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解放日报编辑

发布时间:

解放日报编辑

袁鹰,原名田钟洛,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袁鹰《联声》报刊的编辑。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建国后,《解放日报》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编。

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等;诗集《江湖集》《花环》(与闻捷合著),儿童文学作品:游记《丁丁游历北京城》,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等;

散文集《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儿歌集《唱一唱北京》。其中《刘文学》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在第一次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二等奖。

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和太阳比赛早起》入选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本,《白杨》入选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汉字的魅力》入选中学课本。

参考资料:人民网-近读袁鹰——记原《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鹰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于江苏淮安县。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他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45年末进入上海《世界晨报》,1947年为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同年底又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在这其间他写了很多杂文、散文、小说、诗歌。建国初期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任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迄今为止,他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搏。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共3张袁鹰人物作品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等;诗集《江湖集》《花环》(与闻捷合著),儿童文学作品:游记《丁丁游历北京城》,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等;散文集《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儿歌集《唱一唱北京》。其中《刘文学》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在第一次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二等奖。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和太阳比赛早起》入选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本,《白杨》入选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汉字的魅力》入选中学课本。白杨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本文主要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1]筏子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惊。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倾注进木槽,流到渠道里去。这是兰州特有的大水车,也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岸上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什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占,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啊,请你再定睛瞧一瞧吧,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浮。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到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的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据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上,紧贴着脚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但是,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兰州的同志说,多坐坐羊皮筏子,可以锻炼意志、毅力和细心。可惜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这种锻炼的机会已经不十分多了。眼前这只筏子,大约是雁滩公社的,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然而,羊皮筏上的艄公,应该是更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身后是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手里呢,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以选自苏教版语文课本第23课,文字稍有改动。重要影响 粉碎四人帮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主持党报的文艺宣传工作。在他的主持之下,《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副刊、美术作品等版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新时期文艺的发展与繁荣,起了鼓与呼的作用。《人民日报》文艺版还配合文艺界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为那些蒙冤的作家与作品平反。他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位。主编过《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和《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等选集。

这个军官的编制,应该大校军衔,或团长甚至旅长职务。

张春桥](1917—)山东巨野人。1931年至1934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1933年春参与发起成立华蒂社,成为国民党复兴社的外围组织。1935年5月到上海,从事文化写作。其间曾同国民党中统特务有过联系。1937年9月返回济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到达延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隐瞒个人加入反动组织的历史。此后从事革命的宣传文化工作。曾在晋察冀解放区先后担任《晋察冀日报》和《石门日报》主编。1949年随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中共上海市委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1958年发表《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宣传“左”倾思想。1965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时起,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67年初伙同姚文元、王洪文制造上海“一月风暴”,在全国刮起夺权风。此后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等职。1975年1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被选为中共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他伙同江青等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疯狂地进行夺取党和国家领导权的活动,煽动打倒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挑动武斗,残酷迫害老干部,制造一系列冤假错案,是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1976年10月,被中共中央隔离审查。1977年7月经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被永远开除党籍,并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1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3年1月被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正师级。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是正师级。

张春桥(1917年-2005年4月21日),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政治家,理论家。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常委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并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他是四人帮成员、文化大革命主要策划者。男,汉族,1917年2月生,山东巨野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2年至1934年在山东济南正谊中学读书。1933年春,在济南参与创建右翼文学组织“华蒂社”。1935年5月到上海,从事文化写作,担任上海杂志公司校对员。1936年3月15日,张春桥化名“狄克”,在上海《大晚报》副刊《火炬》上发表文章,攻击鲁迅。1937年9月返回济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月抗战期间到延安,此后从事革命的宣传文化工作。1940年赴晋察冀解放区,曾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辑、《石门日报》社社长、石家庄市政府秘书长兼《石家庄日报》社长。1949年7月至9月任新闻日报管委会委员。1949年随军进入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至1953年1月)。1950年6月至1954年4月任新华通讯社华东总分社社长。1951年11月至1955年1月任上海《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1955年1月至8月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1955年1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6年5月至1957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文艺工作部部长。1958年发表《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宣传“左倾”思想。1959年1月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1962年6月至1965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政治研究室主任。1963年3月至1965年6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1963年12月至1965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1965年3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1966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兼华东局宣传部部长。1966年5月至1969年9月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67年初伙同姚文元、王洪文制造上海“一月风暴”,在全国刮起夺权风。1967年2月至1976年10月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1967年5月8日至1976年10月兼任上海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1967年5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67年10月起)。1969年4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0年11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中央组织宣传组副组长,1971年1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1971年10月至1975年2月为中共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73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1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1975年2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75年1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党委第一书记(1975年8月起)。1975年发表《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是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任职至1976年10月),第九届、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任职至1976年10月),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任职至1976年10月),第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1971年10月至1975年2月为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75年2月起为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任职至1976年10月)。1976年10月6日被中共中央隔离审查,并被撤销在上海市的党内外一切职务。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永远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的公开审判,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3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作出裁定,鉴于张春桥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无抗拒改造恶劣情节,依法将对其原判处的死刑缓期2年执行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1997年12月减为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10年。1998年1月保外就医。因患癌症,于2005年4月21日病逝。

这个军官的编制,应该大校军衔,或团长甚至旅长职务。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1949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经济系。

历任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共青团中央候补书记,《北京日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余心言的作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背后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后世影响:

这句话被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解放日报投稿邮箱

请问你是想发稿么

给《意林》投稿,建议用电子邮件发稿,效率高、回复快。投稿格式没什么特殊要求,跟别的杂志一样。这里顺便给你介绍一些注意事项,以提高你命中率:

邮件标题写稿件栏目名称、稿件标题、最好再标明原创;正文用宋体5号,文尾留下姓名、电话、邮箱、QQ、地址、邮编;一般一个月音讯皆无便可转投他刊;样刊稿酬都是按你提供的地址邮寄,一般样刊先到,稿酬要等一段时间才发。

由于百度知道不让上传电话、邮箱,故只得将《意林》投稿邮箱通过图片发给你。

报纸杂志投稿地址以下内容来自互联网。特别说明:“?”为分隔符,若“?”前有专刊或周刊字样,则“?”后为专版。(如假日生活周刊?消费大观?健康时空,说明消费大观、健康时空是假日生活周刊的某一个专版)。若“?”前有版块字样,则“?”后为杂志专栏。>> 《人民日报》网址:,邮箱:,社址: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2号,邮编:100733,电话:,主要版面及栏目:今日谈、国内要闻、视点新闻、国民经济、国际、体育、理论、政治法律社会、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纵横、社会观察()、摄影、理论、党的建设周刊()、读者来信、大地副刊()、经济周刊?经济茶座?财经广场?农村经济、民主与法制周刊()?立法与执法?法律与生活?民主与监督、假日生活周刊?消费大观?健康时空()?体育天地()?国际副刊()?周末文艺()>> 《解放日报》网址:,社址:上海市汉口路300号,邮编:200001,电话:,主要版面及栏目:新世说、热点追踪、社会新闻()、教科卫新闻、长江三角洲新闻()、今日市郊()、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经济新闻()、投资金融()、新论、朝花副刊()、财富周刊()?财富视点?百姓理财、新企业周刊()、网络周刊()?网络天地?信息终端?应用实践、汽车周刊()、证券周刊、周末周刊?特别报道()?大众话题()?读书()?都市女性()?假日休闲()?健康人生()?法律咨询()?家庭装饰()>> 《上海法治报》邮箱:,社址:上海市小木桥路268弄1号,邮编:200032,电话:,传真:,主要版面及栏目:综合新闻、案件报道、媒体互动()、报刊荟萃、国际新闻()、经济生活周刊?财富人生()?消费经纬()?法眼观股?房产方圆()、周末专刊?婚恋家庭()?社会方圆()?域外要案()?芳草苑()>> 《扬子晚报》网址:,社址:南京市中山南路5号金銮大厦,邮编:210005,传真:,主要版面及栏目:新闻快语、要闻追踪()、焦点新闻()、南京新闻(、)?说说议议、热线96096()、江苏新闻()、聚焦长三角()、国内新闻()?新闻杂感、国际新闻()、文化娱乐()、体育新闻()、经济视野()、投资理财()、每日证券()、副刊()、健康长寿()、扬子广角()、英语视窗()、教育话题()、都市风情()、非常人物()、心理导航()、女性视角()>> 《金陵晚报》网址:,社址:南京市解放路53号,邮编:210016,传真:,主要版面及栏目:南京新闻专刊?时政()?社会()?热线()?服务()?焦点()?民生()、中国新闻()、世界新闻()、文化娱乐()、体育新闻()、财富新闻()、保健新闻()、金陵证券()、连载()、消防()、副刊?家事?法苑()?老南京()?桥()?晚晴()?百姓坊()>> 《福建经济快报》邮箱:,社址:福州市华林路84号,邮编:350003,电话:,传真:,主要版面及栏目:快报要闻版块?关注?福建?都市?新知?环球、快报财富版块?财经证券()?财经投资?财经人物?消费市场?消费IT?消费手机?消费维权、休闲周刊()?玩主?行者()?书虫?游民、快报生活?圈内?竞技?娱乐>> 《今日女报》网址:,邮箱:,社址:长沙市韶山路1号,邮编:410011,传真:,主要版面及栏目:尘缘在线版块?离婚()?出轨()?恋爱()?夫妻()、生活地带版块?健康()?赚钱()?治家()>> 《家庭医生报》网址:,邮箱:,社址:南昌市阳明路402号,邮编:330006,电话:,传真:,主要版面及栏目:学点医学()、保健养生()、老年天地()、妇女保健()、亲子健康()、家庭用药()、怡情益寿()、生活医学()、家庭门诊()、专科门诊()、心理卫生()、健康服务()、健康关注()>> 《南方周末》网址:,邮箱:、,社址: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邮编:510601,电话:,传真:,主要栏目及版面:纵深()、时政()、社会专刊?法治()?观察()?民生()?写真()、天下专刊?重点()?纵横()?视点()?一周()、经济专刊()?趋势()?产经()?财经()、文化专刊()?电影()?文学()?艺术()?科学()?往事()?百姓记事()?话本()>> 《青年生活导报》社址:银川市前进街164号,邮编:750001,电话:,主要版面及栏目:楼宇专刊、综合新闻()、特别关注()、社会写真()、视点人物()、新闻公园()、市场观察()、青年与法()、娱乐生活()、理论专版()、青春风景()、消费调查()、情感沙龙()、健康指南()、通讯时代()、西部观察()、体育彩票()、生活服务()、车市展望()>> 《农家女》邮箱:,社址:北京市地安门西大街103号,邮编:100009,电话:,主要版面及栏目:特别关注、精彩人生、情感天空、我的故事、金色田野、关爱服务、时尚生活、致富推荐、市场晴雨表、精彩360行>> 《中国妇女》网址:,邮箱:,社址: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邮编:100010,电话:,主要版面及栏目:形象版块?女界榜样?她纪录?海外丽人?往事收藏、现场版块?记者亲历?职场启示?本刊观察?视窗、婚恋版块?情感疑案?一夫一妻?单亲家族?美妙声音、文化版块?甘霖智慧?一方女人?阅读?四重奏、生活版块?体验?生理空间?健康说法?时尚先锋?生活前线>> 《中国老年》邮箱:、,社址: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67号,邮编:100011,电话:,主要版面及栏目:银发风景线版块?百姓视点?特别策划?世相百态?闲庭漫笔?时事述评、人在旅途中版块?银色茶座?人间真情、情感芳草地版块?家庭调频?多味晚情?心海导航?精彩访谈、时尚俱乐部版块?诗书画苑?娱乐休闲?时尚新潮?精致生活、健康养生堂版块?健康沙龙?自助保健?妙方超市、信息集装箱版块?政策问答?法律咨询?信息荟萃>> 《青年一代》邮箱:,社址:上海市福建中路193号,邮编:200001,传真:,主要版面及栏目:社会视点版块?世相聚焦?记者手记?女人OK?实话实说?警钟长鸣、情爱报告版块?婚姻长廊?校园调色板?情侣笔记?情感热线、生活指南版块?人生驿站?美眉物语>> 《大家健康》邮箱:,社址:长春市建政路27号,邮编:130061,传真:,主要版面及栏目:遥诊遥治、百科杂谈、养生保健、健康提示、家庭药师、情与性、美容美肤、为人父母、少男少女、药膳食疗、不妨一试>> 《家庭生活指南》邮箱:,社址:哈尔滨市经开区赣水路30号地天大厦7楼,邮编:150090,电话:,主要版面及栏目:百姓故事版块?婚恋TV?情暖人间?法理情、相爱一家人版块?至爱亲情?夫妻擂台、健康秘笈版块?健康新概念?性爱问答?求医问药、精致生活版块?温馨家居?服饰点击?美容健身?营养美食、家政万象版块?家庭教育?生活小顾问?消费广场?家庭周末>> 《小小说月刊》邮箱:,社址: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市庄路66号,邮编:050000,主要版面及栏目:金榜题名、精品展台、少男少女、人生小品、现场直击、史海钩沉、人物传奇、科幻世界、海外拾珍、乡村纪事、难忘记忆>> 《作家天地?微型小说精品》邮箱:,社址:马鞍山市湖北路22号,邮编:243000,传真:,主要版面及栏目:世相百态、当代名家、广角镜、都市阳台、爱情方舟、围城风景、乡村夜话、青春脚印、商海风云、荒诞世界、人间喜剧、网络世界、古今故事、异域风情、幽默擂台、新人园地>> 《莫愁》网址:,邮箱:,社址:南京市宁夏路马鞍山1号,邮编:210013,电话:,传真:,主要版面及栏目:慧心夏娃、名人与智慧、从业智谋、爱的智慧、相思树下、智者的脚印、世事写真、点击时尚、本刊专稿、处世之道、人物剪影、编读往来、悟者心语、法律援助、莫愁文摘、养生千金方、海外掠影、新世纪广场>> 《金色年华》网址:,邮箱:,社址:南宁市古城路4号,邮编:530022,电话:,主要版面及栏目:社会看台、漂一族、炫男女、求学经、青年两性知识、开心果、生活秀、生财道、新奇故事>> 《广西文学》邮箱:,社址:南宁市建政路28号,邮编:530023,电话:,主要版面及栏目: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批评、金嗓子之页

可以通过114或者媒体的官方网站找到媒体的官方电话,咨询具体如何投稿。一般报纸上也有电话和投稿邮箱。但一般自己投的,很难被采纳,除非媒体刚好需要这方面的素材,或者文章的确写的好,具备新闻传播价值。建议花点钱,这种就几乎可以发布成功了。

贵州日报编辑

池必卿,1917年生于山西平定。高中时即参加“运动”,1937年加入中共。“事变”后回到平定县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1949年后曾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1978年6月调贵州省委第二书记,1980年7月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1985年离休。2007年在北京逝世。原题实事求是、敢于决策的省委书记作者:王朝文池必卿在贵州池必卿同志在贵州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所办的事情比较多。但我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还是他在贵州敢于决策,从贵州农村的实际出发,放宽农业政策,支持推行包产到户。这件事是最主要的,值得大书特书。贵州农村的自然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民生活也很贫困。全省农业合作化以来,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些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的农民群众,自发地偷偷搞包产到组甚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际上改变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搞好农业生产,解决吃饭问题,可以避免“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生产积极性低的现象。1978年3月,关岭县顶云公社根据当地实际和群众要求,在16个生产队实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当年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同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的报道,介绍了顶云公社的做法,并在编者按中肯定了“定产到组”的社会主义性质。广大农民把这称为不是红头文件的“11号文件”,全省各地实行定产到组的生产队迅速扩大,有的地方还实行了更为彻底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他们理解现在的政策放宽了,既然能搞包产到组,也能包产到户。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出现"姓'社'不姓'资'"这样的用语随着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广大干部群众受到极大鼓舞,因地制宜地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尤其是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发展很快。从1979年秋收开始,到1980年春耕大忙前,贵州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越来越多,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变革实际上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公布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两个农业文件,还传达了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我理解有两点最重要。第一点是反复讲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第二点是千方百计把农业搞上去,解决好城乡人民的生活问题。1979年4月,贵州省委决定成立农业领导小组,协助省委抓好农业工作。当时我任省委常委、省革委副主任,兼科委主任,搞科学、教育、卫生、体育和民族方面的工作。1979年5月以后,我调整到农业战线搞农业工作。常委里头搞农业的还有张玉环。老同志有吴肃、张军直。1980年1月4日,中央批准我为贵州省委书记,同月省革委改为省人民政府,我当选为副省长,分管农业工作。对于当时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起初省委的意见是要纠正。1979年12月,省委四届四次全会通过《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搞好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决定(草案)》,重申“要坚持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强调“三不许”,即不许以作业组为基本核算单位,不许分田分土单干,不许超出中央规定的界限搞包产到户。1980年1月,省委转发《贵州省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座谈会纪要》,再一次强调“三不许”的规定,并要求“对分田分土单干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春耕大忙前,把容易纠正的先纠正过来,恢复集体生产”,其余的也要“确定纠正的步骤和方法”。当年顶云公社社员“包干到户”签字场景(场景再现)这个文件下发以后,全省各地立即派工作组对违反“三不许”的行为强行纠偏,打算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出现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现象,及时扭转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歪风。这种强行纠偏的做法,遭到了广大农民本能的抵制。有的地区向省里“告急”,省里也很被动,形成了“顶牛”的严峻局面。省委三令五申不准搞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对这个大是大非的政策问题,我是知道的,省委下发的纠正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文件,我也是同意了的。但是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势头很猛,农民群众坚决要搞,又该怎么办呢?我感到不晓得怎样搞才好。正在这个时候,铜仁地委副书记韩德林、副秘书长钱云洲联名写信给中央的华国锋,也抄了一份给我。信里说:“我们山里东一家西一家,居住分散,有的已包产到户。看来(这种情况)死活也不能说是资本主义,它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希望中央支持我们,不要说是方向性、路线性的错误。”这封信春节前送到我手里,省里正在要求纠偏,我感到压力很大。以前碰到这类问题,不是支持就是反对,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如果我不是书记也就算了,但我作为分管农业的书记,不表态也不行,很作难。池必卿下乡调研,自称《贵州日报》老编辑,农民和基层干部啥话都敢对他讲在这种情况下,1980年春节过后,我向池必卿同志请假,要求去遵义地区作调查研究,没说调查什么内容。正月初五(1980年2月20日),我邀了省农委副主任庞跃增、处长陈谨之,一行三人坐一辆“伏尔加”车去遵义。遵义地区的生产条件在贵州是比较好的,但同样有起伏,去这里调查很有代表性。

1、张克(1914~1990),原名张庆丰。5月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1932年接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运动和家乡无极县的秋收斗争。 1934年7月,张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期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小学教员,冀中人民自卫军五团政治处宣传员、指导员、干事,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延安中央党校学员,中共北满分局、辽北省民政厅科员,开原县区长、区委书记、县公安局局长,辽西省公安厅副处长、处长,辽西省边防公安第八十七团政治委员,大连边防检查站站长,旅大市公安局副局长。1977年10月起,任旅大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张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投身革命事业,为人民军队的基层政治建设,为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英勇奋斗。全国解放后,他一直战斗在公安司法战线,为捍卫人民民主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懈地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反对林彪、“四人帮”推行的反动路线,受到错误批判。粉碎“四人帮”后,他坚决拥护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参与组织领导了大连市人民法院平反改判冤假错案,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等工作,注意加强人民法院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培养中青年干部,为大连市人民法院的建设和发展,为促进旅大市社会治安的稳定好转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6月,张克离休后,仍然关心党的事业和人民法院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动乱,拥护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作出的各项决定。 1990年1月24日,张克病逝,终年76岁。 2、张克,笔名:易水,男,出生于1930年,汉族。 贵州关岭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贵阳私立清华中学。1949年参加解放军,历任宣传队员、干事、秘书,《贵州民兵报》编辑组长,《贵州日报》编辑、记者、组长、总编室副主任,贵州人民出版社副总编、总编,编审。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兼诗歌创作委员副主任,贵州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征程集》、《行云》、《缪斯们的喀斯特》、《大瀑布》、《张克诗选》,散文游记集《贵州真山真水行》、《贴着窗儿》、《不解的水缘》、《神奇贵州》、《中华壮观》,传记文学《大地英杰》,小说《贵州神话》(三部曲)等。《张克诗选》获1996年贵州省政府文学奖,《大地英杰》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3、张克 ,1963年生,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员。幼入天津市戏曲学校习艺,1981年毕业。1986年拜程正泰、谭元寿为师,专攻杨(宝森)派艺术。张克嗓音甜润,音域宽广,韵味清醇,寓情于声。常演剧目有《四郎探母》、《伍子胥》、《大-探-二》、《杨家将》、《击鼓骂曹》、《失空斩》等。在新编剧目《曹操父子》中扮演曹丕,颇有新的发挥。

长治日报编辑

有。

本姓起源

1、源于鞑靼族

出自元朝时期鞑靼族木氏氏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今蒙古族本氏,原为鞑靼民族中的木氏家族,在元朝中期曾为朝廷上都大臣,至元朝末期犯满门抄斩之罪,为免杀身之祸,其家被迫迁逃入中原,并取不忘本之意,在“木”字中添“一”为“本”。

2、源于姬姓

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今四川省绵阳市的本氏,原本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后。传说,明末清初,在朱明王朝覆灭之后,各等级的皇族贵胄皆受满清政府抄斩之祸,皇室中有兄妹两人被侍卫们死命救出,其中的妹妹后来嫁予一周姓人家。

3、源于祁姓

出自东汉灵帝后裔,属于汉姓夷化为氏。东汉末期,中国大陆的战乱,导致大量民众迁移向倭奴国,在彼地生息繁衍,成为现今的日本民族之一。现今日本国中的本氏一族已经基本上夷化为本砥氏、山本氏、瀬本氏、本间氏等,复入华则简称本氏、原田氏。

4、源于蒙古族

蒙古族布楞都尔本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durben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布楞都尔本氏中即有冠汉姓为本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鄂温克族

出自清朝时期鄂温克阿尔本昌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鄂温克族、满族阿尔本昌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杂居,但社会往来较少。由于阿尔本昌氏族人擅长山林狩猎、饲养和使用训鹿,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多冠汉姓为本氏、山氏、鹿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姓

有 初姓来源有四:1、出自于楚国国君熊氏。楚国国君为芈姓,以熊为氏,根据《世本八种1》,“熊乃初氏”。南北朝时期何承天的<姓苑>,记载:初氏,望出南郡.初姓早已有之.初姓碑文也提到"上先荆出楚". 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第十》:“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初慧安于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立茔于烟台芝罘西陀碑文和《史记》、先秦时期的《世本》等文献考证,碑文中提到的“老祖初公”既是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儿子“叔堪”。烟台芝罘西陀矶岛,碑文有“羽音世考 初姓传宗 上先荆楚 袭受国封 四至八世 老祖初公 清净为质 富贵若空 奇获保寿 安隐南衡 由周时楚武王之位始 历秦汉代三十之系承”。公元前822年,八代楚国国君熊霜卒,弟仲雪、叔堪、季徇争立,仲雪死,叔堪奔濮百蛮,季徇立,为熊徇。(《史记。楚世家第十》),与碑文中"八代隐居南衡,的记载一致.因此,初慧安一脉的老祖是叔堪。 2、《魏书》、《二十五史。北史》记载,初古拔,本名薛洪祚,被太武帝世祖赐名,以军功赐为永康侯,赐田在陕西韩城。 3、出自祁姓.北宋1010年左右,皇上喊负责管理钱粮的度支员外郎祁暐,将祁卿家错喊为初卿家,因没人敢指出皇上的口误,于是从祁暐和他的爷爷开始,改为初姓。 4、出自满族老姓:绰克秦氏。绰克秦氏(COKI HALA)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以地为氏,世居绰克秦,后改汉姓初。未见到后人资料。求采纳

《长治日报》是中共长治市委机关的机关报。她诞生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4月,是晋冀鲁豫解放区最早的地市党报。在五十多年的漫长历程中,报纸虽经几停几复,几易其名,但她仍是随着社会前进的脉搏而跳动,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而腾飞。《长治日报》前身叫《长市导报》,创刊初期为四开旬刊;1958年改为《长治市报》,周三刊,1965年更名为《长治报》,周三刊;1983年改为《长治日报》,周七刊,四开四版;1993年10月旧《长治日报》扩为对开四版,从1999年年7月1日起扩为对开八版,发行范围覆盖全市十三个市、区、县的城乡。 为市级刊物

王明见编辑整理

炎炎盛夏,蝉鸣如诗如歌。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进炎炎夏日婆娑的叶隙,便有一只只小小的黑色精灵饮着晨露鼓噪而歌了。它们伏在树干上拥占一方舞台,纵情地吟唱,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婉转,时而悲吟单身,时而呼朋引伴。似交响乐,似奏鸣曲,那美妙的旋律,迷人的韵脚,在林丛中缠绵悱恻,在簇叶间萦绕回旋,宛如盛唐诗人,用自信的演奏演绎着对盛夏的热情,诠释着对生命的热爱。

嘹亮的蝉鸣,以极大的热情与魔力占据了整个夏日,是盛夏不可或缺的音符,是大自然天籁对人们的一种恩赐。蝉虽娇小,却懂得用声音的能量延长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厚重,使空洞燥热的夏日有了诗意般的内容。如果没有了蝉鸣,夏天将会是单调乏味,不称其为完美的夏天。宋人朱熹在《南安道中》说“高蝉多远韵,茂林有余音。”在朱熹的耳中,响彻于炎炎夏日的蝉鸣不是令人生厌的杂乱的噪音,而是轻快婉转,相映成韵,美妙于心,有着音乐般节奏的天籁之音。的确,一树蝉鸣,生动着一个盛夏,成为夏日里一张婉转悦耳的名片。

伫立窗前,眼前那一棵棵挺拔的杨树上,绿叶在刺眼的阳光下依然鲜活透亮。而那隐身其中的鸣蝉却倩影难寻,偶尔看见了,它也是在那高高的树杆上,旁若无人地继续高歌。声声蝉鸣,在生命的血液里不知不觉生就一种沸腾,生成与声声蝉鸣一起呐喊嘶鸣的冲动。 儿时,在夏日中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蝉鸣了。在老家的房前屋后,沟沟坎坎,无论是挺拨的杨树,葳蕤的梧桐,还是婆娑的柳树,透过密密的树叶,总能听到它们在和弦而鸣。从早到晚,不知疲倦。那时的我,常常惊诧于它们小小的身体里竟蓄积着那么惊人的能量。

蝉作为一种充斥了童年时代的动物,真的是太熟悉不过了。这些小小的精灵用别的物种无法企及的天赋之音,从芸芸昆虫中脱颖而出,让历代文人墨客垂青有加,费尽了笔墨,写出了不知多少脍炙人口咏蝉的诗篇。初唐虞世南的咏蝉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代诗人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宋代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更别说柳三变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了。古人借鸣蝉而喻景喻情,抒发内心的情怀,时光荏苒却蝉鸣依旧,以此为引,牵钓出了多少流传千古的名章佳句。

蝉是儿时的尤物,小时候没什么玩具,在那样的山村,在那样的夏日,最叫人愉快的事情莫过于和小伙伴们顶着烈日,听着满耳的蝉鸣,带着捕蝉工具到树林里去捉蝉。其实所谓的捕蝉工具,就是在一根长长的杆竹上拴着一个塑料袋或小小的线绳网而已。轻轻的蹑手蹑脚走到鸣蝉栖落的树旁,趁着蝉儿得意忘形地引吭高歌时捕捉。蝉儿们哪知这般凶险,自认倒霉地哀鸣着。凡是锁定的目标,大都逃脱不了被网住的命运。那些被捕的蝉儿,我们先是放在玻璃瓶里精心喂养,甚至折了嫩枝让它们饱吸树汁,又或将细线拴住鸣蝉的双翼,看着蝉儿扑腾挣扎,以此为乐。儿时,不懂得欣赏蝉在林中自由鸣唱的妙处,而无端地折磨一条鲜活的生命,现在想来多少有些残忍。不过,那时那地,蝉儿们确实丰富了童年的生活,着实地让人怀念,以至于只要听到蝉鸣,都会想起儿时捕蝉的趣事。

时光易逝,岁月无情。别离了捕蝉为乐的年代,渐渐懂得感悟蝉鸣的内涵。而今又是盛夏之季,所居小城那清丽的蝉鸣声,从那低矮的山上泼洒而来,从夹道的街道上逶迤而来,从故乡飞越莽莽的群山翩翩而来,韵律和谐,平仄有致。白天,蝉鸣与车水马龙的繁华争宠;夜晚,却把一方宁静还给睡梦中的人们。让我这个年过半百之人再一次处于这样一种悠然境界,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味。此时此刻,栖在诗意里的蝉鸣里,我的心随蝉鸣荡漾开去。一丝丝夏风掠过立在两旁的梧桐树,满树的蝉鸣啊,婉丽动人,我静静地欣赏着,不愿破坏这般美好的意境,辜负蝉儿们的心意。

蝉的一生,实则命运多舛而奋斗不息。生命少则三五年,长的要达十七年之久。但在这看似漫长的生涯里,它仅有一个月见到光明的时间,自由飞翔与歌唱,感受生命的美好。蝉的卵产在树枝的孔眼里,要躲过蚋的偷食才有机会孵化,若蛹虫刚刚见光,就要赶在降温之前钻入地穴“修行”。在漫长的与污泥相伴的日子里,它要将身体四次蜕变,其间经历酷暑严冬,吸食树根的汁液维系生命。夏季来临时,蝉蛹方从洞中钻出,结束漫长的地下生活,在树枝上金蝉脱壳,完成生命中最后蜕变。漫长的黑暗,只为以阳光为弦,与绿荫起舞;漫长的等待,只为在盛夏绽放。一季高歌,这种对生命的执着、敬重和热情,着实让人动容。作家郑振铎对之惊叹不已,盛赞蝉鸣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

身为人类的我们,尽管有智慧的大脑,阳光下蝉存在的全部意义,谁能明了?它们的成长之路是何其漫长修远,它们的生命和快乐来的是如此不易。为此,它们才争分夺秒的鼓翼而歌,不知疲倦地用歌声给人们展示生命的存在,为大自然增添生机,最大限度地释放生命的华彩。悟蝉的一生,无非是想要一双振翅高飞的羽翼,想要一副金嗓子放声歌唱。而蝉作为一只只生活在泥土中的昆虫,原本可以像蚯蚓那样黙黙无闻的爬行一生,平淡一生。可是为了在夏日里放歌,为了短暂的爱情,坚定信念,让生命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蜕变,让灵魂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蝉鸣,时光给季节定的闹钟,上天赐予人世间的梵音。怜听蝉鸣,感悟蝉鸣的梵语,就能感染蝉的执着,明了生命从一个沉闷多年的黑暗抵达光明的苦旅与欣喜,明了一季便逝,不能沉黙,不敢放任,坚定完成在生命结束之前唱完最后一首歌的深切愿望,哪怕烈日当空,哪怕昼夜更迭,哪怕破锣似的嗓子已经嘶哑……当然,唯有澄明的心境,方能领悟蝉鸣的内涵之幽远。

此时的我,心中隐隐作痛,生命短而又短的蝉,尚且如此珍惜这阳光下的时光,人又怎能将有限的生命之光虚掷在流逝的岁月之河?我静立于葳蕤的梧桐树下,聆听不肯休停的蝉鸣。这蝉鸣是一种惊叹,是对这个世界的讴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珍惜;这蝉鸣是一种怒吼,是对自己命运的抗争——人生在世应该有所作为,绝不能碌碌无为;这蝉鸣是一种态度,是面对挫折、失败,甚至死亡的无所畏惧的勇敢,微笑地面对生活。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罗大佑歌声,陪伴着一代代童年,一代代岁月,一代代生命走过,歌声里飘拂过一季季的蝉鸣。一季炎夏,有一季蝉鸣,人生之事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有多少坚持,有多少忍受,有多少不懈努力,就会有多少成长,多少收获,多少阳光与欢乐。当身披一翼蝉纱,以七彩阳光为弦,还有什么样的诗歌“能媲美夏婵那来之不易刹那间的鸣叫呢?”佛经有云:刹那即永恒。在短暂的一生中,如何追求对自我超越,如何追寻生活之真谛,如何回答生命意义之所在,这才是人安身立命之本,才会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

蝉鸣就是夏日清丽的绝句。

炽热的夏,点燃了蝉的激情。掠过夏日嘹亮的蝉鸣,撩起了我内心美丽的涟漪。蝉鸣声声,诠释着夏日的酷热,倾诉着心中的情结。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蝉鸣中,我看见那小小蝉躯,绽放成了一朵朵灿烂的生命之花,我情不自禁为蝉而歌……

作者简介:

陈宝璐, 笔名亮剑,山西晋城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退役军人,国企副总。现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晋城市诗词学会理事,山西晋城市建筑行业企业管理专家。2018年开始散文及散文诗创作,同年发表处女作。先后在《山西日报》《西部散文选刋》《太行日报》《长治日报》《晋城建筑业》等报刋发表散文、散文诗。其中有作品入选《鸿烈精品散文集》,有散文《春雨飘窗唯美如诗》获第七届中华中外诗歌散文联赛一等奖。也有散文《渐远的秋唯美着生命的等待》获第八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