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神经外科杂志投稿经验sci

发布时间:

神经外科杂志投稿经验sci

先看看题目,去PubMed找SCI有没被发表过。如果,没人发表过,那就投国外的期刊。如:Neurosurgery,Journalofneurosurgery,SurgicalNeurology等较临床的世界级期刊。文章不用太长,短小精干,两页就好,只要稀有题目,一般很快会被接受。如果被拒绝,也别灰心,找其他的期刊,改改内容,再接再厉。加油。预祝您投稿成功。

看你想投几分的杂志了,2分左右的杂志有《bmcneurology》,其他疑问可以咨询志诚医学编辑。

看你想投几分的杂志了, 2分左右的杂志有《bmc neurology》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投稿

3次。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定稿,需要经过严格的工序,经过自己、初审、最终的审核,共有会次数3次,保证通过率。

来稿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要求资料真实、数据 可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文字通畅。专家述评、论著、综述、讲座等 一般不超过4 000字,短篇与个案、经验交流等不超过1 500字。 来稿须另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作者单位对稿件的审评意见, 以及关于“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及署名无争议”等的声明。 稿件投稿成功后,即进入审稿程序。作者 可随时经本刊网站跟踪文稿的当前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 与本杂志社联系。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若获得国家或省、部级 以上课题资助项目,请于文题页左下方脚注说明,如“基金项目: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970752)、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 (102-10-02-03)”等,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论文刊登后获奖者,请及 时通知编辑部,并请寄获奖证书复印件。 作者在得到稿 号后4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表明稿件仍在审阅中;作者若欲改投他 刊,请提前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切勿一稿两投。如逾4个月未收到稿件处理 通知,作者可改投他刊。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根据《著 作权法》,本刊对决定刊用的文稿有权作文字修改或删节,凡有涉及原意 的修改,将提请作者考虑。对退修的文稿,要求作者将修改稿以word格式 上传至审稿系统。修改稿逾期1个月未返回者,本刊将视作自动撤稿。 来稿须附稿件处理费80元,请通过邮局汇寄。稿件确认刊登 后按通知付版面费。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版面费和彩图印 制工本费可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费或其它费用中支付。稿件刊登 后酌致稿酬,并赠当期杂志1册。

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办,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承办,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及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等单位协办的“2006(北京)脑性瘫痪诊疗理论与技术新进展国际研讨会”将于2006年10月27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的著名脑瘫专家出席,并做专题报告和技术演示。参加本次研讨会者可获得国家Ⅰ类继续教育学分10分。参会论文经评审后汇编成论文集,并择优推荐给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针灸》杂志等正式发表,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予以相应奖励。会后将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中日友好医院举办第2期“脑性瘫痪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 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介绍脑瘫外科治疗、脑瘫的早期诊断、周围神经应用解剖学、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术)、周围神经显微缩小术、改良Foerster-Dandy术治疗痉挛性斜颈、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新进展等内容,并安排显微手术观摩,参加者可获国家Ⅰ类继续教育学分6分。名誉主席:邓良月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大会主席:李晓捷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玉琪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总干事《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大会副主席:于炎冰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脑瘫治疗中心副主任宋虎杰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专业委员会理事、中西医结合学组副组长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院长刘炜宏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学术部主任《世界针灸杂志》社长《中国针灸》杂志主编大会秘书长:张 黎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脑瘫治疗中心大会副秘书长:卫元斌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主任世针针灸交流中心国际合作部主任大会主题: 脑性瘫痪的诊疗暨康复新技术新进展会议内容:脑性瘫痪流行病学、病因学、预防、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康复理疗、针灸推拿、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治疗、手术麻醉、护理等方面新近展的研讨。会后将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脑瘫治疗中心举办“脑性瘫痪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学习班,并进行手术演示。会议形式:本次大会对参会代表的论文全文或摘要进行汇编,并有中外专家专题演讲、大会发言、讨论交流、手术演示、康复观摩等。参会人员:来自国内外从事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理疗、针灸、推拿、骨伤科、儿科、妇产科、中西医结合、手术麻醉、中医、中药、护理工作的临床医护人员。会议日期:2006年10月27日-29日研讨会,30日-11月1日“脑性瘫痪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学习班,27日9:00-20:00大会报到。大会地点:中国 北京 中日友好医院讲学厅征文要求:论文全文(含中英文摘要)3000字以内,请用word格式,简体中文11号宋体字,A4纸打印并附软盘或光盘,以信件或E-mail投稿。写作要求请参照《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针灸》等杂志稿约;投稿截止日期:2006年9月6日,请在信封或E-mail主题上注明脑瘫会议投稿字样;凡大会录用的论文将编入大会论文集,颁发会议论文证书,并参加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予以奖励并在相应杂志推荐发表,论文发表版面费自理。大会报到: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 惠桥宾馆 (中日友好医院对面)会 务 费:会议注册费国内代表980元人民币,国外代表1200元人民币;学习班报名费;食宿由大会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一并参加会后“脑性瘫痪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学习班者学习费用减半。会务筹备: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脑瘫治疗中心北京针联传统医学开发有限公司联 系 人:卫元斌 E-mail: 徐晓利 E-mail: 通讯地址:中国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世界针联522室邮 编:100700传 真:网 站:银行汇款:开户行:中国银行北京金台路支行户 名:北京针联传统医学开发有限公司账 号: 0910 01邮政汇款: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世界针联522室收款人:卫元斌(请在附言中注明会务费)邮编:100700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处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 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

神经外科案例分析投稿杂志

自己写文章,投稿到某个杂志社,等着审稿录用发录用通知书,交版面费,发表见刊。相对时间长,通过率低。还有就是找论文代发,流程差不多。时间短,通过率高基本一次发表成功,如果是你的时间比较着急想省事的话,可以去百姓论文网,省级,国家级期刊1个月就可以发表,上个月我刚刚收到刊物,效率挺高。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第一章 普通外科案例案例1 胆囊切除时机不当引发的争议案例2 十二指肠溃疡术式不当引发的争议案例3 首例脾栓塞手术引发的争议案例4 脾切除术后发生肠瘘引发的争议案例5 诊断未明贸然手术引发的争议案例6 肠梗阻诊治引发的争议案例7 回盲部腺癌误诊为阑尾脓肿引发的争议案例8 阑尾切除术后又发胆囊炎引发的争议案例9 疝气修补损伤膀胱引发的争议案例10 盆腔炎性包块误诊为乙状结肠癌引发的争议案例11 急性阑尾炎术后死亡引发的争议案例12 低年资医师手术致严重并发症引发的争议案例13 不规范胆道手术引发的争议案例14 阑尾化脓穿孔处理不力引发的争议案例15 胆囊手术导致十二指肠穿孔引发的争议案例16 腹部外伤术后死亡引发的争议案例17 甲状腺癌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引发的争议案例18 违规手术引发的争议案例19 肠梗阻未及时手术引发的争议案例20 胆囊切除术后胆瘘引发的争议案例21 急性胰腺炎漏诊引发的争议案例22 胆总管结石漏取出引发的争议案例23 结肠镜检查致肠穿孔引发的争议案例24 外伤后肝破裂处理不力引发的争议案例25 胆管损伤处理不当引发的争议案例26 外伤患者手术后死亡引发的争议案例27 颈部不明肿块引发的争议案例28 外伤后抢救不及时引发的争议案例29 术式不当致多种并发症引发的争议案例30 术后观察不及时引发的争议案例31 胆囊是否应该切除引发的争议案例32 剖宫产术中“顺手”切除阑尾引发的争议案例33 胆囊炎并发急性胰腺炎引发的争议第二章 骨科案例案例1 颈椎术后内固定松动引发的争议案例2 颈椎病术后症状加重引发的争议案例3 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引发的争议案例4 椎弓根螺钉断裂引发的争议案例5 术后内固定物松动引发的争议案例6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引发的争议案例7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马尾神经损伤引发的争议案例8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源系统疾病引发的争议案例9 多段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症状加重引发的争议案例10 超范围手术引发的争议案例11 三维牵引致下肢截瘫引发的争议案例12 推拿致脊髓神经损伤引发的争议案例13 全髋关节置换引发的争议案例14 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后肘内翻畸形引发的争议案例15 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引发的争议案例16 前臂双骨折内固定方式不当引发的争议案例17 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引发的争议案例18 股骨颈骨折闭式螺纹钉内固定术引发的争议案例19 钢板断裂引发的争议案例20 交锁钉锁钉失误和钢板断裂引发的争议案例21 术后金属异物残留引发的争议案例22 骨折复位不满意引发的争议案例23 锁钉失误、断裂、骨不连引发的争议案例24 下肢多发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致截肢引发的争议案例25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致截肢引发的争议案例26 肘部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致截肢引发的争议案例27 腕部不全离断伤术后左手部分坏死引发的争议案例28 膝外翻截骨矫形术后畸形复发引发的争议案例29 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引发的争议案例30 股骨下端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引发的争议案例31 踝部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引发的争议案例32 下肢皮肤大面积脱套伤术后感染引发的争议案例33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漏诊引发的争议案例34 小儿孟氏骨折漏诊引发的争议案例35 骨髓炎误诊引发的争议第三章 神经外科案例案例1 脑膜瘤术后输错血引发的争议案例2 泛影葡胺椎管内造影引发的争议案例3 颅内脑膜瘤误诊引发的争议案例4 脊髓椎管内肿瘤尹术后瘫痪引发的争议案例5 颅脑术后外引流管久不拔除引发的争议案例6 罕见的“附件囊肿”引发的争议案例7 脑外伤再次手术引发的争议案例8 三叉神经减压术中发现肿瘤引发的争议第四章 胸心外科案例案例1 肺癌术后猝死引发的争议案例2 多发性外伤死亡引发的争议(一)案例3 多发性外伤死亡引发的争议(二)案例4 一般的胸外伤诊治引发的争议案例5 心脏手术后死亡引发的争议案例6 术后声音嘶哑引发的争议案例7 术后遗留异物引发的争议案例8 食管炎误诊为诈病引发的争议案例9 CT伪影致误诊为夹层动脉瘤引发的争议案例10 胸腹多发伤引发的争议案例11 感染性心内膜炎抗凝血治疗致颅内出血引发的争议案例12 心脏换办手术死亡引发的争议案例13 食管自发性破裂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破裂死亡引发的争议案例14 左心房黏液瘤漏诊引发的争议第五章 泌尿外科案例案例1 肾挫伤致死引发的争议案例2 阴茎延长术后性功能障碍引发的争议案例3 误扎输尿管致右肾切除引发的争议案例4 新生儿阴囊坏疽双睾丸外露引发的争议案例5 睾丸扭转误诊为急性睾丸炎引发的争议案例6 睾丸扭转致睾丸被切除引发的争议案例7 阴道前壁囊肿剥离术致尿流改道引发的争议案例8 腔内碎石失败引发的争议案例9 非医护人员导尿引发的争议案例10 肾破裂患者术后突然死亡引发的争议案例11 手术后3年发现右肾缺如引发的争议案例12 前列腺增生合并感染引发的争议相关法律法规《江苏省医院手术分级管理规范(暂行)》《江苏省临床各科室手术分类(暂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自1955年创刊至今已经40年了。40年来,她既是我国神经精神科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领域中,传播科学信息,记录科研成果,开发智力资源,促进人才成长的高级专业学术刊物,对推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4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验,将更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间:(1955~1966)解放前,神经精神科学事业未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专业机构很少。因此,从事本专业者寥若晨星,神经精神科学成了我国医学科学中薄弱的一环。建国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经精神科学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并于1951年8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此期间有少量的神经精神科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随着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专业队伍的壮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急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于1954年7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决定创刊我国神经精神科专科刊物——《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随后组成了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穆怀珠任专职编辑。经过全体编委和专职人员的积极筹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于1955年3月13日问世,为季刊,每期8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当时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题写了刊名。办刊方针是以神经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对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疾病知识,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心得,要求医学研究密切结合实际,以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初期编辑室设在中华医学会内北京东单三条胡同,1957年迁至北京东四西大街新建的中华医学会办公大楼,创刊初期,编委会议都是在协和医院神经科许英魁和冯应琨教授的办公室内召开,参加者经常有许英魁、冯应琨、魏毓麟、赵葆洵、王芷沅、穆怀珠等。到60年代,则转到中华医学会会议室召开,参加人员有许英魁、冯应琨、黄克维、赵葆洵、王芷沅、谭铭勋、伍正谊、沈渔邨、许迪、陈学诗、王忠诚、张继志等。在50、60年代,在京编委会经常是在星期天或晚上召开。当时编委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陈学诗、张继志还经常来学会帮助加工稿件、撰写编者按语等。外地编委张沅昌、夏镇夷、陶国泰、于清汉等也很关心杂志工作,帮助组织稿件。1958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由卫生、公安、民政三个部门组成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组织实施;提倡对精神病人实行开放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关闭或关锁在病房内。这次会议对我国精神病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地通过各部门的协作成效显著,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苏州做得比较好。如上海成立了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办起了多所精神病工疗站,使精神病的复发率下降了3/4以上。外出伤人毁物者也大大减少。这次会议的纪要及会后各地开展工作的经验介绍,该刊从1958年第4期起陆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1959年起改为双月刊,第1期84页,以后每期68页。从1959年起开始刊登英文目录,从1959年第三期起刊登主要论著英文摘要。1960年6月4日根据上级通知,该刊与医学会办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检查浮夸、泄密和“修正主义”问题,同时也有纸张困难等原因。至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后,经改选组成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增加11名年富力强的新编委。专职编辑仍由穆怀珠担任,1965年增加了陈秀华。经积极筹划于1963年5月25日复刊,为季刊,每期84页。并改由中华医学会出版。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会议交流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包括应用神经病理、生化、生理等实验研究方法,对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成就和进展。本刊从1964年第1期起改为104页,较详细地报道了这次大会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有关脑血吸虫病的病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颞叶癫痫的临床、脑电生理,颅内肿瘤快速显微诊断和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转氨酶测定,不典型内因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谢紊乱,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生物因素调查、生化代谢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的论著。正当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及其专业刊物蓬勃发展之际,出现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本刊与几乎所有的期刊一样于同年9月又一次被迫停刊。直停至1978年。从1955年创刊至1966年9月停刊,共刊出10卷、39期,刊登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文章。从1955年至1960年每卷末期附有总目录,从1963年复刊改为文题索引。每期印数从4030册上升到7658册。本阶段特点: 刊出内容以实用为主,较多地报道常见病的临床分析和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科研机构尚少,科研设备有限,所以回顾性临床分析文稿较多,也很需要。过去我国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多引用外国的数据,与我国实际情况常不尽符合。因此,陆续发表大量的临床分析文稿,颇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我国撰写有关教科书、参考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刊出“临床病理讨论”,对锻炼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疾病、妥善地治疗护理大有帮助,因此,成为读者喜读乐看的栏目之一。 在初期,译文和译文摘要(文摘)所占比例较大:在50年代,每期译文1~4篇,译文摘要1~14篇;译文和文摘多来自苏联,部分文摘来自英美。从1958年开始设“综述”栏,对国外的有关进展予以综合报道。由于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基础很薄弱,5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较多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和成就来充实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章较少。本阶段共刊出论著605篇,其中基础研究15篇(占),临床研究95篇(),该两类文章绝大多数在60年代前期刊出的。5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大体解剖学、病理学研究较多,而生化、生理学研究在60年代开始增多。 神经外科论著较少:在50年代刊出很少,6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所占比例仍较少,在此阶段刊出的605篇论文中有关神经外科者仅44篇(占),其原因是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本刊编委会对神经外科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经常优先刊出神经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 充分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资料:本刊编辑委员会十分重视学术会议的报道,认为学术会议是展示各地有关经验总结和科研成就的大课堂,是沟通信息、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切磋学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刊编委、编辑积极参与并组织稿件加以报道,使未参加学术会议的广大读者也从中受益。 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受当时政治影响,特别是1966年,本刊登了不少政治性文章,有时每期占一半版面。两次停刊(1960年和1966年)均受到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停刊长达12年之久,对神经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此期间各地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刊登在文革后期复刊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专职编辑陈秀华先后参加上述两杂志的编辑工作。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在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激励我国广大神经精神科学工作者奋起追赶国际神经精神科学发展水平,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为迎接这一局面,1978年初卫生部同意上报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调出陈秀华负责筹备复刊事宜。在京原编委冯应琨、黄克维、陈学诗、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沈渔邨、王忠诚、张继志等多次召开筹备会,讨论编委会人选和复刊计划。复刊后的编委人选原则上是上届编委中身体状况较好者建议继续聘用,有的省缺少编委请当地医学会推荐人选,最后由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聘任。组成以冯应琨为总编辑,伍正谊、王忠诚、张沅昌、黄克维、夏镇夷、陶国泰、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适逢当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大会,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冯应琨、陈秀华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杂志筹备情况和提请审议的编委会工作条例草案、审稿原则草案和组稿计划。会上讨论热烈,各地编委表示将努力为杂志组审有关稿件。随后,在同年9月5日杂志正式复刊,仍为季刊,每期64页,并开始在论文参考文献前刊登论文英文摘要。从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每期64页。1988年起论文英文摘要改在每期后部集中刊登并取消论文英文目次。1993年起则将论文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下,并恢复论文英文目次。本刊从1980年起被纳入美国的《医学索引》,亦被纳入我国《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医学文摘》。编辑室专职人员由1名编辑增加到3名编辑,1名编辑干事。复刊后,本刊除针对当前防病治病的需要,组织相应稿件外,特别注意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渴求。1984年4月10日国家科委批准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后,该刊不再刊登神经外科稿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领导下,进行了第四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组成以陈学诗为总编辑,夏镇夷、周孝达、陶国泰、史玉泉、谭铭勋、沈渔邨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调整了1/3编委,遴选50岁左右、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取代身体不好的65岁以上的老编委,并保留部分身体尚好的老编委作咨询编委。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庆召开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会上由陈学诗总编辑介绍编委会改选经过,陈秀华汇报了本刊1978~1986年工作报告以及编委会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审稿办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通过。并围绕如何办好杂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把神经科和精神科分开办刊物的呼声较高。为了使读者了解本专业的最新信息,从1986年开辟了“精防动向”栏目,介绍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外神经精神科发展状况。为了加强思想导向,开辟了“人物述林”栏目,介绍老一辈神经精神科专业工作者艰苦创业、刻苦钻研、治学育人的业绩。1991年初进行第五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于1991年4月组成了以陈学诗为总编辑,沈渔邨、郭玉璞、姜佐宁、江德华、张明园、陆雪芬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1991年5月在吉林市召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陈学诗总编辑报告编委会改选经过和1986~1990年杂志工作总结。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杂志压稿时间长和脱期问题;部分编委再次提出本刊应分办神经科和精神科两本杂志的建议。由于本学科专业的杂志在各地相继创办,如《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20余种,同时这期间,纸张、印刷、邮局发行费用不断涨价,本刊每期的定价从1986年开始突破了多年的每册元,逐渐上涨,以致发行量逐年下降。从1980~1993年每年平均每期印数为22294、20066、19297、19617、20445、18193、17876、17330、13569、13593、13485、13270册。到1988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经济状况陷于低谷,于1988年7月1日起停付作者稿费1年,9月1日起收取稿件处理费(1991年1月1日起对中华医学会会员停收稿件处理费)及发表费。自1991年开始封面加印中华医学会会徽。根据出版署的规定,从1993年第2期起停用傅连暲会长题写的繁体字刊名,改为简体字刊名。从1978年复刊到1994年底共刊出17卷,90期,刊登文章3106篇,平均每期篇。本阶段特点: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增多:自本刊1978年到1994年底,发表的论著共1379篇,其中基础研究82篇(),临床研究541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所占的百分比为50~60年代(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1倍多。这是可喜的改变,是这些年来各单位加强科研工作、推行研究生制度的结果。基础研究论文对我国医学科学有促进作用。多数临床研究有利于基层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神经科和精神科防治工作的开展。 神经外科论文迅速增多:这阶段神经外科发展迅速,从1978年复刊至1984年底,共刊出论著472篇,其中神经外科162篇,占,与50年代神经外科仅占(5/292)、60年代占(39/313)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表明我国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已能用手术方法根治或明显改善多种颅脑、神经疾病,同时也表明已有可能创刊神经外科专业杂志。 重点号和专辑增多:重点号和专辑的专题是编委会根据来稿和有计划地组稿,尤其是结合专题座谈会和有关学术会议组编的。本阶段刊登45个重点号和13个专辑,两者共58个,平均每年3~4个。这是由于自1978~199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成立14个专业学组,专业学组均举办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加上本刊组织的专题座谈会,总计有29个(不包括本刊编辑部未参加的会议),其中神经科19个,精神科10个。本刊除了报道这些学术会议水平较高的论文外,多数专业学术会议和专题座谈会都写了富有指导意义的会议纪要及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等。这些纪要和方案标准(详见附表)较充分地反映了会议各种内容和各种见解,并发挥了学术导向作用,颇受读者欢迎。 增辟栏目,活跃版面:本刊原有栏目有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学术动态、书讯,本阶段增辟了学术讨论、技术改革、国际学术交流、精防动向、读者*作者*编者、人物述林等,以充实内容,活跃版面。 加强编辑规范化:从1986年起,加强编辑规范化工作,严格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同时加强对图表、统计学符号、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及版面设计等的规范化,贯彻各种有关编辑出版的国家标准。 该刊创刊40年来,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努力不懈地工作,因而不论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还是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重要贡献,兹简要分述于下。 普及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神经精神专业队伍很小,随着各地专业医疗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专业人员迅速增多,但多系从内科队伍分流出来,专业知识不足,且有关专业参考书缺乏,为适应这一需要,本刊创刊后,特别注意针对这些需要进行组稿,除了通过论著介绍我国各地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外,用较多的篇幅以译文、文摘形式,继之采用文献综述形式及时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起到没有围墙的全国专业性继续教育大学的作用。 促进各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规范化工作:为了统一各种神经精神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的依据和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14个专业学组和本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都十分注意分别就有关疾病制定“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本刊均及时在有关重点号、专辑中予以报道,以便各医疗防治单位推行应用。对于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广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反映我国神经精神学科的新成就,推动学科发展:本刊是我国第一本专业高级学术期刊,肩负着反映我国这一专业的先进水平的重任。建国后,我国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地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大量投寄本刊,本刊总是力争及时地严密审查后择优刊出,尤其是1980年召开了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研究报告迅猛涌现,多种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如CT扫描、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声检测、核素造影、红外热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神经化学、精神药物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工作;各种实验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动物模型的建立;神经组织移植,如垂体移植、胎脑组织移植、肾上腺组织脑内移植等;各种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流动病学调查报告等;众多的新成就的报道传播,推动着学科的迅速前进。 促进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锻炼:本刊创刊不久就设立了“临床病理讨论”栏,先后刊出了59篇。由于其内容与读者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启发读者从临床难题中独立思考,有力地进行诊断思维锻炼。 该刊创刊40年来,编委会和编辑部一直努力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并侧重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做出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编辑委员和审稿人的作用,做好审稿和组稿工作:本刊的编辑委员和审稿人大都是我国神经科和精神科界有名望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是本学科各地的带头人,在审稿和组稿工作中能够严格筛选把关,提供恰当有力的组稿线索,促证了杂志质量。特别是在创刊初期,老一辈编委曾牺牲个人大量休息时间,为本刊审阅和修改稿件,经常星期日或夜晚参加在京编委会,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们都按时出席,认真讨论每一篇文稿。继续充分发挥这样一支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有权威的专业编审队伍的作用,是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 充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新成果和新动向:本刊始终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放在首位,通过良好的总体设计与导向,使广大专业人员获得新知识,扩大其眼界,提高其医疗水平和科研层次,进而促进我国神经精神科事业的发展。 充分报道学术会议的内容,扩大其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后来的14个学组,早年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后期每年总要召开2~3个专科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就有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专业学术讨论会是针对本专业中各有关方面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组织的学术讨论会,除公开征文外,根据主要议题特邀专题报告和综述报告,这些会议结束之前,会议领导小组总要根据报告的论文和广泛讨论的情况以及与会人员对会议的评价意见,认真总结,指出主要的收获、学术争鸣情况,取得一致认识的意见和尚有不同认识的几种意见,以及今后应努力探索的课题等,委托一位主持人向大会作总结报告。本刊为了充分发挥学术会议的效益,除了选登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外,组织有关专家写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要求不要套话、空话,要求在会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把会议的重点议题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纪要应达到使未参加会议的读者读后感到象参加会议一样真正有所收获。有关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论文、会议纪要、综述,加上述评,形成一个重点号或专辑,以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内容,获得效益。 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和重点号:举办专题座谈会是一种重要的组稿形式。选题是由编委会制定下年度编辑计划时确定的。选择当前急待讨论的问题,并提出各有关分题的中心发言人、特邀综述报告人以及拟约请参加讨论的专家或单位名单。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可邀请多学科专家参加讨论。座谈会一般以50~100人的规模最好,讨论范围明确,人数少,但均是专家,便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和争论,达到讨论深入。会后将座谈内容整理,写成充分反映会议内容的纪要刊出,可使读者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促进研究的深入。同时选登一些有关研究报告和综述,约请对该专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一二篇指导性述评,对有关问题提出看法,指出方向,集中刊出这些文章,就可形成一个很受欢迎的重点号。 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联系:本刊1992年、1993年两次在杂志上刊出启事征求读者对本刊的意见,有不少读者和作者就本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希望。这些意见很定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对策,并认真改进、落实,对杂志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好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除不定期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外,还要通过编委、座谈会多方收集读者的要求、希望、批评、建议,及时改进杂志工作。 由于作者、读者、编辑的密切配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1978年复刊后,认真抓好编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杂志社主管社长、总编辑、编江部主任对每期稿件认真核查及签发。刊出稿件质量是较高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本刊发表的1379篇论文,有101篇获国家、部、全军科技奖,58篇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科技奖,31篇获优秀论文奖(附件2),共有190篇获奖,获奖率达,我们衷心感谢全国广大作者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大力支持。 处理好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关系:创刊以来,该刊在处理两个学科的稿件上是基本协调的,基本按1∶1的比例编辑的,1990年一度出现的精神科稿偏少的现象已得到纠正。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来神经科和精神科事业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县级医院已有专科医生,两科均有上万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来稿逐年有较多的增长,稿件积压日趋严重,虽曾采用增加页数、出版增刊、部分论著改为论著摘要等措施加以缓解,仍存在压稿时间较长现象,今后将更进一步加强这些努力,力争1年内刊出率达到70%,消灭来稿2年登不出的现象。鉴于199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分成两个学会,分别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将本刊分成《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精神科杂志》已提上了议程,可望在1996年得到实现。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是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耳鼻喉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医药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学报》、《营养学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 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法医学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卫生研究》、《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妇幼保健》、《现代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食品与营养》。《解剖学报》、《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病毒学》、《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细胞与分子免疫学》、《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物理医学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医史杂志》、《医学教育》、《医师进修杂志》。《生理学报》、《生理科学进展》、《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癌症》、《肿瘤》、《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危重病杂志》、《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国外医学(各专业学科分册)》、《中国医学文摘(含各专业学科)》、《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输血杂志》、《高血压》、《中国高血压杂志》《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心电学杂志》、《临床心血管病》、《临床消化病杂志》、《消化内镜杂志》、《中国防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病学杂志》、《中华精神病学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神经科学》、《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 《临床神经科学》、《中华神经科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激光医学杂志》、《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中国现代医生》《神经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解剖学杂志》、《普外临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普外基础与临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综合临床医学》、《临床荟粹》、《临床内科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国肛肠病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临床骨科杂志》、《中国胸心外科临床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实用泌尿外科杂志》、《男性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生殖医学杂志》、《遗传》、《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中 国优生优育》、《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新生儿杂志》、《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眼外伤职业性眼病杂志》、《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眼底病学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实用眼科杂志》、《眼科研究》、《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中国麻风》、《中国皮肤性病杂志》、《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疼痛学杂志》、《麻醉与重症监测治疗》、《中华病理外科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杂志》、《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医用放射技术杂志、》、《同位素应用杂志》、《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自然医学杂志》、《免疫学杂志》、《人民军医》、《色谱》、《微生物学通报》、《病毒学报》、《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杂志》、 《中华放射》、《中级医刊》、《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南方护理杂志》、《中国乡 村医生》、《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地方病通报》、《中国消毒学杂志》、《中国卫生》、《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计划免疫》、《中国寄生虫病防治》、《中国卫生检验》、《中国医院管理》、 《中国学校卫生》、《卫生职业教育》、《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中国防疫杂志》、《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环境与健康杂志》、《辐射防护》、《现代医药卫生》、《中国工业医学杂志》、《工业卫生与职业病》、《中国厂矿医学》、《劳动保护》、《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国药埋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海洋药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房》、《中国药事》、《药学进展》、《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抗生素》、《新药与临床》、《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新药杂志》。《中国医药学报》、《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针灸》、《中国骨伤》、《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国中医药科技》、《中成药》、《中医药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实用中西医结合》、《中药通报》、《针刺研究》、《新中医》、《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药材》、《中医研究》、《中医教育》、《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社会医学》、《医学和社会》、《医学与哲学》、《中国医药史》。《生殖与避孕》、《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同济医科大学学报》、《西安医科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西医科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医科大学学报》、《上海医科大学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中山医科大学学报》、《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sci投稿经验ppt

1.选择期刊2.按要求投稿3.撰写cover letter4.修改5.发表

在sci期刊上投稿,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加持,可以让sci论文投稿变得更顺利,更高效。下面学术顾问结合多年经验,给大家总结了一下sci期刊投稿指导步骤,希望对大家在sci期刊投稿有所帮助。首先,选择合适的sci期刊。sci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涉及到的行业是非常多的,可以说每个行业都有sci期刊。而且有些热门的行业,比如:医学类期刊被sci收录的就比较多。这个时候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就需要精心选择下。选择时需要从论文质量、期刊影响因子、投稿刊期等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挑选适合投稿的期刊。其次,确定论文格式这里提醒大家在撰写论文之初就要确定好投稿期刊,这样可以按照投稿期刊的要求及格式撰写论文。当然,在写完之后也可以再选择期刊,只是这样调整起来会比较麻烦。再有,提前了解与自己领域相关的审稿人员,并确定好推荐的审稿专家1、 推荐你文章中引用其文献的作者作为审稿人,最好是近几年发表的;2、 可以选在这本刊物发表过相关文章的作者;3、 选择的审稿人不能全是国内的或者亚洲或者非洲地区的,至少美洲、欧洲的审稿人得占上一半的比例吧。最后,确定投稿方式投稿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到期刊官网通过投稿系统投稿、通过搜索期刊编辑联系方式投稿;再就是通过论文发表机构发表。这里学术顾问考虑到大部分人英文不是很好,加之两国存在时差,以及支付等方面都不是很方便,所以建议大家最好通过论文发表机构发表,效率更高,且成功率也比较大。

很简单,首先确定你写的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第一次投稿的时候经验欠缺,对于投稿会有很多问题,在等待的时候我相信不会只有我一个人会每天不停地刷新投稿系统,想看到投稿系统里的状态发生变化,有时候出现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状态,就会更加忧虑。那今天我就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给各位小伙伴梳理一下投稿过程中的一些状态变化。 对于不同的期刊,由于属于不同的出版社,投稿系统会不一样,但是状态名字大致上基本一致。 当在投稿系统中提交完稿件后,就会显示该状态,这个状态不需要什么操作,等待即可。当然也不是所有期刊都有这个状态,Elsevier爱思唯尔出版社的投稿系统就会有这个状态,而Hindawi出版社和MDPI的投稿系统就没有这个状态,MDPI则会是Manuscript Submitted这个状态。 这个状态有可能会存在1到2个星期,都是正常的,不用着急,安心等待即可。 这个状态一方面是技术编辑在进行技术审查,包括检查文章是否符合期刊收稿范围,格式、语法等方面,如果技术编辑认为没有问题,就会继续寻找审稿人,否则就会退稿,这时状态就可能变成“Decision in Process”,当变成这个状态时,过几天就会收到编辑的退稿信。 因此各位小伙伴,一定要在投稿前仔细检查文章的语法、参考文献的格式,文章的格式,以及是否满足期刊的收稿范围。 当然,这个状态有长有短,对于MDPI来说该状态时基本上三天之内要是没有退稿的话就很大概率会送审了,有时候With editor时间太长就有一定的概率是被拒稿了。 这个状态的话也不是所有期刊都有,这个状态说明通过了技术审查,编辑正在邀请审稿人,等待审稿人接收邀请,有时如果研究方向比较小众的话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该状态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又变成了With Editor”,这有可能是邀请的审稿人拒绝审稿,编辑需要再另外找审稿人。如果时间较长的话,可以尝试给编辑推荐审稿人。 到了这个状态就说明审稿人已经开始进行审稿了,但是由于审稿人也是同样的科研人员,在开展忙碌的科研工作的同时进行着无偿的审稿工作,因此该过程也是整个投稿过程中时间最长的部分。根据期刊和领域不同,周期大致为1~4个月,但是也不排除还有很多更长时间的,有半年甚至一年的。 因此小伙伴们在投稿之前,一定要查查该期刊最近录用的文章,看看他们的审稿周期,对该期刊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出现这个状态的话,那就意味着漫长的审稿已经完成,所有意见都已经回到了编辑手中,正在等待编辑做决定。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编辑认为可能还需要额外的审稿的话,系统状态可能会再度变为“Under Review”。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小伙伴们也不要多想,等到审稿完成会再度变成“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让编辑做最终决定。 编辑决定正常来说会很快,但是如果该状态持续很长时间的话,小伙们也不需要太过紧张,可能是编辑正在休假,没有处理邮件。所以小伙们投稿时也需要注意时间,不要赶到国外的一些假期之前投稿,不然很可能会等待很久。 我第一次投稿的时候就是这种情况,二审都没有问题了,返回去修改稿的时候赶上了感恩节,结果拖拖拉拉等待了好久,当时也是很慌,生怕编辑有意见给拒稿了,最终过了一个多月编辑才发录用的邮件。 这个状态就表示编辑正在做最终的决定了,出现这个状态,一般在几天内就会收到最终意见的通知。如果持续很长时间状态还没有变化的话,不要慌,可能是编辑真的很忙,很多论文都要他来做最终决定。 一般爱思唯尔的系统里是Revise,其他的可能是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这个状态就是要求作者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可能是小修或者大修。通常编辑会给一个修改期限,一般是一个月内,当然根据修改意见的多少和专业领域不一样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感觉在修改期限内无法修改完成,需要延长期限的话,需要提前发邮件告诉编辑进行沟通。 需要注意的是,返回修改稿的时候,一定要对审稿人的每一条意见都进行回复,哪怕觉得有不同意见也一定要客气的说明理由。 到了这一步,只要给了修改意见,那就有一半成功的概率了,因此一定要认真修改,客气回复,一定要谦虚,尽量对审稿人提出的意见都逐个修改,并且详细说明修改点,修改不了的给出具体的理由。 这个状态就说明作者已经重新提交了修改稿,等待期刊检查 这个状态应该是大家都很想看到的状态。如果审稿人对修改稿表示满意,编辑就会决定录用,出现这个状态,如果审稿人认为修改稿还有内容需要修改,则会重新出现第6条、第7条状态。 这个状态应该是谁都不想看见的状态,不过不要灰心,继续修改内容然后投稿其他期刊,肯定会录用的。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各位小伙伴,当看到不同状态时不要慌张,一定要镇定。不过,不同的系统可能状态名字不一样,如果对当前的状态有疑问,不要慌,欢迎到微信公众号 “土博在路上” 向我提问。最后祝各位小伙伴都能收到 Accepted ~ 微信公众号“ 土博在路上 ”还有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解锁~

sci投稿经验汇总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第一次投稿的时候经验欠缺,对于投稿会有很多问题,在等待的时候我相信不会只有我一个人会每天不停地刷新投稿系统,想看到投稿系统里的状态发生变化,有时候出现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状态,就会更加忧虑。那今天我就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给各位小伙伴梳理一下投稿过程中的一些状态变化。 对于不同的期刊,由于属于不同的出版社,投稿系统会不一样,但是状态名字大致上基本一致。 当在投稿系统中提交完稿件后,就会显示该状态,这个状态不需要什么操作,等待即可。当然也不是所有期刊都有这个状态,Elsevier爱思唯尔出版社的投稿系统就会有这个状态,而Hindawi出版社和MDPI的投稿系统就没有这个状态,MDPI则会是Manuscript Submitted这个状态。 这个状态有可能会存在1到2个星期,都是正常的,不用着急,安心等待即可。 这个状态一方面是技术编辑在进行技术审查,包括检查文章是否符合期刊收稿范围,格式、语法等方面,如果技术编辑认为没有问题,就会继续寻找审稿人,否则就会退稿,这时状态就可能变成“Decision in Process”,当变成这个状态时,过几天就会收到编辑的退稿信。 因此各位小伙伴,一定要在投稿前仔细检查文章的语法、参考文献的格式,文章的格式,以及是否满足期刊的收稿范围。 当然,这个状态有长有短,对于MDPI来说该状态时基本上三天之内要是没有退稿的话就很大概率会送审了,有时候With editor时间太长就有一定的概率是被拒稿了。 这个状态的话也不是所有期刊都有,这个状态说明通过了技术审查,编辑正在邀请审稿人,等待审稿人接收邀请,有时如果研究方向比较小众的话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该状态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又变成了With Editor”,这有可能是邀请的审稿人拒绝审稿,编辑需要再另外找审稿人。如果时间较长的话,可以尝试给编辑推荐审稿人。 到了这个状态就说明审稿人已经开始进行审稿了,但是由于审稿人也是同样的科研人员,在开展忙碌的科研工作的同时进行着无偿的审稿工作,因此该过程也是整个投稿过程中时间最长的部分。根据期刊和领域不同,周期大致为1~4个月,但是也不排除还有很多更长时间的,有半年甚至一年的。 因此小伙伴们在投稿之前,一定要查查该期刊最近录用的文章,看看他们的审稿周期,对该期刊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出现这个状态的话,那就意味着漫长的审稿已经完成,所有意见都已经回到了编辑手中,正在等待编辑做决定。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编辑认为可能还需要额外的审稿的话,系统状态可能会再度变为“Under Review”。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小伙伴们也不要多想,等到审稿完成会再度变成“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让编辑做最终决定。 编辑决定正常来说会很快,但是如果该状态持续很长时间的话,小伙们也不需要太过紧张,可能是编辑正在休假,没有处理邮件。所以小伙们投稿时也需要注意时间,不要赶到国外的一些假期之前投稿,不然很可能会等待很久。 我第一次投稿的时候就是这种情况,二审都没有问题了,返回去修改稿的时候赶上了感恩节,结果拖拖拉拉等待了好久,当时也是很慌,生怕编辑有意见给拒稿了,最终过了一个多月编辑才发录用的邮件。 这个状态就表示编辑正在做最终的决定了,出现这个状态,一般在几天内就会收到最终意见的通知。如果持续很长时间状态还没有变化的话,不要慌,可能是编辑真的很忙,很多论文都要他来做最终决定。 一般爱思唯尔的系统里是Revise,其他的可能是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这个状态就是要求作者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可能是小修或者大修。通常编辑会给一个修改期限,一般是一个月内,当然根据修改意见的多少和专业领域不一样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感觉在修改期限内无法修改完成,需要延长期限的话,需要提前发邮件告诉编辑进行沟通。 需要注意的是,返回修改稿的时候,一定要对审稿人的每一条意见都进行回复,哪怕觉得有不同意见也一定要客气的说明理由。 到了这一步,只要给了修改意见,那就有一半成功的概率了,因此一定要认真修改,客气回复,一定要谦虚,尽量对审稿人提出的意见都逐个修改,并且详细说明修改点,修改不了的给出具体的理由。 这个状态就说明作者已经重新提交了修改稿,等待期刊检查 这个状态应该是大家都很想看到的状态。如果审稿人对修改稿表示满意,编辑就会决定录用,出现这个状态,如果审稿人认为修改稿还有内容需要修改,则会重新出现第6条、第7条状态。 这个状态应该是谁都不想看见的状态,不过不要灰心,继续修改内容然后投稿其他期刊,肯定会录用的。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各位小伙伴,当看到不同状态时不要慌张,一定要镇定。不过,不同的系统可能状态名字不一样,如果对当前的状态有疑问,不要慌,欢迎到微信公众号 “土博在路上” 向我提问。最后祝各位小伙伴都能收到 Accepted ~ 微信公众号“ 土博在路上 ”还有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解锁~

回答:自己留好投稿时的文件号,然后登录网站查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 Submitted to Journal 刚提交的状态 2. Manuscript received by Editorial Office 就是你的文章到了编辑手里了,证明投稿成功 3. With editor如果在投稿的时候没有要求选择编辑,就先到主编那,主编会分派给别的编辑。这当中就会有另两个状态: . Awaiting Editor Assignment指派责任编辑 Editor assigned是把你的文章分给一个编辑处理了。 . 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如果编辑接手处理了就会邀请审稿人了。 4.随后也会有2种状态 . 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 就是编辑没找审稿人就自己决定了,那根据一般经验,对学生来说估计会挂了 1)英文太差,编辑让修改。 2)内容太差,要拒了。除非大牛们直接被接收。 . Reviewer invited 找到审稿人了,就开始审稿 5. Under review 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等待。当然前面各步骤也可能很慢的,要看编辑的处理情况。 如果被邀请审稿人不想审,就会decline,编辑会重新邀请别的审稿人。 6. 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d 审稿人的意见已上传,审稿结束,等待编辑决定 7. Evaluating Recommendation 评估审稿人的意见,随后你将收到编辑给你的decision 8.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这个时候可以稍微庆祝一下了,问题不大了,因为有修改就有可能。具体怎么改就不多说了,谦虚谨慎是不可少的。 9.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又开始了一个循环。 10. Accepted 恭喜了 要是等不及了,就直接email editor。如果投稿没什么经验可以咨询专业论文服务公司:沃登编辑,希望能帮到您。

sci论文是非常严谨的学术文章,只有通过严格的审核,稿件才能在SCI期刊上成功发表。因此,SCI论文的学术性和科学性很高。接下来给大家分析SCI论文投稿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来说,SCI论文仍然神秘而难以发表。为此,大多数科研机构、大学和其他单位都引入了它们作为评价标准,这是公平的,缺乏人为干预。研究人员在工作中致力于撰写和发表SCI论文,这一方面使中国的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中国的科技水平。同时,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也需要善于利用SCI官方网站来查询和搜索现有的论文和科技成果。(1)汉语式英语。这里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即在写论文时,通常的方法是先写中文,然后翻译成英文。这似乎给了人们一种“我都用中文写出来了,英文还会迟吗?”的感觉,其实不然。相反,最好直接写英文论文。很多同行都照着中文翻译。例如,汉语是长句,结果翻译成英语时也使用长句。这是汉语英语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大家应该知道中文和英文有不同的习惯,我们甚至可以在写作的时候做很多的顺序改变。 (2)论文写作缺乏逻辑性,不够严谨。例如:作者的方法中有一段:“本实验旨在研究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清乳糖水平,探讨其与肾功能衰竭发病的关系,并通过对A、B药物的干预,观察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以评价药物的临床疗效。”注:如果内容是根据提交的论文拼凑而成,则没有科学意义(由作者授权)。首先,翻译需要理解作者的意思,所以需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本实验旨在评价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乳糖水平与肾功能衰竭的关系,并评价甲、乙类药物干预的临床效果。译文为:To investigate there lation of serumlac to seleve land the mechanis mofrenal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acuterenal failure,an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ef fects of drug A and drug B. (3)不知道讨论的写法。SCI论文的讨论是对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深化,主要描述了其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定位,甚至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渗透。这种讨论符合期刊出版的要求。许多人的讨论要么是现成的,要么仅限于结果的框架。建议大家多读一些国外高分期刊上的文章,把讨论部分分成段落,深入分析一篇文章,这样写起来就有分寸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