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法官助理分层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法官助理分层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作好法官助理需要完成以下工作和职责:最高法院在《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将法官助理的职责具体确定如下:“法官助理在法官指导下履行下列职责:(一)审查诉讼材料,提出诉讼争执要点,归纳、摘录证据;(二)庭前组织交换证据;(三)代表法官主持庭前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须经法官审核确认;(四)办理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担任辩护人或者指定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的有关事宜;(五)接待案件当事人、代理人、辩护人的来访和查阅案卷材料;(六)依法调查、收集、核对有关证据;(七)办理委托鉴定、评估、审计等事宜;(八)协助法官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九)准备与案件审理相关的参考性资料;(十)办理案件管理的有关事务;(十一)根据法官的授意草拟法律文书;(十二)完成法官交办的其他与审判业务相关的辅助性工作。”法官助理,是指专职审判辅助工作的司法人员。他们在法官的督导下工作,协助法官进行法律研究,起草法律文书以及其他与案件准备和案件管理有关的工作。

最高法院在《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中将法官助理的职责具体确定如下:“ 法官助理在法官指导下履行下列职责:(一)审查诉讼材料, 提出诉讼争执要点,归纳、摘录证据;(二)庭前组织交换证据;( 三)代表法官主持庭前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须经法官审核确认; (四) 办理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担任辩护人或者指定法定代理人代为诉 讼的有关事宜;(五)接待案件当事人、代理人、 辩护人的来访和查阅案卷材料;(六)依法调查、收集、 核对有关证据;(七)办理委托鉴定、评估、审计等事宜;(八) 协助法官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九) 准备与案件审理相关的参考性资料;(十) 办理案件管理的有关事务;(十一)根据法官的授意草拟法律文书; (十二)完成法官交办的其他与审判业务相关的辅助性工作。”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指出: 我国民事审判“案多人少”的矛盾相当突出。为此,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指出,要在基层法院尤其是“ 案多人少”和西部的基层法院,优先推行法官助理工作。 早在2002年7月,在全国法院队伍建设会议上, 最高人民法院就作出了在全国法院系统实行法官员额和推行法官助理 制度的决定。2004年9月, 最高人民法院确定全国18家法官助理试点单位, 开始试验试行法官助理制度。 本报记者采访了作为试点的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以及非试点单位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 了解了几年来法官助理制度在法院审判实践中的运行情况。 价值:为什么要设法官助理? 核心问题:在我国,法官是负责审判的司法人员, 书记员则负责庭审记录,法官助理缘何产生, 它在司法改革中对于法官的职业化建设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东营中院:实行法官助理制度, 一方面由于该院民庭法官一年案件审判量在170件左右, 案多人少,不利于提高审判质量,同时,也是法官整体建设的需求, 有利于将法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使法官可以集中精力办理疑难案件、加强学习、提升法官专业素质。 房山法院:我国法院实行法官员额制度, 要减少法官的数量和工作量, 就需要设置审判辅助人员来协助法官完成审判辅助性工作。 设置法官助理岗位,不但增强了法官岗位的吸引力, 提高了法官整体素质,还为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 济南市市中区法院:该院自2001年起开始实行法官助理制度。 该院每个业务庭都有3至6名法官,一般只有1名书记员, 法官办案只能事必躬亲,在案件数量激增的情况下, 不仅浪费人力资源,而且影响效率;被大量事务性工作缠身, 法官学习研讨几成奢望,业务素质难以提高。由于工作忙乱无序, 有时法官的职责便由书记员、法警代行,书记员、 法警的职责则由临时人员代行,损害了司法活动的严肃性, 影响了案件质量。 专家看点: 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陈光中: 效率问题对法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解决效率问题要求法官要精选, 法官要集中精力处理案件中的重要问题。效率要服从公正, 但效率上不去也不行。 法官助理制度是解决效率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伟:由法官助理去作辅助工作, 法官才能真正专注于审、判。法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 没有相当的素质和水准是很难胜任的。 我觉得法官助理制度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有助于构建我们现代化的诉讼制度。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晨光: 法官是一种高成本的职业,他就不应该干低成本的事情。 法官助理在整个案件的科学管理、案件的有效解决、 减轻法官非审判的工作量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来源:法官助理从何而来? 核心问题:如今,对于法官助理的来源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法院的实际情况,法官助理的来源也各不相同。 房山法院:法官助理的来源主要包括新招助理和转化助理两大类。 新招助理是来自法律院校的应届毕业生。 转化助理是指已取得了法官资格、 但法官选任制度实行后未能进入法官员额范围的审判人员, 以及有丰富经验的在编书记员或其他政工、行政人员。 兰州中院:2006年初,该院实行主审法官竞争上岗制度, 有86名现有法官报名参加,67名法官被确定为主审法官、 主执行员,13名法官被确认为法官助理,这是该院首次设立“ 法官助理”。换言之,该院的法官助理都是从正式法官中“退” 下来的。 济南市市中区法院:2001年7月, 该院招收了7名法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接收了2名选调生, 将他们统一任命为法官助理, 为部分经过选任的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承担审判辅助工作。 东营中院:试行之初, 法官助理全部由当时的正式在编书记员转变而来。 专家看点: 陈光中:过去我们的大学生、 研究生或者博士生进最高法院先当书记员,然后当法官, 或者是助理审判员, 现在应该是进来以后不是当书记员就是当法官助理。 北京大学教授潘剑峰: 我个人认为改革最终的目标是要法官助理相对的职业化, 目前他的来源有三个:一是有经验的书记员, 二是没有取得法官职位的法官,三是新招聘的人员。 职责:没有审判权能否进行调解? 核心问题:对法官助理的一致定性是, 法官助理是辅助法官完成审判任务的人员, 主要职责是帮助法官完成审判过程中的事务性工作,不具有审判权, 不能实质性参与审判。那么,何谓实质性参与审判? 法官助理能否在诉讼过程中主持调解? 常州中院:授予法官助理调解权,中级、 高级法官助理可参与或主持庭下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 经职业法官及合议庭审核确认,可在调解书上署名。同时, 法官助理可直接参与“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的工作, 包括指导人民调解、做好法制宣传工作等。 房山法院:程序类法官助理的职责中包括对简易案件进行调解; 文字类法官助理的职责包括协助法官调解。 兰州中院:法官助理的主要职责是对民事部分进行调解, 主持或参与庭前准备中的证据展示,撰写并校对法律文书, 进行庭前调解和证据交换等事务性工作。与书记员相比, 法官助理可以参加合议庭,也可以单独调解案件。 济南市市中区法院:法官助理主要负责庭前工作和程序性、 事务性工作,可以主持庭前和庭外的调解。 专家看点: 江伟:法官助理可以进行调解。法官助理没有审判权, 但他可以在法官的授权下进行调解。不要把司法解释理解得太死。 王晨光:诉讼中的调解,到底由谁来调解, 我个人的观点是应该由主审的法官调解, 而不应该由法官助理来调解。 去向:能否成为法官的后备力量? 核心问题:法官助理作为介于法官、书记员之间的审判辅助人员, 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是否可以作为法官的后备力量? 东营中院:今后,该院所进人员自进入业务庭室之后, 都将先成为法官助理,经过法官助理的工作锻炼后, 才有机会被选为正式法官。 只有在现有法官缺任时才会在法官助理中选任, 选任人员必须符合法官法规定的法官任职条件。 房山法院:法官助理是一个职业,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是在本序列中由初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保持在本职业的高端位置; 二是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在成为高级助理后经过遴选被任命为法官, 从而进入另一职业通道。从这点讲, 法官助理也是法官人选的培养和储备基地, 可以为选任法官提供充足而坚实的人才储备。 兰州中院:由于该院的法官助理还处在试用期, 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考评制度,但只要在工作中认真负责, 都可以晋升为主审法官。 专家看点: 王晨光:法官助理属于公务员系列, 他的条件与法官条件的区别是他不用参加司法考试。 法官助理的条件在北京市可以是大本,在偏远地区可以是大专, 以后通过了司法考试,他们也可以当法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铭:设计法官助理的分级制度, 从高级助理里面升法官,在目前的阶段很有意义。担任法官助理, 担任高级法官助理,最好作为今后当法官的一种职业经历。 江苏省睢宁县人民法院力求法官助理效能最大化。 在该院近期审理的案件庭审中, 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同时出现在审判席上,全程参与庭审。采纳哦

法官助理分5级。法官助理被不少法官称为整个审判程序运输的“中枢”。法官助理岗位共分五级,每个级别对应一个工资标准。同时相应制定了法官助理等级升降制度和竞聘机制,每个等级晋升每年按照80%的比例从符合条件的法官助理中择优选拔一次,通过考试或考核的形式进行选拔。人民法院的法官助理在法官指导下负责审查案件材料、草拟法律文书等审判辅助事务。人民法院应当加强法官助理队伍建设,为法官遴选储备人才。人民法院的法官助理在法官指导下负责审查案件材料、草拟法律文书等审判辅助事务。符合法官任职条件的法官助理,经遴选后可以按照法官任免程序任命为法官。法官助理是指专职审判辅助工作的司法人员,他们在法官的督导下工作,协助法官进行法律研究,起草法律文书以及其他与案件准备和案件管理有关的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规定,试点法院的法官员额确定以后,在法官岗位出现空缺时可以选任新的法官,由此决定了法官助理的未来发展路径大致有两种。法院职业晋升的路径直白可见,法官助理晋升的道路最主要就是进入员额,成为一名法官。拓展资料:法官助理不仅是法官的得力助手,也是法官的“生力后备军”法官助理制度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关系到法官职业化建设步伐的快慢,决定了司法改革的成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的法官助理在法官指导下负责审查案件材料、草拟法律文书等审判辅助事务。人民法院应当加强法官助理队伍建设,为法官遴选储备人才。

培养教育机制研究论文

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保障体系论文

现代化生活方式使得人们运动不足,营养过剩,各种各样的富贵病、文明病应运而生。目前人们对运动保健康复形式的社会化需求更加迫切,导致社会对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向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迫切需要掌握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去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大量的新的医学与运动产生的问题。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正是应对市场经济的需求和国外大众体育的启发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点(科学学位)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临床医学项下的二级学科授予点,目前招生规模和国内传统招收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如成都体育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相当,同时作为新增单位,不断推进运动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本研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导师队伍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创新管理机制等角度,对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保障体系构建进行探讨,以期促进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中医药院校的良好发展,为运动医学髙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证支持。

1.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形成了颇具中医特色的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

和西医院校、体育院校相比,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如复旦大学的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是“掌握运动创伤和运动康复的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了解运动医学的发展现状和最新研究成果,能够独立处理运动医学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达到高年资医师水平”的临床人才,其研究方向主要为运动损伤的防治与康复。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培养目标在强调“掌握运动创伤、运动性病症的基本诊疗知识和技能、了解运动医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出了“熟悉中医药手段,尤其是中医骨伤手段防治运动损伤,以及传统体疗手段对慢性病的防治作用”,其研究方向包括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病症的中医药防治与康复,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医疗体育尤其是八段锦、易筋经的研究。

确立了“推免+统考”的严格筛选机制

从2012年开始招生以来,我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招收数量从3名稳步提高到6名(同类比较,2016年成都体育学院和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分别招生5名和3名),逐步形成了优秀本科生推免加统考的筛选机制,推免生一般接受2名?3名,而统考生的`录取比例一般高达3:1。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接受推免生和统考生复试时,其考核内容为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和英语水平,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对运动医学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和技术掌握情况(复试的笔试科目为运动医学),综合素质则涵盖了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思维特点、个性心理和对运动项目的认识等多个方面。考核评价形式主要为专家提问、集体讨论、专家评分,通过考核平均分加原始成绩得到最终排名,按照排名先后顺序录取。

构建了“课程学习—临床实践—科研训练”三位一体的“个性化”培养机制

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周期为3年,目前已经形成了“课程学习一临床实践一科研训练”三位一体的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其中半年时间为理论课程学习阶段,一年半为临床实践阶段,一年为科研训练阶段。在课程学习阶段,除了公共必修课和制定选修课(方法学课程模块)之外,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据个人兴趣进行专业课的选择;在临床实践阶段,研究生主要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的运动创伤科、针灸科、康复科等相关科室进行实习,实习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损伤的防治康复;科研训练阶段,研究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相关课题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涉及运动性病症防治和慢性病的医疗体育两大方面,主要依托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三个阶段的培养科学衔接,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均是为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科学研究以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为依托。培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2.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保障平台构建

形成了课程开发机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最基础环节,建立和完善高校研究生课程质量的保障体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1]。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二级学院巳经逐步形成了运动医学硕士点的课程开发机制,制定了中长期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按照《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63?5号)中关于“提供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的精神,大学和学院在同类培养单位和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大学传统优势学科(如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推拿学等)的开课资源,逐步形成了“必修和选修、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合适、中医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2]。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外国语公共必修课,以及卫生统计学、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学、文献检索与利用和临床医技等方法学限定选修课之外,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设置,稳步增设了既代表运动医学研究领域前沿,又突显中医特色的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包括运动医学研究进展、中医骨伤学、运动创伤学、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运动营养学和运动康复学等核心课程。相关机制的确立和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有利于学科专业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

加强导师队伍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素质的高低[3]。按照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要求,运动医学硕士点围绕导师遴选、导师考核、新增导师培训和导师队伍后备力量培养等多个方面制定了导师队伍建设规划,近年来尤其在导师队伍后备力量培养方面不遗余力,2013年?2015年,分别培养了1名国外(美国)访问学者和5名国内访问学者,新增正高1名、副高4名。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共有7名,后备人才近10名,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00万元。而联合培养基地是培养单位为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医院、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的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基地建设是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分为临床轮训和科研训练两部分,其临床轮训主要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科研训练主要依托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结合目前大力发展体质健康与运动促进的国情,运动医学硕士点正积极与广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洽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事宜,致力于运动与治病的联合研究及培养平台的建设。

创新管理机制,重点突出

经过多年实践与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了“学校(研究生院)_体育健康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三级管理和“主管院长—教学秘书—导师”各司其职的管理机制。从培养计划制定到选课、临床轮训、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管理,均体现了三级管理的有机结合。其中,学位论文的管理是重中之重。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论文质量,学位论文很大程度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进行开题,由教研室和教学秘书进行统筹部署,开题报告会由主管院长全面负责,专家组由校外专家(主席,不含附属医院)和校内专家(含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导师)共同组成,对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进行全面论证;学位论文的撰写由导师负责,学位论文按照大学要求进行文献查重,查重合格的论文提交教研室,由教研室负责送审,送审评阅合格,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答辩会由主管院长全面负责,专家组由校外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答辩通过后,提交学校学位委员会通过。

3.展望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为新中国首批兴建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是国内首批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非医攻博试点单位。长期以来,学校注重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在中医、中药领域的学术研究一直处在领先水平。而中医中药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是当今运动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中药抗运动性疲劳、中医疗法结合运动处方治疗慢性疾病等。目前,成都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内的其他多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在致力于整合中医药资源,加快包括运动医学(二级学科)在内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如何巩固中医中药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地位将是下一步改革实践的重点。我们将继续深化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尤其是加大力度创建特色项目建设平台,拓宽培养方式和途径,凝练“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专业特色,完善西医与中医药、中医药与体育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运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向全国体育和医疗队伍输送中西医结合的运动医学人才。

教,以纠其瑕疵而导其正行;育,以悉之培植而使其康健;若教之不正何以求学子之正?若育之不康和以求学子之健?区间身份之不同,则以录取标度而不等者,何以言公平?十载寒窗终临科考,未晓成绩高低便将择校定业者,其与BC何异?若,观己之分而后定夺去处可好?此可保国不屈才,而己不枉辛也。

《育之国魂之解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古以来,教育这一民族事业,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视为确定国家未来命运、促进民族精神团结,以及巩固现行统治的重要条件。

同时,在历史的演变过程当中,也不乏有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有着及其深刻的研究与肯定。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应首推孔子。孔子是历史上最具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生曾有三千门生七十二贤人之众。无论是在当时的年代还是到后来的今天,孔子对教育事业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孔子的学生,曾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当时的社会中身居各国的GG之位,可以堪称皆为栋梁之才。更有一大部分出类拔萃之人物,成为后人道德、学识之楷模。而孔子的宏伟之思想、不朽之至理名言,则被视为君子之教材代代流传,时至今日仍被世人所推崇。

从而可见,孔子的君子仁善之教育,不但为其当时的社会造福,更给子孙后代的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可小觑的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除孔子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孟子、墨子、荀子、董仲舒、王充、郑玄、陶行知、张伯苓、严范孙、蔡元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卡连柯等等等等。从古到今,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教育家数不胜数。

但是,不管历史上教育家的数量有多少,他们都将拥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德性。

屈指算来,几乎所有可以称之为教育家的人,他们的品行素质与人格修养都是非常高尚的。

因为,在近代以前,人类的教育形式大都是以高尚的品德修养为基准,以富有哲理的逻辑思想为主导,以客观的科学实践为验证的理念传输。所以,很多有学之士都是集思想、哲学、文学、常识、天文、地理等学科门类为一身。

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多数以塑造人格素养及思想理念为主要目的。而所谓的工具式的细微知识环节,则是由每一个人根据其不同的理解方式,通过在实践的积累过程中自行领悟和掌握。

这样既能使其之所学所悟记得扎实,又能用到实处。更重要的是,在他们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方向性框架去实践参悟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举一反三的把相关知识向纵深层面去挖掘。

从而,不但达到了老师的相关要求,还更好的完善和补充了原有的知识内涵。

这种既宽松而又科学的教育方式,就是所谓的因人施教。

无论是对教育领域的客观发展而言,还是对社会健康的科学发展而言,发现人才、利用人才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挖掘人才的潜能。

客观的说,教育不是简单地知识灌输,而是科学的循循善诱。

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中,人类的智商与思想是各不相同的,彼此之间的擅长也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科学而正确的教育本身,就是应该挖掘其之潜能的因材施教。使其充分发挥他自身所天生具备的长处,而不是刻意的统一模式,把学生当成硬盘强行的灌输。

这样硬性的强制性灌输,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进行抵触,同时还抹杀了他原本生成的兴趣和爱好。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原本在某一方面可能有所造诣的学生,就会为了应付考试变成机械而被动的记忆工具。

在社会的演变过程中,从任人唯贤的推荐式招纳,到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生,不能不说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但是,在古代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所涉及的考题基本上都是以思想理论上的论述为主。应试的考生不是比记忆的好坏,也不是比记住的知识有多少。而是要比谁的思想更深邃,谁的观点更超前。其次,才是比文采。

在那种状态下,才真可谓是包罗万象一人一世界。因为,他们所展现的都是各自与众不同的原创的思想观念,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套路性记忆。

然而,在近代以后的现代社会中,或许是因为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或许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或许是因为现实社会的主观需要,教育的意义与形式开始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从原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理念式教育体系,转变成以现实技能为主的工具式教育模式。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看重名利,反倒把道德修养看成了裹脚布和绊脚石,被丢弃一旁。

致使原本被誉为塑造灵魂的XY塔,变成了制造专业工具的制造厂,或者说变成了专门出售专业技能知识的专卖店。

原本被誉为灵魂工程师的教育者们,不再以为人师表的人之楷模而感到光荣,却把原本应该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分流下来,留到放学以后,回到自家补习班里再卖给学生。

如此一来,虽然社会经济指数逐渐上扬。但是,国民道德素质却急剧下跌,社会公德开始滞销,人性良知被降价处理,社会良性机制也处于疲软状态。

当所有的人都被金钱的浪潮冲昏了头脑后,人性中所有贪婪自私的邪恶欲望,都如同冰雪消融后,下面曾被冰雪掩埋的垃圾一样肮脏尽显。

当全社会的主流思想本质败腐后,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灵魂本质败腐后,这个社会的后续生命也将不再健康。即使他们也曾是一些鲜活而纯洁的灵魂,但是,在这些堪称榜样的肮脏龌龊的灵魂所熏陶下,也将会随波逐流成传承接力的历史垃圾,等待着下一波历史力量的清除。

这些可怜的孩子们,从一出生便被强行的剥夺了自主思考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他们不但要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被要求背诵唐诗宋词;还要在题海书山的间隙中,被要求掌握五音六律或素描水彩;他们最爱的足球被换成了钢琴;他们用来孵蛋的时间被用来练习舞蹈……

以至到后来,除了疲惫和厌倦,根本弄不清自己的爱好是什么。甚至已经习惯了被人安排,而失去了自我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当他们千难万险的走完高中以前的学习生涯,高考过后,连自己具体的成绩都不曾清楚了解的时候,就要盲目的选择他们大学所要学习的专业和所要去的学校。

这些鲜活的生命自从呱呱坠地时起,就注定失去了他们自主命运的权利。另外,他们为之奋斗了十几个寒暑的日日夜夜,最终的命运还是如同BC一样没有一个定数。

试想,辛辛苦苦的学习、考试,最终要靠估分来决定命运的去向,是不是有些滑稽和悲催呢?

历年来,发生了很多因为估分错误而造成遗憾的案例。如果自己把分数估计过高而选择了好一点的学校,等成绩公布以后,不但不能进入自己所选择的学校,同时也无法再选择更合适的学校。如果自己把分数估计过低,那么,等成绩公布以后,自己的选择很有可能会与分数相当条件较好的学校失之交臂。这不单单是学生们自己的损失,同时也是国家因人才错位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那么,既为应试教育,是不是就应该以考试的最终分数而决定其等命运呢?如果每个考生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再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与自身的兴趣爱好相结合,选择自身成绩达标而又相对适合自己要求的学校和专业,他们的大学生涯会不会快乐更多一些呢?他们所选择学习的专业会不会成功率更高一些呢?

如果说中小学时期为了应试教育的体制需要,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童年快乐与少年梦想,那么,能不能在他们即将跨入大学校园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尊重,让他们看着自己的成绩,在对自我充分了解的状态下来选择他们未来的出路呢?

这样,对这些菁菁学子们是一个人性的尊重,更是机会的加成;同时,对国家来说,也避免了人才错位所造成的盲目性损失……

另外,因为某种社会特质状态的存在,持有某些特定地区居民身份,以及持有某些特殊种族或特殊关系身份的学生,在高考过程中就可以额外获得加分或降低录取分数线的门槛而得到照顾。

那么,相对而言,那些同样苦读十载,却是普通地区、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们而言,是不是很不公平呢?为什么同为菁菁学子,同样的分数却不能够就读同一所学校呢?

因此说,科学的教育机制,就是一项国家的灵魂工程。它不单单是硬性的技术知识与数据的灌输,它更是人性道德素质和综合内涵的全面培养。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制造出来多少个记忆硬盘,而是要培育出更多对国家对民族健康发展可用的全素质人才。

然而,高考的目的也并不单单只是为了验证其等的学习结果而设立的大学门槛;它还是为了体现社会状态公平的一架天平;它更是为了帮助这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们,能够更准确的找到自己合理的社会位置。使其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充分的锻造。

最终,将充分的挖掘其等各自的潜能,尽其所能的发挥其之长处,从而为国家、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做出最大限度的贡献。

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论文

【摘要】 本文对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课程设置 管理 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也进入急速发展的阶段。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也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经过2O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多数高校也制定一套比较完整的培养目标、教学管理体系。但是一部分起步较晚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着重针对国内部分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的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和措施。

一、国内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模糊,教学计划不完善

关于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就有一个明确表述,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而目前部分学校培养目标模糊,只重视学术理论知识讲授,实务应用课程设置较少。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性,课程容量小,内容重复。教学计划不完善,课程设置没有前瞻性,课时安排不合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本科阶段课程存在重复和脱节的现象。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研究和发展都很少能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无法让学生获得本学科最新知识。

2、导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缺乏关注,教学师资队伍不健全

目前硕士生招生人数猛增.使师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导师之间所带学生比例悬殊,这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导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有的导师同时带上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硕士生,加上本身教学科研工作量繁重,对学生的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导师行政事务缠身,非业务活动繁多,对学生无暇顾及,学生有问题时也不方便向其导师请教,或者是拖延解决问题的时间;有的导师年纪较大,学科前沿知识缺乏,指导学生也是勉强为之;而部分导师工作年限短,提拔快,缺乏对研究生的实际指导经验。综上所述,导师对研究生的实际指导较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

3、研究生论文质量不高,创新点较少

选修课程、跨学科综合课程、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设置不足,导致研究生思维狭隘,综合素质不高。而且在日常教学中也缺少对学生学术论文的实践培养,特别是在当前的研究生专业课程考核中,多数还是采取笔试的方法,虽然某些课程采取笔试与小论文写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但在实施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在撰写课程小论文时,由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比较多,学生在选题、查资料、资料分析、设计论证、归纳总结等过程中缺乏教师指导,一般敷衍了事 ,缺乏创新。在学位论文写作中,多数学生存在态度不端正问题,对学位论文写作不重视,这就出现了“敷衍开题、将就过关、应付答辩”的现状。多数论文七拼八凑现象严重,创新点是微乎其微。

二、改进现状的几点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重点加强课程设置

在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计划,重点加强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完成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整合教学内容,兼顾理论与实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生课程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既要反映当前的创新成果,又要满足研究生发展的需要,要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教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同时,任课教师一定要把握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及时不断地将学科前沿的内容和最新的技术、先进的实验方法引入教学中,把学生引领到学科前沿。因此,要创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创新思想火花迸发,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课程评价、保障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且还直接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相关。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还应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一门课程应有多名教师具备授课能力,授课教师梯队结构合理,做到一专多能。还要做好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把关工作与教学态度调查工作。实施教学评价制度,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听课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时数的监督,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目的。

3、加强研究生的论文评审和答辩的管理

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要新颖,专业性要强。开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论文开题的组织管理工作,选题时要组织专家小组对论文的可行性以及现实中的意义进行充分论证。同时也要加强对学位论文的督查、评审工作,由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组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审,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科研工作不扎实、科研方法不规范、弄虚作假的情况严肃处理,对中期考核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和完善,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相应任务的,应推迟答辩,以此督促研究生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种种措施相结合促进研究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研究上下功夫,以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总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需要国家、社会、培养单位、研究生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因素。相信经过各界专家学者的努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我国科研和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玲芳,金明,徐日光.导师责任制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 武毅英-陈梦.困惑与出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印.现代大学教育,2008,(2):99-105.

[3]俞家庆,李延成.肩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 -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要点摘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2).

[4]代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6,(2).

[5]张庚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探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6]李保仁.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开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新局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

教师队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试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试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摘要: 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教师团队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健全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二是构建合理的团队组织结构;三是创新教学团队成员的合作模式;四是营造和谐的团队文化;五是改革教学团队的评价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切实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推动本科教学的革新发展。

论文关键词: 教学团队;建设;教学

随着《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的出台,专业建设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抓手,而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国际上很多高校都鼓励教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形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例如在迈阿密大学,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ies,FLCs)是一个由教师和学校职员组成的学习项目团队,人数一般是8~12人。团队以促进教与学为目标,频繁地组织研讨活动,为成员提供申请项目资助、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参与者可以自行选择一个焦点课程或项目,与自身工作相结合,设计案例、尝试教学创新、评价实施效果;参与到两周一次或更加频繁的研讨中,并把项目成果在学校或者国内的交流会上展示,借助教学团队这一平台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国内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指高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其作为教学工作者的发展。教师完成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参加到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团队的合作探究、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分享,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2.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师资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集体研讨、课堂观摩、开发教学资源等方式,可以为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提供契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1.健全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

规范顺畅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校级培育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开展了三级教学团队,即基层教学团队—校级培育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了教师—教学团队—教学系—学院—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规范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1)教学团队组建。学校规定基层教学团队可以围绕单一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实践课程组建,也可以围绕专业系列课程,或学科性质相近的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构成的课程群组建。原则上本科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研究生学位课、其他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以及重要实践环节须以单一课程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在团队人数方面,要求每个基层教学团队的人数不少于4人,不多于12人。在团队负责人选定方面,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授课。

(2)教学团队备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求各院系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负责所属基层教学团队的认定工作,并向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新建设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名称、承担的课程、团队成员名单等),以实现规范管理。

(3)教学团队运行管理。在教学团队的日常管理方面,学校要求各个教学团队制订团队工作制度,每个学期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总结,工作内容应包括教学大纲制订与实施、课程(实践环节)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及其他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

(4)教学团队网站建设。为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学校还开发了教学团队网站,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各院系教学团队共同建设、管理和维护,将团队研讨纪要、教学改革论文、课程教学材料等在团队网站上进行及时更新,为团队之间的交流创设平台。

(5)教学团队评价考核。学校要求各院系负责对每个教学团队的运行状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学校每年从备案的基层教学团队中评选校级培育教学团队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作为院系日常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每年对院系基层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考核。

2.构建合理的团队结构

作为高校教学团队,一方面要有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或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能力;另一方面,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

3.丰富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

多元化的、丰富的、创新的团队合作模式可以增强团队建设的效果。北师大的刘宝存教授在其相关论文中介绍,20世纪70年以后团队教学在美国开始应用于高等学校,在传统的学科组织之外,还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研究和教学团队,如同事互助小组、任务小组、项目计划、学术沙龙、午后茶、论坛、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所、课题组、首倡行动计划、研究协作组、讲座、工作站等形式,为教师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契机。

国外开展教学团队合作的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团队模式”,团队成员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就教学问题或某个项目开展交流,共同完成合作设计→目标、任务呈现→集体工作→过程呈现→反馈与改进→合作工作→评价等事项;另一种是“小组互补模式”,团队中确定多个小组,每组一般有3~5个成员,各小组针对整体目标的若干个分解任务分别进行研究合作,不同小组之间通过交流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强校之基”。那么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深入,学校要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需要呢,笔者认为要从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三个方面着手。一、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加强师德建设对于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学校要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任务,在校本培训中把师德教育摆在第一位。一是师德教育要以“爱和责任”为核心,引导教师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二是加强教师思想政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十七大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积极引导教师学习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准则,学校也要结合实际,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出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达到规范教师行为的目的;组织教师聆听教育专家讲座,如魏书生、李镇西等,从专家对自己教育经历的解读中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唤醒和激活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和教育追求;树立典型,挖掘并宣传教师身边的学习榜样,引导教师向模范教师学习,使教师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三是建立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每学期要对本校的班主任、辅导员等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上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使广大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时代的新要求相比,教师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一)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调动教师自主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专业成熟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能力,因为教师自身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个人努力、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最首要的是要去唤醒和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对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通过培训、交流和竞争机制的开展,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创设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成长的愉悦,才可能真正唤醒并不断强化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促使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进而形成主体性发展的动力机制。如果没有了这些,教师的专业成熟,教师的不断超越自我和发展自我,就将成为一句空话。(二)在扎实的校本研训中实现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提高校本研训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要丰富研训的内容,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开展研训活动,从而实现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提高。1、引导教师系统地阅读促进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通过系统地阅读优秀的教育文献,在教师心中确立起关于教育的基本的问题、基本的概念与范畴、基本的原理与命题。只有当教师构建出一个认知平台、形成对于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框架,他才会有基本的判断力、鉴赏力、批判性的思考力。2、开展全员性培训首先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正常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国培”和市研训院组织的“送训下乡”活动,保证每位教师参加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其次要根据校内教师实际,长期坚持在校内开展“全员培训,人人参与,人人提高”活动。对全体教师进行课标与教材解读、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技能、课堂有效教学等方面的培训,采取骨干示范、课堂诊断、专题研讨、网络培训、同课异构、自我反思、品读教育专著等方式方法,使教师业务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3、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采用不同的培训策略如为帮助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和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尽快成长,需要通过开展师徒间的“传、帮、带”活动,从工作态度、师德形象、班级管理、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技能、教学手段、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对于中青年教师,特别是潜力巨大、德才兼备、充满热情的教师,通过给他们搭台子、压担子,提高他们的教科研能力,使之成为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学校建设上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带头作用。对于教龄长,经验足的教师,需要进行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培养,使之不固守成规,能扬长避短。4、开展多形式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1)抓好集体备课。实行以年级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2)开展教师之间观课议课活动。同一学科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同时,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为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搭建平台。学校要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教研活动,通过教研组、备课组专题研讨等形式进行集体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3)开展课例研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教师提供一些课堂教学案例(可以是实况录像,也可以是教学实录,可以是本校教师的,也可以是他校教师的),组织教师学习阅读,现场讨论交流,发现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改进今后的教学。(4)开展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课堂教学活动,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有效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5)开展论文、案例、教学设计、反思等评比活动,促使教师及时、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工作,分享并交流成功的教学经验。5、搭建科研平台,培养教育科研能力科研兴校已成为广大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实践,培养其教育科研能力,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实验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尖锐。要解决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然要求学校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为教师搭建学习、科研平台,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促使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推动教师自己动手解决课程改革的难题。三、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手抓”,必须有科学、严格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一)积极创设教师成长的优越条件学校要为教师成长提供便利条件,给教师创设多维发展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1、提供经费保障,如科组活动经费、校内各项培训活动经费、教师外出学习经费、奖励经费、购置教育图书等。2、加快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如电子备课室、教师阅览室、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3、建立立体、动态的教师培训模式。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来校讲学,定期组织教师到其他的学校听课,学习经验,取长补短。二是依托各类高等师范院校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把教师在职培训与学历提高结合起来,提高提升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三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骨干教师是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全体教师成长的领头雁。学校每学期都要安排校内骨干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课堂教学示范,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研教学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安排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结对子,对一般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技能、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促进其他教师的快速成长。(二)建立教师工作考核制度教师考核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不仅是学校对教师工作的总结和评价,也是教师提高和改进个人教学工作的参考。教师考核包含师德修养、工作量、工作表现、工作成绩四个方面,考核重在过程。师德修养考核要综合教师本人自评、教师互评和学生、家长评议情况,确定教师师德修养的等第(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平时要认真抓好教师工作的常规考核,明确考核责任人,做好教师的备、教、批、辅、考、研等各项工作的经常性检查,着重对教学常规及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考核,认真做好登记,为学校考核小组评议时提供依据。在考核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把教学实绩作为考核的主要方面,加大教学实绩在教师考核中的权重,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不断地加大力度去研究、去探索,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方式 论文关键词:师资建设;特色教育;校企合作 论文摘要:地方高校与地方及相关行业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生共荣的关系。目前阶段,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逐步表霉出偏科研、轻实践,行业特色逐步弱化的特.x培养的学生大多动手能力弱,达不到企业用人要求。一面是大量学生无人问津,一面是众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师资队伍和学生培养模式加强特色培养,主动与相关行业保持紧密的关系,与行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积极参与研究制定行业发展的战略,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底得空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人才作为教学科研领域的主力军,决定着高校教育水平,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对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才流动为人才的积聚及能力的释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才是强校的基础,没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就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同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充分用于所在区域的天时地利,并主动创造一个人和的局面,强化服务地方的意识和力度,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苏州大学在这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建设一支稳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搞好校企联系办学,满足地方建设需要,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团队机制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各位教师的潜能,建立完善的团队机制,倡导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苏州大学风凰传媒学院根据专业建立三个学术团队,每个学科均有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授、博导作为学术带头人,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等措施,促进学术队伍的凝聚和成长,促使新一代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目前,在学院三个学科26位专业教师中,共有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10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达到80%以上,团队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一支教学科研能力较强,梯队建设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 学院三个学科团队均建立导师制,每位高级职称人员负责培养一名青年教师,明确传帮带责任与义务,推动团队老中青结合,使团队里的中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整体水平迅速得到提升,基本形成了一支作风严谨、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授课教师队伍,为学科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梯队保障。 二、用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教师队伍管理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实质就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把全体教师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围绕如何充分开发调动人力资源,促进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从而实现总的管理目标以及教师个休发展目标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长远的发展,对高校教师进行人本管理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协调人际关系,创造各种条件刺激人的潜能的发挥,要充分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让他们主动承担责任,管理需要民主。管理的本质是发展个体,把个体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提高管理质量,从而实现个体发展与高校发展的双赢。以人为本高校师资管理模式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一,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正确认识人的能力和价值,重视人的因素,以尊重、关心、发展个体为宗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的潜能和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师的自我实现:其二,明确高校人本管理的目标任务。管理是围绕某一明确的目标进行的,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活动,目标是一个组织管理活动的起点、归宿及衡量效率、效益的尺度:其三,高校师资管理机制与运行需要高校运用战略性眼光去发现、开发现有人力资源。引进人才不能盲目,要从学校学科长远发展规划出发,从学校的社会定位出发,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实际,引进学校急需专业的人才。在人才培训方面还要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通过不同途径进行深造,提升学历和职称,并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外出进修、讲学、深造等,推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其四,建设和谐的人本管理环境是保障条件。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因为周围的环境是时时在变的,需要不断协调组织各种管理要素的变化和人的利益关系,所以协调要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 三、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在办学过程中,高校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行业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的主要支撑。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一)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在合作过程发展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现在很多高校有重科研、轻实践的发展趋势,学校的要求和导向间接导致众多教师将绝大多数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没有时间投入到教学和实践之中,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实际上,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又来源于理论支撑。因此,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将理论和实践融合与一体,使教师在与社会、企业合作之中得到锻炼,在累积之中发掘创新,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并随之投入实践的检验和调整。如此,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既能达到学校教学科研要求,又能满足学生接触社会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社会职能,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学生也能得到提前踏入社会锻炼的机会,这将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家级工业园区,近十年的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苏州模式己成为世界闻名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园区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产业的支撑,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与合作。工业园区既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器,也是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同时也是对教师得以培养提升的重要基地。在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附近的科技园五期,集中了大量的动漫企业,由于国家对动漫影视产业的大力支持,这一产品必将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行业之一。我院在积极推进师资力量建设的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与企业联络,利用双方资源进行动漫产业培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让学生有进入动漫企业实训的机会,在实践训练中得到成长,将企业真正变为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实践基地。

跨单位培养联合机制研究论文

我是代发的,有些刊物作者单位是可以写两个的。但是你需要确定写两个单位学校认不认,学校认的话那就没问题了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又称之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各自优势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培养适应不同需求、素质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培养的思想最早诞生于美国(19世纪前半叶),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盛行,发展至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培养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音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依托行业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和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培养接地气的高素质行业人才。问世以来,不仅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我国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和发展了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例如: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国家产学研工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联合培养本科人才、工程硕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

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国防科大)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时代新材)合作建立了湖南省复合材料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探索联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在高校,课题研究在企业)、合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合作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模式和方法。笔者正是该创新基地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现作为教员,对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探索和实践,有些微体会。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校企联合培养共赢的基础

校企联合培养追求“高校一企业一学生”共赢的目标。理论上,共赢目标的愿景无限美好,但实际上国内外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共赢”必须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深度融合,则“共赢”枝繁叶茂;不然,则空空如也。

根据邢素丽等人的论述,产学研深度融合应包括:

(1)需融学科和产业、学问和技术、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内涵于一体;

(2)需融高校科研、企业课题、国家和省课题内涵于一体;

(3)需融高校学科优势、企业需求内涵于一体;

(4)需融新技术、新需求、新理论、新应用内涵于一体。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平台,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等之间的融合,为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激活创新动力、提升创新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料,以共同研发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为契机,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现共赢。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研发需要解决四大关键技术:气动布局、结构、制备和全尺寸测试。气动布局直接关系叶片捕捉风能的效率和风能的利用率;合理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叶片安全运行20年的保证;叶片效能的最终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制备出质量稳定的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难点包括模具设计与制备、工艺设计与实现、制备控制与效率等,稍有不慎,整个叶片制备失败或质量差下,动辄就是百万级别的经济损失;制备完成后,在国际认证机构(例如船级社)的监视下,完成全尺寸静力测试和疲劳测试考核,才能获得市场准人资格。

国防科大充分利用自己气动设计、结构设计、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成型制备和大型构件全尺寸测试等方面的学科优势,结合时代新材资金、场地和人力,共同研发了、低风速型、超长型、海上超大型等多款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并实现产业化,目前相关产品巳在国内外50多个风场装机运行,为国家新能源战略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该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笔者)全程参与了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成型制备和全尺寸测试的.所有工作,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复合材料学、流变学、热力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同时以超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风电叶片为研究背景,针对结构设计和成型制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机制,发表10余篇(其中SCI源刊8篇,EI源刊6篇),申请国家发明10余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支撑了2项科技鉴定成果。高校一企业一学生三方共赢,其根本原因就是校企合一,深度融合!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通常是两段式,即课程学习阶段在高校进行,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培养阶段在企业进行,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阶段,如果没有产学研深度融合,博士生难以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困难主要是人、财、物三方面的保障问题,此问题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突出。博士生在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往往是单枪匹马,企业的性质决定了难以给博士生配备助手,而很多论文的实验研究是必须有帮手才能完成。比如,我们采用光学测试系统监测大型风电叶片极限载荷下的变形,需要十几个助手才能完成,在企业往往一个助手都没有,如果不是深度合作,此类实验就无法完成。此外,材料学科开展研究通常需要购买大量的原材料,购买原材料的资金谁出,如果没有明确,学生就不知所然,如果高校出,学生只能通过高校购买平台进行购买,来回奔波,疲于奔命,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假设企业出资,如果需要层层审批和控制,以学生一己之力,难以协调。因此,校企联合培养,深度合作,解决博士生资金和资金使用问题,是保证其论文课题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双导师制是校企联合培养成功的保障

校企联合培养,采取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即由校方导师与企方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校方导师为主导师,企方导师为副导师。校企联合培养课题论文阶段在企业完成,这种双导师制,很好地解决了导师随时指导、监督和协调的难题,可以确保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顺利完成论文研究。

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 提高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浅议发挥开放性实验室在医学研究生实验教学中浅谈研究生科技论文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浅谈打造自主探究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试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研究生统计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探析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评价体系浅谈以发展的视角看研究生教材出版研究生英文文献导读课程教学探析

题目及培养人才的需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校企双方导师及时交流,共同解决在创新基地研究生的科研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每月按时向校企双方导师汇报工作学习情况,双方导师填写《指导情况记录表》,及时指导学生。这样,既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要求,又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加强科研实际训练,提高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以亲身经历而言,两导师的分工,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企方导师的精力首先是以企业为主,负责企业的各种任务,目前令人尴尬的情况是:企方导师根本无暇顾及指导,更别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的初审。因此,笔者认为,校方导师不仅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还要负责工作安排。这肯定有人会问,如果这样是不是就不需要企方导师了?答案是当然需要,而且非常必要,只是角色定位应该是负责人、财、物的协调,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开展。人、财、物的协调对于学生开展论文工作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企方导师来说,往往易如反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通常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每周或每月定期向校方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完全可以做到积极主动,这样校方导师综合研究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工作安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且高效可行。

双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分工,才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的成功,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空谈误人。

三、完备的创新平台是校企联合培养可行的前提条件

有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双导师制度的保障,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否可行,还取决于一个重要条件一一完备的创新平台。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之所以行之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时代新材拥有一个新材料检测中心,该中心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研究所需的多数检测设备和系统,即便是需要搭建平台,该中心也能快速完成。笔者博士论文涉及的实验和检测,几乎都是在该中心完成。假设时代新材没有该检测中心,即使是简单的力学性能测试都需要在高校完成,那么学生必然疲于奔波,留给论文研究和项目开发的时间还会剩多少?因此,一个开展论文课题研究所需的创新平台,对于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在是太必要了!如果没有,笔者建议不要轻易提校企联合培养,高校和导师要慎之又慎,以免误人子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只有建立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双导师制给予保障,企业拥有开展论文课题研究的创新平台,才能实现高校一企业一研究生的共赢。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论文

【摘 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它将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工程技术问题结合起来,发挥了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的双重优势,将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目前在工程硕士的培养中仍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需要就工程硕士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企业高校联合办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对如何加强企业与高校合作,提高工程硕士联合培养质量等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工程硕士 高校 企业 合作 培养质量

一、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从1985年我国开始招收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开始,到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已成为众多专业学位中涉及企业最广、培养单位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教育,为我国大中型工矿企业、工程管理部门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很大程度解决了他们对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生源遍布全国各大中型工矿企业、工程管理部门,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进武、杨红兵被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他们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为我国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安全回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硕士学位论文也通过了工程鉴定,认为水平先进、性能良好、工作可靠。

工程硕士研究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受到企业的好评和欢迎。实现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将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发挥了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企业工程项目充足的双重优势,将产学研落到实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势头,这就要我们进一步做好生源组织问题,切实改进教学工作、保证人才的培养。

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硕士教育顺应了工程教育国际发展的趋势,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高等工程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它保证了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加强了地方、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适应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工程硕士教育也出现了一定困难和问题。

1.用人单位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缺乏参与,多数用人单位把人才培养工作当作是学校一方的事,关心和参与的程度远远不够,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选拔研究生的标准、学位论文选题、落实研究生所在单位的导师和课程设置等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上来自企业的建议很少,工程硕士所在单位对于与高校配合的理解还停留在工作时间安排这一低层面,很少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在课程设置、师资、学生评价等培养环节中参与意见;用人企业单位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工程硕士的学习时间,很多用人企业单位没有给工程硕士的学习时间提供有效的保证。

2. 高校的培养目标与当前的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当前高校主要还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目前工程硕士的招收规模与工学硕士招生规模相比差距较大,虽然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但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比例并没有增加。

3.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培养过程和评价标准趋同,培养措施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在岗位上的需求;工程硕士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导师指导也严重不足;导师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之间交流不够。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学术性太强。主要表现在:论文选题来自企业单位实践较少,工程背景不够明确;工程实际技术涉及较少,先进技术方法和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偏少;论文适应性不够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完善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加强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1.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工程硕士的特点制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选好或编好工程硕士教材,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的关键,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必要的理论基础,又要反映企业的需求,课程内容应具有知识的宽广性和综合性,要反映当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根据企业需求和工程领域要求,针对工程特点设置课程内容。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生实际基础,根据企业要求,适当调整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各课程要突出各工程领域的通才教育,打好基础。专业选修课要根据企业实际,加强应用性、针对性,开设各工程领域学科前沿与学科交叉的讲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服务。

2.充分发挥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作用,建立一支既有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又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稳定的导师队伍。对工程硕士的培养,高校要在具有工学硕士指导资格的教师中聘任一批有丰富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工程硕士的导师,高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需要聘任已退休、但身体较好的教授担任导师。高校导师在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指导学生选好课题,与学生直接讨论论文实施的技术方案,并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对学生论文质量进行负责。企业导师当然也非常重要,负责学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中的能力培养,指导学生从企业工程实际中选好课题、做好课题,并协调学生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和协助筹集论文经费等。 3.严格要求,热情指导,加强管理,提高工程硕士论文水平。抓好校企导师协作制,结合企业实际共同提出论文课题。论文课题应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要有明确具体的生产背景、工程要求与应用价值,可以涉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的开发、放大、设计与优化。论文课题最好列入企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列入技术改造项目,成为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的项目,这样,经费比较充足,课题开展比较顺利。选题尽可能做到与培养企业单位急需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协调一致;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与提高工程硕士生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协调一致;与工程硕士生的个人兴趣和专长协调一致。校企还需共同加强论文阶段的跟踪、检查及考核工作。这样,就能有利于调动高校、企业、导师和学生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使论文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

4.加强校企紧密联合,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管理水平。在工程硕士办学模式上,实现校企紧密联合,企业作为人力资源和使用的主体,有参与监督培养质量的积极性和有效的监督手段。企业或企业与个人享受教育收益的同时,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实现了研究生培养经费筹措渠道的多样化。将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发挥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的双重优势,也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5.积极探索与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工程硕士培养中工与学一直是个矛盾的问题,为了能完成制定的教学量,有的高校采取教师到企业中集中为学生上课的方式,虽然这样暂时解决了工与学的问题,高校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不但不利于高校办学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远程教育为工程硕士的特殊性教育和规模培养提供了有一个良好的条件,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学生解决工与学矛盾,以不脱产方式接受研究生高层次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的成人网络教育在网络教学上已有丰富的经验,能对工程硕士开展远程网络教学起到借鉴。

四、工程硕士教育机制创新须要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

为使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发挥高校和企业、高校导师和企业专家的作用,增强高校的办学主动性,以及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工程硕士教育为企业培养了人才,解决了企业的科技与研发问题,同时也为学校增加了科研合作项目,丰富了教育内容。工程硕士教育已成为了一种个人、企业与学校都欢迎的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程硕士,高校与企业的优势能得以互补,有利于改善高校教学资源紧张局面,有利于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解决企业员工缺乏理论性的问题,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力提供理论性保障。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发展将对高校、企业、地方、国家、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劲松.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培养复合式应用型工程硕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

[2]周远清.把握方向,保证质量,做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2).

[3]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7年工作会议纪要[R].2007.

[4]姚光庆,王华等.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与途径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纲.合理构建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J].中国冶金教育,2005,(1).

论文助人精神培养策略研究

如何培养自己工匠精神论文

如何培养自己工匠精神论文,工匠精神首先就是要做到肯吃苦耐劳,学习要认真,对工作不但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还要有耐心,肯钻研敢拼搏。以下了解如何培养自己工匠精神论文。

工匠精神,是一份专注,一份坚持,一份严谨,一份细致,一份诚信,一份执着,是一种品质。

工匠精神,是一个方向,一种积累,一种个性,一种修行,一种价值,一种商业,一种财富,一个帝国。

工匠精神,这本书,教给了我们:

1、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2、工作中的先后心态和多少心态;

3、工作方法,人生目标,人生价值;

4、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护;

5、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首先我们得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工作不仅仅是我们赚钱谋生之道,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目标,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工作中生活中我们是演员,演员如果仅仅是为了金钱,那他绝对不是一个好演员。

我们应该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仆人。哪个职务薪资高就想方设法的调职调岗,哪方待遇好,就不顾承诺,不顾感情的辞退离职。我们需要拥有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拾起公德心、钻研心,恒久心。弥补信仰的缺失,诚信的缺失,感恩的缺失。在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性。

每天踏实,用心,精细,严谨的将工作做到极致,每天反思反省,实务精进,磨炼灵魂,修炼心智,修正内心的误差,改变行为的偏颇。做一个快乐的工匠师。

工作中的先后心态和多少心态。还是和金钱有关的话题。薪资是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有了一定的积极表现,或者是取得了一定的结果后得到的回报。所以说我们需要先努力的工作,积极的进取,得到一定的认可和赏识,薪资自然是不用愁了。这个便是先工作,后金钱的心态。

如果抱着先金钱,后工作,给多钱,干多少活的心态去工作,那你永远是一个不入流的打工者,而不是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者,首先你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工作者。多一份专注的心,少一份功利的心;多一份精进心,少一份浮躁心;多一份感恩心,少一份利己心。

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这句话很对,我们需要拥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目标。明确这个目标以后,我们就需要寻找方法,达成目标,实现梦想。

梦想,目标千差万别,各有不同,在这里不多说,大家需要想想自己有没有梦想,梦想是什么?自己是不是正在梦途中铿锵有力的信心百倍的行走?在这里重点讲述我们在达成目标,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即现实工作中的一些好方法,大家共享之:一,结果导向,凡事以结果为导向,没有结果,一切都是空谈。二,提前量,让工作中没有重要紧急的事情。

这样或许你的工作才能更加有质有量,因为你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它。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完美,避免返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作者,进而上升为工匠者。

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护。带着爱去工作,带着爱去处理人际关系,带着爱去处理工作事务。让工作在爱中,让爱在工作。这是我们应该靠拢的方向。减少自己偏见的心,利己的心,不公的心。增强自己利他,助他,成他之心。让爱的力量深入工作,深入人心。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很坦白的告诉各位,没有平衡点。我们需要的是好好工作,好好享受生活。不要因为工作影响生活(老婆不高兴),更不要因为生活影响工作(老板不高兴)。领导不希望看见因为工作和生活失衡影响工作效率的员工。父母也不希望看见因为工作和生活失衡影响儿女感情。

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就是你,只有你能平衡工作和生活。不要找任何理由。只有你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顺序,只有你才能从中取舍,只有你才能弄清选择的后果,只有你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日程表和生活,安排工作和家庭,然后执行自己的选择。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一个人对她所选择的事业,爱之至深,干之极致。带着工作是一种修行的工作观,每天享受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取得的成绩,达成的结果。也正是带着修行的心去工作,我们的心灵财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也的到了成长。这不正是我们的所求吗?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程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的高职思政课程对培养学生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视。随着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尤其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但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在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没有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学校教育中,缺乏提倡与宣传,导致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知之甚少。

(二)高职思政课程教师对工匠精神内涵认知不足虽然高职思政教师对工匠精神都有所了解和研究,但是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教师在思政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有所偏差,影响了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课程改革中的融合和渗透。

(三)高职学生缺乏对工匠精神的价值体验高职院校的思政改革迫切需要与工匠精神相互融合渗透,引导学生认识到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激励学生能够投身于专业工作中,经历从技能人才向工匠的转变和历练。

二、工匠精神内涵的解读

(一)爱岗敬业、专注务实是工匠精神的基础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时间碎片化,人们的专注程度反而越来越低。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非常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习惯于用社交工具沟通与交流。但智能手机的普及,反而让学生难以专注于一份工作,无法专注于对工作中细节问题的解决,无法像企业优秀工匠一样做到数年如一日。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专注务实的职业素养,使得学生能够爱岗位、爱专业,专注投身于某个行业,直至成为该行业优秀卓越的工匠人才。

(二)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是核心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中国制造要勇攀价值链的顶端,就需要具有对产品的品质不断优化直至完美的精益求精的思想,需要许多技能人才专注于使产品的细节尽善尽美,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的改善都要能做到极致。

同时,中国制造也要向中国智造迈进。这不仅仅需要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具有一大批勇于创新的科技攻关人才。因此,培养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大国工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之道

(一)提升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体验1、高职院校学校层面的推动要使工匠精神能够与高职思政教育快速融合,高校领导就需要在学校层面进行驱动与激发。

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为国家培养紧缺技能人才。

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体验度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偏低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真实的体验,无法感知行业知名工匠为企业、行业和国家创造的巨大价值。因此,高职院校要激发学生探索行业工匠的兴趣。

例如,高职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之初,就带领学生走入企业,了解和观察优秀企业工匠创造的经济价值,体会他们的成长历程,了解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优秀工匠们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会激励学生投身于该行业,成为学生专注学习和实践的驱动力。

(二)创新高职思政课程改革高职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想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就需要高职思政课程紧扣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在课程培养目标中,要将爱岗敬业、专注务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纳入课程的培养目标中。高职院校可以设置工匠精神的总目标,也可以将内涵细化到其它培养目标中。

其次,在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方面,也可以通过设置单独的教学模块,引入企业工匠与学校教师共同对该模块进行设计与研讨,发挥企业与学校的优势,创新教学方式。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应当是学校课堂与企业课堂相结合,企业工匠与学校教师相结合,思想学习与实践检验相结合。

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弥补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通过使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学生对企业工作的沉浸感,让学生跨越空间的界限与企业工匠进行心灵对话与交流。

最后,创新高职思政课程的评价考核体系。要想落实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对思政课程的评价考核进行改革与创新。只有评价落实到位,才能真正检测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程教育融合的有效性。

(三)营造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氛围高职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仅仅是高职思政课程的教育。高职院校可以就工匠精神进行专题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渗透与融合。

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在学校广播电台播放大国工匠的专题采访,在学校的公告栏进行大国工匠事迹的专题展示,学生会及社团开展大国工匠的活动竞赛等。营造推动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有利于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渗透与融合。

四、总结

工匠精神对于国家经济的战略转型、行业的升级优化、企业的发展创新、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个人的职业生涯都大有裨益。因此,加速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渗透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需要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与企业工匠思考与创新,

优化高职思政课程改革,完成时代所赋予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首先,我们需要去了解,认知工匠精神,用心去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

其次,工匠精神代表着我们的精神品质,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改变自己,态度上端正自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需要我们从身边的任何一件事情做起。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把每一件事做到完美,这样,我们坚持做好每一件事情,由小到大,由学习到创新,慢慢的,我们便完美的诠释了工匠精神。

敬业

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作文网为您献上关于帮助别人的议论文800字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你把最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你越吝啬,就越一无所有.”这是文章的第一段.现实就是这样,只有那些乐于帮助他人的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我相信你听过这个小男孩的故事,他出于一时的气愤对母亲喊他很憎恨,然后,也许是害怕惩罚,他跑出家里,对着山谷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接着山谷传来回音:“我恨你!我恨你!”小孩很害怕,跑回家里对母亲说,山谷里有个卑鄙的小孩子说他恨他.母亲把他带回山边,并要他喊:“我爱你,我爱你.”小孩照母亲说的做了,而这次他却发现,有一个很好的小孩在山谷里说:“我爱你,我爱你.”

生命就像是一种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收获.再多的话说来也没用,只有这一段话,正是助人的真实写照: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付出的是自己对别人的生命的爱,就仿佛给别人的生命之树捧一掬清泉.爱的感情是不竭的源泉,我们付出得越多,内心就越充盈,幸福感就越强.所以,助人不仅是付出,也是收获.

帮助他人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崇尚美德,因此也呈现过不少令人敬佩的榜样:雷锋、丛飞,还有普普通通的工人,勤劳的农民,清纯的少女,等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去温暖这些人的心灵.社会的繁荣兴旺,更少不了人们之间的互相帮助.许多工程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它需要大家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激励,才能圆满成功.当我们帮助了别人,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无比的喜悦,极度的愉快.助人是快乐的.

别人得到了温暖,自己得到了快乐.这不就是“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吗?铭记:给予就是获得.

夏洛是谁?它是一只小小的蜘蛛,可是它却不是一只平凡的蜘蛛。

看完这本书,我真是思绪万千。夏洛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蜘蛛,它或许一生都要织网、捉虫。但是,它却用自己乐于奉献的精神、藏在冷酷外表下那善良的心成为了一只“不同寻常”的蜘蛛,并令我们深深感动。其实,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也会获得快乐,能够充实自己,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还记得前一段时间,我曾经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说是有一次战争,少校带领着一群士兵正在进行激烈的战斗。突然,空中轰鸣声不断,少校一抬头,立刻焦急地喊道:“快趴下,敌军的轰炸机来了!”于是,所有的士兵都趴下了。只有一名年纪轻轻的士兵不知其所以然,还直直的站着。少校赶紧扑了过去,把他按了下来。正在此时,炸弹落下来了,爆炸的地点正是少校刚才的位置。故事中少校救了他人,也救了自己。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博友们都很喜欢的校讯通,我们在这上面写作,互相交流,用心去点评他人的文章,当读到他人的文章写得生动时,我们给予鼓掌、给予推荐,从中我们自己也学习到了很多好的写作方法;如果读到他人的文章写得有不足时,我们真诚给予点评出来,这就算是帮助他人提高写作水平,可是有谁说我们在点评的同时不是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帮助他人提高,也一定会得到他人真诚的友谊,继而自己的文章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真诚指导,这不就是取得大大的收获了吗?

朋友们,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伸出自己的友爱之手,真诚地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吧!

有一次,我在打篮球时不慎受伤,导致膝盖严重扭伤,无法正常行走。这让我非常困扰,因为我需要一只手拄着拐杖才能移动,行动非常不便。然而,那几天我也体会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善意和帮助。每次上下电梯时,大家都会耐心地等待我先进入电梯,然后再进去;打的士的时候,司机也总是热心地帮我打开车门和放下座椅,让我更方便地上下车;在下楼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陌生人主动过来搀扶我,让我更加稳定地行走。这些陌生人的善意行为让我非常感动和温暖,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尽管我在陌生的城市中遇到了这样的困境,但是这些善良的人们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温馨,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