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艺术功能和实用功能。好的音乐可以流芳百世吗?让让让人们都记住。
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摄影中的创新技术问题 英文摄影Photography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ωphos(光线)和γραΦι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摄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1.摄影的类型 记录摄影。 摄影诞生,是为了记录。它诞生以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相做身份证或留个影,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齐白石先生的人像,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20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的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就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门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水墨风格摄影。 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目前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和花鸟,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体,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少不了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地修改原照片,它考验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设摄影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不能记录物体发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也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2.摄影技术的创新 摄影艺术的追求与科学技术的追求不同,科学技术的追求总有新的领域去探讨和追寻。摄影艺术的目的即在于激发观众的智慧和感情。它的新领驭就在于摄影艺术家内在的探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摄影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和表现就是他能追求而带来的新领域。 摄影常常被人称为“视觉的语言”,相机则被形容为“第三只眼睛”。如果我们认真地看待它,“第三只眼睛”所看到的将是独具慧眼的观察,而“视觉的语言”所表达的将是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维,那么摄影作品的价值就不再是任何先进的科技所能够取代或者复制的了。 作者本身的气质素养决定了作品创新的个性。 文化孕育了个人艺术的气质和修养,作者本身的文化气质和素养就是作品创新的度量衡。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摄影的创新需要对世界趋势的高瞻远瞩,需要对优秀作品的借鉴学习,需要对大胆另类作品的批判容纳。摄影作品的生命力,反映了摄影者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激情。摄影者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并将新知识新理念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创新才会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可以这样说,创新既是衡量摄影者对世界认知和包容的尺度,又是摄影作品容纳百家所长获得的认同。 注重细节表达是摄影创新的基本手段。 我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要对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除了熟练地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和造型语言之外,还要善于倾注情感,渗透更强的情绪,创作中更要注重细节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以展现生活中最具代表意义和最美的一面,从而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人们都说梵·高的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创新外,除了画风创新,人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梵·高在画里画出了无形的风。摄影也一样,需要用细节传递摄影者本身的情感,需要通过细节来探索和发现。 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对题材进行深层挖掘是作品创新的重要环节。 摄影作为个体的视觉造型艺术,首先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而创新则从作者个性的逆反思维开始。逆反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反传统思维。这种思维锐意求新,完全不羁于传统的摄影理论和法则。 由于作品代表的是摄影者的个性,而个性的表现则是作者进行思考和接搜新思路的体现。个性的创新包括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在形式上的新颖。标新立异的创作思维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尽管后来可能会引起竞相模仿,但是人总是认同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有时候拍摄同样的内容,作者别出心裁同样会使作品有别于其他的特质,这就是一种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在风光摄影的时间上有很深的体会。摄影考验的是摄影者对题材观察的细心、等待的耐心和不厌其烦踩点的决心。有了这“三心”,才能发现在不同时间空间之下同一景物呈现的不同状态,并在瞬间的快门中捕获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样做的收获是:作品最终能够以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景物最富表现力的一面。 3.结语 总之,摄影的创新不但需要对题材进行细节的“微距”观察,而且需要对世界艺术氛围的“广角”观测,更需要作者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它是摄影者对摄影艺术的义务和对艺术的更好的诠释。作为新一代的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上创新,而且要在作品四项内容上大胆创新,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富于时代精神、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夏洪波.浅析创新思维对摄影作品的影响.文学与艺术,2011,(5). [2]尹秋颖.浅析摄影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3]刘军杰.探究摄影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教导刊,2010,(36). 看了“摄影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浅谈摄影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摄影技术论文 3. 浅谈摄影相关论文范文 4. 浅谈摄影的艺术论文 5. 浅谈摄影技术艺术研究论文
1、社会功能
主要表现在音乐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音乐艺术产生于社会性的活动和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与音乐自身社会性内容的统一。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包括审美、认知、教育、激励、创造、保健、娱乐等若干功能,其中审美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是音乐艺术的基本功能。
2、审美功能
它使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感到心灵的愉悦,进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提高审美情趣,培养优秀品质,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音乐的认知功能是人们通过欣赏音乐来认识社会、自然、历史和现实世界的过程,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提升文化修养,提高人们的观察力和鉴赏力。
音乐的教育功能是通过音乐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与所运用的表达形式,对人们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施加和产生影响,这种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
3、对身心具有调节
音乐治病是中医传统疗法,两千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五音五脏学说。音乐对人的身心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轻快的音乐,能调节气息,使人舒适、愉悦、安宁;雄健有节奏感的音乐,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扩展资料
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增加而呈现新的表现形态。近年来,音乐艺术的娱乐功能、医疗保健功能、激励创造功能、企业增效功能越发明显。音乐的娱乐功能是人们通过音乐活动,使自己身心愉快,压力减轻,精力充沛。
音乐的医疗保健功能是通过音乐治疗,达到消除疲劳,稳定情绪,治疗失眠,降低血压,确保健康等功效。音乐的激励创造功能是通过音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激发人们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行为,触发人们思维的自由联想,直接参与和完善创造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音乐对身心具有调节作用
上个世纪初,在西欧流行一部卷幅浩瀚的长篇小说《芳托马斯》。32卷由两个作家合作完成,每月创作一卷。合作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路易•菲伊雷德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放映后在欧洲引起轰动。 《芳托马斯》的主角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叫芳托马斯。他入室盗窃,诱奸妇女,抢劫银行,无恶不作。警察全力追捕,街上贴满缉拿文告。但是芳托马斯狡诈异常。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有高超的易容术,从不露出真容;他身手敏捷,能飞檐走壁;他精通缩骨术,能从极小的缝隙中飞身而过。他经常与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化装成绅士出入于酒店、旅馆与赌场,时而与政要侃侃而谈,时而与贵妇逢场作戏。总之,这是一个半魔幻半真实的风流大盗。他有智取法律的力量,敢于向愚蠢的官僚机构挑战,具有超现实的魔力。 《受威胁的凶手》就是芳托马斯的崇拜者之一,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关于马格利特的介绍网上可查,不在此赘述。接着返回原画上,整张画面,二名手持简单工具的侦探,一具赤裸女尸,一名穿着讲究不明身份的人,三名围观者。最初看到这幅画时,脑中便充满各种诡异的问号:谁杀了那名女子?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到底是谁?那两名侦探为何手持如此简单的抓捕工具?三名围观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上面的背景,心中稍微宽松,若马格利特真的是在画芳托马斯的话,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就应该是那位风流大盗了。刚刚做完案的他正在准备易容逃跑,地上的旅行箱,凳子上的大衣和帽子是他的作案工具。门口的两名侦探正在等待时机,或许是在等候支援的同伴,面对名声大作的芳托马斯不敢轻举妄动,面部表情极其凝重。三名围观者目睹一切后,惊愕、忧郁尽显脸上,一切一触即发。而画家更是将看画人的视角至于这一切发生的最近处,整个场面令人紧张不已。 可是画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已经发明了留声机的年代,两名侦探还手持木棒、绳网,意图逮捕芳托马斯如此这般的江洋大盗,画家拿我们顽固。愚蠢的官僚机构开了一把涮。 老师也讲到过,整幅画人物的面孔全是马格利特,听到时很是迷惑。为何要将自己画成所有人?是技术,用以构成魔幻感么?以哲学绘画著名的画家应该不止有这点想法吧?我这样猜度着。受害者是我,施暴者是我,围观者是我,执法者也是我。画家这么画到底是为什么? 画家画这幅画的时候,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已经在欧洲普遍流行,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的绘画对象,表现手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观念经受着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画家本人也从一只烟斗开始,去探索相似和近似的概念,,把观念和形象分离开来,挑战了大众的常识,发人深省。用绘画把“是”与“不是”这个哲学问题表达出来。而以上各种主义发展到达达主义反传统,反艺术之后,不论是艺术,还是道德都需要一种颠覆,杜尚用他的作画颠覆了艺术形式,那马格利特这幅画就是对道德的一种颠覆。画家崇拜芳托马斯,崇拜他能玩弄政府机构于股掌,完全自由;在作画职业上,画家却扮演着那两名侦探式的人物,理性,专业;在现实生活中,画家扮演着别人生活的围观者,或许自己也是受害者。一个人身上有多种身份,不同以往,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施暴者是必须谴责的,围观者是完全无辜的。道德不如以前一样代表着绝对的善恶,而是随着人性的胶合越来越暧昧不清。我们的自私,冷漠不再是无事者的无关紧要。因为一切都与自己有关。这也正是体现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对观念的改变和诠释。改变和诠释建立在艺术家大量的思考上。马格利特受不了巴黎的艺术氛围回到了比利时,自己一个人思考,用画笔去诠释,虽然在美术史上不如其他一些大家那般早年得志,却也画出了自己的一副天地。他的画总以哲思出名,比例的夸大,主题的诡异,思想的深奥,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脚步,被印在钞票上的《天降》,我倒觉得远不如他《窗》系列那组画来的动人,画布遮挡住窗户,画上户外的景象,真实是什么?画家用这组画来拷问我们。与其说马格利特是魔幻现实主义画家,我到是偏向于把他归为现实派的思想,魔幻的表达手法。他和达利不同,达利执迷于如何表达潜意识,但是马格利特却表达着现实,用魔幻拷问着现实。对于常规,大多数人选择默认,而马格利特却用自己的画笔拷问着这些大家默认的东西。以哲人的身份画画,这就是我想说的马格利特。【参考书目】:1. 《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 刘云卿 广西大学出版社2. 《现代主义绘画解读》 孙家祥 上海教育出版社3.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罗斯玛丽•兰伯特(英) 译林出版社4. 《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 张延风 百花文艺出版社5.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 张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6. 《二十世纪视觉艺术》 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英)
你看看,关于新时期艺术教育的思考艺术以其美的形式和的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并美化人们的生活,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是我国国民基础教育的内容,它对于全面提升国民艺术素养,并最终提高国民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基础性作用。当前,全面推进艺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党和国家甚至将它提高到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通过加强艺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能够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却不容乐观,在整个基础教育中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就学校艺术教育来说,整体教学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艺术教师素质偏低、总体数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均衡等等,这些现象在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手段的艺术教育却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背离。艺术教育为应试教育服务,少数学生服务,为经济利益服务的现象比比皆是,极大地影响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对相关理论问题认识不清,不能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功能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在观念上有导入误区的现象。另方面,由于认识不足,在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又存在技能技术与艺术审美背离、科学和人文艺术分道扬镳、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失衡等问题,使艺术教育流于简单、形式化。 本文在对新时期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从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当代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现实和未来走向,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就当前素质教育的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未来的艺术教育能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在现代化文明带来更多繁荣和进步的同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进一步发扬人文精神你参考下
艺术 教育 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艺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民间艺术;特色艺术教育
论文摘要: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 传统 文化 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应积极挖掘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形成自身特色。本文阐述了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形成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解除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统一教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 毕业 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 反思 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 爱好 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 脸谱 、 彩绘 泥塑 、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 传说 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
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 经验 、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四)参加节日民间文艺活动.全面了解学习民间文艺。 春节 、 元宵节 、 端午节 、庙会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地方性节日.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
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问传统文化进全方位的了解。如围绕过春节这一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体验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学习了解民间灯饰、玩龙舞狮、玩采莲船、唱花鼓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加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见解.形成对某一艺术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总之.学校艺术教育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将其精华列入教学内容之中.积极组织学生在民族民间文化中活动.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结合地域艺术文化特点形成艺术教学特色,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又形成学校不同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有效模式构建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阐述了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艺术教学有效模式的方案,主要是抓实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如同一把开启人类心智与情感大门的钥匙,在塑造人类超越自我、超越功利、超越自然的崇高精神境界的同时,也孕育着人们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有人把艺术教育形象地称为培养“全人的教育。但由于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现阶段艺术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成为高等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0向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 想象力 、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诗教~乐教”等概念,可算是最早的艺术教育思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倡导美育主义”,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至现代,美国政府于1994年甚至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在21世纪,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显示出艺术教育正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追求。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确立,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其教育模式的研究,导致艺术教育仍停滞在素质教育以欣赏为主的教学上,忽视了艺术教育对科学知识教育的促进和互动作用。为掌握高校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西安几所高校艺术教育情况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表示会 五线谱 ,62%的学生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无信心,只有4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音乐、戏剧等方面的艺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艺术教育是促进智能发育,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需要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唤醒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模式,就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叠加。
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分为科学思维( 逻辑思维 )和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两大类。只有把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思维品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曹雪芹的《红楼梦》、贝多芬的交响曲、别具匠心的东方园林、独出心裁的西方工业美术等,无一不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结合结出的硕果,古今中外许多大师更是科艺双修炉火纯青者。如意大利的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还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还谱写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两弹元勋钱学森更是有句 名言 :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2、艺术教育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个性的需要
艺术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到学生心理活动的其他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近年来,大学生的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全问题,日益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笔者曾就此对几所大学的学生进行厂泛的调查,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或重或轻的心理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消极、过度压抑、过度自闭等,甚至在特定时候会因情绪不稳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艺术教育恰恰具有调节情感的功能。通过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乐,在美感中动之以情,在愉悦中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日寸陶冶情感,塑造个性,将会对他们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而腱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有益。
3、艺术教育是加强德育,以美辅德的需要
素质教育强调以德育人。但思想教育不能只简单地说教,应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在这方面,艺术教育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为其中的人物、行动、情景、事件、寓意所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反映。所以说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发展,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 三、艺术教学模式的构想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艺术院校的技能训练,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上来,所以一个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艺术讲座为手段,艺术实践为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平台及尺度,使学生在艺术作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作用中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1、抓实课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
由于非艺术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普遍都未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所以大学艺术教育应该从零起步,循序渐进。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在一年级重点进行普及教育,开设公共艺术必修课,讲授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艺术入门。第二阶段是在二年级以上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如声乐、器乐、书法创作、中 国画 、油画、电脑美术设计等,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任意选课,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要求。
2、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
艺术讲座应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聘请有一定经验、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或学者,开设专题性的艺术讲座,引导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艺术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步入艺术神秘的殿堂。实践证明,这一有效的形式比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感知艺术魅力的兴趣。国家大剧院在2007年曾以普及艺术为宗旨,开办了“国家大剧院打开艺术教育之门”的系列讲座,还特别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李岚清同志为现场200o多名观众讲述“音乐·艺术·人生。这种形式活波,艺术氛围浓厚的讲座形式,在高校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看过电视节目的学生至今仍记忆犹新,并表示欢迎这样的讲座更多地走进大学校园。
3、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
艺术实践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环节重点注重三个方面:一要制度化,保证活动经常持久。如学校要举办好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结合重大节日坚持举办庆祝演出活动等。二是多样性,重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如举办美术、摄影、书法比赛,开展演讲活动等,为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平台,也为新入校的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开启一扇通向艺术大门。三要专业化,确保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重点组织和发挥好艺术社团的积极作用。如把积极分子和骨干分子组织成音乐协会、绘画协会、摄影协会、合唱团、舞蹈团等文化艺术社团。
以上艺术教育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关联互动,只要将这几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动的链条,就可以使艺术教育由浅而深,由知识和技能传授到精神的熏陶和濡染,由表及里地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艺术教育在高校开花结果。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2. 关于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
3. 浅谈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4.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5.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计划范本
作为学校来讲,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任何学校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无疑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标志,是先进教育观念的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论学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德育美育智力开发
论文摘要: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被提上日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的音乐艺术教育,它具备的功能是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文章论述了音乐艺术教育对德育、美育及智力开发的特珠效应关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和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把人培养成艺术家,而在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优秀潜质,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美好心灵和优秀潜质的艺术人。社会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显而易见,美育的重要性已被提上日程。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它贯穿在德、智、体三育的过程中,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以及发展良性和非智力素质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今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么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到底会有何种影响呢?笔者着重谈谈音乐艺术教育与人的素质教育之问的关系。
1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
人的素质教育无疑是包古德、智、美、体的综合教育。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音乐艺术教育首先是一种美育教育,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唱唱歌、跳跳舞,好的音乐教育,会使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提高,使思想开阔。精神品德兴趣得以高度的发展,同时使人的精神境界升华。如:听了“黄河大舍唱常会使人拥起一股革命的热情;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会使人激起了一股命运的勇气,等等,音乐艺术教育无疑是一美的催化剂,它贯穿古今,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孔丘就提出了“成于乐”的刨见,证明了音乐是美感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人类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更深刻地揭示了音乐艺术是净化心灵的“良药”。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儿童投有艺术教育的启边和挖潜,就象植物生长投有腐殖质,人的心灵将走向荒芜。”确实,从音乐美中取得慰励的古今科学家、文学家更是举不胜举。孔子自身非常重视音乐,提倡应用礼、乐、刑、政治国;管仲是第一个写军歌的政治军事家;欧阳修写过一篇“琴说”,说自己怎样以音乐来医治自己的忧郁病,还劝友人也学琴;外国文学家托尔斯泰音乐修养很高;美国总统罗斯福钢琴弹得不错;大哲学家尼采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这样的话“我近来连日患病,经多方医治,均无见效,后听了比才的杰作“卡门”竞痊愈了。我感谢这音乐。有人说:“尼采这种奇特的现象可能是由于艺术这种出神人化的魅力,触发起欣赏者相类似的生活经历,或者激发欣赏者的某种隐忧、沉荷,引起更深刻、更强烈的共鸣所致,这是有道理的。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对于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意义和效用是其它任何事物所无法替化的,它用音响的魅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并力求通过这些感受唤起人们心中某些思想和观念,使人情绪稳定,内心平静,心情愉快,机体内生理化学变得通畅,产生增力感觉,从而产生唤发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情绪,正如音乐家李斯特所说“音乐是不加任何的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它是从口吸人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Il,这些足以说明了音乐美育培养的重要性。
2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道德教化教育
“乐也者,施也”乐象篇》》“先王之为乐也,认法治也,善则行德矣”《乐施篇》说明“乐”说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使用得当就能使人民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论语·泰伯》上的“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就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有了其它方面的修养,再加上音乐的修养,才能视为完全。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很难找出一种比长期的经验中所发现的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在我国现代历史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粱启超就曾大力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他说“盖欲改造国民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确实,音乐艺术教育起的道德教化功能不仅是一种生命力的唤醒,也是对一个人全身心、全灵魂、全人格的一种唤醒,从而使陷入日常生活麻痹状态中的人产生“冷水浇背,抖然一惊”的人格震惊效应,从而不断地抖掉自己灵魂的灰尘,使今日之我超越昨日之我。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诗和音乐的功用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精神享受。”由此可见,长期坚持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富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有助于培养人的理想和个性特点。
3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智力开发教育
我国古代哲学家萄子曾说过“乐者,抬人之盛也。”它能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裕,天下皆宁”。可见,古代就有人认识到“乐能使人耳目聪明的道理,在科学十分发选的现代更充分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在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中认为: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运动有密切关系,支配肌体运动在脑中有一定的分布区共有52个区一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实验证明:人类大脑活动在大脑的中央前部四区和六区。从运动区的前后分布来看,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的代表区在前部6区,肢体远端肌内的代表区在后部4区,如手指、脚趾等灵活部位,手和五指断所占的区域几平与整个肢全所占的区域相等,这足以说明手指的灵活程度与大脑运动区的兴奋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手指灵活程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大脑四区的发展。另外,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束来完成的。3一1一2区5区、7区等都有纤维进入锥体束,也就是说,手的活动通过神经通路到大脑不仅仅落到4区,而且要波及到与语言、记忆思维有关的区域,甚至波及到整个大脑。因此,加强手的活动。有利于这些区域必奋性的增强,从而促进大脑思维、记忆能力的增强,使大脑的潜力得到更大开发。音乐艺术教育如教人演奏某种乐器都必须双手手指活动,这对智力的开发无疑是会起积投的促进作用。美国指挥家齐佩尔的结论是“每个孩子都应有基本的音乐教育,因为他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此外,音乐艺术还能培养一个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想象力是促进人类时化、知识更新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想象力与幻想能力的培养来自于艺术,特别是音乐,因为音乐非常强调创造,不论从事作曲、演唱、演奏、指挥……都必须出新,不出新就投有生命,就社有出路。音乐家常认为作曲是“一度创造”演唱和演奏是“二度创造”,欣赏音乐的听众也各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因为人的经历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所以有人认为欣赏音乐是“三度创造”,李斯特说:“一般看来,纯交响乐的作者往往把人引入一个理想的境界,并让从发挥自己的幻想”,一句话,听音乐,需要联想和幻想才能把人们带人音乐作品所刻画的特定的情绪里。所以,爱因斯坦明确地告诉我们“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可以这么认为,是音乐为爱因斯坦的启蒙和发展智力。进而为闻开科学大门开辟了道路。另外,音乐艺术教育还能使人的知识变得丰富,更渊博。因为众多的音乐作品中都包含着天文、地理、戏剧、文学、美术等方面的知识。比如你想听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就必须熟悉中国古代的楚汉战争始未;你想听懂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至少也得知道各行星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等,当你听懂这些音乐名著后,你的知识也自然丰富了许多。
此外,音乐艺术对人的身心健康起著较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既是听觉的艺术,又是运动的艺术。随着音乐的节奏,人们跳跃、舞蹈、音乐与运动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朱光潜先生早就论证过诗歌、音乐、舞蹈同源的问题,得出“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的结论。音乐的旋律、节奏和人机体的律动有共同的内在的联络。它们都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都有概括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活动的表现性质。人们听到音乐会感到愉快,不知不觉就会挥手踏脚、随节奏而动。“情动于色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泳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明歌舞在表现情感上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补充,相和益彰。儿童和青少年天性好动。把具有“动”的特征的音乐,施教于好动的儿童和青少年,使其身体的动配台著音乐的动。音乐的动又调节身体的动,使动更富于节奏感和旋律感。人的各感官“通感”活动起来,必然会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现在,艺术教育区别于其它学科教育的特殊功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到。放开眼光可以看到,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则是教育和人才素质优劣的结果。那些“智育”学科真正抓得好的学校同时必定是艺术、体育等其它学科“齐步走”且走得好的学校;那些不重视艺术、体育等所谓“副课”的学校一定也是“智育”捉襟见肘的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标致;艺术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标致。可以断言——只有艺术教育的振兴,才会有素质教育的真正振兴。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艺术 教育 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艺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民间艺术;特色艺术教育
论文摘要: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 传统 文化 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应积极挖掘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形成自身特色。本文阐述了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形成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解除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统一教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 毕业 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 反思 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 爱好 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 脸谱 、 彩绘 泥塑 、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 传说 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
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 经验 、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四)参加节日民间文艺活动.全面了解学习民间文艺。 春节 、 元宵节 、 端午节 、庙会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地方性节日.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
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问传统文化进全方位的了解。如围绕过春节这一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体验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学习了解民间灯饰、玩龙舞狮、玩采莲船、唱花鼓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加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见解.形成对某一艺术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总之.学校艺术教育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将其精华列入教学内容之中.积极组织学生在民族民间文化中活动.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结合地域艺术文化特点形成艺术教学特色,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又形成学校不同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有效模式构建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阐述了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艺术教学有效模式的方案,主要是抓实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如同一把开启人类心智与情感大门的钥匙,在塑造人类超越自我、超越功利、超越自然的崇高精神境界的同时,也孕育着人们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有人把艺术教育形象地称为培养“全人的教育。但由于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现阶段艺术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成为高等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0向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 想象力 、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诗教~乐教”等概念,可算是最早的艺术教育思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倡导美育主义”,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至现代,美国政府于1994年甚至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在21世纪,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显示出艺术教育正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追求。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确立,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其教育模式的研究,导致艺术教育仍停滞在素质教育以欣赏为主的教学上,忽视了艺术教育对科学知识教育的促进和互动作用。为掌握高校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西安几所高校艺术教育情况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表示会 五线谱 ,62%的学生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无信心,只有4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音乐、戏剧等方面的艺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艺术教育是促进智能发育,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需要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唤醒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模式,就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叠加。
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分为科学思维( 逻辑思维 )和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两大类。只有把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思维品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曹雪芹的《红楼梦》、贝多芬的交响曲、别具匠心的东方园林、独出心裁的西方工业美术等,无一不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结合结出的硕果,古今中外许多大师更是科艺双修炉火纯青者。如意大利的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还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还谱写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两弹元勋钱学森更是有句 名言 :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2、艺术教育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个性的需要
艺术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到学生心理活动的其他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近年来,大学生的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全问题,日益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笔者曾就此对几所大学的学生进行厂泛的调查,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或重或轻的心理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消极、过度压抑、过度自闭等,甚至在特定时候会因情绪不稳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艺术教育恰恰具有调节情感的功能。通过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乐,在美感中动之以情,在愉悦中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日寸陶冶情感,塑造个性,将会对他们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而腱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有益。
3、艺术教育是加强德育,以美辅德的需要
素质教育强调以德育人。但思想教育不能只简单地说教,应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在这方面,艺术教育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为其中的人物、行动、情景、事件、寓意所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反映。所以说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发展,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 三、艺术教学模式的构想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艺术院校的技能训练,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上来,所以一个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艺术讲座为手段,艺术实践为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平台及尺度,使学生在艺术作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作用中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1、抓实课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
由于非艺术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普遍都未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所以大学艺术教育应该从零起步,循序渐进。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在一年级重点进行普及教育,开设公共艺术必修课,讲授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艺术入门。第二阶段是在二年级以上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如声乐、器乐、书法创作、中 国画 、油画、电脑美术设计等,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任意选课,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要求。
2、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
艺术讲座应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聘请有一定经验、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或学者,开设专题性的艺术讲座,引导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艺术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步入艺术神秘的殿堂。实践证明,这一有效的形式比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感知艺术魅力的兴趣。国家大剧院在2007年曾以普及艺术为宗旨,开办了“国家大剧院打开艺术教育之门”的系列讲座,还特别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李岚清同志为现场200o多名观众讲述“音乐·艺术·人生。这种形式活波,艺术氛围浓厚的讲座形式,在高校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看过电视节目的学生至今仍记忆犹新,并表示欢迎这样的讲座更多地走进大学校园。
3、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
艺术实践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环节重点注重三个方面:一要制度化,保证活动经常持久。如学校要举办好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结合重大节日坚持举办庆祝演出活动等。二是多样性,重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如举办美术、摄影、书法比赛,开展演讲活动等,为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平台,也为新入校的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开启一扇通向艺术大门。三要专业化,确保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重点组织和发挥好艺术社团的积极作用。如把积极分子和骨干分子组织成音乐协会、绘画协会、摄影协会、合唱团、舞蹈团等文化艺术社团。
以上艺术教育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关联互动,只要将这几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动的链条,就可以使艺术教育由浅而深,由知识和技能传授到精神的熏陶和濡染,由表及里地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艺术教育在高校开花结果。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2. 关于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
3. 浅谈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4.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5.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计划范本
作为学校来讲,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任何学校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无疑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标志,是先进教育观念的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论学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德育美育智力开发
论文摘要: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被提上日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的音乐艺术教育,它具备的功能是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文章论述了音乐艺术教育对德育、美育及智力开发的特珠效应关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和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把人培养成艺术家,而在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优秀潜质,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美好心灵和优秀潜质的艺术人。社会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显而易见,美育的重要性已被提上日程。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它贯穿在德、智、体三育的过程中,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以及发展良性和非智力素质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今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么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到底会有何种影响呢?笔者着重谈谈音乐艺术教育与人的素质教育之问的关系。
1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
人的素质教育无疑是包古德、智、美、体的综合教育。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音乐艺术教育首先是一种美育教育,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唱唱歌、跳跳舞,好的音乐教育,会使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提高,使思想开阔。精神品德兴趣得以高度的发展,同时使人的精神境界升华。如:听了“黄河大舍唱常会使人拥起一股革命的热情;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会使人激起了一股命运的勇气,等等,音乐艺术教育无疑是一美的催化剂,它贯穿古今,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孔丘就提出了“成于乐”的刨见,证明了音乐是美感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人类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更深刻地揭示了音乐艺术是净化心灵的“良药”。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儿童投有艺术教育的启边和挖潜,就象植物生长投有腐殖质,人的心灵将走向荒芜。”确实,从音乐美中取得慰励的古今科学家、文学家更是举不胜举。孔子自身非常重视音乐,提倡应用礼、乐、刑、政治国;管仲是第一个写军歌的政治军事家;欧阳修写过一篇“琴说”,说自己怎样以音乐来医治自己的忧郁病,还劝友人也学琴;外国文学家托尔斯泰音乐修养很高;美国总统罗斯福钢琴弹得不错;大哲学家尼采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这样的话“我近来连日患病,经多方医治,均无见效,后听了比才的杰作“卡门”竞痊愈了。我感谢这音乐。有人说:“尼采这种奇特的现象可能是由于艺术这种出神人化的魅力,触发起欣赏者相类似的生活经历,或者激发欣赏者的某种隐忧、沉荷,引起更深刻、更强烈的共鸣所致,这是有道理的。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对于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意义和效用是其它任何事物所无法替化的,它用音响的魅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并力求通过这些感受唤起人们心中某些思想和观念,使人情绪稳定,内心平静,心情愉快,机体内生理化学变得通畅,产生增力感觉,从而产生唤发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情绪,正如音乐家李斯特所说“音乐是不加任何的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它是从口吸人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Il,这些足以说明了音乐美育培养的重要性。
2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道德教化教育
“乐也者,施也”乐象篇》》“先王之为乐也,认法治也,善则行德矣”《乐施篇》说明“乐”说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使用得当就能使人民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论语·泰伯》上的“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就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有了其它方面的修养,再加上音乐的修养,才能视为完全。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很难找出一种比长期的经验中所发现的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在我国现代历史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粱启超就曾大力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他说“盖欲改造国民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确实,音乐艺术教育起的道德教化功能不仅是一种生命力的唤醒,也是对一个人全身心、全灵魂、全人格的一种唤醒,从而使陷入日常生活麻痹状态中的人产生“冷水浇背,抖然一惊”的人格震惊效应,从而不断地抖掉自己灵魂的灰尘,使今日之我超越昨日之我。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诗和音乐的功用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精神享受。”由此可见,长期坚持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富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有助于培养人的理想和个性特点。
3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智力开发教育
我国古代哲学家萄子曾说过“乐者,抬人之盛也。”它能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裕,天下皆宁”。可见,古代就有人认识到“乐能使人耳目聪明的道理,在科学十分发选的现代更充分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在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中认为: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运动有密切关系,支配肌体运动在脑中有一定的分布区共有52个区一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实验证明:人类大脑活动在大脑的中央前部四区和六区。从运动区的前后分布来看,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的代表区在前部6区,肢体远端肌内的代表区在后部4区,如手指、脚趾等灵活部位,手和五指断所占的区域几平与整个肢全所占的区域相等,这足以说明手指的灵活程度与大脑运动区的兴奋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手指灵活程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大脑四区的发展。另外,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束来完成的。3一1一2区5区、7区等都有纤维进入锥体束,也就是说,手的活动通过神经通路到大脑不仅仅落到4区,而且要波及到与语言、记忆思维有关的区域,甚至波及到整个大脑。因此,加强手的活动。有利于这些区域必奋性的增强,从而促进大脑思维、记忆能力的增强,使大脑的潜力得到更大开发。音乐艺术教育如教人演奏某种乐器都必须双手手指活动,这对智力的开发无疑是会起积投的促进作用。美国指挥家齐佩尔的结论是“每个孩子都应有基本的音乐教育,因为他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此外,音乐艺术还能培养一个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想象力是促进人类时化、知识更新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想象力与幻想能力的培养来自于艺术,特别是音乐,因为音乐非常强调创造,不论从事作曲、演唱、演奏、指挥……都必须出新,不出新就投有生命,就社有出路。音乐家常认为作曲是“一度创造”演唱和演奏是“二度创造”,欣赏音乐的听众也各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因为人的经历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所以有人认为欣赏音乐是“三度创造”,李斯特说:“一般看来,纯交响乐的作者往往把人引入一个理想的境界,并让从发挥自己的幻想”,一句话,听音乐,需要联想和幻想才能把人们带人音乐作品所刻画的特定的情绪里。所以,爱因斯坦明确地告诉我们“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可以这么认为,是音乐为爱因斯坦的启蒙和发展智力。进而为闻开科学大门开辟了道路。另外,音乐艺术教育还能使人的知识变得丰富,更渊博。因为众多的音乐作品中都包含着天文、地理、戏剧、文学、美术等方面的知识。比如你想听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就必须熟悉中国古代的楚汉战争始未;你想听懂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至少也得知道各行星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等,当你听懂这些音乐名著后,你的知识也自然丰富了许多。
此外,音乐艺术对人的身心健康起著较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既是听觉的艺术,又是运动的艺术。随着音乐的节奏,人们跳跃、舞蹈、音乐与运动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朱光潜先生早就论证过诗歌、音乐、舞蹈同源的问题,得出“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的结论。音乐的旋律、节奏和人机体的律动有共同的内在的联络。它们都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都有概括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活动的表现性质。人们听到音乐会感到愉快,不知不觉就会挥手踏脚、随节奏而动。“情动于色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泳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明歌舞在表现情感上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补充,相和益彰。儿童和青少年天性好动。把具有“动”的特征的音乐,施教于好动的儿童和青少年,使其身体的动配台著音乐的动。音乐的动又调节身体的动,使动更富于节奏感和旋律感。人的各感官“通感”活动起来,必然会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现在,艺术教育区别于其它学科教育的特殊功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到。放开眼光可以看到,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则是教育和人才素质优劣的结果。那些“智育”学科真正抓得好的学校同时必定是艺术、体育等其它学科“齐步走”且走得好的学校;那些不重视艺术、体育等所谓“副课”的学校一定也是“智育”捉襟见肘的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标致;艺术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标致。可以断言——只有艺术教育的振兴,才会有素质教育的真正振兴。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写作思路:构思要围绕主题展开。若要使论文写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必须要使全文有一条贯穿线,这就是论文的主题。主题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精髓,它是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学术见解的。论文影响读者主要就是靠其主题来实现的。
例文:
艺术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但就是这样一个抽象的话题,却无时无刻不再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一切,以及我们的思维方式。当今时代可谓是一个知识主宰的时代,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以知识为主的多元化时代,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机遇、挑战和竞争。
还有艺术带给我们的思考。面对这些我们只有与众不同,思维独特才能成为万千人群中的获胜者,这就要求我们有着良好的艺术修养。对艺术设计有不同的认知,而不单单只是片面的,或错误的理解。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艺术设计对我们的重要性。
在这个以知识为主的时代,竞争如此激烈,社会就像一个大熔炉。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正走向统一,我们能看到的,有建筑形式上的统一,服饰上的统一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强的艺术感知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艺术感悟,不然我们就会成为今日的古人。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及艺术感知力。作为一名艺术生,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艺术设计也并不是随便的乱想,是时间的积累所得。就如古今大家,不是突然蹦出来的一样。而是苦练而来。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我们自身都各自的作用。
就如我们从小就受到教育一样,其实从那个时候我们就在接受艺术的熏陶,就在进行艺术设计,知道画画时桌子高,板凳矮。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被我们所发现。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们必须把握好自己学习的每一个阶段。
从中探索,就像达芬奇面对《最后的晚宴》的墙壁一样,酷酷的思索。设计来源于现实的需要。因为这面墙要装饰一下。大学就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的一段,在此,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接近完善,是我们由学习向生活转变的一个折点。这期间我受到的教育对后期我的学习生活有重要作用。
因此这期间,我们就更应该注重艺术设计本专业的一个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浪费时光。一个好的思维方式会使我们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艺术设计,去感受它。
首先,艺术设计对于一个学环艺的大学生的成长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起码你将来你能完成一栋建筑或一个园林的设计,而不是对着稿子发呆。通过对我们对自身的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提高我们的眼界。
同时,它能更大程度的发用。就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伟大的设计师一样,他们都是有着极高的艺术修养,才有今天耀眼的成就。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艺术设计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不同的艺术设计表现在现实中,往往会产生差异,也就是风格的不同。
在大学时代,我们处在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上。学习上会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一个好的心态对于我们而言就显得很是重要。或许就是我们没个人对于设计的不同理解,就算是同一事物,设计出来也会产生理解上的较大差异。这就是艺术设计的魅力,因为它是抽象的,不会像数学中有对有错。
而现实中往往有很事就是这样,无对也无错。艺术源于生活,却又在不停地为做生活服务者,就如人类发明了房子、汽车以及电话一样,因为我们需要,它们才会问世。反过来,它们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这个过程是一个圆形的,循环的,而却无止境的。
设计以人为本。我们理解到的,表现出来的,最终运对我们的影响不简简单单的是单面的,是多元化的影响。简单的说是多方面的,它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就像巴洛克时期以及洛可可时期的家具。不同的时代,它们都存在过,只是风格上的不同,是不同时代的人没对美的理解有差异而己。
这就是它融入的见证。艺术设计就在我们身边,就如上课时趴的桌子,坐的凳子一样,他就是艺术设计,就是这么平常而又普通,但却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次,艺术设计凌驾与我们的生活之上。它的存在使得我们提高了思维的高度,所谓的抽象思维。
这使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的就是艺术修养所带来的抽象的思维角度的对美的另一种理解。可见,艺感悟养对我们抽象思维的发挥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所包含的内容是无边的,这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知识进行融合,多元化的发展。
这也正好符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设计出前所未有的东西,如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建筑的,以及概念化的汽车与蛋型的座椅等等。无形之间,它扩大了我们的视野,放宽了设计这个界面。
正如很多人不知道读大学在读什么一样,因为他们没有大学这个理念。当我们有了独特的设计思维时,就会自然而然的回答你的很多设计方面的疑问。就像盘子非要是圆的吗?这类问题一样。对于我们艺术生而言,这就是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创造力的发掘。
当然,由于它的包容性,对于所有的大学生而言。在拓展我们的视野的同时,它也培养了我们的创造力。可见,艺术设计对我们也有促进作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作品质量提高了。同时,我们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就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而言,它也不是一定范围类的定值。
它对于人的影响,是一中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在进行着这一过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生活,就如同心理辅导一般,同时会对我才生促进作用,犹如催化剂一般,提高了我们的效率,而不改变质量。
这种自主的主观主用要比客观的推动效果更好。就像没人希望被逼着学习一样。这种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我们有着良好的艺术修养,我们可以改变很多,比如同学之间的关系,公司老板可以用它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等等。我们的设计就像是一种软力量,无形间拉进了我们与成功的距离。
就如服装设计师一样。表演台上的服装亮丽而新颖,但如果从古代人的角度看,那应该叫什么。衣服吗?就如一开始丝袜的设计者,他或许不知道他的作品如今如此的风行。这就是艺术的力量的另一特点,它或许不会马上显现出来。
在中国古代,对于艺术这种这种概念就已经存在了。在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下,就十分的强调一个人衣冠得体。这是形象问题,其实它也包含了艺术的概念,注重美的概念。而艺术本身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是概念化的。就需要我们把它转化成现实的东西。
之前提到的安忠雄藤设计的光的教堂-样,就是把思想中的东西转化到现实之中。作为大学生,我们就需要不断提高艺术修养,从而获得这种能力。尤其是我们艺术生,这种能力对我们将来的设计至关重要。之前提到的著名设计师安忠雄藤先生。
他少年时曾投身设计公司,可就是这样当年一个在设计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小伙子,在几十年后的设计史上却占有了重要地位。从他开始做一些室内设计创作到真正成为一名设计师,这一过程中,他自身的设计理解就起了决定性作用。
可见,艺术设计要是做得完美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是何等重要,俗话说:学史使人明智。从这些先前伟人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修养的重要性。他们的成功是对我们最好的提示。现在看来,那些高高在上的伟人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在那,就在这种艺术修养上,高的艺术修养不断促使他们不断的进取,才会有今日的成就。可见艺术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现在,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更加是我深刻体会到了艺术含义。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以人为本。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但本质上它出现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人们服务。我们作为艺术生,将来我们的设计不能只是拼起来的模型,因为它是要为人所用为人提供方便的。正如我们学的一样,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具有可视性,匹配原则等。艺术,在现在看来它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文化现象了,它不是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特殊娱乐方式。
对于本专业而言,它更多的是一种需要,因为.需要,它才存在。就如现在人类所从事的种种工作,它就是为得使我更好的生活下去。总结下来,艺术设计已经不再是一个与我们无关的抽象话题了,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我们无不生活在这样一个艺术的氛围之中。生活之中处处都有设计。而现在,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设计与创造,我们得以将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我们的认识表达给外界,懂得理解设计是一门语言,环绕在我们身边的语言。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我们对于设计的理解表达出来,由概念转化为现实。
上个世纪初,在西欧流行一部卷幅浩瀚的长篇小说《芳托马斯》。32卷由两个作家合作完成,每月创作一卷。合作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路易•菲伊雷德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放映后在欧洲引起轰动。 《芳托马斯》的主角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叫芳托马斯。他入室盗窃,诱奸妇女,抢劫银行,无恶不作。警察全力追捕,街上贴满缉拿文告。但是芳托马斯狡诈异常。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有高超的易容术,从不露出真容;他身手敏捷,能飞檐走壁;他精通缩骨术,能从极小的缝隙中飞身而过。他经常与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化装成绅士出入于酒店、旅馆与赌场,时而与政要侃侃而谈,时而与贵妇逢场作戏。总之,这是一个半魔幻半真实的风流大盗。他有智取法律的力量,敢于向愚蠢的官僚机构挑战,具有超现实的魔力。 《受威胁的凶手》就是芳托马斯的崇拜者之一,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关于马格利特的介绍网上可查,不在此赘述。接着返回原画上,整张画面,二名手持简单工具的侦探,一具赤裸女尸,一名穿着讲究不明身份的人,三名围观者。最初看到这幅画时,脑中便充满各种诡异的问号:谁杀了那名女子?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到底是谁?那两名侦探为何手持如此简单的抓捕工具?三名围观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上面的背景,心中稍微宽松,若马格利特真的是在画芳托马斯的话,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就应该是那位风流大盗了。刚刚做完案的他正在准备易容逃跑,地上的旅行箱,凳子上的大衣和帽子是他的作案工具。门口的两名侦探正在等待时机,或许是在等候支援的同伴,面对名声大作的芳托马斯不敢轻举妄动,面部表情极其凝重。三名围观者目睹一切后,惊愕、忧郁尽显脸上,一切一触即发。而画家更是将看画人的视角至于这一切发生的最近处,整个场面令人紧张不已。 可是画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已经发明了留声机的年代,两名侦探还手持木棒、绳网,意图逮捕芳托马斯如此这般的江洋大盗,画家拿我们顽固。愚蠢的官僚机构开了一把涮。 老师也讲到过,整幅画人物的面孔全是马格利特,听到时很是迷惑。为何要将自己画成所有人?是技术,用以构成魔幻感么?以哲学绘画著名的画家应该不止有这点想法吧?我这样猜度着。受害者是我,施暴者是我,围观者是我,执法者也是我。画家这么画到底是为什么? 画家画这幅画的时候,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已经在欧洲普遍流行,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的绘画对象,表现手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观念经受着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画家本人也从一只烟斗开始,去探索相似和近似的概念,,把观念和形象分离开来,挑战了大众的常识,发人深省。用绘画把“是”与“不是”这个哲学问题表达出来。而以上各种主义发展到达达主义反传统,反艺术之后,不论是艺术,还是道德都需要一种颠覆,杜尚用他的作画颠覆了艺术形式,那马格利特这幅画就是对道德的一种颠覆。画家崇拜芳托马斯,崇拜他能玩弄政府机构于股掌,完全自由;在作画职业上,画家却扮演着那两名侦探式的人物,理性,专业;在现实生活中,画家扮演着别人生活的围观者,或许自己也是受害者。一个人身上有多种身份,不同以往,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施暴者是必须谴责的,围观者是完全无辜的。道德不如以前一样代表着绝对的善恶,而是随着人性的胶合越来越暧昧不清。我们的自私,冷漠不再是无事者的无关紧要。因为一切都与自己有关。这也正是体现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对观念的改变和诠释。改变和诠释建立在艺术家大量的思考上。马格利特受不了巴黎的艺术氛围回到了比利时,自己一个人思考,用画笔去诠释,虽然在美术史上不如其他一些大家那般早年得志,却也画出了自己的一副天地。他的画总以哲思出名,比例的夸大,主题的诡异,思想的深奥,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脚步,被印在钞票上的《天降》,我倒觉得远不如他《窗》系列那组画来的动人,画布遮挡住窗户,画上户外的景象,真实是什么?画家用这组画来拷问我们。与其说马格利特是魔幻现实主义画家,我到是偏向于把他归为现实派的思想,魔幻的表达手法。他和达利不同,达利执迷于如何表达潜意识,但是马格利特却表达着现实,用魔幻拷问着现实。对于常规,大多数人选择默认,而马格利特却用自己的画笔拷问着这些大家默认的东西。以哲人的身份画画,这就是我想说的马格利特。【参考书目】:1. 《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 刘云卿 广西大学出版社2. 《现代主义绘画解读》 孙家祥 上海教育出版社3.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罗斯玛丽•兰伯特(英) 译林出版社4. 《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 张延风 百花文艺出版社5.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 张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6. 《二十世纪视觉艺术》 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英)
影视艺术鉴赏的表现特征 摘要]影视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方面体验: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二、 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三、影视的风格、韵味。这三点对提高广大观众的鉴赏水 平,对影视艺术的发展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鉴赏者 影视是视听组合的综合艺术,他的一切 表现手段,诸如人物表演、影响造型、镜头运 动,画面组合、音响和音乐、光照和色彩,都 能给观众带来直接的感官信息,造成对于某 种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的“逼真幻觉”,影视 艺术鉴赏往往从这几个大的方面体验。 一、积淀着理性认识的感性体验 对于鉴赏者来说,只有善于通过鉴赏 对象的形象外壳,敏锐地把其内在的感情脉 络,与人物或作者获得心灵的契合,才有可 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进而领会其思想意 蕴或社会意义,任何一种真正的艺术鉴赏, 都是从鉴赏对象在鉴赏者身上所激起的某 种感情体验开始的。譬如日本电影《生死恋》 的结尾:夏子死于意外事故,悲痛欲绝的大宫 神情木然的来到网球场,呆呆地倚在看台的 栏杆上,突然“,噗!噗!噗……”的打网球声出 现了,接着,夏子那“你好,请多关照!”的甜美 话音在空无一人的球场上回荡不已,这一声 画结合的空境头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 响,影评者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说它是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原因即在于人们本 来已对男主人公的真挚爱情产生了同情与 关注的心理,此时,则又进一步感受到了大 宫心中那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 绝期”的强烈悲痛及对于夏子的无限思恋。 二、能动的、非单一的意蕴领悟 艺术的创造,从鉴赏的角度来说,读者 与作者,观众与舞台或银幕的沟通,不应该 把它看作是一经生成就永远定性的东西,而 是多层次的,具有能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譬如卓别林的著名电影《大独裁者》、意大利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以及 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后出现的《现代启示录》、 《生逢7月4日》等影片,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 开掘上,都有一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的“风 俗志”或“精神史”的视野和气势,能给观众 带来“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的鲜 血”的认识意义和教育作用。 再如根据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 影《老人与海》观看以后,为什么会感到那不 仅是桑提亚哥老人自身的一段特殊经历,而 是整个人的所谓“海明威精神”或是作者所 追求的人生真谛的哲理思索的形象体现呢? 这里面,既和影片故事中的情景气氛和人物 性格特征所能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某种具有 普通意义的人生体验有关,也和某些观众对 于海明威作品的一贯风格以及影视形象的 象征表意功能比较熟悉或爱好是分不开的, 如果缺少这些条件感受也就会大不相同。由 此可见,尽管每个电影、电视观众最后都会 对于他所观赏的故事、人物的性质、意义获 得某种感受,作出某种判断,但是,真要穿透 故事的表层情绪,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深层意 蕴,获得更高一个层次的审美享受,也不是 一件人人都容易做到的事情。 三、影视的风格、韵味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风格的体察和评 定,也是整个鉴赏活动的最高层面,它不仅 需要敏锐的艺术感觉力,还要有相应的思想 洞察力和理论概括力。了解风格,先要了解 人;了解人,又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同时, 对于鉴赏对象的审美评价,往往也是鉴赏者 自己的胸襟和素养的折光。就拿以前几年关 于谢晋电影的讨论为例子:他的片子一般都 比较注意贴近时代生活和重视反映普遍人 的命运。特别象《天云山传奇》、《牧马人》、 《高山下的花环》等。在题材的选择和开拓上 能以鲜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审视 现实,反思历史,通过对某些重大社会矛盾 的扫描,聚焦在广大群众共同关注的思想热 点上,力图把人民的爱憎苦乐和生活的主旋 律融为一体。 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无疑应随着 生活,时代以及艺术观念,艺术实践的发展 同步前进。有眼光的观赏者应能敏锐发现, 热情鼓励影视艺术家所做出的每一个新的 努力和取得的新的成就。例如赵焕章的“农 村三部曲”《喜盈门》、《牛百岁》、《咱们的退 伍兵》,在保持浓烈的乡土生活气息以及轻 喜剧的轻松幽默感伤,它们是前后一贯的; 而在情节与矛盾造成冲突的结构技巧上,却 一部有一部的变化《;喜盈门》紧紧围绕强英 的转变组织矛盾,是传统而规范的线性结 构《;牛百岁》利用多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造成 的波澜起伏,结尾时还为田福的转变留了个 “尾巴”,明显是由线到面的开放性变化《;咱 们的退伍兵》则更为从容,洒脱,使得影片的 结构形态更加立体化,丰富了作品的情趣和 生活容量。这样的变化,既是编导者深入生 活,拓宽事业的结果,也和广大观众不断发 展着的欣赏能力审美心理相一致,因而得到 广大观众的欢迎。 因此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提高广大观众 的影视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对于影视艺术 的发展,繁荣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 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1] 孙宜君. 影视艺术鉴赏学:一门亟待构建的新学科[J]. 现代传播 , 2002,(03) [2] 曾奕禅. 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关系论[J]. 江西社会科学 , 1991,(02) [3] 艺术鉴赏[J]. 西部人 , 2004,(02) [4] 刘隆民, 王莉娟. 论影视艺术[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 2002,(03) [5] 宋振文. 论影视艺术的商业性[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04) [6] 邓也穆. 艺术和它的周边世界(下篇)[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1994,(02) [7] 顾建华. 简论艺术鉴赏的心理流程[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 1989,(02) [8] 戴剑平. 论影视艺术的观念体系[J].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03) [9] 宋家玲. 对话录——从影视艺术说开去[J]. 当代电视 , 1987,(03) [10] 姜敏. 美感在影视艺术中的呈现[J]. 文艺研究 , 2004,(04)希望采纳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升华,它不仅体现了各个不同时代的精神象征,同时反映了人类的价值意义。当代,伴随我们现在生活的种种艺术活动,这样的艺术有电影、有音乐、也有油画、国画等,更有时刻围绕着我们日常作息的美化设计活动,从城市街桥、厅堂装修到服饰眼镜、食盘酒具、甚至眉梢的一抹青云。这些艺术活动总是动人而美丽,自古以来为大众喜爱。虽然人分贤愚,地有西东,众生悲欢不同,但是这种艺术...
说话的艺术--------------------------------------------------------------------------------说话的艺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从现实中锻炼出来的。一分天才,九分努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口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好像鸟儿没有羽翼。�想要有良好的口才,首先是正确的发音,对于每个字,都必须发音清楚。清楚的发音可以依赖平时的练习,注意别人的谈话、朗读书报、多听收音机广播,这些均对正确的发音有迅速的帮助。说话的时候,每一句子要明白易懂,避免用艰涩词汇。别以为说话时用语艰深,就是自己有学问、有魄力的表现;其实,这样说话不但会使人听不懂,而且弄巧出拙,还会引起别人怀疑,以为是在故弄玄虚。当然,良好的谈话,应该是用大方、熟练的语句,而且有丰富的字汇,可以应付说话的需要,使内容多彩多姿,扣人心弦。�说话的速度是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说话太快使听的人不易应付,而且自己也容易疲倦,有些人以为说话快些,可以节省时间,其实说话的目的,在使对方领会你的意思。此外,不管是讲话的人,或者是听话的人,都必须运用思想,否则,不能确切把握说话内容。当然说话太慢,也是不对的,一方面既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会使听的人感觉不耐烦。说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我们必须认清这种巧妙的方法,然后才能获得成就。在说话的时候要认清对方,顾虑别人的反应,坦白率直,细心谨慎,常常谈话,但每次不可太长,说话的时候不可唯我独尊。因为我们谈话的目的是说明一些事情,使人发生兴趣。所以要清晰,要明示。�信口开河、放连珠炮,都是不好的说话方式,信口开河并不表示你很会说话,相反的,证明你说话缺乏热诚,不负责任。至于说话像放连珠炮,那只有使人厌烦,因为你一开口,别人就没有机会启齿了,结果当然是自讨没趣。�在公共场合说话,你要顾及别人的安宁,声音不要太大。假若你是对众人演说,要注意自己说话声音是否能使每一个人都听得到。形容一件事或是一个人,都必须恰到好处,别以为夸大之词,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的,言过其实,是必定会受人轻视。�个人良好的说话,是包括正确的发音、适当的速度、丰富的语句、话中略含幽默与优美姿态等方面,这些都可以靠学习和锻炼而成功。�你觉得一个人多说话好呢?还是沉默好?按言语是铁,沉默是金的说法,表示沉默比多话好。言语是一个人的行为的影子,我们常因言多而伤人,言语伤人,胜于刀伤;因为刀伤易痊,舌伤难愈。�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的人,像一支漏水的船,每一个搭客都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永远不会出卖你,保持沉默便是保护自己安全。�一个说话随便的人,一定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因为口头慷慨的人,行动一定吝啬。凡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唯有保持沉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哲学家。�我们绝对要少说话,尤其是有经验丰富的陌生人在坐时。因为如果多说了,便是同时透露了自己的弱点及愚蠢并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及经验的机会。�一个人说的少而且说得好,便可视为会谈话者。因此,在我们人生中,有两种训练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与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如果我们不会机智谈吐,又不会适时沉默,是很大的不幸。我们常因说话而后悔;但从未因沉默而后悔。所以,当你对某事无深刻了解的时候,最好还是保持沉默吧!�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人既在社会中杂处,只能少说却不能完全不说。既要说话,如何说得又少又好,则此中艺术不可不研究。所以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最好能少说话,非到不能不说时,缄默是值得提倡的。若是到了非说不可时,那么你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词、声音和姿势,都不可不加以注意。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怎样说?都值得加以研究。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交际应酬或娱乐消遣时,种种从我们口里说出的话,一定要有重点,要能具体、生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虽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朝这目标走去是不会错的。要知,为了保持你的话令人重视,永不令人生厌,唯一的秘诀是少说话。少说话的人就能静静思索,使他说出来的话更为精彩。�做一个有耐心的听者,是谈话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因为能静坐聆听别人意见的人,必是一个富于思想,和具有谦虚柔和性格的人,这种人在人群当中,最先也许不大受人注意,但最后则是最得人尊敬,因为他虚心,所以受任何人喜欢;因为他善于思维,所以成为众人所信仰。那么怎样做一个良好的听者呢?第一是要专诚。别人和你谈话的时候,你的眼睛要注视他,无论对你说话的人的地位比你高或低,"注视"是一件必须的事情,只有虚浮、缺乏勇气或态度傲慢的人才不去正视别人。别人对你说话时,不可做着一些绝无必要的工作,这是不恭维的表示,而且,当他偶然问你一些什么时,你就会因为不留心他所说的话而无从应付了。其次聆听别人说话时,偶然插上一两句同情的话是很好的,不完全明白时加上一个问话也是需要的,因为这正表示对他的话留心。但不可把发言的机会抢过来,就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除非对方的话已告一段落,应该让你说话的时候才可以这样做。再者无论他人说什么,你不可随便纠正他的错误,若因此而引起对方的反感,你就不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听者了。批评或提意见,也要讲究时机和态度,否则,好事会变坏事。� 有些人常喜欢把一件已经对你说过好几次的事情再说,也有些人会把一个笑话说了多次还当新鲜的东西。作为一个听者的你,此时要练习一种忍耐的美德了,你不能对他说:你已经说过几遍了。这话会伤害他的尊严,你唯一应做的事是耐心听下去,你心里应该明白他是一个记忆力不好的人,你应该同情他,而且他对你说时是表示好感,你应该同样用诚意来接受他的善意。但如果说话的人滔滔不绝,而你又毫无兴趣,觉得把时光和精神去应酬他是十分不值得的时候,你应该用更好的方法来使他停止这乏味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不可伤害他的尊严。最好的方法是巧妙地引出他的第二个题目,而且是内行又是你所喜欢的题目。--------------------------------------------------------------------------------
由于汉英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在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异同点及常见的语用失误,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及语境中被正确使用,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汉英文化差异 褒奖语及应答 语用失误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 褒奖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Pomerantz指出,褒奖语是一种支撑性行为(supportive action),也是一种评价性行为(assessment action),也就是说,称赞语不仅有称赞的性质,也有评价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英文化在褒奖这一言语行为上的相似点及文化差异,并对由此产生的语用失误作一分析,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相似点 1.注重礼貌待人 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礼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恭敬的态度和礼貌的语言。 英语文化中也充分体现了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体现。利奇(Leech ,198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和人际交往中修辞的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分类,即由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等六个准则构成。 后来的一些东西方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探讨,使礼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礼貌原则反映到行为中,在称赞、感谢等表达上,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不少相似之处。如, (1) 你做的饭真好吃。 (2)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2. 提倡谦虚态度 一般认为谦虚是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美德,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汉语的谦虚表达中,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和评价,一般不采用全面赞同的应答,而采取“缩小规模”来表示同意的策略。如, (1) 甲:你刚才唱歌唱得真好听。 乙:是吗?不过我觉得我没大放开。 (2) A: You have a nice one-room apartment.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说话人通过赞同、认可来称赞对方的行为,听话人通过谦虚、礼貌的态度来应答,从而创造出“和”的气氛,这是汉英语言在会话中的典型表现。褒奖行为带上了社交礼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了人们之间的圆满关系。 3.讲究协调和谐 很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有史以来在社会结构上一直是家族式的,形成一种聚合模式,其特点是从众意识较强,不想突出个人,注重与他人“和为贵”。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里,有些说话讲究艺术性的老师批评学生时很讲策略,如你的文章写得很好,要是字再漂亮些就更棒了。老师把批评书法和称赞文章结合起来,减弱了批评的味道,学生容易接受,对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作用。中国有以“和”为轴心的文化,中国人常常无意识地、微妙地运用这种“和”文化来相互理解,彼此达到和谐的关系。 英语国家大都是异族混居的国家,成为一种离散模式,其特征表现为相互疏远,讲究个体独处。不过,他们的社会也并非没有在“协调”上下功夫。西方语言哲学家及语用学家格赖斯(Grice)在1968年就提出了会话所需要的四个协调原则:(1)说直话,不要说没有十分把握的话;(2)掌握信息数量,不要给予超出所需的信息;(3)说有关内容的话,不要离题;(4)说话要明快、简洁、条理清楚。这四个原则被认为是语言交际的一般会话原则。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式的差异 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 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 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 (1) 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 你起得总这么早! (3) 你学习真努力! 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 你女儿长得真漂亮! (2) 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