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怎么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我整理的翻译硕士怎么写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1、选题意义和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的对外联系也日益增多。中国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企业网站或宣传册上的企业简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企业宣传资料,读者可以看出企业外宣材料既有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介绍,也有企业所做的文字上、句法上、结构上的这染来达到推广企业、大市场的目的。汉语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在英译过程中会涉及到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习惯、行文方式以及文化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心理因素和审美因素等,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调整,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语篇进行重构,以此实现对交际意图的顺应。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说,本文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笔者认为,企业外宣翻译属于“信息型”和“诱导型”文本兼而有之,而且更侧重于“诱导型”.因此,外宣翻译要更加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让读者产生共鸣,继而付诸行动,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m)提出了顺应论,将语言的使用过程看做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选择的过程。因而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言使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优秀的企业宣传材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一个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务必在其外宣材料的翻译上做足功夫。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生活环境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企业外宣材料时为了获取目的语读者的认可并激发他们付诸行动,就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以及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对原文做出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调整,而这一顺应的过程也是语篇重构的过程。本文突破性的将顺应论与语篇重构结合起来,并结合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及其翻译,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现象。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1987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之后,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久国内学者就将其引进到中国来。国内学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顺应论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将顺应论应用到翻译理论和实践、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传播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成果最大的当属顺应论对翻译理论和其应用的研究。我国真正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
1 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IprA工作文集》(IprA WorkingDocument 1) (1987, 45-48)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标志着顺应论的提出。1995年,他较为详细并系统地在他主编出版的第一本《语用学手册》(handbook of Pragmatics)中对顺应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地选择的过程。他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综观,并将语用学定义为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1998年,阿萨卡瑟(AsaKasher)主编的《语用学的关键概念》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论文集中,维索尔伦发表了一篇名为《交际动态过程的语用模式》(v4 Pragmatic model for the dynamatics of communication )的文章,主要研究了顺应论中顺应的动态性。1999年,在他的专着《语用学新解》(Understaning Pragmatics)中,维索尔伦强调了语用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顺应论走向成熟。该书主张把语用学当作一种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学者将语用学看作语言学的一个核心分支(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的看法,而认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的视角或纵观,贯穿于语言学研究和使用的方方面面,可以照应到语言的各个层次。运用这一视角,可以研究不同的语言材料。这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可以为语言的不同层面进行语用分析,也为语用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2 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
钱冠连是国内第一位将顺应论引入中国进行研究的学者。在他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的《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1991,62-66)的文章中,将维索尔伦对语言适应包括五个方面,即适应的对象、层次、阶段、领悟程度和适应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且就语言适应、选择和语言功能综观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真分析对比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新论和以往的语用学的区别。他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2000,230-232),该文章首先解释了语用学综观论的理论源头。维索尔伦从Morris的理论中得出了任何规则里都有语用成分,也能从不同的语言成分中审视到语用视角。其建设性意义体现在将语用学从语言学的并列学科出分割出来,使其不再属于语言资源的语言学,而是加入到语言使用的语言学去,作为是一种语言综观和视角来研究和使用,这不仅仅可以解决语用学问题,还为今后人们从语用学角度解释其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国内除钱冠连外,2007年何自然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一书也对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述。和以往语言学及语用学着作不同的是,该书紧紧把握住语用学研究与发展的方向,集语用学的三个前沿理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为一体来向国内读者进行西方翻译理论的介绍。
关于顺应论的部分,该书介绍了顺应论的理论来源、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顺应论的视角观、顺应论的分析维度、顺应论的应用等。本书中理论与实例有效结合,为读者展现了顺应论的完整框架及其应用。该书指出,顺应论是宏观语用学的核心,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和探讨语用学的全新视角。谭晓晨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的《语境的动态研究一--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评介》(2000, 50-52)中介绍了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探讨了语言和语境互为构建的动态关系,指出动态生成的语境观是对传统语境研究及时而必要的补充。孙炬发表在《山东大学学报》上的《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2007,51-55)从语言哲学的立场阐释了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哲学立场的反映,纵观维索尔伦的语用思想,折射出体现在意义观、心理认知观和语境观三个方面的语言哲学。此外,刘正光、吴志高从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顺应论的理论基础,除了对语言顺应论做出肯定,他们还指出“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的朗匙,以解释所有的语言运用,有运用过度之嫌”(李元胜,2007:124)。
中国学者不仅专门对顺应论进行研究,还将其与其他理论结合或者将顺应论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在利用顺应论对其他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顺应论对翻译的研究占据多数。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有的学者侧重于顺应论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戈玲玲在发表在《外语学刊》上的《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2000,7-11) -文中,为我们展现了语用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它超越了以往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活动。文章还指出,根据顺应论,语言和语境之间的顺应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两者可以相互影响,同样,翻译作为语言转换的过程,也会涉及到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互顺应,这种顺应应该以满了交际双方的需要为目的,对交际语境、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结构做出改变。
有的学者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翻译策略和方法,王建国发表于《外语研究》上的《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2005,55-59) -文中,针对国内外翻译界对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争论,他指出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只是翻译方法,而不是翻译策略,动态顺应才是翻译策略。同时,他还指出翻译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顺应的过程和结果。
顺应论在与翻译结合的过程中,学者们除了从翻译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和阐释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外,还将顺应论应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去,比如文学作品译作分析、应用文本译作分析,同时还有学者将顺应论与语用策略研究、外语教学研究、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联系起来。
叶苗在其着作《应用翻译语用观》COn Pragmatics Transl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中,首先对应用翻译进行了定位,然后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应用翻译。同时她主张以顺应论为基础来讨论和解释异化,并以《选美中国》为例,结合应用翻译中“异化”和“归化”之争,提出了在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应用文本翻译时,译者可以采取异化策略,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扩大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语境、认知语境,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兴趣和探索,增强我国软实力。
纵观国内顺应论的研究现状以及顺应论与翻译结合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在顺应论对翻译的结合方面,研究者几乎都是从文学翻译、应用文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很多研究还是局限于维索尔伦顺应论的推介和重申,缺乏创新点,并且对理论的适用范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导致了顺应论在很多领域的误用和滥用。
3、参考文献。
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黑龙江,外语学刊。2002 (3) :7-11.
公海燕《顺应论视角下广告翻译研究》。2012.
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J].北京‘外语教学。1992 (1) ; 19-25.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胡芳毅,贾占波。《外宣翻译: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J] ?上海,上海翻译。2010⑴:23-28.
蒋澄生,廖定中。《语用学需要“顺应”潮流--顺应论的几个关键概念述评》[J].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 (1) : 68-71.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2.
李明。《商务英语翻译(汉译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李元胜《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 2007⑶:123-126.
刘恩祥,刘颖,李哲。《论语言顺应的动态性一基于广告语言的分析》[J].佛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 :70-73.
卢立程《企业对外宣传材料翻译中的语篇重构》[J].肇庆,肇庆学院学报。2007⑶:53-56.
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 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230-232.
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一“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1):61-66.
孙炬。《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J].济南,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6) :51-55.
潭晓晨。《语境的动态研究-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评介》[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6):50-52.
王建国。《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J].南京,外语研究。2005(4) :55-59.
叶丽萍《顺应论在企业简介汉英翻译中的应用》。2012,叶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张运桥,严敏芬。《语用三观: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评介》[J].广州,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3) :36-38.
4、论文提纲。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
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
3 顺应论简介
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变异
商讨性
顺应
顺应论的两个分析维度
语境因素的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4 从顺应论的视角看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企业外宣翻译的文本和语言特点
语篇重构的概念
从顺应论的视角看形式的语篇重构
语篇衔接和连贯方式与形式的语篇重构
语言风格与形式的语篇重构
从顺应论的视角看内容的语篇重构
心理世界与内容的语篇重构
文化现象与内容的语篇重构
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与内容的语篇重构
5 结论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论文选取了两篇企业外宣材料,分别是《西麦克展览公司简介》和《海天味业网站宣传资料》,并由本人对其进行翻译。根据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顺应论的相关分析维度和语篇重构的两大类型,分析译者为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社会规约和心理因素等所做出的调整。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顺应论为基础,结合语篇重构的概念,分析了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英译过程中的语篇重构现象。企业外宣材料不仅仅涉及到基本信息传达,而且涉及到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影晌力的传递。因此企业外宣翻译不是简单机械地表达和传递信息,还要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对原文作出调整,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外宣材料时被其所传递的企业信息所吸引,继而激发他们采取行动。因此,译者为了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要对原文进行内容上和形式上的语篇重构。包括语篇衔接与连贯方式的顺应、语言风格的顺应、心理世界的顺应、文化现象的顺应以及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的顺应。同时译者为了达到以上这些顺应的目的,选择顺应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对原文从词语、句子结构、篇章衔接以及内容上进行重构。
对于企业的外宣翻译,只有设身处地地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翻译,巧妙地对原文进行语篇重构来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和文化,才能激发读者付诸行动,为企业的形象宣传和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7、预期的结果。
企业外宣翻译要通过对原文进行语篇重构来顺应目的语社会的语言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文化世界等,才能更好地实现外宣翻译的交际功能,达到良好外宣效果。
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读者具有影响力,可使读者首先明确论文研究的主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 优秀论文题目2022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翻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中国古代 足球 》古汉语专名与古诗词的英译处理
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
3、以目 标语 读者为导向的 广告 翻译策略研究
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
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
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
7、扬州旅游文本里 文化 因素的翻译
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
10、 英语 散文 120篇汉译项目 报告
11、徐州景点 导游词 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12、徐州特产食品 说明书 汉英翻译研究
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
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
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 方法 的运用
16、《苏斯 儿童 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
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
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
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
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
22、预测在英语 财经 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
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
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
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
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
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29、英文品牌汉译
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40、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
41、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
42、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
43、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
44、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45、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
46、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
47、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48、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49、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50、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5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2、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
53、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54、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
英语专业 毕业 论文翻译方向题目
1、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
2、 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
3、 《围城》英译研究
4、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
5、 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
6、 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
7、 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
8、 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
9、 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
10、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
11、 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12、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
13、 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
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
15、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16、 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
17、 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
18、 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领导人演讲口译
19、 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
20、 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
21、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22、 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
23、 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
2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25、 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
26、 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
27、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8、 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
2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0、 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31、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
32、 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
33、 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
34、 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
35、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3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
37、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宏观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
3、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
4、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
7、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8、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
9、 文章 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
10、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
11、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
1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13、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
14、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15、异化翻译思想探究
16、翻译的修辞学研究
1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18、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
19、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
20、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21、近代中国 留学 生 教育 翻泽研究(1895~1937)
22、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3、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
25、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26、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
27、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
28、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2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
30、从《哥儿》林译本的 句子 结构调整看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31、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
32、《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章)翻译报告
33、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34、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
35、叶维廉汉诗英译研究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相关文章: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题目参考
★ 2021英语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
★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2021英语专业的硕士论文题目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最低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王宏博818 HowtoWriteaLiteratureReview?.ThedefinitionofLiteratureReview文献综述(LiterautreReview)是科研论文中重要的文体之一。
它以作者对各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和比较为基础,就某个专题的历史背景、前人的工作、研究现状、争论的焦点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总结和评论。通过阅读文献综述,科研工作者可花费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关于某一专题系统而具体的信息,了解其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标题与作者(titleandauthor)摘要与关键词(abstractandkeywords)引言(introduction)述评(review)结论(conclusion)参考文献(references).ClassificationofSourceMaterialsHowcanwelocatethematerialsrelevanttoourtopic *** etterandfaster?Basically,allthesesourcematerial *** 。
英语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好写的,根据题目写相关学者的总结,开始我也不会,还是师姐介绍的莫文网,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很快就帮忙完成了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国内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综述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顺应理论视角下科技英语翻译切雅实证分析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语用观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翻译——找到源语的所指——对规划教材《商务英语翻译》误译译例的批判研究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高校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探讨科技英语汉译的英语翻译技巧研究——以船舶英语文本中的汉译为例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关联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Climate Change and Peak Oil文本的翻译为例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的笔译能力调查分析——以某师范大学英语翻译专业为例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体育英语翻译人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从目的论的角度下看商务英语翻译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试论近代国人英语翻译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信息等值研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材编写探讨——以《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1-4册)》为例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顺序分析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翻译项目《大气污染排放系数手册》为案例从关联理论分析法律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补偿商务英语翻译原则探讨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调整策略###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地位的确立,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
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却是长期延袭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给予文化教学、文化学习以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了多年英语的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流,更谈不上进行跨文化交际。 为了真实再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摸清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根源,以便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采取策略,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综合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应用语言文化学等理论的研究成果,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三分模式为统领理论框架,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阐述了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位一体的关系,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跨文化教学才能得以实现。研究针对作者从教多年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采取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调查了解、深入剖。
@@@ 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地位的确立,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却是长期延袭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给予文化教学、文化学习以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了多年英语的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流,更谈不上进行跨文化交际。
为了真实再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摸清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根源,以便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采取策略,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综合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应用语言文化学等理论的研究成果,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三分模式为统领理论框架,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阐述了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位一体的关系,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跨文化教学才能得以实现。
研究针对作者从教多年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采取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调查了解、深入剖析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问卷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文化学习与运用情况不够理想,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很低。
影响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学生对于文化的定义和认识、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文化信息来源情况、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精力分配情况,其中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影响最大。 影响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学习的态度、教师对跨文化教学内容的认识、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含量、文化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或态度,其中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师跨文化。
英语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好写的,根据题目写相关学者的总结,开始我也不会,还是师姐介绍的莫文网,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很快就帮忙完成了 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 国内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综述 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顺应理论视角下科技英语翻译切雅实证分析 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 语用观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 翻译——找到源语的所指——对规划教材《商务英语翻译》误译译例的批判研究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 高校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探讨 科技英语汉译的英语翻译技巧研究——以船舶英语文本中的汉译为例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 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联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Climate Change and Peak Oil文本的翻译为例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 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的笔译能力调查分析——以某师范大学英语翻译专业为例 中国职业篮球俱乐部体育英语翻译人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从目的论的角度下看商务英语翻译 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试论近代国人英语翻译 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信息等值研究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材编写探讨——以《新时代交互英语(读写译1-4册)》为例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顺序分析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翻译项目《大气污染排放系数手册》为案例 从关联理论分析法律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补偿 商务英语翻译原则探讨 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调整策略。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英语专业写起来比较麻烦,不可能有人给你白写的,还是自己动动脑筋写吧,如写作实在有困难可以找人帮忙,是我同学介绍我的,找的【天下文库】,她们帮我做的。
还不错,希望你也都能顺利通过。 论文的选题 撰写毕业论文,首先是选择课题。
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择题是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
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详细内容] 论文的格式 (一)论文标题。
(二)作者姓名。 (三)内容摘要。
一般为中文摘要,如有英文要求则要附上英文摘要。摘要应该以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围绕主题展开,明确介绍重点。
一般用200-300字高度概括全篇论文的精华。 (四)关键词。
又称主题词,从论文中选出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一般以3-8个词以显著的字体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
(五)正文:1、绪论;2、本论;3、结论。 (六)参考文献。
在论文主体的后面列出参考文献,目的在于表明作者的科学态度和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并方便读者去查阅参考文献之前专门列出一项“致谢”。 论文的撰写论文的正文一般包括三大部分:绪论、本论和结论。
绪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讲清研究的动机、写作的理由、目的和意义、提出问题、概述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等。
一般要求语言简洁扼要,开门见山,引人注目。也可以简要交代确定选题的过程和有关背景材料,目的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全文的旨要。
论文的指导在与指导教师第一次见面后,考生将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对已有的写作思路进行丰富或修正并形成论文写作提纲。对于写作者来说,提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效。
豪不夸张地说,写好了论文提纲,也就等于完成了论文写作任务的一半。
英语毕业论文的文献看你写什么方向,都是根据题目写文献综述。开始我也不懂,还是师姐给的莫文网,高手就是效率高啊
创新艺体生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研究——基于多元互动智能理论
对美英报刊教材编纂的几点思考
ESP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新韩剧、新受众、新传播:解读新“韩流”
跨文化背景下央视英语新闻节目发展定位分析
汉民族植物意象道德内涵的跨文化阐释
新时期莫斯科外语教育特色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重构英语本土化身份
多维-互动理论模式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析
英语专业内容依托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及其启示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探析
文化语境对商务英语概念隐喻翻译的制约
跨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师教育摭论
英语翻译实践中的文化欠缺和文化建构
跨文化传播力概念的新审视
生态视域下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
松散的连结:物的社会生命史
不同民族语言所蕴涵文化意象对比——以词汇语义为例
从文化生态视角反思高职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高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上的情感集中型活动探究
谈高等教育国际化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认知框架制约下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研究
论日语专业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英语原声电影观赏看英语教学
第11卷第4期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ShayangTeachersCollege2010年8月收稿日期:2010-07-08作者简介:崔中良(1986-),男,河南延津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翻译及语言哲学。关联)))顺应理论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崔中良(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文章通过调查分析近年来关于关联)))顺应理论的理论发展和理论应用的现状,指出这一理论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没有形成共同认可的理论模式,且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是如何结合的观点亦不一致。目前这一理论模式的应用在中国研究中主要涉及翻译、委婉语、跨文化交际、广告语、篇章分析、隐喻研究、幽默语、话语标记语和法庭预设等,但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建立统一公认的关联)))顺应模式,大胆创新,努力拓展其应用领域,以促进这一理论的迅速发展。关键词:关联)))顺应理论;运用;调查分析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10)04-0093-04一、引言1986年sperber和Wilson发表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关联性:交际与认知),此书一出,立即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界、哲学界的强烈反响,学者们发现可以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语法学、文体学、修辞学、大众传播学、语用学等领域的许多现象和问题,[1]从而导致语用学界掀起了语言与认知研究的热潮,人们对关联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进一步深化。1999年Verschueren出版UnderstandingPragmatics(语用学新解),其提出的顺应论更加推动了语用学在认知方面的研究,国内关于此理论的专著就不下10本。近来语言学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迹象,即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合并到一起,取长补短,形成关联)))顺应理论,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目前正在迅速地发展。关联)))顺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主要发轫于2001年,由中国学者杨平首先在其文章5关联)))顺应模式6中提出,后来冉永平在杨平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改,使得这个理论不仅仅限制在说话的一方,还可运用于动态的交际中。在这几年特别是2005年来,在李占喜博士论文发表以后,关联)))顺应论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笔者在中国知网中首先输入关联理论,又搜索顺应理论,得到78篇文章,其中有34篇期刊文章,2篇博士论文和42篇硕士论文,本文主要分析杨平和冉永平的文章、2篇博士论文和这一理论运用于不同方面的文章。二、关联)))顺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从研究阶段上看,国内研究可以分为理论创建期和理论应用期。(一)理论创建期杨平在2001年发表的5关联)))顺应模式6开启了关联)))顺应模式研究的时代。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析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这两种理论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取各理论之长,形成关联)))顺应模式。这个理论的内容包括:(1)话语交际目的在于寻求最佳关联。(2)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3)关联假设是说话人对符合关联原则的语境顺应的结果。(4)关联顺应是一个语境成分(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和语言结构(音位、重音、语调;词汇结构和内容;句式的长短;命题结构和内容;篇章结构和内容)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5)关联顺应是策略选择的过程。[2]在2003年陈春华对比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并指出关联理论有着一致的理论框架,但是其操作性较弱,顺应论理论描述比较充分,但是其解释力和操作性不如关联理论。很可惜作者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新的理论。[3]冉永平在2004年提出了自己的关联)))顺应模式,如图1所示:[4]图1 冉永平的关联)))顺应模式(二)理论应用期根据近年来发表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关联)))顺应理论应用的方面有翻译、委婉语、跨文化交际、广告语、篇章分析、隐喻研究、幽默语、话语标记语和法庭预设等,其中关于翻译的文章最多,有TEM-8翻译、影片名之翻译等,而李占喜的博士论文最为详细,最为清晰。李占喜(2007)的5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6认为,翻译即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在语篇释意的交际过程中,译者与原文作者或原文话语进行的跨文化对话是一个寻找关联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语篇产出的交际过程是一个译者动态顺应译文读者的交际过程,译者使用译文语言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该选择过程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特点。但文章没有深究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的深层关系,只是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的理解中,将顺应论运用于翻译的产出中。[5](P35-41)王雪玉(2008)的5TEM-8翻译中的关联)))顺应构思6借鉴语用学原则,结合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中的翻译实例,并从探讨TEM-8翻译中的解题策略着手,发现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其根本交际意图是译者通过一系列顺应选择寻求原文理解以及译文输出过程中的最佳关联,关联是翻译的根本意图,而顺应则是实现这种意图的具体手段。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在做TEM-8中的翻译的时候如何运用关联顺应理论,如何才能很好地进行翻译,但文章主要注重顺应论,将顺应理论解释得很清楚,却没有很好地说明关联理论,另外,文章也没有说明TEM-8翻译和一般的翻译有什么区别。[6]王梦娅(2009)的5以关联顺应论研究美剧字幕翻译的策略6分析了字幕翻译的特价及要求,认为字幕译者进行翻译时不得不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文化背景和影视剧上下文的连贯等因素。文章运用李占喜博士的关联)))顺应论模式来研究美剧字幕的翻译,通过对其翻译过程和特点的研究总结出一些美剧字幕翻译的策略。[7]傅绍清、张传彪(2008)在5关联与顺应:论影片名之翻译6中讨论了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认为关联和顺应这两个理论可以运用于片名的翻译中,但是作者仅仅指出有些片名可以运用关联理论进行解释,而另外一些片名可以运用顺应论来进行解释,没有将这两个理论进行结合,而且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例子,归根结底还是在讨论归化和异化、文化缺省等老问题,没有新意。[8]鹿婷婷(2006)的5委婉语的关联)))顺应性研究6以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框架,探讨言语交流者在委婉语的选择过程中对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关联顺应,但是作者没有详细说明在委婉语选择时是如何关联和顺应的以及在关联和顺应的过程中说话者的心理认知情况具体怎样。[9]唐德根、刘晶(2005)的5关联)))顺应模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阐释力6讨论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并分析了两个理论的优缺点,提出了自己的关联)))顺应模式,并介绍了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最后运用这个模式来分析跨文化交际,认为:/为取得成功的交际,我们往往是以顺应来寻求关联,又通过关联来达成更好的顺应。0但是,文章虽然介绍了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很混乱,听者和说者不知道直接到底要运用哪些内容,同时在运用此模式来解释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只是很模糊地说关联和顺应,没有很具体清晰地运用这个模式的内容来进行解释。[10]卜杰民(2004)的5关联)))顺应语用模式的研究6分析了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得出了关联)))顺应模式,并介绍了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最后认为关联)))顺应模式可以运用于对广告语言的使用规律进行研究和对礼貌的认知机制进行解释,但文章没有将此模式的内容清晰地划分,特别是在听者和说者这两个不同的行为下,这个模式是如何运作的没有解释清楚。[11]尹丕安(2007)的5顺应)))关联连续体下的语境及语义动态性分析6以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尝试性地提出了关联)))顺应连续体的言语交际模式。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语境动态性及语义顺应性在话语生成和解释中的功能,最后指出:语境动态性是语义顺应的前提,语义顺应性建立在语境动态性的基础上。[12]王永华(2003)的5关联)))顺应模式对中文房地产广告语篇的阐释力6主要从语用学的关联)))顺应角度探讨了语篇意图对语篇布局策略的指导作用,不仅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关联顺应模式在解释和描述话语运用规律方面的普遍性和充分性,同时也对广告语篇制作策略的研究具有推广和参考意义。但这篇文章只是简单介绍了杨平的关联)))顺应模式,并没有新的发展和补充,而且在分析广告语篇的时候没有将关联和顺应同时运用于解释当中,而是对这两个理论进行分别解释。[13]王晓玲(2005)的5隐喻的关联顺应性研究6借鉴语用研究者所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对隐喻进行了探讨,重申了关联是目的、顺应是依据的隐喻研究立场,阐释了隐喻的关联性、顺应性以及二者在交际过程中所体现的动态性以及层次性,这对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是有帮助的,但文章没有很好地理解关联)))顺应模式的内涵,只是简单的拼凑,而且在分析隐喻的时候更是没有用到关联)))顺应模式。[14]郭月琴(2007)的5口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的顺应)))关联性研究6通过分析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并指出两个理论的不足,从而得出了顺应)))关联模式,目的是探明口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的产生和理解的心理过程,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口语交际的本质。作者首先在该理论框架内对话语标记语进行语用描述和分析,继而对话语标记语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教室里师生的话语标记语使用情况展开调查研究,但是文章并没有完整地提出自己的关联)))顺应模式,而且也没有将关联)))顺应作为研究的重点,而主要是研究话语标记语。[15]刘岚(2009)的5法庭提问中预设的顺应)))关联理论分析6通过对比杨平(2001)和冉永平的关联)))顺应模式之后,提出了法庭提问中预设的关联)))顺应模式,讨论了预设的生成与理解过程,并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中。[16]曹璐萍(2009)的5政治语篇中滑头语的顺应关联分析6运用顺应)))关联模式,分析政治滑头语产生、识别和理解的过程,目的是通过这一政治话语研究的新视角,帮助人们深入和正确理解政治话语,并验证顺应)))关联模式的解释力。[17]从上面这些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关联)))顺应理论不管是阐释还是应用都在逐渐成熟,其中硕士论文相当多,尤以理论的构建和运用于翻译方面的文章居多,且应用的范围有逐渐扩大之势,可见关联)))顺应理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力还是比较强的。同时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我国对关联)))顺应理论的研究亦存在两个明显不足:第一,对关联)))顺应论模式众说纷纭,最典型的就是杨平跟冉永平各自建立了不同的关联)))顺应模式。第二,关联理论和顺应论在结合方式上不一样,有的就是简单地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进行拼凑,认为话语理解是一个关联的过程,而话语产出则是一个顺应的过程。而在关联)))顺应论的应用方面也存在不足:第一,没有很好地将关联)))顺应论运用到一些现象的解释中,对关联)))顺应论没有很好地理解。第二,对某些领域的探讨还是很浅显,在所查的论文中,只有对翻译的研究还相对比较透彻,其他方面都是只有一两篇文章。三、建议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国内的研究需要对理论的构建达成共识,并在理论的运用方面向纵深发展,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建立新的关联)))顺应模式结合杨平与冉永平的关联)))顺应模式,笔者提出了新的关联)))顺应模式,以求能对其达成共识,如图2所示。话语的产出过程:首先,运用顺应论顺应语境、语言结构,要意识到话语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要意识到双方的意识凸显程度。其次,根据上面顺应的内容作出假设,得出最大关联。再次,再运用推理选择的逻辑思维,选择出最佳关联。最后,产出最适合的话语。95话语的理解过程:首先,运用顺应论顺应语境、语言结构,要意识到话语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要意识到双方的意识凸显程度。其次,根据上面顺应的内容作出假设,得出最大关联。再次,再运用推理选择的逻辑思维,选择出最佳关联。最后,理解最合适的话语意义。图2 作者的关联)))顺应模式(二)对关联)))顺应论运用的展望关联)))顺应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还有待我们继续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和发展。目前这一理论的应用涉及翻译、委婉语、跨文化交际、广告语、篇章分析、隐喻研究、幽默语、话语标记语和法庭预设等,我们如果大胆创新可以考虑向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在外语教学方面,可以探讨如何运用关联)))顺应理论来指导外语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师如何运用关联)))顺应理论设计教学方案。二是在文学分析方面,可以运用关联)))顺应论来指导文学语言的阐释、文学文体、文学翻译等。参考文献:[1]李冬梅.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102-105.[2]杨 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21-28.[3]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论)))两种语用观的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93-97.[4]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4,(2):28-33.[5]李占喜.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王雪玉.TEM-8翻译中的关联)))顺应构思[J].温州大学学报,2008,(6):58-63.[7]王梦娅.以关联)))顺应论研究美剧字幕翻译的策略[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8]傅绍清,张传彪.关联与顺应:论影片名之翻译[J].长春大学学报,2008,(6):49-52.[9]鹿婷婷.委婉语的关联)))顺应性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70-71.[10]唐德根,刘 晶.关联)))顺应模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阐释力[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24-127.[11]卜杰民.关联)))顺应语用模式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3):136-140.[12]尹丕安.顺应)))关联连续体下的语境及语义动态性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2):72-78.[13]王永华.关联)))顺应模式对中文房地产广告语篇的阐释力[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14]王晓玲.隐喻的关联顺应性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4):102-106.[15]郭月琴.口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的顺应)))关联性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7.[16]刘 岚.法庭提问中预设的顺应)))关联理论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9.[17]曹璐萍.政治语篇中滑头语的顺应关联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顺应论原本是生物进化中的一个概念,其被作为一个视角引用语用学研究,便出现了语言顺应论。 Adaptation is the evolution of a concept, it is as a point of view quotation with study, there is a language adaptation. 从顺应出发,语言使用被看作是发话人与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Embarks from the adaptation, language use is seen as a caller and the constant process of choice. 维索尔伦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 中强调所有的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都是为顺应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D Saul Aaron in his book Understanding of Pragmatic emphasis on all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s to comply with the constant process of choice. 选择既在语言结构层面发生,也在策略层面上展开。 Choose both occur in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level, also at the strategy level. 选择的过程是语境和语言选择二者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对交际过程的意识程度通过语言选择突显出来。 Selection is the process of context and language selection both the dynamic process of mutual adaptation in the process, the language user's consciousness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is highlighted by language choice. 整个选择的过程要受到交际者的主观意识,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有时候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行动。 The whole selection process by the communicator'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language is the restriction of internal factors, sometimes is a kind of automatic, unconscious action. 人们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People are able to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use is to choose, because of the language has three properties: variability, discuss and compliance. 其中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 The compliance is the core of language use. 语言的顺应性要从一下四个方面去理解: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凸显程度。 Language of compliance from the four aspects to understand: contextual correlates,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dynamic adaptation and comply with the highlight. 所谓语境关系的顺应,即指顺应语境,在进行语言交流中以交际环境为着眼点进行语言的选择。 So-called adaptation relationship of context, context, namely adaptation to communicative environmen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the choice of language. 语言结构的顺应指以下几个方面对语言所作的选择: 语言、语码、语体( 风格) 、话语构建成分、话语和语段类型以及话语构建原则。 Language structure adaptation refers to the choice of language to make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language, code, style (style), word building component, the types of discourse and discourse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交际者须选择双方都理解的合适语言, 根据交际对象与场景, 选择不同的语码( 地域方言、语言变体、行业用语、集团用语) , 这里涉及到语码转换。 Communicator must choose appropriate for both sides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on object and scenes, choose a different code (regional dialect, the language variants, trade terms, group), here involves the code-switching. 话语构建成分指语音结构、词汇、句法结构、命题以及超句单位等,这也是要求顺应语言结构本身。 Discourse to construct composition refers to the structure of voice, vocabulary, syntax structure, the proposition and super sentence unit, which is conformance to the language structure itself. 维索尔伦认为, 话语意义是动态生成的, 那么与意义生成密切相关的语境和结构顺应也应具有动态性, 这就是顺应的动态性。 D sol thought, discourse is generated dynamically, so closely related to meaning generation context and structure to also should be dynamic, it is adapt to dynamic. 这种动态性涉及: 语言使用的时间维度; The dynamics involved: language use time dimension; 语境维度; Contextual dimensions; 语篇的结构特征。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ourse. 而顺应过程中的凸显意识则是涉及了语言心理学。 And comply with the consciousness of highlight i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psychology of language. 当谈话者在进行语言的选择过程中,会根据谈话的目的,选择语言来凸显这一核心,已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When the speaker on the choice of language in the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the conversation, choose language to highlight the core, has reached the expected communication purpose. 顺应论主张语言的交际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这恰好与翻译不谋而合,很多学者试图找到顺应论与翻译的结合点,以便能够好的做好翻译的工作。 Adaptation theory argues that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s a process of ongoing language choice, and this happens to coincide with the translation, many scholars tried to find combining site, adaptation and translation so that you can good to do a good job of translation.
供应链管理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我整理了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
摘要:从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入手,探讨了供应库存管理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策略 方法 ,论述了信息技术为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 成本管理 准时采购
1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灵活有效的供应链,实现物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物流企业要寻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伙伴。因为一个理想的供应商不仅可以帮助物流企业降低物料成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存货成本,还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
2供应链库存管理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是指供应商在客户的允许下来管理客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在采用VMI的情况下,虽然零售商的商品库存决策主导由供应商把握,但其他方面的决策仍由零售商自己主导。
经研究可知,VMI作为一种建立在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减少成本,还能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加速资金和物资周转,使供需双方能共享利益,实现多赢。其特点是:一方面信息共享,零售商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做出计划,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活动;另一方面供应商完全管理和拥有库存,直到零售商将其售出为止,但是零售商对库存有看管义务,并对库存物品的损坏负责。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着重强调双方共同制定库存控制计划,使库存管理成为供需双方连接的纽带和桥梁。
总之,实行联合库存管理,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不仅能使经销商的库存更低,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更低,而且还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有效地运输物品。这是因为经销商比制造商更接近客户,能更好地对客户要求作出更快地响应,并为购买产品安排融资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使制造商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3供应链成本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供应链成本流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管理的盈利能力,故而最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不仅要提供最优的服务,还要使产品以最合理的成本进入市场。供应链成本管理正是物流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反应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 措施 。
显然,通过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这样就能减少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让库存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供应链通过各物流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敏捷的流通 渠道 。它除去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了流通费用,使供应链的流程简单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华。
4信息技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有力保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计算机和信息为特征的知识信息时代。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物流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在物流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物流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有机结构,为了实现物流发展的目标,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级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由网络信息系统组成的知识信息社会里,物流企业还需通过网络,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方法和技术,创建网络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通过信息共享减小需求放大效应
减小需求放大效应的有效方法是在供应链内部为每一个成员企业提供有关客户实际需求的全部资料,供应链的每个成员便可以使用客户的实际需求数据来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而不是仅仅依据相邻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来预测。
通过信息集成改进生产计划和控制
借助信息技术,供应链成员企业可将生产计划和实时的生产进度信息传递给全体合作伙伴共享,以此改善物流生产的计划和控制。
显然,通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供应链上游企业便可清晰了解下游企业的生产和调拨物资,实现准时供应:而下游企业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库存,同时柔性调节自己的生产计划。
总之,通过及时共享信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便能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避免供应链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确保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通过信息集成实现准时采购
要实现准时采购,供需双方必须围绕订单进行同步运作。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就应开始着手进行物资的准备工作。而与此同时,采购部门应编制详细的采购计划,对方的制造部门也应开始生产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旦采购部门把详细的采购订单提供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迅速地组织生产。而当客户需求发生改变时,采购订单又驱动制造订单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快速的改变过程。
由于采购部门的主要工作事沟通供应与制造部门之间的联系,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所以这种准时化订单驱动的方式大大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卢燕铭.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J】创新物流,2008(3).
【2】高本河,缪新,沐朝.供应链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3】秦小艳.我国降低存货持有成本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J】中外物流,2006(8).
【4】张长青.采购供应链上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1)
【5】(英)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姬杨(1977),女,汉族,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顾客需求趋于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确定性增加,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大规模定制化、更高强度的竞争、全球化等等使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快速满足顾客的需求,单靠企业自己的资源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随着全球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有必要进行总体规划、重组、协调、控制和优化,以提高整体效益。基于此,供应链管理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实践的热点,逐渐由一种管理技术上升为新的管理模式,受到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一些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瞄准了供应链管理这一管理方法并加以运用,它对于我国企业因规模小而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因其结构全、开支大、内部层次繁多、结构臃肿而不能形成合力,大多数企业重复低层次竞争而导致两败俱伤等问题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我国独特的国内经济环境及长期形成的企业内部管理特色及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导致了一些不同于西方的问题的存在。 我国大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 执笔:刘 霞 李建明 企业供应链管理(简称SCM)是指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和优化的各种活动与过程。其目标是要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系统支撑下,建立起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直到用户之间一体化的、利益共享的供应链联盟,并通过这种集成化管理模式,缩短产品从概念构思到用户手中的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多样化用户需求的目的。进入21世纪以来,体现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代表新世纪发展方向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已经改变或即将改变每个企业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位置,而且促使世界经济形成一种新的竞争趋势。在这种新竞争趋势推动下,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努力冲破工业经济时代“重生产,轻物流”的思想束缚,建立现代供应链管理体系,并将它作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法宝,以提高物流能力,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我国大企业,必须深入分析自身的现状,看到与世界大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差距,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合实际的对策,以适应世界经济的新竞争趋势,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能力。 一、我国大企业供应链管理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 从目前情况看,相对于世界大企业而言,可以用“初、低、差”来描述我国大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大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 中山大学陈功玉、阳明明等学者对国内 500家企业的调查发现,60%的企业基本上与相关企业建立了供应链关系,70%的企业对供应商的供货情况满意,其中50%的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能够稳定3年以上,10%的企业的供应链只能保持在1年以内,其它均保持在1~3年之间;在零售业企业中,45%的企业与其供应商保持 1~2年的合作关系,其余只能保持1年以内。在调查中还发现,大约有70%的制造业企业不愿意邀请客户参与新产品研发工作,而是独自闭门造车。在已经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中,大部分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推式”供应链管理,而不是现代的“拉式”供应链管理,并且对供应链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供应商——制造商这一层面上,研究的内容局限于供应商的选择和定位、降低成本、控制质量、供应链的连续性和经济性等,并没有考虑建立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完整供应链,更没有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等问题。另外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国内零售企业中有的企业不理解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实施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的还不到20%,而世界企业500强中超过60%。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企业包括实施ERP的企业在内,将供应链管理与企业ERP混为一谈,不明了ERP系统只是关注企业内部的数据收集和交易,它缺乏计划功能,不能支持快速和复杂的决策。其结果是,这些企业即使是建立了ERP系统,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以上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企业界对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仍然比较陌生,还没有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增值作用,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大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学习、摸索的初级阶段。 (二)我国大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程度较低 我国大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程度较低,既表现在大企业中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数量少,如在众多知名的大企业中,仅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开始重视对供应链的管理;更表现在我国大企业的物流发展水平很低,如仅有9%的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平台,90%以上的企业对供应链概念不理解。目前,国际上把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比率越低,表明物流效率越高。近20年来,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一直处于下降态势,目前平均约为10%左右。近年来我国的这项指标虽然有所降低,但2005年仍然高达。大企业的物流发展水平低扯了国家物流发展的后腿,导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比发达国家高出近一倍。在汽车行业,日本汽车厂商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是5%,而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则普遍在15%以上,高出日本汽车厂商两倍。另外,来自商务部的消息表明,虽然我国的部分企业提供了货物跟踪系统,但功能仍很不完善,导致物流信息实时性不高、信息定位不精确,信息获取不方便,使外界得不到相应的物流信息,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三)我国大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效益较差 一项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企业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企业在采购、运输、资金筹措及结算等生产成本中所含的物流成本,却比欧美等发达国家高出40%。中国仓储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的企业面临物流成本过高的压力,一般技术性企业的物流采购成本比例在30%~80%之间,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的采购成本比例一般为10%~30%,多年成熟的简单技术型企业的采购成本比例高达90%。另一项研究表明,货物在仓库中贮存的时间我国是35~45天,在发达国家则少于10天。我国华为公司在实施供应链管理前订单及时交货率为50%,同类国际领先公司平均达到94%;华为的库存周转率为次/年,同类国际领先公司为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长达20~25天,国际领先公司仅10天。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大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益与国际领先企业存在巨大差距。 二、我国大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落后的原因 我国大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所以处于“初、低、差”的状态,在于以下问题阻碍了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实施。 (一)观念陈旧,困扰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 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只注重从提供企业利润的两大源泉(即节约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下功夫,而不明白合理、高效的物流能够促使企业的整个生产和流通结构不断协调与完善,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因而也就没有确立起物流是企业利润第三源泉的新利润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即使有部分企业开始或逐步重视供应链管理,但很少有企业将供应链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也没有将物流看成是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反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如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对物流活动没有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中,还没有摆脱“小而全、大而全”自我封闭的困扰,更没有真正认识到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机会变动频繁,所需资源组合不一,单个企业的资源难以迅速和长久地形成竞争优势。陈旧的利润观和传统管理思维,困扰了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 (二)企业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按照不同的职能工作划分权利和责任的,传统上执行同一项工作的所有人员会集中成为一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通常会按分工考虑如何获得本部门的职能优势,很少充分考虑其它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考虑关联企业的情况则更少甚至不予考虑。这样的企业组织结构,必然使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技术问题。主要是企业内部整合的技术问题和供应链整合的技术问题。从企业内部整合的技术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仍然各自为政,很多工作交叉作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种状态根本就不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从供应链整合的技术角度来看,供应链系统从生产、分配、销售到用户都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各环节协调一致,才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掌握这种整合技术,当然谈不上实施具备足够灵活性与可变性的供应链管理。二是合作问题。主要是合作伙伴互相不信任问题和企业文化相互冲突问题。在合作伙伴互相不信任问题上,主要表现是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即供应链节点企业)常常因相互间存在的利益冲突,产生彼此间对抗的行为,从而使供应链中的各项活动无法实行有效的整合和协调;在企业文化相互冲突问题上,主要表现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各节点企业的文化、组织的环境及管理的风格和技巧,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造成一定的障碍。以上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 (三)企业间缺乏信息共享,阻碍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我国有30%的企业有计划地对信息系统进行投资,但信息技术水平仍然落后,很多企业缺乏现代化的物流设施、设备,使得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自动化仓储系统、计算机辅助运输线路设计和车辆配载等现代科技手段都得不到充分应用。即使有部分企业已经建立起公司的互联网站和管理信息系统,也普遍没有很好地整合信息流,信息严重不透明,企业之间很难实现实时、无缝的信息共享。另外,目前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仍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的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也相当滞后。即使许多部门、企业建立起自己的商品信息库,但数据库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这些不一致的数据就导致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无法实现。信息不能共享,必然阻碍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我国大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没有全面集成信息的能力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障碍。 (四)物流标准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供应链管理的高效实施 尽管过去的10年中我国在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的建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我国已经建立了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标准,如《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这些标准的应用推广仍存在严重的问题,除了《商品条码》应用较好以外,其它标准的应用并不乐观,《储运单元码》的应用正确率还不到20%。另外,我国大多数企业不但其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基本设备不标准,而且其信息传达也不通畅,与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差距很大,如集装箱的尺寸、集装箱中托盘的尺寸、卡车的大小、仓库的货架等,国际上都有统一的标准与要求,而我国企业有的采用澳大利亚的标准,有的采用欧美的标准,有的采用日本的标准,还有采用自己企业定义的标准。诸多不同标准的应用,使各个环节的运作无法统一,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管理的高效实施。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介绍,目前我国在统一标准、规范信息技术方面还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在产品编码方面,既要国内统一,还要遵循国际的标准,真正做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一品一码,并不是很简单的事。因此,我国企业在标准化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五)缺乏人才,影响了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供应链管理引入我国只有几年的时间,国内企业界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比较肤浅,虽然有些企业在某些方面的运作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但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认识,不能从多方面、多层次深刻认识供应链管理。在实践方面,目前仅有一些大型企业尝试供应链管理,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还没有运用供应链管理;同时,无论是教育界还是企业界,都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这样,不仅我国理论界缺乏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人才,而且企业界缺乏懂得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家和熟悉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及诸多技术的综合性人才,这种状况,必然影响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和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国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分析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国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国外领先企业的供应链特点
研究表明,成功企业的供应链都具有一个最重要特征: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这些企业的供应链都是具有“需求驱动型”或者“需求拉动型”特点的供应链。“需求驱动型”供应链必须具备三个互相联系的职能区域:供应管理,包括制造、物流、供应计划、采购;需求管理,包括市场营销、销售、需求计划、客户服务;产品管理,包括研发,工程支持和产品开发。当这三个管理职能紧密地配合运作时,公司才能对客户需求和新出现的市场机会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除了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之外,这些企业的供应链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供应链的弹性。新世纪发生了许多影响企业供应链的事件,比如金融危机、日本核电站事故等。各个公司从过去几年发生的事件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企业的供应链需要弹性(resilience)。所谓供应链的弹性,即在面对不可避免的剧烈波动的外部环境时,企业依然能够实现预期盈利结果的能力。企业供应链的弹性与供应链的灵活性、效率、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样重要。优秀的供应链管理企业不仅会积极主动地通过设计架构,流程和方法来创造扩展自己企业供应链的柔性,而且会把供应链柔性的理念和实践分享,推广到公司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中。
第二,价值链网络一体化。研究表明,供应链网络一体化并不意味着一个公司必须拥有其整个价值网络中的每一个部分。有些公司在不断地加强垂直一体化水平,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通过收购下游的大型灌装厂提高价值链的垂直整合。但有的企业则不同,比如微软和思科却倾向于把部分业务外包。思科和微软的供应链管理战略是:除了核心业务之外,把其它业务外包,管理由其上下游合作伙伴组成的外包网络承担。价值链网络一体化的核心在于企业是否能够控制整个网络中各种活动产生的结果。
国外领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国外领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主要有六种。其中有些策略被广泛地应用在供应链行业中,但是很少有企业能够真正做好这六大策略,并能把这六种策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形成价值链组织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 年提出价值链的概念。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
公司从原来的供应链扩展到价值链,在这个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供应链组织职能的扩展。人们以前对供应链的认识局限在内向物料管理(inbound logistics management)和内向物流(inboundlogistics),但现在这种观念正在逐渐转变。供应链从以前的采购、计划、生产、运输职能扩大到包括客户管理、新产品发布推广、售后服务和支持、变动管理等职能。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通过跨职能的流程把这些关键的职能都联系起来。在思科公司,“供应链管理”被改名为“客户价值链管理”。从企业组织这个方面来看,这个转变包括了为新产品开发建立供应链职能部门,把新产品开发纳入价值链管理,使新产品研发能够与思科的工程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新产品能够及时成功发布。价值链的概念使企业重新定义了供应链职能,从以前仅注重单一职能部门到现在关注整条价值链的活动,从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开始一直回溯到供应商和产品开发阶段,管理着整条价值链的物料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2)把供应链扩张成网络
供应链管理实践的领导企业把供应链当作由上下游合作伙伴组成的`网络(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的供应商、物流提供商、合同外包制造商、第三方仓库等)来管理。供应链领导者协调组织供应链网络中的各种活动,基于每个参与者的客户价值取向(CVP)来统一整个供应链网络,最终使整个供应链利润最大化。RIM公司推出一项计划针对与战略合作伙伴建立流程和技术联系,该计划旨在更加有效地管理公司的整个供应链网络。RIM公司的运营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使供应链网络中的所有合作伙伴都能够得到关于物料需求情况、供应情况和产品需求的信息。这种相互协作和网络信息共享相结合的方法,使 RIM能够在效率和灵活性策略之间做出平衡,有效地执行公司在全世界的供应链网络中的任何活动。
(3)供应链细分最近几年企业出现了供应链细分的趋势。
以前许多企业的供应链没有经过战略设计和布局。供应链领域管理实践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意识到,一种供应链模式并不能满足所有需要,还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产品制定不同的供应链战略。因此,这些企业在设计供应链战略之前首先确定需要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供应链,然后根据需要设计出不同的供应链战略,这样能使企业通过不同供应链战略实现利润最大化。戴尔早期通过直销,按照订单要求配置电脑,以及 JIT 库存模式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一场革命。但由于供应链模式的单一性,随着客户消费倾向改变,新型市场需求增加,戴尔的直销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原来的单一供应链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戴尔经过研究发现商务消费者与普通消费者在服务水平,购买选择,价格和送货速度上有非常大的不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戴尔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细分。重新改造和细分后的供应链组合使戴尔能够以不同的制造成本,配送速度和服务水平来满足不同的客户群。对供应链细分的结果给戴尔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 2008 年到2010 之间为公司节约了15 亿美元的成本。
(4)销售和运营计划
销售和运营计划(S&OP)可能是企业用得最多的一种策略,但是许多企业都没有把销售和运营计划做好。研究发现,各个企业的销售和运营计划团队的成员,销售和运营计划会议和流程的目标,用于支持销售和运营计划的技术成熟程度都有很大不同。供应链管理实践方面的领先企业在销售和运营计划流程方面做得很好,这些企业能够把销售和运营计划流程充分运用到公司的战略和策略的决策中,使整个供应链利润最大化。三星电子一直以来是销售和运营计划流程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三星的销售和运营计划是三星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流程能够共享给各级高管。更重要的是,销售和运营计划流程由海量数据支持,能够对各种复杂决策的权衡做出迅速的判断。现在三星已经执行了一套全球销售和运营计划流程,并拥有成熟的治理评估体系来监督各个流程的执行情况。快速消费品行业巨头宝洁公司的销售和运营计划流程由不同业务的总经理负责,整个流程和公司的财务利润预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另一家著名快速消费品公司金伯利的销售和运营计划流程包括了对需求和供应风险的分析,并与公司财务信息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公司做出价值评估决策。
(5)在供应链中不断创新
供应链中不断加入创新意味着在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中,加入产品开发和发布的流程,这样能保证推出市场的新产品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所有体验。如果没有把新产品开发和发布流程与供应链流程整合在一起的话,可能会出现新产品在配送过程亏本,高利润产品缺少差异化和市场影响力或者新产品发布失败的后果。这些情况可以通过在产品发布推广之前考虑供应链模式的因素,然后设计不同供应链战略来满足新产品等措施来避免。卡特彼勒公司为客户提供高度个性化配置的重型机械,但是由于产品品种繁多,大大增加了送货时间。卡特彼勒通过将产品设计与供应链细分的整合解决了需求不确定的问题。将送货时间短的普通标准化产品通过一种供应链模式提供给客户,而通过另一种供应链模式提供种类较多但是送货时间较长的产品。通过在供应链管理中不断进行创新,企业能够更快速可靠地运送产品,赢得巨大利润。
(6)供应链的绩效评估与企业文化
很多公司做各种各样关于供应链的绩效评估,但最难做到的不是评估,而是如何通过评估数据来关注最重要的指标。研究表明,许多公司都仅关注评估数字。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是企业文化的问题。在许多公司中,绩效评估数字成为了一些部门粉饰业绩的手段。同时,每个部门的目标都是独立的,因此每个部门只是关注自己部门的指标,而不系统地考虑本部门与整个公司业绩的联系。供应链管理实践的领先企业虽然也热衷于“指标考核”,但是它们对待“指标管理方式”与其它公司有所不同。这些公司知道一个道理:整体大于部分的简单相加,指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整个公司系统工作得更好。同时,这些公司的员工在一起讨论某个业绩指标数字的时候,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不是为了找出谁对谁错,而是找出在整个系统中哪里出现了失误,如何改正,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他们通过不断地检查并及时修正自己公司的流程出现的问题来推动整个公司的业绩。百事可乐的公司文化之一就是不断地对公司业务现状提出质疑:不断地改善,再改善,公司尽其所能减少时间,减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在饮料行业,饮料瓶的清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该环节对生产成本和环境问题都有很大的影响。经过改善之后,百事可乐还在寻找可能的改善方法,最终它们找到了一个方案:不用水,而是用离子化气体清洗饮料瓶,这种方法更快,更节约成本,更环保,也更干净。
个人觉得研究第四方物流的意义更大一些,第四方物流的再造过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管理的再造,或者是供应链管理过程的再造,但其中还包括其他服务于第三方物流的项目如(物流人才猎头,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办理相关的资质,nvocc、报关权等)比较笼统,不概念化!现在物流管理公司越来越多了,所以建议你写第四方物流!好像我毕业的时候就是写滴这个
就目前国内外的物流行业现状而言,第四方物流还是比较理论的,而应急物流则迫切需要发展,也就是实际操作的需要。写论文都可以选,只不过不是物流发展不同阶段的两个问题
日前,中国科学院预测研究中心的一份题为《中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07年展望》的报告预计,2007年中国现代物流将保持快速发展,社会物流总额将达到万亿元,同比增长。中国物流业将出现7大趋势:1、大宗商品专业物流继续成为发展重点;2、注重和谐社会建立,物流系统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安全;3、适应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物流格局进一步发生改变;4、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进行,物流园区发展面临优化调整;5、规范物流市场发展,推进物流信用体系建设;6、物流基础工作建设继续深化,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7、人才培养进入多元化阶段,物流学科构建与完善迫在眉睫。物流人才培养进入多元化阶段我国物流业人才短缺现象依然存在。中国物流教育与广大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寻找合格的物流人才仍然是个难题。“合格的人才不仅包括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而且也应包括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工人。”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预测研究中心冯耕中研究员说。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物流业从业人员大多数素质较低,很多人观念更新、知识更新跟不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报告认为,师资力量薄弱是物流业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学院派”的教师往往实践研究不足,“实践派”教师又常常缺乏宏观、系统的思维,影响创新理论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能文能武的师资缺乏普遍存在。中国物流人才培养工作沿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层面全面展开。物流学历教育和学科体系建设快速跟进,物流学历教育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已经建立。报告表明,相关物流认证考试逐步展开,按照“考培分离”的原则,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负责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流师行业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ITC全球采购与供应链国际认证项目正式在中国生根开花,注册采购师培训认证项目与ITC成功地实现了嫁接。同时,随着技术、市场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2007年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将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首先是物流教育理念现代化的趋势。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是物流人才培养多层次化的趋势。物流既是一个产业,同时物流又存在于众多不同的行业之中,每一个行业中又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物流工作岗位。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对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就各有不同。这就要求物流教育界根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物流人才。第三是物流教学内容实用化的趋势。物流教育要努力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既重基础,又重实用,实现物流人才知识技能的博与专的有机结合。为适应多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重建和持续完善物流学科体系将成为2007年物流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以战略眼光重建物流学科体系,并将物流学科体系的完善制度化、长期化。同时,加强物流师资建设将成为物流人才战略中的优先工程。大宗商品专业物流成为趋势。打破行业垄断制定物流规划伴随我国现代物流业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我国物流业亟待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同时要进一步改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部门管理体制,打破行业垄断。现代物流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门复合型服务产业,它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和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专家指出,我国专业化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并不断成熟,形成了国有及国有控股、外资及中外合资和民营物流企业“三足鼎立”的态势,促进了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物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积极筹划发展现代物流业。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广东、福建等省市以及深圳、武汉、大连、沈阳、宁波等大中型城市,分别以规划、纲要、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等方式,规划本地区的物流发展并加紧实施。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全国很多省级、市级乃至县级地区都相继出台了“十一五”物流规划,对“十一五”期间本地区现代物流的发展进行战略性部署,提出明确的目标。虽然我国物流经济运行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幅度明显高于同期GDP增幅,但是专家在报告中警告:我国现代物流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停留在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还不很理想。近年来出现的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和企业资金周转缓慢,与我国物流体系不健全,物流运作效率不高、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专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进一步增强联席会议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加大对地方协调机制的指导和协调;改革物流管理体制,减少进入运输行业、货运代理业务的限制;完善和统一物流政策法规,研究系统的物流产业政策,消除政策之间的不一致性,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中国入世承诺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充分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十五”期间,中国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比“九五”时期加快个百分点。2006年中国包括规划、在建以及运营在内的物流园区有205个,其中已经运营的物流园区占24%,在建的物流园区占32%,规划中的物流园区占44%。调查表明,东部沿海经济区的物流园区的数量在8大经济区位居首位,占到26%的比例,南部沿海经济区占到18%的比例,北部沿海经济区占到14%的比例,东北经济区占到10%的比例,黄河中游经济区占到10%的比例,西南经济区占到8%的比例,长江中游经济区占到8%的比例,西北经济区占到6%的比例。在经济发达和地理位置优越的经济区域,物流园区发展比较迅速,物流园区建设数量多,已经投入运营的比例高。例如,在北京、天津、山东、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几个省市,物流园区的建设数量占到全国的55%;而实际已经运营的物流园区数量则占到全国的57%。而在经济不发达的经济区域,物流园区发展步伐相对比较缓慢,但呈现出追赶的趋势。同时,调查数据显示,约65%的物流园区占地面积集中在平方公里—2平方公里之间。在现阶段,中国各级政府在物流园区的投资建设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但参与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而且参与部分投资推动和吸引企业投资建设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发展仍面临体制制约政府的限制、政策的模糊性和高素质人员缺乏,是中国国内物流企业和在华国际物流企业所面临的3个主要问题。这份题为《中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07年展望》的报告指出,物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体制的原因、不同利益主体的原因,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一些体制性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报告显示,政府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在运输管理体制上,中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难以有效合作和协调,物流组织布局分散,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行业和区域物流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差距拉大;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地区各管一块,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实行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模式,多种运输方式不协调,线路与节点不配套和各种设施之间不衔接的矛盾较为突出。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不仅无法适应和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物流企业的发展。其次,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下,受部门、地方利益牵制,现行政策法规数量虽多,但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物流业向专业化发展2007年中国物流业专业化发展的特征将更加明显,其中冷链物流、危险品物流以及应急物流等专业性较强的物流系统将从各方面来保障公众生产生活安全。“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冷链物流这一专业性较强的物流市场因此急剧升温,2007年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预测研究中心冯耕中研究员说。报告指出,食品的保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供货商、零售商的重视。从事专业冷链物流的公司必须具有端到端的冷冻食品供应链管理流程,或者能获得这方面的资源,其中包括能进行温控的长途货运、贮存、本地配送和直接送货到店的服务。报告认为,涉及公众生产生活安全问题的危险品物流将成为城市物流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危险品物流管理工作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建立统一、规范的危险品物流行业标准;政府应将需要使用危险品的企业置于合理的地理位置,从宏观角度规划出风险最小的危险品运输网络,并建立快速应急机制;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建立危险品物流管理体系,使危险品物流既能符合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兼顾社会效益。报告指出,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为确保社会安全和公众生活稳定,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刻不容缓。参考资料:
[物流管理]北京众邦鸿信贸易有限公司运输合理化研究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减小成本、提高效率是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物流作为企业的重要职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效益。而运输功能占到物流功能的约1/3,需引起我们特别关注。物流的合理化讲究均衡,同样的道理,运输合理化也要讲究运输与其它功能之间的协调。站在经济关联性与优化的角度上,运输合理化有待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然而,不同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具体的合理化方案。本文便以北京众邦鸿信贸易有限公司为背景,来分析企业在运作过程中的运输合理化,并提出改进方案,同时对未来运输的发展模式进行预测,使更多的企业真正做到减小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使利益最大化。关键词:物流;运输;协调;合理化目 录引言 1一、北京市区货运现状 1(一)北京交通现状与症结分析 11.汽车交通发展失控,道路建设难以适应超常增长的需要 12.道路网结构和客货运交通结构不合理,加重了交通拥挤阻塞 23.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与其交通环境最大允许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 34.停车空间和停车设施严重不足,乱停车现象相当普遍 35.城市交通投资主体单一,难以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 3(二)企业在北京发展的境况 41.影响众邦鸿信公司发展的外部因素 42.影响众邦鸿信公司发展的内部因素 5二、从经济关联性分析运输合理化 7(一)从物流各功能来看运输合理化 71.仓储与运输 72.包装与运输 83.配送与运输 94.信息处理与运输 10(二)从影响因素来看运输合理化 101.运输距离 102.运输环节 103.运输时间 104.运输工具 105.运输费用 10(三)其它特殊因素对运输合理化的影响 111.由“鞭子效应”看运输合理化 112.由返品回收物流看运输合理化 11三、物流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11(一)从物流各功能来看运输合理化措施 111.追踪仓储货位号,为运输做好充分准备 112.合理的包装,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123.增加配送环节,缓解运输压力 124.运输合理化有赖于信息的及时与准确 125.进行必要的流通加工 126.协调各功能,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 13(二)从影响因素来看运输合理化措施 131.对市场预测,处理积压品,提高实载率 132.运输工具“因地制宜”,增加运输能力 133.与外省市分公司的业务往来,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 144.“偷工减料”,发展直达运输 145.“1+1<2”,进行配载运输 15(三)从其它特殊因素来看运输合理化措施 151.准确把握市场信息,避免运输措手不及或做无用功 152.废物利用,避免了废旧物运输 15四、总结与前景 16参考文献 17外文文献与翻译 18致 谢 2213819字
很多同学在写国内外研究现状时,都会很纠结国外部分怎么写,一个原因是找不到权威的外文文献,另一个也是因为看不懂外文文献。这里有两个方法,帮你顺利完成国外研究现状撰写,不会写的宝子们赶紧来看~
1、从中文文献中总结中文文献一般都有国内外研究现状或文献综述,多看几篇,把其中那些常见的、意义重大的、学术大牛研究的、以及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内容综合整理出来。
从中文文献的参考文献中寻找外文文献中文文献的参考文献中都 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找到之后在知网或其他论文网站搜索下载,浏览时重点查看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这几个部分,基本都能在摘要和引言中找到。这种方法需要借助翻译软件—— CNKI 翻译助手与其他翻译软件相比,它对专业名词的翻译更加准确,可以通过选中知网页面上的外文内容,点击 CNKI 在线翻译,直接跳转翻译页面。
2、查找研究领域的综述类文献述类文献和开题报告、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都需要重点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但综述类文献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涉及文献众多,参考资料非常丰富,并有作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如果能找到几篇研究领域内的综述类文献,那不管是写国内研究现状还是国外研究现状都会非常方便书写。
毕业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写之前、或者说是查找相关文献之前,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1)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
(2)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
(3)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
(4)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因此文献综述部分,是有一个内在逻辑的。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了解前人已经提出的问题。通过对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了解前人在研究课题方面提出了哪些问题。一般地,对于任何研究主题,都或多或少有前人涉及过,都会提出若干观点,为论文写作或者研究提供启发。
2、明确前人解决了哪些问题。了解前人解决了什么?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文献综述所要解决的第二大议题。
3、那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进行文献研究时,也可以注意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研究前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对研究者产生借鉴启发作用。作为硕士研究者,可以尝试在相同的背景下模仿其研究方法,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案例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演绎推理等。
4、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部分就可以表现出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通过文献综述的研究,找出前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文献研究时需要得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找到某一研究主题前人尚未研究的方面和内容,作为论文研究的依据。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思路,构思怎样进行研究。
5、探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部分就需要简要说明接下来的研究工作)。
当然,在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时候你不需要长篇大论,或者把关注的学科写成一篇非常全面的历史纪录。这时候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前人的研究进行排除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