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金属学报编委

发布时间:

金属学报编委

1956年,中国编制十二年自然科学远景发展规划纲要,李熏主持冶金科学技术部分,规划出中国冶金事业发展蓝图。1962年起,国家又多次邀集专家规划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均负责冶金学科。其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先后选任他为冶金组和冶金新材料组的副组长,历时20余年,他团结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引导着冶金科技事业的进步。李熏为中国科学事业所作的贡献,除由他创办金属研究所培养出济济人才外,还支持组建了新的研究院所。如将选矿研究室和分析化学室的大部分迁至长沙合建成中国科学院矿冶研究所(现为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冶炼化学研究室的炼铁部分并入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耐火材料研究室调往上海合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核材料研究部分调往成都新建西南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院。1960年,在李熏和葛庭燧的积极推动和亲自参加下,先在长春召开全国性的有关位错和电子论的学习班,接着在沈阳举行了全国金属物理报告会,这是中国金属物理学科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李熏热心学会组织的活动。他是创立中国金属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国金属学会第二、第三届副理事长。他团结全国各部门、各地区的同行学者,超脱部门的干预和门户之见,为促进冶金工业和冶金学科的发展而共同努力。李熏重视创刊和办好《金属学报》 ,他自任主编,坚持办刊方针等原则问题,对论文审改一类具体编辑事务,均亲自动手,不厌其烦。现在,《金属学报》已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学术刊物之一。他也是《中国科学》的编委、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材料科学丛书》的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编委会副主任。曾亲自撰写冶金学和金属学条目。李熏早在50年代就提出扩大稀土元素资源的综合利用,在他的组织和推动下,金属研究所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国家科委于1965年成立稀土和铌在钢中应用的领导小组,他任组长,曾召开多次学术报告会,推动了全国有关研究工作。在中国还未探明镍铬矿藏的早期,李熏就组织力量开展铬锰氮不锈钢的研究。自1959年起,金属研究所对铁锰铝合金系进行较系统的开拓性研究,为发展低温、无磁和耐热钢起了指导作用。1981年5月,李熏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技术科学部主任。他洞察当时中国科技体制存在的弊端,譬如,科学技术如何面向经济建设;如何改变研究所吃国家的“大锅饭”和研究人员吃研究所的“大锅饭”;如何冲破人才的地区和部门所有制的约束;如何开发智力和更新知识等等。他积极依靠学部委员,切实加强学术领导。到任不久,即倡议分期分批组织学部委员对所属各研究所进行评议,除了改进中国科学院和各研究所的工作以外,并为后来全国推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起了先导作用。他也曾组织有关学部委员和同行专家,讨论中国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向国家提出了积极建议。1983年3月,李熏应《经济日报》记者采访,发表过有关改革科技体制的谈话。他说:“科学技术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要打破部门所有制,让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拉起手来。”设想“能不能尽快地成立一些科研生产联合体,比如成立一些大型的科研生产联合公司,”“打破部门界限,实现人才交流,实行科研和生产的大协作。中国科学院可以与企业联合办研究机构,办技术开发公司,办开放实验室,办科技培训班。”

李元元长期从事材料加工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科研及产业化工作,研究方向是:高性能有色合金材料的制备与成形,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含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精密成形,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技术,金属新材料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动态仿真,粉末冶金温压成形技术及其成套设备,精密制造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现代加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等。其在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和有色合金材料的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材料-工艺-装备-产品一体化和工程化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李元元曾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八六三高技术研究、国家军品配套、国家火炬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8项,部省级项目23项,国防军工项目12项,主持和参加其他项目46项。截至2014年统计,李元元获授权发明专利55项,其中已投入实施专利29项、 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李元元在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的研究领域形成了学术特色和专业优势:他发展和创新了粉末冶金温压成形理论和技术、电磁热力多场作用下粉末成形固结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研制出多种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和重要零件;较系统地揭示了粉末成形致密化机制,首次建立了有孔隙连续体粉末冶金材料压制过程数值模型;初步形成了高性能高精度钢铁基粉末冶金材料及零件的成形理论和新技术。他还提出了快速凝固-球磨-粉末热挤压制备铝合金基复合材料及其零件、球磨混粉-温压成形-液相烧结制备钢铁基复合材料及其零件的新方法,并且揭示了上述材料的成形规律,组织结构特征,强化、断裂和摩擦磨损机制。系统揭示了铝青铜、锌合金、镁合金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的内在关系,提出了以上合金的设计原则和实现强韧化的新方法。 “高性能钢铁基粉末冶金材料含复合材料的制备、成形及其应用”、“高性能高硅铝合金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特殊用途用新型高强耐磨铜合金”、“高强度耐磨锌合金(ZMJ)电梯曳引机、减速机蜗轮铸件”等10项成果,先后通过了教育部、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鉴定结论均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研制开发了六大类新材料及其零件,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机械、轻工、冶金、家电、办公机械、国防军工等行业,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1982年6月开始在湖南大学任教起,李元元一直从事材料工程学科教研教学工作。1982年至1994年期间先后在湖南大学机械系、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机电工程系任教,1998年获批为博士生导师。 2003年至2011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2011年由中共教育部党组任命为吉林大学委员会常委并担任校长 。其指导培养了博士后7名、博士生25名、硕士生27名。 李元元累计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16篇,其中SCI收录132篇,EI收录222篇,ISTP收录39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主编、参编著作3部。■主要论文1、Effect of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on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7075/6009 alloy;《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9年05期 ;1037-10432、镁合金的发展动态和前景展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4年01期;14-17+853、放电等离子烧结-非晶晶化法合成钛基块状非晶复合材料;《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1年10期;2305-23234、粉末冶金高致密化的新途径;《材料导报》2003年11期;5-85、温压工艺及其关键技术;《机械工程材料》2001年01期;18-216、产业化温压设备中的加热系统;《粉末冶金工业》2000年06期;14-187、粉末冶金高致密化成形技术的新进展;《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1期;1-98、Al-Cu-Mg-Zn合金相变储热材料热循环稳定性研究;《热加工工艺》2012年22期;107-1099、粉末包套挤压非稳态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现代制造工程》;2002年05期;9-10 10、大塑性变形-反应烧结TiAl合金的高温压缩屈服强度;《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03期;289-292■主要专著1、《金属粉末温压成形原理与技术》2、《新型材料与科学技术·金属材料卷》3、《机械工程概论》 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项目:高强韧耐磨铝青铜合金的研制及其应用(J-215-2-09) 2010年 项目:高性能铁基粉末冶金零件成形系列技术及其应用 (J-215-2-01)2004年 2、部、省科技一等奖4项(其中3项为第一完成人)、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三等奖3项(其中2项为第一完成人)3、广东省“火炬”二等奖1项4、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5、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6、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7、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科研行业 2001——2011年任第六、第七届中国科协委员 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第四、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第六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 第十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理事长、粉末冶金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学会特聘专家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常委第八届广东省青联副主席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理事长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科技副主席广州市机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机电工业行业协会顾问 杂志期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委《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中国机械工程》编委《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编委会副主任《铸造》编委会副主任委员《CHINAFOUNDRY》(英文版)编委会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副主编《Wear》、《Materials Research Bullitin》审稿人 政界 1998年至2003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1年被评为广东高校“七五”期间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广州百名教育新秀,1992年获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获得广东省第三届丁颖科技奖,1994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被评为第二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1995年荣称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1995年获得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优秀党员、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001年荣获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 先进个人优秀奖,2002年获得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人选、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作为负责人所带领的学科团队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先进集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团队、广东省高校第一批“千百十工程”先进团队, 2005年被英国格拉摩根大学授予“名誉科学博士”。

2002年获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领导的研究组入选国防科工委首批“国家科技创新团队”。颁奖词:金属之光,灿烂辉煌。他,风华正茂,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在金属间化合物基础研究、多功能钛合金研究等多方面颇有建树。他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人类健康送去了佳音。杨锐,1965年出生于湖北省。1980年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1987年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2年于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获选该校圣约翰学院Title A Research Fellow。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先进材料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兼任钛合金研究部主任)。兼任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 副主编,《金属学报》和《材料研究学报》编委。2004年接任973计划“材料计算设计与性能预测基础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

金属学报参考文献编辑

不需要。

金属学报.英文版杂志社投稿须知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着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人物简介任胜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1966年生于安徽; 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6月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出站后从事科技编辑工作, 先后担任《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基金》、《自然科学进展》的责任编辑.自参加科技编辑工作以来, 先后在Science(英国科学杂志), Nature(自然), 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 Learned Publishing(学术出版), 《科学通报》、《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期刊上发表文献计量学和科技编辑与写作方面的论文或杂文60余篇. 有丰富的科技编辑与写作方面的培训经验, 2007年和2009年先后主持翻译了《科技英文写作与演讲》和《科技英语写作进阶》. 曾获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择优支持、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等资助和奖项.社会兼职: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编辑学报》编委、《中国科技术语》编委、《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副主编.个人博客: 任胜利的编辑之家(科学网) 主要论文[1]任胜利.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357~[2]任胜利.2005年度IS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引证指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27(8):F0002~[3]程维红 任胜利 刘旭.五种中、外农学期刊对比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5):134~[4]任胜利 林佳莉.国际性出版机构创办新期刊的原则及案例介绍[J].编辑学报,2006,18(5):398~[5]任胜利 王久丽.同行评议中审稿人遴选方式对审稿结果的影响——以《自然科学进展》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722~[6]程维红 任胜利 刘旭.我国农学期刊网上学术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4):555~[7]贺德方 乔晓东 曾建勋 屈海燕 任胜利 方梅.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支持方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79~[8]任胜利.有关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5,17(6):393~[9]莫京 任胜利.国内外科技期刊的期刊自引对比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5):655~[10]任胜利.开放存取(Open Access):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2):151~[11]任胜利.科技英语的文体与表达[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4):F002~[12]任胜利.正文的架构与撰写[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3):F002~[13]任胜利.科技论文中表格和插图的制作[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2):F002~[14]任胜利.科技论文题名的拟定[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1):F002~[15]任胜利.科技论文摘要的撰写[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5(1):F003~[16]张建中 任胜利.病理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的几个问题[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4):396~[17]任胜利 祖广安.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现状分析[J].编辑学报,2004,16(4):303~[18]任胜利.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12~[19]任胜利.参考文献的选择与标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14(12):F002~[20]任胜利.科技论文的同行评议[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14(11):F002~主要著作《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科学出版社,2004年 《科技英语写作进阶》,[法]J. L. Lebrun,著;任胜利、莫京、安瑞,译;科学出版社,2009年 《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第二版)》,科学出版社,任胜利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科技写作与交流》,科学出版社,任胜利,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标准

参考文献是论文中的重要部分,在进行论文书写时需要参考文献,那么参考文献的格式应该是怎样的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标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以及其它类似文件是主要的科技信息源,是记录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性文件.为了统一这些文件的撰写、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便于处理、储存、检索、利用、交流、传播.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7713-87中有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摘录如下:

论文格式标准

1.论文格式——题目:题目应当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如果题目语意未尽,用副题补充说明。

2.论文格式——作者:署名的作者只限于那些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贡献,并了解论文报告的全部内容,能对全部内容负责解答的人。其他参加工作的人员,可列入附注或致谢部分。

3.论文格式——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摘要一般200-300字.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4.论文格式——正文: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等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如图1,图2-1;表2,表3-2;附注:1);文献[4];式(5),式(3-5)等.具体要求如下;

论文格式——图: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无量纲可以省略),坐标上采用的缩略词或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论文格式——表:表应有表题,表内附注序号标注于右上角,如“XXX1)”(读者注意:前面“”引号中的实际排版表示方式应该是“1)”在“XXX”的右上角),不用“﹡”号作附注序码,表内数据,空白代表未测,“一”代表无此项或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

论文格式——数学、物理和化学式:一律用“.”表示小数点符号,大于999的整数和多于三位的小数,一律用半个阿拉伯数字符的小间隔分开,不用千位擞“,”,小于1的'数应将0列于小数点之前。例如94,652应写成94 652;.319,325应写成 325。

应特别注意区分拉丁文、希腊文、俄文、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标明字符的正体、斜体、黑体及大小写、上下角,以免混同。

论文格式——计量单位:论文中使用的各种量、单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标准GB3100-82, GB3101-82,GB3102/1-13-82等的规定.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没有相应符号的非物理量单位可使用中文(如“件”、“台”、“人”等),它们可以与其他单位的符号构成组合单位(如“件每秒”的符号为“件/S”)。

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的格式:论文参考文献的写法应按下列次序——著者/题名/出版事项,由于论文的参考文献品种繁多,择其主要示例如下:

谭炳煌,1982.怎徉撰写科学论文.辽宁人民出版社,59

Guinier A,施士元译,1959. X射线晶体学.科学出版社,148

Pettetssen S, 1941. Introduction to Meterc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10

即著录书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的名不缩写),出版年,句点,书名,句点,出版地点,出版者,特定页码。

李薰,1964.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学报,7:442

Bachmann W , 1973. Verallgemeinerung and Anwendung der Rayleighschen Theorie der , 28 (4):223-228

即著录论文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写全姓名),出版年,句点,论文题目,句点,期刊名缩写,卷(期):页(每卷编连续页码的期刊不写期)。

多著者的参考文献标注,在著录文献的著者时,如著者为三人以内,全部著录,如为四人以上,只著录至第三著者,加“et al.,著者最后的两人之间,不加“&”、“和”等类似的连接词。(摘自 《环境化学》,原文:“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

遥感学报编委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1964年至1969年在丰县中学读书;1969年至1973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202部队和237部队;1973年考入南京大学,1977年毕业,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学学习。1987年起,先后任中科院遥感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起,先后任中科院遥感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所长;1994年起,两任中科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并任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主任;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1992年至2000年任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及第四、五届专家组组长。是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7所大学兼职教授、《遥感学报》常务副主编及6个国内外期刊编委、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7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遥感信息科学特别是雷达对地观测领域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国家科技攻关、中科院重大及国际合作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8部。作为第一完成人和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3项,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5项,并获国家863计划突出贡献奖。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及国外进修生26名。1992、1996年分别被评为中科院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1987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199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并兼任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遥感学报》、《地理研究》、《地球信息科学》、 《国际地理信息科学》(IJGIS) 等杂志编委。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中国GIS协会第一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863海洋领域专家组专家、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国土资源部特邀名誉专员。2008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多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20余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篇,CSCD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与图集19部(第一作者10部),国内外同行正面引用7300余次(CSCD引用5600余次,SCI引用270余次);1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包括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4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主要学术贡献:1)遥感影像地学分析计算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2)地理空间分析模型与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 主持和参加“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运行系统”、“香港环境遥感综合研究”、 “Multi-resolution Land Use & Land Cover”等国家九五攻关、863计划和国际合作等项目。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主持承担了国家973、86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图集2册;获国家、中国科学院、省市等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成果奖7项, 各种荣誉奖11项。 编著出版了《地理信息系统概要》、《洪水灾害评估信息系统研究》、《遥感影像的地学理解与分析》、《香港揽胜》等专著与图集9卷册,发表“Flood damage evalu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A new conceptual model for network analysis”、“对地球信息科学认识”等论文 60余篇。任《遥感学报》、《地理研究》、《地球信息科学》等杂志编委、副主编。

郭华东教授现在是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社会兼职: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秘书长,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执委和国家代表,UN GAID高级顾问团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研究中心(筹)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8所大学兼职教授; 《国际数字地球学报》主编、《国际应用遥感学报》、《亚洲地球信息科学》、《高技术通讯》等期刊编委。曾任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际合成孔径雷达工作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理事长等职。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导(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办法:)联系电话:58887300 电子信箱:研究领域: 雷达遥感、数字地球、遥感科学与应用具体看这个网站:

地理学报编委

刘昌明,出生年月:1934年5月,湖南长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水文水资源研究专家。湖南汩罗人。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60-1962年赴苏联留学,1981-1982年赴美国做访问学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水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地理资源研究所)、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等职;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报主编与国际水文过程杂志编委等职。主持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重大与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参与国家重大咨询项目20余项;发表论著400余篇、本,其中SCI论文100余篇,“H因子”大于20;获国家省部科技奖项14项;已培养研究生120余名,多次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作为我国自然地理水文水资源方向研究领域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发展了自然地理学科的水文水资源学;在水循环、产流模式、水文实验、农业水文、森林水文、环境水文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缺资料地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发展了地理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分析模型,并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雨水资源化与“绿水”管理等思想极大的提升了我国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效率。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经历: 西北大学 大学毕业 中国 莫斯科大学 研究生肄业 苏联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访问学者 美国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职情况:曾任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1992-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1997-2003年),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1997-2004年)。现任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水文水资源

冯健,男,1963年10月生,博士学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

(中文版编委会)主 编: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副主编:郑 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纪远(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蔡运龙(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宝元(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姚鲁烽(《地理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编 委:王 涛(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 铮(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王 颖(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王劲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邓 伟(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长、研究员)史培军(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许世远(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学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李小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李小建(河南财经学院院长、教授)李吉均(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张信宝(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周一星(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查良松(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胡和平(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姚檀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顾朝林(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陶 澍(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梁 怡(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康尔泗(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樊 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外编委:Godfrey J. R. Ling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Laurence J C Ma: University of Akron, Ohio, USAManfred :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ustriaMasatoshi Yoshino: Aichi University, Toyohashi, JapanWalker H. J.: Louisana State University, Louisana 70803, USAWolfgang Taubmann: University of Bremen, Bremen, Germany编辑部成员:姚鲁烽:负责自然地理、环境科学、RS与GIS 在自然地理应用的稿件,编辑单月期刊。何书金:负责经济地理、土地利用、RS与GIS 在经济地理应用的稿件,编辑双月期刊。赵歆:负责英文版、中文版英文摘要。高岷:负责编务。网络、排版、收发版面费稿费和期刊。

金属学报issn

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从SCI的严格的选刊原则及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较真实地反映了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根据SCI收录及被引证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术水平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每年一次的SCI论文排名成了判断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 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 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 印刷版(SCI) 双月刊 3,500种 联机版(SciSearch) 周更新 5,600种 光盘版(带文摘)(SCICDE) 月更新 3,500种(同印刷版) 网络版(SCIExpanded) 周更新 5,600种(同联机版) 部分科研工作者将SCI戏称为STUPID CHINESE IDEA。 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 “SCI目前已成为衡量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尺度”。 然而SCI原本只是一种强大的文献检索工具。它不同于按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是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即将一篇文献作为检索词,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越查越旧,越查越新,越查越深”这是科学引文索引建立的宗旨。SCI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工具,但它只能作为评价工作中的一个角度,不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全部。 SCI收录中国期刊 (2006) 出版地 收录库 刊名 刊期 ISSN 影响 因子 CHINA SCI 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中文版) Semimonthly 0567-7351 CHINA SCI 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0567-7718 CHINA SCI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Monthly 1671-4083 CHINA SCI 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中文版) Monthly 1000-3290 CHINA SCI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Bimonthly 1001-0602 CHINA SCI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251-0790 CHINA SC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英文版) Bimonthly 1001-604X CHINA SC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Monthly 0366-6999 CHINA SCI CHINESE PHYSICS《中国物理》(物理学报一海外版) (英文版) Monthly 1009-1963 CHINA SCI 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Monthly 0256-307X CHINA SC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Semimonthly 1001-6538 CHINA SCI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Monthly 0253-6102 CHINA SCI EPISODES《地质幕》(英文版) Quarterly 0705-3797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83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91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05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Monthly 1006-9313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21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 Bimonthly 1672-1799 HONG KONG SCI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Monthly 0929-6646 TAIWAN SCI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Quarterly 0006-8063 TAIWAN SCI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Bimonthly 0577-9073 TAIWAN SCI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Quarterly 0304-4920 TAIWAN SCI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Bimonthly 0009-4536 TAIWAN SCI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Bimonthly 0368-1653 TAIWAN SCI STATISTICA SINICA Quarterly 1017-0405 TAIWAN SCI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Quarterly 1027-5487 TAIWAN SCI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Quarterly 1017-0839 TAIWAN SCI ZOOLOGICAL STUDIES Quarterly 1021-5506 CHINA SCI-E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582-9879 CHINA SCI-E ACTA BOTANICA SINICA《植物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577-7496 CHINA SCI-E 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中文版) Semimonthly 0567-7351 CHINA SCI-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地质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1000-9515 CHINA SCI-E 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0567-7718 CHINA SCI-E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0894-9166 CHINA SCI-E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金属学报》 Monthly 0412-1961 CHINA SCI-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海洋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0253-505X CHINA SCI-E 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中文版) Quarterly 1000-0569 CHINA SCI-E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Monthly 1671-4083 CHINA SCI-E 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中文版) Monthly 1000-3290 CHINA SCI-E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物理化学学报》(中文版)) Irregular 1000-6818 CHINA SCI-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671-4083 CHINA SCI-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植物分类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0529-1526 CHINA SCI-E ACTA POLYMERICA SINICA《高分子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0-3304 CHINA SCI-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Bimonthly 0256-1530 CHINA SCI-E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Monthly 0253-4827 CHINA SCI-E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亚洲男性学》(英文版) Quarterly 1008-682X CHINA SCI-E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Bimonthly 1001-0602 CHINA SCI-E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251-0790 CHINA SCI-E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 Quarterly 1005-9040 CHINA SCI-E CHINA OCEAN ENGINEERING《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Quarterly 0890-5487 CHINA SCI-E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Quarterly 0252-9599 CHINA SCI-E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Monthly 1001-8417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中文版) Monthly 0253-3820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9-9271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催化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253-9837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4-9541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3-7713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英文版) Bimonthly 1001-604X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1022-4653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地球物理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0001-5733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无机化学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1-4861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中文版) Monthly 0253-2786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Bimonthly 0256-7679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结构化学》(中文版) Bimonthly 0254-5861 CHINA SCI-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Monthly 0366-6999 CHINA SCI-E CHINESE PHYSICS《中国物理(物理学报一海外版)(英)》 Monthly 1009-1963 CHINA SCI-E 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Monthly 0256-307X CHINA SCI-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Semimonthly 1001-6538 CHINA SCI-E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Monthly 0253-6102 CHINA SCI-E EPISODES《地质幕》(英文版) Quarterly 0705-3797 CHINA SCI-E FUNGAL DIVERSITY《真菌多样性》 Tri-annual 1560-2745 CHINA SCI-E 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CHINESE EDITION《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文版) Monthly 0254-3052 CHINA SCI-E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亚洲天然产品研究杂志》(英文版) Quarterly 1028-6020 CHINA SC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1005-9784 CHINA SCI-E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Bimonthly 1000-9000 CHINA SCI-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1-0742 CHINA SCI-E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红外与毫米披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1-9014 CHINA SCI-E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无机材料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0-324X CHINA SCI-E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Semiannual 1006-706X CHINA SCI-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材料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5-0302 CHINA SCI-E JOURNAL OF RARE EARTHS《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2-0721 CHINA SCI-E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5-8850 CHINA SCI-E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 Quarterly 1000-2413 CHINA SCI-E PEDOSPHERE《土壤圈》(英文版) Quarterly 1002-0160 CHINA SCI-E 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文版) Bimonthly 1009-0630 CHINA SCI-E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文版) Bimonthly 1000-3282 CHINA SCI-E PROGRESS IN CHEMISTRY《化学进展》(中文版) Bimonthly 1005-281X CHINA SCI-E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中文版) Bimonthly 1002-185X CHINA SCI-E RARE METALS《稀有金属》(英文版) Quarterly 1001-0521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83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91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05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Monthly 1006-9313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21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中国科学F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9-2757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 Bimonthly 1672-1799 CHINA SCI-E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版) Bimonthly 1000-0593 CHINA SCI-E NEW CARBON MATERIALS《新型炭材料》(中文版) Bimonthly 1007-8827 TAIWAN SCI-E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Quarterly 1561-8625 TAIWAN SCI-E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Quarterly 0006-8063 TAIWAN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Bimonthly 0577-9073 TAIWAN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Quarterly 0304-4920 TAIWAN SCI-E JOURNAL OF MECHANICS Quarterly 1727-7191 TAIWAN SCI-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Bimonthly 0009-4536 TAIWAN SCI-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Bimonthly 0368-1653 TAIWAN SCI-E 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Quarterly 1021-9498 TAIWAN SCI-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imonthly 1016-2364 TAIWAN SCI-E ZOOLOGICAL STUDIES Quarterly 1021-5506 TAIWAN SCI-E STATISTICA SINICA Quarterly 1017-0405 TAIWAN SCI-E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Quarterly 1027-5487 TAIWAN SCI-E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Quarterly 1017-0839 HONG KONG SCI-E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Monthly 0929-6646 SCI总线 ----串行通信接口SCI(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也是由Motorola公司推出的。它是一种通用异步通信接口UART,与MCS-51的异步通信功能基本相同。 sci Spinal Cord Injury(脊髓损伤)的英文缩写

这些都是检索系统,一个收录很多论文的数据库。 SCI主要偏重理论性研究。 SSCI是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 EI偏工程应用。 CSCD和核心期刊都是中国的数据库。 ISTP是会议论文数据库,以上都是期刊论文。

物理学核心期刊有:1.物理学报2.光学学报3.高能物理与核物理4.光子学报5.中国激光6.物理7.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8.半导体学报 9.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0.强激光与粒子束 11.量子电子学报 12.物理学进展 13.声学学报 14.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5.发光学报 16.核技术 17.大学物理 18.金属学报 19.低温物理学报 20.无机材料学报 21.高压物理学报 22.材料研究学报 23.波谱学杂志 24.量子光学学报 25.化学物理学报 26.计算物理 27.人工晶体学报 28.光学技术 29.原子核物理评论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相关期刊金属学报(英文版)主办单位:中国金属学会 | 周期:双月刊锻压技术主办单位:北京机电研究所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 | 周期:双月刊 | 核心刊物本刊是由国家机械局北京机电研究所主办,主要报道锻造和模锻、冲压、特种成形等领域的新理论、新工艺、新设备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磨擦与润滑技术,锻压工艺参数与设备力能参数的测试技术,锻压CAD/CAM技术,机械化自动化和柔性生产控制技术等。本刊突出技术内容,注意技术和信息的结合,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以及普及与提高的结合,力争满足业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及大专院校师生的需要。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主办单位:机械工业部第六设计研究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技术分会、中原工学院 | 周期:季刊本刊主要以专题研究论文及技术报告等形式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具体内容涉及成组技术(相似工程)、先进制造技术及现代生产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包括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现代生产与管理技术、信息化技术、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生产模式研究、相似制造理论与方法、计算机应用、企业技术改造等。中国稀土学报主办单位:中国稀土学会 | 周期:双月刊 | 核心刊物本学报(双月刊)是由中国稀土学会主办、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承办、北京大学协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稀土化学与湿法冶金;稀土金属学与火法冶金;稀土新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稀土固体物理与固体化学;稀土应用研究;稀土分析检测;稀土地质、矿物和选矿等。主要栏目有综合评述、学术论文、研究快报及研究简报等。金属功能材料主办单位:钢铁研究总院 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 | 周期:双月刊 | 核心刊物本刊系由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与钢铁研究总院合办的专业技术刊物,报道内容以永磁、金属软磁、贮氢合金和电池、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它高科技金属功能材料、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等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发展动向为主,并刊登大量国内外相关信息及市场动态。主要栏目有综合述评,试验研究,环球信息,简讯,工艺设备,理化测试和行业动态等。新疆有色金属主办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队 乌鲁木齐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新疆有色金属学会 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 | 周期:季刊本刊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双百方针,开展国内外有色金属领域的学术交流,发挥导向作用。焊接学报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 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 周期:月刊 | 核心刊物本刊主要刊登焊接各专业学科理论研究的专题论文和反映焊接新材料、新工艺方法的专题论文。它代表了中国焊接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国内外拥有广大的读者,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被美国《工程索引(Ei)》、《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稀有金属主办单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 周期:双月刊 | 核心刊物本刊是以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开发和冶炼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双月刊,由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主办,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承办。是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报道稀有金属、贵金属、稀土金属及镍、钴等有色金属在材料研制、合金加工、选矿、冶炼、理化分析测试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应用,同时还报道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磁性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在稀有金属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轧钢主办单位:钢铁研究总院 | 周期:双月刊 | 核心刊物本杂志为全冶金优秀期刊,是由钢铁研究总院(北京)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综合技术刊物。其全面报导中厚板,热轧和冷轧板带,型钢,线材及制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本刊广告业务面向轧钢企、事业单位用各种轧机及辅助设备、仪器仪表、工具、材料等产品,以及国内外公司的形象广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主办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 周期:月刊 | 核心刊物《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以有色金属材料和冶金学科为主的高技术、基础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1年10月,1991—1999年为季刊,2000—2003年为双月刊,2004年起改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以繁荣有色金属科学技术,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及时报道有色金属科技领域的新理论、新 技术和新方法。目前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选矿·冶金·化学化工。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来看,《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已成为我国材料、冶金和金 属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的源期刊,已被美国《工程索引》(核心库)、 美国《化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金属文摘》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同时还被《中国学术期刊 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美国《工程材料文摘》、英国《矿冶文摘》等国内外其他重要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近年来得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期刊评价指标持续快速地增高,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2002年获中国科协第三届优秀 科技期刊三等奖,2003—2006年连续四届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4—2006年获第二届、第三届、第 四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已在作者和读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2006年本刊获得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经费资助。我们相信,有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的经费资助和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 经过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一定会办成以反映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学科创新为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推动自主创新和 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精品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