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国防杂志总编

发布时间:

国防杂志总编

他们两个不但是很要好的文友,也是关系亲密的忘年交。

1、肖复兴

肖复兴,1947年出生,中国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州,现居北京,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今北大荒农垦)插队知青,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2、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和肖复兴的故事:

中学时代令叶圣陶终生难忘。他的学习成绩优秀,课外活动又很活跃,表现出很高的才能。大家都认为,中学毕业后,他肯定可以上大学。但是,叶圣陶的父亲失业了,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家里有父母和两个妹妹,还有奶奶和外婆,这些人的生活怎么办?

叶圣陶只好放弃上大学的想法,开始找工作。17岁那年,他开始当小学教师了。叶圣陶一边工作,一边坚持自学。他中学时代的一个好朋友考上了北京大学,他就请朋友把大学的课表和讲义寄来,自己按照大学的课程学习。

每天早上学三小时,晚上学三小时。他认为工作后也能学习,他要给学生讲课,讲课前认真备课,看很多参考书,这样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他还坚持在业余时间写作,发表了很多小说童话,在全国很有名气。因此,后来有的中学请他去教书。有的大学也请他去教书。他完全是靠自学成材的!

叶圣陶先在苏州一所小学当教师,他给自己提出:“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他和学生亲密无间。

他给学生讲课,常讲小故事、小童话,学生特别爱听。他在校园里种花、种草,美化环境,给学生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他对学生,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衣着干净的、肮脏的,都一样和蔼,一样亲热。

叶圣陶当时只有17岁,而学生都是十一二岁的,叶圣陶长得比较瘦小,和学生差不多高,可学生们都喜欢他,尊敬他。但是,当时学校是被旧势力控制的,容不下这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他只好辞职回家。

后来,他又历经曲折到上海的一所小学当教师,这里气氛好些,一些教师思想也比较新,和叶圣陶在一起相处得很好,大家一起想办法活跃学生的生活。

令肖复兴兴奋的是,叶圣陶还邀请获奖学生去他那儿做客,“那时.叶圣陶先生60岁上下,平易近人,他给了我们不少鼓励。” 肖复兴与叶圣陶父子的忘年文缘 肖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著作颇丰、声名也隆盛的中坚作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厚,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话音清亮悦耳,听起来非常年轻。他戴着一副大眼镜,着一件红色针织上衣.既家常又透着有别于普通家居男人的书卷气质。倒完茶,肖复兴坐在对着北窗的单人沙发上开始有问必答,他确实是一个易于沟通并乐于与人沟通的人。 叶圣陶逐字逐句为他批改作文 之所以走上文学道路,肖复兴说小时候对艺术很好奇,也喜爱。解放前,肖复兴的父亲从老家沧州来到北京,1947年,长子肖复兴出生,一家人在北京城南的打磨厂街居住。对于老家,肖复兴没有儿时的记忆,“虽然小的时候曾回过老家,但印象不深”。直到他的母亲去世后,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在老家,这才是肖复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回老家。 肖复兴还记得,姐姐l5岁那年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北京城南西河沿里的六联证章厂里描绘各种徽章。用一种叫做烧蓝的东西,类似亮晶晶的碎玻璃碴子,贴在徽章的模子里,用酒精喷灯把它烧化在徽章上面。姐姐做的就是这样的活儿,计件算钱,一天头也不抬,能做200多枚徽章,一个月能拿上几十元工资,算起来,做一枚徽章只是能够赚几分钱。那时,父亲每月也就70元工资。姐姐的钱对于当时生活拮据的肖家.起的作用是很大的。那时,肖复兴一家6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听来证章厂定做铁路徽章的一位铁路部门的主任说,正在修的京包线铁路需要人,挣钱多,姐姐不听全家人的劝阻,飞快地从六联证章厂辞了职。 肖复兴幼小时的这些印象到如今仍然铭记在心,但那时期家庭的困顿并没有抹杀肖复兴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走上文学道路后,他创作的散文常常以音乐为内容,源于他小时候对音乐的喜爱,“那时候家里比较穷,没有走上这条路,现在也不可能再去搞音乐了,所以写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散文也是这个童年的梦想的延续”。 “我们小时候住的院子里有一位街坊,母亲是医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姐夫是印尼华侨,从国外带来一台立式录音机。”这台当时被当作“稀罕物”的录音机,给肖复兴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那个邻居男孩比肖复兴大几岁,很喜爱朗诵,“当时广播剧《林海雪原》正在热播,他就对着录音机朗诵,录完后放给我们小孩听。”其时,肖复兴正在上小学,从录音机里听到邻居小朋友的声音,他感到惊奇又兴奋。 复兴对文学的喜爱也许出于父亲的熏陶。他的父亲是个税务局职员,喜欢看书。肖复兴回忆,小的时候,父亲曾给他讲过许多在书上看到的故事,如古典的包公案、水浒传等。“我的家乡离纪晓岚的故乡很近,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些纪晓岚的轶事。” 还在上小学时,肖复兴最早接触到的文艺作品是《上海文艺》。“我在街上买的书,看完后感到很神奇,原来在文学的世界里可以天马行空。那时我还抄一些文学作品,如《干家诗》。”小学三年级时,肖复兴开始接触作文课。“教这门课的是新班主任老师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张老师很严厉,那时的肖复兴对张老师相当畏惧,他还能清楚想起张老师站在讲台桌前的模样.“挺直的腰板,头发乌亮蓬松,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总使人想起‘怒发冲冠’这个成语”。 但是,这个令人相当畏惧的老师在教学上却有独特的一套方式,令肖复兴如今忆起也倍感钦佩。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肖复兴和同学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之前的工作是去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看电影。到现在,肖复兴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场电影看的是《上甘岭》。多年以后,他曾用清新语言回忆起那个快乐的儿时片断:“那时,儿童电影院刚刚建好,内外一新。我的票的位子在楼上,一层层椅子由低而高,像布在梯田上的小苗苗。电影一开演,身后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一道白光,从我的肩头射过,像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我真想伸手抓一把,也想调皮地站起来,在银幕上能露出个怪样的影子来。尤其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每一排座椅下面都安着一个小灯,散发着柔和而有些幽暗的光,可以使迟到的小观众不必担心找不到位子。” 看完电影后,张老师给大家布置的作文是写这次看电影,他说:“你们怎么看,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肖复兴把自己看电影时所感受到的一切娓娓道来。没有想到,第二周作文课讲评时,张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了肖复兴的这篇作文,并对这篇作文提出表扬及意见。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肖复兴如今已经忘记了,但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令肖复兴如今回想起来仍觉得那么亲切。这次成功的尝试,使少年肖复兴第一次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这以后,肖复兴迷上了作文,作文课成了他最盼望上的一门课。而作文讲评时,张老师常常要念肖复兴的作文。张老师对他也格外器重起来,常在课下对他说:“多读些课外书!”在肖复兴眼里,张老师变得亲切了,尤其他那一头硬发也不再“怒发冲冠”了,变得柔和了许多。 在北京汇文中学上初中的阶段,肖复兴开始动笔写小小说、散文。当时,学校里有两块乒乓球台那么大的墙报“百花”,老师、同学都可以投稿。上初二时,肖复兴突发奇想,他对同学说,“咱自己也办一个墙报吧!”说办就办,他们照葫芦画瓢,办了一个“小百花”墙报,肖复兴被选为主编,每期在一块小黑板上贴出400字的稿子.放在教室里。后来,小黑板被摆在了楼道里,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 真正印成铅字的文章是《一幅画像》。那是肖复兴上初三时,他的作文《一幅画像》被推荐参加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本新华字典”。令肖复兴终身难忘的是,这篇作文让他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叶圣陶先生有了一段珍贵的“忘年文缘”。 那年暑假,老师把一份油印的《一幅画像》拿给肖复兴,并告诉肖复兴,叶圣陶先生已在作文上面逐字逐句修改过了。原来,叶圣陶非常重视这次征文比赛,评改了全部获奖作品,在每篇文章后边还写了一段评语。后来,这些获奖作品连同叶圣陶的评语被编成了一本文集《我和姐姐争冠军》。令肖复兴兴奋的是,叶圣陶还邀请获奖学生去他那儿做客,“那时,叶圣陶先生60岁上下,平易近人,他给了我们不少鼓励。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得到大作家的指点,真是高兴得不得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大作家”。 叶圣陶的长子叶至善同样是肖复兴初涉文学道路时伸手相扶的一个“贵人”。1971年冬,已插队到北大荒七星农场的肖复兴被发配到离农场场部l8里远的猪号喂猪。猪号里有200来头猪,班长加一个当地农民连肖复兴,还有一个从山东过来的盲流就这么几个人,没有什么事,也见不到什么人,孤独与凄凉像结了张网紧紧裹着肖复兴的心。 在这种境遇中,肖复兴写散文,写自己的插队生活。他想把散文寄给叶圣陶,请他指点指点。但那时叶圣陶被列在打倒之列,肖复兴不敢与他联系,就把信寄给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叶至善很快就给肖复兴回了信,说写得挺好可以发表,并就肖复兴的散文逐字逐句修改,并提出评点意见,有的文章改动大,怕肖复兴看不清,就重新抄一遍,再寄回来。叶至善当时是中国少儿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刚刚从河南“五七”干校回来,“赋闲”在家。他同他父亲一样,对肖复兴这个素昧平生的青年予以关怀和帮助,给困顿申的肖复兴极大鼓励和自信。现在回忆起叶圣陶父子对自己的鼓励与关怀,肖复兴的语间感激之情自然流露,“正是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对我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重要影响”。 31岁“高龄"入读中戏 现在,每逢中央戏剧学院招生,学生们都人山人海地从各地蜂拥而来,削尖脑袋也要挤进中戏的大门。肖复兴是中戏毕业的,但他与中戏却是在无意中结缘的。l966年,肖复兴高中毕业前夕,艺术院校提前招生,中央戏剧学院来汇文中学招生,想招一批能创作还能表演的学生,希望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当时,学校推荐了我。老师叫我去看一下。”肖复兴在中学当过一焦学生会主席,组织过文艺活动,也表演过小节目,但他的理想是考北大,对中戏并不了解。“教导主任特地找到我,说你去吧,不愿考也不能勉强。”于是,肖复兴进了中戏的考场,他记得自己表演了一个小节目,还说了自己的经历,“面试的老师大概觉得我的条件合适,还专门带我去后台转了转。”面试、复试,肖复兴都通过了。5月份,中戏给肖复兴寄来一个录取通知书。可是,“文革”爆发了,肖复兴的升学之路也被无情截断。 但他与中戏的缘分却没有中断。l974年,肖复兴满心欢喜地从北大荒回到京城,下乡知青的身份转而变换成城市待业青年,时年已27岁的肖复兴有好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备受冷遇,只好在一所小学里当代课老师。l976年到北京东铁营二中教语文当班主任,那年春天,肖复兴到传达室打电话,桌子上放着一张报纸,他无意间发现有中央戏剧,学院招生简章,心怦怦直跳。中戏招生通知上要求考生年龄在18至31岁。肖复兴那年正好31岁,已在《诗刊》、《人民文学》上发表过诗歌、小说。他拿着报纸回去就跟同事们讲,那些老师都说,你一直没停止看书写作,就再考一次吧,准能考上。在同事们的鼓励下,他报名参加考试,一考即中。 1978年,当肖复兴攥着通知书再走进中央戏剧学院时,l2年过去了,他百感交集。自嘲自己已是“二进宫”。“在中戏,我学过电影剧本,但兴趣不在那。电影剧本是个集体创作的工作,不太适合我。但中戏也教会了我许多。”从中戏毕业后,肖复兴留校任教.“每礼拜都有课,感觉教书耽误时间。”肖复兴的兴趣在于写作,希望从事写作的职业。“系主任挽留我,也给了我很大自由”,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出中戏,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儿子说“看不起”只会写作的专业作家父亲 近年来,出版界把韩寒等新兴少年作家炒得很热,一时间少年写作被炒得沸沸扬扬。对此,肖复兴说:“孩子们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他们自己书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目前过热的商业化运作有揠苗助长的性质,这对纯真的少年写作是有伤害的。少年写作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我读过德国一个l6岁男孩本雅明·莱贝特写的《疯狂》。在我看来,过于的轻巧、过于的商业化是和文学本质有距离的。” 肖复兴的儿子肖铁小学四年级开始在《小学生语文报》上发表作文,他写作的《转校生》在文坛掀起一股少年写作旋风之后,转而一门心思地投入到高考的复习当中,考上了北大中文系,还成了中国作协最年轻的会员之一,出了几本小说,反响还不错。在整个大学期间,肖铁一直都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直到距离成名7年后才推出长篇小说《飞行的杀手》。 对于儿子的选择,肖复兴表示,“真让人既心疼又宽慰”。他说,“儿子从小到大都是个‘乖仔’,第一部小说出来后产生那么大的反响,他也会飘飘然,但他很快明白自己究竟该干什么。而高考就是他必须经过的一个坎。”谈起和其他同龄少年作家的区别,肖复兴说,“其实儿子的反叛思想也是有的,不过并没浅显地表现在外表上。” 据悉,肖铁虽然也喜欢创作,但肖铁还是很看不起肖复兴这个除了写作不会做其他事的专业作家的父亲,肖铁的这部小说就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写成的。肖复兴说,“肖铁还是希望成为一个既有学问又能写书的学者型的作家。把学问做好了,有多少小说不能写呢?”

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一九一六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发表了许多热情地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响。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九二○年三月,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许多青年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有些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如邓中夏同志、高君宇同志等。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也都受到过他的影响。大钊同志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是我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都当选为中央委员。一九二四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他领导下,北方党组织派出许多同志在冀、鲁、豫、晋、陕、内蒙和东北的广大地区开展了党、团工作,先后发动了开滦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等著名斗争。一九二二年,他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国共合作,并在一九二四年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九二五年在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和逝世时,在五卅运动中,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方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他积极

尹卓,1945年出生于陕西西安,少将军衔,央视军事节目特邀嘉宾。他的点评真实可信、有理有据,属于严谨类型评论专家。

中国档案杂志总编

胡鸿杰,男,1958年生,国家二级运动员。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1986年供职于国家档案局教育处,1986年至1996年在中国档案出版社先后担任总编室主任、综合编辑室主任和《办公室业务》杂志社总编辑。1996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总编辑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管理思想史》、《现代管理导论》、《行政学》、《办公室管理》和《项目管理》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关与办公室管理和档案学基础理论。此外,还兼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文史类委员会委员、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秘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中国档案学会会员。

你们是什么类单位?说得详细一点好帮你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系国家档案局主办的业务指导类期刊,是档案界创刊最早的刊物。自1951年创刊至今,刊物已累计发行2060万册。《中国档案》杂志有五十年之久的办刊历史,有稳定的机构人员,有定位准确的编辑方针,有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有为读者服务的经营方式。1999年起,连续多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创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列为来源期刊。2000年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475种文化、科学、体育类期刊中,转载量排名第14位。2001年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 《中国档案》杂志社是国家档案局直属事业单位,设总编一人副总编二人,下设第一编辑室、第二编辑室、办公室。在岗人员11名,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9人,其中专职编辑6人,美编1人。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原名《材料工作通讯》、《档案工作》,1994年改名《中国档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该刊1951年创办,是国家档案局主管的面向全国档案(史志)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与研究刊物,是我国档案界创办最早、影响面最广的专业杂志,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办刊历史。

既然你不明白的理论,然后记住它的特点就行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三)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另外,根据字面意思理解。 “文化遗产”是指国家积累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的突出代表,一般的理解是,它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强调“国家”。例如,一些中国端午节等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中国色彩。 “非物质”的理解通常只有通过人类口头或动作相传就行了,或者端午这个例子中,端午这个节日的一些活动的人特定一天遗产。 说,不知道,你可以不理解。

求是杂志总编副总编

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更容易像《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一样自杀,是因为文字工作者内心情感比较细腻,具有丰富的情感,那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就比较大。

刘润为,男,河北丰润人。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长。受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军事科学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副总编。

内心比较压抑,总是觉得难过,所以说他们总是有种想死的感觉,也就是做事变得特别的疯狂了。

根据同事们所回忆,他在去世的前一周还参加了一个工作的研讨会,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异常。谁能料想当在短短的一周后,他就选择在单位的地下车库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现场他也没有留下任何的遗书和只字片言。熟悉他的朋友应该知道他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以及理念的杂文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曾荣获鲁迅文学奖的殊荣,而作为一直研究社会学的学者,他所主张的理性思考,独立思考等其实很值得当下沉溺于网络的年轻人借鉴。

从这可以看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一生可能就执着于推动家国的振兴与发展,默默做着自己的努力。他更关心于改革的既定方针与实施成效,说白了,对我们普通民众来讲,最主要的还是民生问题。毕竟如果生活这些基本问题如果都可以落到实处的话,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在网络上的苍白争辩了。

有很多人会认为他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根本不需要去管这些不值得他操心的事情。凭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其实也可以转行去做别的轻松一点的事业,回报会更多一些,经济收入也会更好。完全不必拘泥于在某一些尚且无法改变的局面下焦虑不已,那些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交给更需要操心的人或部门去应对。

也许他即使站在一片喧嚣声中,也能看得非常清楚,那些假借某些名义的随意泛滥看着让人揪心,但却无可奈何,这些和执着的理念背道而驰。

中国报道杂志总编辑

中国经济报道(中经网)内蒙古调研中心总编辑贾云峰。5月5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专家贾云峰先生受聘出任《中国经济报道》联席总编辑。同时,受聘担任京忠智库联合发起人、城市品牌专委会主任。

1、范长江

四川内江人,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2、穆青

穆青(1921---2003),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3、王克勤

1964年11月生,甘肃省永登县人。是中国当代著名揭黑记者,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  、“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

曾任《中国经济时报》调查部主任、《经济观察报》总编助理、《西部发展报》总编辑、《权衡新青年》杂志总编辑 ,兼任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汕头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 。

曾担任经济时报社党委委员,2007年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出租车改革调研组成员,向中央政府提交多份研究报告。

4、闾丘露薇

1997年开始在凤凰卫视担任记者、主持人。1999年在浸会大学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

2001年,在美国华盛顿现场报道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并成为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2002年,成为惟一一位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

5、冉雄飞

1996年7月毕业于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专业。1997年应聘于人民体育出版社《世界体育周报》做专职体育记者。1998年5月受聘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在《足球之夜》栏目组专门从事足球报道。2002年9月加入《体坛周报》。目前还在新传体育做解说顾问。

扩展资料

记者主要分类:

新闻记者按工作性质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

按报道内容分为政治记者、军事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等;

按地区分为本地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等。新闻机构为了专题采访报道或专门地区、部门的采访报道,还聘请编制以外的特约记者。

中国新闻记者的职务序列,分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4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长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克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闾丘露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冉雄飞

1、戴邦

戴邦,安徽天长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拂晓报》记者,《雪枫报》、《开封日报》、《江西日报》副社长,新华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湖南分社、中南总分社社长。

1955年后,历任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首都新闻学会、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副会长。著有《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等。

2、黄远生

黄远生,原名为基,字远庸,汉族,德化(今九江县)新合乡人。远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时的笔名。1885年1月15日(光绪十年阴历十一月三十日)出生于江西德化(今九江瑞昌市)的一个书香世家。

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从更深层的价值与更为深远的意义来说,他又是一位新文化的先驱者。

3、邵飘萍

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

4、穆青

穆青,祖籍河南杞县,1921年生于安徽蚌埠。青少年时期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于1937年参加八路军从事宣传工作,1940年到延安,并就读于鲁迅艺术学院。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起到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当记者,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力作问世。在担任新华社社长的十余年间,他为强化新华社的国家通讯社职能,并建成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穆青一生撰写和创作了大量新闻文字和摄影作品,新闻史上许多不朽的名篇都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

5、范长江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1,穆青。

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开封杞县,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曾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

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穆青于2003年10月11日凌晨3时2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2,陈柏生。

1926年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赴晋察冀解放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采访开国大典的人民日报记者之一。

3,彭迪。

国际新闻记者、国际问题评论员。江西萍乡人。1920年10月14日生。1944年在成都燕京大学历史系肄业。从事新闻记者工作近40年,发表了大量国际新闻、通讯和评论。1979~1984年在美国所写作品已辑为《彭迪国际评论选》出版。所写评论文章尖锐泼辣,逻辑严密,独具风格,在国内外读者中有一定影响。

4,纪希晨。

原名松晓,河南伊川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曾任晋绥边区《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雁门分社编辑、驻成都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

5,闾丘露薇。

1997年开始在凤凰卫视担任记者、主持人。1999年在浸会大学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美国华盛顿现场报道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并成为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2002年,成为惟一一位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青 (杞县籍当代著名新闻记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柏生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彭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希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闾丘露薇

中国建设杂志总编辑

1、历史人物〔明〕 字伯美,晚学无证道人,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工画山水及花鸟、人物,与吴门张宏齐名。平日不以诗名,而自潇洒脱俗。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尝作山水图,崇祯十二年(一六三九)作《寒林钟馗图》,著录于《爱日吟庐书画录》。传世作品有《山径携琴图》轴,现藏南京博物院;十年作《松溪放舟图》轴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十二年(1639)作《设色山水图》卷著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同年作《雪景梅花图》轴,纸本,设色,气势雄伟,现藏苏州市博物馆。从艺活动约在万历至崇祯间。 《明练音续集、嘉定县志、退庵题跋》编辑本段2、绍兴市第二中学教师 笔 名: 宿焱、章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7 民 族: 汉族 原名张修彦,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俄语系。任绍兴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北方的童话》(东海文艺出版社)、《毒蜘蛛》(广西人民出版社)、《外国寓言故事》(与槿合作未来出版社)、《僵尸岛》(希望出版社)、《好球》(希望出版社)、《“不利号”环球记》(未来出版社)、《猴娃》(中国工人出版社)、《历史的鉴戒》(浙江教育出版社)、《通天彻地大班长》(希望出版社)、《山湖妈妈的孩子》(浙江少儿出版社)、《世界科幻故事精华》(与人合作未来出版社)、《勇敢者的故事》(安徽教育出版社)、《天皇皇地皇皇》(中国文联出版社)、《稳住他》(浙江少儿出版社)、《铜豌豆》(未来出版社)。 《图画和考卷》1983年8月获《小螺号》50期童话生活故事征文三等奖,《小小护林队》1983年8月获浙江省1981-1982年优秀儿童文学奖,《好一个有出息的小猪倌》1983年12月获《浙江青年》“当代青年”报告文学短篇小说征文优秀奖,《假若那次没搞错》1985年8月获浙江省第三届(1983-1984)少年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拜师》1986年9月获《中学生》、浙江教育出版社、《语文导报》联合举办《献给孩子们……》小天使铜像优秀作品奖、1987年8月获浙江省第四届儿童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一场甜与不甜的官司》1987年获《好儿童》新芽奖,《秘密追踪》1988年5月获1987年儿童故事征文大奖一等奖(陕西省文化厅、陕西少儿艺术委员会、陕西作协、陕西文联、陕西省团委办)、1990年8月获浙江省第五届(1987-1988)儿童文学作品优秀奖,《淡豆浆,来一碗》1988年获《故事·作文月刊》1988年底好作品奖,《鸟嘴商标》、《杭瓷杯》1989年10月获1985-1989年优秀奖,《睡枪》1989年12月获第三届东方少年小说奖优选奖、1992年获浙江省第六届儿童文学作品优秀奖,《小宁》1992年获台北学前儿童研究中心信谊基金会主办的第五届信谊幼儿文学文字创作入选奖、1995年浙江省第七届儿童文学作品优秀奖,《山湖妈妈的孩子》1993年获1992年海峡两岸少年小说童话征文佳作奖、1999年浙江省第九届儿童文学作品优秀奖,《绿萍姥姥》1996年获首届《新世纪公民》儿童文学联合征文佳作奖,《猴娃》1997年获浙江省第八届儿童文学作品优秀奖,《啼啼》1997年获首届全省少儿电视剧本有奖征文二等奖,《宁宁幼儿系列》(24集)1998年获金狮奖优秀电视剧本征稿评选活动优秀奖,《五个小黑矮子》2000年获第三届全国微型童话大奖赛优秀奖。编辑本段3、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69年11月 主管工作:分管学生工作 学习经历 1982.9――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十五中学学习 1988.9―― 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 1995.9―― 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2000.9――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92.7―― 北京大学哲学系团委书记 1995年至199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哲学硕士学位。 1995.3―― 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 1997.12―― 北京大学党校办公室副主任(挂职) 1998.5――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 2000.2――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 2000年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1.9—— 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 2003.12 ――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编辑本段4、收藏家 生于1965年9月,北京市顺义区木林镇陀头庙村。 从小酷爱美术,曾经从事中国画,雕刻,雕塑、民间传统玩具和工艺品设计、古建筑研究工作。 1984年,第一次举办人个画展 1988年,第二次举办张彦山水画展 1992年,创建北京艺园古建彩绘学校 1993年,绘成百米长卷《万佛普渡图》 1998年,撰写《京郊民宅彩绘技术》 2000年,主持设讲竹林寺整体复原工程 2001年,重点研究开发中国微型古建筑项目 2002年,烧制成功微型古建筑砖瓦构件,并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3年,成立张彦工作室,营造微型老北京四合院古建筑文化工程正式启动,并筹备复原古都北京老城门项目。 张彦,诚恳待人,广结善缘,实事求是,刻意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和民族工业是他的终身愿望和事业,但是,在希望和困难并存的形势下,他更需要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帮助和合作。同时,也愿意和天下有识志士交知心朋友,携手共进,为创造人类美好的明天而奋斗。编辑本段5、《中国建设》杂志第一副总编辑 广东新会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重庆《商务日报》记者、香港《中国文摘》英文半月刊编辑。建国后,历任《人民中国》杂志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人民日报》驻美记者,《中国建设》杂志第一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三S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合著有《亚非会议日记》,著有《一个驻美记者的见闻》。编辑本段6、丽水生物学会副秘书长 1934年出生,浙江省景宁县英川镇人,中学高级教师。1954年毕业于丽水师范,曾经在英川、沙湾、东坑等地任教,1957年错划“右派”后,他当临时工、种田、跑供销、流落新疆,尝仅人间酸甜苦辣。1978年平方安排景宁中学,他白天教书,晚上钻研教学。教生物,他感到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需要大量标本。他因陋就简建生物馆,种希少的金钱松、银杏、日本冷杉等110种珍稀生物,在宿舍前开辟动物苑舍,饲养珍稀动物。他自己节俭生活从上海、北京、西安等地购买生物书籍。1983年春节,他自费前往上海自然博物馆,冒雪抄写好几本资料。1987年,浙江省机关团委得知这一情况后,两万多名共青团员捐助,县财政大力支持,兴建了全省唯一、国内罕见的景中生物馆,原省浙江省人大主任李丰平为景宁生物馆亲笔题字。由于此馆标本齐全,门类俱到,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它的建立,为景宁的教育事业起到极大作用。张彦老师现为中国动物学会会员,浙江省动物学会会员,丽水生物学会副秘书长。 1991年4月28日,被评为景宁县“畲乡建设十大标兵”。

字伯美,晚学无证道人,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工画山水及花鸟、人物,与吴门张宏齐名。平日不以诗名,而自潇洒脱俗。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尝作山水图,崇祯十二年(一六三九)作《寒林钟馗图》,著录于《爱日吟庐书画录》。传世作品有《山径携琴图》轴,现藏南京博物院;十年作《松溪放舟图》轴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十二年(1639)作《设色山水图》卷著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同年作《雪景梅花图》轴,纸本,设色,气势雄伟,现藏苏州市博物馆。从艺活动约在万历至崇祯间。 《明练音续集、嘉定县志、退庵题跋》

就是个人名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于1915年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是社会主义者,因反对沙皇反动统治,而被关狱中和被流放过。他出生不久即随父母漂泊去日本,两岁到中国,在天津度过童年和学生时代。他15岁开始了新闻工作生涯。 爱泼斯坦1933年结识了美国记者斯诺,成为他主办的《民主》刊物的编委和撰稿人,还受其委托掩护过爱国学生和共产党的高级干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