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链接
双语链接。希望有帮助
我有中文的:在bbc中文站上找到的:资金来源及规章教育与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英格兰地区的教育政策由英国教育大臣负责制定。英国教育与技能部的职责如下: • 提供国家教育服务 • 培训教师 • 维护教学水平 • 监督教学大纲及学校考试 此外,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还需要监督英格兰教育体制以及资金调拨架构的改革工作。 地方教育管理机构(Local Education Authorities) 英国各地方议会都有各自的地方教育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和划拨学校经费。但由于英国政府更倾向于让学校直接掌控教育经费,因此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在学校管理中更多地扮演了战略决策者,而非具体运行者的角色。 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责可被划分为5部分: • 策略管理,包括资金划拨、内部审计,并支付例如生产假期等开支; • 为减少班级规模和“新机会基金”(New Opportunities Fund)等项目批出资金,“新机会基金”是一项博采基金,用于支持专项体育或音乐的新发展; • 调拨资金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学习所需; • 在学校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帮助学校维护和更新基础设施; • 制定地方教育体制框架,让学生依此就学。此类工作包括支付申请入学与上诉的开支、为被拒入读某校的学生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学生接送服务、提供教育福利服务、审查免费校餐资格等。 学校教育经费 地方教育管理机构一般有两个预算,分别是学校预算和地方教育管理机构预算。 学校预算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所需的开销,而LEA预算则与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紧密挂钩。地方教育管理机构预算包含的项目包括成人教育和培训。 学校用完其学校预算后,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就会向学校增拨资金。学校董事会将有权决定如何使用这些增拨资金。 事实上,虽然当地教育管理机构有能力向学校提供包括餐饮、保安、清洁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但学校有权选择其他价格更优惠、服务更好的供应商。 学校管理机构 所有公立学校都设有各自的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校长、任课老师、家长代表、地方教育委员会指派的代表以及当地社区人士组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范围包括: • 教学管理 • 学校纪律 • 人事变动 • 校舍维护 • 入学管理 实际上,学校管理的具体事宜还是由各学校校长全权负责。学校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则更偏重于制定宏观发展战略、贯彻实施监管报告中提出的改进意见,以及向学生家长及时汇报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等。 贫困地区学校的资金来源 所谓“教育行动区域”(Education Action Zones)是指那些位于英国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这些学校通过与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家长、商业团体及其他社团组织开展合作,来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此外,教育行动区域组织还能连续5年获得每年50万英镑的补助。 学校评估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 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通常简称Ofsted)是一个由学校监督官员组成的监管机构,独立于政府教育部。其主要职能是对所有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定期审查,并汇总学校所取得的成果。 Ofsted的职责还包括对成人教育服务、地方当局的儿童服务、教师培训机构及一些私立学校进行审查和监督。自2001年起,Ofsted还承担了所有16至19岁青年的教育、婴幼儿托管的规章管理工作。 排行表 根据各学校在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level)、中学准高级水平考试(AS-level)以及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中的表现,英国政府每年都会发表一份英格兰学校排行表,向公众介绍各学校的教学和运营状况。 学生测评课程与考试 英格兰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按照英国资格与课程管理委员会(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简称QCA)制定的全国统一教学大纲授课。该大纲的宗旨是为了保障学校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英国全国教学大纲还要求学生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参加“关键阶段”考试。 关键阶段(Key Stages)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出台后,全国教学大纲制定出四个学习关键阶段: 关键阶段1(Key Stage 1):5至7岁 关键阶段2(Key Stage 2):7至11岁 关键阶段3(Key Stage 3):11至14岁 关键阶段4(Key Stage 4):14至16岁 公立学校类别英格兰的学校类别是根据谁雇用教师、谁管理入学,以及谁拥有校舍和土地来划分的。 四种主流学校 • 社区学校(Community schools):社区学校的前身是郡立学校(county school)。地方教育管理机构(LEA)拥有这类学校的土地及校舍,并对学校的人事任免和入学要求有决定权。 • 基金会学校(Foundation schools):不少这种学校的前身都是直接拨款公立学校(Grant maintained School)。学校校董会负责招聘老师及招收学生,校舍和校园则属于校董会或慈善团体。 • 受津贴民办学校(Voluntary Aided):这类学校多为教会学校。一般来说,这类学校的校董会负责招聘老师及招收学生,而学校校舍和校园则由慈善组织拥有。 • 受监管津贴学校(Voluntary Controlled):这些通常都是教会学校。校舍与校园由慈善团体拥有,但招聘员工和招收学生的工作由地方教育管理机构负责。 学龄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 2岁至5岁的英国儿童可以接受学龄前教育。英国政府实施的“稳健起步计划”(Sure Start Shceme),向所有4岁及部分3岁儿童提供免费幼儿园教育。英国政府还与地方教育机构一道,创建更完善的婴幼儿早期教育、儿童看护及家庭健康体系。 小学教育(Primary Education) 英国儿童年满5周岁后就要开始接受小学教育。英国小学教育被分为初级(5岁-7岁)和高级(7岁-11岁)两个阶段。多数小学的管理运营,都是由校董会按照地方学校管理计划(Local Management of Schools Scheme)的规定展开的。 中学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 英国青少年需要接受中学义务教育直至16岁。除社区学校、基金会学校、受津贴民办学校以及受监管津贴学校4种主流中学外,英国还设有不少特色学校。 专门学校(Specialist school) 任何运行正常的英格兰中学,都可以成为技术、语言、运动、艺术或某个专业领域的专门学校。这类学校在遵守全国教学大纲规定的同时,可以着重发展某个特别领域。 英国执政工党政府希望,所有中学都能在2008年发展成专门学校,专长于某一个特定项目。此外,政府还积极鼓励现有专门学校发展第二个特殊领域。 总之,专门教育的理念就是通过发展专门教学,逐步提高整体教学标准。不论选择文科或理科,都不影响其他科目的发展。 院校(Academies) 院校的前身多是教学力量薄弱、表现欠佳的学校。院校是公费资助的学校,比与普通中学更具有独立性。 院校多是由商业、宗教或慈善团体及当地社区联合创办的。因此,院校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大纲及授课老师。 创办院校的初衷,是希望投入大笔资金对贫困地区学校进行改造。创办院校所需经费,先由私人团体资助200万英镑,再由政府负担2000万英镑。 英国政府希望能在2010年以前,开办200家这种院校。 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s) 英格兰部分地区在开设普通中学的同时,仍然保留着一些文法学校。这些地区的学生在年满11岁时需参加11-plus考试,考试结果将决定学生是否有资格就读文法学校。 目前,英格兰共有大约150家文法学校。由于按学生能力进行筛选,文法学校在英国教育界备受争议,但政府对文法学校的做法仍持容忍态度。 城市科技学院(City technology colleges) 这类学校是由政府直接出资兴办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相当于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level)学历。虽然同样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授课,但学校教学更偏重于自然科学、数学及技术培训。 教会学校(Faith Schools) 教会学校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教育机构。这类学校的新建必须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以及当地社区和教育管理机构的批准。将近半数的教会学校是受监管津贴学校 ,但学校教学大纲的制定同样需要征求当地居民和教育机构的同意。 受津贴民办学校有权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制定独立的入学政策及宗教教育课程。教会学校通常会招收与该校有相同信仰的学生,但有时也会招收其他学生。 特殊教育需求(Special Needs) 在英国,平均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需要不同程度的特殊教育。英国政府于2001年出台的《特殊教育需求和残疾人法案》规定,患有生理或行为障碍的儿童有权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为此,英国关闭了为残疾儿童专门设置的学校,但保留并开设了1,200家提供特殊教育需求的学校。这类学校是由慈善团体或医院资助运行的。 学生收容处(Pupil Referral Units) 学生收容处是由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创建及运营的一类特殊学校。这类学校专为因辍学、早孕等特殊情况而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以帮助学生重返校园。学生收容处设有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及社会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其他类别学校独立学校 独立学校与国立学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要收取学费。尽管独立学校并不隶属于国立学校体系,但人们却习惯将其称为“公共学校”(public schools)或“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s)”。 独立学校的财源不是依靠政府财政,而是依赖于特殊的信托基金。因此,独立学校不必按照国家订立的教学大纲来授课,但大部分独立学校都参加国家要求的有关考试。 独立学校提供的小学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为“学前预备阶段”(pre-prepatory),主要面向2至7岁的学龄儿童。第二阶段被称为“预备阶段”(prepatory)或“低年级阶段”(junior)。学前预备阶段的主要学习目,是为了帮助学生准备独立学校的入学考试。 华德福•斯坦纳学校(Rudolf Steiner Schools) 斯坦纳学校以其出众的管理理念、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而著称。学校在抓学习的同时,还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与其他学校相比,斯坦纳学校学生正式开始学校授课教学的年龄相对较晚。学校更注重在早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这类学校多数都不设有校长,而是通过合作的方式对学校进行管理。 外语学校(Foreign Language school - Lycees) 英格兰还设有专为培养外交官后代而设置的外语学校。The French Lycee就是其中一所专门教授法语和英语的外语学校。 蒙台梭利学校(Montessori Schools) 蒙台梭利学校是按照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创立的。蒙台梭利认为,良好的教学环境能鼓励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室里,孩子们不但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探索未知领域。一旦学生们习惯了自己做主,他们自然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上只对英格兰有效。要知道更多请到
究英国本科教育制度,研究英国大学本科学分
英国的教育系统号称是世界上最为严谨,复杂但又灵活的教育系统之一。 小学教育英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尽量发展个人才能,并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英国法律规定家长必须确保年龄在五至十六的子女接受全日教育。英国约有百分之九十三的儿童在公费资助的学校读书,即国立学校;其余的儿童则就读不受公费资助的学校(有时指公立或私立学校)。一般来说,英国国立小学为五至十一岁的儿童而设;在苏格兰及英格兰部分地方,小学学龄延至十二岁。小学通常分为"幼儿"及"初级"两部分。但有些地区由国立地方教育局所开办的学校则使用三级制:即初小、高小和中学。小学生八或九岁转读高小,并在十二或十三岁时读中学。大部分小学都是男女同校的。私立小学通常被称为"预备学校",为七至十三岁的学生作好准备,通过考试入读私立中学。虽然政府并无硬性规定五岁以下的儿童必须入学,但大部分地区的地方教育局(LFAs)均有提供学前或幼儿教育,由合资格的老师任教。五岁时,按照法律是必须上学的年龄,多数五岁的孩子这时候会进入Infant School,而七岁进入Junior School(初级学校).英国的多数公立学校将Infant School与Junior School合并起来,组成Primary School(即我们说的小学).英国的小学基础教育与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小学比起来要容易,轻松得多.这也许是西方教育的仁慈之处吧,小孩子就该多玩一玩.因此,许多已在本国念过小学的小孩子,到了英国在班里的成绩总是领先.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虽然英国的私立小学(Prep school)大多接受海外学生,但来英国"留小学"的为数实在不多.此外,也有独立由个别人士和志愿机构开办的学前教育班。为幼儿提供早期教育,可使他们在读小学时更能适应学校生活。中学教育多年来,英国政府为全国五至十六岁的学生提供强制教育。在十三岁到十六岁的时候,学生们进入独立学校(即类似于台湾的国中,香港的中学,及中国大陆的初级中学),学生们在独立学校的任务基本上是准备GCSE的考试,GCSE是一个普通中学教育证书,学生们可以选择最多至十个不同的科目.拿到了GCSE的证书,也就标志着中学教育的结束.在完成中学的课程,拿到GCSE后.学生就可以决定是要念高等学校还是为工作做准备.当然这时候,学生是不可以直接去大学的,GCSE的完成是相当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高中一年级结束.而台湾和中国大陆的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年龄在约16-18岁)就是英国的继续教育(扩充教育)时期.香港引用英国的教育制度,因此这里与英国是一样的.许多留学生是在这时候来英国留学的。继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扩充教育)延续教育是指中学教育以上,本科程度以下的教育,通常在延续教育学院而不是在大学修读。课程侧重职业训练方面,但亦照顾到不同年龄人士对一般学术课程的需求。在英国,人们一般入读延续教育学院修读学术性专业,发掘兴趣,并发展及提高工作技能,进而投身工商界。所有学术和技术性的科目,以至为不同行业管理人员、技术员及工匠开办的专修课程都样样俱备。由于这类课程具有多元化及灵活性强等特点,学生不一定需要正式学历资格,亦可以通过入读延续教育学院最初的课程而逐步考取更高资格。近年英国成立了多所由中央政府和工业界资助的城市科技学院(CTCs),开办的课程更广泛,并侧重理科及技术方面,供十一至十八岁人士修读。英国共有八百多所由延续教育资助委员会(FEFC)资助的延续教育学院及若干私立学院。最大的延续教育学院有二万多名学生;最少的则不足二百人。延续教育学院一方面与中学一样,提供普通教育文凭试高级程度及高级补充程度(GCEA-/AS-level)课程和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试(GCSE)速修课程;另一方面又与一些大学一样,开办高级文凭课程。学院的规模各异,开办的课程种类繁多,传统上课程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个别院校所提供的课程可反映出该校所在地的工业类型。在教学方法方面,延续教育学院比传统中六学校较为灵活。一些延续教育学院与邻近的大学的课程互有联系,学生可读完一年"先修"课程后转到邻近的大学继续进修本科或高级文凭课程。大部分延续教育学院没有宿舍,但校方有专人协助学生寻找适当的住所;大部分私立学院则设有宿舍。除了个别学院颁发一些学院文凭外,大部分课程均为独立评审机构承认,所颁发的乃国际认可的资格。这些机构不是教育机关,他们的课程及考试由特定委员会、有关行业的代表、技术导师和政府评审员所编定。延续教育的目的一是为了上大学,一是为了就业。你可以在你原来中学念Sixth form(第六年级:一个扩充的年级),或是进入一家继续教育学院(FE college/Tertiary college),念以下一种课程:GCSE、GCE A-/AS-levels专门为了进入大学的课程,英国本国学生如在这时已决定要读大学,多会加入这个课程.A level是较重理论的课程。课程科目广泛,一般为期一年、两年或十八个月。修读GCEA-levels不适宜少于一年,除非是为了争取较好成绩的重考生。这些课程由其中一个认可考试机构评审,而各个机构的评审水准或难度没有区别。报读GCEA-level的学生,一般需有GCSE四科C级或以上成绩。进阶、预科课程Access course/Foundation Course预科课程也叫基础课程.是专为海外学生设计的大学衔接课.通常如果你合格毕业,会担保你在某一间大学的位置.课程一般为期一年,修毕后可直接进入大学或高等教育学院修读本科课程。入学资格弹性较高,但需要有良好的英语水平。有工作经验的成年学生也可申请。学历未符合大学入学要求的人士如能完成课程,可证明其升读本科课程的能力。秘书及商科课程学生可考取皇家文学会(RSA)或必文考试学会(PEI)所颁发的证书。学生可选修一科或多个科目,包括办公室管理、秘书实务、商科和会计等。RSA颁发一级(初班)、二级(中班)及三级(高班)文凭,以上较高的私人助理文凭。PEI的秘书文凭课程亦分三级,课程主要分为商科和秘书,这两门课程最低入学条件一样,均需有GCSE三科C级或以上成绩(包括英文)。如报考较专门及较高级课程则需GCEA-levels合格。职业先修训练课程商业及科技教育协会(BTEC)及苏格兰职业教育协会(SCOTVEC)负责审核培训技术人员的课程,例如市场调查助理或设计绘图员等。这些人员是技工与专业人员两者间的重要中层人员。在英国共有二万二千个BTEC课程。BTEC两年制国家文凭的申请人需有GCSE四科C级以上成绩。成功修毕文凭课程或在GCSE考取四科合格及GCEA-level一科合格的人士可继续修读两年制高级文凭或本科课程。文凭课程的科目包括会计、商科、市场学、电子、机械、生产及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及农务等。伦敦城市工联会(C&G)课程获国际认可并为多种行业提供专业资格,包括美发、印刷、饮食、裁剪和时装等。这些课程通常不需要正式入学条件,申请人只需通晓英语并证明可从课程中得益便可。国家职业训练文凭(GNVQ)/普通国家职业资格.不要以为这课程就是职业教育,事实上,大部分在英国大学念书的留学生是读GNVQ作为继续教育的.这个课程非常重视实践与能力的培养.在完成GNVQ后你可以直接去大学念书.如果你想工作的话,这又是一个广泛承认的职业资格.是国家专业资格委员会(NCVQ)现正在院校推行的新学历。GNVQ将逐步取代由BTEC、C&G及RSA颁发的专业资格。这三个团体获NCVQ认可作为颁发GNVQ的团体;科目范围和现有的相同,例如商科及财务、消闲及旅游业、饮食及酒店服务业、健康护理、制造业、艺术及设计等。目前CNVQ共分三级,将来或会有更多级别。每一级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包括必修的和自选的课程。学生如有意入读大学,应考虑选修一科高级程度的GNVQ科目(相等于两科GCEA-levels),再加上其他GNVQ范围的课程或一科GCE A-level或两科GCE AS-levels课程。GNVQ课程一般需时一至两年,分为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程度。NVQ 一个完全专业的职业资格,只针对就业而设计.EFL 英语作为外语课程.为海外学生而设.有些只想学习英文的学生会在学院读这个课程.更有些想读大学的海外学生,因为英语不好而在GNVQ或Foundation Course前必须读这个课程. 本科教育当你完成了预备课程,通过UCAS申请程序,就可以进入大学了。英国的本科大学教育世界闻名,一个英国的First degree在世界都被承认.课程的时间多为三年.也有一小部分四年或是六年的课程.常见的First degree有BA(文学学士),BSc(理学学士),LLB(法学学士)等.在你毕业的时候,大学会根据你的总成绩确定你的degree level,最好的成绩是first class(一级),还有二级上,二级下,三级和PASS.如果你想继续读研究生(所)的话,这将是一个重要的参数.英国现有八十九所大学。各大学的规模、地点、开办的课程各有不同,为有志入读大学的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大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所以学生在本科课程最后一年,通常需独立完成一项研究工作或撰写论文,以决定获颁授学位的级别。大学本身为独立的组织,可以自行决定开办的课程、教学和评审课程的方法,以及确定课程名称。不过,所有大学都设有校外主考员制度,由校外人士以客观态度进行评审,确保所有院校的学术水平。英国的高等教育学院和大学一样,是提供高等教育的主要学府,课程包括本科、硕士、研究院及师范专业课程。这些院校的学生人数通常比大学少,所以校方更能细心照顾学生。大部分院校都拥有大量宿位,并设有优良的体育和文娱活动设施。高等教育学院的学术水平,一般由当地大学或有关评审委员会如商业及科技教育协会(BTEC)及苏格兰职业教育协会(SCOTVEC)等负责监督。课程。艺术及设计学院主要开办有关艺术及设计各方面的基础、文凭、高级文凭及本科课程。申请人通常要呈交一些作品供学院作为评审入学的辅助材料。高级国家文凭课程 有些学院开办BETC及SCOTVEC所颁发的高级国家文凭课程。课程通常为两年全日制(或厂校交替三年制课程),包括理科、技术及商科课程。学生修毕高级文凭课程后,可转读本科课程。入学条件一般是在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试(GCSE)取得四科C级成绩,以及在普通教育文凭试高级程度(GCEA-level)取得一科合格,或拥有BTEC/SCOTVEC国家文凭。本科课程 修读完本科课程后可取得本科学位,课程一般为三年制;厂校交替制课程则需四年。一些苏格兰大学的荣誉本科学位课程亦须修读四年。医学、牙科、建筑等本科课程,最长须攻读六年。英国高等教育学院共开办超过五千项不同科目的本科课程。入学条件方面,申请人最少需有GCE A-levels两科合格和若干GCSE科目合格。由于学位竞争激烈,部份课程可能要求申请人有三科GCEA-levels或连同高级补充程度(AS-levels)考试取得相等于三科GCE A-levels的良好成绩,又或在BTEC文凭考获好成绩。攻读首个本科课程人士需向大学及学院入学处理中心(UCAS)申请。该中心出版的申请手册详述申请手续和列载各大学或院校开办的课程。此外,还有由英国各大学每年联合出版的《Universityand College Entrance:The Official Guide》,该书被视为一本有关各类本科课程入学条件的权威刊物。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位竞争激烈,因此符合入学资格并不保证获得录取。硕士教育英国的硕士研究生(所)课程最吸引人之处就是时间只用读一年.节省你的宝贵时间.但是课程的密度相对也很高。Postgraduate(研究生/所)课程的Qualification有以下四种: * PGCE-一种师范研究生(所)证书. * Pg Dip-研究生(所)文凭* Master Degree-硕士学位* PhD or Dphill-博士学位讲授式研究生课程 分业年制研究院文凭课程及一或两年制硕士学位课程。申请人报读硕士学位课程必须有本科学位或相关的专业资格。未符合资格的人士,如欲报读一年制硕士课程,一般需要先选读研究院文凭课程或先进修一年才可攻读硕士学位课程。有关英国大学开的各项讲授式研究生课程,可参考《GraduateStudies》和《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研究式研究生课程 各大学及高等教育学院都有开办,申请人需有优等本科学位(一级荣誉或二级一等荣誉)或硕士学位。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须从事一至两年全日制研究工作,研究进度如令校方满意,可以转读哲学博士课程。修毕课程后,学生可取得国际认可专业资格。科目包括会计、银行业、行政秘书、市场学、测量、社会工作及法律等等。英国的博士学位与其他国家不同之处是,它不是授课式的.没有博士课程这样的东西.你要做的是再三年或更长时间内,确定研究计划,展开研究行动,和完成最终的研究论文.这种研究过程完全是独立的,但导师会在开始时与你商榷一个目标,并会在你的研究过程中监视你的进展.最后的论文大概要用6-7个月的时间完成
中国和英国是拥有不同历史背景的国家,教育上存在着差异,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文化。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英教育差异的论文呢?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述中英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摘 要:作为现代教育发源地的英国,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通过对中英两国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的对比分析,以期可以从中学习与借鉴英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而得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差异 教育体制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Chinese Educ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QIN Shehua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As the birthplace of British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a and Brit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study an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Brit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get the inspi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difference;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英国是世界最早的工业化国家,也是现代教育的发源地。英国的职业教育比起普通教育发展较迟,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英国政府采取了包括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通过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法规,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上世纪末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德国、加拿大)的成功经验而兴办起来的,起步较晚,但由于政府重视,在数量与规模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质量和特色上尚有待提高。现通过英国职业教育与中国教育中国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方面的比较,来找出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从而得出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 中英职业教育的差异
教育体制差异
教育体制是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整个教育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3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Modern Apprenticship)”计划,1994年9月开始在全国14个行业部门试行该计划,为学生获得深入、全面的指导提供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划分为基础学徒制和高级现代学徒制两个层次,基础学徒制主要培养具有初级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而高级学徒制主要培养具有熟练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包括关键技能课程、NVQ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学生完成高级现代学徒制规定的有关内容后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NVQ)三级水平和关键技能二级水平及相关的学术证书。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由地方培训与企业协会(TECs)、学徒和企业主三者之间就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达成契约性协议,协商确定设置能够达到行业技能要求的课程和培训计划,不同的行业所确定的培训计划、课程的设置和行业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目前,在英国有500多所学院和大学开设BTEC(HND)课程,BTEC成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训模式也得到了世界上众多的国家的肯定和学习,在关键技能教育的拓展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和权威性。目前在全世界共有110多个国家,7000多个中心采用BTEC的教学培训模式,其标准课程的要求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学生在完成了BTEC课程后,得到的将是具有国际水准的、普遍承认的学历文凭。英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共由低至高分为三级,学生16岁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可以根据普通中等教育考试(GCSE)结果接受不同等级的职业教育。英国高等教育从四级到七级,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在大学或者三年制院校接受高等教育。英国的继续教育最高可达到三级水平,而高等教育在三级之上。和中国教育相比,英国在中学教育阶段非常灵活和实用,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生存能力的培养。中国职业教育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经过不断地整顿、恢复和提高,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初等职业教育招生对象是小学毕业生或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学制三年或四年,主要讲授初中文化课和有关专业的生产劳动与职业技术课程。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中等职业一方面讲授高中文化知识,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教育理念差异
英国职业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下开发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在这一理念下从事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服务,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注重个人潜能的开发。BTEC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任务法”的考核评估方式以及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的建立等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然而,由于中英两国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两国的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多年来,中国的教育思想似乎都在强调“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忽略了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知识看作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在对学生的考察中,书本知识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换言之,中国的教育理念就是“应试教育”。而英国教育注重的是扩散、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认识自己,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英国的教育理念是相对轻松的,可以称之为“实践教育”。 教学方法差异
在英国,一般是小班教学,一个班大约有25人左右,教室也分很多种,有专门上课的教室,有专门讨论的教室,还有专门做实验的教室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教室。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SCL)体系,SCL教学体系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个人技能,使教学内容简单化,每堂课给学生信息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便于学生理解,每门课程提供不同的考核方式,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实践实习、社会调查、实地参观、扮演角色、演讲、口头报告、书面报告、自我评价、小组活动、收集资料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并通过加强师生沟通,对学生予以信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而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从而加深知识的掌握,为以后工作做好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是BTEC教学模式的核心。在BTEC模式中,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强调学习要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相关联,即面向应用,培养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理论),还必需获得实践技能并会运用这些技能,发展自己的通用能力。对于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估主要采取任务法,要求学生完成具有实用背景的任务,从而全面评估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专业能力。一门课程要进行连续多次的评估,不以一次考核定终身,通过每次评估后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中国,很少有小班教学的,一个班级大约要有50人左右,甚至更多。中国的教室一般就只有用于讲课的教室和实验室。在中国的师生关系中,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日常交往方面,学生永远是处于从属地位。典型的中国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希望从教师处能获得关于一个主题的全部知识,而不愿让老师提太多的问题。在讲座式和讨论式的课堂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前者。在传统的中国课堂里,通常会看到老师贯穿始终、滔滔不绝地讲述而很少提问题。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则很少。
2 英国职业教育的优势
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英国政府允许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的学科教育之间互相转学,增强了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学位教育之间的联系,使之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与行业相结合课程体系
由于企业雇主或者专家参与制订国家专业证书标准和开设专业课程,并且参与职业技术院校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和相关教育研究,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安排“三明治式”教学,就要求职业院校完全根据行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并对内容和技术进行更新,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
课程结构设置规范
课程结构设置来看,主要包含以下要素:课程名称、课程描述、内容目录、教学指南、学习成果、基本的考核标准、课时数、考核评估、参考书目等。课程结构设置非常合理规范,学生学习的成果是考核课程所要达到的学生技能要求和评估的基本标准依据,也是考核达标的目标,在学生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在所有教学活动和课业设计中,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 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组织、引导、协调、促进的作用。
3 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政策上给予支持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政府可根据行业的特点和要求,组织行业相应的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按行业大类进行划分,对不同大类制定相对稳定、统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各职业院校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同时鼓励校企合作,政府给予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对于优质合作企业,鼓励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和实施奖惩制度。
加强学校与行业紧密合作
学校应结合企业的要求,及时获取行业新信息、新技术,双方共同开发满足企业要求的专业和课程、共同制定人才考核标准、共建实训基地,与时俱进,适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性。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进行,学校应提高教师综合能力,规范教学各个环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断开发新的教材,实现教材的时代性;另外,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等。
参考文献
[1] 胡和平.关于中英职业教育对比的思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陈良勇.中英职业教育理念比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3] 李延平.中英两国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案例比较分析.东疆学刊,.
我帮你找了几篇文章,希望能对你有用^_^(第一个网址比较全面)
英国的教育制度:
第一阶段:幼儿园教育(3-5岁)
第二阶段:小学教育(5-11岁)
第三阶段:中学教育(12-16岁)
5岁-16岁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由国家负责必须的学费、书籍和必要的供应。
第四阶段:延续教育(16-18岁)
延续教育分为两种体系:学业路线和职业路线。学业路线着重于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人才,而职业路线则结合社会各层面的职业需要,培养在各种行业中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人才。
第五阶段:本科教育(19-21岁)
本科课程一般需要3年-4年(医科为5年)。英国大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所以学生在本科课程最后一年,通常需要独立完成一项研究工作,并撰写论文,学校以此决定所授予学位的级别。
第六阶段:研究生教育(22岁以后)
授课式硕士学位:以教学为主,多为实用性专业,一般分为三个学期。第一、二学期以授课为主,第三学期撰写学位论文。
研究式硕士学位:以做研究为主,学校将指派一名导师监督研究工作,导师仅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进行创新性研究,最后完成一篇3~5万字的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一般需要经过3年的课程学习和研究,并提交学位论文,有时也要书面考试。
扩展资料
依据地区的不同,英国教育可以划分为:英格兰教育、威尔士教育、苏格兰教育、北爱尔兰教育。
英国教育是权力下放的,在联合王国各个组成国家中,教育系统各不相同,也由不同政府监管:英国政府负责英格兰地区的教育,威尔士政府负责威尔士地区的教育,苏格兰政府负责苏格兰地区的教育,北爱尔兰行政局负责北爱尔兰地区的教育。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要求广大劳动群众子女接受一定的教育与训练,成为合格的劳动力,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1839年,政府成立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此为第一个监督和管理教育的国家机构。教育拨款法的通过及中央教育机构的建立是英国教育由教会控制向国家化方向发展的转折点,亦是国家干预公共教育事业的开始。
1870年,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初等教育法案,奠定了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
1902年,议会通过首相巴尔福提出的教育法案,建立公立中等教育制度,但并未建立一套完全相互衔接的公共教育制度。
1944年,教育大臣巴特勒在议会上提出教育法案(称《1944年教育法》或《巴特勒教育法》),确立了从初等、中等直到继续教育的公共教育体系,对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为当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但并未完全改变历史遗留的双轨制,公学未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自实施《1944年教育法》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40年间,教育有很大变化。1981年开始实行“公助学额计划”,为公立学校学生转读独立学校提供机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后,教育又进行了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国教育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国教育制度
我有中文的:在bbc中文站上找到的:资金来源及规章教育与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英格兰地区的教育政策由英国教育大臣负责制定。英国教育与技能部的职责如下: • 提供国家教育服务 • 培训教师 • 维护教学水平 • 监督教学大纲及学校考试 此外,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还需要监督英格兰教育体制以及资金调拨架构的改革工作。 地方教育管理机构(Local Education Authorities) 英国各地方议会都有各自的地方教育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和划拨学校经费。但由于英国政府更倾向于让学校直接掌控教育经费,因此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在学校管理中更多地扮演了战略决策者,而非具体运行者的角色。 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责可被划分为5部分: • 策略管理,包括资金划拨、内部审计,并支付例如生产假期等开支; • 为减少班级规模和“新机会基金”(New Opportunities Fund)等项目批出资金,“新机会基金”是一项博采基金,用于支持专项体育或音乐的新发展; • 调拨资金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学习所需; • 在学校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帮助学校维护和更新基础设施; • 制定地方教育体制框架,让学生依此就学。此类工作包括支付申请入学与上诉的开支、为被拒入读某校的学生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学生接送服务、提供教育福利服务、审查免费校餐资格等。 学校教育经费 地方教育管理机构一般有两个预算,分别是学校预算和地方教育管理机构预算。 学校预算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所需的开销,而LEA预算则与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紧密挂钩。地方教育管理机构预算包含的项目包括成人教育和培训。 学校用完其学校预算后,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就会向学校增拨资金。学校董事会将有权决定如何使用这些增拨资金。 事实上,虽然当地教育管理机构有能力向学校提供包括餐饮、保安、清洁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但学校有权选择其他价格更优惠、服务更好的供应商。 学校管理机构 所有公立学校都设有各自的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校长、任课老师、家长代表、地方教育委员会指派的代表以及当地社区人士组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范围包括: • 教学管理 • 学校纪律 • 人事变动 • 校舍维护 • 入学管理 实际上,学校管理的具体事宜还是由各学校校长全权负责。学校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则更偏重于制定宏观发展战略、贯彻实施监管报告中提出的改进意见,以及向学生家长及时汇报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等。 贫困地区学校的资金来源 所谓“教育行动区域”(Education Action Zones)是指那些位于英国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这些学校通过与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家长、商业团体及其他社团组织开展合作,来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此外,教育行动区域组织还能连续5年获得每年50万英镑的补助。 学校评估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 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通常简称Ofsted)是一个由学校监督官员组成的监管机构,独立于政府教育部。其主要职能是对所有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定期审查,并汇总学校所取得的成果。 Ofsted的职责还包括对成人教育服务、地方当局的儿童服务、教师培训机构及一些私立学校进行审查和监督。自2001年起,Ofsted还承担了所有16至19岁青年的教育、婴幼儿托管的规章管理工作。 排行表 根据各学校在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level)、中学准高级水平考试(AS-level)以及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中的表现,英国政府每年都会发表一份英格兰学校排行表,向公众介绍各学校的教学和运营状况。 学生测评课程与考试 英格兰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按照英国资格与课程管理委员会(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简称QCA)制定的全国统一教学大纲授课。该大纲的宗旨是为了保障学校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英国全国教学大纲还要求学生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参加“关键阶段”考试。 关键阶段(Key Stages)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出台后,全国教学大纲制定出四个学习关键阶段: 关键阶段1(Key Stage 1):5至7岁 关键阶段2(Key Stage 2):7至11岁 关键阶段3(Key Stage 3):11至14岁 关键阶段4(Key Stage 4):14至16岁 公立学校类别英格兰的学校类别是根据谁雇用教师、谁管理入学,以及谁拥有校舍和土地来划分的。 四种主流学校 • 社区学校(Community schools):社区学校的前身是郡立学校(county school)。地方教育管理机构(LEA)拥有这类学校的土地及校舍,并对学校的人事任免和入学要求有决定权。 • 基金会学校(Foundation schools):不少这种学校的前身都是直接拨款公立学校(Grant maintained School)。学校校董会负责招聘老师及招收学生,校舍和校园则属于校董会或慈善团体。 • 受津贴民办学校(Voluntary Aided):这类学校多为教会学校。一般来说,这类学校的校董会负责招聘老师及招收学生,而学校校舍和校园则由慈善组织拥有。 • 受监管津贴学校(Voluntary Controlled):这些通常都是教会学校。校舍与校园由慈善团体拥有,但招聘员工和招收学生的工作由地方教育管理机构负责。 学龄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 2岁至5岁的英国儿童可以接受学龄前教育。英国政府实施的“稳健起步计划”(Sure Start Shceme),向所有4岁及部分3岁儿童提供免费幼儿园教育。英国政府还与地方教育机构一道,创建更完善的婴幼儿早期教育、儿童看护及家庭健康体系。 小学教育(Primary Education) 英国儿童年满5周岁后就要开始接受小学教育。英国小学教育被分为初级(5岁-7岁)和高级(7岁-11岁)两个阶段。多数小学的管理运营,都是由校董会按照地方学校管理计划(Local Management of Schools Scheme)的规定展开的。 中学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 英国青少年需要接受中学义务教育直至16岁。除社区学校、基金会学校、受津贴民办学校以及受监管津贴学校4种主流中学外,英国还设有不少特色学校。 专门学校(Specialist school) 任何运行正常的英格兰中学,都可以成为技术、语言、运动、艺术或某个专业领域的专门学校。这类学校在遵守全国教学大纲规定的同时,可以着重发展某个特别领域。 英国执政工党政府希望,所有中学都能在2008年发展成专门学校,专长于某一个特定项目。此外,政府还积极鼓励现有专门学校发展第二个特殊领域。 总之,专门教育的理念就是通过发展专门教学,逐步提高整体教学标准。不论选择文科或理科,都不影响其他科目的发展。 院校(Academies) 院校的前身多是教学力量薄弱、表现欠佳的学校。院校是公费资助的学校,比与普通中学更具有独立性。 院校多是由商业、宗教或慈善团体及当地社区联合创办的。因此,院校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大纲及授课老师。 创办院校的初衷,是希望投入大笔资金对贫困地区学校进行改造。创办院校所需经费,先由私人团体资助200万英镑,再由政府负担2000万英镑。 英国政府希望能在2010年以前,开办200家这种院校。 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s) 英格兰部分地区在开设普通中学的同时,仍然保留着一些文法学校。这些地区的学生在年满11岁时需参加11-plus考试,考试结果将决定学生是否有资格就读文法学校。 目前,英格兰共有大约150家文法学校。由于按学生能力进行筛选,文法学校在英国教育界备受争议,但政府对文法学校的做法仍持容忍态度。 城市科技学院(City technology colleges) 这类学校是由政府直接出资兴办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相当于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level)学历。虽然同样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授课,但学校教学更偏重于自然科学、数学及技术培训。 教会学校(Faith Schools) 教会学校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教育机构。这类学校的新建必须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以及当地社区和教育管理机构的批准。将近半数的教会学校是受监管津贴学校 ,但学校教学大纲的制定同样需要征求当地居民和教育机构的同意。 受津贴民办学校有权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制定独立的入学政策及宗教教育课程。教会学校通常会招收与该校有相同信仰的学生,但有时也会招收其他学生。 特殊教育需求(Special Needs) 在英国,平均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需要不同程度的特殊教育。英国政府于2001年出台的《特殊教育需求和残疾人法案》规定,患有生理或行为障碍的儿童有权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为此,英国关闭了为残疾儿童专门设置的学校,但保留并开设了1,200家提供特殊教育需求的学校。这类学校是由慈善团体或医院资助运行的。 学生收容处(Pupil Referral Units) 学生收容处是由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创建及运营的一类特殊学校。这类学校专为因辍学、早孕等特殊情况而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以帮助学生重返校园。学生收容处设有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及社会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其他类别学校独立学校 独立学校与国立学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要收取学费。尽管独立学校并不隶属于国立学校体系,但人们却习惯将其称为“公共学校”(public schools)或“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s)”。 独立学校的财源不是依靠政府财政,而是依赖于特殊的信托基金。因此,独立学校不必按照国家订立的教学大纲来授课,但大部分独立学校都参加国家要求的有关考试。 独立学校提供的小学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为“学前预备阶段”(pre-prepatory),主要面向2至7岁的学龄儿童。第二阶段被称为“预备阶段”(prepatory)或“低年级阶段”(junior)。学前预备阶段的主要学习目,是为了帮助学生准备独立学校的入学考试。 华德福•斯坦纳学校(Rudolf Steiner Schools) 斯坦纳学校以其出众的管理理念、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而著称。学校在抓学习的同时,还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与其他学校相比,斯坦纳学校学生正式开始学校授课教学的年龄相对较晚。学校更注重在早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这类学校多数都不设有校长,而是通过合作的方式对学校进行管理。 外语学校(Foreign Language school - Lycees) 英格兰还设有专为培养外交官后代而设置的外语学校。The French Lycee就是其中一所专门教授法语和英语的外语学校。 蒙台梭利学校(Montessori Schools) 蒙台梭利学校是按照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创立的。蒙台梭利认为,良好的教学环境能鼓励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室里,孩子们不但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探索未知领域。一旦学生们习惯了自己做主,他们自然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上只对英格兰有效。要知道更多请到
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依托地方普通高校招收和选拔培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国防生毕业后,必须到部队工作。在他们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要经过一年多的岗前任职培训,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国防生毕业后先到部队报到,随即到训练基地或教导大队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集中训练,这一阶段,主要是入伍教育;集训结束后,再进入相应的军队院校进行一学年的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到部队任职。本文结合我院国防生学员的培训及自身的实际,简要谈一谈国防生岗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1.国防生学员的基本状况 思想状况。国防生毕业时,本科生一般都在22周岁,研究生年龄则更大,他们思想比较成熟,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较高,他们长时间在地方学校学习,受日益普及发展的大众传媒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都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对他们进入部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影响。他们从崇尚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校园到纪律严明、严整统一的部队,反差很大,另外,部队的的现实与他们之前的想象也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很大,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人感到迷茫消沉,甚至有人以分配的工作单位在偏远地区、条件艰苦、单位不理想为由,违约退出部队。 军事体能素质的状况。军人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意味着时刻准备着流血和牺牲,对身体有较高的要求。国防生在地方高校学习期间,尽管各个学校开设了体育课,或给国防生另设了军事体育课,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平时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都是以文化课程学习为主,尤其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繁重的课业学习上,因此,他们的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普遍的提高,这给他们训练带来不少的麻烦,甚至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身体素质是军事素质的基础,身体素质不高,军事素质也不一定强,这是影响军事素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地方高校,利用早操、课余时间进行了军事基础的训练以及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部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但由于训练体制不够完善及训练时间不系统等原因,大多数国防生的军事素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文化知识状况。进入院校培训时,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由于国防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所学的专业也不尽相同,而他们进入部队以后有些人要从事相同的专业方向,例如来我院培训的国防生学员,分别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等与空军签约的高校,他们所学的专业有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机械类、航空航天类等专业,而他们到部队后的岗位又是机务工作的不同专业方向,并且各个部队的飞机类型也不尽相同,这给他们岗前任职教育的专业培训带来不方便,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岗前任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思考与对策 根据国防生的基本状况,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加强各方面的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国防生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入伍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主要在训练基地或教导大队进行。一要坚持开展光荣传统教育,发挥现代传媒资源的作用,通过授课和看录相,形象直观地帮助国防生了解军队的历史和地位作用,了解我军的光荣传统,加强对部队的热爱,增强作为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要增加对国防知识的学习,帮助广大国防生增强国防意识,增强学好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同时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坚定他们献身国防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注意挖掘国防生队伍中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带动和激励国防生学习成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院校培训阶段,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使国防生牢固树立献身国防的思想,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敢于为真理而斗争,具备爱国、爱军,时刻牢记军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思想品质。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军事素质。在训练基地或教导大队训练时,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工作是加强国防生的军事体能训练,以提高军事素质。但由于国防生的基础不一样,并且是刚从地方高校毕业,若一下子给他们施加过大的训练强度,一是他们吃不消,二则还影响他们的思想状况,因此,在这一阶段,对于他们的军事训练,强度要适当,只是为他们进入军事院校培训打基础,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渡性的训练,有人形象地称为“预训”。在院校训练阶段,军事体能训练是一个重点,一般都安排有强化训练,但各个院校组织训练的方式没有统一,内容也不一样,各自为政,有的学校以义务兵的训练方式对国防生进行体能锻炼,有的学校训练长跑,还有的学校以组织野营拉练来增加国防生的体能。尽管从体能考核达标结果来看,这些方法都能短时间内明显增强他们的体能,但未形成完善的训练体系,不能科学地增加训练效果,不能有效增加学员训练体能的自觉性。在体能训练的同时,院校都进行了军事基础的训练,也都得一定的成效。各个院校应针对国防生的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体能训练体系,并结合军事训练体系,使国防生学员体能增加的同时,还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军人良好的气质和作风,初步掌握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熟悉军事领导科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指挥能力,具备军人应有的军事素质和身体素质。 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是军校院校国防生教育的工作重点。国防生学员来自不同的学校、所学为不同的专业及以后从事的专业方向不同,给院校专业知识的培训带来一定的难度。专业知识的培训是为使他们适应岗位要求的任职教育,首先要在明确国防生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国防生学员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考虑学员在地方高校所学的专业基础上,按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培训专业,尽量设置专业范围较窄、知识能力结构单一、上手快、技术专深的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再次在课程选择上,要以岗位关键任职能力所需的知识、经验为主要内容,按任职需求来选择和组合知识,注重课程的系统整合,强调课程的指向性、实用性、时效性,建立适应国防生学员特点和要求的课程体系。最后,要在保持课程体系相对稳定的基础下,选取贴近部队实际,贴近装备实际的教学内容,并不断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等前沿知识内容的及时填充,做到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滚动发展,随时都与部队实际紧密相连。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使国防生学员在院校专业知识的培训过程中,掌握任职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能满足岗位的需要,从而达到任职培训的目的。 这里有不少形式的论文范文,也有你要的国防生军事基础素质培养特点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一下吧,希望对你可以有所帮助。
国防是国家为了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同意、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国防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国防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有关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 摘 要: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依托驻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谋划"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全面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中构建与"市场"环境和"战场"需要相适应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机制,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实现既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又增强国防整体实力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协调;发展;国防建设;经济建设 一、综述 军队和地方各有自身的优势,我们要科学筹划,综合运用合理配置军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在结构、布局、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内在融合。对那些具有通用性的资源,要尽可能做到军民合用,如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军事设施的军民共用、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军能民等。同时,针对军地资源的异同,我们要发挥优势,实现二者共同发展,促进整体实力的提升。 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所有问题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发展。而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巩固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之策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来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被统治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拥有政治权力以及构成这种权力的武装力量,雄厚的国家综合国力是国家强大的基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通过国防建设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社会稳定的目标,通过经济建设把国家的综合国力搞上去,两个方面统一于建设强大国家的目标之中。从国策上来看,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国防建设;祖国统一既有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强大的国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要靠包括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强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并把这一方针放到了国策的重要位置。从实践上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与否事关国家的强盛与安危。两者协调,则国强;两者失调,则国危。不谋经济发展,不但成不了富国,国防建设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失去支撑和基础,国家最终也强大不了;反之,只谋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得再好,即使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然不能成为强国。 (二)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军之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既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又要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强大的军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先进的武器装备、合理的结构及科学的理论。一方面国防建设是建设强大军队的主要途径,而经济建设又是国防建设的基础,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就无法建设好国防,建设强大军队的目标也就难以完成。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能够为军队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会为军队建设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特别是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都为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既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也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英国为了控制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建立了以海军为支柱的世界级军队。美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也建立了一支称霸全球的军事力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在着力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对建设强大军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建设强大军队的极端重要性,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增强坚持这一方针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能力,加速推进军队建设的进程,在富国的过程中,实现强军的目标。 (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国家和平崛起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大 报告 明确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发展,能否顺利地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而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以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作保障。只有军队强大了,威慑力增强了,才能为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才能维护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争取到尽可能长的和平建设时间。因此,面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外部发展环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须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军事上的强大威慑力,保证人民军队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和国家的和平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胜武,叶信产.积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5). 国防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关于加强大学生国防 教育 的思考》 摘要:国防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政策偏向宏观、师资力量薄弱、大学生国防意识不强。为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手段和 方法 、合理定位。营造浓厚的校园 文化 环境,以强化国防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成矣”,他认为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军事技能。孟子说“善教得民心”,孟子在答梁惠王问时从仁义角度阐述国防中的国家主体意识[1]。现代国防教育,泛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教育活动[2]。从更广泛、更精准的角度来看,现代国防早已超越军事角度,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并形成一种“超限战”的国防思维及其各组成成分的多维结构关系。在当今新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加强,必须以此为基本着眼点,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多层次无缝式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防教育既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战争初期无一例外地遭到重大损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代史上第二次和平思潮盛行,公民的国防观念极度淡漠。因此,加强国防教育,必须让大学生真正懂得珍视和平的重要道理,必须构筑强大的国防屏障,方能赢得和平与稳定,必须充分认识到“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含义,并转化为振兴民族、建设国家的巨大精神力量。实际上,当代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意识淡薄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近年来,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研究已成为我国国防教育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二)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必须随时认清国家安全利益所面临的危机,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应对危机、克服隐患的充分准备。随着相对和平环境时间的延长,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大学生在享受和平生活、追逐经济物质利益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淡化忧患意识。面对当今我国严峻的安全形势,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的态势,大学生思想认识不清,对国家和民族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唤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才能应付各种战争风浪的冲击。 (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国防现代化,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国防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而且能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现代军事知识,锻炼强健体魄,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防人才,从而促进国防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学生的国防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国防教育,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国防素质,才能培养适应未来战争要求、具有高素质的大批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防教育偏重于宏观指导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非常重视高校的国防教育,2012年2月初,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其中再次对军事技能训练进行重点强调。但是,这些法令文件在各地政府和高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到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强 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全国仅有六所院校设有国防教育方向硕士点,隶属于高等教育学专业。同时,教师教学任务偏重,部分高校专职军事教师既从事教学,还要负责人民武装行政工作,很难有精力和心力专门从事军事教学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 措施 不完善,对国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国防教育专款投入不足,表现在有些高校没有专门的训练实习基地, 军训 时学生全拥挤在一个体育场上,或校内马路和广场上, 射击 、战术课目难以实施。同时,技能训练时间短、内容单一,与高校所设置专业联系程度不够、专业化国防后备力量培养与专业教育脱节,导致整个技能训练质量不高、内涵缺乏,甚至有些高校为节省开支,未组建专门的国防教育机构,每年仅用一两次国防教育讲座来代替国防教育课程。这样一来,所制订的国防教育教学计划根本无法完全实施。尽管近年来,部分省份开展军事课课程建设检查评估,也制定了检查指标体系,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出来。 (四)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国防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例少,仅为理论必修课和技能训练课,各2学分,甚至部分高校未将课程列进课表,国防选修课大多处于滞后建设状态。受上述因素影响,高校的国防教育和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密,缺乏针对性,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够,导致学生对军事理论课不感兴趣。 三、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开展国防教育的紧迫性 胡锦涛同志强调:“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二者“相互促进”,要“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国防教育是公民的终身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整体上看,高校国防教育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重视程度日益加大,部分省份走在全国国防教育前列。如四川省军区2011年对全省本科高校进行军事课课程评估,有效地提升了各普通本科高校的军事课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要认识到大学生在国防上具有义不容辞的义务,提高其国防意识是当前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二)合理定位高校国防教育的地位 国防教育并非是孤立的一门课,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学校领导要重视,更离不开各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协作,要科学定位高校的国防教育。为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国家相关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管部门,应建立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加快改变教研室及教师编制、有教学无考核、教育质量欠评估等状况,尽快促进高校国防教育迈向规范化、制度化[3]。国防教育的建设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自上而下的建设路径,也就是从国家到各省、市、自治区及以下单位,这条路径主要靠行政力量推动;二是自下而上的建设路径,即各基层单位、院校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落实、分解和执行上级部门和国家的政策,这样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加强对口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手段 要推进国防教育教师合理定编、职称评定,并注重骨干教师培养,把现有教师队伍努力建设好。此外,后备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培养迫在眉睫,当前六所院校国防教育方向硕士点在职人员已于2011年停招,全日制国防教育方向研究生每年 毕业 人数仅有15人左右,不能满足专业化的人才累积需要。因此,必须尽快探索长效培养机制。要重点解决国防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适度规模建设,在学科归属和建设上增加各类资源投入。同时要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建立高校内部多层次国防教育体系,使国防教育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同时,邀请英模到校演讲,利用“双拥共建”活动等时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国防教育。 (四)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师生员工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共同创造的、具有学校个性特点的“物质、制度、心理”模式[4]。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不可疏忽,它有利于增强国防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高校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有效资源,全力提高国防教育的层次和品位,有效延展国防教育的发展空间。组建各种体现国防精神的社团组织,结合本校实际,建立校本国防教育课程,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国防教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有学者提出,要将军事技能训练融入全学制阶段,而不应集中在两周时间,这是建设良好校园国防文化环境的契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得益彰。这种环境建设可以从学校历史、学科和专业设置、学校内部结构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以期构建一个系统冗余少、功能强大的国防教育耗散耦合体系。 高校国防教育既是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军事变革形势下高技术战争时代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在新的高度上与时俱进,深入扎实推进国防教育,使大学生能从更广、更深的层次去主动思考国家的安全问题,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贾云生.新时期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2. [2]林杰.关于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0,(11). [3]张国英.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6,(2). [4]于峰.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国防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试论高校国防教育》 摘要:和平与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不安。大学生不仅担负着国家 经济建设重任,更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重文轻武的环境下,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 教育,以增强其国家忧患意识,提高其军事素质。 关键词:高校;国防;忧患意识;国防 体育 在国家少生优生等政策影响下,现在大多数高校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从小呵护下,相当大的部分成为温室花朵,白面书生;有些智商发达,而身体素质却奇差,柔弱不堪。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社会责任承担者。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担负着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虽以和平为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世界仍然动荡不安,美伊战争、黎以战争等地区冲突和小规模的战争便是明证。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军事素质,养成学生尚武崇军的良好意志品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刻不容缓的急切任务。 首先,应该增强学生忧患意识,提高国防观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罗马帝国由兴盛走向衰亡,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帝国兴盛时人们的尚武传统所培养的自信精神在和平环境下逐渐褪去,国家疏于武备,人们也以服兵役为耻。 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唐太宗时,中国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尔后由于国内承平日久,各项军事制度日益废弛。到唐玄宗时,外患无穷,内乱横生。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宋朝皇帝只知“绿肥红瘦”,轻视武功,终于亡国;清朝“国困、民穷、兵弱”,带来的是腐败和衰亡。所以,国力强盛、武力强大者国防盛;凡全民重视国防,社会崇尚武功者国防强;凡兵民相合,全民皆兵者国防兴;反之则弱。纵观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中华民族有着不畏强暴、为国捐躯的传统美德。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文弱积习,增强了人们的尚武崇军观念。尚武崇军的观念和不畏强暴的传统美德相结合,中华民族变得更加团结和强大。全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同反动统治和外来侵略者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获得独立,并逐步走上强盛之路。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许多人意志消沉,“刀枪入库,放马南山”,国防观念淡薄。随着和平时间的延长,人们的国防观念日趋淡化。在经济意识占主导地位的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随之有所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占有一定市场,新中国成立后的尚武崇军思想逐渐淡化,影响国防教育的开展。这一系列的观念难免影响到学校与学生。学校中受升学率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长期“重文轻武”;学生本“不识愁滋味”,对学国家大事更显得天真无邪,国防观念、崇军拥军的观念相当淡薄,许多学生不了解国情,不从事体育锻炼,整天埋头于书本,久而久之,都“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驯羊”。中共中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曾指出,“应当加强国防教育,提高人民的国防观念”。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并特强调“不能搞一阵风”,不能形势紧张就搞,形势缓和就不搞。他还强调国防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不能光靠一两个部门,“必须由党、政军各机关,工青、妇各群众团体,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式等各部门通力合作,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的大系统”。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日关系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点;霸权主义、恐怖活动有增无减;台独势力负隅顽抗,挟洋自重,拒绝和平统一,不断增强台独攻势,大肆扩充军备,甚至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主张,妄图以武拒统。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背景下,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能不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而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国防教育,才能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才能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有效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发扬人民战争的传统。尤其在我们经济、技术、武器装备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重视爱国尚武精神的培养,将这种精神注入民众意识并变成自觉行动,增强全体公民的斗争意志,就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进而弥补战争物质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这一民族的优良传统,更要提倡和宣扬具有时代特色的献身思想,把培养爱国尚武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强化这种精神的储备。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既是现在的受教育者,又是未来知识与观念的传播者,担负着双重使命。在当前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强化他们的国防观念和意识,将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国防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建设强大国防的目的。 其次,应该加强国防 体育建设。国防体育是指寓国防 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通过国防教育与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达到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国防建设的双重目的。广泛开展大学生的国防体育活动,加强国防体育训练,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保卫祖国、巩固国防,夺取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通过 体育运动 为军事斗争服务。恩格斯认为,在学生当中开展体育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体力和智力 发展,这些学生入伍之后,“士兵的质量就会提高两倍”,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建设也就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日常举行的许多体育比赛项目,如射击、 游泳 、跑跳、投掷、骑马、 跨栏 、 拳击 、击剑等都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有些则是直接从军事活动演化而来的。组织与国防有关的各种体育活动,举办各种军事体育竞赛,使学生达到国家和军队规定的各类人员的体育标准,以增强其身体素质,磨练国防意志,这是国防体育的根本任务。国防体育不受职业、年龄、性别的限制,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是国防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 中国成立后,国防体育被正式列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1952年成立了国防体育协会,1956年经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建立了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国防体育活动遂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奥运会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但在全民健身、对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国防体育上做得非常不够,因此,我们应在加强全民体育活动的同时,着重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广泛开展射击、武装越野、定向越野、武装泅渡、军事 野营 、跳伞、通信、航模、舢板、负重登山等活动,使国防体育成为一项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又提高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活动。 保卫边疆,捍卫祖国,维护社会稳定,已不是军人独有的责任。在 现代战争条件下,每个公民都应尽其责任。身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肩负的责任更为重大。因此,应把国防教育、国防体育推广到各级高校,把学生感奋起来,凝聚起来,将革命英雄主义推广到全社会,在全体学生中形成爱国、崇勇、尚武、拥军的良好风尚,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的国防观念。 参考 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4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8页。 2.陈记云主编:《国防教育通俗讲话》,北京: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3.江泽民:《国防教育应纳入思想教育总体系》,《解放军报》1988年10月25日。 4.任连奎主编:《国防教育教程》,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47页。 猜你喜欢: 1. 有关国防教育论文范文 2. 有关抗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3. 关于大学生国防军事理论论文2000字 4. 关于2016-2017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5. 浅析国防教育的相关论文 6. 关于国防教育的论文
关于基层教育局体、卫、艺、国防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网络建设初探分析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研究论高校学生军训制度化建设我国现行兵员运作机制暨增量兵员、存量兵员和减量兵员可持续发展依托江西省普通高校培养军事人才的调查研究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影响的研究论大学生自主性国防教育的模式高校国防教育现状问卷调查与对策探讨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潍坊市人民武装部日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江西省高校军事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研究1927-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学校国防教育研究素质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研究高校国防教育效益问题研究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基础教育职能的初步研究陕西省高校国防生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国防生军事素质的优化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系构建研究武装干部进修培训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我国国防生培养工作机制研究江西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藏区中小学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调查研究中美高等教育依法治教之比较研究中国军事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分析战后美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及启示军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员敬业精神及其塑造美国高等教育政策影响下的大学课程设置舆论战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研究
浅谈城乡统筹发展下的财政体制改革途径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但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本文说明了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财政问题的重要意义,然后具体分析了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及其弊端,最后提出了改革现行财政体制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城乡统筹 财政体制 公共物品 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财政问题的重要性 城乡统筹发展是指改变“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思维方式,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全面考虑,树立工农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发展的眼光,统筹的思路,解决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统筹”的第一位,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巩固政权、发展工业的紧迫任务,需要巨额资本投入,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其结果只能导致计划经济体制,以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制度,强化政权的经济能力,实现经济跳跃。但是,“传统计划经济以人为方式推进工业化进程,其实质是工业剥削农业”(何帆,1998),据测算,仅仅国家通过工业产业价格“剪刀差”政策剥夺农民的权益每年就有200亿元左右。计划经济体制实现的结果,国家的经济能力仅仅能够安排少数人(市民)在城市先进部门就业,仅仅能够建立少数人(市民)的福利保障体系。这便是我国“城乡分治”治国方略起源的财政根源。 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治”治国方略一旦起步,农村落后于城市便成为必然,城乡差别不但不会缩小反而逐步扩大。近年来,“城乡分治”问题虽然受到政府重视,但由于旧的财政体制和政策壁垒的极大惯性,偏向工业和城市的经济社会政策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矫正,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仍向工业和城市倾斜。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局面,其主观原因在于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社会经济资源人为配置的城市偏好、工业偏好和市民优先。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家长期实施“城乡分治”(不统筹)政策,其深层逻辑又是财政问题。 现行的财政政策已经成为一种体制性障碍,城乡分割的财政体制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前财政部长项怀诚曾经告诫:“要善于从财政观察全局,从全局贯彻财政,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研究和把握财政问题,发挥财政的导向和点睛作用”(项怀诚,1999)。因此,只有统一城乡财政体制才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切实保护农民的自身利益,保障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本文将从财政政策的角度分析探讨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的财政体制。 现行财政体制及其弊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乡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这种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根基并没有彻底动摇,总体上看城乡仍是分离的。从目前看,城乡差别的财政政策是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系列弊端: 县乡财政困难抑制了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 在农业税还是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今天, 农业税减免对乡镇财政收入冲击是很大的,我国的乡镇政府职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一定财政基础上。随着农业税的减免,本来就不宽裕的乡镇财政就更加捉襟见肘,地方财政出现缺口,乡镇财政压力过大。虽然中央政府会转移支付一部分,但是由于中央转移支付的金额与地方农业税减收部分之间往往存在一定数量的差额,而这部分差额需要靠地方自行消化吸收。对于经济发达省份来说,他们完全具备消化吸收这一差额的能力,而对于地方财政原本就比较困难的省份来说,则需要政府通过精简机构、开源节流等手段来克服这种财政困难,其难度可想而知。这就势必会减少对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投入,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农民。在这种环境下,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无从谈起。 不合理的现行财政体制制约着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是完全不一样的。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由国家或各级政府供给,如教育、道路、环境、卫生等等,城市居民自然地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然而在农村,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划分不尽合理。除大型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外,国家把地方建设的任务也交给县乡政府,不再通过拨款加以支持。此外,中央政府把有些事权下放得过低,又没有给予足够的转移支付,如基础教育、乡村道路建设等项目本应是国家的事,应由国家财政来承担其发展的资金需要,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体制,最终是由农民负担。 中央税与地方税结构不合理,上级政府集中了过多的收入,预算内收入不能满足基层政府的基本需要,国家不得不允许基层政府通过税外收费筹集资金。原应由财政预算负担的乡村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道路建设等公共事业,都通过征收乡统筹费、教育集资费或义务工解决,甚至一些行政人员的工资也要自筹资金解决。这都无疑大大加重了农村的财政性负担。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政策的差异性加大了城乡差距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产品基本上由国家免费供应,而农村公共产品却要农民自己解决,主要体现在: 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投入明显不足,而且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从1978—2003年,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下降到,财政支出中支农资金的比重由下降到 . 1996-2003年,财政支农资金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为,低于发展中国家10%—12%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30%—50%的水平。 城镇居民基本上免费享受财政投资或补贴的各种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如发达的交通、便利的通讯、完善的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体系等,而农民主要靠自己来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自己承担养老、教育、医疗等费用。政府转移支付中很大部分用于维持城镇下岗人员的生活水平及补贴相关企业的亏损上,农民同样几乎享受不到同等待遇。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财政体制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也到了需要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关键时刻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对城乡二元财政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和制度创新。 改革现行财政体制的若干建议 统筹城乡财政体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要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分清市、县、乡各级政府的事权。合理划分职能,明确划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并以此为依据赋予其履行职责必须的收入来源。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政府职能也正在调整,具体事权的划分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逐步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根据事权核定所需财力,本身财力不足的,上级财政应给予补助;科学确定分税范围和共享税分成比例,适当扩大地方政府财权,使其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以提高农村基层财政自给率,确保乡镇政府有充足的财力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改革县乡财政体制 加大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使财力分配适度向乡镇财政倾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开支不足的问题,以达到杜绝农村税外收费泛滥,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去年中央财政专门安排150亿元,用于对财政困难县乡政府增加县乡税收收入和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产粮大县等给予奖励;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补助。加大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力度,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此外,应积极推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创造县乡财政解困的体制环境。本着“多予少取、放水养鱼”的原则,多把财力留给基层,给县乡“休养生息”的机会,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乡镇政府进行必要的撤并,试行“乡财县管”,大规模压缩财政供养人员,防止因庞大的行政经费支出而加重农民的负担。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要调整政府公共支出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力度: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要调整财政支农结构,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既靠国家,又要靠农民自己,实行责任分摊。小型农业基础设施由农民自筹资金解决;中型以上的农业基础设施由地方政府立项审核,财政根据建设规模大小按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贯彻执行九年义务教育。从去年开始我国已经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免书本费、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惠及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约3000万名,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人数的26%.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积极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 要构建多元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农村纯公共产品由政府公共提供。如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村道路建设以及全国性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等,由于其只有外部收益而没有内部收益,属于纯公共产品的范畴,适合于政府公共提供。但政府提供并不是说这些产品一定要由政府部门生产,政府可以通过合同的形式引进私人投资或直接交由私人生产,然后再由政府购买。 农村准公共产品应该按照政府补贴和私人投资相结合的方式由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提供。如地区性的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小型水利工程、农业科技教育、农技推广和农业机械推广等,通常既有社会受益,又有生产者个人受益的特点,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由农民按照具体受益程度的大小进行集资生产。一些小范围受益的低级公共产品,可以考虑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俱乐部的方式提供。如灌溉、治虫、养殖的产供销联合体,乡村道路等,可以通过农民个人出资进行。 参考文献: 1.毕红霞,李普亮,朱永德。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性思考[J].前沿,2004 2.李建民,赵慧。试论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5 3.何菊芳。论城乡统筹的财政政策[J].学术交流,2003
提问者流氓成性,假冒宁波诺丁汉学生。
浅议财政三项制度改革 财政部从1999年开始,推行以部门预算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国库支付司,选择国务院六个部门作为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标志着这项改革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国现行的财政资金缴库和拨付方式,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帐户分散进行的,这种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运作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主要弊端是:重复和分散设置帐户,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财政资金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提供准确依据;大量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降低了使用效率;财政资金使用缺乏事前监督,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因此,必须对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以部门预算为基础财政管理制度。 一、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立和完善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国库支付和政府采购为主要形式的财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其原则是:有利于规范操作,有利于管理监督,有利于方便用款,有利于分步实施。 二、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1、部门预算,是指将原来各类不同性质的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成为一个覆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实行部门预算以后,预算编制直接细化到单位和项目,公开透明,按照法定程序经过人大审议批准后执行,不得随意改变,增强了预算恶毒严肃性,有利于预算的执行和监督。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集中在财政收入方面,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相对滞后,预算管理制度基本上沿用旧的做法,采用“基数增长”的方法,预算编制较粗,支出额只能增不能减,预算分配透明度不高,脱离监督,预算约束软化,预算资金分散支付和储存,单位预算内、外资金不能统筹安排使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这些问题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制约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采用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对预算单位实行部门预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对规范部门预算管理,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2、国库支付,也称国库单一帐户制度。是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是: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 3、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订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国家财政三项制度改革是相辅相成的,部门预算是基础,国库支付、政府采购是手段。部门预算搞好了,可为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提供基础条件和依据;国库支付和政府采购是预算执行的保障,搞好了可为预算编制提供依据。从而使财政 改革各个环节配套连贯,并不断深化完善,使财政资金发挥出最佳使用效益。 三、财政三项制度改革给事业单位带来的影响 实行部门预算以后,作为基层预算单位所有的收支都要在一本预算中体现出来,这有利于单位全盘考虑、统筹安排使用各类资金集中解决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避免部门内部各管一块,造成家底不清。 实行部门预算以后,为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提供基础条件和依据,可使财政改革各个环节配套连贯,并不断深化完善,使财政资金发挥出最佳使用效益。 实行部门预算,使财政分配与部门和单位职能更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财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和财务监督职能。就必须: 1、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 2、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3、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4、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 由于流域机构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思想观念亟待更新。管理方式落后,资金使用上缺少经济效益和成本概念,一些无效投资和浪费现象都被社会效益所掩盖;历史形成的沉重负担,机构设置重叠,臃肿,部门职能交叉,人员超编;单位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收入少,并且不稳定,流域机构单位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部门预算改革与单位的实施。为使部门预算能够顺利实施,把预算改革与单位的体制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借实行部门预算之机把单位的改革推向深入,必须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1、界定清楚单位应承担的各项职能,围绕单位职能编制预算 2、对基层单位进行认真清理 3、部门预算的重点要转向基层 4、加强收入管理 5、提高认识,搞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部门预算改革与国库集中支付配套实施,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帐户中封闭运行,预算单位基本上见不到实拨资金,有效的防止了财政资金被层层截留、挤占挪用,财政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部门预算一旦批复执行,不允许随意改变。 针对改革带来的新的变化和影响,作为这项改革的试点部门,单位的领导和有关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和政策,提高认识,尽快适应新形式的要求,研究制订相关的实施办法和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水平。 1、要认识到部门预算的严肃性,提高执行预算的自觉性,克服办事、花钱的随意性和长官意志、先斩后奏等,真正作到无预算不支出,无计划不办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2、按部门预算要求,水利基金、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必须实行项目管理。所以要抓好项目储备库建设,结合单位近期和长远规划,根据轻重缓急,筛选出单位的建设、发展项目,认真进行必要性、预期效果分析,在作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出高质量的项目预算。 3、要加强预算执行中的分析总结,特别是支出定额方面的问题,要结合实际提出修订建议,及时向上级反映,不断提高预算的编制水平。 4、建立和加强预算管理机构,配备较强的财务、工程专业人员负责单位的预算编制、上报、调整和监督执行。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和投入,缩短预算编制审批的时间,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一、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财政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担、以地方财政为主,规定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和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的原则和数量,开征了城乡教育费附加,非义务教育普遍实行上学缴费的制度,发展校办产业和有偿服务、社会捐资、集资等多种教育投入方式,等等。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1.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这样的经费负担结构使得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难以得到保障,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财政收入重心上移,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更为严重。为了加快经济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改变义务教育财政负担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各级政府对教育财政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第一,确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2001年6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规定县级政府对本地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要求省、地(市)、乡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相应责任,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并特别提出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要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1].这一政策调整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形成了良好的开端。第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在农村税费的改革过程中,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两项政策;对于长期很大程度依赖这两项收入的农村义务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也是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重大调整。对因税费改革减少的农村教育经费,中央政府要求通过各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提高办学效益来解决。虽然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会减少农村教育经费,使原本艰难的农村义务教育更加困难,但从长远看对农村义务教育有积极意义。第三,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从1995年到2000年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央财政拨款39亿元作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专款,加上地方各级政府配套的资金,整个工程资金投入总量超过100亿元。1995年到1997年资助了中西部地区383个贫困县,1998年到2000年资助了西部469个贫困县。目前,为期5年(2001-2005年)的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正在进行当中,而2006-2010年的第三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也已经被列入教育发展规划当中。2.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学校的收费制度(1)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提出义务教育可以收取杂费。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1996年联合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杂费,费额按公用经费中的公务费、业务费的一定比例确定,审批权限在省政府。为了抑制农村中小学收费的过快提高,2001年教育部等三部委提出在农村实行“一费制”,规定全部收费的最高限额为:农村小学每生每学年120元,初中每学年每生230元[2].(2)高中阶段学校学费制度。改革开放前,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实行学费制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则与高等学校一样不收学费,还对学生发放助学金。90年代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费大幅提高,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建立了学费制度,且学费水平达到较高水平。1996年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制定《普通高级中学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对高中阶段学校的收费做出了规范。(3)公立高等学校学费制度。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在政府文件中明确高等学校要实行学费制度。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在法律上确立了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高等学校存在自费生、委托培养生、公费生三种类型的学生,相应地形成自费生个人交费、委托培养生单位交费、公费生不交学费的复杂局面。1994年开始,高等学校实行学费并轨改革,取消自费生,除少量学校外,其余学生都收取统一的学费。到1998年,全部公立高校完成了学费并轨,高等学校学费制度基本建立。(4)公立高校住宿收费制度。90年代后期,公立高校还实行了住宿收费制度,并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根据教育部等三部委的规定,高等学校住宿费根据实际成本确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过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参与企业追求利润,在收费与管理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出现收费过高,拒绝学校参与管理等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妥善处理,矛盾激化后将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5)民办学校学费制度。我国政府对民办学校的发展持支持态度,对其收费予以认可。1997年国务院发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规定民办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收费的项目和标准由民办学校提出,由财政、物价部门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本和接受资助的实际情况核定。条例重申了对民办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要求。2002年12月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要求民办学校收取的费用应当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并规定:民办学校对接受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由学校制定,报有关部门批准并公示;对其他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由学校制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公示。3.贫困学生资助制度逐步形成在建立学费制度的过程中,因贫困学生教育支付能力不足引起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维护教育公平,各级政府为建立贫困学生资助机制做出了努力。一方面,以学生贷款为主、“奖、贷、助、补、减”结合的大学生资助制度形成了基本框架。在改革开放前,大学生不仅不交纳学费,大部分学生还享受助学金。80年代初,开始减少助学金的享受面。80年代中期,进行助学金制度改革,取消助学金,建立奖学金和贷学金。90年代中期,随着学费制度的全面建立,奖学金和贷学金因享受面小数额太低,不能满足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为了使大学生资助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并使受益者承担必要的经济责任,国家开始实施由银行提供资金的助学贷款制度。199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暂行规定》,于1999年9月开始试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此后又对该制度进行了不断完善。目前,政府、银行、学校共同参与的国家助学贷款已经成为大学生资助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减免学杂费、书费的义务教育资助制度开始出现。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一大困难,就是贫困学生无力支付学杂费和书本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当酌情减免杂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但由于没有制定有效的实施制度,农村教育经费困难,能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极为有限,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法律法规长期没有得到认真的实行。在90年代末期,一些地方制定了大面积资助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云南省从2000年起,对25个边境县市的边境沿线行政村小学及其以下学校的12万1-6年级在校小学生,实行免杂费、教科书费、文具费的“三免费”教育[3].从2001年9月起,广东省省财政出资3亿元,用于免除全省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和书本费。全省约有70万学生受益[4].北京市从2001年起对远郊区县的义务教育全部免除杂费。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对于消除因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二、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我国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还面临着巨大困难和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教育经费短缺和教育机会的分配不均等。1.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缺口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2年达到5480亿元。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1)教育经费不足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第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是多年来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全国除大中城市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以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且拖欠面越来越大、拖欠时间越来越长。仅安徽一个省,2000年底累计拖欠教师工资亿元[5].第二,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由于经费不足,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初中为;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初中为;小学试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初中为;小学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初中为;小学购置教具、墨水、纸本、粉笔不足的占,初中为.第三,农村中小学建校债务负担沉重。在90年代末期,为了实现普九目标,不少农村地区举债进行学校建设,使农村义务教育除了拖欠教师工资外,还承受着巨大的建校债务。2000年仅安徽省就达20亿元[5].甚至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农村义务教育负债也很普遍,个别县甚至达到3亿元,是其财政收入的2倍多[6].第四,中小学乱收费屡禁不止。90年代公立中小学乱收费问题非常突出,各级政府几乎年年发文件和进行检查,但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给学校提供必要的办学经费,没有承担足够的教育财政责任。当然,确实也有学校利用资金不足浑水摸鱼、搭车乱收费,这属于政府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最后,农村税费改革将使义务教育投入面临更大的短缺。2000年安徽省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尽管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义务教育经费还是下降了,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高校扩招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亟待改善高等学校在连续的大扩招后,办学条件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教师短缺,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可能引起教学质量和学生生活质量的下降。(3)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200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 的比例约为,低于90年代中期大多数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NP 的比例,也未达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4%的水平。1996年,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和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都是最高水平,但在有可比数据的七个国家中,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 的比例却最低[7](P162-165)。政府投入不足,是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根源。2.教育机会不均等加剧无论是从入学机会还是从所获得的教育资源来看,90年代后期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已十分严重,且存在扩大的趋势。(1)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首先,地区之间的不均等。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低层化,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财力差距巨大,加之中央和省级政府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足,使我国地区之间义务教育财政资源不均等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两个衡量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重要指标。2000年,上海市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最高(2756元),河南省最低(261元);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上海市最高(448元),陕西省最低(不足9元)[8](P384)。绝对差异分别达到了10倍和49倍!其他层次学校的生均公共教育经费差距稍小一些,但同样也很大。再看这两个指标的相对差异:2000年,中国省区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变异系数分别为和[9](P59-61)。以上是省一级的比较,如果以县或乡级的生均公共教育经费作为比较对象,那么不均等的程度将更加惊人。教育经费和教学条件的巨大差距,使入学率特别是教育质量必然产生巨大差距。据一项义务教育质量研究的结果,西部地区教育质量显著低于东部地区[10](P14-15)。其次,城乡之间的不均等。据估算,1998年全国城镇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813元,农村为486元;城镇小学为520元,农村为311元[11](P376)。公共教育资源城乡之间的不均等除了表现在学校教育资源的差距外,还表现在教育经费负担的城乡有别,即农村居民要直接负担教育费附加,并以教育集资的方式负担一部分教育基建经费,但城镇居民则没有直接负担教育费附加和基建经费的责任。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结果是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严重地妨碍了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最后,居民之间的不均等。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内部也存在因收入和财富差异导致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城市,由于要交纳学费和负担较高的书费和其他费用,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没有建立,失业者和病残等贫困家庭负担子女的教育支出很困难。随着失业人员的增加,这一问题日益突出。据估计,90年代中期北京市有万贫困中小学生[12].在农村因贫困导致失学的现象更为普遍,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贫困地区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占60%左右[13](P155)。另外,有关法规中资助贫困学生的规定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也是贫困学生失学的重要原因。据调查,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减免学杂费的只有左右[13](P155)。企业办学体制的延续,则使得部分工人子女就学困难。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一些大型厂矿企业举办的学校失去了稳定的经费来源,无法维持。而政府举办的学校又不接纳企业职工子女入学,使部分职工子女得不到平等的教育机会。(2)地区之间高等教育机会分布不均等人们进行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比较时,常用的指标是各地的录取分数或者是高中毕业生录取率,认为分数不相等或录取率不相等就是教育机会不均等。2000年山东省青岛市三位高中毕业生状告教育部,认为教育部作出的招生计划侵犯了她们的平等受教育权,将省际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变成了法律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4].高校录取分数和录取比例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程度,但真正能反映问题的是各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当年该地考入高校的学生数与同年该地高中毕业生同龄人口的比率)的差异。如2000年上海的毛入学率为37%,四川(含重庆)毛入学率只有9%,上海青年的高等教育机会是四川青年的4倍(注:根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人口数据和上海、四川、重庆2000年招生计划计算。)。另外,在学额分配上中央各部委所属高校存在着严重向学校所在地倾斜的问题。例如在2001年,中国最著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将其学额的13%和18%分配给了学校所在地北京市,而北京市的高中毕业生学龄人口只占全国的(注:根据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网上公布的招生计划计算出北京市的学额比例,根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人口数据计算北京高中毕业生学龄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北京高中毕业生考取北大、清华的机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几倍。中央直属高校的这种学额分配方式,使中央高校集中的地区获得了远远多于没有或中央高校很少地区的学额,是十分不公平的。三、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考1.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针对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的现象,近年来很多人提出要将教育市场化或产业化,主要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调节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教育的产品性质决定了政府应该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一般认为,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而非义务教育是准公共产品[15].从资源配置方式上看,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因此,义务教育应由政府提供,非义务教育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其基本特征之一是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的定价或消费主要由政府调控,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在我国现阶段,政府主导作用的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同的。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应依法提供义务教育,并承担所有的义务教育经费,保证全体适龄儿童得到基本的教育。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政府除承担部分日常和基建经费外,还应建立助学贷款机制,使贫困学生不会因为无法筹措学习费用而失学。2.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承担更大的教育财政责任政府的公共教育职能需要由各级政府分别承担。各级政府间的教育责任和权力的划分,与一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行政体制、财政税收体制等许多方面密切相关。但多数情况下都由地方政府举办公立学校直接提供教育服务或资助私立学校。原因有二:一是教育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属性较强;二是地方政府更接近教育消费者,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但是地方政府的教育生产责任与其资金供应能力之间有可能存在矛盾,因为一般而言,中央政府具有税收的优势,集中了大部分财政收入,而直接承担教育生产责任的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较差。为解决这一矛盾,各国都建立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以及高层地方政府对低层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保证基本的教育经费需求,另一方面减少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自然地理环境迥异、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县、乡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财政能力较差,必须由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为教育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中央和省级政府在教育经费负担中的责任过小,是目前我国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和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重要制度根源,必须从制度上改变这一现象。
从上述中西方教育制度对比情况来看,我们中国的大学教育就目前来说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特别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一个“磨具”造出来的,缺乏自己的思想。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西高等教育差异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业在不断发展,一批批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及其思维形式,探讨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短。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特殊性,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性,本文着重以中英为例来比较两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英 高等教育 差异 分析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这足以凸显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英国发达国家教育模式相比存在着很大差异性,我们应找出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吸取其优秀的办学经验为我国所用。
二、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
由于中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具体国情都不一样,使得两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工作存在的较大的差异。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并结合自身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主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这几个方面进行逐一地探讨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育理念方面的差异。
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教育实质、教育价值以及教育功能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教育理念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以及教育的成效。中英两国由于各自的基本国情不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不同,使得两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形成了以英国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以英国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教育观认为,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成年,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已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等教育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尊重其个人的价值,努力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则认为,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需要永远排在第一位,单纯的个人追求是不允许存在的,高等学校如何组织、实施高等教育关键看社会的需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永远是为社会服务的,个人的价值取决于社会价值,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种“社会本位论”教育观忽视了个人需求、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实现,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长期以来会阻碍学生的兴趣、个性的发展,从而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方面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上,英国高校不指定上课专用的教材,使用什么教材由任课老师自由选择,这样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会向学生推荐多种资料或参考文献,让学生了解不同学者不同的观念,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而且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外,更注重知识的前沿性,注重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该领域的新动态、新方向,保证学生跟上时代和科技发展的要求,成为时代的骄子;而中国高等教育大多有一套固定的教材,老师授课的内容大多是课本上的知识,而且有些老师的教学缺乏一定的创新,只是照本宣科,加上教材内容陈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且英国高校设置的课程与市场的发展联系密切,紧密结合当今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明确了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方向。英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初级专业课、高级专业课以及实战专业课三个方面,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中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上除了一些专业课外,还有更多的德育课、思政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固然能在某些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是很多高校设置这些课程的比例过大,大一开设专业课很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课时减少,导致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偏少,专业能力不强。此外,中国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上是人云亦云,看到其他的学校设置了心理学课程,自己学校就想方设法设置心理学,看到别的学校设置了生物科学课程,自己也开始效仿,从不考虑自己学校的特色,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中国高校一个样,没有什么特色,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就业形势一再严峻的局面,而且不论是文科教学还是理工科教学,老师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性很少,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殊不知,有些工科技术,如计算机操作、电器安装技术以及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等光靠基础理论知识是学不好的,关键还在于实践能力,中国高等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严重脱节,导致有些高校毕业生虽然上的学校很好,学的专业不差,但却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现象频频发生。
(三)教学模式方面的差异。
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别,英国的教学模式丰富多样,除了老师在课上讲解外,更多的是采取讲座、讨论以及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讲座虽然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但讲完后老师会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提问、讨论,而且老师还会经常安排学生进行讲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讨论课和辅导课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下掌握好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讨论和辅导的正常运行。讨论主要有生生讨论以及师生讨论,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某些有疑问的问题、某些知识点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的目的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同桌讨论,也可以是小组间讨论。对于学生讨论过后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给予辅导,辅导的时候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运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智慧水平,对某些地方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以及答疑,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在于解题方法的讲解。而中国高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还是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相对于中学而言,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灵活了一些,老师会安排一些发言、讨论等问题,但由于多种方面的原因,大多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在讨论中也不够活跃,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长期受教育的过程中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们懒于思考,甚至形成一种惰性,缺乏自我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面的差异。
相对于中国而言,英国高等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是多方面、全面的。学习成绩考核是一个基本的考核点,但是老师在给予成绩时更注重学生观点的创新以及是否具有批判性。英国高校考试中闭卷考试很少,考试注重综合性和设计性,以写论文和做课程设计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大量的课程设计以及现场演讲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做毕业设计、写论文前要查找大量的资料,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而中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考试仍然以闭卷考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强调标准答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中英两国的高等教育出现差异的原因
在高等教育工作上,中英两国之所以出现上述几个方面的差异,究其原因在于:(1)两国的政治背景不同,使得在高校的管理理念方面,自然高等教育也就不同。在英国,高等教育组织机构,为教授行会以及院校董事、行政人员等之间适度结合而建立的一种模式。各所大学已获得自治的法人团体,有权开展本校的各项管理。基于此种背景,英国高校为了发展,一般会通过评估,及时发现不足,进而提高本校的教育质量,进而获取社会以及政府等的支持和认可。而在我国,政府是直接管理高等教育工作的,政府不仅是举办者还是管理者,更是监控者、评估者,所以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带有集权色彩;(2)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得意识形态也不同,自然高等教育会存在差异。英国大学是基于绅士文化的传统渗透下,永远保持高等教育的强学术性。英国有着学术自由以及学术自治的权利,而这就造就了英国大学扎根扎底的自治信念,进而英国高校越发重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而在我国,大一统的思想牢固,使得我国对高等院校实施统一的集权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阻碍我国形成多元化的评估主体;(3)两国的高等教育在评估实践时间长短不同,使得高等教育存在差异。如我国往往在高等教育工作上,存在不自觉、不够重视的一面,高等教育相关的保障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而英国则不同,其激昂高等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学科来看待,而不是像我国当做一种权利来看待,社会各领域普遍重视高等教育工作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和英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差异。如何正确看待这几个差异问题,以拉近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距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而笔者认为,中英的高等教育之所以存在这些差异,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例如:(1)中国和英国的政治背景不同,使得高校教育教学的管理理念也不同;(2)中国和英国的文化背景不相同,使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国的意识形态也就不同;(3)中国和英国得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实践历史的不同。等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机构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其教学体制、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变革,我们应该在认识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健全高等教育体制,完善高等教育工作,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满生.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孙立军.英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3]刘忠,张维明,张勇.英国高等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04).
[4]王新凤.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整合的进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10).
[5]胡义伟.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发达国家经验为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西高等教育差异分析论文
中英教育体系,在学制、教学侧重点、成绩评定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可以取长补短,使中国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学制、培养方式差异第一,中国大学本科学制四年,英国大学学制三年。英国大学第一年成绩不计入三年本科总成绩,英国学生在大学第一年所学课程均为各系公共课,各系派出优秀教师讲授本专业领域内经典课程,学校提供一个月时间给学生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专业;相反在国内,学生踏进校门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自己的专业,极少有在大学期间改变自身专业的情况与条件。第二,中国大学一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学期20周,主要对课堂所学进行掌握;英国大学一学年分为3个学期,每学期10周,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半工半读,且有专门老师帮助学生联系工作。英国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运动、艺术、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课外兼职等方面。第三,英国的大学在每学年结束,都有一部分学生被要求留级或者退学,这是因为他们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这个学校。退学后他们可以更换专业或者学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在中国大学,因成绩等原因被退学的情况相对较少,在同一学校顺利毕业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学生在退学后难以更换学校或专业继续学习。第四,中国大学课程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科目。英国没有考查课,所有科目都是以学分的形式体现,每科10~20学分不等,大学一般要修满120学分才算合格。总体来说,中国大学注重课堂教育,以灌输式“应试教育”为主,高校教育“严进宽出”;而英国大学注重综合培养,以自主选择式“能力教育”为主,高校教育“宽进严出”。二、教育侧重点差异中国和英国在教育侧重点上也存在较大区别。中英教育都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英国提倡“Every student is important”,中国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虽然有共性,但本质是不一样的。英国高等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重点是对学生个体的重视;中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关注,重点是对其各方面的规范。第一,英国非常注重因人施教,特别是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特点,遵从以个人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而国内较为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系统化培养,对学生的规范性要求更多,旨在使更多高校毕业生符合目前经济社会的行为模式与业务需要。第二,英国高等学校尤其注重创造性教育。学生如果在所学课程上没有创新,那么成绩评定最多及格。在英国大学里,几乎每一门课程都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来完成一个项目。也就是说,一般老师只给出方案或者案例,并不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然后学生需要通过自己或者小组成员一起完成。这种教育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意见,并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学、分析、判断及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组织者,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西方教育着眼于 “人性化”和“创造性”的开发,国内教育重在“规范性”和“制度性”的培养,这也体现了国内外教育理念的差异。三、分数成绩评定差异在中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是统一标准,作业统一要求,考试统一难度,尤其是主要课程的方法一般都是通过期末考试最后的分数来决定等级。英国同样是考试大国,考试制度和中国同样严格。但英国考试题目相对灵活,并且更侧重于开放式的主观题型,很少会给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结论。英国大学反对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不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在最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时,学生平时的科研水平、实践表现、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最后的考试成绩各占50%。此外,考试考核的答案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绝不存在国内考试的“得分点”。老师很少会给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结论,而是注重其科学性、灵活性、开创性。只要学生的解答言之成理、具有创新意义和研究价值都会得到学校的认可和鼓励。四、中国大学班主任和英国大学导师的差异在英国高等学府里,每个导师一般带领8~10位学生,他们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帮助学生选修科目、课程,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等,在导师制下,英国大学师生交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以学习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心理的引导;同时,也是为了开阔导师的视野、促进其学术上的建树。通过思想的沟通,彼此接纳、相融,使知识的探讨和辩论更加顺畅。中国大学的班主任所带的班级一般都有40人以上甚至更多,师生交流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引导、教育和管理学生,思想与情感交流相对较少,老师对学生这方面的了解也不够充分和全面,同时有利于老师树立威信,便于对班级与学生个人进行管理。综上所述,中英高等教育体系各有优劣,各具特色。若国内教育能根据实际情况取长补短,使我国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一步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步伐. 对我们的启示要嘛
中英教育制度区别介绍-------------------------------------------------------------------------------- 2006-12-04 16:03中英教育制度英格兰1stform2ndform3rdform4thformGCSE5thformGCSELower6thFormA-levelUpper 6th formA-level大一大二大三MSc/MAMphil/PhDPhDMphil/PhD技职GNVQGNVQGNVQGNVQHNDHNDNVQNVQNVQNVQ中国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硕一硕二PhD技职高职1高职2高职3二专1二专2四技3四技4四技1四技2五专1五专2五专3五专4五专5二技1二技2苏格兰7级8级9级10级11级12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MSc/MAMphil/PhDPhDMphil/PhD中国学生进入英国中学年龄对照表8月31日前年满11岁 可进入英国 Year 78月31日前年满12岁 可进入英国 Year 88月31日前年满13岁 可进入英国 Year 98月31日前年满14岁 可进入英国 Year 10 (GCSE 1st Year)8月31日前年满15岁 可进入英国 Year 10 (GCSE 1st Year)8月31日前年满16岁 可进入英国 6th Form (A-Level 1st Year)8月31日前年满17岁 可进入英国 6th Form (A-Level 1st Year)GCS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GCSE为两年的课程设计,在英国也称第四级(4th Form)和第五级(5th Form),中国学生进入该课程的年龄为14或15岁,此为两年一贯课程科,因此中国学生只能从第四级也就是GCSE第一年进入,科目由学生自己选定,至少选五科,通常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校会建议学生列为必选科目,大部分学生会选八个科目,在上GCSE课程第二年的五月份时会有一次英国GCSE课程国家大会考。英国的义务教育为GCSE,英国学生完成GCSE离开学校后可直接进入就业市场,想升大学者就会继续修读第六级(6th Form)的A-level课程。A-level: Advanced Level第六级的课程称为高阶课程(Advanced Level),为期两年,中国学生进入该课程的年龄为16~18岁,通常修读3个科目,能力许可者可修读4个科目,科目的选定以将来要进入的大学科系相关科目为主,例如要进入计算机相关科系者必会选择数学、物理两个科目,又如要进入医学院者必会选择化学、生物、数学三个科目。在进入A-level课程第二年的五月份时会有一次A-level课程国家大会考,学生将依据此成绩经由UCAS进入自己所选择的大学相关科系就读。A/S: Advanced Supplementary在A-level阶段所选择的科目种类之一,课程重量只有A-level的一半,故每两个A/S等于一个Alevel。英国中学的特色及优点金字塔型教育走向专业并协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认证方式教育制度更多元化品质较好的学校大都为私立,减轻政府很大负担重视礼教上课重视实验及学生意见易培养学生具创造力,想象力,及勇于表现诚实组织能力中国及英国学习方式比较中国学生即使完成大学课程,很多人仍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而英国金字塔形的教育型式易使学生逐渐认清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性向.认证方式的教育制度与中国不同,中国如今也渐渐有类似的走向,但是中国沉重的教育问题似乎仍有一段很漫长的路要走上课方式英国 学生需表达自己的意见,注重实验,考试内容多为问答题,上课时老师希望学生多发表意见及想法中国 较重视书本上的知识,注重记忆,考试有是非题及选择题,上课时老师希望学生不要讲话学生特色英国 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勇于表现中国 认真,刻苦耐劳,害羞中国学生若克服语言的困难,并把持住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留学英国大致上都能有不错的表现.咨询时,不需刻意美化国外留学生活,但需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及挑战,进而丰富自己的人生。