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年,455位国际社会学协会的成员每个人投票选出5本20世纪出版的对自己最有影响的社会学著作,最终共有978本社会学著作上榜,其中有100本著作被4位以上的人提到。被提到最多的著作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 1 Weber, Max :Economy and Society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2 Mills, Charles Wright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查尔斯·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3 Merton, Robert K.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4 Weber, M.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5 Berger, . and Luckmann, 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彼得·柏格,汤姆斯·卢克曼:《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 6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皮埃尔·布迪厄:《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学批判》 7 Elias, Norbert :The Civilizing Process 诺伯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8 Habermas, J ürgen: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9 Parsons, Talcott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10 Goffman, Erving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欧尔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 11 Mead, George Herbert :Mind, Self and Society 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12 Parsons, Talcott :The Social System 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系统》 13 Durkheim, Emile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14 Giddens, Anthony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 15 Wallerstein, Immanuel :The Modern World-System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16 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 17 Kuhn, Thomas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18 Simmel, Georg :Sociology 格奥尔格·齐美尔:《社会学》 19 Beck, Ulrich :Risk Society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20 Braverman, Harry :Labour and Monopoly Capital 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 21 Adorno, Theodor W. and Horkheimer, Max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西奥多·阿多诺,麦克斯·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 22 Gramsci, Antonio :Prison Notebooks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 23 Coleman, James Samuel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詹姆斯·萨缪尔·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 24 Habermas, J ürgen: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尤尔根·哈贝马斯:《知识与人类利益》 25 Moore, B. :The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26 Polanyi, Karl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卡尔·波兰尼:《大转型》 27 Blau, Peter Michael and Duncan, Otis Dudley :The American Occup 彼得·布劳,奥迪斯·戴德里·邓肯:《美国职业结构》 28 Gouldner, Alvin W. :The Coming Crisis of Western Sociology 阿尔文·古德纳:《西方社会学即将到来的危机》 29 Luhmann, Niklas :Social Systems 尼克拉斯·卢曼:《社会系统》 30 Mannheim, Karl :Ideology and Utopia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31 Becker, Howard S. :Outsiders: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霍华德·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 32 Marx, Karl :C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 33 Olson, Mancur :The Logic Collective Action 曼库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34 Durkheim, Emile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爱弥尔·涂尔干:《劳动分工论》 35 Durkheim, Emile :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爱弥尔·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36 Garfinkel, Harold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哈罗德·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研究》 37 Goffman, Erving :Asylums 欧尔文·戈夫曼:《避难所》 38 Lipset, Seymour Martin :Political Man 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 39 Mills, Charles Wright :The Power Elite 查尔斯·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 40 Bourdieu, Pierre :The Logic of Practice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的逻辑》 41 Cardoso, Fernando Henrique and, Faletto, Enzo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费南多·恩希齐·卡多索,恩佐·法雷图:《拉丁美洲的依附与发展》 42 Dahrendorf, R.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an Industrial Society 拉夫·达伦多夫:《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43 Giddens, Anthony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44 Goffman, Erving :Stigma 欧尔文·戈夫曼:《污记》 45 Kanter, . :Men and Women of the Corporation 罗莎贝丝·坎特:《公司里的男人和女人》 46 Sch ütz, Alfred: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 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47 Berger, Peter L. :Invitation to Sociology 彼得·柏格:《社会学的邀请》 48 Bourdieu, Pierre and Passeron, Jean-Claude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皮埃尔·布迪厄,让·克劳得·帕松:《教育、社会和文化中的再生产》 49 Etzioni, Amitai :The Active Society 阿米泰·埃奇奥尼:《积极的社会》 50 Glaser, Barney G. and Strauss, Anselm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巴尼·格拉斯,安瑟伦·斯特劳斯:《扎根理论的发现》 51 Habermas, J.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52 Sorokin, Pitirim A. :Social and Cultural Dynamics 皮特林·索罗金:《社会和文化的动力》 53 Touraine, A. :Production de la societe 阿兰·图海纳:《社会的生产》 54 Weber, Max :Sociology of Religion 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 55 Weber, Max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56 Arendt, Hannah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57 Boudon, Raymond :The Logic of Social Action 雷蒙·布东:《社会行动的逻辑》 58 Braudel, Fernand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和资本主义》 59 Durkheim, Emile :The Suicide 爱弥尔·涂尔干:《自杀论》 60 Geertz, 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柯利弗德·格尔兹:《文化的阐释》 61 Giddens, Anthony :Sociology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 62 Janowitz, Morris :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莫里斯·加诺维:《职业士兵》 63 Lazarsfeld, Paul Felix and Rosenberg, Morris :The Language of Social Research 保尔·拉扎斯菲尔德,莫里斯.罗森伯格:《社会研究的语言》 64 Luk ács, Georg: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格奥尔格·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65 Mies, Maria :Patriarchy and Accumulation on World Scale 玛丽亚·密斯:《父权制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积累》 66 Nisbet, Robert A.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罗伯特·尼斯贝特:《社会学传统》 67 Palmer Thompson, Eric :The Making English Labour Class 埃里克·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68 Riesman, David :The Lonely Crowd 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 69 Sch ütz, Alfred:Collected Papers 阿尔弗雷德·舒茨:《舒茨文选》 70 Simmel, Georg :The Philosophy of Money 格奥尔格·齐美尔:《货币哲学》 71 Whyte, William Foote :Street Corner Society 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 72 Alexander, Jeffrey C. :Theoretical Logic in Sociology 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的理论逻辑》 73 Althusser, L. :Reading Capital 路易斯·阿尔都塞:《阅读<资本论>》 74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本尼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 75 Arendt, Hannah :The Human Condition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 76 Baumann, Zygmunt :Postmodern Ethics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 77 Beauvoir, Simone de :The Second Sex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78 Benedict, Ruth :Patterns of Culture 鲁斯·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79 Blumer, Herbert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赫伯特·布鲁默:《符号互动论:视角与方法》 80 Boudon, Raymond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Action 雷蒙·布东:《社会行动的意外后果》 81 Bourdieu, Pierre :Outline of a Theory Practice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 82 Castells, Manuel :The Urban Question 曼纽尔·卡斯特尔:《都市问题》 83 Crozier, Michel J. :The Bureaucratic Phenomenon 米歇尔·克罗齐埃:《科层现象》 84 Crozier, Michel J. and Friedberg, Erhard :Actors and Systems 米歇尔·克罗齐埃,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 85 Fanon, Frantz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弗朗茨·法农:《地球上的不幸者》 86 Friedmann, G. :Problemes humains du machinisme industriel 乔治斯·弗里德曼:《工业社会》 87 Gans, Herbert J. :The Urban Villagers 赫伯特·甘斯:《城市村民》 88 Gerth, . and Mills, .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汉斯·格斯,赖特·米尔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论文集》 89 Giddens, Anthony :New Rules of the Sociological Method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90 Giddens, Anthony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91 Goffman, Erving :Frame Analysis 欧尔文·戈夫曼:《框架分析》 92 Hughes, Everett Charrington :The Sociological Eye 埃弗雷特·休斯:《社会学见解》 93 Mann, Michael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 94 Marx, Kar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 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 95 Mauss, Marcel :The Gift 马塞尔·莫斯:《论礼物》 96 Popper, Karl R.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 97 Poulantzas, Nicos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lass 尼科斯·普兰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 98 Sorokin, Pitirim A. :Social and Cultural Mobility 皮特林·索罗金:《社会和文化动力》 99 Thomas, William Isaac and Znaniecki, Florian :The Polish Peasant in Europe and America 威廉·伊萨克·托马斯,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 100 Wittgenstein, Ludwig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要突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应用性 ,以及学科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性。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政府部门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沟通、协调、监督等行政行为的总称。社会管理的能力也是政府能力的重要方面,包含政府部门对于社会的控制力和导向力,直接影响到政府职能的实现。长期以来,如何创建一个能实现社会良好治理的社会管理模式,一直都是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从改革开放前采用的单位制,到八九十年代采用的街居制,都是我国政府追求良好社会管理模式的探索。近年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频繁出现,中国的社会管理面临着“失范”的风险。为了控制社会风险,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当前我国很多地方采取了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其成效不能低估,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分析。
一、单位制:社会管理的传统模式
(一)单位制的特征
单位制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称为单位。[1]单位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单位制中的国家垄断控制资源的供给。单位制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控制了几乎所有的资源,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被国家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由国家所建立的‘单位组织’中,由这些单位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合法性,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控制他们的行为。”[2]单位制下的“单位”也可以看作是政府的延伸,承担了政府的分配资源的功能,而政府本身则是一切资源的垄断者,是个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
其次,单位制的组织机理是国家与单位、单位与个人双重的依附与庇护。单位依附于国家,国家为单位提供庇护。同时,个人必须依附于单位,而单位为个人提供庇护。美国学者Andrew. G. Walder曾提出研究20世纪中后期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崭新视角――单位和单位依附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体系属于再分配体制,所有的资源都由国家来统一分配,单位的资源来源于国家,但国家再分配的功能也必须依赖于单位来实现,单位和国家之间形成了依附与庇护的关系;在短缺经济以及单位占有和使用资源的条件下,职工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是通过单位来分配的,职工与单位之间也形成了依附与庇护的关系。”[3]
第三,单位制中的单位承担了无限的社会功能。“从单位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单位作为‘小福利国家’,向单位人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福利保障。一个人一旦进入单位, 单位就有代表国家对其生老病死、吃喝拉撒负责的无限义务。”[4]在这个意义上讲,单位成为社会的代名词,单位的概念与社会的概念无限重合。
(二)单位制的执行效用
首先,单位制的实施使得单位与其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保护――束缚”机制。单位给城市居民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物质和社会资源,保证了他们的生活,但是后者付出的代价却是选择自己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最终形成了一种依附性的人格,限制了人性中的创造力。因为一旦离开了单位的庇护,个人就是孤独的和无所依托的,根本无法获取生活所需的必要资源。同时,“单位所控制的资源不仅包括以货币和实物体现的物质生活资源, 而且包括无形而重要的‘制度性资源’”,[5] 如机会、权利、社会身份等等。如果个人希望从单位中获取这种制度性资源,那就必须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接受单位的束缚和控制。
其次,单位制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生活组织化的实现,保证了社会生活的秩序。单位制下的个人必须做好单位所赋予的角色,遵循单位中的秩序而无法脱离单位自主行事。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组织化的社会生活,这种组织化自由度极低,但却保证了社会生活的极端稳定,克服了传统中国“一盘散沙”式的结构性危机。
第三,单位制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了社会控制。“全国人民几乎都被纳入了行政权力的控制范围之内,国家的触角延伸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整个社会实现了高度的整合。”[6]中央政府借由单位制运用行政权力塑造了一个“无缝隙”的政府,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国家经由单位对每一个体制内的人负责,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社会失范的可能性,实现了社会控制。
二、网格化社会管理:当前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网格化社会管理是一种数字化社会管理模式,主要是运用地理编码技术、网络地图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将不同街道、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使其部件、事件数字化,同时将部件、事件管理与网格单元进行对接。形成多维的信息体系,一旦发现问题,都能及时传递到指挥平台,通过指挥平台通知相应职能部门解决问题,实现社会管理空间和时间的无缝衔接。 (一)网格化社会管理的运行流程
图1网格化社会管理运行流程图1.信息收集。网格长对本网格区域内各类不稳定因素、治安隐患、事故隐患、居民矛盾进行随时排查,监督员在若干单元网格内巡视,在县级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接受社会公众的举报。上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领导批转的问题,由监督员进行核实。对于能在自然村(社区)解决的问题,解决后登记备案;需要上报处理的问题由自然村(社区)或监督员提交乡镇(居委会)处理并备案;需上报县级指挥中心处理的问题由乡镇(居委会)上报或监督员直接上报,真正做到“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
2.案卷建立。县级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的坐席人员接收各乡镇(社区)或监督员上报的问题和各类信息,根据部件、事件的处理预案进行立案,并报值班班长审核。
3.任务派遣。县级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值班班长将立案的案卷进行分解,确定责任单位,并交由坐席人员派遣至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置。
4.任务处理。相关责任单位按照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的指令,按规定组织力量到现场进行处置。涉及多个部门联合答复解决的问题,由责任单位协调各协办单位答复或解决,并由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督促落实。
5.结果反馈。各相关责任单位对问题处理完毕之后,要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系统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
6.核查结案。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的坐席人员利用短信和网络等方式通知相应区域的监督员到现场核查问题处理情况,并将信息反馈至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经坐席人员核查、值班班长审核后,若上报的核查信息与问题处置标准一致,协调服务中心将进行结案处理;若未达到处置标准,将由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立案督办。如督办未果将转交县效能办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7.综合评价。在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平台系统中设置绩效评价模块,自动生成评价结果。同时,社会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定期发布问题处置情况和各责任单位的绩效评分,接受社会监督。
(二)网格化社会管理的配套机制
1.“网格化管理”问题流转机制。在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领导组与部门、部门与乡镇(居委会)、部门与行政村(社区)之间建立问题流转办理机制。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监督员汇报工作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及矛盾纠纷排查情况;每月底进行 经验 总结 和下月工作部署。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建立基础台账,统一登记、造册、分类,真正做到“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对群众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由行政村(社区)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信息平台提交乡镇(居委会),乡镇(居委会)再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信息平台通知县直相关职能部门;县直各部门要及时答复或解决乡镇(居委会)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信息平台提交的问题。
2.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对于各部门、乡镇、行政村在职权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县级政府建立了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采取联合执法形式予以解决。
3.“五个每天”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以网格化社会管理监督员即网格员上报案件为切入点,监督员在负责区域内不间断巡逻,对各责任主体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形成新的城市管理体制,即“五个每天”:责任主体“每天维护”;城市管理监督员“每天监督”;社区、乡镇等“每天管理”;县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每天执法”;数字化管理平台对五类主体(产权主体、责任主体、监督主体、管理主体、执法主体)“每天评价”。通过“五个每天”管理体制,有效推进各方认真履行职责,实现管理的社会化和常态化运作,提高城市(农村)问题的及时解决率,改善城市(农村)面貌和秩序。
4.建立量化绩效考评体制。将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纳入县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指标体系,进行量化打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将考核评价结果在政府网站以及报纸等媒体和信息平台进行公示,逐步推进监督方式的社会化和公开化。
(三)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特点
1.组织架构特点:
打破部门区隔,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以往的社会管理之所以没有效率,原因是社会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当中而没有形成合力,社会管理的问题却往往是复杂多元的,远远不是单个政府部门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这时候部门分立区隔的劣势就凸显出来了,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基本缺乏协调联动机制,出了问题之后互相扯皮,谁也没有勇气和决心去处理问题。而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其实创建了一个社会问题的分拣和处置平台,通过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这个平台统一把收集到的问题加以归类和分拣。这样不仅避免了各个横向的职能部门自己分类和处置问题所可能带来的不科学和不积极的情况,而且形成了一个处理问题的协调和监督机制。不仅可以协调有关的部门来共同处理这个问题,而且可以对问题处理的最终结果形成监督和控制。
2.管理技术特点:
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格技术应用于政府的社会管理事业当中,实现精细化管理。网格化社会管理的又一大特点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和 网络技术 的广泛运用,可以说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就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运用到政府社会管理之后的产物。社会管理所一直面临的问题就是社会管理的幅度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政府所面对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分散而且异质化的社会,社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庞杂,而且我们社会管理的中心――政府也很难保证自身所有的政策都能覆盖到社会的边缘,社会控制、社会管理、社会秩序维护的能力也并非那么强。不过,当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到社会管理当中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虽然整个社会的分散性和异质性依然没有改变,但是政府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可以显著地增强自身社会管理和社会秩序维护的能力。尤其是在网格化社会管理中,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可以通过建立网格化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显著地增强信息收集和传递的效率,把社会管理的范围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行政流程特点:
被动处理与主动吸纳并重,实现了社会管理的双向互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往往是一种被动的社会管理模式,被动性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问题的发现主要依靠群众的举报和反映,而且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还依赖于群众的反映是否找到了正确的接受单位,并且相关单位对于问题的解决还必须是热心尽责的。而在实际的社会管理实践中,这些条件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具备。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则创建了一个社会问题的收集和归纳平台,通过网格员的努力把社会问题发现和收集起来,而不是让单个的老百姓去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和介入。这样社会问题的收集就拥有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网格员的主动吸纳和收集,另一种是根据群众的反映。而且这两种方式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双向互动的,网格员也需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群众也可以对网格员的工作进行监督。
三、社会控制思维的延续――单位制与网格化的相通之处
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虽然是一种新出现的社会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社会管理的模式却并非是完全创新的,其中仍然包含着单位制社会控制模式的基因,二者之间仍然有内在逻辑继承性。
(一)社会管理的核心推动力:政府及其拥有的行政权力
单位制中的企事业单位部分承担了社会管理职能,而这部分社会管理的职能是由政府赋予的,而且从根本上来看应该由政府来承担。可以说是政府借由单位这只手实现了对单位中的个人的管理,虽然单位是个人的直接管理者,但是从根本上说政府才是最终的控制者,单位只是一个实现社会管理的中介工具。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中,虽然不是由单个的单位来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但却是由一个统一的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来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这个大型“单位”的职能基本上是无限的,几乎所有的社会上的问题都可以由它去组织协调。这个网格化协调服务中心却并不是一个社会性质的组织,而是由政府创建的一个行政性质的组织,它的运行依赖行政资源,耗费公共财政。可见,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推动力还是政府及其拥有的行政权力。
(二)社会管理的方式:社会管理行政化的路径依赖
“‘社会管理’在中国基本上就是政府管理社会,是行政对于社会管理的吸纳和化解。似乎社会管理工作只能通过行政化方式来进行。无论何种需求都必须被吸纳到行政运作机制中才能得到化解与解决。”[7]在单位制中,社会管理的方式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工作单位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单位负责职工的薪资、升迁、调动等一切管理活动,员工需求的回应也只在单位内部进行。到现在,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方式依然是一种行政化的社会管理方式。县级政府建立一个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来推动网格化社会管理这项涉及到社会整体运行的公共事业,出发点无非是维持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但是采取的方式依然是行政化的,不是通过社会自身和自发的力量去维护社会秩序,而是通过再设立一个政府部门去统筹协调社会反馈的各种问题,而且对于反映的问题往往一股脑地通过网格化这一统筹平台加以分拣,然后分配到各个政府部门加以解决,在必要的时候还充当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整个运行流程就是一个收集社会问题然后通过行政手段加以解决的过程,很少考虑 其它 利益主体的意见。这种处理社会问题的方式与之前单位制下应对社会需求的 方法 没有本质区别,是一种行政化路径依赖的结果。
(三)社会管理依赖“中介组织”:单位抑或网格
在单位制的社会管理模式中,单位的角色就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介。国家如果直接面向个人提供和分配资源,会造成行政成本高、执行效率低,所以国家通过单位来实现资源的分配,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其实是依赖单位进行社会管理的。不过与此同时,由于国家对于资源的垄断,个人也只能依附于单位才能从国家那里得到较良好的社会资源,形成了一种双重的依附与庇护的关系。个人依附单位,单位依附国家,反过来讲,国家庇护单位,单位庇护个人,于是,单位就充当了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中介组织。而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再也不可能去垄断社会资源的分配,个人也无需一定通过单位才能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于是这种依附与庇护的关系也就解体了。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国家对于社会的管控力的下降,整个社会的失范行为增多。这时候国家就通过建立网格的方式来增强对社会状况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增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网格也充当了一个中介组织的作用,既要向政府部门反映社会的问题,也要帮助公民个人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社会管理的目的:社会控制导向重于社会发展导向
“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力量保证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确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8]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采用单位制的社会管理模式和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都可以实现社会控制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目标。单位制的社会管理模式通过单位包办和控制一切的手段把个人牢牢地与单位连接在一起,单位成为个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依托,个人必须通过单位才能获取必要的社会资源。这样一来,社会控制就实现了,国家可以通过单位来控制个人,进而控制社会秩序。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也是同样的目的,通过建立网格的方式把每一个公民个人都框到一个网格当中去,由网格员来负责向政府反映网格内民众的意见和问题,然后由一个统一的网格化管理协调服务中心来协调处理社会问题,进而通过社会问题的解决来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简而言之,不管是单位制还是网格化的管理模式,社会控制的意味在其中都体现得较为明显,都强调运用行政的力量来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单位制和网格化则是两种维持稳定社会秩序的管理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都没有强调社会本身的自主性和活力,推动社会本身的良性发展并不是这两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目标。
四、超越单位制:网络化治理的生发
(一)网络化治理应运而生
网格化社会管理方式有一些单位制社会管理模式的基因,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网格化社会管理就一点优点也没有,是一种应该被抛弃的社会管理模式。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政府内部横向的部门区隔,构建了一个统筹协调政府各部门,让它们联合起来去解决某一个问题的协调机制,提高了政府部门处理社会事务的效率。但是,政府部门内部的协调和联合还是很难达到社会事务的良性治理,因为政府虽然强大却并不具有完全控制社会的能力,社会的事务单靠社会中的某一组织――政府去处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更好地处理社会事务,实现优良的社会秩序,必须依靠各个社会组成部分的协调和联合,于是,“网络化治理”便应运而生了。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合著的《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 提出了 “网络化治理”的概念。网络化治理是“管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供应商网络的政府管理”,当“政府横向联合并纵向推行服务的时候”,[9]政府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供应服务问题。 通常的解决办法是政府将各种复杂的问题组合在一起,然后将需要提供的服务安排给各个组织,这样就可以创造一个广泛的、互相连接的、以顾客为导向的网状服务网络。“网络化管理主要表现是高程度的公私合作, 又意味着政府有效地管理公私合作网络。 网络化治理针对的是公共治理,除了传统的层级治理外, 还必须依靠各种合作伙伴建立起横向的行动线。”[9]
(二)网络化治理对于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补构和超越
1.治理主体的转变:从单主体到多主体。现在推行的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主张政府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收集社会信息然后加以整合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治理的主体依然局限在政府这个单一的主体。而网络化治理的模式则认识到了在现代社会只依靠政府这个单一主体是不够的,任何单一主体都不具备独力建立良善社会的资源和能力,每个治理主体都只在自己特定的领域内有比较优势。所以,社会的良好治理一定是各个治理主体“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的结果。具体来说,治理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等四种不同类型的主体。政府只是治理网络中的一个中心和节点,并不负有处理所有社会事务的无限责任。
2.治理工具的运用:从强力管控到平等沟通。现在所实施的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把每个人公民个体都框到一个网格中去,由这个网格来收集和处理问题,采取的手段主要是管控式的。这种管控式的手段在现代社会的效用必然会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网络化治理则减少了这种管控手段的使用,着重采用沟通协商的手段来达成意见的整合。而且政府在其中依然需要发挥比较大的作用。“政府作为在政策网络中具有‘驾驭’能力的主体,灵活地运用各种治理工具,影响和协调其他主体的行为,发挥‘领航’的作用,实现对目标群体行为的改变,达到预期目的。”[10]
3.治理流程的再造:从单向度推进到螺旋式上升。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中,治理的流程主要是单向度推进的,网格员反映情况,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网络化治理则实现了政府的流程再造,“以业务过程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公民导向、组织变通、向基层授权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环境的目的,以期政府组织绩效的显著提高,进而推动整个组织结构的优化。”[11]可见,网络化治理的流程不是单线的,而是实现了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的双向互动,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运行过程。
结论
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把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了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民情的反映和部门的协同。但是这种社会管理模式依然具有强烈的单位制式的社会控制基因,期望再次把公民个人固定到一个个政府划定的网格之中,由网格员来反馈网格内的问题,再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归口和解决。但时代已经不同了,现在的政府已经不再能够垄断控制一切资源,所以要想通过网格化的手段再次实现社会生活的高度组织化,维护良好的社会管理已经变得非常艰难。所以,超越这种单位制式的社会控制思维,采取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方式应该成为社会管理模式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这种主张多元、协同、互动的新型治理模式必将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下页带来更多的社会学论文参考
费孝通著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中世纪商社史》(1884)《罗马农业史及其对国家法和私法的意义》(1891)《德国东易北河地区农业工人动态》(1892)《交易所Ⅰ一Ⅱ》(1894~1896)《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1906)《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1909)《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1911~I913)《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1915)《印度教和佛教》(1916)《古代犹太教》(1917)《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1918)《作为职业的学术》、《作为职业的政治》(1919)《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1920)韦伯去世后陆续整理出版的有:《经济与社会》(1921~1922)《音乐理性的及社会的基础》(1921)《政治论文集》(1921)《科学论文集》(1992)《经济通史》(1924)《社会学和社会政策文集》(1924)《国家社会学》(1956)等
1 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终极价值与传统主义相比,资本主义精神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其终极价值的模糊-无休止地追逐利润的精神,在尘世生活范围内似乎不具有合理性。而新教伦理的本质是立足此岸、面向彼岸的合理价值观,这种对来世灵魂归宿的关注,恰恰为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终极价值,弥补了资本主义精神的缺陷。宗教伦理和宗教群体成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强大盟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崛起并取代传统主义提供了发生上的原因。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一致性在以下重要方面,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完全一致:(1)对财富的态度。新教认为,财富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财富是如何获得和如何使用的。如果用不正当手段谋利,如果谋利最终是为了肉体享受,则财富便代表了一种罪恶;如果通过正当手段合理谋利,并用理性约束本能、节制消费,财富能够荣耀上帝,并作为灵魂获救的象征。这种态度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那种现身于经济活动、拼命工作、聚敛财富、节制享受、不断扩大投资,用财富衡量人的能力和道德的内在气质是完全一致的。(2)对时间的态度。新教不允许消极无为、空耗时间,认为时间是无价之宝,损失时间就是损失为上帝增光的机会,浪费时间在原则上是最大的罪孽。这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注重效率的观念是相同的。(3)对职业活动的态度。新教伦理笃信“自助者天助之”,倡导“恪尽职守、努力工作”的敬业精神。职业活动不仅是有效的禁欲手段,同时也是上帝规定的生活目的。“不劳动者不食”这一宗教箴言无条件地适用于每一个人,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必须完成上帝授予的“天职”。这同资本主义精神对那些尽职勤奋、埋头于工作的劳动者推崇的是完全一致的。新教伦理在有关尘世活动的最重要问题上给资本主义精神以强大伦理支持,保护了一批具有强烈功利主义动机的理性经济人,把他们从传统主义加给他们的伪善、贪婪、冷酷等道德指责中解脱出来,使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活动获得了社会合法性。“新教伦理是现代经济人摇篮旁的守护者”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历史关系(1)二者各自独立。新教伦理从属于宗教教义,是超世俗伦理;资本主义精神则是知道人们经济行动的动机和规范,是世俗伦理。二者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起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两个独立因素,其结合也不体现着必然性,而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2)二者关系的历史变化。资本主义精神只是在崛起之初,必须借助新教伦理的支持以战胜强大的传统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的根系慢慢枯萎,最终为功利主义的世俗精神所取代”。成熟的资本主义精神已不再需要宗教的支持了。 (1)韦伯的研究主题是欧美独具的普遍合理化趋势。他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出发,在社会行动层次上将资本主义定义为:在特定经济伦理驱动下的社会行动的结果、组织方式或社会形成物。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是普遍形式合理化趋势的重要方面。(2)从理解原则出发,韦伯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即他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其特征是,理性地追求利润增值的做法被社会普遍接受,成为指导经济活动的社会经济伦理。(3)韦伯考察了与资本主义精神也很相对立的传统主义。在经济活动中,传统主义仅仅以满足具体需求为目标。(4)由于两种精神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因而仅仅用经济动机、物质利益、理性自身发展等因素不足以解释资本主义精神取代传统主义的历史过程。韦伯也由此转向对欧洲宗教的考察和比较。通过宗教比较,韦伯认为天主教伦理不仅不支持资本主义精神,而且对资本主义精神加以排斥和否定。天主教拒绝对非人格化的尘世活动给与伦理支持,它倡导修道院式的禁欲主义,听任传统主义统治世俗活动领域。新教伦理则给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以伦理支持,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崛起,帮助它战胜了传统主义。韦伯从文化价值体系的角度揭示了欧洲资本主义历史形成的发生奥秘。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仅仅是韦伯宗教研究的第一阶段,其主题是:基督教文明圈何以进入了普遍合理化轨迹?此外,韦伯还对世界上其他各种有影响的宗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等)进行了宏观比较,目的是从反面说明其他宗教文明圈为什么不能在发生学意义上独立进入普遍合理化轨迹 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没有企业家阶层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道德宪章就没有企业家阶层,没有宗教信念就没有道德宪章。 韦伯研究专家权威全译本,知名学者余英时作序推荐。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综合体,它还有着特殊的精神风格和文化意义,其所呈显的特征处处和某种宗教上的伦理态度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方式。本书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探讨近代资本主义在欧洲而不是其他大陆发轫和发展的根源,让读者看到隐藏在制度背后的精神力量,从另一个视角来重新认识这套西方花了数百年时间才酝酿出来的资本主义生活秩序。本书收录了韦伯“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一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第二部《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而其长度接近正文三分之二的注释,则全面反映了韦伯十年来对所论述问题持续思考的研究心得,是目前内容最完整的中文对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宗教社会学论集》的第一部分,也是最出名和最有争论的专著。韦伯试图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去说明貌似合乎理性的资本主义的运作制度背后却由一套极为不合理性的新教伦理所支撑,即近代资本主义合理经营的态度是由新教,尤其是加尔文教派的宗教伦理所驱使而形成的。
马克斯·韦伯(德语:1864-1920),在1904年,韦伯开始于发表一些他最重要的文章,尤其是一系列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这后来成为他毕生最知名的著作,并且也替他后来许多针对文化和宗教对经济体系的影响的研究奠定根基。这篇论文是唯一一篇他在世时便已出版成书的著作。也是在那年,韦伯前往美国旅游,并且参与了当时在圣路易斯所举行的社会和科学大会—那也是世界博览会相关的大会之一。尽管韦伯表现的越来越成功,他仍觉得自己无法再胜任固定的教学工作,因此继续维持着私人学者的身份。1907年韦伯获得一笔可观的遗产,也使他得以继续专心研究无须担忧经济问题。在1912年,韦伯试着组织一个左翼的政党以结合社会民主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最后并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自由主义者仍担忧社会民主主义的革命理念。
集美大学好。
集美大学地处福建省厦门市,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福建省与厦门市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福建省首批“海外华文教育基地”。截至2020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2300多亩,校舍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有21个学院,71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扩展资料:
集美大学主办有《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体育科学研究》等四种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08、2010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
2009年,《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得“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2006年《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体育科学研究》评为“福建省高校特色学报”。
截至2013年9月,该校建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以及航海技术研究所、现代物流研究中心、海商海事研究所、船舶助航技术研究所、海上交通安全研究所、船舶工程技术研究所、自动化技术研究所、食品与生物工程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海西经济运行效率与风险测评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应用心理研究所、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影像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房地产发展研究所、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所、民间文学与艺术遗产研究所、语用学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所、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另外还建有福建省船舶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科技部坛紫菜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基地)、福建省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研发中心。教育部、财政部立项资助300万元(总投入450万元)建成了“无线通信系统研发及测试”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鳗鲡现代渔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水产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水产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技术中心、福建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清洁燃烧与能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西经济运行效率与风险测评研究中心厦门市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射频识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射频识别(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机器人应用与仿真架构工程技术中心、厦门现代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无人机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重点实验室:厦门市饲料检测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涉密信息重点实验室 2000年-2009年,集美大学发表科研论文数量中,收录于SCI-E数据库的论文402篇,CPCI-S数据库的论文188篇和EI数据库论文584篇。研究性论文为737篇,会议论文430篇,其中2008年在贵阳召开的防伪、安全和识别国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4篇,此外在第一、二、三届ASID会议和第一、二、四届ICCSE会议中,集美大学发文量较多 。2014年1月,学校3项成果荣获福建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2013年福建省教育厅科技类项目项目名称承担部门负责人项目经费益生菌、肠道菌群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水产学院孙云章基于GPGPU的全波形数据并行处理研究计算机工程学院王宗跃船舶动力定位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轮机工程学院吴德烽多点直驱式波浪能发电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策略研究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杨绍辉日本鳗鲡Cathelicidin抗菌肽的重组表达和抗菌活性研究水产学院张东玲面向游艇性能设计应用的数值波浪水池关键技术研究轮机工程学院刘建闽新型海参保鲜剂的开发与产业应用生物工程学院翁凌似繁殖习性与驯养技术的研究水产学院黄永春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在城市化中的变化研究水产学院石盛莉复合污染物诱发藻毒素在食物链传递机理的研究水产学院谢钦铭鲍内脏多糖的分离纯化和免疫活性研究生物工程学院何传波整体动物功效动力学生物色谱研究紫菜多糖最小功能成分组生物工程学院陈昭华集装箱货物装箱配载研究航海学院刘旺盛基于FDTD研究太赫兹波对船舶防护涂层系统的脉冲检测轮机工程学院涂婉丽真空绝热板冷藏集装箱的绝热性能优化研究轮机工程学院廖海峰基于GML的空间数据转换与传输加密技术研究计算机工程学院郑翠玲小型化带阻特性超宽带天线的研究与设计信息工程学院陈彭复合“鸭式”波浪能采集装置的仿真研究与试验开发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李晖海底建筑表面太阳辐射分布模型研究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陶求华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厦门市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理学院施益强高温环境对农业照明用的LED老化失效特性影响的研究理学院王敏帅基于现代时频分析的长周期结构非平稳地震反应特征研究工程技术学院刘强高强高韧钛合金热成形组织-性能演变模拟及预测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程俊系列船用增压柴油机整机建模与性能优化研究轮机工程学院黄加亮小G蛋白RAN及互作因子参与大黄鱼免疫机制研究水产学院韩芳 2013年度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名单项目名称承担部门负责人项目经费项目来源不均质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贸易边际的影响研究:基于实际保护的视角财经学院代中强福建省教育厅(杰青)闽台合作国际推广与普及中华体育文化研究体育学院谢军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闽台金融合作研究财经学院王金安福建省教育厅(重点)福建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研究体育学院林金标福建省教育厅(面上)我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改革研究财经学院宋生瑛福建省教育厅(面上)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旅游工艺品产业发展战略工商管理学院庄贝妮福建省教育厅(面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模式的经济后果差异对两岸资本市场合作发展的影响工商管理学院陈旻福建省教育厅(面上)经典名著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接受现状调查研究---以《红楼梦》、《论语》为中心文学院张克锋福建省教育厅(面上)林语堂与30年代的现代文学批评文学院余娜福建省教育厅(面上)闽台“藵歌”音乐文化社会功能的历史流变及互动关系研究音乐学院吴亚玲福建省教育厅(面上)闽台同源童谣音乐研究音乐学院陈芳福建省教育厅(面上)著作权保护期限的国际趋势及我国的立法选择政法学院罗施福福建省教育厅(面上)转型视角下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研究政法学院孙文中福建省教育厅(面上)1950年代大陆赴台女性文学的审美品味及其影响研究教师教育学院周海琳福建省教育厅(面上)我国儿童文学图书出版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少儿书业数据的分析教师教育学院黄云姬福建省教育厅(面上)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及批评模式探索外国语学院刘立香福建省教育厅(面上)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国际贸易实务全英文教学辅助教材及教法研究外国语学院陈玉清福建省教育厅(面上)福建宋时期纺织业发展研究美术学院余明泾福建省教育厅(面上)基于低碳理念的闽南滨水景观设计研究美术学院邹喆福建省教育厅(面上)高校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成人教育学院邓红英福建省教育厅(面上)福建传统民间工艺在闽台高校合作教育中的运用与实践美术学院赵胜利福建省教育厅(两岸职业教育专项) 海西战略背景下,闽高职院校与自学考试、技能培训的特色办学改革成人教育学院陈建民福建省教育厅(两岸职业教育专项) 2014年省基金项目(自由申报)评审结果名单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学院申请者面上项目具有临界指数的奇异椭圆方程及系统的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的研究理学院蓝永艺面上项目杂色鲍维甲酸X受体的配体筛选及其在性腺发育中作用的研究水产学院王淑红面上项目淡水鱼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MBSP)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生物工程学院杜翠红面上项目分子印迹型壳聚糖/二氧化钛光催化剂选择性杀灭水产病原菌研究水产学院黄利强面上项目大尺寸平面磨削淬硬机理及其耐磨性研究机械学院刘菊东面上项目流固耦合作用下帆结构动力特性的数值方法研究轮机工程学院刘建闽面上项目DCT基于多矩特征的图像检索研究计算机工程学院余元辉面上项目线性菲涅尔反射式太阳能聚焦光热系统测试方法研究信息工程学院曾桂英面上项目应用高通量测序研究大黄鱼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及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水产学院马英面上项目欧洲鳗鲡病原菌外膜蛋白的基因工程三联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果观察水产学院郭松林青年创新多源遥感研究福建省气溶胶光学特性和理学院肖钟涌青年创新厦门市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及源解析的Pb同位素示踪研究生物工程学院陈锦芳青年创新Ran蛋白在大黄鱼免疫途径中的功能研究水产学院韩芳青年创新时空分数阶方程最优控制问题的高阶数值方法理学院叶星旸青年创新心肺耐力水平对中年肥胖人群的抗炎效应及其机制研究体育学院林家仕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9月,集美大学图书馆共有馆藏纸质文献万册,中外文现刊2700多种,引进了包括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pringer、Ei village等39个中外文全文或文摘数据库;自建了《水产科技数据库》、《陈嘉庚研究数据库》、《集美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7个特色专题数据库 。 学术刊物 集美大学主办有《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体育科学研究》等四种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08、2010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2009年,《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得“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2006年《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体育科学研究》评为“福建省高校特色学报”;有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国内重要文摘全文转载和转引;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网》等多家数据库和检索刊物收录。《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还被“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情报数据库(ASFIS)”、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中国水产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水产文摘》、《水产文摘》、《海洋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造船文摘》、《中国数学文摘》等作为源期刊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Airiti Library 华艺线上图书馆等多家数据库和检索刊物收录或者作为来源期刊 。《体育科学研究》中文科技期刊在线、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Airiti Library 华艺线上图书馆等多家数据库和检索刊物收录或者作为来源期刊 。
学生内部的交流资料吧~好像没有什么省级还是国家级的,办的很一般啊~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国内二级学术期刊
好写的会计论文选题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好写的会计论文选题,欢迎阅读与收藏。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与审计对策浅析
2、浅谈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
3、普及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4、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原则研究
5、解决网络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的对策
6、关于账套初始化的研究
7、硬件发展对会计电算化的促进研究
8、ERP与会计电算化
9、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研究
10、浅谈知识经济与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
11、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12、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之比较
13、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14、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问题分析
15、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
16、试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17、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
18、对电算化会计中会计方法的思考
19、会计电算化初始化应注意的内容
20、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用印的管理
21、会计电算化引起的企业损失及对策
22、会计电算化替换手工账及试运行浅析
23、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4、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问题分析和解决办法
25、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
26、会计电算化使用方法和技巧
27、网络环境下电算会计的发展方向
28、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29、论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
1、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2、浅议企业应收账款风险
3、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探讨
4、应收账款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5、关于××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研究
6、浅谈企业的现金管理
7、论会计与经济效益
8、论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9、试论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10、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2、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途径与措施
13、利润操纵的现象及对策
14、对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
15、关于公司存货管理问题的研究
16、浅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方法
17、浅谈企业财务风险
18、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19、浅谈企业融资的途径和方法
20、论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
21、论股利政策的选择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影响
22、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3、浅谈企业存货管理与控制
24、浅淡村级财务管理
25、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评价
26、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27、债务重组的利弊分析
28、成本控制的若干问题探讨
30、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浅议
31、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例证分析
32、企业财务目标取向分析
34、浅析企业集团财务风险
35、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36、ERP系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浅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2、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
3、试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
4、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思考
5、财务欺诈的成因及防范
6、浅议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7、会计报表作弊的方式及审计策略
8、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9、如何进行货币资金审计
10、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1、识查假账的主要方法
12、货币资金审计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3、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
14、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监督
15、试论会计的监督职能
16、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
17、原始凭证失真及解决办法
1、民营企业会计监督研究
2、如何提升财务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3、浅谈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4、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5、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
6、集团公司会计委派制研究
7、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探讨
8、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9、浅析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10、对资产减值会计有关问题的思考
11、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2、会计计量对企业会计收益的影响
13、谈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14、谈如何做好一个出纳员
15、商誉的计价与会计处理初探
16、论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17、论企业成本核算与分析
18、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19、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20、浅谈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
21、浅析如何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22、试论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23、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24、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25、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26、浅谈企业的诚信管理
27、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初探
28、新时期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析
29、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探析
30、或有事项会计处理浅析
31、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分析
32、浅谈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
33、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
34、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35、 刍议现代经济下的融资租赁
1、所得税会计探讨
2、论纳税筹划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4、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5、纳税人权利及其保障初探
6、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
7、消费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8、商品包装物租金,押金涉税会计处理探讨
9、税务筹划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10、债务重组涉税会计处理
11、论对外投资涉税会计处理
12、论企业合并与分立涉税会计处理
13、现阶段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利弊分析
15、论税收政策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7、论信息不对称与税收征管
18、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
19、论企业费用支出中税务因素的财务策划
20、税务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容与冲突剖析
21、论视同销售涉税业务会计核算
23、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2、煤炭企业环境会计计量研究
3、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
4、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5、绿色会计视角下煤炭企业的成本核算优化研究
6、绿色税收体系的重构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7、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及其评估研究
8、构建企业绿色税务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
9、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债务融资相关性研究
10、基于企业价值链理论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11、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12、我国制药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3、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14、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会计确认计量改进研究
15、“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企业绿色审计改进研究
16、基于公司治理结构下的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17、论我国绿色证券法律制度的完善
18、我国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会计计量
19、海峡两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20、建筑企业绿色价值链构建研究
21、绿色会计的生态哲学思考
22、可持续发展下绿色会计的应用研究
23、主体功能区功能补偿区间的会计计量研究
24、绿色税收下SH林纸公司会计问题研究
25、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6、环境管理会计
27、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28、企业绿色管理体系研究
29、环境会计报告研究
30、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设计及推进机制研究
31、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32、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3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报告研究
34、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环境资产会计研究
35、我国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36、华润首阳山电厂绿色经营策略研究
37、青海省资源型企业绿色会计核算研究
38、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39、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框架的建立研究
40、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我国船舶及配套企业环境会计研究
42、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
4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44、低碳经济下绿色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45、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小企业绿色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46、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47、企业绿色管理理论研究
48、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与运用
49、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会计研究
50、森林资源资产的计价与会计核算研究
51、电力企业绿色成本核算方法及应用的研究
52、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研究
5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54、我国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55、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56、绿色技术创新制度及其结构设计
57、基于公允价值的我国政府会计研究
58、神农架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财务分析和评价
59、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60、论企业环境审计的开展
61、印染企业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
62、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
63、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确认、计量与控制研究
64、环境会计新探
65、环境会计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
66、构建我国绿色税务会计的研究
67、我国环境会计研究
68、关于企业环境负债若干问题的思考
69、台湾环境会计制度之研究
70、循环经济下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1、论会计目标
2、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
3、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4、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5、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6、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7、合并会计报表研究
8、企业并购会计研究
9、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10、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11、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12、试论会计信息的公开制度
13、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14、试论会计报告披露的范围
15、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6、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17、关于期货会计的探讨
18、试论会计环境
19、非货币交易会计研究
20、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21、减值会计研究
22、试论新《会计法》下的会计监督体系
23、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24、股票期权会计研究
25、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6、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27、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
28、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29、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30、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31、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
32、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33、论会计的国家性和国际性
34、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35、试论重组会计
36、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37、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38、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
39、金融互换与资本结构
40、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
41、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42、关于企业价值研究
43、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
44、企业并构财务问题研究
45、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46、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
47、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
48、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
49、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50、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
51、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52、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53、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54、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55、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56、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
57、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研究
58、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
5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60、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
61、财务学科课程体系探讨
62、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63、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64、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65、资本成本决策研究
66、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67、经营者薪酬计划
68、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69、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70、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
71、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72、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73、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74、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
75、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
76、由某公司谈企业战略发展结构
77、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利益冲突与协调
78、企业投资决策科层结构体系研究
79、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80、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81、投资决策分析方法
82、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
83、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84、关于均衡计帐研究
85、关于ABC法的研究
86、责任会计的研究
87、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
88、标准成本的研究
89、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90、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91、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
92、关于敏感性分析
93、关于成本控制方法
94、比较审计初探
95、论经济效益审计
96、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97、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98、论财政同级审计
99、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00、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01、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102、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
103、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104、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105、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106、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107、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08、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109、独立审计准则研究
110、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111、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112、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113、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114、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115、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
116、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117、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18、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119、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120、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21、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
122、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123、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124、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
125、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26、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
127、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128、商业进销存系统模式研究
129、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0、网络会计研究
1、财务会计现代化改革问题研究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探究
3、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发展研究
5、财务会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财务会计的信任功能
7、财务会计逻辑体系探讨
8、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
9、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管体系设置初探
10、如何发挥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1、财务会计中的神秘“三”
12、基于财务会计角度下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影响分析
13、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4、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15、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
16、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高度融合性
17、探究电商企业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浅议
19、“互联网+”背景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20、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1、现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相关研究
2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探讨
23、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论财务会计的局限性
24、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和谐耦合模式与对策
25、企业碳排放财务会计分析
26、关于财务会计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27、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28、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
29、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主要差异研究
30、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31、IT视角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
32、网络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33、对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探讨
34、供给侧改革下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管理探究
35、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36、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7、浅述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38、财务会计如何向管理会计转型
39、浅析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
40、行政会计行业财务会计系统分析与设计
4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与协同探究
42、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43、论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44、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5、浅谈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
46、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识别与防范
47、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区别与发展
48、试探公允价值在我国财务会计中的应用
49、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50、看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51、浅析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52、财务会计辅助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实务研究
53、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54、政府财务会计与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55、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56、如何完善医院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
57、基于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探究
58、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系统性评价研究
59、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与协调路径探析
60、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61、财务会计定义的经济学解读
62、财务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63、企业碳排放财务会计研究
64、财务会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解析
65、论未来财务会计发展方向
66、基于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对企业意义的分析
67、如何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提升
68、论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发展问题
69、浅谈电子商务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70、浅析SAP系统的财务会计应用
71、论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财务会计
72、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73、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相关研究
74、浅议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发展与提升
75、浅谈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关联性
76、商事思维下公司财务会计制度重构
77、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中的目标导向
78、主体偏移与信息视角的财务会计价值选择
79、论现代财务会计的基本程序
80、论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81、试论经济学是财务会计的基础
82、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83、试论财务会计核心价值[A]
84、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
85、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与协调分析
86、试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与协调
87、国际环境财务会计指南与实务的历史进程最新动态评述及启示
88、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舞弊手段及成因分析
89、浅谈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
90、浅谈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91、论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发展
92、基于BPM的银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93、浅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与审计之间的关联
94、论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95、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讨论
96、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淡定 淡定 自己写吧 我其实也想要别个帮我写的,,,
《论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散漫与章法》《大学生入社会学习》
同学们,我们将严肃处理抄袭事件,并采用先进的反抄袭技术望杜绝抄袭 曹俊德留
是的,社会工作硕士论文的实务内容可以编造。但是,请注意,造假是不道德的,可能会对您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实地观察和研究来收集有关实务的资料。
在一篇高质量的社会工作论文中,论文的选题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好的选题有一半文的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论文的题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工作专业 毕业 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 1. 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干预策略研究 2. 大学生自杀个体的人格分析 3. 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心理分析 4. 大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5.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6. 当代大学生宿舍 文化 的形成过程 7. 当前大学生活择业倾向研究 8.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9. 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失业等)风险控制问题 10. 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11. 对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成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12. 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探讨 13. 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 14. 对网络乞讨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15. 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问题研究--以**大学为例 16. 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与婚姻问题研究 17. 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工作 18. 关于"爱心超市"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学为例 19. 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20. 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 21. 互联网与当前社会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二) 1、中小城市社区服务调查研究 2、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研究 3、城市社区福利现状及其建设研究 4、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调查 5、中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6、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当前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中的问题 7、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8、居民参与社区民间组织的态度与行为研究 9、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发展 10、青年的社区参与现状特点及对策分析 11、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12、社区居民社会支持初探 1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14、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15、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 16、从社会资本理论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17、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 18、大学生网络迷航现象的调查研究 19、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成因 20、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三) 1、(城市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研究 2、(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学探究 3、"富二代"现象或问题研究 4、"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 5、城市边缘群体(如乞丐妓女农民工等)研究(可从生存状况政策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等任一角度切入) 6、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7、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 8、城市流浪 儿童 的社会救助研究 9、城市某类场所的研究(如公园酒巴饭店娱乐场所等) 10、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11、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 12、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 13、 传统文化 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启示 14、从 广告 中探究性别问题 15、从社会化角度谈谈你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看法 16、挫折与逆境总能出人才吗? 17、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18、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19、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观念调查 20、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 猜你喜欢: 1.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2.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 3.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社会工作硕士论文题目
是的,您可以在社会工作硕士论文中使用实务内容。相关实务可以是对上述主题或研究话题的实践性分析,或者提供社会工作实务和政策方面的实例和解决方案,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