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我国利率政策问题研究有关论文

发布时间:

我国利率政策问题研究有关论文

比较好写的金融毕业论文如下:

一、货币政策的问题

1.电子货币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3.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4.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5.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6.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调协7.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8.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9.发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加强宏观金融调控10.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1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12.货币政策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有效性分析13.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14.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15.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16.中国与美国(或其它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17.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进一步改革18.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19.通货紧缩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20.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潜在风险分析2. 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6.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9.利率市场化后投融资策略的调整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四、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6.政策性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7.政策性金融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银行不良资金研究

1.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体制成因与对策选择2. 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4.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债转股的必要性和设想5.论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6.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7.从债转股到股变现

8.债转股的风险与时机分析9.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10.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中的效果分析11.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对策研究1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估计比较及借鉴

14.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

六、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及其运作分析2. 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3. 完善信用管理体系与中小企业融资4.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5.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6.加入WTO后完善中国监管体制的设想

7.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8.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9.我国金融风险的制度性分析10.国际金融风险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11.非对称信息与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问题12.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13.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14.我国证券监管的现状及发展研究15.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6.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17.我国企业债券风险特征研究18.中小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19.开放条件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防范

20.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控制21.论政策性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22.银行脆弱性问题研究2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24.论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25.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测度及防范26.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模式选择

27.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染的防范28.我国银行监管成本问题研究

七、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1.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保合作2.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潮流3.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研究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5.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的模式选择6.论我国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证合作

八、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

1.论企业重组与债券融资2.成功推进国有企业重组需要怎样的资本市场3.企业重组的市场支持机构—投资银行的发展前景4.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主体再造5.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6.推进企业重组与并购,加快国企改革

7.我国上市公司重组面临的障碍及对策8.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对企业机制的意义9.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问题研究10.我国证券市场诚信问题的探讨11.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革问题研究12.论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变化趋势及政策建议

来源:知乎

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3、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4、利率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5、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6、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间目标 7、发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改善宏观金融调控 8、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 9、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进一步改革 10、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选择 二、货币政策比较问题: 1、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2、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3、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4、中国与美国(或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及其启示) 5、通货膨胀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 6、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膨胀紧缩机制的比较(及其启示) 7、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扭曲的利率结构不利于经济发展 2、利率结构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 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 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 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 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四、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1、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6、我国利率市场化应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7、商业银行应如何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 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9、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五、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 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 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 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 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 六、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1、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3、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 4、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债转股的必要性和设想 5、论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6、债转股政策的效率分析 7、债转股的风险与时机分析 8、从债转股到股变现 9、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 10、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中的效果分析 11、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 七、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监管体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 3、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5、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6、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 八、分业经营与全能银行: 1、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证、银保合作 2、国际金融界混业经营的潮流 3、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研究 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5、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选择 九、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 1、成功推进国有企业重组需要怎样的资本市场 2、论企业重组与债券融资 3、企业重组的市场支持机构——投资银行的发展前景与发展道路 4、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主体再造 5、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6、推进企业重组与并购,加快国企改革 7、论企业重组后的支付安排问题 8、我国上市公司重组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9、对企业重组后的支撑体系——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 10、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对企业机制改革的意义 十、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研究: 1、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思考 2、论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3、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4、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 5、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6、如何构建县联社综合体系 7、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十一、国债问题研究: 1、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 2、对国债发行方式的国际比较 3、论国债流通市场的组织与管理 4、以国债利率为突破口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 5、中央银行如何运用国债进行宏观金融调控 6、论西方国债发行体制 7、中西方国债发行定价制度比较 8、论国债市场与利率自由化9、论国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十二、WTO与银行改革: 1、加入WTO和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2、加入WTO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选择 3、加入WTO与国有保险公司体制改革 4、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优、劣势比较 5、加入WTO后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6、加入WTO与中国的金融监管 7、我国加入WTO后的外汇管理与政策建议 8、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挑战及对策 9、加入WTO对中国中西部金融业的影响及对策 10、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和金融调控的影响 十三、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1、浅析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2、论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选择方向 3、论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 4、论建立保险公司的经营机制 5、论我国信托投资业的问题、改革对策与前景 6、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问题及相关政策 7、加快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8、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与货币市场的发展 十四、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1、我国急需建立健全的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2、西方国家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一般特征及其启示 3、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构想 4、我国建立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基本原则 5、问题银行的处理 6、建立我国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 7、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8、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9、我国应暂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10、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 十五、银行业并购问题研究: 1、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原因分析 2、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影响及其启示 3、美国大通银行的并购模式(案例研究) 4、银行业并购与现代科技在银行业中的应用 5、银行业并购的效应分析 6、银行并购以后的整合问题探析 7、银行业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8、我国银行并购案例剖析 9、我国银行业的并购模式探讨 10、通过并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十六、货币市场论题: 1、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2、货币市场机制分析 3、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 4、论票据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5、证券回购市场的交易分析 6、国库券市场的投资特征 7、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运作及其特征 8、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票据市场

金融专业的,这个我知道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我国现有的管制利率在经济金融领域内所表现出的种种弊端日益突出,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日益增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场化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市场基准利率 货币政策

论文内容摘要:1996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序不断加快,利率在经济执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过,我国现在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指出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程序不断加快,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利率在经济执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整个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利率管制程度高,调整的灵活度不够,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计结息规则的许可权较小,不能完全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变化而灵活变动,决策程式复杂,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时滞较长,难以适应今后金融机构成本管理、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缺乏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准利率的选择和确定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步骤。一般来说,基准利率应当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市场参与程度高,能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影响力大,与其他利率有较强的关联性;其次,可控性好,要便于中央银行调节以体现其政策意图;第三,稳定性好,风险较小。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利率发行利率和收益率、再贴现率和再贷款率等都不完全具备条件承担基准利率的责任。

市场缺乏防范利率风险的机制和手段,利率监管的方式急需改革。近几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利率风险累计增加,但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市场尚不能提供适合的风险对冲工具,利率监管的重点尚未从检查处罚利率违规转移到防范利率风险上来。

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并通过它来对利率水平和结构以有效影响的体系。鉴于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

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资讯装置,采集、分析各种资料资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建立公正、透明的资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资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垄断化局面,改变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解决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巨集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提高利率与汇率变动的联动性,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加大,必须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此外,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巨集观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利率改革程序还要考虑与国际收支政策,特别是经常专案和资本专案可兑换政策的协调,应按照先实现经常专案可兑换,然后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后是资本专案可兑换的次序进行,以有利于我国掌握经济金融发展的主导权,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

1.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左科华,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思考,国际金融报,2004

3.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路还有多长,中国经济时报,2003

4.王萌,积极推进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2003

5.李扬,利率汇率市场化过程需5-10年才能完成,中国证券报,2003

6.邵伏军,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经验与展望,经济观察报,2004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改革 影响 分析

论文摘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的程序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影响,提出了在利率市场化程序中,针对其消极影响所应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了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包括利率的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指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为适应巨集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巨集观调控需要,更好的发挥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引导和调节资金配置的作用,通过建立市场机制,规范金融机构行为等措施,逐步或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转向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利率市场化强化了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作用。市场化利率对整个货币传导机制起到润滑作用。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它的变化可以真实的反应资金供求关系,一方面,各个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能得以提高,每个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以及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在基础利率的基础上自主制定存贷利率;各企业也可以根据利率的变化判断央行的政策和资金供求的现状,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从居民方面看,由于以往管制下的利率并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状况,所以居民对利率的变化反应很小,而利率市场化以后,居民在选择储蓄和投资时有了一个选择的标准。另一方面,央行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力加大,利率政策的效果更为显著。中央银行将成为利率调节的主体,调节利率的责任有所加强,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手段调控金融市场也将更加有效。

2.利率市场化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社会资金向上市公司流动,有利于中国上市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资产雄厚,信誉好的上市公司可以在货币市场上,或从银行获得大量低成本的资金,资本的更加充裕将提升公司的利润,从而使强者更强;而另一方面那些资产薄弱,信誉较差的公司必须提高借贷成本才能在货币市场上筹集资金,这将促使他们努力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提高信誉,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运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市场化的利率真正代表了资金的供求关系,利率的变化对证券市场中的资金流动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若利率提高,股票的收益不变,就会出现处于股票市场中的资金转而投向实体经济领域的现象。所以,利率市场化以后,证券市场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会更加注重利率的导向性作用,从而使证券市场的执行更加规范。

3.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金环境。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良好执行,央行对经济调控的货币政策将更为有效,真正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体制,可以如实地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都将得到改善。当国内资金市场资金不足时,资金价格上涨,外部资金注入,资金的增多使利率下降。反之,国内资金过剩,利率下降,国际资金撤出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小资金市场的各种利率的变化幅度,减小利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金的进出,有利于润滑中国的资金流动。

4.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各经济主体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步伐,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利率市场化以后,每个金融机构都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尽快的适应市场化利率的变动规律;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使商业银行走上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对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利率市场化使企业努力提高信誉,加速自身发展。利率市场化使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表现为双向的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银行在贷款时会考虑贷款风险,各企业在利用贷款方面也会更加谨慎,尽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贷款创造最大利润。这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自身的资本,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按时偿还贷款,逐步提高企业信誉,这样才能使企业以后有机会可以以更低的利率,更宽松的条件从银行取得贷款。

二、利率市场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利率市场化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目前,利率还低于市场真正形成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还将继续升高。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利率与汇率之间的互相影响,利率的升高将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压力。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影响主要通过国际资金流向和经常专案两种途径实现。在通过国际资金流向的途径方面,当我国的利率上升,就会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大,从而使人民币的汇率上升。在通过经常专案方面,人民币的利率上升将会使更多的资金由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转向储蓄,投资和消费减少导致物价的下降,抑制进口对外汇需求减少,促进出口,外汇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

2.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目前东部的投资环境及金融市场都比西部地区发达。全国的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都位于东部地区,这些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该地区的繁荣,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资金资源必定会流向东部金融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西部地区将会出现资金状况,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现象,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继续增大。

3.利率市场化带来了商业银行更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因存贷利差所获得的利润将会大大减少。银行确定存贷利率的自 *** 有所扩大,银行间的竞争也将由此而展开。一方面,在存款人与银行之间,存款人的选择范围扩大,他们可以从利率高低,服务质量,银行信誉等诸多方面对银行进行选择,而站在单个银行的角度,能否吸收到足够的存款是银行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银行间也必将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以争取存款。

存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加大。另一方面,银行与贷款人之间也面临双向选择的问题,银行在贷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也会导致对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趋于下降,存贷利差逐步缩小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面临更大的倒闭风险。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商业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利率风险变大,商业银行将逐渐面向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商业银行也只有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尽快的面向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倒闭事件,其中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从1982年到1986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大约经历了5年,而就在这几年当中,美国遇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倒闭问题,平均每年都有一百多家银行倒闭。

这也给我们的利率市场化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经验,可以说并没有充分做好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准备,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较多,把握和预测利率的难度更大。所以,如不能抓紧完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合理的竞争秩序,那么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将会增加。

三、针对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1.加快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尽快适应利率的市场化。首先,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搭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资金按照风险收益对等的原则在各金融机构和市场间流动,由此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充套件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利率预测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没有了以往政策的保护,被置于公平的竞争平台上。这种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预测机制,并充分考虑国家其他巨集观政策的影响,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利率的变动,可以使商业银行提早的对市场执行有充分的把握,采取相应措施以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再次,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序的不断推进,银行间的竞争转化为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战,建立一种合理的科学定价机制在决定商业银行未来竞争力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基准利率为基础,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存贷款费用等自身因素,同时兼顾同业情况,地域环境等因素确定自身利率水平。最后,利率的市场化也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序中,商业银行应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考虑现有技术,资源状况,尽早建立起利率风险管理体制,避免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因自身准备不足而陷入被动局面。

2.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程序中,协调好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由于的资金趋利性,必定会出现大量资金涌向东部,造成西部经济发展的更加缓慢。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程序中,央行在贷款方面应给予西部金融机构适当的优惠利率,适当保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调动西部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逐步完善西部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的执行更趋于自由化和市场化,金融风险更加集中,使投资于西部的银行和投资者担负了更大的风险。西部地区银行管理体制落后,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差等一系列问题,要求西部地区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以确保利率市场化后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的稳定。统一货币政策下,实行区域利率优惠政策。

3.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序中,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信用机制。市场经济核心的制度之一是信用制度,由于其历史沉积性,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和渐进的过程。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社会整体信用意识薄弱,信用活动极不规范,信用约束机制弱化等。信用制度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造成了障碍。因此,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信用制度,是避免信用危机,规范市场秩序的关键之举,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信用机制对中国经济的执行可以起到润滑作用。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它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在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努力减小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李扬.中国利率市场化:做了什么,要做什么[J].国际金融研究,2003,9:7-18.

[3]罗纳德•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秩 中译本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我国利率政策问题的研究论文

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3、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4、利率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5、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6、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间目标 7、发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改善宏观金融调控 8、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 9、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进一步改革 10、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选择 二、货币政策比较问题: 1、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2、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3、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4、中国与美国(或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及其启示) 5、通货膨胀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 6、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膨胀紧缩机制的比较(及其启示) 7、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扭曲的利率结构不利于经济发展 2、利率结构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 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 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 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 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四、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1、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6、我国利率市场化应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7、商业银行应如何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 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9、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五、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 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 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 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 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 六、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1、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3、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 4、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债转股的必要性和设想 5、论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6、债转股政策的效率分析 7、债转股的风险与时机分析 8、从债转股到股变现 9、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 10、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中的效果分析 11、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 七、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监管体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 3、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5、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6、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 八、分业经营与全能银行: 1、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证、银保合作 2、国际金融界混业经营的潮流 3、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研究 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5、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选择 九、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 1、成功推进国有企业重组需要怎样的资本市场 2、论企业重组与债券融资 3、企业重组的市场支持机构——投资银行的发展前景与发展道路 4、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主体再造 5、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6、推进企业重组与并购,加快国企改革 7、论企业重组后的支付安排问题 8、我国上市公司重组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9、对企业重组后的支撑体系——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 10、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对企业机制改革的意义 十、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研究: 1、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思考 2、论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3、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4、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 5、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6、如何构建县联社综合体系 7、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十一、国债问题研究: 1、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 2、对国债发行方式的国际比较 3、论国债流通市场的组织与管理 4、以国债利率为突破口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 5、中央银行如何运用国债进行宏观金融调控 6、论西方国债发行体制 7、中西方国债发行定价制度比较 8、论国债市场与利率自由化9、论国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十二、WTO与银行改革: 1、加入WTO和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2、加入WTO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选择 3、加入WTO与国有保险公司体制改革 4、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优、劣势比较 5、加入WTO后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6、加入WTO与中国的金融监管 7、我国加入WTO后的外汇管理与政策建议 8、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的挑战及对策 9、加入WTO对中国中西部金融业的影响及对策 10、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和金融调控的影响 十三、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研究: 1、浅析银证合作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2、论我国保险监管模式的选择方向 3、论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 4、论建立保险公司的经营机制 5、论我国信托投资业的问题、改革对策与前景 6、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问题及相关政策 7、加快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8、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与货币市场的发展 十四、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1、我国急需建立健全的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2、西方国家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一般特征及其启示 3、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构想 4、我国建立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基本原则 5、问题银行的处理 6、建立我国存款人利益保护体系 7、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8、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9、我国应暂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10、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 十五、银行业并购问题研究: 1、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原因分析 2、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的影响及其启示 3、美国大通银行的并购模式(案例研究) 4、银行业并购与现代科技在银行业中的应用 5、银行业并购的效应分析 6、银行并购以后的整合问题探析 7、银行业并购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8、我国银行并购案例剖析 9、我国银行业的并购模式探讨 10、通过并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十六、货币市场论题: 1、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2、货币市场机制分析 3、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 4、论票据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5、证券回购市场的交易分析 6、国库券市场的投资特征 7、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运作及其特征 8、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票据市场

金融专业的,这个我知道的

金融本科我能肯定好

比较好写的金融毕业论文如下:

一、货币政策的问题

1.电子货币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3.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4.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5.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6.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调协7.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8.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9.发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加强宏观金融调控10.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1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12.货币政策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有效性分析13.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14.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15.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16.中国与美国(或其它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17.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进一步改革18.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19.通货紧缩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20.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潜在风险分析2. 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6.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9.利率市场化后投融资策略的调整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四、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6.政策性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7.政策性金融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银行不良资金研究

1.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体制成因与对策选择2. 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4.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债转股的必要性和设想5.论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6.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7.从债转股到股变现

8.债转股的风险与时机分析9.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10.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中的效果分析11.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对策研究1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估计比较及借鉴

14.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

六、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及其运作分析2. 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3. 完善信用管理体系与中小企业融资4.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5.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6.加入WTO后完善中国监管体制的设想

7.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8.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9.我国金融风险的制度性分析10.国际金融风险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11.非对称信息与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问题12.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13.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14.我国证券监管的现状及发展研究15.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6.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17.我国企业债券风险特征研究18.中小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19.开放条件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防范

20.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控制21.论政策性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22.银行脆弱性问题研究2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24.论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25.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测度及防范26.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模式选择

27.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染的防范28.我国银行监管成本问题研究

七、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1.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保合作2.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潮流3.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研究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5.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的模式选择6.论我国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证合作

八、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

1.论企业重组与债券融资2.成功推进国有企业重组需要怎样的资本市场3.企业重组的市场支持机构—投资银行的发展前景4.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主体再造5.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6.推进企业重组与并购,加快国企改革

7.我国上市公司重组面临的障碍及对策8.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对企业机制的意义9.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问题研究10.我国证券市场诚信问题的探讨11.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革问题研究12.论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变化趋势及政策建议

来源:知乎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学年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我国现有的管制利率在经济金融领域内所表现出的种种弊端日益突出,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日益增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场化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市场基准利率 货币政策

论文内容摘要:1996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序不断加快,利率在经济执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过,我国现在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指出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程序不断加快,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利率在经济执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整个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利率管制程度高,调整的灵活度不够,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计结息规则的许可权较小,不能完全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变化而灵活变动,决策程式复杂,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时滞较长,难以适应今后金融机构成本管理、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缺乏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准利率的选择和确定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步骤。一般来说,基准利率应当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市场参与程度高,能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影响力大,与其他利率有较强的关联性;其次,可控性好,要便于中央银行调节以体现其政策意图;第三,稳定性好,风险较小。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利率发行利率和收益率、再贴现率和再贷款率等都不完全具备条件承担基准利率的责任。

市场缺乏防范利率风险的机制和手段,利率监管的方式急需改革。近几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利率风险累计增加,但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市场尚不能提供适合的风险对冲工具,利率监管的重点尚未从检查处罚利率违规转移到防范利率风险上来。

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并通过它来对利率水平和结构以有效影响的体系。鉴于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

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资讯装置,采集、分析各种资料资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建立公正、透明的资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资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垄断化局面,改变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解决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巨集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提高利率与汇率变动的联动性,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加大,必须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此外,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巨集观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利率改革程序还要考虑与国际收支政策,特别是经常专案和资本专案可兑换政策的协调,应按照先实现经常专案可兑换,然后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后是资本专案可兑换的次序进行,以有利于我国掌握经济金融发展的主导权,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

1.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左科华,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思考,国际金融报,2004

3.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路还有多长,中国经济时报,2003

4.王萌,积极推进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2003

5.李扬,利率汇率市场化过程需5-10年才能完成,中国证券报,2003

6.邵伏军,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经验与展望,经济观察报,2004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改革 影响 分析

论文摘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的程序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影响,提出了在利率市场化程序中,针对其消极影响所应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了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包括利率的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指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为适应巨集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巨集观调控需要,更好的发挥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引导和调节资金配置的作用,通过建立市场机制,规范金融机构行为等措施,逐步或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转向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利率市场化强化了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作用。市场化利率对整个货币传导机制起到润滑作用。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它的变化可以真实的反应资金供求关系,一方面,各个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能得以提高,每个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以及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在基础利率的基础上自主制定存贷利率;各企业也可以根据利率的变化判断央行的政策和资金供求的现状,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从居民方面看,由于以往管制下的利率并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状况,所以居民对利率的变化反应很小,而利率市场化以后,居民在选择储蓄和投资时有了一个选择的标准。另一方面,央行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力加大,利率政策的效果更为显著。中央银行将成为利率调节的主体,调节利率的责任有所加强,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手段调控金融市场也将更加有效。

2.利率市场化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社会资金向上市公司流动,有利于中国上市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资产雄厚,信誉好的上市公司可以在货币市场上,或从银行获得大量低成本的资金,资本的更加充裕将提升公司的利润,从而使强者更强;而另一方面那些资产薄弱,信誉较差的公司必须提高借贷成本才能在货币市场上筹集资金,这将促使他们努力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提高信誉,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运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市场化的利率真正代表了资金的供求关系,利率的变化对证券市场中的资金流动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若利率提高,股票的收益不变,就会出现处于股票市场中的资金转而投向实体经济领域的现象。所以,利率市场化以后,证券市场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会更加注重利率的导向性作用,从而使证券市场的执行更加规范。

3.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金环境。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良好执行,央行对经济调控的货币政策将更为有效,真正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体制,可以如实地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都将得到改善。当国内资金市场资金不足时,资金价格上涨,外部资金注入,资金的增多使利率下降。反之,国内资金过剩,利率下降,国际资金撤出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小资金市场的各种利率的变化幅度,减小利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金的进出,有利于润滑中国的资金流动。

4.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各经济主体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步伐,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利率市场化以后,每个金融机构都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尽快的适应市场化利率的变动规律;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使商业银行走上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对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利率市场化使企业努力提高信誉,加速自身发展。利率市场化使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表现为双向的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银行在贷款时会考虑贷款风险,各企业在利用贷款方面也会更加谨慎,尽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贷款创造最大利润。这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自身的资本,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按时偿还贷款,逐步提高企业信誉,这样才能使企业以后有机会可以以更低的利率,更宽松的条件从银行取得贷款。

二、利率市场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利率市场化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目前,利率还低于市场真正形成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还将继续升高。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利率与汇率之间的互相影响,利率的升高将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压力。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影响主要通过国际资金流向和经常专案两种途径实现。在通过国际资金流向的途径方面,当我国的利率上升,就会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大,从而使人民币的汇率上升。在通过经常专案方面,人民币的利率上升将会使更多的资金由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转向储蓄,投资和消费减少导致物价的下降,抑制进口对外汇需求减少,促进出口,外汇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

2.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目前东部的投资环境及金融市场都比西部地区发达。全国的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都位于东部地区,这些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该地区的繁荣,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资金资源必定会流向东部金融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西部地区将会出现资金状况,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现象,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继续增大。

3.利率市场化带来了商业银行更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因存贷利差所获得的利润将会大大减少。银行确定存贷利率的自 *** 有所扩大,银行间的竞争也将由此而展开。一方面,在存款人与银行之间,存款人的选择范围扩大,他们可以从利率高低,服务质量,银行信誉等诸多方面对银行进行选择,而站在单个银行的角度,能否吸收到足够的存款是银行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银行间也必将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以争取存款。

存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加大。另一方面,银行与贷款人之间也面临双向选择的问题,银行在贷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也会导致对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趋于下降,存贷利差逐步缩小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面临更大的倒闭风险。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商业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利率风险变大,商业银行将逐渐面向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商业银行也只有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尽快的面向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倒闭事件,其中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从1982年到1986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大约经历了5年,而就在这几年当中,美国遇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倒闭问题,平均每年都有一百多家银行倒闭。

这也给我们的利率市场化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经验,可以说并没有充分做好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准备,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较多,把握和预测利率的难度更大。所以,如不能抓紧完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合理的竞争秩序,那么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将会增加。

三、针对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1.加快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尽快适应利率的市场化。首先,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搭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资金按照风险收益对等的原则在各金融机构和市场间流动,由此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充套件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利率预测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没有了以往政策的保护,被置于公平的竞争平台上。这种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预测机制,并充分考虑国家其他巨集观政策的影响,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利率的变动,可以使商业银行提早的对市场执行有充分的把握,采取相应措施以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再次,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序的不断推进,银行间的竞争转化为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战,建立一种合理的科学定价机制在决定商业银行未来竞争力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基准利率为基础,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存贷款费用等自身因素,同时兼顾同业情况,地域环境等因素确定自身利率水平。最后,利率的市场化也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序中,商业银行应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考虑现有技术,资源状况,尽早建立起利率风险管理体制,避免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因自身准备不足而陷入被动局面。

2.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程序中,协调好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由于的资金趋利性,必定会出现大量资金涌向东部,造成西部经济发展的更加缓慢。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程序中,央行在贷款方面应给予西部金融机构适当的优惠利率,适当保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调动西部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逐步完善西部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的执行更趋于自由化和市场化,金融风险更加集中,使投资于西部的银行和投资者担负了更大的风险。西部地区银行管理体制落后,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差等一系列问题,要求西部地区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以确保利率市场化后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的稳定。统一货币政策下,实行区域利率优惠政策。

3.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序中,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信用机制。市场经济核心的制度之一是信用制度,由于其历史沉积性,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和渐进的过程。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社会整体信用意识薄弱,信用活动极不规范,信用约束机制弱化等。信用制度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造成了障碍。因此,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信用制度,是避免信用危机,规范市场秩序的关键之举,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信用机制对中国经济的执行可以起到润滑作用。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它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在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努力减小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李扬.中国利率市场化:做了什么,要做什么[J].国际金融研究,2003,9:7-18.

[3]罗纳德•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秩 中译本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比较好写的金融毕业论文如下:

一、货币政策的问题

1、电子货币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3、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

4、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5、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6、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调协。

7、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8、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潜在风险分析。

2、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6、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9、利率市场化后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

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

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

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

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比较好写的金融毕业论文如下:

一、货币政策的问题

1.电子货币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3.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4.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5.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6.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调协7.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8.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9.发挥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加强宏观金融调控10.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1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12.货币政策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有效性分析13.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14.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15.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16.中国与美国(或其它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17.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进一步改革18.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19.通货紧缩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20.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潜在风险分析2. 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6.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9.利率市场化后投融资策略的调整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四、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6.政策性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7.政策性金融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银行不良资金研究

1.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体制成因与对策选择2. 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4.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债转股的必要性和设想5.论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6.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7.从债转股到股变现

8.债转股的风险与时机分析9.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10.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中的效果分析11.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对策研究1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估计比较及借鉴

14.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

六、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及其运作分析2. 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3. 完善信用管理体系与中小企业融资4.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5.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6.加入WTO后完善中国监管体制的设想

7.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8.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9.我国金融风险的制度性分析10.国际金融风险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11.非对称信息与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问题12.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13.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14.我国证券监管的现状及发展研究15.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6.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17.我国企业债券风险特征研究18.中小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19.开放条件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防范

20.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控制21.论政策性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22.银行脆弱性问题研究2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24.论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25.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测度及防范26.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模式选择

27.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染的防范28.我国银行监管成本问题研究

七、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1.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保合作2.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潮流3.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研究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5.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的模式选择6.论我国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证合作

八、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

1.论企业重组与债券融资2.成功推进国有企业重组需要怎样的资本市场3.企业重组的市场支持机构—投资银行的发展前景4.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主体再造5.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6.推进企业重组与并购,加快国企改革

7.我国上市公司重组面临的障碍及对策8.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对企业机制的意义9.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问题研究10.我国证券市场诚信问题的探讨11.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革问题研究12.论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变化趋势及政策建议

来源:知乎

利率问题研究论文

一)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这种杠杆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上.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资金盈余者的让渡行为有重要影响,它对资金盈余者持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大小起决定性作用.当利率提高时,意味着人们借款的成本增大,资金短缺者的负担也越重,他们的借款需要就会受到制约. 由于现在股市红火,外面的热钱过多,容易形成泡沫经济,我国中央银行也在不断提高利率.就存款准备金率在今年一年内就提了七次之多. (二)利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看,居民的全部收入可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储蓄=收入-消费.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储蓄的多少取决于消费倾向.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则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大,储蓄就少.居民的消费倾向除了与目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预期、物价水平及消费观念等有关外,还受利率水平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会一直人们的消费欲望. 再从厂商投资来看,投资代表着社会资金需要.提高利率则使厂商投资成本增加. 当利率水平提高时,一方面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使社会资金供给扩大,从而有可能使社会产出扩大;另一方面,又可能使投资受到抑制,从而使社会产出减少. (三)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 当发生严重的逆差时,可将本国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国的短期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逆差;当发生过大的顺差时,可将本国绿水平调低,以限制外国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顺差.

养老保险的利率问题 养老保险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保险类型。通常保险公司会提供多种方式的养老保险计划供投保人选择,在计划中详细列出了保险费和养老金的数额。例如某保险公司的一份保险中指出:在每月缴费200元至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的约定下,男子若25岁起投保,届时月养老金为2282元;若35岁起投保,届时月养老金为1056元;若45岁起投保,届时月养老金为420元.试确定这三种情况下所交保险费的利率。备注::以男子平均寿命为75岁计算 养老保险的模型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对给定保险方案的分析,针对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投保人有利的计算方法,以下对题目所给定的方案作出简要分析: 方案I:25岁开始投保,直到59岁止,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直到死亡,死时一次支付家属一定金额。 方案II:35岁开始投保,直到59岁止,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直到死亡,死亡时一次支付家属一定金额。 方案Ⅲ:45岁开始投保,直到59岁止,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直到死亡,死亡时一次支付家属一定金额。针对该方案需寻找一个确定有利方案的指标,由此我们引入了投保有利率 (其定义为:领取的总金额(包括利息)与投保总金额(包括利息)的差再与投保总金额(包括利息)的比值);这样来把未来的资金转换为现值,来体现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何者获利及何种方案对投保人更有利。在此需说明:a. 表示投保人获利;b. 表示投保人和保险公司等价交换;c. 表示保险公司获利。此外, 的值越大说明对投保人越有利。我们计算出方案I的 值为,方案II的 值为,方案III的 值为;根据我们的对 的定义可知:方案I对投保人更有利。 一 问题重述养老保险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保险类型。通常保险公司会提供多种方式的养老保险计划供投保人选择,在计划中详细列出了保险费和养老金的数额。例如某保险公司的一份保险中指出:在每月缴费200元至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的约定下,男子若25岁起投保,届时月养老金为2282元;若35岁起投保,届时月养老金为1056元;若45岁起投保,届时月养老金为420元.试确定这三种情况下所交保险费的利率。备注::以男子平均寿命为75岁计算 二 基本假设 根据题目的规定和实际情况,做出如下合理的假设,使问题简化易于解决。1、假设交纳保险费与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分别为每月的月初与月末。2、假设预期寿命时间即为领取养老金的最后月份。3、银行的月利率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4、对投保人更有利理解为:在不同方案中,死亡时的领取养老金的总数(包括利息)与投保总金额(包括利息)的差值与投保总金额的比率更大。 三 符号说明:投保利息;:投保收入利息;: 投保收入(领取的总金额+利息);:领取总金额;:投保费(投保总金额+利息);:投保总金额; a:投保人死后,保险公司一次支付其家属金额。 四 问题分析 本问题是一个在实际社会背景下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模糊描述问题,解决本问题需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1. 问题及其抽象 根据我们所假设的条件可知:对投保人的有利程度取决于领取的养老金总金额(包括利息)与投保总金额(包括利息)的差值与投保总金额的比率。定义如下:投保有利率= 即: ………………………… (1) 上式的投保率也就是我们所求问题的解,就是得到的最优解,即:如果投保有利率越大,那么对投保人越有利。据假设及其定义, 有如下情况:(1)、 表示投保人获利; (2)、 表示投保人和保险公司等价交换;(3)、 表示保险公司获利。2.主要元素之间的关系投保人在投保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所投出的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此时所产生的利息( )其实也是投保总金额( )的一部分。我们不妨设:投保收入( )=所领取的金额+利息即: …………………………… (2)同理,设: 投保费=投保总金额+利息即: ………………………… (3)以上式(2)、(3) 带入(1)式便可求解, 越大说明在同环境下做投保越有利。 五 模型建立与求解 针对此实际问题据以上分析可知:方案I:在每月缴费200元至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的约定下,男子若25岁起投保,届时月养老金为2282元,死亡后保险公司一次性支付给家属a元;据(3)式可知:投保费为: ………………………… (4)其中: 表示第i岁时投保金额; 表示 所对应的利息。又据(2)式可知:投保收入为:…………………(5)此时:a=10000;其中: 表示第j岁领取的金额; 表示 所对应的利息。将(4)式和(5)式代入(1)式可得: …………………(6)此处可计算得:=方案II: 在每月缴费200元至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的约定下,男子若35岁起投保,届时月养老金为1056元,直至死亡,死亡后保险公司一次性支付给家属a元。 据(3)式可知: 投保费为: …………………(7) 其中: 表示第i岁时投保金额; 表示 所对应的利息。又据(2)式可知:投保收入为: ……(8)此时:a=10000;其中: 表示第j岁领取的金额; 表示 所对应的利息。将(4)式和(5)式代入(1)式可得: …(9)此处可得: =方案Ⅲ: 在每月缴费200元至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的约定下,男子若45岁起投保,届时月养老金为420元,直至死亡,死亡后保险公司一次性支付给家属a元。据(3)式可知: 投保费为: …………………(7) 其中: 表示第i岁时投保金额; 表示 所对应的利息。又据(2)式可知:投保收入为: ……(8)此时:a=10000;其中: 表示第j岁领取的金额; 表示 所对应的利息。将(4)式和(5)式代入(1)式可得: ………(9)此处可得:=比较上述3个 的值,就可以看出第一种投保方式更有利。 六 模型的检验 本模型从实际问题着手推导出该问题的一般模型并利用定义好的 来对结果进行进行说明。根据我们以上的模型和分析可知: 可为正数、负数也可以为零,其意义如上所述;对于问题一而言的方案I与方案II、方案III的 值分别为和与。显然据我们所定义的 值的意义可知,此时方案I相对于方案II和方案III对投保人更有利;方案I为我们所建立一般模型的特殊形式(e=0),我们在进行模型检验的时候应用问题所给出的数据进行并对其优化,对于方案I我们特做如下检验: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的知道,如果投保人的寿命没有达到保险公司所预期的寿命,那么我们所求的 值应该比达到预期的寿命的 值小。用C语言实现可得当某人寿命为74岁时的 值小于,说明他们都对投保人有利( 值定义可知);我们在取某人的寿命为74岁时候,此时的 值为正,又取寿命为73岁时对应的 值为负;此时出现了为负值的情况,由我们的分析可知:出现负值也就意味着此时对保险公司有利。从方案I来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针对方案I我们的模型成立。我们从以上的检验中可以看出,方案I对投保人的有利率大于方案II和方案III对投保人的有利率。这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我们的模型的最终结论。故模型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用的。 七 模型的评价 本模型在计算出题目所给定的方案中的最优投保之外,考虑到了投保资金的多少对投保获利的影响,引入了 加以量化;但此模型基于的是我们的假设,比如:银行的利率不可能在多年是一定的,也未考虑人每年的死亡概率。这样在模型的改进方面可以考虑这些方面对模型的影响。此模型对实际投保问题很有意义,既可做为保险公司方的参考工具,又可为投保人提供一定的信息。本文也对寿命的变化所引起的模型的变化做了灵敏性分析;但其中不足之处亦有之:模型没有图形、表格之类的部分,不能使问题更清晰,直观地表现。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 数学模型 (第三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2] 唐焕文,贺明峰. 数学模型引论(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3] 徐稼红. 从“养老金”问题谈起. 苏州大学数学系。 附录:C源程序:#include<>void main(){ int i,j,k; float sum1=; for(j=60;j<=75;j++) { sum1=; for(k=1;k<=75-j;k++) sum1=sum1*(1+); sum1=12*2282*sum1; sum2=sum2+sum1; } sum2=sum2+; printf("sum2=%f\n",sum2); for(i=25;i<=59;i++) { sum1=; for(k=1;k<=75-i;k++) sum1=sum1*(1+); sum1=200*12*sum1; sum3=sum3+sum1; } printf("sum3= %f\n",sum3); result=sum2/sum3-1; printf("result=%f\n",result);}

你也是绵阳的?

你也是太白的?

论文我国党风廉政问题研究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格式相关书籍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在古代,官员的任免,自家的顶头上司说了不全算,县太爷下面都是吏,六房书吏,世代在当地打杂的,一般不受县太爷的任免,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书吏却不流,待在衙门里送往迎来。再下面是衙役,属于贱民,供站班跑腿之用,也是衙门里现成的,县太爷一般也只是用,不操心他们的人事调动。至于县太爷,都是考试得售,或者捐班买得,由中央政府(吏部)统一派下来的,他们的上司,对下属,可以参劾,但不能任免,参劾,也得有确切的证据,加上上司和下属平常各驻各地,见面不多,纵然有心拍马,机会也不多,所以,官场马屁一时半会还上不了档次。 今日一个县委一把手,对县里所有干部的职业生涯而言,都具有生杀予夺的意义。即便是县长、副书记,如果跟一把手搞不好关系,上面一般都会给一把手面子,让他走人。一个县,吃官饭的,数以千计,这么多人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人手里,说谁行,谁就行,不行也行,说谁不行,谁就不行,行也不行,想让一把手不喜欢拍马,难;想让大家不拍马,更难。但是,尽管如此,在任何地方,即便是官场风气特别差的地方,还是会存在若干不拍马,或者不太喜欢拍马的干部。 按道理,做官的人,喜欢马屁精的概率很高,能爬到某个高位,多半不是傻子,都知道拍马屁者往往动机不纯,甚至别有用心,一个把持不住,弄不好被对方忽悠了,也大有可能。不过,人之所以为人,都是有弱点的,最大的弱点,莫过于喜欢被奉承,换句话说,被拍的感觉,爽!尤其是在拍技日益提高,谀词日渐丰富的今天,拍和被拍的双方,实际上都达到了一种通体舒畅、毛孔尽张、酣畅淋漓的境界。一日没有小妞唱小曲、扭屁股就不能下饭的官员,同样也不能离开下属的马屁。所以,一位县委书记说过,用人,至少得用三分之一拍马屁的,否则,咱做官图什么? 但是,大权在握的一把手,在享受吹拍之余,还有政绩的压力。中国现阶段的现代化,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作为火车头拉动的现代化,政府除了管政府的事,更多地要参与经济活动,甚至主要长官都投身市场,做广告,推介本地产品。在各种政绩考核指标中,GDP的指标,具有核心价值的意义。因此,我们的政府,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政府,不仅有彼此间的公务私务的往来,文牍成灾,公文旅行,名目繁多的礼仪活动,还有大量实务性工作,虽然这种工作有些很不必要,属于对市场的不适当管理和干预,但就工作本身而言,却是真刀实枪,附带业绩指标的。政绩指标的背后,是上级,是决定一把手命运的上级机关或者上级领导。 既然有具体的业绩指标,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就类似于公司,多少要讲求一点效率,因此,就得有人给它干活。用不着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几乎每个机关,都有少数几个能干的,这些能干的人,支撑了几乎整个机关的业务。但是,这些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或多或少都有点争议,在组织人事部门那里,属于不能重用,又不能不用的一类人。要问起来,组织部门可以有一大堆说法,比如骄傲自满、目无组织、不守纪律、不拘小节等等,总之毛病很多,比任何人都多,但实际上,他们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拍马屁,或者不习惯拍马屁。上级为了政绩,为了指标考核,不得不容忍他们,但是只能用他们干活,不能让他们掌权,所以,一般都是副职正用,小官大用,反正是活儿他们干,荣誉领导或者别人拿,还美其名曰,接受荣誉的考验。能干的人,多少有点才气,有点个性,不乐拍马,往往是个性和才气使然,对于领导重使用而不重用的做法,难免有牢骚,于是加重了领导的不悦。 领导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政绩管理的目标体系发生变化,可以掺水造假而较少受到惩罚,那么领导的忍耐度就更加有限,不仅不能容许顶撞,当众发牢骚,而且连腹诽也能明察于秋毫。更进一步,他们已经越来越见不得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有人不拍马了。眼见得,各个系统,各个级别的领导们,就大趋势而言,对不拍马的容忍度在下降,越降越快。政绩管理体系造假度越高,领导对不拍马的现象的容忍度就越低,如果某些领域的所谓政绩管理体系,原本就是这个领域的领导们自己杜撰出来的,本身不含多少硬通货,那么,在这个领域,领导就更加容不得下属不拍马,现在的高等教育,就是这样一个领域。 马屁只是副产品而已 现在高校的排名竞争,主要看它们在教育部的考核体系中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主要取决于你的核心期刊发表数量,课题数量、级别,博士点、硕士点数量,一级学科数量,重点学科数量,重点学科基地数量,进没进211,是否985高校等等,谁的数量多,谁就档次高。这些指标、发表量和课题数,似乎看起来有点“干货”,其实在知情人眼里,也是“水货”,因为这些课题和发表的论文,99%以上,不仅对学术知识增量没有任何贡献,对国计民生,也毫无用处。至于其他指标,不过是中国人编出来糊弄中国人的玩意,同样一个学科,你的就是一级,我就不是,你的是重点,我的就不是,学科凭什么有级?给学科分出级别,也只有官本位的中国人才能想出来,很像是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 本来,学生的培养,理应是高校的硬指标,学生出息与否,出路好坏,有无学术成就,原本可以作为衡量学校好坏高低的标准,但是,目前的中国,还没有走出文凭时代,人们对大学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虚的成分,加之学生毕业之后怎么样,存在相对的滞后期,因此,至少到目前为止,社会上还没有以学生这种“出产”,来衡量大学的好坏的意识,因此大学可以安稳地关起门来玩虚的,自娱自乐。目前高校权重最大的学生培养指标,是看一个学校有多少获得全国博士百优论文的数量,可是百优论文怎么评出来的呢?依旧是学术官僚们自己的事,跟所有类似的评审没有两样。所以,这样培养指标,也依旧是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 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原本最不应该有官气的大学,衙门化推进速度如此之快,官本位意识如此流行,在社会上似乎还有点名气的教授们,为了一个处长、副处长打得头破血流,各级学官们,官架子摆得十足,手里不仅权力大了,而且可以支配的资金也多了,先要求听话,继而接受拍马,不听话,不拍马,认真作学问,就什么都没有,迅速边缘化,再不就自己走人。教授在他们眼里,不仅成了下属,而且成了差役,到了这步天地,教授们自然无师自通,拍起来了。无论任何场合,开会只要座中有领导,教授们自然会让领导先说,无论领导懂还是不懂,领导说完了,教授们再说的时候,都会自觉重复领导讲话精神,言必称“正如某某领导所说”,领导听了,舒服,而且自得,时间一长,觉得自己什么都懂。 教授都有专业知识,社会科学的教授,大多熟知制度主义的理性选择理论,按理性选择原则,拍马屁的投入小,收益高,不拍的反之,所以人们理应趋向拍才是。其实,官场中人,虽然不谙这样的洋理论,但操作起来,也没有不明白的,谁都知道以小博大的便宜,都知道在人屋檐下做人的道理,所以,大趋势,向着拍马的方向前进,早觉悟者,早得济。 虚假的政绩,不仅催生出虚伪的人际关系,而且催生出虚胖的学校,于是大学扩张再扩张,比师资扩张快的是建筑,比建筑更快的是各种“点”和基地,比谁都快的是“科研成果”的数量,这些数量,转化为新的政绩,再催生更高、更大、更快的高等教育。周而复始,循环升级,几年功夫,中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就增加了十几个百分点,博士生的总量,超过了美国。在中国,谁敢说教育是个慢功细活?我们不仅有跃进的速度,更有跃进的气度和胆量。 当一个社会,知识分子成堆的大学,风气堕落得居然比官场还快的时候,是可怕的。当一个社会,官场上除了上级之外,没有任何人或者机制,可以制约一把手的权力的时候,更可怕。如果连上级的制约,都没有了硬指标可供操作,指标不过是可以相互哄的游戏时,尤其可怕。马屁,仅仅是个副产品而已。 回答者: oldbridge - 童生 一级 5-28 12:12我来评论>>相关内容• 求两千字以内的邓论,万分谢谢~ • 廉洁修身作文,3000千字内 • 熊振林图片 • 网上投稿有稿费吗?哪里有? • 结合汉武帝强化检查制度,谈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反腐... 更多关于反腐倡廉演讲稿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反腐倡廉 演讲稿 其他回答 共 1 条论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全面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决反对腐败。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好;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牢;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性质,实践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党之大敌、国之大敌、民之大敌。党风的好坏关系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党的执政地位,既为我们党提供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又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把反腐倡廉作为重要内容,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持之以恒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我们党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党风政风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要在巩固廉洁自律有关专项治理成果的同时,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向领导干部送钱、跑官要官的歪风,领导干部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微观经济活动中谋取私利的问题,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领导干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的问题,少数党员干部参与赌博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严加整治。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围绕监督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制定相关规定和配套措施,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进一步加大巡视工作力度,重视巡视成果运用,增强巡视效果。 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体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效手段。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重大违纪违法案件一再发生。要增强查办案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重点查处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问题,特别是利用审批权、人事权、司法权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件,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对顶风作案的要依纪依法从严惩处,绝不姑息。 继续加大纠风工作力度,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既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引发民愤民怨,也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坚决予以纠正。对损害群众利益导致的恶性事件要严肃查处,对措施不得力、不良风气长期得不到治理的地方要追究领导责任。坚持纠建并举、寓纠于建,把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一套能用管用的制度体系,从源头上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和廉政勤政。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和廉政勤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要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增强党政监督的整体效能,推动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围绕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加强执法监察,特别是要结合重庆实际加大对移民资金和移民工程质量管理的监督力度,加大安全执法监察和事故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加强效能监察,促进行政机关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纪检监察机关保障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提高为改革、发展服务的能力,必须提高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能力。纪检监察机关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贴经济建设,紧贴改革开放,紧贴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和市场经济新领域,自觉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反腐倡廉各项措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通过严格执纪执法、强化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在党风政风方面严重影响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环境,以严明的纪律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市场秩序的规范。始终把调动和保护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作为重要职责,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保护改革者、支持创新者、查处违纪者、教育失误者,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和保护党员干部投身于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提高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有效监督的能力。强化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纪检监察机关要针对当前的监督现状,进一步提高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有效监督的能力,既要增强敢于监督的勇气,又要注重善于监督的方法,进一步拓宽监督的思路和渠道,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履行党内监督的职责。重点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切实加强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切实加强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切实加强对党的群众路线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严格执行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民主生活会、巡视和派驻、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建立健全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的机制,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健全和完善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纪律监督与法律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保障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等权利,建立举报激励机制,鼓励实名举报。提高依法执纪、依法办案的能力。坚持依法执纪、依法办案,是贯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学习党章和其他党纪政纪规定,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和纪律意识,把依纪依法的要求贯穿到纪检监察工作的各个方面。要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明纪律,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研究和把握办案规律,正确运用政策和策略,正确运用纪律和法律手段,创新办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突破大案要案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保障被审查人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综合考虑办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其他执纪执法机关的协作配合,加强垂直管理部门的纪检监察机构与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的协作配合,健全大案要案协查机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履行各自职责。建立健全查办案件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严格办案程序和要求,建立执纪办案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执纪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严格依纪依法履行职责。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要求各级纪检机关进一步提高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能力。要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提供组织保证。针对反腐倡廉的全局性、倾向性问题,深入研究,通盘谋划,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协助党委抓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对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失职行为,依据有关规定严格追究责任。进一步规范组织协调的内容和程序,推进组织协调工作制度化。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妥善处理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形成全党全社会抓党风廉政建设

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论文##中学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报告**中心中学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学校是一个特别的场所,担负特别的职能,加强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一、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1、学校的腐败是后果最为严重的腐败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培养人,造就人。如果这个过程腐败,造就“一项豆腐渣工程;那么,塌下来的就不是单纯的一栋高楼大厦,不是一座防洪大坝,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运。因此,曾有人说,学校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损失与后果最严重的腐败。所以,我们必须从民族强盛安危的高度,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在我国社会并存。各种观念碰撞和利益摩擦逐渐增多,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样化,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低估,而且确实有学生较深地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影响。各种腐败现象对青少年尚不成熟心灵和思想产生了极大地冲击,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埋下危机。2、学校党风廉政建设面临严峻的形势学校是传播知识和传承文明的“圣地”,一直以来被人们誉为“一片净土”,但这些年来早已经是“净土不净”了。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很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相当普遍,甚至泛滥成灾。这些情况和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就是其中最突出的症结。许多人包括部分党员干部甚至领导干部,对学校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学校是“清水衙门”,既不同于政府机关,也不同于经济单位,涉及的权益范围有限,没有产生腐败的条件,认为在学校讲党风廉政建设完全是“小题大做”;有的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具体要求不明确,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或者是领导干部的事,对本职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原管、不敢管;有的认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才是硬指标,党风廉政建设是软任务,口头上讲重要,行动上往往做不到,自以为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心存侥幸。二、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特点1、层次性。一是学校领导的廉洁从政建设,以模范行为影响教职工。二是教师的廉洁从教建设。崇高的师德师风是廉政廉洁之风的基础。三是学生的廉洁意识教育。2、互动性。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多维双向互动的特点,一是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与社会保持一致,保持沟通配合;二是学校与学生的互动,要在抓好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廉洁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创造促进互动的平台和机会,如组织学生干部、团干、少先队干部积极对学校进行民主监督,监督“校务公开”及廉洁从教情况;三是学校与家长的互动。3、整合性。强化校园廉政文化的建设,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必须融入学校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作风与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各项内容之中,使廉政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深厚内蕴;强化学校廉政建设和学校管理、学校德育有机结合。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要求1、突出一个中心突出一个中心就是把党风廉政建设始终作为“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教育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特征的体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来理解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实践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前进方向。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必须把贯彻执行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作为一项根本任务,要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保障措施抓紧,抓好。当前,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主要是通过教育行风、工作作风、师德师风以及党员干部廉洁勤政的表现所反映。学校的党风关系着学校的教风,党员干部的表现对教职工群众必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把“办人民满意教育”与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抓党风、带教风、促学风联系起来,避免孤立地搞活动、讲形式。2、搞好两个结合搞好两个结合,就是把抓党风廉政建设与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相结合,就是把抓党风廉政建设与廉洁文化进学校活动相结合。去年上半年,我们结合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其中。要注重教育和帮助教职员工深刻认识教师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用正反两方面典型警示每一位党员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努力保持先进,做到为人师表。3、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完善学习教育机制。政治理论学习,应该作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帮助教职员工特别是党员干部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二是完善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来规范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三是完善监督机制。首先是落实群众监督机制,凡涉及学校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涉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涉及重大基建维修、经费开支都需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或征求群众意见;其次是完善对人、财、物的监督管理机制,学校的各项重大开支及评职、评模、晋级,必须接受群众监督,凡财、物的使用与经费的支出必须坚持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办法,规范操作、相互制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保证学校的稳定发展。4、落实“四无”要求一是落实工作无任何差错的要求,严禁不规范的工作行为。要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抓手,完善《教师职业规范》,规范教师教书育人的言行;健全《教职工考勤制度》,规范教师的工作纪律和工作时间;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言谈举止。二是落实领导与党员模范带头的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落实教师无失德现象的要求,强调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用规范的管理条例检查考核师德行为,推进教师用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影响学生。四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强调把廉政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把德育教育与遵纪守法、诚信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劳动本色,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总之,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且工作异常艰巨复杂,学校始终必须高度重视,积极落实,认真深入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学校事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党风廉政建设个人总结 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上级行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现结合本人的实际将一年来个人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了自觉执行党风廉政规定的自觉性。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去年底新修订的三部金融法律和行政许可法开始施行,今年初《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相继颁布实施,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党员干部队伍亟待解决问题的十种表现、中央纪委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及人民银行“十个严禁”、“三个不准”的规定,对切实抓好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年来我加强学习,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提出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思路,不断提高自身思想修养,与党中央和上级行保持了一致。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班子集体领导作用。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班子和群众的积极性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在抓党风廉政中一是坚持以身作则不讲特殊,不把自己置于特殊地位。凡是重大决定都由集体讨论后执行,没有个人说了算的现象;二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贴近群众心声,特别是一些好的建议尽可能采纳;三是多与班子通气,多与班子成员沟通,增强透明度,充分发挥班子的凝聚力共同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在干部公选、再贷款审定、大宗物品采购、基建招投标等的管理上,建立了较完善的实施细则,强化了监督,有效的防止了不正之风的产生。
三、廉洁自律,保持共产党员本色。按照中纪委和上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对照各项规定:1、没有收受过任何单位和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2、没有到任何单位和企业报销过属于自己支付的费用;3、没有违背“十个严禁”、“三个不准”的规定;4、没有拖欠公款、将公款借给亲友或违规到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5、保持了艰苦朴素,没有奢侈浪费和到过高档娱乐场地消费活动;6、没有驾驶公车,用车实行了报告制度。
总之,在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个人廉洁自律方面,我严格执行了有关的制度规定,确保了支行无大案要案发生,无一人一例不廉洁行为,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后我要继续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全行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争使全行工作跟上一个台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