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啼笑因缘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啼笑因缘论文参考文献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丁玲《莎菲女士日记》,《一个女人》曹禺:《雷雨》柔石:疯人, 给奴隶的母亲沙汀:《法律外的航线》、《土饼》、《苦难》、《祖父的故事》等短篇小说集闻一多:太阳吟张恨水:秋江,孔雀东南飞田间:马头琴诗集

张恨水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而独特的作家。其一生创作中、长篇小说一百一十多部,近三千万言,特别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夜深沉》、《八十一梦》等,至今拥有广泛读者,其小说的发行量,用今天的眼光看来更是大得惊人。 我在童年时代就读过《啼笑因缘》,并对沈凤喜和樊家树的故事不胜依依。我也完全体会得到上一辈人谈起张恨水来的兴奋心情。那时我看过旧版的电影《金粉世家》,看后虽不理解仍感怅怅。然而,在我少年时代一心革命以后,一想起张恨水的作品来,就本能地认定他那一套是“腐朽没落”的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一个是1957年提出双百方针的时候,一个是1960年后困难时期强调“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时候,两次大量印行过张恨水的小说,至少算是解解闷吧。这也有趣,似乎他的小说的发行是政策调整相对宽松的一项标志。 以至于,1980年我第一次到美国去,听到同行、友人聂华苓的女儿王晓薇在写论述张恨水的博士论文的时候,我与同行的艾青老师都立即反应:写他作甚!王博士也明确表示了对我辈看法的不敢苟同。这是我第一次思考张恨水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 可能由于张恨水所坚持的“混饭”和“消遣”的小说创作理念,以及所采用的章回体小说形式,与20世纪主流作家形成明显的疏离,被排斥在现代文学的主流之外,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甚至“黄色作家”。更重要的是忘我投入于救亡、革命、斗争的高潮中的人们会觉得张先生实是言不及义。因而,长期以来,张恨水几乎完全处于研究者的视野之外。其实,张恨水章回小说创作的成就,显示了传统文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革和发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五四新文学传统是一种参照、丰富、补充,而不仅仅是对立。明了这一点,已经是很靠后的事了。 现在又有幸读到温秦朝桥博士的《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觉得可读。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现代性”为价值坐标,将张恨水通俗小说创作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两种现代性相反相成的流程上,打破长期以来现代文学研究的“新”与“旧”、“革命”与“落后”、“现代”与“传统”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定性研究,突破那些失去了阐释能力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进行新的研究、定位与评价,颇有见地。本书还从“主题”与“文体”两个方面论述了张恨水通俗小说的现代性内涵,努力发掘张恨水现代章回小说的“过渡性”。张恨水并非仅仅是新文学家所认为的“旧”作家,而是一个已经有所不同的作家,他的现代章回小说,既承续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优长,又重塑了章回小说的现代魅力。 本书还从现代性规范调整的角度,对张恨水“抗战小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多种现代性规范的命题,论证了现代通俗文学是不同于“五四”新文学,也不同于古典传统文学的另一种现代性范式,具有新意。 天道有常,文理有定。我有机会在中国海洋大学与温奉桥博士结识,有感于他的勤奋、谦虚与好学,写这么点隔靴搔痒的文字,祝贺本书的出版,也为张恨水渐渐得到公道的评价而不无欣慰。

亦作“ 前涂 ”。 1.将行经的前方路途。 晋左思 《吴都赋》:“先驱前涂,俞骑骋路。” 唐 杜甫 《石壕吏》诗:“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圆的雪白的月亮照着前途,凉风吹脸,真是比大猎回来时还有趣。”2.喻未来的处境。 唐姚合 《答韩湘》诗:“三十登高科,前涂浩难测。” 清孙枝蔚 《饮酒廿首和陶韵》之十:“壮年忽已去,焉复知前涂。”3.特指好的未来。《宣和遗事》后集:“帝亦微笑谓 阿计替 曰:‘使我有前途,汝等则吾更生之主也,敢不厚报!’”巴金 《<巴金选集>后记》:“我自己也知道我如果不能从井里出来,我就没有前途,我就只有在孤独中死亡。”文心海洋《重回明末辽东·听教睢阳袁可立》:“袁可立微微一笑,大有深意地对杨太曦道:‘伯雄年纪轻轻就倍受圣上恩宠,得以封侯,真正是前途无量啊。’”4.犹登程。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 明吴承恩 《宿田家》诗:“天明即前途,眷眷意转切。”5.不久前行经的路途。 宋无名氏 《鬼董·沉翁》:“一人衣青褐衣投宿,曰:‘吾前途值盗,囊资皆罄尽。’”《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店家道:‘若是小店内失窃了,应该小店查还。今却是车户走了,车户是客人前途雇的。小店有何干涉?’”6.指与事情有关的双方中的一方。《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意思想讨堂翁一个回信,晚生也好回覆前途。”《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只须老兄写明云,减半六五之数,前途愿出。兄弟凭此,明日就断结了。”张恨水《啼笑因缘》第二二回:“我们早派人和前途接洽多次,怎么没交款,人就出来了呢?”7.指前面的军队。《南史·郑绍叔传》:“前途不捷,我当其咎。粮运不继,卿任其责。”严复 《<法意>按语》:“所发满洲 之卒,其战也,直无异前涂之倒戈。”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水浒传》的忠义观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7、猪八戒形象分析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6、《长生殿》的爱情观27、狐鬼花妖尽世情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30、论林黛玉 31、论桐城义法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6、论《子夜歌》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48、岑参边塞诗初探 49、论李白的梦诗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7、论诚斋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6、论蔡邕的碑体文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69、曹植诗风的衍变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77、宋玉赋试论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7、江西诗派宗杜论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93、《茶馆》艺术论参考资料

啼笑因缘毕业论文

二十世纪小说的变迁

确实很难!那些名著已经被无数人重复评论过了,其中有观点的巧合,也有大量的抄袭,当然也有独到的见解。你可以考虑写名人作品中名气稍微小一点的作品,也可以考虑评述地位尚未确定的作家的作品。如果你选后者,其实你需要的文献主要是文学理论方面的。另外你也可以谈某个时代数位作者的作品,也可以将某个人与另外一个人进行比较,后者可以是本国的也可以是他国的。其实大学的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从小的地方去进行挖掘,因为毕竟只有5000字左右。······································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

1.《山海经》研究

2.中西神话比较研究

3.《诗经》及其作品研究

4.《左传》及其作品研究

5.《左传》《国语》比较研究

6.《国语》成书探源

7.试论《战国策》的时代特色

8.楚辞与屈原研究

9.《诗经》与《楚辞》比较研究

10.孔子作《春秋》考论

11.《孟子》探微

12.庄老比较研究

13.《庄子》新探

14.《史记》及其作品研究

15.《史》《汉》比较论

16.《汉乐府》新探

17.试论《古诗十九首》在比兴手法上的创新

18.从元代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演变

19.《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

20.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21.论《西游记》中的妖魔

22.孙悟空形象之我见

23.谈《红楼梦》人物塑造中的衬托手法

24.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小说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

25.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

26.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

27.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28.论鸳鸯与晴雯

29.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及其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30.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小姐形象

3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及其特色

32.白居易讽谕诗的价值及的特色

33.苏轼及苏门弟子的词之创作论

34.《水浒传》的传奇性之我见

35.晚唐五代词风格论

36.南宋辛派词人的创作及得失论

37.《桃花扇》人物论

38.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

39.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

40.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

41.试分析《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典型性

42.试分析《水浒传》中三个英雄女性与三个反面女性在写法上的异同

43.试分析《水浒传》中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及宋江杀李逵的悲剧特色

44.试论《三国演义》中人才与死亡观的冲突

45.试分析《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诸葛亮形象所用的创作手法

46.试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性格悲剧及其对蜀汉形势之影响

47.试论“异质同构”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48.比较分析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相同题材中女性形象之不同点

49.试分析《西厢记》中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性

50.试论关汉卿戏曲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化

51.试分析元散曲创作与元杂剧创作在语言上的异同

52.试分析李渔“十部传奇九相思”对明清传奇创作题材选择上的概括性

53.试比较分析《西厢记》中崔张爱情与《牡丹亭》中杜柳爱情之异同

54.试论汤显祖传奇创作中“生”角的类型化现象

55.试论《长生殿》中背景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补充效果

56.试分析洪升创作《桃花扇》时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手法

57.试比较分析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创作中人物道白的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

1.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2.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3.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

4.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5.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6.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

7.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8.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9.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10.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

11.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12.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

13.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14.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15.废名小说艺术论

16.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17.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18.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19.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20.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21.《围城》新论

22.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23.《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24.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

25.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26.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

27.冰心“小诗”简论

28.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29.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30.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31.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32.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33.巴金《寒夜》新论

34.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35.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6.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37.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

38.五四文学社团研究。

39.鲁迅作品研究。

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研究。

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研究。

42.茅盾作品研究。

43.巴金作品研究。

44.老舍作品研究。

45.曹禺剧作研究。

46.沈从文作品研究。

47.张爱玲作品研究。

48.解放区文学研究。

49.赵树理作品研究。

50.郭沫若作品研究。

51.戴望舒诗作研究。

52.艾青诗作研究。

53.闻一多诗作及诗论研究。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新中国未来记》——晚清新小说的开山之作 晚清的其他小说:费振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系列)《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胡适杂忆》《新中国三十年》《史学与文学》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 史景迁《天安门》《天国之子他的世俗王朝》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 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 钟叔和《中国本身拥有力量》《走向世界》 止庵《史实与神话》 五四时期的小说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萧红《呼兰河传》 沈从文《边城》 钱锺书《围城》 张爱玲《倾城》《金锁记》等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远的尹雪艳》等

啼笑因缘论文题目

亦作“ 前涂 ”。 1.将行经的前方路途。 晋左思 《吴都赋》:“先驱前涂,俞骑骋路。” 唐 杜甫 《石壕吏》诗:“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圆的雪白的月亮照着前途,凉风吹脸,真是比大猎回来时还有趣。”2.喻未来的处境。 唐姚合 《答韩湘》诗:“三十登高科,前涂浩难测。” 清孙枝蔚 《饮酒廿首和陶韵》之十:“壮年忽已去,焉复知前涂。”3.特指好的未来。《宣和遗事》后集:“帝亦微笑谓 阿计替 曰:‘使我有前途,汝等则吾更生之主也,敢不厚报!’”巴金 《<巴金选集>后记》:“我自己也知道我如果不能从井里出来,我就没有前途,我就只有在孤独中死亡。”文心海洋《重回明末辽东·听教睢阳袁可立》:“袁可立微微一笑,大有深意地对杨太曦道:‘伯雄年纪轻轻就倍受圣上恩宠,得以封侯,真正是前途无量啊。’”4.犹登程。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 明吴承恩 《宿田家》诗:“天明即前途,眷眷意转切。”5.不久前行经的路途。 宋无名氏 《鬼董·沉翁》:“一人衣青褐衣投宿,曰:‘吾前途值盗,囊资皆罄尽。’”《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店家道:‘若是小店内失窃了,应该小店查还。今却是车户走了,车户是客人前途雇的。小店有何干涉?’”6.指与事情有关的双方中的一方。《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意思想讨堂翁一个回信,晚生也好回覆前途。”《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只须老兄写明云,减半六五之数,前途愿出。兄弟凭此,明日就断结了。”张恨水《啼笑因缘》第二二回:“我们早派人和前途接洽多次,怎么没交款,人就出来了呢?”7.指前面的军队。《南史·郑绍叔传》:“前途不捷,我当其咎。粮运不继,卿任其责。”严复 《<法意>按语》:“所发满洲 之卒,其战也,直无异前涂之倒戈。”

分为好几部分,如教学类的,文学类的等等,每部分题目不一,大约在交论文前一个月,他们会给你寄一本书,当然题目并不一定必须从这里面选。题目太多,不方便一一输入,转发几个相关题目吧~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一)、美学1、论自然美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3、论优美4、论崇高5、悲剧理论研究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10、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如古代美学思相家,美学范畴注变,某一美学著作等11、西方美学专题研究12、喜剧性研究1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关系研究14、审美时尚研究15、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研究16、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培养的研究17、美的民族性研究18、美的历史发展性研究19、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如人物比较、范畴比较等20、中国当代美学思想的研究(二)、文学理论1、市场经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2、文艺政策研究3、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研究4、文学语言研究5、文学风格研究6、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7、艺术灵感研究8、论艺术欣赏的主体性9、文学作品的理论反向10、中国文化专题研究11、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影响研究12、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如文论家、理论13、艺术真实性问题研究14、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15、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16、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1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18、关于文学与人生的研究19、文学社会效果研究20、目前文学理论热点研究二、外国文学论文选题范围 1、荷马史诗研究2、古希腊戏剧研究3、古希腊文学对后代文学影响研究4、但丁研究5、莎士比亚喜剧研究6、莎士比亚悲剧研究7、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研究8、弥尔顿诗歌研究9、古典主义戏剧研究10、歌德研究1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2、拜伦研究13、雨果研究14、普希金研究15、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6、《红与黑》研究17、《人间喜剧》研究18、狄更斯研究19、果理研究20、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21、易卜生研究22、托尔斯泰研究23、海明威研究2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25、卡夫卡研究26、圣经文学研究27、《沙慕达罗》研究28、《一千零一夜》研究29、《源氏物语》研究30、泰戈尔研究31、川端康成研究32、大江健三郎研究三、现当代文学选题目录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37、《围城》新论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54、郭小川诗歌论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57、论闻捷的爱情诗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63、论舒婷的诗歌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产生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区别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四、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1、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2、《论语》句法研究3、《孟子》中的“之”字4、《孟子》中的“其”字5、《左传》被动句研究6、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7、《韩非子》中的被动句8、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9、“被”字的词义演变10、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11、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12、《苟子》副词研究13、先秦修辞方式研究14、《战国策》中的“是”字15、《国语》中的判断句16、《国语》中的被动句17、试论词义的演变类型18、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19、试论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20、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五、古代文学及近代文学题目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2、《诗经》燕乡食诗的场面描写3、《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4、《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5、《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8、《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9、《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0、宗玉赋试论11、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2、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4、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5、论蔡邕的碑体文16、曹植诗风的衍变17、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8、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9、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20、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21、《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22、《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23、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24、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25、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26、谢灵适山水诗的摹象特点2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2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29、论《子夜歌》3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31、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2、王维诗中的禅趣33、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4、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3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36、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37、岑参边塞诗初探38、论李白的梦诗3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40、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41、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4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43、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44、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5、苏轼黄州诗试论46、论陆游的爱国诗47、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48、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9、柳永词的语言特点50、苏轼对词境的开拓51、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2、论诚斋体53、宋末逸民诗初探54、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55、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56、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57、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58、《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59、《水浒传》的忠义观60、《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61、猪八戒形象分析62、“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63、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64、《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65、《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66、《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67、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68、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69、宋江形象分析70、《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71、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72、“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73、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74、论《西游记》的谐趣75、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76、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77、《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78、《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79、大观园的文化意义80、《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81、《长生殿》的爱情观82、狐鬼花妖尽世情83、《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84、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85、论林黛玉86、论桐城义法87、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8、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9、《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90、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1、归有光的散文创作92、《桃花扇》的结构艺术93、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94、江西诗派宗杜论95、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96、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97、论明清小说题材的邅变98、《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9、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100、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二十世纪小说的变迁

与笑里藏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李治想废掉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却遭到了太宗留下的辅佐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坚决反对。聪明的武昭仪便劝李治在朝中培植自己的亲信,由此,一位受长孙无忌打压的寒门庶族出现在唐高宗和武昭仪的视线中,

笑里藏刀:容对人外表和气,内心却阴险毒辣。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那么笑里藏刀有哪些 典故 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十六计笑里藏刀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三十六计笑里藏刀典故 宋将曹玮,闻知有人叛变,他非但不惊恐,反而随机应变,谈笑自如,不予追捕,让敌人把叛逃者误认为是曹玮派来进攻的,把他们全部杀光。曹玮把笑里藏刀和借刀杀人之计运用得何其自如!古代兵法早就提醒为战者:切不可轻信对方的甜言蜜语、空头支票,要谨防他们暗中隐藏的杀机。总之,此计还多用于 军事 政治 与外交的伪装上。 探源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麻痹对方,来掩盖己方的军事行动 。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故事 一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以前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干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 命令 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行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公子行已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鞍还摆宴款待公子行。公子行兴冲冲人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行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故事二 三国 时期,由于荆州 地理 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已经结束。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他给关羽写去一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为人,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 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笑里藏刀解析 [释义] 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内心却十分阴险毒辣。藏:隐藏。 [语出] 《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 [正音] 藏;不能读作“zànɡ”。 [辨形] 里;不能写作“礼”。 [近义] 佛口蛇心 口是心非 [反义] 心口如一 推心置腹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来形容心地阴险歹毒的两面派人物。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见“口蜜腹剑”(576页)。 [例句] ①对那些~的坏人;我们要格外警惕。 ②做人要光明磊落;最不可学那些~的人。 [英译] asmileoftreachery 笑里藏刀 造句 1、没想到他平日笑笑的,却是笑里藏刀,整人手段如此狠毒。 2、就这样明升暗降,董事长笑里藏刀地把王经理给逼走了。 3、我们所讲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诚挚和善良的笑容,而不是为讨好别人的媚笑,也不是存心不良的奸笑或皮笑肉不笑,更不是带有杀机的笑里藏刀。 4、每天中国对其他国家都是笑眯眯的,但却是笑里藏刀啊! 5、我看他只是表面友善,得小心提防他笑里藏刀。 6、口里含着花蜜的蜜蜂,尾巴却有螫。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7、笑里藏刀的小人,就是正面拥抱你,背后插你刀的人。 8、面带笑容正在潦潦草草写着什么的勃克穆利根,这时边笑边站起来,然后笑里藏刀,一本正经地说: 9、命运的捉弄让我来到这里,面对自己每天灿烂的笑容我真的想不出笑里藏刀代表着什么含义?原来一个人的笑容多了真的能让你的 神经 紧绷。 10、你竟然怀疑我笑里藏刀?枉费我对你掏心挖肺的,真是不值得呀! 11、王子复仇记是男人的古典悲剧,主角换了性别,却是cynical导演的一次女性心理揭秘,刁钻,笑里藏刀,回味无穷。 12、他是个笑里藏刀的人,得小心应付。 13、遭到损伤的采青 通知 润雪,清羽是个笑里藏刀心狠手辣的人,说本人酿成目前如许满是他害的。 14、这种人虚伪得很,我哪知道他是否笑里藏刀? 15、世界上有多少人被他们的甜言蜜语所蒙蔽,而不知道他们笑里藏刀的厉害。 16、我不跟他往来,因为他笑里藏刀,太狡猾了。猜你喜欢: 1. 笑里藏刀的典故简介 2. 笑里藏刀典故 3. 成语笑里藏刀的故事 4. 三十六计李代桃僵的故事 5. 三十六计调虎离山的故事

唐朝初年,唐高宗李治把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的唐太宗时的才人武媚娘接回皇宫,并封为昭仪。这位武媚娘不仅长得漂亮,还足智多谋,她为李治出谋划策,赢得了李治高度的依赖和宠爱。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想废掉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却遭到了太宗留下的辅佐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坚决反对。聪明的武昭仪便劝李治在朝中培植自己的亲信,由此,一位受长孙无忌打压的寒门庶族出现在唐高宗和武昭仪的视线中,他就是——笑里藏刀李义府。 李义府(614年-666年),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其祖父曾为四川射洪县丞,李义府属于小宦书香门第出身,虽然出身寒微,但他天资聪颖,经过寒窗苦读,贞观九年(635年),21岁的李义府即中进士,开始进入仕途。几年后,李义府的才学得到了朝廷大员黄门侍郎刘洎、御史马周的赏识,他们向唐太宗极力推荐李义府,唐太宗召见他后,也感到满意,便授予他监察御史之职,并令他随侍晋王李治读书。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作为晋王属官的李义府因此也升迁为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李义府为了取得太子的信任,一方面巧妙恭维太子,窥伺太子的喜好,借机献媚求宠,另一方面又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相,和人谈论及撰文都显得很正派,不露马脚。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太子李治即位,李义府以太子属官而又被提升为中书舍人。两年后,李义府又兼修国史,进弘文馆学士,这年的李义府年仅37岁,已经位居朝廷要职,可谓春风得意。然而,李义府虽然看上去前程似锦,但他始终得不到三朝元老——太尉兼宰相、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的垂青,尽管李义府有心攀附,但长孙无忌却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对他还有鄙视厌恶之感。但是,机会来了,如前文所说,李治想立武昭仪为皇后,苦于朝中没有拥武派,李治开始在朝中网罗人物之时,李义府恰又被长孙无忌贬为壁州(今四川通江)司马,李义府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着急,他向同为中书舍人的王德俭询问对策。王德俭便向李义府出主意说:“武昭仪正为皇上所宠爱,欲立为后,只是朝中大臣们反对,如果你能率先提出立武昭仪为皇后,不就转祸为福了吗?”李义府听后连忙写好奏表,并代替王德俭值夜,趁机向李治上奏废王皇后而改立武昭仪为后。李治读罢奏表,大喜过望,立即召见,李义府便旁征博引,大谈立武昭仪为后的理由,李治听后大悦,便停发了贬李义府的诏书。 武昭仪听说李义府是第一个正式提出要求立自己为皇后的大臣,大为感动,密派使者勉励他,希望他继续据理力争,皇上绝不亏待他。果然,不久,朝廷就下诏破格提拔李义府为中书侍郎。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转而支持立武昭仪为后。永徽六年(655年)九月初,拥武派与长孙无忌等元老派在皇后的废立问题上开始短兵相接。经过激烈较量,李治终于实现了立武昭仪为后的愿望。十月,正式下诏,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皇后。李义府作为第一个建议立武昭仪为后的大臣,以功得宠于唐高宗和武则天,被授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中的一员。自此,李义府成为皇上、皇后的心腹,成了权倾朝野的新红人。 武则天登上后位,开始对反对过她的那些元老大臣进行报复,而李义府等拥武派也是心领神会,积极行动起来。李义府狡猾刻毒,凡是与他意见相左的人就会受到他的打击迫害。但他外表柔顺,同人言谈总是面露微笑,所以当时人都称李义府为“笑中刀”,又因他柔媚而害人,又得到了“人猫”的绰号。显庆五年(660年)冬,李治由于生病,难以主持朝政,因此朝事开始由武则天处理,武则天权势更大。而李义府因立后之功,依仗着武则天的权势,其地位和荣耀更加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李义府在权力和地位急剧上升的时候,他的贪欲也日益膨胀,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再升右相兼知选举事,唐朝的官吏考核任免都要经过他的手,而他根本没有鉴别人才的能力,只以贿赂作为官吏升迁的标准。 导致李义府垮台的却是一个和他关系密切的叫杜元纪的术士,他对李义府说你的住宅上方有狱气,你如果拿出两千万钱财,就可以压住此气。李义府相信了他的话,为了凑够这两千万,更加放肆的勒索起来。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给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弄了个官,索取70万钱,结果此事被人告发。长孙无忌已被以谋反的罪名而被流放后迫害致死,给长孙延谋官,那不仅是卖官,而是与罪臣后代联络的行为。早已对李义府肆无忌惮的贪赃枉法行为忍无可忍的唐高宗和武则天便下令拘捕李义府入狱,并派刑部尚书刘详道与御史等人审理此案。没想到,又有人告发李义府在母丧期间,穿便服同术士杜元纪登古墓望气色,这样,李义府又多了一条窥看宅异的罪名。最终,李义府被革职流放至四川西昌,他的三个儿子和女婿也都被除名流放。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因封禅泰山,大赦天下,但唯独对流放李义府之地不赦。李义府好不容易盼到大赦,却又无缘返回,他带着满腔的绝望就在当年病死在了流放之地。李义府有才学,以科举入仕途,但却无德行,其掌政之后,借武则天之势,“入则谄言自媚,出则肆其奸宄,百僚畏之,无敢言其过者。”(《旧唐书·李义府传》)本文参考文献:《赏读历史》

笑里藏刀唐明皇时,有两位宰相共辅国政,一个是拘谨正直的李适之,一个是阴险奸诈的李林甫。李适之一向反对李林甫,李林甫一直想陷害李适之,但在表面上两人还很要好,看不出有什么冲突或矛盾。有一天,两人闲谈中,李林甫对李适之笑眯眯地说:“听说华山有金矿可以开采,如果开工采掘,可以为国家增加无穷的财富,你何不奏闻皇上?”李适之是老实人,也认为这事可行,没有多想,就上折奏告知唐明皇。唐明皇召见李林甫问:“适之在奏折里说,华山有金矿可采,你知道吗?”李林甫饰词相答:“小臣近是常为陛下的疾病担忧,深知华山金矿有采,但发现金矿那一方位,实为陛下本命,地下隐伏着王者之气,如果采掘,不利于陛下龙体,臣正担忧此事,才不敢将此事奏闻。”唐明皇听此,认为李林甫才是最体贴的忠义之臣,李适之存心整蛊,从此对李适之逐渐疏远,最终还免除了李适之的官职,由李林甫一人当政。李林甫当权,第一步就是排除异己,引用一班亲戚贪佞之人,对那些正直之士,加以陷害。有一位名重一时的绛郡太守严挺之,唐明皇对他十分敬重,准备加以大用。李林甫看在眼里,怕此人重用后会影响自己的权位,于是想办法把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找来,一番酒肉相待,酒宴间,大谈自己与严挺之如何相好,如何深交,还许诺要保奏严损之做个员外郎,以示对严挺之的敬意。然后再透露说:“皇上对令兄非常敬重,有大用之意,我们必须想个办法把令兄内调回京,方能水到渠成。”严损之被李林甫的迷魂汤灌得晕头转向,忙问有什么办法。李林甫故意想半天才说:“不如这样,你写封信给令兄,叫他写一封呈文来,说患有风湿病,希望能到长安来就医,我自会代他设法。”严挺之接到弟弟的家书后,信以为真,还认为李林甫对自己另眼相看,便按照李林甫所说,写了一封“乞调回京就医”的呈文。李林甫拿到这通奏折,即跑去参见唐明皇,说:“严挺之年事已高了,又患风湿重症,行坐甚为不便,不如给他一个闲官调到气候好的地方去调养,也正好表达了圣上对下臣的体贴。”唐明皇对李林甫言听计从,毫不考虑就批准了,于是严挺之被调到“闻道花似锦”的洛阳去做了个领干薪的闲官,连太守都做不成了。李林甫妒贤嫉能,笑里藏刀是出了名的,因此为自己树立了不少敌人,晚年也渐渐被唐明皇疏远。死后被杨国忠、安禄山诬告谋反,人还没下葬就落得个“削官抄产,子孙流放,亲党被贬”的下场。 来源:小天使:三年级语数英综合

半生缘小论文参考文献

我们描写月亮时说“朦胧”“皎洁”。张爱玲说:“阳台上看见毛毛的黄月亮。”我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歌颂生命。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我们都很谦虚,惟恐别人说自己狂妄自大。张爱玲说:“我从小就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我们描写夏天炎热说“像下了火”,描写苦夏的感受说“日子真难熬”。张爱玲说:“夏天的日子一连串烧下去,雪亮,绝细的一根线,烧得要断了,又给细细的蝉声连了起来。”我们渴望出名,渴望出人头地,但谁也不好意思明说。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我们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不可知的未来,说“明天会更好。”张爱玲说:“将来的平安,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只能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住母家,钱财,又为兄嫂不容,只得寻求再嫁,苦无姻缘,便抢异母妹妹的对象范柳原,范是个老尖精滑的留学生。一个不诚娶,一个但求嫁。两个人都不愚钝,很有些小聪明,可谓真正的凡人,凡心热炽。张爱玲站在白流苏的背后,让两个人的灵魂跃上纸面,斗来斗去。白流苏大家闺秀般的矜持,不时挑逗,范柳原穷形尽相,甚至挪用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来做假。满篇你来我往的小技巧。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一个城市的陷落为代价而换取一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看似壮观但其实又如何呢?也许张爱玲从来不认为爱情是可靠的,爱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点缀本无什么大不了,两个人因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洒脱,突然间发现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温暖,于是就有了倾城之恋。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了,可是张爱玲却不说是爱情发展到婚姻的自然结果,反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其中充满了悲剧意味。那时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悲剧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苏虽然自私,小家子气,但是也还情有可原。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另一种世事动乱吧,爱情也像《倾城之恋》里面的男女主角样,苟合着。

这是我百度的~~ 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主要都是通过描写女性的,她对女性的感情、家庭、婚姻都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与那时候的社会环境下的女性一样,是一个纯粹的女性,她们有花一般的青春,可是在封建思想的折磨下,大都走向命运的悲剧,不觉让人觉得怜惜。于清在《张爱玲全集》写道: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里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从她的小说中,我读到了对女性生存的担忧,无爱的怜惜,更读出作者对女性无微的关怀。这次论文我从女性出发,谈一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的命运,主要是写《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主角。 开始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因为她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情感、形象的比喻,心中暗暗佩服她的文笔。的确正由于这些原因很多人读她的文章会很吃力的,包括我,但是我还是无可救药的喜欢上这个拥有古典气质的女性写的文章。不过看多了她的文章我开始不会只注意她的文笔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描绘更深深地吸引我。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美,然而她们都无法摆脱在我国戴了已久的封建枷锁。女性地位的地下让她们无从顾及自己的情感,而是关注自己的生存问题,她们选择了依附于丈夫依附于物质。 我觉得曹七巧这个人物描写的是最好的,她把曹七巧的变态的心理,扭曲的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可否认曹七巧的悲剧大部分是由她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当时那个门第观念强烈、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那个社会,那个门府及那场金钱买卖的婚姻造成的。在那个冷漠的姜公馆里,把一个曾经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变成一个“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①。或许她曾经有过美好的梦想,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然而一场金钱阴谋的婚姻将她带到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那个世界没有爱,没有安全感,更没有她想要的爱情,有的只是无情、蔑视、空虚、腐烂。她没有封建时期女性的软弱,没有逆来顺受,她反抗着,然而她还是在人生的岔口中迷路了,她的反抗让她走进更悲惨的,更扭曲的命运。是的,曹七巧的“恶”是对命运的反抗,在她认为唯一可以依赖唯一不会看不起她的金钱面前,她疯狂了,带着那个沉重的枷锁,她开始扭曲了她的心灵。她报复,却把她的怨恨都发泄在儿女的身上,在她身上看不出半点母性,那令是人代代传颂的母爱在她身上荡然无存。拆散儿女的婚姻,迫害儿女的幸福,她认为世上没有真正的感情,那些人只是看上他们的钱。“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②。 或许很多人会讨厌这个心灵变态之人,但我非然。我对曹七巧的命运深感同情与惋惜,我一边看着一边在心中祈祷,七巧在最后醒悟,得到她想要的幸福。毕竟她曾经有过善良、那么迷人,如果能抛开黄金枷锁,离开那深深大院,她是那么迷人的。 对曹七巧深感同情,然而我对葛薇龙却丝毫没有同情之心。葛薇龙丝毫一个学生,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新生女性,可是她的思想却依然是那么的腐朽。在金钱的诱惑下,她不能自控,金钱满足了她内心潜在的虚荣心,最终由良沦“娼”。不禁让我惋惜她所学的教育,或许这正是当时教育的腐朽吧。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梁太太的缩影,她走的正是梁太太的旧路啊。从梁太太身上我也看到了葛薇龙日后的命运。她们都没有女性的独立意识,为钱放弃一切的精神追求。她们都形成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对于女性而言,爱的需求是次要的,首先考虑的是物质欲望的满足。 葛薇龙的命运给新一代女性敲醒警钟,女性无论在何时都应该有独立意识,只依赖物质的人生终究是走上一条不归路,一条失去自我的,空虚的,堕落的路。否则我们将会再一次重蹈葛薇龙的命运啊。 王安忆在《世俗的张爱玲》中写道: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真是俗气。可是在我看来她并非这样,我想张爱玲一定很喜欢她,那个不再是为钱而活的女性,接受新教育,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是的,她就是顾幔帧。顾幔帧的形象改变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大众心中的印象,她不再是空虚的、疯狂的、堕落的,她只是一个极为平凡的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她的善良,独立深得读者的喜爱。她对婚姻的看法不再是为了找一张长期饭票,而是毫无杂念的,她和沈世均的感情的纯洁的,没有负担的。然而命运总是抓弄人,她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她是为姐姐、为家庭、为自己走向悲剧。十四年后,一切归于平淡,可是已经不能回去。 在看着张爱玲众多的作品中,《半生缘》让我耳目一新,更把我从那空虚、腐烂、堕落的世界中拉出来,让我看到新一代女性的坚强,一个平凡女性,一个柔弱女性的坚强。虽然如果她跟沈世均在一起了,或许不能更好的表现她的坚强吧。但看到这样的结局我的心是一阵的窒息啊,可惜啊,可惜。我是多么希望这样一个坚强的女性能获得她应有的幸福啊。 有人说张爱玲很疼爱顾幔帧,因为她的感情是纯真的。但我却认为张爱玲是疼爱白流苏的,至少她给了白流苏一个幸福的婚姻。没错,白流苏是一个留学生,然而新生思想却一点也没有存在,她给白流苏的是一个彻底的封建性灵魂。我想白流苏是一个依附丈夫或依附于“物质”,以“物质金钱”为第一位作为择爱的目的与标准,失去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的典型范例。白流苏那婚姻当赌注,结婚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有保障的长期饭票,所谓的教育只是出嫁前的准备罢了。但是无可置疑,白流苏是幸运的,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在哪一个烽火连天的夜晚她醒过来了,“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部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一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③。“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个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④。平凡就是幸福的,所以说张爱玲应该是眷恋白流苏的。 是啊,白流苏的命运在张爱玲笔下众多女性中应该是最幸运的,一场意外,让她收获到一份真挚的感情,得到平凡的幸福。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只是一个平凡的男人,别计较爱的代价,都已经沦落在天涯。“雨过白鹭州,留恋铜雀楼,斜阳染幽草,几度飞红,摇曳了江上远帆,回望灯如花,未语人先羞,心事轻梳弄,浅握双手,任发丝缠绕双眸,所以鲜花满天幸福在流传,流传往日悲欢眷恋,所以倾国倾城不变的容颜,容颜瞬间已成永远,此刻鲜花满天幸福在身边,身边两侧万水千山,此刻倾国倾城相守着永远,永远静夜如歌般委婉”我想就是对白流苏和范柳原感情的真实写照吧。在他们的婚姻中我看到了没有功利,没有金钱欲望的婚姻,也告诉着我们感情其实要抛开一切的名利,平凡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也许这就是我喜欢白流苏的原因吧。 张爱玲塑造的每一个女性的形象似乎在向众多的女性敲醒警钟,独立才是新时代的主题,不能把生存寄托在别人手里。谁说张爱玲的小说俗气,我觉得张爱玲的小说的主题应该是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应该注意的问题,即是用于现代的教育,她依然有着她独特的教育意义。她在塑造这些人物的同时无不透露出她对女性生存的担忧及对女性深切的关怀啊。新一代女性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