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把握不好古诗词朗读教学的比重;三是教学设计程式化;四是教学重点不突出。【期刊名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9)004【总页数】3【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问题;重视程度;朗读比重;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有人说,诗歌像一杯醇香的老酒,要耐心的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醇香。古诗词简短的文字浓缩着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意境美、凝练美以及形式上的整齐美深深地迷醉着我们的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中所展现出来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难以忘怀。“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代表了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凄苦难言之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安慰了多少相爱却不得相见的亲人们惆怅凄楚的相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挚爱着的情人间誓死方休的爱情宣言,这至死不渝的海誓山盟,成为人们心目中一曲悲壮凄美的千古绝唱。中华经典中的古诗词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它们如同璀璨的珍珠,在人类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也如同精神的甘泉和食粮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读诗词能够丰富词汇储备,培养文言语感,读诗词能够陶冶情操,纯化性情,读诗词能够开阔视野,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愫。但是,有不少教师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在古诗词教学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材编写者安排诗词教学内容的初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学好它,内化它,让它来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当前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应试意识作祟,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特别是新任教师感觉古诗词内容简短,学生很容易能背诵下来,不必花太大的气力。2014年之前(2014年有了课外的古诗词赏析题)的中考试卷中,古诗词的部分都是只出默写性的题,如果学生背得熟练,再把字形写对,课文注释里有一些词的解释,看看就懂整个诗文的大致意思,所以理解性默写倒也丢不了多少分。由于课时紧,中考还要保证分数,所以有的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就草草应付,只以背、写为要点,没有重视其它。继续阅读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时期是幼儿时期,除了家庭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外,学校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瑞士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 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 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 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 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 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 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 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二)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 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 家教专刊、 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 成才有真正的意义。(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 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 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 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 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 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二是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三是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四是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五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必要的。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1].钱玲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11期,第225页。[2].辛文荣、孟祥芳《浅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09页。[3].葛海荣《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百花园地》2012年第11期,第197页。[4].李兰《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10页。[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一)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1.日本大矢透《韵镜考》“要说”寻绎。《古汉语研究》2008年3期。2.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3.中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术差异。《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4.日本学者越南汉字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5.日本学者的汉梵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6.日本汉字音时间层次及其确认的证据和方法。中国社科院《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2期。7.日本佛教“声明”与汉字音声调考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8.日本学者满(女真)汉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10期。9.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近代音关系研究。《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10.《词韵》音系声调。董琨、冯蒸主编《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11.日本《汉吴音图》所见《中原雅音》。《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12.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3期。13.《中原雅音》的体例问题。《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3日。第七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会编。14.日本学者日本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期。15.清末日本学者北京官话“四声之辨”(日文)。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文艺研究》第 56 卷第2号。2004年9月。16.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17.《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商务印书馆。18.日本学者对朝鲜汉字音的研究。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4年3期。19.日本学者对《中原音韵》及相关韵书的研究。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0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20.《辨音纂要》所传《中原雅音》。中国语言学会主办《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2003年9月。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21.明抄本《辨音纂要》初探。国家图书馆《文献》2003年1期。22.对外汉语教学课本编写中的“变调”标记符号问题。(合作)《汉语学习》2003年6期。23.新时期音韵古籍整理的简要回顾与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6期。24.从几组数据看南宋孙奕俗读声调的变化。《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25.退溪次韵朱子《武夷棹歌》问题。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3、4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2年1月。第二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香港浸会大学)。大会报告。26.南宋孙奕俗读“平分阴阳”存在的基础。台湾《声韵论丛》第10辑,台湾中国声韵学会与辅仁大学主办,学生书局2001年5月。由本人在台湾第十八届声韵年会的大会(台湾台北,2000年5月)上宣读。27.《中原音韵》与吉安方音。《第六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28.释“平中清浊,仄中抑扬”。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2辑。韩国梨花社1999年10月。大会宣读,韩国大田忠南大学1999年7月。29.《醒世姻缘传》“挺”字与今东北方言〔t‘iN〕音。《汉语学习》1998年第3期。30.南宋孙奕俗读“入注阴平”性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31.《九经直音》“明本”两种例说。《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32.南宋孙奕俗读“清入作去”考。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获第五次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古文献学”博士生二等奖(1999,一等空缺)。33.《九经直音》北图藏本三种叙说。《语言研究》1998年6月刊,第五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34.南宋已“平分阴阳”证。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21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10月。在中国语言学会第八次会议上宣读。《中国语文》1995年5期《会议纪要》。35.南宋孙奕音注“浊上归去”问题。《庆祝金景芳95寿辰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36.南宋《示儿编》的俗读音。《延边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37.南宋《示儿编》音注“俗读”的“入注三声”性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38.南宋《示儿编》“声讹”的正音性质。《语言研究》1996年6月刊,中国音韵学会第9次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39.南宋《示儿编》音注“浊音清化”问题。《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40.《九经直音》反切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41.韦应物诗韵系。《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42.《山海经校注》“珂案”音释献疑。(合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2期。43.《九经直音》反切与《经典释文》正读考异。《语言研究》1994年6月。中国音韵学会第8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44.“图们”的口语读音及其来源。《东疆学刊》1993年第3期。45.《汉字古音手册》订误举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1期。46.《晋书音义》的“协韵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获吉林大学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47.王昌龄诗用韵。《延边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48.岑参高适诗韵系异同比较。《延边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在中国音韵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上宣读。49.岑参诗韵谱。《语言文学论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0年12月。50.《醒世姻缘传》诗词用韵考。《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51.《<韵镜>校笺》跋。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52. 清末中日学者北京官话“变调”意识。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26辑,2007年5月。53. 十九世纪末叶北京官话声调初探——以日本人编《官话指南》为依据。(合作)《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语文出版社,2007年2月。54.日本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55. 高本汉用“二手资料”构拟《广韵》检讨. (合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56.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和工具书。《汉语学习》2007年第6期。57.日本汉语音义书语音研究。《杨耐思先生80寿辰庆祝文集》,2011年1月,中华书局。58.南宋《九经直音》“萧豪韵”的构成。(合作)《继往开来的语言发展之路》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2月。59.《正音捃言》音系声母的特点。(合作)《语苑撷英——唐作藩教授八十寿辰祝贺论文集》,2008年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60.高畑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与补充。(合作)《当代语言学》2010年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1年2期全文摘编。61.南宋《九经直音》“支思韵”问题。(合作)《中国语言学报》第14期,2010年10月。商务印书馆。62.清初韵书《五音通韵》构拟问题。(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期。63.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64.日本汉语上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2期。65.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66.日本汉藏对音译音研究.《民族语文》,2010年第6期。67.满田新造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批评意识。《中国音韵学》第16次会议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68.《<韵镜考>:日本江户后期韵镜学的构建》,《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2期。69.《日本<东音谱>(1719)所记汉语方音问题》,韩国《中国东南方言与中韩文化》(6),韩国文化社,2013年2月。70.《韵镜》与日本明治人名命运预测。《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71.贺知章《回乡偶书》诗“衰”字音。《延边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2期。72.唐代古体诗的“叶韵”问题。《延边大学函授教育》1992年第1期。73.从用韵看《药性赋》产生的时代。《延边医学院学报》(社科)1992年第1期。74.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点音韵知识。《吉林教育》1989年2-3辑。75.重建清代东北方音史:向混沌求新知——评邹德文教授《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76.《韵镜》研究史上的四条“主线”。《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77.清末民初东北官话语音系统——以新发现日本明治汉语课本为依据。中国社科院《方言》2013年第4期。(二)对外汉语教科书、汉语史、东北方言、古书校勘1.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会话”课本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2.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3.从中国语教科书“序”“跋”看朝鲜时期的语言教学意识(韩文)。韩国《韩华学报》总46期,2006年2月。4.《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5.校点严可均《全晋文》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期。6.《周礼》“诸侯之邦交”断句正误。国家图书馆《文献》1998年第4期。7.《庄子》“.以.o”句及其变式。《东疆学刊》1990年第1期。8.走向系统研究东北方言的第一步。(合作)《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9.谈唐诗中的“何事”。《东疆学刊》1988年3期。10.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研究的基本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期。11.中国学者与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刊行。(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3期。世纪朝鲜汉语教科书语言的干扰。(合作)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7年5期。13. 日本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先声——读1877年刊行的《支那文典》。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7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6月。14.《满洲土语研究》与20年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15.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理论——《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院《国学集刊》第三辑,2011年3月。16.仓石五四郎对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翻译的意义。刁宴斌主编《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0年5月。17.《日本“军用”东北方言教学意识——读1933年(增订版)<日满会话>》。韩国汉阳大学《汉语方言研究论文集》,2010年4月。18.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合作),《汉语学习》2011年第1期.19.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古今考,《中华读者报》2008年6月27日。20.《马氏文通》与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21.《晚清东北方言词语考订》(合作),《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3期。22.《清末民初北京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7期。23.《试论汉语史研究史评理论范畴》,《东疆学刊》2012年第1期。24.《日本明治后期<支那语学>月刊传播北京官话的历史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25.《汉语史研究系统要素视角理论范畴》,韩国中国言语文化学会《中国言语文化》创刊号,2012年2月。26《日据初期台湾闽南话会话课本教学和汉语史价值》(合作),《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4期。27..《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12年7月。28.《东亚语言学视阈的汉语史研究》,《东疆学刊》201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6期)29.《冈氏之中国文典》(1887):日本汉语文言语法体系初次构建,《复旦学报》2014年。30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1908)的意义(同李逊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31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考论(同张辉合作), 《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1期 。32. 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通语——汉语之应用(第二作者,同张辉合作),《延边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三)古代礼仪制度及其它1.退溪不讳言“诗以随俗”解。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5、6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4年10月。第三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大会报告。2.西周觐礼初探。《遯亨集——吕绍刚教授古稀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3.春秋聘问的衰变。《金景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4.春秋朝觐的衰变。《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5.周代朝聘制度简论。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年鉴》,2001年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6.战国时期朝聘制度的破坏。《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7.退溪家礼“循俗”问题(韩文)。韩国《退溪学报》第107期,2000年12月。又收入(韩国)柳宁夏编选《退溪先生礼学论文集》(仅6篇),《退溪学报》别刷本。陶云会社2001年7月发行。8.略谈西周会盟制度。《延边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9.商代朝聘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10.晚清文人对朝鲜使臣“中华意识”的感知。日本创价大学《创大中国论集》第14辑,2011年3月。11.《清客新话》:日本对马藩尉探问清初“新知”——福建“漂海唐船”日记的意义。《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明清史》2013年第5期。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论文。还有其它已发表论文近20篇。论文发表后,或被转载、论点摘编、引用、评述多次。 (一) 专著1.《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被列为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语史教科书,授课教授狩野充徳。2.《周代朝聘制度研究》,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书评《揭示周代朝聘制度》,见《光明日报》2006-07-04 。2006年9月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太原)。2007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 2007年11月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台湾《经学论丛》专门介绍。《清代朝觐制度研究》等几十种著作引述.3.《宋元吉安方音研究》,专著(与李红合作),2008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1月完成,2005年2月通过专家鉴定。日本《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2009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刘晓南《宋代四川语音研究》等论著引述。4.《中国历代宾礼》,专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几十种著作引述。5.《日本汉语音韵学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日本语学会《日本语研究》、《古汉语研究》、《中华读者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辞书研究》、日本中国学研究会《日本中国学会报》(2012)等报刊均有述评。2013年10月12日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2等,中国语言学最高奖项,又获福建省第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2013年12月。同时,获厦门市第9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张玉来、潘钧、陈东辉、陈宁、耿军等引用。6.《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纲要》,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列为博士生教科书。7.《东亚视阈汉语史论》,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8.《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语音研究》,专著,合作,商务印书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2年完成。鉴定等级为优秀.9.《日本近现代汉语语法学史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二)编著1.《汉语音韵学通论》,教材,编著,主编,列入国家级“十五”教材出版规划(200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被国内外多所大学列为研究生教科书或参考书。2.《古代神童考录》,编著(与陈家祯合作),延边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三)编\校1. 《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上、下,140万字),主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日本权威的《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是国内外汉语音韵学论著目录收罗最为全面的工具书。冯蒸列为学习汉语音韵学必读书。2. 《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3.《古代汉语》,教材。合作编写,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曾被吉林省八所大学中文系采用。4.《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总目》(8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5. 《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指要》(7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6.《黉门钟吕》,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7.《韩非子》(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3。8.《后汉书》(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9.《全晋文》(点校,2人合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1912年前)》,主编,四十册,中华书局,2013年。11.朱熹口语文献语言通考(四种,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合作),合作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12.《中国历代礼仪制度文化丛书》(五种,《中国历代婚礼》、《中国历代葬礼》、《中国历代家礼》、《中国历代宾礼》、《中国历代祭礼》),第一主编(与张黎明合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台湾义守大学列为通识课程教科书。几十种著述引用。13.《新编古代汉语》,国家级教材。合作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4.《大一中文课堂》,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15.《海洋文明与汉语语言文字书写》,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16.《东亚汉语史书系》,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17.《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主编(与叶宝奎教授合作),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18.《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与中国音韵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另有其它4种编著。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者。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应当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具体有道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鉴于幼儿身上发育的特点,从不剩饭,自己穿脱衣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等。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基础。 一、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幼4家4儿童 二、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又如我们班有个新小朋友叫魏晓蕾,胆子特别小,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于他来说,我们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候,让他来分筷子。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接着,我还训练他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一次在学习儿歌《老师的手》的时候,我提问全班的幼儿:“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就有意识这样说:“老师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谁最近以来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提到了魏晓蕾,他也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三、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最佳餐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也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也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现在不在象以前那样处处让教师提醒,吃饭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了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玩“美食店”的游戏,游戏一开始,李琳和张波突然争吵起来,我走过去一问,原来是因为争新的煤气灶,都不愿意要旧的煤气灶,怎么办呢?新的煤气灶只有一个,我思索了一会,便拿起旧的煤气灶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我对两个小朋友说:“旧煤气灶刚才对我说,它也可以用,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帮助它?”我这样一说,李琳就去拿了旧的煤气灶。两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我们以后不争了。”我对他们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五、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六、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最近几年,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这种趋势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有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这要求家庭和幼儿园要把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放在首位.因此,对部分只注重学习知识的家长,我给他们出了一道选择题:A、一天教会你的孩子写10个字。B、帮助孩子10天改掉一个坏毛病,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数家长会笑着选择后者。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人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1. 对诵读吟咏重视不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诵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随之而来的便是小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如云里雾里, 不知所措。不能理解教师口中经常强调的带情感朗读是什么意思, 有些小学生认为情感朗读就是哪里轻读, 哪里重读, 哪里快读, 哪里慢读而已。2. 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古诗词教学, 一些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只要能流利的背下来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如果为了背诵而背诵, 那么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便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 背诵只是纯粹的字与字之间的硬性组合, 因此, 语文教师就需要对小学生的诵读进行正确的引导, 让小学生明白诵读古诗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 如果只注重背诵, 那么很难实现古诗词教学的真正目的。3. 教学方法的偏差不少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偏重对知识点和诗词表面意思的理解, 而忽略了古诗词的深层次内涵与文化意境。古诗词作为特殊的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比较突兀, 很难进入学习状态, 无法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导致学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古诗词, 应付考试而已。
不是!属于省级刊物。
论《离骚》的自我形象 《北方论丛》1986(6)。论屈原艺术想象的独创性 《东北师大学报》1988(4)。先秦国家观念与屈原的宗国意识 《东北师大学报》1989(4)。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类型分析 《延边教育学院学刊》1990(1—2)。“生王之头不若死王之垄” 《甘肃社会科学》1991(1)。先秦“士”阶层的文化心态与历史命运 《贵州文史丛刊》1991(2)。《离骚》审美价值的层次分析 《延边大学学报》1992(2)。屈原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的关系 《东北师大学报》1992(3)。《招魂》作者补证 《社会科学战线》1993(3)。楚辞:诗歌形式的纵深拓展 《人文杂志》1993(3)。中国礼乐文化初论 《东北师大学报》1993(6)。《九歌》“二湘”异辞同源说 《松辽学刊》1994(1)。话说《橘颂》 《名作欣赏》1994(2)。楚辞《招魂》的结构特征与语言特征 《苏州大学学报》1994(3)。百世诗宗的文化传承 《东北师大学报》1994(5)。中国诗歌中渔父意象的发轫之作——读楚辞《渔父》 《文史知识》1994(12)。屈原人格的背景、内容与价值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传统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学研究》1995(2)。公木的诗学世界 《人民日报》1996年6月27日第十一版。广阔的视野,崭新的高度 《社会科学战线》1998(3)。读诗札记(六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6)。从《诗经》看周代天命观念之兴衰 《江海学刊》1999(2)。“平淡”:陶诗风格之阐释 《社会科学战线》1999(2)。《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 《文学遗产》1999(2)。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古典文学研究片论 《文学前沿》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孔子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0(6)。从“兮”字用法看楚辞《九歌》的音乐特性 《社会科学辑刊》2001(2)。中国上古诗歌的历史文化观照 《社会科学战线》2001(1)。睹新春之景 咏乡思之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 《名作欣赏》2001(1)。夏夜的图景 丰年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古典文学知识》2001(3)。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读李清照《如梦令》 《名作欣赏》2001(4)。仰望泰山 志在高远——杜甫《望岳》赏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1(6)。从《生民》到《离骚》——上古诗歌历史发展的一个实证考察 《文学遗产》2001(4)。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深圳大学学报》2001(6)。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 《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7日。屈原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2(6)。道家语言哲学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影响《学术研究》2002(12)。夏商时代的天命观念及其文化形态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2)。性善·仁政·浩然之气——孟子精神世界的再认识 《深圳大学学报》2005(3)。一个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老子“道”本体的无限性及其审美转向 《文艺研究》2007(11)。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欧阳修 《文史知识》2007(12)。眼观风云浩荡 胸怀日月运行——读曹操的《观沧海》 《古典文学知识》2008(2)。
当前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把握不好古诗词朗读教学的比重;三是教学设计程式化;四是教学重点不突出。【期刊名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9)004【总页数】3【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问题;重视程度;朗读比重;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有人说,诗歌像一杯醇香的老酒,要耐心的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醇香。古诗词简短的文字浓缩着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意境美、凝练美以及形式上的整齐美深深地迷醉着我们的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中所展现出来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难以忘怀。“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代表了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凄苦难言之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安慰了多少相爱却不得相见的亲人们惆怅凄楚的相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挚爱着的情人间誓死方休的爱情宣言,这至死不渝的海誓山盟,成为人们心目中一曲悲壮凄美的千古绝唱。中华经典中的古诗词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它们如同璀璨的珍珠,在人类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也如同精神的甘泉和食粮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读诗词能够丰富词汇储备,培养文言语感,读诗词能够陶冶情操,纯化性情,读诗词能够开阔视野,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愫。但是,有不少教师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在古诗词教学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材编写者安排诗词教学内容的初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学好它,内化它,让它来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当前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应试意识作祟,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特别是新任教师感觉古诗词内容简短,学生很容易能背诵下来,不必花太大的气力。2014年之前(2014年有了课外的古诗词赏析题)的中考试卷中,古诗词的部分都是只出默写性的题,如果学生背得熟练,再把字形写对,课文注释里有一些词的解释,看看就懂整个诗文的大致意思,所以理解性默写倒也丢不了多少分。由于课时紧,中考还要保证分数,所以有的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就草草应付,只以背、写为要点,没有重视其它。继续阅读
当前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把握不好古诗词朗读教学的比重;三是教学设计程式化;四是教学重点不突出。【期刊名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9)004【总页数】3【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问题;重视程度;朗读比重;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有人说,诗歌像一杯醇香的老酒,要耐心的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醇香。古诗词简短的文字浓缩着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意境美、凝练美以及形式上的整齐美深深地迷醉着我们的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中所展现出来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难以忘怀。“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代表了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凄苦难言之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安慰了多少相爱却不得相见的亲人们惆怅凄楚的相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挚爱着的情人间誓死方休的爱情宣言,这至死不渝的海誓山盟,成为人们心目中一曲悲壮凄美的千古绝唱。中华经典中的古诗词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它们如同璀璨的珍珠,在人类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也如同精神的甘泉和食粮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读诗词能够丰富词汇储备,培养文言语感,读诗词能够陶冶情操,纯化性情,读诗词能够开阔视野,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愫。但是,有不少教师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在古诗词教学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材编写者安排诗词教学内容的初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学好它,内化它,让它来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当前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应试意识作祟,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特别是新任教师感觉古诗词内容简短,学生很容易能背诵下来,不必花太大的气力。2014年之前(2014年有了课外的古诗词赏析题)的中考试卷中,古诗词的部分都是只出默写性的题,如果学生背得熟练,再把字形写对,课文注释里有一些词的解释,看看就懂整个诗文的大致意思,所以理解性默写倒也丢不了多少分。由于课时紧,中考还要保证分数,所以有的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就草草应付,只以背、写为要点,没有重视其它。继续阅读
(一)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1.日本大矢透《韵镜考》“要说”寻绎。《古汉语研究》2008年3期。2.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3.中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术差异。《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4.日本学者越南汉字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5.日本学者的汉梵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6.日本汉字音时间层次及其确认的证据和方法。中国社科院《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2期。7.日本佛教“声明”与汉字音声调考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8.日本学者满(女真)汉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10期。9.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近代音关系研究。《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10.《词韵》音系声调。董琨、冯蒸主编《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11.日本《汉吴音图》所见《中原雅音》。《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12.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3期。13.《中原雅音》的体例问题。《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3日。第七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会编。14.日本学者日本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期。15.清末日本学者北京官话“四声之辨”(日文)。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文艺研究》第 56 卷第2号。2004年9月。16.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17.《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商务印书馆。18.日本学者对朝鲜汉字音的研究。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4年3期。19.日本学者对《中原音韵》及相关韵书的研究。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0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20.《辨音纂要》所传《中原雅音》。中国语言学会主办《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2003年9月。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21.明抄本《辨音纂要》初探。国家图书馆《文献》2003年1期。22.对外汉语教学课本编写中的“变调”标记符号问题。(合作)《汉语学习》2003年6期。23.新时期音韵古籍整理的简要回顾与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6期。24.从几组数据看南宋孙奕俗读声调的变化。《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25.退溪次韵朱子《武夷棹歌》问题。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3、4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2年1月。第二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香港浸会大学)。大会报告。26.南宋孙奕俗读“平分阴阳”存在的基础。台湾《声韵论丛》第10辑,台湾中国声韵学会与辅仁大学主办,学生书局2001年5月。由本人在台湾第十八届声韵年会的大会(台湾台北,2000年5月)上宣读。27.《中原音韵》与吉安方音。《第六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28.释“平中清浊,仄中抑扬”。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2辑。韩国梨花社1999年10月。大会宣读,韩国大田忠南大学1999年7月。29.《醒世姻缘传》“挺”字与今东北方言〔t‘iN〕音。《汉语学习》1998年第3期。30.南宋孙奕俗读“入注阴平”性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31.《九经直音》“明本”两种例说。《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32.南宋孙奕俗读“清入作去”考。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获第五次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古文献学”博士生二等奖(1999,一等空缺)。33.《九经直音》北图藏本三种叙说。《语言研究》1998年6月刊,第五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34.南宋已“平分阴阳”证。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21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10月。在中国语言学会第八次会议上宣读。《中国语文》1995年5期《会议纪要》。35.南宋孙奕音注“浊上归去”问题。《庆祝金景芳95寿辰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36.南宋《示儿编》的俗读音。《延边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37.南宋《示儿编》音注“俗读”的“入注三声”性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38.南宋《示儿编》“声讹”的正音性质。《语言研究》1996年6月刊,中国音韵学会第9次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39.南宋《示儿编》音注“浊音清化”问题。《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40.《九经直音》反切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41.韦应物诗韵系。《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42.《山海经校注》“珂案”音释献疑。(合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2期。43.《九经直音》反切与《经典释文》正读考异。《语言研究》1994年6月。中国音韵学会第8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44.“图们”的口语读音及其来源。《东疆学刊》1993年第3期。45.《汉字古音手册》订误举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1期。46.《晋书音义》的“协韵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获吉林大学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47.王昌龄诗用韵。《延边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48.岑参高适诗韵系异同比较。《延边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在中国音韵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上宣读。49.岑参诗韵谱。《语言文学论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0年12月。50.《醒世姻缘传》诗词用韵考。《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51.《<韵镜>校笺》跋。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52. 清末中日学者北京官话“变调”意识。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26辑,2007年5月。53. 十九世纪末叶北京官话声调初探——以日本人编《官话指南》为依据。(合作)《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语文出版社,2007年2月。54.日本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55. 高本汉用“二手资料”构拟《广韵》检讨. (合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56.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和工具书。《汉语学习》2007年第6期。57.日本汉语音义书语音研究。《杨耐思先生80寿辰庆祝文集》,2011年1月,中华书局。58.南宋《九经直音》“萧豪韵”的构成。(合作)《继往开来的语言发展之路》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2月。59.《正音捃言》音系声母的特点。(合作)《语苑撷英——唐作藩教授八十寿辰祝贺论文集》,2008年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60.高畑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与补充。(合作)《当代语言学》2010年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1年2期全文摘编。61.南宋《九经直音》“支思韵”问题。(合作)《中国语言学报》第14期,2010年10月。商务印书馆。62.清初韵书《五音通韵》构拟问题。(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期。63.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64.日本汉语上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2期。65.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66.日本汉藏对音译音研究.《民族语文》,2010年第6期。67.满田新造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批评意识。《中国音韵学》第16次会议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68.《<韵镜考>:日本江户后期韵镜学的构建》,《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2期。69.《日本<东音谱>(1719)所记汉语方音问题》,韩国《中国东南方言与中韩文化》(6),韩国文化社,2013年2月。70.《韵镜》与日本明治人名命运预测。《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71.贺知章《回乡偶书》诗“衰”字音。《延边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2期。72.唐代古体诗的“叶韵”问题。《延边大学函授教育》1992年第1期。73.从用韵看《药性赋》产生的时代。《延边医学院学报》(社科)1992年第1期。74.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点音韵知识。《吉林教育》1989年2-3辑。75.重建清代东北方音史:向混沌求新知——评邹德文教授《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76.《韵镜》研究史上的四条“主线”。《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77.清末民初东北官话语音系统——以新发现日本明治汉语课本为依据。中国社科院《方言》2013年第4期。(二)对外汉语教科书、汉语史、东北方言、古书校勘1.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会话”课本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2.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3.从中国语教科书“序”“跋”看朝鲜时期的语言教学意识(韩文)。韩国《韩华学报》总46期,2006年2月。4.《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5.校点严可均《全晋文》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期。6.《周礼》“诸侯之邦交”断句正误。国家图书馆《文献》1998年第4期。7.《庄子》“.以.o”句及其变式。《东疆学刊》1990年第1期。8.走向系统研究东北方言的第一步。(合作)《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9.谈唐诗中的“何事”。《东疆学刊》1988年3期。10.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研究的基本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期。11.中国学者与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刊行。(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3期。世纪朝鲜汉语教科书语言的干扰。(合作)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7年5期。13. 日本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先声——读1877年刊行的《支那文典》。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7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6月。14.《满洲土语研究》与20年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15.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理论——《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院《国学集刊》第三辑,2011年3月。16.仓石五四郎对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翻译的意义。刁宴斌主编《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0年5月。17.《日本“军用”东北方言教学意识——读1933年(增订版)<日满会话>》。韩国汉阳大学《汉语方言研究论文集》,2010年4月。18.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合作),《汉语学习》2011年第1期.19.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古今考,《中华读者报》2008年6月27日。20.《马氏文通》与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21.《晚清东北方言词语考订》(合作),《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3期。22.《清末民初北京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7期。23.《试论汉语史研究史评理论范畴》,《东疆学刊》2012年第1期。24.《日本明治后期<支那语学>月刊传播北京官话的历史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25.《汉语史研究系统要素视角理论范畴》,韩国中国言语文化学会《中国言语文化》创刊号,2012年2月。26《日据初期台湾闽南话会话课本教学和汉语史价值》(合作),《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4期。27..《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12年7月。28.《东亚语言学视阈的汉语史研究》,《东疆学刊》201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6期)29.《冈氏之中国文典》(1887):日本汉语文言语法体系初次构建,《复旦学报》2014年。30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1908)的意义(同李逊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31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考论(同张辉合作), 《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1期 。32. 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通语——汉语之应用(第二作者,同张辉合作),《延边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三)古代礼仪制度及其它1.退溪不讳言“诗以随俗”解。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5、6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4年10月。第三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大会报告。2.西周觐礼初探。《遯亨集——吕绍刚教授古稀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3.春秋聘问的衰变。《金景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4.春秋朝觐的衰变。《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5.周代朝聘制度简论。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年鉴》,2001年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6.战国时期朝聘制度的破坏。《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7.退溪家礼“循俗”问题(韩文)。韩国《退溪学报》第107期,2000年12月。又收入(韩国)柳宁夏编选《退溪先生礼学论文集》(仅6篇),《退溪学报》别刷本。陶云会社2001年7月发行。8.略谈西周会盟制度。《延边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9.商代朝聘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10.晚清文人对朝鲜使臣“中华意识”的感知。日本创价大学《创大中国论集》第14辑,2011年3月。11.《清客新话》:日本对马藩尉探问清初“新知”——福建“漂海唐船”日记的意义。《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明清史》2013年第5期。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论文。还有其它已发表论文近20篇。论文发表后,或被转载、论点摘编、引用、评述多次。 (一) 专著1.《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被列为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语史教科书,授课教授狩野充徳。2.《周代朝聘制度研究》,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书评《揭示周代朝聘制度》,见《光明日报》2006-07-04 。2006年9月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太原)。2007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 2007年11月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台湾《经学论丛》专门介绍。《清代朝觐制度研究》等几十种著作引述.3.《宋元吉安方音研究》,专著(与李红合作),2008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1月完成,2005年2月通过专家鉴定。日本《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2009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刘晓南《宋代四川语音研究》等论著引述。4.《中国历代宾礼》,专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几十种著作引述。5.《日本汉语音韵学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日本语学会《日本语研究》、《古汉语研究》、《中华读者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辞书研究》、日本中国学研究会《日本中国学会报》(2012)等报刊均有述评。2013年10月12日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2等,中国语言学最高奖项,又获福建省第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2013年12月。同时,获厦门市第9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张玉来、潘钧、陈东辉、陈宁、耿军等引用。6.《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纲要》,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列为博士生教科书。7.《东亚视阈汉语史论》,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8.《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语音研究》,专著,合作,商务印书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2年完成。鉴定等级为优秀.9.《日本近现代汉语语法学史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二)编著1.《汉语音韵学通论》,教材,编著,主编,列入国家级“十五”教材出版规划(200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被国内外多所大学列为研究生教科书或参考书。2.《古代神童考录》,编著(与陈家祯合作),延边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三)编\校1. 《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上、下,140万字),主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日本权威的《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是国内外汉语音韵学论著目录收罗最为全面的工具书。冯蒸列为学习汉语音韵学必读书。2. 《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3.《古代汉语》,教材。合作编写,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曾被吉林省八所大学中文系采用。4.《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总目》(8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5. 《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指要》(7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6.《黉门钟吕》,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7.《韩非子》(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3。8.《后汉书》(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9.《全晋文》(点校,2人合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1912年前)》,主编,四十册,中华书局,2013年。11.朱熹口语文献语言通考(四种,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合作),合作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12.《中国历代礼仪制度文化丛书》(五种,《中国历代婚礼》、《中国历代葬礼》、《中国历代家礼》、《中国历代宾礼》、《中国历代祭礼》),第一主编(与张黎明合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台湾义守大学列为通识课程教科书。几十种著述引用。13.《新编古代汉语》,国家级教材。合作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4.《大一中文课堂》,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15.《海洋文明与汉语语言文字书写》,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16.《东亚汉语史书系》,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17.《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主编(与叶宝奎教授合作),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18.《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与中国音韵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另有其它4种编著。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者。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最佳时期是幼儿时期,除了家庭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外,学校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瑞士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 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 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 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 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 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 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 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二)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 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 家教专刊、 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 成才有真正的意义。(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 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 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 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 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 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二是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三是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四是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五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必要的。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参考文献:[1].钱玲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11期,第225页。[2].辛文荣、孟祥芳《浅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09页。[3].葛海荣《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百花园地》2012年第11期,第197页。[4].李兰《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第110页。[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教研活动工作经验总结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教研活动工作经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研工作究其主旨就是教学研讨工作,其目的在于用集体的智慧高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用集体的智慧打造团结和谐的教研团队,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成长起来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历史教研组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切合,积极推进以自主学习,合作育人,活动育人为主要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把课堂变成学生幸福的乐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当然这与全组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就本学年的教研工作做一总结。
一、确立本学期工作重心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以县局教育教学精神为依据,以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为依托。
二、本学期具体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积极贯彻县局、学校教育工作精神。
(二)继续推进课堂改革,积极实践。我校经过一年多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已初具规模,成效卓著,在此基础上,学校力主继续深化,历史教研组积极响应,本组成员在学校的高效课堂赛课活动中,积极准备,勇于实践。
(三)加强教研组的教学研究,“精”制导学案。有“本”可参,有“案”可寻。一份好的导学案不仅能够引领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对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学期,教研组的各备课组员都能以高度负责精神,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不限时,不限地,随时随地作研讨,做到自觉、合作、有效。共同制作导学案,做到精备、精练、精讲、精评。
(四)加强教研组的教学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省市县的教学技能比赛,教学理论比赛。
(五)加强九年级备课组的备课研讨工作,以九年级备课组为龙头带动教研组整体教学工作。九年级历史教学容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一直是个值得思考的主题。为此,九年级历史备课组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精心制作导学案,经常性地讨论,研究阶段性课堂学习重点,做到教学要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目的性。思想要永远走在工作的前面,老师的工作要永远走在学生的前面,考试的准备要永远走在中考的前面,我相信,只要有心,我们都是无愧于老师这一称号!
本学期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一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虽然卓有成效,但仍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课改还要继续进行,永远没有最好的一节课,只有更好的一节课。
(二)教研组的各位成员之间的默契性还要进一步磨合与加强。
(三)教学教学的各种工作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总之,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教研组建设势在必行。
七、八年级地理教师:《台湾》《印度》:《做一个研究型的地理教师》3月25日我参加了在实验学校举办的市市中区七、八年级的地理研讨会,聆听了王颖和王二位教师的课,这次学习,有很多收获,即新颖、又扎实,每一节课,有成功,但也有遗憾,真实的课堂,留下了优秀教师们认真钻研的印记。
一、解读课标到位
二位老师上的课,都能根据新课标精神的引领,加以自己的理解,设计出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课程理念是先进的。如:王梦颖老师的导入,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现了台湾在世界上的位置,然后是在中国的位置,最后才出现了台湾。这样的导入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王倩老师在讲到印度的邻国时,教会了学生解决国家争端的方法。这些都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二、课堂教学艺术化
王梦颖老师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以最简单的语言解释较难懂的问题,比如把台湾比作香蕉,用生活实例来启发学生动脑观察,从而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记忆会非常深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时时刻刻体会到老师传授的知识是有用的,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一门课的兴趣。王倩老师的语言亲切优美,学生易懂。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辞藻,从而让学生对这一门课产生兴趣,让他们与这一门课有一种亲近感,不受约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锻炼实践能力。
随后,在总结完整堂内容之后,王倩老师用了一些随堂练习来当堂检测学生接受情况,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做出了解释。这让我知道了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给学生传授知识,应当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理解的状况做出检测,当堂反馈,并及时处理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学习问题和学习障碍。真正达到有效教学,让学生一节课下来能够真正掌握。整堂课上得井井有条,在教学过程中,王倩老师能够深入学生当中,亲近学生与学生交流,这些都是给我的教学启示,总之,从王倩老师的一堂课中学到许多,也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当中所存在的不足。两位教师都能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自己的教学,引领学生学习正确的`知识,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在课堂上,他们机智的反应、有效的激励、丰富的语言,让课堂焕发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正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三、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知的教学,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主动去获取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耐心等待,有巧妙的引导,真正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课堂上,有学生精彩的发言,有错误的回答,教师能正确评价。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都比较长,这种教学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怎样做一个研究型的地理教师
听了池老师的汇报我感受颇深:课程发展的瓶颈是教师,而教师发展的瓶颈是教师的专业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已不局限于教材,教师虽然是课程实施者,但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我们要通过不断的钻研、培训、进修、取经、研讨等形式积累经验,积累资料,提高自身的学术专业和能力。
一、指导思想
从学科实际和特点出发,以进修学校和初中室为指导,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努力开创历史教学、教研工作新局面。
二、教研理念
根据教研机构工作定位暨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确定20xx年工作重心为做好20xx版新课标及课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学习与探究,深入课堂进行常规教学的了解与指导,为本学科从教时间较短的年经教师、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骨干教师搭建平台,促使进一步专业成长与专业引领。首先,如果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那么教研员就要有一缸水,甚至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一条既能滋润自己又能浸润她人的溪流。所以通过坐下来阅读,走出去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坐下来读书,按所需,有所思、能致用。走出去开阔眼界,多听、多看、其次,沉下来、钻进去做研究。通过课题,超前实践设想,积累可行性经验,静心常情的浇水侍弄以待生根、开花、结果。再次,深入基层,深入课堂,深入教师。通过常规教学视导,近距离体味教学,与教师共生长。最后,放平身段做服务。与教师平等、融洽相处,鼓励、促进进步,发挥优势规避短处。
三、重点工作与实效
1、多管齐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首先,通过寒暑期教师全员培训,引导教师多形式学“课标”、领会教材,加深对课标的理解与领悟,提高对教材的把握与驾驭能力;鼓励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研员做了《课改后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2月18《重视时序凸显主线,落实理念推进教改》(7月19日)进行引领。
其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做出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就像小岗村、深圳等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与窗口一样,课题实验也有异曲同工之用,选准突破口,大胆实践,争取获得有益的作法,促进课堂教学实效,发挥人文学科应有的育人功效。首先确立课题即“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研究”,并精选实验教师。
通过理论学习打基础,日常实施得经验,阶段总结促反思。再次,深入基层,扎实开展教学视导。采取集中与分散,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方式,经深入学校、教研组,同教师零距离对话,了解教学实施情况。全年20多所学校,听课120多节。与讲课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对教师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和指导,同时对基层学校和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和网络教研活动情况进行调研和指导,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使教师在今后课堂教学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提高了处理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视导是一把双刃剑,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方法。也就是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与老师私下交流,老师一定乐意接受。在视导的同时,也应听取一线老师对视导的建议,从而使视导更具科学性。
第四,教研员要勇于上新课程的下水课。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员参与实践,会把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20xx月28日到雁鸣湖学校讲题为《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对导学案形式教学进行了实践,可以说有很深的感触,并写出了反思,为今后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2、针对教师队伍现状的调研,分层次发挥效用。首先,凌云、张艳梅、贾宝生、郭红艳、刘志超、段秀英等新生力量的锻炼提升。日北片三级研培活动中黑石凌云、秋梨沟学校张艳梅分别做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日在敦化市首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讲课大赛上黑石中学做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日在四中召开的敦化市初中历史暑期教师培训会上秋梨沟张艳梅老师做课《蒸汽时代的到来》。12日在大石头镇中学召开的东片三级研培教学活动中兼职教研员四中侯锡凤送课《品风流人物,悟智慧人生--世界历史人物专题复习课》,大石头中学贾宝生老师做课《难忘九一八》。其次,兼职教研员和名优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领军作用。师徒结对;侯锡凤、付晓娟等市骨干、州骨干及名师送教。4月19日敦化市一中举办的“请教切磋,共同成长”研讨会上市级骨干教师三中的付晓娟老师做课《改革开放》。11月30日在延边市九中召开的延边州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及答辩”评选活动中侯锡凤老师做课《血肉筑长城》。
3、收获的教研成果。首先,主题教研成果评选工作。从8月20--27日,历时一周多的时间,对29篇文章(包括小课例、案例、小策略、论文)进行筛选初评,选出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三个,并把结果及时上传给马麟老师。我也投了一篇《让历史教学“活”起来》的论文。我也把近两年的课改作法与认识总结成文,延边教育学报上发表的《历史学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之我行、我见》、吉林省教育改革研究系列丛书之责任教育研究上的《例谈历史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次,历史兼职教研员通过笔试及在11月30日延吉市九中的做课《血肉筑长城》并答辩获得全州第二的成绩。再次,通过导学案设计竞赛(9月22日下午导学案现场设计,9月25-27评选)有7教师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4、相关工作。积极参加州学院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本人的教研水平(20xx年10月11珲春四中参加延边州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积极做好全体历史教师的网络研修学习辅导工作;中片三级研培的配合工作;为教育局历时一周出了一套初三历史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补考试题;11月26--27日被普教科抽到东片、中片、市区17所学校进行书法测试等等。
四、来年想法充电(继续学习,理念上的、专业上的、方法策略上的。
放电(培训引领、平台展示)理念上:继续深化课改,侧重文本即教材史料阅读、运用研究即课题切实深入研究,教法学法多样化即有效互动研究;行动上:学科教师专业化实践提升。联电,开展网上交流和研讨,促进历史教师团队的合作交流与成长。
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以期实现更大的提高。
教育类期刊《文教资料》《科教文汇》《吉林教育》《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学习》《中学语文》《中学生数理化》《海外英语》《考试周刊》《新一代》《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校外教育》等大学学报类:《咸宁学院学报》《安顺学院学报》《赤峰学院学报》《重庆学院学报》《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吉林广播学院学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等也可以加我号咨询快速发表
有《火花》、《读者》、《萌芽》、《公主志》、《花样》
兰州教育学院是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综合性多功能多学科的高等院校。1980年5月正式成立,1981年4月17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建制。是1984年2月教育部列入首批备案的地(市)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之一。1985年1月9日经甘肃省政府行文正式更名为兰州教育学院。1989年,为顺应学院发展的要求,兰州市政府在城关区雁儿湾东路选址修建新校址。1993年8月正式迁入。学院现占地亩,建筑面积31168平方米;校园绿化率达40%, 2000年被兰州市政府评为园林化单位,系兰州市文明单位。近几年来,学院积极自筹资金,增置了可容纳103人的语音室两个、100人的多功能教室三个、80人、100人的计算机教室三个,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1个、电子电路实验室1个,电子阅览室一个、建立了5间微格教学室和一间微格教学总控室,购置了送教下乡和校外教学点巡视专用面包车、越野车;对教学楼、学生楼进行了维修和改造;整修了西操场(18亩地),设置了4人环行跑道和小型绿荫足球场;修建了水泥地面的篮球、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2004年2月兰州市教育局将原38中学旧址交付该院使用,可容纳学生600余人。2003年11月,学院自筹资金2000余万元的新学生生活综合楼于2005年9月竣工使用,学院的校园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学院成立后,以高等师范教育为主,其任务是兰州市中学教师学历达标,建院初期先设置了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7个基础学科。1988年5月,创办美术系,并由美术系牵头成立了兰州书画函授进修学院(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兰州分校)。1990年增设政史、数理专业。1984年、1986年,先后纳入全省、全国成人高校统一招生轨道。1996年5月,创办艺术教育系、英语系、计算机系。2000年8月,开始招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专生。自建院以来,学院已培养大专学历毕业生27800余人,各种培训班结业人数30000余人。作为地区性教育学院,除继续担负师范类培训任务外,从1992年起,经省教委(教育厅)批准,已陆续举办了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计算机信息管理、室内设计、外贸俄语、外贸英语、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实用英语、旅游英语、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应用等非师范类专业。师范类、非师范类专业的开设为高职专业的开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1年起经省教育厅批准我院相继开办了《小学教育》、《英语教育》、《计算机应用》、《文秘与办公自动化》、《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实用英语》、《艺术设计》等20余个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院现有在册正式教职工177人,专兼职教师25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36人,专职教师中教授、副教授以上36人,讲师51人,助教49人。其中1人具有博士学位,44人具有硕士学位。多年来,学院以“团结、进取、求实、创新”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建设人才为目标,坚持从严治教,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并加大科研力度,以科研促教学,先后出版各类学术著作116部,其中国家级8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发表文学、美术等各类作品3000余篇(幅)。有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学院编辑出版的学术理论刊物《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并被评为全国教育学院系统优秀刊物。辛勤耕耘和丰硕的教育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和参与国际国内教研、交流的机会和能力,先后有6人次赴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及香港举办书画讲学,得到了国际友人及教育专家的认知。1997年10月15日,英国国际事务发展署派团来我院调研、交流;同年,学院牵头成功地举办了全国教育学院系统中西部地区代表协作会议,学院的成功经验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好评。1999年4月世界微格教学创始人艾伦博士来我院就该院在教师培训中应用微格教学状况进行调研。学院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理事单位、兰州市教育系统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兰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学院还成立了兰州丝绸之路研究所,从事中外文化研究和经贸开发。二十世纪末,随着全国范围内中学在职教师学历达标任务的基本完成,许多同类院校纷纷转轨,或依附于师范大学或改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转向职业技术学院。截止目前,我院成为甘肃省唯一一所教育学院,在拓展非师范类成人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同时,我院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成功经验和国家教育部教师教育的长远规划,坚守教师培训的基地,充分发挥学院师资和设备的特长,不失时机地开展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我院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始于1990年,经过多年试点,1996年全面实施,初步建立了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及制度。组建了由在兰各大专院校对中学教育有较高造诣的教授、副教授、省市教育科研单位的研究员、副研究员、中学特级、高级教师130多人的兰州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讲师团。截止目前,共举办培训班四十二期,培训中学教师9184人。2001年,学院举办了英特尔未来教育主讲教师培训班。同时,作为兰州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牵头单位,组织实施培训学科教师425人。1998年在全市教学质量分析会上取得双赢,学院获干训、师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讲师团有33人获兰州市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学院荣获省教育厅英特尔未来教育师资培训先进集体称号,学院1名教师获全国英特尔未来教育师资培训先进个人。我院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于1998年8—9月成功的举办了全省初中语文、英语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自2001年起受教育厅委托率专家组先后赴甘南、临夏、华亭、泾川、山丹、静宁、会宁、东乡等地进行“送教下乡”活动,培训当地中学教师数千人。我院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2002年受到教育部继续教育工程督导检查组的好评。2003年以来为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实施了中学教师各学科新课程师资培训,共培训中学教师15000余人,新任教师1500余人,幼儿园教师162人。从2003年开始学员承担了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初中教师学历达标培训和新课程师资培训赴十五个项目县的“送教下乡”活动,为贫困和边远地区送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学院教师对继续教育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撰写论文和工作报告几十余篇,在全国、省级及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期刊上发表《兰州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实践》,课题获2001年甘肃省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学院还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学院参加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师教育课题2项,承担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一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兰州市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1项正在顺利研究之中。 目前我院已建成集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成人高等学历大专和普通高等学历高职大专四位一体、职前职后教育相辅相成的高等院校。为适应教改需要,我院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可自主设置内部机构的有关规定于2004年,在保留原教学系的基础上设置“五系一部”,即:人文社会科学系(中文、政治、历史、教育心理)、自然科学系、外语系、艺术教育系(美术、音乐)、信息科学系(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学部。
要看看你是谢什么类型的杂志了~~~不过都可以试试的,起码能锻炼自己....
千万不要来这个学校,来了你会后悔一辈子,学校老师不够,都垃圾,资金不够。说实话,坑学生很多钱,千万不要来。食堂买饭的很少,吃饭跟打仗一样。学校课很少,其它学校都有选修课,这个学校是没有的,原因很简单,没老师。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确实合并了,而且现在估计还在放假期间呢,就算刚上班也不会人都呆在办公室的。
晕 这个学校已经在2007被合并了 ,和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平原大学,新乡教育学院,合并为新乡学院了,就是我现在的学校 在红旗区 金穗大道东段 坐62路车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