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8是广州大学招生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校简介
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广大(G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建设高校、广东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 、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是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广州大学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私立广州大学创办的1927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
截至2021年6月,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以及黄埔研院/研究生院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880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拥有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前身溯源
广州大学
1927年3月3日,陈炳权、金曾澄、王志远等人创办私立广州大学。定校训为“博学笃行”。私立广州大学成立初期,设文学院、法学院和预科。
1928年,广州大学接受私立广州女子中学,设附属中学部,校址在广州市天香街,男女生分班授课。9月,迁校舍于广州市文德路19号,增设高中班。
1930年8月,购买东横街旧警署,改建为大学部校舍。
1931年11月28日,私立广州大学经国民政府政务委员会核准备案。
1937年,接受教育部委托,开办计政职业训练班,分别在澳门、九江、曲林、桂林、台山分设计政班。
1938年2月,广州大学在香港荃湾设分校,8月,分校迁九龙油麻地。10月,广州失守,学校迁至开平沙朗乡。当年在澳门白马行街设立附属中学及计政班,收容失学青年。
1939年,增设社会学系及会计学系;推选孔祥熙为名誉校董。
1941年,师生捐献建国储金多达50余万元,教育部以广大捐献爱国储金成绩特优,列为全国大学之冠,4次电令嘉奖。有在岗教职工3206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18人。
1942年,受民国政府财政部直接税局委托,广州大学代办税务训练班。
1943年,全校师生为支援前线,踊跃捐款,购机一架,命名为“广州大学号”,由教育部呈奉国民政府,受到国民政府特别嘉奖;蒋介石特为广大题词:“化溥岭南”。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广州大学复员广州,在东横街原址复课。陈炳权在美国结束战时经济考察工作后,为广州大学募捐基金,兴建华侨堂、文化堂、全美至孝笃亲纪念堂、理工实验场、图书馆等建筑。
1948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广州大学成立经济研究所,招收经济学硕士。是年私立广州大学及附属中小学、分校已有在校生万余人,其中大学部有2800多人。
1949年上半年,全校以大学部为主,设立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及附设会议专修科、计政训练班,附属中学及小学,并在香港、澳门、台山设立“广大中学”。将沙河白云山麓60多亩校地辟为农场。
1951年初,广州大学与市内的国民大学、文化大学、珠海大学、岭南大学、广州法学院、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合并改组为华南联合大学。民国时期的广州大学,毕业生达1万余人。
1952年,华南联合大学(其中的原私立广州大学于1983年复校)撤并。
1983年4月,广东成立广州职业大学,学校属短期、职业性大学专科,学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恢复广州大学校名,由时任广州市市长叶选平兼校长。
1987年6月,广州大学定为副厅级建制。
1992年,香港裕达隆有限公司张松先生、黄彩霞女士向广大捐款3800万港元,建成裕达隆大厦,作为办公、教学综合楼。
1993年1月,广州市教育委员会发文同意“广州大学可与原私立广州大学的关系衔接。”
1996年4月,经济系承办广州大学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培养商学硕士研究生项目。11月2日,举行“广州大学与原私立广州大学衔接大会”。
广州师范学院
1958年,为适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急需师资的需要,广东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广州师范学院,隶属广州市委领导。
1961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广州师范学院与广东师范学院合并,归由市委、市人委领导。
1961年9月1日前,两校初步完成合并工作,校名仍用广东师范学院,属全日制高等师范学校,省重点高校之一。
1962年7月起,停止招生,规模逐渐缩小。1964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调整停办下马。
1978年12月,教育部下文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复办。
1979年2月,市革委会正式发出通知,广州师院归口广州市文化教办公室,按局级单位管理。
1983年,学校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立社会心理学硕士点,次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5名。
1986年8月,广州师院按广州地区省属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同等规模和待遇,列为厅级单位。
1993年4月,广州师院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扩大办学规模,由2000名本科生扩大到4000名本科生。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87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由广州市建委负责投资办学。
199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与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联合办学,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隶属广东省建委;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隶属广州市建委。同年9月,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开始对外招收本科生。
1995年4月,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广州教育学院
1953年,广州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创办。是年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在职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高等院校。
1958年,更名为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1968年,“文革”中,更名为广州市人民教育学院,沦为培训班。
1978年,恢复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名称。
1983年4月,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为师范性质的成人高校,承担在职中学教师及行政人员继续教育任务。
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1985年,广州市政府决定依托广州教育学院创办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学,融培养与培训与一体。同年9月,广州市政府将龙洞宾馆移交学校使用。
1994年,开始招收中文、数学、英语等本科专业。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
1975年,广州纺织机械厂职工大学创建。
1985年,由广州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正式接管,并由国家教委批准校名为广州纺织工业职工大学。
1991年,为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经国家教委及广州市政府批准再次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同年广州市批准纺院为"广州市纺织服装继续工程教育基地"。
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1975年,广州市电信局职工大学成立。
1992年,加入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后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电信学院"。
1997年,电信学院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42名,专业为通信技术。
1998年,电信学院继续挂靠广州业余大学招生36名,专业为通信工程。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
1960年,广州市建筑工程局业余工程学院创办。
196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1966年停办。
1973年,复办改名"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0年,更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职工大学。
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
合并发展
2000年4月24日,教育部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广州大学、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州教育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等五所广州市属高校及教育资源,合并组建新的广州大学。7月11日,举行新广州大学组建成立大会。新广大取原广州大学和广州师范学院之校训,定新校训为“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2003-2005年,建成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
2004年9月,广州大学首批进驻大学城校区,次年整体搬迁大学城。学校将广园、起义路、麓湖、龙洞等4个校区归还市政府,保留桂花岗校区。
2005年,广州艺术学校、广州芭蕾舞团、广州歌舞团成建制划归广州大学。
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广州大学被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0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10月,广州大学列入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2015年,广州大学被列入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试点改革单位。
2015年6月,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17年,入选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11月,入选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20年,广州大学成立黄埔研究院,打造“信息+智能”创新枢纽。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科教创新园区,分两期建设。二期正式启用并正常运行后,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学习研究人员将达到5000人。
2020年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理事单位。
2021年4月,“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2021年8月18日,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21年8月18日,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4月13日,广州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院揭牌。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2021年本科招生专业71个,其中理工类专业39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4个、艺术类专业8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4个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6个市级重点学科。
博士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土木工程、统计学、教育学
重点学科
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土木工程、数学、网络空间安全、统计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
省级重点学科项目
数学、土木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学、统计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态物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广播电视艺术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6月,现有在岗教职工3217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01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职务者136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414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全职外国院士1人、特聘院士3人、双聘院士4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名、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文化英才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珠江学者10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8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优秀青年后备人才)195人。
教学建设
培养模式
“1234”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即一个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式育人体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与课外的“两个结合”;讲台、实验室、科研平台的“三个开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模块+经典阅读+社会实践”“四年不间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321”体育教育工程:即体育教育“四年不间断”,“课程、课外阳光跑(全覆盖)、社团/竞赛”三种体育教育模式并行,引导学生至少掌握两种运动技能,最终养成一生锻炼的习惯。
“平台、课程、师资”三维一体的艺术教育体系:即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教务处、相关院系、团委三位一体”“认知课程、体验课程、创意课程三位一体”,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校外专家、朋辈小老师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有3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共组建33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6月,学校获得了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学校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组建了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智能制造工程研究、计算科技研究、大湾区环境研究等15个科研团队。
研究成果
2016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3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3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重点项目1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联合基金项目14项,重大研究计划2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立项共20项(其中:2020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3项;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1项;2018年“城镇公共安全立体化网络构建与应急响应示范”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获国家级重大重点社科项目立项共29项。2019年获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立项3项。2020年获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2020年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饮用水健康风险识别与控制原理”。
2016年以来,学校获得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社科奖励57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优秀成果奖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3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3162项,授权专利1388项。高水平科研论文不断涌现。陆续在《Nature》、《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2016年以来共发表SCI/SSCI论文6255篇,2018年度增长率高达139%。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声像灯光、减震隔震等一批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南海岛礁、故宫博物院等工程中得到充分应用;累计制定30余分国家、省及行业标准。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20年12月,图书馆馆藏图书万册,报刊2006种,网络数据库72个(以总库计算),其中中文数据库36个,外文数据库36个。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档案馆馆藏约13余万卷(册),共5个全宗,分为党群、教学、科研、产品、基建、设备、外事、出版、财会、声像、人物、校史以及实物等共15个门类,主要以1953年后形成的各类档案为主;此外,还保存有在校学生个人人事档案万余卷,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试卷等万余册。
学术期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有廉政论坛、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大湾区文化研究、后理论转向、后理论与后人类研究、传播与社会发展等栏目,侧重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稿件,廉政论坛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并获首届“名栏建设成就奖”。先后入选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来源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注重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重点刊发生物计算技术方面的稿件,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并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
《电镀与涂饰》
《电镀与涂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广东省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连续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CSSCI来源集刊,并于2014、2015和2016年连续三次获得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集刊奖(优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刊物每辑分别设置三到四组不等的研究专题,并常设“其他专题”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乐府学》
《乐府学》集刊创办于2006年,2017年1月被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研究中心纳入CSSCI来源集刊,先后设有“文献考索”、“音乐考察”、“文学研究”、“名篇解读”、“唐后乐府”、“年会专稿”等栏目。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来源集刊,为中国房地产法律实务研究论坛纸质版定期刊物,每卷设有论坛聚焦、理论探索、实务聚焦、域外采风等栏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12月,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54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28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300多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企业安全集团、广州越秀集团等71家企业单位新建合作关系。
学校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设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了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进一步在国际学术资源、教育和科技等方面展开合作;先后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逐步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淡江大学工程机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每年派出约1200名学生赴剑桥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西澳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大学交流学习;分别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合作开办孔子学院。
据2020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全校在读港澳台生共493人,其中香港籍学生413人,澳门籍学生44人,台湾学生36人。2000年,学校与“香港普通话天地”机构合作,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普通话学习推行计划;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互访、参加学术会议及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等,每年约有300名来自香港的青年学生到广东大学开展交流活动。1996年,学校与台湾屏东师范学院建立了两岸首个公立高校间的姐妹校关系;2015年始,与台湾相关高校轮流举行两岸农村治理研讨会。
不是985,也不是211,是双一流。
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广大(G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
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043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5个专业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1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5个、艺术类专业8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2022年招生专业74%。
以上内容参考 广州大学-学校概况
广州大学不是985也不是211。广州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高校、“冲一流”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是以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
11078“广州大学的院校代号即院校代码为11078。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望采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属于省级核心期刊,位于2011第六版别的核心期刊目录“R2 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表”位置 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 主管: 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 广州中医药大学周期: 双月ISSN: 1007-3213CN: 44-1425/R邮发代号:46-275曾用刊名:广州中医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84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是1995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是核心
你说的这个分类不科学,有综合医药和中国医学这二个分类,以下是综合医药的期刊。Chinese Medical Journal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安徽医学安徽医药包头医学北京医学重庆医学广东医学广西医学广州医药贵州医药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哈尔滨医药海南医学航空航天医药河北医学河南医学研究黑龙江医学黑龙江医药黑龙江医药科学华北国防医药华南国防医学杂志华西医学华夏医学华中医学杂志淮海医药吉林医学江苏医药江西医药交通医学辽宁医学杂志旅行医学科学内蒙古医学杂志宁夏医学杂志农垦医学齐鲁药事齐鲁医学杂志青岛医药卫生青海医药杂志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人民军医山东医药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陕西医学杂志上海医学生理学报实用医技杂志实用医药杂志首都医药四川医学天津医药微创医学西北国防医学杂志西部医学西藏医药杂志西南国防医药西南军医现代临床医学现代实用医学现代医学现代医药卫生新疆医学新医学亚太传统医药医学理论与实践医学新知杂志医学信息医学研究生学报医学研究与教育医学研究杂志医学与社会医学与哲学医学综述医药论坛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右江医学云南医药浙江实用医学浙江医学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社会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医刊中国实用医药中国数字医学中国现代医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乡村医药中国医刊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中国医疗前沿(下半月)中国医疗设备中国医师进修杂志中国医师杂志中国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装备中国医药中国医药导报中国医药指南中国自然医学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华全科医学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华医学杂志中日友好医院学报中医药管理杂志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属于。《广州化工》是连续入选美国《化学文摘》重点期刊,是scd期刊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广州化工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应该是广东化工吧,是省级的
级别也就是个省级的,比这高等的是核心级别的,
第1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1、SrZnO2:Eu3+红色荧光体的SHS合成及荧光性能,材料导报,2009,23(9):15-17,32,第1作者。2、燃烧法合成SrZnO2:Eu3+,Li+及荧光性能,化工新型材料,2010,38(2):82-84,第1作者。3、低温燃烧法合成SrZnO2:Sm3+, Li+及其发光性能研究,广州化工,2010,38(8):3-5,16,第1作者。4、电荷补偿对SrZnO2:Eu3+材料发射光谱的影响,广州化工,2010,38(9):5-6,69,第1作者。5、SrZnO2:Sm3+红色荧光体的低温燃烧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无机盐工业,2010,42(12):20-22,第1作者。6、稀土掺杂SrZnO2基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无机盐工业,2010,42(3):4-6,第1作者。7、牛血清白蛋白与Hg(Ⅱ)配合物作用的热力学研究,化工时刊,2010,24(8):1-4,第1作者。
1.体育科学 2.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中国体育科技 5.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与科学 7.体育学刊 8.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6.山东体育科技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我们可以操作
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体育类核心期刊排名一览如下:G8 体育1.体育科学 2.中国体育科技3.体育与科学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5.体育学刊6.成都体育学院学报8.体育文化导刊9.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全文可在我的百度文库免费下载
广州体育学院是本科学校,该校是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体育高等学府,具有教授评审权和硕士授予权。
学校在校生约8000人,研究生900多人,与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中心联合办学培养研究生,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
学校现有6个学科门类: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拥有10个硕士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具有7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分别是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休闲体育学、体育新闻传播学、运动康复;以及医学门类运动医学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体育专业硕士点。
设有18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休闲体育、特殊教育、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学、舞蹈表演、运动康复、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前教育、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康复治疗学。
其中,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3个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3个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2个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休闲体育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体育教育、特殊教育、休闲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舞蹈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6个专业是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学校现有《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2门国家精品课程,《运动生物化学》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6门省精品或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师资雄厚,在编教职工600多人。专任教师420名,其中研究生学历占64%,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近半数。拥有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体育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珠江学者、中国“二指禅”传人以及一大批国际级教练员和裁判员。学校聘请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容志行等国内外知名人士任客座教授或名誉顾问。
学校拥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科学健身示范区、全民健身研究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国际暨港澳合作创新平台、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一大批重点科研平台。
学校设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国培”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功力项目训练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中国羽毛球协会培训中心、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球分会训练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全国首个体育少年宫。学校拥有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
学校主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师友》、《游泳季刊》等学术刊物,其中《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学校图书馆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档案室成为“国家二级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单位”。
学校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奥运科技攻关课题等重大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奥运先进集体”称号和一大批科学发明专利。
学校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芬兰、韩国、新西兰、越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项目科学研究,近几年国际学生年均约40人。学校承办2010广州亚运会科学大会,开创了我国高校一校承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科学盛会的先河。
建校60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努力践行,彰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功能,为国家培养了容国团、戚烈云、陈肖霞、冼东妹等一大批的优秀运动员、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学校是广东省唯一连续获得三届"感动南粤校园年度人物”荣誉的高校。
办学之初,广东省副省长曾生,广州市市长朱光,广州市副市长孙乐宜曾担任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中国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提倡军事化体育的先驱袁浚,享誉国内外武术大师黄啸侠、张登魁,被国际乒联授予特别奉献奖、新中国第一任中国乒乓球队教练梁焯辉,优秀游泳教练“蛙王”黄焯荣、优秀田径教练孙紫萍、乒坛名将庄则栋教练冯国浩等知名学者曾执掌教鞭。逐步形成健康第一、体育人文科技融合的办学理念和扬岭南体育文化、育南国体育人才、运动与健康的办学特色。
没有错的,是广州化工,可以百度:广州化工杂志,可以找到编辑部官方网站,此杂志是正规期刊,可用作职称评定。
级别也就是个省级的,比这高等的是核心级别的,
属于。《广州化工》是连续入选美国《化学文摘》重点期刊,是scd期刊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广州化工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