指挥部、尖刀连。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特别是村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动员群众筹资投劳,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一、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内容(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原则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有“七坚持”:a、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b、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c、坚持农民主体地位;d、坚持乡村全面振兴;e、坚持城乡融合发展;f、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g、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2、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叁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3、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如何在数字技术背景下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议题。各项实践有效开展,青年助力行稳致远,为乡村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添砖加瓦,助力乡村振兴“更上一层楼”。(二)乡村振兴三步走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中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1、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3、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三)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1、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必须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3、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4、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5、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6、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7、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要求,明确工作进度和责任分工。各省(区、市)要于6月底前对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工作作出规划和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健全工作推进和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统筹地区要于12月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以下是爱扬教育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全民覆盖的医疗保险制度,这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保障待遇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人口结构快速变化,城乡多种医疗保障制度并存的现状阻碍了全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基本医疗保险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劳动者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保险制度。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人口结构快速变化,城乡多种医疗保障制度并存的现状阻碍了全国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因此加快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
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世界后列。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大统一。因此我们应该先将新农合和城居合制度整合起来,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医疗保障。
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我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分别建立和发展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不同的时间建立,具有不同的内容,各自有不同的发展历程。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具有二元分立的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只关注城镇职工,而对于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一直没有明确规定。为了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2007年国务院启动试点,2008年扩大试点,2009年在全国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使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医疗保障。
二、推进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必要性解析
(一)社会保障公平性理论
公平公正贯穿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在社会保障领域中,尤其是基本医疗保险的不公平给城乡居民带来各方面的不公平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医疗保险做到了广泛覆盖。但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大等原因,很多低收入群体仍旧不能公平的获得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险的服务。为了使我国农村居民能够像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享受医疗资源,需要确保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无论是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还是帕累托的新福利经济学,都不仅仅单一的重视福利,而是平等的对待公平与福利。同样的,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福利经济学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就需要充分利用福利经济学理论来阐述这一制度并提出有效地改进措施。农村地区医疗保障待遇较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与城市医疗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福利待遇,消除医疗保险制度间的不平等,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与效率性。
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在制度建设上具有可行性
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保障对象都是非正规就业或者无业居民;筹资方式都是居民个人缴费辅以一定的财政补贴;缴费水平都是分为几个档次。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参保人群和筹资方式上的相似使得两者的整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得益于新农合的发展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获得了长足的改善,医疗服务体系逐渐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提供了发展条件。
(二)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不是按比例缴费而是采取定额缴费,居民根据缴费档次缴纳固定的保险费。居民个人承担较大比例的保险费而政府又给予一定的补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级政府的财政能力以及城乡居民个人的支付能力都不断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力量雄厚,可以给予医疗保障制度更多的财政补贴;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提高了缴费能力和缴费意愿,缩小了城乡差距,这为整合提供了经济条件。
四、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措施建议
(一)整合支付补偿制度,建立多种方式的支付补偿手段
医疗保险的保障功能需要通过偿付机制来实现。为了实现整合,我们必须要转变补偿结构,促进支付水平的趋同。在现有的保证大病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医疗保障项目和范围;从治疗转向预防扩大门诊受益面。
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要去我们必须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促使医疗保险向健康保障的转变,需要混合运用供需双方的偿付方式。要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作用;住院、急诊和专项医疗服务采取多元化付费手段;以多元偿付方式取代按项目付费制,采用组合型付费方式,形成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全面提高医保统筹层次,提高医保保障水平
短期内,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存在差距是正常的,应该采取多种措施缩小待遇不公,以此增加居民对医疗保险的信心,保持较高的缴费动力。要逐步拉近报销比例,建立公平公正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保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在医疗方面的公平。群众医疗卫生消费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费用负担的比例和原则。
(三)建立不同医保制度之间的转移机制
医疗保障制度整合要满足流动就业人员的需要,保证参保人可以根据职业和收入水平的高低,在各个医疗保险制度中自由转换,可以自由选择与缴费能力相符的医疗保险项目。富裕地区的农民缴费能力高,可以选择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低收入职工和失业职工可以选择参加居民医疗保险。
中国卫生事业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卫生事业改革所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迎来中国卫生事业的春天。 一、中国卫生事业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中国卫生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岁(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7、6l、49岁):婴儿死亡率建国初期为200%o,目前下降到。(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7%o、30%o、112%o);孕产妇死亡率建国初期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万(美国、印度、尼日利亚分别为8/10万、410/lO万、700/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第二,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30万个,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2006年,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327万张,平均每干人张; 卫生人员总数525万人, 平均每干人有执业医生人。此外,还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8万人。 第三,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过1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需要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参保人数为亿人。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的部分县(市、区),开展了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愿参加筹资,以大病补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截至2006年9月底,全国已有1433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有亿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占全国农业人口的,参合率达8II).5CI/0;全国有亿农民从新农合中受益。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逐步规范,卫生服务水平提高。 第四,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在中国历史上,传染病曾经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上世纪50年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居全国人口死因中的第一位,目前下降到第九位。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等重大传染病。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但多年来成功地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2003年我们战胜了非典疫情,又成功地控制了禽流感向人类的传播。中央政府投资269亿元,建立健全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防治体系。 第五,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是一个国家卫生保健的重点,其健康水平代表着人口的总体健康状况。中国历来重视和关心妇女儿童健康问题,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传统生育模式已经改变,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赞誉中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就会发现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卫生事业走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但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这是以影响群众利益和加重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负担为代价的。 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投入、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应该是金字塔型,而目前则呈现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群众患病在当地难以有效就诊,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加重了大医院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虽然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覆盖面太小。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没有医疗保障。新农合试点目前受益4亿多人,但筹资力度小,一般每人每年仅50元,保障力度不大。还有近一半的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看病靠自费。 四是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一个国家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应该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和医用器材供应体系、医药费用价格管理体系、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以及卫生监督管理体系等。从中国国情出发,这些工作仅靠一个部门是管不了,也是管不好的。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五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中国的生产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监管难度大,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六是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与此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不健全,多渠道办医院的格局没有形成。应该通过政府、社会、个人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但是经过lO多年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多渠道办医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上述问题,有些是长期存在而未能解决的问题,有些是现阶段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有些是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和谐,也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逐步解决。 三、中国卫生事业今后发展趋势 发展和促进中国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按照《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着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建设以下四项基本制度。 (一)建没四项基本制度 第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中国人口多,人均经济水平和财政收入低。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健康保障制度必须从最基本的卫生保健入手,是一种由政府组织,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按成本收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障制度。这项制度以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为目标,以公共卫生机构、农村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为服务主体,采用适宜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由政府承担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意公平和效率。 第二,建设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医疗需求。这就需要有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抵御风险。由于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居民收入差距大,农业人口和非正规就业人口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只能根据城乡实际情况和不同人群的收人情况,建立不同形式的混合型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是维护人民健康的特殊产品和重要手段。药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药品的生产、流通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不能完全靠市场调节。根据世界上90多个国家的经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应作为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国家按照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制定基本药物目录。国家招标组织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采购和配送,并逐步规范同种药品的名称和价格,保证基本用药,严格使用管理,降低药品费用。 第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深化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 (二)2007年要重点抓好 以下九项工作 第一项,积极推进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 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需要若干年的努力。今年的重点是着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上述工作由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第二项,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覆盖到全国80%的县(市、区)约6亿农民。这是中央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符合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愿望。“十一五”期间,中央和中西部地区规划投资亿元,再加上东部沿海地区政府的安排,农村卫生建设总投资超过300亿元。 第三项,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今年,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调整城市医疗服务资源。从居民卫生需求和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出发,将部分公立医院改造成社区卫生机构。 二是充实医院管理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忠诚的服务精神和人道的服务文化建设。 三是加大医院院长的管理责任。改善医院管理,院长是第一责任人。医院院长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治观,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四是严格医疗技术和人员资格准入,维护患者安全,禁止无证执业和超范围执业。 五是严格医疗服务范围,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六是规范医院收入管理,改革不适当的经济激励机制。 七是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公立医院人事制度。 八是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意见。 九是优化医疗执业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四项,探索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重点加强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观念,增强反腐防变的能力。 第五项,做好中医药工作。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和创新,积极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重大疾病治疗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第六项,加强卫生法制建设。积极做好《初级卫生保健法》、《精神卫生法》、《中医药法》的立法工作。 第七项,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培养适用的合格人才,加强预防医学、家庭医学、康复医学和护理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能力。 第八项,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今年在全国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实行院务公开制度。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项目和内容要如实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九项,研究制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备受关注的医改新方案正在加快酝酿中,为集思广益,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医改协调小组决定委托独立、平行的六家海内外研究机构参与制定医改方案。这六家研究机构分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时包括三家海外独立机构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医改协调小组的用意是希望通过这种开放的工作方式来提高决策方案的科学性、民主性。在综合比较这六个备选方案的基础上,推出具有最广泛共识和操作性的医改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