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文化软实力论文300

发布时间:

文化软实力论文300

2009年8月8日是中国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的日子。北京奥运会是当代中国的一次全球性亮相,为全球提供了一次走近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是现代中国强国梦的表达和实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的起点。材料选取了后奥运时代,我国软实力发展建设的话题,具有特殊的意义。材料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了我国在软实力发展方面以及为我国软实力的发展寻找新的思路所做出的努力。“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来的,特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内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对外表现为文化精神、价值资源、文化风格与活力对于其他民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材料从价值观念、国民素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对软实力进行了解读,旨在说明国家在重视硬实力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软实力的建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使其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而吸引力,正是软实力关键指标。试题在题目设置上采取的是传统的三段论模式,即概括内容,提出对策,论证性文章。概括题,内容没有变,只是形式上发生改变,改变了以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和问题的命题方式,形式也开始多元化,在题目要求上更细致化。(一)根据材料3、5、6用200字分析“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15分)要求:用语规范凝练,分析深入全面。【作答思路】题目(一)的作答需要在解读材料3、4、5的基础上完成。考生首先要提炼出材料的主干,再进行归纳总结,即形成题目答案。材料3通过举例和数字显示,说明我国软实力建设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差距,也从另一侧面理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软实力是相对与硬实力而言,包括价值信念、意识形态、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国民素质等释放出来的影响力。同时材料3也体现出国家的发展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材料4是从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传播方式来诠释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奥运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体现的软实力,也说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材料5是从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民族凝聚力等多角度地阐述文化软实力所包涵的内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有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上材料分析的总结提炼,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制度、文化、国民、意识形态等所具有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从其外延上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制度模式的优越性、国家的国际形象、历史文化传统和底蕴、国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风貌及对外交往能力等。(120字)(二)根据材料2和4用300字概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20分)要求:全面准确、精炼概括、条理清晰。【作答思路】题目(二)的作答需要从材料2和材料4的解读分析开始。材料2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一是国家形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通过奥运会反映出中国人乐善好客的精神。二是价值观念,奥运会改变了中国人思维方式、提升国民素质以及体制改革和公共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国民素质,奥运会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意识、公民意识也赢得了国际的美誉,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材料4阐述了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也为中国后奥运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新内涵和新思路。对以上材料的总结归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表达了中国人民开放好客的心态以及与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善意,也为中华民族学习国际规则、融入世界提供了机会;奥运会增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志愿精神,并改变了我们的悲情意识及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重新找回了自信平等、从容大度的民族心态;奥运会带来了许多涵盖先进制度元素的国际标准,为我们加快体制改革和提升公共管理水平提供了契机,也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人性化;奥运会所培养和体现出来的志愿精神,不仅标志着公民意识、服务意识的觉醒,也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奥运会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增进了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00字)(三)联系材料简要说明我国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25分)内容:要求全面、合理,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篇幅不少于450字。【作答思路】题目(三)要求联系材料简要说明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首先要通读材料,在材料中寻找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的国外的。对于材料提出问题没有提出解决方式的,要通过发散性思维,提出可行性,可操作性的途径和方法。材料1提出的提升软实力的途径是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材料2提出通过举办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材料3是我们要承认我国与世界软实力建设存在的差距,以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国内外的批评;材料4指出要坚持软实力建设的长效性,从以往的重大国际活动中,吸取经验,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材料6提出要重视信息传播和网络推广价值观,扩大新闻媒体的活跃度;材料7提出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借鉴国际社会先进的经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材料8提出采取创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拼音等措施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以上途径和方式的总结归纳,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探索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来做出努力。第一,我们要以开放、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批评,提升我们社会和国民的人文素质,在对话与交流中释放我们的真诚与善意,谋求合作与谅解,从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第二,我们要利用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不失时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真正优秀的文化成果,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赢取国际社会的尊重;第三,鼓励和倡导国民学习外语,并采取创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拼音等多种措施推动对外汉语教育,大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第四,政府要制定专门计划,扶持和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大量蕴含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化产品,并积极引导和帮助其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渗透力和亲和力;第五,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使我们的制度运行更加科学、透明、合理,从而赢取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下人们的同情与理解;第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将国家发展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上来;第七,进一步开放和放宽媒体的活动空间,维护公民的话语权,扩大新闻媒体的活跃度。(【作答思路】题目(四)要求根据给定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四)的设置完全符合申论考试的传统模式,字数要求是1000字左右,字数要控制在950-1050之间。材料是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为切入点,深入阐述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如何提升我国的软实力等问题,最后的落脚点是软实力。因此,考生文章题目拟定不能脱离开“软实力”,但角度选择可以多元化,需要明确的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参考范文】水之源木之本——“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力量之源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印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主的政治制度都帮它在软实力上加分不少,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硬实力”,这种软实力上的加分在国际影响力上几乎显现不出应有的效果。但是,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上的“潜移默化”、“水滴石穿”之功,却是硬实力的强制性所无法比拟的,“攻心为上”、“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也正是基于此,有专家认为软实力具有“在问题产生之前就将之消弭于无形”的神奇功能。正是看到了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本源”特征,世界上一些国家在综合国力的提升中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近代中国所走过的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而很多发达国家都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文化发展和推广计划,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向外渗透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原则。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量具有很强亲和力的文化产品还极大地改善了国家形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注入了活水。我国也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在海外创立孔子学院、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利用国际赛事和会展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等途径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进而拓展我国的国际政治空间,增强国际影响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国际舆论环境依然呈现出西强我弱,西方世界依旧牢固把握话语霸权的基本格局下,我们要着力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益激烈的“软实力之战”中站稳脚跟,让中华文化持久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③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④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⑦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⑧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各种途径,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战略要求视野高远、内涵丰富,不仅阐明了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进入21世纪,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以发展道路、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竞争也愈加激烈,世界主要大国无不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战略格局调整中占据主动地位。

对于我国而言,同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仍有短板弱项。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尽快形成与大国竞争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占领时代竞争的制高点。

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向世界大力宣介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对于树立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积极塑造以主动作为为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确立正确的方向、选择科学的路径。

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不断增强的对外投资能力、日益强大的硬件设施更新能力、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支持中央媒体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大势的基础平台,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全文要求: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 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 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近年来,随着社 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 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首先,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 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 力” 的认识也明显不足。 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 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 其次,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 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 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 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现在 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 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从多方面共同入手,加强民众对文化软实力的 认识, 提高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抓起: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 实力” 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 积极向上的优良传 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趣味低级、 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 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 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 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 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 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 业文艺人才。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 供了后备军。 我国文化 “软实力” 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 步解决。 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投稿

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 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 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近年来,随着社 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 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首先,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 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 力” 的认识也明显不足。 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 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 其次,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 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 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 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现在 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 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从多方面共同入手,加强民众对文化软实力的 认识, 提高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抓起: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 实力” 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 积极向上的优良传 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趣味低级、 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 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 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 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 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 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 业文艺人才。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 供了后备军。 我国文化 “软实力” 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 步解决。 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看就知道是东软的同志。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大力实施文化产业空间战略。鼓励和支持我国东部地区,也就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优先发展高科技的文化创意产业,完善专业化、富有创新活力的产业集聚,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升级和功能再造,建设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为又好又快的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重点扶持文化产业的高端部分,促进高科技和创意结合的新兴数字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政府应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涵养文化生态,重点发展依托于独特地方文化的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和文化产品生产。 (2)借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之机实施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虽然这些年来我国政府积极致力于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等诸项新技术引入文化产业,但是这种行动并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些高新技术为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势必体现为对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投入不足,体现为投入行动的无系统性。为此,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制定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以战略引导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 (3)设计科学高效的财税信贷支持体系。 第一,提高政府对文化消费的财政支持力度。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常常离不开政府对于文化消费活动的补贴。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没有文化市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且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政府补贴是拓展文化市场的重要手段。我国文化市场空间受制于民众有限的购买力水平,难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提高文化消费的财政补贴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界的一致认识与心声。 第二,鼓励文化内容出口,建立文化内容出口退税制度。 第三,对文化企业、文化园区和文化基地实施优惠性的土地政策。 第四,鼓励金融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4)深入推进文化产业的行业结构优化工作。大力推动以市场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产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打造规模大、专业化、实力强的文化企业集团,促进龙头企业的形成;以政资分开、政企分开为手段,促进文化企业的跨地区并购和经营,改变文化产业和市场的地域分割和地域垄断的局面。 (5)针对不同产权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政策。具体而言: 第一,加大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将扶持中小型文化企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近几年来,我国以制造“文化航母集团”为目标,将大量资金投放在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上。但是,正如德国的经验所显示的,在文化经济中,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部门。不仅如此,文化产业还有其特殊之处。由于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有标准化、规模化、大众化的要求,也有区域性、差异性、小众化的特点,比起一般产业,文化生产单位更为丰富多样,文化企业、社会组织、个体都能成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而且相互不可替代。那些为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企业,小而精干反倒是其优势所在。此外,文化产品对独创性要求很高,很多情况下一些文化生产单位常常以个体或人数很少的创意团队完成。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在当前乃至未来若干年里都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是对于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而言,大学生正是产业发展的巨大资本,是我国的优势所在。不过,想要发挥这部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政府必须加大对于中小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这类企业的创办和发展保驾护航。倘若政府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那么不仅能显著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而且将会化负担为优势,借机迅速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文化的大繁荣。就这个取向而言,国际经验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经验都证明,企业孵化器是达到扶持中小企业成长的有效方式,借孵化器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财政资助和服务资助。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尤其关注中小型文化企业,首先要赋予中小型文化企业以合法地位,然后通过建立企业孵化器的方式,向这类企业在政策、资金配置和服务方面给予广泛和有效的支持。另外,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制度来鼓励文化小企业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建议,对于雇员5人以下,或者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下的文化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 第二,在财政扶持上打通体制内外。政府要跳出国有、民营的界线,不再将做大做强文化企业的目标仅仅寄托于国有文化企业,而是从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要具备做大做强的实力,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政府都可以扶持。民营文化单位其实是中国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市场培育的最基础的群体,面对垄断的渠道,民营企业的议价能力非常弱。在财政对产业资金进行分配的时候,应该有所倾斜。为此,政府应该改变扶持对象遴选标准,一方面不再强调产权的国有属性,另一方面强化对企业实力的要求。由于目前一方面国有企业集聚了大量优势的资源,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更具活力和发展潜力,作为一项临时的平衡性措施,在“十二五”早期,政府还应该适度偏向民营企业,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也就是说,在设计扶持对象的遴选指标体系时,给予民营企业更高的权重。 第三,加强对国有文化企业的监管。国有文化企业是行业垄断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对这类企业的监管,构成在文化产业避免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重点。对于“事业体制,企业运营”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坚决剥离其经营性业务,使其转变为纯粹的事业单位。 (6)设立创意产业扶持基金。建立国家和省市三级文化发展基金,文化发展基金占政府支出比例的1%~3%左右。鼓励企业、机构和个人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按非赢利机构进行注册和管理。鼓励文化风险投资。研究和建立促进文化投资的税收和融资机制。 (7)延续《“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的措施,继续促进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8)针对不同的文化产业领域,除了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作之外,我们还建议:在电影和舞台表演领域,应尽快打造中国自己的全国票务网络系统,尽快制定和实施电影分级制度。建设覆盖国内大中城市的票务销售网络,可以把对国家文化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终端市场把控在我们自己手中,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链的健全与发展,有利于扶持国有院团增强市场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有利于整合集成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力,从而形成中国文化产业的强大国际竞争实力。电影分级制度的实质是对电影审查标准化、透明化的期待。长期以来,我国都没有实行电影分级制度。虽然已经多次有人提出应该建立这样一套机制,但是这一制度迟迟不见出台。我国对电影的审查就是通过对电影中某些镜头的删减以达到让所有年龄观众都可以观赏的目的。所谓“众口难调”,这种“老少咸宜”的要求对电影创作构成显著的制约。由于目前电影内容的贫乏直接导致观众对影院的冷淡态度,如果分级实行,则电影创作会有更大的空间,毕竟分级制度能照顾到更多层次观众的口味。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拓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流涌,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战略要求视野高远、内涵丰富,不仅阐明了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进入21世纪,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以发展道路、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竞争也愈加激烈,世界主要大国无不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战略格局调整中占据主动地位。

对于我国而言,同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仍有短板弱项。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尽快形成与大国竞争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占领时代竞争的制高点。

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向世界大力宣介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对于树立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积极塑造以主动作为为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确立正确的方向、选择科学的路径。

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不断增强的对外投资能力、日益强大的硬件设施更新能力、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支持中央媒体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大势的基础平台,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全文要求: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文化软实力论文3000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并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战略要求视野高远、内涵丰富,不仅阐明了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进入21世纪,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以发展道路、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竞争也愈加激烈,世界主要大国无不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力求在新一轮的国际战略格局调整中占据主动地位。

对于我国而言,同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仍有短板弱项。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坚持“软”“硬”实力协调发展,尽快形成与大国竞争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占领时代竞争的制高点。

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向世界大力宣介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对于树立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积极塑造以主动作为为基本特征的思想观念,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确立正确的方向、选择科学的路径。

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不断增强的对外投资能力、日益强大的硬件设施更新能力、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支持中央媒体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大势的基础平台,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全文要求: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论文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建设;国家论文摘要:准确理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涵义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前提;明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条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党的十七大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加以探讨。一、理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涵义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前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假如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的话,那么“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既包括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又包括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从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来看,文化具有自主能力和调适能力,增加文化认同感具体地说,要注重处理好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在当今世界,很明显的事实是: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一体化,政治则是多极化、多元化。而文化则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随着高科技非凡是传媒与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化的认同性日益取代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习惯、宗教传统、价值观念上的鸿沟难以弥合,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裂痕亦有扩大的可能。一方面是全球价值趋同,另一方面是回归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实现民族自我认同。如何处理好全球普遍价值认同与民族角色的自我认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选择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从国内的文化转型来看,文化具有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就是说在文化战略上,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对民族文化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3、从国际的文化交流来看,文化具有辐射力和竞争力,增加话语权进行文化对话,需要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今天,中国正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而西方并没有大量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中国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保持个性并增强话语权,这样的文化才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第四,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来看,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多姿多彩。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而活跃的态势,我们应当自觉肩负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重任,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明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条件在当前仍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世界上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内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经济和国防等硬实力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文化软实力建设。一个文化创造力较强的民族,更轻易赢得其他民族在观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亲近、行动上的支持。具体来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涉及三个方面,即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非凡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党中心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的最重要任务,是要把科学发展观有关国内的“和谐发展”与国际的“和平发展”的丰富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们理解,中国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的发展成果,不仅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布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而且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同时,重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保障人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2、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党的十七大告提出,要努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径。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项迫切任务,是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长远之计,是不断创造出体现民族文化活力和生气的新作品、新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我们发挥多种力量的积极性,向中华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进军。3、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聪明、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和扩大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重点。不仅要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的文化业态中实现创新,在传统文化产业部门也要依靠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实现内容、形式、治理、营销等多方面的创新。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当重点采取以下有效措施: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2、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本世纪头20年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3、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把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当的舆论力量。要深刻熟悉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治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4、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的积极性,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形式,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医疗水平,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改革深化的社会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虽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但是社会就业、养老等问题也日趋突出,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1 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障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为城市国营及部分大型集体企业职工建立了涵盖养老、医疗、工伤、生育、死亡等项目的社会保险制度。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构筑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仅包括社会保险的部分内容,范围相对较小。二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我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进行了明确,构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指明了社会保障资金由国家、工作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保障范围涉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区服务、社会强制性保险(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住房)、个人储蓄积累和以自愿为原则的商业保险,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灵活、有效、丰富多彩。三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条保障线,实行以“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两个确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工作。由此,一个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2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一制度所处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1)覆盖面狭窄。目前我国发达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在试着搞养老、医疗、低保等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享受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大约有6 000万人。但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不到农村总人口的10%,至于失业保险等其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均与农民无缘。除此之外,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覆盖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群约1.6亿人,另有3亿多人被排斥在外,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仍然较窄。随着我国失业人口逐年增加,2001年我国城镇职工失业率为3.6%,2002年为4%,2004年增加到4.3%,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达1 400万人。截止到2004年全国有10 58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仅覆盖全国约9 400万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约占城市“下岗、失业、待岗”总人数的30%。还有相当多的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广大的个体纳税户没有加入社会保障的体系。(2)社保资金缺乏统一管理,基金运转处于无序状态。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是按地区和部门分开制定的,地区间条块管理比较松散。社会保障基金既有县市统筹又有省级统筹,统筹形式多种多样,统筹办法各地自行确定。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基本上处于分散管理的状况,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由劳动部门负责;抚恤救济由民政部门负责;医疗保险由卫生部门和职工所在单位负责。由于社会保障缺乏统一的管理,政策规定及筹资办法也政出多门,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社会保险的收、支、管、用与政策制定于一身,没有一个机制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社会保障费管理不严格、漏洞大,社会保障资金运转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地方随意提高社会养老统筹比例,大大超出国家规定的20%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并且存在挪用、浪费社保基金的现象,危及社保基金的安全。(3)收不抵支,资金短缺。我国社会保障费的征收方式没有统一规范,有的地方委托地税机关征收,有的地方实行按地区、分行业征收的办法,也有些地方采取差额结算缴拨,还有些地方采取按规定协议缴费。各省市的社会保障项目多少不一,比例不同,又没有法律的约束,因而征收手段不硬,导致收费困难,欠费现象普遍。1998年,我国企业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19亿元,2004年达到近500亿元。另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时间短,而我国又人口多,底子薄,过去没有积累,资金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目前,企业的保险缴费负担较重,养老保险平均为22%,医疗保险6%,失业保险2%,造成企业逃费欠费现象普遍。企业效益差,迫切需要社会保险的保障,而社会保险制度的建成又需要企业的资金支持,这样在社会保险与企业效益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4)社会保障立法滞后。社会保障的特征是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这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同时也需要以法律为依据界定政府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在社会保障管理方面的权限与义务、职工的权利与义务。但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很不健全,由于立法滞后,在对社会保障方面发生的争议进行仲裁或提请诉讼时,仲裁机构和法院难以根据权威性的法律规定对这类争议和纠纷进行仲裁或判决,一些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职工的基本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5)社会保障意识淡薄。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原有的保障体系的影响还未从根本上消除,对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宣传教育不够。一方面,一些职工长期养成的依赖思想致使他们缺乏自我保障意识,不愿为自己的生老病死积累资金。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领导对社会保障的理解也存在误区,认为这只是企业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部分领导从地方经济利益出发,擅自挪用社保资金,弥补政府经费不足或进行各种投资。由于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意识淡薄,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进程缓慢。3 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并存,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保障水平差异过大,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大多数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现实的选择。首先,扩大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范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养老保险方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应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个别私营企业、少数外资企业职工扩大到全体城镇各类企业及职工。这样既可以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在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方面合理衔接,为职工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又可以为全体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提供保障。失业保险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行政机构改革不断向社会释放富余人员,新增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我国社保体系面临巨大失业压力,失业保险的范围应扩大到城镇各级各类企业及职工。医疗保险方面,应全面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职工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制度。针对城镇低收入者、生活贫困的居民,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救济、再就业补助结合,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其次,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扩大基本保障覆盖面。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全面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还不具备。经济发达地区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有区别的、覆盖全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为农村贫困人口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大力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农村医疗救助,解决农村人口因病致贫问题。同时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设。(2)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历来由国家独自支撑,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应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分别设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附加养老保险、职工个人的储蓄性保险,还应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发展私人养老、医疗保险等,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政府的补贴、税收优惠措施,促使非营利组织在补充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领域里发挥作用。(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在现行制度下,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机制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严格管理社会保障费等问题已迫在眉睫。对此,我国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借鉴国外经验,确立由社会自治组织经办社会保险的方式,实行社会保险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状。二是充分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财政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财政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关键是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对社保资金实行全程监督,加强对社会保障结余资金的管理,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安全与保值增值。三是建立社会保障服务网。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实现现代化管理。(4)多头并举,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首先要硬化征缴手段,扩大社保资金规模。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省份把养老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征收,但普遍存在“税硬费软”的问题。如果将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既可以增强社会保障筹资的强制性,变弹性收费为刚性收税,又可以降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成本,扩大筹资规模。其次搭建社会保障新平台,开辟新的筹资渠道。目前我国在养老保险制度转换过程中,要将几十年积累的巨额债务在短短几年内全部消化,既无必要,更不现实。而搭建社会保障新平台是解决资金问题的一种新选择。由于进入社会保障新平台的人员目前大多是青壮年,通过这个平台所筹集到的资金,可以在未来20~30年内用于偿还历史债务,等到这些人年老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积累到相当规模,完全可以解决资金支付问题。最后对特定企业适时减免或加成征收社保费。当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财政困难时,允许它们暂时拖欠部分社会保险费用,等这部分企业资金充裕时再连本带息全部上缴,这样做有助于其未来更自觉地缴费,还可以吸纳逃费者加入缴费计划并有利于其以后自觉缴费。但同时必须使恶意逃费者认识到,逃费的机会成本将远远超过期望收益,今后他们会面临更严厉的处罚风险。(5)尽快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快立法建设。一是根据社会保障制度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实际进展情况先分项制定法规。然后在制定单项法规的基础上,再考虑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等,明确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使社会保险管理有法可依。二是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立法。规定基金筹集方式、来源渠道、各方分担比例、基金保值增值途径等,保证社保基金正常运转。三是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要保证社会保障参与者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能获得相应的司法保护,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社会保障法》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公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的基本事项,明确公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和义务。在健全法制的基础上,加快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人民在社会保障中真正得到实惠。(6)加强宣传,增强全国人民的社会保障意识。社会保障与全国人民息息相关,但由于历史的或现实的原因,对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因此加强宣传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克服依赖思想。对国有企业职工加大宣传力度,使其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不再为职工的生老病死承担全部费用,而是由企业与职工共同分担。社会保障程度高低不仅影响职工的现实生活水平,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水平。二是克服侥幸心理。对于那些心存侥幸舍不得花钱买保险的人,从各个层面分析社会保障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使他们对社会保障有一个新的认识。三是纠正部分领导对社会保障的误解,确保社保资金的安全。

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 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 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近年来,随着社 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 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首先,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 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 力” 的认识也明显不足。 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 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 其次,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 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 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 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现在 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 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应从多方面共同入手,加强民众对文化软实力的 认识, 提高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抓起: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 实力” 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 积极向上的优良传 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趣味低级、 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 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 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 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 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 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 业文艺人才。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 供了后备军。 我国文化 “软实力” 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 步解决。 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又是一个东软的同志

城市文化软实力论文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③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④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⑦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⑧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各种途径,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我说 哥们 这篇论文你还有么 我现在需要... 呜呜 跪谢了先

一看就知道是东软的同志。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抓紧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一直以来先从表象上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水平是有了很大的改观进展。而我国的“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尤其相比于国外逊人一等。其间,我国的“软实力”建设相对于欧美起步甚晚,而且国家重视度相对较低。据悉,国外的许多公园博物馆例如,华盛顿公园,黄石公园,国家博物馆等都是免费或者收费很低,而在中国像这种国家级公园收费一般都是很高的,很多人“望价止步”。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尔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他提出“软实力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政策吸引力。”其实,文化是一种可以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相提并论的,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因素体现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特殊地位。透过各国的文化产业我们可以看到其国家的发展状况,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许多文化文明传承与中国,而中国之所以没能像日本那样在继承传统融合其他文明的同时提升自己在国际中的威望,很大的原因我们忽落了一个国家的根本不是它的经济多么繁荣,政治多么清明,而是文化之根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却是唯一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遗世独立。它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形态人文素养,深刻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作为一个青年,我觉得以自身为榜样,不过分追求外来文化,不盲目信仰西方主流意识,作为国人我们有自己的信仰原则,作为青年我们把爱国意识弘扬文化集成传统深深烙在我们心中并由此影响我们的行为。而且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自身必须对我国的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刻意的学习只是闲暇时间关注底层文化,像许多电影电视剧都是很好地反映了我国的文化,虽然古代文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不能排斥在这种环境下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根基。所谓的产物在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条件下,剩余的物质便是优秀中之瑰宝。不言而喻,我们拥有者身后的文化底蕴,潜藏着十分丰厚的能量,只是缺少所谓的意识形态对它进行规范包装,出口推向世界。软实力的核心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念,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端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本国文化不好,我们把它当做习以为常了,融入自己的生活了,其实细微之处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在我们生活中的根深蒂固!青年的思想可以激发无限的潜能,所谓的走出去引进来,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把自己的进行加工美化升级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让他们学着借鉴引进我们的,产生一种经久不灭的文化道路。这就是我们所要的目标。每个人无论你在哪身处何方,你的思想你的原则支持着你把自己的思想那种骄傲的冲动迸发出来,介绍推销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研究生论文

一看就知道是东软的同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 文化 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篇一:《文化软实力》 摘要:当今世界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也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中国社会要想健康和谐持续稳定的发展,拥有快速发展的经济是一方面,有时候文化的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有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他们之间有互补的关系。以往我们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建设,而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传播,但是现在我们的政府和社会看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我们正在逐渐正视和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并让世界各国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战略;伟大复兴; 1、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 (一)基本内容 约瑟夫·奈曾论证说,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指挥权是硬实力,而一个国家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其他国家想要他所想要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其他“硬”实力来说的,之所以说它“软”是因为文化产业所决定的,也就是文化所变“硬”的 方法 。文化涉及的范围可谓无所不包,从而其产业的特征与以往的产业,如制造业有很大的不同,使其能够产生的价值无可估量,但是又很难界定,如知识产权的问题。文化也就作为产生这一价值的源泉,它的地位也就相当重要,却非常难以界定。因为其难以界定,从而使其在很多方面无法用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来约束,很多地方无法达到强硬的管理,就像你可以很容易估计一个U盘的价值,却无法估计里面储存的资料的价值一样。也就是无法进行这种约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增加文化软实力,毕竟“想法”是很难受到“保护”的。以上就是我认为为何要加一个“软”字。而文化实力简单的来说可以理解为创新创意实力,毕竟文化是这些的源泉。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这也是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强大”的一个重要表征。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利益,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 (二)发展历程 “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唐代兴在《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一书中提到,软实力就是国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由文化、制度安排、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相整合而成,它大致可以展开为四个方面,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但这些影响力最终都要通过大众传媒而得以实现。在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力中,文化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一个国家的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精神指向及情感表达方式,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那么,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外交影响力也就自然会得到增强,并产生良性循环和扩张的结果。 文怀沙在为高占祥所著的《文化力》一书写的序言《文化力的发掘者》一文中提到,我们国家当前还面临着许多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说到底可能都是文化问题。我近年经常去陕西、河南等地,这些省份大打文化牌,努力创建文化大省,现在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由此可见,文化力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胡锦涛在十七大 报告 中提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然而比起周边 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2、文化软实力的分析 (一)传统西方大国文化对我国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时期,对 传统文化 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达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原因都给严重缺乏文化寄托的中国人强大的新鲜感。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西方国家在饮食,音乐,电影甚至是语言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西方节日 和传统节日的比较,似乎人们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追捧西方的节日,而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西方节日的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 (二).新世纪亚洲格局重组与话语权争夺 亚洲正在崛起,其动向大致有三:一是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的“孔子学院”抗衡,三是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龙象之争”中印度已然高出一筹。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 韩国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大国。1998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东亚的日本是世界第三经济强国,早在1985年,日本经济持续增长之时,就试图从“经济大国”转向“政治大国”最终走向“文化大国”。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其目的就是要推出日本文化。试图确立日本文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使亚洲国家在接受日本援助的同时,也接受日本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与交锋、合作与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所以,大力提升本国的软实力已在国际主流社会达成共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也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举办世博会是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将大大推进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世博会已经经历了150多年,而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在我国、也是在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将为全面推进中华文化的复兴、展示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 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中国通过学习世界文明使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差距,相对于硬实力的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 3、结论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础。文化竞争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提升思想、观念和原则等多方面价值理念,这些都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来分享我们的文明成果与智慧,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较为全面客观的声音,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软实力也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4、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 【2】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3】____.《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篇二:《文化强国——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文化强国,对于每一个中国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它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总结 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 经验 ,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 【关键词】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新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文化强国战略从大的层面讲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小的层面讲得看我们是否有叫得响的文化作品、我们的创意产业是否位于世界前列、我们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能否输出海外。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去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呢? 首先要了解文化强国的意义。只有完全地理解了文化强国的意义之所在,我们才能够更正确的、更积极的去为他出力。文化强国的意义到底有哪些呢?第一,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一个民族国家若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绝对不是一个强国。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我认为,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就是要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第二,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阶段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第三,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大批走向世界,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国人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现不文明,留给世人的就是一种不佳形象。这种情况下,怎么让人看到一个大国、强国形象呢?第四,建设文化强国,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我们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则就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或综合竞争力,关键问题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区域文化企业的产品及其服务在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以此来获取长期稳定可观的利润的能力,同时也是在竞争中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或关键)能力。根据要素载体,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竞争力、文化需求竞争力、文化企业竞争力、政府行为竞争力等四大要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创新能力,而四大要素竞争力则取决于其创新能力,它贯穿于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和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之中。 要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提升文化生态的支持力。树立以创新价值观为主导的理念,积极促成创新的价值导向,增强创新意识,奠定共同的创新理念与价值基础。把培养创新价值观纳入国民 教育 全过程,把创新理念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要总结和宣传体现创新要求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力和感召力。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引导、铸造人们创新价值观的形成。媒体要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以倡导创新精神、烘托创新氛围作为节目评估的重要考量。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和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并把创新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文化时尚。 其次,要提升政府行为的推动力。 我国尚处于历史转型期,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比较,政府行为推动力在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中比重大,作用尤为重要。一是要积极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制定具 体操 作方案,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实现我省文化产业振兴目标。二是要以政策为引导促使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如,加大创新资金扶持。文化产品的创新,尤其是内容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风险投资,过高的创新成本使得中小文化企业规避创新。对于有创新意向并有认可的创新项目、但缺乏抵押资产的小企业,政府要提供贷款担保,再如,为鼓励文化企业的创新导向,对于创新型文化企业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新开发的文化产品可以缓征所得税。此外,当前特别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好重大文化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使资金、智力、人才、技术等关键创新要素涌入文化产业。三是从立法层面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立法,完善有关法规,加大对原创文化产品的保护力度,保护那些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要通过立法,加大对文化资源特别是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开发。要结合近、中、远期的市场需求,处理好开发与保护文化资源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环境保护的关系(如房地产开发、城市改造中,要出台保护文化遗产新法规),处理好当前开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以实现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接着,要提升文化企业的创新力。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文化企业创新力状况直接决定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文化 企业战略 要确立创新理念。文化企业始终要具有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设计”,而不是“等待、观望、模仿”,要避免格式化,避免跟风,文化企业要以塑造创新理念来打造企业精神。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实体。三是要有高水平的创意,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各地文化特色,在市场发展需求与自身文化资源属性特色相结合的基础上,大胆创意组合,实现产品创新。在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要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创意等行业的融合,重视原创能力的不断提升。 最后,要提升创意人才的支撑力。 人才是创新的载体,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的教育优势,设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学院、专业,培养造就文化产业所急需的高素质创意人才。文化产业技术专业要开设人文科学课程,如,动漫专业,各院校更多地重视绘画和电脑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人文底蕴、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成为支撑动漫产业原创能力提升的人才制约瓶颈。要强化技术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鼓励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 想象力 的培养。二是要面向国内外,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具有创意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学习并掌握他们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新思维、新理念,影响和带动现有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使现有人才水平和素质得到提升。三是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人才发展环境和人才创业环境。人才流动性强是文化产业的特点,要增强工作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人才对工作岗位的忠诚度,克服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的虹吸现象。要把开发、持续吸引创意人才和构建拔尖人才高地作为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基础工程。 文化创意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它在我国经济增长转型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支出产业。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能够引领我国经济发展,而且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动漫时代背景下,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渐扩大,文化强国被作为国家战略得以重视,文创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蓝海。中国企业家当瞄准行业前沿,思维也应与新兴业态接轨,深刻解读、领会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的政策方针,寻求与包括动漫企业在内的文化创意型企业对接,实现企业产品或模式有别于竞品的差异和超越,并为企业实现差异化蓝海、创造可持续发展赢利的 商业模式 。 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篇三:《试论促进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策略》 目前湖南省部分高校在读本科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多数高校管理者缺乏对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忽略校园体育文化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只对极少数为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名次奖项而让有限的体育尖子参加 体育运动 训练和比赛,或为举办体育赛事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与中小学师资和场地器材等相比,可以说高校实施体育文化建设条件比较优越,但由于高校总人数较多,用于体育文化场地场馆以及活动器材等方面的制约,场馆器械设施的缺失和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氛围都成为阻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主要原因。 一、研究目的 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对于体育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为广泛,那么高等院校作为培育社会所需要的高等人才的摇篮,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主体,所以在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吸收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先进体育文化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学生参与性的提升,才能使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教育形式的改革、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各方面整体素质的提升、增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如何对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革、转变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形式,提升大学生对体育文化满意度,以及体育物质文化需求等问题的解决是促进大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中的研究,对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研究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全面,通过查阅大量关于高校体育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体育教育学,体育文化期刊等书籍,在网上收集相关大学生对参与体育文化现状和文献资料了解,达到充分了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综合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作为写作的依据。(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校校园走访,对高校教师及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提出关于体育教师与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参与度,以及了解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物质文化条件的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3)数据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首先用 Excel 表进行筛选统计,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和归纳,用量化的数据分析,找出潜在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现状与分析 (1)在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因素中,高校领导在管理校园文化中对体育文化管理工作相对缺失,体育管理制度体系不够明确,对体育师资开展体育文化知识教育掌握程握,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应引起高校领导阶层对体育文化制定长远规划的关注与重视,体育教学师资体育文化新的认识。(2)体育文化教材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部分同学对体育文化课程满意度不高,学生缺乏参与体育文化课程的热情,学校应对体育文化课堂创造新的组织活动氛围,重视体育文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理论学习的兴趣。(3)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受学生习惯影响,加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优美环境的创建等一些必要的 措施 ,还受业余时间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所需体育装备所支出的比重有比较重要影响。 四、结论 (1)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整体状况较好,能掌握基本的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但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热情有待提高。(2)湖南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较多,但活动内容不够系统,同时体育理论知识了解需要加强,学校应大力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理论知识,教师队伍发展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文化,进而吸引学生参与。 五、建议 (1)通过创新体育文化管理模式,及新型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培养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意识,弘扬体育文化精髓所在之处。(2)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不容忽视,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理论知识竞赛,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能力,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3)加强体育文化所需的物质文化建设,提高体育场地建设的经费比重,使学生顺利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得到保障,使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创建更好的环境条件。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4000字 2. 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3. 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4. 四个全面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5. 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毛概论文3000字 6. 关于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2009年8月8日是中国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的日子。北京奥运会是当代中国的一次全球性亮相,为全球提供了一次走近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是现代中国强国梦的表达和实现,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的起点。材料选取了后奥运时代,我国软实力发展建设的话题,具有特殊的意义。材料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了我国在软实力发展方面以及为我国软实力的发展寻找新的思路所做出的努力。“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来的,特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内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对外表现为文化精神、价值资源、文化风格与活力对于其他民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材料从价值观念、国民素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对软实力进行了解读,旨在说明国家在重视硬实力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软实力的建设。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使其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而吸引力,正是软实力关键指标。试题在题目设置上采取的是传统的三段论模式,即概括内容,提出对策,论证性文章。概括题,内容没有变,只是形式上发生改变,改变了以往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和问题的命题方式,形式也开始多元化,在题目要求上更细致化。(一)根据材料3、5、6用200字分析“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15分)要求:用语规范凝练,分析深入全面。【作答思路】题目(一)的作答需要在解读材料3、4、5的基础上完成。考生首先要提炼出材料的主干,再进行归纳总结,即形成题目答案。材料3通过举例和数字显示,说明我国软实力建设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差距,也从另一侧面理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软实力是相对与硬实力而言,包括价值信念、意识形态、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国民素质等释放出来的影响力。同时材料3也体现出国家的发展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材料4是从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传播方式来诠释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奥运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体现的软实力,也说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材料5是从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民族凝聚力等多角度地阐述文化软实力所包涵的内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有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上材料分析的总结提炼,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制度、文化、国民、意识形态等所具有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从其外延上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制度模式的优越性、国家的国际形象、历史文化传统和底蕴、国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风貌及对外交往能力等。(120字)(二)根据材料2和4用300字概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20分)要求:全面准确、精炼概括、条理清晰。【作答思路】题目(二)的作答需要从材料2和材料4的解读分析开始。材料2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一是国家形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通过奥运会反映出中国人乐善好客的精神。二是价值观念,奥运会改变了中国人思维方式、提升国民素质以及体制改革和公共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国民素质,奥运会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意识、公民意识也赢得了国际的美誉,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材料4阐述了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也为中国后奥运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新内涵和新思路。对以上材料的总结归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表达了中国人民开放好客的心态以及与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善意,也为中华民族学习国际规则、融入世界提供了机会;奥运会增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志愿精神,并改变了我们的悲情意识及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重新找回了自信平等、从容大度的民族心态;奥运会带来了许多涵盖先进制度元素的国际标准,为我们加快体制改革和提升公共管理水平提供了契机,也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人性化;奥运会所培养和体现出来的志愿精神,不仅标志着公民意识、服务意识的觉醒,也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奥运会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增进了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00字)(三)联系材料简要说明我国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25分)内容:要求全面、合理,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篇幅不少于450字。【作答思路】题目(三)要求联系材料简要说明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首先要通读材料,在材料中寻找提升软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的国外的。对于材料提出问题没有提出解决方式的,要通过发散性思维,提出可行性,可操作性的途径和方法。材料1提出的提升软实力的途径是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材料2提出通过举办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材料3是我们要承认我国与世界软实力建设存在的差距,以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国内外的批评;材料4指出要坚持软实力建设的长效性,从以往的重大国际活动中,吸取经验,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材料6提出要重视信息传播和网络推广价值观,扩大新闻媒体的活跃度;材料7提出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借鉴国际社会先进的经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材料8提出采取创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拼音等措施推动对外汉语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以上途径和方式的总结归纳,即形成题目答案。【参考答案】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探索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来做出努力。第一,我们要以开放、自信、乐观的心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批评,提升我们社会和国民的人文素质,在对话与交流中释放我们的真诚与善意,谋求合作与谅解,从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第二,我们要利用重大的国际赛事、博览会等,不失时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真正优秀的文化成果,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赢取国际社会的尊重;第三,鼓励和倡导国民学习外语,并采取创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拼音等多种措施推动对外汉语教育,大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第四,政府要制定专门计划,扶持和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大量蕴含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化产品,并积极引导和帮助其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渗透力和亲和力;第五,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使我们的制度运行更加科学、透明、合理,从而赢取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下人们的同情与理解;第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将国家发展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上来;第七,进一步开放和放宽媒体的活动空间,维护公民的话语权,扩大新闻媒体的活跃度。(【作答思路】题目(四)要求根据给定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四)的设置完全符合申论考试的传统模式,字数要求是1000字左右,字数要控制在950-1050之间。材料是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为切入点,深入阐述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如何提升我国的软实力等问题,最后的落脚点是软实力。因此,考生文章题目拟定不能脱离开“软实力”,但角度选择可以多元化,需要明确的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参考范文】水之源木之本——“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力量之源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印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主的政治制度都帮它在软实力上加分不少,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硬实力”,这种软实力上的加分在国际影响力上几乎显现不出应有的效果。但是,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上的“潜移默化”、“水滴石穿”之功,却是硬实力的强制性所无法比拟的,“攻心为上”、“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也正是基于此,有专家认为软实力具有“在问题产生之前就将之消弭于无形”的神奇功能。正是看到了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本源”特征,世界上一些国家在综合国力的提升中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近代中国所走过的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而很多发达国家都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文化发展和推广计划,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向外渗透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原则。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大量具有很强亲和力的文化产品还极大地改善了国家形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注入了活水。我国也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在海外创立孔子学院、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利用国际赛事和会展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等途径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进而拓展我国的国际政治空间,增强国际影响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国际舆论环境依然呈现出西强我弱,西方世界依旧牢固把握话语霸权的基本格局下,我们要着力构建中华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益激烈的“软实力之战”中站稳脚跟,让中华文化持久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又是一个东软的同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